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古建园林杂志

古建园林杂志

发布时间:

古建园林杂志

园林类期刊:中国园林 园林科技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古建园林技术 风景园林 广东园林 北京园林 音乐世界 园林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3f%e5%9b%ad%e6%9e%97*%3f%e5%9b%ad%e6%9e%97&NaviLink=%e6%a3%80%e7%b4%a2%3a%e5%9b%ad%e6%9e%97你到中国知网的期刊导航中就可以查到了。点击刊名就可以看到每个期刊的信息,及其每期的全文提录:如*%253f%25e5%259b%25ad%25e6%259e%2597*%253f%25e5%259b%25ad%25e6%259e%2597%7c%e4%b8%ad%e5%9b%bd%e5%9b%ad%e6%9e%97至于网址,如果你在google或百度中搜不到的话,可能他们就没有公开的网站,有网站的都会有投稿方式。没有网站的你点击上面各刊的封面,就会进入期刊的一个页面,那里有的也标注了通信方式。

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是2004-05-17在北京市东城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北街甲20号三层301、302室。

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1E006657412,企业法人马炳坚,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出版发行《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园林信息咨询(不含中介服务);技术服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920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马炳坚,1947年生,河北安新人,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从事中国古建筑施工、设计、研究、教学、办刊三十余年,业绩显著,著作颇丰。1985年与同仁发起创办《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并在其中担任重要工作,为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古建园林工程遍布国内外,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其代表著作《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被海内外学者誉为“近代对中国古建筑最有分量的书”,“是从事祖国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者必读之书”并多次获奖。主要著作还有《北京四合院建筑》等。现为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兼任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等职。

古建园林技术期刊

园林类期刊:中国园林 园林科技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古建园林技术 风景园林 广东园林 北京园林 音乐世界 园林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3f%e5%9b%ad%e6%9e%97*%3f%e5%9b%ad%e6%9e%97&NaviLink=%e6%a3%80%e7%b4%a2%3a%e5%9b%ad%e6%9e%97你到中国知网的期刊导航中就可以查到了。点击刊名就可以看到每个期刊的信息,及其每期的全文提录:如*%253f%25e5%259b%25ad%25e6%259e%2597*%253f%25e5%259b%25ad%25e6%259e%2597%7c%e4%b8%ad%e5%9b%bd%e5%9b%ad%e6%9e%97至于网址,如果你在google或百度中搜不到的话,可能他们就没有公开的网站,有网站的都会有投稿方式。没有网站的你点击上面各刊的封面,就会进入期刊的一个页面,那里有的也标注了通信方式。

比如:《城市建设》、《建筑与文化》、《建筑》、《建筑知识》等等

可以。古建园林技术可以加急。根据相关信息查询古建园林技术可以加急。《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2173/TU,国际刊号:ISSN1000-7237.本站为《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合作采编中心,具有绿色通道投稿可优先加急录用!

独立杂志南京古林公园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我也是特别喜欢这些梅花的,种植了3000株,已经相当于是一个梅花盛世了。

古林公园因其地原有古林寺而得名。据史载,古林寺最早称观音庵,为梁代高僧宝志创建。南宋淳熙(1174~儿89年)中改称古林庵。其时,屋仅数楹,方圆百尺。明万历十二年(1584),由高僧古心法师改庵为寺,拓基增建,遂成一巨刹。万历四十一年(1613)古心因助雪浪洪恩大师修报恩寺琉璃塔顶有功,由官府奏报皇帝,御赐“古林律寺”额和十宝:紫衣、龙藏、观音像、轩辕镜、金香炉、紫金钵、玉蒲团、乌金板、量天尺、混天球及万寿戒坛匾。清咸丰三年(1853)战火中殿宇均毁。后经寺僧如鹊营巢,历40年修复,稍具丛林规模。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初八,寺后山凹起火,寺庙尽焚。时住持辅仁和尚,募集巨资,率众僧重加修建和增拓,计建有山门、牌楼、弥勒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万寿戒坛、钟板堂、上客堂、爰道堂、库房及诸僧执事寮共计百余间。建成的殿宇,壮丽崇宏,金碧辉煌。几经兴废,至建国初期,古林寺颓废不堪,成为农民菜地。1959年为省级机关园艺场,残墙断壁的古林寺就不复存在了。1964年拨交市园林主管部门辟为古林苗圃。古林沟壑高下,地形多变,具有创建公园的自然环境。1981年1月正式批准建园,1984年4月23日纪念南京解放35周年时对外开放。

南京古林公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园林,四方八景阁则是这个园林的重要景点之一。以下是四方八景阁的历史背景介绍:四方八景阁,原名金声阁,是南京古林公园内一座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为明代画家仇英所建。建筑坐落在园内西北角,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一绝。四方八景阁最初的设计是为了供仇英和他的朋友在此品茶赏景、游玩娱乐而建造的,这里不仅可以俯瞰园林美景,还可以欣赏附近的长江风光和夜景。在明代和清代,四方八景阁是南京城内著名的游览胜地,曾经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名流前来游览。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方八景阁历经沧桑,多次毁损和修复,经历了多次改名。清朝时期,四方八景阁改名为“八绝轩”,成为当时的文人雅士聚会之地。20世纪初,四方八景阁经过重修,恢复了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四方八景阁已成为南京古林公园内的一大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南京古林公园要门票。

古林公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北面,虎踞北路21号,面积约占400亩,其中大部分为绿地。公园建在建原古林寺旧址,因寺得名。

古林寺建于梁,当时称观音庵,南宋时称古林庵,明代改庵为寺,成为城西巨刹。石壁上镌刻的园名为林散之题书。此园占地400余亩,园内丘陵起伏,高低错落。古林公园建在原古林寺属宝林庵旧址上,为纪念这座江南古刹,以古林寺寺名而命名。

南京古林公园主要景点

1、杜鹃坡

由正门入,眼前即是杜鹃坡。坡上有数十年生的参天大树板栗和麻栎。其西北又有天然植被为之屏障,构成荫湿温暖的小气候环境,宜于杜鹃花的生长发育。阳春三月,各种杜鹃花开斑斓,红花似火,黄花如金,白花玉洁,在碧绿嫩叶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游人领略春天的来临。

2、远香榭

由杜鹃坡向南沿块石砌成的石级绕至后山,满园苍松翠柏,绿竹黄杨,远香榭立在其间。远香榭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仿古典园林钢筋混凝土结构,虽无雕龙画凤,却也玲珑美观,典雅朴素,四围走廊,室内常有花、画、盆景展览,亦可在榭内品茗休憩。水榭东、西、北三面地带开阔,栽有浓郁芬芳的腊梅、玉兰、芙蓉、绣球、桂花等花灌木。

古建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豫园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下面我整理了豫园古典园林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上海豫园介绍 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占地70余亩。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鸦片战争 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分成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入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完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黄石叠成,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誉。“萃秀堂”是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到达山顶时有一个平台,于此四望,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面对玉玲珑的是玉华堂。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园内的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晴雪堂”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玲珑剔透。堂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门外还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为豫园的胜景。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 泥塑 、木刻,不仅 历史 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豫园作为中国 传统 文化 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滥觞。经过多年积累,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1999年在豫园建园44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欣然应邀为这座江南名胜题词“海上名园”。用黄山石勒刻的题词石矗立于豫园大门内,成为豫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豫园建筑布局 豫园园内有穗堂、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 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 萃秀堂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 亦舫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此系后增建。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间。 豫园的中部景区有得月楼、绮藻堂。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织亭位于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的西廊中间,面对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月府砖刻。亭以扇与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浣云假山位于得月楼北。 藏书楼又名书画楼,位于得月楼对面,清光绪年间建,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 豫园环龙桥向南,是“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的内园。1956年修复豫园时,内园成园中之园。内园面积仅2亩余,但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 静观大厅亦称 “晴雪堂”,是内园主要厅堂,造得雕栋画梁,轩昂高敞,堂面阔5间,进深3间,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内有两块贴金匾额。 耸翠亭耸立于观涛楼东面假山上,双层亭阁,底层置石桌、石凳,周围林木青翠。亭内一匾“灵木披芳”。 可以观位于静观大厅东,小型方厅,精致幽静,炎夏时分外凉爽,厅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旁有泥塑龙墙,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墙上有《重修内园记》等石碑,记载内园历史。 九龙池位于内园静观大厅东南,池内砌湖石,东西两壁隙间中藏4个石雕龙头,水中倒影亦为4个龙头,加上池状若龙身,故称九龙池。古戏台位于内园之南,建于清末,原在闸北上海北钱业公所内,1974年移建于此,经过修缮和增建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积玉水廊、积玉峰积玉水廊倚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原在也是园内,1956年移到豫园。 会景楼、九狮轩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故名“会景楼”。九狮轩在会景楼西北,1959年重修豫园时,拆去民宅,凿池垒石,池北筑轩,名“九狮轩”,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 猜你感 兴趣 : 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和风格论文 2. 浅谈园林古建筑相关论文 3. 古典园林拙政园导游词3篇 4.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图片

也是近日整理文档,看到上学期做的公选课期末论文,眼前顿时浮现当时伏案熬夜奋笔疾书的情景,尤其后来得知大家作此等大课论文作业基本上都是“当”来的之后,更是为自己纯真诚恳的治学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刻苦感动不已!T0T(嘿嘿,夸张一点,搞笑一点,不要见怪哦)不过说实在的,当时为“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赏析”写的那篇《为什么……》说是要我们自由地对课程涉及的任意问题进行论述、要有创造性地发挥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好的半命题结课论文——《为什么要感谢那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皇家贵族们》,纯粹是因为对如何赏析中国古建和园林还处于懵懵懂懂的朦胧状态而选择避开正面“交锋”采取打檫边球的迂回战术,不想那位老师竟然能够抛开正儿八经的赏析学术不去计较,竟然能够欣赏看上去似乎有些“歪门邪道”的个性文章,还给了98的高分,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啊!欣喜之余,也来一起分享一下吧:)为什么要感谢那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皇家贵族们 很有意思,时常会在去名胜古迹观光游览时,或是在看游记文章时,先是听着导游或读看着作者对那些古代建筑的宏伟气势精致布局巧妙构思丰富内涵深刻寓意情不自禁地由衷地滔滔不绝地发表流露倾泻出无比的惊奇赞叹感慨,进而对那些古时候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佩服崇敬得五体投地,简直恨不能立马跪下磕头回家摆个牌位供起来……然后,话势一扭笔锋一转,不由得关心起劳动人民的疾苦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进而感慨于当时奢侈腐败的世风,猛烈抨击旧时残酷野蛮的压迫剥削制度,并强烈谴责那些残暴专横骄纵、只贪图享乐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家贵族们来。于是这时我就会忍不住想,如果没有这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历史罪人”们,劳动人民们还会自发主动地把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以这种方式凝结体现出来供我们后人瞻仰吗?今天的我们还会有关于这些话题的谈资吗?而我,现在,还会有可能坐在这里为这门“古代建筑与园林赏析”的选修课写结课论文吗? 答案似乎,也许,可能,确定,一定,是否定的。所以,我想,为那些可怜的冤枉的遭人唾弃了千百年的皇家贵族们翻一下案伸一下冤正一下名,并感谢一下他们,到底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我们这些可爱的老祖宗们,毕竟还是给我们留了一笔丰厚珍贵的遗产——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无论是在历史政治经济上,还是在科技文化生活上。而在历史长河中的我们,无论是前人,今人,还是后人,都着实已经、正在、还将从中受益许多。 要创造这些建筑奇迹,需要富有创意而又合理的设计,质地优良的材料,和精湛先进的技术工艺。换句话说,这些大型土木工程,创造了一流的建筑元素的市场需求,也即生产动机。正因为其要求之高标准严要求,便有了追求设计理念更独出心裁、选材用料更优良、工艺流程更精湛复杂的进一步改革创新与完善探究,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啧啧称奇扼腕叹息。试想,若每一位帝皇都只要求一陋室即可,那我们今天还会有故宫、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叫人叹为观止的皇家大型建筑群吗?! 在历代皇帝们的一些所谓“风水”、“面子”工程上,我们也不应忽视其积极的功用性。虽然他们不留遗留力地开凿的大运河修建的护城河筑起的长城从某种程度上但还是出于想通过这些大型工程建筑扬名于世的这种追求功利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很大程度上,这些大工程也因为它们的水利泄洪灌溉通航御敌等实际功用性而造福了人民。 也正是有了这些声势浩大的土木兴建,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们也因此有了可以凭吊先人借景抒情的场所,有了创作的素材,有了或浪漫或传奇或惊险的故事发生的可能;也正因为有了那些暴君皇族们,好打抱不平的诗人文学家评论家们才有了借以抒发义愤得以指桑骂槐可以酣畅淋漓地过把骂瘾的对象。想想看,若是没有这些宫殿园林豪宅陵墓庙宇,我们中国灿烂的中国文化将会失色多少?我们摇曳多姿而热闹的文坛将会冷清多少? 重要大型的古代建筑见证了历史,记录着历史,也承载着历史。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程度、人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理念、尊卑等级制度……太多太多的社会背景人文因素都包含渗透其中。可以这么说,每一座古代建筑其实就是一部史书。它以建筑的形式代替文字资料来把历史形象风貌忠实生动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也正因为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有多少人投身致力于它们的考察与研究,为的是读取其中的信息,和破解隐藏期间的谜,也从而衍生出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学科。 除了学术之功用,还有为后人的生活提供消遣去处和生活情趣的作用。闲暇来时,或是忙里偷闲,到那些名胜古迹去,纯为观光游览也好,为凭吊先人也好,游客一多,便增加了这些地方的人气,无形中推动了旅游景点的繁荣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贡献了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于己,既能调节紧张的生活,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接受文化的熏陶,顺带着风雅一把。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商机,搞一些旅游纪念品,内售外销,既满足了人们要证明已经到此一游的虚荣心理,也可以解决亲朋好友的赠礼难题,还可借机对外宣扬祖国的灿烂历史文化,并把外快狠捞一笔……具有如此巨大开发潜力的古建园林,若不加利用置之不顾,岂不暴殄天物甚是可惜?! 最重要的是,正是这些专横无比惨无人道的帝君王公诸侯们给我们的子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食粮!每当说起这笔丰厚的古建文化遗产,无比的骄傲都会从心中升起,然后形于色,并把腰杆挺得笔直,自豪之情不言而喻:“瞧,这就是我们先人的劳动成果!”“对,早在N多年以前,我们的建筑业就已经发展到如此先进的地步了!”“嗯,也不知当时的人们是怎么做到这一步的,反正就是这么牛气!”真不愧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一个个引以为荣的神气劲儿,真是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的文明带来的优越感发挥到了极致!什么叫做建筑的奇迹?看看我们的长城!那可是从月球上都能望得见的人类建筑啊!不然怎么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说呢!在去看看西安秦始皇陵,虽然这个皇帝极尽铺张奢华之能地给自己建了各大坟墓,但看看给咱们千秋万代带来了多大的旅游卖点和谈资啊!那开土顿失的彩釉,那形态、装饰各异的秦俑……其中一个接一个不断被发现的谜团,给世人带来了多少惊奇和好奇与兴奋及激动啊!都知道我们的故宫吧,看看我们祖宗的琉璃烧制技术、彩画工艺……那个叫做精湛!再看看集数字和五行文化为一体的结构布局,阴阳互补天人合一,那个叫做巧妙!再看看慈禧太后又修建的颐和园,虽是挪用了海军公款耗费了白银无数,但只要看看集锦式的规划,即把各地风景名胜区都园林化,并浓缩众家精华与一园之和谐共处,又只略师其意不舍己长,还寓意丰富内涵于象征……这实在是太不容易太难能可贵了!换言之,这些建筑大手笔除了给后人念念不忘的精神寄托、立足于世界强林的底气根本之外,还留下了学习借鉴的经典范例啊! 自家有了这么好的宝贝,我们自然要去好好的欣赏它,开发它,利用它。于是,我们有了古建园林的审美学、开发利用学。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修复这些不断被岁月侵蚀的宝藏。于是,我们又有了古建园林的保护修复学。此外,我们还不时可以各学科的学者们就其问题在报刊杂志上摆开阵势唇枪舌剑硝烟弥漫连篇论战好不热闹——有了学科,自然就会有学校、科研机构、学者、学生、教材、学术期刊报纸等等,教育界印刷出版业便可以直接受益其中。频繁的主题方案征集竞赛学术论坛研讨会等的开展,自然免不了组委会,也少不了报道新闻的媒体记者,如此一来二去无形中又带动了通讯交通餐饮甚至旅游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这又刺激了多少相关周边副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多少的就业机会啊!——真是皇家贵族们一声令下百俱兴,恩泽后世无数,成就千秋功业!就是这些帝王贵族们,我们才 有了引以骄傲的大型历史建筑的啊!然而,在我们一面享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商机和精神财富,干着关于古建园林这一行,抱着他们给我们的饭碗吃饭时,却还要一面不住地恶毒地咒骂他们?!若他们真如我们所愿,没有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昨天,我们的今天就一定会过得很好吗?我看未必。只是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却肯定是没有的了。由此看来,他们已一时的百姓的劳苦艰辛换来后世的长远良性影响,从某种历史高度来看,已经是很够得上高瞻远瞩具有历史眼光的了。至于他们宁可背负千古骂名换来子孙后代的福荫,那又是他们先人后己高尚的一面。只是他们的善举来得更隐蔽,几乎被奢侈娇纵享乐的表象所掩盖罢了。或者换个说法,侵略性质的战争时许也能通过扩张版图增加资源来为子孙造福,但到底也要牺牲无数付出惨痛的代价,而且胜算也不尽百分百。但是为何那却能赢得许多愚忠之士的赞颂呢?对比之下,拿同样甚至更小的代价去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建筑道路的古代决策者们,招来的却永远只是骂声一片,而受赞的只是被动劳动、甚至反抗捣乱搞破坏的劳动人民?!他们选择把银子花在建造这些宜情悦性的宫殿园林上,而不是组建军队研制武器搞军备竞赛上,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不是也可以看成热爱和平摒弃战争的一种方式和行动呢?相对于那些大力建军研武以侵略他国的帝国主义而言,我们的君主贵族们难道不是更环保和平善良光明磊落的多吗?!于是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些厚道可爱的先王贵族们追加申请诺贝尔和平奖,以报答他们的恩情呢?!

园林鉴赏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绿化设计的原则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和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即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可见他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又如柳树是装点园林的常见树种,古人诗词中屡见万柳名园的杰作,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雄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区善于疏水。不仅懂得引水构景,且善用水改善环境与气候。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王渔洋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神韵天然,最是宜人。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亦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角直)始畅,墅外数步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茂荫则皆水也。”可见,水在园林构景中何等重要了。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构筑假山叠石是一门艺术。唐诗中不乏咏假山诗句,说明了假山和园林已结成不解之缘。后来历代出现了许多堆砌假山的名字,总结了不少掇石的经验。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结合的“十种基本形式”(又称十字诀):安、连、接、斗、垮、拼、悬、剑、卡、重。江南一带流传的“七字诀”:叠、竖、拼、压、钩、挂、掌。他们还生动地指出:“园林中假山之奇在于逼真,其妙在于天趣,而其巧更在于人工。”“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于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空灵中寓浑厚。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就是一个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清代同治光绪年代,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所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园林建筑是园林结构中最重要部分。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特别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沈元禄记猗园曰:“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园林建筑要有如下特点: 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目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应和山区则仿北方景色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因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可见,许多园林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借”。陈从周先生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如今城市造园,已成定势,但要臻其美,关键在“借景”,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入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其后墙外紧临地安门西大街。如果不用边廊相“隔”,则市嚣之气会历历在目,从而损害古园气氛。今游人入园,目光被边廊亭阁绝然遮隔,尽管身居市街包围,亦无摒弃仙境之感。上海豫园也是一例:此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可见隔之妙哉!我国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沧浪亭虽属半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南方园林中建筑的屋顶翼角采用嫩戗起翘,更突出了屋顶曲线。而古代帝王苑囿中为了表现仙山楼阁的境界,集中当时能工巧匠的神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黄鹤楼、滕王阁以及北京故宫角楼、颐和园佛香阁、画中游等。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视造型及轮廓,表现了我国园林古建精华,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上。还有一些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它临池面向,有粉墙若屏,正撷风花雪月胜景精华,体现了客观存在的风月招之即来、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该亭成了网师园具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为西湖的点景标志建筑之一,因无潭则景不存。人常言: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我国许多亭台楼阁,都题有对额,这种题辞无不起着“点景”作用。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必循风格之特征。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峰岭之胜,妙在深秀。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例如,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等,都是增加园林层次的造园艺术特征的措施,是符合“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等造景机理的。有些园林,如无锡的梅园,常州的红梅阁园,内植许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园内处处成图,实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总之这些造园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层次变化的作用。

寺院是佛教传播之地,相当于佛教学院,学校自然要清净庄严。广修寺院是要让更多的众生知道佛的存在,佛法的存在。方便利益众生。金装佛身体现佛身庄严。众生易起恭敬心。

上海园林杂志

《中国园林》权威杂志,覆盖面广。《景观设计》设计对口杂志。《园林工程》详细介绍园林施工和设计。这些都是国家级比较权威的期刊。其他的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现代园林》《园林》《中国绿化》《中国花木交易》《中国花卉园艺》《花木盆景》《林业科技开发》《花木信息》《中国花木商情》《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中国花卉报》《中国种业》《上海花木商情》《中国园艺文摘》

出版周期: 月刊 刊物规格: 188×266mm 全彩 单期价格: ¥ 元 年订价格: ¥ 元 主办单位: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出版单位: 园林杂志社 国内刊号: CN31-1118/S 国际刊号: ISSN 1000-0283 广告许可证: 沪工商广字3101014000103 邮发代号: 4-396 媒体网址: 所属省份: 上海

还有中国花卉盆景

《人文绿化》 《中国园艺花卉》 《温室园艺》《现代园林》《园林》《中国绿化》《中国花木交易》《中国花卉园艺》《花木盆景》《林业科技开发》《花木信息》《中国花木商情》《中国园艺商情》 《园林花木》《中国花卉报》《中国种业》《上海花木商情》《中国园艺文摘》《中国园林》......

  • 索引序列
  • 古建园林杂志
  • 古建园林技术期刊
  • 独立杂志南京古林公园
  • 古建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 上海园林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