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名单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名单

发布时间: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名单

张纾难,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副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编委。

陈嘉林,男,47岁,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专业:普通内科学、血液学。1985年7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今,北京协和医院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0年~2002年任北京协和医院输血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2002年~至今任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输血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

2007年起任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妇幼保健院管理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担任《中国社区医师》和《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先后主持过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二十余项科学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2002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授予“五四”奖章,2004年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2007年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2012年5月24日下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举行授奖仪式,本届大会主席、科特迪瓦卫生部长尼德丽友曼女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和阿联酋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扎阿比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卫生基金奖”颁发给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陈博文研究员,以表彰他在社区卫生领域做出的贡献。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名单

杂志总编辑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编委会顾问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程天民、黄志强、鞠躬、黎介寿、黎磊石、卢世璧、王正国、王志雯、吴孟超、姚开泰、俞梦孙、钟世镇院士,编委及审稿专家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全军和国内外医学领域各学科的著名专家教授。

孙涛,男,汉族,1957年1月生,河南巩县人,中共党员,中共十六大代表。硕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书记、宁夏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现任宁夏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宁夏科协副主席、宁夏医学会副会长、宁夏神经外科分会主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等杂志编委。在神经外科,特别是功能神经外科、癫痫外科方面有较高造诣。作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颅脑疾病实验室主任,在颞叶癫痫中岛叶功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上开展富有特色的工作,承担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夏科技攻关项目、参与合作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课题。曾先后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参与编著专业书籍15部,主编出版著作5部,其中包括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神经外科疾病与癫痫之间关系和治疗理论的专著——《神经外科与癫痫》,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老年神经外科疾病诊治的专著——《老年神经外科》。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学术著作《神经外科与癫痫》、《老年神经外科》等5部、参编著作5部。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9项,其中14项为省部级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组部 “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产党员”、 卫生部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第二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成就奖”、 2008年度宁夏“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奖”等奖励。

1、《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领域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前身为1949年10月创办的《内科学报》。截至2015年4月,《中华内科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有顾问7人、编辑委员147人、特约编委3人。

2、《中华外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直接出版的外科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据2018年10月《中华外科杂志》官网显示,《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1人,编委123人,通讯编委106人。

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创刊于1995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设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医药卫生科技刊物。

据2019年7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顾问有28人、资深编委有34人、编委有177人、特邀编委有48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名单

抖音上的白彦萍是真的。白彦萍,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副主任,皮肤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世界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皮科分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美容分会委员,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实用皮肤科杂志》编委,是第二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曾公派出国到日本、泰国研修,系统学习。

杨宇飞。1988年,杨宇飞师从周蔼祥,成为他第5位硕士研究生。周蔼祥95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1955~1958年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全国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中医并毕业。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主任20余年。现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白血病杂志》编委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是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由吴咸中院士、李恩教授担任名誉主编,王宝恩、田从豁、王米渠等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国外发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号DK13012。该刊从2001年1月起,经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半月刊改为旬刊,每月1日、10日和20日出版。

有。根据健康网官网显示,消痰散结方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增刊,康莱特注射液结合中医辨证对晚期肺癌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是国内第一本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名单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第一医院神经生理室主任。先后为中华神经科学会委员兼秘书,《中华神经科杂志》常务编委,《临床脑电学杂志》副主编,北京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国际脑电磁图学会(ISBET)、美国科学学会(AAAS)、法国数量化脑电图协会会员。1992~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神经电生理室参观及工作。除从事神经病学教学及医疗外,还从事癫痫及神经电生理的研究,两个领域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发表论文87篇,其中在美国发表7篇。在国际上首先报道百岁以上老人的电生理研究,抗癫痛药的动态血浓度及定量脑电图监测和汉语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在国内首先介绍抗癫痫药血浓度测定及脑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设计的“脑电图分析尺”广泛应用于全国并介绍到国外。1982年以来举办全国脑电图高级进修班25期。1991年12月《健康咨询报》及1996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对其事迹的专访报道。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辞条辑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满族人物辞典》。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安徽医药杂志编委名单

2011年年11月11日,《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新一届编委会产生,杂志总编辑由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教授兼任。编委会由69名编委组成,其中编委63名,顾问3名,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医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专家。《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顾 问:钟南山 郑树森 王德炳 游苏宁 程伯基 文历阳总编辑:雷寒副总编辑:胡大一 吕兆丰 孙宝志 杜贤 黄爱龙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德品(哈尔滨医科大学) 崔慧先(河北医科大学) 杜小平(哈尔滨师范大学) 冯泽永(重庆医科大学) 郭永松(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贺加(第三军医大学)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 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 李红玉(辽宁医学院) 李俊伟(浙江中医药大学) 厉岩(华中科技大学) 刘毅(泸州医学院) 鲁映青(复旦大学) 吕力(昆明医学院) 马兆明(西安交通大学) 彭泽平(西南大学) 孙宝志(中国医科大学) 孙慕义(东南大学) 唐文(南京医科大学) 万学红(四川大学) 王县成(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闻德亮(中国医科大学) 温世浩(第二军医大学) 吴小翎(重庆医科大学) 冼利青(中山大学) 徐晓媛(中国药科大学) 殷进功(第四军医大学) 俞方(浙江大学) 曾诚(四川大学) 赵明杰(大连医科大学) 周建军(重庆三峡医药高专) 周增桓(南方医科大学) 陈刚(复旦大学) 董志(重庆医科大学) 杜贤(人民卫生出版社) 郭立(北京大学) 何萍(汕头大学) 胡大一(北京大学) 胡质毅(广州中医药大学) 雷寒(重庆医科大学) 李俊(安徽医科大学) 黎孟枫(中山大学) 刘佩梅(天津医科大学) 娄红祥(山东大学) 罗萍(重庆医科大学) 吕兆丰(首都医科大学) 孟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石鹏建(教育部高教司) 孙连坤(吉林大学) 孙玉萍(新疆医科大学) 陶立坚(中南大学) 王维民(北京大学) 王心旺(广州医学院) 文民刚(南方医科大学) 吴仁友(上海交通大学) 线福华(首都医科大学) 谢宗豹(上海交通大学) 杨耀防(九江学院) 余保平(武汉大学) 于晓松(中国医科大学) 张勤(北京协和医学院) 郑家伟(上海交通大学) 周倩(郑州大学)

1、获得学历、学位情况1989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2008年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学习,在读硕士。2、担任相关行政、技术职务,学术兼职情况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医院)一病区科主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安徽省中医急诊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编委。

刊名: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主办: 安徽省药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6469CN: 34-1229/R邮发代号: 26-17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安徽医药创刊时间:1997 主要报道国内外医药学研究进展,临床药学,药品监督管理及药品生产经营等学术论文和重要信息。

  • 索引序列
  •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名单
  •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名单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名单
  •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名单
  • 安徽医药杂志编委名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