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你还是花钱买更好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的步骤: 1、罗列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机会与威胁。 2、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对SO、ST、WO、WT策略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企业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战略与策略。 SWOT矩阵: 优势 劣势 机会 so战略(增长性战略)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威胁 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wt战略(防御型战略) 竞争优势(S)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东西。例如,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技能优势:独特的生产技术,低成本生产方法,领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丰富的营销经验,上乘的客户服务,卓越的大规模采购技能 ●有形资产优势: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现代化车间和设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存,吸引人的不动产地点,充足的资金,完备的资料信息 ●无形资产优势:优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业信用,积极进取的公司文化 ●人力资源优势:关键领域拥有专长的职员,积极上进的职员,很强的组织学习能力,丰富的经验 ●组织体系优势:高质量的控制体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忠诚的客户群,强大的融资能力 ●竞争能力优势:产品开发周期短,强大的经销商网络,与供应商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反应,市场份额的领导地位 竞争劣势(W)是指某种公司缺少或做的不好的东西,或指某种会使公司处于劣势的条件。 可能导致内部弱势的因素有: ●缺乏具有竞争意义的技能技术 ●缺乏有竞争力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组织资产 ●关键领域里的竞争能力正在丧失 公司面临的潜在机会(O): 市场机会是影响公司战略的重大因素。公司管理者应当确认每一个机会,评价每一个机会的成长和利润前景,选取那些可与公司财务和组织资源匹配、使公司获得的竞争优势的潜力最大的最佳机会。 潜在的发展机会可能是: ●客户群的扩大趋势或产品细分市场 ●技能技术向新产品新业务转移,为更大客户群服务 ●前向或后向整合 ●市场进入壁垒降低 ●获得购并竞争对手的能力 ●市场需求增长强劲,可快速扩张 ●出现向其他地理区域扩张,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危及公司的外部威胁(T): 在公司的外部环境中,总是存在某些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因素。公司管理者应当及时确认危及公司未来利益的威胁,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抵消或减轻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公司的外部威胁可能是: ●出现将进入市场的强大的新竞争对手 ●替代品抢占公司销售额 ●主要产品市场增长率下降 ●汇率和外贸政策的不利变动 ●人口特征,社会消费方式的不利变动 ●客户或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提高 ●市场需求减少 ●容易受到经济萧条和业务周期的冲击 由于企业的整体性和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 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一般地说,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种竞争优势;然后就处于维持这种竞争优势的态势,竞争对手开始逐渐做出反应;而后,如果竞争对手直接进攻企业的优势所在,或采取其它更为有力的策略,就会使这种优势受到削弱。所以,企业应保证其资源的持久竞争优势。 资源的持久竞争优势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源的竞争性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 评价企业资源的竞争性价值必须进行四项测试: 1、这项资源是否容易被复制?一项资源的模仿成本和难度越大,它的潜在竞争价值就越大。 2、这项资源能够持续多久?资源持续的时间越长,其价值越大。 3、这项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在竞争中保持上乘价值?在竞争中,一项资源应该能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 4、这项资源是否会被竞争对手的其他资源或能力所抵消?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有三点: (1)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 (2)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 (3)竞争对手做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可以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 当然,SWOT分析法不是仅仅列出四项清单,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公司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在公司现有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最优的运用自己的资源;(2)如何建立公司的未来资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1、 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四类,即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关系到企业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摘自《企业战略分析》,邹昭晞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 20- 22页。) 2 、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深化对微观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以下对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进行简要介绍。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用产品的周期阶段来表示,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只有了解产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决定企业在某一产业中应采取进入、维持或撤退,才能进行正确的新的投资决策,才能对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合理组合,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波特教授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实力,比如卖(买)方的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即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以及增进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 (3)市场结构与竞争。经济学中对市场结构的四种分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有助于对市场竞争者的性质加以正确的估计。严格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这一市场中激烈的价格竞争使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的描述在许多消费品市场中却屡见不鲜。垄断竞争市场中,产品的差异性为企业建立了固定客户,幷且允许企业对这些固定客户享有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一些市场权力。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要依赖于其他企业的选择,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决策均衡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完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控制操纵价格和产量的行为因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反垄断政策的制约,但企业通过创新来取得垄断力量和实现高额利润的努力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从长期看对垄断的限制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因为它限制了竞争。 (4)市场需求状况。可以从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和需求价格弹性两个角度分析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决定着市场需求的规模,其中生产企业可以把握的因素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产品价格、差异化程度、促销手段、消费者偏好等影响着购买欲望。影响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产品的可替代程度、产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购买者在该产品上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购买者转换到替代品的转换成本、购买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产品互补品的使用状况等。 (5)产业内的战略群体。确定产业内所有主要竞争对手战略诸方面的特征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战略群体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的各企业组成的集团。战略群体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相对战略地位和企业战略变化可能产生的竞争性影响,使企业更好地了解战略群体间的竞争状况、发现竞争者,了解各战略群体之间的“移动障碍”,了解战略群体内企业竞争的主要着眼点,预测市场变化和发现战略机会等。 (6)成功关键因素。作为企业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成功关键因素可能是一种价格优势、一种资本结构或消费组合、或一种纵向一体化的行业结构。不同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成功关键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也可能对该产业成功关键因素有不同的侧重。
现代管理有三大特征,即以人为中心、观念更新和动态性,无论从哪方面出发,企业管理无一不要求管理创新,而战略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制高点和难点。本文认为,一个成功的战略创新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战略创新激发阶段、战略创新实施阶段和战略创新推广阶段。本文通过对战略创新路径的深入探析,认为每个阶段要采取不同的重点,在战略创新激发阶段重在管理思维的重构,战略创新的实施阶段应重在管理方式的重组,而战略创新推广阶段要重在市场推广的重塑。 关键词:管理思维重构 管理方式重组 市场推广重塑 战略原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战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认为:“从某些意义上说,战略规划是不规则的,因为机会、难题与高明的见解并不按照预定的时间出现,然而一旦它们被察觉就必须立即把握住它们并予以解决。”由于战略的重要地位和战略规划的不规则性,使战略创新植根于企业的管理思维,生长在企业的独特管理方式中,能否有结果则取决于市场推广的成败,因此,战略要创新,企业就应该关注管理思维的重构、管理方式的重组和市场推广的重塑。 管理思维重构是战略创新产生的源泉 一般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的判断力,另一种是进行联想创新、预测的想象力。判断力依靠的是掌握的事实,而想象力必须把目光投向未知领域,设计未来蓝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进行战略创新,首先要在思维领域进行重构。管理思维的重构是指调整企业对自我的看法和要求,诉诸于企业的“头脑”,管理思维重构就要打开企业封闭的头脑,注入新的关于企业内外的信息,在思维领域进行判断力和想象力的融合,去伪存真,从而得到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 领导者的观念往往是观念领域的领导者,中国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想,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关键靠企业中的权威人物。因此,企业要进行管理思维重构,首先应重视高管层的管理思维重构。进行管理思维重构要以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为前提。每一位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也就是管理者要花时间、精力去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切忌不可把过去的成功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然后,管理者就要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获取企业内外的新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判断的融合、重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发展出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新构想、新理念,这就有了新战略的雏形。 管理者的思维重构至关重要,但还应该在整个企业内进行管理思维重构,才能为新战略的实施打好基础。整个企业的管理思维重构是战略创新的土壤,不仅可以在整个企业内激发战略创新思维,进一步还可以为战略实施做铺垫。企业进行管理思维的重构,就要在整个企业内把创新意识、思维重构的理念深入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的遗传密码,使管理思维重构真正变成战略创新产生的源泉。 管理方式重组是战略创新实施的保障 通过管理思维重构就有可能在战略上有所创新,但战略创新能否成功关键靠执行,而战略创新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进行管理方式的重组。管理方式重组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以在思维领域的新构想、新理念为指导,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战略创新的执行铺路搭桥。 战略创新的执行途径大部分由领导人决定,领袖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是战略创新能否执行的关键。因此,在战略执行过程中CEO应该扮演一个角色模范,对战略的执行表现出坚定的信心,高管层效仿CEO,下层主管仿效高管层,如此这般逐级将战略创新理念传递至整个组织。有了执行途径,还要组建一个“战略创新执行团队”,在整个企业内理顺一套互动的广泛的沟通程序,督促战略创新的执行。 有了战略创新的传递途径和执行负责人,为了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必要时还要对组织机构重组和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通过本质上对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大胆设计,可以使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使战略创新产品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巨大飞跃。 通过对管理方式的重组,企业就能选择最佳的执行路径,组建优秀的战略创新执行团队,建立广泛的互动沟通,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保障战略的顺利执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战略执行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沟通的作用。中国古代政治家范仲淹说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通”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策符合实际,也就是一个好的战略“行得通”;二就是沟通,广泛、互动、有效的沟通是战略执行的疏通剂。 市场推广重塑是战略创新成败的关键 企业战略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企业进行了战略创新思维的强化、管理方式的重组和战略创新实施,其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市场推广的重塑。不管是什么创新,尤其是战略创新,只有得到市场的承认和接纳,才算功德圆满,市场推广的效果是检验战略创新成败的标准。 进行市场推广重塑要把握市场的焦点。第一,要发展新的价值主张。每一项业务的特征,皆是由其价值主张塑造而成的——价值主张,指的是企业希望以何种价格提供给顾客何种利益。而要发展新的价值主张,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顾客,因为在一个价值链中,以下游顾客最有创意,因此要重视这部分顾客的动向,注意聆听顾客意见。根据从顾客那获得的新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思维重构,发展出合理的价值主张。第二,要以利益指标进行顾客群的区分,制定出相应的几个主要的价值主张,为市场重塑做准备。第三,有了顾客群,接着就应该根据顾客群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重塑市场营销模式。根据新的营销模式调整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实体构架,必要时甚至要对整个企业系统进行重组,这就要求企业的各系统都应该做到与新的价值主张兼容,能随时进行协调、校正。 进行市场推广重塑要追求客户成就,创造新需求。企业并不仅仅是一个营利实体,一个好的战略创新应该有这样的优势:不仅企业的获利可以增长,顾客也可以得到最大价值。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通过追求顾客成就、创造有效需求、进行价值差异化经营、实施有竞争性的定价策略和做选择性降低成本的工作,达到市场重塑的目的,最终实现战略创新的扩散、推广,保证战略创新的最终成功。综上论述,本文提出一个战略创新的大轮盘(见图1所示):管理思维重构、管理方式重组和市场推广重塑,他们既是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内外环境的共同推动下,高速旋转,推动着企业战略创新的高速运转。
一、经营管理的意义和内容1、经营的内涵:商品生产者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达成动态平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经营活动包括商品经营活动、资产经营活动和资本经营活动,一般指商品经营活动。2、经营与管理区别:从产生过程看: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经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应用范围看: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经营只适用于企业。从目标看:管理旨在提高作业效率。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联系:经营是管理职能的延伸与发展。卖方市场条件下,管理以生产为中心。买方市场条件下,管理以交换、流通过程为中心。企业活动(1)生产活动——生产管理(2)经营活动——经营管理3、经营管理的重要性(1)经营管理解决的是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决定着企业效益和兴衰。(2)我国企业已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我国的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我国企业面对着全球性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对比表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内容生产组织、劳动组织、生产技术、工艺准备、设备利用与维护、生产进度计划与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经济结算。市场调查研究、市场预测、经营目标及计划制定、经营战略与策略制定、产品开发、技术开发、资源开发、市场开发、投资及财务决策。性质方法性、战术性、执行性、程序性目的性、战略性、决策性、非程序性目的实现预定计划,提高生产与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选择目标、制定战略、进行决策特点企业内部平衡与协调企业活动与外部环境平衡与协调执行者中下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二、经营管理职能1、战略职能(首要职能)过程:了解环境——环境信息评价——对策——行动方案和规划——实施结果反馈内容: (1)战略观念(2)经营战略:经营环境分析经营战略: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和对策、战略实施规划2、决策职能过程:环境预测——决策方案——方案优选——方案实施3、开发职能产品——第一流市场——第一流市场竞争力技术——第一流能力——第一流人才4、财务职能财务过程:资金筹措、运用和增值的过程。财务职能:资金筹措、运用、增值分配和经营分析等。战略、决策、开发等职能,必须以财务职能为基础,通过财务职能做出最终评价,是制约性的职能。5、公共关系职能是环境适应论要求的体现,即要以企业为中心,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协调和必要的妥协,使各种利益集团根据各自的立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给与协作或承认。关系对象:投资者、债权人、往来厂商、竞争者、顾客、员工、地区居民、公共团体、政府机关。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 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四类,即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关系到企业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摘自《企业战略分析》,邹昭晞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 20- 22页。) 2 、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深化对微观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以下对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进行简要介绍。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用产品的周期阶段来表示,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只有了解产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决定企业在某一产业中应采取进入、维持或撤退,才能进行正确的新的投资决策,才能对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合理组合,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波特教授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实力,比如卖(买)方的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即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以及增进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
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 企业管理 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整理了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宗旨的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同时,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回顾
作为向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管理会计,从历史上看,它是会计向企业管理纵深应用的产物,是会计与管理综合发展的结果。
20世纪初,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管理开始步入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时代。与此相适应,新的会计观念与技术 方法 ,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相继出现,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的着眼点是规划和控制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控制会计为其核心内容。以事前算账为根本特征的管理会计从此产生,即以“标准成本计算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标志的管理会计雏形开始形成。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和麦金西分别出版了《管理的会计: 财务管理 入门》和《预算控制》。1924年,麦金西又出版了《管理会计》专著,主张会计工作的重心应该从对外提供信息转移到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
自此以后,“主内”的管理会计便迅速蓬勃发展,与“主外”的财务会计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全方位地体现着现代会计的控制职能。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催生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提供低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性管理模式。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二战后,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不适应的种种问题全面暴露。如何解决企业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是传统企业管理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第一,全方位整体性与局部性。从战略的角度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力。传统的管理会计以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只注重结果,而不能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第二,时空的统一性与间断性。战略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因而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管理会计则是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无限开放性与封闭性。环境的不确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战略管理的产生,外部环境是战略管理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量的收集、分析和比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能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和特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也应该采取动态、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还应该采取一些诸如产品生命周期法、 经验 曲线法和价值链分析的方法。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而产生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管理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战略管理会计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地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等,每一部分都与战略管理紧密相连,本文着重从环境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战略管理的作用。
(一)环境分析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对企业产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 企业战略 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基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信息需要,充分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通过实施环境分析,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 文化 、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如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 措施 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
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它们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企业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弱,那么,改进企业内部的环境就成为企业战略最为重要的可控变量。战略管理会计对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相对于竞争者的长处与短处,并将企业的长处与短处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企业战略的一个基本轮廓。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源转换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作业实现的,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而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作业链以及与企业内部作业链相联系的外部作业链的统筹,来实现资源转换能力的优化。通过对作业链的考察与分析,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在哪些作业领域拥有增加价值的潜力。
(二)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制订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战略实施则是一种将该思维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企业面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的不协调,当二者的偏离太大时,企业则应该重新制订战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向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参与战略业绩的评价才能完成。
战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一活动包括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进程对计划的偏离,评价个人绩效和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
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增长这四个层面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第一,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主要从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资产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根据企业的实际数据和行业的标准值,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二,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只有与顾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该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率等,通过实际和标准的分析,从而揭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青睐度,进而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业绩评价。单纯地控制和改进财务业绩很难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要使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讲求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战略平衡计分卡把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考核指标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上,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利用率、 安全生产 率等。第四,学习与增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战略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投资重点是未来的投资项目,因而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员应不断地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信息;设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指标一般有职员保持率、职员的培训次数、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
由上可知,由于平衡计分法兼顾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业绩指标,既强调了结果,也对结果获得的动因、过程进行了衡量和分析,所以能够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总之,平衡计分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组织内更明确,便于联系企业部门、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使管理层及员工更加一致地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绩效改进,便于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检验、确认和修正。平衡计分法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可管理的框架,同时也使战略本身能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毕波.战略管理会计挑战传统管理会计[J].财务研究,2001(7).
3、邓厚平.浅探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4).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创新 战略分析 战略定位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前景;竞争性——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和拓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该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他一般应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人才管理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没有战略的企业,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的钱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企业今天是做机械加工的,明天就有可能进入保健品、房地产等行业,使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大。我国中小企业寿命较短与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有很大关系。2.中小企业战略不能与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环境相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领导人认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无暇顾及这些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存在问题等大方向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而且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起来,对政策和经济的把握相对迟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有的企业由于和政策指导方向不一致,导致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3.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行为短期化比较严重部分中小企业主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同样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多的资金、足够领先的技术也可以很快的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及企业的应对措施。4.规划脱离实际,使得企业达不到战略目标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从老板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其实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因为它并不能把企业未来该往哪走和怎么走描绘清楚,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这个阶段上,使得企业的运营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员工和老板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正如一棵树和一片树林对暴风雨的抵抗能力不同一样,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而不是制定者,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很大,面对“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中小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也很难在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达不到战略目标。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数量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制定完善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保障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健康持续地发展。二、中小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1.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这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2.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地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搞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的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是对自身市场定位的一个再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认识和发挥比较优势,关键是看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 小”。比如: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曾采取过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要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缺点,在不同的大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3.实施战略管理要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做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以可控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中小企业群体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生力量群体,科学的运用企业管理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常青之地。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数量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制定完善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保障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健康持续地发展。古往今来优秀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个优秀的商场战略者,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技术,也能够在没有硝烟的商场中取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没有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往往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而缺乏相对稳定的长期策略。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则很难存活。反观最成功的那些企业,都有着明确而有力的企业战略。人们意识到,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长期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证。任何企业,只有在生产经营中讲究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我市中小企业若想取的长足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战略观、指导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战略目标以实现。只有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协调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前行。参考文献:[1]陈章武,李朝晖.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12):18-24.[2]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4]聂正安.管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袁界平.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5,(2).[6]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07,(3).没有战略的企业,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 企业管理 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整理了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宗旨的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同时,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回顾
作为向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管理会计,从历史上看,它是会计向企业管理纵深应用的产物,是会计与管理综合发展的结果。
20世纪初,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管理开始步入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时代。与此相适应,新的会计观念与技术 方法 ,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相继出现,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的着眼点是规划和控制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控制会计为其核心内容。以事前算账为根本特征的管理会计从此产生,即以“标准成本计算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标志的管理会计雏形开始形成。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和麦金西分别出版了《管理的会计: 财务管理 入门》和《预算控制》。1924年,麦金西又出版了《管理会计》专著,主张会计工作的重心应该从对外提供信息转移到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
自此以后,“主内”的管理会计便迅速蓬勃发展,与“主外”的财务会计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全方位地体现着现代会计的控制职能。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催生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提供低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性管理模式。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二战后,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不适应的种种问题全面暴露。如何解决企业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是传统企业管理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第一,全方位整体性与局部性。从战略的角度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力。传统的管理会计以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只注重结果,而不能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第二,时空的统一性与间断性。战略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因而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管理会计则是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无限开放性与封闭性。环境的不确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战略管理的产生,外部环境是战略管理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量的收集、分析和比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能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和特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也应该采取动态、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还应该采取一些诸如产品生命周期法、 经验 曲线法和价值链分析的方法。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而产生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管理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战略管理会计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地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等,每一部分都与战略管理紧密相连,本文着重从环境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战略管理的作用。
(一)环境分析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对企业产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 企业战略 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基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信息需要,充分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通过实施环境分析,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 文化 、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如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 措施 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
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它们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企业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弱,那么,改进企业内部的环境就成为企业战略最为重要的可控变量。战略管理会计对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相对于竞争者的长处与短处,并将企业的长处与短处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企业战略的一个基本轮廓。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源转换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作业实现的,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而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作业链以及与企业内部作业链相联系的外部作业链的统筹,来实现资源转换能力的优化。通过对作业链的考察与分析,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在哪些作业领域拥有增加价值的潜力。
(二)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制订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战略实施则是一种将该思维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企业面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的不协调,当二者的偏离太大时,企业则应该重新制订战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向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参与战略业绩的评价才能完成。
战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一活动包括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进程对计划的偏离,评价个人绩效和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
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增长这四个层面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第一,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主要从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资产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根据企业的实际数据和行业的标准值,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二,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只有与顾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该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率等,通过实际和标准的分析,从而揭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青睐度,进而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业绩评价。单纯地控制和改进财务业绩很难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要使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讲求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战略平衡计分卡把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考核指标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上,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利用率、 安全生产 率等。第四,学习与增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战略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投资重点是未来的投资项目,因而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员应不断地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信息;设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指标一般有职员保持率、职员的培训次数、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
由上可知,由于平衡计分法兼顾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业绩指标,既强调了结果,也对结果获得的动因、过程进行了衡量和分析,所以能够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总之,平衡计分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组织内更明确,便于联系企业部门、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使管理层及员工更加一致地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绩效改进,便于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检验、确认和修正。平衡计分法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可管理的框架,同时也使战略本身能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毕波.战略管理会计挑战传统管理会计[J].财务研究,2001(7).
3、邓厚平.浅探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4).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武广高铁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 要:在抓住当前高铁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同时,分析了高铁对三个省区的经济效应。同时,从加强城市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做好产业布局、强化制度创新、完善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高铁经济挑战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铁经济;同城效应;辐射效应;产业承接与转移效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5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超常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当代高新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广泛运用,也使我国铁路运输在高速、重载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就目前进程而言,高速列车很有机会成为我国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运营里程达1 公里的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在这条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最高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正式亮相之时,粤湘鄂三小时经济圈亦正式落成。所谓“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武广高铁带来的经济意义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同城效应”。根据城市断裂点理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们的规模成正比,与其的距离成反比。即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在300公里处有一个断裂点,在这个断裂点上需要产生一个新的城市,才能很好地连接这两个省区的经济。全线长约1 公里,途经200多座隧道。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394公里/小时,投资总额1 166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的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从武汉到广州只有2小时46分,湘粤鄂三省从此步入了三小时经济圈。 武广高铁线路辐射湖北、湖南两省和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近年来湖北、湖南两省GDP增长很快,珠江三角洲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港澳地区为特区,经济已经发展成熟。湖北省2009年GDP达12 500亿元,湖南省2009年GDP为12 亿元,而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更是逼近1万美元。武广高铁南接广、深、港客运专线,可打通“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强势经济带,这是武广高铁客运发展的客观资源环境与机遇。武广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 000公里,纵贯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沿线大、中、小城市密布。这些省市占全国GDP比重很大,尤其是广东省的GDP约占全国1/8。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后,所带来的高铁效应将更为显著,不仅会大大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而且可以使华中与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和交流更加密切。对于珠江三角洲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现代工业转化,“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互补,促进鄂湘粤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物流瓶颈,与长三角和环渤海形成鲜明的对比,珠三角经济圈缺乏庞大的经济发展腹地。随着武广高铁开通,这一状况将获得极大改善。对广东而言,其经济发展腹地得以真正向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延伸,获得当地巨大的土地资源、人才和市场支持;而湖南、湖北则可因此更加密切地融入泛珠三角,进而联通庞大的海外市场。有专家预测,此前港澳的“前店后厂”经济发展模式将因此发生新的地域转移,形成新的“前店后厂”,广东成为“新店”,湖北、湖南成为“新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也将跳出广东的地盘而具有新的地域呈现,在粤与湘、鄂三地之间实现新的“双转移”。粤湘鄂三省的经济整合,将使得珠三角在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第二,“辐射效应”。“高铁”时代将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以前那种因为交通因素造成区域旅游资源劣势的局面将大为改善,各地会站在同一个旅游交通资源平台上。客观来说,湖南的旅游资源在“武广高铁”沿线这块较大的区域里面,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张家界、凤凰、韶山、岳阳楼、南岳等知名旅游地,在“武广高铁”辐射区域内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以前受交通因素的制约,这些知名景区在吸引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客流量上,还不如广州附近一个普通名景区多。但“武广高铁”的开通,将沿线的15座城市链接形成串珠状的现代交通构架,其中有3大省会城市,9大地级市,3座县级市。旅游与城市扩张的脚步借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大步向前,也使湖南旅游业实现“借道超车”,使湖南这些知名景点的比较优势凸显出来,在粤、湘、鄂三省区域中,湖南旅游产业的收益将是最大的。 就湖南郴州而言,长沙、广州对其影响将明显扩大。以旅游为例,2011年7月开展的“红色鄂湘粤、高铁一线牵”活动,给三地旅游带来巨大影响。位于湘粤交界的宜章县,围绕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推介,建设了莽山至宜凤高速的快速通道,完善了县内和景点区内的交通网络,开展了飞驰高铁、壮美莽山、高山对歌等七大主题活动。在高铁的带动下,莽山的旅游十分火爆,带动了郴州的旅游发展。 湖北、湖南两省是中国古代南方文明的代表――楚 文化 的摇篮,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红色革命旅游资源,奠定了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湖北、湖南两省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湘西旅游发展与武广高铁运营的关联性更大。港澳旅游在武广高铁乘客消费目的中占到很大的比例,纵观武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消费者成为高铁发展的又一大顾客群,同样能为武广高铁市场发展提供很大机遇。 第三,产业承接与转移效应。高铁的速度冲击,将首先波及客货运业、服务旅游业以及区域产业布局重构。日本新干线的建成,使几个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产业带。同样,中国高铁的发展也使原有的经济圈得以延伸,使大区域之间通过高铁被串联到一块。广东近年提出的“腾笼换鸟”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武广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两湖和珠三角的距离,将为湖南、湖北带来千亿产业转移投资,加上房地产、物流等方面的投资,数额可能达到数千亿。沿线的粤北、湖南、湖北各市也纷纷建设新的工业园区。 湖南省政府为郴州承接产业转移量身定做了“34条优惠政策”,并大力推进建设工业园“标准厂房”。湖北的咸宁市也专门开辟了“广东工业园区”,还计划投资20亿元,以咸宁北站为中心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同样,以郴州为例,2009年5月1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先行先试”34条,就是要打造政策洼地,承接产业转移。郴州以此为机遇,围绕将郴州建成“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和“湖南最开放城市”的目标,将在未来5―10年内,把郴州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规模,努力使郴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华南能源供应基地、湖南视讯数字产业基地。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加速构建了长三角、珠三角联系的快捷运输通道,也推动了郴州的“两城”建设。据郴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郴州新增加工备案企业15家,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60%,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新进制造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 武广高铁的运营给我国带来了技术上的一次创新实践,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武广高铁对于我国的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释放了京广线的运能,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同时,武广高铁的运营,使得我国的经济开始由沿海向中部地区转移,这是一次重要的工业转移过程,在这次转移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把握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会。在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的同时,发展中部经济,实现经济的全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武广高铁冲击波[N].人民政协报,2009-12-15. [2] 张建军.武广高铁助广东产业升级[N].经济日报,2010-05-06. [3] 曹彪.武广高铁对区域物流的影响[J].港口经济,2010,(1). [4] 梁雪松,王河江,邱虹.旅游空间区位优势转换发展机遇的再探讨[J].西安 财经 学院学报,2010,(3). 看了“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 2.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2) 3.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5.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现代管理有三大特征,即以人为中心、观念更新和动态性,无论从哪方面出发,企业管理无一不要求管理创新,而战略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制高点和难点。本文认为,一个成功的战略创新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战略创新激发阶段、战略创新实施阶段和战略创新推广阶段。本文通过对战略创新路径的深入探析,认为每个阶段要采取不同的重点,在战略创新激发阶段重在管理思维的重构,战略创新的实施阶段应重在管理方式的重组,而战略创新推广阶段要重在市场推广的重塑。 关键词:管理思维重构 管理方式重组 市场推广重塑 战略原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战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认为:“从某些意义上说,战略规划是不规则的,因为机会、难题与高明的见解并不按照预定的时间出现,然而一旦它们被察觉就必须立即把握住它们并予以解决。”由于战略的重要地位和战略规划的不规则性,使战略创新植根于企业的管理思维,生长在企业的独特管理方式中,能否有结果则取决于市场推广的成败,因此,战略要创新,企业就应该关注管理思维的重构、管理方式的重组和市场推广的重塑。 管理思维重构是战略创新产生的源泉 一般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的判断力,另一种是进行联想创新、预测的想象力。判断力依靠的是掌握的事实,而想象力必须把目光投向未知领域,设计未来蓝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进行战略创新,首先要在思维领域进行重构。管理思维的重构是指调整企业对自我的看法和要求,诉诸于企业的“头脑”,管理思维重构就要打开企业封闭的头脑,注入新的关于企业内外的信息,在思维领域进行判断力和想象力的融合,去伪存真,从而得到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 领导者的观念往往是观念领域的领导者,中国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想,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关键靠企业中的权威人物。因此,企业要进行管理思维重构,首先应重视高管层的管理思维重构。进行管理思维重构要以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为前提。每一位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也就是管理者要花时间、精力去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切忌不可把过去的成功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然后,管理者就要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获取企业内外的新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判断的融合、重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发展出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新构想、新理念,这就有了新战略的雏形。 管理者的思维重构至关重要,但还应该在整个企业内进行管理思维重构,才能为新战略的实施打好基础。整个企业的管理思维重构是战略创新的土壤,不仅可以在整个企业内激发战略创新思维,进一步还可以为战略实施做铺垫。企业进行管理思维的重构,就要在整个企业内把创新意识、思维重构的理念深入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的遗传密码,使管理思维重构真正变成战略创新产生的源泉。 管理方式重组是战略创新实施的保障 通过管理思维重构就有可能在战略上有所创新,但战略创新能否成功关键靠执行,而战略创新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进行管理方式的重组。管理方式重组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以在思维领域的新构想、新理念为指导,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战略创新的执行铺路搭桥。 战略创新的执行途径大部分由领导人决定,领袖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是战略创新能否执行的关键。因此,在战略执行过程中CEO应该扮演一个角色模范,对战略的执行表现出坚定的信心,高管层效仿CEO,下层主管仿效高管层,如此这般逐级将战略创新理念传递至整个组织。有了执行途径,还要组建一个“战略创新执行团队”,在整个企业内理顺一套互动的广泛的沟通程序,督促战略创新的执行。 有了战略创新的传递途径和执行负责人,为了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必要时还要对组织机构重组和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通过本质上对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大胆设计,可以使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使战略创新产品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巨大飞跃。 通过对管理方式的重组,企业就能选择最佳的执行路径,组建优秀的战略创新执行团队,建立广泛的互动沟通,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保障战略的顺利执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战略执行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沟通的作用。中国古代政治家范仲淹说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通”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策符合实际,也就是一个好的战略“行得通”;二就是沟通,广泛、互动、有效的沟通是战略执行的疏通剂。 市场推广重塑是战略创新成败的关键 企业战略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企业进行了战略创新思维的强化、管理方式的重组和战略创新实施,其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市场推广的重塑。不管是什么创新,尤其是战略创新,只有得到市场的承认和接纳,才算功德圆满,市场推广的效果是检验战略创新成败的标准。 进行市场推广重塑要把握市场的焦点。第一,要发展新的价值主张。每一项业务的特征,皆是由其价值主张塑造而成的——价值主张,指的是企业希望以何种价格提供给顾客何种利益。而要发展新的价值主张,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顾客,因为在一个价值链中,以下游顾客最有创意,因此要重视这部分顾客的动向,注意聆听顾客意见。根据从顾客那获得的新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思维重构,发展出合理的价值主张。第二,要以利益指标进行顾客群的区分,制定出相应的几个主要的价值主张,为市场重塑做准备。第三,有了顾客群,接着就应该根据顾客群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重塑市场营销模式。根据新的营销模式调整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实体构架,必要时甚至要对整个企业系统进行重组,这就要求企业的各系统都应该做到与新的价值主张兼容,能随时进行协调、校正。 进行市场推广重塑要追求客户成就,创造新需求。企业并不仅仅是一个营利实体,一个好的战略创新应该有这样的优势:不仅企业的获利可以增长,顾客也可以得到最大价值。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通过追求顾客成就、创造有效需求、进行价值差异化经营、实施有竞争性的定价策略和做选择性降低成本的工作,达到市场重塑的目的,最终实现战略创新的扩散、推广,保证战略创新的最终成功。综上论述,本文提出一个战略创新的大轮盘(见图1所示):管理思维重构、管理方式重组和市场推广重塑,他们既是战略创新的三个阶段,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内外环境的共同推动下,高速旋转,推动着企业战略创新的高速运转。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武广高铁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 要:在抓住当前高铁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同时,分析了高铁对三个省区的经济效应。同时,从加强城市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做好产业布局、强化制度创新、完善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高铁经济挑战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铁经济;同城效应;辐射效应;产业承接与转移效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5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超常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当代高新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广泛运用,也使我国铁路运输在高速、重载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就目前进程而言,高速列车很有机会成为我国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运营里程达1 公里的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在这条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最高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正式亮相之时,粤湘鄂三小时经济圈亦正式落成。所谓“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武广高铁带来的经济意义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同城效应”。根据城市断裂点理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们的规模成正比,与其的距离成反比。即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在300公里处有一个断裂点,在这个断裂点上需要产生一个新的城市,才能很好地连接这两个省区的经济。全线长约1 公里,途经200多座隧道。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394公里/小时,投资总额1 166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的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从武汉到广州只有2小时46分,湘粤鄂三省从此步入了三小时经济圈。 武广高铁线路辐射湖北、湖南两省和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近年来湖北、湖南两省GDP增长很快,珠江三角洲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港澳地区为特区,经济已经发展成熟。湖北省2009年GDP达12 500亿元,湖南省2009年GDP为12 亿元,而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更是逼近1万美元。武广高铁南接广、深、港客运专线,可打通“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强势经济带,这是武广高铁客运发展的客观资源环境与机遇。武广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 000公里,纵贯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沿线大、中、小城市密布。这些省市占全国GDP比重很大,尤其是广东省的GDP约占全国1/8。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后,所带来的高铁效应将更为显著,不仅会大大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而且可以使华中与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和交流更加密切。对于珠江三角洲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现代工业转化,“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互补,促进鄂湘粤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物流瓶颈,与长三角和环渤海形成鲜明的对比,珠三角经济圈缺乏庞大的经济发展腹地。随着武广高铁开通,这一状况将获得极大改善。对广东而言,其经济发展腹地得以真正向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延伸,获得当地巨大的土地资源、人才和市场支持;而湖南、湖北则可因此更加密切地融入泛珠三角,进而联通庞大的海外市场。有专家预测,此前港澳的“前店后厂”经济发展模式将因此发生新的地域转移,形成新的“前店后厂”,广东成为“新店”,湖北、湖南成为“新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也将跳出广东的地盘而具有新的地域呈现,在粤与湘、鄂三地之间实现新的“双转移”。粤湘鄂三省的经济整合,将使得珠三角在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第二,“辐射效应”。“高铁”时代将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以前那种因为交通因素造成区域旅游资源劣势的局面将大为改善,各地会站在同一个旅游交通资源平台上。客观来说,湖南的旅游资源在“武广高铁”沿线这块较大的区域里面,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张家界、凤凰、韶山、岳阳楼、南岳等知名旅游地,在“武广高铁”辐射区域内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以前受交通因素的制约,这些知名景区在吸引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客流量上,还不如广州附近一个普通名景区多。但“武广高铁”的开通,将沿线的15座城市链接形成串珠状的现代交通构架,其中有3大省会城市,9大地级市,3座县级市。旅游与城市扩张的脚步借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大步向前,也使湖南旅游业实现“借道超车”,使湖南这些知名景点的比较优势凸显出来,在粤、湘、鄂三省区域中,湖南旅游产业的收益将是最大的。 就湖南郴州而言,长沙、广州对其影响将明显扩大。以旅游为例,2011年7月开展的“红色鄂湘粤、高铁一线牵”活动,给三地旅游带来巨大影响。位于湘粤交界的宜章县,围绕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推介,建设了莽山至宜凤高速的快速通道,完善了县内和景点区内的交通网络,开展了飞驰高铁、壮美莽山、高山对歌等七大主题活动。在高铁的带动下,莽山的旅游十分火爆,带动了郴州的旅游发展。 湖北、湖南两省是中国古代南方文明的代表――楚 文化 的摇篮,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红色革命旅游资源,奠定了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湖北、湖南两省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湘西旅游发展与武广高铁运营的关联性更大。港澳旅游在武广高铁乘客消费目的中占到很大的比例,纵观武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消费者成为高铁发展的又一大顾客群,同样能为武广高铁市场发展提供很大机遇。 第三,产业承接与转移效应。高铁的速度冲击,将首先波及客货运业、服务旅游业以及区域产业布局重构。日本新干线的建成,使几个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产业带。同样,中国高铁的发展也使原有的经济圈得以延伸,使大区域之间通过高铁被串联到一块。广东近年提出的“腾笼换鸟”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武广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两湖和珠三角的距离,将为湖南、湖北带来千亿产业转移投资,加上房地产、物流等方面的投资,数额可能达到数千亿。沿线的粤北、湖南、湖北各市也纷纷建设新的工业园区。 湖南省政府为郴州承接产业转移量身定做了“34条优惠政策”,并大力推进建设工业园“标准厂房”。湖北的咸宁市也专门开辟了“广东工业园区”,还计划投资20亿元,以咸宁北站为中心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同样,以郴州为例,2009年5月1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先行先试”34条,就是要打造政策洼地,承接产业转移。郴州以此为机遇,围绕将郴州建成“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和“湖南最开放城市”的目标,将在未来5―10年内,把郴州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规模,努力使郴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华南能源供应基地、湖南视讯数字产业基地。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加速构建了长三角、珠三角联系的快捷运输通道,也推动了郴州的“两城”建设。据郴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郴州新增加工备案企业15家,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60%,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新进制造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 武广高铁的运营给我国带来了技术上的一次创新实践,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武广高铁对于我国的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释放了京广线的运能,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同时,武广高铁的运营,使得我国的经济开始由沿海向中部地区转移,这是一次重要的工业转移过程,在这次转移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把握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会。在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的同时,发展中部经济,实现经济的全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武广高铁冲击波[N].人民政协报,2009-12-15. [2] 张建军.武广高铁助广东产业升级[N].经济日报,2010-05-06. [3] 曹彪.武广高铁对区域物流的影响[J].港口经济,2010,(1). [4] 梁雪松,王河江,邱虹.旅游空间区位优势转换发展机遇的再探讨[J].西安 财经 学院学报,2010,(3). 看了“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 2.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2) 3.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5.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 企业管理 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整理了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宗旨的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同时,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回顾
作为向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管理会计,从历史上看,它是会计向企业管理纵深应用的产物,是会计与管理综合发展的结果。
20世纪初,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管理开始步入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时代。与此相适应,新的会计观念与技术 方法 ,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相继出现,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的着眼点是规划和控制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控制会计为其核心内容。以事前算账为根本特征的管理会计从此产生,即以“标准成本计算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标志的管理会计雏形开始形成。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和麦金西分别出版了《管理的会计: 财务管理 入门》和《预算控制》。1924年,麦金西又出版了《管理会计》专著,主张会计工作的重心应该从对外提供信息转移到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
自此以后,“主内”的管理会计便迅速蓬勃发展,与“主外”的财务会计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全方位地体现着现代会计的控制职能。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催生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提供低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性管理模式。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二战后,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不适应的种种问题全面暴露。如何解决企业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是传统企业管理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第一,全方位整体性与局部性。从战略的角度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力。传统的管理会计以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只注重结果,而不能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第二,时空的统一性与间断性。战略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因而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管理会计则是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无限开放性与封闭性。环境的不确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战略管理的产生,外部环境是战略管理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量的收集、分析和比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能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和特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也应该采取动态、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还应该采取一些诸如产品生命周期法、 经验 曲线法和价值链分析的方法。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而产生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管理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战略管理会计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地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等,每一部分都与战略管理紧密相连,本文着重从环境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战略管理的作用。
(一)环境分析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对企业产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 企业战略 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基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信息需要,充分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通过实施环境分析,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 文化 、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如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 措施 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
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它们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企业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弱,那么,改进企业内部的环境就成为企业战略最为重要的可控变量。战略管理会计对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相对于竞争者的长处与短处,并将企业的长处与短处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企业战略的一个基本轮廓。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源转换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作业实现的,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而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作业链以及与企业内部作业链相联系的外部作业链的统筹,来实现资源转换能力的优化。通过对作业链的考察与分析,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在哪些作业领域拥有增加价值的潜力。
(二)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制订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战略实施则是一种将该思维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企业面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的不协调,当二者的偏离太大时,企业则应该重新制订战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向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参与战略业绩的评价才能完成。
战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一活动包括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进程对计划的偏离,评价个人绩效和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
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增长这四个层面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第一,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主要从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资产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根据企业的实际数据和行业的标准值,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二,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只有与顾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该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率等,通过实际和标准的分析,从而揭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青睐度,进而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业绩评价。单纯地控制和改进财务业绩很难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要使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讲求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战略平衡计分卡把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考核指标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上,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利用率、 安全生产 率等。第四,学习与增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战略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投资重点是未来的投资项目,因而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员应不断地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信息;设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指标一般有职员保持率、职员的培训次数、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
由上可知,由于平衡计分法兼顾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业绩指标,既强调了结果,也对结果获得的动因、过程进行了衡量和分析,所以能够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总之,平衡计分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组织内更明确,便于联系企业部门、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使管理层及员工更加一致地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绩效改进,便于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检验、确认和修正。平衡计分法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可管理的框架,同时也使战略本身能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毕波.战略管理会计挑战传统管理会计[J].财务研究,2001(7).
3、邓厚平.浅探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4).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
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 企业管理 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整理了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宗旨的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同时,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回顾
作为向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管理会计,从历史上看,它是会计向企业管理纵深应用的产物,是会计与管理综合发展的结果。
20世纪初,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管理开始步入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时代。与此相适应,新的会计观念与技术 方法 ,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相继出现,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的着眼点是规划和控制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控制会计为其核心内容。以事前算账为根本特征的管理会计从此产生,即以“标准成本计算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标志的管理会计雏形开始形成。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和麦金西分别出版了《管理的会计: 财务管理 入门》和《预算控制》。1924年,麦金西又出版了《管理会计》专著,主张会计工作的重心应该从对外提供信息转移到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
自此以后,“主内”的管理会计便迅速蓬勃发展,与“主外”的财务会计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全方位地体现着现代会计的控制职能。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催生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提供低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性管理模式。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二战后,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不适应的种种问题全面暴露。如何解决企业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是传统企业管理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第一,全方位整体性与局部性。从战略的角度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力。传统的管理会计以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只注重结果,而不能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第二,时空的统一性与间断性。战略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因而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管理会计则是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无限开放性与封闭性。环境的不确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战略管理的产生,外部环境是战略管理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量的收集、分析和比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能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和特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也应该采取动态、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还应该采取一些诸如产品生命周期法、 经验 曲线法和价值链分析的方法。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而产生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管理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战略管理会计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地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等,每一部分都与战略管理紧密相连,本文着重从环境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战略管理的作用。
(一)环境分析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对企业产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 企业战略 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基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信息需要,充分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通过实施环境分析,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 文化 、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如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 措施 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
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它们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企业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弱,那么,改进企业内部的环境就成为企业战略最为重要的可控变量。战略管理会计对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相对于竞争者的长处与短处,并将企业的长处与短处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企业战略的一个基本轮廓。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源转换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作业实现的,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而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作业链以及与企业内部作业链相联系的外部作业链的统筹,来实现资源转换能力的优化。通过对作业链的考察与分析,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在哪些作业领域拥有增加价值的潜力。
(二)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制订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战略实施则是一种将该思维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企业面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的不协调,当二者的偏离太大时,企业则应该重新制订战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向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参与战略业绩的评价才能完成。
战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一活动包括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进程对计划的偏离,评价个人绩效和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
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增长这四个层面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第一,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主要从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资产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根据企业的实际数据和行业的标准值,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二,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只有与顾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该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率等,通过实际和标准的分析,从而揭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青睐度,进而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业绩评价。单纯地控制和改进财务业绩很难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要使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讲求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战略平衡计分卡把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考核指标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上,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利用率、 安全生产 率等。第四,学习与增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战略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投资重点是未来的投资项目,因而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员应不断地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信息;设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指标一般有职员保持率、职员的培训次数、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
由上可知,由于平衡计分法兼顾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业绩指标,既强调了结果,也对结果获得的动因、过程进行了衡量和分析,所以能够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总之,平衡计分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组织内更明确,便于联系企业部门、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使管理层及员工更加一致地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绩效改进,便于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检验、确认和修正。平衡计分法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可管理的框架,同时也使战略本身能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毕波.战略管理会计挑战传统管理会计[J].财务研究,2001(7).
3、邓厚平.浅探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4).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