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

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呢?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节日,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的极致表现。节日是一种纪念,内涵却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比如国庆节、春节等;有某一类人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母亲节、劳动节等等;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历史悠久,有一整套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便是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气氛的迷人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的极致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千百年来,祖先为每个节日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习俗。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习俗在不断变化,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不变。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习俗,就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我们为此而过节。

材料: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好好过节吧,认真做一回我们自己。 18位意见领袖的节日观 回溯传统,中国人的本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的“土节”依次有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等,阳历节日一般是纪念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此外,中国人近年来还热衷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的年轻人过“洋节”是为了“找个快乐的理由”;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今日中国,平均每月便有两个节日,人们是怎么对待这些节日的呢?本次调查涉及儒学学者、宗教学教授、私塾先生、前驻德大使、媒体评论员、在华留学机构教授、青年导演、音乐家、外企高管、美女作家、国际名模、杂志主编、在华老外、派对搞手、职业牧师、登山迷、海外华人学者、现代艺术家等。(统筹/董薇) 张杨:“不知道端午节是哪天。” “第六代导演”,当代最真诚的青年电影艺术家之一。他最近面临两件大事,心情极可能处在一种微妙之中:一是去年10月份自己的影片《向日葵》在西班牙获得两个大奖,二是新片在国内上映,票房惨淡。对于有关节日的话题,张杨表现得相当淡然。 “节日往往意味着人们获得一段自由和快乐的时间,而我们搞电影的,时间上较一般人自由。对我来说,节日就是高兴的一天。” 张杨认为真正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元旦、五一、国庆。圣诞更像是年轻朋友聚会的日子,而在春节,很多人都要回家。大年初二、初三,张杨常去云南,在大理等地和朋友们聚一聚。张杨基本不过“情人节”,他认为这是20岁以前的年轻人在意的节日。 张杨认为,节日和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情人节、圣诞节是19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这些“洋节”更有记忆。 张杨知道清明、中秋分别是哪一天,但不知道端午节是哪天。张杨不认为“洋节”是“文化侵略”,“事实上,它只是让中国人找了个可以狂欢的理由,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机会,并没有改变人的观念。以后也不会出现只过圣诞不过春节的情况,因为人有一个历史传承。”(采访/吴炜) 棉棉:“情人节多假多形式化啊!” 联系到名噪一时的美女作家棉棉的时候她正和朋友吃饭,话筒中传来的喧闹铺陈了一个生动的背景——好像棉棉就应该是这样,身边总有一大群朋友,永远是众人的焦点。这样的派对动物对过节想必是兴趣满满,她的每一个节日,都应该是Colorful Days吧—— 棉棉竟然说平安夜她本打算待在家里,可是号称女版许巍的唱将姜昕约她出去吃饭,于是一起去了“幸福花园”,后来又去向北京音乐台的著名DJ有待Say Hello,出来路过“BABYFACE”的时候棉棉又听从了自己的预感进去找到了很少现身的老板,又开了两瓶香槟......就这样,本打算安安静静在家的棉棉过了一个喧闹的平安夜。她说她对圣诞节没什么感觉,倒是小女儿对圣诞激情澎湃,因为每年的圣诞她都会去国外和爸爸一起过,就像标准的外国小孩儿一样。说到这里提到了情人节礼物,没想到棉棉的回答竟然是“从来没有!”她说如果要取消一个节日,那就是情人节,“有什么意义呢?多假多形式化啊!不觉得无聊么?”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印象最深的节日,棉棉想了半天,认真地说应该是春节吧,“因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即将到来的春节打算也是“陪陪爸爸妈妈”。至于自己过得最开心的节日,棉棉说一个是两年前自己在长城上面办的世界顶级DJ Party,另一个就是不久前在荷兰的摇滚音乐节。对于大众的节日,棉棉既说不出什么洋节的来历典故,也想不起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庆典,“我是一个对过节特别没有感觉的人”。 (采访/韩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下面是清明节作文800字议论文,请参考!

又到一年一度清明节,这天好像所有人都忙碌起来,我也情不自禁想起离我们远去外婆,想着他以前疼爱我种种回忆,不得不承认是,我非常想念他。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回到故乡,看到躺在床上外婆,有多瘦骨嶙峋。她痛苦地蜷曲着,干枯手掌,指节发白。我和妈妈无法相信,外婆已是骨癌晚期。更让人无法相信是,一年多前,舅舅带外婆去医院检查时,已发现她得骨癌。然而拿到化验单那一刻,外婆却告诉舅舅不要让其他人知道,也不去治疗,只是静静地回到家,正常地每天上学教书。

原来,这一年多,每天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把一叠叠试卷带回家批改外婆,竟忍受着病情不断恶化折磨。在她手拿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汉字之时,她手会传来阵阵剧痛。独自一个人居住在老家,儿女们搬到大城市之时,她时常在深夜因为疼痛无法入睡,辗转反侧到天明。这一切,这一切痛苦,她只是独自承受,不告诉儿女,不让儿女为她担心。她担忧儿女为她支付巨额医药费而经济窘迫,还尽可能地延续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涯,尽可能地教书育人。

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妈妈、舅舅他们已经阻止不外婆病情恶化,唯一能做,只是减轻她痛苦。可是,外婆艰难吐出几个字却是:别,别再为我花钱。她心甘情愿独自挺过这些折磨,不让子女为她陷入经济上困境。甚至于,在儿女们轮班守夜,陪着她之时,她选择偷偷服食眠药,早点结束这一切,不拖累儿女。当我们及时发现,外婆终于醒来一刹那,我们悬着心放下,却又被外婆自责、内疚、颤抖目光所刺痛。妈妈搂着我哭,她说:“该自责是我们呀!你外婆,我们太对不起她!”

那天晚上,妈妈陪着外婆,下半夜,外婆突然像是恢复些精神,完整地说出几句话,她满是不舍地说:看到你们过得好,城城也考上大学,这就够。后来她安详地睡去,我们以为将是一个美好明天,然而,这是永别。

这些年老家人们不时会提起外婆,说她是一个教一辈子书好老师,爱教书,爱孩子,就跟有时电视上放“感动××”人一样,感动着村里人。我想,外婆也许没有那么伟大,但她对儿女、子孙爱,深沉得让当年仅八岁我感到生命悲凉与母爱伟大。她让我永远铭记,在处于多么痛苦忧患中,她生命书写多么深刻爱。

想到这些,我也暗暗对自己下决心,以后不管再远,在忙,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来看望一下外婆,以表示我对外婆思念。

清明节到,我跟妈妈都会到外婆坟前给外婆扫墓。

当我踏上那个不知名小山头,看着蓝天中飘过几朵悠悠白云,感受着那拂过山头上青葱小草微风,我知道我外婆在这里一定会开心。

外婆在我六岁时候就死,是四老之中最早走一位,也是最疼我一位。外婆死让我第一次懵懂走近死亡,也知道葬礼是怎么样。老老房子里,挂着一帘帘白白帐子,到处都是哭声,熟悉、陌生、男、女、老、少;而外婆却安详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声大哭起来。不是因外婆逝去而哭,因为我并不知道外婆再也不会起来。我躲在母亲身后,瞅着躺在棺材里外婆,哭闹很久,很久。

死亡,总能让人缅怀与逝者相处点点滴滴。

记得小时候,外婆总爱背着我到处走,走出那不大小村,又走回来。沿路上,她不断跟人们打着招呼,还不忘捎上一句:“这是我孙子·”随即,便咧嘴笑,满脸皱纹也就更多更深。

晚上,在那间只点着一根发出微弱黄光蜡烛小屋里,我蜷在外婆胳膊底下,感受着那温暖体温。一床被子下,我听着外婆讲那遥远故事。我很喜欢听外婆讲故事,虽然那时我并不清楚外婆讲什么,但那亲切带着浓重方音话语和那缓缓语速,总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时候,我总不喜欢吃饭。于是外婆就对我说:“吃完饭,佛祖会保佑你,会给你一块糖吃。”我信以为真,麻利地吃完饭后,真在饭桌上发现一块糖。那时我,单纯地以为佛祖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还说佛祖会关心每个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给走过这个小村、这间屋子前乞丐,尽管会屡屡招来父母数落与不满。

外婆死前,摔一跤,随后又马上爬起来。家里人都以为没事,我也以为没事。于是,我像往常一样乖乖吃完外婆煮饭,像往常一样得到一块糖,也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出去玩。当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安详地躺在那张她常坐躺椅上,手中还拿着那个伴随她多年扇子,我冲上前去,摇着她手,以为她能像往常一样醒来,再陪我玩。但是,无论我怎么去摇外婆那只发冷手,也摇不醒她。于是我放声大哭,哭声引来父母亲,也引来外婆死讯。

每到清明节,当我登上那个不知名小山,看着蓝天,享受着微风,我总觉得外婆就坐在我身边,静静地看着我,直到永远……

清明节啊,清明节,总是让我们这么思念亲人!

临近清明,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下午,我们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齐队伍,在老师带领下,走向烈士陵园。

大约步行二十分钟,便到达目地。我们迈着沉重步伐走在烈士陵园里宽阔道路上。来到一个巨大碑下,我们停止脚步,举目望去,碑上写着永垂不朽四个刚劲有力大字,碑下,一个洁白花圈静静地躺在上面,那两根漫天飞舞布条像眼泪似在为英雄们感到悲伤,旁边郁郁葱葱几棵大树发出沙沙响声,似乎也在为烈士们哭泣。正当我们满怀悲伤情绪为烈士们叹息时,少先队员代表朗读为烈士们精心准备悼辞声音传到我们耳边,他们声情并茂朗诵使我们原本沉重心情又抹一层悲痛。

请全体同学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随着大队长这句话,我们都低下头,一分钟过后我们又抬起头。作请各班同学为革命烈士献花!一曲铿锵有力《歌唱祖国》突然响起。我心不由一震:没有烈士们,怎能有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没有烈士们,五星红旗怎能那么鲜艳?我们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们!于是,我郑重地将手中小白花献给烈士们。此时此刻小白花不仅代表我们对革命烈士敬意和感激,而且还表示出我们会好好学习,继承革命先烈乐于奉献光荣传统!

祭奠仪式结束,我们又在公园里玩一会儿,我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想: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我们却不珍惜来之不易幸福,整天做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皇帝,而且还时不时地惹长辈生气,我们实在太不应该排队!一声叫喊打破我思绪,我立刻爬起来,跟着队伍,恋恋不舍地离开烈士陵园。

长眠于地下英雄们,请你们放心!我们作为新一代小学生一定会接下你们手中火炬,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共同保卫我们祖国!

我们步履匆匆走进四月,又迎来一年一度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它充分表达诗人沉重心情,也表达我们此时此刻心情。

今天又逢清明节,我们学校组织四年级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天空灰蒙蒙,没有风,也没有阳光。一路上我们非常沉默,到烈士陵园门口,我们个个神情更加严肃,因为我们听老师说过烈士陵园是一个神圣地方,这里埋葬着许多英烈灵柩。

一进大门一座高大约十四米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举行完庄严扫墓仪式后老师让我们自由参观陵园,参观完后在纪念碑前集合。同学们都把小白花交给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一个三人小组,由我们三人代表大家去祭奠那些英烈,来到烈士墓前我们在每个烈士碑前都献上一朵小白花,我们在心里对英烈们说安息吧!心里面感想万千很矛盾,也很纠结,想想这些英烈,他们把爱献给安康儿女,把生命献给安康建设发展,可又有谁记得他们英雄故事呢?希望安康儿女都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我们今天幸福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要加倍珍惜!

最后我们还发现有一些坟位上没有墓碑,陵园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原来这些长眠于此无名烈士们都是一九八三年安康突发洪灾时参加抗洪抢险而遇难军区解放军战士,他们都被埋葬在异地他乡再也不能回到生他们养他们故乡,一想到这里我们几个男生都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得深深向这些无名英雄们三鞠躬,表达我们敬仰和哀思。虽然这里没有留下他们姓名,可觉得他们是我心中最伟大人、最亲近人、最可敬人,他们是为我们幸福生活而牺牲,我要记住他,以后每年清明节我都会来祭拜他们,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感到幸福!

此时,天空飘飞着细雨,我眼里饱含着泪滴。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在我耳边响起,这可能是对清明节最好诠释吧!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日子,所以我们每年在这一天都要回老家扫墓。

为迎接这天到来,奶奶也早早蒸好鸡蛋,杀好鸡,准备好行李。为什么要吃鸡蛋呢?我问奶奶,奶奶说:在扫墓时,我们要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投地。所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鸡蛋就成习俗。

在去扫墓路上总有热闹集市,大人们就会下车买鞭炮、冥钱、蜡烛、白酒、茶水。而我也会趁这时下车透透气,路边总会有各种美艳鲜花,我也总会忍不住要摘花,我会拿那些花朵放在墓碑前。

呆在车上时间是那么漫长,空气闷闷。终于来到老家房子。我们会在这里休息30分钟,爷爷会上二楼看去年养蜜蜂有没有乖乖听话,我和弟弟们总喜欢跟在爷爷后面凑热闹,弟弟被调皮蜜蜂蜇几个像玉米粒大包。

30分钟过去,我们再次回到那个灼热车里,开始我们这次扫墓之旅。在这车里颠簸半天,我们来到老祖宗坟前。一下车,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空气好像凝住。整个世界像烧透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算天气再怎么恶劣我仍然不会放弃祭祖。因为我知道他们对我们贡献有多大,没有他们以前努力奋斗,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

来到山上,到处上满杂草,爸爸和叔叔们负责除草,婶婶和奶奶负责搞好贡品,爷爷负责摆放好鞭炮,而我们小孩子就负责烧香。

一切都搞好就开始祭拜,我手上抓着大把香分给每个人,每人6根。每个人都对这祖宗喃喃自语,而我则要祖宗保佑我考试顺利。拜完后点炮,爸爸叫我先带弟弟们回到车上,怕鞭炮打到我们。而他们则离得远远,用手捂着耳朵。等到炮声全没,我们还要等火都灭完才走。

扫完墓时,天已经黑。摘几串香蕉我们就回家。我们扫墓之旅也完结。回家途中,因为一天祭祖,我们都累,在车上合上眼睛进入梦乡。

今天是清明节,为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妈妈回到老家,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乐呵。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妈后面走,突然爸爸问我:“聪聪,知道清明节由来吗?”我摇摇头,爸爸给我讲开:

古代时候,人们就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为纪念忠臣介子,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就是今天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为拜祭祖先日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到爷爷奶奶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开满油菜花田地里。背面是高高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杨柳随着春风轻舞,偶尔有几只小鸟忽一下飞走又忽一下飞来,给寂静墓地带来一丝活力……

来到墓旁,只见整个墓地杂草丛生,一块石头碑上刻着爷爷奶奶名字、出生及其逝世时间,我算一下,爷爷和奶奶年纪轻轻地就去世,听爸爸讲爷爷奶奶都是十分勤劳善良农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约来钱都供给爸爸念书,自己有病也舍不得看,当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日子刚刚好起来,本该享福,却不幸得重病去世……看到眼前景象,我心情也变得沉闷起来,难怪杜牧在诗中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爸爸跟妈妈不声不响地拔着墓上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但是两行思念伤心泪水还是不争气流下来……

杂草清理干净,爸爸点上纸钱,红红火焰映红爸爸脸,爸爸凝视着一张张寄托哀思纸钱在火中发黄,卷起,变灰……脸颊上流下不知是泪水还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磕三个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争气,不让他们辛劳白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一首关于清明节诗。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重大节日,人们为纪念死去人,都会在那天去为他们坟前扫墓。并会缅怀那些去世革命先辈们,继承他们光荣传统,将优良品质发扬起来。

又到一年一度清明节,全国是统一放假。家里大人不允许我和他们一起去南山为家里死去祖先扫墓,因此我们只能提前在家里过上一个“小清明节”啦!

清明前一天晚上,我家那儿有一个规定,就是要摆桌香,为是提前纪念死去人们。我家桌台是放在后面老房子里,在暗暗灯光下,年迈奶奶和祖母会将丰盛菜肴一一摆放在桌子上,有年糕、烤鸡、烤鸭、八宝菜、粽子……让人看就直流口水,可这时不允许吃。奶奶要在桌前插上两支蜡烛,放好桌凳,桌边还要分别放上一只只碗和一对对筷子,里面要倒上均匀酒,像是要家里请客一样。这样还不够,奶奶在桌子正前方摆上一个垫子,是专门为祭拜用。传说是要请地府神仙吃饭,为是给家里死去人能顺利投胎,并为全家人讨一个吉祥。而且,摆好桌子和凳子都不能随意碰,听说是不能打扰神仙们吃饭。晚上6点时候便可以跪在垫子上祭拜“神仙”,取下自己愿望。

这还不是重点呢。在家里人都纷纷祭拜好后,我们还要蹲在离桌子不远地方烧“金元宝”和“佛纸”,那都是祖母和奶奶利用一年时间叠好。爸爸拿来一个大锅子,里面点燃火。之后,我们将“金元宝”和“佛纸”扔进火里,边扔边祈祷。听奶奶说,烧“金元宝”和“佛纸”是为给地府神仙送“钱”,也是为给自己讨一个平安。

烧完“金元宝”和“佛纸”后才可以收拾桌子上东西,家里人一起团圆吃饭。

吃完饭后,我们都要揍在一起,坐在一张大方桌旁,剪“票儿纸”。在扫墓时候是必须把“票儿纸”插在祖先墓上。

虽然这个清明节我没有同家人一起去南山扫墓,可在家里过“小清明节”却依然寄托我对去世人们怀念。我被那乐融融欢乐气氛感染……

今天是清明节,说好今天要上山去扫墓祭拜先辈,所以我早早就起床洗漱,做好扫墓准备。

爸爸妈妈比我起床得更早,他们早就将要去祭拜东西放在一个大箩筐里。“酒,有;蛋糕,有;香,也有;纸,还有;香蕉,准备好,苹果,也准备好;蜡烛……”我故意在一样一样大声地数,妈妈也乐得在旁边看我数。“好,准备齐,我们向山里出发!”我叫道。我在前边引路,爸爸挑着祭品跟在后头,妈妈也一并随行。

刚出门,就觉得不大对头,满天乌云,那一朵朵黑沉沉云仿佛是吸满水大海绵,饱胀得就要滴下来似,难道老天爷也是有灵性,要祭拜也非常伤感?我也不禁担心起来,对妈妈说:“看来,天要下雨,真是麻烦。”妈妈说:“是啊,不过东边天还好,比较亮。我看天气预报,说今天只是雷阵雨,应该不会那么早下吧。走,快点,我们去叫上你奶奶。”奶奶今天也要一起去祭拜,她自己一个人住在村子东头。我们走向奶奶家。进奶奶房子。咦?怎么奶奶不在家呢?我叫起来:“奶奶,您在哪里?”从后面菜园传来奶奶声音,原来,奶奶在田里种菜啊!妈妈也赶紧走去帮忙。真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啊!三下五除二,奶奶妈妈匆匆忙完,我们就去墓地扫墓。

我们来到墓地。啊,这里景色真美啊!群山起伏,连绵不断,那远处山峰上还缭绕着淡淡云雾呢,峰顶若隐若现,仿佛是天上仙境。山上树木茂盛,满眼葱绿,像是给山上穿一件绿色连衣裙。山脚边那不知名野花,不正是给裙脚镶上花边吗?再看看近处小草,草尖上挂满晶莹水珠,是不是昨晚做个美梦流下羞涩眼泪啊。听,还有清脆鸟鸣声,一唱一和,是不是在歌颂这里美景。我情不自禁张开双臂,做拥抱状,大喊:真美啊!惹得一旁爸爸妈妈都哈哈大笑。

我们结队走到爷爷墓地,放下祭品。妈妈对我说:“熙熙,你和妹妹先到那边去玩,让妈妈和爸爸好好除掉这些杂草。”说完,妈妈和爸爸就开始动手拔草。爸爸将较大树木砍倒。我问爸爸:“为什么要砍倒呢?这不是滥砍乱伐吗?”爸爸笑着说:“这不算是滥砍乱伐,在墓边树要砍掉,就像家里打扫卫生一样。要不砍掉,到时连墓在哪里都找不到。”我点点头,闪到一旁,和妹妹一起坐在木板上玩手机。过一会儿,墓地清扫干净,奶奶把东西摆好,插上香,点着火,又手合一放在胸前,嘴里念念有词,也不知在说什么。我见忙把手中手机放下,问爸爸,奶奶在念什么。爸爸微微一笑,摆摆手,意思是叫我这时候不要说话。五分钟左右,奶奶念完就叫爸爸去放炮烧纸,然后也招呼我也去拜四拜,说是许许心愿,那些列祖列宗会保佑我。我听,半信半疑地照做。我是希望我们全家幸福如意,我成绩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我们许完愿,就开始放爆竹。那劈啪劈啪声音在山里显得格外响亮,连小鸟声音也停止,树木也站立不动。

天,又下起雨,我们不得不赶紧收拾东西回家。一路上,我们还看见很多人也来扫墓呢,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都会让人情不自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来。可惜天空不作美,让人断魂的清明节竟没有让人断魂的雨。清明节的脚步越来越清晰了,思绪让我飘向了我的妈妈的灵魂深处。

今天起床看见天气还算好,天气预报提示有太阳。我没有回家上坟,祭奠妈妈。就让我在这静静的小屋里坐一会儿,思念一会儿吧……

很多时候得感谢古人们创造的文化,诗意中欢乐和忧伤相互交织。端午节因为屈原沉江,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的方式纪念他,世俗生活的谈笑中纪念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中秋节,因为民族性格的阴柔特性,也因为驱逐鞑掳,复我中华,但愿照样常照我土,不忘烈士鲜血洒满地!人们相约月圆之夜吃月饼。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我门怀人、品茗、看月呆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一支笔千百年来宽慰了多少离愁别恨的心。上坟就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追思不起来,天空抑郁,纵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会低头前行,默默烧香。但初春新绿,没有冬的萧杀,山川浸透着清新迷蒙之美,上坟的人亦不会伤感甚至深泪如泉下。此时的伤感是唯美的,情与景都俱在春寒里。

清明时节,桃花开了又落,杏花谢了去匆匆。霏霏细雨将山坡上的梨树凝固在青灰色的空气里,蓑衣拌雨剪影于阡陌的桑田青山中。坟在半山腰,祭祖是内容,挂青是形式。烧了纸,放完鞭炮,找一根合适竹杆将青挂在坟墓的最顶峰上。该回家了,当亲人小孩们快快乐乐回去的时候,那年我掉在了最后面。猛然回头,一座孤坟静卧此地,坟前杂草庄稼一片狼藉,片刻的热闹愈加衬托出亘古的凄凉。坟墓上的青尤为耀目,才挂上就便如风撕碎一般‘哔哗’作响,让它好好的挂着吧。静寂的山林孤独的坟茔,尘世的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需要它永不休止永不怠倦的舞蹈召回已逝去的灵魂,逝去的灵魂你回来了么,看到了么!妈妈您回来了吗?见到您的幺女了吗?我迟疑一会终于掉头而去,留下如精灵一样独自舞蹈的青和即将逼近我的黄昏暮色。

有时我想,如果人类的繁衍亦如海龟,从蛋里孵出就自个爬向大海了,从小不知情为何物,就没了欢乐苦愁、生离死别。那真是人类的不幸中之万幸啊。

妈妈的坟在家房屋对面的半山腰上,今年不知下雨没有。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着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候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的眼中,“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议论文

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此外,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重阳遍插茱萸,这些驱恶辟邪的习俗也显露出尚美的意愿。 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在节日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如: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踏青娱乐,端午节划船竞赛,中秋节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等等。这些节日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氛围,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与大自然的和谐。 3。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贵人伦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比如合家团聚是春节和中秋节最显著的特点。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思之情。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 还有不可不提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功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各种礼仪、仪式,这些礼仪、仪式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含的道德要求。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公休假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的亮点就是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大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同时还将春节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时,国家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重要的现实价值需要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挖掘和开发。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上,如果能剔除其中的糟粕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有用成分,就能起到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例如,人们利用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加强。传统有时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呈现出来。通过各种习俗活动,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 (二)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毋庸置疑,传统文化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是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 另外,传统节日文化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成为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清明节与爱国忠臣介子推,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等等。通过这些素材,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普及、延续和发展,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民族心理认同和自豪感。 2。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无声无息的,非教条的,潜移默化的。这样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③。如果我们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把思想信息寓于能给青少年带来快乐体验的活动之中,在节日文化中是渗透思想信念教育,就能有效地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采取空洞的说教而容易引起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局面,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是一个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由于受各种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青少年道德品质退化、理想信念淡化,所以抓住传统节日这一有利时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 3。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亲情伦理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家人的相互交流减少,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以及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存在往往导致情感上的隔阂甚至家庭矛盾的出现。也有很多独生子女由于习惯父母的溺爱而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漠视父母的感情付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关系,传统节日生活中的人伦传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在传统节日中,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回归家庭的主题。传统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团聚和交流情感的的机会,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得到特别的强调。因此,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让青少年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验并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十分必要。 4。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谐融洽的交往氛围有利于青少年提升道德水平,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节日正好提供了各种人际关系显露的平台。以传统节日为依托,通过节日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会关爱他人、了解社会,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以我们又可以把传统节日作为青少年构建和谐关系的纽带。 (三)传统节日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 现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时间已经形成。其中,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直是节日消费的热点。例如,春节期间,仅北京的地坛庙会就有200多项文化活动,有时每分钟进入庙会旅游参观的人数竟能达到126人,其中不乏外国人。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每年春节就有300万人左右参加庙会活动。东城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民意调查显示,99。5%的人认为,庙会恢复了文化传统,活跃了节日气氛,体现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际关系的友好祥和。这是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经济,促进节日消费的典型例证。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传统节日是民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是民众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除了以上几个功能,娱乐功能又是传统节日的一大亮点。例如,春节贴春联燃放鞭炮,元宵节赏花灯,清明节踏青,中秋节赏月等等,都使很多人乐在其中。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多数人的身心经常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中。然而,为了赢得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休息和放松身心就成了一件“奢侈品”。而定期的传统节日就成了最合情合理的借口和理由。借助这个机会,人们可以使疲劳的身心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调整。而且,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之中能够得到很多的乐趣和心理上的满足,正好可以为节后的工作养精蓄锐。 此外,传统节日也是民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它为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增进亲情、加深友谊提供了机会,为凭吊和怀念逝世的亲人提供了依托。 (五)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古往今来,传统节日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内涵特别是情感内涵,人们对它格外珍重,因此很少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去蓄意破坏这个难得的社会和谐;有时,节日甚至还能使战争中的人们暂时乃至长期放下武器,实现和解和和平⑤。每逢春节、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海内外华人华侨、中华儿女,无论是国家首脑还是普通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普天同庆。这些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成为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契机。例如,每年的春节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有无数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欣赏。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能通过电波感受到节日气氛。此时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无疑能得到最深刻的强化。每当清明来临,台湾、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炎黄子孙、华人华侨纷纷回祖国大陆省亲,祭祖扫墓,无形之中就增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可见,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节日文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结语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从整体上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优秀的文化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012年1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真题作文题

当前社会文化正发生着急剧而复杂的变化,针对这一现象,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作文指导: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好写。刚刚过完春节,大家对“过节”肯定有较多的体会。作为大学生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内涵思想的深度,尤其对“当前正发生着急剧而复杂的变化社会文化”中的“过节”应该一定的思考。

校解析答案: 我们提供一些思考角度:

思考角度之一:传统节日映射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表征。但是现在“节”的传统味道越来越淡漠,如何恢复我们民族传统文化?

思考角度之二:过节话题涉及的面很广,落笔时可以选择小的切入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吃”——春节吃饺子、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都充满浓浓的亲情,乡情。但是在“吃”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够发展传承的问题,写作应该在提升精神层次上加以发挥。

思考角度三:外国节日涌入中国到来,我们如何“洋为中用”,在度过“洋节”,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时对我们的父母、师长表达一份感恩之情。这种虽然是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但是也能够让人感受一点温馨与和谐。

思考角度四:现在节日变了“味”,一方面节日过于商业化,冲淡了原有节日厚重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节日腐败”让“节”成了“劫”,过节助长了腐败之风。如何评判这些现象?如何恢复“过节”的本来面目?原有的内涵等等。

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比较容易写),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当然最好写成夹叙夹议加抒情的散文更好。

以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作有共同的特点,在议论文中有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议论文三要素如下: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传统节日的议论文素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以下是“传统文化有关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要放爆竹、贴窗花、挣压岁钱、吃饺子、听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听年的故事。关于年的故事有很多种,我最喜欢其中的两种。

一种是说年是一群非常凶猛的动物,它们聚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寒冬,年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上百只虎豹熊和几十个人。

一到冬天,人们都得集中起来和年作斗争。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年虽凶恶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全部赶走。

另外一种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居海底的怪兽叫年,它的头上长着一对尖尖的角,非常凶猛。到了除夕这只叫年的怪兽就会爬上岸伤害人命,所以到了除夕,大家都逃到深山里。

这一年,从村外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告诉大家,年有三怕,第一它怕红色,第二它怕响声,第三它怕火光。所以当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放爆竹、贴窗花、开灯过夜。

年的故事很吸引人,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我喜欢过年!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宏伟的古代建筑,如故宫、长城;有美丽的神话,如女娲补天……

下面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糖葫芦的酸甜可口一直是很多人的最爱,男女老少鲜少有可以抵抗它的魅力的,特别是小孩子。其实糖葫芦当中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发现了吗?

冰糖葫芦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它酸甜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欢吃。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竹签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浆。插在粗糙的稻草棒上,沿街大声叫卖。这一串串糖葫芦既像结满硕果的小树,又像孔明的草船借箭。到了现在,糖葫芦的种类发展的很多,有桔子的,有草莓的,还有猕猴桃的……好吃极了!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有好多水果串在一起的---水果大串联。

看着五颜六色的冰糖葫芦,我忍不住买下一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先是嘎嘣脆的糖浆,然后就是香甜的水果,真好吃呀!香脆的糖浆甜极了,酸甜的水果味在嘴里弥漫着,又互相融合着,真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好吃。

糖葫芦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它在北宋时期就十分有名。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想而知当时的街市是多么的热闹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买着冰糖葫芦。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种,有书法、京剧、皮影、武术……等等,我最喜欢的就是书法了,因为我现在正在练毛笔字呢!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先从甲内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后来又发展成为草书、楷书、行书等等。草书、楷书、行书是现代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来书写,具有四维抽象艺术。

我现在刚开始学习,学的是楷书,讲究个横平竖直,楷书写好后就可以练行书了,行书是楷书演变的连笔字,看起来很有艺术感觉。草书呢挥笔如神的龙飞凤舞,草书写成的文章我们小学生是看不懂的`,也读不下来,因为它的欣赏价值很高,都是一些书法家的杰作,不是一年两年功夫就能欣赏并理解的。看!我说是对吧!我国的书法是多么的有趣!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符号,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我做为中国的传人,一定我喜欢的毛笔字练好、写好。让它不狂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我的话:这是这周老师让我们整理的,妈妈帮我从电脑上查了很多资料,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的整理如下,望各位博友都能喜欢上毛笔字,喜欢我们中国的文化。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剪纸。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礼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庆贺。

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出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个小孩子在玩耍……

怎么样,我们中国是不是有很传统文化!

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赛龙舟,春节吃饺子……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春节倒贴福字的来历。

从前,有一个大官,他命令大家在过年的时候贴福字。在一次过年,那位大官想了解了解百姓过得怎么样。大官走在大街上,他发现了一位人家把福字倒着贴,于是,那位大官叫士兵把他们全家抓进了府里。大官审问其中一人,道:“你怎么把福字倒贴了?”那人颤抖着说:“大人,把福字倒贴,读起来就是福到,所以小人就自作主张将福字倒贴了……”大人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不但没有罚他们一家,还奖励了他们。

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真是奇妙啊!

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是春节。

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倒着贴,意思是幸福来到了我们身边。春节吃饺子。饺子是“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古人以前还会包一个钱币在饺子里面,谁第一个吃到钱饺,谁就会在新一年中有福气,可现代人觉得钱币太不卫生了,就改为包糖了……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兽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讲讲中华美食,民族风情等文化传统。

第一组开始表演了,非常精彩。他们的节目是唱歌和图片欣赏,那歌声好动听,好美妙!

第二组为大家带来的是图片欣赏和资料介绍。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的剪纸表演,从阮冰怡和崔钦尧手中剪出的蝴蝶,像真的一样活泼可爱。

轮到我们这一组了,我很紧张,恐怕会漏字或说错。我悄悄的鼓励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的讲了一遍,没想到一字不差。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我讲完了,教室里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高兴的真想跳起来。

后面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同学们看的是不亦乐乎!

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关于传统节日的500字主题作文5篇

人类千百年来的努力,不过是建立一种关乎人类幸福与自由的人的传统,如果让你写一篇传统节日作文,你知道怎么写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关于传统节日的500字作文”,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关于传统节日的500字作文1

“穿新衣,戴新帽,贴对联,放鞭炮,大家喜迎新年到!”农历的1月1日是新年,它是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可是在传说中‘年’却是一只让人恐惧使人害怕的怪兽。

相传有一只怪兽叫年,他十分凶猛,经常为患人间,最后一位神奇的老人穿着红衣,贴着红色的对联,放着鞭炮,点着火堆,最终战胜了‘年’。原来‘年’很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就这样过‘年’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是一件极快乐的事,也是除旧迎新的日子。每逢除夕,我们全家上下都忙得不亦乐乎,爸爸正在清洗窗帘,打扫房间,妈妈正在准备压岁钱和购买新衣服,姥爷正在厨房里包饺子做大餐,而姥姥则正忙着和亲朋好友们约着一顿又一顿美味的饭局。

弟弟和我是家中最小的,也是最活泼好动的,负责执行‘爬高上低’的工作,我们俩配合的非常默契,一起挂窗帘,晾衣服,擦门框,整理房间,时不时的打打闹闹。说实话,我们都快成梯子的搬运工了,随便拽条毛巾擦擦汗,拧出的水都够擦桌子的了!

忙碌了一天,终于可以享受一会儿了,看着整洁的房间,坐在饭桌前,让我眼花缭乱,有红烧肉,酸黄瓜,牛肉片,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有一瓶不可缺少的好酒,还真让我垂涎三尺啊。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了,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小品、歌舞、相声都是我的最爱,一家人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他们要把祝福和欢笑,都传递给了大家。

总之,在童年的记忆里,我总是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亲人们就可以团聚,而且过年也是一个开心、隆重的节日,也是一个幸福的节日!当然也少不了一大堆压岁钱和红包哦!

关于传统节日的500字作文2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有表示孝顺的拗九节、团圆的中秋节、还有表示新年新希望的春节。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是春节,每当春节来临,可以穿新衣服,拿许许多多的压岁钱,还可以吃喝玩乐。

关于过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叫“年”的兽,它非常凶猛、残暴,经常吃人,残害生灵。在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凶猛的`“年”来到一个穷困的村庄,看见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正想冲过去吃两个牧童。正在这时“年”听到啪啪的鞭声,吓得惊心肉跳,狼狈地逃走了。可是,它饿得慌,于是又窜到另一个村庄,它又看见一个人在晒衣服,正想冲过去吃那个人。那人穿着一件大红衣裳,眼睛被红色刺得眼花缭乱。夹着尾巴溜了。人们这下明白了“年”有怕响,怕光,怕红的弱点,就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过年时,妈妈都要做一桌子的菜。但有一些菜必不可少,有代表团圆喜庆的饺子,有代表一年比一年高的年糕,有代表年年有余的鱼……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吃。吃过晚饭,来到公园放鞭炮、烟花,玩得不亦乐乎,然后,回家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完联欢晚会,给长辈拜年收红包,这才是最高潮的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节日的500字作文3

我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放炮,可以吃饺子,可以收红包,还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大年三十的晚上,因为可以放炮。吃完饭我出去放炮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炮点着,一,二“嘣”炮炸了。我赶紧躲到一边,“刺”炮又喷出彩色的光芒,像个飞碟一样。我又点着了一个炮,“嗯,它怎么不炸呢?”我自言自语地说,就上前用手摸了摸。突然,“刺”炮喷出了彩色的火焰。“啊”我吓的大叫一声,扔下炮就跑。我还想放炮就再放一个,我把炮放在地上,点燃它的线。我不敢再摸它,只好慢慢的等了两分钟,又等了两分钟,还没动静,我鼓起勇气向前去看了看。哦!没着,我只好又重新点一次,“啾”的一声炮飞上了天。炮在半空中炸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花”...... 啊!放炮真有趣,我真想天天放炮呀!

中秋之夜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这一天,妈妈请来了外公、外婆,一起过这个传统节日。

晚上,爸爸烧了一桌丰盛的菜,有笋干烧肉、糖醋排骨、清蒸鱼、海蛰头、青菜、爆鱼??真是色香味俱全。我们一家人边吃边谈,尽享这天伦之乐。我最爱吃糖醋排骨,酸酸的,甜甜的,很好吃;爆鱼也不错,又香又脆,我一连吃了好几块,吃得肚子滚圆滚圆。

晚饭后,我们开始品尝月饼和瓜果。我吃了一个"雪月饼",好像在吃奶油冷饮似的,嘴里凉凉的,爽爽的。

最后,我们一起来到南市桥上赏月。我偎依在妈妈怀里,仰望天空,月亮像一个大银盘,高高地挂在空中,圆圆的,亮亮的,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每逢家节倍思亲!"望着如镜如银的圆月,我不仅想起了上海的大姨一家,特别是表哥金吉吉,我俩一起玩"三国演义"游戏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关于传统节日的500字作文4

你们知道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三个节日吗?那就是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这三个节日。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它们的传说吧!

春节的传说——“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头上长了两个触角,非常得凶猛。“年”常年居住在深山中,每到除夕会走出深山,吞食牲畜,残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逃往山顶,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爷爷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爷爷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年”发现村里气分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爷爷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爷爷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很久以前,后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们没有了食物。后羿听说后,立刻那起弓箭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

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便留在了月亮广寒宫。

后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情所打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后羿相会。

端午节的传说——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这就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的传说,怎么样?

关于传统节日的500字作文5

我今天非常高兴,你知道么?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大忠臣屈原的。他是投江而死的,当地居民赶来营救,捞了半天也没捞到,大家就把粽子投下去喂鱼。渐渐就成了风俗,端午节也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听爸爸说,我们这里的习俗是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和菖蒲剑。我还和爸爸一起在门口挂了艾草和菖蒲剑,听说是驱邪的。 奶奶要做粽子了,我连忙跑去观看。奶奶做的是蜜枣棕,她先准备好箬叶,然后再把糯米放进裹成锥形的箬叶里,再在糯米中间放颗蜜枣,最后把叶子包起来,紧紧地扎上线就可以了。把裹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我就开始耐心等待了。

粽子煮好了。我接过粽子就是一口,啊!又甜又软,真好吃!我吃了好几个,肚子都快撑破了!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爸爸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爸爸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非常着急。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爸爸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诱惑。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爸爸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恰好这3个枣就是不在这10个饺子里。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篇一:春节

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终于到了,人们顿时忙碌起来。卖烟花爆竹的小摊子也出来做生意了,大街小巷一片沸腾的景象。这天晚上,时不时会有几户人家把烟花点燃,放上天去;有时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孩也来凑热闹,手里面拿着“甩炮”,往地上扔去,害得大地疼得毕毕剥剥地叫着。各家各户把灯打开,有的人家在看电视;有的人家在吃团圆饭;还有的人家在家里开家庭演唱会。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看电视了,听电视里主持人说:“五、四、三、二、一,春节到了!”我们连忙拿着所有的烟花,跑到楼下,放了起来。这时,似乎所有的人们都一起放起了烟花。烟花就像美丽的花儿绽开了笑脸,漂亮极了!我感觉我在梦里一样。人们都欢呼起来。我拿着我最喜欢的老鼠烟花,把其它的烟花当做敌人,用老鼠烟花瞄准其他的烟花,一放,啊!我的烟花击中其它的烟花了。该放鞭炮了,我拿了一个,用打火机一点,呯,我的头发被炸得冲起来了!惹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都说我这是爆炸头型。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也在一起说说笑话,讲讲故事,我的心中顿时想起了一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想:我又大了一岁,我应该更加懂事,妈妈和爸爸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祖国出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不会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的一片苦心!

篇二:春节

春节到了,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上的颜色也比平时鲜艳多了。只见彩旗飘扬,各色商家标语、条幅迎风招展。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里暖和。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彩色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微风拂过,大小气球迎风起舞,又仿佛在向路人点头致意。

商场里欢快嬉闹的场面透过明亮的玻璃门窗,射入路人的眼里,使人不由自主地随着彩色的人流,汇入其中。春节是大人的节日,更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儿童玩具、书籍、文具柜台更是异常热闹,孩子们来了一拨又一拨,领走心爱的玩具,留下欢声笑语。

春节的家中也不同平日,门上要贴“福”字,吃饭要放鞭炮,晚上要放焰火,还要看春节晚会。吃饭的人也比平日多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丰顺多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有。吃好了饭,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聊天,喝喝茶,说说话。

篇三:端午节的日记

六月三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全家上下一十八个人,除了我的二婶要看店以外,其余一十七人全聚到了一起,好不热闹。

大人们不知道为什么都那么忙, 竟然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好在爷爷奶奶有号召力,总是在节假日里把他们都招集在一起,我才有机会见到他们。现在,我的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因为我爸爸是家里的老大, 所以聚会的地点就改到我家来了,差点就把我的地盘给添满了。中午,妈妈打了鲁面,这是爷爷奶奶定的“传统”,年年不变,只是地点变成在我们家,由我妈妈全程包办。

爷爷奶奶看着他们的子孙,打打闹闹的一大群,脸上乐开了花!看到他们那么开心,我真想天天都是节假日。

篇四: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爸爸带我去玩。

上午,爸爸骑着摩托车带我去奶奶家玩,这车风风火火地向奶奶家驶去。不一会儿,到了奶奶家,我一下车便叫冷,慈祥的奶奶拿来一件外套为我穿上,穿后果然暖和多了。我问奶奶:“姐姐在哪呢?”奶奶说:“别理她!”我又问:“那我跟谁玩呢?”奶奶又回答说:“这不是现成的小宝宝陪你玩嘛!”我只好极不情愿地跟玮佳(两岁的小妹妹)玩了,不过,还是玩得挺开心的!

吃完午饭,我和爸爸在奶奶门口打起了羽毛球,首先我发球,把球打到了线那边,爸爸第一次打时,忙得不知所措,球快掉地上来了,他才慌忙跑过去接球,可惜,球已掉在了地上。爸爸输了一分!我鼓励他说:“爸爸,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爸爸得到了鼓励,果然接到了第二球。

羽毛球比赛让我们大汗淋漓,在这炎热的夏天里,运动后吃根冰棒解解热真的很爽。我们又去了体育场,没一会儿,我来了个猴子爬树,哥哥来了个倒挂金钩,爸爸在打篮球。原来我们在体育方面各有各的擅长项目。

啊!今天可真快活呀!能在奶奶家打羽毛球,吃可口的冰棒,能在体育场表演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绝招,可真是爽快极了。

篇五:中秋节

×月×日星期×天气×

妈妈说中秋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姨妈要带两个小表弟从香港回来过节,我真高兴,可是我今天还要上学,真是太扫兴了。

放学回家,我看见姨妈和两个小表弟已经回来了,我对大表弟说:“你有没有作业啊,我们一起做完作业再玩吧。”我们两个开始认真地做作业,姨妈看见了直夸我们是好孩子,我们听了非常高兴、非常娇傲和自豪。做完作业,妈妈叫我们赶紧吃饭,说晚点上天台赏月。我们吃完饭,看了一会儿卡通片,妈妈叫我们上天台玩,(我们)到天台一看,原来外婆早已经把赏月的食物准备好了,桌子上有月饼、苹果、柚子、桔子、提子、田螺、菱角等等,我看得眼花缭乱,真想马上吃,可人没到齐,只好和表弟和表妹争灯笼玩,小表弟的灯笼是一间屋了、表妹是一条飞龙,我的是一间小羊乐园。过了一会儿,人齐了,月亮出来了,今晚的月亮真圆、真大真亮啊!我们围着桌子,一边聊天一边吃东西,真已快活啊!

时间过得真快,明天还要上学呢,只好早点回家了。不知明年的.中秋节又是怎么样的呢?

篇六:中秋节

×月×日星期×天气×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吃完饭后,就到楼上赏月,那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用金子做的大盘子。一些云在月亮前飘过似乎看见了传说中的嫦娥和她的玉兔,想起了有一个关于嫦娥的传说,这就是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

我们一家人围着一张大大的桌子,桌子中央放着一盒月饼,周围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和食物,整个屋子充满了家人团聚的气氛。好香呀!我情不自禁地用舌头舔了舔嘴巴,妈妈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可乐,我站起来和表姐干杯,妈妈他们开始干杯了,趁大家不发觉时,我在月饼盒里拿了一个水果味的月饼和表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了。

我望着圆圆的月亮,感受着浓浓的亲情。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七:清明节记事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叫扫坟节,也就是我们祭奠死去的亲人,去给他们上坟的日子。

今天我起得很早,因为我要去乡下给爷爷上坟,爷爷的坟墓在我们隔壁的一个县城,坐车大概要一个来小时,一路摇晃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下车,哇!人真多呀!县城的,乡下的今天都聚到了一起。我们先到街上买了些小纸作就上山了,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节可不一样哦,阳光明媚的,大老远就能看见山上的祖坟,我们先到了老爷爷的坟上,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先要除掉坟墓旁边的杂草,然后再进行祭祖仪式,由于今年政府规定不能在山上点香烧纸,以免引起火灾,所以我们只是象征性的在坟上压了些纸钱,在坟墓旁边围上了我们亲手采摘的映山红。

扫完了老爷爷的坟墓,我们又得扫爷爷的坟墓去,翻过了一座山就到了,爷爷是生病去世的,所以挺年轻的,到了爷爷的坟墓上,奶奶就想起了爷爷的许多往事,嚎啕大哭起来,受她的影响,大家不免都有些伤感的情绪,同样我们也是把爷爷的坟墓清理了一下,压上了香纸,就下山了。

一天的扫墓活动就这样结束了,虽然爬山有些难,但是我还是跟着队伍顺利的完成了这次活动。我喜欢清明节这一天。

篇八:清明节

今天是清明节,我真高兴,因为我爷爷奶奶的坟在乡下,这样我就可以到乡下去玩了,不过想到逝去的亲人,我还是有点伤心。

我到姨兄家去玩,姨兄问我:“有一首诗跟今天有关,你能背出来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错嘛!”

我和姨兄到外边晃悠,碰到他的同学,便和他同学一起去挂“清”。说起来也真奇怪,他家的老坟在一个比较高耸的地方,到处长满杂草,费好大的劲才走上去,草丛中有好几个坟。正是这复杂的地方才使他们经常把清挂在别人家的坟上。

当回来的时候我看见不同坟上挂着用塑料、纸做成的各式各样的“清”,我一直都不明白它的意思,现在才知道,那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怀念。

弘扬传统节日议论文

有关传统文化的高二议论文5篇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高二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所谓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特色,一个国家独有的标志,一段历史熔炼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五彩斑斓了,可以是建筑,书籍,服饰,它包罗万千,丰富广博。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的神物“龙”的形象。其实龙本不存在,它只是古代的人们为拥有神奇力量的向往,因此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有着鹿角、虎须、蛇身、凤爪等多种特征,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龙就似我们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伟大神力向往的美好理想。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汉字了,这也是我们“传播文明,盖世无双”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特点嘛,就是“对联形式,汉子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祥,既便言志,又供观赏。”说起汉字我们无不想到书法文化。值得赞扬的是,即使书法的年龄远远大于我们现代人,但我们间的距离却似穿越的效果。在此,我也是书法的传承者之一,它的美感“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我也深有体会。对于写书法的传统用具——毛笔,柔软优雅,创作的字体有胖有瘦,或直或曲,时而粗糙时而顺滑,无不体现着各种线条的美感,无不透露着写作人当时的心境。然而西方人用的钢笔却只能将字死死地呆呆地“刻”在纸上,所以西方国家没有书法这一说。这就是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值得我们华夏子孙传承。说到书法,我便想起中考语文要提高分值,会在书法和文言文方面加以重视,这样一来就对我们中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了解重视它。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经历多次战事,以及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冲击,一再使得文化的传统根基早就如同一片风中摇摇欲坠的枯叶。再加上我们的经济日渐富裕,西化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但这也不能是我们的心灵感到满足。如何重新找回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美感,继续传承它呢?那就得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就当我们对传统文化多一些关注,多一些了解吧!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坚守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不管怎样,中国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紧急情况下,推开了两名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双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叹她的举动,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对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类似“埋儿养母”的极端行为,这种行为更让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违当今社会主义所“规划”的和谐蓝图的“传统道德”如今注定要被剔除,倘若继承这些糟粕,必定会收到法院的“通知书”和“警察的手铐”。对那些垃圾道德必须剔除,毫无疑问。“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为千年后的我们描绘了一个男权社会。“裹脚”定义了当时的审美标准,那也注定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巨浪冲走,尽管它在某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今天的我们可以用千年后的眼光重审过去的历史事实,讽刺当时的文化糟粕,却不知道后人千年后亦会用这样的眼光打量今天我们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报国”的英雄与现在津贴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文化的精华大都随时间的拉长减轻了质量,甚至湮灭了。

不可否认,自中国打开大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便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袭。新旧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才能占到上风,而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精华大都失去了,或者改变了最初的形态,遭到扭曲,甚至泯灭,无迹可寻。“圣诞日”“复活节”充斥店家“商战”,“七夕”演变成了“情人节”;——这是多么的遗憾。

我们承认,中国传统道德中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间断的文化精华,留传至今是一笔无法用金钱丈量的巨大财富,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血脉的独特精髓。换言之,这就是“本”这就是“源”。

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价值,继承并发展精华,保持传统道德的内在思想形态,维护精华的本原,将它带入当今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它的基础之上构建符合这一时代的道德文化大厦。

不忘“本”,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即使外来文化与新思想侵蚀到了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也无法丢掉传统道德的“本源”。这“本源”,就是文明从未间断的古国文化延绵至今的重要原因。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教会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倘若你已被新文化浪潮冲掉了这看似包袱的财富。请一定要找回它。

因为,不管是什么理由,只要我们是中国人,就绝对不能忘“本”!

传统 文化 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800字 议论文 ,欢迎阅读!!!!传统文化800字议论文篇一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 年画 、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 圣诞节 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 传说 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 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 手相 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传统文化800字议论文篇二 传统文化的尴尬境地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西方人来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 春节 ,而在社会的不断开放和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的今天,中国人对春节、 中秋节 等传统节日是过得越来越简单了,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却是一年比一年过得隆重了。特别是现在年轻一代,在不信奉____,更不了解西方的节日的背景的情况就跟着别人欢天喜地庆祝圣诞节,这不单单是表面的重洋媚外,更折射出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现在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地开放,许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受,而这也意味着有许多传统的东西被人们所淡忘、所摒弃。如我国的国粹——京剧。现在懂得欣赏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都是一些年老的观众,而有意投身这一门艺术的人更是稀缺,曾经风靡世界的京剧如今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走着下坡。而反观日本传入的动漫文化却日渐侵入青少年的生活,各地漫友会的人数不断攀升,各种COSPLAY大赛人潮峰涌,而且都是些年轻的身影。再看看4年一度的飘饰举行时都是些孩子、妇女在围观,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更是不言而喻。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仅在于娱乐和节日方面,更入侵到了我们的生活最根的一面——语言。英语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已被父母逼着 学习英语 ,学校把英语这门学科放到了重点位置,各种英语的补习、提高班年年坐无虚席。但相反语文却变成了学生心中主科中的次科,人们只满足于会写汉字、说好汉语而已,那人们要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更难了。母语,是灵魂的语言,西方的文化已经侵蚀到人们的灵魂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经使我们受到了惩罚——源于中国的皮影戏被别的国家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了。人们在愤怒,在惊讶的同时是否有在 反思 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珍宝的呢?难道有些东西真的在被人抢了之后才会恍然发现它的珍贵? 接受外来的文化,博采众长是我国人民的大度,但盲目地追逐潮流却忘了自己的根本,我们的民族就会失去它的优秀、它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世界上精彩多样的文化,我们在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有所方向,才能永葆民族的魅力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800字议论文篇三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 典故 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 名言 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猜你喜欢: 1. 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5篇 2.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3. 高中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4.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800字作文 5. 弘扬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6.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传统节日的论文题目

为题:你的作文题目只能以它给的题目为题。如: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时你的作文题只能为感恩。你文章的内容一定要以他给的题目来写,不能以自己所想来写。 为话题:你的作文可以不用话题所给的题目,可自行拟提。如: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时你可以自己拟题,“父爱如灯”(感恩父亲)等等。你的文章可自己寻找方向与角度来写。

写作思路:可以写《令我难忘的端午节》、《过端午节》等等,结论先行,把想要向人们传达的信息亮出来,在写作时,重要的是要明确结论,整理出想要向人们传达的信息,然后再考虑书写方法。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措辞”上的话,就不能说整理好了想要书写的内容。

正文: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年除了春节,端午节是我的家乡最有节日气氛的节日了,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

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现在送礼更兴旺。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0回答者: 鄯晶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008-9-14 16:30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风俗习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写... • 比较两者关系的议论文该怎么写(在线等) • 高考作文:议论文,怎么写得高分.在线等答案 • 《日出》议论文 有希望内容的!!在线等!!! • 给这篇议论文进行评论 要800字 在线等 查看同主题问题: 中秋节 议论文 在线 其他回答 共 1 条中秋简介[编辑本段]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由来[编辑本段]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中秋习俗[编辑本段]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中秋宴俗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2、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 就象山里的土匪之间谈话也不能直接说自己杀人放火,都有一套黑话切口,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摸到大粽子就是说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还有肉粽子,是说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不是粽子的粽子: 盗墓业者的行话,指僵尸(曾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一书中提到,属天下霸唱原创).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粽子简介 粽子(英文名:glutinous rice dumpling)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编辑本段]粽叶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编辑本段]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2][3]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编辑本段]粽子趣闻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正常食用):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大的粽子(吉尼斯纪录): 在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期间,南宁明园新都酒店的厨师烹制而成的一只巨粽,长3米,宽米,高 米,蒸煮熟后达2000多公斤,打破了浙江粽王的纪录,成为新的吉尼斯世界粽王。该粽王共用了 20多口大缸、550公斤糯米、150公斤的五花肉、500公斤绿豆、150公斤板栗、10公斤虾米、10公斤冬菇和 7. 5公斤粽酱,连包带煮共花 6天时间。此外,为煮这只巨粽,南宁化工集团机械厂特制了一口长 3 .5米、宽 米的巨锅。共有 3000多人品尝了这只粽子。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编辑本段]粽子流派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三)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五)年年乞于人间巧——七夕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七)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无非就是这些,你要从这些材料入手,选传统故事也好,传说也好,题目精练一些,就OK

  • 索引序列
  •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
  •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议论文
  • 传统节日的议论文素材
  • 弘扬传统节日议论文
  • 传统节日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