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难点: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重点: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难点: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⒈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把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有利于各领域的教学互相支持,形成有机体,这是个亮点,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许多数学活动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条形图与线段恰当地应用到数与代数领域,能直观地显示数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与把握,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时,思考更全面。 ⒊教材的编写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情作为教学材料,并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例题的编写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给创造性地“教”与“学”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和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数学内容、指向解决问题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独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练习的编写注意到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需要适当的练习量,同时避免机械地模仿、记忆与重复训练。经常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对同组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材中还出现不少的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本册教材开始,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中,出现了适量的提高题,体现教材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⒈紧扣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其算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相同,[1] [2] [3] 下一页 09—10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容易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时,教师不必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也不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想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这样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⒉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得以落实。如在教学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时,不出示例题,而是在认数后的“想想做做”中出示相应的练习,教师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算法,交流体会。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⒊培养学生“数感”,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可以通过数正方体上的小方块、拨计数器等方法来理解数的组成,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式表示的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和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估计。如购买一些物品用100元或用200元够不够等等。教学中,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或开发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去估计。如第40页的第6题,先估计谁走的路近,再算一算;第42页的第5、6题,都是让学生先估计结果,再计算。有了这样的安排,特别是通过估计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也让学生觉得估算有用。 ⒋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让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所学的内容,在“想想做做”、练习及复习中适当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发展应用意识。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意志力,感受数学的严谨,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观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分享同学的活动成果。 ⒍让教学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它方面的表现。例如,既要评价学生对乘法、除法计算方法等知识技能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
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乙种零件100个,或丙种零件200个,甲,乙,丙三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1个可配成一套。现要求在30天内生产出最多的成套产品,甲,乙,丙三种零件应该各安排生产多少天? 一、小数一步加、减法应用题 1、一本数学读物元,一本语文读物元。两本书一共要多少钱? 2、一个西瓜重千克,一个哈密瓜重千克。一个西瓜比一个哈密瓜重多多少千克? 二小数一步乘除法应用题1一种毛线每千克元,买3千克应付多少元?买千克呢? 2、一个养蚕专业组养春蚕21张,一共产茧1240千克。平均每张大约产茧多少千克? 三、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1、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看了5天,每天看12页,还有38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画一画线段图) 2、食堂运来面粉和大米各3袋。面粉每袋重25千克,大米每袋重50千克。运来面粉和大米一共多少千克? 3、民兵打靶,第一次用子弹250发,第二次用子弹320发,第三次比前两次的总和少180发,第三次用子弹多少发? 四、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1、学校买彩色粉笔45盒,买的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15盒。一共买多少盒粉笔? 2、一个空筐重2千克,往筐里放入32千克花生。装着花生的筐的重量是空筐的多少倍? 五、连乘应用题 1、粮店运来两车面粉,每车装80袋,每袋25千克。这个粮店运来多少千克面粉?(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三年级同学到菜园收白菜,分成4组,每组11人,平均每人收45千克。一共收白菜多少千克? 1.化肥厂计划生产7200吨化肥,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吨,还要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 2. 塑料厂计划生产1300件塑料模件,6天生产了780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生产多少天才能完成? 3.李师傅上午4小时生产了252个零件,照这样的速度下午又工作3小时。李师傅这一天共生产零件多少件? 4. 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3600吨,用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20吨,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5.一堆煤吨,计划可以烧10天,改进炉灶后,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吨,这堆煤现在可以烧多少天? 6. 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使7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使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7.小强从家回校上课,如果每分钟走50米,12分钟回到学校,如果每分钟多走10米,提前几分钟可以回到学校? 8. 筑一条长千米的公路,前3个月平均每月筑千米,剩下的每月修千米,还要几个月完成? 9.小明用元买文具,买了6支铅笔,每支元,余下的钱买圆珠笔,每支元,可以买多少支? 10. 服装厂原计划做120套西服,每套西服用布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约用布米,原来用的布现在可做西服多少套? 11.一本故事书,原来每页排576字,排了25页。再版时字改小了,只需排18页。现在每页比原来多排多少个字? 12. 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使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两个工程队同时合开一条1500米的隧道,甲工程队在一端开工,每天挖14米,乙工程队在另一端开工,每天挖16米,多少天后隧道可以挖通? 14. 甲、乙两人同时合打一份7000字的稿件,甲每小时打600字,乙比甲每小时多打200字,经过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15.小明和小强放学后在学校门口向相反的方向行走,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强每分钟走68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16、 甲、乙两地的路程是630千米,客车从甲地开出2小时后,货车从乙地相向开出,已知客车每小时行使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货车开出几小时后与客车相遇?
江苏省如东县拼茶镇浒零小学301班曹宇指导老师:缪小兰“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奶油蛋糕:1元一个。(买5送一)光明牛奶:2元一盒(买10送1)……青蛙大婶开的超市正在举行“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只见店门口招揽顾客的牌子上写着:这天,蛇妈妈给了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共10元钱,对两个孩子说:“孩子,你们都这么大了,能帮妈妈去买6个蛋糕吗?”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两人一声说道:“行啊,我们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在生活中用数学呢?”姐弟俩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两人很快就到了超市门口。小青蛇正想往里钻,花花蛇说:“小青,快看,这里有广告牌呢,找找看,我们要买的东西优惠不优惠?”花花蛇赶紧掉转头,和弟弟仔细阅读起门前的广告。小青蛇快嘴说道:“奶油蛋糕,1元一个,那妈妈叫我们买6个的话,不就要1×6=6(元)钱吗?这样青蛙大婶要找我们10-6=4(元)钱。”“你平时就是粗心,题目看了一半就开始列式,今天,你老毛病又犯了。你看看,这下面的括号里写的是什么”花花蛇拎了拎小青蛇的耳朵,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道。小青蛇摸摸头,甩了甩尾巴,撒娇的缠绕到姐姐的身上,说:“姐姐,别生气嘛,我知道了‘买5送1’的意思,就是说买5个就能得到1个赠送的。妈妈叫我们买6个,那我们只需付5个的价钱,即1×5=5(元),还找回5元。对吗?”花花蛇点了点头说:“这回聪明了。”姐弟两人到超市里买回了6块奶油蛋糕,拿着找回的5元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编号:087妈妈被蒙了如东县浒澪小学301班吴昊指导老师:李燕一天,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准备送给外婆。我看着红红的苹果就玩起“排排队”的游戏来,“咦,正好四排,每排8个。”我自言自语道。正在一旁忙碌的妈妈听见了,对我说:“昊,这个袋里的苹果是买给外婆的,你吃的在那个红篮子里。”我说:“知道,妈妈。”我还继续玩着。妈妈要出发了,就把苹果收拾到袋里。突然,妈妈叫起来:“啊?昊,你刚才不是数得好好的吗?四排,每排8个,不是32个苹果吗?怎么只有28个?糟了,上到三年级,连数数都不会了。”我认真地说:“妈妈,我是排了四排,每排8个,但我没有告诉你一共有32个呀。”妈妈皱着眉说:“咦?四排,每排8个,不是32个那是多少呢?你当妈这么点数都不识吗?”我说:“妈呀,不是你不识数,可事实就是这样嘛。不信,我排给你看。(见图)”一会儿,我就将这28个苹果排成了正方形。妈妈见了我排的苹果,恍然大悟,笑着摸摸我的头,说:“真没想到,我今天竟然被儿子蒙了。”我神气地说:“妈妈,这就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奥妙吧。”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论文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写法要点如下:1、科学选择题目: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选择好题目就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2、全面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有多种途径,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搞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寻所需材料,应注意材料的准确性;3、准确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4、理安排结构: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题小论文灵活掌握;5、精心起草修改: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智慧放手”的教学特色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与评价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基于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托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奶油蛋糕:1元一个。(买5送一)光明牛奶:2元一盒(买10送1)…… 青蛙大婶开的超市正在举行“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只见店门口招揽顾客的牌子上写着:这天,蛇妈妈给了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共10元钱,对两个孩子说: “孩子,你们都这么大了,能帮妈妈去买6个蛋糕吗?”花花蛇和小青蛇姐弟两人一声说道:“行啊,我们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在生活中用数学呢?”姐弟俩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两人很快就到了超市门口。小青蛇正想往里钻,花花蛇说:“小青,快看,这里有广告牌呢,找找看,我们要买的东西优惠不优惠?”花花蛇赶紧掉转头,和弟弟仔细阅读起门前的广告。小青蛇快嘴说道:“奶油蛋糕,1元一个,那妈妈叫我们买6个的话,不就要1×6=6(元)钱吗?这样青蛙大婶要找我们10-6=4(元)钱。” “你平时就是粗心,题目看了一半就开始列式,今天,你老毛病又犯了。你看看,这下面的括号里写的是什么” 花花蛇拎了拎小青蛇的耳朵,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道。小青蛇摸摸头,甩了甩尾巴,撒娇的缠绕到姐姐的身上,说:“姐姐,别生气嘛,我知道了‘买5送1’的意思,就是说买5个就能得到1个赠送的。妈妈叫我们买6个,那我们只需付5个的价钱,即1×5=5(元),还找回5元。对吗?”花花蛇点了点头说:“这回聪明了。” 姐弟两人到超市里买回了6块奶油蛋糕,拿着找回的5元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浅谈小学生的课堂自制能力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精彩不容“错”过;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小情境”成就“大课堂”;让数学“压力”变成“魅力”;让数学中的“错”更精彩;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兴趣,开启智慧的大门;追求和谐之美 塑造数学魅力;数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为您奉上一部分,请参考: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教学策略A、B、C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年、月、日培养自学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提高元认知水平 培养自学能力“圆的面积”的教案圆柱的认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
将一个数学的问题添加上生活的细节,具体细节地描述如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清晨,鲜红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和谐的阳光洒满人间,我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叫我巧算九块五加九十九块五,我马上告诉爷爷:九加九十九,再加一,不就等于一百零九吗?爷爷说我的算法还不算巧,如果凑整减零头就好算得多。我马上打断爷爷的话,告诉他:10+100-1=109(元)。这时爷爷夸我,说我还算灵巧。生活中的数学简直是太多了,真是绚丽多彩,它随时在你身边出现。我爱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黑体部分107字。
浅谈“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摘要】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其中三年级学习的整数乘除法,更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的基础,因而整数乘除法的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令人遗憾的是,三年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计算时马虎、粗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的正确率低等等。本文将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以及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提高;算法和算理;学习习惯 一、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其中三年级学习的整数乘除法,更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的基础,因而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学生现状。 但是,我们三年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有些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调查研究,分析错因。 1、算法和算理不明。 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所以,教学时一定要讲清楚算法和算理。对于新学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第一步算什么,接下来再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等等,通过做和说让学生明白算法和算理。 2、计算时马虎、大意,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一般来说,学生在计算中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如: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 (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 (3)计算时不打草稿。 (4)两、三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5)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6)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做数学题只读一遍就开始运算,做完也没认真检查。 因此,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板演,包括数字的书写、使用直尺画横线等,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要做到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3、对口算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作业中常发现学生把口算题当成笔算来做,习惯于精确计算,不愿意进行口算。在计算进位乘法时,会加错进位上来的数字,这就说明学生的口算能力差,应当加强口算练习。 四、提高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分析一下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以上。因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考试获得高分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如何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如:教学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第一步算什么,接下来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等等,通过做和说让学生明白算法和算理。2、加强学生对口算的训练。 小学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 如: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要求学生作到准确熟练、脱口而出。简捷速算的内容主要是应用运算定律、性质及一些特殊的法则方法所进行的简捷速算。如:多做“A×B+C=?”(如,6×7+3=45)的口算练习,这种口算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乘法进位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减少在进行进位乘法的计算中出现的“只乘忘加进位数字”的问题。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可安排2-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口算训练,也可请家长配合此类口算训练。 3、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我们经常发现,在学生的作业里,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漏抄或抄错的现象,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需要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二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 “三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 “四查”就是认真检查。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 (2)、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3)、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练习引申。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计算练习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应形式多样,持之以恒。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良好的计算能力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写法要点如下:1、科学选择题目: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选择好题目就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2、全面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有多种途径,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搞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寻所需材料,应注意材料的准确性;3、准确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4、理安排结构: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题小论文灵活掌握;5、精心起草修改: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
我学习数学已经有六年多了,这条学习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困难重重的。 记得在小学三、四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不证明好,总是在八十多分上下浮动,或许是因为我心里比较害怕数学对这一学科有抵触情绪。到了六年级时面对着严峻的毕业考试,我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认真学习数学。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数学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也才发现,数学其实是所有科目中最有趣的一科。进入中学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数学的神奇。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在小学的数学基础又弄懂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代数式、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由于自己的一点儿不慎而造成的遗憾,更是数不胜数。那些调皮的小精灵们利用你的一点儿弱点或缺陷,让你一败涂地。 在数学上,我最大的缺点是粗心。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多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不尽人意;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期中考试中与年段第一名失之交臂,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各科的竞赛中成绩不佳……或许还有许多许多由粗心造成的遗憾,已消失在我的脑海中了。令我最苦恼的,也正是无法彻底地改掉粗心这个缺点。在这次数学期末考试中,我又重犯了粗心的毛病,马马虎虎,致使我的数学成绩比年段最好成绩低了6分之多。虽然,我知道只有改掉这个缺点,我的数学成绩才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至今我还无法彻底改掉这个缺点。 我相信,以我真正的实力,学好数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课内学习数学、做作业,我还能对付。可我一拿起课外的数学书,总觉挺难的,看不懂,尤其是几何图形方面,难以弄明。
一、 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难点:观察物体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⒈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把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有利于各领域的教学互相支持,形成有机体,这是个亮点,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许多数学活动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条形图与线段恰当地应用到数与代数领域,能直观地显示数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与把握,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时,思考更全面。 ⒊教材的编写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情作为教学材料,并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例题的编写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给创造性地“教”与“学”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和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数学内容、指向解决问题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独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练习的编写注意到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需要适当的练习量,同时避免机械地模仿、记忆与重复训练。经常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对同组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材中还出现不少的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本册教材开始,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中,出现了适量的提高题,体现教材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⒈紧扣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其算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相同, 09—10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容易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时,教师不必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也不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想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这样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⒉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得以落实。如在教学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时,不出示例题,而是在认数后的“想想做做”中出示相应的练习,教师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算法,交流体会。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⒊培养学生“数感”,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可以通过数正方体上的小方块、拨计数器等方法来理解数的组成,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式表示的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和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估计。如购买一些物品用100元或用200元够不够等等。教学中,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或开发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去估计。如第40页的第6题,先估计谁走的路近,再算一算;第42页的第5、6题,都是让学生先估计结果,再计算。有了这样的安排,特别是通过估计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也让学生觉得估算有用。 ⒋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让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所学的内容,在“想想做做”、练习及复习中适当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发展应用意识。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意志力,感受数学的严谨,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观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分享同学的活动成果。 ⒍让教学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它方面的表现。例如,既要评价学生对乘法、除法计算方法等知识技能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一、 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难点:观察物体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⒈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把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有利于各领域的教学互相支持,形成有机体,这是个亮点,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许多数学活动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条形图与线段恰当地应用到数与代数领域,能直观地显示数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与把握,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时,思考更全面。 ⒊教材的编写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情作为教学材料,并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例题的编写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给创造性地“教”与“学”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和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数学内容、指向解决问题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独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练习的编写注意到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需要适当的练习量,同时避免机械地模仿、记忆与重复训练。经常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对同组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材中还出现不少的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本册教材开始,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中,出现了适量的提高题,体现教材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⒈紧扣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其算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相同, 09—10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容易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时,教师不必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也不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想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这样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⒉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得以落实。如在教学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时,不出示例题,而是在认数后的“想想做做”中出示相应的练习,教师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算法,交流体会。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⒊培养学生“数感”,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可以通过数正方体上的小方块、拨计数器等方法来理解数的组成,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式表示的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和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估计。如购买一些物品用100元或用200元够不够等等。教学中,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或开发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去估计。如第40页的第6题,先估计谁走的路近,再算一算;第42页的第5、6题,都是让学生先估计结果,再计算。有了这样的安排,特别是通过估计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也让学生觉得估算有用。 ⒋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让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所学的内容,在“想想做做”、练习及复习中适当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发展应用意识。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意志力,感受数学的严谨,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观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分享同学的活动成果。 ⒍让教学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它方面的表现。例如,既要评价学生对乘法、除法计算方法等知识技能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 一、 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难点:观察物体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⒈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把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有利于各领域的教学互相支持,形成有机体,这是个亮点,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许多数学活动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条形图与线段恰当地应用到数与代数领域,能直观地显示数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与把握,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时,思考更全面。 ⒊教材的编写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情作为教学材料,并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例题的编写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给创造性地“教”与“学”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和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数学内容、指向解决问题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独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练习的编写注意到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需要适当的练习量,同时避免机械地模仿、记忆与重复训练。经常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对同组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材中还出现不少的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本册教材开始,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中,出现了适量的提高题,体现教材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⒈紧扣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其算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相同, 09—10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容易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时,教师不必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也不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想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这样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⒉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得以落实。如在教学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时,不出示例题,而是在认数后的“想想做做”中出示相应的练习,教师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算法,交流体会。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⒊培养学生“数感”,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可以通过数正方体上的小方块、拨计数器等方法来理解数的组成,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式表示的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和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估计。如购买一些物品用100元或用200元够不够等等。教学中,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或开发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去估计。如第40页的第6题,先估计谁走的路近,再算一算;第42页的第5、6题,都是让学生先估计结果,再计算。有了这样的安排,特别是通过估计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也让学生觉得估算有用。 ⒋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让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所学的内容,在“想想做做”、练习及复习中适当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发展应用意识。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意志力,感受数学的严谨,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观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分享同学的活动成果。 ⒍让教学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它方面的表现。例如,既要评价学生对乘法、除法计算方法等知识技能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 一、 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难点:观察物体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⒈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把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有利于各领域的教学互相支持,形成有机体,这是个亮点,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许多数学活动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条形图与线段恰当地应用到数与代数领域,能直观地显示数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与把握,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时,思考更全面。 ⒊教材的编写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情作为教学材料,并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例题的编写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给创造性地“教”与“学”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和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数学内容、指向解决问题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独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练习的编写注意到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需要适当的练习量,同时避免机械地模仿、记忆与重复训练。经常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对同组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材中还出现不少的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本册教材开始,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中,出现了适量的提高题,体现教材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⒈紧扣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其算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相同, 09—10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容易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时,教师不必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也不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想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这样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⒉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得以落实。如在教学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时,不出示例题,而是在认数后的“想想做做”中出示相应的练习,教师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算法,交流体会。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⒊培养学生“数感”,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可以通过数正方体上的小方块、拨计数器等方法来理解数的组成,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式表示的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和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需要估计。如购买一些物品用100元或用200元够不够等等。教学中,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或开发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去估计。如第40页的第6题,先估计谁走的路近,再算一算;第42页的第5、6题,都是让学生先估计结果,再计算。有了这样的安排,特别是通过估计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也让学生觉得估算有用。 ⒋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让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所学的内容,在“想想做做”、练习及复习中适当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发展应用意识。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