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孟姓研究结论的论文

关于孟姓研究结论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孟姓研究结论的论文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河南人写的中华姓氏起源,虽然对所有姓氏有些牵强,但实例比其他的要多,很有参考价值: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占全国汉族人口的。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具体情况是: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一)黄帝族与姓氏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⑴颛顼族与姓氏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⑵帝喾族与姓氏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二)炎帝族与姓氏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三)东夷族与姓氏“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⑴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 方法 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作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写调查统计 报告 的 优秀 作文 十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一

关于“自行车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的调查报告

报告撰写人:__

一、目的意义:1、通过搜集自行车发展历史的有关资料分析自行车发展的规律。

2、通过实地考查随机访问、抽样分析,对自行车的发展前景提出预想。

3、通过 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时间:__年__月__日--__月__日

三、地点:自行车商店、解放路、北广场、菜市场、停车场。

四、参加人员及分工:火龙果班的全体同学,组长:__,组员:__、__、__、__。由__和__调查10分钟内过往的车辆,由我和其他两名同学来进行采访。

五、调查方法:

1、访问法。

2、抽样统计法。

3、观察法。

六、调查过程:从__月__日起我开始查找关于自行车的发展史,我们首先在百度里输入自行车的发展史,然后按搜索,最后我将找好的资料里重要的 句子 抄写下来。一直到__月__日,我们一点整从教室出发,目的地是北广场。首先由王骏和郭禹辰进行统计。__不积极配合,所有的统计都由__一人来完成,最后的结果是自行车26辆,轿车110辆,神牛是281辆,由此看来,我们黑山县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让神牛称霸了。接下来由我带领__、__进行采访,刚刚进行采访就给了我当头一棒,第一次就遭到了拒绝,心里真不是滋味,接下来的一位老奶奶虽然说很和蔼,但是说的话让我们无比尴尬,我们问老奶奶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您从出生到现在有几辆自行车?”那位老奶奶用重重的说:“80多岁都快死了,问这干什么?”我们听完后,变得哑口无言,只好说声“对不起”,快速地走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高科技在不断地发展被广泛应用到自行车开发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人类的 想象力 有多么的重要,我希望以后自行车的速度能像轿车一样快,而且必须要安全。人类的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和前提。还有一大收获是遇到问题不要躲,我们应该多实践勤思考,提高自己的表达力、适应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二

关于青少年对电脑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科技发达了,我们跨入了e时代,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地球。电脑,成了我们青少年最普及的一种高科技产品。我想调查一下青少年对电脑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二.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查寻找有关电脑的资料,看看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2.调查同学上网时间,结合他们的视力进一步地分析。

3.问问身边的人,谈谈他们的意见。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 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电脑的好处

电脑上网可以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看网站、

买东西……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报刊、

书籍

电脑的坏处

一些青少年每天泡在网吧,对打游戏上了瘾,成绩一落千丈,

还受不良影响,竟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道路。

爸爸

讲述

视力下降和电脑的联系

他小时候没有电脑,自己和同学的视力都非常好,以上;

现在的青少年十有八九都近视了,大多数都因为电脑。

……

……

……

四.结论

青少年对电脑的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我坚信,只要我们青少年不沉迷于网络,把握住自己,绿色上网是可以的!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三

关于压岁钱的调查报告

过年了,同学们都得到了一大笔收入,这就是压岁钱。今天我们就来个小调查,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吧。

一、调查地点:奇乐作文班

二、调查对象:同学们

三、调查问题

1、你认为钱是最好的压岁礼物吗?

2、如今压岁钱一般是多少?

3、你认为怎样使用压岁钱最有意义?

4、压岁钱应该由自己支配吗?

四、调查结果

1、大多数学生认为钱是最好的压岁礼物,因为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才是最好的压岁礼物。

2、同学们认为,现在压岁钱一般是一百至二百元。原来压岁钱一般是几十元,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人们的攀比心理,于是就达到了几百元,有的甚至还达到了几千元。

3、有一部分同学觉得买吃的最有意义,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买书或存银行最有意义。而还有一部分学生竟然去买游戏点卡,一小部分建议捐一部分钱给希望工程。

4、据调查,多数学生赞同压岁钱由自己支配,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压岁钱由家长和自己共同保管,把钱存入银行需要时再取出。

五、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同学们一致认为:压岁钱可有可无,我们得到压岁钱同时我们的家长还要给别人压岁钱,这样转来转去没多大意思。不如把压岁钱变成压岁书,这样更有意义。至于压岁钱的支配,最好在家长的监管下我们去消费,这样有利于我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四

关于街头错别字调查报告

时间:__年4月15号

地点:濮阳市华龙区

人物:我和同学

目的:寻找街头错别字,并记载下来,改正。

调查经过:行走在街头,各类城市 广告 、宣传画廊、招牌、店牌、 标语 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 成语 ,用繁体字等。

一些自行车维修摊前放着“修车冲气”的牌子,其实应该写成“修车充气”;一家理发店的大门上粘贴着“赞停营业”,其实应该是“暂停营业”;还有一家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伊拉克”写成“衣拉客”、“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就更是屡见不鲜。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分析: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是一时大意而写错了字。

调查结果:

现在,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错别字、繁体字、简化字少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了,我觉得,这次调查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希望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感受:

我认为:这些不规范的字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错字,另一类是别字。有关部门应该调查一下,查查商店为什么要用错别字来做广告招牌呢?好多小学生总以为广告招牌上的字都是对的,所以写了许多错别字,影响了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希望我们以后看到的都是正确的字,不再出现错别字了!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五

关于小学生主动做家务问题的调查报告

每个小学生都有家,家的卫生会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状况。每天上完学,一进家门,如果家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在学校的什么压力到了家里也会通通忘掉,然后轻松地完成作业;如果一进家门乱糟糟的,肯定压力会变更多。

据在学校统计在调查的26人之中,在家家务有11人会做,大约占总调查人数的,不超过一半。看来21世纪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做家务的习惯。

我觉得不做家务有这几种可能:自己缺乏运动,干不好这些家务,结果被爸妈吵了一顿,丧失自信心。觉得爸妈有义务去打扫,自己懒得去打扫卫生。或者自己想打扫,却被眼前某种东西吸引,比如手机游戏电视节目,自己的好朋友来找她玩等。

家庭的卫生并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父母亲的,而是在这个家庭中生活的所有人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来完成的。

每年劳动节,我们家一般是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的。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有的刷锅,有的扫地,有的洗衣服……不到一上午就收拾完了。要是只有妈妈一个人干,估计一天下来也打扫不好。

我在这里向全世界的小学生呼吁:“作为家庭的一员,为家庭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六

关于教室里浪费现象的调查

我们的校园非常漂亮。可是,一些浪费现象却不知不觉地蔓延着。似乎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我经过精心调查,对教室中的种.种浪费现象进行了 总结 ,希望有浪费行为的同学能引起重视。

用电浪费是常事

如今,教室装上了电风扇、日光灯。到了夏天,电风扇白天一直不停机,那些贪凉的男生将开关调到最大,造成很大的浪费。每个教室里都有电教设备,可不知道怎么的,一周下来,也没见老师使用几次,听大人说,电器这种东西不用会坏得更快。

中午同学都吃饭去了,可教室的灯还亮着,电风扇依然转着。有时,老师关上部分灯,几个胆大的同学趁老师走后又将其打开,还说:“开几盏灯,能花多少钱?”最糟糕的是,有时周五同学们忘记关灯或者忘记关电风扇,它们就会夜以继日地工作到下周一呀!

食品浪费让人忧

我们班上的同学普遍喜欢喝饮料,还常常攀比谁的饮料贵。每天教室的垃圾桶里都会有八九瓶没有喝完的饮料,四五个鸡蛋,没有吃完的馒头,半袋小食品……不管老师怎么讲,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同学还买大瓶的饮料,一次喝不完,分几天喝。听老师讲过,同一瓶饮料应一次性饮用完,不要间隔饮用,饮料开封后空气中的细菌在饮料中繁殖很快,饮料变质也快,喝了容易拉肚子。

文具浪费被忽略

过去,生活条件差,父母说他们的作业本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现在,我发现班上纸张浪费现象特别突出。不少同学的作业本和画画用的纸还没画两笔就扔了,或者撕下来做纸飞机玩。一学期下来,没被用完的作业本能扔几十本。一半左右的同学,文具盒一学期下来要买两个以上,不是坏了,而是换新样式了。每天教室的垃圾桶里都躺着不少的橡皮、钢笔、大卷的餐巾纸……看着这些没有用完就被丢弃的东西,是多么可惜呀!

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深入每个同学心里,落实到每个行动中吧!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七

关于孟姓的调查报告

问题的提出:听老师说人的姓是一种 文化 ,很值得研究,我就去调查了一下我的姓--孟。

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孟姓的来源和孟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孟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孟姓的名人 故事

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1.孟氏起源于鲁国公族。

2.宋朝时期,孟姓大约有近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排在第55位,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现在全国第73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

3.孟氏的名人有:战国时期,儒家者仁政学的孟子,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孟郊,现代人,电子物理学家孟昭英,不明白药学家孟目的,汽车工程专家孟少农等。

结论:

1.孟氏起源于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2.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也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仍在冀鲁大地,孟姓第一大省市,河北约占全国孟姓人口的30%。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孟姓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四省 。

3.名人有著名的人物孟子,他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孟郊集诗歌脍炙人口。现代名人有孟昭英,她是著名电子物理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博院士,著作有《阴极电子学》等。孟目的,著名药学家1925年 毕业 于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为《中华药典》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编撰负责人之一。孟少农汽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八

居住环境调查报告

最近小区的小区环境越来越糟糕,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卫生的东西在小区可是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啊。为了查到“小区罪犯”,我和弟弟一同到小区查个究竟。

1、不满意

清洁保洁员孙爷爷:“我身为小区保洁员,我我知道的方面肯定比小区居民知道得多。最让人苦恼的就是垃圾桶,垃圾桶是每个小区都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就是有人不好好爱惜它。我多次看见许多居民拿着垃圾到垃圾桶旁边,要么就是远投,要么就是扔在垃圾桶旁边,有些人的垃圾袋里还有许多污水,弄的垃圾桶到处都是脏兮兮,等污水干了以后,又凝聚成一块一块的,很难清理。还有就是,小区居民大多数都养了宠物狗,本来养宠物狗也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它们到处排泄出一些粪便,又臭又难清理。有一只宠物狗更是大胆,居然在我的家门口“上厕所”,我一时气愤,骂叨了几句。那狗主人却理直气壮,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三单元的张奶奶:“隔壁的两夫妻,整天吵吵闹闹的,经常听到摔碎碗碟的声音。我和几个老朋友也曾去劝说过,可是他们总是把我们的话当成耳旁风,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可是他们总是不听劝,搞得整栋的居民都没好日子过。还有楼上养狗的家庭,他们的“宝贝狗”可把我们害惨了,整天跑个不停,睡不着觉,只有早上,狗的脚步声才微微变小,本以为可以睡觉了,但是,抬头看看闹钟,已经7点30了,唉!又得上班了,这日子不好过啊!”

2、满意

朋友曾沅浩:“我觉得小区的环境不错,还有桂花树呢!秋天,桂花树散发的清香,让人惬意,老远都闻得到。还有小区有的地方修建的很好,玩躲猫猫,我选的地方几乎就没被找到过,我厉害吧,哈哈!”

妈妈:“我倒觉得小区管理的不错。有一次,我从贵州带回许多纪念品和吃的东西,我实在拿不动了,走几步停一下,走几步停一下,后来,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区居民主动来帮我,我当时感动的呀,眼泪在眼眶直打转,直说谢谢。把东西拿到家里的时候,他还说‘以后有事就找我,能帮到你的我尽量帮’,你说,有这么一位乐于助人的居民朋友你还不知足吗?”

3、总结

我觉得,小区环境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要是我们能自觉打扫小区的话,小区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要是我们平时注重以下这些环节,小区就不会有这么多黑色的“音符”,我希望大家多多关心我们共同的家,爱护我们的家。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九

社会用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学校及附近

调查目的:了解汉字不规范使用情况,增强大家正确使用汉字的意识,促进汉字健康发展。

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用到汉字。可以说,汉字与我们的一切都息息相关。没有了汉字,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尊重汉字的现象也应运而生。这种现象不仅会损坏我们城市的文明形象,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汉字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社会用字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于读音相同而用错

比如把“进”写成了“近”,把“珍惜”写成了“珍稀”。出错率最高的是“的”、“地”、“得”这三个字。应用“的”写成“地”;该用“得”写成“的”。我们小组共十个人,有九个人的 日记 里都有用错这三个字的问题。

二、由于字形相近而写错

比如把“席”写成了“度”,把“期望”写成了“欺望”。我们教室后面的 黑板报 上,就把“虚心使人进步”写成了“虑心使人进步”。

三、由于粗心而多笔少画

比如在“武”字的斜钩上多写一撇,在“具”字的里面少写一横。像这样由粗心造成的错别字还有很多。在我们学校门口,有个卖蛋卷的,他就把八笔的“卷”写成了九笔,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字。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我们才发现,用错写错汉字的现象很严重。所以我提议,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每一个汉字。正确书写汉字,规范使用汉字,这是一件人人有责的事,希望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行动起来,为净化汉字做出最大的努力。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十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前两周,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对家乡隆昌的空气,水质,绿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情况大致如下:

首先 ,我们通过访问周围的人,知道了城市里的空气比郊区要差一些了。因为城市里的人们随意乱吐痰,乱扔垃圾,甚至把臭烘烘的垃圾放在别人家门口或是电梯里。城市里汽车太多,排放了大量的尾气;郊区里都是花花绿绿,树木高高的,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的哨兵一样,长得葱葱茏茏。

然后我们通过观察古宇湖的水,了解到原本清澈见底的古宇湖有着黑,白天鹅,它们在古宇湖里游来游去。由于人们大量把污水排入湖里,湖水开始变得一点儿浑浊起来,天鹅们不约而同地跑掉了,远远地离开了我们。

最后我们四处查找关于绿化的资料,发现人们一部分细心地呵护,栽培小树苗,真心希望它们能够茁壮成长,生怕它们会被破坏,不然的话自己就前功尽弃了;另一部分残酷无情地砍伐树木,遭踏着树木,把树木折断,这样的话,用什么来挡风遮雨,鸟儿在哪儿安家呢?

总结来说,我要对人们提出以下意见:

一,请人们千万别随意乱吐口痰 ,别乱扔垃圾,车子尽量少开。

二,请人们不要往小河,小池,小溪等水中排入污水,扔垃圾了。

三,请人们多多地栽种,培育小树苗,让它长成参天大树,不要因为占小便宜而让许许多多无古的生命在这世界中消失。

如果你们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真的太好了,谢谢!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十篇相关 文章 :

★ 写调查统计报告的优秀作文十篇

★ 关于统计调查报告范文

★ 统计局实习报告范文精选5篇

★ 统计年终工作总结优秀范文4篇

★ 统计局工作报告优秀范文

★ 统计学分析报告范文

★ 做统计工作的个人总结优秀范文

★ 大学生统计报告范文

★ 统计局工作汇报优秀范文

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

关于姓黄研究结论的论文

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1、出自嬴姓和姚姓 黄氏源于赢姓和姚姓,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黄姓祖先之赢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从夏朝2148年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经历1500年的古老黄国被楚国所吞并。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以国为姓 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城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 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东晋入闽始祖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字彦方又名黄允居福州南后街黄巷;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改其他姓氏 黄改丑氏、胡姓、旷、邝氏、况氏、李氏、卢氏、潘氏、汤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吴氏、余姓、周氏、张氏。     8、黄改旷、邝氏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姓,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姓。

1、黄姓的历史:远古时期,在今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大廉迁移至潢川并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等八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2、黄姓的现状:当代,黄姓人口近27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排在第7位。广东为黄姓人口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

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这五省又集中了2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聚集区。其次,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和江西南部形成两大块次高密度的黄姓区。

黄姓的名人:

1、黄香(68——122年),字文疆,今云梦县人,以孝闻名,以才著称,忠孝两全,德才兼备,是东汉著名的孝子、贤臣、清官。

2、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汉族,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

3、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唐贞观三年(629年)生。先祖黄元方,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紫云黄氏开基祖。

原发布者:教育教学文库姓氏的研究报告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计划:我们班同姓的同学不少。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我翻阅《百家姓》发现许多有关姓氏的故事。于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这次姓氏之旅。1.查阅《百家姓》等记载着古人姓氏的书籍,阅读有关报刊,上网查找浏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姓氏来源和历史上的名人。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本小组成员姓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3.通过便捷的途径,搜集本小组成员姓氏的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报刊黄姓的来源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书籍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黄姓名人黄歇黄霸黄盖黄巢黄庭坚黄道婆黄宗羲黄遵宪宋代状元黄定上网黄姓人口数量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爷爷的讲述黄姓族谱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一册藏地:美国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清光绪二十七年木活字本藏地:浙江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报刊王姓的来源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世代繁衍生息

一、问题的提出 (输入你的问题从哪儿来的,你为什么有这个问题)二、调查方法 (写出你的资料从哪儿查来的)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写出你调查出来的资料)四、结论 (把你调查出的总结一下)

关于姓林研究结论的论文

jhvj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jjjjjjjjjjj

一、问题的提出我一直觉得林姓是一个小姓,没多少人姓林,就我们班来说吧,除了我以外,只有一个同学姓林。于是,我对林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林姓的来源和林姓历史名人。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林姓的名人故事。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上网 林姓也是一个大姓 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如今林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书籍、报刊 历史上的林姓名人 林则徐、林森、林伯渠、林凤、林完书籍 林姓的来源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鲁、齐、卫等地。上网 林姓人口数量 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姓人口在全球约2千多万。四、结论1、我国的林姓源远流长。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始居九门,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2、林姓作为一大姓,在历史长河中,著名历史人物却寥寥无几,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说:禁烟英雄林则徐,我最敬佩他。我为林姓祖先中,有这样的英雄感到自豪。

有关中国人姓氏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姓氏制度的国家,丰富多彩的姓氏既是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结构,又是了解中华悠久文明的一个独特视角。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本文将粗浅地介绍中华姓氏的产生及发展以及与姓氏研究有关的趣事。义中教育科研义中一、 姓的产生及原始发展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传说,女娲造出人之后,就用他们的去向来给他们姓,爬到水边的就让他姓水,爬到石头上的就让他姓石,爬到李树下的就姓李。用这个传说来解释姓的起源当然不可取,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姓氏与人类部落是同时诞生的。(传说中的“女娲”就是远古时代的一个女娲氏部落)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姓到底是什么?《辞海》中“姓”的解释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姓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首先是属于家族的,然后才被赋予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因此,所谓的“姓”,也就是“族姓”。 义中教科研[NextPage]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至于族姓产生的原因,我们不妨先来看另一个神话传说: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生活在昆仑山上。为使人类得到繁衍,他们商议结为夫妻,却又自感羞耻。于是兄妹俩登上昆仑山顶,各自点起一堆火,然后对天祷告:“上天如果有意让我们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就让两股青烟相合;如果并无此意,就使烟消云散。”刚说完,只见两股袅袅上升的青烟果真合为一气,直冲云霄。这样伏羲和女娲便在上天的认可下正式结合了。这种神圣的结合使人类得以繁衍。但是他们不愿让子孙后代再以这种形式繁衍,为此专门制定了两个规矩:一是将人类分为不同的姓族,二是同一姓族的后代不许结合,只能按一定的礼节与另一姓族的男女互论婚嫁。古书上所记载的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或“正姓氏,通媒约”,就是以此为实际内容的。义中教育科研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神话传说,在苗、彝、壮、白、僳僳、哈尼等几十个民族中都有流传。 浙江省义乌中学神奇的传说,往往是远古人民生活的投影。许多学者从这些关于兄妹通婚,民族起源相一致的传说里,得出这样的结论:族姓产生于区分血缘,防止血亲婚配的需要。兄妹结婚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曾实行过群体内婚制包括血亲乱婚的事实。其后,人们逐渐悟出了血亲婚配不利于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道理,开始实行不同群体相互通婚而群体内部禁婚的制度。正因为有了这种群体外婚制度,才有了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分族并给之一个标志符号以便识别的需要,这种标志性称号就是原始的族姓。迄今已有一万年的时间了。 义乌中学[NextPage] 浙江省义乌中学而在族姓尚处于原始状态时,不同的原始部落或部落联盟,往往会推举一位被神话或半神话的始祖、酋长作为精神力量的象征,这些始祖或酋长的名称便成了原始部落联盟的代号,因而也就成为最原始的“姓”。因此包括前面提到的女娲氏,伏曦氏,还有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等等,不仅是代表某个被神话的人,又是标志其所属血族团体的“姓”,甚至于可以代表整个部落或联盟,乃至这个部落的任意一位领袖。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中华民族向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根据《国语》中所说,少典和有娇氏结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以今天的观念来看,两兄弟怎么会异姓呢?这又要提到“氏”的问题。xaero先来透视这段传说所反映的历史真相:有人认为,少典和有娇都是原始氏族的名称,两个氏族互相通婚,所生的孩子又分别为姬姓和姜姓两个姓族,黄帝和炎帝就分别是在这两个姓族中出生长大的。按照当时母系氏族的规则,通婚后所生的孩子应归母方部落所有,又为何会分出姬姓和姜姓呢?我们认为原因大致有两点:义中教育科研[NextPage]xaero一、两个部落长期通婚,若不加干涉,必会导致血亲越来越浓,最后甚至可能演变为血亲同婚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后代再加以分族。 xaero二、随着新领地的不断开拓和阶级社会雏形的形成,一些对部落有功绩的成员得到了封地,并被允许带领家人,部属以及在部落交战中获得的俘虏一起前往封地生活。 xaero两个原因的结果,都是令原先以一个“姓”作为氏族或部落联盟的共同标识的大团体,从此裂变成了若干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有所辨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也应该有不同的标识。于是,另一家族系统的标识——氏产生了。形象的说,姓好比一棵大树,氏就是它的枝杈。这样一来,许多人就又有姓又有氏了。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一、 姓氏的流变 义中在《史记》卷五《秦本纪》中,秦始皇的远祖伯益“姓嬴氏”,以我们今天的常识判断,秦始皇自然应该姓嬴了。可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这位伯益的后代却成了“名为政,姓赵氏”。那么秦始皇究竟叫“赵政”还是“嬴政”?义乌中学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姓氏”这个词说起。 义中教育科研网[NextPage]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我们今天说的“姓氏”,其实和“姓”是同一个意思。可是在秦始皇出生的那个年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前面已经提过,这里不再复述。义中根据史学家考证:秦始皇是少暤氏的后裔,所以秦始皇的族姓就是少暤氏的“嬴”姓。而这个嬴姓族团在不断有人得到封赐后,就衍生出不少小团体。周代有一名姓嬴叫造父的人,因立功而受封赵城,于是这支以造父为首的嬴姓分支在获得的赵城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识——赵氏。后来这支小族群又被封到秦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秦国。义中教育科研所以秦始皇的规范注释应是“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嬴姓代表他的远祖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的族姓,即他的遥远的始祖母姓嬴;赵氏代表他的近祖血缘,即他七八百年前的高祖父姓赵,这个赵氏标识的传承是按照父亲传承的。按照今人一般姓氏沿用父系血缘的习惯,秦始皇就应该叫做“赵政”。不过依现代史学家表述时约定俗成,“嬴政”已成了秦始皇的默认称法。义中教科研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姓与氏这两种家族系统称号并存所带来的麻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许多公卿贵族惨遭灭国亡家,原先用来表明身份贵贱的“氏”已经成了空壳,一些人甚至丢失了姓氏,另一方面,同姓异氏团体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一些同宗的团体之间已经开始通婚,于是族姓原来“别婚姻”的作用已经失去,再加上姓氏并存所带来的不便,姓与氏开始一体化。而姓氏合一的主要动向,是以氏代姓。 xaero[NextPage]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在姓氏双轨制消除之后,就迎来了中华姓苑的蓬勃发展。中华姓的来源复杂多样。在这里梳理出大体几种。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首先是一些原本无姓之人的得姓。其中有“以官为姓”,如“司马”、“司徒”,原本都是官名;有“以地为姓”,如“东郭”是指东城墙脚下,“欧阳”是指欧余山的南面;有“以技为姓”;如“陶”、“甄”古代都是指制陶业。此外,还有“以事为氏”等等,不再列举。义中教育科研网再就是外来少数民族的姓的流进以及与华夏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如北周的“宇文”氏的沿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拓拔”氏改为“元”氏。义中最主要且复杂的,应属古人因种种原因改变自己的姓氏从而使某个姓族壮大或派生出新的姓氏了。大体有以下几种:义中教育科研网避讳改姓:古人对避讳看的甚重,凡与封建帝王名讳相犯的字,甚至与之音谐或形似的字,都不得再用作姓氏。如项籍称霸后,姓“籍”的人避霸王名讳,只好改姓“席”。而到了犯讳的字不再犯讳的时候,一些人恢复了原姓,一些人继续使用改姓,由此又分生出了许多新姓氏。 义中教育科研帝王赐姓:指帝王出于个人意愿,将别人已有的姓氏取消而另派一个姓氏,这之中有褒有贬。如隋朝杨玄感起兵造反,失败后被隋炀帝处以枭刑,其家人亦被迫改姓枭。褒扬的赐姓,尊贵莫过于赐予“国姓”——即帝王的姓氏了。古时拥有国姓的人家,不仅可以免去各种赋税,还可以享受一些下级官员都无法得到的权利。赐予“国姓”的结果,是使原本许多不同姓氏归到同一个姓氏之下,而使得这个国姓不断壮大。 义中教育科研[NextPage] 义中教育科研避祸改姓:为了逃避祸害,一些人或一些家族会把原先象征自己姓族或高贵血统姓氏扔掉,如“博浪沙刺秦”的幕后策划者韩良(或叫姬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为了躲避追捕,摇身一变成了“张良”,后为大汉开国作出不朽贡献。浙江省义乌中学避嫌改姓:一些人因为某种原因嫌弃自己的姓氏,可能会改姓。如安史之乱后,泽州刺史安抱玉上书表明耻于跟安禄山同姓,唐肃宗就赐他姓李。而晚明李自成起义,一些自作多情的书生又耻于姓李,纷纷改姓。义中除以上主要潮流外,还有佛教高僧改姓天竺的“竺”,或释迦牟尼的“释”等等流变方向。浙江省义乌中学那么中国究竟有过多少姓氏? 义乌中学一般权威的说法为中国人姓氏为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6642个(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过的汉姓约3050个,按其人口多少为顺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xaero[NextPage]义中现代中国前百位“大姓”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义中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义中教科研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义中教育科研网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锺 57、汪 义中教育科研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义中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义中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雷 89、钱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98、赖 99、龚 100、文义乌中学义中教育科研网这其中前19个“大姓”的人口总和约占汉族人口的,而李、王、张又是“超大姓”,分别占,,。浙江省义乌中学占有人口众多的大姓是怎样形成的呢?义中教育科研[NextPage] 义中教育科研网其一,姓的来源多。以王姓为例,来源有数十条,故支派繁复,播衍广泛。 浙江省义乌中学其二,这些姓氏许多曾作为“国姓”。在历史上,李姓政权有6个,王姓政权有3个,刘姓政权更多达8个。此外如张、杨、陈、赵、孙、朱、高、郭、马等都曾经称帝称王,而周、吴、胡、何等氏亦都是经常处于显赫地位的外戚与勋贵之姓。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其三,地位显赫的姓族,具备了人口繁衍的各种优越条件。如汉武帝的异母兄弟中山靖王刘胜,《汉书》中说他“有子百二十余人”。一个人都120多个儿子,其繁衍率不知要比一般人家高出多少倍!三百年后的刘备,自称是他的后代,谁又能说得清呢? 义中教育科研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三.姓氏趣谈 xaero黄帝,炎帝应为女性? 义中教科研炎帝,黄帝为男性,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都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的部落首领,而母系社会的首领是女性,那炎帝,黄帝为什么不可能是女性呢?黄帝又称“轩辕”,而古天文书上说轩辕星座是天帝妃子住的地方,轩辕是上帝的妃子。甲骨文中,“帝”为花蒂之形,“黄帝”便是“黄花”,花一般用来比喻女性。会不会是后来父系社会中大男子主义者用自己的意念改变了炎黄的性别呢?这恐怕是一个难解的迷。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NextPage] 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胡适是唐朝的皇帝苗裔?义中教科研根据胡氏族谱记载,朱温强迫唐哀帝“禅位”,又为防后患,将他杀害。但此时哀帝已有了皇太子,可能有人暗中保护,这位皇太子逃脱了毒手,被送到新安一个姓胡名清的官宦人家。半个多世纪后,宋太祖统一中原,而当年尚在襁褓中的“皇太子”已成了没有帝王思想,还颇有名声的学者。宋太祖获知后,便发敕文,要他改姓胡氏,还封他一个“明经公”的爵号,以示对前朝贵胄的优待。“明经公”的九世孙胡起岩在北宋年间曾任宣城太守,辞官后迁居安徽绩溪。以世系言,胡博士就是唐朝末代皇帝第四十三代的裔孙。 义中教科研卫青冒姓进宫义中教育科研网西汉名将卫青的生母原为平阳侯家的婢女,嫁卫氏,生有卫子夫等子女。丈夫死后,她与平阳侯的家奴郑季私通,生下一儿归郑季抚养,取名郑青,在郑家倍受其同父异母的兄长的歧视。后来,他的同胞姐姐卫子夫夤缘进宫,成为皇后,他便冒姓卫氏,在生母的帮助下进入平阳侯府当差,最终以“国舅”的身份获得汉武帝重用,完成了建功边陲的事业。 义中教育科研网“诸葛”一姓的来源义中教育科研经专家考证,“诸葛”一姓至少有三途: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一、夏商之际有一个葛氏姓族,原居诸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后来徙到阳都(今山东沂水县西南),因为阳都已有土著葛氏,人们便称他们为“诸葛”,意为“诸邑来的葛氏”,其后人便以诸葛为氏了。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就是属于这一支诸葛家族。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二 、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有一位葛婴将军立有战功,却被义军首领冤杀,汉朝建立后,汉文帝为他平反,封他孙子为诸侯。其后人便以“诸葛”为姓,意为封为诸侯的葛氏。 义乌中学一、 古代有熊氏的后代中有一代詹葛氏,居于齐国。齐国人詹诸两音不分。原詹 义中教育科研葛氏族人就将错就错,改氏诸葛。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但三条途都发展在山东,可见,诸葛来源于山东是无疑的。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NextPage]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湖北黄梅姓鄂的都是岳飞的后代? 义中教育科研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岳云同父亲同日遇难,其余几个则下落不明。但在民间传说里,岳飞遇害后,其后嗣有流散民间的经历。另外,稗官《史阙》里有记述,岳飞的几个小儿子都逃到了黄梅,隐姓埋名,相依为命。此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并访求其子孙给予抚恤。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其在黄梅的子孙,都以“鄂”为姓。其实岳飞第三个岳霖有个儿子岳柯很出名,宋宁宗时出守嘉兴,官至淮东总领制置使。虽说稗官野史不足信,但按照古人以祖先封号官爵为氏的传统,岳飞后代中有人改姓鄂是完全可能的。义中教育科研网来华欧美人士爱以“李”为姓。义中教科研近代以来许多来华从事外交,宗教,文化,科技和政治活动的欧美人士,给自己取中国的名字时,爱以李为姓,如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原籍英国;第一个来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士李明;1933年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等。大概由于唐王朝的强盛,特别是在当时和以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所以许多外国人不仅把“李”当作一个朝代的国姓,也把它作为中国的“国姓”了,其思路与称呼华人聚居区为“唐人街”是相通的。义中教科研[NextPage] 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 义中教育科研网四、 姓氏研究的意义浙江省义乌中学姓氏研究最主要的,就是追本溯源,通过对某个姓氏的研究,找出这个姓族的远祖及其历史活动,如迁徙,改姓等。义中教育科研网中国人是有强烈的认宗敬祖的意识的。而“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俗语虽不完全正确,毕竟是有一定根据的。这就可以通过姓氏研究敦睦亲情,扩大联谊,全国许多孔姓都是通谱的,山东的孔繁森遇到山西的孔祥林,按辈分可以叔侄相称,而孔祥林跟孔令辉,又是另一对叔侄。 义乌中学据专家介绍,早期海外华人社团中,数量最大的就是姓氏公会,如“缅甸太原王氏宗族会”,“泰国王氏宗亲总会”,他们寻找本姓的来源,远祖的集居地及集体祭祖。而在台湾的姓氏研究中,其来源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与内地的同姓族往往是同宗,近来不断有新闻报导台湾某先生通过姓氏研究找到了自己在大陆的根,这就证明了台湾与大陆两地人民始终是血肉相连的。浙江省义乌中学教育科研网可见,姓氏研究对于加强全球华人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是相当有利的。

“历史学研究”上有没有这样的~~

关于易姓研究结论的论文题目

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试卷一考试会员名:山花烂漫 客观题得分:97 主观题得分: 总分:97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题) 15 1、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诺贝尔 答案:A 2、衡量国家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是: A、获诺贝尔奖的人数 B、国民经济总产值 C、人口数量 答案:A 3、衡量一个人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之一是: A、论文 B、家产 C、经历 答案:A 4、理论要不要经过实验验证: A、一切理论都要 B、有些理论不一定要 答案:B 5、检验理论正确的实验是必须能够重演的: A、是 B、不一定 C、不是 答案:A 6、称赞你的论文的人都是: A、坚持真理的人 B、认同你的观点的人 C、奉承你的人 答案:B 7、一篇论文其关键词可以选择几个: A、两个 B、3~8个 C、9个以上 答案:B 8、论文引言就是: A、前言 B、绪论 C、引论 答案:C 9、参考文献的编号一律用什么括号括起: A、大括号 B、中括号 C、小括号 答案:B 10、参考文献号一律用: A、阿拉伯数字 B、汉字 C、英文 答案:A 11、论文中对重要的公式: A、应编号 B、不应编号 答案:A 12、论文中使用别人公开发表的结论,并注明出处的属于: A、引用 B、抄袭 C、剽窃 答案:A 13、论文是如何写出的: A、研究后写出的 B、编写出的 C、从书上抄来的 答案:A 14、博士学位论文至少应有: A、创新点 B、新理论 答案:A 15、论文中对表的题目要求为: A、表的题目在表上部 B、表的题目在表下部 C、随便什么位置 答案:B 二、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5题) 16、在一篇题目为 《目标运动分析新论》论文中 ,论文摘要是: “在我的《TMA理论》那本书中,介绍了TMA的经典方法,在本论文里,主要叙述目标运动分析的几种新的方法,它们是:1)识别-滤波-控制原理;2)交互多模型方法;3)多站信息融合的方法。” (1)、上述摘要犯了那几方面的毛病? A、使用“我的”第一人称 B、使用了缩略语TMA C、前两句是过去研究信息,应删掉 D、没有交代成果与结论 E、以上全部是 答案:E 17、以下是《人工神经网络在传感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论文的目次: 一.概述 二.数学基础知识 三.传感器基础知识 四.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五.人工神经网络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六.仿真 七.结论 八.致谢 九.参考文献 (1)、它是一种仿教科书式的论文,其在目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概述的设置 B、数学基础的介绍 C、传感器基础的介绍 D、“人工神经网络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篇幅比例偏少 答案:D 18、一篇好的论文主要应该包括:第一,概述该题目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第二,用大量的篇幅撰写自己的理论、方法(包括方案设计等);第三,再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的试验、实验或仿真结果;第四,给出论文研究结论。 现有一篇《人工神经网络在传感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的论文,作者在论文目次中草拟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述 二.数学基础知识 三.传感器基础知识 四.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五.人工神经网络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六.仿真 七.结论 八.致谢 九.参考文献 (1)、请根据上述要求,选定目次安排较合理的一个: A、一 概述;二 预备知识(包括所要用的数学、传感器、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的知识要点);三 理论、方法(包括方案设计等);四 试验或仿真结果;五 结论;六 致谢;七 参考文献。 B、一 概述;二.数学基础知识;三.传感器基础知识;四.人工神经网络简介;五.人工神经网络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六.仿真;七.结论;八.致谢;九.参考文献。 C、一 概述;二.数学基础知识;三.传感器基础知识;四.人工神经网络简介;五.人工神经网络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六.仿真;七.结论 D、一 概述;二 预备知识(包括所要用的数学、传感器、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的知识要点);三 理论、方法(包括方案设计等);四 试验或仿真结果;五 结论 答案:A 19、论文题名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倾向性的不同因果模型 摘要:借鉴Bcanlan的运动倾向性因果模型及其调查问卷来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倾向性的影响因素。对北京市252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施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运动倾向性五因素模型比较符合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其中运动乐趣、个人投入、参与机会是主要影响因素,而社会约束几乎无作用。 (1)、从上述内容,可以反映出摘要的基本要素主要由( ABCD )等几部分组成。 A、对象 B、方法 C、成果 D、结论 E、设计、特点 F、以上都是 答案:F 20、论文题名:液压式固有频率可控动力消振器的研究 (引言):动力消振器是一个附加于主振系上的由质量和弹簧组成的振动系统。当其固有频率与主振系的振动频率相等时,主振系便不发生振动。由于动力消振器具有良好的消振效果,自本世纪初发明以来,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传统动力消振器的缺点在于其固有频率固定不变,不能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调节,更不能随主振系振动频率的变化对它进行控制,因而它只适用于消除基频基本不变的振动。对于更为常见的频率经常改变的振动系统,使用传统动力消振器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消振效果,反而会招致更大的危害。 笔者提出一种可以用于消除变频振动的新方法,即采用液压式固有频率可控动力消振器来跟踪振动频率的变化,使之在变频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消振效果。实验表明,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消振方法。 (1)、引言第一段反映的是 A、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B、说明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即前人研究的不足,亦说明了本研究的理由和背景 C、本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 答案:A (2)、引言第二段反映的是 A、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B、说明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即前人研究的不足,亦说明了本研究的理由和背景 C、本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 答案:B (3)、引言第三段反映的是 A、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B、说明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即前人研究的不足,亦说明了本研究的理由和背景 C、本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 答案:C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 40 2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理论与方法的: A、正确性 B、可行性 C、有效性 答案:A,B,C 22、思维清晰主要体现在: A、作者思路和思想上 B、语言文字上 C、科研三步曲上 D、论文目录构架中 答案:A,C,D 23、摘要的四要素是: A、对象 B、方法 C、成果 D、结论 答案:A,B,C,D 24、论文署名是为了: A、扬名 B、文责自负 C、记录作者劳动成果 D、便于联系 答案:B,C,D 25、关键词可以在下面选择: A、论文标题里 B、论文内容里 C、论文以外的任何词语 答案:A,B 26、引言内容包括研究的 A、理由 B、目的 C、背景 D、前人工作 E、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F、预期的结果 答案:A,B,C,D,E,F 27、论文中应该致谢的人员是: A、指导老师 B、对论文提供帮助和做过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C、资金资助单位 D、对论文做过技术辅助工作的人 E、与论文毫不相干的领导 答案:A,B,C,D 28、在论文写作中不正当的手段有: A、造假 B、剽窃 C、抄袭 D、引用 答案:A,B,C 29、书以性质分类为: A、著 B、编著 C、编 D、译 E、编译 答案:A,B,C,D,E 30、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确定方式有: A、老师选 B、自己选 C、师生商定 答案:A,B,C 31、撰写的结论应达到的要求是 A、概括准确,措词严谨 B、明确具体,简短精练 C、不作自我评价 D、需要作自我评价 答案:A,B,C 32、对正文部分写作的总的要求是 A、明晰 B、准确 C、完备 D、简洁 答案:A,B,C,D 33、论证是由( )个环节组成的。 A、论点 B、论据 C、论证方式 D、结论 答案:A,B,C 34、选择材料时应遵循的原则 A、必要而充分 B、真实而准确 C、典型而新颖 答案:A,B,C 35、科技论文主题的基本要求是 A、新颖 B、深刻 C、集中 D、鲜明 答案:A,B,C,D 36、引言中要写的内容大致有如下几项 A、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 B、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 C、预期的结果及其地位、作用和意义 答案:A,B,C 37、引言的写作要求是( ) A、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B、开门见山,不绕圈子 C、尊重科学,不落俗套 D、如实评述,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 答案:A,B,C,D 38、摘要的写作要求是( ) A、用第三人称 B、简短精练,明确具体 C、格式要规范 D、文字表达上应符合“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准确”的要求 答案:A,B,C,D 39、摘要的分类主要有( ) A、报道性摘要 B、指示性摘要 C、报道—指示性摘要 答案:A,B,C 40、科技论文须满足的写作要求是( ) A、创新性或独创性 B、理论性或学术性 C、科学性和准确性 D、规范性和可读性 答案:A,B,C,D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20题) 17 41、论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记录 答案:正确 42、论文是科学技术成果的载体 答案:正确 43、论文是科学技术强国的标志之一 答案:正确 44、论文是职业道德规范检验的试金石 答案:不正确 45、论文对个人是不重要的 答案:不正确 46、论文对社会是重要的 答案:正确 47、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论文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答案:正确 48、专题评论是论文的一种类型 答案:不正确 49、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 答案:正确 50、看了别人的几篇文章,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写出综合评论论文 答案:不正确 51、理论、原理、方法、算法、实施步骤是论文的主要部分 答案:正确 52、上水平的论文成果应该是: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定律、命题类型定理,或是对前人重大理论成果的实验验证,或是对某些重要猜想给出的证明 答案:正确 53、只要论文表达了你的思想、观点,解决了你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足够的证据,包括理论、方法、实验等方面,语言表达有比较清楚,就可以定稿 答案:不正确 54、写作格式十二款是:1)题名;2)作者姓名与单位;3)摘要;4)关键词5)外文摘要与关键词;6)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7)引言;8)正文;9)讨论;10)结论与有待研究的问题;11)鸣谢;12)参考文献。 答案:正确 55、论文讨论部分的结构,应包含的五方面的内容是:1)主要发现;2)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3)同其他研究的比较;4)研究的意义;5)未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答案:正确 56、参考文献引用报纸的格式是:作者. 论文题目. 译者.报纸名,年.月.日 答案:正确 57、论文应该写出研究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事件、过程、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等 答案:不正确 58、论文中文的题目、名称最好不超过20个字。 答案:正确 59、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是思维清晰,叙述完整,条理逻辑,立论公认,表达准确,内容客观,语言简练,科学写作。 答案:正确 60、研究生论文常犯的错误有:a概念不清;b推导有漏洞;c数学与物理不符;d没有条理、逻辑性不强。 答案:正确

选自己感兴趣的,格式到时候你们论文指导老师会告诉你

易氏源流考辨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虽然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可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近50年来,又当社会制度、政治和观念极大改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2000余页),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史籍,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最近查得湖南湘潭易家塘易氏(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家谱。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公元1702年),民国21年(公元1932)是其五修(5)。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960年)雄州剌史易赟(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赟(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今江西吉安市)、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三部,是为绫谱”。而“宋宝祜年(1253-1258)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中华山玉真观神庄。(明)天启年(1620-1628)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5)由此可见,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湘谱经过易赟(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东(湖北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直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已。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同,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8-27)的说法是:1)“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2)“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而黄冈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3)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故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4)“受姓自燕”说。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甲)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中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易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我)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句。究竟是易甲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易”。《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受齐侵拢。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或姜太公的后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完公为解元,当不会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易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窃疑恺为春秋时人。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无其名。而他书亦不载其事迹。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绫谱。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谱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今江西宜春)、洪州(今江西南昌),复徙长沙宁乡等。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斋公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不知此段原无次序。观仁福万年俱叙雄公之下可知-。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噫!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不受其咎也”。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和否定易氏与魏同姓,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他认定易恺为北魏人则是错的。万姓统谱说的魏朝,也应是曹魏(220-265年),而不是北魏(386-534年)。再看此后易氏各家谱序中的姓源之说的演变。金槐序(30)认雍氏易牙为祖,也说易恺为雍州刺史。乾隆五十五年,湖北应城支谱(31)有“肇自周毕万后裔,始封于易水而受氏焉”。乾隆五十八年,蕲黄合修序(32)有“吾易受姓自燕”。民国三年,麻城支序(33)说“易为毕万之后,其受姓由魏上大夫恺公食采于易。”顿改雍州刺史为魏上大夫。1942年记事录(34)说“吾易自恺公受姓”。最近(1994年)渊源考(35)中,既推毕万为祖,又认始祖恺公为魏上大夫,食采于易而为姓,又录雍巫,雍纠,雍廪等为祖。又把“晋有兴长公封忠愍侯,远祖易雄为舂陵令”并列论述,竟不知易雄字兴长为同一人,可谓集矛盾和谬误于一篇,可见是后人附会演变成各说的。我查阅了正史《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等文献,发现有关于易恺的记载。如《晋书》(36)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疆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他是雍州剌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37),三国置雍州,治所在长安(38、39),辖今陕西等地,正是易恺用兵之区,足以证明武将易恺与刺史易恺为同一人。他是曹魏时人,是巳知确切的易氏最早远祖,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再从地理上看,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西南和河南北部,其下都济阳,在今河南兰考附近。它与燕国之间隔着韩,赵和中山国。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居邑受姓。湘谱将易恺记作雄公后六世,为“魏郡人,北魏雍州剌史”也是错的,显然是未考查正史《晋书》的记载,将曹魏元帝(263年)时易恺,误为北魏时人,这种错误容易产生,是不难理解的。其实《辞海》中所指的北魏,是东晋、南北朝时(385-534),比易恺存在于魏元帝时,晚了百多年,易恺非战国魏人受姓之始祖,既可否定,则由此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祖,以及易氏原与魏同姓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可以结论:易恺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而是曹魏时人,易氏原与魏同姓和毕万为祖之说,都是荒谬的,应予否定。再就是“吾易受姓自燕”说。虽不知始于何人,却是正确的,因受姓自燕的易水是都无异议的。各种说法都认为食采于易(水)系以易为姓,却又无确切有据、令人信服的受封食采者。可能是受其它姓氏受封食采,和祓公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句的影响,竟未考究春秋时楚国就已有易甲,仍牵附战国时齐易牙或魏易恺食采于易的谬论。由前述史料推测,古时有易氏族居易水,易水之名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得名,燕国曾以易水附近的武阳为下都,燕易王之名难说不与易水有关。各种说法的实质都为某族因久居易水而为姓,只牵附食采与否而巳。我认为不一定因食采,而是自然久居于易水的某民族,逐渐演变而以易为姓,很可能就是有易氏氏族名的简化,或为其氏族某酋长始以易为姓。现在我提出:易氏是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因受封食采于易水而得姓,故不一定有确知的始祖,暂设疑待证。迄今史料不足,未得确证之前,宜排除各种牵强附会、显然不合理的说法,回到完公谱序的说法:“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巳知最远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和曹魏时的易恺。在祓公之前的完公,也未认定食采之说。(乙)世系派衍迁徙考前已述及,春秋楚惠王时(前488-前432年),在楚国已有闻人易甲,这说明易氏是个古老之族,此时已有离开发祥地易水,迁居在南方的楚国的。是否有其它易氏一直在楚国繁衍下去,现无从稽考。湘谱记载:“战国时,甲(原作申?)公裔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於此”。鄂黄冈谱载,远祖曾为太原宰,世居阳曲,郡望为太原郡。考战国时太原属赵国,秦始置郡,故迁太原究竟是战国或秦时,尚难定论。另一说郡望为济阳郡,易氏堂号济阳堂,即因此以地而名(40)。而济阳郡为晋惠帝置郡,曾为魏邑,在今兰考东近。可能为时期不同的郡望。从发祥地易水迁太原或济阳郡,若非春秋战国以前像易甲巳在楚国那样,则当在秦统一以后。按秦接受周代政治大分封引起大分裂的教训,乃废分封制,徙六国贵族和豪强12万户到咸阳,巴蜀等地,以削弱宗族势力。汉初仍继续迁大族的政策(35)。推测易氏首次迁徙,可能与当时的大移民政策有关,或因官太原宰而随迁。由太原或济阳迁金陵,湘谱记载时间较具体,谓:“前汉哀帝二年(公元前5年)仁祯卜居丹阳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仁祥卜居丹阳郡。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仁福卜居会稽郡之吴县。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仁禄卜居会稽郡之曲阿。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壬寅(222)时,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氵光)为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却将本应属魏文帝时(223年前后)的易恺,误作“魏郡人,北魏朝(公元385-534)雍州剌史”。而鄂冈谱则记作“至汉有仁福公兄弟四人,分处江东四郡。长仁珍居应天府六合县。次仁祥居徽州府休宁县(今歙县),三仁禄居镇江府丹阳县,四仁福居苏州府太仓县”。两谱记载大致相似,迁地略有不同,迁徙原因均欠详。推测可能为后汉和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和中原战乱,人民大量逃往长江下游北岸至淮水以南一带,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有关(41)。此后是“仁福公之后(孙?)万年公,由吴县(太仓州)迁长沙(郡)浏阳县,原因不详。秦汉时太仓属会稽郡,三国时太仓和长沙均属吴,迁徙方便。迁徙时间当在晋易雄之前,而仁珍、仁禄、仁祥之后裔,不知其详。不过其中有新疑问。《渊源考》(35)引史料说,易雄后封为“宜阳别驾正神”。御赐祠联有“一点丹心当年鄂渚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如此则雄公当为宜春人(宜阳,晋因避太后讳春曾改称宜阳),后为舂陵令才到长沙的。那么就有由太仓先迁宜春,后再迁长沙,或者万年公222年迁长沙后。在265年雄公出生前又迁过宜春,存疑待考。自此以后湘鄂两谱记载,差别较多。湘谱尊雄公为一世祖,记录世系迄今。却未见鄂冈谱中自春先公起迄今连续世系中的同祖和分支处。可是又间或提到少数同名的祖先。鄂冈谱 中有“隋有天骏(湘谱记作雄公次子,晋代人)仍居浏阳,勋公由长沙之宁乡”。接着“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云煌生子三,长敬公生子大模,大模生诚公,诚生开(字必先),开生量,量生俨和优”。这几句为渊源考独有,倘确实无误。则易氏世系连续的始祖,当以春先为一世,即春先--继昶---云煌--敬---大模---诚---开---量---俨和优。优为九世。这些名字在湘谱中全无,可能与湘谱不同宗故也。目前鄂冈以优为一世,记录世系多年,它实为图纪较完全而可靠的一世祖,为免混淆,将其前远祖以“远一世,远二世......远八世”以区别之。若以优出生(868年)起,并以30年为一世计,反推回去,则春先约为唐初时人。留长沙未迁者,一直繁衍至今,历代均有闻人,较为昌盛。湘谱提到湘赣间又往来再迁。鄂谱则说是开公迁江西海昏。《金槐谱序》(30)说:‘开公任海昏教谕,致仕忘归,乃宅海昏上坊。开公妻毕氏生子量,量妻许氏生子二,长曰俨,次曰优。俨娶牟氏,生子一曰宽,宽妻胡氏生子四,曰谦革鼎彝。俨念祖家故邑而不忍弃,仍旋土简居,他如散处建(昌)邑猴崖暨木坑者,俱俨后嗣也。唯我优公字若余,…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敬、聆形、家言云。瑞昌之地九十里曰梅山,颜阳可旺千百口,宝公迁新建的黄溪。优公乃偕四子而宅金槐梅山之麓。长曰宏,即谱系词之聪公,聪谋二公两世一线。传至铙,则兄弟有五,历管,环而生金公,计有七世,金生子三,曰干、溃、望。干生子三,曰吉、期、旦。溃生子四,曰高、宴、弁、政。旺生子四,曰谔、宗、改、艮。”而谱图中在旺公下注复迁湖南,却无谱记。《渊源考》也作基本相同的记述。只是改作“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名字如是,则“敬聆形家言云”作何解?鄂谱来自江西老谱,支派图纪较清楚,却缺始迁祖开公和量公记载。可理解为瑞昌后裔以优公为始祖。可是优有五子,只有聪、谋两世一线的图纪。既是偕四子迁瑞昌,其它几支呢?海昏为南康府建昌县,即今赣南南康县,而瑞昌属九江府。又宜春郡(县),晋因避太后讳春改称宜阳,隋复改宜春。明、清为袁州府治,均属宜春郡。由赣南迁赣北具体原因和年代不详。从《登科记考》中知唐代状元易重和四名进士,都出自宜春,可见该地易氏之盛。其中易重845年点状元,易元武825年会进士,均早于优公出生(公元868年)约20--50年。可见迁赣北不是优公为始。其前系何人始迁?湘谱提到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是否其后人留下始迁宜春的。不过易重中状元和易优出生,相差只23年,似为父子或叔侄,迁此是否与易重为宦上高(今江西上高)落籍有关。谱中的量公是否即重公,待考。优后十四世九三公迁黄冈,十五世元英公迁浠水,成为鄂东大族,谱记清楚,不赘述。而今易氏遍全国,己难用籍贯判断支派。(丙)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易立姓开宗历史攸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关于易姓的历史和现状的字数要多少的呢

关于粟姓的历史研究报告结论论文

粟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粟陆氏,伏羲后人。 汉有粟融,字客卿。 清有嘉庆举人粟应宏。 中国姓氏集:清时有粟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粟姓。 此外,满族中有粟姓。

中国姓氏的起源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1、来源四说:①改姓:汉有治粟都尉,因官以为姓。 ②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为治粟内史之误,望出江陵。 ③魏志:有魏郡太守粟举。 ④中国姓氏集:宋时有粟大用,字行之,武宣人,仕至南雄太守。 2、分布:粟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 比如:临漳县粟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粟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粟家岗村,后简化为粟岗村。粟岗村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粟辛庄: 据查,明初,粟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粟新庄,后演变为粟辛庄。粟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粟林庄:因村近粟姓坟地,初名“粟家林”,后演化为“粟林庄”。 总的来说,粟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粟姓后人。

关于冯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我们班就我一个人姓冯,乃至全年级也没有几个,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也是我们冯氏的骄傲。因此,我要对冯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 阅读姓氏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冯氏的来源和冯氏的历史名人。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冯氏的名人故事。3.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冯氏人口的分布情况。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来源涉及方面具体内容上网冯氏的人口冯氏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广泛,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听爷爷讲述冯氏的分布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报刊、书籍冯氏人口的比例在《百家姓》中的排行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上网冯氏的名人冯驩,冯奉世,冯异,冯跋,冯道,冯延巳,冯子振,冯惟敏,冯梦龙……四﹑结论1、一世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为这些,所以冯氏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第27位,人数居多。2、冯氏家族是一个很传统的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冯氏的后代创造了冯氏族歌,写了很多的冯氏族谱,让后代大开眼界。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冯氏人才辈出。这值得我们姓冯的同胞们为祖先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啊!

  • 索引序列
  • 关于孟姓研究结论的论文
  • 关于姓黄研究结论的论文
  • 关于姓林研究结论的论文
  • 关于易姓研究结论的论文题目
  • 关于粟姓的历史研究报告结论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