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流体机械学报

流体机械学报

发布时间:

流体机械学报

化工类 1.化工学报 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3.石油化工 4.硅酸盐学报 5.高分子学报 6.燃料化学学报 7.中国塑料 8.应用化学 9.无机材料学报 10.化学工程 11.工程塑料应用 12.化工进展 13.现代化工 14.膜科学与技术 15.精细化工 16.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7.功能高分子学报 18.功能材料 19.塑料工业 20.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1.合成纤维工业 22.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3.化学世界 24.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5.日用化学工业 26.精细石油化工 27.离子交换与吸附 28.塑料科技 29.合成橡胶工业 30.橡胶工业 3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32.合成树脂及塑料 33.化工新型材料 34.新型炭材料 35.涂料工业 36.硅酸盐通报 37.塑料 38.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39.煤炭转化 40.无机盐工业 41.过程工程学报 机械、仪表工业:1、机械工程学报 2、中国机械工程 3、摩擦学学报 4、机械科学与技术 5、机械设计 6、仪器仪表学报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8、润滑与密封 9、机械传动 10、机床与液压 11、工程机械 12、机械设计与研究 13、起重运输机械 14、轴承 15、流体机械 16、光学精密工程 17、制造业自动化 18、机械设计与制造 19、水泵技术 20、液压与气动 21、制造技术与机床 22、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3、压力容器我是化工机械类的 以上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专业性比较强的吧 不知楼主是具体哪方面的 可以针对性的查一下北大中文核心

1.机械工程学报 2.中国机械工程 3.摩擦学学报 4.机械科学与技术 5.机械设计 6.仪器仪表学报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8.润滑与密封 9.机械传动 10.机床与液压 11.工程机械 12.机械设计与研究 13.起重运输机械 14.轴承 15.流体机械 16.光学精密工程 17.制造业自动化 18.机械设计与制造 19.水泵技术 20.液压与气动 21.制造技术与机床 22.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3.压力容器

最好的是

机械

工程

学报 。

机械工程学报字体

刊名: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刊号: CN11-2737/TH 主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刊期: 双月刊 主编: 石治平 出版单位: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电话: 简介: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中国机械工程学报, CJME) 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机械工程类高学术水平的英文期刊。本刊着眼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世界范围内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意义的高水平前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面向国际征稿和发行。 本刊被SCI、Ei、CA、SA等几大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在历届各级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国际推广项目”的资助。本刊为双月刊,每单月20日出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编:宋天虎 编委会主任:钟群鹏 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王淑芹编辑部地址:北京百万庄大街22号 http://;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是EI级别,主要刊登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学术论文。

CSCD,EI,SCI的级别解说如下: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EI),1884年创刊,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摘录质量较高,文摘直接按字顺排列,索引简便实用。

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SCI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扩展资料: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的学术地位:

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唯一的官方刊物,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界的顶尖期刊之一,力争成为世界一流。CJME代表CMES为80多个国际协会/机构提供国际交流,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机械工程师学会(IMechE)和国际机械与机械科学促进联合会(IFToMM)。

涉猎范围如下:

1、机械和机器人,包括但不限于:创新机制设计、机械传动、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控制、机器人应用(例如,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坐标机器人。

2、智能制造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工业设计、智能加工工艺、人工智能、微型和纳米制造、材料增加制造、智能监控技术、机器故障诊断与预测。

3、先进的运输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驾驶车辆、先进的铁路运输、智能运输系统。

4、海洋工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深海勘探设备、自主水下航行器。

5、智能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材料成形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机械工程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索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引文索引

1.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具体设置有特别策划、本刊专访、行业动态、产品大观、路面机械与施工技术、养护机械与施工技术、压实机械与施工技术、桥梁机械与施工技术、隧道机械与施工技术、土石方机械与施工技术、专题讲座等栏目;稿件方面也...

2.农业机械学报

同时还将及时提供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举办的国内外学术活动信息。 《农业机械学报》可供农机乃至机械行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科研单位的有关人员阅读参考。多年来《农业机械学报》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

3.机械工程学报

两刊的正文均采用双栏排版(可到《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首页的“下载中心”下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 2.1题名题名应概括文章主题、简单明了。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机械工程学报流程记录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机械学会主管部门:中国科协编辑单位:《中国工程机械学报》杂志社主 编:徐宝富地 址:上海市四平路同济大学机械南馆301-303邮 编:200092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31-1926/TH国际刊号:1672-5581你打个电话问问吧

38、什么是学术造假与剽窃?一般而言,剽窃的形式有哪些?司法实践中队剽窃是如何界定的?剽窃与参考文献的区别是什么?39、简要回答:三大检索工具SCI、Ei和ISTP的内涵。32.EBSCO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答:个性化服务功能MyEBSCOhos可使读者将检索结果、检索的历史记录、专题快报服务、期刊快报服务和个人网页设计等保存到我的文件夹中进行集中处理。 读者在使用MyEBSCOhos功能之前应先注册申请,获得一组属于个人的用户名和口令,具体操作方法是:点击Sign in to My EBSCOhos按钮,选择“Im a new user”,在弹出的注册页面中依次填入用户姓名、邮箱地址、自由选择登入用户名和口令、找回口令时的问题答案。点击”Submit”按钮进行注册,如果注册成功,系统将在弹出的sing in 页面中显示用户名,点击ok按钮返回MyEBSCOhos最初登陆的界面,此时若在MyEBSCOhos的My出现黄色图样即表示登入完成。“secret question”与”secret answer”功能是系统为避免读者将用户和口令遗忘时提供查询之用。当用户遗忘个人用户或口令时,点击” I forgot my password”或“I forgot y user name and password”按钮,并填入相关信息后,系统会显示用户口令或将自动将用户名和口令通过油箱发送给用户。 33.网络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搜索引擎的功能。答: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结构复杂、分布广泛;信息分散、无序等。(1) 按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分类可分为非正式出版信息、半非正式出版物、正式出版物。(2) 从网络信息检索角度,按信息查询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可分为互联网信息、ftp信息、telnet信息、USENET/Newsgroup信息资源、ustserv/mailing list 信息、gopher信息。(3) 按信息存取方式分,可分为邮箱型、揭示板型、广播型、图书馆型以及书目型。(4) 按组织形式分,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以下3种类型:文件型、数据库型、超媒体型。(5) 按时效性分,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动态信息、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联机馆藏目录、联机数据库。(6) 按信息的媒体形式分为:文本信息、超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7) 按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分为:网站信息、新闻组信息、论坛信息、文件服务信息。(8) 按信息格式分为:HTML,TXT,DOC,PD,RM,MP3.搜索引擎功能;伴随着互联网爆炸性的发展,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有所需要的资料简直大海捞针,这时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专业搜索网站便应运而生了。35.文献信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判断方法。36.查阅有关文献,写出“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作为参考文献时的标注格式。标准文献:这就需要看你引用的长度,如果楼你引用的是完整的一段文章,就先把引用内容写完之后再进行标注,如果是分开好几段进行论述,就采取分开标注啦~ 同时,标注常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格式应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国际标准)或出版社编辑部格式 例: 1 期刊 [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 ] 朱建平,张润楚. 数据挖掘的发展及其特点[J]. 统计与决策,2002(3):55-60 [2 ] 莫少强.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格式的设计与研究[J].情报学报,1999,18(4):1-6 2 图书 [序号] 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 1 ] 贺奇,郑岩,魏藜等. 构建面向CRM 的数据挖掘应用[M]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230-252 [ 2 ] Slowinski R.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 handbook of applications and advances of rough set theory【M】. Netherland :Kluwer Acad emic Publishers ,1992 3 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1] 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 报纸 [序号] 作者.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份-月-日(版数) [1 ] 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 5 科技报告 〔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1] Kyungmoon Nho. 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国际或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7 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9〕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881056073,1989-07-06 8 会议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会议主办者.会议(或会议录)名称[C].地点:出版者,出版日期 [4] 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 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5] Agrawal R , Imielinski T, Swami 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Washington ,American,February15-22,1993 [C].Berlin:Springer,c1993 9 电子文献专利文献:37.学术论文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写作规范分别是什么?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沦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沦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1.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2. 报告、论文的合成 5 前置部分 5.1 封面 5.1.1 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 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 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 5.1.2 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分类号 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b. 本单位编号 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c. 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d. 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 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e. 卷、分册、篇的序号和名称 如系全一册,无需此项。 f. 版本 如草案、初稿、修订版、...等。如系初版,无需此项。 g, 责任者姓名 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 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h. 申请学位级别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进行标注。 i. 专业名称 系指学位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j. 工作完成日期 包括报告、论文提交日期,学位论文的答辩日期,学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门收到日期(必要时)。 k. 出版项 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称,出版年、月、日(必要时)。 5.1.3 报告和论文的封面格式参见附录 A。 5.2 封二 报告的封二可标注送发方式,包括免费赠送或价购,以及送发单位和个人;版权规定;其他应注明事项。 5.3 题名页 题名页是对报告、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 学术论文无需题名页。 题名页置于封二和衬页之后,成为另页的石页。 报告、论文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其题名页。在题名页上注明分册名称和序号。 题名页除5.1规定封面应有的内容并取得一致外,还应包括下列各项: 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和地址,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 5.4 变异本 报告、论文有时适应莱种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种变异本,如:节本、摘录本、为送请评审用的详细摘要本、为摘取所需内容的改写本等。 变异本的封面上必须标明"节本、摘录本或改写本"字样,其余应注明项目,参见5.1的规定执行。 5.5 题名 5.5.1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报告、论文用作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5.5.2 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 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 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者。 5.5.3 题名在整本报告、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但眉题可以节略。 5.6 序或前言 序并非必要。报告、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它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 5.7 摘要 5.7.1 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5.7.2 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5.7.3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给沦。 5.7.4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7.5 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5.7.6 报告、论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5.7.7 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5.8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5.9 目次页 长篇报告、论文可以有目次页,短文无需目次页。 目次页由报告、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 整套报告、论文分卷编制时,每一分卷均应有全部报告、论文内容的目次页。 5.10 插图和附表清单报告、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次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5.11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汇集表,应置于图表清单之后。6 主体部分 6.1 格式 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双。 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每一篇(或部分)必须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印成书刊等出版物,则按书刊编排格式的规定。 全部报告、论文的每一章、条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划一,层次清楚。 6.2 序号 6.2.1 如报告、论文在一个总题下装为两卷(或分册)以上,或分为两篇(或部分)以上,各卷或篇应有序号。可以写成: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一篇、第二部分等。用外文撰写的报告、论文,其卷(分册)和篇(部分)的序号,用罗马数字编码。 6.2.2 报告、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可以就全篇报告、论文统一按出现先后顺序编码,对长篇报告、论文也可以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以分别为:图 l、图2.1;表2、表3.2;附注 l);文献[4];式(5)、式(3.5)等。 6.2.3 报告、论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页码由书写、打字或印刷的首页开始,作为第l页,并为有页另页。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可以将题名页、序、目次页等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必须标注在每页的相同位置,便于识别。 力求不出空白页,如有,仍应以有页作为单页页码。 如在一个总题下装成两册以上,应连续编页码。如各册有其副题名,则可分别独立编页码。 6.2.4 报告、论文的附录依序用大写正体A,B,C,......编序号,如:附录 A。 附录中的图、表、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序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如:图 A1;表B2;式(B3);文献〔A5]等。 6.3 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6.4 正文 报告、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图 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图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必要时,应将图上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图题下方,作为图例说明。 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6.4.2 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表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 附注序号的编排,见6.2.2。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调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如数据已绘成曲线图,可不再列表。 6.4.3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 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编排序号(见6.2.2),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式必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示例1: (1) 示例2: (2) 示例3: (30) 小数点用"."表示。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数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撇。对于纯小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 示例:应该写成94 652.023 567;0.314 325不应写成94,652.023,567;.314,325应注意区别各种字符,如:拉丁文、希腊文、俄文、德文花体、草体;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字符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特别是多层次,如"三踏步")、上下偏差等。 示例:I,l,l,i;C,c;K,k,κ;0,o,(°);S,s,5;Z,z,2;B;β;W,w,ω。 6.4.4 计量单位 报告、论文必须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中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使用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附录 B所列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6.4.5 符号和缩略词 符号和缩略词应遵照国家标准(见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无标准可循,可采纳中学科或本专业的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固体所公布的规定;也可以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印的各学科词汇的用词。如不得不引用某些不是公知公用的、且又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定的符号、记号、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时,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一一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6.5 结论 报告、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6.6 致谢 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成个人;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6.7 参考文献表 按照 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7 附录 附录是作为报告、论文主体的补充项日,并不是必需的。 7. 1 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报告、论文后,也可以另编成册。 a. 为了整篇报告、论文材料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b. 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c. 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 d. 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e. 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 7.2 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的各种序号的编排见4.2和6.2.4。 7.3 每一附录均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分装几册。凡属于某一册的附录应置于备该册正文之后。 8 结尾部分(必要时) 为了将报告、论文迅速存储人电子计算机,可以提供有关的输人数据。 可以编排分类索引、著者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封三和封底(包括版权页)。 附 录 A 封面示例 (参考件) 附 录 B 相 关 标 准 (补充件) B.1 GB 1434-78 物理量符号 B.2 GB 3100-82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B.3 GB 3101-82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B.4 GB3102.1-82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 B.5 GB 3102.2-82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 B.6 GB 3102.3-82 力学的量和单位。 B.7 GB 3102.4-82 热学的量和单位。 B.8 GB 3102.5-82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 B.9 GB 3102.6-82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B.10 GB 3102.7-82 声学的量和单位。 B.11 GB 3102.8-82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2 GB 3102.9-82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3 GB 3102.10-82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B.14 GB 3102.11-82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 B.15 GB 3102.12-82 无量纲参数。 B.16 GB 3102.13-82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丙煜。38什么是学术造假与剽窃?一般而言剽窃有哪些形式?司法实践中对剽窃是如何界定的?剽窃与参考文献的区别是什么?39.简要回答:三大检索工具sci ei 和 istp 的内涵。答: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浅论国外机械技术与中国机械技术 ①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机器以及枪炮等都是机械。 ②比喻方式拘泥死板,没有变化;不是辩证的:工作方法太~。 机械(英文:machine),源自于希腊语之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设计”,作为一般性的机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主要是为了区别与手工工具。现代中文之“机械”一词为机构为英语之(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 Machine: A machine is a piece of equipment which uses electricity or an engine in order to do a particular kind of work. Mechanism: In a machine or piece of equipment, a mechanism is a part, often consisting of a set of smaller parts, which performs a particular function. 机构的特征有: 机械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 机械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机器具备机构的特征外,还必须具备第三个特征即能代替人类的劳动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故机器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的机构。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来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区别泛称为机械。 机构和机器的定义来源于机械工程学,属于现代机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机械的现代概念多源自日语之“机械”一词,日本的机械工程学对机械概念做如下定义(即符合下面三个特征称为机械machine): 机械是物体的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个部分也难以变形。 这些物体必须实现相互的、单一的、规定的运动。 把施加的能量转变为最有用的形式,或转变为有效的机械功。 (<<新华词典>>的解释):一切具有确定的运动系统的机器和机构的总称。如机床·拖拉机等;呆板;不灵活。 1。通常的解释: 机械是简单的装置,它能够将能量、力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它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创造出新的物件.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数不清的不同种类的机械在为我们工作。 机械的日常的理解是机械装置,也就是各种机器与器械。 2。重要性的解释: 从机械专业的角度来说:机械具有相当重要的基础地位。 机械是现代社会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五大要素(即人、资金、能量、材料和机械)之一。 在马克思说到工业社会时候,说工业社会,尤其是大工业社会,即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时代。 无论从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物理的装置,如电灯 电话 电视机 冰箱 电梯等等都包含有机器的成分,或者包含在广义的机械之中,而从生产中来看,各种机床,自动化装备,飞机,轮船,神五,神六等等,都缺不了机械。 更不用说化工厂,电厂等。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机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础。如果有人要说农业也是基础的话,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现代的社会来说,机械做为整个工业和工程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也是社会一根大柱子。 任何现代产业和工程领域都需要应用机械,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机械了,如汽车、自行车、钟表、照相机、洗衣机、冰箱、空调机、吸尘器,等等。 3。英语的解释:machine machine tool mechanical cad/cam/cae/capp/cims 4.相关的词汇: 机械工业 机器 机构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作母机 优化设计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 机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反求工程 5。机械设计手册 中国机械设计大典 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机械工程学报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是现代社会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五大要素(即人、资金、能量、材料和机械)之一。任何现代产业和工程领域都需要应用机械,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机械了,如汽车、自行车、钟表、照相机、洗衣机、冰箱、空调机、吸尘器,等等。 机械工程就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 各个工程领域的发展都要求机械工程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都需要机械工程提供所必需的机械。某些机械的发明和完善,又会导致新的工程技术和新的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例如大型动力机械的制造成功,促成了电力系统的建立;机车的发明导致了铁路工程和铁路事业的兴起;内燃机、燃气轮机、火箭发动机等的发明和进步,以及飞机和航天器的研制成功导致了航空、航天事业的兴起;高压设备的发展导致了许多新型合成化学工程的成功等等。 机械工程就是在各方面不断提高的需求的压力下获得发展动力,同时又从各个学科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改进和创新的能力。 机械工程的内容 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都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不论服务于哪一领域,机械工程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有: 建立和发展机械工程的工程理论基础。例如,研究力和运动的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的工程材料学;研究热能的产生、传导和转换的热力学;研究各类有独立功能的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计算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学;研究金属和非金属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属工艺学和非金属工艺学等等。 研究、设计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不断改进现有机械产品和生产新一代机械产品,以适应当前和将来的需要。 机械产品的生产,包括:生产设施的规划和实现;生产计划的制订和生产调度;编制和贯彻制造工艺;设计和制造工具、模具;确定劳动定额和材料定额;组织加工、装配、试车和包装发运;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机械一般是由许多各有独特的成形、加工过程的精密零件组装而成的复杂的制品。生产批量有单件和小批,也有中批、大批,直至大量生产。销售对象遍及全部产业和个人、家庭。而且销售量在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很大的波动。因此,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特别复杂,企业的生产管理、规划和经营等的研究也多是肇始于机械工业。 机械产品的应用。这方面包括选择、订购、验收、安装、调整、操作、维护、修理和改造各产业所使用的机械和成套机械装备,以保证机械产品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研究机械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尤其是在使用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过度耗费方面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这是现代机械工程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而且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机械工程分类 机械的种类繁多,可以按几个不同方面分为各种类别,如:按功能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仿生机械等。 另外,机械在其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用等到20世纪中期开始用于铁路机车。蒸汽机在汽轮机和内燃机的排挤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动力机械。内燃机和以后发明的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是飞机、航天器等成功发展的基础技术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以前,机械大都是木结构的,由木工用手工制成。金属(主要是铜、铁)仅用以制造仪器、锁、钟表、泵和木结构机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属加工主要靠机匠的精工细作,以达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机动力装置的推广,以及随之出现的矿山、冶金、轮船、机车等大型机械的发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属零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应用的金属材料从铜、铁发展到以钢为主。 机械加工包括锻造、锻压、钣金工、焊接、热处理等技术及其装备,以及切削加工技术和机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发展,保证了各产业发展生产所需的机械装备的供应。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机械产品的需求猛增。生产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术的进展,促进了大量生产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换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流水加工线和流水装配线等。 简单的互换性零件和专业分工协作生产,在古代就已出现。在机械工程中,互换性最早体现在莫茨利于1797年利用其创制的螺纹车床所生产的螺栓和螺帽。同时期,美国工程师惠特尼用互换性生产方法生产火枪,显示了互换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这种生产方法在美国逐渐推广,形成了所谓“美国生产方法”。 20世纪初期,福特在汽车制造上又创造了流水装配线。大量生产技术加上泰勒在19世纪末创立的科学管理方法,使汽车和其他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很快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高度。 20世纪中、后期,机械加工的主要特点是:不断提高机床的加工速度和精度,减少对手工技艺的依赖;提高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装配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利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成组技术等,发展柔性加工系统,使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生产效率提高到近于大量生产的水平;研究和改进难加工的新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成形和切削加工技术。 18世纪以前,机械匠师全凭经验、直觉和手艺进行机械制作,与科学几乎不发生联系。到18~19世纪,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促进下,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士开始注意生产,而直接进行生产的匠师则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启发取得很大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整套围绕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 动力机械最先与当时的先进科学相结合。蒸汽机的发明人萨弗里、瓦特,应用了物理学家帕潘和布莱克的理论;在蒸汽机实践的基础上,物理学家卡诺、兰金和开尔文建立起一门新的科学——热力学。内燃机的理论基础是法国的罗沙在1862年创立的;1876年奥托应用罗沙的理论,彻底改进了他原来创造的粗陋笨重、噪声大、热效率低的内燃机而奠定了内燃机的地位。其他如汽轮机、燃气轮机、水轮机等都在理论指导下得到发展,而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早在公元前,中国已在指南车上应用复杂的齿轮系统,在被中香炉中应用了能永保水平位置的十字转架等机件。古希腊已有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的记载。但是,关于齿轮传动瞬时速比与齿形的关系和齿形曲线的选择,直到17世纪之后方有理论阐述。 手摇把和踏板机构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先驱,在各文明古国都有悠久历史,但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形式、运动和动力的确切分析和综合,则是近代机构学的成就。机构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迟至19世纪初才首次列入高等工程学院(巴黎的工艺学院)的课程。通过理论研究,人们方能精确地分析各种机构,包括复杂的空间连杆机构的运动,并进而能按需要综合出新的机构。 机械工程的工作对象是动态的机械,它的工作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随机而不可预见;实际应用的材料也不完全均匀,可能存有各种缺陷;加工精度有一定的偏差,等等。 与以静态结构为工作对象的土木工程相比,机械工程中各种问题更难以用理论精确解决。因此,早期的机械工程只运用简单的理论概念,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工作。设计计算多依靠经验公式;为保证安全,都偏于保守,结果制成的机械笨重而庞大,成本高,生产率低,能量消耗很大。 从18世纪起,新理论的不断诞生,以及数学方法的发展,使设计计算的精确度不断的提高。进入20世纪,出现各种实验应力分析方法,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测出模型和实物上各部位的应力。 20世纪后半叶,有限元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复杂的机械及其零件、构件进行力、力矩、应力等的分析和计算成为可能。对于掌握有充分的实践或实验资料的机械或其元件,已经可以运用统计技术,按照要求的可靠度,科学地进行机械设计。 机械工程的发展展望 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机械可以完成人用双手和双目,以及双足、双耳直接完成和不能直接完成的工作,而且完成得更快、更好。现代机械工程创造出越来越精巧和越来越复杂的机械和机械装置,使过去的许多幻想成为现实。 人类现在已能上游天空和宇宙,下潜大洋深层,远窥百亿光年,近察细胞和分子。新兴的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科学使人类开始有了加强,并部分代替人脑的科技手段,这就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影响,而在未来年代它还将不断地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的奇迹。 人类智慧的增长并不减少双手的作用,相反地却要求手作更多、更精巧、更复杂的工作,从而更促进手的功能。手的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人脑的智慧。在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中,以及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脑与手是互相促进和平行进化的。 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脑与手之间的关系,其区别仅在于人工智能的硬件还需要利用机械制造出来。过去,各种机械离不开人的操作和控制,其反应速度和操作精度受到进化很慢的人脑和神经系统的限制,人工智能将会消除了这个限制。计算机科学与机械工程之间的互相促进,平行前进,将使机械工程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的一轮大发展。 19世纪时,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还很有限,在欧洲的大学院校中它一般还与土木工程综合为一个学科,被称为民用工程,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进入20世纪,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长,机械工程开始分解,陆续出现了专业化的分支学科。这种分解的趋势在20世纪中期,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后期间达到了最高峰。 由于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已扩大到远非个人所能全部掌握,一定的专业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专业化造成知识过分分割,视野狭窄,不能统观和统筹稍大规模的工程的全貌和全局,并且缩小技术交流的范围,阻碍新技术的出现和技术整体的进步,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差。封闭性专业的专家们掌握的知识过狭,考虑问题过专,在协同工作时配合协调困难,也不利于继续自学提高。因此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又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人们更多地注意了基础理论,拓宽专业领域,合并分化过细的专业。 综合-专业分化-再综合的反复循环,是知识发展的合理的和必经的过程。不同专业的专家们各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足够的综合知识来认识、理解其他学科的问题和工程整体的面貌,才能形成互相协同工作的有力集体。 综合与专业是多层次的。在机械工程内部有综合与专业的矛盾;在全面的工程技术中也同样有综合和专业问题。在人类的全部知识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有处于更高一层、更宏观的综合与专业问题。 机械的种类 1)化工机械 中国化工机械动力技术协会主办。是由化工生产、动力企业以及为化工生产提供机械动力技术、设备和材料的科研、设计、制造与维修、教育等单位或个人自愿结成的专业性社会。 2)石油机械 3)制药机械 4)医疗机械 5)环保机械 6)农业机械 7)木工机械 8)物流设备 9)建材机械 10)工程机械 11)造纸机械 12)印刷机械 13)包装机械 14)食品机械 15)粮油加工机械 16)金属加工机械 17)缝纫/服装机械 18)模具机械 19)高空作业机械 20)升降机械 21)起重机械 22)流体机械 [编辑本段]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一、 总则: 1.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益,取良好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2.搞好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台帐档案 1.项目经理部设备员负责所在项目经理部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建档设帐,其中《机械设备登记卡》、《施工设备组织计划》、《施工设备维修计划》、《施工设备购置申请表》、《施工设备报废申请表》一式二份,一份自存,一份报生产科备案。 2.机械设备台帐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备的名称、类别、数量、统一编号; (2)设备的购习买日期: (3)产品合格证及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及其他证明材料); (4)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 (5)操作人员当班记录,维修、保养、自检记录; (6)《大、中型设备安装、拆卸方案》,《施工设备验收单》及《安装验收报告》; (7)各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证明材料。 (8)《机械设备登记卡》、《施工设备购置申请表》、《施工设备报废申请表》、《机械设备检查评定表》、《施工设备验收单》、《设备运转当班记录》、《施工设备配置计划》、《施工设备检修计划》、《设备维修记录》、《早期购置之不理机械设备技术档案补办表》、《租赁合同》、〈自制简易设备技术评定表〉。 凡设备技术资料[(2)、(3)、(4)]丢失或不全,由生产科组织对设备状况进行鉴定、评定,填写《早期购置机械设备技术档案补办表》,作为设备技术档案存档。 三、机械设备标识 1.设备标识应制作统一的标识牌,分为“大、中型施工设备”、“小型施工设备”及“施工机具”三类。 2.标识牌应按要求填写。项目经理部设备员应将由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组织的每三个月对设备进行一次检查的检查结果填入设备标识牌的“检验状态”一栏中,检查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停用”,同时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将检查情况填入《机械设备检查评定表》中。 3.标识牌应固定在设备较明显的部位。 四、机械设备的组织 1.凡属新开工工程,项目经理部应先根据该工程实际情况编写《施工设备组织计划》,并报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审批、备案。 2.项目经理部设备来源可分为“新购、调配、自有、租赁”。 3.项目经理部需购置新的大、中型设备时,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配合项目经理部设备员填写《设备购置申请表》,报项目经理部审批。项目经理部需购置小型施工设备可根据施工生产需要自行购置。 4.凡由项目经理部自行制作、改制的设备均要由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组织进行评定审,评定合格才可投入使用,并由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填写《自制简易设备技术评定表》。 五、机械设备租赁 1.项目经理部租赁大、中型设备时,要签订《租赁合同》;并将《租赁合同》复印一份报生产科备案。 2.租赁设备进场使用前,由生产科施工设备监督员组织对其性能进行评定、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安装使用,并将验收结果填入《施工设备验收单》中。 3.租赁设备的管理应纳入项目经理部设备的统一管理中。 六、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 1.机械设备使用的日常管理由项目经理部负责,即贯彻“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生产科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检察工作。 2.各项目经理部应聘任设备员,该设备员应具备机械设备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设备管理经验。 3.机械设备使用应按规定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操作人员、指挥人员及维修人员)。操作人员必须按规定持证上岗。 4.机械设备使用的工作人员应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熟悉所使用的设备性能特点和维护、保养要求。 5.所有机械设备的使用应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要求进行,严禁超负茶运转。 6.所有机械设备在使用期间要按《设备保养规程》的规定做好日常保养、小修、中修等维护保养工作,严禁带病运转。 7.机械设备的操作、维修人员应认真做好《设备运转当班记录》及《设备维修记录》。各项目经理部的设备员应经常检查《设备运转当班记录》的填写情况,并做好收集归档工作。 七、施工设备的保养、维修 1.施工设备的保养由项目经理部设备员组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按各类《机械设备保养规程》进行,并由操作人和设备员分别填入《设备运转当班记录》和《设备维修记录》中。 2.《施工设备检修计划》由项目经理设备员部根据《各类机械设备保养规程》编制,并报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审核、备案。 3.施工设备的检修,由工地结合实际情况,按《施工设备检修计划》进行,日常维修工作由设备员组织进行,所有维修工作,设备员均要填写《设备维修记录》。 八、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 1.小型施工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由项目经理部按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标明行;项目经理部设备员应做好相应记录。 2.大、中型设备进场后由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安装、使用,并由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将验收结果填入《施工设备验收单》中。 3.大、中型施工设备、工程设备的安装、拆卸工作应由专业队伍来完成,并事先由选定的专业队伍制定安装、拆卸方案,报生产科设备技术负责人审批。若拆装工作由非本公司队伍来承担,应先由生产科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承担拆装工作。 4.大、中型施工设备的运输,按《物资搬运操作规程》执行。 5.大、中型施工设备、工程设备安装完毕后,应由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组织,按有关标准对安装质量进行验收,并由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填写相应的《安装验收记录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九、机械设备的停用管理 1.中途停工的工程使用的机械设备应做好保护工作,小型设备应清洁、维修好进仓;大型设备应定期(一般一个月一次)做维护保养工作。 2.工程结束后,所有机械设备应尽快组织进仓,进仓后根据设备状况做好维修保养工作。 3.因工程停工停止使用半年以上的大型机械设备,恢复使用之前应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试验。 十、机械设备的报废批准。 1.机械设备凡是属下列情况之一,应予报废: (1)主要机构部件已严重损坏,即使修理,其工作能力仍然达不到技术要求和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 (2)修理费用过高,在经济上不如更新合算的; (3)因意外灾害或事故,机械设备受到严重损坏,已无法修复的; (4)技术性能落、能耗高、没有改造价值的; (5)国家规定淘汰机型或超过使用年限,且无配件来源的。 2.应予报废的机械设备,项目经理部应填写《机械设备报废申请表》,送生产科施工设备技术监督员审查、备案。大、中机械设备要送主管生产副经理审批。 3.报废了的机械设备不得再投入使用。 机械工程与人类生存环境 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起破坏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未来,机械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耗费,发展纯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重要任务。 机械工程专业化和综合化 19世纪下半叶,机械工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20世纪,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长,机械工程开始分解,陆续出现了专业化的分支学科。分解趋势在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达到最高峰。由于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已扩大到远非一个人所能全部掌握,一定的专业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专业化造成知识过分分割,视野狭窄,不能统观和统筹稍大规模工程的全貌和全局,并且缩小技术交流的范围,阻碍新技术的出现和技术整体的进步,对外界条件变化(如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出现、材料与半成品的供应及价格变化等)的适应能力很差。封闭性专业的专家们掌握的知识过狭,考虑问题过专,在协同工作时配合协调困难,也不利于继续自学提高。因此,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机械工程又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人们更多地关注基础理论,拓宽专业领域,合并分化过细的专业。

1、信息素养或素质的具体内容要求又哪些?信息素质是指用户在利用以计算机机器网络技术为代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知识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理念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一个内涵机器广泛的综合行概念,包括强雷的信息意识、系统化的信息理念、综合信息能力等内容。1)信息素质的体系结构一般来讲,信息素质的体系结构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个方面组成。2、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的概念?(1)信息:信息与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体现为一种载体,承载知识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关于信息的经典定义:1)信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院士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找出其中关系二形成的对象实体。2)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即信息=数据+处理。(2)知识: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认知,包括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的认知和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历练所积累的以求经验的总和。(3)情报:在关于情报要领的讨论中,所提出的情报定义大都与信息知识有关。如情报是“被人们所利用的信息”、“被人们感受并可交流的信息”;情报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借助语言、符号在载体上传递的知识”等。显然,对情报概念的定义分成两派——“信息派”和“知识派”。(4)文献:一是《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定义:为了吧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和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的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以求载体。3、信息、信息资源有哪些类型?(1)信息:(2)信息资源:信息源、信息服务、信息系统4、文献有哪些类型?将文献分成这些类型的依据是什么?(1)根据载体材料、存储技术和传递方式划分: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和嫉妒型(2)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划分:一次文献信息源、二次文献信息源、三次文献信息源(3)根据文献信息源的内容形式划分: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档案文献、产品样本5、数据库的类型?网络资源有哪些特点?数据库的类型:网络资源特点: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结构复杂、分布广泛;信息分散、无序等。6、何为“核心期刊”?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有哪些?(1)核心期刊:在某一学科中 ,少数期刊覆盖了该学科的大部分文献 ,而多数期刊仅包含该学科的少量文献 ,这少数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2)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摩擦学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仪器仪表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润滑与密封》《机械传动》《机床与液压》《工程机械》《机械设计与研究》《起重运输机械》《轴承》《流体机械》《光学精密工程》《制造业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水泵技术》《液压与气动》《制造技术与机床》《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压力容器》等7、什么是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的类型有哪些?信息检索: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用户的提问特征与数据源所采用的特征标志进行对比,然后将二者相一致或比较一致的信息提取出来供用户使用的过程。信息检索的类型: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手工信息检索、脱机信息检索、联机信息检索、光盘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8、简述信息检索的原理?是根据读者需求,确定检索概念及其范围,然后选择一定的检索语言,并将此检索概念转换成检索特征标志后到检索系统中查找文献线索,最后对其进行逐篇筛选,以确定需要阅读的文献。即检索指提供一定的检索手段,按照一定的检索方法,根据读者需要,迅速全面地查出文献线索,这是文献检索输出的过程,可见存贮是检索的基础,检索是存贮的目的。9、什么是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是信息检索所用的硬件资源、系统软件和检索软件的总合。组成部分:硬件、软件、数据库10、计算机检索技术有哪些?计算机检索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检索系统,如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检索有关信息二而采用的技术,11、从外表特征与内容特征来看,检索语言的类型各有哪些?不同特征各举一简单的检索式。外部特征:题名、著者姓名/单位名称、出版事项、代码/序号等。如《围城》内部特征: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主题语言又可分为关键词语言、单元词语言、标题词语言和叙词语言。如关键词:机械12、为什么要创建“检索语言”,它有哪些类型?比较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的优缺点。①原因:创建“检索语言”后检索会更加方便快捷。②类型:外部特征、内部特征③分类语言具有单维性特点,适用于按学科体系进行族性检索,但不适用于多维性的、按专题概念进行的特性检索。主题语言,不论是叙词法还是标题法,具有直接性、专指性、灵活性等优点,克服了体系分类法只能从一种概念为中心检索文献的缺点,但缺乏族性检索能力又成了它的缺点。13、信息(文献)检索的方法与途径,详细论述检索步骤?信息(文献)检索的方法:⑴ 常用法:是指在文献检索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可细分为:顺查法--是以检索课时的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查找,直到查得的文献信息可以满足要求为止,这种方法系统、全面、可靠。 倒查法--是一种由近及远地查找文献的方法一般用于新开课题,比较注意近期的文献,以便掌握最近一段时间该课题所达到的水平及研究和动向。抽查法--是针对学科发展特点,抽出其发展迅速、发表文献较多的一段时期,逐年进行检索的一种方法,能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文献。⑵ 追溯法:这是利用已有的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这是在没有检索工具或检索工具不全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查找的文献不全,目前已很少有人使用。⑶ 分段法:这是将常用法与追溯法交替使用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工具书检索文献,又利用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两种方法交替使用,直到满足读者需要为止。这种方法可根据文献和本单位工具书收藏的情况分期分段交叉运用不同的查找方法,既能获得一定时期内的文献,还可节约查找时间。信息(文献)检索的途径:文献信息检索有两种不同的检索途径。根据文献的特征检索文献信息是最简捷的途径。其特征有两个:一是文献的外表特征,即“著者、书名、刊名、号码”等;二是内容特征,即“分类、主题、关键词”等。文献检索的步骤:人们的检索课题和需要虽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检索目的,都要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途径与方法才能把需要的文献检索出来。一般而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目的和要求→选择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标志→查找文献线索→整理检索结果→索取原文。14、什么是文献线索?列举五种以上不同文献类型(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标准等)的线索。文献线索:文献检索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检索(Retrieval)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如果真正要获取文献中所记录的信息,那么还要依据检索所取得的文献线索索取原文。广义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Storage and Retrieval)。信息存储是指工作人员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工具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15、简述“超星电子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收藏资源的特点。超星电子图书馆:内容丰富,包括经典理论、哲学、社科、经济、语言文字、文学、数理化、生物、工业技术、计算机等五十余个学科分类,现拥有中文电子图书80万种,论文300万篇,全文总量4亿余页,并且每天仍在不断的增加与更新。书生之家数学图书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性中文书刊网上开架交易平台,下设中华图书网、中华期刊网、中华报纸网、中华CD网等子网,集成了图书、期刊、报纸、论文、CD等各种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内容提要、精彩篇章、全文等内容,是著书、出书、售书、购书、读书、评书的网上交流园地。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upFree5CJFD)SupFree6是以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SupFree0目前已收录94年以来5300种期刊的全文文献,SupFree0读者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SupFree3浏览、SupFree3下载和打印文摘索引和全文信息。SupFree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从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期刊刊载的137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的8000余种中文期刊数据资源。引文版:从1989年至今公开出版的5000余种科技类期刊(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总数据量约224万篇文献。全面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文摘版:从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期刊的98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全面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万方数字化期刊:目前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的2500多种科技类核心期刊,实现全文上网。从2001年底开始,数据化期刊已囊括我国所有科技核心期刊,成为中国网上期刊的第一大门户。主要包括:中国医学会系列杂志、大学学报、中国科学系列杂志、科学普及期刊。该系统收录的期刊种类主要有7个:基础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政法、医药卫生、教育文艺、经济财政。到2006年5月15日为止,共收录期刊数为5065种。浏览全文前需要下载PDF全文阅览器。该浏览器可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中下载。下载PDF全文阅览器前计算机中应安装有压缩软件。16、结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两种数据库,谈各自的“高级检索”的方法。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7、简述特种文献的特点和作用,学位论文的结构。特点:专利文献是重要的技术信息源;特种文献是重要的法律信息源;专利文献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源。作用:特种文献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堪称最重要的特种信息源。它具有三大重要作用:一、专利文献是重要的技术信息源;二、特种文献是重要的法律信息源;三、专利文献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源。结构:学术论文的结构:目录、序言、导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后记。18、按级别分的标准的类型?我国标准分为那些级别?分别用哪些符号表示?按级别分的标准的类型: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我国标准级别与符号:级别 符号国家标准 如GB7718—94强制性国家标准 如GB/T3860—95推荐性标准 如GB/*1645—9819、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各自含义,中国保护的专利类型?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20、中国何时实施专利法?中国专利法对专利采用怎样的审批程序?受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分别有哪些?时间:《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程序:申请专利的发明涉及新的生物材料,该生物材料公众不能得到,并且对该生物材料的说明不足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其发明的,除应当符合专利法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外,申请人还应当办理下列手续:(一)在申请日前或者最迟在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将该生物材料的样品提交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认可的保藏单位保藏,并在申请时或者最迟自申请日起4个月内提交保藏单位出具的保藏证明和存活证明;期满未提交证明的,该样品视为未提交保藏;(二)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有关该生物材料特征的资料;(三)涉及生物材料样品保藏的专利申请应当在请求书和说明书中写明该生物材料的分类命名(注明拉丁文名称)、保藏该生物材料样品的单位名称、地址、保藏日期和保藏编号;申请时未写明的,应当自申请日起4个月内补正;期满未补正的,视为未提交保藏。保护对象: 一、专利权人二、专利法的客体(一)发明专利 1.产品发明专利2.方法发明专利(二)实用新型专利(三)外观设计专利21、中国专利文献的编号提心含有几种专利文献号?如何称谓?22、专利文献的特点、专利说明书的结构。特点:1)数量巨大、内容广博。(2)集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专利文献记载技术解决方案,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披露专利权人、注册证书所有人权利变更等法律信息。同时,依据专利申请、授权的地域分布,可分析专利技术销售规模、潜在市场、经济效益及国际间的竞争范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综合科技信息源。(3)反映新的科技信息。首先,大多数国家专利局采用先申请制原则,致使申请人在发明完成之后尽早提交申请,以防他人捷足先登。其次,由于新颖性是专利性的首要条件,因此,发明创造多以专利文献而非其他科技文献形式公布与众。第三,20世纪70年代初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制度的推行,更加速了科技信息向社会的传播速度。(4)格式统一、形式规范。结构:一、现将本文书的制作要点介绍如下: 1.说明书中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内容的描述务必做到清楚、完整。2.写作应符合注意事项中所列各项要求。二、格式:说 明 书注意事项一、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必须提交说明书,一式两份怔、副本各一份)。二、说明书应当打字或者印刷,字迹整齐清晰、黑色,符合制版要求,字高在0.3厘米至0.4厘米之间,行距在0.3厘米至0.4厘米之间。说明书首页用此页,续页可用同样大小和质量相当的白纸续写。纸张纵向使用,只限使用正面,四周须留有空白:左侧和顶部各2.5厘米,右侧和底部各1.5厘米。三、邮寄申请文件不得折叠。四、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中请的说明书,除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性质需用其他方式和顺序说明的以外,应持下列顺序撰写:1.发明或者实用新别名称,该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一致;2.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3.就申请人所知,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参考作用的现有技术,并且引证反映该项技术的文件;4.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目的;5.清楚、完整地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内容,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6.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或者积极效果;7.如有附图,应当有图面说明;8.详细描述中请人认为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有附图的应当+照附图。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可以有化学式或数学式,但不得有商业性宣传用语。五、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名称居中。名称与正文之间空一行。23、专利文献的分类方法,分类号的结构组成,专利检索的目的。24、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利“国别代码”。25、简述“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标准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方法。26、什么是科技报告?它有那些类型?用哪些检索工具查找我国的科技报告?27、什么是会议文献?若查找国外各种学术会议的信息,利用哪些检索工具?28、简述我校图书馆引进或购置的外文数据库的类型机器收录特点。29、Springerlink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30、Springerlink主页面默认为简单检索页面。请用简单检索功能查找“计算机优化”方面近2年内的文献2条。31、Springerlink系统可以对于符合预期的检索结果进行标记。标记过的记录,可以暂时保存在系统中,可以通过个性化服务功能,进行永久保存。写出检索结果的几种输出方式。32、EBSCO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哪些?读者在使用个性化服务前需要什么操作程序?33、网络资源的特点与种类;搜索引擎的功能。34、队百度、中文搜狐、北大天网、一搜四种搜索引擎的功能进行比较。35、文献信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判断方法。36、查阅有关文献,写出“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作为参考文献时的标注格式。37、学术论文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写作规范分别是什么?学术论文的结构:目录、序言、导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后记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一)导论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二)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作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作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三) 本论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流体机械是核心期刊吗

广西思越论文网可以弄制造业自动化,发表快速,你可以去咨询咨询

《流体机械》不是EI检索刊,下面是用刊号查的结果,供参考。

送审阶段就是只你的论文正在被专家审阅,结果还没出来。现在国内期刊好点的审稿时间都很长,一般3个月左右的是正常的,还有更长的呢,就等等吧,等出来了立马加杂志社寄个论文录用函就可以了,有录用函就可以先答辩了,除非你学校要求期刊刊出,那就麻烦了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

流体机械期刊发表难吗

近日,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及工程团队成员闫盛楠博士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一区,IF2020=9.709)上发表题为“Energy storage enhancement of paraffin with a solar-absorptive rGO@Ni film in a controllable magnetic field”的研究论文。 基于环境友好性及易获取性等主要特征,太阳能是化石燃料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太阳能高效转换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和光热利用,其中,光热储能是光热转换的重要应用,提高所用材料的太阳能吸收能力和储热能力至关重要。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储存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太阳能利用途径。在相变过程中,相变材料可以储存和释放大量能量;因此,它们被认为是优良的太阳能存储介质。然而,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较低,导致传热过程缓慢,限制了相变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尝试将纳米颗粒掺入相变材料之中,并取得了优良的效果。但是,该种方法存在一定缺点,例如需要大量的纳米颗粒,造成成本较高;此外,一些纳米颗粒容易氧化或团聚,单位质量相变材料的光热吸收能力较低,而且纳米颗粒不易从相变材料中分离出来,会污染相变材料。 为改善上述缺点,团队成员将纳米颗粒(石墨烯)涂覆在导磁材料(泡沫镍)之上。泡沫镍是一种耐腐蚀的磁性材料,通常作为基底;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光学和热性能,广泛用于与太阳能转换和存储相关领域,包括太阳能收集和光热催化等。在制备实验过程中,将泡沫镍作为基底,并将还原氧化石墨烯通过电化学还原方式涂覆在泡沫镍之上,制成复合膜;该复合膜具有耐腐蚀和抗氧化性,并可重复使用。在光热转换实验过程中,将该复合膜置于固态石蜡之上,并引入外部磁场,通过调控磁场强度,使复合膜伴随相变过程而紧贴固液相界面,改善石蜡光热转换特性。该方法结合了磁控调节与纳米颗粒强化光热吸收的优点。磁场调控下的表面式吸收方法可以在不污染相变材料的情况下调节相变过程,提升相变材料的光热存储能力。 结果表明,在泡沫镍上涂覆还原氧化石墨烯能够有效增强泡沫镍的光热吸收能力;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可以动态调整rGO@Ni复合膜的位置,使其紧贴固液相界面,且该复合膜易取出,不会污染石蜡;增大磁场强度提升了准稳态温度、储热能力和储热效率,并提高了单位质量石蜡的光热吸收能力以及相界面的移动速度。综上,该方法为太阳能转换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据了解,闫盛楠,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多相流动及热质传递,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EI收录论文1篇,现任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通讯员:西华大学翟元平)

这个不一定的,看期刊的排期,见刊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录用通知其实可以当见刊用的,如果你是用来毕业论文或评职称用。

《流体机械》现在为核心期刊,位于“TH 机械、仪表工业类”21当前的复合影响因子:0.429 综合影响因子:0.280 主办: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周期: 月刊开本: 大16开ISSN: 1005-0329CN: 34-1144/TH邮发代号: 26-129曾用刊名:流体工程创刊时间:197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会刊。1983年创办,是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包装机械所主编的大型技术刊物。该刊为胶印彩色封面,大16开本,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4-1120/TS,国际刊号:ISSN1005-1295,广告经营许可证:皖合工商广字0018。国外发行代号:Q4791。《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主要报道国内外包装与食品机械研制设计、包装工艺、工艺装备、包装材料、食品包装等方面的内容,辟有专家论坛、试验研究、设计探讨、技术应用、行业发展、技术综述、经验交流、标准规范、供求信息、简讯、信息窗等栏目。该杂志宗旨是传递国内外包装与食品机械研制开发信息,促进我国包装与食品机械科研和生产的发展。该刊以全国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为特色,读者面广,信息量大,已出版发行116期,深受读者欢迎。 《流体机械》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办的大型技术刊物,主要报道有关流体机械和制冷空调行业的试验研究、设计计算、产品开发、制造技术、检测技术、应用技术、故障诊断、技术进展、经验交流和技术信息等,旨在促进行业的学术交流、技术进步、设备更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流体机械》于1972年创刊,1973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以(73)一机情字1493号文批准改为《化工与通用机械》,主办单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通用机械研究所,限国内发行。1983年8月国家科委以(83)国科发条字546号文批准更名为《流体工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主办,正式作为学会会刊,机械工业部通用机械研究所编辑出版。1993年国家科委以(93)国科发信字014号文批准将《流体工程》更名为《流体机械》。1994年国家科委以国科函[1994]117号文批准《流体机械》登记地由北京改为合肥,刊号改为CN34-1144/TH。《流体机械》从创刊至2006年9月,总计出版34卷411期,发表文章约5800篇。出版增刊2期,发表文章169篇。1972年6月~2000年3月主编为邓立文,2001年4月至今主编为宋东岚。近年来,《流体机械》杂志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围绕着“打造行业知名期刊”的中心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进入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行列,2005年获得安徽省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30多年来,《流体机械》杂志一直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理论性、应用性并举”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性、综合性、指导性”为刊物特色,坚持报道前沿研究成果,促进行业技术交流;推广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应用;交流生产使用经验,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流体机械和制冷空调行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压力容器》是中国压力容器行业1981年创办的大型技术刊物,主要报道有关压力容器及其附件的标准规范、试验研究、材料工程、设计计算、结构分析、制造与安装、技术进展、安全分析、检验与修复、使用管理、经验交流和技术信息等,旨在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压力容器行业的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压力容器》杂志为月刊,大16开,64页,每期约10万字。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发行代号:26-10;海外发行代号:1529BM。《压力容器》的前身为《国外压力容器》,是198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以科情编字(117)号文批准创办的,主办单位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1983年8月国家科委以(83)国科发条字546号文批准《国外压力容器》更名为《压力容器》,正式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会刊,刊号为:CN34-1058/TH,1984年1月正式出版,当时为双月刊,96页。2000年5月中国科协宣传部以科协宣发字[2000]027号文批准《压力容器》由双月刊改为月刊,页码由96页改为64页。实际到2002年1月《压力容器》正式改为月刊。《压力容器》从创刊至2006年5月,总计出版23卷161期,发表文章3367篇。出版增刊1期,发表文章108篇。1984年1月~2002年1月主编为邓立文,2002年1月至今主编为岳洋。20多年来,《压力容器》杂志一直坚持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努力将杂志打造成行业知名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获得安徽省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随着我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措施的实施。《压力容器》杂志将坚持报道前沿研究成果,促进行业的技术交流,推广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全国压力容器的同仁携手,共同推动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 索引序列
  • 流体机械学报
  • 机械工程学报字体
  • 机械工程学报流程记录
  • 流体机械是核心期刊吗
  • 流体机械期刊发表难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