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写手机的政治论文范文

写手机的政治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写手机的政治论文范文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以手机为话题的议论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通讯工具,有的人用它办公,有的人用它聊天,有的人则用它劈劈啪啪地发短信……现代人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手机,手机都是我们所认为的最好的“朋友”。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手机可以增进交流,方便沟通,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的弊端,让我们养成一种常见症状——“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可使你的学业或事业荒废(分论点一)。一名来自广州的女白领,他原本自信干练,可一次挫折后,自己觉得被生活打败,从此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没电就像没命,发微信只为求点赞;工作出信息焦虑,时刻刷屏为资讯……

这种人大多来自于富贵家庭,自己对自己的自制力不强,所以患上这种症状。这种症状毁了他的事业和生活,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加强自身自制力,要多加强与朋友的交流,不要把精力寄托在那些虚拟的世界中。

手机可使人们的攀比心理增强(分论点二)。一高中学生拿着一个苹果5S的手机到学校张扬,有一些同学看了不以为耻,心生嫉妒,回家和家长要钱买,造成了他们的攀比心理。而有些人却因家里穷,上外偷自行车卖了来买手机,填充自己虚荣的心理。

这种人嫉妒心和攀比心太强,这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会对他们的未来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正确利用手机,不能利用手机来赢得别人的嫉妒与羡慕,让手机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手机可使人的身体受到侵害(分论点三)。从事40多年电磁辐射研究的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认为手机的电磁辐射可使人体产生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乏力等不适,或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耳部肿胀,面部出现红斑等症状。手机功率越大,使用越频繁,对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就越大。所以我们要适当远离手机,避免手机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危害,我们要明白: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一时的快乐。

作家刘震云有一篇小说就叫做《手机》,其实也不是谈手机,谈人,谈为人,谈婚外恋,反映社会现象。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集里有一篇文章叫《信》,那个年代不流行手机,天各一方的两人靠信飞来飞去,传递感情。梁实秋是个有品位的人,他说,西人称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而他喜欢的信也必须是雅丽可诵才好。可惜他觉得我国尺牍繁多,居今之世,大多书信沦为庸俗。我想说的是,自从有了手机,天下人就只知手机不知信了,还哪里有雅俗之分,大凡愿意亲笔躬耕,以一张洁白的信纸,不吝笔墨,不吝时间,悠哉乐哉的给你写信者,我想不必看内容,那一定是属于比较雅的人吧。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是不是让人变俗了?

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手机。

手机让人变得直接了。中国人历来都比较含蓄,写信恰能有充足的时间挖尽心思编织巧言花语,可以一环扣一环的表达绵绵情意。可是手机就不同了,两个男女青年聊天,聊到正热乎时,一不留神就脱口而出:做我女朋友吧、做我男朋友吧之类云云,概不夸张。然后如果两人确实郎有情妾有意还算好,女孩儿羞羞一笑:好啊倒也快哉,若是一方恰不愿意,这可就不免尴尬了,弄不好两人反目,连朋友都难做了。

手机的功能是:正经话不善长篇大论、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说多了不免冗繁,听者记不住,说者也未必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听者听得认真了,说者说的随意了,难免又起干戈。废话倒是一箩筐一箩筐的说,煲电话粥倒也未尝不妥,要么是情侣,闲着无聊,不能彼此肌肤相亲,又不能睹物思人,便只好在电话里甜言蜜语,也大多是问问今天吃的什么饭,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儿,实在无话可说没有话题了,就说:今天这儿好凉快呀,你那怎么样?有个小虫在我面前爬呢。如此云云。总之没有一句不是废话的。或者就是好朋友,两个人互吐苦水,或是一个人吐,一个人接,一个牢骚满腹,一个装成熟摆大哥,循循善诱。

手机让人变懒了。看书,做题,购物,充话费,都可以用手机实现,听歌不用MP3了,照相不用数码相机了,玩游戏不用游戏机了,看视频了不用电视了,查个资料也不用翻字典了,算个账本也不用计算器了......古诗词不用背了,历史不用学了,不懂直接百度就OK了,随时随地可以了解最新新闻了,也不用背时事政治了,上上微博,看看腾讯,你就成潮人了。

正因如此,手机让人上瘾了。工作带着它,学习带着它,运动带着它,开会带着它,就连洗澡也带着它,工作累了发个短信,学习倦了,玩会游戏,跑步时放放歌,睡觉前靠在床头更是盯着手机一刻不肯离开,我有一朋友用手机看电子书到了痴颠程度,睡前躺床上看,睡醒趴床上看,吃饭边吃边看,蹲厕所边蹲边看,走路看,上课看,生病了躺床上打着吊针更看,更牛的是,期末考试进考场的前一分钟还在看!这手机可害他不浅。据说有人一天没有手机就会寝食难安,两天就会疯狂,三天没有就近崩溃了。它像空气一样,让人离开了就会窒息。想起《荒岛余生》里,那与主人公朝夕为伴的排球伟信,我想失去手机的痛苦与无奈莫过于当初主人公逃生时失去的`伟信。

手机如此不可或缺,也不是因为要和谁一刻不停的联系。有人总是盼望着有人给自己打来电话,可是从来也没人打来过,可是他还是一天24小时开机,手机从来都是放在身上,晚上睡觉放在床头,去个厕所忘带了再跑回来拿走再去......神经质的认为或许自己不在的某一瞬间,就会有人打电话来,可是最终还是无人问津,而他仍然乐此不疲。有人正好相反,打给他电话的人很多,他却常常关机,还常常停机,原因不乏没电,没费,坏了等等如是。或者就是一到晚上某点某时就关机,一律不接电话。他们的电话要么正好出去没带,要么逛街放那又大又厚的手提包肩跨包里,没听见,或者又是调静音。如此云云不胜枚举。后来,拿起手机,终于看到了未接来电,也是爱回不回,收到短信自然更是爱理不理,反正自然是拿手机了,必是要用,该干嘛干嘛,忙完我的再说。

手机有时候也会很让人烦。那是当不断有不可理喻之人骚扰时。

手机有时让人等的焦灼,那是当你给喜欢的人或是暗恋的人发出一条信息时。

手机让人看不到表情,摸不清对方心境,或许谈话间是欢笑,实际却是面露悲伤或怨怒,或许实则心里坦坦荡荡,电话里却让人误以为计较生气,不知如何是好。

手机对于人类之重要,莫过于它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可是若是人们自身不好好利用和珍惜,它却会引来很多的不便,甚至是危害。至于手机是不是使人变俗了,已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引子。其实,对于怪手机给自己带来某些的困惑,完全是冤枉了它。若是今日写信,或许还会落得杳无音信的下场。若是一封文采飞扬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情书告白信,被丢之,甚或不回被收信人弃之,实在可惜。不像徐志摩、王小波此等人物,还有爱人珍存着,惦记着呢。

手机,通讯时代的代言词,潮流的代养人,现如今,全国约有2。4亿人在使用手机,这看起来似乎很帅。但是,孰不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手机亦是如此,他也有阴阳两面。

现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样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一提出这个观点,很多人会无视他,也有人会反驳说,手机的好处很多,它可以方便人们的联系,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还有很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生活,这是不假但是,现象过他的危害吗。吸烟的危害,相信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如果有人跟你说,每年因为手机而死亡的人数,比因为香烟而死亡的人数还要多时,你是否会大吃一惊?!

近日,英国一名癌症研究专家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手机警告: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过吸烟受害者!

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手机用户已达吸烟人数的3倍。因此,专家认为,手机的危害将比香烟更严重。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

1977年,记者劳德首次发表提出使用手机可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当时使用手机的人很少,这篇文章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985年,美国科学家林恩推测,长期用手机可能会诱发脑瘤。他还建议,尽量只用手机接电话,而不要往外拨打。所以说手机不尽危害自己还危害家人。而且,现在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用手机做题。令成绩一落千丈。我不能阻止别人买,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在这,我要告诉大家,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思考会更好。

我看了一篇关于您愿意出资40万元购买传统手机以根治某中学学生的沉迷于智能手机问题的文章。你的儿子也是因为过度玩智能手机而导致视力下降,而更换传统手机后,视力好转。您认为更换传统手机是拯救在智能手机中沉迷学生的最好办法。可怜天下父母心,您对祖国新一代的关心确实值得追崇,可是我始终认为这种办法太过独断专行,也不能从根本上根治手机病。

有一句戏言是:“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面前,而你却低头看手机。”这句戏言充分反映了智能手机带来的危害。功能多样化,内容丰富化,都是带来问题的弊端。手机病是大部分人群的通病,而其中一大群人居然是在校学生。我也是一名中学生,能充分体会这种感觉。离不开手机,在课堂上也在偷偷的看手机,打游戏。小说,游戏,微博,QQ等一系列高科技产物在无时无刻侵蚀我们的正常生活,身体健康等。

“玩物丧志”是一种写实。有一段时间,我迷醉于小说里,不管是玄幻的浮夸,还是穿越的纸醉金迷,都令我不能自拔。早上看,晚上看,下课看,上课也看。于是不听课,跟不上老师节奏,功课全靠抄。眼睛近视度数加深,脊椎和脖子酸痛。灾难终是到来了。期末考试一败涂地,脊椎病等一系列问题接连出现。

这该怪谁?难道是玩手机的过错吗?温婉的老师与我促膝长谈了一次。无外是从我成绩下降而引发的智能手机争论。她说:‘’成功的人不是智力最好的,也不是最努力的,而是最善于控制自己的。”而后,她又说到‘’我也是喜欢看小说的主。“还亮出手机给我看。”可是我从未耽误你们的课程。不是要制止你们玩手机,而是要让你们正确使用手机。”现在我依然在看小说,可是我已经收敛了,认真听课,认真完成功课,认真复习。最后抽出时间来看小说。现在学习稳定了下来。我认为使用智能手机不能‘’一竹竿打死一船人”要正确引导和沟通。

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许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调查了本校的部分学生和老师,据他们了解,每个班里约有10个左右的学生使用手机,有的班级甚至更多。按照一个班60人计,有大约16%左右的中学生使用手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使用手机的学生中,分为固定和临时两类。固定的是家长亲自给孩子买的,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而临时的是当家长在某个时期不用时,拿给孩子用的。小县城如此,大城市又如何呢?据网上资料显示,一个记者在两所中学发放了500份问卷,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作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是:拥有手机的学生达到25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其中以高中学生为主。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就连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籍教师也对此感到惊讶。

那中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呢?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是利是弊,引起校方和学生家长们的极大关注。

家长:用手机遥控孩子行踪

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我们来听几位家长的声音:一女士声称现在的手机价格不高,样子又很漂亮,给孩子买一个,联系起来挺方便的,省得一整天都找不到人。暑假就给17岁的儿子刚买了一部手机。

另一位家长也说孩子有了手机之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多了。以往总好象儿子大了就与妈妈有了代沟,现在,他会时不时地给我们发发短信,聊聊天开开玩笑。家里气氛好多了。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

看来,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手机的学生也给家长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刘先生也给今年升入中学的儿子买了个手机。谁知,每当刘先生有事需要马上找到儿子时,手机总是关机,怎么着急也联系不上,现在,儿子照样晚回家,理由不是手机没电了就是忘记了开机,反正他能有一百个理由等着你。

一位家长还说,自从给孩子买了手机,孩子干脆不用家里的电话了,常躲着父母用自己的手机对外联系。家长还承认,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方面的内容少,主要用于学生之间发短信、玩游戏,或是登录互联网。

有一些同学对父母这片好心的理解为:父母动不动就给我打电话,‘监视’我的一举一动,特烦人。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益发强烈,低头族也开始越来越多。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低头族政治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让“低头族”抬起头

【摘 要】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益发强烈,而课堂上大学生因沉溺于手机娱乐而无心听讲的状况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本文从高校课堂“低头族”现状入手,对高校课堂“低头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策略,以资借鉴。

【关键词】高校;低头族;课堂节奏;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下行以及功能的扩充,使其得以迅速普及。其中大学生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智能手机表现出明显的依赖,甚至在课堂中也无心听讲,沉溺于低头摆弄手机,导致教学秩序失控。

一、高校课堂“低头族”现状

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在于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因而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形下,大学生成为智能手机最忠实的拥趸,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境地。当前,高校课堂上沉溺于手机而无心听讲的学生不在少数,并且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智能手机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之后,90%以上的学生手机不离身,课上使用手机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其中高职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从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用途来看,较少有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辅助学习或者查找学习资料,多数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线上社交(如微信、QQ)、观看视频、收听音频或浏览娱乐新闻等。此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普遍。一些学生步入教室后便找到角落或后排位置就坐,然后低头专心摆弄手机,可谓“心无旁骛”,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置若罔闻,这样一来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一些研究者甚至将此种情形戏称为“手机流量的多少决定了学生是否听讲”。

二、高校课堂“低头族”问题的原因

1.课堂方面

(1)课堂节奏散漫。高校同初高中不一样,初高中的课堂节奏十分紧凑,导入――授课――练习环环相扣,使学生应接不暇。而高校课堂则节奏十分散漫,没有严格的教学进度作为要求,导致课堂每个环节衔接不紧凑,学生容易出现思想“空档”,也就容易出现玩手机的想法和行为。

(2)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缺乏兴趣。现今一些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或书本化,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授课过程中鲜有引发学生关注或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引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调动起来。前述情形的存在,使学生从内心形成对课堂学习的排斥感与抵触感,故而一些学生会借助手机所提供的娱乐休闲功能打发课堂时光。

2.学生方面

(1)自控能力差。高等 教育 同学生以往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能否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积累社会 经验 ,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离开父母管束,因而欠缺自我规划,表现得随心散漫,进而对学习无动于衷,便向手机寻求慰藉。

(2)内心空虚。大学生升入大学之后,虽然课余时间多了,也更为自由了,但是内心却容易出现空虚。比如,学生喜欢刷朋友圈,常常会拿着手机看,甚至有时候每隔几分钟就会情不自禁地刷一次朋友圈。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内心是空虚的,需要有更丰富的知识与内容来填充。

三、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引导

“低头族”作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延伸到课堂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 措施 来引导“低头族”放下手机,促其融入真实的大学生活。

1.以快节奏的课堂与有趣的内容引导“低头族”关注课堂

不少学生反映,自己之所以成为“低头族”,是因为教师讲课方式单一枯燥,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课堂缺乏趣味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师的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各科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非重难点内容他们通过自学基本能够掌握,教师不必在课堂上事无巨细,应当有侧重点地开展教学,加快教学节奏,这样学生便不会因为流水账式的、照本宣科式的、没有重点和亮点的教学而提不起学习兴趣。除了要加快教学节奏,教师还应当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具趣味性,其中有效的 方法 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逐渐深入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快节奏的教学和有趣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就顾不上玩手机了,课堂“低头族”的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变。

2.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低头族”强化自控能力

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鞭策、管教和约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再加上缺乏自我控制力,于便成为了课堂的“低头族”。为了加强“低头族”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高校应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大学阶段有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管教,但是 毕业 后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为了能够使自己将来立足于社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延续勤奋学习的良好作风,夯实自己的学业基础,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这样,他们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不会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大学生强化了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认真听课,脱离“低头族”的称号。

3.以多样化的活动和 文化 氛围使“低头族”放下手机,融入大学生活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游戏、网购、追剧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低头族”成为了校园一道特殊的“风景”。事实上,大学生 兴趣 爱好 非常广泛,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高校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开展读书、体育、娱乐、科技等方面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向校园、回归课堂。比如,当前,不少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大学生读经典、读古文的热情,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阅读体会,回归到了获得知识最原始的方式――读书,拓展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提升了文学素养。而且,校园读书活动中产生的“阅读之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校园内形成新的学习风尚,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再如,某高校开展了校园 太极拳 比赛后,早晨很多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加入到了打太极拳的队伍中,不少“低头族”走出了宿舍,参与到了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应当是富有朝气的年轻群体,活力、激情、生机、无惧无畏应当成为他们的标签,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多彩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低头族”能够放下手机,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四、结语

大学校园里、课堂上,“低头族”已经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需要学校方面加强关注和引导,加快课堂节奏,增设有趣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创设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氛围,真正使“低头族”从手机中回归现实,享受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仇志伟,郎晓丛,__鸿,郭美娜.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04).

[2]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09).

[3]杨利??.当代大学生中的“低头族”[J].环球人文地理,2014(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低头族政治论文

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手机——这一高科技的产物呢?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各持不同观点。 通过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持有手机的学生已经占一定比例。据某中学统计显示,该校平时带手机的学生高达50.8%。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能否带手机进入校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不提倡学生使用手机的学校居多,其中有的学校已做出在校生不得携带手机的规定。 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手机只是一个通讯工具,成人能使用,我们中学生为什么就不能使用?家长、老师把这一问题看得太严重了,实际上是缺少对我们的信任;把手机带入课堂影响大家学习肯定不对,但是如果上课关机,下课有时使用,不影响别人还是可以的;学生使用手机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有的家长为满足孩子对手机功能的要求,更换手机较勤,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有的家长为让孩子期末考个好成绩,以买手机作为奖励条件,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再来看看家长们的意见。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学校住宿,一周回来一次,给他配备了手机,平时家长用手机与孩子联系,既能随时了解学习、生活情况,有事又能及时沟通。”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带手机,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情,能够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取得联系,同时家长也能掌握孩子上下学时间。总之,比没有手机之前多了一些交流,少了一些担忧。也有部分家长担心:手机的确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如课上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等。 然而,老师们的观点就截然不同了。一位老师说,上课突然传来手机的响声,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既分散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也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情绪。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去制止这一行为,只好口头说说,或让学生调到振动。一位老师说,现在中学生交友范围主要是在班级和学校,没有必要用手机联系同学;有的同学对用手机发短信或玩游戏很感兴趣,甚至还在课堂上给同学发短信,影响课堂学习。其实,许多校园都设有IC卡电话,买个卡,一旦有事完全能与家长联系,可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手机进入校园”这一问题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把手机带入校园方便了学生们的生活,使得他们便于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但是,它不好的一面在于,学生们过度关注手机,便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所以,学生应该正确的对待手机,他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要注意调节好各方面的关系,好好利用。而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也应该制定规章制度加以规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

关于手机的政治论文范文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益发强烈,低头族也开始越来越多。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低头族政治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让“低头族”抬起头

【摘 要】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益发强烈,而课堂上大学生因沉溺于手机娱乐而无心听讲的状况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本文从高校课堂“低头族”现状入手,对高校课堂“低头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策略,以资借鉴。

【关键词】高校;低头族;课堂节奏;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下行以及功能的扩充,使其得以迅速普及。其中大学生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智能手机表现出明显的依赖,甚至在课堂中也无心听讲,沉溺于低头摆弄手机,导致教学秩序失控。

一、高校课堂“低头族”现状

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在于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因而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形下,大学生成为智能手机最忠实的拥趸,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境地。当前,高校课堂上沉溺于手机而无心听讲的学生不在少数,并且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智能手机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之后,90%以上的学生手机不离身,课上使用手机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其中高职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从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用途来看,较少有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辅助学习或者查找学习资料,多数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线上社交(如微信、QQ)、观看视频、收听音频或浏览娱乐新闻等。此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普遍。一些学生步入教室后便找到角落或后排位置就坐,然后低头专心摆弄手机,可谓“心无旁骛”,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置若罔闻,这样一来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一些研究者甚至将此种情形戏称为“手机流量的多少决定了学生是否听讲”。

二、高校课堂“低头族”问题的原因

1.课堂方面

(1)课堂节奏散漫。高校同初高中不一样,初高中的课堂节奏十分紧凑,导入――授课――练习环环相扣,使学生应接不暇。而高校课堂则节奏十分散漫,没有严格的教学进度作为要求,导致课堂每个环节衔接不紧凑,学生容易出现思想“空档”,也就容易出现玩手机的想法和行为。

(2)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缺乏兴趣。现今一些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或书本化,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授课过程中鲜有引发学生关注或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引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调动起来。前述情形的存在,使学生从内心形成对课堂学习的排斥感与抵触感,故而一些学生会借助手机所提供的娱乐休闲功能打发课堂时光。

2.学生方面

(1)自控能力差。高等 教育 同学生以往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能否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积累社会 经验 ,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离开父母管束,因而欠缺自我规划,表现得随心散漫,进而对学习无动于衷,便向手机寻求慰藉。

(2)内心空虚。大学生升入大学之后,虽然课余时间多了,也更为自由了,但是内心却容易出现空虚。比如,学生喜欢刷朋友圈,常常会拿着手机看,甚至有时候每隔几分钟就会情不自禁地刷一次朋友圈。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内心是空虚的,需要有更丰富的知识与内容来填充。

三、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引导

“低头族”作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延伸到课堂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 措施 来引导“低头族”放下手机,促其融入真实的大学生活。

1.以快节奏的课堂与有趣的内容引导“低头族”关注课堂

不少学生反映,自己之所以成为“低头族”,是因为教师讲课方式单一枯燥,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课堂缺乏趣味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师的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各科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非重难点内容他们通过自学基本能够掌握,教师不必在课堂上事无巨细,应当有侧重点地开展教学,加快教学节奏,这样学生便不会因为流水账式的、照本宣科式的、没有重点和亮点的教学而提不起学习兴趣。除了要加快教学节奏,教师还应当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具趣味性,其中有效的 方法 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逐渐深入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快节奏的教学和有趣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就顾不上玩手机了,课堂“低头族”的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变。

2.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低头族”强化自控能力

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鞭策、管教和约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再加上缺乏自我控制力,于便成为了课堂的“低头族”。为了加强“低头族”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高校应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大学阶段有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管教,但是 毕业 后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为了能够使自己将来立足于社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延续勤奋学习的良好作风,夯实自己的学业基础,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这样,他们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不会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大学生强化了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认真听课,脱离“低头族”的称号。

3.以多样化的活动和 文化 氛围使“低头族”放下手机,融入大学生活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游戏、网购、追剧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低头族”成为了校园一道特殊的“风景”。事实上,大学生 兴趣 爱好 非常广泛,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高校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开展读书、体育、娱乐、科技等方面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向校园、回归课堂。比如,当前,不少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大学生读经典、读古文的热情,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阅读体会,回归到了获得知识最原始的方式――读书,拓展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提升了文学素养。而且,校园读书活动中产生的“阅读之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校园内形成新的学习风尚,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再如,某高校开展了校园 太极拳 比赛后,早晨很多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加入到了打太极拳的队伍中,不少“低头族”走出了宿舍,参与到了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应当是富有朝气的年轻群体,活力、激情、生机、无惧无畏应当成为他们的标签,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多彩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低头族”能够放下手机,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四、结语

大学校园里、课堂上,“低头族”已经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需要学校方面加强关注和引导,加快课堂节奏,增设有趣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创设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氛围,真正使“低头族”从手机中回归现实,享受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仇志伟,郎晓丛,__鸿,郭美娜.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04).

[2]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09).

[3]杨利??.当代大学生中的“低头族”[J].环球人文地理,2014(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低头族政治论文

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手机——这一高科技的产物呢?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各持不同观点。 通过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持有手机的学生已经占一定比例。据某中学统计显示,该校平时带手机的学生高达50.8%。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能否带手机进入校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不提倡学生使用手机的学校居多,其中有的学校已做出在校生不得携带手机的规定。 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手机只是一个通讯工具,成人能使用,我们中学生为什么就不能使用?家长、老师把这一问题看得太严重了,实际上是缺少对我们的信任;把手机带入课堂影响大家学习肯定不对,但是如果上课关机,下课有时使用,不影响别人还是可以的;学生使用手机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有的家长为满足孩子对手机功能的要求,更换手机较勤,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有的家长为让孩子期末考个好成绩,以买手机作为奖励条件,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再来看看家长们的意见。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学校住宿,一周回来一次,给他配备了手机,平时家长用手机与孩子联系,既能随时了解学习、生活情况,有事又能及时沟通。”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带手机,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情,能够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取得联系,同时家长也能掌握孩子上下学时间。总之,比没有手机之前多了一些交流,少了一些担忧。也有部分家长担心:手机的确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如课上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等。 然而,老师们的观点就截然不同了。一位老师说,上课突然传来手机的响声,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既分散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也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情绪。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去制止这一行为,只好口头说说,或让学生调到振动。一位老师说,现在中学生交友范围主要是在班级和学校,没有必要用手机联系同学;有的同学对用手机发短信或玩游戏很感兴趣,甚至还在课堂上给同学发短信,影响课堂学习。其实,许多校园都设有IC卡电话,买个卡,一旦有事完全能与家长联系,可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手机进入校园”这一问题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把手机带入校园方便了学生们的生活,使得他们便于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但是,它不好的一面在于,学生们过度关注手机,便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所以,学生应该正确的对待手机,他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要注意调节好各方面的关系,好好利用。而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也应该制定规章制度加以规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街上可以看到人手一机的情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初中生,高中生。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也进入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园,在每个班级中,拥有手机的学生,不占少数,据某中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学生每天带手机上学 ,有73%的学生拥有手机,某业的手机生产商把中学生视为他们将来庞大的销售市场,中学生使、用手机更应该值得关注。中学生使用手机无非就是在学校里,比如到了学校发现要交的作业忘带来,那就可以趁下课时打个电话回家,要爸妈送过来。当然有些同学把手机带入了课堂,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在桌子下面偷偷地玩,有的在宿舍熄灯后用手机发短消息。中学生手机三大用途:收发简讯,玩游戏、上网,有超过70%的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而是一台与电脑一样,能收发讯息,能玩游戏,能上网,还可以听歌,收发图片的“迷你”,电脑,跟桌上电脑或的提电脑比较,手机的好处当然很多。有的学生认为,它能方便联络,方便使用,可以通简迅,非常轻便,无论拥有或使用手机的中学生,利用手机传简讯,可说已经成为手机的主要用途,就算用手机来打电话的学生,也以闲聊为主,用来问功课,与家联系的很少。由于手机进入课堂,也不免会带来一些弊端。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把各式各样的短信发来发去,甚至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的消息。自己没有认真地学习,也严重地影响到虽的同学的学习,把手机带入课堂会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的确不好,首先,的确没有什么“硬”措施去管理:批评他几句吧,转眼就忘;想要没收,手机又不是小人书之类的,属贵重的品,很快就得归还;想要禁用,只要学生调了振动档,小小的手机往课桌里一塞,还是防不胜防的。有些同学甚至把手机带进考场,利用手机短消息来做弊,每攫的期中,期末考试都可以发现几起此类的作弊事件。更不要证券交易侥兴漏网的人了,一定还要多,连期中、期末这样的大型考试,都也到用短消息作弊,更不用说平时的那些“小考”了。利用手机作弊,更令人防不甚防,严重地破坏了考场的纪律。有的住宿生在宿舍熄灯后,用短消息聊天,一聊就聊到深夜,造成睡眼不足,第二天也就会精神不济,学习效率也大大折扣,、不仅自己受到影响,也要扰了别人的休息。为规范学生使用手机,某校近日颁布了《校园学生移动通讯宽具使用管理暂行条例》,《条例》规定教学期间,教学楼,实验楼,视听楼等所有教学而所不应使用手机;考试期间不应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一经发现,一律视作作弊;学生宿舍22点以后不得使用手机。避免影响他人休息。要求使用手机的学生要在家长签名同意后,向班主任提出申请。班主任有权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充学生携带手机上学。温岭中学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起初是“不提倡”、“不限制”的态度,但随着手机校园愈来愈泛烂,温中于5月份开始采取强硬政策——禁止使用手机,包括小通灵。如果一经发现有学生在校使用手机,马上没收。有些同学认为手机进入校园,确实带来了某些弊端,但是学校采取这样的强硬的措施,未免有些不尽人情,无论如何,手机也有有到手的一面。手机可以方便联系,在温岭中学这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与外界连联如果没有手机是非常不便的。假如,真的有事要找你,你的朋友或父母还得要大老远的市区赶过来?有些同学是第一次住校的。他们的父母未免有些担心,便用手机只是为了方便和家长联系或报个平安。虽然学校在教学楼各层安装了公用电话,但如果遇到或突发事件,手机还是最好的交流工具。面对手机的种种弊利,老师、家长、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多数教师不提倡高中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看看高中的交友范围,他们一般的交际就在班级和学校里,他有必要带个手机来联系这些同学吗?其次,高中生不一定有很强的自制力,在课堂上发短消息或打游戏都可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隐敝地做,定会影响学习,第三,担心手机会成为 新型的攀比物,因为手机型号在不断翻新,外型、功能,价钱都能成为比较的对象,攀比中自然会影响到学习或学生的心态。家长们认为中学生最发了不要常用手机,它只是种普迅工具,如果沉缅于款色的攀比,短信的发送,以及手机游戏,一定会影响学习的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深受家人影响。据了解,学生中家长拥有手机的人数占84。47%,而家拥有三部更多的手机的54。78%,其中四部或更多的尽占31。3%。至于家长每月的话费,有41。4%的学生家庭应为经济能力,不能买手机,应为买一部手机这么多钱,养一部手机又要这么钱,这都是常识。现在,同学们使用手机的话费都在一百元到两百元之间,手机的价格少至也是上千。这对于某些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有一半同学认为学校不该干涉他们使用手机,但是他们都认为如果有人因手机违反了校方纪律,应该接受处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允许随时开机,但应将铃声转为振动。他们要求学校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权。只要自己用手机的时候稍微自觉一点,尽量在上课时关机,下课的时候也不要影响他人,那么学校老师就不应该干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认为,手机会影响他人的学习,会给考试提供良好的作弊工具。他们希望学校可以管得严点,制定 一些惩罚措施,管管那些上课玩手机的同学,和利用手机作弊的同学,应该他们不愿意受那些人的影响。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中学生使用手机既有利与有弊,手机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来使用手机,在哪些地方,在哪些时候使用。我们也坚决反对同学得上用手机上课发短消息,考试进行作弊等不良的为,同时,我们也肯定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作为中学生,无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对手机的使用,做到自我约束。的确,自从温岭中学宣布禁用手机,小灵通等通讯工具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在私底下,仍然很多同学把手机带到学校。手机进入校园将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学校不应该一味地用强制政策进行阵压,即便是如此,成效也是微乎其微,手机是不能禁的。要彻底杜绝手机在校园里产生不良影响,学校必须制定一份合乎情理,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把学生节制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想要,手机健康地进行校园,学校、老师、学生都应该共同的努力。 新华网济南5月24日电(孙浩)几年前,人们还在为大学生佩带呼机的利弊争论不休,现如今,手机逐渐替代呼机已成为大学生们新的“时尚”。对此现象,教育界人士分析说,手机走进大学校园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说明如今的大学生正在更多地融入社会,已经不再是只会待在“象牙塔”里读书的传统形象。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控制不当也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抓紧时间读书上课,以书本知识为主,只有拥有良好的知识底蕴才能在将来工作实践时融会贯通。当代大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是有益的,但在校期间过多醉心于社会活动其实是舍本逐末。据了解,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7级某班共有学生46人,拥有手机者已有10人,而呼机几乎人手一部。这些学生认为,毕业在即,买部手机联系工作会更方便一些,就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就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手机也不像几年前那样动辄几千元,大学生们的手机大多千元左右,手机卡则多是话费较低的一种。手机在非毕业生当中也屡见不鲜。某院校读大二的小尹也是“手机一族”,他说,在校系学生会里都担任职务,并且还在校外做兼职,常常是顾此失彼,有了手机后就可以及时与各方面联系,调整日程,做到校内校外两不误。在一个科技领导世界的时代,手机已不是有权有势人的“私有财产”.记得90年代初,见到的是“大哥大”,跟大砖头一样,能用上它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谁又能想到,十多年后,手机已是“旧时富人手中机,飞入寻常学生中”.大街小巷,甚至在校园内,中学生打手机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随处可见.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人数也日渐增多,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从最便宜的到价格不菲的能拍照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手机的普及,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如目前许多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就十分关注中学生流行自己带手机的问题.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自己带手机,也成为我们青少年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获得手机,主要有两种途径:亲人赠送,或自己用零用钱买。亲人赠送手机的目的主要有:有的同学家长经商,有时会长期不在家,孩子有手机方便联系,且可以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作为奖励,有的家长买手机作为孩子生日礼物,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有的家长则应孩子要求,成绩进步后买手机作奖励。而学生自己买手机的目的有:与同学联系,增进友谊,把烦恼和同学讲,减轻压力,学习上交流,共同进步;与家长联系,有时家长在外,学生遇到困难,可及时向家人反映,寻求帮助;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疑难问题也可及时找老师请教,在学校遇到困难也可跟老师反映;利用手机交异性朋友或其他。综合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利与弊的结论.利的方面:①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②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③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④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⑤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⑥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⑦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弊的方面: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手机给学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⑥影响校园治安.手机是贵重物品,常有偷盗现象.此外,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和抢劫的对象.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⑧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是新事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身并无利弊对错.但进入校园后却出现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国外的一些做法有: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美国为校园手机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德国禁止手机在学校使用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手机问题,以健康的心态对待手机.中学生用手机在干什么?通过调查发现,除一些必要的联系外,绝大多数用于玩乐.关于学生持有手机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45%认为条件许可,19%虚荣心在作怪盲目攀比,21%娱乐消遣,9%实际需要,6%没有必要.手机的确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便捷,有利于感情的交流.但中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试问中学生带手机到底是有益于学习还是有损于学习,答案不言而喻.尽管学校三申五令,严禁手机带入校园,但仍有部分学生我行我素,在他们看来,拥有手机是身份的象征、财富的标志,这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有以下四个弊端:目前校园“手机一族”已从大学生扩展到中学生。据了解,中学生能有手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家长为了与孩子联络方便而给买的。但是,中学生拥有手机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手机方便联系李强(化名)是西宁市某单位的一名处长,他的孩子今年上高中一年级,现在他的孩子是“校园手机一族”。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出差,对孩子的日常动态也不便于掌握,考虑到现在的手机价格不是很贵,八九百元就搞掂,今年暑假,就给孩子买了一个手机,现在联系起来挺方便的,不像以前那样一整天都找不到人。另一名家长则表示,自从他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了手机之后,父子之间的交流多了,孩子还经常给他发短信,聊聊天。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对中学生拥有手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中学生拥有手机在浪费金钱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记者的一名同事说,她的一个朋友给小孩子买手机后,孩子每个月所需的手机话费已超过家长的手机费,而孩子给家长打电话的时间却很少。用手机谈恋爱西宁市某知名中学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二学生说,现在她们班上有手机的人已有好几个,有个别的上课还给朋友偷偷发短信,更有甚者,前后桌的同学有时在上课的时候发短信。下课后也躲起来打电话。吴军(化名)同学是西宁市某中学初三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内初中生拥有手机的是极少数,但高中生有手机的人就多了,有的同学还用手机谈恋爱。如要约会,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就能完成。放学后,到说好的地点等候就行了。同时,他还说,一些黄色的短信息现在也在有手机的同学中间流传开来。一名家长说出他对中学生持有手机的担心,他认为,作为学生还是单纯一点好,那些有手机的学生和社会上的一些人有什么接触,或约好要做什么事,那真是防不胜防,担心的就是放学后出了校门就去做不健康的事。上课偷看短信9月15日中午,记者在西宁市一辆9路公交车上遇到了一名正用手机打电话的中学生。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时他说,他买手机的时间不长,当时看到别的同学有了手机,很酷很时髦,于是便让经商的父母也给他买了一部。在与记者交谈中,他透露,让父母给买手机就是为了好玩,虽然家人也认为有了手机便于联系。但他与家人打电话的时间很少,绝大部分还是用于同学之间的聊天,比如约时间出去玩,或互相发短信之类。至于手机会不会影响学习,他认为不会。他说,班上有好几个同学有手机,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精神比较集中。至于,每个月话费有多少,这名同学说:“不多,40元至50元之间”。作文来源:杨俊鑫 [请勿转载]

我也急需!!谁有?1500字的就可以啦!

关于手机的政治小论文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街上可以看到人手一机的情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初中生,高中生。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也进入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园,在每个班级中,拥有手机的学生,不占少数,据某中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学生每天带手机上学 ,有73%的学生拥有手机,某业的手机生产商把中学生视为他们将来庞大的销售市场,中学生使、用手机更应该值得关注。中学生使用手机无非就是在学校里,比如到了学校发现要交的作业忘带来,那就可以趁下课时打个电话回家,要爸妈送过来。当然有些同学把手机带入了课堂,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在桌子下面偷偷地玩,有的在宿舍熄灯后用手机发短消息。中学生手机三大用途:收发简讯,玩游戏、上网,有超过70%的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而是一台与电脑一样,能收发讯息,能玩游戏,能上网,还可以听歌,收发图片的“迷你”,电脑,跟桌上电脑或的提电脑比较,手机的好处当然很多。有的学生认为,它能方便联络,方便使用,可以通简迅,非常轻便,无论拥有或使用手机的中学生,利用手机传简讯,可说已经成为手机的主要用途,就算用手机来打电话的学生,也以闲聊为主,用来问功课,与家联系的很少。由于手机进入课堂,也不免会带来一些弊端。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把各式各样的短信发来发去,甚至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的消息。自己没有认真地学习,也严重地影响到虽的同学的学习,把手机带入课堂会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的确不好,首先,的确没有什么“硬”措施去管理:批评他几句吧,转眼就忘;想要没收,手机又不是小人书之类的,属贵重的品,很快就得归还;想要禁用,只要学生调了振动档,小小的手机往课桌里一塞,还是防不胜防的。有些同学甚至把手机带进考场,利用手机短消息来做弊,每攫的期中,期末考试都可以发现几起此类的作弊事件。更不要证券交易侥兴漏网的人了,一定还要多,连期中、期末这样的大型考试,都也到用短消息作弊,更不用说平时的那些“小考”了。利用手机作弊,更令人防不甚防,严重地破坏了考场的纪律。有的住宿生在宿舍熄灯后,用短消息聊天,一聊就聊到深夜,造成睡眼不足,第二天也就会精神不济,学习效率也大大折扣,、不仅自己受到影响,也要扰了别人的休息。为规范学生使用手机,某校近日颁布了《校园学生移动通讯宽具使用管理暂行条例》,《条例》规定教学期间,教学楼,实验楼,视听楼等所有教学而所不应使用手机;考试期间不应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一经发现,一律视作作弊;学生宿舍22点以后不得使用手机。避免影响他人休息。要求使用手机的学生要在家长签名同意后,向班主任提出申请。班主任有权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充学生携带手机上学。温岭中学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起初是“不提倡”、“不限制”的态度,但随着手机校园愈来愈泛烂,温中于5月份开始采取强硬政策——禁止使用手机,包括小通灵。如果一经发现有学生在校使用手机,马上没收。有些同学认为手机进入校园,确实带来了某些弊端,但是学校采取这样的强硬的措施,未免有些不尽人情,无论如何,手机也有有到手的一面。手机可以方便联系,在温岭中学这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与外界连联如果没有手机是非常不便的。假如,真的有事要找你,你的朋友或父母还得要大老远的市区赶过来?有些同学是第一次住校的。他们的父母未免有些担心,便用手机只是为了方便和家长联系或报个平安。虽然学校在教学楼各层安装了公用电话,但如果遇到或突发事件,手机还是最好的交流工具。面对手机的种种弊利,老师、家长、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多数教师不提倡高中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看看高中的交友范围,他们一般的交际就在班级和学校里,他有必要带个手机来联系这些同学吗?其次,高中生不一定有很强的自制力,在课堂上发短消息或打游戏都可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隐敝地做,定会影响学习,第三,担心手机会成为 新型的攀比物,因为手机型号在不断翻新,外型、功能,价钱都能成为比较的对象,攀比中自然会影响到学习或学生的心态。家长们认为中学生最发了不要常用手机,它只是种普迅工具,如果沉缅于款色的攀比,短信的发送,以及手机游戏,一定会影响学习的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深受家人影响。据了解,学生中家长拥有手机的人数占84。47%,而家拥有三部更多的手机的54。78%,其中四部或更多的尽占31。3%。至于家长每月的话费,有41。4%的学生家庭应为经济能力,不能买手机,应为买一部手机这么多钱,养一部手机又要这么钱,这都是常识。现在,同学们使用手机的话费都在一百元到两百元之间,手机的价格少至也是上千。这对于某些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有一半同学认为学校不该干涉他们使用手机,但是他们都认为如果有人因手机违反了校方纪律,应该接受处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允许随时开机,但应将铃声转为振动。他们要求学校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权。只要自己用手机的时候稍微自觉一点,尽量在上课时关机,下课的时候也不要影响他人,那么学校老师就不应该干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认为,手机会影响他人的学习,会给考试提供良好的作弊工具。他们希望学校可以管得严点,制定 一些惩罚措施,管管那些上课玩手机的同学,和利用手机作弊的同学,应该他们不愿意受那些人的影响。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中学生使用手机既有利与有弊,手机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来使用手机,在哪些地方,在哪些时候使用。我们也坚决反对同学得上用手机上课发短消息,考试进行作弊等不良的为,同时,我们也肯定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作为中学生,无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对手机的使用,做到自我约束。的确,自从温岭中学宣布禁用手机,小灵通等通讯工具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在私底下,仍然很多同学把手机带到学校。手机进入校园将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学校不应该一味地用强制政策进行阵压,即便是如此,成效也是微乎其微,手机是不能禁的。要彻底杜绝手机在校园里产生不良影响,学校必须制定一份合乎情理,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把学生节制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想要,手机健康地进行校园,学校、老师、学生都应该共同的努力。 新华网济南5月24日电(孙浩)几年前,人们还在为大学生佩带呼机的利弊争论不休,现如今,手机逐渐替代呼机已成为大学生们新的“时尚”。对此现象,教育界人士分析说,手机走进大学校园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说明如今的大学生正在更多地融入社会,已经不再是只会待在“象牙塔”里读书的传统形象。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控制不当也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抓紧时间读书上课,以书本知识为主,只有拥有良好的知识底蕴才能在将来工作实践时融会贯通。当代大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是有益的,但在校期间过多醉心于社会活动其实是舍本逐末。据了解,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7级某班共有学生46人,拥有手机者已有10人,而呼机几乎人手一部。这些学生认为,毕业在即,买部手机联系工作会更方便一些,就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就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手机也不像几年前那样动辄几千元,大学生们的手机大多千元左右,手机卡则多是话费较低的一种。手机在非毕业生当中也屡见不鲜。某院校读大二的小尹也是“手机一族”,他说,在校系学生会里都担任职务,并且还在校外做兼职,常常是顾此失彼,有了手机后就可以及时与各方面联系,调整日程,做到校内校外两不误。在一个科技领导世界的时代,手机已不是有权有势人的“私有财产”.记得90年代初,见到的是“大哥大”,跟大砖头一样,能用上它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谁又能想到,十多年后,手机已是“旧时富人手中机,飞入寻常学生中”.大街小巷,甚至在校园内,中学生打手机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随处可见.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人数也日渐增多,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从最便宜的到价格不菲的能拍照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手机的普及,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如目前许多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就十分关注中学生流行自己带手机的问题.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自己带手机,也成为我们青少年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获得手机,主要有两种途径:亲人赠送,或自己用零用钱买。亲人赠送手机的目的主要有:有的同学家长经商,有时会长期不在家,孩子有手机方便联系,且可以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作为奖励,有的家长买手机作为孩子生日礼物,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有的家长则应孩子要求,成绩进步后买手机作奖励。而学生自己买手机的目的有:与同学联系,增进友谊,把烦恼和同学讲,减轻压力,学习上交流,共同进步;与家长联系,有时家长在外,学生遇到困难,可及时向家人反映,寻求帮助;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疑难问题也可及时找老师请教,在学校遇到困难也可跟老师反映;利用手机交异性朋友或其他。综合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利与弊的结论.利的方面:①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②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③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④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⑤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⑥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⑦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弊的方面: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手机给学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⑥影响校园治安.手机是贵重物品,常有偷盗现象.此外,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和抢劫的对象.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⑧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伤害,岂不追悔莫及.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是新事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身并无利弊对错.但进入校园后却出现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国外的一些做法有: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美国为校园手机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德国禁止手机在学校使用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手机问题,以健康的心态对待手机.中学生用手机在干什么?通过调查发现,除一些必要的联系外,绝大多数用于玩乐.关于学生持有手机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45%认为条件许可,19%虚荣心在作怪盲目攀比,21%娱乐消遣,9%实际需要,6%没有必要.手机的确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便捷,有利于感情的交流.但中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试问中学生带手机到底是有益于学习还是有损于学习,答案不言而喻.尽管学校三申五令,严禁手机带入校园,但仍有部分学生我行我素,在他们看来,拥有手机是身份的象征、财富的标志,这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有以下四个弊端:目前校园“手机一族”已从大学生扩展到中学生。据了解,中学生能有手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家长为了与孩子联络方便而给买的。但是,中学生拥有手机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手机方便联系李强(化名)是西宁市某单位的一名处长,他的孩子今年上高中一年级,现在他的孩子是“校园手机一族”。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出差,对孩子的日常动态也不便于掌握,考虑到现在的手机价格不是很贵,八九百元就搞掂,今年暑假,就给孩子买了一个手机,现在联系起来挺方便的,不像以前那样一整天都找不到人。另一名家长则表示,自从他给上高中的孩子买了手机之后,父子之间的交流多了,孩子还经常给他发短信,聊聊天。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对中学生拥有手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中学生拥有手机在浪费金钱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记者的一名同事说,她的一个朋友给小孩子买手机后,孩子每个月所需的手机话费已超过家长的手机费,而孩子给家长打电话的时间却很少。用手机谈恋爱西宁市某知名中学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二学生说,现在她们班上有手机的人已有好几个,有个别的上课还给朋友偷偷发短信,更有甚者,前后桌的同学有时在上课的时候发短信。下课后也躲起来打电话。吴军(化名)同学是西宁市某中学初三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内初中生拥有手机的是极少数,但高中生有手机的人就多了,有的同学还用手机谈恋爱。如要约会,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就能完成。放学后,到说好的地点等候就行了。同时,他还说,一些黄色的短信息现在也在有手机的同学中间流传开来。一名家长说出他对中学生持有手机的担心,他认为,作为学生还是单纯一点好,那些有手机的学生和社会上的一些人有什么接触,或约好要做什么事,那真是防不胜防,担心的就是放学后出了校门就去做不健康的事。上课偷看短信9月15日中午,记者在西宁市一辆9路公交车上遇到了一名正用手机打电话的中学生。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时他说,他买手机的时间不长,当时看到别的同学有了手机,很酷很时髦,于是便让经商的父母也给他买了一部。在与记者交谈中,他透露,让父母给买手机就是为了好玩,虽然家人也认为有了手机便于联系。但他与家人打电话的时间很少,绝大部分还是用于同学之间的聊天,比如约时间出去玩,或互相发短信之类。至于手机会不会影响学习,他认为不会。他说,班上有好几个同学有手机,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精神比较集中。至于,每个月话费有多少,这名同学说:“不多,40元至50元之间”。作文来源:杨俊鑫 [请勿转载]

我也急需!!谁有?1500字的就可以啦!

政治小论文主题手机

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民主法制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二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话题。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针对当前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三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现代社会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强调诚信友爱就是要求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四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是社会前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都是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条件支撑。要使社会充分释放活力,必须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五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解决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都是政法机关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六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都是我们近期的奋斗目标。我认为,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延伸,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和谐。因此,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创建社会和谐。 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国民旅游素质 近日,中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提出了一些有关国民在旅游时应该遵守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报道称,出台“指南”和“公约”,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塑造中国公民良好的国际形象. 这几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少数中国公民在旅游时由于种种不文明的举动与行为,受到各方的侧目和批评,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中国人自己都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一些国人的生活陋习与文明和礼仪相去又何其远也。“指南”和“公约”中列举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国人又常常会不经意“露一手”的坏习惯,无意中让外国人留下了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现在中国大陆高层提倡建筑“和谐社会”,是十分及时的。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才能自觉地讲礼仪,讲文明。而要做好这一点,当政者注重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这中间包括建立健全的社会体制、用人制度,消灭权钱勾结,缩小贫富差距,等等。让广大的老百姓心中少点“气”,多点心情舒畅,社会就会多点“和谐”。 在这样的社会大氛围中,国民的文明和礼仪更容易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实力上,同时也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礼仪程度上。且让世界先从中国公民的旅游文明上看到泱泱中华的大国风范和国民的良好素质吧 大庆建设卫生城市的 通过大庆建设卫生城市,市环境质量和整体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主要有以下十大突破。1、城市规划经专家论证不断修编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2、街道路桥设施建设取得了惊人变化;3、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4、在污水无害化处理上为我省开辟了先河;5、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城市形象工程;6、改善了城市饮用水质量;7、生态环保建设取得重大突破;8、结束了黄土见天、绿色草木难活的历史;9、市政工程配套建设和改造上取得可喜成绩;10、老旧城区和结合部改造上取得重大突破。 这次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和治制建设,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

我也急需!!谁有?1500字的就可以啦!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以洋为中外的原则来批判继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改革。 总结历史的经验,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位由1978年的32位跃升到1999年的第9位;从利用外资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也是连续6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坚持对外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我们要特别注意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把握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青少年更要加强政治、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强识别真、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我还是鼓励你自己写写政治小论文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需要,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不得要领,容易进入一些误区,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把写好政治小论文总结为以下几点。一、突出“政治小论文”的特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正确认识一种事物,主要正确认识其自身的特点。一篇好的政治小论文一定要突出政治小论文的四个特点:1、突出“政治”的学科特点。在写政治小论文时,必须运用《思想政治》课中观点和语言进行写作。2、突出“小”的特点。近年各省的中招小论文都要求写400字左右,所以写作时,就要精选论据,简洁语言,从字数、篇幅到内容都做到“小”。3、突出“论”的特点。文章要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说服力强,这不仅是政治小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阅卷的依据,写作时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且三者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4、突出“文”的特点。“文”是小论文区别于一般的分析说明题、辨析题的特点。写小论文除了要把政治道理深刻体现出来外,还要求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情真意切,有血有肉,富有哲理,这充分体现了政治小论文的“文”的特点。二、紧密联系教材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基础。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往往只是围绕背景材料就事论事,虽然也谈了不少见解,但由于没有联系教材知识,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应该认识到,写政治小论文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教材知识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果写作时只是就事论事,不联系所学理论知识,既不能做到论证深刻,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也失去了写政治小论文的初衷。三、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往往规定了政治小论文写作的特点和写作角度。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不注意阅读思考背景材料,不能做到围绕背景材料把握好写作角度,归纳出有内在联系的论点和论据并加以运用,只是大量地摘抄教材知识,堆砌理论观点。这样写的结果容易造成出现文不对题或论证杂乱,观点不清或内容空洞,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四、结合自身实际或现实提高觉悟,指导践行,学以致用,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落脚点。写政治小论文也应体现这一要求。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往往忽略了联系自身实际或现实的要求,常常是论证了文中观点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后戛然而止,或喊一句口号结束全文,没有进一步联系自身的思想认识实际,指出青少年应当怎样做。这也是写政治小论文的一个缺陷。根据政治小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一般情况下,写作时应首先阅读所给材料,思考其中心思想或主题,并与教材中所学的理论和知识相联系,再结合社会、学校、家庭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学习、生活实际,按照扬长避短,推阵出新的要求定题目、定论点、定论据、定论证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快速打下腹稿或列一个提纲,就可开始正文的写作。一篇政治小论文,一般分下面几步:开头简明扼要地交待论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并总结得出结论,最后或发出倡议,或振臂号召,或展开联想,或表达决心,或表明立场态度等。

“零花钱”不容轻视(政治小论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班吧!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8刀实在是惨无人道。 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专家建议,至少在孩子七八岁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怎么写政治的论文范文

撰写政治小论文,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 方法 。它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去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政治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政治小论文 范文 一:政治小论文

标签: 小论文 政治

许多人都渴望拥有一种能提高成绩又很轻松的 学习方法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有多好的学习方法都得靠你努力学才行。

有许多同学在学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例如以下几点:

① 认为学习是为老师、家长学,学习缺乏动力。

② 学得不好就想放弃,缺乏自信心。

③ 学得不怎么样但又十分骄傲,到了真正的考试又考得不好。

④ 学得不错,但只顾自己,不爱帮助学得比自己差的人。

⑤ 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以上只是万星中的几颗而已,同学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错误认识还有很多很多。有些同学想学好,但过于着急,于是就像“邯郸学步”那样,胡乱学习。其实,这样的人在我身边还真不少呢!

我有一个邻居,她也是读初一,但成绩始终提不起来。因此,受到父母与老师的责备,连同学也看不起她。她就很不服气,下定决心要好好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让老师和同学对她刮目相看。于是,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直观察着同班那个成绩不错的同学的一举一动,想要跟着学。为此,她没有听老师的讲解,只是,专心致志地“学习”着。结果呢?正如我想象中的那样,不但成绩没提高,反倒再滑了下去。

由此可见,合理借鉴别人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在摸索的过程中,只有避免照搬,合理借鉴,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现在的思想政治 教育 是十分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的。它教育我们应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寻找到正确而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应认真而又重视地对待政治这门学科。

大部分人认为政治是枯燥无味的,它不像数学那样灵活有趣,也不像美术那样可以别具匝心。因此,大家都不太喜欢上政治课。其实,这是一种厌学的心理疾病。虽然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但这样的想法会影响到你对学习的乐趣,影响到对学习的 爱好 。所以,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要想到别人如果对这个科目有兴趣,想学。就会超过你的成绩,要有竞争的意识。

②既然设出了这个科目,就说明它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要克服厌恶心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③有类似于的这样心理要及时与老师和家长沟通。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小步,才有可能取得将来的成功。朋友们!一起为美好的梦想努力吧!

政治小论文范文二:反对“台独” 振兴中华

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是可耻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是光荣的。所以,我们要与“台独”行为做斗争,坚决反对“台独”。(提出论点)

众所皆知,台湾历来就是中国不可争辩的领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两岸中国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最根本的利益。从郑成功到施琅,多少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一曲曲壮丽的诗篇。他们的英雄 事迹 是可歌可泣的!(正面分析论点)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民族的败类。吕秀莲曾在日本说过“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台湾人民的大幸:李登辉也说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还说自己是日本人:陈水扁干脆跑到美国买来“先进武器”,将枪口对准自己的祖国。这些“台独”分子可以说用心良苦。他们明明流着中国人的血液,却怎么也不肯认祖,反而是“孩子大了忘了娘”,甚至扮演着汉奸的角色。试想一下,哪个汉奸卖国贼会有好的下场呢?他们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所以,他们搞“台独”是可耻的。(反面分析论点) 当前,国际形势不很太平。伊拉克人民此时正处在没有主权的痛苦深渊中:车臣总统遭受恐怖袭击身亡:朝鲜核武器问题越演越烈。中华民族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严峻,对于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很不利的。台湾的命运在于统一,统一才有出路。否则,台湾的前途和台湾人民的命运将遭到破坏。(联系实际)

现在,摆在台湾当权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悬崖勒马,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一条是一意孤行,妄图分裂中国,最终玩火自焚。中国有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台独”是违背民心的,是所有中国人坚决反对的,将受到所有中国人唾弃的!(解决问题)

当海峡两岸的兄弟姐妹手拉着手,心贴着心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时候……让我们共同期盼那一天尽快到来!(表明态度)

政治小论文范文三:法在我心中

曾听过这样一个 故事 :在一个冬季的夜晚,某市女中学生——年仅14岁的马某,与其表弟在逛完书店回家的途中,路遇一手持棍子,看似保安队陌生男子。二人在什么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竟接受了那名男子的强行搜身。随后,马某的表弟被遣回家讨学生证,而马某却跟着那名男子莫名其妙地失踪了……第二天,人们在附近的一座山丘上发现了马某的尸体。只见她躺在洁白的雪地里,被罪犯用杂草胡乱地覆盖着……

类似这样的案例也许已屡见不鲜,但当我们听了马某老师的一番叙述后,却不得不在痛惜的同时感到震惊。马某是该市××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记忆中的他,十分听话且学习优秀,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班长。就在案子发生的前一天,她还被评上了优秀团员。而此时老师手握着尚未发出的团员证,已是泣不成声……

14岁啊,如花般的“成熟”季节;14岁的年轻生命哟,就这样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了句号。

我们在哀叹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提出质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学生,怎能如此轻易地相信一个陌生人?因为父母、老师的关爱,给世界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假相美,才致使了她今天的悲惨结局!

望着雪地里那已逝去却尚不安分的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觉醒吗?!

马某的悲剧似乎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然而年轻冲动的我们,是否就一定能正确地诠释这个“防”字呢?

当今,最普遍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大概就是“校园勒索事件”了吧。前些天在电视上播放的《今日说法》栏目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例:16岁的中学生小天(化名)因多次被所谓的学校“老大”勒索而不敢向家长说明,终于老羞成怒,用匕首将期中一人刺死……

小天就这样亲手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而中学生马某更是由于自己的单纯、幼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马某的逝去、小天的失足,让我们为之喟叹,为之惆怅,为之痛心,为之惋惜……但我们能做的,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些吗?

我以为,要根本地避免悲剧重演,无非是四个字:觉悟,行动。

方才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孩子,然而悲剧“不偏不倚”,恰恰发生在他们身上。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也真够倒霉的,个个前程似锦,却遭遇如此劫难!”试想,假如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是否就真的能够“前程似锦”呢?为以为不然。二人的悲剧,看似单纯、冲动造成,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这种思想意识上的淡薄,不仅取决于他们个人,更是由于周围的环境造成的。这固然是他们的悲剧,也是他们父母、老师的悲剧,更深一层地,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再设想,如果陌生男子在产生不法念头的时候,能用“法”克制自己;如果马某在遭遇不法分子的时候,能用“法”保护自己;如果小天在被逼无奈时能用“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一切的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吧。现在,我们总该明白当今社会,知法、懂法,是何等的重要了吧!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善于运用法律。这,便是所谓的行动。眼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但在学法的同时,也要注意道德、勇气、社交能力的培养。做一个真正的四有青年,为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朋友,你我都处在花一样的年华,让我们在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用法律充实自己的思想!尔后,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携手齐呼:法在我心中!

写政治小论文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素质 教育 的要求,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需要,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各方面的能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政治的小论文 范文 ,仅供参考。

(步骤有四)

1.提出论题

这是政治小论文的“首”,一般为一段,20字左右。针对特定的材料或命题,开门见山,三言两语,亮明中心论点,揭示出本质性的问题。例如,针对我国北方日益严重的沙尘暴,提出“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的中心论题;针对中美撞机事件,提出"反对霸权,振兴中华"的中心论题;等等。 要求新颖而不落俗套,简洁而有概括力。

2.分析论题

这是政治小论文的"干",一般为1~2段,250字左右。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理有据、深入本质的分析,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比如,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危害;分析"反对霸权,振兴中华"的重要性,认识霸权主义的根源、表现及危害,帝国主义的本质,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迫切性等。分析时切记不可面面俱到,而应析其一点,击中要害,一针见血,就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和说服力。 要求论据充足,分析深刻,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3.解决论题?

这是政治小论文的"腹",一般为一段,100字左右。针对中心论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例如,针对怎样才能"珍爱生命,远离邪教",提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解决途径;针对如何"反对霸权,振兴中华",提出要依靠世界人民大团结来反对霸权主义,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等途径来实现。

4.联系实际

这是政治小论文的"尾",一般为一段,40字左右。联系青少年学生实际,是政治小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要认识到当前自己肩负的重任,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竭力奉献。在此,或鞭笞假、恶、丑,或歌颂真、善、美,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来号召大家为之而拼搏、奋斗。 总之,政治小论文的结尾要紧扣论题,联系实际,深化主题,充满感召力。?

政治小论文《我看环保》(例文)

我看环保

环境问题不仅是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影响人尖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提出论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环保虽如此重要,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可是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环境,有的救灾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 措施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分析论点)为此,我特提出如下建议:(解决论点)

首先,应在学生中普及环保教育,开设环保科目,并规定为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对环保作出贡献。如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必须种一棵树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对于环保,自己也有一份责任,自己也应该出一份力。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对各个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对那些违反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单位实施重罚,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从污染源上加以控制、治理。

再次,对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对于全民参加环保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国家应拨款建一些环保设施,如建一些污水处理站,保证流入江海湖泊的水的质量;采取“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并在行动之前加以宣传,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环保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为环保做点什么。愿人人都为环保出一份力,让美好的环境永远伴随着我们!(联系实际,表明观点)

评价:本文侧重解决环境问题,特点是将分析问题结合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反对“台独” 振兴中华

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是可耻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是光荣的。所以,我们要与“台独”行为做斗争,坚决反对“台独”。(提出论点)

众所皆知,台湾历来就是中国不可争辩的领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两岸中国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最根本的利益。从郑成功到施琅,多少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一曲曲壮丽的诗篇。他们的英雄 事迹 是可歌可泣的!(正面分析论点)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民族的败类。吕秀莲曾在日本说过“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台湾人民的大幸:李登辉也说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还说自己是日本人:陈水扁干脆跑到美国买来“先进武器”,将枪口对准自己的祖国。这些“台独”分子可以说用心良苦。他们明明流着中国人的血液,却怎么也不肯认祖,反而是“孩子大了忘了娘”,甚至扮演着汉奸的角色。试想一下,哪个汉奸卖国贼会有好的下场呢?他们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所以,他们搞“台独”是可耻的。(反面分析论点) 当前,国际形势不很太平。伊拉克人民此时正处在没有主权的痛苦深渊中:车臣总统遭受恐怖袭击身亡:朝鲜核武器问题越演越烈。中华民族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严峻,对于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很不利的。台湾的命运在于统一,统一才有出路。否则,台湾的前途和台湾人民的命运将遭到破坏。(联系实际)

现在,摆在台湾当权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悬崖勒马,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一条是一意孤行,妄图分裂中国,最终玩火自焚。中国有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台独”是违背民心的,是所有中国人坚决反对的,将受到所有中国人唾弃的!(解决问题)

当海峡两岸的兄弟姐妹手拉着手,心贴着心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时候……让我们共同期盼那一天尽快到来!(表明态度)

点评:本文成功的地方有:结构严谨,论点清楚,论证有力,论据充分。有不可抗辩的力量,很有说服力,看完叫人心悦诚服!语言很简练又很有力度,特别是排比句运用得很好。时代性很强,能引用当前时事,理论联系实际。材料的运用很恰当,很简练,概括能力强。思想性强,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是一篇很成功的政治小论文。

法制小论文范文( 针对有关“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情景材料)

法在我心中

曾听过这样一个 故事 :在一个冬季的夜晚,某市女中学生——年仅14岁的马某,与其表弟在逛完书店回家的途中,路遇一手持棍子,看似保安队陌生男子。二人在什么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竟接受了那名男子的强行搜身。随后,马某的表弟被遣回家讨学生证,而马某却跟着那名男子莫名其妙地失踪了……第二天,人们在附近的一座山丘上发现了马某的尸体。只见她躺在洁白的雪地里,被罪犯用杂草胡乱地覆盖着……

类似这样的案例也许已屡见不鲜,但当我们听了马某老师的一番叙述后,却不得不在痛惜的同时感到震惊。马某是该市__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记忆中的他,十分听话且学习优秀,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班长。就在案子发生的前一天,她还被评上了优秀团员。而此时老师手握着尚未发出的团员证,已是泣不成声……

14岁啊,如花般的“成熟”季节;14岁的年轻生命哟,就这样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了句号。

我们在哀叹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提出质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学生,怎能如此轻易地相信一个陌生人?因为父母、老师的关爱,给世界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假相美,才致使了她今天的悲惨结局!

望着雪地里那已逝去却尚不安分的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觉醒吗?!

马某的悲剧似乎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然而年轻冲动的我们,是否就一定能正确地诠释这个“防”字呢?

当今,最普遍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大概就是“校园勒索事件”了吧。前些天在电视上播放的《今日说法》栏目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例:16岁的中学生小天(化名)因多次被所谓的学校“老大”勒索而不敢向家长说明,终于老羞成怒,用匕首将期中一人刺死……

小天就这样亲手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而中学生马某更是由于自己的单纯、幼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马某的逝去、小天的失足,让我们为之喟叹,为之惆怅,为之痛心,为之惋惜……但我们能做的,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些吗?

我以为,要根本地避免悲剧重演,无非是四个字:觉悟,行动。

方才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孩子,然而悲剧“不偏不倚”,恰恰发生在他们身上。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也真够倒霉的,个个前程似锦,却遭遇如此劫难!”试想,假如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是否就真的能够“前程似锦”呢?为以为不然。二人的悲剧,看似单纯、冲动造成,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这种思想意识上的淡薄,不仅取决于他们个人,更是由于周围的环境造成的。这固然是他们的悲剧,也是他们父母、老师的悲剧,更深一层地,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再设想,如果陌生男子在产生不法念头的时候,能用“法”克制自己;如果马某在遭遇不法分子的时候,能用“法”保护自己;如果小天在被逼无奈时能用“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一切的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吧。现在,我们总该明白当今社会,知法、懂法,是何等的重要了吧!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善于运用法律。这,便是所谓的行动。眼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但在学法的同时,也要注意道德、勇气、社交能力的培养。做一个真正的四有青年,为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朋友,你我都处在花一样的年华,让我们在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用法律充实自己的思想!尔后,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携手齐呼:法在我心中!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心中充满无限骄傲与自豪时,又是否清醒的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呢?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比较单一,没有自己的技术品牌,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行,同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飘零不定。

美国《财富》杂志此前评选出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多数属于电力、石油、银行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不具备自己的品牌;在2016年公布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大陆仅一个品牌入选。

然而,"MadeinChina"却已深入世界每个角落,并逐渐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所谓的"中国制造"指的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但随着科技水品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了。在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确立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创造"。毕竟,仅仅是制造而没有创新,制造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之所以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就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要摆脱"不发达"阶段,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而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

我国已经从低成本时代向高成本时代过渡,因而企业也必须由"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而"技术优势"的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真正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真正参与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大 蛋糕 ",我们必须拥有创新能力,并以此向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最终加入科技创新国家之列。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论文题目: 赫伯特?西蒙的感想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财 政 学 班 级: 10财 政 学 号:__ 完成日期: __年11月15号

读赫伯特·西蒙的感想

197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年,是中国历史是不可磨灭的一年,也是中华民族重获新生的一年。同样也是在这一年,赫伯特·西蒙获得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重要肯定。

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说,其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 企业管理 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因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有关组织决策的理论和意见,应用到现代企业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和控制等系统中及其技术方面,效果良好。这种理论已成功地解释或预示如公司内部信息和决策的分配、有限竞争情况下的调整、选择投资各类有价证券投资和对外投资投放国家选择等多种活动。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而赫伯特·西蒙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决策理论即:①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又是关键的一步。经过综合概括,发现在这四个阶段中,公司经理及其职员们用很大部分工作时间来调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形势,来判别需要采取新行动的新情况。众所周知,在任何社会形势下,个人要有效地达到宗旨,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活动,也依赖于他的活动与其他相关个体的活动的相关程度,这就需要对组织成员活动的协调。

在写我“浅议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不仅提前 熟悉了写论文的格式,更让我进一步认识和熟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西蒙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决策理论和管理思想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任务。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获得了赫伯特·西蒙的生平及简介以及通过使用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透过赫伯特·西蒙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挥撒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我们要向西蒙学习他那孜孜不倦的精神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相关 文章 :

★ 2017政治小论文范文3篇

★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3篇

★ 初一政治小论文范文

★ 政治小论文中国梦范文

★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600字

★ 如何写高中政治小论文的方法步骤

★ 关于哲学的政治小论文

★ 关于坚持的政治论文800字

★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范文

政治论文范文篇二 欧盟:没有政治的政治共同体 摘要: 2009年12月1日,经过近十年的混乱和踌躇,欧盟《里斯本条约》(Lisbon Treaty)正式生效。与遭遇流产的2004年《欧盟宪法条约》(Constitutional Treaty)类似,《里斯本条约》旨在对抗12个新成员国的加入所释放出的离心力。该条约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它简化了欧盟繁琐的决策程序;为欧盟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所组成的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设立了一个半全职主席;新增了外交事务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同时,它还增大了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的权限,赋予欧盟以单一法律主体资格,并制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尽管英国、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并未加入)。 这些变化关系重大。它们扫除了欧盟有效决策的一些障碍,并使欧盟在外部世界提升其声望变得稍容易一些。亨利·基辛格嘲讽般地发问:“如果要与欧洲通话,我该拨哪个号码?”依然切中要害。《里斯本条约》只是一种,或更确切地说,一套权宜之计。该条约并未使欧盟做好面对一个与欧盟的精英和人民传承的精神谱系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准备,它甚至无意于此。欧洲领导者所寻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墨守成规,改弦易辙是其最不乐意的。欧盟仍然是一个蹒跚的巨人。自欧洲计划(European project)启动以来,其治理方面的模棱两可所带来的阴霾一直挥之不散。它仍被困于介乎联邦制和邦联制、民主治理和技术官僚统治之间的“无主之地”中。欧盟机构依然缺乏政治合法性和道德权威,以带领欧洲走出在新世纪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东方”和“西方”的古老分类在新世纪已不具任何意义。《里斯本条约》只是一个通往未知目的地的中途补给站,而非目的地本身;只是一次进行自我评估、展望未来的机会,而非逃避悬于欧洲精英和人民头顶的有关目标、原则和权力等宏大问题的借口。可悲的是,迄今为止,触目所及,逃避仍多于展望。 直面欧盟之问 通过以迟到的《里斯本条约》为顶点的、旷日持久的谈判的内在含义为探讨的期待起点,我们可以试着梳理那些互相掣肘的状况后面隐藏的问题:对于条约的含义以及欧盟的政治愿景,均缺乏泛欧范围内的深入公共 辩论 。某些欧盟成员国曾出现过激烈而气急败坏的争论,但均发生于一国范围内,而未及于整个欧洲。这些辩论聚焦于对特定成员国的立场,对欧盟整体则毫无意义。反对者喋喋不休于提案通过后丧失的本国主权,赞成者则不厌其烦地纠缠于提案失败后自身可能失去的影响力。 从1787年美国宪法起草后到1788年正式通过之前,曾进行过的非同寻常的公开辩论中体现出的激情、道德严肃性和哲学深度,欧洲制宪过程中却明显地缺席。并不存在欧洲版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或詹姆斯·麦迪逊来为欧洲宪法条约设定支撑性的道德价值观和政治假设,或者界定所欲实现的目标。像“美德”、“自由”和“公共福利”之类的反复回荡在美国制宪辩论中的词语,在欧洲制宪过程中却很少听到。印度贱民(曾经的“不可接触者”)领袖安培多伽尔(B. R. Ambedkar)在独立之后关于印度宪法的议会辩论中所发表的激动人心的言语,在欧洲无人堪与之比肩。没有人像他一样,去探究政治平等的民主承诺和市场经济固有的经济不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更无人探讨这种紧张关系对欧洲计划意味着什么。欧洲公众已非首次被浅薄所糊弄。 问题显而易见:为何会如此?这并非一个新问题。早在十年前,牛津大学的政治理论家西登托普(Larry Siedentop)即确指詹姆斯·麦迪逊是1780年代美国立宪辩论中的最杰出贡献者,并哀叹于欧洲版麦迪逊的缺失。但在西登托普写作时,这个问题可被当作学院派的空想而一笑置之。彼时,欧元刚刚推出,欧盟东扩的大冒险也即将开始。经济持久增长的光明前景似乎触手可及。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且似乎将继续保持下去。此时似乎并非讨论这些问题的恰当时机,而西登托普也并非卡桑德拉式的灾难预言家,他的语气是轻松的、对话式的,并带有些许学究气。他希望有一天欧洲可以效仿美国的联邦制,但他未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将有可能用去几十年甚或几代人的时间。 当前的局势已不同于往日。轻松的学院派时刻已经结束。1780年代充满活力并深刻的美国制宪辩论与21世纪欧洲辩论的缺失,二者之间的反差已不再是一桩历史趣闻。相反,这种反差重要而急迫。我们应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一个常见的回答是,对欧盟抱有任何其他期待原本就是荒谬的,因为当前的欧盟既非1940年代印度那样的主权国家,也非1780年代美国那样的准国家(would-be state),谈论欧洲宪法原本就是错位的,因此美国或印度式的宪政辩论也便是多余的。 但这个答案是站不住脚的。欧盟也许并非一个国家,但它无疑是一个政体(polity)。它依据深思熟虑的规则进行治理,这些规则体现在对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中。《罗马条约》签署后的50年间,这些治理规则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欧盟得以幸存,那么在接下来50年中其仍将发生更多改变。比如在一个致力于民主和人权的联盟中融入一大片前苏联的卫星国,创造出了新欧洲;而由决定制订一份《宪法条约》到批准《里斯本条约》的长期过程中,为新欧洲未来所可能形成的宪法进行一次大陆范围的对话提供了理想的机会。 技术治理的局限 我的问题的真正答案存在于一个更深的层次,那就是:针对“一体化会像一团晕开的墨迹般,必然将从一个政策领域扩散到另一个政策领域”这一理论,我们缺乏公开辩论的空间。一体化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但其手段却是经济性的;然而手段逐渐侵蚀了目的。一体化被假定为会以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方式,从一个经济领域向另一个经济领域扩散;该扩散将不会停顿,而在此过程中共识势必会被调动起来。经济上的成功——这方面的事实俯拾即是,如市场自由、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将足以将一体化计划嵌入公共文化中。没必要以共同目标的合法性来强化既成事实的合法性。一切都将自行解决。 顾名思义,这种墨迹理论不仅是经济主义的,它还具有技术官僚统治的性质。该理论的信奉者逃避公共政治的生硬和杂乱,他们认为这种生硬和杂乱无关紧要,甚至是一种威胁。这种情绪在欧盟总部依然存在且甚为流行。经济主义的技术官僚往往精于高层政治决策机构式的走廊政治,但却对下列种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巡回演说、议会辩论、政治宣传册,或电视演播室。若非如此,他们便不是技术官僚了。 他们同样不符合欧盟之父让·莫内意指的“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微妙混合”这一职务描述。成熟联邦的典型特征是:以外交政策、国防以及(并非最不重要的)金钱等方面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为起点。之后才会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干预等诸如此类的“低政治”领域。(直到罗斯福新政之时,美国才开始大规模地如此行事。)但是,莫内计划实质上却要反其道而行之:经济一体化的“低政治”先行;“高政治”则随后进行。欧洲煤钢共同体即以“低政治的”部门干预为起点。继之而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虽拥有更广泛的职权范围,但恰如其名,该组织仍压倒性地专注于经济领域的“低政治”:农业、国家间贸易、区域援助、清除自由竞争壁垒,以及创建严密的规管框架以统一标准。两者均将“高政治”留给了各成员国。 当然,“低政治”本身也具有政治性。交易要有人居中斡旋;买卖要双方达成合意;损失要予以补偿。事实上,整个欧洲计划均体现为一种妥协:以德国之崇高意志(respectability)换取法国主导的超国家主义(supra-nationalism);以农业保护换取工业自由贸易。但其间所涉及的政治实质上均是走廊政治,一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需要技术官僚技能和气质的政治。毫不奇怪,布鲁塞尔委员会之于技术官僚正如果酱盆之于蜜蜂。该委员会贝尔莱蒙大楼的走廊中回荡着技术官僚沉重的脚步声——这些脚步声来自各式各样的成员国官员及游说者以及欧盟工作人员。虽然最成功的委员会成员往往都有其政治背景,但通常而言他们首先是技术官僚性质的走廊政客,其次才是公共政治家(public politicians)。 让·莫内本人便是个典型例子。他首先是个有识之士,天生具有一种从容不迫但却引人注目的超凡魅力,并拥有一种启人心智、天马行空的非凡 想象力 。但他同样是一位从未当选任何公职的彻底的走廊政客。近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突出的是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他是近期最成功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加入欧盟委员会之前,他在法国社会党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政府中担任部长职务,但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法兰西银行(法国央行)的一个官员职位,后来供职于法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罗伊·詹金斯(Roy Jenkins),他是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英籍欧盟委员会(当时叫“欧洲委员会”)主席。詹金斯是一位完全意义上的“高”政客(“high” politician),迷恋于他乐意称之为政策的“长程路线”(“grandes lignes”)。他曾是英国极为成功的财政和内政大臣。而在布鲁塞尔,他却明显心神不宁:原因无他,只因他与周遭一切都格格不入。 “低政治”在今日是不足够的。总会有适合低政治存在的空间。在成员国中——实际上在所有国家,至少是美国,存在大量的“低政治”。在欧盟机构以及成员国行政机关,熟练的技术专家永远有其需求。然而,“欧洲计划”可以远离高政治的日子结束了。原因之一是货币联盟——技术官僚治下的欧洲的最后伟大成就——使介于低政治和高政治之间的“河岸”决堤了。这才是以下诸种危机现象的内在含义:2010年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伴随着援助计划强加而来的严厉的财政紧缩 措施 ,欧洲债券市场的波动,希腊式危机在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若隐若现的影子,价值 7500亿欧元的欧元区稳定基金的创设,尤其是扮演欧洲提款机角色的德国的焦躁与日俱增。2010年春季以来,欧元区已陷入混乱,由于欧元区是欧洲的中心地带,这意味着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让自己避开这种危机的伤害。 此次经济危机本身,与1930年代的那次危机类似,是政治性的而非技术性的。投机性泡沫是引发本次危机的近因,但泡沫本身以及监管制度和吹大泡沫的经济政策,却是深思熟虑的政治选择的产物。同样与1930年代的危机类似,基于相互竞争的政治信条和不同的经济哲学,此次危机已为再次出征创造了机遇。无论政治信条、经济哲学的竞争结局如何,最终结果仍将是受政治意志驱使的政治选择的产物。在美国,当选的总统可以帮助推动该意志的产生并对其加以集中关注,正如1930年代罗斯福总统以及当前的奥巴马总统所做的那样。但欧洲却不存在相对应的欧洲意志,也没有催生该意志的欧洲政治权威。 该情形几乎完全适用于气候变化领域。欧洲可以公平合理地声称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为超过了美国、俄罗斯、中国或印度。但在2009年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该主张却无足轻重。欧洲可以表明自身的重大成就和良好意愿,但它却毫无政治影响力。在紧要关头,其他大的经济集团往往可以无视欧洲之主张,事实也的确如此。 气候变化之影响以及它对全球政治的冲击未必会一直保持迄今为止的不痛不痒状态。在这方面,首要的是,照旧行事不再行得通。世界各经济国集团将不得不痛下决心寻找各紧急问题的解决之道;而这一过程中对痛苦的分配将是一个极具高政治性的事务。它将会带来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问题:关于分配正义,关于当代人 对子 孙后代之义务,关于穷国与富国权利之适度平衡,关于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此类问题远远超越了低政治性的技术理性(low-political technical rationality)范畴。当然,它们也同样远远超越了欧盟的能力范围。就其性质而言,上述问题具有典型的全球性特征,其解决办法也势必具有全球性。但如果欧盟领袖们不参与全球范围内应对措施之探讨,他们就会辜负欧洲公民的信任。然而,如果欧盟无法做到以同一个声音说话,如果缺乏借以凝聚民心的民主合法性,欧洲公民将无力参与欧盟事务。 在1780年代美国立宪辩论最有力的一次交锋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严厉驳斥了他和其他联邦党人所极力反对并试图取而代之的《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所可能带来的“令人厌恶的拖延, 不断的磋商和密谋,有关公益的卑鄙的妥协”。这些驳斥是如此尖锐,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因它并非今日欧洲困境的准确描述而感到任何安慰。 重塑欧洲理想 那么,欧盟何以具有“低政治”偏好呢?应该如何加以克服?当然,该偏好是欧盟早期经济主义的遗产。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它同时还是冷战的产儿,冷战时期西欧在美国的保护伞之下寻求庇护。当时的欧洲共同体没有理由——也没有什么机会——进入“高政治”领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顾名思义该组织具有高政治性,负责处理欧洲的安全需求;华盛顿,新时期的“西”罗马,是欧洲处理与自身密切相关之高政治事务的舞台。然而,今日的欧洲已不再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进行全球争夺的战场,美国也不再是欧洲的捍卫者和引领者。身处新的世界,欧洲早晚都要回答基辛格所提出的问题,正如美国人在1780年代寻找办法来应对汉密尔顿的奚落那样。如果不采取与220年前北美洲经历过的类似的变革,欧洲将无法找到答案。 美国宪法之父们——正如他们在那不朽的话语中所阐明的——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完美的联盟”,因为过去的苦难经历告诉他们:要在一个艰难重重的世界上生存,自身所珍视的自由必须深深扎根于有力而合法的统治之中。在这方面,今日的欧洲与1780年代美国的相似程度超过了大多数欧洲人和美国人的认知。毕竟,欧洲领袖们率先推出《宪法条约》和《里斯本条约》,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现有的欧盟治理结构需要彻底革新。 但悲剧之处在于,与美国宪法之父不同,欧洲领袖们既缺乏自信又傲慢自大。他们没有美国联邦党人宏大的政治抱负;又未将欧盟的公民的主体性纳入一体化计划。但如果假定,因为种种原因,21世纪的欧洲无力举行美国历史上那种令变革成为可能的全欧范围对话的话,那这就会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忠告。 欧洲对话该谈些什么呢?又该如何进行呢?第一个必备条件是跨越国际关系的学科界限。对那些大量充斥国际关系领域的自诩为“现实主义者”的人们而言,民族国家被设想为一枚滴水不进的撞球,以它们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则是一个“撞撞球的游戏”。哲学、道德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无关紧要,应当从严肃的讨论中加以排除。国家是理性的政治行为者,是当前经济危机中轰然倒塌的理性经济行为者的近亲。民族国家在理性判定的基础上追求其利益,一如理性的经济行为者那样。它们会以夸大其词的、说教的或意识形态的空话掩饰其利益追求。但这类空话只是个幌子;扯掉该幌子,赤裸裸的利益内核便会赫然显现。正如许多主流现代经济学家往往遗忘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者的哲学和道德关怀一样,许多国际关系专家也对部长、官员和舆论制造者们不约而同游弋其间的意义海洋不加理会——即便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在英语世界,“现实主义”弥漫在公共文化的各个角落,结果在如何面对欧洲计划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之未来方面,形成了一种肤浅的、平面的和尤为陈腐的态度。因为欧盟不是也永远不会成为由自利国家(self-interested states)所组成的微不足道的国家集团。现实政治助力了欧盟计划的启动,但现实政治本身并无法解释该计划的起源以及它在早期所取得的惊人成功。而这两者均源于一个共同信念: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均源自道德和政治失败,为了修复创伤,相互间的道德谅解和宽恕就必须压倒狭隘的国家利益。这也就是莫内所言其目标是“人的联合”(“unite men”)而非“国家的联合”(“coalesce states”)的用意所在。莫内的梦想已经远去,但它并未从欧洲情境中彻底消失。毫无疑问,欧盟由国家构成;这些国家追求其领导人所认可的利益。但欧盟同时还对相关国设定限制,这些限制源于一种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所无法捕捉的复杂的相互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是道德的、哲学的,也是实践的。 同样,纠缠于欧洲研究专家们所钟爱的具体制度细节,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而无助于阐明问题。结构取决于目的;利益由理念来界定,而最终又取决于理念所概括的道德假设。在关于欧洲政治的学术著述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是,在所谓的“修辞”(“rhetoric”)和“现实”(“reality”)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定的反差。但说辞是现实的一个方面,而现实又被说辞所形塑。如果将修辞界定为有说服力的言论——理应如此界定——那么那些将自己不喜的言论一律贬损为“修辞”的现实主义者,其本身就在使用一种相当糟糕的修辞性比喻。《里斯本条约》之后,关于欧洲的有价值的讨论必须超越此类修辞而向更深层次挺进。该讨论必须紧紧抓住根本性的哲学和伦理问题,而当代欧洲领袖们在太多的评论员和学者的辅助和教唆之下却刻意回避之,这些问题事关:政治的属性以及政治中的人们、政治行动的可能性、民主在21世纪后现代世界中的含义、欧洲文明和欧洲理想的本质,以及欧洲人在当今世界中所应寻求的位置。 美国立宪论战者均是实践家,而非囿于门户之见的理论家。他们并非利益政治——蓄奴州.自由州、大州.小州——的门外汉。但美国立宪者并未仅仅投身于利益纷争。革命和战争的喧嚷使其彻底远离旧有的政治和知识立场。他们将自身从英国直接管辖之下解放出来,他们必须决定如何运用到手的自由以及怎样捍卫它。在立宪辩论中,他们将往昔的知识席卷一空,并对当代人的学术成果加以充分利用。同时凭借着令人震惊的实践和智识创造力,他们还打破了当时人类普遍看法的藩篱,锤炼出一种崭新的适应自身需要的政治科学。当前的欧洲不能盲目遵循美国立宪者的指引,但我们至少需要有他们那一往无前的主动性,以首要原则为思考的起点。 智慧的起点是承认这一事实:即便有了《里斯本条约》,欧洲计划仍深陷令人难堪的悖论。欧盟是一个取得惊人成功的民主化的施动者,但光鲜背后潜藏着危机,欧盟自身的章程违背了它帮助大多数新成员国和部分老成员国所确立的民主原则。在欧盟的心脏地带存在一种人们反复讨论但却仍一知半解的“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它同时也是一种领导权、意志和合法性赤字——而最终仍是政治赤字。欧盟机构无法激起认同,因为它们并未植根于认同;由于无法激起认同,它们也就无法带领欧盟进入高政治领域,无法克服在全球事务中沦落为无足轻重小卒的危险。 欧盟“在多元中团结”(United in Diversity)的信条集中反映了曾经对莫内和其他欧盟创立者带来激励的美好愿景,这一愿景仍在激励着欧洲领袖中的佼佼者。但该信条意味着在欧盟整体和特定成员国之间存在一种利益上的紧张关系,诚然,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健康的紧张关系。这没有什么不对或者令人惊奇的。联邦和邦联体制均存在这一问题,所有的多级治理结构均概莫能外。但欧洲的悲剧在于,其管理机构缺乏一种使其可以专注而有效地追求整体利益的道德权威:既成事实所赋予之合法性不再充足。结果便是,各组成部分的声音过于响亮,而整体声音则过于柔弱。 (大卫·莫奎德,英国历史学家、曾任欧洲委员会首席顾问、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院长。 文章 节选自作者2011年4月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The End of the West - The Once and Future of Europe”一书第四章。) 作者:大卫·莫奎德 看了“如何写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 怎么写政治论文格式 2. 关于政治论文题目怎么写 3. 历史政治论文怎么写 4. 关于生活的政治论文怎么写 5. 初三政治论文如何写

  • 索引序列
  • 写手机的政治论文范文
  • 关于手机的政治论文范文
  • 关于手机的政治小论文范文
  • 政治小论文主题手机
  • 怎么写政治的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