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美国的互联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美国的互联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美国的互联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发展趋势 [摘 要] 讨论了与网络管理未来发展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层次化、集成化、Web化和智能化及分布式网络管理方案·[关键词] 网络管理;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智能化网管;分布式网管1 概述网络管理是控制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使得它具有最高的效率和生产力的过程·根据进行网络管理的系统的能力,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数据收集———自动地或通过管理者的手动方式进行数据处理,然后提交给管理者,用于在网络操作中使用·它可能还包括分析数据并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可能不需要打扰管理者而自动处理一些情况,进一步还可以产生对管理者管理网络有用的报告·通常,网管系统主要是由管理者和管理代理两种实体组成·网络管理员通过管理者(Manger)与管理代理(Agent)之间的交互通信而达到对网络进行管理的目的.目前网络管理协议主要有基于TCP/IP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基于OSI的公共管理协议(CMIP).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该协议简单,易于实现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是工业界事实上的网管协议标准·[1]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愈来愈大,要求网络管理的性能愈来愈高,网络管理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网络管理应用主要集中在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定义的5种网络管理功能领域: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记费管理·虽然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及配置管理已经减轻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大多数负担,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企业网络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种种新的需求,使现有的集中式网络管理应用无法胜任·以前的网络管理基本上是一种集中式的、单序的、反应式方法,它注重的是具体设备的监控,而且对于价格昂贵的广域网连接设备没有反应·今天的企业网络在重大的企业及机构中至关重要·这些网络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以满足他们所服务的机构的种种需求·在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集中式主机-终端模式之后,新兴的Inter-net/Web网络计算模式又开始在企业网络环境中立足,极大地冲击着信息在整个企业间的流向方式.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远距离办公室、流动作业以及Internet连接对广域网连接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结果导致企业网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支持多种技术,24小时运行,要对不断的变化进行管理,并且延伸到多个建筑、多个区域甚至多个国家,不幸的是,网络管理应用的发展却滞后了,失去了它管理企业战略资产所应具备的意义深远的重大作用·[2]2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为了满足这种业务及技术的虚求,网络管理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必将朝着层次化、集成化、Web化和智能化及分布式方向发展·现分别叙述如下:2·1 网管层次化由于网络规模的扩大,SNMP管理机制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出来·SNMP是一种平面型网管架构,管理者容易成为瓶颈;轮询数目太多、分布较广的代理使带宽开销过大,效率下降,管理者从各代理获取的管理信息是原始数据,不但量大而且需要精加工才能变为有价值的管理数据·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既浪费带宽,又消耗管理者CPU的大量宝贵资源,使网管效率降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管理者与代理之间增加中层管理者,实现分层管理,将集中式的网管架构改变为层次化的网管架构·SNMP的第二版SNMPv2支持管理者间通信,RMONMIB允许代理自动监控,聚合(Ag-gregate)MIB还能够对MIB变量进行轮询,并对变量值进行算术或运算·历史MIB信息则能跟踪MIB变量的变化过程,并把记录结果向管理者报告·这一切都说明SNMP正从集中化向层次化发展,SNMP第三版的SN-MPv3更加强化了这种变化·[3]2·2 网管集成化CMIP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制定,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ISO的开放系统互连七层协议至今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支持和应用·相反,基于TCP/IP的SNMP由于其简单易于实现很快便得到众多产品供应商的支持,使SNMP成为事实上的网络管理工业标准·但不可否认,CMIP功能较强,能担负起复杂的网络管理,自己应用也逐渐扩大·能否将CMIP和SNMP两者优势集成起来,去粗取精,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完美而统一的管理协议方案,不至于像目前基于CMIP和SN-MP的产品各自管理一方,其产品不能互通和共存———这将对保护现有网络管理技术的投资具有重要意义.CMIP和SNMP集成化的策略是克服或协调两者差别,目前的两种集成方法———协议共享方式和协议互通方式就是分别基于这两种策略的·[4]2·3 网管Web化传统的网络管理界面是网络管理命令驱动的远程登录屏幕,必须由专业网管工作人员操作,使用和维护网络管理系统需要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随着网络规模增大,网管功能复杂化,使传统网管界面的友好程度愈来愈差了·为了减轻网管复杂性,降低网管费用,急需研究和开发一种跨平台的、方便、适用的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融合了Web功能和网络管理技术,它允许网络管理人员通过与WWW同样的形式去监测,管理他们的网络系统,他们可使用一种Web浏览器在网络任何节点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及访问网络和它的各个部分,这种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和魅力在于它是交叉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很多由于多平台结构产生的互操作问题,这能提供比传统网管界面更直接、更易于使用的图形界面(浏览器操作和Web页面对WWW用户来讲是非常熟悉的),从而降低了对网络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的特别要求·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是网络管理的一次革命,它将使用户管理网络的方法得到彻底改善,从而向“自己管理网络”和“网络管理自动化”迈出关键一步·2·4 网管智能化由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结构和规模日趋复杂,网络管理员不仅要有坚实的网络技术知识和丰富的网管经验和应变能力,对由于网络管理因素的实时性、动态性和瞬变性,即使有丰富经验的网管人员也有力不从心之感,为此,现代网络管理正朝着网管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网管主要有如下特点:a处理网络结构和网元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网管就是要对网络资源进行监测控制管理,以使网络系统高效率运行,但这种管理控制是依赖于它对系统资源状态的了解,包括系统的全局状态和系统的局部状态·由于网络系统的瞬变性,当某资源的状态信息传到网管系统时可能已经变化了,因此,网管只能知道系统的局部状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管理·由于上述同样的原因,局部信息也是不确切的,智能化网管要有处理不确定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这些信息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如模糊逻辑(fuzzylogic)、主观Bayes方法、DempsterShafer的证据理论(belieffunction)等·b网管系统的协作能力及互操作性如前所述,由于网络规模和结构日趋复杂,集中系统中单一网络管理者是难以应付全部网络工作的·为此,出现层次化网管概念,上层管理者可以轮询方式监测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向上层管理者报告突发事件而且还要对下层进行监测,这就存在多层管理者之间任务的分配、通信和协作·目前,多代理协作,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思想逐渐引入网络管理·c适应系统变化的能力传统的网管是通过不断的轮询所管网络资源的状态变化,即采用“数据驱动”模式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控制,即管理控制是基于管理者所收集的数据信息来驱动的·但网络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分布式动态系统,因此,传统网管难以适应系统的状态特征,而基于规则的智能化网管能够较好地适应网络系统的变化.所谓规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系统状态—动作”的描述,当系统处在某些状态下时,则管理系统启动相应的处理动作.网络管理员可以灵活地增加删除修改基于规则的智能化网管中的规则以适应网络的不断变化·d解释和推理能力目前大多数网络管理者都基于某种网管协议,如CMIP、SNMP,它所监测到的只是一些MIB信息,而这些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基于这些信息来对网络管理控制,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工作仅停留在网络监测阶段·智能化网络不只是简单的响应低层的一些孤立信息,它应有能力综合解释这些低层信息,以得出高层的信息和概念,并基于这些高层的信息概念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样,智能化网管的推理能力也很重要,它就能够根据已有的不很完全、不很精确的信息来作出对网络的判断·如当网络中某个路由器出现故障时,这台路由器及其与之相连的网管通信设备都会失去与网络管理者的联系,当网络管理者轮询这些设备时,它们都不会响应,此时的智能化网管应有能力推断出其中哪些设备出了故障·[5][6]2·5 网管分布化为了降低中心管理控制台、局域网连接和广域网连接、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人员不断增长的负担,就必须对那种反应式的、集中式的、单体的网络管理模式进行一个根本的转变·“分布式管理”通过在整个网络上向多个控制台将数据采集、监视以及管理职责分散开来而实现综合分析·它可从网络上的所有数据点和数据源采集数据,而不必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分布式管理为网络管理员提供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大型的、地理分布广泛的企业网络的手段·3 结束语随着网络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网络管理在未来网络系统中的地位将愈来愈重要·本文在介绍网络管理及其有关协议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管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由于Internet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推动,网络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将会层出不穷,当前网络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必将能够最终获得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 安常青,等·网络管理协议及应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版,1998·[2] 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WilliamStallings:SNMPandSNMPv2:TheInfrastructureforNetworkManagement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March[S]·1998·[4] 蔡皖东,周兴社·SNMP和CMIP集成管理技术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1999,(5)·[5] LakshmiRaman:ADCTelecommunications:OSISystemandNetworkMangement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March[S]·1998·[6] 马俊涛,刘积仁,杨利·基于智能体的分布式服务管理系统研究[J]·JournalofComputerResearch&Development,1999,(7)·

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论文。

那你看这个文章吧 三页找的比较辛苦,感觉这个很适合你,所以这篇是我选的那么多的论文比较有深度也比较合适的。希望你能用的上。 国内外网络管理的信息政策法规差异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 同时也带来了灾难。网络信息系统是由现实社会的人们创 立的,是人类传统信息交流、传播方式的延伸和拓展,它 与现实社会的信息活动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对 网络信息活动实施社会控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既 要借助于现实社会已有的各种规范,又要结合网络信息空 间自身的特点,依据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符合其发 展规律的控制体系,从而推动网络虚拟世界快速健康的发 展。 1 信息政策、信息法律的内涵 国家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环 境的调节和信息资源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政策 是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指导、 推动、调节、管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方针、原则和办法。它 是依赖国家的各级行政机构来对信息行为进行强制控制和 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 信息法律、法规对信息工作者和信息利用者具有最强 的约束力,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推行 的信息行为规范体系,对触犯法律的信息个人或集体,国 家将依法予以制裁和惩罚。信息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规 定信息社会关系的基本问题;规定信息民主和信息基本人 权问题;规定信息技术规则的问题;规定电子计算机软件 使用问题;规定有关信息污染问题等等。 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作为两种社会规范、两种社会调 整手段和社会信息环境管理手段,均承担着各自的职能, 对国家信息事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信息政策是信息法律制定的基础,信息法律的制定 往往滞后于信息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项信息政策经过 实践证明在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是正确和有效的,可能 就会通过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信息政策 是一种行政手段,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要比信息法律、法 规广泛得多,而信息法规是一种法律手段,它所调整的一 般是在信息活动中,对国家、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关系 领域。因此,信息法规是信息政策的升华,科学而合理的 信息政策应当受到信息法规的制约。 2 信息政策、法规在网络信息控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网络信息活动比传统方式的信息传播、交流具有更大 的自由度,但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 的。只有那些掌握网络技术,具有相应教育和文化水平的 人,使自身的信息行为符合网络运行与发展的规律,符合 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与发展要求时,才能在网络上获得 最大的真正的自由。对网络技术不熟悉的人是不可能获得 较大的信息自由的,而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进行非 法活动的人,他们追求的绝对的自由也是不存在的。 网络信息问题的控制是存在多种方式方法的,我们应 从多个层面上去理解和把握,具体而言可分为文化道德层 面的控制,法律层面的控制,信息组织管理层面的控制和 信息技术层面的控制。信息评价是网络信息控制的重要手 段,通过信息评价,为人们选择思想健康、内容科学、质 量可靠的优质信息提供保障。技术因素在网络信息控制的 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与信息评价、道德规范 和法律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控制优势。网络技术掌握在 不同的人手中,其所起的作用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但是,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技术的使用 更多地是从预防的角度考虑的,它的实施还要与网络本身 的信息规范和有关法律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网 络伦理道德对人们的信息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它是网 络信息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协调网络法律不健全和 信息技术不足的重要手段。与现实世界的法律相比,网络 道德规范涉及的面要更加广泛,它能够约束法律规范所不 能、不好涉足或者来不及涉足的大量信息行为。互联网作 为人们交流情感,发布、传播信息的场所,自身存在大多 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具有自律的性质, 其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信息伦理道德往往向着法律规制 的方向发展,是信息法规制定的基础。 信息社会也是法制社会,一切自由的信息行为必须在 法律的保障下依法进行,才能使互联网得到健康有序的发 展。目前,利用法律的规范性功能来预防和抑制网络信息 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法律规范是从外部,用强 制的手段对网络参与者的信息行为进行约束,而网络道德 规范主要是从网络成员内部约束人们的信息行为。互联网 是一个全球性的市民社会,这一社会有自己的组织形式、 价值标准和规则,可以脱离于政府而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 由于不同国家和团体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要形成关于网 络的国际公约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建立和健全 国际网络执法机构,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在各国信息法 规的制定中,将地区性原则与国际性原则,一般立法原则 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原则,网络的现实性原则与发展性原 则结合起来,才能为网络空间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3 不同国家信息政策、法规存在的差异 最早的信息法诞生于18世纪的欧洲, 1776年瑞典的 《出版自由法》是最早的传统意义的信息法。现代意义的与 电子化相联的信息法则兴起于20世纪,主要是欧美等发达 国家为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活动的需要而制定的。但是, 不同国家由于政治制度、法律基础,文化背景、教育水平 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程度 存在差异,由此造成信息政策、信息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差 异。 3·1 德 国 它是欧洲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电子信息和通信 服务已涉及该国所有的经济和生活领域。1997年6月该国 通过了《信息与通信服务法》,并于1997年8月1日,付诸 实施,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对网络空间的行为实施法律规范 的国家专门立法,它确立了一些在电子网络空间最基本的 原则,如“自由进入互联网的原则”、“对传播内容分类负 责的原则”、“保护公民个人数据的原则”等等。德国政府 明确表示,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色情和宣扬新纳粹思想 的场所。 3·2 英 国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英国曾经制 定颁布过不少法律条例,如《黄色出版法》、《青少年保护 法》、《数据库保护法》、《禁止泛用电脑法》等,并根据网 络发展的需要修改制定了部分法规,例如, 1994年通过制 定《犯罪制裁和公共秩序法》,对1978年制定的《儿童保 护法》针对信息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延伸。1996年9月,英 国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3R安全规则》。所 谓的“3R”分别代表分级认定、举报告发、承担责任。 1999年,英国政府又公布了《电子通信法案》的征求意见 稿。这一草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并 为社会各界树立对电子商务的信心提供法律保证。与此同 时,英国广播电视的主管机构———独立电视委员会,依照 英国广播法,它有权对互联网上的电视节目以及包含静止 或活动图像的广告进行管理,但它没有直接行使对互联网 的管理权利,而是致力于指导和协助网络行业建立一种自 我管理的机制。 3·3 加拿大 为了促进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加拿大出于国家整体 发展战略的需要,其广播电信委员会认为网络不在《国家 广播法案》的管理权限之内,由传统的广播公司制作的网 络广播也同样不在该法案的管理之内,网络产业的发展主 要依靠行业内的自我调节,防火墙、加密技术等信息技术 的运用以及国家的犯罪条例的实施。 3·4 美 国 在美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原有的诸多法律远远不 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国会已经和即将制定修改的涉及到互 联网的法律达100多种。在美国,其电子媒体,如广播电 视和电影较多地受到法律的限制,尤其是不道德和有伤风 化的内容是绝对不合法的,会受到有关法律的惩罚;而印 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则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 现在,对于电子报纸应该定义为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 法律界尚无一致的意见。将“言论自由”及“宪法第一修 正案”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国,将无线电波认为是公共财产, 它们只能承载有限的频道,却面对众多的观众,因而政府 有权对这种有限的资源进行管理。 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1996电信 法》,其中的第五部分《传播净化法案》(Communication De- cency Act)是为了保护未成年儿童专门制定的。这项法案 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欢迎。但大多数的学者和网络从业人 员认为这项法案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权 的限制,于是向费城法院提出诉讼。1996年12月,费城法 院的联邦法官否决了《传播净化法案》。同时,美国众院司 法委员会要求,色情邮件须加标注,使用户可以不打开邮 件直接将其删除。1998年《儿童网上保护法》经国会批准, 并在克林顿签署后成为法律。该法要求商业网站的运营者 在允许互联网用户浏览对未成年人有害的内容之前,先使 用电子年龄验证系统对互联网用户的年龄进行鉴别。但是, 这条法律从未正式实施过。它一经颁布,就遭到来自美国 民权联盟以及包括杂志出版商和书商在内的17个组织和企 业的强烈反对。很多商业网络公司对这项法案不置可否, 他们认为应该由网络公司保留删除淫秽、仇恨以及任何冒 犯性内容的权利。但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华尔街 日报》、CNN等一些已上网的美国主流新闻媒体表示愿意接 受内容评级。 在美国图书馆中,安装因特网信息过滤软件,使用户 能够安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保护少年儿童的身 心健康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因为因特网信息过滤涉 及到有害信息的消除与言论自由保护的双重压力。一种观 点认为:“……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和纳税人的权利,我们 不应该让色情信息从电子后门中进入政府资助的图书馆 中。”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因特网享有最高级别的宪法保 护,在学校或图书馆中安装过滤软件实际上是一种审查, 是与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相违背的。有关调查表明,在美 国有16·8%的图书馆安装了过滤软件, 83·2%的图书馆没 有安装过滤软件。目前,反对图书馆安装过滤软件的力量 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他们展开了多方面的工作试 图取消图书馆的因特网过滤政策。 3·5 新加坡 1996年7月,新加坡广播管理局颁布了有关管理条例, 并宣布对互联网实施分类许可证管理制度,要求提供互联 网服务的公司对进入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以防止色 情和容易引发宗教和政治动荡的信息传播。目的是鼓励人 们正当使用互联网,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确保青少年 的成长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3·6 中 国 我国的信息化起步虽然比较晚,传统的信息法律大约 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相继颁布,如《专利法》、《商 标法》、《著作权法》等。但是,我国互联网的法制管理进 展较好,目前已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如1994 年2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保护条例》, 1996年2月1日发布,并于1997年5月20日 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 行规定》, 2002年8月1日颁布了《中国互联网网络域名管 理办法》等。2000年9月2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 信条例》第五章五十七条中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 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 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 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 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 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 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含有法律的、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2000年11 月7日,我国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 行规定》。该规定第十四条指出:互联网站链接镜外新闻网 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发布的新闻,必须另行 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由此表明,对互联网信息的分 类管理,在我国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严格的。 由此可见,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对 网络信息实现社会控制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具体的管理 政策、法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国家已认识到 对互联网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已经 认识到网上不良信息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危害,并且不再 将网络空间视为一个特殊的无法控制的领域,现实生活中 的许多法律只要经过修改完善,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

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业务经营模式和种类很多,但相对来说形成比较完整的业务价值链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业务的接入服务,它由电信运营商提供业务;网络游戏,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游戏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一连串的服务商形成价值链。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应该是非常严重的,黑客攻击行为、网上盗窃、网上欺诈、网络病毒这些问题非常多。网络运营商的经营已经形成了大家比较固定的观念,比较有保障。网上行为也要逐步地进行规范。美国这种网上自由、无管理、无法律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深入全球的,大家曾认为互联网上的任何行为就不应该受到任何规范,不应该有管理。现在出现的问题使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确实需要对网上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网上行为同样应该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同样应该受现实社会规则的约束,网上出现的网络滥用行为是利用了网上的优良特质,从业者、行业组织、政府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未来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宽带业务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整个宽带的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网络的整体发展。互联网经营和生存的模式也将更加丰富。如今,大家在网上更多的是浏览信息、使用聊天工具、玩网络游戏,把互联网更多地当作自己的一个高级的信息技术玩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玩具能够变成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离不开的工具。网络的应用也更加开放,有许多政府网站已经将其事务到网站上去,如征求意见、地方基层选举等,这些使网络的应用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希望网络信息要以人为本,互联网做为一个信息平台它的用户主流50%以上是30岁以下青少年,那么为青少年建设的网络应该是一个可信、健康的网络,它应该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和助手。网络教育将是下一个互联网业务的热点问题,网络搜索,大容量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平台,移动互联网,无线局域网,网络资源信息开发等业务都将成为互联网-业务的热点问题。

互联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你可以看看一些与两网互联的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关于支持两网互联的技术研究与实施》、《支持两网互联的可扩展安全性协调系统》、《支持两网互联应用系统构造》等。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2]罗伯特·D·阿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P.E.Dyucker:TheInformationExecutivesTrulyNeed,HarvardBusinessReview[J].January——February,54—62,1995. [4]王德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潘承烈.“重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座谈[N].光明日报,1997—07—12,(7). [7]周敦仁,马磊.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探索与争鸣,1998,(5). [8]卫思·贝克.构建情报网络[A].保罗·S·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张亚勤.没有藩篱的21世纪[J].IT经理世界,2001,(1). [10]比尔·盖茨. 蓦 然回首——回顾微软的.25年[J].环球企业家,2000,(11).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1.Srinivasan, V., & Sun, C. (2010). Two-network interconnec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EEE Network, 24(6), 22–29.2.Fu, Y., Wang, L., He, X., & Xu, Q. (2006). Interconnecting two networks: Models and algorithm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7(11), 1180–1197.3.Yang, L., & Heng, P. A. (2011). A novel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networks with different topologies. Computer Networks, 55(13), 2761–2772.4.Song, D.-U., Cheong, C.-M., Ro, J.-H., & Kim, H.-Y. (2001). Interworking of two autonomous mobile IP networks—Example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pp. 155–159).5.Singh, U., Bhargava, V., & Rana, M. S. (2005). Interconnection of two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bridge rout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pp. 675–680).

您好,据我了解两网互联应用场景参考文献当前物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原有的市场环境与业务流程,推动智慧物流不断发展壮大,使智慧物流成为物流业变革的新动力、新路径.互联网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所扩展的物流服务新需求、技术渗透所形成的发展新动力以及催生的新零售商业模式,都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积极因素.相应的,智慧物流的发展驱动了物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表现在融合共享上的思维创新,也表现在技术、物流绩效目标、组织管理及业务运作流程方面的创新.因此,智慧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也需要从认识层面、政策层面、平台层面、人才层面和运营层面入手,进而促成物流业更高效化、更智能化的发展格局,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OL].(报告日期)[引用日期].报告网址.以上是引用格式,望采纳。

你说的报告里面已有的参考文献吗?还是你自己要写报告呢? 如果是要找报告里已有的参考文献你可以到这里找以往的统计报告:

您好,据我了解两网互联应用场景参考文献当前物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原有的市场环境与业务流程,推动智慧物流不断发展壮大,使智慧物流成为物流业变革的新动力、新路径.互联网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所扩展的物流服务新需求、技术渗透所形成的发展新动力以及催生的新零售商业模式,都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积极因素.相应的,智慧物流的发展驱动了物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表现在融合共享上的思维创新,也表现在技术、物流绩效目标、组织管理及业务运作流程方面的创新.因此,智慧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也需要从认识层面、政策层面、平台层面、人才层面和运营层面入手,进而促成物流业更高效化、更智能化的发展格局,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

网络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下面是我整理的网络营销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览。

[1]蒋一清,陶丽。“互联网+”背景下江苏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7,(12):51+54。

[2]张娟。试析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及策略[J] 商业经济,2017,(04):86—88。

[3]蒋一清,陶丽。“互联网+”背景下江苏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7,(12):51+54。

[4]李剑赟。药品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8):14—15。

[5]李瑶,周仕洵。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营销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8):254—255。

[6]白珺。苏宁易购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7,(11):233。

[7]张翊。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小米公司网络营销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7,(11):237。

[8]李思璇。国内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7,(07):35—37。

[9]李瑶,周仕洵。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评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7):115—116。

[10]陈晓娜。TEA排名前25的中国主题公园网站营销分析[J] 当代经济,2017,(09):156—157。

[11]于晓冰。浅析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商业经济,2017,(03):112—114。

[12]徐幸。浅析SWOT战略分析方法在阿里巴巴中的应用[J] 当代经济,2017,(08):74—75。

[13]李瑞新。浅析企业网络营销效果评估与经营风险管理[J] 现代商业,2017,(08):12—13。

[14]祁丹萌。苏州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调研分析[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01):29—35。

[15]陈佳佳。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3):135—136。

[16]杜光友,陈红莲。恒大集团创意传播管理策略研究——从恒大足球创意营销说起[J] 新闻知识,2017,(03):25—28。

[17]李新霞。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营销案例分析[J] 经贸实践,2017,(05):50—51。

[18]薛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探讨[J] 科技经济导刊,2017,(07):203。

[19]陈怡。论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7,(06):52—53。

[20]江欣。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茶叶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 福建茶叶,2017,(02):58—59。

[21]陈雨轩。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浅析[J] 当代经济,2017,(05):46—47。

[22]肖妮,庞如春。吉林省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1):30—33。

[23]张义。浅谈新媒体发展对出版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J] 出版发行研究,2017,(02):50—52。

[24]冯彩云。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对策[J] 低碳世界,2017,(05):273—274。

[25]戴昕哲。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管理的修正与挑战[J] 经营管理者,2017,(05):259。

[26]吴振立。煤炭企业网络营销战略分析与实践[J]中国煤炭工业,2017,(02):63—65。

[27]尚平泉,黄毅,夏志英。网络营销对服装销售的影响[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01):33—36。

[28]陈雨荷,邱灿华。中小旅游企业社交网络使用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04):58—60。

[29]杜晓,王灵。基于微信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7,(04):233。

[30]陈丽花。网络营销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评价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3):79。

[31]杨金会。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乌龙茶营销策略分析[J] 福建茶叶,2017,(01):53—54。

[32]杨庆。我国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的分析及建议[J] 当代经济,2017,(02):52—53。

[33]于菊珍,王卫东。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26+130。

[34]陈宇航。电子商务对我国未来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2017,(01):50—51。

[35]郭小玉。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7,(01):74—75。

[36]高新。论新时期下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及问题[J] 科技视界,2017,(02):184。

[37]高凤荣。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整合策略[J] 现代商业,2017,(01):52—53。

[38]蔡葵。我国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全国商情,2016,(35):11—12。

[39]刘畅。试论企业网络营销运作策略与效益评价[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477。

[40]冯巧慧。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

[41]王猛。探索烟草商业企业发挥网络营销水平的途径与方法[A] 。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主题[C]:,2016:6。

[42]张琰。许昌市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优化路径[J] 许昌学院学报,2016,(06):121—125。

[43]蒋云龙,朱彩霞。网络营销在烟草商业企业的实施[J] 现代经济信息,2016,(22):310。

[44]林琢人。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 现代国企研究,2016,(22):5。

[45]唐滢。福建省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问题研究[J] 北方经贸,2016,(11):59—60。

[46]王良。携程旅行网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47]冯维。绍兴K企业的服装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48]王捷。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58—61。

[49]欧阳芳。福建小微企业运用长尾理论开展网络营销的策略[J] 科学经济社会,2016,(03):40—44。

[50]洪顺。网络营销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 企业导报,2016,(18):1—2。

[51]李洪运。“网络营销”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运用分析[J] 财会学习,2016,(17):45+47。

[52]李明华。电商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及成功因素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7):355。

[53]万敏慧。新羽通公司环保材料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6。

[54]吴心怡。百度搜索在E公司产品推广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

[55]韩宝军。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创新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6):12—13。

[56]李瑶。浅析新网络营销模式下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5):148+155。

[57]张庆稳。郑州市小微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分析[J] 新经济,2016,(20):15。

[58]郁宇。社会资本视角下微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2016,(13):60—62。

[59]张娜娜,马蕾,张忠秋。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策略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3):309。

[60]胡志权。基于顾客信任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构建[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03):28—33。

[61]曾海亮,张金飞。我国服装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6):90—91。

[62]陈姝。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策略[J] 新西部(理论版),2016,(11):75—76。

[63]李翔宇。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问题研究[J] 商业经济,2016,(06):79—80。

[64]刘柯志。基于微信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16,(17):69—70。

[1] Michael Morris,Minet Schinde hutte,Jeffrey Allen。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6)

[2] Thomas W.Malone,Peter Weill.Do some business models perform better than others[J]MIT SloanWorking Paper, 2006(5)

[3] 3.A.Ostenwalder,Y.Pigneur,and C.L.Tucci .Clarifying business of the modles:origins,present,and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5)

[4] 张兵。传统零售企业的战略转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

[5] 毕红毅,孙明岳。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

[6] 李嶙屹。电子商务环境下苏宁电器战略转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7] 张向阳。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网上零售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2012

[8] 汪孔文。互联网环境下零售商业模式创新[D]福建:华伦大学,2011

[9] Martin V.Deise.电子商务管理者指南从战术到战略[M]黄京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Ravi Kalakota,Andrew B Whinston。电子商务管理指南[M]陈雪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宋倩,王能。互联网条件下国内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电子商务,2013

[12]Zhang Shanshan。A Com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Retailing of U.S.A and P.R.C[D]Liaoning:LiaoNing,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1

[13]姚远。我国大型网上零售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1

[14]沈瑞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市场营销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4,18(3)

[15]陈捷。传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初探[J]电子商务,2010,(6)

[16]刘苗。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我国商贸,2010,(20)

[17]张秋蓉。试论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控制[J]云南则一贸学院学报,2001,(S2)

[18]Amit R,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 Journa1,2001,(22)

[19]张喜征,傅荣,胡湘云,胡南相。网络营销中的信任传递模式与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2006,(9)

[20]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高世宁。典型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03)

[22]戚安邦。项目评估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3]Viktor Mayer—SchSnberger,Kenneth Cukier。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4]2013 年度我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杭州: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

[25]李雨妇。家电连锁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2(20)

[26]袁峰,宿恺。电子商务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4(6)

[27]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8]章佳元。传统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研究:以苏宁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2013

[29]程光。我国大型百货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2

[30]Efraim Turban,David King.电子商务:管理视角(原书第 5 版)[M]严建援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互联网的发展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1.Srinivasan, V., & Sun, C. (2010). Two-network interconnec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IEEE Network, 24(6), 22–29.2.Fu, Y., Wang, L., He, X., & Xu, Q. (2006). Interconnecting two networks: Models and algorithm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7(11), 1180–1197.3.Yang, L., & Heng, P. A. (2011). A novel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networks with different topologies. Computer Networks, 55(13), 2761–2772.4.Song, D.-U., Cheong, C.-M., Ro, J.-H., & Kim, H.-Y. (2001). Interworking of two autonomous mobile IP networks—Example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pp. 155–159).5.Singh, U., Bhargava, V., & Rana, M. S. (2005). Interconnection of two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bridge rout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pp. 675–680).

您好,据我了解两网互联应用场景参考文献当前物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原有的市场环境与业务流程,推动智慧物流不断发展壮大,使智慧物流成为物流业变革的新动力、新路径.互联网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所扩展的物流服务新需求、技术渗透所形成的发展新动力以及催生的新零售商业模式,都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积极因素.相应的,智慧物流的发展驱动了物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表现在融合共享上的思维创新,也表现在技术、物流绩效目标、组织管理及业务运作流程方面的创新.因此,智慧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也需要从认识层面、政策层面、平台层面、人才层面和运营层面入手,进而促成物流业更高效化、更智能化的发展格局,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

21世纪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世纪,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给我们更多的便利,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探究互联网的相关形势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世纪,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给我们更多的便利,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但是互联网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以便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业。

【关键词】当前;互联网;发展;问题;解决;方案

如今,科技的发展已是越来越快,科技的成就让世人瞩目,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的总体格局保持和平与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步伐迅猛加快,科技进步的趋势日新月异。许多先进发达国家的信息网络化极大地推动了该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网络发展较慢,但近几年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截止到2013年年初,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同时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751万,占比为56%。中国网站总数(即网站的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继续回升至268万个。

二、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

1.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数字分化的挑战,也有人管这个叫做信息鸿沟,有条件者可以上网,能从网上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无条件只有徘徊在网络的大门之外,这点表现得非常突出。国与国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网络鸿沟存在明显差距,周边国家信息网络化也在对我们提出挑战,在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同时,亚洲许多国家也在竭尽全力地推进国家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周边国家都在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自己的经济,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这对我们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前进的动力,我们一定要努力拼博,使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降到最低。信息网络化对法规制度也存在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有自己的法律法规,但仍存在着种种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比如,当下最常见的侵犯信息知识产权的事件经常发生,信息知识产权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信息知识产权资本化的进程也还受到种种制约,如此之类。

2.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大家都熟悉360与腾讯打官司的事,这是诚信问题的典例,假如,当我们看到电脑上没有我们熟悉的QQ与360时,我们是否会觉得我们是没有龟壳的乌龟呢!因此,互联网立法监管问题必不可少,通过国家监管网络和网络公司便能有效的消除群众的怀疑,也能防止虚假信息泛滥。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日益得到成熟,新的犯罪也随之产生,网络,网络拐卖还有网上倒票等等,这些违法行为都是伴随着网络而来。我们不否认网络带来的好处,但也得承认网络的弊端,用一些实名登记买票的方法虽可以防止网上倒票,但网上买票的一些“钓鱼网站”又春风吹又生了,这些都是问题。

3.互联网发展中带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电脑也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影响,长时间上网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网上传递的一些不良信息,网上购物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它在扩大人们的交往空间的同时是否也造成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困难,电脑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如果我们长时间望着电脑的屏幕,不让眼睛作适当的休息,这样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它也会影响我们的学业,如果我们太过沉迷网上游戏,把学业置诸不理,学业成绩因而下降,甚至无心向学。不过,最严重的是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人们只要利用互联网便能传递彼此间的讯息,甚至连通电话的时间也减少了;长此下去,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会越来越大。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种种担心,担心的焦点不外乎暴力、色情、颓废等,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网络的信息很丰富,当然有好的也有坏的,至于好坏在于自己怎么去把握了。

三、针对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1.从国家角度大力发展互联网事业。要想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差距,要从国家角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优势来为我国经济服务。因为“十五”计划提出:建设一批重大高技术工程,主要是高速宽带信息网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信息技术设施,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所以,只要这些工作做好了,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都将被我们战胜,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为营造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互联网的安全工作。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因此对于信息安全的问题,尤其关系到一些重要信息的传送,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要快速而高效,而且保证信息的安全,要想获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国家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同时提高社会监督体制的效能,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互联网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全社会应当把维护网络安全、有序地运行放在战略的高度审视,呼吁全社会要关注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和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加快完善我国网络安全立法和法律规范机制,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3.正确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要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他,应该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并积极运用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并且要正确的分析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的运用中规范完善,比如,购物时,到正规网站购买,不要贪便宜而,远离一些违法的网站,避免一些不良网站带来的影响,同时要适当进行运动,劳逸结合,上网后注意进行锻炼和清洗脸部,多做眼睛保健操,保护颈椎和眼睛,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总结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我们有利有弊,我们应该重视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视为一种动力,努力应对,满怀希望迎接下一个发展与飞跃。

【参考文献】

[1]任军.正视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J].互联网天地,2004(09).

[2]谢耘耕,刘锐,徐颖.当前互联网管理和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学发展,2012(08).

你可以看看一些与两网互联的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关于支持两网互联的技术研究与实施》、《支持两网互联的可扩展安全性协调系统》、《支持两网互联应用系统构造》等。

互联网的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调查分析一、 中学生极其家长对网络状况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 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或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另人难以忍受的”。我班中学生的上网率高达92.1%,其中有24.5%的中学生是互联网上的常客。由于学校采取的是全封闭式教学,95%的学生住校,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35.5%的中学生能自我约束在每次1-2小时内,24%的中学生每次要在网上滞留2-4小时,24.5%的中学生则会在网上待4小时以上。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 2. 网吧是中学生上网最主要的场所。 调查表明,网吧是中学生们上网的最主要场所,应当是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按照上网的时间和次数的多少,对学校、网吧、家里进行排序”一项上,76%的中学生首先选择“在网吧上网”,远高于其他选择“在家里上网”(28.2%)和首先选择“在亲戚朋友家上网”(5.8%)。中学生是网吧的常客。调查显示,34.4%的中学生到网吧上过网,一些网吧经营者承认,附近学校的中学生是他们的主要客源。78.3%的中学生反映,网吧的管理人员从不检查自己的身份,穿着校服,仍能大大方方地进去:有的中学生反映,穿校服的的会被安排到较偏僻的角落。去年以来,关于“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新规定实施后,情况已大为改善。 3. 网上交友已成为中学生乐于交往的形式,网友主要是同龄人 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学生交往的方式。调查发现,42.4%的中学生拥有网友,其中,26.7%同时有5个以上,0.8%甚至有15个网友。55.6%的中学生只喜欢与同龄的网友交谈,找年龄较大、较小的网友交谈的分别只有8.2%与0.8%。同时,中学生们还承认,他们更喜欢结交异性网友。68.4%的中学生在网上聊过天,其中26.2%经常在网上聊天,“聊天室”和QQ是其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大部分中学生保持了清醒的认识。调查显示,在“你觉得网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一项中,完全不同意的占42.8%,比较不同意的占37.5%,二项合计占80.3%但必须注意的是,7.3%的中学生仍相信“网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持完全相信的态度。绝大多数(83.4%)的中学生知道网友是虚拟现实的产物,选择“不见面”;同时,也有小部分(14.3%)在网下会过面。 4. 多数中学生承认网上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 网络是个聚宝盆,也是个大染缸,各种色情、暴力、反动信息大行其道,需要具备基本的是非判断力。调查显示,76.6%的中学生认同“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9.6%的中学生则不赞同这种看法;75%的中学生认为“网络开放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行为有关”,10%的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对于接触不良信息的问题,我们认为还是要客观看待中学生,不要把他们“一棍子打倒”。我们相信他们还是有判断力和自制力的。然而,家长们对这一问题疑虑重重,特别是那些不懂得电脑、无法进行有效监管的家长,其焦虑更甚。 5. 多数家长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态度,反对的只有150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另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缓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78%的中学生对“网恋“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可目前看来,其危险性显然还没有引起学生们的警觉。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存在缺陷,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6)经常上网,受电脑辐射对身体健康不利。 结 语 唯物辩证法教我们要辨证地看待问题,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影响有好有坏,但她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是不可抗拒的。究竟它能让孩子看到更为宽广的世界还是引诱他们进入不可挽回的深渊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网络,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网络。在我看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首先,它使教育更具有时效性和普及性。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网上信息的传播、浏览与被吸收的速度之快,远高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强于班会课、主题活动、家访、外出参观等传统教育手段,其教育覆盖面更比“一对一”式的个别交谈大的多。教师们可针对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心理、生活问题,或及时发布新的教育信息,或组织浏览有关的教育主页,或在聊天室、论坛、BBS里进行在线引导和教育。其次,网上教育更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在网上,信息可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影视于一体,并能应用虚拟现实手段,使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自觉浏览的同时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熏陶。而传统的教育往往流于说教,形式较单一,内容较乏味,忽视了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情感需求。再次,网上教育更具互动性和有效性。在网上,可通过E-mail、OICQ公告板、聊天室、论坛、网上心理咨询等,教师们和中学生都以平等的身份、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彼此无拘无束,袒露真情,避免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隔阂与难堪,有利于教师们抓住思想教育契机,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可包括: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在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方面,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使他们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来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首先,学校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主页,向他们推荐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其次,若条件允许,加强各校校园网建设,争取使校园网内容充实而生动,形式新颖而优美,更新速度快,宣传做的好,吸引上网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点击率。从中学生的需求出发,建设并管理好校园网聊天室、论坛、在线心理辅导等,在与上网中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努力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他们。再来,加强对家长进行网络指导。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家长对网络的认识,引导他们以身作责,为子女健康上网树立榜样,自觉负担起对子女上网的监护责任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founded.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1.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2.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 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1.国外的研究 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2.国内著作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网络传播研究状况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4.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

  • 索引序列
  • 美国的互联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互联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互联网的发展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互联网的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