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点评网”有大量关于此类的问题解答,您可以去查看!就是找那些别人提问的 然后再那些答案找到比较合适的回答
1.《证券市场周刊》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主办,每周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24个地区同时印刷发行。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证券杂志,《证 券市场周刊》亦曾被美国期刊协会评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2.《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和2001年,先后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2006年,在国家教育部主导、南京大学承办、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对外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证券市场导报》入选CSSCI经济学来源期刊,在入选的7种金融类期刊中排名第3位3.《证券导刊》本刊以传播理性投资文化为己任,为证券市场投资者提供专业证券资讯服务。依托汇集国内70多家权威专业研究机构和1600多位一线分析师的专业平台,提供最新权威的研究分析报告,把握最新经济局势,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数据,发掘潜在投资机会,追踪国内机构对上市公司股票的预测与评级。
反正都是一家的,就是旗下的子刊
早期刚有资本市场刊类杂志的只有名为《证券市场周刊》一本刊,主要内容是紧贴二级市场研究和分析上市公司内在的价值,同时因为具备信息披露资质,那很多上市企业都会刊登企业的新闻和解读宣传稿和新闻稿.此刊发挥了资本市场监测和监督职能,2007年《证券市场周刊》一刊分为两刊,红刊继承服务,蓝刊继承头衔,在内容上两刊有区别,蓝周刊注重宏观经济解析、政策解读,后来就专注于上市公司的新闻直到现在红蓝两个有服务上的重叠,但是写作方面,服务内容方面两刊还是有很多区别,例如水晶球的活动是蓝周刊办的,那上市路演宣传片红刊在业内做的相对比较专业,所以从IPO企业那可以了解到几乎很多科创版企业的视频宣传片都是红周刊做的.
《证券投资学》(丁忠明,黄华继/国别:中国大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证券投资学
作者:丁忠明,黄华继/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6
页数:554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体现了证券投资相关基础知识点,并力图通过实际案例来加以说明,特别是针对我国实际证券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严重问题,列出了专门的章节来进行信息披露的讨论,并专门辟出一章,对近年来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
《证券投资心理学》([德]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证券投资心理学
豆瓣评分:
作者: [德]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者: 郑磊出版年: 2017-6页数: 232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代投资心理派大师的经验之谈,其中包括了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奇闻逸事。在今天,特别是研究行为金融和投资者心理的学者看来,这些观念并无新奇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都来自一个证券交易界“骨灰级”大师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这是最为珍贵的传承,是人类精神世界那些熠熠生辉、绵延不绝的闪光思想。这是古老而又最贴近现代证券交易的思想,对于今天这些走入迷途的人来说,有必要阅读经典,拨乱反正,回到本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重新出发。本书正是作者钻研、思考、解读政冶、经济、新闻、社会、资讯与心理学的精华,是他翻滚于股市洪流时,所见的投机客、股票玩家、狡猾老狐狸的真实缩影,也是他看穿股市心理,得以在无数次战役中,最终获胜的亲身体验。
作者简介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1906年生于奥匈帝国(现在的匈牙利),13岁随家人移居维也纳后,曾于法国、美国从事证券投资,着迷于欧洲各种证券的变化,展开了其绚丽多彩的投机人生。科斯托拉尼35岁时就赚得足以养老的财富,之后常年定居德国和法国,但过人的精力使他不甘就此退休,转而宣传推广证券投机的艺术,游走西欧各国,特别是在德国和法国各地开办咖啡馆证券投资讲座,并为德国经济评论杂志《资本》供稿长达25年。同时,他还写书出版。他一生共出版了13本国际畅销著作。在全世界销售300万册。被誉为欧洲的沃伦·巴菲特和证券教父;全球金融投资类百万畅销书作者;20世纪股市见证人、20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 一个月内不管卖多少股,都扣除分红资金的百分二十吗,比如我有十万股,我先卖一千股,也扣除我二十万分红的百分二十,
银行业一直被公认为比较难看懂的行业,多数人看不懂银行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看不懂银行的不良。因为,表面上看很多银行报表的不良数据相差不大,比如,好的银行不良率,差的银行,但是实际上市场给予的估值相差甚远。其实,所有这些问题的本质归结为投资者看不懂或者不会看银行报表中的不良信息。接下来,笔者就谈一下银行报表不良研究的技巧。
银行不良全生命周期涉及的过程及指标
在学习不良分析技巧前,首先需要搞清楚银行不良的全生命周期到底涉及到哪些过程和指标。对于银行来说,需将吸收的负债或者自有资本配置到资产中去,这些资产包括贷款、债券、同业资产、非标资产等,其中贷款占据银行资产的一半以上。只要是资产就存在违约风险,一旦出现违约,对银行来说就产生了不良资产。
银行主要的不良来自贷款,只要盯住贷款的不良就可以掌握银行资产质量的大概情况。银行放贷后,客户需要按月偿还利息(或者利息+部分本金),一旦客户不能按期偿,这些贷款的状态就会进入逾期状态,按照逾期时间的长短可以分成逾期30天以内,逾期30~90天和逾期90天以上。银行会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对贷款进行分类。
按照目前银保监会对银行报表披露的要求,银行需要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披露贷款质量数据。这五类分别为: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次级类和损失类。需要注意的是,逾期和不良贷款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针对贷款,银行需要从营业利润中计提贷款风险减值损失,并注入到贷款减值准备池中。针对各类贷款的计提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其中正常类最低计提标准1%,关注类最低2%,可疑类25%,次级类50%,损失类100%。
当贷款成为不良后,银行可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处理,包括内部催收、外部催收、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当某笔贷款确实无法收回本息时,银行可以动用贷款减值准备池中的减值准备对于不良资产进行核销,核销后不良贷款余额和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同时减少对应不良资产的余额。当然,核销后如果这部分资产又收回了本息,还可以把钱再冲回资产减值准备池中。
可以看到整个贷款不良产生的过程有4个池子和3个主要过程。4个池子分别是,池子1:非不良贷款(包含正常和关注贷款);池子2:不良贷款;池子3:贷款减值准备;池子4:减值前利润。3个主要过程是,1。新生成不良贷款(贷款从池子1流向池子2);2。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资金从池子4流向池子3);3。核销不良贷款(资金从池子3流出冲销掉池子2中的不良资产)。
新生成不良率、不良偏离率最重要
作为投资者,如果希望更全面地了解投资的银行,需要知道以下信息:
1。新产生了多少不良,对应的指标:新生成不良率=新生成不良/贷款总额。这个指标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有多少比例的贷款从池子1流向池子2,这也是最重要的原生指标。
2。计提了多少减值损失,对应的指标:减值占营业利润比率=减值损失/营业利润;信用成本=减值损失/贷款总量。前一个指标反映了减值损失对利润的侵蚀,同时也反映了未来不良好转后银行业绩爆发的力度。后一个指标反映了贷款的风险度。
3。总共有多少不良,对应的指标:不良率=不良余额/贷款总额。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某个时间点,所有未处理不良的多少。
4。减值准备余额是否足够,对应的指标:不良覆盖率和拨贷比。不良覆盖率=贷款减值余额/不良贷款余额,拨贷比=贷款减值余额/贷款总额。不良覆盖率代表了池子3是不是够覆盖已经存在的不良(池子2),拨贷比代表了池子3能抵御多少未知的风险。
5。不良认定标准是否严格,对应的指标:不良偏离率=逾期90天的贷款余额/不良余额。不良偏离率越高说明银行的不良认定标准越不严格。
所有这些指标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和第五个。第一个指标是对当前不良发生情况最灵敏的。当一家银行的新生成不良率走低时,即使现有不良率高一些也不用担心,可以通过时间化解存量不良。但是很遗憾,除了招商银行,其他银行都没有公布该数值。
第五个指标表示所有和不良余额沾边的其他指标的置信度。不良认定标准越严格,其他的指标可参考性才越大。对于新生成不良余额,虽然多数银行未公布,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到近似值。比如:不良余额增量=新生成不良-核销-其他手段处理不良的余额。所以,新生成不良的下限=不良余额增量+核销。
合法调节手段使不良看起来更好
分析了主要不良相关指标,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看银行如何修饰其不良的现状,注意这里并没有说财报造假,只是说有些银行通过合法的调节手段让不良问题看起来没有那么严重。
案例1:牺牲不良偏离度
某银行h在2018年中报的不良数据如表1。该银行不良偏离度达到,这说明银行h的不良认定标准非常糟糕。过去监管机构对于不良偏离率指标没有要求,该银行为了掩盖不良的问题,故意把不良放在关注类贷款内逃避计提减值的监管指标。从2019年开始,银保监会要求银行把不良偏离率控制在1以下,该银行如果按照中报的静态数据满足不良偏离度为1的话,还原后的数据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良率,不良覆盖率。
案例2:快速扩张贷款规模稀释不良
某银行d,从2016年中报时启动信用卡战略,大力推广基于信用卡的信用贷、透支和分期业务。在信用卡业务的快速扩张期,该业务成了d银行的救命稻草,如表2所示。银行的贷款业务是利润前置,风险后置,贷款放出去,下个月利息就进来。但是贷款很少在第一个月就发生逾期,违约往往发生在贷款后一段时间。所以,在不良增加时通过快速扩张贷款规模可稀释现有不良,而未来新生成的不良可以靠更后面的贷款稀释。
这个戏法相当于把问题无限期拖延。最终的结局有两个可能:一是经济复苏,这些不良拖到最后成优良资产。另一个是银行熬不下去了暂停规模扩张,比如受限于资本充足率,后续不良率会爆发。比如:d银行在推动信用卡业务后,其实不良余额一直在高速增加,但是反映到不良率上被快速扩张的资产规模给掩盖了。到了2018年中报,d银行这块业务扩张不动了,不良余额虽然逐渐慢了,但是不良率却快速走坏。
案例3:高生成,高暴露,高核销
某银行p一直走所谓的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套路,在追求高速扩张时放松了风险控制,从2015年开始连续3年的报告,如表3所示。虽然该银行的净息差名列前茅,但是贷款的信用成本高达。算上信用成本,信贷业务基本上都是赔钱的。虽然该银行的不良率并不高,但其覆盖率、拨贷比等多个监控指标一直在监管线上徘徊。整个银行典型增收不增利,不但无力给投资者大额分红还要经常进行再融资,堪称价值毁灭的典范。
案例4:“巧用”投资资产规避不良披露和减值计提
某银行x一直以创新能力强著称,前几年通过将信贷资产包装成应收投资规避不良披露和减值计提。其最近3年的相关数据和资产规模相当的同类银行相比有巨大的差异,如表4所示。该银行贷款占比远低于同业,由于投资类资产无需强制披露不良分布细节,无需按照规定计提减值。所以,银行x用和同等规模银行相近的贷款减值准备获得了高得多的拨贷比。
但是,从2017年开始银保监会要求银行对于应收款项类投资按照穿透管理的原则确保风险权重和减值按照底层资产足额计提。此规定出台后,x银行擅长的创新没有更多的油水可捞,于是从2017年开始,x银行加快了资产配置的腾挪,伴随着贷款占比的增加,该银行前几年靓丽的不良数据开始走差,出现不良余额和不良率的双升,拨贷比和不良覆盖率出现趋势性下行。
通过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银行的不良数据光看报表上体现的不良率、拨贷比、覆盖率等指标是不足以分辨银行的不良实际情况的。必须在理解不良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考察银行才能得出更可靠的判断。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3月份完美收官,4月份A股再度迎来开门红,本周一(4月1日)上证指数带有向上跳空缺口的放量长阳,一举突破3月份的箱体整理形态,强势尽显。相比沪市,深证成指也不遑多让,周线13连阳刷新历史纪录,时隔9个月之后再上万点大关。无论是指数的强势还是个股的活跃度,都清楚表明牛市第二波已经展开。
牛市第二波容易呈现“三涨”格局
牛市之所以是牛市,就在于其一再突破市场主流观点的上涨预期。牛市第一波里,不时还会乍暖还寒,如1月底的商誉减值业绩地雷集中爆发;而牛市第二波则是确认多头的优势,春暖花开。市场的赚钱效应吸引场外新资金不断进场加盟,而原本被套的投资者也因为市场水涨船高,实现解套之后开始活跃起来,甚至再追加投入。在目前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经济数据好转、减税降费等改革措施让全社会受益,以及贸易摩擦有望解决的情形下,A股的乐观情绪已经被点燃起来。这个原本就不差钱的市场,只要悲观预期改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牛市第二波就会油然而生。而参与这波行情的新资金,很多在牛市第一波属于踏空或收获有限,普遍存在“时不我待”的抢快钱心理,这让牛市第二波容易呈现局部普涨、整体轮涨、指数快涨的“三涨”格局。
因此,“牛市第二波”很大程度上比的是仓位和耐力。但从A股以往的运行来看,“慢牛”出现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多的是快牛甚至“蛮牛”。这也意味着,牛市第二波虽然个股行情精彩纷呈,但时间会有多长却是未知数。在享受之余,也需要未雨绸缪,风险意识不可全丢,以免将来交出大部分利润,让账户市值的增长成为镜花水月。
因此,笔者建议投资者在享受牛市第二波的同时,还需要系紧三条“安全带”,做好仓位的管控和持仓品种的优化,在牛熊循环之间实现账户市值的稳健成长。
未雨绸缪系紧三条“安全带”
第一条“安全带”是60日均线,重点关注上证指数的收盘点位是否偏离60日线接近或超过20%。60日均线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市场最近3个月的平均成本,指数持续在这条均线运行,意味着最近3个月进场的投资者大概率会取得正收益,营造出良好的赚钱效应,以此吸引新资金不断进场;但如果偏离60日线太远,则意味着市场获利盘累计较多,在短期新增资金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较大的震荡。而一旦市场出现多次偏离且涨幅较大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中级调整甚至是见顶回落。
在2006-2007年、2009和2015年三次牛市中,上证指数偏离60日线超过20%虽然未必会见顶,但都有较大幅度的震荡产生。从2006-2007年的情况来看,在2006年12月15日首次出现偏离超过20%,此后虽然股指继续上行,但呈现明显的“二八效应”,当时主要是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大权重股联袂带领股指上行,许多股票则原地踏步,市场赚钱效应开始降温,震荡整理延续到2007年2月底才再起升势;第二次是2007年4月23日,偏离达到之后股指没有调整,个股行情也持续火爆,但在一个多月后发生“5?30”大跌,重挫四五个跌停甚至就此见顶的题材股不在少数;2007年9月3日和10月15日则再度出现偏离20%的警讯,其中10月15日那次过后第二天就直接见顶6124点(见图1)。
2009年的牛市比较短暂,偏离接近20%一共出现两次,其中2月16日出现之后,上证指数在半个月内下跌近18%,完成对60日线的回撤整固之后再继续上行;而7月27日偏离值在达到之后两天,上证指数就出现了单日5%的大跌,并在一周之后见顶3478点,成为接下来五年的波段高点(见图2)。
在2014-2015年中,上证指数也有多次偏离60日线超过20%的情形出现。其中,2014年12月8日和2015年1月5日在偏离信号出现之后,都出现单日或波段的调整;2015年4月13日的那次虽然短期调整不明显,但在半个月之后股指也出现两周下跌10%的调整;而5月25日和6月8日的两次则是行情的尾声,进入顶部构筑阶段(见图3)。
因此,投资者如果在某日收盘发现上证指数偏离60日线接近甚至超过20%的时候,就需要十分警惕震荡的产生。如果手中持有的股票已经有较大程度的获利,不妨将仓位降低到20%以下,等待形势明朗再选择合适的时机买入。虽然这样的操作方式可能会多支付一些交易成本,但却为最后的逃顶做好准备,完全值得。
第二条“安全带”是估值,包括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绝对估值以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作为指针,相对估值则以恒生AH股溢价指数进行观察。香港恒生指数最近40年来的平均市盈率鲜少超过20倍,而沪市作为大盘指标股占有较大比重的市场,20倍市盈率同样也具有“天花板”的效应。同时,恒生AH股溢价指数则是衡量AH股两地同时上市公司的估值对比,如果超过130,则意味A股较同类H股溢价三成以上,相对估值较高。在此情形下,A股相对港股对境外资金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不利于外资进一步主动配置。因此,如果沪市的平均市盈率超过20倍,且恒生AH股溢价指数超过130,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市场可能进入泡沫阶段。
第三条“安全带”则是均衡配置。在牛市第二波的鸡犬升天过程中,许多投资者会形成追涨杀跌、追逐热门股、题材股的习惯,而表现稳健的低估值白马股则容易被冷落。而这样的操作习惯一旦养成,在牛市见顶之后将会面临暴跌的打击。相反,低估值的白马股在市场见顶之后抗跌性较好,甚至会成为部分机构阶段性抱团取暖的对象,成为投资者防御下跌的“防空洞”。因此,无论市场如何火爆,投资者都需要在持仓品种中配置不低于所有持股三成的价值型品种,特别是一些低涨幅、低估值、业绩风险不大的白马股。这样虽然在某些时候会降低账户增长的曲线,但在进入调整尤其是快速调整的阶段,投资者就会体会到从容进出、配置均衡的好处。
牛市上涨中居安思危,用三条“安全带”让自己的操作更从容,才能真正向长线赢家看齐,实现穿越牛熊的稳健增长。■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早期刚有资本市场刊类杂志的只有名为《证券市场周刊》一本刊,主要内容是紧贴二级市场研究和分析上市公司内在的价值,同时因为具备信息披露资质,那很多上市企业都会刊登企业的新闻和解读宣传稿和新闻稿.此刊发挥了资本市场监测和监督职能,2007年《证券市场周刊》一刊分为两刊,红刊继承服务,蓝刊继承头衔,在内容上两刊有区别,蓝周刊注重宏观经济解析、政策解读,后来就专注于上市公司的新闻直到现在红蓝两个有服务上的重叠,但是写作方面,服务内容方面两刊还是有很多区别,例如水晶球的活动是蓝周刊办的,那上市路演宣传片红刊在业内做的相对比较专业,所以从IPO企业那可以了解到几乎很多科创版企业的视频宣传片都是红周刊做的.
《证券市场红周刊》是中国证监会惟一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刊物;1997年创办《证券市场红周刊》;在国家统计局1998、1999、2000年全国媒体调查中阅读率排名第一;曾被美国期刊协会评选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在中国证券类杂志市场占有率超过80%。《证券市场红周刊》现已成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财经信息服务集团和证券教育集团,旗下拥有国内最大的证券培训学校——红学堂。
证券市场周刊与红周刊共同点有两个,一.同属于财讯传媒集团下属期刊;二.都是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期刊。但两者因受众定位不同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红周刊侧重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技术分析(K线、量价比等),而证周侧重宏观经济分析和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财报)。选哪种要看你是否信奉有效市场假说,且偏重于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还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了,呵呵财经杂志的报道范畴更多、更全面,与以上两种杂志可比性不强,市场上同类型杂志为《新世纪周刊》,两者报道范围除证券、经济相关外,还涉及政治、改革、民生、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如果说红周刊和证周更侧重于定量分析的话,那财经和新世纪就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经济观察报知之不多,故不在此评论。建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刊物两手抓。
上红周刊官网,订阅中心里就有啊。
我自己的一点心得。《每日经济新闻》里一个版面有主力增减仓的仓位变动情况,是个不错的参考。另外一些评论文章也不错。属于微观方面。《上海证券报》或者《中国证券报》,里面的大政方针是官方的权威言论。还有对于行业的分析报告也十分有水准。另外也有高水平的评论文章。属于宏观方面的。《理财周报》,这个报纸于理财方面的东西非常全面,包括股票、基金、保险、金融、汽车、黄金等等方面。关于股票方面,这份报纸的编辑水平非常高,无论是对钢铁、汽车、电力等板块的分析还是对主流券商的仓位分析和股票池的分析都十分到位。另外一期对于基金的分析也很到位,是一份非常好的报纸。《证券市场红周刊》,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证券周刊,以及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刊物。无论是官方的权威言论还是民间的高手论道都能找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是我经常看的,但是我很少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报纸,尤其是天天推荐黑马,把自己吹的神乎其神的,往往是用来忽悠人的。最好还是看官方的出版物。
每天看三大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这是证券从业者最基本要关注的三份报纸,你们公司都应该有订阅的,现在电子版都要收费的,不过有些手机软件可以免费阅读,推荐一个叫“每日财经”Iphone和安卓都有下载版本。平时多看财经类杂志,较好的有《证券市场红周刊》、《新财富》、《财智人生》、《卓越理财》、《财经周刊》等,不过杂志的信息量比较杂。有选择的看吧,全部也看不过来。还有要关注wind资讯里的每日新闻,差不多就够了。多看看本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研究报告,基金公司的季度策略报告,都是很有帮助的。专业方面还是要啃大部头的专著的,有空的话去考CFA,慢慢考,考出来很有用的。希望你工作如意!
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网址是: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是证券的官方媒体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时报、证券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东方早报。这些都是数一数二的。其中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号称证券四大报刊! 正解再加上:红周刊,蓝周刊,每日经济新闻,主流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