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立体构成论文文献参考

立体构成论文文献参考

发布时间:

立体构成论文文献参考

前言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意义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产生第三节 立体构成观念思考练习题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要素第一节 形态要素一、形态基本要素二、形态的分类三、形态心理第二节 材料要素一、材料的运用二、材料的分类与特点三、材料的肌理体验四、材料的结构与构造第三节 空间要素一、空间模式二、空间感觉三、立体错视第四节 形式要素一、单纯化原理二、对称与均衡三、对比与调和四、节奏和韵律五、秩序性与数列比六、变化与统一思考练习题第三章 立体构成制作过程第四章 立体构成的训练方法第一节 从平面到立体一、折屈加工二、切割加工三、压屈加工四、柱形加工五、仿生结构六、集聚构成七、多面几何体构成第二节 线材立体构成一、垒积构成二、框架构成三、桁架构成四、线织面构成五、拉伸构成第三节 面材立体构成第四节 块材立体构成一、单体二、单体组合构成训练题第五章 综合立体构成一、线、面、块综合构成二、自由形体的构成训练题第六章 立体构成设计图例赏析参考文献

这分有什么用啊 明摆着不劳而获。。。还两万字

1、黄白 从一级装饰企业就位看我国装饰行业发展[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6,(05)。

2、黄白 对我国家庭装饰业发展的一些认识[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02) 。

3、黄白 997年我国一级装饰企业的发展与分布[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8,(01)。

4、黄白 我国装饰设计行业十大问题[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0,(02) 。

5、黄白 对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若干问题的认识和评估(下)[J]室内,1993,(02) 。

6、研讨会创新与发展——北京大观园酒店室内设计[J]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4,(06)。

7、冯颀军. 浅谈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中式元素和传统意境表达[j]。

8、周玉明. 室内设计市场现状与现代中式设计构思[j]。

9、白志刚.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 艺术教育, 2006,(03) 。

扩展资料

环境设计不仅是考虑建筑空间的六个面的问题,而且要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全面地、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营造。

其手法不仅要利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及空间构成的知识,还须利用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以及物质手段。

使大空间变小,小空间变大,按照设计构思的要求,将空间重新划分与组合,使之增加视觉上的扩展延伸,通过各种物质构件组织变化,加添层次,以求大而不感其空,小而不感其塞,创造出预期的格调与环境气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室内环境设计

立体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高职三大构成整合

论文摘要: 三大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本文从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整合的措施。 三大构成体系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里把形态、肌理等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进行分解、排列和组合,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形象;色彩构成是利用多个色彩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重新搭配和塑造新的色彩形象;立体构成是用各种将基本构成要素如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等方面按照一定的原则重组成新立体形象。这三门课程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课程依存关系。 一、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意义 三大构成体系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渊影响。它开设了以图形、色彩和材料研究为主的三门课程,也就是今天三大构成的雏形,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三大构成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但是仍然坚持着包豪斯的设计宗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基础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它的知识具有深度和较广的辐射面,与多个设计领域有着紧密关系,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设计等,因此通过培养发散思维,拓宽专业方向。此外,三大构成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眼、手、心的高度统一。随着人们对现代设计的享受度不断提升,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大构成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缺乏一定的经验,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足性问题。 1.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可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设计市场和社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具备独创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因此三大构成课程也必须是为市场服务的,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但是从高职院校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情况看,开设的针对性不明确。另外艺术设计专业里的方向较多,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的专业定位和特点的,但是三大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表现出来的却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雷同,甚至课时量也是雷同的,放到任何一个专业方向里开设都是“放诸四海皆准”,更别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到底它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高职院校考虑得明显不够深入。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由于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思想,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意义不明确,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3.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 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毕竟本科是四年制,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就显得跨度过大,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知识还没来得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又说要上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内化,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了。 4.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三大构成课程一直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手段,任课老师先按照课程安排讲解理论知识点,然后演示技法和布置作业内容,学生就根据要求完成操作训练若干份,一般是以手绘训练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已经丰富了师生的视觉感知,但是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训练,然而学生入学前基本是没有功底的,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这种强调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学生更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清楚知道在高职学习的目的是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上岗就业,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三大构成的重要性,他们很快就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转而急于求成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因此在当前设计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考虑三大构成基础课如何紧密跟随时代步伐,走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这样才能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构成理论的同时,又能使其有效地运用到设计领域,是老师要认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措施 由于三大构成是因设计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设计领域为主线,围绕着如何进行设计运用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构成的基本法则进行创作和设计,探索出更多的设计组合样式,但无论变出多少样式,有一样是不变的,即不脱离实际,时刻与生活中的设计紧密相连,因此,有必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重组成一门课程,让它和专业特色衔接一块,和时代需要接轨,充分突出课程的传承性。 1.整合课程时间,加强课程连贯性 虽然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可以独立成体,但是三 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相互融合的,如果把三门课程分开单独上的话,并穿插到各个学期,既浪费课时,学生学习起来也被搞得糊里糊涂,无法理清各门知识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合理整合课程开设的时间,将三门课程压缩到大一下学期同步完成,既有大一上学期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基础的铺垫,又能承接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此加强课程连贯性。将三门课程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课时量适当压缩一点,并平均分摊到整个学期,让学生有时间消化知识,设定理论和训练的比例为1:2,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训练和创作的时间。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把三门课程合成一门,会不会又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呢?许多知识被浓缩了,就无法体现三大构成的课程特质了?这些疑问是必然的,为了解决这些整合课时产生的问题,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整合,保存经典实用的,去除重复过时的,才是真正地体现高职的高效率、高技能的培养特色。 2.整合教学内容,凸显课程关联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有平面和立体之分,有关于造型的、装饰的、色彩的、等,如何合理取舍内容,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课改能力。另外,老师必须具备前 瞻 性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能直接到设计类企业进行调研工作,了解企业所需设计人才的类型和规格,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对人才需求中重要的能力培养落实到三大构成课程中。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不同的设计企业也对人才规格有不同要求,例如广告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图形创意和设计能力,因此在课程整合时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整合;又如动漫设计专业侧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和空间能力,因此就应把重点放到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整合中。 将三大构成整合成一门《三大构成基础》课后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先单独讲授平构、色构和立构的经典实用内容,例如平构中的点线面的形态变化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常用法则;色构中的色彩三属性和色彩等;立构中的材料运用和形式法则等,实训则以单项训练为主。第二阶段为两两课程融合教学,任课老师结合大量生活中的'设计例子来深入分析每两门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结合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分重点讲解,不能泛泛而谈,例如针对广告设计专业来说,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平面广告中的综合运用尤为重要。总之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都应该通过三大构成内容的结合体现出来。老师就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相关的专项训练作业。 3.整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理论,演示技法,再由学生完成常规训练作业,形式单一,学习动机未被启动,如果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则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对发放的任务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学会建构知识。例如进行理论授课时,老师可以布置下堂课的理论知识作为任务,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内容利用教材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并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在课堂分享。另外老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纯手工制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应结合电脑制作的手段填补手工制作的不足,既提高了制作的速度和数量,又可以完成一些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设计构思。为了节省制作时间,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摄影技术从生活中寻找美的题材,例如某些立体构成作业就很适合用摄影手段完成了。此外,老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新材料,让学生养成探索新材料的爱好,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激发创新意识。若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则能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整合教学评价,体现成效全面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分,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对于那些学习认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分数成了全面评定他们的绊脚石。因此提倡老师建立文件夹式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含学生每一次的作业,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横向观察每个同学之间的水平差距。其次通过校内办学生作品展,让其他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其中作品展不应只有作品,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和学的效果及反思,结合问卷形式就更能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了。 结语 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是连接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的桥梁,因此巩固桥梁的基石很重要,让学生更顺利地通往设计的职业岗位,必须对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始终如一地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2]姜佳薇,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如何改革和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有关建筑设计表现方法、手段

ISBN7-112-05157-6 建筑与徒手画 中国建工ISBN7-80159-555-6 国外建筑钢笔徒手画精选 中国建材ISBN7-80058-805-X 测绘图集(上、下册) 中国计划ISBN7-112-04960-1 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中国建工ISBN7-112-06386-8 建筑工程制图图例及符号大全 中国建工ISBN7-112-04958-X 建筑平面表现图解 中国建工ISBN7-5611-2008-7 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 大连理工ISBN7-5629-1710-8 模型制作 武汉理工ISBN7-5611-2414-7 建筑图法 大连理工ISBN7-5611-1889-9 建筑语汇 大连理工ISBN7-5611-2311-6 设计元素 大连理工

ISBN7-5618-1371-6 (第四辑)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天津大学ISBN7-5618-1421-6 (第五辑)建筑绘画表现技法 天津大学ISBN7-5618-1261-2 (第一辑)建筑的基本知识 天津大学

2,有关前辈建筑设计思想、感言

国外大师谈话录

ISBN7-112-05921-6 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9-4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20-8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8-6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5618-1556-5 建筑创作漫步 天津大学ISBN7-112-04898-2 建筑创作中的立意与构思 中国建工ISBN7-112-04896-6 建筑的美学评价 中国建工ISBN7-5618-1384-8 建筑的艺术观 天津大学ISBN7-112-02209-6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中国建工ISBN7-112-03388-8 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中国建工

3,有关建筑设计历史

世界建筑史

ISBN7-112-04899-0 古埃及卷(上、下册) 中国建工ISBN7-112-03571-6 古希腊卷(上、下册)ISBN7-112-03737-9 拜占庭建筑 ISBN7-112-03738-7 哥特建筑 ISBN7-112-03739-5 文艺复兴建筑

ISBN7-112-03734-4 希腊建筑 ISBN7-112-03745-X 现代建筑 ISBN7-112-03741-7 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 ISBN7-112-03743-3 伊斯兰建筑 ISBN7-112-05619-5 圣经中的文明古城 ISBN7-112-05679-9 世界历史名城 ISBN7-112-05680-2 世界著名建筑 ISBN7-112-05657-8 世界著名战场 ISBN7-112-05200-9 失去的建筑(增订版)

未来建筑师丛书

ISBN7-5618-1262-0 (第二辑)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ISBN7-5618-1050-4 (第三辑)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4,有关优秀建筑设计师作品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ISBN7-112-04682-3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1 中国建工

10157ISBN7-112-04683-1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2 中国建工

国外名建筑选析丛书

ISBN7-112-04692-0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ISBN7-112-04696-3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ISBN7-112-04687-4 朗香教堂 SBN7-112-04690-4 联合国总部大厦 ISBN7-112-04693-9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ISBN7-112-04691-2 西格拉姆大厦 SBN7-112-04689-0 西塔里埃森 ISBN7-112-04694-7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 ISBN7-112-04695-5 约翰·汉考克大厦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

ISBN7-112-03631-3 阿尔瓦·阿尔托 ISBN7-112-03751-4 安藤忠雄 ISBN7-112-00788-7 贝聿铭

ISBN7-112-05836-8 查尔斯·柯里亚 ISBN7-112-00229-X 丹下健三 ISBN7-112-03049-8 黑川纪章

ISBN7-112-04542-8 凯文·罗奇 ISBN7-112-01165-5 赖特 ISBN7-112-01872-2 路易·康

ISBN7-112-05837-6 路易斯·巴拉干 ISBN7-112-00580-9 密斯·凡·德·罗

ISBN7-112-03209-1 诺曼·福斯特 SBN7-112-01374-7 西萨·佩里 ISBN7-112-01889-7 雅马萨奇

ISBN7-112-01821-8 詹姆士·斯特林 中国建工

5,有关各种建筑类型、风格

ISBN7-112-04560-6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画集 中国建工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

ISBN7-112-03708-5 第10卷 东南亚与大洋洲 ISBN7-112-03699-2 第1卷 北美

1ISBN7-112-03700-X 第2卷 拉丁美洲 ISBN7-112-03701-8 第3卷 北、中、东欧洲 ISBN7-112-03702-6 第4卷 环地中海地区 ISBN7-112-03703-4 第5卷 中、近东 ISBN7-112-03704-2 第6卷 中、南非洲

ISBN7-112-03705-0 第7卷 俄罗斯、前苏联和独联体国家 ISBN7-112-03706-9 第8卷 南亚 ISBN7-112-03707-7 第9卷 东亚

building系列

ISBN7-5611-2131-8 大学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91-1 航空港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0-X 纪念性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073-7 教堂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3-4 剧院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6-9 桥梁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208-X 市政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2-6 图书馆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5-0 银行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209-8 影院建筑 大连理工

6,有关住宅设计

世界小住宅设计经典丛书

ISBN7-112-04254-2 世界小住宅(1) 中国建工ISBN7-112-04255-0 世界小住宅(2) ISBN7-112-04256-9 世界小住宅(3) ISBN7-112-04257-7 世界小住宅(4) ISBN7-112-04258-5 世界小住宅(5) ISBN7-112-04259-3 世界小住宅(6) ISBN7-112-04260-7 世界小住宅(7) ISBN7-112-04261-5 世界小住宅(8) ISBN7-112-04262-3 世界小住宅(9) ISBN7-112-04263-1 世界小住宅(10)中国建工

世界住宅设计丛书(共4册)ISBN7-112-04117-1 世界住宅设计(1) ISBN7-112-04118-X 世界住宅设计(2) ISBN7-112-04119-8 世界住宅设计(3) ISBN7-112-04120-1 世界住宅设计(4) SBN7-112-02296-7 北京四合院 ISBN7-112-03229-6 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 ISBN7-80058-773-8 小宅设计 中国计划ISBN7-5618-1199-3 中国传统民居 ISBN7-112-05509-1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7,有关设计构成

ISBN7-80058-884-X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2-3 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 中国计划

ISBN7-80058-881-5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3-1 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 中国计划ISBN7-112-03215-6 通俗色彩理论 中国建工

8,有关其他院校设计类专业作品

ISBN7-112-02685-7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专辑 ISBN7-112-03207-5 清华大学专辑 ISBN7-112-02684-9 深圳大学专辑 ISBN7-112-02872-8 天津大学专辑 中国建工ISBN7-112-03128-1 同济大学专辑 SBN7-112-04706-4 北大建筑 1(无)上下住宅 中国建工ISBN7-112-05198-3 北大建筑 2 79号甲+ ISBN7-112-03337-3 东南大学建筑系七十周华纪念专集 学生作业集

9,专业杂志

ISBN7-112-04745-5 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杂志) ISBN7-112-01960-5 建筑画(杂志)建筑师(杂志)

10,有关建筑理论

ISBN7-112-05863-5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ISBN7-112-06063-X 建筑美学 SBN7-112-05219-X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ISBN7-112-06064-8 空间的语言 ISBN7-112-05855-4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ISBN7-112-03819-7 总体设计ISBN7-112-04939-3 匠学七说 ISBN7-112-03568-6 建筑空间组合论 ISBN7-5618-1252-3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ISBN7-112-03721-2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中国建工ISBN7-112-05646-2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中国建

ISBN7-112-04722-6 建筑形式语言 ISBN7-112-05243-2 结构形态与建筑设计ISBN7-112-05861-9 聚落探访 ISBN7-112-02942-2 建筑图解辞典

拓展: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色彩与立体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1] 张福昌.视觉传达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 约翰内斯 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 杜新,王磊.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1)[4] 许嘉.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C].内蒙古大学,2012.[5] 金容淑.色彩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6] 漆明文,孟瑞娟,蒋建民.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 [7] 周钧,崔唯.视觉传达色彩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1]余朋. 浅议色彩设计中的色彩心理与色彩搭配[A]. 王兴成,陈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C].: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舞动的气息 流动的色彩——家装色彩搭配[J]. 中国住宅设施,2011,(2). [3]朱海滔. 色彩搭配师:用色彩扮靓生活的魔法师[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3). [4]李书清. 用绿色舞动时尚色彩——谈园林景观植物的色彩搭配[J]. 中国林业,2009,(14). [5]周文. 色彩搭配设计师亮相中国 和谐配色提升商品竞争力——访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总干事侯新宇[J]. 纺织服装周刊,2007,(6). [6]张祖鹰. 网站建设中的色彩与色彩搭配[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11). [7]朱海滔. 色彩搭配师:用色彩扮靓生活[J]. 人才开发,2008,(4). [8]月影. 打造色彩PC 彰显个性魅力 电脑配件色彩搭配新创意[J]. 电脑采购周刊,2003,(5). [9]李琼.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色彩搭配[J]. 绿色科技,2010,(8). [10]韩秋菊. 成语中的色彩搭配[J]. 潍坊学院学报,2010,(5). [11]姬凌云. 微探服装艺术设计之色彩搭配的魅力[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2]王一川. 浅析装潢设计中色彩搭配标准[J]. 才智,2010,(36). [13]林文发.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2). [14]马莹莹,杜暖男. 色彩搭配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 [15]王嵩. 浅析室内设计之灵魂——色彩搭配[J]. 大众文艺,2010,(24). [16]王宝森. 时尚热门新职业——色彩搭配师[J]. 生意通,2011,(2). [17]刘保和. 流行色与空间的色彩搭配[J]. 陕西建材,2002,(8). [18]吴志华. 艺术插花的色彩搭配[J]. 中等林业教育,1998,(2). [19]陈劲,徐飞,陈虹先. 应聘简历色彩搭配的眼动研究[J]. 心理科学,2009,(6). [20]赵洪涛,赵慧媛. 浅析教育网站的设计风格与色彩搭配[J]. 改革与开放,2010,(4). [21]陈莉芳. 服装色彩搭配与人物整体形象设计的研究[J]. 科技资讯,2010,(14). [22]黄媛莎. 色彩搭配与形象设计化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 [23]王瑜. 浅析民间色彩搭配口诀及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2). [24]非手. 色彩搭配师:为职教再添技能砝码[J]. 纺织服装周刊,2010,(17). [25]刘聪聪. 室内色彩搭配——难舍红色中式气韵[J]. 法制与社会,2010,(19). [26]刘佳奇. 谈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王士刚,李晓慧. 网站色彩搭配方法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0,(6). [28]王丽华. 浅谈服装色彩搭配[J]. 大众文艺,2010,(12). [29]史刻娟. 色彩搭配在粗纺面料中的应用[J]. 毛纺科技,2010,(9). [30]孙璐,李宁. 中国青年女性服装色彩搭配美的规律初探[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31]班祥东. 论网站设计中色彩搭配之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3). [32]王军利. 关中地区屋顶绿化中景天科植物色彩搭配的相融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9). [33]曾晓娟. 浅谈网站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科技信息,2010,(27). [34]葛莉. 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协调性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35]唐闻.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36]彭文波. 色彩搭配有帮手 人人都能成行家[J]. 电脑爱好者,2009,(5). [37]李英. 色彩搭配课程在京开讲[J]. 纺织服装周刊,2009,(3). [38]孙嘉,邱诗霖. 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搭配[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 [39]王楠. 色彩搭配中 品味“香水百合”般优雅的家[J]. 建材与装修情报,2009,(6). [40]何伟. 网站色彩搭配[J]. 科技信息,2009,(18). [41]李杏花,周晖. 浅谈色彩搭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南昌高专学报,2009,(4). [42]孙露. 解析服装陈列中的色彩搭配方式[J]. 消费导刊,2009,(19). [43]《红色范思哲 灰色阿玛尼:跟大师学色彩搭配》[J]. 中国服饰,2009,(8). [44]首期江苏省色彩搭配培训班即将开办[J]. 江苏纺织,2009,(9). [45]金禹彤. 美幻的迷梦与奇诡的异景——鲁迅《野草》中的两处色彩搭配意象[J]. 名作欣赏,2009,(29). [46]蒋卫平. 论室内装饰设计的色彩搭配[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2). [47]叶献忠. 浅谈烹饪教学中冷盘菜肴的色彩搭配[J]. 职业,2010,(3). [48]谢家品. 正确服饰色彩搭配创造销售新机会[J]. 纺织服装周刊,2009,(23). [49]正阳. 鹿王大力培养色彩搭配师[J]. 纺织服装周刊,2009,(31). [50]温卫中,张祖鹰. 网站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乐音体系的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梁龙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 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 文化 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朱智贤 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4] (美)库利(Coodley,.)着,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1989 [15]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猜你喜欢: 1.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4.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高考作文构思和立意论文参考文献

【原题呈现】 4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7年12月,“佛系青年”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成为流行词。其含义是指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态度。 材料二:匠系由匠人精神演化而来,极度重视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匠系青年任性、执着、坚持,专注、开放、创新,死磕自己,追求美好。就像丁磊所言:我只想安静地做个匠系青年。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中列举两种生活态度,一是“佛系”,即“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态度”;二是“匠系”,即“极度重视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匠系青年任性、执着、坚持,专注、开放、创新,死磕自己,追求美好。考生可以就“佛系”或“匠系”来谈自己的认识。从“佛系青年”的做法来看,“佛系青年”体现的是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他们心态上淡定自若,随遇而安,但并不是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拥有“佛系”的心态,可以让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的纷扰,调适心灵,保持心理健康。从“匠系青年”的做法来看,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他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他们严谨,一丝不苟;他们耐心,坚持,专注;他们从容独立、踏实务实;他们摒弃浮躁,宁静致远。考生既可以肯定“佛系”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肯定“匠系”的生活态度,也可以综合二者。如肯定“佛系”,则“佛系”的内涵实质可以界定为“不争名利的淡然,不惧风雨的达观,不屑琐事的包容,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是应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本能,让自己慢下来去体会内心真实的需求,寻求精神和身体上的愉悦,放弃争名逐利,回归生命本源,顺其自然地生活;体现的是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围绕“不争输赢,平淡随顺过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的纷扰,调适心灵”“淡泊不争亦是时代良方”进行立意。如肯定“匠系”,则应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即“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即“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即“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即“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由此可以围绕“优秀的民族不能缺少工匠精神”“追求产品极致是企业、民族乃至国家的立足之本”“深植根基,方有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立意。考生也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如对于生活,无欲无求可以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纷扰,调适心灵,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工作、理想等要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定,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作文,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充足的论据,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如写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1.不争输赢,平淡随顺过生活 2.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的纷扰,调适心灵 3.淡泊不争亦是时代良方 4.优秀的民族不能缺少工匠精神 5.精益求精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6.深植根基,方有工匠精神 7.对于生活,无欲无求可以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纷扰,调适心灵,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工作、理想等要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方法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范文选读】 也说“佛系青年”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原题呈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投资界有一个“100小时定律”:要想甩掉门外汉的帽子,你用不了100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都用不了。绘画,可能你花1万个小时,也成不了达·芬奇;但花不到10个小时,学会画简单的小人、艺术字,你就能超越画盲,在朋友圈集赞无数。摄影,你花1万个小时,可能都成不了布列松或森山大道;但花不到10个小时,就能用手机拍出很有“艺术感”和“高级感”的照片。 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介绍自己的成功起点:1天做1个俯卧撑,1天读1页书,1天写50个字。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这就是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小起点的魔力。 毕竟,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但为何你到现在可能还没入门,还属于被超越的那80%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材料提供了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核心是美国投资界有一个“100小时定律”,并阐述了该定义的内涵是,要想甩掉门外汉的帽子,你用不了100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都用不了。同时还以绘画、摄影为例加来证明。第二段,具体以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介绍自己的成功起点为例,证明小起点造就成功。第三段对上面两段内容总结评价,得出结论,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并呼吁读者要有行动。整个材料强调功在平时,注重积累,不要忽视小,小能带来大成功。由此可以立意,坚持才能胜利;小事情中孕育大成功或平凡之中孕育伟大;功在平时;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厚积薄发。其他立意,只要在材料范围之内,符合材料要求都可以。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如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方法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范文选读】 小坚持,大成功 我有个坏毛病,就是做什么事都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为什么不行呢?那都是因为目标定的太大才导致的。 有一个三只钟的故事总在脑中徘徊,为我启迪。 一只刚刚新组装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的中间。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唉声叹气地对小钟说:“来吧,你也应该工作了。不过我有点担心,在你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以后,恐怕就吃不消了。” “我的天哪!三千二百万次。”小钟吃惊不已地说。“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则心平气和的对小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的任务就是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哇噻,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呀!”小钟半信半疑。“如果是这样,我愿意做。” 这样,小钟非常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总共摆了三千二百万次。 哎,这是多么简单呀!三千二百万次的数字是多么庞大,可是真得去做,只需每秒摆一下便可以完成了。 就在这时,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一个有关于这类道理的故事——分段奔向目标。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1984年参加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战胜了很多名将,出人意料的获得冠军。记者们全都围拢过来,想知道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 山田本一说了一句简短的话:“用智慧战胜对手。”大家都不理解。 1996年山田本一在一部自传中披露了个中奥妙。 在每次参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仔仔细细地看一遍。把醒目的标志画在纸上。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就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开始之后,他就以短跑的心态奋力奔向第一个目标,跑完后,又以同样的心态跑完第二个目标。是呀,分段奔向目标。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一个大目标,也许会让人透不过气来,可是,只要分解开来,每天坚持去做这么一点点,谁能说做不到呢?每一个小小的坚持,就可以构筑一个庞大的成功。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审题就是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和所提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审不好题,便会出现跑题或不切题的现象。 首先审定体裁。有的题目,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可以,但有的题目,其中有些词语就是暗示体裁的标志,如果题目中有“谈”、“论”、“评”、“议”、“……的看法”(或“启示”)、“从……说起”一类词语,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字样的,都是记叙文,有“颂”、“赞”、“唱”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像“我家的小花猫”和“风筝为什么能上天”一类的题目,就适于写说明文。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可以用加标志的方法审定,有的可以加“淡”,“说”,有的则可加“记”、“忆”,这样文体就好确定了。 第二,审定内容和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对象、说理或抒情等方面都有一些限制。如“寒假生活二三事”,明确规定时间——寒假里,内容——记二三事。还有的用“前”、“后”等词来限制时间。如“暴雨前”、“放学后”。空间的限制如“我家的乐事”,“市场见闻”,都是对地点的限定。也有的题目限制了写作的对象,“我的一点收获”是写自己的,“我的好朋友阿芳”则是写别人的。 第三,审定中心与人称。有的题目中心很明确,有的则不明显。例如“校园新风”,“新风”即题目的中心。作文时就要紧扣这个中心,而不能大写校园生活,而忽略了“新风”的含义。至于人称,可根据体裁而定,一般地说,记事写入的文章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诗歌、散文一般用第一人称。 最后,是领会题目中的象征义和比喻义。高尔基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者”,“驿路梨花”中的“梨花”象征“雷锋精神”和“有雷锋精神的人”。“在阳光下成长”,“阳光”则象征“党的阳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美好”。人们习惯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或“春蚕”,因此,“春蚕颂”、“蜡烛赞”之类的题目,自然是颂扬教师的。 还有供材料作文。这类题目关键是读懂所提供的材料,准确领会材料的思想内容,其次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 2.立 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性。它贯穿全文,全文都是围绕中心来写。 文章的立意应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意、集中。 正确就是符合题意,不离题,不偏题;鲜明就是明确,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深刻就是对题意要深入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新意就是要有新鲜感和现实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集中,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否则会杂乱无章。 具体地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设置迷惑,藏头去尾。审题时只要在原题上适当添加新的条件,题目就会显露出来。如“歌声”,如果用此法,在原题目前加上“我的”、“老师的”、“校园里的”、“敬老院里的”等新条件,使题目成为“我的歌声”、“老师的歌声”、“校园里的歌声”、“敬老院里的歌声”。这样,文章就容易写得具体形象了。像这类的题目还有“心事”、“温暖”、“镜子”、“灯光”、“尝试”等。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只可在草纸上或心中填补。 (2)遇到难以着笔的大题目时,可用大题小做法,从小处人手,化小写作的题材和范围。如“求索”就是一个大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大题,可以用大题小做法,截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选取熟悉的、感受深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写,这样就可摆脱无法取材、难以下笔的困惑境地。如在正题“求索”下加副题“美好的童年”,写童年时代的求索;加副题“中学生活的剪影”,写中学时代的求索;加副题“深山探宝记”,写向大自然的求索;加副题“图书馆中的欢乐”,写在浩瀚书海中的求索。大题小做,从小处人手,从小处写起,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3)虚题实写。有些题目,由于概念抽象,不好把握和驾驭,这时则可用虚题实写法来启开思路。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下笔了。此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都可以写。 (4)实题虚作。有些常指实物的题目,小而具体实在。如“秋叶”、“春雨”、“窗口”等,这类题目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实物,而应着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初中语文课本中《白杨礼赞》一文就是一篇典型的实题虚作的作品。作者在文中步步渲染铺垫,极力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此为实;然后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过渡到具有白杨树这种品格的西北抗日军民,热情歌颂了他们那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就是虚。运用此法时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 确立正确的立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以及文化修养等都有着密切关系,要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培养健康的情趣和审美观念,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正确的中心思想。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正确、积极的中心思想,从而产生了激荡人心的巨大力量。 3.构 思 文章的构思,就是想一想怎样根据立意并有机地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全过程。古人写文章讲究“有序”。“序”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题当前,须认真构想。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文章的开头像风头,小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如猪肚,内容丰富,充实饱满;结尾如豹尾,收束有力,短小精悍。这就为文章提出了基本构架——三段式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开头要简明、点题,中间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如果是写记叙文,以三件事为宜,或一详两略,或两详一略。如果是议论文,本论部分可用三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等,如用例证法,可举一两个事例,即可论证清楚。如果是说明文,则中间部分运用三两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串起,即可将事物说明白。结尾要简短,扣题或照应开头。《谈骨气》一文即屑这种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间举三个事例进行证明;结尾提出要有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结论。但是三段式,并非开头、中间、结尾各一段,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一律三段的套式,而是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分清段落层次,使文章有条理,眉目清晰。 此外,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还可用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纵式结构就是在写人记事、论证说明时,想一想怎样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或时间变化顺序,连接字、词、句成文的结构方式。横式结构是想一想怎样按空间(地点)变化顺序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结构,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因为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地点)进行活励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地点)里发生、演变。因此,写入、记事多用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发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地点)交叉的变化顺序组织、连接宇、词、句成文的一种结构方式。《老山界》即是这种结构。纵线标明的时间顺序是:下午、天黑、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多。横线上的空间(地点)顺序是:山沟、山脚下、峭壁路上、山路上、山顶。纵横交合处是:上山准备、上山情景、山中睡觉、路上行军、山顶、下山等。 虽然各种文体结构都有规可循,都有许多可记、可证、可说明的事物可写,可是如果把一件件事物依次写下来,也难免会显得呆板和单调,这就需要进行巧妙构思。如写《家乡新貌》,很多都习惯写山、水的变化,居住条件及生活用品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此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主题不能说不鲜明,但这却是人们久已习惯了的路子。有的却别出心裁,以家乡的路为突破口,从“小泥路——土大路一沙石路——柏油路”的步步发展,写了《越走越宽的家乡路》一文,深刻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滴水见阳,微中显大,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又如写《让坐》,一般不是写给老人、病人让坐,就是写给妇婴让坐,以表达助人为乐。尽管内容真实,感情深刻,但激励作用不大。而有的却别开生面,写庆宴上众人给老支书让坐,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又给回乡探亲的大学生让坐,情节动人,感情真挚,这种出人意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突出了老支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题旨,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构思如何,关系着文章的成败优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立意准确、鲜明,选材精美,语言流畅,而且构思也一定要巧妙、新颖。记叙文构思,除了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外,还可以运用:①以小见大法,如《七根火柴》,以一火柴小事,反映红军战士一心为党,为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的大主题。②夹叙夹议法,即一面叙述事情经过,一面进行分析和评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着重写了三个典型事例,在每个事例记叙结束的时候,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不仅使得记叙文字更为感人,记叙的中心更为突出,而且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了共鸣。⑧并列结构法,即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组织和安排材料,各层次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说明文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安排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中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云的变化同天气的关系,第二层说明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这两层意思的层次结构就是并列式。④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如《荔枝蜜》一文,作者本意是赞扬蜜蜂,但开头却写对蜜蜂“总不大喜欢”,压抑感情,然后对蜜蜂逐渐了解认识,最后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直接赞扬。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①设置悬念法,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意设置“包袱”,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如《驿路梨花》,开头写夜行人见屋不见主人,瑶族老人的出现使夜行人发生了一次误会,从而引起读者急欲了解小屋主人的兴趣;接着写哈尼族小姑娘出现,又发生了一次误会,使读者再生疑惑;最后引出哈尼族小姑娘讲的一段故事,从而解开“包袱”。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人胜。⑥一线串珠法,即通过一条线索,把与该线索有关的人和事贯穿起来。如《记一辆纺车》,以纺线为“红线”,串连起了与纺线有关的劳动场景这一串串“珍珠”。 当然,构思方法还不止于此,如对话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点面结合法等等。只要认 真琢磨,精心构想,定能结构出好文章来的。 4.选 材 写文章必须有材料,好比盖房子要有砖瓦木料一样,否则就写不成文章。但是,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写进一篇文章里,一定要经过选择。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作文的墓本要求。文章的中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所有材料,为写好文章奠定基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要选择和中心一致的材料。材料必须从各方面说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榜样,就在我身边》,一是要选的人和事,必须是能够成为榜样的,不是任何的人和事;二是尽管是榜样,但必须是“我身边”的,而不能是别处的。 (2)选择的材料要具体生动。让事实说话,“事实”就是具体材料,有具体的材料才能写得血肉饱满,能感动人,说服人;生动,就是选择比较新鲜的材料,即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才能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气象,新风尚,才能使读者感到有趣,喜欢读。 (3)要选择典型材料。有时候材料很多,又都能表达中心,这就要选择最深刻,最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质,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4)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即真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的;艺术的真实,即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组织材料 选好材料后,就要组织安排材料。即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决定其主次详略。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放在一起写,哪些分开写,要有次序地安排好,绝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让人读起来感到杂乱,无中心。只有组织好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应注意两点: (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一般地说,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就是能够突出中心的材料,就是主要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因而需要详细地记叙、描写或议论、说明;只起陪衬辅助作用的材料,则要略写。详写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中心更鲜明,略写是为了照顾全局,使中心更完整。如《枣核》一文,中心是表达美籍华人思乡爱国之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选用了“捎枣核”、“得枣核”、“种枣核”三个主要材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美籍华人的内心世界。 (2)根据文章体裁的需要。记叙文是以记人记事为主,因此,记叙部分要详写,其中议论、说明或抒情都不能作为重点详写,只能略写。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等,这些地方要详写。议论文的说理部分要详写,论据是人所共知韵事例,要略写,列举事实,有的可以概述,有的可以详述,但不可罗列过程,以能阐明道理为限。 要做到详略得当,还要掌握详写和略写的方法。详写,就是把材料写得具体、细致,用的文字多一些,略写,就是写得概括、粗略,用的文字少一些。如《社戏》一文,作者详细地写了行船、看戏和归航·,情节生动活泼,文句细腻优美;略写了乡间生活和看社的原因,显得简明扼要。这样详与略的结合,真实而恰当地描绘了乡村少年善良淳朴、天真可爱的形象。 6.开头与结尾 开头与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部分。开头与结尾对于表达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1)开头,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指一篇文章从什么问题下笔。开头是全篇文章的起点,关系着全文如何展开的问题,它是后来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的起头,它确定了文章的基本矛盾冲突的性质及其发展路线。好的开头,不仅能起到统领全文,广开文路的作用而且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带领读者尽快地沿着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内容。有人把一篇文章好的开头,比作盛夏的一杯清凉可口的饮料,能增强人们看文章的“食欲”。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此,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文章的内容、体裁风格和构思不同,开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开门见山法。开篇就点明所叙事件,不多加修饰,给人以干净、明快、一气呵成之感。如《老山界》、《回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议论文《谈骨气》一文,开头揭示中心论点。《老杨同志》开头交代与故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中国石拱桥》开头交代所说明的事物。 ②事物联系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触物思情,引出主体事件。行文丰富、逼真,具有真情实感。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⑧抑扬相衬法。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开篇的感情基调和正文的感情基调相对或相反,以开头对比全文,使文章感情色彩丰富,九曲回肠,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效果。适用抒情散文,如《荔枝蜜》。 ④对比烘托法。开篇采用对比手法,直接烘托出主体对象,突出主体对象的神韵,使文首如龙首,左右全文。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用北京、济南、伦敦冬天相对比,由“奇迹”、“怪事”引出“宝地”。 ⑤设置悬念法。开头制造紧张氛围,设置种种疑窦,造成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追根究里,引起阅读兴趣。如《第二次考试》,开头交代“一件奇怪的事情”,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使人“大失所望”。提出奇怪,不讲原委,设置悬念,抓住读者。 ⑧描写刻化法。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用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开头,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还能收到舞台艺术中的亮相效果,加深读者的印象。如《变色龙》一文,开头描写刻画环境,能为主体对象的,出现和发展准备必要的场景,并对其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⑦以抒情议论的语言开头法。《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的深切感受,以唤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⑧引用开头法。引用名言、格言和诗句,给读者以清新之感,从而增强阅读欲。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开头引用怀特黑德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怀疑与学问》一文引用“程颐精神”为中心论点。 ⑨以引出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言论开头,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旗帜鲜明,针对性强,使文章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如《俭以养德》,开头摆出貌似有理的错误论调,从—部分人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很有针对性。 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灵活多样,以新颖的文句吸引读者。“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结尾。一篇文章,开头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小觑结尾,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比《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可见只有好的开头还不够,还需附之以好的结尾,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结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总结全文。《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②点题式。即以几句凝练的紧缩句,抓住能突现主题的宇词,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来作结尾。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结尾写“我原以为……更真诚更纯洁”,在对孩子的褒扬之中含着对大人们的批评。大人们不是应该向孩子们学习那一种真诚纯洁吗? ⑧鼓舞号召,提出希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写“……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谈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深受鼓舞。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再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结尾小结书籍的演变史,希望人们努力学习。 ④畅想式结尾,即结尾要写得含蓄蕴藉,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如《孔乙己》结尾用了一句内蕴丰富的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这一猜想的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大约”是对孔乙己的揣测,“的确”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冷静的洞察,加之对孔乙己的认识,认为他的死是必然的。这样给读者思索和回味之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如《苏州园林》结尾写“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⑤启发式。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如《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启示当时的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⑥衬托式。用一句或一段话把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的衬托,使之更加丰富,从而深化主题。如《老山界》的结尾:“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还是小得很。”这样,既总结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更衬托出长征途中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又如《钓胜于鱼》结尾:“老者的背影消失在山坡的绿丛里,惟日光照去,他的发色与鱼的鳞色俱闪银光。”以景色衬托老教授此时此地的悠闲、恬静心情。 ⑦引用式。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如《驿路梨花》结尾: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陆游诗句,点题点人。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⑧抒情议论式。《春》的结尾用三个比喻句作结,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形象鲜明,含义深刻。《记一辆纺车》结尾写“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用精辟的警句点明文章的主旨。 ⑨用评价式作结。如《同志的信任》结尾写:“鲁迅先生……最可信任的同志。”对鲁迅先生高度评价,点明题旨。 ⑩主题升华式。《荔枝蜜》的结尾写:“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与蜜蜂融为一体了,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在结构上与开头“不大喜欢蜜蜂”相映衬,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⑾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卖蟹》结尾写:“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用大海的“碧蓝”和浪花的“洁白”映衬卖蟹小姑娘,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小姑娘的青春美、纯情美和人性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结尾写人民大会堂在霞光中的灿烂景象,突出表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总之,记叙文的结尾有的是抒发感情式,有的是描写形象式,有的是幽默含蓄式等,议论文的结尾则多总结全文或发出号召。当然,文章的结尾并不止于此。“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尾来说,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装腔作势,首尾脱节等毛病。 参考文献:北大附中网校`教师答案

  • 索引序列
  • 立体构成论文文献参考
  • 立体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色彩与立体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乐音体系的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高考作文构思和立意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