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徽派建筑参考文献的论文

关于徽派建筑参考文献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徽派建筑参考文献的论文

徽州古建筑的特色摘要: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 古建筑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脉厚良,因此石材、林木、土壤资源都很丰富。如石材有黟县青、茶园石、庙前青等;而土种多样,有鸡肝土、黄红土、紫色土、猪血土等;至于木材则种类更丰,目前仍存有千余种,如银杏、樟树、黄松、赤松、金叶松、马尾松、杉树、柏树、樽树及椴树等。徽州三雕正是取材于当地的这些材料用于雕刻。徽州三雕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物体,因此雕刀是其基本工具。徽州三雕采用的刀具形状大同小异,刀头形状有大有小,有尖有圆,但所用材料不同。三雕用刀以前都是用钢打制,现在除了木雕外,砖雕和石雕的刀头大多用钨钢制成,这种刀头硬度大,耐用,不容易磨损。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民间艺人在进行三雕创造时,就如同用刻刀来作画一样,而作画是很讲究笔法的,象提顿按挫、钩回曲直、刚柔疾徐等,同样用刀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直人刀、斜人刀、切刀、冲刀、涩刀、轻刀、迟刀等等,不同的用刀,会产生不同的刀力,如冲、切、削、铲、刮、挑、凿、划、疾、徐、迟、顿等,便能在材料上雕出不同特点的形象,这点在砖、木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徽州三雕题材广泛,工艺精巧,形象细致生动,而且层次丰富,少则几层,多则十数层,尤其是清朝三雕鼎盛期的木雕、砖雕则更显突出。这就要求三雕艺人在雕刻时,尤如画家、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章法气韵、笔墨意境一样,更要讲究刀法的运用,要将各种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历史背景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一是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建筑形象的突出特征是:白墙、青瓦、码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船都是木构架围以高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窗或开小窗。方正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二是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徽州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三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查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以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口广植高大树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也是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融入大自然环境的范例。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展现了当时徽州人居文化。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州民居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徽州民居建筑和传统雕刻的分析,提出在利用传统徽州图形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设计形象,以此体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文化价值观上的统一,充分展现地方的传统文化底蕴。关键词:徽州民居文化视觉元素图形符号设计的核心是展现文化特色,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设计存在的价值。现在,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缺乏自身的文化特色。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美展设计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现代设计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西方”脸,尤其缺乏“中国元素”,现代、美观、实用且具有“中国元素”才是中国应该有的优秀设计。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和利用自己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设计语言。一、徽州民居文化的启示我国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不同地区的民居,其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构造和风格都不同,并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徽州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繁荣昌盛、地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多为两层高的合院式建筑,住宅空间狭窄,天井的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井设计旨在让宅内的人能与天有所接触,“长幼有序、天人合一”是中国大部分民居的建筑观,特别是在布局、结构及规模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宇宙观。阴阳八卦、风水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将地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趋势,这将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内涵,充分展现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二、对称布局的民居文化徽州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优美的韵律感,特别鲜明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长短相间、线条简洁,清晰地勾勒出一幢幢徽州民居的轮廓。徽州民居的个性特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内部构造的复杂精致与外部形态的简洁明快形成鲜明对照。徽州民居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的格局。民居的前厅或厅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把建筑、山水、花木和所在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建筑的对称美反映出中国人中庸的人生观,而居室的结构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徽州民居建筑的风格、工艺特点与营造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反映了徽州人的风水意识和装饰审美观念。因此,无论是人们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三、徽州民居文化的元素徽州建筑外墙很少开窗,采光、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财不外流”的吉利寓意。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时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北京设计师马怡西主持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室内设计思想围绕“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展开,喻意良性循环,凝聚力与外向力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似内似外的独特氛围。在大厅的四周用抽象手法设计出屋檐的S形轩梁反光灯,把徽州民居文化自然地表现出来,成为新的艺术符号,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安徽地方特色,装修设计风格符合徽州民居文化的特点。可见设计师对徽州民居建筑的渊源有着较深的了解,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而不是做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不是对徽州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徽州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或地方惯用的词汇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等,逐步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将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琐的雕梁画栋图形化,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四、徽州的雕刻与装饰元素徽州雕刻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以及古典家具的装饰。砖雕广泛用于徽州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它是明清以来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木雕主要用于民居的室内,通常用在民居建筑的手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处,雕工讲究,是独有的建筑特色。徽州木雕以浮雕、半圆雕和透雕为主,用于建筑物和室内用具上的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如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多为人物故事、风俗民情、山水树木、文字锡联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既美观又实用。家具方面的木雕较多应用在床与衣橱上,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使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鲜明生动,反映了建筑、生活、文化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建筑木雕相对于其它的建筑装饰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它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意味。案例一:安徽设计师杨林主持的芜湖陆和村茶馆室内设计,大量地选用徽州木雕作为室内构件的符号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徽州文化魅力,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木雕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象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的单独把木雕作为装饰品,有的则作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无论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木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作为室内环境中的装饰,增添了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艺术氛围。案例二:浙江设计师陈耀光的杭州某酒店室内设计,充分借助于城隍山周边的市井风情,石井、马头墙、青花陶瓷、民居木窗、江南竹笛、西湖小船桨,还有以“里”、“弄”、“巷”、“坊”等民俗意味的元素作为设计创作的题材,努力保留和表现一些杭州城的古貌遗风。设计中没有斗拱、挂落和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但却散发着东方气韵,景观的立面表现了红色方体的印章和书法等,以“福”、“禄”、“寿”、“禧”为主题的墙面作为装饰的构成符号,传统的内容、现代的排列组合,充分地反映出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创造性的构思很少是凭空产生的。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曾说:“所有一切创造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而产生出来的。”美学家朗格也提出,艺术设计创造中的一切形式及技巧,都是在对原型进行的“处理”中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要通过实地考察,从中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出地方文化内涵与自己个性的结合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反映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①马怡西:“四水归明堂”,《室内设计与装修》,。/②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2。/③许亮:“‘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设计》,。/④陈耀光:“中国风·江南情”,《室内设计与装修》,。/⑤中国艺术设计联盟

【摘要】古民居记录着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习俗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江西受到周边徽商影响,地域的民居风格偏向徽派民居,每个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汪山土库又名“江南小故宫”,为故宫的总设计师所设计而成,是徽商的民间建筑和皇家的宏伟分布形式相结合的官员府邸,具有特别的建筑形式及装饰艺术,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关键词】古民居;江西;建筑结构;装饰一、研究对象与目的(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向汪山土库地处南昌市以北,位于江西中部地区,于清朝时期程氏三兄弟所建造。建筑群倚靠汪山,当地客家话称之为“土库”,故名“汪山土库”。历经多年,保存较为完整,其以独特的人文及特殊的建设条件为基础,对其从建筑空间和装饰艺术层面上进行研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徽派建筑的艺术手法。(二)研究目的1950年以后,中国的传统民居形式发生了改变。到80年代左右,中国的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古民居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笔者本着从建筑空间及装饰艺术层面将汪山土库特有的形式特点和情感遗产以分析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并根据研究结果探究其保护措施。二、历史文脉及选址(一)历史文脉土库因“忠孝廉节”的传统道德思想而得名,“世俗见朴素人取笑为一身土气,此大谬也……”教育子女修身应蓄势惜福,不仗势欺人;笏(hu)堂公程逢禄持家应有“已甘常悯先人苦;能俭犹防后人奢。”霁亭公程焕采的的勤俭低调的风格;处世则是告诫后人吃亏是福,便有笏(hu)堂公的“一曰要吃亏;二曰学吃亏;三曰吃的亏;四曰还不算吃亏”的佳话;晴峰公程矞采认为,理政应清廉,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于是“有势不可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的程氏家训便脍炙人口而流传至今。(二)选址汪山土库西侧有山脉,北侧靠近赣江支流马融河,形成一种“北面临水,西面有山,地势平坦”的地理形态,提供给村落极其便利的生存条件。耕地依附河流的灌溉,以马融河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分布,通过支流向南延伸,以大塘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此种地理、水系及耕地环境给村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了汪山土库选址的环境条件。与一般徽派古村落不同,宅子村头并不是设置在水口,而是建造在马融河的中部。相传此地是由风水大师提点,因而建造于此的,这可能能解释土库为何与其他村落选址不同的原因。三、建筑结构与空间形式分析(一)建筑结构分析土库共有九房,分别为几兄弟和其父亲的住所。一列为一房,当地认为九房不吉利,将第九间房命名为“十房”。整个建筑结构方正、对称并且有序排列。以祖堂为中心向两边并列分布。房屋与房屋之间由巷道相连接,其中最宽的巷道为官轿所用,有八尺宽,因此得名“八尺巷”。八尺巷的两边各有一道排水沟,其他巷道则只有一侧排水沟。每一列正房旁边会有一列厢房,为仆人的住所或者是灶间。每一列正房都有两个直接通向外面的出口,为了每个兄弟之间不相互打扰,每列厢房一样也有直接通向墙外的两个出口,方便佣人进出。在出口旁边设有狗洞。整个宅子四面由高高的围墙围住,如同缩减版的故宫。宅子内设有讲堂、兵械场、祖堂等公共场所,穿插在正房之间,靠近八尺巷,便于各房都能顺利到达公共场所。在整个宅址的正前方有一块旗场,每个旗杆上面有只“金鸡”,每中一名进士才可树一杆旗,用来鼓励后人发愤图强。(二)建筑空间分析祖堂以二进式,中轴完全对称的空间结构所形成的祭祀祖先的公共场所。人们在厅内供祭祖宗和神灵,满足日常生活、家务活动的空间要求,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空间。[2]入口进去有隔门遮挡,隔门后进入正堂,隔门两侧各有两间房,房门朝向堂心。第一进两侧呈长条形天井,第二进两侧呈近正方形天井,天井中各有一水缸。灵台位于整个空间的尾部,灵台前大厅广阔,用于祭拜所用。正房一般一进式,所有的房围绕着天井分布,一般以中轴对称分布天井,中轴的尾端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堂亭,堂亭内对称的摆有桌椅,在堂亭的中轴摆有牌匾和字画。建筑的中轴线是强化和区分地位尊卑的主宰线,分割决定了住宅空间序列的变化。[3]厢房的面积较小,一般为的正方形房间,只有一个过道和一个长条形天井,成列排列。每一列厢房邻近巷道,通过巷道围墙上的门进入正房。根据笔者的观察,每列正房旁都会有一列厢房,分别是以公共空间向两边分布正房,再在正房旁安设厢房,便于仆人来往于正堂与厢房或灶间仓库之间。讲堂为一进式结构中面积较大的空间,和正房相似,厅堂、天井和入口两侧都各有一房,学童在厅堂内苦读。笔者初步认为,讲堂内的房屋用于给先生休息和工作所用。(三)水系统分析土库的排水系统是根据故宫排水系统而建,自建造以来从未堵塞,整个排水确保了古代官员的锦花绣鞋和官袍不被沾湿。水系统由主干和支干组成,通过下水地漏和暗沟完成整个宅地的排水。整个水系统只作为排除雨水的作用,并不排污,这也是这个水系统不会堵塞的原因之一。整个排水系统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外采用排水沟的形式进行排水,室内则利用常见的天井的形式排水,天井下方的地面要低于周边30公分左右,而天井下方则采用二至四个地漏排入支干中,再汇入主干内,再由主干汇入周边河流。明清时期,根据皇宫内的规定,每年春季都要按时清理宫内沟渠,不断疏通。[4]这一习性也流传到了民间,土库每年也会定期疏通排水沟,防止地面积水。宅子的主干一般分布在屋外的巷道边,常以明沟的形式连通到每个屋舍,一是便于屋檐下的水更快的流入排水沟内,二是便于疏通。宅子的支干一般分布在屋内的天井中,都是以暗沟的形式汇入主干中的,在每个天井的四个角上一般会有地漏,地漏的形状和故宫的地漏形状一致,如铜钱。四、装饰艺术分析(一)石雕土库内的石雕主要以圆雕、浮雕为主,主要表现在下水井盖上和门饰上。每个天井地漏上都配有一个井盖,井盖上大多以圆雕的形式雕刻着不同种动物,常以吉祥寓意的动物为主,如麒麟和乌龟。辅助着有沉雕的井盖,笔者推测是后人后期填补所致。土库的门饰也是各不相同,根据房屋主人的尊贵程度定门饰的精细度,正房的石雕门饰三面图案精致各异,厢房的石雕简单统一。石雕门饰中以描绘喜鹊、文房四宝和暗八仙的居多,另外的也是以吉祥为主进行雕花。(二)木雕和大多徽派建筑相同,汪山土库主要的雕刻形式是圆雕、透雕、浮雕、沉雕等,线雕运用的较少。圆雕一般略施雕刻在吊筒、雀替及斗拱上,门窗往往使用透雕来配合天井的采光和透风,牌匾、桌椅、柜等则较多采用浮雕或沉雕的手法。汪山土库建筑群内的木雕主要集中在门窗上,门窗木雕以中心为核心图案,周边用祥云或者梅花等围合,其图案样式各不相同,寓意丰富多变。木雕图案大多使用麒麟神兽,这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程氏三兄弟的官品。①另外,木雕的图案表示福寿祥和的寓意较多。②用蝙蝠和“寿”字组成图案,以表示“福寿安康”之意;用葡萄来表示“多子多福”的意愿;将两只仙鹤在松树下的情景来表达“鹤寿松龄”的愿望;麒麟吐书的图案则来自于传说,麒麟成双分公母,孔子是麒麟之子,出生之时带有贤书,此后,人们为表达对儒学的尊重,往往将“麟吐玉书”来表达愿入仕的心情;土库中很多采用的是“喜鹊登梅报吉祥”的形式,其形态各不相同;用乌龟踩祥云的图案来表示富贵;用瓶和屏或者苹果表示“平平安安”;双鹤在荷花池中嬉戏的场景表达“和合”的家庭意愿;用梅花的各个形态组成的图案表示清高;窗花中也有以生活场景为题材的雕刻,表达主人的生活情境,如屋坐落在溪流边,屋前有竹挡煞气,屋后有松镇宅子;书柜上刻有梅、兰、竹、菊的样式,体现书意浓浓的气氛;在堂中的座椅扶手上常用祥云,靠背上雕刻着“麒麟吐宝”的样式,表示吉祥如意;在书房中,书桌则会刻上二龙戏珠的图案,靠背上则是“寿”字;床榻上最为精致,有圆雕的麒麟左右各一只,床顶沿雕刻着这种神话故事的情境,表达主人得子的心愿。(三)砖雕土库的砖雕主要集中在围墙上,通常以镂空的雕花在墙上进行点缀,也有浮雕形式的门头装饰。砖雕的形式有四分之一圆饼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形式,分别在每个面中雕刻着不同的雕花,手艺精湛。单面祥云、暗八仙、牛耕、蝴蝶、麒麟、蝙蝠等图案。正房的房门砖雕采用统一正方形四面精雕的手法,并且每面雕花都不一样。厢房的房门则采用简单的雕花,多带有弧度。五、文化遗产保护(一)民居的保护价值及消失原因“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民居是人民大众的住所,民居及其聚落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5]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反映着当时当地的审美态度,建筑形式则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宗教信仰。传统古民居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相当需要得以保护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剧增,人口密度过大,传统民居的建筑已不能够满足居住需求,传统民居逐渐被楼房所代替。另外,传统建筑的配备设施(水电)功能不足,以及防火性能较差,不能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这也使得传统民居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消失。“文革”的“破四旧”以及复杂的施工技术也可能是造成当今传统民居逐步退出人们生活圈子的原因。(二)汪山土库的保护措施根据前文对汪山土库的建筑及装饰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出,汪山土库的建筑形式独特、排水系统完善、装饰艺术精湛,是具有研究价值及保护价值的建筑群。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学者认为,大致可以从原物保存、原型异地搬迁、就地保护及内部维修[5],再创作(结合着现代的生活习性,将古民居的功能进行扩充)这四个角度入手。笔者通过实地踩点汪山土库现存情况发现,整个建筑群木结构较多,经过长期的使用,很多木结构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腐蚀现象。如若仅仅对此进行保存,往后极容易造成建筑体的坍塌,而原型异地搬迁和再创作则失去了对本土文化保护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就地进行保护,内部维修的保护措施是较为恰当的。此外,对汪山土库保护及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旅游对民居的影响。如何适当地开发?如何控制旅游容量?如何增加村民的实际利益?是当前旅游模式给传统民居带来的问题。六、小结笔者采用南昌本土民居为题点,通过对汪山土库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的调查、汇总及分析,归纳以下四点。(一)选址的差异性土库的选址同一般徽派民居不同,并未按照“通利要津”“水口以聚一乡之树林......”的特点分布院落。村落不是设置在水口,而是设置于塘边。(二)建筑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土库的建筑空间形式与常规的徽派建筑空间不同,正方中轴对称并列布置,且规模巨大,集中分布。采用了皇室布置形式,细节和房屋内部则采用了徽派的进落式。(三)装饰艺术的探索性三雕艺术中对文房四宝和吉祥送子寓意较多,从侧面说明建造时主人的年龄和心态。从历史角度上看,正好符合迈入中年愿望衣锦还乡的三兄弟。(四)保护措施的规律性村落的形成受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时代的变革中,民居会随着发生变化,使得民居无法记录文化和习俗。当饱和的人流量的冲洗,文化遗产会遭到破坏。适当的旅游开发,才能使得文化遗产既得到保护,又能继续承载历史痕迹。参考文献:[1]倪琪,王玉.中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2).[2]谢珂,谢震林.徽州古民居内部空间秩序的社会文化观念形态体现[J].工业建筑,2014,44(5):5-8.[3]谢涛.论徽州古民居的建筑与装饰风格[J].艺术百,2013,29(2):241-243.[4]王星.解密故宫排水系统[J].中国勘察设计,2012(8):19.[5]朱良文.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1.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徽派建筑论文题目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太平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主要名人: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相关链接徽墨歙砚徽州古道关隘【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冲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溢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之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山崩道塞,石瞪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星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星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星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么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鹩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尺,路中石板路面宽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铺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蝶,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翬岭古道已少行人。【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莫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经阳湖、临溪、汉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窘岭关;过菩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瞪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瞪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徽州塔桥【下尖塔】塔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南。建于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寺塔】塔名。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北,西临丰乐河;又名水口塔。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作修葺。七层八面,高约66米,底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塔楷底层外伸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为古塔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又被雷击倒坍,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有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塔西余公桥(已毁)当墨,预示岩寺镇文运昌盛。现为戳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水口【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水石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文献中了解当初的面貌。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氏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是人工造园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竹洲吴氏园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处处是景,借景入园,全无人工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大特色。【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池,曲桥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人,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设计,今大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回而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日或休闲时节,村人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西递是一个船形的村落,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村里保留了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走进西递,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处高大的牌坊,正面的醒目处刻着“胶州刺史”四个大字,这是明万历时胡文光所建的牌坊。胡文光是进士出身,曾做过山东胶州的州官和长沙王的内府长史,得到明廷的器重,所以牌坊的规格很高,远远望去巍峨耸立,气度不凡。 走在西递巷子里的青石板路上,手扶高高的墙壁,仰头观望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看到的不仅仅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更多的是西递本身的历史和对历史过程的思考,多回味一下这些建筑的历史,就会更深的了解徽商、徽州人和中国文化。

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历史背景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一是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建筑形象的突出特征是:白墙、青瓦、码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船都是木构架围以高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窗或开小窗。方正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二是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徽州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三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查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以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口广植高大树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也是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融入大自然环境的范例。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展现了当时徽州人居文化。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州民居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徽州民居建筑和传统雕刻的分析,提出在利用传统徽州图形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设计形象,以此体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文化价值观上的统一,充分展现地方的传统文化底蕴。关键词:徽州民居文化视觉元素图形符号设计的核心是展现文化特色,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设计存在的价值。现在,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缺乏自身的文化特色。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美展设计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现代设计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西方”脸,尤其缺乏“中国元素”,现代、美观、实用且具有“中国元素”才是中国应该有的优秀设计。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和利用自己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设计语言。一、徽州民居文化的启示我国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不同地区的民居,其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构造和风格都不同,并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徽州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繁荣昌盛、地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多为两层高的合院式建筑,住宅空间狭窄,天井的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井设计旨在让宅内的人能与天有所接触,“长幼有序、天人合一”是中国大部分民居的建筑观,特别是在布局、结构及规模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宇宙观。阴阳八卦、风水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将地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趋势,这将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内涵,充分展现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二、对称布局的民居文化徽州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优美的韵律感,特别鲜明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长短相间、线条简洁,清晰地勾勒出一幢幢徽州民居的轮廓。徽州民居的个性特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内部构造的复杂精致与外部形态的简洁明快形成鲜明对照。徽州民居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的格局。民居的前厅或厅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把建筑、山水、花木和所在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建筑的对称美反映出中国人中庸的人生观,而居室的结构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徽州民居建筑的风格、工艺特点与营造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反映了徽州人的风水意识和装饰审美观念。因此,无论是人们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三、徽州民居文化的元素徽州建筑外墙很少开窗,采光、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财不外流”的吉利寓意。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时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北京设计师马怡西主持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室内设计思想围绕“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展开,喻意良性循环,凝聚力与外向力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似内似外的独特氛围。在大厅的四周用抽象手法设计出屋檐的S形轩梁反光灯,把徽州民居文化自然地表现出来,成为新的艺术符号,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安徽地方特色,装修设计风格符合徽州民居文化的特点。可见设计师对徽州民居建筑的渊源有着较深的了解,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而不是做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不是对徽州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徽州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或地方惯用的词汇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等,逐步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将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琐的雕梁画栋图形化,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四、徽州的雕刻与装饰元素徽州雕刻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以及古典家具的装饰。砖雕广泛用于徽州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它是明清以来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木雕主要用于民居的室内,通常用在民居建筑的手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处,雕工讲究,是独有的建筑特色。徽州木雕以浮雕、半圆雕和透雕为主,用于建筑物和室内用具上的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如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多为人物故事、风俗民情、山水树木、文字锡联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既美观又实用。家具方面的木雕较多应用在床与衣橱上,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使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鲜明生动,反映了建筑、生活、文化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建筑木雕相对于其它的建筑装饰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它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意味。案例一:安徽设计师杨林主持的芜湖陆和村茶馆室内设计,大量地选用徽州木雕作为室内构件的符号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徽州文化魅力,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木雕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象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的单独把木雕作为装饰品,有的则作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无论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木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作为室内环境中的装饰,增添了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艺术氛围。案例二:浙江设计师陈耀光的杭州某酒店室内设计,充分借助于城隍山周边的市井风情,石井、马头墙、青花陶瓷、民居木窗、江南竹笛、西湖小船桨,还有以“里”、“弄”、“巷”、“坊”等民俗意味的元素作为设计创作的题材,努力保留和表现一些杭州城的古貌遗风。设计中没有斗拱、挂落和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但却散发着东方气韵,景观的立面表现了红色方体的印章和书法等,以“福”、“禄”、“寿”、“禧”为主题的墙面作为装饰的构成符号,传统的内容、现代的排列组合,充分地反映出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创造性的构思很少是凭空产生的。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曾说:“所有一切创造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而产生出来的。”美学家朗格也提出,艺术设计创造中的一切形式及技巧,都是在对原型进行的“处理”中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要通过实地考察,从中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出地方文化内涵与自己个性的结合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反映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①马怡西:“四水归明堂”,《室内设计与装修》,。/②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2。/③许亮:“‘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设计》,。/④陈耀光:“中国风·江南情”,《室内设计与装修》,。/⑤中国艺术设计联盟

关于建筑防火的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有这么麻烦?直接在论文后面,备注参考资料就行。比如参考资料:1、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张*** 《关于******的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建筑消防设施设计规范》(GB50016-2014)、《建筑消防安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22-95)、《建筑消防安全要求及相应标准》(GB50058-2006)以及国家标准《建筑物应急广播系统的选用、安装与试验》(GB50119-2012)都是对于酒店的消防安全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此外还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住房保障行动方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农村住房保障行动方法”也是对于了解如何进行合规性开发以保证农村住房安全性得到考量。

关于建筑与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斯列涅夫斯基,.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有关建筑设计表现方法、手段

ISBN7-112-05157-6 建筑与徒手画 中国建工ISBN7-80159-555-6 国外建筑钢笔徒手画精选 中国建材ISBN7-80058-805-X 测绘图集(上、下册) 中国计划ISBN7-112-04960-1 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中国建工ISBN7-112-06386-8 建筑工程制图图例及符号大全 中国建工ISBN7-112-04958-X 建筑平面表现图解 中国建工ISBN7-5611-2008-7 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 大连理工ISBN7-5629-1710-8 模型制作 武汉理工ISBN7-5611-2414-7 建筑图法 大连理工ISBN7-5611-1889-9 建筑语汇 大连理工ISBN7-5611-2311-6 设计元素 大连理工

ISBN7-5618-1371-6 (第四辑)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天津大学ISBN7-5618-1421-6 (第五辑)建筑绘画表现技法 天津大学ISBN7-5618-1261-2 (第一辑)建筑的基本知识 天津大学

2,有关前辈建筑设计思想、感言

国外大师谈话录

ISBN7-112-05921-6 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9-4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20-8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8-6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5618-1556-5 建筑创作漫步 天津大学ISBN7-112-04898-2 建筑创作中的立意与构思 中国建工ISBN7-112-04896-6 建筑的美学评价 中国建工ISBN7-5618-1384-8 建筑的艺术观 天津大学ISBN7-112-02209-6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中国建工ISBN7-112-03388-8 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中国建工

3,有关建筑设计历史

世界建筑史

ISBN7-112-04899-0 古埃及卷(上、下册) 中国建工ISBN7-112-03571-6 古希腊卷(上、下册)ISBN7-112-03737-9 拜占庭建筑 ISBN7-112-03738-7 哥特建筑 ISBN7-112-03739-5 文艺复兴建筑

ISBN7-112-03734-4 希腊建筑 ISBN7-112-03745-X 现代建筑 ISBN7-112-03741-7 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 ISBN7-112-03743-3 伊斯兰建筑 ISBN7-112-05619-5 圣经中的文明古城 ISBN7-112-05679-9 世界历史名城 ISBN7-112-05680-2 世界著名建筑 ISBN7-112-05657-8 世界著名战场 ISBN7-112-05200-9 失去的建筑(增订版)

未来建筑师丛书

ISBN7-5618-1262-0 (第二辑)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ISBN7-5618-1050-4 (第三辑)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4,有关优秀建筑设计师作品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ISBN7-112-04682-3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1 中国建工

10157ISBN7-112-04683-1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2 中国建工

国外名建筑选析丛书

ISBN7-112-04692-0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ISBN7-112-04696-3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ISBN7-112-04687-4 朗香教堂 SBN7-112-04690-4 联合国总部大厦 ISBN7-112-04693-9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ISBN7-112-04691-2 西格拉姆大厦 SBN7-112-04689-0 西塔里埃森 ISBN7-112-04694-7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 ISBN7-112-04695-5 约翰·汉考克大厦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

ISBN7-112-03631-3 阿尔瓦·阿尔托 ISBN7-112-03751-4 安藤忠雄 ISBN7-112-00788-7 贝聿铭

ISBN7-112-05836-8 查尔斯·柯里亚 ISBN7-112-00229-X 丹下健三 ISBN7-112-03049-8 黑川纪章

ISBN7-112-04542-8 凯文·罗奇 ISBN7-112-01165-5 赖特 ISBN7-112-01872-2 路易·康

ISBN7-112-05837-6 路易斯·巴拉干 ISBN7-112-00580-9 密斯·凡·德·罗

ISBN7-112-03209-1 诺曼·福斯特 SBN7-112-01374-7 西萨·佩里 ISBN7-112-01889-7 雅马萨奇

ISBN7-112-01821-8 詹姆士·斯特林 中国建工

5,有关各种建筑类型、风格

ISBN7-112-04560-6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画集 中国建工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

ISBN7-112-03708-5 第10卷 东南亚与大洋洲 ISBN7-112-03699-2 第1卷 北美

1ISBN7-112-03700-X 第2卷 拉丁美洲 ISBN7-112-03701-8 第3卷 北、中、东欧洲 ISBN7-112-03702-6 第4卷 环地中海地区 ISBN7-112-03703-4 第5卷 中、近东 ISBN7-112-03704-2 第6卷 中、南非洲

ISBN7-112-03705-0 第7卷 俄罗斯、前苏联和独联体国家 ISBN7-112-03706-9 第8卷 南亚 ISBN7-112-03707-7 第9卷 东亚

building系列

ISBN7-5611-2131-8 大学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91-1 航空港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0-X 纪念性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073-7 教堂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3-4 剧院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6-9 桥梁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208-X 市政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2-6 图书馆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5-0 银行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209-8 影院建筑 大连理工

6,有关住宅设计

世界小住宅设计经典丛书

ISBN7-112-04254-2 世界小住宅(1) 中国建工ISBN7-112-04255-0 世界小住宅(2) ISBN7-112-04256-9 世界小住宅(3) ISBN7-112-04257-7 世界小住宅(4) ISBN7-112-04258-5 世界小住宅(5) ISBN7-112-04259-3 世界小住宅(6) ISBN7-112-04260-7 世界小住宅(7) ISBN7-112-04261-5 世界小住宅(8) ISBN7-112-04262-3 世界小住宅(9) ISBN7-112-04263-1 世界小住宅(10)中国建工

世界住宅设计丛书(共4册)ISBN7-112-04117-1 世界住宅设计(1) ISBN7-112-04118-X 世界住宅设计(2) ISBN7-112-04119-8 世界住宅设计(3) ISBN7-112-04120-1 世界住宅设计(4) SBN7-112-02296-7 北京四合院 ISBN7-112-03229-6 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 ISBN7-80058-773-8 小宅设计 中国计划ISBN7-5618-1199-3 中国传统民居 ISBN7-112-05509-1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7,有关设计构成

ISBN7-80058-884-X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2-3 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 中国计划

ISBN7-80058-881-5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3-1 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 中国计划ISBN7-112-03215-6 通俗色彩理论 中国建工

8,有关其他院校设计类专业作品

ISBN7-112-02685-7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专辑 ISBN7-112-03207-5 清华大学专辑 ISBN7-112-02684-9 深圳大学专辑 ISBN7-112-02872-8 天津大学专辑 中国建工ISBN7-112-03128-1 同济大学专辑 SBN7-112-04706-4 北大建筑 1(无)上下住宅 中国建工ISBN7-112-05198-3 北大建筑 2 79号甲+ ISBN7-112-03337-3 东南大学建筑系七十周华纪念专集 学生作业集

9,专业杂志

ISBN7-112-04745-5 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杂志) ISBN7-112-01960-5 建筑画(杂志)建筑师(杂志)

10,有关建筑理论

ISBN7-112-05863-5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ISBN7-112-06063-X 建筑美学 SBN7-112-05219-X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ISBN7-112-06064-8 空间的语言 ISBN7-112-05855-4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ISBN7-112-03819-7 总体设计ISBN7-112-04939-3 匠学七说 ISBN7-112-03568-6 建筑空间组合论 ISBN7-5618-1252-3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ISBN7-112-03721-2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中国建工ISBN7-112-05646-2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中国建

ISBN7-112-04722-6 建筑形式语言 ISBN7-112-05243-2 结构形态与建筑设计ISBN7-112-05861-9 聚落探访 ISBN7-112-02942-2 建筑图解辞典

拓展: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关于建筑营改增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税务改革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也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而“营改增”是税务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营改增”在建筑行业的推行,已经对我国建筑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建筑企业要在实际工作中对“营改增”引起重视,从而为企业的更好发展做出保证。本文将对“营改增”给建筑企业造成的税负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希望为我国建筑企业税务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的影响分析(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的积极影响1“、营改增”可以避免对建筑企业重复征税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性的产业,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建筑企业进行“营改增”税务改革,能有效避免建筑企业重复征税的问题,同时也对建筑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以某建筑企业的税务活动为例,探讨“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我国某建筑企业在2015年末确认的收入是10亿元,在该会计区间内,能够进行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是6亿元,企业的其他成本为2亿元。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企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经过计算得出建筑企业需要缴纳营业税10×3%=亿元,要缴纳所得税()×25%=亿元,两者合计为亿元。“营改增”改革后,建筑企业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算出该年度增值税的销项税额:10(/1+11%)×11%=亿元,进项税额:6(/1+17%)×17%=亿元,应缴纳增值税=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进项税额=亿元;建筑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10/)×25%=亿元,合计亿元。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营改增”后所缴纳的税负要比“营改增”前减少了亿元,建筑企业的税负得到比较明显的减轻。2、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我国实行的增值税特点就是企业在不用将购入固定资产增值税的款额计入到成本,而是通过抵扣减少企业的税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企业需要投入的资本,建筑企业可以将减少的税负投入到生产经营的项目中,从而在减少了建筑企业运营资本的同时,增加了资金流转的速率,更加有利于建筑企业对开展新的投资项目。(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的消极影响1、进项税额抵扣不足造成实际税负增加“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税负,需要在经营活动中,增加增值税进项税金,从而能进行更多的税金抵扣。从比较简单的角度分析,建筑企业的营业税率为3%,增值税率为11%,因此为了保证建筑企业的实际税负减少,必须要保证企业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超过建筑企业总收入的8%,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通常只有部分建筑企业能够取得足额的增值税进项税专用发票,而其他建筑企业则在进项税抵扣方面达不到要求,从而并没有达到实际税负减少的效果。在“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从依据简易办法缴税的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时,供应商不能开具专用的抵扣发票;建筑企业购买产品作为职工福利时,得到的专用发票不能抵扣;在运输途中发生的非正常损耗对应的税金等。建筑企业要对相关的不能抵扣的情形进行关注,避免实际税负的增加。2、专用发票管理不善造成税负增加根据规定,建筑企业只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进项抵扣,因此,在“营改增”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工作变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建筑企业专用发票的管理情况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建筑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在经营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生产销售环节,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发票。同时有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收集工作本身就具有较大的难度,有的单位也并不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因此,造成目前建筑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二、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的应对办法“营改增”税务改革给建筑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建筑企业要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积极探索应对“营改增”的办法。具体来说,建筑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税务工作。(一)加强企业员工对“营改增”的认识为了保证建税务工作的质量,在“营改增”中减少企业征缴的税负,建筑企业首先就要加强企业员工对“营改增”的认识。“营改增”后,在企业的税务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得,因此企业税务部门首先要在通过良好的宣传手段在企业员工中树立良好的税务意识,要明确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税金抵扣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来加强建筑企业的税务工作质量。另外,对于建筑企业生产运营各环节中可能涉及到增值税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例如材料采购员、预决算的编制人员、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等,确保相关人员的知识能够及时更新,增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的积极影响。(二)加强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营改增”对于建筑企业财务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企业要根据相关的法律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细则,改良原有的财务习惯,增加专项的税务会计岗位,从而提高对“营改增”的适应能力。同时,建筑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建筑企业在制定合同时,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开具发票的类型,和发票开具的时间以及相关的违约责任来保证企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三)提高建筑企业税务筹划质量提高企业的税务筹划质量,是保证建筑企业更好的适应“营改增”的重要措施。首先,建筑企业要在财务活动中,对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准确的找到税收工作的切入点。例如,建筑企业在对分包商进行选择时,如果分包商是小规模纳税人,建筑企业要明确以下内容:分包商是否能够委托其他机构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可以,那么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抵扣税率是多少。目前,我国分包商大多是小规模纳税人,因此在合同签订时,建筑企业就要和对方针对增值税问题进行详细商谈,并在合同中进行明确的规定,进而促使税负能够合理转嫁。其次,建筑企业对于自身的纳税人身份也要进行科学选择。在“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在达到相关要求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给企业税负减轻带来更大优势的纳税人身份。另外对于不能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项目要引起重视,例如作为职工福利购买的商品,从按照简易办法缴税的供应商处购买的原材料等

《营改增对建筑业财务管理影响》: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斯列涅夫斯基,.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 索引序列
  • 关于徽派建筑参考文献的论文
  • 徽派建筑论文题目
  • 关于建筑防火的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建筑与环境的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建筑营改增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