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大黄药理研究论文题目

大黄药理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大黄药理研究论文题目

论药对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药对,也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配伍的一种特殊形式,为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是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 1药对的沿革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从简单的用药知识中不断总结归纳,逐步产生了药性理论,继而在临证实践中形成药对理论的雏形。其内容散见于历代文献,如《内经》即有半夏与秫米配伍治疗失眠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七情”理论,成为药对理论形成的基础。仲景颇得药对使用之心得,《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应用药对治病的经验,成为后人研究药对的基础。早期以药对命名的文献,如《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等皆已亡佚,仅能从现存的其它医著中见到部分内容。现代医家施今墨先生善于运用对药,创制了许多现代药对。当代许多医家纷纷著书立说,更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完善。由此可知,药对的雏形源于生活实践;其理论的形成脱胎于《神农本草经》;而将其灵活运用与发展的是《伤寒杂病论》。药对理论源于一部药学专著,发展于一部方剂专书,注定了药对理论与中药学和方剂学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2药对的组成方式 药对的组成并非两药的随意组合,而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原则,依据一定的病证而选取特定的治法,针对治法选择性地应用与之性味、功用相匹配的两味中药。 2.1药性配对 药性,即中药的性能,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①四气配对:如同为寒凉之性的金银花、连翘合用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属于寒凉配对;附子和干姜皆具辛热之性,二药合用属于温热配对。②五味配对:如酸收的白芍与甘缓的甘草合用,酸甘化阴,共奏补虚缓急之功,属酸甘配对;桂枝辛甘而温,常用于表证,甘草甘平健脾益气,二药合用,专行营分而走里,有辛甘养阳之力,属辛甘配对。③升降浮沉配对:如同趋向的升麻和柴胡,二者皆有向上的作用趋势,共奏升阳举陷之功;异向作用趋势的如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开宣肺气。④归经配对:如天门冬和麦门冬,天门冬善人肾经,麦门冬善人肺经,二者配对,既可润肺,又可滋肾。⑤毒性配对:如半夏和生姜配对,生姜可杀半夏之毒等。 . 2.2按七情和合配对 七情和合理论是临证用药的一般原则。除单行外,其余六种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皆蕴含着药物的配伍关系。此种药对组成方式古今文献书籍论述颇多,故不赘例。 药对的形成及其临证运用,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发展。而且,其组成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甚至是交叉存在的。如天门冬和麦门冬属于按归经配对,二者皆属寒凉之品,适用于阴虚有热者,故又属按四气配对;若从功用而论,二药合用,共奏润肺滋肾之功,又属相须配对。一般而论,药对的组成方式实际上是两药药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进而在临证应用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组合形式。在一首方剂中,较为固定的配伍是药对,而其它药物的组合,则是一种配伍关系,但未必是药对。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和麻黄皆为辛温之品,二药同用,相须而成发汗解表之药对,但麻黄和甘草则不属药对,二药属于一种配伍关系。 3药对的组方及临证价值 药对的临证价值主要是通过组成一定的方剂而实现。如银翘散中的金银花与连翘,五苓散中的泽泻与茯苓;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与人参等。而且,药对本身亦可独立成方。如六一散、当归补血汤、枳术丸等。此外,尚有多个药对组成一首方剂。如黄芪与白术药对补肺益卫、健脾利湿;黄芪与防风药对固表祛风;防风与白术药对健脾疏肝,益卫固表。三对药对合而成玉屏风散,共奏益卫固表,祛风止汗之功。又如大承气汤中大黄和芒硝共奏泻下攻积之功,枳实与厚朴合用理气导滞,同时依据配伍规律我们知道行气有助于泻下,泻下又有助于行气,两个药对又是相互促进的。可见,药对可以使方剂的配伍更加合理,功效更加明晰。 药对均具有比较固定的功效,若其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则使方剂的组成更具针对性,重点更突出。但这种固定功效是单纯指两味中药而言。在一首方剂中,药对这种固定功效的发挥,则是以方剂配伍为前提的。如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白芍的功用是调和营卫,但在桂枝茯苓丸中,在大对活血化瘀药作用下,桂枝取其温通经脉而行瘀滞之功,白芍则为和血养血之用,二药在本方中虽然也有一定的调和气血作用,不能仅从药对自身来理解二药在方中的作用。药对在方中发挥何种作用,其作用大小等,是以方剂的配伍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临证处方时,既要灵活而充分地运用药对,同时又要遵守方剂的配伍规律。 4药对对于方剂配伍研究的引导价值 药对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中药复方的治病原理,进一步开展中药复方研究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药对理论对于方剂配伍研究有着很高的引导价值。以药对为切入点,按方剂配伍规律,将一首方剂分为若干个药对,进行整方拆方的逐层分析,从而更明晰地阐述方剂的配伍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随意将方剂中任意两药随机拼凑为药对,应该在遵守方剂配伍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在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日益兴盛的今天,充分利用药对理论的引导价值,将执简驭繁。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而影响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因素则更加多样和不确定,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如能运用药对理论的引导价值,在所研究方剂中提取出核心配伍部分,进行有效点的成分研究,将化繁为简,成为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它配伍研究方法,相互促进,最终必将可以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实质。此外,药对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理论一旦形成,必然反过来指导临床用药。可以针对一些药对在方剂中作为主要成分,而使方剂功效更为突出这一特性,依据不同证候,以此药对为基础,加减变化,归纳出一组类方,以适应同一病症不同证型的病人。 药对理论有其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灵活地将药对理论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中,对于理解中药复方治病原理,丰富和发展中药复方的临证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当然,无论是进行何种方剂配伍研究,应用药对时都必须遵循方剂配伍理论的自身规律。药对理论虽然有着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与方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只要存在于方剂之中,就必然遵守方剂的配伍规律。如果违背这种规律,僵化的运用药对理论,这就会成为制约药对理论发展的瓶颈。总之,药对可以说明一定的配伍关系,但它代替不了方剂的配伍关系。

药学毕业论文比较好写的题材:

1、薜荔果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研究

2、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百香果果皮中果胶的工艺研究

3、甘草及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提取工艺及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

4、花椒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

5、生姜中活性物质糖蛋白的提取工艺及抗菌活性

6、海西黑枸杞多糖酶法提取工艺研究及其体外抗氧化性分析

7、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核桃青皮总黄酮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药学学子的课程主要以研究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药学毕业论文分类:

一、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分综述类、调研类和实验类。

二、药学专科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实习报告。

三、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有数据分析,只能写调研类和实验类,且大部分学校会要求写实验类。调研类毕业论文,可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也可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例如医院某一段时间处方用药的分析)。

四、实验类毕业论文,分药剂、药分、药化、药理等实验,选题也各不相同。一般制备工艺和质量研究类较容易。

在撰写药学 毕业 论文过程中,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除了给整篇 文章 画龙点睛外,还直接决定着论文的内容、范围、框架结构以及选用的参考资料。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到你!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抗生素滥用举例 2. 抗菌药合理使用 3.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现状研究 4. 药品的 广告 管理 5. 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6. 药物不良反应 7. 药物相互作用 8. 中西药合用的优缺点 9. 给药时间与人体生物节律 10. 药物依赖性 11. 药物代谢酶在药物合用中的作用 12. 给药方式与药物疗效 13.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4. 谈谈你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16.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调查 17.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18.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9.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GAP在中药发展中的应用。 2. 中药的质量控制(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3. 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监控及分析(可以具体到某个药材或者某一种中药制剂) 4.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5. 请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你对中药现代化的理解 6. 中药新制剂研制工艺研究(可以针对某一医院制剂) 7. 我国制药工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8. 制药工艺学教学模式及 学习 方法 的探讨 9.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工艺优化方法的探讨 10. 药物(写一具体名字)的合成研究 11. 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 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新药研发中药品质量控制的探讨 14. 新药研发中对溶剂的选择原则 15. 药厂“三废”处理方法的探讨 16. 药厂污水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7. 高效液相色谱应用新进展 18. 固相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9. “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 高效液相色谱整体柱在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3.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4.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5. 脑血管病治疗药物进展 6. 血栓形成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7. 缺血性脑卒中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与管理 8. 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9. 肺结核的药物治疗进展 10.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1. 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12.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 13.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14. 恶性肿瘤防治现状 15.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治疗 17. 国内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8. 国外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19. 2010年版药典(一部)在中药质量监控中的变化。 20. 植物资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四) 1. ****药品的 市场营销 策划方案 2. ****药品 市场调查 报告 3. ****医药企业营销实务中的4PS组合运用 4. ****医药企业产品策略分析 5. ****医药企业价格策略分析 6. ****医药企业 渠道 策略分析 7. ****医药企业广告策略分析 8. ****医药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策略分析 9. ******医药新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10. ******公司医药代表的管理 11.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2. ****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 13. ****传统医药保健品企业的直销分析 14. ******医药商品的“绿色营销”。 15. ****医药企业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6.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探析 17. ****平价药店的价格策略分析 18. ****药品品牌管理 19. ****地区医药企业营销人员现状调查 20. ****医药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 猜你喜欢: 1.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2.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3.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5.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大黄的论文药理研究

药理作用 大黄主要有泻下、抗菌、抗病毒、抗炎和活血化瘀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能提高远段和中段结肠的张力并使其运动增强,抑制大肠内水分的吸收,致水分滞留于肠腔而促进排泄。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如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病毒、真菌、阿米巴原虫和阴道滴虫也有抑制作用。大黄还有很强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改善脆性,促进瘀血吸收等效果。因此有收敛、消炎、活血祛瘀等作用。故临床主要用于轻型肠梗阻、肠麻痹疾病,对痢疾或妇女月经不调等也有一定疗效。 适应症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主治胃肠积滞所致的食积不化,大便燥结不通,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或湿热下痢口渴不止,伤食停水。或妇人月经错后,经期腹痛,色黑有块等。主要用于轻型肠梗阻、肠麻痹、咳血、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急性菌痢等疾病,对某些痢疾,妇女月经不调也可酌情使用。有人用单味大黄加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4例,有效率为100%。

大黄是中医常用通便泻火的药物,现代医学对大黄进行了深入的药理研究。大黄含有蒽甙衍生物,其中以番泻甙的泻下作用最强,另还含有大黄鞣质及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儿茶精和大黄四聚素等。 (1)对血压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药用大黄及掌叶大黄浸剂、酊剂及大黄素皆有降低血压作用,D-儿茶精可使兔耳血管收缩、血压轻度上升。(2)对心脏的作用:对离体蟾蜍的心脏,大黄素小剂量则兴奋,大剂量则抑制。(3)降血脂作用:大黄的活性物质白藜芦醇能抑制胆固醇吸收;大黄中的儿茶素等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致密性,限制有害脂质的进入,从而降低血液粘滞度,提高血浆渗透压,这种稀释血液的功能,可以减少脂质的沉积。由于大黄还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使胆固醇在肠内被还原成类固醇排出体外的数量增加。(4)致泻作用:大黄内的结合蒽醌类物质能促使肠蠕动而致泻。 赞

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善清上焦血分热毒。常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胸中烦热等证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现代研究,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止血;降脂;利尿,促尿素氮、肌酐排泄。

大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善清上焦血分热毒。常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胸中烦热等证

大黄素又称朱砂莲甲素,它的生理活性决定它不仅可用于医疗,亦可以用于保健和日用化工品中,大黄素有什么功效作用呢?下面我告诉你。

抗肿瘤活性的作用

大黄素对小鼠实体肉瘤S-180,小鼠肝癌、乳腺癌、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黑色素瘤和大鼠瓦克瘤及肺癌A-549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在30%以上。在50mg/kg日-1剂量下对小鼠黑色素瘤生长的抑制率为73%;在75mg/kg日-1剂量下对小鼠乳腺癌的抑制率为45%。大黄素可延长P388白血病小鼠的存活期,延长率在40%以上。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癌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抑制癌细胞的氧化脱氢。

抗微生物生长作用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临床常见厌氧性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略高于甲硝唑,在8μg/ml浓度能使76%~91%的厌氧菌生长受抑。大黄素抗菌作用机制与抑制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呼吸与氨基酸、糖和蛋白质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等有关。抑制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最终结果,使细菌生长受抑。

免疫抑制作用

按70mg/kg剂量给大鼠腹腔注射大黄素,能够抑制大鼠抗体产生、抑制碳粒廓清能力、减轻免疫器官的重、降低白细胞数、降低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体外在10mg/ml浓度对[3H]-TdR和[3H]-Urd参入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解痉、止咳作用

大黄素对乙酰胆碱所致离体大鼠肠管的痉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约为罂栗碱的4倍。大黄素还有明显的止咳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大黄素在小剂量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兴奋作用,而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大黄素还有降压作用。

利尿作用

大黄素可使尿中钠和钾含量增加,促进输尿管蠕动,增加尿量。

对组胺的作用

按10μg/kg剂量给实验性肠梗阻大鼠灌胃大黄素,可使大鼠肠粘膜组胺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对血中组胺含量无影响。

对LTB4的合成作用

大黄素是5-脂氧酶的抑制剂,可抑制人型多核白细胞LTB4和全血中LTB4的合成,对PGE2的合成无抑制作用。

泻下作用

大黄素可抑制钠和钾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水分滞留在肠腔内,刺激大肠,促进其蠕动,从而起到泻下作用,但作用较弱。

口服大黄素在肠内易于吸收,2~3小时后血中即达最高浓度,以后慢慢下降,尿及胆汁在服药后4~8小时即达高峰,由尿排出可持续2天,在体内的分布以肝肾为最多。亦有人把它制成注射剂,用于肌肉和静脉注射。

大黄素被吸收后,由肾排出大黄酚,它能使酸性尿变成棕黄色,使碱性尿变成紫红色。

在临床上,用大黄素纯品治疗肿癌,主要用于白血病、胃癌等肿瘤,而最常用的则用于抑菌。它对很多细菌如各种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霍乱孤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枯草杆菌、草分枝杆菌、淋球菌、炭宜杆菌、草状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球菌、链球菌更为有效。本品对真菌、病毒、原虫也有效。同时,还具有利尿、利胆、解痉、降低血压抑制免疫功能等作用。

近代临床几乎各科都用,如治疗乙型脑炎与腮腺炎、伤寒、痢疾、尿路感染、淋病、肺炎、蜂窝组织炎、化脓性皮肤病、中耳炎、脉管炎等,和其他药物配伍治疗急性及亚急性阑尾炎、烧伤、小儿麻痹、湿疹及若干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另外可治疗肝炎、蛲虫、口腔炎、口唇溃疡、消化不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因此,大黄素在临床上应用极广。

最新资料表明,大黄素可以影响角朊细胞体外增殖;可预防冠脉介入性治疗后再狭窄。可抑制人肾成纤维细胞。大黄素虽然毒性小,但孕妇禁用,因为它可能导致孕妇流产。

一去除芦荟中大黄素的方法:

取一片新鲜的芦荟叶片,洗净(最好用刷子刷),把叶片两边的刺去掉,再把芦荟叶上下的皮也去掉(最好用锋利的刀片剥离),然后用水稍微冲洗一下凝胶,半分钟即可。

扩展资料:

芦荟(学名:Aloe vera(Haw.) Berg)为阿福花科(又称日光兰科、独尾草科)芦荟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名库拉索芦荟、中华芦荟、油葱、洋芦荟、翠叶芦荟、美国芦荟等。[3] 叶簇生、大而肥厚,呈座状或生于茎顶,叶常披针形或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刺。花序为伞形、总状、穗状、圆锥形等,色呈红、黄或具赤色斑点,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连合成筒状。

芦荟(即库拉索芦荟)是芦荟属中少数可食用的物种之一,其制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美容、保健、医药等领域。但芦荟也具有一定毒性,孕妇、婴幼儿不宜食用。普通人每日食用库拉索芦荟凝胶不宜超过30克。对芦荟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粗糙等现象,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者可引起急性肾炎。

“芦荟”一词有时也被用作对芦荟属植物的泛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芦荟

方法:芦荟大黄素可由芦荟汁低温干燥物用乙酸乙酯提取粗品,然后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精制得到。

芦荟大黄素为大黄的抗菌有效成分,是一种橙色针状结晶或土黄色结晶粉末的化学物品,可从芦荟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和免疫抑制作用、泻下作用,现广泛用作药品、化妆品原料。

具有使头发柔软而有光泽,轻松舒爽,去头屑的作用。在仓鼠成纤维细胞诱变性测定中本品表现为遗传毒性作用。可保护柚木免受白蚁的侵袭。

扩展资料:

1.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根茎,药用大黄的根茎,巴天酸模的根茎,齿果酸模的叶,豆科植物山扁的根,决明的种子,望江南的种子,鼠李科植物b鼠李的果实,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斑纹芦荟好望角芦荟。

2.物理性质:橙色针状结晶(甲苯), 或土黄色结晶粉末。 熔点223~224°,易升华。可溶于乙醛、苯、热乙醇、稀氨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水溶液。易溶于热乙醇。在乙醚及苯中呈黄色, 氨水及硫酸中呈绯红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芦荟大黄素

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

黄芪属于豆科植物,本名“黄耆”,从字意上看,文中所说的“耆”指的就是稳重而有威望的老人。黄芪为补药之长,因之称其为“黄芪”。此药是我国的特产。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近年来对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黄芪的功效主要有:一是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二是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就问健康三是托疮排脓。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就问健康四是利尿消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黄氏的作用主要有:1 、增强免疫功能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着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着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正常人服用后,血浆IgM,IgE显着增加,以全草效果最好。黄芪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具明显的碳粒廓清作用和增加脾重的作用。以上作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存在,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同样有明显作用。黄芪对免疫功能低下不仅有增强作用,还有双向调节作用。黄芪的有效成分F3在体外试验中显示对癌症患者淋巴细胞功能有完全的恢复作用,在体内动物模型试验中显示出可全部逆转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提示黄芪成分在免疫治疗中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生物反应调节剂。黄芪可以提高淋巴因子(白介素一 2)激活的自然杀伤细胞(LAK)的活性。2 、对干扰素的作用黄芪具有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易感冒者在感冒流行季节服用黄芪,不仅可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可使感冒症状较轻,病程较短。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黄芪多糖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能显着延长氢化可的松耗竭小鼠的游泳时间和增加肾上腺素重量,对小鼠多种缺氧模型均具有显着的耐受能力,可明显减少全身性耗氧以及增加组织耐缺氧能力。黄芪多糖有明显的耐低温作用,能使正常以及虚损小鼠的抗生存时间明显延长。4 、促进机体代谢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增强,这可能是通过细胞内cAMP, cGMP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黄芪还能促进血清和肝脏的蛋白质更新,对蛋白质代谢有促进作用,这可能是黄芪扶正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5 、改善心功能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着,表现为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 100%黄芪注射液可使离体心脏收缩加强、加快。黄芪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还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延长有效不应期所致。6、 降压作用以黄芪煎剂、水浸剂、醇浸剂皮下或静脉注射于麻醉动物(犬、猫、兔),均可使血压下降,且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暂。降压作用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结果。将黄芪注射液注入实验犬的冠脉、椎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脑血管、肠血管等内脏血管,可使血管阻力指数下降,但注入肾动脉,肾血管阻力指数反而增高,提示黄芪对肾血管的作用与对其他部位血管不同。7、 保肝作用黄芪能防止肝糖原减少,对小白鼠四氯化碳性肝炎有保护作用。黄芪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转阴也有一定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有效率,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分别为和,均比对照组为优(),说明单用一味黄芪治疗慢性肝炎,显效率不理想。8 、调节血糖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着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而对胰岛素低血糖无明显影响。就问健康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黄芪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B,c及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芪对口腔病毒及流感仙台BB1病毒的致病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直接灭活作用。10、 激素样作用黄芪具有类似激素样作用,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有良好的影响。11、其他黄芪能显着降低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性质与强度和丹参注射液相同。100%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离体子宫有兴奋、收缩作用。黄芪注射液在试管内对鸡胚股骨有促进生长作用。黄芪还有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血清蛋白与白蛋白升高的作用。黄芪的副作用:三种肾虚慎用黄芪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huáng qí

astragalus root [朗道汉英字典]

milkvetch root [朗道汉英字典]

Astragalus hoangtchy [朗道汉英字典]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朗道汉英字典]

Astragalus propinquns Schichk. [朗道汉英字典]

radix astragali [朗道汉英字典]

astragali,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stragalus mongholic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Astragali seu Hedysar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lkvetch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黄芪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干燥根[1]。

黄芪也叫“黄耆”,是著名的补气良药,对人体具有强壮作用。中医认为黄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消肿利尿的功能。主治体虚自汗、劳倦内伤、便溏腹泻、气虚浮肿及痈疽毒疮等。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还有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病,它的强心作用更为显著;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且降低血压。黄芪还有保护肝脏、治疗肾炎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黄芪有:内蒙黄芪(绵黄芪),分布在内蒙、河北、山西等地;东北黄芪(膜荚黄芪),产于东北、河北、陜西等地。这两种黄芪以根入药,以内蒙和西北产的为上品。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夏季开花,结荚果。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Radix Astragali seu Hedysa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lkvetch root (《中医药学名词(2004)》)

黄耆、绵黄耆、箭芪[2]。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干燥根[1]。

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u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等的根[2]。

黄芪主产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各地[2]。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2]。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脓毒,生肌的功效[2]:

黄芪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气虚血脱,崩漏,带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2]。

黄芪治表虚自汗,盗汗[2]。

黄芪治气虚浮肿,慢性肾炎[2]。

黄芪治痈疽久不溃破或溃久不敛[2]。

黄芪也可治消化性溃疡[2]。

补中益气宜炙用,固表、利水、托脓毒宜生用[2]。

黄芪为眼科常用补益药,具有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

(1)用于气虚所致黑睛生翳灰白凹陷,目昏目痛,上睑下垂等。常与白术、升麻等配伍。

(2)用于胞睑痈疮久溃,不能生肌敛口;或痈疮久不溃破等。常与当归、川芎、皂刺等同用。

(3)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所引起的目胞浮肿,黄斑水肿等。可与白术、茯苓配伍。

煎服,9~15g,大剂可用30~60g[2]。

膜荚黄芪根含膜荚黄芪苷(Astramembrannin)Ⅰ及Ⅱ、黄芪苷(Astragaloside)Ⅰ~Ⅷ、乙酰黄芪苷Ⅰ、异黄芪苷Ⅰ及Ⅱ、大豆皂苷、胆堿、甜菜堿、香豆素、黄酮化合物、皂苷、氨基酸及微量的叶酸等[2]。

两种黄芪均含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及它们的糖苷、多种微量元素等[2]。

蒙古黄芪根含黄芪苷Ⅰ、Ⅱ及Ⅳ,大豆皂苷,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等。还含异微凹剑叶莎醇及其多种糖苷、棕榈酸、天冬酰胺、黄芩多糖、γ氨基丁酸等[2]。

黄芪在人及动物身上均能利尿,效力与剂量有关;对肾病综合征,能增快尿蛋白的消退[2]。

黄芪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一般都有增强功能,还可促进造血功能,改善红细胞等变形能力,防治心脑梗死,抗病毒,抗肿瘤[2]。

黄芪能增强抗自由基损伤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2]。

黄芪对动物能降低血压,扩张血管。降压有效成分可能为γ氨基丁酸[2]。

黄芪的毒性很低[2]。

黄芪

Huangqi

ASTMGALI RADIX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 *** 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问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为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一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3)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1,加热回流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氢氧化钠溶液l5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5~6,用乙酸乙酯1:3ml振摇提取,分取乙酸乙酯液,用铺有适量无水硫酸钠的滤纸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不得过%(附录Ⅸ H第一法)。

不得过%(附录Ⅸ K)。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 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照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附录Ⅸ Q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测定)测定,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32:68)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理论板数按黄芪甲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1含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4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1,冷浸过夜,再加甲醇适量,加热回流4小时,提取液回收溶剂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4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充分洗涤2次,每次4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5m1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为,柱高为12cm),以水50m1洗脱,弃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洗脱液,继用70%乙醇8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ul,供试品溶液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用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性A,以%甲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nm。理论板数按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4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C22H22O10)不得少于%。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除横切面外) 同药材。

同药材。

甘,微温。归肺、脾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9~30g。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适用于病弱体虚老人的滋补。近代研究结果亦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感冒易患者服用黄芪2周或2月后,周围血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比服药前为高。

1.黄芪六一汤:治老人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焦渴唇干,面黄少食。黄芪180g(去芦,蜜涂炙),甘草30g(炙),细切,每日服6g,加水1盏,枣1枚,煎服。 2.施今墨抗老防衰丸:每服9g,早晚长期服用。具有补元气,固精血、保脏腑之功。

注射剂:2ml(相当于生药2g)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黄连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范文

很多人都非常青睐黄连这种药材,因为黄连具有非常好的药理功用,在出现了很多病症时,通过合理的服用黄连可以辅助治疗病症,好像比较理想,但是黄连的食用也是有一些禁忌可以忽视的,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关于黄连的药理用途与食用禁忌。

1、黄连清热泻火的效果非常好。如果想要泻火解毒的话那么服用黄连是很有帮助的,治疗湿热性可以配制半夏,瓜萎等中药材一块服用,治疗火热性可配制朱砂、地黄等中药材一块用用效果更好。

2、黄连有助于治疗消化道炎症。黄连其主要成分黄连素在食用之后不会通过胃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内的,由于黄连的苦涩功效会使黄连素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增加,对胃炎,胃溃疡,肠胃炎,肠炎等消化道炎症的治疗效果明显,如果患有这些病症在身的话可以试试服用黄连的药膳来治疗,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小。

3、黄连有促进血糖降低的作用。黄连中的黄连素对血糖有效的调控,非常适合高血糖的人群服用。

4、其他功效与作用。抗菌,抗病毒,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黄连的服用禁忌

1、黄连味苦涩,不可以长期大量的服用;

2、黄连称之为“苦败胃”建议在饭后服用较好;

3、脾胃虚寒者及阴虚津伤者禁服黄连。

通过的一番讲解后,大家肯定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黄连这种药材,黄连确实非常具有药理作用,能治疗很多病症,可以调理改善自己的身体,但是黄连并非人人皆宜的,如果自己是特殊体质那么就需要慎服黄连了,而且对于黄连的服用不可盲目过量。

  • 索引序列
  • 大黄药理研究论文题目
  • 关于大黄的论文药理研究
  • 大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
  • 黄连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