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现代研究表明,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在管理领域里成功的那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校里被认为智商并不太高的人。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他的智商使他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使他能顺利地到一个单位就职或者从事一项研究工作。如果他情商高,情绪稳定,适应环境能力强,对外界和上司、同事没有过分苛求,对自己有适当的评价。
不因外界的影响而"热胀冷缩",在受到挫败时能"重整旗鼓",并能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从不怨天尤人或悲观失望。这样他的智商和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走向成功。反之,一个人智商虽高。
却以此自负,情商低下,昼夜为自己周围并不理想的环境所困扰,那他的结局或是愤世嫉俗、孤芳自赏,与社会、公司、同事融不到一起;或高不成低不就,一辈子碌碌无为;或是走上邪门歪道,毁于高智力犯罪。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功与否,情商与智商一样重要。
要求
题名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3、撰写
英文题名的注意事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谈多元智力理论观照下的高职教育学生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它直接影响教师重塑新的“教育观”、重建新的“智力观”和重构新的“评价观”。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引进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采用不同的智力观对相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智力观在深层次上影响学生评价的形式、实质和效果。 一、对传统智力观照下学生评价的审视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可以客观测量并分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且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其目的是为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其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借助一些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通过学生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目前的学生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学习或者学科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就是那张记录学生某一时期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进而选出英才(如目前国内通行的将中学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内部还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实际取向就是通过学术性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使学生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并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力学生再精选出来,进行更为精深的学业训练和考试训练(如延续多年并还在延续的高考)。传统学生评价从纯教育角度来讲,就是竭尽所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当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潜力都被残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性、多元性、复杂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割裂和湮没了。因此,从形式上看学生评价最终走应试化道路就不难理解了。 在目前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被无形地强迫着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或没有兴趣的方面投入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智力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失败而被视为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质的人,其本来具有优势的方面由于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发展,这对学校、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对生命只有一次的个体来说就显得太残酷了(学家吴晗和大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分别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是无缘上大学的,更别说上清华大学),更无受教育的公平可言。应试的深刻积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画家陈丹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固然,学习成绩好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这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智力观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非有根本的转变才行。 二、对高等学生评价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各高职院校忙于新校区建设和量的扩张,近年开始重视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都占据了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说得通俗一点是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科学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制造和实现;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技术体系则是由工具、方法和经验构成的。要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靠掌握高技术、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层次、高技术,他们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又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区别于中等专业人才;其次,他们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新的技术、创意或工程设计转化为实体,并且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及组织管理;另外,他们还应是生产第一线善于进行熟练操作、设备革新、工艺改进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除考核他们理论知识够用和实用之外,应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传统学生评价关注学业的最终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的考查,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只能测量出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无法测量出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与考查。职业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三、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解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力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提出了言语—智力、—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因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多元智力观超越传统智力观的视界在于:智力是人的内在功能的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和可塑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只要是人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或创造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智力。一个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优势领域,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便有了依据和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褊狭观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学校就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这有助于教师形成乐观、积极的学生观。由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而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评价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教师更容易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培养和接纳学生,并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还提出在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转移,使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标导学,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同时学生将其优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高等学生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为确认学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功开辟了新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中可谓是量身订制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必须以发展性的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应和评价的情境有关,应该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人员及(或用人)单位。 2.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职业素养、素质、健康体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注意评价多几把尺子。“一纸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终身”是有害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产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评价方法多维度。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答、技能测试、社会、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要用实践现场、工作现场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德育评定,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代替抽样。 4.评价态度多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职学生更不例外,因为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考的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上高职院校实在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高考的牺牲品,是传统评价的学业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得到过积极的评价,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父母的笑脸,他们自己从内心也基本认定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了自信。我们的评价应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 5.评价重心重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阶段性检测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点滴收获,鼓励成长,注入动力,要关注学生与自己过去纵向比进步多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6.评价结果重潜能。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应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其他同学比较。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不但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并把自己的优势领域向弱势领域迁移,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是否服“水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尽善尽美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是学生评价的灵丹妙,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其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无疑是有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2]刘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化学生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吕功曼.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5.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许燕、王芳. 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病. 中国教师,2003,3:5-6许燕.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2002年学术前沿论丛: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204-213许燕、王芳、张西超.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3:39-45许燕. “职业枯竭”不容忽视. 现代商业银行(青年版),2005,03:42-44许燕. 职业枯竭点击职业人. 解读心灵——心理健康手册. 东方出版社,2005,9:1-17许燕. 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青年记者,2005,10:35-37许燕. 让工作带来健康与幸福. 中国记者,2005,12:63-64蒋奖、张西超、许燕. 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⑶:197-199蒋奖、许燕、林丹瑚.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性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4,27⑵:364-366蒋奖、许燕. 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4⑴,2:119-121蒋奖、许燕、张西超. 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⑵:178-180蒋奖、许燕. 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31):87-90王芳、许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心理学报,2004,36⑸:568-574蒋奖、许燕、张姝玥、陈浪. 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⑿:854-856许燕. 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 北大商业评论,2004,10⑸:156-162许燕、王芳、高山.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5-203许燕、王芳. 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看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 论文出版社,2005,1:100-108高山、许燕.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及其抑郁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2004,9:46-49许燕、王芳、张西超、蒋奖、张姝玥.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2:53-58蒋奖、张姝玥、许燕等. 警察工作倦怠的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⑴:4-8张姝玥、许燕、蒋奖. Maslas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在警察中修订及应用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⑵:85-88许燕. 让工作带来健康与幸福. 中国记者,2005,12:63-64许燕. 工作是美丽的,健康是幸福的——关于职业枯竭的讲演. 书摘,2006,6:94~97许燕. 现代职业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世纪大讲堂(第11辑).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蒋奖、许燕. 应激的资源守恒理论.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2⑶,1:24-26许燕. 大学生教育价值系统及其与专业兴趣关系的研究. 北师大学报,1995,2:87—9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5,5,全文转载:许燕. 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青年研究,1996,8:7—14许燕.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 教育研究,1999,5:33—38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7,全文转载许燕. 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4:40-45许燕、刘嘉、蒋奖.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专刊:5-18许燕、刘嘉、蒋奖、王芳、郑跃忠、付涛.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2004,3(24):35-39许燕、蒋奖、刘嘉、王芳. SARS期间北京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征的研究. 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03-212许燕.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 科学时报,2006.1.17许燕.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探新,2003,3:15-19许燕. 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2,4:24—28许燕.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探新,1999,4:21—25、41韦克平、许燕.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上)——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⑻,3:42-46韦克平、许燕.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下)——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⑼,2:42-46许燕.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心理学探新,2000,4:44-49杨莉莉、许燕. 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2004,1:64、57于霞、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性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1998,1:许燕、梁向芬. 师范生人际处理方式的研究. 青年研究,1998,4:21—27许燕.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探析. 北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李传银、许燕. 孤独心理研究回顾. 社会心理研究,1999,3:蒋奖、杨六琴、许燕等. 工作控制点量表(WLCS)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⑼:628-630许燕. 面向12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9,10:36—41许燕. 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7-367许燕.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4-356许燕. 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72-199许燕. 心理素质是21世纪未来人的教育通行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1999,10:52—55Xu Yan. The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2000,35许燕.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因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 心理学探新,1997,4:许燕.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测性实证研究及评析. 心理学探新,1997,2:许燕. 小学生言语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9:2—5、10许燕. 小学生空间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2000,2:32—36、125Yan XU.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6(SSCI):Yan XU.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for Chinese Pupils.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1997:王中会、许燕. 应用学习风格理论进行因材施教. 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增刊:刘在花、许燕. 智力落后研究综述. 当代教育科学. 2003.19:36-38刘在花、许燕. 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3,26⑵:236-239许燕. SARS的社会心理应激与心理重建. 直面SARS的思考. 同心出版社,2003.7:216-223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及学校满意度的比较性研究. 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基金学术研究论文集,1996-1997: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 青年研究,1997,5:38—44许燕. 北京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评价的研究. 青年学研究,1998,2:刘在花、许燕. 社会智力评估述评. 上海教育科研,2003⑾:33—36刘在花、许燕. 社会智力研究的理论评述. 上海教育科研,2005⑷总208期:30-32刘在花、许燕. 小学生社会智力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5⑴总第55期:8-83许燕. 师范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青年研究,1997,11:9—14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2全文转载陶红梅、许燕等.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2004,9:86-91许燕. 心理学差异的检验方法.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28—30、45陈勇嘉、许燕. 锻炼心理中感情测量研究发展的评述. 体育科学. 2005,(25)4:71-73许燕. 旅客心理——航班延误的冲突致因与对策. 中国民用航空. 2004,8,总第44期:33-36张厚粲、许燕. 面向21世纪的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心理学探新,1996,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11全文转载Houcan Zhang,Yan Xu. Teaching of psycholog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40(000) :1-7.国内与国际会议论文:Xu Yan.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6,XXⅥ. Canad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1996,8:16-21Xu Yan.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acial,verbal and mathematical abilities of Chinese pupils. Asian-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IUPsyS,1995,8:27-30Y an Xu,Jia Liu,Yuezhong Zheng,Tao Fu. SARS outbreak and the evolvement of values in the undergraduates.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August,BeijingFang Wang,Yan Xu. Job burnout in Chinese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suppor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August,Beijing许燕.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性研究. 第二届全球华人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1997年12月,香港许燕.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1997年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1997年10月在苏州全国心理学会议报告论文,苏州许燕. 21世纪理想教师心理结构的研究. 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技学术研讨会. 2000年12月,台湾许燕: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的特征与成因分析,第七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24-26日,台湾许燕: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2005年2月21-22日,北京许燕: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以及首届学术报告会,2003年11月5日,北京大学许燕: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比较性研究,2003年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前沿论坛:中国社会变迁与公民价值观变化趋势,2003年12月13日,北京许燕:2002?学术前沿论坛 “小康社会:发展与创新” 社会心理学分论坛:“应激与心理健康”,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与干预方法,2002年12月21日,北京许燕: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第四届中国名医论坛,2004年4月25日,北京许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初探,2005年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会,2005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许燕:SARS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3年第四期管理科学论坛,2003年12月17日,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许燕. 职业枯竭——已知与未知.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年10月,上海许燕、梁志祥. 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初步探析.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年10月,上海出版专著与教材:许燕主编. 实用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张厚粲、许燕. 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张厚粲、许燕、寇彧. 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张厚粲、许燕、寇彧. 心理学同步练习册.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许燕. 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燕. 让孩子人格出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年许燕. 小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 1997年许燕.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1997年许燕主编.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3-6,中学1-3,高中1-2).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许燕主编. 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许燕主编.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许燕主编. 滋润心田的春雨——青少年情感教育. 青岛出版社,2005年5月获奖情况:北师大励耘奖学金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1998)“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获北京市道德建设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北京市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百人工程”第一批人选(1995)北京市社会科学界优秀学会工作者(1993—1998年度)北师大华为奖教金(2001)“CIC教学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心理学》获北京市第七届社科成果二等奖(2002)《普通心理学》获北京市第八届社科成果一等奖(2004)《普通心理学》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以核心课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以核心课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谈多元智力理论观照下的高职教育学生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它直接影响教师重塑新的“教育观”、重建新的“智力观”和重构新的“评价观”。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引进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采用不同的智力观对相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智力观在深层次上影响学生评价的形式、实质和效果。 一、对传统智力观照下学生评价的审视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可以客观测量并分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且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其目的是为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其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借助一些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通过学生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目前的学生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学习或者学科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就是那张记录学生某一时期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进而选出英才(如目前国内通行的将中学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内部还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实际取向就是通过学术性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使学生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并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力学生再精选出来,进行更为精深的学业训练和考试训练(如延续多年并还在延续的高考)。传统学生评价从纯教育角度来讲,就是竭尽所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当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潜力都被残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性、多元性、复杂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割裂和湮没了。因此,从形式上看学生评价最终走应试化道路就不难理解了。 在目前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被无形地强迫着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或没有兴趣的方面投入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智力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失败而被视为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质的人,其本来具有优势的方面由于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发展,这对学校、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对生命只有一次的个体来说就显得太残酷了(学家吴晗和大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分别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是无缘上大学的,更别说上清华大学),更无受教育的公平可言。应试的深刻积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画家陈丹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固然,学习成绩好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这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智力观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非有根本的转变才行。 二、对高等学生评价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各高职院校忙于新校区建设和量的扩张,近年开始重视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都占据了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说得通俗一点是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科学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制造和实现;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技术体系则是由工具、方法和经验构成的。要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靠掌握高技术、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层次、高技术,他们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又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区别于中等专业人才;其次,他们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新的技术、创意或工程设计转化为实体,并且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及组织管理;另外,他们还应是生产第一线善于进行熟练操作、设备革新、工艺改进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除考核他们理论知识够用和实用之外,应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传统学生评价关注学业的最终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的考查,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只能测量出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无法测量出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与考查。职业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三、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解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力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提出了言语—智力、—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因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多元智力观超越传统智力观的视界在于:智力是人的内在功能的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和可塑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只要是人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或创造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智力。一个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优势领域,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便有了依据和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褊狭观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学校就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这有助于教师形成乐观、积极的学生观。由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而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评价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教师更容易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培养和接纳学生,并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还提出在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转移,使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标导学,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同时学生将其优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高等学生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为确认学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功开辟了新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中可谓是量身订制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必须以发展性的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应和评价的情境有关,应该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人员及(或用人)单位。 2.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职业素养、素质、健康体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注意评价多几把尺子。“一纸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终身”是有害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产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评价方法多维度。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答、技能测试、社会、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要用实践现场、工作现场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德育评定,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代替抽样。 4.评价态度多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职学生更不例外,因为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考的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上高职院校实在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高考的牺牲品,是传统评价的学业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得到过积极的评价,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父母的笑脸,他们自己从内心也基本认定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了自信。我们的评价应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 5.评价重心重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阶段性检测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点滴收获,鼓励成长,注入动力,要关注学生与自己过去纵向比进步多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6.评价结果重潜能。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应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其他同学比较。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不但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并把自己的优势领域向弱势领域迁移,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是否服“水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尽善尽美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是学生评价的灵丹妙,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其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无疑是有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2]刘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化学生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吕功曼.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用智慧打开心中的锁 智慧是一粒种子,能让你收获粮仓; 智慧是一丝清风, 能让你乘风破浪;智慧是一捧清泉, 能让你拥抱海洋;智慧是一缕阳光, 能让你永远拥有太阳。 我们都知道锁需要钥匙来打开,打开了锁就走进了另一片天地。然而人人心中都有一把锁,开启这把锁的钥匙就是智慧。 门上的锁要打开,心中的锁也需打开。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一扇门锁住了,把我们挡在门外,使我们束手无策,这时最需要一把打开锁的钥匙。而心里的门锁住了,也需要钥匙,人们心中都有牢固的锁。史铁生身患重病,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他靠智慧打开心中的锁,使他在另一个天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有人没有打开心中的锁,被永远的锁在了门外。屈原不满当时的现状,面对国家的衰落,自己又无能为力,站在江边感慨万千,最终跳入了滚滚的江水中。其实心中的锁能否打开,只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要善于寻找开锁的钥匙。 打开一把锁,有时需要的不是制作精致的钥匙,而是自己的智慧。开启锁能伴我们走向成功。布鲁诺用智慧开启心中的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阿基米德用智慧打开自己心中的锁,提出了浮力的定律;霍金用智慧打开心中的锁,发现了宇宙中的黑洞的秘密。他们善于打开自己心里的锁,去追求真理,探索和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锁,这把锁其实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困难。锁只锁住了一扇门,人站在门前不知道门后是什么,所以畏惧去打开,而有些问题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绞尽脑汁,让我们无法解开这把心锁。在锁的面前我们要勇于去面对,要想办法去打开它,也要看清锁的本质,寻找最佳的方法解决。当然心中的锁是各种各样的,打开它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不管怎样,都需要我们的智慧。一点智慧也是可以开启心灵的钥匙。 “智慧”潜藏于我们的大脑,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利用,从而使自己变个愚者。这是个竞争性激烈的时代,你的智慧越高就越有实力。喷发你的智慧,通过它,你将走出一条宽广的人生道路,实现美好的理想,成为拥有智慧的人!给分吧!丽甩~
有些事情,或许有生之年我们都无法解开,我从不抱怨,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去怪罪自己的无能。可是你是否遇到过从理解变得不解的事?我想,我遇到了很多。这其中最大的,都融汇于成长的过程中。 还能够清楚地回忆出对一切都真诚的童年,信任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件事。长大了,一切却都变得越来越虚伪,无论是我们,还是他人。出生时,我们与生俱来的纯真、自然与本性,在这个充满欺和黑暗的世界里,正在慢慢地被磨灭。还能够清楚地记起对一切都纯真的幼年,每一丝笑容都不掺杂杂质,那样美丽,那样纯洁。长大了,一切却都变得越来越虚幻,再分不清那笑容的真伪,笑容背后的是嘲讽,还是利剑? 我也曾想过,自己是不是多虑了,但现实却让我不容怀疑!我们都曾经为了一句谎言而激愤,而如今,面对虚伪与罪恶,我们却只是默默地想着。也许我们的心也曾经疼痛过,也许睡梦中想起这份阴暗,我们也曾落,却并不见有人来指正这一切!我们都不能免俗地沾染了这份习性,我们畏畏缩缩地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一切慷慨激昂的评论,却不肯大声地说出来。 小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幻想,我们可以去相信童话,其中的美好令我们留连忘返。或许是因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或许是因为刚睁开那双眼眸,看一切事物都模糊的感觉我至今难忘。现在,我们长大了,在事物越来越清晰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了压力和难以置信。曾经纯洁的心灵在何时被污染?曾经洁净的世界为何变得阴暗?曾经简单的无需解释的事情,如今为何无法解答?我们无从知道。 我们长大了,脸上的笑容随着潮流开始虚伪,也随着心中逐渐变冷的信念开始漠然。我们无力回天。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默默的,守候着自己的这一片天空。我们有自己的传达方式,却在这片天中不停地回响,冲不出去,因为没有人肯去倾听。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什么叫长大?是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发展,还是心灵的完健?似乎后者更为重要。但到底什么才是心灵的完键?是看清这个世界吗?还是逐渐变冷的心和漠然的笑容?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就叫做长大;也许从刺痛到麻木的过程,就叫做长大;也许从清新到世俗的过程就叫做长大;也许从纯真到愤世的过程,就叫做长大。 如果真是这样,我渴望不再长大。因为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无法以封闭的空间隔绝那无情的侵害,所以我们也无法保存那些与生俱来的优秀和童贞的天性。我们仅仅是向往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真的很难吗? 我不再敢下定论了,不再敢肯定地说我是否了解自己,是否了解这个世界,我所能做的,大概也只有守着自己的那一点思想了。我想,或许长大,就是一场痛苦的蜕变,一场漫长而又不知结果的蜕变。蜕变时,我们被风吹动着,融入到千千万万的人流中,而蜕变后的每一份观念,都是这个人流赋予的。我渴望着离开这个潮流,渴望封闭着这个空间,可是我做不到,我一直都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曾经渴望的,长大后的成熟,难道就是这样的吗?这份成熟的代价,莫非就是我们的真心和纯情?真实的世界,真的就那么难以寻找吗?各位,若你能解释这一切,请告知我,我们最爱的那份纯贞,我们最向往的那种真实,我们最羡慕的那股人流,究竟去了哪里呢?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1、现代生命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选取一个领域如行为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学等)
2、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
3、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
4、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
5、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
6、心理与语言
7、心理与文化
8、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
9、进化心理学述评
10、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11、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述评
12、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13、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14、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15、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智能拐杖的竞争优势是可以定位以及导航路线。
老年人的家属可以依据智能手杖的卫星定位位置,接收电子邮件提醒,快速找到老年人所在位置。富士通研制的新一代智能手杖可与计算机应用插件建立连接。
能够程序设定导航老年人计划行走的路线。手杖定位导航功能仅是类似于汽车和智能手机上的GPS定位系统,它非常像一个倒置的高尔夫球杆。
特点:
手杖顶部的LED显示屏上可呈现方向提示,如果用户需要改变方向,手杖将发生震动,一个较大的绿色箭头指示应该转至哪个方向。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监控查看智能手杖所在的位置,同时呈现相关使用者的生命特征,同时,通过测量手柄上的拇指垫可以提供心率、体温等信息。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智能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