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美术论文参考

美术论文参考

发布时间:

美术论文参考

学校通过美术鉴赏程的设置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门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鉴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美术鉴赏《大宫女》

《大宫女》这幅油画创作于 1814 年,它的作者是法 国画 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创作的这一幅《大宫女》和其所创作的其他宫女题材的油画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安格尔刻意将这幅作品命名为《大宫女》这点可以看出来。《大宫女》这一幅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格调,安格尔在《大宫女》当中的用色更体现出浓厚的异国风韵,以及装饰性的美学考量。这一点也促使安格尔的《大宫女》和古典主义的油画美学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别,无论是颜色,还有其腰身的比例,都和传统的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艺术规则有所冲突,也正是如此,《大宫女》才能够很好地将观赏者震慑住,使观赏者受到这种美学的吸引,从而构建出独特的美学空间。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之中,宫女的体型是如同平面几何一般,并没有充分和现实当中的女性身材比例进行衔接,这一点和西方油画一向来追求精益求精的写实风格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但是,这种夸张的比例,却能够很快地造成视觉上的关注,而且蓝色的背景与宫女的身体颜色之间的冲突不和谐,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视觉冲击,这种颜色的对撞、人体基本身体结构出现的错位,代表着一种属于安格尔风格的审美。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首先是一个明亮颜色和冷暗颜色之间的撞击对比。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创作过程当中,强调油画画面之中颜色与颜色之间的自然过渡,只有进行恰到好处的过渡,才能够更好地让整个画面进行融合。不过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则不然,整个宫女的背景采用的是冷色调的蓝色,而宫女是裸着身子的,宫女的身体肌肤却是使用明亮的浅黄色,这两种颜色之间,安格尔并没有采用其他的颜色作为过渡。这样一幅《大宫女》的颜色之间就形成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和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差异甚大,但是却能够给观赏这一幅画作的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影响。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第二方面的美学特征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人类身体结构设置。从整幅《大宫女》看,大宫女这个人物形象身体各个基本结构之间的比例是失调的,仿佛是几何堆砌一般,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其身体躯干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身体结构的比例,因此,安格尔的这一幅《大宫女》违背了古典主义油画创作过程里的追求写实的风格,而呈现出一种追求艺术进一步采取夸张的手法,让《大宫女》当中的大宫女形象,以这种看似畸形的几何式夸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艺术上的张力。

而且安格尔所创作的《大宫女》还蕴含着一种欲望的美学。因为当时的法国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展开战争,当时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击败,所以在安格尔所在的时代里,法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创作了许多熟练的奥斯曼土耳其内宫宫女画像,这些目的在于从艺术的角度满足法国人内心的征服欲望。而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目的就在于以一个奇特的宫女的形象隐喻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必然会被法国人所征服,裸体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宫中的宫女形象,欲盖弥彰的欲望,通过安格尔以新式的艺术手法,加以渲染和雕琢。同时裸女并没有完全露出自己全部的隐私处,这一点又体现了一种克制和理性,安格尔在这一幅《大宫女》之中,表现了冷静克制与欲望张狂两个方面的精神内涵,并且在绘画作品之中,给这二者找到了最为合适的均衡点,从而将观赏者的欲望以及视觉都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安置。

究竟是采用 素描 的方式,还是更注重色彩,这一点在安格尔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大宫女》的创作里,更多注意到了结构上的素描运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格尔在《大宫女》这幅作品当中完全就没有关注色彩,与此相反,安格尔在《大宫女》中的色彩搭配以及应用是非常鲜明以及大胆的。

冷色调作为这幅《大宫女》的背景色彩。在大宫女欧达丽丝克的背后是一幅半垂着的帘幕,这个帘幕实际上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一般欧洲古典主义的绘画色彩艺术,主要是注重色彩的过渡和衔接,然而安格尔刻意使用这种冷峻的颜色作为衬底,目的在于表达出一种寂静、理性,这和狂热的女性躯体的暖色调形成了对比,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对比下的艺术张力。

红色作为另一个重要的颜色,却在对于《大宫女》的色彩美学鉴赏之中,容易被忽略。实际上这种色彩美学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安格尔采用了红色作为点缀,让红颜色点缀在大宫女手中的孔雀羽毛扇子的扇柄中。而在欧达丽丝克的脚部,也有一段红色的点缀,那时旁边小桌子的椅脚。这两点都分别对检查在冷峻的背景颜色和柔和的躯干颜色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炽热似火的美感,让人们看到欲望膨胀的顶端,从而与冷峻以及柔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色彩艺术话语。安格尔并不刻意去处理这三种颜色的冲突,而是将这三种冲突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互相撞击的状态,给观赏者带来很强烈的视觉震撼。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虽然经历了两百年的时间,但是这幅作品至今仍然是美术界的杰作。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运用了充满冲突和撞击的颜色比对,以及超乎想象的非写实结构,从而让安格尔的《大宫女》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视觉冲击,进一步让这一幅画作所表达的欲望与理智更为突出地展现出来。而安格尔在处理《大宫女》画作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对后来新古典主义绘画艺术的崛起,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艺术实践。

试谈鉴赏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为其师弟郑樗(chū)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 收藏 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无用是郑樗的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此画的仿本。

画的作者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zàn并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 山水画 创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也有说82岁创作,历时四年的)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故而历代都有著名画家模仿。

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它创造美的形象,抒发美的情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建筑艺术及影像艺术等主要艺术形式。另外,我也觉得美术是一种 爱好 ,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于美术鉴赏而言,就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你从心底大量一件东西,觉得它漂亮与否,这就是鉴赏。读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地去看一个东西,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一件物品被创作出来,必然会有人去评判,评判时融入自己的品味与感情,再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理解、艺术观念经过若干个环节的变通、换位、异化,通过重 组词 汇与语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鉴赏。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归类,从而达到能够体味感受、欣赏美术作品。下面就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感想 总结 出来,以供同行讨论。

关键词:鉴赏;教学;思考

一、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

美术新课标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审美活动,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强调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比如站在天安门前面,人们会自觉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欣赏罗中立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亲情和感伤的乡土情怀;而看到达利《内战的预感》则会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类所造成的无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伤害。

因此,情感因素是鉴赏作品的关键,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体味到了某种情感,他的情绪就会激动,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鉴赏。然而,问题在于中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很难体味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分析体味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尤其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阴险狡诈狠毒的神情等。

二、在美术鉴赏中体味 文化 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环境的影响,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去学习。

如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必须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及其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鉴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要让学生了解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大卫的历史史料;如达维特的《马拉之死》,如果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和作为资产阶级雅各宾党领导人的马拉真实资料,就无法理解这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精神及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些,一方面老师要能够烂熟于心,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更要巧妙的穿插到对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不能生硬的告诉学生。当然,最好是让学生课前自己进行搜集了解,带到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其次,在鉴赏过程中要营造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鉴赏体验。

在鉴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让学生观看一些抗战时期中国民众的苦难生活的影片片段,让学生有如亲身体验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才能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本身的悲剧性给人的巨大震撼;在鉴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播放一段爵士乐,让学生在聆听爵士音乐的同时体味作品的内涵。艺术源于生活。在美术鉴赏教学时,我让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为此,我建议学校利用教学楼走廊、橱窗等场所展示学生或教师作品,既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艺术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在鉴赏现代建筑艺术时,直接让学生到校园、湖心公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和公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

为了让学生对当地的人文和乡土文化有深入了解,我带学生参观了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遗产,如清真大寺、中山公园以及南门、玉皇阁等古建筑。美术鉴赏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鉴赏美术作品。

三、强调学生多元化 思维方式

在高中美术的第一节课上,我告诉学生,美术鉴赏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创作过程,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鉴赏和评价作品,反对人云亦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脱离创作者而独立存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鉴赏,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鉴赏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美术 教育 的基本观念,即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主张开放、去掉本质和必然。

事实上,课本中大部分文字叙述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和某一时代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能搞独断专行,不能像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差异,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 方法 ,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美术鉴赏主要通过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培养美术能力,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认识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接触、领略、产生喜悦, 爱好 的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欣赏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1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 山水画 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渊源流长的 文化 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在现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绪。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来探寻高古的山水诗性精神. 【关键词】山水画起源魏晋山水诗“画中有诗”“画上题诗”“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一 山水画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 风景画 ,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中 国画 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 人物画 ,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 魏晋山水诗 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或者说发明,是受山水诗启发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们刻意追求、反复观照的生活对象。 人们把这种生活内容用艺术表现出来,就是山水诗、山水画.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就这样盛行开来,志士高仁们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动的关系。 把自然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意义的发生处,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动中捕捉美. 山水画和诗歌的关系是很一致的。山水诗歌的本身的表述 方法 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则的。诗性本身的那种“比”、“兴”,对于山水画的体现都是有一种非常深的渊源。诗歌的这种推进和时空对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于自己景象比拟的这种“比”,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偶然与自然景物出发的这种“兴”,我想这与山水画的表现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谢灵运长期游历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 诗。“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在不少的诗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高中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了解魏晋社会,而魏晋的社会状况导致山水诗在山水画的精神表象。从而导致独立的山水画正式起源.顺着这样的脉络来了解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最终学会欣赏山水画的诗性精神. 三 “画中有诗”与“画上题诗” 山水画的诗性精神还表现为一种是以王维为典型的“画中有诗”,画面没有题诗,直接用绘画提供诗意化的视觉效果,让观者体味。一种是文人画流行以后普遍采用的“画上题诗”,直接结合文学形式,在画上题写诗歌,供观者品读。 在古代山水画中,“画中有诗”的山水画盛行于五代两宋。书写性介入绘画,增加了绘画的写意性。“意境”表现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不得不用直接题诗来补充。同时,文人画家也发现诗画的区别,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入画,也不是所有 的诗意(例如声音美感)都可以用绘画形象来体现。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图>>,折射着道家对大自然与人类本身的生命体悟。寒林不是枯树,还有力量顽强地对抗萧杀季节,它比春夏葳蕤的树木更能显现生命力。由此再联系到出世高士的人格,尽管处境苍凉,却很自在,因此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术中独树一帜。又例如郭熙《早春图》讴歌自然的美丽景色. “画上题诗”往往不是重述画中已有的形象和视觉效果,而是补充说明画外的或无法用绘画形象表达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强的东西。它们更贴近文学本身。为此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画这种题款的特殊性,认为它们像文学读本。由此构成中国画的最大特色.例如徐渭的题墨葡萄一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很有“意境”,把自己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牢骚,患得患失的情绪,都表露了. 高中学生在欣赏不同绘画作品的同时体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从而在画面上感悟,这样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赏山水画.使山水画的诗化精神得以直接的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文风气导致的不同风格,都可以让学生一一学习体会. 四 “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画自古以来便把自然当做是生命的一个整体,山水画是落实在物化精神,以境界生发的角度来讲是“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与自然是通达相望相化互达互生的,因此历代山水画不仅仅是情愫、想象与感觉,乃是以诗境为本,带着含藏悠远的念想.是以学养为文心,一种包容内敛的精神,通过诗画语言物化山水来透视人格的气象。比如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概,入庐山得到磊落的情愫,这些情怀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体联想和创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现,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种体验。 这是由于隐含着不同历史文化内涵景观所引发不同的情感联想,也是为什么历代文人和山水画家,对这些具有着浓厚人文色彩和对名山大川有着经久不衰的热情原因之所在。对于现代高中学生来说,这点是最难理解的,需要不断的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体会,积累文学知识,不断学习,才会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在古代,山水画的作者即使不是隐逸之士,也有着“烟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癖好,无限热爱大自然,面对山水才会像面对情人那样诗兴大发,才有涌泉般的“意境”源源而出。他们不是为画山水而画山水,而是将山水作为精神寄托的工具,功能和写诗无别。 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融入欣赏山水画,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以读诗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怀.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让人的心境跨越时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古人高古的情节,体会山水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 顾恺之《论画》 [2]宗炳 《画山水序》 [3]王微 《叙画》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2 浅析中学美术欣赏 摘要:审美 教育 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 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现代艺术;罗丹;凡高;毕加索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 渠道 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投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__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 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 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 广告 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总结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猜你喜欢: 1.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范文 2. 有关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3.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4. 美术鉴赏相关论文范文 5. 初中美术欣赏浅谈学术论文范文

美术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22条参考文献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美术课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 [2]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35-36. [3]王来阳.从“被动”转向“主动”[J].中国美术教育,. [4]陈朝峰.招贴画设计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小学各科教与学.. [5]陈朝峰.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 [6]张超.自主式阅读,阅读教学的反璞归真[J].中国教育学刊,. [7]曹建林.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探求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J].前沿论坛,. [8]王建林,陈朝峰、美术课程标准学习的几点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2003,3,61-62. [9]张全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68-69. [10]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48-49.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论文参考文献美术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1]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

[3]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4]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周亮:《周芜全集》,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6]杨柳:《晚明文化的“雅”与“谑”——明刻版画名品〈青楼韵语〉》,《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2015年.

[7]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8]周芜:《中国古代版画展览图录——美术资料选辑(三)》,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会筹备会展出组,1984年.

[9][日]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88年.

[10]曹凯.记录与实验:DV影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5.

[11]徐渭.南词叙录[G]//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40.

[12]李小彬.明万历间汪氏玩虎轩刻本《琵琶记》版画及其制作[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6.

[13]俞为民.南戏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考述[J].文学遗产,1994(6):84-95.

[14]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52.

[15]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艺术科技,2013(11).

[16]屠隆.考盘余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5.

[17]朱彝尊.明诗综[EB/OL].[2020-02-12].

[18]蒋炜.从高石山房刻本《目连救母》看万历初期徽州版画和金陵版画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5):36-39.

[19]蒋炜.晚明徽州版画风格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4(4):19-24.

[20]罗文茜.浅析版画艺术的设计形式.工业设计,2018(8).

[21]刘世德.古本小说丛刊:第2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2]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5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

[23]李娜.晚明的出版风尚与作为艺术品的书籍[J].江苏社会科学,2013(2):192-197.

[24]何卫平.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2.

[25]杨劲松.重叠肌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1-78.

[26]殷双喜.影像与图像[J].美苑,2001(2):87-91.

[27]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40.

[28]段世昌.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版画艺术设计方法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9(13).

[29]罗博.徽派版画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广东蚕业,2019(1).

[30]张东东.论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美与时代(中),2018(12).

版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版画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代社会科技日益狂深,人们对民间的艺术尤其的关注,作为现代的中小学生更有这个责任去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有责任去把这样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2、综观现代的儿童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应该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一种本能也是孩子强烈表现自我生活欲望的一种活动,而现代社会的儿童艺术作品有很多不是出于自己本能的需要,是老师的需要,是比赛的需要,是大人的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学生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以往的"兴趣小组活动"更多地定位于学生的模仿操作能力上,很少有创作性的作品。模仿固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版画可以木版上刻,也可以用丝网制版,也可以用卡纸制版。特别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尤其是这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总是停留在临摹阶段的话,就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便成了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获得严密地展开理论思维与明智行为的能力;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总目标:借助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包括:刻版的刀法、刻画内容的抽象艺术形象、刻制时的人物表现的内在品质等,通过学校的美术课堂来展示版画的优势、挖掘版画的艺术精神、开拓学生在绘画领域的表现,结合工艺的效果来研制、尝试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效果。从而研究学校美术课堂的上的绘画辅导。

2、子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掌握传统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自主意识。

2、教师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以及掌握扎上实的课程理论。

3、教师掌握传统工艺和现代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课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课题目标的实现以教师的发展为保障,以传统的版画课题的开发为基本手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的整体,同时还要达到以下的几点分类目标,了解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和特色,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中开发、研制新的版画形式。

共同发展目标

1、通过在尝试新的版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版画的艺术特色发挥出来,让版画在学生的绘画领域运用并有所创新。

2、借助版画的刻、印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的品质,从而更好的发挥版画的艺术特点为学生美术学习服务。

3、发展新的版画艺术形式,表现美术学习的多元性质。

4、通过传统版画的研究达到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以版画为通道,开发新的美术学习形式和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1、该课题时以传统的版画艺术为出发和起使点,作为课题的研究的平台和基础,研究各式各样的版画形式和作品特色,让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领域有所创新,得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样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层次、厚度,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领域认识美术、学习美术、表现美术、研究美术。

2、研究出新的版画作品效果、版画的上课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效果,改变传统的绘画辅导方式,使其得到更加多样的表现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周期

1、实验以学校3、4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奇数班、偶数班对照分析的效果。

2、实验的'周期是1年内(20xx年2月-----20xx年2月)

五、课题的假设

1、传统的版画艺术在造型、设计领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2、自变量:在传统的版画形式下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

3、因变量:传统版画形式、效果和现在的新的课程改革中的造型、设计、表现的结合,研究系列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结合的美术表现形式。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织结构:

1、教研员引领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负责人和美术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专业理论方面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

xxxx——小学美术教研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主持过课题试验,成果卓著。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2、专家引领

xxxx——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3、课题成员

xxxx——小学高级教师及专业主管,个人荣获20多次国际及国内奖项,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及各类奖项若干,在全国核心刊物有论文发表及个人专著获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兼大队辅导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曾参加过西安市、陕西省、全国的赛教课,分别荣获了一、二等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性强,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少儿书画大赛,成绩显著。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门成立了该课题领导小组,由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相关部门领导和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2、本课题由三所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提供了经费保障。

4、课题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是活动课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主动活动,侧重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习得,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不仅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力量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的版画教学同样具有多种活动要素。因此,其培养学生创新和审美品质的教育价值可以也只有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发挥出来。

2、美育理论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美育有较为充分和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使这种作用自觉地渗透到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中。美育的这种功能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结构,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模式。美育是青少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营养,也是教育行为及基础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与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过程主要以意向和情感的激发与交流为基础,因此美育活动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及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反映,需要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因为活动无疑是增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

3、现代课程改革理论

现代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有机体即: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综合探索的综合运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一种传统的版画工艺更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传统民间版画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版画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版画创作活动体系。通过剪版画创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才能发挥课程改革的精神。

九、课题组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立项准备,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传统版画创作、传统工艺等进行客观分析。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版画创作教学的理论。

2、撰写“小学版画创作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3、制定子课题计划并讨论交流,挖掘研究的难点重点。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各子课题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进行学生版画创作。

3、编写版画创作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和意义,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4、在版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

(三)具体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1、20xx年2月-20xx年4月

了解版画创作艺术的内涵、特点,感受版画艺术作品的特色。如:构图新颖化、机理多样化、色彩厚重化;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以欣赏版画作品、了解版画创作方法为主要的课堂任务。

在这个阶段有主要的版画创作作品欣赏教案和课堂教学照片为准。

2、20xx年5月-20xx年10月

研究制版形式的多样表现内容,学习木刻版画、水印版画等。重点是把握版画创作的工艺和形式、效果。

该阶段的以作品展览、教师的上课、学生的作品为主要的依据手段。

(三)、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整理、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版画创作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十、成果预设

1、以一种综合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形成著作或论文。

2、相关的展览、作品集。

美术教育版画论文范文

【摘 要】与知识相比,想象力具有独特的特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中,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不断地拓展,其想象力的奇特,构思的大胆,手法的自由,尽情宣泄的色彩不受任何束缚,让孩子们画出来最动人、最精彩的个性之作。版画有其它美术绘画的共律,也有着艺术的自律,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践中,共律、个律的艺术素质通过不断积累,将孕育出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技艺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版画;教育;意义;作用

一、绪论

美术教育在少儿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栋梁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美术教育课程不断改革创新,少儿的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

二、少儿版画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版画制作中的随机应变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少儿在版画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且还学习了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如何上好少儿版画课,提高孩子们的版画知识艺术素质

1、动员孩子们主动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

要上好少儿版画课,教师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少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例如:版画活动《北大荒的土地》中,教师引导少儿观看版画《北大荒的土地》,画面非常简单,就是宽阔的农田,让孩子们通过版画连想以往看到的一望无边的农田原野,引导少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版画活动,让少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创造性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土地田野,在贯彻了审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中充满了童真。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引导少儿对版画艺术产生形象思维

教师的讲解演示,是实际示范操作与语言解释相配合,通过把事物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来,使少儿了解与掌握版画的形状、颜色、结构、特征以及绘制步骤。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清晰生动,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演示时要熟练,清楚而恰到好处。同时把技能技巧告诉少儿。

例如结合实物讲解版画《葵花》。老师在讲解版画《葵花》时,重点讲解葵花的形状,葵花的高低、前后、疏密,并运用实物照片演示前后关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挡住的部分怎么画?几句话少儿很快就明白和理解了什么是重叠,掌握和了解了重叠的构图的表现方法。例如版画《蝴蝶》。通过观看图片,丰富少儿的感性经验。运用范画向幼儿讲解蝴蝶的对称。再通过教具演示来讲解化解难点。最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具体讲解指导。讲解与演示相配合,讲解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

3、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激发少儿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娱乐或玩的方式进行,使少儿饶有兴致地反复学习和操作的方法。

由于少儿的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完善,要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游戏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无思想负担的情境下进行美术活动,使之维持长久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可以运用涂色游戏,由教师画出轮廓,幼儿涂色进行。也可以通过添画游戏,由教师画出主要形象,幼儿添画相关的线条、形象。还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由教师设计、创设游戏情节(或情景),让幼儿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掌握绘画方法。

4、加强教学的延续性,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像写作文一样要注意承前启后,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板过度,拓印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度,做到循序渐进。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要用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到黑白木刻版画的特点,简洁、黑白对比强烈、单纯和鲜明等特点,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的不同,教学中也要注重针对性。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因人而教,深化教学。

四、结论

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认识和发展版画教学的先进经验,注重我国版画美术教育工作,特别应该注重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工作,通过因势利导,给予孩子们及时培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寓教于乐,把学习与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努力促进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雪桦,熊炳燕,扈鸿燕,等.《幼儿园版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R/OL].

[2]张广慧.木版画工作室[M].湖北美术出版杜,1999.

[3]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

[4]隋丞.材料与技法丛书:版画[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国家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6]《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22条参考文献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论文参考文献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 孟艳双. 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2] 陈跃. 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 职业. 2010(23)

[3] 伍健. 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02)

[4] 葛晋,张文敏. 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5] 金昊. 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田毅.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7] 李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5(04)

[8] 吴华,宋西红,盛晓明.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01)

[9] 周建明,薛有奎. 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0(03)

[10] 孙济生,刘向群.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4(10)

[11] 彭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成功(教育). 2011(03)

[12] 周杨静,刘志峰. 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13] 马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4] 蔡静. 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15] 乔韦. 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6] 姚佳. 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7] 刘莉. 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8] 孔瑞娜.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9] 高燕. 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0] 沈霞. 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1]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

[3]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4]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周亮:《周芜全集》,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6]杨柳:《晚明文化的“雅”与“谑”——明刻版画名品〈青楼韵语〉》,《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2015年.

[7]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8]周芜:《中国古代版画展览图录——美术资料选辑(三)》,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会筹备会展出组,1984年.

[9][日]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88年.

[10]曹凯.记录与实验:DV影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5.

[11]徐渭.南词叙录[G]//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40.

[12]李小彬.明万历间汪氏玩虎轩刻本《琵琶记》版画及其制作[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6.

[13]俞为民.南戏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考述[J].文学遗产,1994(6):84-95.

[14]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52.

[15]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艺术科技,2013(11).

[16]屠隆.考盘余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5.

[17]朱彝尊.明诗综[EB/OL].[2020-02-12].

[18]蒋炜.从高石山房刻本《目连救母》看万历初期徽州版画和金陵版画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5):36-39.

[19]蒋炜.晚明徽州版画风格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4(4):19-24.

[20]罗文茜.浅析版画艺术的设计形式.工业设计,2018(8).

[21]刘世德.古本小说丛刊:第2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2]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5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

[23]李娜.晚明的出版风尚与作为艺术品的书籍[J].江苏社会科学,2013(2):192-197.

[24]何卫平.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2.

[25]杨劲松.重叠肌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1-78.

[26]殷双喜.影像与图像[J].美苑,2001(2):87-91.

[27]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40.

[28]段世昌.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版画艺术设计方法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9(13).

[29]罗博.徽派版画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广东蚕业,2019(1).

[30]张东东.论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美与时代(中),2018(12).

版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版画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代社会科技日益狂深,人们对民间的艺术尤其的关注,作为现代的中小学生更有这个责任去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有责任去把这样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2、综观现代的儿童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应该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一种本能也是孩子强烈表现自我生活欲望的一种活动,而现代社会的儿童艺术作品有很多不是出于自己本能的需要,是老师的需要,是比赛的需要,是大人的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学生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以往的"兴趣小组活动"更多地定位于学生的模仿操作能力上,很少有创作性的作品。模仿固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版画可以木版上刻,也可以用丝网制版,也可以用卡纸制版。特别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尤其是这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总是停留在临摹阶段的话,就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便成了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获得严密地展开理论思维与明智行为的能力;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总目标:借助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包括:刻版的刀法、刻画内容的抽象艺术形象、刻制时的人物表现的内在品质等,通过学校的美术课堂来展示版画的优势、挖掘版画的艺术精神、开拓学生在绘画领域的表现,结合工艺的效果来研制、尝试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效果。从而研究学校美术课堂的上的绘画辅导。

2、子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掌握传统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自主意识。

2、教师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以及掌握扎上实的课程理论。

3、教师掌握传统工艺和现代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课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课题目标的实现以教师的发展为保障,以传统的版画课题的开发为基本手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的整体,同时还要达到以下的几点分类目标,了解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和特色,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中开发、研制新的版画形式。

共同发展目标

1、通过在尝试新的版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版画的艺术特色发挥出来,让版画在学生的绘画领域运用并有所创新。

2、借助版画的刻、印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的品质,从而更好的发挥版画的艺术特点为学生美术学习服务。

3、发展新的版画艺术形式,表现美术学习的多元性质。

4、通过传统版画的研究达到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以版画为通道,开发新的美术学习形式和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1、该课题时以传统的版画艺术为出发和起使点,作为课题的研究的平台和基础,研究各式各样的版画形式和作品特色,让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领域有所创新,得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样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层次、厚度,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领域认识美术、学习美术、表现美术、研究美术。

2、研究出新的版画作品效果、版画的上课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效果,改变传统的绘画辅导方式,使其得到更加多样的表现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周期

1、实验以学校3、4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奇数班、偶数班对照分析的效果。

2、实验的'周期是1年内(20xx年2月-----20xx年2月)

五、课题的假设

1、传统的版画艺术在造型、设计领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2、自变量:在传统的版画形式下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

3、因变量:传统版画形式、效果和现在的新的课程改革中的造型、设计、表现的结合,研究系列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结合的美术表现形式。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织结构:

1、教研员引领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负责人和美术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专业理论方面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

xxxx——小学美术教研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主持过课题试验,成果卓著。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2、专家引领

xxxx——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3、课题成员

xxxx——小学高级教师及专业主管,个人荣获20多次国际及国内奖项,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及各类奖项若干,在全国核心刊物有论文发表及个人专著获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兼大队辅导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曾参加过西安市、陕西省、全国的赛教课,分别荣获了一、二等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性强,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少儿书画大赛,成绩显著。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门成立了该课题领导小组,由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相关部门领导和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2、本课题由三所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提供了经费保障。

4、课题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是活动课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主动活动,侧重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习得,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不仅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力量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的版画教学同样具有多种活动要素。因此,其培养学生创新和审美品质的教育价值可以也只有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发挥出来。

2、美育理论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美育有较为充分和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使这种作用自觉地渗透到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中。美育的这种功能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结构,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模式。美育是青少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营养,也是教育行为及基础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与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过程主要以意向和情感的激发与交流为基础,因此美育活动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及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反映,需要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因为活动无疑是增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

3、现代课程改革理论

现代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有机体即: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综合探索的综合运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一种传统的版画工艺更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传统民间版画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版画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版画创作活动体系。通过剪版画创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才能发挥课程改革的精神。

九、课题组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立项准备,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传统版画创作、传统工艺等进行客观分析。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版画创作教学的理论。

2、撰写“小学版画创作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3、制定子课题计划并讨论交流,挖掘研究的难点重点。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各子课题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进行学生版画创作。

3、编写版画创作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和意义,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4、在版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

(三)具体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1、20xx年2月-20xx年4月

了解版画创作艺术的内涵、特点,感受版画艺术作品的特色。如:构图新颖化、机理多样化、色彩厚重化;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以欣赏版画作品、了解版画创作方法为主要的课堂任务。

在这个阶段有主要的版画创作作品欣赏教案和课堂教学照片为准。

2、20xx年5月-20xx年10月

研究制版形式的多样表现内容,学习木刻版画、水印版画等。重点是把握版画创作的工艺和形式、效果。

该阶段的以作品展览、教师的上课、学生的作品为主要的依据手段。

(三)、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整理、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版画创作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十、成果预设

1、以一种综合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形成著作或论文。

2、相关的展览、作品集。

美术教育版画论文范文

【摘 要】与知识相比,想象力具有独特的特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中,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不断地拓展,其想象力的奇特,构思的大胆,手法的自由,尽情宣泄的色彩不受任何束缚,让孩子们画出来最动人、最精彩的个性之作。版画有其它美术绘画的共律,也有着艺术的自律,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践中,共律、个律的艺术素质通过不断积累,将孕育出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技艺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版画;教育;意义;作用

一、绪论

美术教育在少儿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栋梁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美术教育课程不断改革创新,少儿的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

二、少儿版画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版画制作中的随机应变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少儿在版画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且还学习了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如何上好少儿版画课,提高孩子们的版画知识艺术素质

1、动员孩子们主动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

要上好少儿版画课,教师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少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例如:版画活动《北大荒的土地》中,教师引导少儿观看版画《北大荒的土地》,画面非常简单,就是宽阔的农田,让孩子们通过版画连想以往看到的一望无边的农田原野,引导少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版画活动,让少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创造性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土地田野,在贯彻了审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中充满了童真。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引导少儿对版画艺术产生形象思维

教师的讲解演示,是实际示范操作与语言解释相配合,通过把事物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来,使少儿了解与掌握版画的形状、颜色、结构、特征以及绘制步骤。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清晰生动,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演示时要熟练,清楚而恰到好处。同时把技能技巧告诉少儿。

例如结合实物讲解版画《葵花》。老师在讲解版画《葵花》时,重点讲解葵花的形状,葵花的高低、前后、疏密,并运用实物照片演示前后关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挡住的部分怎么画?几句话少儿很快就明白和理解了什么是重叠,掌握和了解了重叠的构图的表现方法。例如版画《蝴蝶》。通过观看图片,丰富少儿的感性经验。运用范画向幼儿讲解蝴蝶的对称。再通过教具演示来讲解化解难点。最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具体讲解指导。讲解与演示相配合,讲解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

3、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激发少儿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娱乐或玩的方式进行,使少儿饶有兴致地反复学习和操作的方法。

由于少儿的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完善,要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游戏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无思想负担的情境下进行美术活动,使之维持长久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可以运用涂色游戏,由教师画出轮廓,幼儿涂色进行。也可以通过添画游戏,由教师画出主要形象,幼儿添画相关的线条、形象。还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由教师设计、创设游戏情节(或情景),让幼儿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掌握绘画方法。

4、加强教学的延续性,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像写作文一样要注意承前启后,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板过度,拓印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度,做到循序渐进。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要用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到黑白木刻版画的特点,简洁、黑白对比强烈、单纯和鲜明等特点,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的不同,教学中也要注重针对性。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因人而教,深化教学。

四、结论

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认识和发展版画教学的先进经验,注重我国版画美术教育工作,特别应该注重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工作,通过因势利导,给予孩子们及时培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寓教于乐,把学习与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努力促进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雪桦,熊炳燕,扈鸿燕,等.《幼儿园版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R/OL].

[2]张广慧.木版画工作室[M].湖北美术出版杜,1999.

[3]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

[4]隋丞.材料与技法丛书:版画[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国家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6]《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美术论文范文参考

学校通过美术鉴赏程的设置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门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鉴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美术鉴赏《大宫女》

《大宫女》这幅油画创作于 1814 年,它的作者是法 国画 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创作的这一幅《大宫女》和其所创作的其他宫女题材的油画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安格尔刻意将这幅作品命名为《大宫女》这点可以看出来。《大宫女》这一幅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格调,安格尔在《大宫女》当中的用色更体现出浓厚的异国风韵,以及装饰性的美学考量。这一点也促使安格尔的《大宫女》和古典主义的油画美学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别,无论是颜色,还有其腰身的比例,都和传统的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艺术规则有所冲突,也正是如此,《大宫女》才能够很好地将观赏者震慑住,使观赏者受到这种美学的吸引,从而构建出独特的美学空间。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之中,宫女的体型是如同平面几何一般,并没有充分和现实当中的女性身材比例进行衔接,这一点和西方油画一向来追求精益求精的写实风格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但是,这种夸张的比例,却能够很快地造成视觉上的关注,而且蓝色的背景与宫女的身体颜色之间的冲突不和谐,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视觉冲击,这种颜色的对撞、人体基本身体结构出现的错位,代表着一种属于安格尔风格的审美。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首先是一个明亮颜色和冷暗颜色之间的撞击对比。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创作过程当中,强调油画画面之中颜色与颜色之间的自然过渡,只有进行恰到好处的过渡,才能够更好地让整个画面进行融合。不过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则不然,整个宫女的背景采用的是冷色调的蓝色,而宫女是裸着身子的,宫女的身体肌肤却是使用明亮的浅黄色,这两种颜色之间,安格尔并没有采用其他的颜色作为过渡。这样一幅《大宫女》的颜色之间就形成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和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差异甚大,但是却能够给观赏这一幅画作的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影响。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第二方面的美学特征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人类身体结构设置。从整幅《大宫女》看,大宫女这个人物形象身体各个基本结构之间的比例是失调的,仿佛是几何堆砌一般,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其身体躯干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身体结构的比例,因此,安格尔的这一幅《大宫女》违背了古典主义油画创作过程里的追求写实的风格,而呈现出一种追求艺术进一步采取夸张的手法,让《大宫女》当中的大宫女形象,以这种看似畸形的几何式夸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艺术上的张力。

而且安格尔所创作的《大宫女》还蕴含着一种欲望的美学。因为当时的法国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展开战争,当时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击败,所以在安格尔所在的时代里,法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创作了许多熟练的奥斯曼土耳其内宫宫女画像,这些目的在于从艺术的角度满足法国人内心的征服欲望。而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目的就在于以一个奇特的宫女的形象隐喻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必然会被法国人所征服,裸体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宫中的宫女形象,欲盖弥彰的欲望,通过安格尔以新式的艺术手法,加以渲染和雕琢。同时裸女并没有完全露出自己全部的隐私处,这一点又体现了一种克制和理性,安格尔在这一幅《大宫女》之中,表现了冷静克制与欲望张狂两个方面的精神内涵,并且在绘画作品之中,给这二者找到了最为合适的均衡点,从而将观赏者的欲望以及视觉都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安置。

究竟是采用 素描 的方式,还是更注重色彩,这一点在安格尔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大宫女》的创作里,更多注意到了结构上的素描运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格尔在《大宫女》这幅作品当中完全就没有关注色彩,与此相反,安格尔在《大宫女》中的色彩搭配以及应用是非常鲜明以及大胆的。

冷色调作为这幅《大宫女》的背景色彩。在大宫女欧达丽丝克的背后是一幅半垂着的帘幕,这个帘幕实际上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一般欧洲古典主义的绘画色彩艺术,主要是注重色彩的过渡和衔接,然而安格尔刻意使用这种冷峻的颜色作为衬底,目的在于表达出一种寂静、理性,这和狂热的女性躯体的暖色调形成了对比,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对比下的艺术张力。

红色作为另一个重要的颜色,却在对于《大宫女》的色彩美学鉴赏之中,容易被忽略。实际上这种色彩美学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安格尔采用了红色作为点缀,让红颜色点缀在大宫女手中的孔雀羽毛扇子的扇柄中。而在欧达丽丝克的脚部,也有一段红色的点缀,那时旁边小桌子的椅脚。这两点都分别对检查在冷峻的背景颜色和柔和的躯干颜色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炽热似火的美感,让人们看到欲望膨胀的顶端,从而与冷峻以及柔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色彩艺术话语。安格尔并不刻意去处理这三种颜色的冲突,而是将这三种冲突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互相撞击的状态,给观赏者带来很强烈的视觉震撼。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虽然经历了两百年的时间,但是这幅作品至今仍然是美术界的杰作。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运用了充满冲突和撞击的颜色比对,以及超乎想象的非写实结构,从而让安格尔的《大宫女》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视觉冲击,进一步让这一幅画作所表达的欲望与理智更为突出地展现出来。而安格尔在处理《大宫女》画作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对后来新古典主义绘画艺术的崛起,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艺术实践。

试谈鉴赏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为其师弟郑樗(chū)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 收藏 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无用是郑樗的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此画的仿本。

画的作者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zàn并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 山水画 创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也有说82岁创作,历时四年的)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故而历代都有著名画家模仿。

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它创造美的形象,抒发美的情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建筑艺术及影像艺术等主要艺术形式。另外,我也觉得美术是一种 爱好 ,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于美术鉴赏而言,就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你从心底大量一件东西,觉得它漂亮与否,这就是鉴赏。读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地去看一个东西,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一件物品被创作出来,必然会有人去评判,评判时融入自己的品味与感情,再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理解、艺术观念经过若干个环节的变通、换位、异化,通过重 组词 汇与语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鉴赏。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归类,从而达到能够体味感受、欣赏美术作品。下面就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感想 总结 出来,以供同行讨论。

关键词:鉴赏;教学;思考

一、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

美术新课标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审美活动,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强调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比如站在天安门前面,人们会自觉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欣赏罗中立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亲情和感伤的乡土情怀;而看到达利《内战的预感》则会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类所造成的无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伤害。

因此,情感因素是鉴赏作品的关键,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体味到了某种情感,他的情绪就会激动,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鉴赏。然而,问题在于中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很难体味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分析体味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尤其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阴险狡诈狠毒的神情等。

二、在美术鉴赏中体味 文化 情境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环境的影响,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去学习。

如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必须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及其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鉴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要让学生了解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大卫的历史史料;如达维特的《马拉之死》,如果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和作为资产阶级雅各宾党领导人的马拉真实资料,就无法理解这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精神及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些,一方面老师要能够烂熟于心,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更要巧妙的穿插到对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不能生硬的告诉学生。当然,最好是让学生课前自己进行搜集了解,带到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其次,在鉴赏过程中要营造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鉴赏体验。

在鉴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让学生观看一些抗战时期中国民众的苦难生活的影片片段,让学生有如亲身体验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才能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本身的悲剧性给人的巨大震撼;在鉴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播放一段爵士乐,让学生在聆听爵士音乐的同时体味作品的内涵。艺术源于生活。在美术鉴赏教学时,我让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为此,我建议学校利用教学楼走廊、橱窗等场所展示学生或教师作品,既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艺术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在鉴赏现代建筑艺术时,直接让学生到校园、湖心公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和公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

为了让学生对当地的人文和乡土文化有深入了解,我带学生参观了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遗产,如清真大寺、中山公园以及南门、玉皇阁等古建筑。美术鉴赏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鉴赏美术作品。

三、强调学生多元化 思维方式

在高中美术的第一节课上,我告诉学生,美术鉴赏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创作过程,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鉴赏和评价作品,反对人云亦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脱离创作者而独立存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鉴赏,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鉴赏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美术 教育 的基本观念,即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主张开放、去掉本质和必然。

事实上,课本中大部分文字叙述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和某一时代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能搞独断专行,不能像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差异,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 方法 ,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美术鉴赏主要通过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培养美术能力,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认识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接触、领略、产生喜悦, 爱好 的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欣赏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1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 山水画 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渊源流长的 文化 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在现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绪。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来探寻高古的山水诗性精神. 【关键词】山水画起源魏晋山水诗“画中有诗”“画上题诗”“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一 山水画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 风景画 ,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中 国画 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 人物画 ,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 魏晋山水诗 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或者说发明,是受山水诗启发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们刻意追求、反复观照的生活对象。 人们把这种生活内容用艺术表现出来,就是山水诗、山水画.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就这样盛行开来,志士高仁们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生根发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动的关系。 把自然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意义的发生处,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动中捕捉美. 山水画和诗歌的关系是很一致的。山水诗歌的本身的表述 方法 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则的。诗性本身的那种“比”、“兴”,对于山水画的体现都是有一种非常深的渊源。诗歌的这种推进和时空对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于自己景象比拟的这种“比”,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偶然与自然景物出发的这种“兴”,我想这与山水画的表现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谢灵运长期游历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 诗。“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在不少的诗篇中,主动地刻画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高中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了解魏晋社会,而魏晋的社会状况导致山水诗在山水画的精神表象。从而导致独立的山水画正式起源.顺着这样的脉络来了解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最终学会欣赏山水画的诗性精神. 三 “画中有诗”与“画上题诗” 山水画的诗性精神还表现为一种是以王维为典型的“画中有诗”,画面没有题诗,直接用绘画提供诗意化的视觉效果,让观者体味。一种是文人画流行以后普遍采用的“画上题诗”,直接结合文学形式,在画上题写诗歌,供观者品读。 在古代山水画中,“画中有诗”的山水画盛行于五代两宋。书写性介入绘画,增加了绘画的写意性。“意境”表现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不得不用直接题诗来补充。同时,文人画家也发现诗画的区别,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入画,也不是所有 的诗意(例如声音美感)都可以用绘画形象来体现。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图>>,折射着道家对大自然与人类本身的生命体悟。寒林不是枯树,还有力量顽强地对抗萧杀季节,它比春夏葳蕤的树木更能显现生命力。由此再联系到出世高士的人格,尽管处境苍凉,却很自在,因此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术中独树一帜。又例如郭熙《早春图》讴歌自然的美丽景色. “画上题诗”往往不是重述画中已有的形象和视觉效果,而是补充说明画外的或无法用绘画形象表达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强的东西。它们更贴近文学本身。为此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画这种题款的特殊性,认为它们像文学读本。由此构成中国画的最大特色.例如徐渭的题墨葡萄一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很有“意境”,把自己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牢骚,患得患失的情绪,都表露了. 高中学生在欣赏不同绘画作品的同时体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从而在画面上感悟,这样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赏山水画.使山水画的诗化精神得以直接的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文风气导致的不同风格,都可以让学生一一学习体会. 四 “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画自古以来便把自然当做是生命的一个整体,山水画是落实在物化精神,以境界生发的角度来讲是“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与自然是通达相望相化互达互生的,因此历代山水画不仅仅是情愫、想象与感觉,乃是以诗境为本,带着含藏悠远的念想.是以学养为文心,一种包容内敛的精神,通过诗画语言物化山水来透视人格的气象。比如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概,入庐山得到磊落的情愫,这些情怀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体联想和创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现,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种体验。 这是由于隐含着不同历史文化内涵景观所引发不同的情感联想,也是为什么历代文人和山水画家,对这些具有着浓厚人文色彩和对名山大川有着经久不衰的热情原因之所在。对于现代高中学生来说,这点是最难理解的,需要不断的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体会,积累文学知识,不断学习,才会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在古代,山水画的作者即使不是隐逸之士,也有着“烟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癖好,无限热爱大自然,面对山水才会像面对情人那样诗兴大发,才有涌泉般的“意境”源源而出。他们不是为画山水而画山水,而是将山水作为精神寄托的工具,功能和写诗无别。 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融入欣赏山水画,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以读诗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怀.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让人的心境跨越时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古人高古的情节,体会山水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 顾恺之《论画》 [2]宗炳 《画山水序》 [3]王微 《叙画》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2 浅析中学美术欣赏 摘要:审美 教育 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 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现代艺术;罗丹;凡高;毕加索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 渠道 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投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__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 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 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 广告 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总结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猜你喜欢: 1.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范文 2. 有关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3.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4. 美术鉴赏相关论文范文 5. 初中美术欣赏浅谈学术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美术论文参考
  • 美术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参考文献美术
  • 美术论文参考文献
  • 美术论文范文参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