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品德教育的复兴及其启示.《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2、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学术论坛》.2008年第6期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8期4、高校促进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效性研究.《职业时空》.2008年6月5、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第12期6、理论的生活世界与实践的生活世界—胡塞尔与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七期7、中国高校多校区学生干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社科纵横》.2008年第7期8、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7月第7期9、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调查分析和优化提高研究.《教师》.2008年第4月10、高校辅导员拓展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平台的几点思考.《管理观察》.2008年7月第7期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序 承办单位 主题 时间 1 复旦大学 新经济、新发展 2 复旦大学 团结、自由、创新、发展 3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制造与数字化临床工程 4 上海交通大学 现代电子科学技术 5 上海交通大学 纳米科技 6 同济大学 发现未来 7 华东师范大学 中西史学的传承与创新 8 华东理工大学 分子机器与分子探针 9 东华大学 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信息、控制理论与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0 东华大学 思想交融、前沿引领----中国机械工程之未来 11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地位和作用 12 上海财经大学 世博:和谐发展中的盛会 13 上海大学 钢铁冶金与新材料制备 14 上海大学 都市社会与文化 15 华东政法学院 政府、市场与法律 16 上海水产大学 食品、营养、健康、安全 17 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与教育 18 上海理工大学 世博与城市发展 19 上海海事大学 现代物流技术 20 第二军医大学 现代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
这些百度应该都有的
(一)城市社区中的国家与社会 《从“去单位化”到“去社区化”——城市基层社会再整合的“结”与“解”》,发表于《学术论坛》(CSSCI),2011年第6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朝向底层”与“深度在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立场及其底层关怀》,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11年第3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行动者”的缺席抑或复归——街区邻里政治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方法论自觉》,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7期,约16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全文转载,2010年第10期; 《街区邻里政治的动员路径与二重维度——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分析》,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4期,约14000字,独立作者;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全文收录; 《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08年第1期,约14000字,第二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全文转载,2008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8年第10期;被《山西日报》(2008-07-21)C1版论点摘编;被《鹰潭日报》(2008-06-10)A3版“论苑”论点摘编; 《转型时期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建》,发表于《东南学术》(CSSCI、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 《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伦理型塑与转型重建》,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CSSCI扩展版),2006年第6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6年第16期; 《制度变迁与社区公共物品生产——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发表于《城市发展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约14000字,第二作者; 《老人群体与社区照顾》,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4期,10000字,第二作者; (二)慈善、公益与公民社会想象 《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价值跃迁》,《中州学刊》(CSSCI),2013年第10期,独立作者; 《回归国家责任——公益慈善之资源动员及群众参与的新传统》,发表于《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5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1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部分转载,2011年第1期; 《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发表于《东南学术》(CSSCI),2010年第4期,约14000字,独立作者; 《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发表于《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发表于《学术论坛》(CSSCI),2009年第12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0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转载,2010年第2期;入选《吉林大学第二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发展慈善事业不能迷信“公民社会”》,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12月1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以制度创新突破慈善“发展瓶颈”》,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9月1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构建中国慈善发展模式的三个结合点》,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7月3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公民精神的培育》,发表于《道德与文明》(CSSCI),2009年第2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2009年第7期;被《当代社科视野》部分转载(约1200字),2009年第6期;被《羊城晚报》(2009-06-14)A08版“学界观澜之诸子百家”论点摘编;获得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发表于《中州学刊》(CSSCI),2011年第3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和而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分殊与经验会通》,发表于《中州学刊》(CSSCI),2010年第6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1年第3期; (四)其他研究成果 《制度化维稳与情境化维权——国企工会在工人劳动保护中的角色冲突》获得吉林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等奖,入选《吉林大学第四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约8000字,独立作者; 《两岸环境风险与社会抗争比较分析—对台湾反核运动、吉化“中毒”、厦门、大连反PX事件的调查研究》,入选《201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成果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约16000字,独立作者; 《生活方式失范: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互构中的犯罪研究》,发表于《犯罪与生活方式》(第1季),张旭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约13000字,第一作者;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105.《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122.《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研究生挺好的,至于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比较冷门,不太好就业,以后主要是从事植物研究类的工作,工资就看自己学习的水平了,水平高的月入两三万。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上海市属重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有奉贤校区和徐汇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28亩,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截至2021年3月,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55个本科专业。
学习有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1640人,其中专任教师1184人,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18744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2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有N个硕士研究点了。化工学院: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分为这些方向01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技术,02电化学工程03石油化工06表面处理化学与技术07绿色能源化学与纳米技术08精细化学品合成08精细化学品合成10清洁能源生产中的催化技术17新药合成与设计等等;085216化学工程;007香料学院: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有7个专业;008材料学院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080200机械工程;009机械学院;080200机械工程七大方向;010电气学院,011生态学院的080200机械工程12大方向,很多的。等等,目前,香料香精学院申报的硕士研究点即将通过,在北京已经审核同意了。
我是这个学校的上一届的毕业生,专业是化工学院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以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为导向,以工为主、多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上海市属本科高校。[1] 学校是由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获留学生招生资格,200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3月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我在学校没有担任任何学会生或者团委的职务,成绩也只属于中等左右。上半年我是通过校园内面试进的现在单位,是个国企,工资虽然不算高,不过福利什么就挺好的。再举例说整体,我们两个班的70人不到,去年大概不到十个人参加考研,最后个考研成功的吧。一般默认应技大的化工专业,会展专业 的口碑都比较好,其他的专业可能不是很出彩。不过总体来说还算看个人的,学校老师教的能有多大差距。而且学校不够好应该说你也容易做鸡头这种~(理解否?)我不知道计算机系的这位校友怎么会这样说。。反正我毕业的时候没碰到过这种事情啊|||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好在:
1、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大:学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408名(含150余名兼职导师),导师82%具有博士学位,同时超过55%的导师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占9成以上,已经发展成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2、校校合作频繁:学校研究生教育积极对接上海国际大都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优势。与奉贤区政府、上海科学院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3、学术科研成果丰富:近年来研究生在“数学建模大赛”、“智能车大赛”、“科创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等活动中屡获佳绩。研究生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或上海市各类奖项累计达20余次。
扩展资料: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依托,积极探索和推进以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区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2019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签约率。2019届研究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主要集中在化工业、生物制药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总体来说,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高于上海市属高校平均水平,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论文:[1] Chen,X., Huang,X., Chang,L., Wang,L., Li, D.* (2010). Aggression, Social Compet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5-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2(3),583-592.[2] Chen,B-B.& Li,D.* (2009). Avoidant strategy in insecure femal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2,25-26. (Commentary on Sex, atta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y Del Giudice)[3] Chen,X., Chen,H., Li,D., Wang,L. (2009).Early Childhood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5-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November/December, 80, 1692–1704.[4] Li,D.*(2008). Adolescents’Video Game Playing and Aggression. 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54(2),10-13.[5] Cen,G.& Li, D.(2006).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s Conflicts Among You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Youth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Colette Daiute, Zeynep Beykont, Craig Higson-Smith, and Larry Nucc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陈斌斌, 李丹*, 陈欣银,陈峰(2011).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报,43(1):74-91.[7]李丹*,陈峰,陈欣银,陈斌斌(2011).文化背景与社会行为和适应: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34(1):93-101.[8]刘晓洁,李丹*(2011).集体道德情绪研究述评.心理科学,34(2):393-397.[9] 徐晓滢,李丹*(2011).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 心理发展与教育,27(2):202-209.[10]丁雪辰,李丹*(2011).同一性风格与青少年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述评.心理研究,4(1):18-23.[11]丁雪辰,李丹(2011).上苍公正观的发展研究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9:38-42[12]黄蔷薇,李丹*,徐晓滢(2010).儿童责任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33(6):1444-1447.[13]萧倩,李丹*(2010).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的应对策略研究.心理科学,33(6):959-962.[14]傅锐,李丹*(2010).儿童的假想伙伴:理论与实证研究.心理科学,33(1):78-82.[15] 李丹*,刘晓洁(2010).生命教育对策探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16]李鹃,李丹,吴玮,李玲玲(2010).家庭因素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外国中小学教育, (7):46-49.[17]李丹*,陈秀娣(2009).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5(4):1-7.[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10年第1期][18]陈斌斌,李丹*(2009).儿童亲社会行为测量回顾与反思.心理研究,2(2):16-21.[19]陈斌斌,李丹*(2009).学生感知的班级人际和谐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5(2):41-46.[20]黄莉莉,李丹(2009).观点采择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17-21[21] 李丹,陆文婧(2008). 0-3岁儿童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3):8-14.[22]陈斌斌,李丹*(2008).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6(5):733-739.[23]李丹,周志宏(2008).青少年攻击性的媒体影响因素及干预技术.外国中小学教育,(2):19-23[24]黄显军,李丹*,杭文云(2008).中班幼儿社会技能培养的生态环境创设研究.学前教育研究,(9):7-10[25]李丹,刘士宏,周志宏(2008).青少年个性特征的生成与电脑游戏.当代青年研究,(10):29-34[26]李丹,周志宏,朱丹(2007).电脑游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家庭各因素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30(2):450-453.[27]李燕,李丹,李娜,宗爱东,黄开宇(2007).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与功能.心理科学,30(3):712-715.[28]李丹(2007).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1-5近年发表的会议论文:Li, D. & Huang,Q.(2010). The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f Children’s Responsibility in the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y.(paper presented at the 21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ISSBD), Lusaka, Zambia.)Li, D (2009).Social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in urban, rural and migrant children: A perspective of societal transi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ional workshop of ISSBD, Nanjing, China.)Li, D. & Fu, Y.(2008).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Biennial meeting of ISSBD, Wuerzburg, Germany.)Li, D. & Zhou, Z.(2006).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Computer Game Playing and Family factors in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ed at 19th Biennial Meeting of ISSBD, Melbourne, Australia.)
2005年 1. Zhang, Yongming; Rittmann, Bruce E.; Wang, Jianlong; Sheng; Yuhong; Yu, Juntang; Shi, Hanchang; Qian, Yi, (2005) High-carbohydrate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IAL-CHS with immobilized Candida tropicalis. Process Biochemistry 40: 857-863. 2. 曹文平,张永明*, 钱鲁弘. (2005). SBF淹没式曝气生物滤池脱氮除磷工艺的运行调试,江苏环境科技. 18(1): 10-12 3. 张永明, 陈素华, 万诗贵, (2005). 用IAL-CHS 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31(3): 390-392 4. 张永明,刘虹,陆洁,王莉华,(2005). 用生物膜法对活性翠蓝进行共基质降解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34(2): 95-99 5.孙晓,张永明*,徐亚良,曹杰,陈亮,(2005). 浙江安吉县大溪景区受餐饮废水影响的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18(3): 53-56 6. 曹文平, 张永明, 万诗贵,钱鲁弘,(2005).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去除NH4+-N的比较研究,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2): 42-45 2006年 7. Yongming Zhang, John F. Kennedy, Charles J. Knill and Parmjit S. Panesar, (2006). Kinetic Analysis of Beer Primary Fermentation Using Yeast Cells Immobilized by Ceramic Support Adsorption and Alginate Gel Entrapment,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 34:395-405 8. 孙晓,张永明*,张金,(2006). 用于流化床反应器的生物膜载体的比较研究,江苏环境科技. 19(1): 1-4 9. 曹文平,张永明, 钱鲁弘,(2006). 两段曝气生物滤池废水处理的研究, 水处理技术, 3:62-65 10. 曹文平, 张永明, 吕晓辉, 万诗贵, (2006).IAL-CHS反应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中国给水排水, 22(5): 77-79 11. 钟晓丽, 朱骏, 张永明, (2006), 拟南芥中离子转运蛋白载体构建及烟草转化,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6):87-92 2007年 12. 牛天新, 张永明*, 朱奇亮, (2007), 生物膜法在去除城市地表水中氨氮的应用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30(4):81-83 13 牛天新, 张永明*, 朱奇亮, (2007), 利用生物膜去除城市河道水中胺氮的影响因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36(1): 102-104 14 李步祥, 张永明*, 孙晓, 陈春玲, (2007), 轻质生物膜陶瓷载体的研制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水处理技术, 33(6):71-73,84 15. 曹文平,肖晓存,张永明*,(2007), 序批式IAL-CHS 反应器去除氨氮和总磷的试验研究, 化工进展, 26(7): 1044-1048 16. 施志德, 邬坚平, 张永明*, (2007), 生物滤池去除污水处理厂臭气的应用研究, 工业用水与废水,38(1): 58-61 17 邬坚平,施志德, 张永明*, (2007), 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滤池脱臭研究, 给水排水, 33(1):14-17 18. 曹文平,武晓刚,张永明, IAL-CHS硝化反应器好氧硝化和氮亏损作用研究,给水排水, 2007, 33(11):年 19. 刘芳, 张永明*, 蜂窝陶瓷载体生物膜工艺的除磷试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7(2): 194-199 20. 王远红,曹文平,张永明,张奎, 竹丝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景观水体水处理技术, 2008, 34(7): 75 - 78, 81 21. 曹文平,朱伟萍,张永明,张奎,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丝状菌孽生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水处理技术, 2008, 34(3):77-80 22. 史乐君,曾文平,张永明, 两种填料生物膜工艺膜萤效果的比较研究, 环境工程,2008,26(3):78-81 23. 郭一飞,曹文平,张永明, 利用蒙脱石吸附氧化处理微污染水源水, 水处理技术2008,26(4):56-6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要求:1、在学习期间必须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取得经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具体要求见附件《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2、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讨论、审核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时,应根据学位条例的要求,结合本规定严格把关,对未能达到本规定要求的,可做作出延期授予学位的决议,延迟期限为博士两年以内,硕士一年以内。3、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人的有关学位申请材料时,必须附有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或论文被接受并同意发表的证明、科研成果的鉴定书等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创刊于1992年,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该学报影响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为,该学报由上海海洋大学主办,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修回3年久。海洋专业知识和其它的专业不同的是需要对海洋中的各种生物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优缺点,还要对海洋中的水进行分析,学习的内容很多。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修回多久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杂志审稿周期:一般审稿周期为1-3个月自己学校的学生好投一些 但审稿特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