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新现实主义论文题目

新现实主义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新现实主义论文题目

我国的现代文学在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现代性,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又难以正确处理其落后性,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也就有必要理清我国现代文学利弊共存的局面,使其不会将审美观念总结为“怨恨”。然而我国现代文学所具备的现代性却和这种怨恨相互关联。 学年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为了防止5000字的学年论文流于空洞,一般要求大家选择现当代文学中的某一个具体作品(体裁不限),在对其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评析,并具备一定的理论色彩。因此这里所提供的,仅仅是作为参考,以求在启发大家的思路上略有助益。 《狂人日记》新论 《阿Q正传》新论 《伤逝》新论 论《呐喊》的艺术特色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故事新编》 论《野草》 论《朝花夕拾》 鲁迅杂文艺术论 《女神》艺术新论 论郭沫若的历史小说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论屈原形象塑造 论抗战时期郭沫若历史剧的主题特点 吴荪甫新论 论《子夜》的结构艺术 论茅盾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虹》和《腐蚀》心理描写比较 论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高觉新 论《激流三部曲》中妇女的悲剧命运 论《家》的艺术成就 论巴金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论祥子的悲剧性格 论虎妞 论《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论《四世同堂》 论老舍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 论《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作品的民俗色彩 高觉新、祈瑞宣、蒋蔚祖形象比较分析 重评老舍的科幻小说《猫城记》 论《雷雨》 论《日出》 论《原野》 论《北京人》的喜剧性 论《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论 “雷雨性格”和“原野精神” 论曹禺剧作中的小人物 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边城》主题之我见 论翠翠的形象塑造 论《边城》的艺术特色 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体特征。 论艾青诗歌中的意象 论艾青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论丁玲短篇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论莎菲 论丁玲的作品及其女性意识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心理描写 《尝试集》新论 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论叶绍钧短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论叶绍钧的教育小说 论《倪焕之》 论冰心的“问题小说” 论《寄小读者》 冰心散文艺术谈 评冰心爱的哲学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郁达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郁达夫小说的叙述模式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人”形象与俄国小说中“多余人”形象比较 论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 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乡土派小说 论田汉话剧的艺术成就 从洪深的《赵阎王》看奥尼尔的影响 论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论王统照前期小说创作 论许地山小说与宗教的关系 论废名的小说 论庐隐的短篇小说 论冯沅君的短篇小说集《卷葹》 论凌叔华的短篇小说 论林徽因的诗歌 李金发诗歌漫议 论田汉早期剧作的思想倾向 论丁西林的世态喜剧 论蒋光慈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 论柔石的《二月》 论殷夫的诗歌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蒲风的诗 论萧军《八月的乡村》 论萧红《生死场》 论东北作家群的短篇小说 论李劼人的历史小说 论《死水微澜》中罗歪嘴形象的塑造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穆时英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论臧克家的《烙印》 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艾芜的《南行记》 论艾芜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野猫子的形象塑造 论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淘金记》的思想与艺术 论沙汀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 方鸿渐形象的文化学阐释 论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对民族劣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论田间的街头诗 论七月派诗歌 论七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论中国新诗派 郑敏和陈敬容诗歌比较分析 论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从《呼兰河传》的妇女形象看萧红的反封建思想 论《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 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从心理分析方法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论张爱玲对中外小说的借鉴与创新 论路翎的《财主底女儿们》 论黄谷柳的《虾球传》 论师陀的《果园城记》 论师陀的长篇小说《马兰》 论张恨水的《啼笑姻缘》 论苏青《结婚十年》 论徐訏的《鬼恋》 论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 《赛金花》新论 论夏衍的话剧创作 论夏衍戏剧的抒情特色 话剧《法西斯细菌》主题之我见 论陈白尘的喜剧艺术 论丘东平的报告文学 论赵树理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论赵树理小说的讽刺特色 从《小二黑结婚》看赵树理对古典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重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论孙犁小说妇女形象的塑造 论孙犁小说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论孙犁小说人物的灵魂美和人情美 论陆地现代时期小说的民族审美特征 试从文化学角度阐释华山报告文学的民族风格 论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论闻捷诗歌与新疆民歌的关系; 论郭小川诗歌中的哲学意识; 论冰心散文中的“爱的哲学”; 论吴伯箫忆旧散文的情感品质; 论散文三大家的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识; 论《茶馆》的悲剧性; 赵树理小说与鲁迅小说比较; 孙犁小说与沈从文小说比较; 论十七年小说的战争观; 论《青春之歌》的生命观; 《洼地上的“战役”》里的心理分析; 论归来诗人创作的生命意识; 论朦胧诗的个性意识; 论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观念; 论《随想录》中巴金的精神世界; 论杨绛散文的文品与人品关系; 余秋雨散文辨; 论《唐山大地震》对中国报告文学的独特意义; 论探索剧的得失; 论伤痕小说的文学价值; 论高晓声对鲁迅、赵树理传统的继承; 论蒋子龙小说对改革精神的探掘; 论《人生》里的人生启示; 论《棋王》里的“道禅一致”; 论新写实小说对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 论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 《红粉》与《小巷深处》的比较 余华小说论 试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描写 分析余华小说的“冷漠叙述” 试析余华小说中的戏仿与反讽策略 试析余华小说的人物符号化趋向 试析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略谈孙甘露小说的语言游戏化倾向 试论马原“叙述圈套”的意义 试论马原小说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试论洪峰小说的叙述策略 试析格非小说的“叙述空缺” 试论格非对小说形式技巧的探索 试论莫言《红高粱》的审美追求 试论韩少功小说的寻根意识 试论张承志小说的诗化倾向 分析苏童小说的历史意识 分析陆文夫小说的文化意蕴

论文题目又称文题、标题或篇名,对论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学论文题目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11)论“京派小说

12)论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或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13)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14)论李健吾的剧作

15)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16)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17)论徐讦的小说

18)论穆旦的诗

19)论陈白尘的剧作

20)中国当代部分文学

21)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22)论秦牧的散文

23)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24)论张洁的小说

25)论谌容的小说

26)论王蒙的反思小说

27)论张贤亮的小说

28)论王安忆的小说

29)论“寻根文学”

30)论佘华的小说创作

31)论“新写实”小说 ‘

32)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33)论陈祖芬的报告文学

34)论“第三代诗人”

35)论沙叶新的戏剧创作

36)论“京派”对老舍风格的继承

37)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38)论巴金的散文创作

39)论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小说

40)论90年代的“女性小说”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现实主义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4.论柳永词的俗与雅5.论柳永词中的赋法6.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7.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8.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9.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10.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11.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12.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或女性意识、抒情性)13.《家》中觉慧的形象与《寒夜》中汪文轩形象的比较14.论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15.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6.论莫言小说的形式感17.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18.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19.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0.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试论《失乐园》中Satan的形象OntheImageofSataninParadiseLost

《失乐园》是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女主人公松原凛子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是出版社的主编。

2、Fielding小说的现实主义意义TheRealisticSignificanceofHenryFielding’sFiction

菲尔丁(Fielding)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1707年4月22日生于萨默塞特郡格拉斯顿伯里的一个贵族家庭。早期的创作活动以编剧为主,先后写有二十五部喜剧、笑剧和小歌剧,讽刺社会政治的黑暗。后期致力写作长篇小说

3、《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TheEconomicInfluenceonMarriageinPrideand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由焦点电影公司发行的一部爱情片,由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唐纳德·萨瑟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05年9月1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的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

4、桑提亚哥——海明威笔下的硬汉Santiago:AtypicalHemingway’sHero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5、论RobertFrost的诗歌创作OnRobertFrost’sPoetry

《火与冰》是一首诗歌,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毕业论文也不算是一个小工程,要是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在这么长的写作时间里,想必是会很痛苦的。

2,题目过大也不能过小,毕竟是本科论文,专业的内容还是要有的,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是那种可以小角度看大问题的题目。比如要写断背山这部电影,一定要从电影中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其中分别有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等。但是如果以一部电影为出发点,其实角度就比较小了。如果是以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题目由太大,只从断背山这部电影的角度出发,内容范围就缩小很多。

3,选题一定要选择资料丰富的,本科论文相对研究生论文,要求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这么高的,毕竟相对知识水平也是有限的,几千字的论文比平常写的几百字的作文难度还是要大一些的,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的。所以最好是找参考资料较多的题目,可以多多参考下。

论文题目即文章的题名,题目犹如“文眼”,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一) 1. 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管窥英国人的婚恋观 2.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艺术风格 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金钱与婚姻 4. 通过《莎菲女士的日记》和《三个金币》比较 5. 弗吉尼亚.沃夫与丁玲的女权主义思想 6.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仇 7. 浅谈《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的风景和种族文化冲突 8.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呼啸山庄中的环境分析 9.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10. 简爱的双重性----简爱眼中的女权主义与平等主义 11. 《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2.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乱世佳人中两位女性之对比 14. 苔丝悲剧及其成因 15. 对大卫•科波菲尔的性格分析 1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7. 从《傲慢与偏见》看女性意识 18. 儿子和情人中人际关系探讨 1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20. 黑暗的召唤--分析《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 21. 论《飘》的社会价值及斯嘉丽人物性格 22. 论《鲁宾逊漂流记》中的资本主义倾向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二) 1、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分析 2、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3、王子复仇记》主题分析 4、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5、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6、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7、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8、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9、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10、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11、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12、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13、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14、清教与美国文学 15、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6、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17、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18、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19、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20、《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2.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4. 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5. 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6. 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7. 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8. 《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9. 《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10.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11.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12.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 14. 静水流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 15. 《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16.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17. 《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18.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19.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20.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21. 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2.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3.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4.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001 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002 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003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00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005 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006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007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008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009 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010 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011 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012 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013 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01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015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016 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017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018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019 《新青年》研究述评020 “小诗”派研究021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022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023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024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025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030 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

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老人与海开题报告:不能被失败所打倒---读后感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本课题的作用、意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尚待研究的 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海明威的一生既丰富多彩又富有传奇性。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面对着战争后遗症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和毁灭、给人们带来的遗憾和幻灭,在海明威的笔下,他前期作品中的主人公由于受到战争的创伤,面对信仰以及神圣的东西产生怀疑,他觉得人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老人那种"打不败"的硬汉子精神。海明威将自己的品格、意志、理想溶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杰出的“硬汉形象”,尤其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经典,是海明威精神的完美体现,是海明威的化身。 在海明威笔下的亨利《别了,武器》和圣地亚哥都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具有崇高的奋斗目标,是众人眼中的英雄硬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亨利是力量上的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硬汉,而圣地亚哥是精神上坚忍不拔,永不妥协的英雄。 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他虽年迈,衰弱,但却热爱大海,迷恋捕鱼.海洋赋予他一种无畏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他知道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斗,然而面对失败,面对死亡,他却毫无惧色.在向大马林鱼,鲨鱼三天三夜挑战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性格,是一种精神的不屈,唱出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打败的,你尽可能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曲人类精神的赞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桑提亚哥的形象与其创造者海明威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明威的一生就是"硬汉"的一生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所以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发表后立刻被译成多种文字。各国文学评论界对作品的艺术造诣都无一例外地给予很高评价。桑提亚哥的"硬汉"而又矛盾的形象、作品的结尾及隐喻无处不在启发人们细细思索,反复吟味。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坚持奋斗的老渔夫形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是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都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世界,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体现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充分体现了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这一崇高伟大的精神。 圣的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圣地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 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圣地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所幸的是极度困乏的老人在梦里梦见了那蓝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狮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身旁。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要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是人就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战胜他,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是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们的眼中,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有一次地向极限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蕴含了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切和丰富的诠释,圣地亚哥是一个尘俗中普通的但具有非凡勇气的人。与海明威前期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桑提亚哥对命运的关注显得更为积极,对人生生存的理解也显得更为彻悟,作为一个文学人物,亚哥与整个人类具有更深刻的寓意。 海明威作品穿越了不同民族、国家、制度的屏障, 在整个世界的空间流传。他笔下的形象, 多以铮铮铁骨的硬汉性格出现, 他们刚毅、勇敢、正直、无畏,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一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 能越逾死亡的威胁,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永生, 他笔下的?? 硬汉 形象, 与战争、社会、人生、大自然、灾难、病魔、痛苦及自我拼搏抗争, 他们所具有的顽强执著、坚忍不拔、勇敢无畏、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给读者以强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些硬汉在困难、厄运面前都没有失去自我, 而是不断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在逆境中, 他们集体表现出一种优雅的风度。这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与过去相比,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速旋转的社会。知识信息的膨胀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富足, 但这一切并不能保证精神上的满足。面对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科技, 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代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才能使自己在严酷的竞争中应付自如、处险不惊? 这些困扰现代人的问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那就是一种重压下的风度我们遇见挫折时, 我们应该向《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学习。即使厄运当头, 也能保持一颗勇往直前的心。透过黑暗看到希望。

开题报告 欧佩霞的开题报告 题目:“The Awareness of Death” under the “Iceberg” --- Analysis of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 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了探讨。本文着重分析了该原则的四大构成要素。通过详细分析“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提出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感情和象征意义,进一步反映作者本人的“死亡意识”,以此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在美国及世界文学上和社会意义上的贡献。 理论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老人与海》,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从理论的高度上加深是创作者和其他读者对这一创作原理的认识。现实意义:通过对《老人与海》的深入研究,结合现实,引导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创作原理“冰山原则”,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掌握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技巧,进行更好的创作。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盛行的日益繁琐的文学写法的偏离和背叛。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对其大加赞赏,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赫 •欧 •贝茨和我国的知名作家马原。“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开创了一代文风,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残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 ,“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本文就是通过中外批评家的观点,集合海明威自己看法,以《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为例,从批评的角度分析“冰山原则”,着重分析其冰山下隐藏的“八分之七”,及其严谨简练“电报式”的文体 ,普遍、生动的生活语言 ,寓繁于简 ,寓多于少的表达方式,使这种具体的写作方式最终像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 ,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并且发挥地更好。二、研究方案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1. Introduction The “Iceberg Theory” The western critics’ discussion Four basic ingredients of the theory2. The awareness of death expressed by The Old Man and the The main idea of The Old Man and the The awareness of Santiago The General review of the awareness of death3 The influence of Hemingway’s style 4. Conclusion5. Reference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通过阅读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专著,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文章的阐述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中隐藏的死亡意识,进一步探讨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针对该内容,需要大量国内外中英文文献资料,主要为冰山理论与海明威个人研究方面的专著和文献资料。 存在问题:专著和文献资料方面比较充足,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信息仍无法及时获得。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研究进度安排(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3.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1)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gird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P,1963. (2) Beegel, Susan. Hemingway's Craft of Omission: Four Manuscript Examples.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 1988 . (3) Brenner, Gerry. Concealments in Hemingway's Works. Columbus: Ohio State UP,1983. (4) Hemingway: Death in the Afternoon. New York: Scribner's, 1932.(5) Plimpton, George. "Ernest Hemingway: An Interview." Paris Review (Spring 1958): 61-89. Reynolds, Michael. Hemingway's Reading, 1910t-1940: An Inven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81: (6) Smith, Paul. "Hemingway's Early Manuscript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mission:'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1983): 268-88.(7) Chang yan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2nd Edition[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3(8)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America: Simon & Scribner Inc., 1952(9)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Zhang Guojing. Trans. Tianjin: Tianjin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10) [美 ]欧内斯特 •海明威 .“冰山”理论及其他 [A ] .崔道怡 ,朱伟 ,王青凤 ,等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 [ C ] .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6 :60 92 .

在网上找的 我也刚写完 这个差不多很规范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Gothicism in Wuthering Heights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二、研究方案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1.A Survey of Gothic Definition of Gothic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Historical Reasons Folklore in Germantic Nationality Drama in the Renaissance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tself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ationalism Sublime and Beautiful2. Emily’s Gothic Heritage Theme Good and Evil Revenge Characters Description Villain-hero Delicate Young Girl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 Terror Mystery ’s Gothic Innovation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Use of Symbo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 .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Reference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 (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1.研究进度安排(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1] Bronte, Charlotte. 1907.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eights. London: J. M. Dent Sons Ltd. p. 20.[2] Gerin, Winifred. 1971.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Marie, Mulvey-Roberts. ed.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 83.[4] Punter, David. 1980.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ongman. p. 6.[5] 方平. 1993 .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12页.[7] 肖明翰. 2001.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8] 鲜于静. 2003. 神秘和怪诞的魅力——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哥特艺术研究[MA].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后现代主义论文题目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价值审视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前沿问题研究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比较研究这些课题一方面紧扣后现代主义历史主题,一方面切合当前实际关心的中心问题,比如价值观问题,历史观前沿问题等等。祝你开题顺利,祝你论文答辩成功,祝你毕业优秀。

一、最新大学德育论文选题参考1、大学德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2、大学德育应重视大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3、试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4、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5、知耻:大学德育底线******探析6、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7、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8、大学德育环境的网络化研究9、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10、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11、当前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2、大学德育新探13、******关怀:大学德育的重要手段14、大学德育应注重******关怀15、大学德育与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16、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17、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18、大学生中的“异化”现象与大学德育19、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20、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二、大学德育论文题目大全1、大学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2、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3、坚持大学德育的意识形态方向4、论当前大学德育的改革方向5、遵循成长轨迹:大学德育的新路径6、论后现代主义的大学德育意义7、优化大学德育队伍结构研究8、大学德育研究的文化取向9、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10、构建大学德育的同伴教育模式——以杭州师范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个案为例11、信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思考与探索12、试论大学德育中互动的实质与意义13、论以人为本的大学德育14、大学德育:功能嬗变与本体回归——基于意识形态与道德之间的张力的认识15、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走向16、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德育发展17、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18、中日大学德育之比较分析19、关于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20、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的契合三、热门大学德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大学德育低效与制度******的缺失2、大学德育教育与生态文化建设3、论现代大学德育的异化4、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5、新的科学发展观与大学德育6、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7、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研究8、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的新实践9、大学生择业观与大学德育的辩证关系10、大学德育接受学的几个问题述要11、普遍******与大学德育12、试论新时期大学德育中的同伴教育13、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探索14、当代大学德育走向15、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16、科技******视野下的大学德育17、大学德育“改造论”18、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19、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德育的文化使命20、心灵的对话品德的切磋--对大学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思考

论文常见的题目就是:论+主题思想。比如,你想写后现代主义历史中文化的作用就可以用下面的题目:1、论后现代主义历史中文化的作用或2、论文化在后现代主义历史中的作用或者像楼下(上)所说的,是 “主题思想+研究” 这种格式,都可以的。如果还有需要讨论的,欢迎追问~~~

文学现实主义问题研究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西方的文艺思潮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首先说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在“五四”时期,西方的很多文学思潮被引进中国,但“五四”文学却独尊现实主义。但是,“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又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它显现出宽泛化的趋势。只要是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所需的,统通作为现实主义。反映了“五四”文学主体心态的开放性。却也牺牲了其它美学观念、思潮的独立性。 其次说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五四”文学在理论上并不提倡浪漫主义,因为觉得它不够趋时。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有意无意地趋近于浪漫主义了。比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创造社是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的。但“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它带着浓郁的时代特点,同时又倾向于现实主义。 再次,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却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利用。在其影响下,中国现代主义出现了三次浪潮:2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但因多种原因很快消退了;80年代所形成的,误解与误读表现得更为明显;后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小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旨虽然是现实主义,但不同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却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几种倾向: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的高雅“现实主义”传统,擅长描写美国东部有闲阶级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写的民主思想浓厚、独立性强、天真无邪、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始终被看成是美国文化产物的典型。与这种创作倾向截然相反的是乡土小说和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哈姆林·加兰。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以情节取胜,一般以写小市民生活为主,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谐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谋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3、“黑幕揭发者”与厄普顿·辛克莱。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以揭露资本家穷奢极欲和政府丑闻为主要内容的暴露文学曾一度发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出现了一批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他们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出身贫寒的下层人民和社会渣滓。第一部显示出决定论哲学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莱斯的中篇小说《街头妇女郎梅季》。杰克·伦敦参加过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称。实际上,他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长短篇小说中。他的写作风格粗犷而刚健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西奥多·德莱塞(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运用巴尔扎克写典型、写细节的手法,成功地再现出他那个时代大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典型人物,场面比较广阔,含义比较深刻。他虽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象,但是又塑造了一批随波逐流、任性纵欲的主人公。但是他常常因为写作风格的滞重和句段的冗长而受到批评。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多以讽刺手法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矛盾。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视野从未超越中产阶级。他的作品虽然从某些侧面揭露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黑暗,但总的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约翰·斯坦贝克的创作在美国文坛有着重要意义。他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力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他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加州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同时也是30年代美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斯坦贝克十分重视写作技巧,无论从情节安排到人物刻画,或者从遣词造句到人物语言,他都精心筹划,独具匠心。他尤其重视从下层人民的口语中汲取营养,加以提炼,形成了个性化的、富有乡土气息的、色彩明亮的文学语言。==诗歌==从1909年到1918年间有一群美国诗人兴起了一场反对传统诗歌格式的意象主义运动,卷入其中的主要诗人有埃兹拉·庞德、卡尔·桑德堡等 ,他们按照休姆的主张进行新诗创作,1914年庞德将他们收编成集,取名《意象主义者》,这一词随即便成为这一派诗人的统称。意象派虽没有具体的理论,但却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这一诗派的领袖人物是庞德,他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致力于诗歌革新运动,为新崛起的意象派制定了三条原则,并扶持了包括艾略特在内的一批英美作家,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为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卡尔·桑德堡于1914年在〈诗刊〉上发表了《芝加哥》一诗。在格式上,桑德堡使用无韵短行和散文长句相间的句式,自由体,不拘泥句子的重音和韵脚,语言是浅显的口语体。他的诗在构思和格式上都显示出惠特曼的影响。美国生活的全景镜头往往是他的题材。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 文学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①。当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艺史上的流派,同作为作家对待现实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学的创作方法,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时代和作家世界观的不同,又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形态和性质。文学一开始就有以描写现实为主和以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倾向,这在古代原始歌谣和神话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以后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至于二者的名称。则是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才先后出现于欧洲,②在“五四”前后开始传入我国。 在欧洲,古代希腊文学,特别是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史诗,就已为这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所推崇的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便富于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荷马的史诗,就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对英雄业绩的歌颂。这时神话的时代还没有完全过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中世纪而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就更趋完善,出现了像《神曲》、《十日谈》、《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那样一些名著。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反映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要求,作�恢中滦说慕�浇准兜奈难В�词故窍质抵饕宓淖髌罚�捕几挥诶硐牒腿惹椋��幸恢置骼是逍潞屠止鄣纳�省6�裆�勘妊呛腿�蛱崴沟任按笞骷遥��浅32煌�潭鹊匕严质抵饕搴屠寺�饕褰岷显谝黄鸬摹?/P> 到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先后形成为遍及全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它否定一切旧的制度和旧的传统,要求个性解放和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是对反映君主专制制度要求的古典主义的一种否定。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切清规戒律,带来了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解放与革新。拜伦、雪莱、歌德、席勒、雨果等,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掀起的,那时资本主义开始走向没落,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并明显暴露,人们对它也日益产生怀疑和不满。当时,从资产阶级或旧的封建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些有着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武器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和种种罪恶,并且反对当时那种美化和粉饰资本主义的反动的浪漫主义,一时形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学思潮。这种现实主义,因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其主要特色,所以一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有相当的进步性,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水平,产生了像巴尔扎克、狄更斯、列甫·托尔斯泰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 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是古已有之,源远而流长的。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国风》里有许多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同时,也产生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他那光同日月的诗篇《离骚》。千古传诵的《国风》和《离骚》,可说是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开端。以后经过两汉和魏晋六朝,这两种创作方法就日益丰富和发展,并且经常联系在一起。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魏晋六朝的诗人左思、陶渊明、鲍照等,都写过许多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杰出诗篇。发展到唐代,就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空前繁荣的局面,李白和杜甫,集前代诗歌创作经验之大成,分别地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后在小说、戏剧等领域中,从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元代的杂剧,以至明清的小说和传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元代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等,明代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等,以及明清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已经高度成熟。上述这些作品,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或是两者结合的,它们在概括时代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上,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在对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具体描绘上,以至在细节的真实和情节的典型化上,都分别地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 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思想倾向上具有批判封建制度、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剥削,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和穷兵黩武,反映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奴役,争取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等特色。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学,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等作品,就有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揭露和批判他们的罪行和丑恶面目的新的特点,“五四”以后,在无产阶级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就具有了彻底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新的性质。 根据以上的简略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文学创作上反映现实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法,不论我国或外国,都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并存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潮流或倾向,尽管在十八世纪以前,文学领域中还没有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名词。十八世纪末,当近代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刚刚兴起,而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德国的席勒在一七九四至一七九六年之间,写了有名的美学著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当时的文学创作方法上的两大倾向。他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来说明这两种不同倾向的特点。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感伤的诗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是“表现或显示理想”。前者打动人的“是自然,是感性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而后者打动人的则是“观念”,是“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印象”,所以,席勒从他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得出如下的结论:素朴的诗的表现方式是“模仿现实”,他们“以现实性胜过感伤诗人”;感伤的诗的表现方式是“表现理想”,他们能够比素朴诗人提供“更崇高的对象”①。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而“感伤的诗”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学。只是席勒的时代,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没有兴起,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因而从发展文艺的需要出发,总结了从古代诗人到他自己所处时代的创作实践经验。 到了别林斯基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时候,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达到了全盛期,不仅西欧已有了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等大作家的成就,即在俄国,也已有了从普希金到果戈理的丰富的经验,这就给别林斯基以更全面地总结文学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明确提出:“诗歌可以说是分成两个部门——理想的和现实的。”他认为古代的“理想的”诗歌的特点是“从生活中仅仅汲取崇高的高贵的东西,把一切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东西统统抛开”;而当代的“理想的”诗的特点,则是在诗人面前“展开着整个现实的和设想的世界,整个想象的丰饶王国”。“他所矢忠不渝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法则”是他“自己创造”的。他认为,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到司各脱的“现实的”诗的特点,则是“真实,最高的真实”,“他的人物,是真正的人,像他们实际的那样,应该的那样”,“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的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①。 毫无疑问,别林斯基所说的“理想的诗”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学;而他所说的“现实的诗”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 无论是席勒或别林斯基,他们都只从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文学创作的实际经验,指出历来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存在两种基本倾向,但是,他们都不把这两种倾向看作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不能并存的。尽管,就个人的偏爱来说,席勒倚重浪漫主义,别林斯基倚重现实主义,但是,他们又承认这两种倾向的创作都可以得到重大的成就,并不厚此薄彼。别林斯基说得很明白,“应该对哪一种更看重些,这是很难决定的。也许,彼此都不分轩轾,当它满足着创作条件的时候……”①。 到了高尔基时,世界文学己累积了更丰富的经验。除了十八世纪以前的经验之外,他不仅可以回顾整个十九世纪欧洲和俄国的文学经验,而且,他自己就经过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并且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的历史条件之下,又累积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经验,因此,他对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就看得更加清楚了。他认为从文学创作的原始阶段——神话、传说的阶段开始,就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他说:“从客观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并用形象体现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现实主义。但是,如果在从客观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测——所愿望的、可能的东西,并以此使形象更为丰满,——那末我们就有了浪漫主义”。② 高尔基的最大特点是对过去时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都肯定了它们各自的光辉成就,同时又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并在这基础上,要求新时代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汲取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积极因素;创造新时代、新阶级的文学。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的作品据以反映生活、构成形象的原则的共同特点,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现实主义的作品都偏重于描绘客观的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在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规律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代之以作家自己的愿望。现实主义作家当然也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在反映生活时也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爱憎感情,但是,他们的社会理想、爱憎感情以及作品的政治倾向,是通过对生活的真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描绘,通过生活和形象本身的规律自然地流露出来的,他们并不因此而改变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描写生活的具体性和客观性,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特色之一。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如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①契诃夫也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应该“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②”。列甫·托尔斯泰说他的创作“除了意图塑造性格及其活动以外,除了表现性格的冲突这一意图而外,我还有一个意图就是要表现历史”③。 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写她原来是多么善良和能干,逃到鲁家帮佣以后,如何勤奋地干活,希望用劳动来换取生活的权利,又如何被婆婆卖到山区,如何再一次失去丈夫和儿子。为了摆脱鬼神的‘惩罚”,她用自己的血汗钱去庙里捐门槛作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但仍遭歧视和打击,终于在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后,于除夕的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读者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幅现实生活的逼真的图画,犹如亲身经历了那种黑暗的时代,了解到那时的劳动妇女血泪的生活历史。契诃夫的《万卡》,也有同样的特色。可怜的万卡在给爷爷的信中所叙述的生活情景和他的天真的希望,是用最朴素的笔调描写出来的,故事是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到处都会发生的最平常的事。读了这篇小说,人们都会感到:这一切全都是真实的,那时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农奴的儿子,在那时是不会有更好的命运的。 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曾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①。巴尔扎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也正是因为他生动地表现了生活的“直率的真实”。由于对这种“直率的真实”的追求,使得现实主义作家努力于对生活作客观的观察与解剖,并特别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现实主义作家表现生活的具体性和客观性,决不等于对生活现象作简单的、机械的抄袭和记录。它所要求的不是对生活表象的“摹写”,而是高度的艺术真实。前面已经谈过,对生活现象不加选择地作机械摹写,即使做到毫发不差,也并不见得就是真实的,反而常常会模糊、掩盖以至歪曲了生活的本质。所以,现实主义的上述特点,总是和另一个根本特点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对生活进行广泛的概括,塑造出典型形象,对叙事作品来说,就是要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选取生活中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予以集中、概括和加工,以揭示生活的本质。祥林嫂和万卡的遭遇,在旧中国和旧俄罗斯,都是有普遍意义的。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代表着在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重压下千百万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也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作者并没有抄袭生活,而是进行了高度的集中、概括,使读者觉得像是写某个特定的人,“又像是写一切人”①。所以鲁迅认为作家应该“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②。高尔基也说现实主义是“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那些最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活画景和人物典型。……现实主义作家倾向于综合、归并他的时代一切人们所特有的、具备一般意义的特点,使之成为唯一完美的形象,③。可见,现实主义重视细节的真实,一来是为了加强真实感,而更主要的却还是为了要更好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离开了这一根本的目标,细节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对生活进行概括,当然容许虚构、想象和夸张。但现实主义的虚构和夸张,不同于浪漫主义。它忠实于生括本身的规律,是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叫人觉得合情合理,而不像后者完全可以是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甚至是全属幻想的。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契何夫的《套子里的人》鲁迅的《阿Q正传》都是有高度的艺术夸张的,同时又都是人情入理,最真实不过的。像毕里可夫这样的人,直到现在还可以在一些不敢接触新事物、害怕生活的变革的鼠目寸光的保守主义者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上述两个方面,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征。对此,卢那察尔斯基曾有过简要的说明:“现实主义艺术一方面认为它的描写对象是本来面目的生活本身,另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奴隶似的摄影师和‘自然主义者”,他可“说是用删除、抹掉一系列不需要的细节的方法,突出现实中的典型特征,对这个现实进行加工。”①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概括地说,现实主义是指作家通过典型形象,按照生活实际存在的样式,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却不可以把现实主义和真实性等同起来,因为真实性是一切先进的创作方法(如积极浪漫主义)的共同特征。同时,也不能把现实主义与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同起来,因为一方面,积极浪漫主义也可能塑造典型人物,而另方面,也并不是任何文学样式都能塑造典型人物的。例如,“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这首诗并不着力刻划人物性格,但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倾诉了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旧中国,诗人愿为祖国、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强烈感情。它同样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所以,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只是像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特点,不能把它作为现实主义的定义,否则就会把很多文学样式,如抒情诗,散文等作品排斥在现实主义之外。 现实主义作家如果缺乏远大的目光、积极的理想,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时,只局限于一些表面的、局部的真实,而看不到真正典型的、本质的东西,就容易把现实主义庸俗化,而庸俗的现实主义,就很容易成为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在表面上似乎跟现实主义相近,实质上却正好是它的反面。自然主义的理论家们标榜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主张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一切社会现象,因此在反映生活时,就强调对生活现象作“纯客观”的记录,反对进行概括和加工,也反对对生活进行主观评价。自然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一群活着的人所造成的结果,而这一群活着的人绝对地服从物理的和化学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活着的人一如对于没有生命的物体同样是起着作用的”①。因而,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他们认为:“这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者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学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甚么就够了。”②可是,实际上“纯客观主义”的作家是不存在的,任何作家都是抱着一定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去反映生活的。倡导自然主义理论的作家左拉,自己也并没有例外。他在创作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论去进行创作,而是在许多方面突破了自然主义理论的束缚,从生活出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例如,在小说《萌芽》中,他就表现了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工人的不满,肯定了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抗和激愤。这些先进的思想感情,正是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根本前提。 普列汉诺夫就曾精辟地指出:某些现实主义者(例如福楼拜)“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他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正如自然科学家对待大自然的态度那样”,然而,“他对当代社会运动的评价却还是非常主观的”③。而那些保守的乃至反动的所谓现实主义者,由于“充满故意地回避当时伟大的解放运动”,就必然“排除了那些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生活的最有意思的标本”,“他们所能考察到的唯一的现象,就是平庸的小市民生活的“污秽的泥沼’中产生的‘渺小的思想’和‘渺小的激情’”,这就必然会导致他们的创作陷入“死胡同”。自然主义的所谓“实验的方法”,根本不可能理解“一个社会的人的行动、意向、趣味和思想习惯,不可能在生理学或病理学中找到充分的说明,因为这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①。这里,不仅说明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的一面和不同的一面,而且也说明了自然主义的根源和实质。 那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无动于衷,对生活中的新生的美好的东西漠不关心的作家,表面看来是“客观”的,实质上正代表了一种政治倾向,一种有利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倾向。根据这种倾向进行创作的自然主义作家,恰恰是违背真实的,因为他们只是烦琐地去记录生活的个别现象,不注意生活中真正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结果就导致用某些毫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掩盖以至歪曲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人,把人看成是只有动物的本能,消极地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着一切的动物。在自然主义者的笔下,不管是什么阶级的什么样的人,都是庸俗的、低级的。丑恶的,充满着兽住和疯狂性的。在他们看来,生活中没有任何美好的、积极的东西。这正是资产阶级的没落情绪的反映。所以,自然主义的作品,虽然有时也暴露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但主要的却是经常用低级趣味和颓废情绪腐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生活失去崇高的理想和信心。用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来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反映生活的真实,也不可能有艺术的生命力。 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反映生活的本质和本质的某些方面,浪漫主义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生活的理想。高尔基说:成为“神话的基础”的浪漫主义“是极其有益的,因为它有助于唤起人们用革命的态度对待现实,即以实际行动改造世界”①。参考资料:

与“论扯的蛋与高邮咸鸭蛋的关系”差别不大“。都属于扯的艺术。论就是扯,扯也叫论。

  • 索引序列
  • 新现实主义论文题目
  • 现实主义论文题目
  • 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 后现代主义论文题目
  • 文学现实主义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