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求是》杂志副总编

《求是》杂志副总编

发布时间:

《求是》杂志副总编

根据同事们所回忆,他在去世的前一周还参加了一个工作的研讨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谁能料想当在短短的一周后,他就选择在单位的地下车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现场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和只字片言。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以及理念的杂文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殊荣,而作为一直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他所主张的理性思考,独立思考等其实很值得当下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人借鉴。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一生可能就执着于推动家国的振兴与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努力。他更关心于改革的既定方针与实施成效,说白了,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讲,最主要的还是民生问题。毕竟如果生活这些基本问题如果都可以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在网络上的苍白争辩了。

有很多人会认为他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根本不需要去管这些不值得他操心的事情。凭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其实也可以转行去做别的轻松一点的事业,回报会更多一些,经济收入也会更好。完全不必拘泥于在某一些尚且无法改变的局面下焦虑不已,那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交给更需要操心的人或部门去应对。

也许他即使站在一片喧嚣声中,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假借某些名义的随意泛滥看着让人揪心,但却无可奈何,这些和执着的理念背道而驰。

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更容易像《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一样自杀,是因为文字工作者内心情感比较细腻,具有丰富的情感,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

因为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话,其实容易让自己的性格变得非常的奇怪,也会非常的抑郁。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的死因是自杀,据介绍,他是在所在单位的地下车库自缢身亡的。朱铁志去世的消息,也让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

事情发生于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铁志被发现在所在单位的车库自缢身亡,享年五十六岁,就在六月二十九日,朱铁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对于朱铁志为何会在车库自杀,官方也没有给出公告,外界也是不好猜测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大作家,竟然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是让人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那么,朱铁志是怎样一个人?

朱铁志于1960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长期供职于《求是》杂志社。在学术上,朱铁志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事实上,朱铁志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杂文集《固守家园》、《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芦苇》、《被亵渎的善良》、《精神的归宿》、《浮世杂烩——小人物系列杂文》、《你以为你是谁》、《克隆魂》、《沉入人海》、《理智的勇气》等十余部。

除此之外,朱铁志还主编了《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合作主编)、《真话的空间》、《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最佳杂文年选》等杂文书籍。朱铁志的作品曾荣获鲁迅文学奖、中国新闻奖等多种奖项,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深受全国众多读者的喜爱。

朱铁志始终忠诚于中国杂文事业并作出了非凡的业绩和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对杂文理论有所建树,而且对杂文文体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朱铁志精准地将杂文概括为“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并将“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奉为其创作的圭臬,为读者捧出了两千多篇或震聋发聩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朱铁志在离世之前,曾留下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我死,决不希望别人为我写什么生平事迹之类的东西。我的生平早已用我的行动写在我生命轨迹上,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作品里。‘荣’不因外在材料而多一分,‘辱’不因外在评价而少一毫。乞求高评价,说明缺乏底气,没有自知之明,无异于自取其辱。假作谦虚状,显得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也不免贻笑大方。”

总而言之,《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去世,去世的原因是自杀。

求是杂志副总编辑

1946年8月出生,祖籍上海,生于成都,求学立业于北京。曾从师于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和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寨先生。中国文联赴台湾访问团团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中国电视》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重庆大学等10所高校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著有《“飞天”与金鸡的魅力》、《当代文学散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合著)、《大学影视》等十余种。2004年出版了约30万字的学术理论专著《艺苑问道》,其著资料翔实,注重评析,学理性和现实性强,为构建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理论和美学体系的一家之言。2008年1月出版了30万字的文艺评论选《审美之旅》,真实地袒露著者本人文艺理论批评的实践轨迹和在当代文坛艺苑的审美反思,以及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潮批判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现。此外,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电影艺术》、《中国电视》、《当代电影》、《当代电视》、《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发表百余篇文艺评论和美学论文。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经担任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仲呈祥教授,从事专业文艺评论工作已经30年了。如今,仲呈祥的最新职务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并同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博士生导师。除此之外,仲教授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客座教授。仲先生擅长以哲学思辨阐述文化艺术问题,将社会热点与文艺理论共冶一炉,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仲呈祥,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与多学科背景的文化学者,他博览群书,研究领域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影视等,对待学术的勤奋态度和惊人记忆力使他成为文艺评论界的引领者之一。

走进崇高研究院设:总顾问、顾问、专家指导委员会、名誉院长、院长、副院长及由院领导和工作部门领导组成的院务委员会等。总 顾 问:迟浩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上将)顾 问:贺敬之(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周克玉(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上将)李肇星(原外交部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学仲(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专家指导委员会:102名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等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教授组成本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具体人名略。名誉院长:杨春贵(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哲学家)李殿仁(国防大学原副政委、中将,全国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委员)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理论家、少将)刘润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辑、评论家)院 长:贺茂之(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少将)书 记:杨洪立(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安徽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副 院 长:刘洪海(科学时报社长兼总编辑)李明利(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原主任)营绍宽(京华书画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广才(美国华人商会会长、北京威萨姆斯公司董事长)秘 书 长:朱承进(原总装备部司令部编研室主任、大校)院长助理:黄正衍(天津瞬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部门:办公室、网站、理论研究中心、丛书出版中心、影视摄制中心、书画院、关爱青少年文化中心。院训:走进崇高,拥有崇高院风:忠严博勤,铸己惠人工作姿态:公仆的精神、学者的态度、军人的作风工作原则:同仁同心,互助互学,共创共赢。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求是杂志总编室副总编辑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更容易像《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一样自杀,是因为文字工作者内心情感比较细腻,具有丰富的情感,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

走进崇高研究院设:总顾问、顾问、专家指导委员会、名誉院长、院长、副院长及由院领导和工作部门领导组成的院务委员会等。总 顾 问:迟浩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上将)顾 问:贺敬之(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周克玉(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上将)李肇星(原外交部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学仲(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专家指导委员会:102名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等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教授组成本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具体人名略。名誉院长:杨春贵(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哲学家)李殿仁(国防大学原副政委、中将,全国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委员)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理论家、少将)刘润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辑、评论家)院 长:贺茂之(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少将)书 记:杨洪立(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安徽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副 院 长:刘洪海(科学时报社长兼总编辑)李明利(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原主任)营绍宽(京华书画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广才(美国华人商会会长、北京威萨姆斯公司董事长)秘 书 长:朱承进(原总装备部司令部编研室主任、大校)院长助理:黄正衍(天津瞬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部门:办公室、网站、理论研究中心、丛书出版中心、影视摄制中心、书画院、关爱青少年文化中心。院训:走进崇高,拥有崇高院风:忠严博勤,铸己惠人工作姿态:公仆的精神、学者的态度、军人的作风工作原则:同仁同心,互助互学,共创共赢。

朱铁志(1960- ), 吉林通化人。中共党员。1969年跟随父母下乡,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业后到求是杂志社工作。历任《红旗》杂志编辑,《体育报》记者,曾任《求是》杂志编委,编审,现为《求是》杂志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理事1。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是因为得了癌症,他无法忍受病痛折磨,希望有尊严的离开。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2016年,著名的杂文家、作家、《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被爆出自缢身亡,作为一位现代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自杀辞世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惊,文学爱好者们听闻这一消息无不悲痛。据悉,朱铁志在选择自杀前留下一封遗书,遗书中以优美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死亡的诸多感慨,可见他的自杀并非放弃生活,而是传递出一种豁达。

朱铁志先生生前曾身患绝症,这也是他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症带来的痛苦,对于人生最后的阶段是非常残忍和绝望的。人不仅不能享受人世间的快乐,还要忍受无尽的痛苦,在遗书中,他非常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自己最后重疾缠身的生活质量很低,既然注定结局是死亡,不如选择更坦荡更体面的离开。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像朱铁志这样的文字创作者更容易自杀,这里面有许多原因。首先文字创作者们普遍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他们对于世界、人性、情感这些东西有着更敏感的认知,这也就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痛苦,极易因为不堪重负而自杀。其次就像朱铁志这样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认知更为通透和豁达,因此他们会选择自己结束已无意义的生命。

由于文字创作者们情感世界的丰富,他们的精神也经常会纠结甚至扭曲,更容易出现一些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情况。我们熟知的诗人海子在人生的大好年华突然自杀,还有同时代的诗人顾城,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也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无从知道他们真正复杂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在尘世默默追忆。

吴建国(),男,河北丰润岔河庄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编审,中华慈善总会原副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编委、副总编辑,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2011年9月22日,吴建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求实杂志副总编

内心比较压抑,总是觉得难过,所以说他们总是有种想死的感觉,也就是做事变得特别的疯狂了。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目前的原因仍未可知,有人是觉得他生活压力太大了,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如今人都已经去世了,希望他能够得到安息。

洪 姓�溯 源�一、溯源�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 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 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据说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号为"六桂堂"。称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处,分姓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渊源的资料看,诸说纷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厦门大学教授 陈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书列举了六桂渊源三种说法的资 料:一、晚唐说。 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载六桂联芳始于晚唐昭宗年间。二、北宋说。《六桂堂族志辑要》、《六桂渊源总述》则称翁乾度居莆田竹啸庄,生六子皆为宋朝进士。三、避乱说。台北六桂 宗亲会记载,宋太祖建隆年间,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阳,时因世乱,胡夷侵袭,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认为"六桂联芳"虚构的成分很大,传说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缘关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系五代十国时的闽国 人,确生有六子。后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六子分六姓。入宋后六子全部恢复翁姓参加考 试,都中进士,故称"六桂联芳"。因此,现在的"六桂堂"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但从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谱看,南安的洪姓并无任何一派的先祖从"翁"改姓"洪",与六桂堂 毫无血缘关系。�二、 入闽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 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 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三、 蕃衍�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轩,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岛迁入。�华美洪氏 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头洪山。�杏埔洪氏 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 ,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 裔居英都10个村。�丰州西华洪氏 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晋江屿头迁入。�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田 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四、迁移历史以来南安洪姓迁居外地极多,不及细载。摘其要者:�古山洪氏有十三世洪源迁同安 岗头。华美洪氏有十二世洪日放迁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曾于明代分居仙游黄沙 、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后裔在明万历间各有分支迁居浙江平阳 塘坡,还有一支分居福清县江口。丰州洪厝堀洪氏曾有分支福清龙田。至于历代以来各派系 均有外迁南洋诸国谋生而定居的,后裔遍及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香港、澳门自治区。近年来又分衍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国。改革开放以来,洪氏族人驰聘商海,遍居八闽各地,同时还分布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云南、江西、湖南、湖北、东北三省及西部地区。�谱 牒各派系洪姓均有族谱,但历经各种动乱,散佚损毁严重,旧本族谱所剩无几,近年来普遍重修。择其要者略述如下:�一、《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英都洪姓)翁山洪氏共4次修谱,其版本为:一、明弘治版(1488)。洪阳道首编,载1-7世世系。二 、明万历版(1595)。洪庭时、洪有相父子主持续修,历时二十年,载1-12世世系。三、清乾隆版。乾隆十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该族谱收录 明弘治版首编族谱及明万历版续编的族谱全部内容,并续修第13至17世世系。东四房洪佑生 和西长房洪世谦分别撰写重修谱序。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撰写了部分行状录。该族谱工程浩繁,文风严谨,记载详实,公允直书,且极具文采,堪称谱牒中之精品。现存乾隆版手写本 一套5册(共6册,佚1册)。为海内外仅存孤本。藏西二房裔孙洪榕光处。又有民国年间手 抄本一套,藏东四房裔孙洪春忠处。四、民国版(1944)。泉州商会会长洪恭树主编。铅印本。泉州正平印刷所出版。主要收录翁山洪氏渊源历史文献,科第缙绅名录等。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纵队兴泉指挥部指挥官陈重题写书名,县长李天赐题词。该书现在所剩无几。五、19 92版《翁山谱志》。翁山学校教育基金会1992年出版。分上下二册。上册分为洪氏宗谱志、 古今人物志、文化风土志、山川经济志四卷。下册为翁山洪氏自一世祖起至1992年已传至二 十五世"礼"字辈的宗支世系图。洪瑞生主编。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 封面、题签,著名历史学家、党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和泉州地方史专家 陈泗东分别写序。该谱志特点是"谱""志"兼容,体例创新,反映时代精神,备受称赞。 其中,上册又于2003年由翁山洪氏家庙管理委员会校正后再版重印。�二、《南安蓬岛洪氏族谱》(华美洪氏)清光绪年版,现存台湾省华美洪姓宗亲。1997年台湾宗亲携谱回乡探 亲,存有复印件在洪迪辉家中。谱序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华美裔孙洪浩然写的,记载了华美洪姓始祖天凤公及从兄洪天锡之子洪俊卿为避祸害分道扬镳,天凤公于咸淳四年(1268 )迁居蓬岛,洪俊卿埋名隐讳别号九使在咸淳三年(1267)由武荣石竹远避英山(英都)的史实。 �三、《岑兜洪氏族谱》(石井岑兜洪姓)民国年版。传有手抄本。该族谱记述了岑兜洪 姓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小嶝岛遭倭寇侵扰而迁居岑兜定居,以及清初辛丑年海禁 迁界族人搬迁流离失所,直到庚申年(1680)康熙帝撤消迁海令族人才回归故里等历史事件 。一部蕃衍史,多少血与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索引序列
  • 《求是》杂志副总编
  • 求是杂志副总编辑
  • 求是杂志总编室副总编辑
  •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 求实杂志副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