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实词(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首字母大写,虚词(介词、冠词、连词、感叹词)首字母小写. 标题第一个单词、最后一个单词无论词性首字母应该大写.超过5个字母的虚词,如between、without、alongside、underneath等应该大写.
一、突出主题原则及修辞策略。标题是论文重要的信息浓缩点,是读者最先获取的直接信息,通常需要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点。因此,论文标题的写作,应当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反映文章主题,而且还要便于索引,利于论文广泛流通。为了体现主题,论文英文标题在修辞策略上通常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传递,要充分反映论文的创新内容,重要的内容尽量前置,同时准确使用题名的结构要素来完整表达学术论文主题,常见的结构类型是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组成的标题;二是表达方式,应多用名词、名词词组、动名词来表达,且文字安排应结构合理、选词准确、详略得当,重要的词放在文题的起始。二、准确规范原则及修辞策略。措辞准确、表达客观、逻辑严密、行文简洁、词义明确、含义固定是科研学术论文所共有的文体特征。而学术论文英文标题除了具备以上特征外,还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术语以及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语法规则和语篇结构。因此,写作学术论文标题在语言表达上要合乎规范标准,翻译成英文标题时,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保持原文的风格。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格式要求规范。标题译文可采用首字母大写,其余的用小写(首字母缩略词全大写,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也可采用标题首字母大写,其余实词首字母大写,虚词小写(4个字母以上的介词或连词的首字母大写);排列时可根据具体学术期刊的规范分别采用居中排与左对齐的方式;书名应用斜体表示。其次,选词应强调专业化,这就需要作者熟知本专业的英语术语,选择专业词汇,避免使用通俗语是科研工作者治学严谨的表现。同时科技英语用词强调词义单一、准确,忌用多义词,所以应当根据科技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在英译时应用词义明确单一的词来代替词义较多的词。此外,用词也要准确,不使用非标准化的缩略语,所使用的缩略词语、代号、符号、公式等都应是公认的。由于在英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其固定的介词搭配,例如,逻辑动宾关系的名词性组合是学术论文英文标题的常见形式,所以在使用此类词语时应当要多加注意,以避免出现错误。三、简明有效原则及修辞策略。好的标题应是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便于检索。在完整、准确地概括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尽量少的文字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可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也不可缩小研究范围,以偏代全。做到简明有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信息处理上,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述尽可能多的信息;二是在选词用语上,文题力求语言精炼,主题词突出。学术论文的英语标题通常可以用短语形式来表达,这样的结构言简意赅,内部组织严密,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信息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表达更细密,有利于达到交际目的。英语标题常见的短语结构有:名词+动词不定式、名词或名词短语+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结构、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动词形式开始的短语结构等。四、得体原则及修辞策略。一个修辞行为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语体的规范,是否符合言语交际环境的规定,是否符合社会交往的礼仪,是否符合文化的习俗,是否符合双方的审美倾向。科技论文的行文要符合科技文体的特点,保持文体的严肃性,是为得体。学术论文英语标题的写作要与中文标题内容协调一致,包括风格的一致,语言表达应符合英语习惯。英文标题的写作虽然可以不拘一格,但应突出主题,服从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使用中式的英语表达形式。例如,汉语论文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一般用破折号,而英文的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通常用冒号表示。名词化结构较多地使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和状态,这也是英语表达和汉语表达上的主要差别之一。总之,标题在论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标题应能准确地概括论文的内容,提纲挈领、点明主题、吸引读者、便于检索。要写好英文标题,作者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熟悉本专业英语文体的写作特点,熟记常用的句式结构及英语习惯表达方法,在正确理解论文主旨的基础上,力求重点突出,行文准确、规范、简洁、得体。(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非语言差异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非语言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摘要: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传情达意,然而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交际,殊不知语言交际只是人们交际的手段之一,而忽视了用非语言交际来进行表达。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行为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等等。
关键词:
跨文化 语言交际 符号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则来约束,也没有一套确定的符号系统,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也可以配合语言行为进行更完整的交流会话。在非语言交际领域和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非语言交际中,同一个体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交际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的作用,在我们走进一个饭店的时候,就会看到服务员一边说:欢迎光临,一边对我们微笑鞠躬这其中的动作都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辅助语言交际顺利的进行,使语言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更直观具体。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可信度较大,很多非语言交际完全处于无意识支配之下,比语言行为更具有真实性。
首先,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因此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和表达非语言交际行为则需要综合把握周围的情况才可确定。例如,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既可以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亲昵的关系,那么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就要在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第二,非语言交际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系统,并且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固定的。例如,拇指与食指弯曲做“0”状,其余三根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而在我国却是数字“三”的意思。
第三,非语言交际在表达时可以是连续不断的。一个人来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他是否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非语言交际。他的衣着、行为举止等都在不断地传达某种信息。
第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有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的表达,例如,哭、笑、生气等一部分表情。而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如一些手势、姿势和服饰等等。
二、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的差异
1.眼神表达的差异
眼神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是我们在交际时运用的最为普遍的一个内容。西方国家的父母从小就会告诉他们的孩子,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一是表示在聚精会神地听,二是表示一种诚意、一种尊重。而眼睛如果转移或者是看其他的地方就表示对讲话人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亚洲的许多国家人们则认为讲话时眼睛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尤其是下级在听领导讲话时,下级的眼睛要向下看才是表示对领导的尊重。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作用。听讲话的人逐渐加强对讲话人的注视,点头的次数增多,这说明话轮即将转换,听的人可能要接着讲话。“接替的暗示要想成功,对话的双方必须在交换角色的哪一点活力哪一点不远时目光接触。这些的暗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何时放弃谈话,何时得到反馈并核实反馈何时继续相互作用。”[1]165
当我们看到陌生人时通常都是目光触即移开。如果与陌生人的目光触碰后迟迟不肯移开接触的视线,则往往包含着好奇、喜爱、产生兴趣等含义,尤其是一个男孩盯着一个女孩看了很长时间,则代表他对这个女孩子有好感。但是我们的文化背景中盯住陌生人看是不礼貌的,而白种人则不忌讳这些。
2.手势表达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会运用手势表达一定的含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们中国是表示杀头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里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手势也具有不同意义。
每个民族又有他特有的手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知道和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的上面是表示希望事情能够顺利的进行;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路旁的司机向上伸出大拇指,是表达他想打车,还有一些手势语也越来越国际化了,像:食指和中指做出“V”型就是表示胜利的意思,还有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者“没有办法”的意思。
3.身势表达的差异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交流时动作较多,并且动作幅度也较大;而北欧、英美人,东亚地区的人的动作却较少、幅度也较小。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与我国的师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觉得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教师管理的不严格,而英美人则认为我们的教师管理的太死板,束缚了学生的自由。这就是因为教育思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在我国表示同意的时候可以用点头来表示,“而斯里兰卡人却习惯用微微摇头来表示肯定和同意,表达否定答复或不同意时则使劲的摇头,但在表示非常赞同、十分明白时则还是要点头。”[2]12可见不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他独特的意义。
4.面部表情表达的差异
面部表情确实存在着民族种族的区别,不同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程度存在着差异。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东方人喜怒不形于色,难以捉摸。而研究又表明男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情,而女人则相对容易外露一些。
微笑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虽然微笑一般都是表达愉快心情或者是友好,但美国人认为笑是表示高兴或者认为某件事很有意思。日本妇女因为慌乱或者遇到尴尬的事情而微笑。
5.服饰穿着的差异
现代社会中,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衣着象征着身份和职业,某些大型的公司都有自己公司特制的正式服装,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时候必须穿上制服,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要。什么样子的场合搭配什么样式的衣服,在当今社会中是很有讲究的,正式的场合,如参加宴会、重要的会议要着正式的服装,在参加西方国家的社交活动中,请柬上往往都会注明着装的要求,印在请柬的右下角处,而像一些随意性的聚会则没有要求,穿些随意休闲的就好。
开题报告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如下表就是一个例子:学院: 专业: 课题名称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一、 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二、 课题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三、 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四、 指导教师意见:签名: 年 月 日
看看这个文章也许有点用处?
人们的日常交际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一直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言语交际而忽略非言语交际。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一些学者对非语言交际进行了一些系统的研究。时至今日,非语言交际以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以发展成为了一门边缘性学科。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irdwhistell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而非语言行为(主要是身势语)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80年代以来 ,国内相继开展了对体态语的研究 ,出版了一些体态语研究方面的著作。国内最早以专著形式出版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成果是耿二岭的《体态语概说》差不多就设这样吧,我当年写的也是这个题目,我记得我写的大概就是这些~~~你再找点别的什么,加点东西~~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但是毕业论文又是十分难写的,让很多同学挠破头皮也难以下笔。在这里我为大家展示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到同学们!
论文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论文摘要: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三、结语
从以上阐述不难看出,在非语言交际中文化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与障碍,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文化差异是真正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前提,它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冲击,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年终评审就靠它了。。。。。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非语言差异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非语言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摘要: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传情达意,然而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交际,殊不知语言交际只是人们交际的手段之一,而忽视了用非语言交际来进行表达。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行为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等等。
关键词:
跨文化 语言交际 符号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则来约束,也没有一套确定的符号系统,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也可以配合语言行为进行更完整的交流会话。在非语言交际领域和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非语言交际中,同一个体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交际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的作用,在我们走进一个饭店的时候,就会看到服务员一边说:欢迎光临,一边对我们微笑鞠躬这其中的动作都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辅助语言交际顺利的进行,使语言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更直观具体。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可信度较大,很多非语言交际完全处于无意识支配之下,比语言行为更具有真实性。
首先,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因此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和表达非语言交际行为则需要综合把握周围的情况才可确定。例如,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既可以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亲昵的关系,那么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就要在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第二,非语言交际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系统,并且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固定的。例如,拇指与食指弯曲做“0”状,其余三根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而在我国却是数字“三”的意思。
第三,非语言交际在表达时可以是连续不断的。一个人来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他是否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非语言交际。他的衣着、行为举止等都在不断地传达某种信息。
第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有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的表达,例如,哭、笑、生气等一部分表情。而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如一些手势、姿势和服饰等等。
二、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的差异
1.眼神表达的差异
眼神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是我们在交际时运用的最为普遍的一个内容。西方国家的父母从小就会告诉他们的孩子,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一是表示在聚精会神地听,二是表示一种诚意、一种尊重。而眼睛如果转移或者是看其他的地方就表示对讲话人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亚洲的许多国家人们则认为讲话时眼睛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尤其是下级在听领导讲话时,下级的眼睛要向下看才是表示对领导的尊重。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作用。听讲话的人逐渐加强对讲话人的注视,点头的次数增多,这说明话轮即将转换,听的人可能要接着讲话。“接替的暗示要想成功,对话的双方必须在交换角色的哪一点活力哪一点不远时目光接触。这些的暗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何时放弃谈话,何时得到反馈并核实反馈何时继续相互作用。”[1]165
当我们看到陌生人时通常都是目光触即移开。如果与陌生人的目光触碰后迟迟不肯移开接触的视线,则往往包含着好奇、喜爱、产生兴趣等含义,尤其是一个男孩盯着一个女孩看了很长时间,则代表他对这个女孩子有好感。但是我们的文化背景中盯住陌生人看是不礼貌的,而白种人则不忌讳这些。
2.手势表达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会运用手势表达一定的含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们中国是表示杀头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里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手势也具有不同意义。
每个民族又有他特有的手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知道和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的上面是表示希望事情能够顺利的进行;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路旁的司机向上伸出大拇指,是表达他想打车,还有一些手势语也越来越国际化了,像:食指和中指做出“V”型就是表示胜利的意思,还有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者“没有办法”的意思。
3.身势表达的差异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交流时动作较多,并且动作幅度也较大;而北欧、英美人,东亚地区的人的动作却较少、幅度也较小。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与我国的师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觉得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教师管理的不严格,而英美人则认为我们的教师管理的太死板,束缚了学生的自由。这就是因为教育思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在我国表示同意的时候可以用点头来表示,“而斯里兰卡人却习惯用微微摇头来表示肯定和同意,表达否定答复或不同意时则使劲的摇头,但在表示非常赞同、十分明白时则还是要点头。”[2]12可见不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他独特的意义。
4.面部表情表达的差异
面部表情确实存在着民族种族的区别,不同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程度存在着差异。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东方人喜怒不形于色,难以捉摸。而研究又表明男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情,而女人则相对容易外露一些。
微笑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虽然微笑一般都是表达愉快心情或者是友好,但美国人认为笑是表示高兴或者认为某件事很有意思。日本妇女因为慌乱或者遇到尴尬的事情而微笑。
5.服饰穿着的差异
现代社会中,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衣着象征着身份和职业,某些大型的公司都有自己公司特制的正式服装,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时候必须穿上制服,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要。什么样子的场合搭配什么样式的衣服,在当今社会中是很有讲究的,正式的场合,如参加宴会、重要的会议要着正式的服装,在参加西方国家的社交活动中,请柬上往往都会注明着装的要求,印在请柬的右下角处,而像一些随意性的聚会则没有要求,穿些随意休闲的就好。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英语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试论简奥斯汀生活对其小说的影响 (On the Impact of Jane Austen’s Life on Her Novels)2. “真实的诺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简析“真人秀”的实质和本地化过程 (When True Lies Challenge Tradition—An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and Localization of Reality TV)3.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The Sino-US Relation—The Taiwan Issue)4.《傲慢与偏见》的生命力 (The Great Vitality of Pride and Prejudice)5. 平凡中的不平凡——《傲慢与偏见》(Significance in Commonplace—Pride and Prejudice)6. 萨皮尔沃夫理论 (Sapir-Whorf Hypothesis)7. 论格里高尔的悲剧 (An Analysis of Gregor’s Tragedy)8.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予更多关注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9. 文体学: 语言学习的科学 (Stylistics: A Scientific Approach)10. 佛教在西方 (Buddhism in the West)11. 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2. 国际反恐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13. 全球资金市场近期特征与走向 (The Character and Tendency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in Recent Decades)14. 从《老人与海》中桑堤亚哥的性格可知——人是打不败的 (A Man Cannot Be Defeated—From the Character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5. 南方的失落 (The Loss of the South)
关于语言学 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为:现在语言学的发展,传统语言文学新政策影响等等,有关语言学类的论文选题有很多中形式,更多的可以来,58期刊网看看。
关于论文的选题我最常做的就是看这类的论文书(现代语言学),之后总结分析别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论文来构思
毕业 时期,英语专业论文写作成为热门,面对导师的严格要求,要想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拟定 一个优秀的英语专业论文题目必不可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英语专业优秀论文题目_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 英语教学法论文题目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英语本科论文题目
1、汉语对 英语写作 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2、《美国悲剧》的消费 文化 分析
3、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4、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5、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6、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7、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8、《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9、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10、 广告 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11、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12、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13、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14、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15、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16、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17、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18、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19、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20、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21、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22、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23、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24、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25、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 英语学习 状况调查
26、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27、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28、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29、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30、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31、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
32、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 98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33、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34、从文化的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35、英语娱乐新闻的文体特点
36、自然主义视野中《儿子与情人》主人公保罗的性格分析
37、美国价值观对《老友记》中主要角色的影响
38、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39、广告双关语的作用
40、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
41、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
42、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43、透过“超女现象” 反思 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
44、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45、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46、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47、中西方文化差异点滴
48、中西方送礼与受礼文化之差异
49、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50、中西方企业理财环境的差异分析
51、中西方广告创意水平差异刍议
52、中西方管理者收购差异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建议
53、中西方古代哲学思维的差异及对音乐的影响
54、中西方古代对天体变速运动的认识差异
55、试论中西文化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
56、求职网络的性别差异:以失业群体为例---兼论社会资本的中西差
57、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差异
58、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59、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
60、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优秀 商务英语 本科论文题目
1、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2、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3、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的文化因素
5、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
6、试论普通英语与商务英语的差异
7、商务谈判中的语言艺术
8、试论文化因素对商务活动的作用
9、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10、从文化视角比较中英文广告语言
11、国际商务英语信函话语分析
12、经贸英语的语言特点
13、浅论经贸英语的文体风格
14、经贸英语的语体特点与翻译
15、英语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16、经贸英语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新趋势
17、商务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18、浅谈如何有效学习经贸英语词汇
19、文化习俗与跨文化交际学对经贸英语学习的影响
20、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1、试论文化导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2、中英文广告传播之语言特色及跨文化问题
23、商品译文的品牌形象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24、试论商务英语写作的简洁礼貌原则及写作技巧
25、现代商务英语书信的写作风格和语法特点
26、从修辞方面浅探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
27、商务英语书面语篇词汇特点分析
28、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
29、商务英语函电的文本特征
30、经贸英语合同的语言特色
31、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分析
32、经贸英语信函话语基调分析
33、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34、试谈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35、文化差异对经贸英语翻译的影响
36、经贸英汉互译中的矛盾与对策
37、经贸英语词汇特点与翻译
38、根据词义和逻辑关系谈涉外经济合同的翻译
39、商业 英文书信 所使用的 词语分类 浅析
40、一些普通词汇在经贸英语中的特殊意义及翻译
41、常用名词在经贸英语中的语义变化特征
42、浅谈经贸英语会话中的言语交际技巧
43、论国际经贸活动的语言交际技巧
44、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体系研究
45、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46、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47、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48、关于网络广告英语与报刊杂志广告英语词汇比较
49、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50、商标名称的美学特征及汉语商标名称的翻译
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 医学英语 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 散文 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 句子 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 教育 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 方法 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
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
38、语法及语法教学: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D.拉森-弗里曼的语法观及语法教学刍议
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
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
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
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
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
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
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
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52、单词 配对 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
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
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英语专业优秀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英语专业优秀论文题目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方向的论文题目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2021英语专业各方向论文题目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整理
★ 英语专业不同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英语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试论简奥斯汀生活对其小说的影响 (On the Impact of Jane Austen’s Life on Her Novels)2. “真实的诺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简析“真人秀”的实质和本地化过程 (When True Lies Challenge Tradition—An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and Localization of Reality TV)3.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The Sino-US Relation—The Taiwan Issue)4.《傲慢与偏见》的生命力 (The Great Vitality of Pride and Prejudice)5. 平凡中的不平凡——《傲慢与偏见》(Significance in Commonplace—Pride and Prejudice)6. 萨皮尔沃夫理论 (Sapir-Whorf Hypothesis)7. 论格里高尔的悲剧 (An Analysis of Gregor’s Tragedy)8.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予更多关注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9. 文体学: 语言学习的科学 (Stylistics: A Scientific Approach)10. 佛教在西方 (Buddhism in the West)11. 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12. 国际反恐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13. 全球资金市场近期特征与走向 (The Character and Tendency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in Recent Decades)14. 从《老人与海》中桑堤亚哥的性格可知——人是打不败的 (A Man Cannot Be Defeated—From the Character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5. 南方的失落 (The Loss of the South)
论关于日常交际中语言的双重约束和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受“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双重约束。按照“会话准则”.人们应直接了当地讲实话,而按照“礼貌原则”,人们往往采用非直接言语手段。其中,委婉说法最为典型。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忌讳心理;受性心理的影响,人们对性、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采用委婉说法。委婉说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承受能加同时,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自觉性,而娱悦心理又帮助创造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发现,交际语言受“会话准则”和“非会话准则”的双重约束。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碰到一位刚买了一件新衣服的熟人,而他认为这件衣服是不好看的或不适合他的朋友的。当这位熟人询问他对新衣服的看法时.按照“会话原则”,他必须说实话,即不“理想、而出于礼貌他又不想扫熟人的兴,就说道:“阿,还不错.”这样,他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了。 “会话准则”的理论是语言学家H.P.Gice。于1975年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的。它包括四个交际准则: 准则: 数量准则——说尽可能多但又不超过必要的话。 质量准则——只说你认为是真实的话。 关联准则——所说的话要与话题密切相关。 风格准则——表达要清楚,避免含糊其辞。 Grice把“非会话准则”又叫做“社会准则”。它实际上指的是“礼貌准则”(PoutenessMaxim).在性质上是美学的、社会的、道德的。后来,学者们又把“礼貌准则”升格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并列,并进一步推出“得体原则”,“谦虚原则”等等。1981年,美国教授Neal R.Norriek在其《非直接言语行为与双重约束》一文中,提出了“双重约束”理论(Double Binds)。他认为,在“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着准则冲突(Maximconnict)。如在下列至理名言中,就有 听两遍,说一遍。(Lisrentwice,speakonee.) 不要说话,除非别人对你说话。(Dont’tsPeakunless spoken to.) 不要跟陌生人讲话。(Dont’t talk to strangers) 言语是银.沉默是金。(speech is silver,si lence1 is gold.) 以上这些符合“社会准则”的金玉良言,却明显地与“数量准则”冲突;而有教养,文明层次高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却不得不遵守这种原则。 再比如,在饭桌上,如果你说,“我去上厕所”,虽然内容真实,符合“质量原则”.却不如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显得更符合“社会准则”。另外,西方人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年龄、收入、信仰等;中国人坚持“和为贵”和“息争”的人情态度等.也与“会话准则”相悖.实际上,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可能随时地要么违背“会话准则”,要么违背“社会准则”。而“社会准则”总是压倒“会话准则”,这是人们在遵循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因为,当二者冲突时,“社会准则”比“会话准则”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而对“社会准则”的冒犯会激起道德上的非难.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个人在以上两种准则相冲突的情景中说话时,就会发现自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要么吞吞吐吐.甚至张口结舌;要么说出自己立刻会感到后悔的话来。对“会话准则”的违反,会使听话者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留意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不难发现上述现象。比如,在评选先进的活动中一个各方面表现不错的人,在别人推选他时,如他态度谦虚,会更受大家的尊敬。相反,如果没等大家发言,他就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荐,认为自己这好那也好,即使他讲的是实话,也会令大家反感,导致他威信大大下降。 语言交流中“双重约束”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非直接言语行为的发生,其中包括有意的模棱两可,请求中的虚拟语气,针对忌讳词语而产生的委婉用语.喻义言语行为中的暗喻和嘲弄,甚至还包括沉默或身势语中的无可奈何姿态和恭维话在内。 在非直接言语中,最为典型的语言手段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是摆脱语言双重约束的有效手段。它是用温和、客气、含糊、愉快的说法代替生硬、刺耳、粗鲁的说法,也就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提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禁忌的语言行为种类繁多.美国语言学家Bloom尔1d曾把其区分为“礼仪禁忌语”、“恶兆禁忌语”、“不体面禁忌语”。有的学者把它又分为:(l)以社会学为条件的禁忌语.如对官居高位的人的有关禁忌语,经济活动与技巧中的禁忌语等;(2)身体的个别部分和特殊身体条件的禁忌语,如性器宫、疾病、死亡等;(3)宗教禁忌语,等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忌讳而采用委婉语,这首先是旧时代的一个特征。特别是当人们对一些事物认识不清时,这些事物便带上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如对自然界的不理解,导致了恐惧,产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现在外界的是水、火、风、雷,表现在人生的是生、老、病、死,并由此扩展到和这些有关的行为都成为禁忌的对象。例如,有些事物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似乎一提明了,就会让人想入非非,甚至想到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旧英国的社交场合中,leg(腿)常用limb(肢体)表示,比uy(肚子)比较粗俗,常用stomach(腹部)表示。“厕所”是不够“雅”的地方,不屑讲出来,所以,它的委婉的说法有;toilet(盗洗室)washcloset(洗手间),Gentleman’s/Lady’s(男子/女子),或者只用字母M/w来表示。随之,上厕所也就当然地有了许多委婉的说法,如: I must go to the bathroom. Iwant to wash my hands I’11 return in a tninute. I want to go somewhere. I’11 go to the comfort station 可以发现,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使用委婉语言,更多的是受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与以下社会心理有关: 一、禁忌心理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禁忌和委婉语象一对孪生兄弟便出现了。如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其地位的需要,都主张“避上讳”。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从他那个时期始,“正月”(去声)便被改读“正月”(阴平)。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封建社会及其等级制度的发展,“避上讳”的要求不断发展,以至出现了“避官讳”。如今.人们在称呼那些有点一官半职的人时,总是喜欢叫什么“李会计”,“王主任”、“张厅长”之类,就是采取遵循姓名禁忌语的逃脱路线,认为直呼其名是不敬的表现。 社会愈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迷信色彩就愈重,人们越加迷信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唯恐冒犯它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船家忌说“沉”、“翻”;戏班子忌说“散”、“离”。为了图吉利,正月里人们不买鞋.怕把“邪”气招进来;吃梨时不切吃,怕和亲朋分“简”。今天,人类社会已高度发展,但人们在选用数字时仍避讳理,不能不说是封建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二、性心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忌讳首先表现在性行为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人们对性行为表现为慎重、冷静。性心理表现则为含蓄、羞涩。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很少是直接的,露骨的;而用含蓄、文雅的委婉语而代之,如“同房”,“同床”,“亲热”等。近年来,英语中的make拍ve(作爱)也被引用,给人以亲近、友爱的感觉,体现了正常性生活的男欢女爱,符合人们对此的审美心理。又如漂妓行为,向来被认为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对这类肮脏事物.人们往往也冠以华丽的委婉词语,如旧时的妓院被称为“青楼”,“烟花柳巷”;妓女为“烟花女气热衷此道的人自然就成了“寻花问柳者”了。 与性有关.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生理现象,人们也往往产生避讳的态度。这符合女性羞涩的心理特点。如月经为“例假”,怀孕为“有喜了”,“快做妈妈了”等。又如“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个委婉词,但我们在对外宣传时,往往用的是familyptanning(家庭计划)。恋爱、结婚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事情,然而,受传统文化性心理的影响,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如解决婚姻问题是“个人间题”;找意中人是“找朋友”;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是“男朋友”,“女朋友”,几乎取代了未婚夫、未婚妻的说法。 三、承受心理 中华民族是承受力最强的民族之一。中国人民过去承受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近几百年来又承受了夕队的侵略和歧视。这种心理虽有麻木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忠厚善良的美德。委婉语的使用,可帮助人们提高对日常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难以承受事物的承受能力。 例如,在改革大潮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对其中的某些事物,一时间人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自然会对这些事物的说法产生反感。而采用委婉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增加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冠以“市场疲软”、“经济失控”、“滑坡”等委婉语来回避;无工作的年青人被称作“待业青年”,“价格放开”几乎等于价格上涨;人们又把涨价称为“调价”等等。这些词语的使用确实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尊重他人的心理 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夭,人们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了传省口见念中的美德,加上人们对语言美的追求,使得许多反映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委婉语汇广为采用。例如,现代城市里“环卫工一,、“保洁员”不可缺少,而过去他们却被称作“掏粪工”、“扫马路的”。又如,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人的称谓也有很大的变化。对腐子、瞎子、聋子,不再称作“残废”,而称为“残疾人”,回避了“废”字,这样,在意义上就融进了残而不废,仍有作为的观念。过去.人们称智力不全者为“呆子”、“傻子”、“白痴”.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弱智”这一词汇便走向了社会;随之,便有了“弱智学校”。这种委婉语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低能弱智者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这类人的歧视心态,对他们也是个精神安慰。类似的例子在英语语言里也是俯拾皆是。如说某人耳聋,为“She is hard of hearing.”(她耳背);清洁工是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监狱称作correctionfactity(改正机构),称老年人为seniordtizens(长辈)等等。 五、娱乐心理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希望保持一种娱乐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所以人们非常讲究谴词造句,注意委婉语的使用.如喝酒过多,人们不说“喝醉了”,往往说“喝多了”,使人不致于马上联想到醉酒后的狼狈像。谈论某人的体型,不说胖,而说“丰满”;不说瘦,而说“苗条”。又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从青年步入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本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里,人们对“老”这样的词汇会作出不同的反映。在我国,我们称呼高龄的人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后面添上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您先请.”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当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老)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故no longe;very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old更容易被接受。 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ld更容易被接受。委婉语也叫“无害的人语”,因为它们并不带来明显的害处,而相反会使人感觉良好。如在英文里常不称女人脸上的皱纹是wrinkle,而是“年龄线”(agoline)或“笑纹”(laushinslines).再如,在人们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中,女方如果提出同男方绝交或分手,男方就被称作收到了Dear:Johnletter。“dear”用在这里.是一咎幽默的说法,似乎表达了女方的抱歉心情。委婉语有意味深长的多方位心理效应。委婉语是谨慎的、亲切的和宽容的,它起着一种镇静剂的作用,能避免引起可能的令人不愉快的反应.它试图减弱或“美化”消息、观点和描述.从而不伤害听者的感情,使接受者能通权达变,对不合意或令人痛苦的消息去逐步加以考虑,慢慢消化。也可以说,往往是由于尊敬、虔诚、奉承、谦逊、迷信.甚至是幽默感.才激起或造成委婉语的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委婉语的产生和社会心理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委婉语产生变化的重要基础,委婉语是社会心理的重要体现。含蓄、文雅是委婉语的特点。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交流中的双重约束问题,即:语言要符合会话准则—实事求是地说话,又要遵循社会准则—礼貌文明的原则。由于它和社会心理密不可分,作为社会的产物.它势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变化。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口语交际走进灵动课堂,我在实践中作了“四多”的尝试。一、培育自信,多点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口语交际则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使有问题可以回答,怕回答不到点子上而被老师否定或冷处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育他们的自信。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性格较为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过言。于是,我平时常主动找机会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学会请教别人》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双胞胎中的弟弟上台扮演“燕莉莉”,哥哥扮演老师,由燕莉莉向老师请教舅妈送的钢笔上的英文。谁知燕莉莉站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她”的头低下了。这时我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燕莉莉”同学还没考虑好,老师相信他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次给了兄弟俩一次机会,这回兄弟俩由于配合比较默契: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我趁热打铁,对他们的精彩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找到了小有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多点演练仔细翻看苏教版,不难发现,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话题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我注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表演,让他们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1、摆擂台,挖潜能好胜是儿童的天性,以演讲对抗的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趣味横生。如在教口语交际“介绍校园”时,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上台对学校按区划介绍,谁讲得好,谁是第一关擂主。其余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介绍得更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交际课,同学们情绪激昂,异彩纷呈。大家在充分挖掘口语交际潜能的同时,体验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2、角色换位,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者和说者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儿童的这种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交际课上师生共同表演,更能使同学们迸发交际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如进行《秋游水绘园》的口语训练,我刚板书完毕,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他们可能是对水绘园太熟悉了,急于想表达,我先向大家摇了摇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这一节课由你们派人来当导游,让我当游客,相信你们会让我满意的。”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不禁欢呼起来,那场面令人难以言表,连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其中。这我惊讶不已:似乎每个同学都具有演员的素质,演说家的口才。是表演的魅力把学生引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三、鼓励求同存异,多点个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语言表达不能只限于求同,求同则易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唯有各抒己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才能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忙于“灌”,而是让学生先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口语交际训练话题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谈成语”这一话题时,大家争相举手,个个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因为暑假中大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的专门看的是《成语故事精选》,能脱口而出,一口气可以倒出几十个。说归说,不能杂乱无章,我来个急转弯:要他们分组按标准归类讨论,(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找属于寓言故事的;有的找属于历史典故的,有的围绕数字的)然后汇总。关键之处,为了各自的观念辩论起来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围绕各自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成语,同学们的脑袋瓜几乎成了“成语仓库”了。彼此之间领略口语交际的精彩与美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亮出自我,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自身价值。四、课外拓展,多点空间《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口语交际仅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引导、示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应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的能力。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应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去。如在交流“今天我当家”时,我就鼓励学生去与父母换位,自己拎上菜篮,走上街头,和摊贩砍价较量。方式种种的活动,都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必须挖掘身边的素材,多种途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然而这样的活作业学生乐于做。不懈的努力下去,新的课程改革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双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让灵动课堂的教育教学成为口语交际的桥梁应当是我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发表于2008年第五期的《教学交流》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4期的《教学交流》杂志(引自:)欲知更多有关“口语交际”的论文,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