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它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仅供参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一 小学生各种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继续深入学习以及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对小学生的 教育 一定要注意有效性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 理性思维 ,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中的逻辑性;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本身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对于基本的计算能力的学习,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对于在理解和注意力都不同于成年人的小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 方法 ,既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又要注意教学的有效性。下文就对一些具体的 教学方法 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教授新的知识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同时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和课堂注意力,从而在问题和兴趣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如观察、比较,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一种学生都能明白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可以利用生活中常有的买东西的情境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问学生:“妈妈带你们在超市买过牛奶吗?”这种貌似课外的购物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每箱牛奶有多少袋呀?学生会对不同的牛奶有不同的回答,然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说某种牛奶每箱有15袋。然后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妈妈买了3箱这样的牛奶,那么一共有多少袋呀?这样通过一个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的引入一个例题。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计算 经验 列出15×3计算式,但是对于15×3怎么计算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将生活中一个问题情境变成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对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还是很喜欢同时也是很有兴趣追寻解决方法的。从而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小学生就像一张需要教师进行填涂的画布,对各种能力进行激发的潜力很大。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 总结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乘法运算中,4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一定的禁锢。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45分别去乘,将结果结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三、 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就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约数、最小公约数,常用的进率单位互换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运用:25×14可以换成25×10+25×4,或者是10×25+4×2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 思维方式 ,也可以做到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思考的动力,以及对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 抽象思维 的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对“退一作十”的直观观察,这种表象的认识再假声教师在一旁的深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直观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则需要运用计算中的估算法,这种方法是适当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入教学实例中,从而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 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多重视对一个正确结果的追求,而忽视了具体计算过程的重要性。致使学生也将目光放在计算出正确答案上,而不在乎是怎么算的。这样会使学生在算法的运用上以及计算方法的提炼上很难提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所以教师要重视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在对算理有一定的良好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算法。例如在进行200÷5这样的例题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40,算法就是先将200看成20,除5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200看成20的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200看做20,未必就真成了20。而是将200看成是20个10,用每个20除5,得到4个十,4个十就是4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从而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 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巩固知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练习。因为对于记忆和思维仍处于幼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练习和提醒,增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和技巧。对于练习方法来说可以首先进行简单的强化联系,明确重点需要练习的内容,寻找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巩固,避免进行大量、繁复的练习。例如对于口算除法的教学中,判断商末尾有几个零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需要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并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其次就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这种联系主要是要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同时又可以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商的末尾有几个零的知识点,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数学应用题中,如可以问学生:小明一家4个月一共用了280度电,那么小明家平均每个月用多少度电?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计算的能力,因此比简单的280÷4这种计算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还可以使用游戏等比较开放的联系方式提起学生练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提起一定的重视,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二 数学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内容,它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明确提出运算能力培养的价值,即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计算教学策略也应当进行相应改变。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与目标的认知度,培训合格的教师方可上岗。定期组织数学教师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推动数学计算教学工作的展开。其次,教师要开拓思路,摒弃滞后的教学思想。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与方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最后,教师应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了解知识,还要能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数的组成”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短片,短片中的内容为大森林,树上落着四只鸟,然后又飞来两只。教师可以先提问树上有几只鸟,然后问又飞来几只,最后问一共有多少只鸟。在这种方式下,教师能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学生带入课堂,使其初步了解数的组成与相加。除了动画短片,教师还可以询问教室里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共有多少人等生活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计算题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计算,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掌握算理与计算规律。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要从提高其学习兴趣与课堂注意力入手。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抽象性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如在“凑十”的讲解中,学生可能对满十进位的理解不够深入,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算盘这一教具进行教学,在利用算盘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凑十”的规律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理解了“凑十”的意义与规律,便于今后的深入学习。可见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与积极性,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新课标的目标。 三、提升和发展运算思维素质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包括运算技能的提高,还包括运算思维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要改变注重算法技巧的模式,着力引导学生将计算学习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计算33333伊99999时,直接计算繁琐且容易出现错误,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公式,简化计算过程,将原式转化为33333伊(100000-1)。计算思维的形成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速度。新课标中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将课程与生活相联系,拓展教育资源,挖掘生活中潜在的教育素材,打破生活与课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从短期来看,计算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有利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四、总结练习经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一堂课的练习容量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把握好“度”并提高计算练习的效率。由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存在差异,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区别,因此练习要分层次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安排练习题,保证习题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如最初只是简单的一则运算或是二则运算,逐步深入到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对错误进行总结,避免在以后的计算中再犯类似的错误。如在计算760衣25伊4,时,由于25伊4=100,因此很多学生都会不知不觉地先计算乘法,再做除法,由此导致计算的错误。这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小学乘法计算为例,新课标乘法要求学生能将小数乘法转化成为整数乘法来完成计算,要求学生能利用“四舍五入”求积的近似值,能熟悉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及其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总结与分析这些规律。 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来说,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计算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学思维,使其能将数学计算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加快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参与到数学计算的学习中。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一、课题的提出: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我校学生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通过我们的长期观察,情况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要求: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探知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综上所述,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四、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在做题前进行效果调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的教学情况下,选取一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设计研究论文

小时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从事小学数学 教育 工作多年了,你是否也有一些教学工作 经验 要分享的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希望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 教学 方法 ,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 故事 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 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 辩论 。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 一年级数学 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 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 想象力 ,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篇2: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如何设计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课堂教学如此,作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之一的作业也应如此。但平日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制。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要求,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认识到作业不仅是做习题,而且要做与习题有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和培养能力的场所,作业才能真正发挥最佳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堂观下与之匹配的新作业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那么多样化作业设计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1.手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 提示语 ,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 2.美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并提醒画图时注意确定比例。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拼图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应做到人人练习、多多练习,加强实践,增加感受。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诸如此类的作业,旨在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帮助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诸如此类的练习,训练了学生找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联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 文化 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篇3:试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 措施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 儿童 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 总结 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例如 ①10x5x210÷5x210÷(5x2)10÷5÷2 ②8÷4+8÷48÷4x8÷48x4÷8x4 ③32—8÷432÷8x432+8÷4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 “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 逻辑思维 能力的发展。 例如应用题教学:果园里有梨树45棵,比桔树少9棵,桔树有多少棵?启发引导学生按下列要点讲清算理:根据哪个条件知道“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知谁求谁”梨树比桔树少9棵换成另外的说法,应该怎样叙述?要求桔树多少棵,实际是求比几多几的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对这些问题综合连贯的回答,小学生就能较准确地用口头表达算理,经过反复的讲练,不但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深化思维。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新趋势,已逐渐被国内教育与同行所认同,并且问题解决正逐步成为一种主导的数学教育模式。小学数学及小学生数学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亦有其区别于其它阶段的内在规律性。当前,深入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类比、假设、验证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之后,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产生和获取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的能力。它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过程,追求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教学理念的问题解决;二是作为教学方法的问题解决。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把问题解决引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解决的教学注重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的方法和数学发现过程、探索过程以及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组织学习和分析探讨才能得到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进行适度的知识创造。

第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中,师生通过问题解决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并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其教学过程强调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的是数学的内在逻辑过程和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三,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数学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教学为主要形式。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并科学地释疑、解疑,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四,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意识,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教师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某些知识点恰当地放到相应的实际环境之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然界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和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促使学生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不断加强。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1.确定问题。教师要在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

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2.引导粗解。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有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

3.讲评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

三、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三个关键1.“好问题”的科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所谓“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够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分析与判断,对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帮助;应当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即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和魅力;应当具有开放性。即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好问题”的选择要靠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接近准备进行教学的新知识;“好问题”的提法要有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现实性,最好能使学生激发较强的解决问题的需要与欲望;“好问题”的安排要合理、要由浅入深、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多次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巩固学生解决更“困难”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2.问题解决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教师创设情绪环境,它主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比如,用语言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鼓励或帮助学生下决心来解决问题;对原问题作适当的提示,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或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当即能解决的小问题,并在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发现”、“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才能的教室环境: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为探索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为数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切忌责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班级的集体学习活动,使班级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智力团体。

3.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在整堂课中,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怎样组织讨论和交流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理解问题,寻找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或专注于个体探究活动中去。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疑问;作出合乎情理的猜想并求解;积极主动地对别人和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并善于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推理,找出关联,解决问题,并能够用数学事实和论证判断正确性。同时,要大胆、流畅地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四、问题解决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问题真实性的追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但真实世界的问题具有的高度复杂、棘手和不确定性特点是与现今大多数学校普遍推行的规范明显冲突,并且常常不能很好地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课程、测试和教学评价相吻合,甚至有时还与知识内容完全不相符。因此教师应着手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程度的真实问题来促进真实性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问题的绝对真实。

2.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体现。问题解决教学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学习和教学,但是如果完全打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来组织知识,又可能使所获的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3.教师作用的发挥。问题解决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同时,学习评价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个棘手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强调整合式和情境性评价,并且要以真实性的方式实施,是内嵌的、透明的、动态持续的、非传统的和非封闭定向的评价。教师不但要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获得,还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自我反思报告的评定、自由创造评定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弄清评价的功用、内容、形式、过程、方式、组织方式、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的论文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新趋势,已逐渐被国内教育与同行所认同,并且问题解决正逐步成为一种主导的数学教育模式。小学数学及小学生数学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亦有其区别于其它阶段的内在规律性。当前,深入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类比、假设、验证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之后,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产生和获取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的能力。它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过程,追求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教学理念的问题解决;二是作为教学方法的问题解决。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把问题解决引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解决的教学注重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的方法和数学发现过程、探索过程以及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组织学习和分析探讨才能得到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进行适度的知识创造。

第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中,师生通过问题解决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并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其教学过程强调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的是数学的内在逻辑过程和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三,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数学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教学为主要形式。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并科学地释疑、解疑,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四,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意识,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教师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某些知识点恰当地放到相应的实际环境之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然界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和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促使学生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不断加强。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1.确定问题。教师要在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

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2.引导粗解。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有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

3.讲评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

三、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三个关键1.“好问题”的科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所谓“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够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分析与判断,对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帮助;应当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即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和魅力;应当具有开放性。即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好问题”的选择要靠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接近准备进行教学的新知识;“好问题”的提法要有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现实性,最好能使学生激发较强的解决问题的需要与欲望;“好问题”的安排要合理、要由浅入深、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多次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巩固学生解决更“困难”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2.问题解决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教师创设情绪环境,它主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比如,用语言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鼓励或帮助学生下决心来解决问题;对原问题作适当的提示,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或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当即能解决的小问题,并在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发现”、“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才能的教室环境: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为探索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为数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切忌责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班级的集体学习活动,使班级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智力团体。

3.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在整堂课中,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怎样组织讨论和交流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理解问题,寻找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或专注于个体探究活动中去。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疑问;作出合乎情理的猜想并求解;积极主动地对别人和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并善于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推理,找出关联,解决问题,并能够用数学事实和论证判断正确性。同时,要大胆、流畅地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四、问题解决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问题真实性的追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但真实世界的问题具有的高度复杂、棘手和不确定性特点是与现今大多数学校普遍推行的规范明显冲突,并且常常不能很好地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课程、测试和教学评价相吻合,甚至有时还与知识内容完全不相符。因此教师应着手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程度的真实问题来促进真实性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问题的绝对真实。

2.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体现。问题解决教学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学习和教学,但是如果完全打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来组织知识,又可能使所获的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3.教师作用的发挥。问题解决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同时,学习评价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个棘手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强调整合式和情境性评价,并且要以真实性的方式实施,是内嵌的、透明的、动态持续的、非传统的和非封闭定向的评价。教师不但要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获得,还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自我反思报告的评定、自由创造评定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弄清评价的功用、内容、形式、过程、方式、组织方式、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运用微课嵌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三维演示、人机交互等生动性特点,这些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地讲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导入会给传统教学注入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合理运用移动终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讲台上解放下来,使手持平板电脑的他们可以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随时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和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抓拍、录制视频,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不足,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分享,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客观题的检测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适时监控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当学生做完任务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全班的正确率。这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进度,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本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必需品。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交互式电子白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在白板上制作统计图,既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亲身感受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巧妙地将电子白板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趣味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起寻找与生活经验联结点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富有情趣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课前播放了小明进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对乱摆乱放和分类摆放两种不同场景的观后感受,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从而引发自己分类的欲望。此时,再出现需要分类的画面,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边操作边根据不同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适时、巧妙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张长利,张宏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7-129.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运用微课嵌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三维演示、人机交互等生动性特点,这些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地讲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导入会给传统教学注入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合理运用移动终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讲台上解放下来,使手持平板电脑的他们可以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随时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和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抓拍、录制视频,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不足,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分享,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客观题的检测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适时监控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当学生做完任务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全班的正确率。这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进度,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本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必需品。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交互式电子白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在白板上制作统计图,既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亲身感受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巧妙地将电子白板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趣味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起寻找与生活经验联结点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富有情趣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课前播放了小明进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对乱摆乱放和分类摆放两种不同场景的观后感受,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从而引发自己分类的欲望。此时,再出现需要分类的画面,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边操作边根据不同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适时、巧妙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张长利,张宏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7-129.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新趋势,已逐渐被国内教育与同行所认同,并且问题解决正逐步成为一种主导的数学教育模式。小学数学及小学生数学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亦有其区别于其它阶段的内在规律性。当前,深入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类比、假设、验证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之后,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产生和获取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的能力。它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过程,追求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教学理念的问题解决;二是作为教学方法的问题解决。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把问题解决引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解决的教学注重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的方法和数学发现过程、探索过程以及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组织学习和分析探讨才能得到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进行适度的知识创造。

第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中,师生通过问题解决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并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其教学过程强调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的是数学的内在逻辑过程和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三,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数学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教学为主要形式。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并科学地释疑、解疑,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四,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意识,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教师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某些知识点恰当地放到相应的实际环境之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然界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和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促使学生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不断加强。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1.确定问题。教师要在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

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2.引导粗解。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有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

3.讲评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

三、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三个关键1.“好问题”的科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所谓“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够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分析与判断,对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帮助;应当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即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和魅力;应当具有开放性。即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好问题”的选择要靠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接近准备进行教学的新知识;“好问题”的提法要有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现实性,最好能使学生激发较强的解决问题的需要与欲望;“好问题”的安排要合理、要由浅入深、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多次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巩固学生解决更“困难”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2.问题解决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教师创设情绪环境,它主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比如,用语言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鼓励或帮助学生下决心来解决问题;对原问题作适当的提示,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或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当即能解决的小问题,并在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发现”、“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才能的教室环境: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为探索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为数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切忌责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班级的集体学习活动,使班级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智力团体。

3.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在整堂课中,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怎样组织讨论和交流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理解问题,寻找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或专注于个体探究活动中去。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疑问;作出合乎情理的猜想并求解;积极主动地对别人和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并善于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推理,找出关联,解决问题,并能够用数学事实和论证判断正确性。同时,要大胆、流畅地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四、问题解决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问题真实性的追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但真实世界的问题具有的高度复杂、棘手和不确定性特点是与现今大多数学校普遍推行的规范明显冲突,并且常常不能很好地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课程、测试和教学评价相吻合,甚至有时还与知识内容完全不相符。因此教师应着手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程度的真实问题来促进真实性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问题的绝对真实。

2.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体现。问题解决教学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学习和教学,但是如果完全打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来组织知识,又可能使所获的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3.教师作用的发挥。问题解决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同时,学习评价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个棘手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强调整合式和情境性评价,并且要以真实性的方式实施,是内嵌的、透明的、动态持续的、非传统的和非封闭定向的评价。教师不但要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获得,还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自我反思报告的评定、自由创造评定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弄清评价的功用、内容、形式、过程、方式、组织方式、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导课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新趋势,已逐渐被国内教育与同行所认同,并且问题解决正逐步成为一种主导的数学教育模式。小学数学及小学生数学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亦有其区别于其它阶段的内在规律性。当前,深入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媒介,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类比、假设、验证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之后,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产生和获取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的能力。它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过程,追求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教学理念的问题解决;二是作为教学方法的问题解决。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把问题解决引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解决的教学注重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的方法和数学发现过程、探索过程以及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组织学习和分析探讨才能得到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进行适度的知识创造。

第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中,师生通过问题解决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并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其教学过程强调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的是数学的内在逻辑过程和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三,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数学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问题解决教学为主要形式。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教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并科学地释疑、解疑,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四,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意识,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教师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将某些知识点恰当地放到相应的实际环境之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然界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和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促使学生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不断加强。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1.确定问题。教师要在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

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2.引导粗解。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有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

3.讲评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

三、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三个关键1.“好问题”的科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所谓“好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够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分析与判断,对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帮助;应当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即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和魅力;应当具有开放性。即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好问题”的选择要靠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接近准备进行教学的新知识;“好问题”的提法要有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现实性,最好能使学生激发较强的解决问题的需要与欲望;“好问题”的安排要合理、要由浅入深、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多次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巩固学生解决更“困难”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2.问题解决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教师创设情绪环境,它主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比如,用语言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鼓励或帮助学生下决心来解决问题;对原问题作适当的提示,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或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当即能解决的小问题,并在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发现”、“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才能的教室环境: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为探索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为数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切忌责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班级的集体学习活动,使班级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智力团体。

3.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在整堂课中,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怎样组织讨论和交流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理解问题,寻找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或专注于个体探究活动中去。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疑问;作出合乎情理的猜想并求解;积极主动地对别人和教师的问题作出反应,并善于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推理,找出关联,解决问题,并能够用数学事实和论证判断正确性。同时,要大胆、流畅地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四、问题解决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问题真实性的追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但真实世界的问题具有的高度复杂、棘手和不确定性特点是与现今大多数学校普遍推行的规范明显冲突,并且常常不能很好地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课程、测试和教学评价相吻合,甚至有时还与知识内容完全不相符。因此教师应着手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程度的真实问题来促进真实性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问题的绝对真实。

2.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体现。问题解决教学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学习和教学,但是如果完全打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来组织知识,又可能使所获的知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3.教师作用的发挥。问题解决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同时,学习评价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个棘手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强调整合式和情境性评价,并且要以真实性的方式实施,是内嵌的、透明的、动态持续的、非传统的和非封闭定向的评价。教师不但要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获得,还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自我反思报告的评定、自由创造评定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弄清评价的功用、内容、形式、过程、方式、组织方式、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问题。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期报告结合我校进一步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和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实际需要,根据省教育学会和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要求,现就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已进行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新的活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的影响。我校小学数学的教与学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第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多,练的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展现思维与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较少,参与面狭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第四,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但没能被有效激活。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确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使所有学生能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研究价值的地方。我校作为湘西地区的窗口实验小学,也必将有力地推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让湘西的孩子真正的沐浴素质教育。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的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等模式。综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为我们的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高效课堂是双向的行为,要达到高效,教师和学生各需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性。这是本课题研究意义之所在。三、课题的界定高效课堂: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教学策略:本课题是指从评价策略、导学案、班组文化建设、课堂模式4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四、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发展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发现教学理论。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4.有效教学理论。 "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五、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有效学习的能力。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六、研究内容1、评价策略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智慧学习”成长评价、“智慧学生”成长评价、小组评价2、高效课堂模式:自学、展示、反馈。3、导学案编写。4、班组文化建设。七、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平时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升华,归纳成文。八、研究过程及阶段成果(一)成立了高效课堂督查考评组课堂督察考评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年级副校长为年级组第一责任人,校中层领导、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每天到课堂检查、听课、指导、反馈。(二)班组文化建设1.班班配备先进的“汉王交互式多媒体”学校多方筹措资金150余万元为全校50间教室安装了先进的“汉王交互式多媒体电子白板”和四面移动式黑板,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2.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建设撤消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符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3.学习小组建设①组建小组,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主要是两方面的操作,一是形式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二是内容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任课教师。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上的操作我们在实践中探究出了适合附小大班额下小组人数是6——8人一组最好。组数太多,不易交流和考核。组内人数太多,组内距离感较大,不宜组内交流讨论。按学习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坚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各组同学面对面坐成两排,朝北朝南坐,而不宜朝前朝后坐。这能更好利用两头黑板,便于学生观看。各个小组自成一块,相对独立,各个小组自成一块,有组的形式,有组的感觉,有组的范围。同时小组间有距离,易于学生走动交流。每个小组要按优中差、男女生合理搭配,分配均匀。具体位置坐法是2个差生夹在中间面对面,2个优生和2个中生呈对角线坐。这样做,一给2个差生有同类感,亲近感,而减少距离感、层次感和自卑感。二给差生以包围式温暖,四周式帮扶。三给优中学生以合作提高的机会。每个小组确定一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担任组长,管理本组全部事务。给小组以独立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不是随大流,跟着走。每个小组确定组名,组训,口号。便于考评、管理和交流。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定期考核后可以调整重组,在以后时机成熟时,组长可以组内选举,三类学生可以分类,分档自由组合。③分组合作学习内容上的操作分组合作学习的落脚点和支撑点不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就行了,而是分组后在课堂学习中,给学习小组以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觉得分组有必要,有好处,让各小组有事可做,让成员能合作,能交流,共同去做。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按照以下六步流程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明标激趣提出问题。(学习目标、任务或习题)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分解任务。这步是让学生知道本组或自己要干什么,任务要具体。自学阶段这步体现分组合作是个人探究基础上的合作。先独学,再小组,才能有效发挥个人才智和集中集体力量。当然,如果探究项目较大,内容较多,也可再分工或共同探究。组内展示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AA,BB,CC对子学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综合讨论中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坚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集体展示这步让全班学生共享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功喜悦,交流不同的体会和感受。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每一点微小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评价反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生展示后,能让学生质疑点拨评价的要让给学生,学生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位的,由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独到新颖之处和错误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点拨评价总结,使学生学习再上一层次。④规范实施,有效的管理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学习,不再是面对背而坐,而是面对面而坐;不再是一直坐着不动,可能随时要走动;不再是有序举手同意后发言,可能随时都在发言、讨论、甚至争辩等等。所有这些新的表现都需要管理好,促进学习有序进行,达到活儿不乱之效。组织管理好分组学习对长期顺利实行分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实行初期。⑤健全机制,有效的考评分组合作学习。对分组合作学习有评价反馈,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这是改进教学的需要,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需要。没有评价反馈的分组合作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如何实行评价,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和体系。一日一评,一周一评。学生评学生,老师评学生。2.建立分组合作学习奖惩制度。对学生,对小组,对班级的评价后,要有说法,有具体体现,有表扬激励手段,也有批评整改措施。这可以和管理奖惩相结合进行。3.评价反馈要注意时效和力度。随堂评,定期评。平时小评,期中,期末大评等等。一定要及时进行,拖久了评价反馈也没有实际意义。4.评价后一定要有记录,这是对评价的重视,也是对学生、老师的尊重和负责。最好每生建立一个成才档案袋。要确定哪些材料要装进档案袋。(四)编写导学案1、导学案的形式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标反馈、拓展延伸等几部分。学习目标:是教师向学生呈现的学习任务,一定要简明扼要,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只是给学生看的,切忌照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真正的学习目标,要用具体的行为动词如“记住、会画、会写、弄清、说出”等,尽量回避难以把握的要求,如“了解、理解”等。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一目了然。知识目标:是指学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知道、会背、运用等。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情感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所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三方面的目标。学习准备:(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自主学习: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践操作。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合作探究:是自学的核心内容,要突出知识重点,分解知识难点,要有探究价值。可以是基础知识相关概念、解题方法的探究,也可以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探究。展示提升: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和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也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还应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引导点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引导要贴近学生,为学生所想所望,要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点拨分析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思想、方法的提升,要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具有启发性、指导性。要善于分层推进,逐步化解难度,让学生渐入佳境。检测反馈: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最好5-10分钟可以完成为佳,难度适中,要注意双基、分析思考和综合应用相结合并体现层次性,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学生做完后要展示,老师或助教要给出及时的显性评价,以激励士气。2、导学案的课时要求导学案与相应的教学设计相辅相成,导学案的编写以课时为单位,一课一案。3、导学案的编制程序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先由主备人“个备”,再返回学科组“群备”。主备人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完善、修订。任课教师拿到导学案后再根据本班具体学情进行“复备”,这样,导学案方可进入课堂使用。(五)打造“智慧导学”高效课堂以“享受学习,幸福成长,创造未来!”价值追求,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即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提升智慧创练学→拓展智慧应用学。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智慧在思维碰撞中绽放。通过学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提升智慧。智慧导学核心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课堂操作步骤:第一步:自己学,学会会的,找出“不会的”第二步:(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学习不会的”第三步:组内展示“学会的”和不会的问题第四步:班内展示“学会的”和不会的问题师生质疑、补充、点拨、提升第五步:达标练习第六步:整理导学案:找出自己的难点、问题并记录纠错。(六)研究成果及效果1、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既符合学生求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数学新知识不是教师先教,而是先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猜想和试做;学生回答的问题或试做的题目对与错,不是老师去评价,而是先让学生去互相评议;数学新知的规律与活动,不是教师去演示,而是同学们去探索、展示、总结。同时,快乐体悟学习策略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乐感。2、编写了1~6年“数学智慧导学案”。3、制定出了吉大师院附小高效课堂基本规范。①《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基本规范》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规范》③《课堂模式基本规范》④《技术与方法应用基本规范》⑤《课堂文化基本规范》4、评价方式的转变--初步形成了高效课堂评价体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改变评价方式,不再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考试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①智慧学生成长评价②智慧学习成长评价 ③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细则④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⑤班级高效课堂建设评价表5、建立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构建,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得多。在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6、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鼓励、尊重、赏识、爱护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激励者。7、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较大转变,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①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质疑。教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初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指导,学生们慢慢得学会了发问,学会了质疑,使课堂上充满了智慧火花。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过去学生学习途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问传授知识。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技能主要甚至唯一依靠教师直接传授,缺乏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手段。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奋斗的目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感、快乐感不断增加;让同学感受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快乐的;在民主、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学习。九、存在的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导学案编写问题导学性不够,学法指导不够具体。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高效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些学生还不太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3、评价不够到位。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还没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4、小组建设不够到位。十、下一阶段的任务: 1、精心编写导学案。2、进步完善课堂模式研究。3、加强班组文化建设。4、建立校、班、组、个人评价机制、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完善高效课堂督查考评制度。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设计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的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导课的策略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