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连接组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神经科学子学科,可以用来从宏观尺度上检查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和结构连接关系。研究表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常见的规范脑连接网络实际上植根于电生理过程。电生理学研究将为分层大脑网络中的信息整合提供可测试的机制模型。总之,电生理学包含一组交叉科学技术和方法,可提供对大脑系统神经动力学的探索。原则上,它们可以就功能通信如何在大脑网络中以生物学方式实现提供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广泛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复杂的行为 。 此综述的目标是解释电生理学方法与连接组学研究之间的相关性。 1 简介 脑连接是神经科学中一个年轻而快速发展的分支学科,它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大脑图谱。 连接组研究起源于21世纪初的核磁共振,在图论等数学工具的推动下,旨在提供对健康和疾病中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综合分析 。 电生理功能连通性可以定义为一组描述“跨低级别网络的高级别耦合”的指标。低水平网络是由相互连接的细胞组成,分布在1厘米或更大的皮质上--这种空间尺度在整个大脑中随局部细胞密度、区域深度和该区域内电流的主要方向而变化。因为这种局部回路在功能上是相对同质的,所以我们把它们称为“大脑区域”。高水平的耦合构成了这些局部区域之间的信号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区域相隔的距离基本上大于网络中每个区域的空间范围,它们构成了本文提及的高级网络。 电生理技术是历史上第一个测量大脑活动的技术,在基础(人类和动物研究)和临床神经科学中仍然是最容易获得和发表最多的技术。它们由非常多样化的方法组合而成,这些方法随着几十年来传感和计算技术的进步而演变。 它们的特殊优势是:1) 直接评估神经活动的能力,对比间接代谢信号;2) 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3) 从单个细胞到整个大脑的多空间尺度记录;4) 通过神经刺激确定因果效应;以及5) 便携式、可移动仪器的可用性、成本效益和数据质量的日益增长 。 总而言之,电生理学包括一套交叉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为研究大脑系统的神经动力学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原则上,它们可以对大脑网络中如何在生物学上实现功能性通信提供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广泛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复杂的行为分析 。 我们在这里的目标是解释为什么这些独特的特性使电生理方法特别适用于脑连接组研究。 2 电生理连接的度量 电生理数据类型 大脑区域之间的电生理高级连接的测量必须提供 1)高保真度,即足够的信噪比(SNR),以准确表征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号之间的统计依赖性;2) 足够的空间分辨率,以确保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估计不会因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虚假信号交互(“泄漏”或“串扰”)而显着降低。考虑到这两点,电生理测量可以分为两类: (1) 非侵入性方法 包括脑电图 (EEG) 和脑磁图 (EMG)。前者测量大脑中波动电流产生的头皮表面的电位差,后者测量相同电流波动产生的相应磁感应。 (2) 侵入性测量 通常统称为颅内脑电图 (iEEG),范围从皮层电图 (ECoG)到更深结构的深度电极。电极参考位置的选择通常决定了进行测量的神经元群体的大小。测量结果通常反映了来自皮层锥体细胞 (类似于MEG/EEG) 的 LFP,这些细胞总和超过了数千个神经元。 由于颅外传感器远离脑源,脑磁图和脑电图具有较低的信噪比(尤其是在高频下)。与EEG相比,MEG提供更高的空间精度,因为它对头部组织的几何形状和电导不太敏感。MEG也不太容易受到生物伪影的影响。然而,MEG 的购买和运营成本也更高,因此更难获得。传感技术的重大进步有望提供新的、更灵活和负担得起的 MEG 仪器,这些仪器最近被证明对连通性测量有效。 电生理信号连通性评估方法 从广义上讲,电生理连接指标可以分为两类,频带内和频带间。目前流行的两类频带内连通性度量:固定相位关系和幅度相关度量。这些不同的技术被认为可以深入了解两种不同的功能连接模式。对于频带间测量,存在三种典型的技术系列:相位-相位、幅度-幅度和相位幅度耦合,后者是最常用的 。 图1中展示了常规的基于生理电信号的脑连接构造步骤。 图1处理电生理数据以得出电生理连接组测量的基本方法 与所有类型的生物信号分析一样,对电生理连接的最大威胁源于数据质量的固有限制,最值得注意的是空间分辨率和信号泄漏有关——尤其是对于 MEG/EEG。近年来,已经引入了可靠且稳健的方法来减轻泄漏。其中大多数依赖于这样的想法,即泄漏必然表现为具有零时滞的信号之间的关系。在探测信号之间的固定相位关系时,可以轻松消除这种零滞后效应——例如,仅采用相干计算的虚部,或通过使用相位滞后指数。除了上面定义的一类指标,研究者还开发了许多有向指标,例如格兰杰因果、部分定向相干性和动态因果建模。 这些指标利用电生理测量的高时间分辨率来推断两个区域之间信息流的平均(在某个时间窗口内)方向。 面向动态时序连接 上述连接性度量通常应用于许多分钟或几个小时的数据,并且被称为“静态”连接体。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大脑必须在快速(毫秒)的时间尺度上持续形成和分解网络,以回应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需求。 滑动窗方法 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动态连接可以通过“滑动”窗口计算。一个关键点是这种技术提供的效用取决于窗口的长度。反过来,这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可靠的连通性度量,而这本身取决于信号中自由度的数量。一个信号的时间自由度 n = 2 Bw D ,其中 Bw 是信号带宽, D 是窗口的时间宽度。虽然fMRI信号的带宽为~ Hz,但电生理信号的名义带宽至少为100 Hz。这意味着,在电生理学中,基于滑动窗口的连接测量的时间窗口比fMRI短约400倍。这反过来又使电生理学成为动态功能连接测量的首选技术。在实践中,电生理信号在不同波段包含不同的特征,人们通常会考虑计算窄带信号(如alpha、beta、gamma波段)的连通性。这意味着fMRI在时间分辨率上的改善并没有那么显著。然而,即使对于最窄的波段(例如8-13 Hz alpha波段),带宽仍然保持在5 Hz,在时间分辨率上比fMRI至少提高20倍。 然而,尽管电生理信号的带宽很高,滑动窗口宽度的选择仍然是一个有趣问题。人们真的希望窗口宽度与大脑中网络波动的时间尺度相匹配。然而,在实践中,这几乎肯定是未知的,并且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同样,对于不同的网络,它可能是不同的,随着年龄或参与者的病理状态而变化。也有可能,连通性波动的时间尺度可能太短,无法有效测量窗口内的连通性(例如,对于alpha波段,1秒的窗口,与认知加工相比仍然很长,只包含10个自由度)。由于这些原因,虽然滑动窗口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和概念上直接的工具,但很可能其他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电生理学提供的高时间分辨率。 除滑动窗方法之外 许多技术试图“时刻”检查连通性,即在电生理时间过程中获得每个样本的功能连通性估计。一种可用的技术是相位差导数 (PDD)。简而言之,PDD探测固定相位关系的存在,采集来自远端区域的信号的瞬时相位,并随时间测量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差分导数为零,则暗示瞬态固定相位关系。近年来,基于隐马尔可夫开发的一种技术能够回避窗口问题。该方法假设电生理数据由一系列相互排斥的隐藏“状态”控制。这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大脑都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特定的状态。在未平均或静止状态中,PDD和类似指标往往是不稳定的,并且最终会在时间窗口上取平均值,这最终导致滑动窗口面临同样的问题。然而,在基于任务的研究中,假设相同的实验范式重复多次,PDD 可以在试验中平均。 一种基于隐马尔可夫建模的技术(HMM)能够回避窗口问题。迄今为止,该技术主要应用于MEG,但最近的论文已将其用于EEG和fMRI。HMM假设电生理数据由一系列相互排斥的隐藏“状态”控制。这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大脑都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特定的状态。在最简单的形式中,HMM可以描述单个电生理时间过程中的状态。每个状态都可以用电生理数据的高斯分布来描述。使用这种无监督的方法,大脑何时进入或离开特定状态的识别是自动化的。因为 HMM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自动选择时间窗口。 3 利用正在进行的电生理活动来定义电生理连接组 许多常见的电生理分析本身无法提供对大脑行为关系的全面机制理解。电生理测量通常重复多次,并且在试验中对数据进行平均,以检测相对于“基线”参考期的可能影响 。 在大多数电生理研究中,基线被丢弃,将持续的大脑动力学视为“噪音”。在这里,我们主张充分利用,而不是“纠正”,正在进行的神经过程及其空间组织对电生理记录的贡献。与任务相关的连通性变化通常将正在进行的电生理过程视为“噪音”。 同样重要的是,研究少数与任务相关的传感器的选择方法忽略了电生理数据的分布式空间组织 。 小节详细阐述了正在进行的电生理活动的空间组织(即跨区域对的连接强度的全脑模式),并讨论其行为意义。小节简要回顾了有关正在进行的活动动态的最新证据。 持续的电生理活动具有内在的时空组织 颅内电生理学中的内在空间组织 尽管颅内研究通常缺乏全面描述内在连接网络所需的全脑覆盖,但个别研究证实了特定内在连接网络的存在 。 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所有规范频带中,组级 fMRI 连接组与汇集的全脑ECoG连接组之间存在适度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许多寻求与 fMRI 衍生的功能连接相似性的研究都集中在高伽马功率的缓慢共波上,但上述研究扩展到其他振荡频率的幅度耦合以及振荡相位的测量。总之,人类 iEEG 研究提供了关于存在跨振荡频率和连接测量的持续电生理连接的内在空间组织的信心,并且还为 fMRI 中经常报告的空间网络组织提供支持。图2 电生理数据中内在的全脑连接组织。A)在源空间MEG幅度耦合中通过基于种子的连接观察到的感觉和运动的内在脑连接。光谱图(右)表明alpha和beta波段振荡对这些内在网络的贡献很大;B) MEG中特定频带的振荡幅度的内在脑连接(显示了四个作为示例),包括感觉/运动以及高阶网络;C)连接强度在 fMRI 和颅内电生理学(ECoG 幅度耦合)之间存在空间关联。对于所有频段,这种相关性的强度约为 ;D)在 fMRI 和同时记录的头皮脑电图(相位耦合)之间观察到类似的连接强度的空间关联。左侧散点图显示了 beta 波段的示例,其中每个数据点来自连接组的一个区域对,平均跨受试者中以相似的效应大小重现。 颅外电生理信号的内在空间组织 有了对内在空间组织建立的信心,我们转向全脑连接组的MEG和 EEG 源空间研究。许多 MEG 幅度耦合研究为使用基于种子的相关性提供了感觉和运动趋同的证据。虽然其中一些研究使用宽带信号,但那些专注于不同频段的研究通常报告 α 和β 频段在反映 内在脑连接方面占主导地位。此外,虽然幅度耦合一直是MEG 静息状态连接组研究中更常用的连接模式,但 MEG 相位耦合显示出由内在脑连接锚定的类似空间分布。 尽管与 MEG 相比,EEG 对体积传导的敏感性更强,但 EEG 同样有力地反映了连接组的内在空间组织 。 图3 功能网络的毫秒动态。A)应用于静息状态MEG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提取数据。每个状态都由特定的地形决定。这些状态图类似于fMRI通常观察到的典型内在连接网络 (ICN)。B)与 HMM 状态相关的时间尺度显示在面板A中;C)“重放”是大脑自发地重新审视最近获得的信息以例如巩固记忆的过程。这些重播事件与特定 HMM 状态发生概率的改变有关。左图显示了“重放”事件期间 HMM 状态发生概率的变化。右侧的地图显示了在回放期间更有可能表达的四个大脑网络,其中包括默认模式和顶叶阿尔法网络。 跨认知状态的内在电生理连接组的稳定性 大规模连通性的内在空间组织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认知上下文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对认知环境的不敏感性在fMRI中得到了很好的量化,表明大脑的fMRI 衍生的时间平均连接组组织的特定任务变化很小。然而,与 BOLD 信号的非周期性慢速波动相比,基于振荡的功能连接可以很好地支持认知过程所需的数十到数百毫秒的快速时间尺度上的远程通信。这种能力是否会导致认知环境对电生理 FC 组织进行更强的重构?诸如上述讨论的电生理连接组研究通常侧重于无任务静息状态,很少有电生理连接组研究定量比较认知状态。 一项这样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唤醒水平和日常活动的一天 iEEG 记录。源自 100秒和更长周期的幅度和相位耦合在昼夜循环中显示出一致的空间组织。一项使用传感器级脑电图的相关研究确定了振幅和相位耦合组织在不同睡眠阶段和觉醒的高度空间相关性。源空间中的EEG研究表明,在对不同任务(静止状态、视频观看和闪烁光栅)进行几分钟计算时,相位耦合在空间上是一致的,并且跨频带具有相似的模块化组织。相位和幅度耦合揭示了跨认知状态的高度相似、很大程度上与状态无关的空间分量。这种空间组织在所有频带之间共享。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功能连接的空间组织在认知状态(包括觉醒水平、静息清醒和具有不同认知需求的任务期)上基本稳定,即它本质上主要是内在的。该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跨频段共享的。因此,电生理连接组的动态变化,包括那些自发发生的、由任务环境引发的或由刺激引起的变化,应该根据相对稳定的内在组织的信息偏离来研究 。 持续的活动在快速的时间尺度上动态变化 连接性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已得到充分证实。虽然连接的静止状态波动很明显,但有时很难(甚至不可能)将这些波动与行为联系起来 。 奥尼尔等人使用滑动窗口来演示电生理连接如何随着运动任务而变化。这项工作采用了一种基于典型相关性的方法,能够检测感觉运动系统中的“子网络”。Neill 等人使用 6 秒滑动窗口测量了完整的连接组矩阵,并展示了 Sternberg 工作记忆任务期间网络的形成和分解。 这些研究开始表明,功能连接的完整动态方法为任务诱发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见解 。 使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可能会消除滑动窗口(和类似)方法的局限性 。 在 Baker 等人的早期论文中,这种方法被用来揭示大脑状态的复发,这些状态被证明存在于几百毫秒的时间尺度上。Vidaurre 等人表明可以从正在进行的电生理数据中提取规范的 ICN(运动、视觉、默认模式)。重要的是,这些网络再次被证明可以在快速(<100ms)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调制。这些研究表明,规范ICN的表达可能会在比以前想象的更快的时间尺度上发展。 测量网络动力学毫秒波动的能力引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来理解电生理数据的持续时空特征如何与任务相交 。 Higgins 及其同事最近的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使用 HMM 来模拟自发记忆“重放”期间的网络波动。回放是与特定项目相关的神经活动自发启动以巩固记忆的过程。回放事件通常在默认模式和顶叶 alpha 网络的激活期间选择性地发生——这两个网络已知与内向注意力相关。 这些发现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指示,表明正在进行的电生理网络活动如何被动态和选择性地调节以支持认知处理 。 综上所述,电生理学为以毫秒级时间和高空间精度标测动态连接体提供了最佳途径。结合对神经生理学相互作用的有意义的测量,它有助于更好地表征静息状态无任务数据。此外,电生理学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任务诱发事件与正在进行的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 4 有意义的电生理信号的频率带宽是多少? 电生理信号的毫秒级分辨率是他们最大的神经科学资产。信息论的一个主要结果是,信号分量以采样频率的一半的速度演化,就可以传达有意义的内容。当前电生理学硬件的数字化采样率可以高达每通道几十kHz。这是否意味着高达10kHz的大规模大脑信号波动传达了对识别连接组相互作用有意义的信息位 。 在特定环境中测量特定生物系统的每一种仪器都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噪声表征经常被随便忽视,因为它具有挑战性或根本不切实际。在我们的领域中,MEG系统最适合仔细表征环境和仪器噪声条件。运行“空房间”测量确实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即在每个实验会话周围没有参与者在 MEG 传感器阵列下的情况下,以捕获可能在会话之间发生变化的噪声条件的导数,此类“干”数据运行有助于表征技术本底噪声及其频谱时间结构。 对于EEG,“空房间”条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电极信号需要直接接触导电介质,即头皮或精心制作的导电体模设置。因此,截止频率和采样率通常是特殊定义的,通常设置在数百赫兹的范围内。这既不完全严谨也不令人满意,而只是举例说明了实验神经科学的某些方面如何仍然受到实践的指导。 考虑1 kHz采样的数据,这是该领域常见的范围。因此,理论上可用于信号分析的最大频率为500 Hz,实际上约为 250-300 Hz,这通常由仪器的附加抗混叠硬件滤波器强加。一个 250Hz 的大脑信号频带代表了一个由慢到快波动的广阔领域,以表征 电生理连接 组。从电气工程的角度来看,电生理数据因此被认为是 宽带 信号。有经验证据表明,头皮和皮质记录可以捕获与复杂的人类行为或临床症状有意义相关的快速(高频)信号。例如,外部感觉信号的神经夹带是一种强大的实验方法,可以通过在高达100 Hz左右的快速频率下特别提高它们的信噪比。刺激事件也可以诱发100 Hz以上的高频振荡突发并且由癫痫脑自发产生。这种快速信号是否在大脑网络的区域间通信中发挥作用是一个积极研究的问题。 总之,宽带信号可以实现丰富多样的信息通道。这意味着神经信息位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通道(例如限制在窄频带内的振荡信号)和/或通过更复杂的信号编码形式(例如相位幅度、交叉频率)在区域之间并行传输互动或以上所有。这些考虑对于产生可测试的机械假设以理解定义功能连接组的电生理信号相互作用的性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 5 总结 本文总结了跨电生理学和功能磁共振的连通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收敛,它们不受逆问题的影响。我们还强调了电生理连接与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的行为的关联,以及与认知过程(如记忆巩固)相关的快速时变连接动力学,这些进一步支持了源定位电生理连接的重要性。使用血流动力学信号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获得如此快速的连接组状态变化。此外,电生理和功能磁共振连接可能反映部分不重叠的神经和生理现象。功能性磁共振被概念化为由血流动力学反应平滑的电生理活动。然而,经过优化以在快速或慢速时间尺度上进行通信的神经群体和神经束可能分别通过电生理和功能磁共振测量得到更大的权重,并且功能磁共振连接可能容易受到跨区域血管需求的影响 。 最后,我们认为全脑电生理连接组学是基础和临床神经科学研究的机会。我们希望当前的观点和立场能够激发人们的信念,以充分利用人类大脑的分布式持续电生理中未知的财富。 参考文献: Connectomics of human electrophysiology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茗创科技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搜索关注。 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是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的一种。正常人脑在静息态下依然存在有规律的功能活动网络,且病理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网络与正常人脑存在差异及重塑,被检者处于静息状态下应用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获得脑活动功能图的成像技术。无须进行复杂的任务设计,可操作性好,可避免基于任务的研究由于任务设计的不同及被检者执行情况的差异性导致的实验结果的不可比性。 以下就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及其 脑网络分析方法 : 基于种子点方法( Seed-based )、图论( Graph theory )、独立成分分析( ICA ) 以及 不同的脑静息态网络 列举相关文献,以供该领域的学者参考。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rs-fMRI ) 1. 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 emerging clinical tool. doi: 2. Clinical applicationsof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oi: 3. Resting state activity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i: 4. Resting state fMRI: apersonal history. doi: 5. Brain work and brain imaging. doi: 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处理静息态fMRI数据,检查脑区之间功能连接的存在和程度的方法, 包括:基于种子点方法、图论、独立成分分析。 基于种子点的分析(Seed-based analysis): 种子点可以是先验定义的区域,或者可以从任务态fMRI实验中获得的激活图中选择,从而确定特定的感兴趣区域。 1.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motor cortex of resting human brain usingecho-planar MRI. doi: 2. Exploring the brain network: a review on resting-state fMRI functionalconnectivity. doi: 3. Review of methods for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detection using fMRI. doi: 4. DPARSF: a MATLAB toolbox for “pipeline” data analysis of resting-statefMRI. doi: 5. Abnormal spontaneous brain activity in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resting-state fMRI study. doi: 6. A multisite resting state fMRI study on the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fluctuations in schizophrenia. doi: 7. Regional homogeneity approach to fMRI data analysis. doi: 8. Competition between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mediates behavioralvariability. doi: 9. REST: a toolkit for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ata processing. doi: 图论( Graph theory ): 人脑形成一个集成的复杂网络,将所有脑区和子网络连接到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使用图论分析方法可以检查大脑网络的整体结构,图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其中可以检查复杂网络的拓扑,并且可以揭示有关功能脑网络局部和全局的信息。 1.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 doi: 2. A computational study of whole-brain connectivity in resting state andtask fMRI. doi: 3. Brain connectivity in autism. doi: 4.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in children. doi: 5. Complex brain networks: grap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functional systems. doi: 6. Efficiency and cost of economical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doi: 7. Efficient behavior of smallworld networks. doi: 8. Graph-based network analysis of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doi: 9. The ubiquity of small-world networks. doi: 独立成分分析(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 ICA ): 静息态fMRI的ICA是一种盲源分离方法,主要是从静息态中分离出相互独立的源。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全脑功能连接,将fMRI分离出大尺度脑网络。 1. Exploring the brain network: a review on resting-state fMRI functionalconnectivity. doi: 2. Advances and pitfalls i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stingstatefMRI data. doi: 3. An information-maximization approach to blind separation and blinddeconvolution. doi: 4. Analysis of fMRI data by blind separation into independent spatialcomponents. doi: (SICI)1097-0193(1998)6:3<160::AID-HBM5>;2-1 5. Intrinsic brain activity in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howconscious is the default mode of brain function? doi: 6. Group comparison of resting-state FMRI data using multi-subject ICA anddual regression. doi: (09)71511-3 7. A review of group ICA for fMRI data and ICA for joint inference ofimaging, genetic, and ERP data. doi: 8.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group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formulti-subject fMRI data. doi: 9.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of fMRI group studies by self-organizingclustering. doi: 10.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for generating group statistical inferencesfrom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ata. doi: 以下是关于不同的 脑静息态网络 ,如突显网络、听觉网络、基底神经节网络、视觉网络、视觉空间网络、默认模式网络、语言网络、执行网络&执行控制网络、楔前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等相关文献合集。 突显网络 1. Cognitive Control and the Salience Network: An Investigation of ErrorProcessing an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doi: 2. Salience processing and insular cortical function and dysfunction. doi: 3. Saliency, switching, attention and control: a network model of insulafunction. doi: 听觉网络 1. Asymmetric Interhemispheric Transfer in the Auditory Network: Evidencefrom TMS, Resting-State fMRI, and Diffusion Imaging. doi: 2. Default Mode, Dorsal Attention and Auditory Resting State NetworksExhibit Differenti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innitus and Hearing Loss. doi: 基底神经节网络 1. Aberrant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in the basal ganglia of patientswith Parkinson’s disease. doi: 2.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basal ganglia network differentiates PDpatients from controls. doi: 3. Identifying the Basal Ganglia Network Model Markers forMedication-Induced Impulsiv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doi: 4. The basal ganglia: A neural network with more than motor function. doi: (02)00003-7 视觉网络 1. Consistent resting-state networks across healthysubjects. doi: 2. Investigations into resting-stateconnectivity us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doi: 10. 1098/ 3. Spontaneous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PrimaryVisual Cortex: A Resting-State fMRI Study. doi: 视觉空间网络 1. Default-mode network activity distinguishes Alzheimer’sdisease from healthy aging: Evidence from functional MRI. doi: 2.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resting brain: A network analysis of thedefault mode hypothesis. doi: 3. Investigations into Resting-State Connectivity Using IndependentComponent Analysis. doi: for a baseline: functional imaging andthe resting human brain. doi: 默认模式网络 1. Development of the Default Mode and CentralExecutive Networks across early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study. doi: 2. Searching for a baseline: functional imaging and the resting human brain. doi: 语言网络 1. Evidenceof Mirror Neurons in Human Inferior Frontal Gyrus. doi: 2. How Localized are Language Brain Areas? A Review of Brodmann Areas Involvementin Oral Language. doi: 3. Mirror Neurons and the Lateralization of Human Language. doi: 4. Speech-associated gestures, Broca’s area, and the human mirror system. doi: 执行网络 & 执行控制网络 1. ConceptualProcessing during the Conscious Resting State: A Functional MRI Study. doi: 2. Dissociable Intrinsic Connectivity Networks for Salience Processing andExecutive Control. doi: 3. Resting-state activity in the left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 is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approach and is increased in substance dependence. doi: 4. Searching for Activations That Generalize Over Tasks. doi: (SICI)1097-0193(1997)5:4<317::AID-HBM19>;2-A 5. The Human Brain Is Intrinsically Organized into Dynamic, AnticorrelatedFunctional Networks. doi: 楔前叶网络 1.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tivation by EmotionalWords: fMRI Evidence From a Valence Decision Task. doi: 2.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Mediates Outcome-Contingent Allocation ofBehavior. doi: 3. Precuneus Is a Functional Core of the Default-Mode Network. doi: 4. Remembering familiar people: the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dautobiographical memory retrieval. doi: (01)00108-7 5. The precuneus/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default mode network: Evidence from a par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 doi: 6. The precuneus: a review of its functional anatomy and behaviouralcorrelates. doi: 感觉运动网络 1. A small number of abnormal brain connections predictsadul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oi: 2.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Motor Cortex of Resting Human Brain UsingEcho-Planar MRI. doi: 3.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resting-state fMRI andgraph theory. doi: 4. Recovery of resting brain connectivity ensuing mild traumatic braininjury. doi: 5. Resting state fMRI: A personal history. doi: 6.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 in Parkinson’s disease: the impact of deepbrain stimulation on ‘effective’ connectivity. doi: 7. Resting-State fMRI Connectivity Impairment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Disorder. doi: 8. Simultaneous Assessment of Flow and BOLD Signals in Resting-State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aps. doi: (SICI)1099-1492(199706/08)10:4/5<165::AID-NBM454>;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进行物理学 毕业 论文的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优秀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1、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二氧化碳深含水层隔离的二相渗流模拟与岩石物理学研究
3、二十世纪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
5、从现代物理学理论发展探讨孙思邈修道养生观
6、地震岩石物理学及其应用研究
7、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学特征研究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与教的研究
9、物理学中对称现象的语境分析及其意义
10、本质直观视域下的量子引力学困境
11、复杂金融系统的相互作用结构与大波动动力学研究
12、大小细胞视觉通路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和双眼竞争中作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及视觉心理物理学研究
13、经济物理学中的金融数据分析:统计与建模
14、农村高中物理学困生的差异教学研究
15、基于PD控制的拟态物理学优化算法的研究
16、多目标拟态物理学优化算法解集分布性研究
17、利用物理学史 教育 资源优化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
18、中学生与物理学家共同体概念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
19、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20、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21、莱布尼茨物理学哲学思想研究
22、运用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开展物理学史教育的实践
23、新课程下 高一物理 学困生转化策略
24、运用高中物理“学案教学”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25、基于书目记录的《中图法》物理学类目调整 方法
26、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7、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28、从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看物理学的进展
29、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实证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30、食管癌调强放疗物理学参数对放射性肺炎的评估价值
31、近代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2、提升物理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33、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4、关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35、高一物理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成因及转化策略
36、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DIY 》的开发与实践
37、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38、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业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39、利用物理学史促进高中生理解科学本质的实践研究
40、物理学史融入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中学物理论文题目
1、 中学物理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表达方式的研究
2、 关于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素质培养之设想
3、 中学物理学习中互动作用的深入研究
4、 通过力学教学实现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的良好过渡
5、 一类变分问题在中学物理课外教学中的尝试
6、 在中学物理知识结构化中锻造学生核心素养
7、 浅谈中学物理探究教学的策略
8、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9、 浅谈中学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与对策
10、 中学物理知识在甜樱桃保鲜中的应用
11、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骆驼教学法”
12、 中学物理良性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13、 函数图像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14、 中学物理异课同构教研活动设计研究
15、 中学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应用研究
16、 中学物理教学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影响——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7、 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8、 中学物理活动教学的设计研究
19、 中学物理课堂环境评价量表的实证检测
20、 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
21、 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2、 引导式 反思 :将HPS教育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式
23、 中学物理实验课堂环境的测评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24、 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25、 国际科学教育坐标中的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际比较研究
26、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的评价研究
27、 中学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28、 突破中学物理教学难点的策略
29、 探究中学物理课堂的实际案例中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30、 中学物理“微实验”创设的价值思考
31、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思考
32、 提高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策略
33、 高师本科物理专业中学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
34、 刍议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举例说明题
35、 中学物理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
36、 3D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7、 以藏族 文化 生活为例,开发藏区中学物理课程实验资源
38、 贯通大中学物理综合能力培养的物理学术竞赛教学模式
39、 中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思考
40、 我国中学物理“时间观”课程教学的现实与改进
41、 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应用策略
42、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3、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44、 浅谈提高中学物理低成本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45、 浅谈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物理教学论文题目
1、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电学实验问题分析
2、 以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3、 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研究
4、 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5、 教学新范式下大学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6、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7、 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8、 统计物理教学中引入Jarzynski等式的必要性
9、 物理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10、 让“陶花”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绽放——浅议过程性评价和物理教学实践
11、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12、 “蜂窝视频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13、 中学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应用研究
14、 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 措施 与对策
15、 高分子物理教学中关于链段概念的讲解
16、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物理教学策略
17、 基于翻转式课堂模式的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18、 中学物理教学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影响——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9、 高分子物理教学中“结晶”概念的讲解
20、 引导式反思:将HPS教育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式
21、 高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演示实验创新
22、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 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欧姆定律学习为例
24、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25、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26、 高师本科物理专业中学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研究
27、 高中物理教学使用 思维导图 的几个误区
28、 中学物理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
29、 3D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0、 MATLAB的可视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1、 案例教学法在“半导体器件物理”教学中的尝试与反思
32、 新工科背景下“类像思维”在半导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3、 核心素养下的高校半导体物理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34、 材料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35、 为提高大学物理教学的学术水平而努力
36、 材料学专业固体物理教学中的抽象与形象思维转化
37、 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10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
38、 高考3+3新模式下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衔接性校本研究:热学部分
39、 浅析STS教育在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40、 智慧教育理念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41、 混合教学模式在固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2、 物理学思维方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3、 多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4、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探索——由新高考选考物理遇冷说开去
45、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弱势学生”激励策略
46、 “物理教学论实验”课程的“课例化”教学模式研究
47、 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策略
48、 利用虚拟实验改进物理教学
49、 基于建筑学学生思维特点的实践性建筑物理教学初探
50、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优秀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物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物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 物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 物理学毕业论文4000字
★ 物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 物理学毕业论文
★ 有关物理学毕业论文
★ 物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 物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 物理学理论研究论文
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怎么写?这个就是要自己到网上去搜索一下,可以借鉴的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未来初探 》
摘要: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 方法 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 报告 。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 热点 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 教育 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5] 王安明,史跃,赵汉青,等.格式塔理论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10):67-68
[6] 江传海,余梁,胡正宇.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32(10):1778-1779
《 数字图象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
【摘要】医学影象技术从7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数字图象;医学影像;应用
Digital image in medicine image application
Rao Tianquan
【Abstract】medicine phantom technology enters the Digital Age from the 70's,20 for many years successively have had MR,B ultra,digitized image equipment and so on DR,DSA,ECT,R put into the use. Diagnosed the very big advancement function to the medicine image. In on is objective urges each kind of imagery technology to rely on own superiority unexpectedly to develop. Makes up for one's deficiency by learning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enable the disease the early diagnosis rate to have the distinct enhancement.
【key word】digital image; Medicine image; Using
图象是周围客观世界的一种印象,数字图象是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技含量极高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模拟图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模拟图象是以一种直观的物理量的方法来连续地表现我们期望得知的另一种物理场的特征。而且数字图象则完全以一种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来表达我们面对的物理图象。二:用模拟图象的方法来显示图象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一旦设计出一种图象的处理方法则具有全场性与实时处理等优点。但是模拟图象亦有抗干扰性差,重复精度差,处理功能有限,处理灵活性差的缺点。而数字图象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图象处理方便,适应性能强等优点,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图象处理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显示它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三: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它的图象更清晰、无失真,更便于储存和传输。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这一些进展无一不是从根本上破除了原有信息载体形式和成像原理的束缚,开创新径而取得的。同时这也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它们之间不仅没有相互代替,而是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1 数字X线图象的形成
X线透射成像是基于人体内不同结构的脏器对X线吸收的差异。一束能量均匀的X线照射到人体不同部位时,由于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不同,透过人体各部位的X线的强度亦不同,这些穿透过人体的剩余X线就携带着人体被照射部分的组织密度和厚度的信息。这些信息投影到一个检测平面上,即形成一幅人体的X线透射图象。如果这个检测平面是荧光屏,那么我们就得到一幅模拟的图象了。再将这幅图象用不同的方法采集下来(如摄影,录像,拍照等方法)。检测器也可以是 其它 ,如电离室、光电管、晶体压电等等。然后将收集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就形成了一组由不同数字代表X线强弱排列的数字信号了。最后将该组信号交计算机处理经数模转换即成为清晰、无干扰、无变形、无失真的数字X线图象。
2 数字图象技术在X线检查中的运用
X线电视系统:主要由影像增强器和X线闭路电视系统组成,影像增强器把X线像转换成可见光像,而且图象的亮度得到很大的增强,然后通过电视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图象,它是实现X线图象数字化的基础。
数字摄影:(DR)对影像增强器所得到的电视信号,用摄像机拾取的高信噪比的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化,然后再进行各种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效果的图象,这种技术多用于胃肠透视和血管造影成像。该种检查拍摄后立即可以得到图象。不必等待冲洗,还可以动态的观察。
计算机摄影:(CR)它是用影像板(IP)代替胶片暴光,然后将存储在IP板上的X线潜影用激光扫描拾取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计算机处理得到一幅X线数字图象,最终用激光像机把X线图象记录在胶片上。这种方法灵敏度高、敏感范围大、图象清晰。
数字减影:(DSA)用于血管造影,原理是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后用摄像机各采集图象,然后将图象数字化后存储在计算机里,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次采集的图象进行对应像素逐个相减,减影后的图象只留下充盈的血管图象,这样去掉了组织的重叠干扰,可以清楚地观察血管情况。
计算机横断体层装置:(CT)X线对人体横断面的各个方向进行照射,检测器采集到体层各个面对X线的吸收曲线后,用计算机处理所得数据最后以数字矩阵的形式表示横断面上个点的密度值,这样断面上的各点的密度都用确定的数值表示出来,这种对组织密度的量化,可以从数值上来区分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科学性。
此外;数字图象还应用于MIR、ECT、B超等医学影象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字图象。
参考文献
[1] 王容泉. 《医用大型X线机系统》
[2] 梁振声. 《医用X先机结构与维修》
[3] 邹 仲.《X线检查技术学》
[4]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
有关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推荐:
1.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
2. 有关医学影像类毕业论文
3.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4. 医学影像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医学影像技术在近十多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320排螺旋CT、超高场强磁共振、分子影像、功能影像、多模态融合成像等技术大大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手段,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效果,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1)高端影像设备价格昂贵,动辄数百万到数千万元,很多医院简单地将设备档次作为体现医疗水平的标准,竞相引进高端设备,导致医疗成本居高不下;2)医学影像设备一次扫描能产生数百至数千幅图像,病人带走的胶片只包含其中极少一部分图像,且无法进行参数调节和三维、动态显示,诊断价值大打折扣。下面我们就和大家通过一篇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摘要:骨再生是由一组连续的骨诱导和骨传导的生物过程所组成,临床通过检测骨密度和血管化两个指标对骨再生进行评价,目前发展最为迅速且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医学影像技术。对于骨密度测定现应用得最多的是显微CT技术,定量超声技术虽具有无放射性损伤、经济负担小等显着优势,但有待进一步推广使用。血管化检测以磁共振成像和超声造影技术最为可靠。因为普通X线检查、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只能提供形态和解剖上的变化,而超声造影可动态成像能更直观地反映血管化程度。未来,需进一步改进医学影像技术,以便更精准、安全、快速地评估骨再生过程。关键词:骨再生;医学影像技术;骨密度;血管化医学影像毕业论文参考范例 配图骨再生一般发生于创伤、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的骨缺损或骨折愈合过程。目前,解决骨缺损的有效途径是将骨移植材料作为信号因子和细胞的载体或模板来诱导成骨,或从周围骨组织募集细胞使其趋化生长分化,最终形成成骨。因此,准确评估移植骨材料对骨再生是否有效显得尤为重要,而医学影像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手段。X线自发现开始,其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并第一次无创的为人类提供了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解剖形态图像。由于计算机的融入、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随后出现了CT扫描、定量超声技术、磁共振成像等。骨量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内的骨矿物质和骨基质含量。而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矿质的含量,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骨量,对骨再生过程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检测骨量和骨密度可以预估骨折的发生及判断骨愈合状况。骨是高度血管化的组织,它与血管和骨细胞之间密切联系,共同维系骨骼的完整性。因此,血管生成在骨骼发育和骨折修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5、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问题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量,又表现为一定的质。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质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据事论理,划清事物质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规模、范围、数目等数量关系的情况及变化,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比,就是弄清事物发展中量的变化关系。
6、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7、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扩展资料:
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没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实验法最早发现了热的运动本质;
2、笛卡儿用他提出的直觉——演绎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3、伽利略用实验——数学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运用理想实验出现了惯性定律,开创了动力学研究的先河;
4、牛顿用公理化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5、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开了物质微观粒子的结构,建立了各种原子结构模型;
6、爱因斯坦运用理想实验方法、演绎方法和各种非理性的直觉、顿悟方法创立了相对论;
7、康德和拉普拉斯运用思辨的方法与假说方法提出了天体演化学说;
8、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理论思维方法创立了氧化学说;
9、凯库勒以基本灵感与想象发现了苯的环状结构式;
10、门捷列夫用分类、比较法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与伦敦等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引入了化学研究,创立了量子化学。
达尔文用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出了进化论。从中不难发现,这些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实现的。吴文俊的数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采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须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你好:这个问题是经过深入思考提出的,且是困扰很多人的基本问题,有的不确定怎么问。由于不管本科毕业论文,还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甚至科学研究,针对这点,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为此,常见的有比较方法、历史资料借鉴方法、实验或者实例方法、理论或者数值模拟分析法、引用借鉴方法,等等。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真的各有特点,哈哈
杂志天下》是江西卫视的一档新闻类脱口秀节目,由林白(林中白狼)创办主持,现为廖杰主持。于2007年4月在江西卫视开播,周一到周五中午12:40,时长为20分钟。改版后,节目每期30分钟,每周一至周五中午在江西卫视12:40播出,13:10结束。由于电视台安排有时会提前或延后出数分钟。节目时长也是为30分钟,有特别节目时会临时取消
由《天下杂志教育基金会》主办的「2014国际阅读教育论坛」,11月19日在新北市三和国中登场,首创千人公开观课的全新经验。一场「空城计」,两岸教师示范教学大PK,同样的课文在不同的引导方式下,激荡出不同的火花,带给一线教师许多启发与创新。
由《天下杂志教育基金会》主办的「2014国际阅读教育论坛」,2014年11月19日在新北市三和国中登场,新北市江翠国中陈恬伶老师与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分别面对二十位国中九年级同学,现场示范「空城计」一课两教,首创千人公开观课的全新经验。
陈恬伶老师从「孔明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开始,一一对学生提问,课堂上以文本为依据,带领学生做摘要,并分析思考: 孔明为何如此布局?他想让对手司马懿看见什么?透过表格统整、整理细节、推论目的,引导学生从人物、舞台、道具、服装、表演动作,逐步掌握文本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想出自己的答案。
陈恬伶认为三和国中学生们的反应很好,即使是第一次上她的课,但她所丢出的每一个球,学生都有接到;这群学生们一开始表现还有点生涩,但随着课堂节奏,越到后面越能看出思考力的展现,可见台湾学生很有潜力,欠缺的只是有系统的训练。
邓彤以富于情感、抑扬顿挫的感性声调,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发挥有如说书人的渲染力,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古典文学的世界。非常推崇中国四大名著的邓彤,要求学生「用古典的姿态,读古典名著」,拿到章回小说必须先解回目,再读故事、品语言,最后想一想故事对自己的启发。在邓彤老师引领下,学生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成语,来形容「空城计」文中人物的心情,也让全场观课教师笑声不断。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的话,你可以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网里面有很多相类似的,然后你可以找一些属于自己想找的一些参考文献就可以了
这个的话我建议你可以上你们学校的知网,一般都会为研究生开放的比较多,有很多的参考文献。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在实际课题中,为了全面分析问题,往往提出很多与此有关的变量(或因素),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课题的某些信息。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K.皮尔森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尔后H.霍特林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信息的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 找不到
写论文的时候,通常要求大家以后写十篇左右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要求应该和你写的题目有关。你写的是会计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是体育论文,是完全不行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论文怎么查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通常需要10~15个左右,有些学校需要两个英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通常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参考文献主要分为期刊和论文。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查看这些参考文献,其实并不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查重报告上抄下来。小编推荐的查重系统是Paperfree,将论文上传到该系统进行查重,通常等待15-30分钟左右,会有详细的查重报告。本查重报告将列出本文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因此您只需将本查重报告上的一些参考文献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您的论文中。这种查找参考文献的方法是最简单方便的,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制,也可以保证参考文献的格式不会出错。 另一种方法是在早期写论文时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许多学生会记录这些参考文献的名称。您还可以阅读以前做的阅读笔记,并将这些参考文献摘录到论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