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论文

摘要 : 文章主要介绍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层次,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 保护单位;保护区;历史城;历史文化遗产

当前阶段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正处于关键的时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在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时,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一定分层,进而更为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此探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介绍三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旨在增加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第一层次:各级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一)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在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时,首先就需要确定保护的方式,根据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规定可知,在进行保护时维修时主要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二)保护文物古迹历史环境

在保护重点文物单位维修保障为原状的前提上,同时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上还规定,需要建立保护历史文物的古迹的历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文化环境和保护文物单位是同样重要。对于任何一个文物而言期都是具备一个自身的存在环境的,这个环境自身也蕴含着历史的遗迹,其和文物相辅相成,共同呈现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沧桑。对于古迹历史环境而言,保护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现了历史文化文物的功能和地位,并且会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进行揭露;同时也对于文物的设计意图以及艺术效果进行了表达,其对于历史的坐标进行了揭示,同时也可以对于那些已经不在的建筑进行合理的猜想。

二、第二层次: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正确理解保护区的价值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第二个层次便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和意义。在一些古城之中我们通常可以看见一些地区,其存在大量的历史古迹,新的建筑较少,同时在该地区的居住人民也较少。对于这些地区有一些人认为已经是没有存在价值了,但是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历史的最佳体现。从历史信息保护的角度进行观察,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最原始面貌,这属于城市历史的一个篇章,属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所以其和文物单位的层级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其更为完整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城市历史,它的价值和环境一体化的遗留了下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区保护方法

通常而言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而言,其居住的环境较差,并且其成片的面积很大,因此其和文物单位的保护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其在保护时应该给以一些特殊的保护,即在保护外观的同时,允许给以合理的内部改造,但是必须保障整体化的风貌。就现阶段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措施而言,其已经很为成熟,起保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1、具体的文物保护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恢复原状的保护;2、对于一些保存十分完整的历史建筑,其可以对外观进行细微的装饰,在其内部进行合理的改造;3、对于一些外貌应经有一些较大改造的建筑文物,应当进行的改建将其恢复至原始的面貌;4、当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已经受到了很大破坏,进而致使古建筑成为了危房的情况,则需要将建筑结构进行重建,但是在其外观上仍然要保障其为历史的原貌;5、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部的新建筑,可以将其和历史建筑进行协调化的调整,对于一些难以实现协调化的建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移。

(三)和第一层次的差别所在

与第一层次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其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并不是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均给以原汁原味的保护,只是在外貌上要求完美的保存,但是在其室内上是可以进行一定改造的,这样的保护措施相较之文物单位的保护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对于古迹建筑物而言,其在保存了历史遗迹的同时,还可以充分使用建筑的价值;第二为对于在历史文化区的原始居民而言,可以继续在历史文化区生活,不需要强制的迁出。

三、第三层次:历史文化名城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三个层次便是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为需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完美的保存,但是同时还需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居民的正常生活。故此历史文名城层次的保护,其保护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其一为保护历史地段以及文物古迹、其二为延续和保护古城的风貌以及格局的特殊;其三为发扬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就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进行仿古建筑的建设,这属于是一种历史遗迹的抢救方式,但是防建的历史建筑其自身是不具备历史价值的,更多的只会为了商业上的利益,其最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历史遗貌的延续;第二种为深度挖掘传统建筑的特点,在原有历史遗迹建筑的基础在进行新建筑的建设,同时在其形式、布局、格调等方面均和传统的建筑保证一定的联系,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古城保护措施;第三种为抓住古城的历史传统精神,进行精神上的再创作,让古城其特殊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的延续,这一种极佳的保护措施。结束语综上所述,就现阶段的中国历史文化遗迹而言,加强对其的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保护时给以历史文化遗产分层次化保护,也是一种加强保护措施效益的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是现阶段较为合理、科学的层次分化方式,值得各个城市历史保护单位进行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希晨,郝靖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针对无锡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40(4):338-343,356.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究论文

1概况

双龙巷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东偏北一带,拥有优越的交通网络和地理条件,处于人流散集的边缘地带。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东棚板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西至北兴街、右司官口,东至内环路,面积。双龙巷保护区内的四合院住宅对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该地段现存张坊故居、陈慰儒等名人故居,另外还有白衣阁、观音寺等宗教建筑群,是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完整的历史街区,一直以来都被认定为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段。

2在景观改造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如何挖掘双龙巷的传统价值,保持老街的历史繁华风貌和内涵肌理

双龙巷是开封古城内传统风貌留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历史上开封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繁华尽显之地。如何在设计上融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并且有机结合到当代,使历史的延续和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设计首要面临的问题。

如何在业态比较丰富的老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

双龙巷街区定位是集旅游、商业、酒店、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为契合这些业态和功能,同时又要保持双龙巷原有的生活气息,让当地居民依旧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和业态需求。

3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的探讨

确立鲜明的“龙”“、宋”主题

双龙巷因宋太祖、宋太宗而得名,双龙巷的景观也以这两兄弟开启大宋为主题。尝试讲述从宋太祖开国到定国、治国的历史,到后来大宋辉煌的历史成就。景观建设强调双龙街关于“龙”、“宋”的元素,展现千年大宋的伟大成就,包括科技、人物、艺术等方面。

还原街巷空间肌理

延续历史街巷,恢复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创造小尺度的开放空间融入历史肌理。双龙巷主巷全长520m左右,这个长度是比较适宜人步行的尺度。每隔130m左右有1个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供游客驻足休憩,同时,依托这5个节点,向外延展,串联起周边巷道。

景观设计手法

双龙巷总体色调为青灰色,充分利用开封当地材料,街道铺装采用有历史感的条石和青砖为主。为烘托出双龙巷老街的气氛,铺装形式建议以采用大条石铺装为主,有利于雨水的及时排出,排水设施也都可以设置在条石下面,不会破坏街面的整体性。在支巷和一些小场景可加入小青砖,采用多变铺装组合方式丰富平面效果。在关键节点适当点缀具有一定意义的地雕。开封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特色传统元素更是举不胜举,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这些带着浓郁的宋文化特色的元素都可以成为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观。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这些元素,采用仿古、做旧及情景再现的形式,更好地彰显双龙巷所承载的开封历史文脉。

种植设计

为保留双龙巷的老味道,确定现状树在满足市政管线建设的前提下全部保留;而对于现状树普遍缺少养护和修剪的情况,都应加以修剪整枝;更换树形不好的'现状树。双龙巷的街巷相对比较狭窄,缺乏大面积的绿地空间。为了尽量增加场地的绿量,必须采用规格相对较大的新栽树,大树的分支点也应超过3m,以免对沿街的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可移动式树箱,在增加绿化的同时又有灵活多变好组合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亦可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

4结语

通过研究与探析开封双龙巷景观改造设计思路,更加明确在历史文化古街区景观设计中,一定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构成条件,分析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的功能,协调好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统一和互补,协调好景观设施和传统老街生活气息的和谐关系。

历史 文化 是城市的宝贵资源,是塑造大连城市形象的要素,大连古代历史文化悠久、近代历史文化更具特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篇1 试谈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摘要:近年来大连市发展建设加速,新区面积增加,建设质量不断高,但能够代表大连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质量升级却迟迟未能推进,导致城市特色及风貌逐渐缺失。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街区本身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得到发展;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挖掘和强化历史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功能。 关键词:大连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发展 一、现状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大连城市经历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历史文化街区、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是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形成的,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区,沙俄的大连市政官衙公署等机构均集中于此,市政官吏、港口及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东清铁路公司办事机构、俄籍铁路员工宿舍、俱乐部、医院、商会、公园也均设在这里。除行政办公职能外,这里还是俄国人住宅区,住宅地块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中间建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半木结构或全原木的花园式住宅。随着年久失修,街区建筑开始破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对团结街两侧进行了保护式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目前,街区内建筑许多均破败不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无业流动人口。 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日俄占领大连时期。俄国人占领时期(1898-1904)把城市规划为行政区、欧罗巴区、中国人区三个区。欧罗巴区即为现在的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该区是城市的中心地带。规划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青泥洼桥以东的中山路)贯穿东西,规划的码头、火车站均设在此,交通便利。市区的主轴线规划是自港湾广场通向中山广场而直达西公园的莫斯科大街(中山路、人民路),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群众剧场)。在日本占领大连时期(1905-1945)实施了俄国人的规划,1909年规划在广场周围安排了大连民政署厅舍(现大连工商银行)等大型公共建筑。在道路广场及有轨电车方面,首先实施了沙俄的规划,修建了直径为213米的大广场即现在的中山广场。中山广场历史街区保护较好,广场周围历史建筑保护完好,街区功能仍为商业金融,但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始于俄国人占领大连时期(1898-1904),是俄国高官富豪的高级住宅区。日本人占领大连时期(1905-1945)为日本人的居住区。现在这一地区为部队用地,用地功能仍为居住,但街区内历史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南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居住区,建筑多以全木质结构建造,外形则融合了欧洲古典风格与日式风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由于南山地区风景优美,适宜居住 ,许多历史人物曾居住于此,有张作霖、林彪、博爱医院创始人孟天成、孙传芳西班牙领事、德国领事等。近年来通过小规模改建、新建,仿照日式风格建设部分别墅,以步行街形式形成日式风格一条街,两侧分布日式酒馆、饭店、会所,成为城市旅游亮点之一。 这些历史街区集中反映了大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是城市发展中凝固的记忆。每一个历史街区都代表着不同的历史特色,是大连仅存的历史记忆,但由于年久失修和“改造性的破坏”,部分历史街区正在丧失它原本的特色,并有遭到进一步破坏的危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二、保护原则 1、坚持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并重的原则 历史街区存在大量的历史遗迹,应做好对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及路网肌理的保护、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的修缮、测绘、存档等工作,坚持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的原则。防止大拆大建,实现逐步有机更新历史街区面貌。 2、坚持新老城区统筹发展的原则 历史街区部分职能可以疏散到周边地块或其他城区,促进历史街区协调和整体统筹发展。 3、坚持功能提升与整体风貌保护统筹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应对一些历史街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完善历史街区功能。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有历史眼光,重点着眼于城市功能和城市风貌的历史性演化,形成与城市自然格局、历史格局相适应的物质形态。 4、坚持公众参与、管理创新的原则 历史街区保护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无论是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历史街区房屋修缮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还是城市整体格局、水系的恢复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应唤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推动公众对历史保护工作的积极参与。同时,可以通过组建民间团体、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等形式,推动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保护工作的直接参与,鼓励制度创新,协助政府共同推进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开展。 三、保护与更新策略 1、历史保护策略 关注原住民及原生文化。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需要一定的载体。街区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是静态无声的载体;而街区中的原住民则是动态有声的载体。保护历史街区,应该留住原住民,保存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保护。历史街区功能的延续与产业发展都是基于当地无形文化的基础展开,没有用外来文化替代。此外,都试图将无形文化“有形化”,通过赋予无形文化有形的场所与载体,创造“动态生活场景”来实现街区文化的传承。 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目前的在册文物单位大多是当年的公共建筑,如学校、银行等。应组织下一步的文物单位扩充工作,将反映出历史居住形态的历史建筑添加到文物保护名录里。 2、感知体验策略 大连作为一个山海辉映的旅游城市,应增强街区周边山体、滨海的开放度,成就山体、滨海开放空间,将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为更好的感知体验空间格局、特色开放空间,应设置景观路、景观视廊、标识系统等。预留近海通道、观海视廊;预留进山通道并在山体上设计观景平台;设置感知游览城市历史路线,并结合历史价值片区设计驻留点、浏览线。 3、政策配套策略 在政策支持上,要考虑到对历史街区内搬迁的工企业提供相对优惠的政策支持,比如给以土地政策的优惠。同时完善民间力量的参与机制,考虑要促进历史街区无形文化保护的民间力量的发展,必须要把它设定在国家和社会互补的关系格局中,政府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完善其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机制。应以立法的手段将遗产保护的责任切实分散到社会各阶层。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还应该为相关个人和团体建立对话、合作的平台,以协调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冲突,保障参与合作机制的公平与公开。 参考文献: [1]尤坤,王华新.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研究.城市,2012,(01) [2]赵中枢,胡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再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12,(10) [3]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规划师,2011,(04) 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篇2 试谈由移民历史看大连 民俗文化 【摘 要】大连是由移民组成的城市,移民的历史之长、规模之大都是在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大连民俗文化是由山东民俗、旗人民俗、东北民俗等各种文化融合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 【关键词】大连;移民;民俗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沟通东北腹地白山黑水和中原大地的海上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研究大连的古代历史,会发现一种现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大连地区屡遭“灭顶之灾”,在历次的战乱中经常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等到新政权建立以后,统治阶级就会采取多种 措施 移民大连,生产力重新发展。然后再遭遇新的一轮战乱,百姓又要流离失所,大连地区再被重新毁灭掉。然后再在新政权稳定后,重新移民,继续发展。可以这样说,大连地区移民的规模之大�p移民历史之长,在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中是独具特色的。 一、山东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老大连人的祖先基本都来自于山东,大连文化受山东文化影响明显,尤其是鲁东沿海文化对大连文化影响尤甚。目前大连地区山东移民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的战乱是大连历史上遭受到的又一轮毁灭性打击,人口减额严重。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稳定,大连地区的人口有所增加,其中大部分人是山东�p河北�p江浙一带的移民,尤其以山东人居多。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现象。由海上进入辽东的人们首先经过的地域就是大连,所以大连成为了许多山东人的新家园。山东的风俗文化自然流传到了大连地区。 其实对于山东本身来说,山东也存在着移民现象。如明初,朝廷推行“移民宽乡”的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迁至山东滨州、德州、济宁、聊城、菏泽、泰安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东迁。所以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风俗影响到整个山东。再如明初移民到山东的四川人,多集中在莱州地区,形成了莱州独特的风俗。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地区的人们移民山东,所以山东各地民俗也各不相同。 山东的移民们由于生活所迫,远离祖辈生活的故土家园,来到人生地疏的大连。移民们以无比勇敢的豪气,克服重重困难,在大连地区扎下了根。而隔海相望的家乡又是每一个山东人难以忘记的心灵家园,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山东移民及其他们的后裔便把胶东大地上的民风民俗顽强的保留了下来,以极其坚强的意志力代代相传,把山东各地的民俗民风大量融入到了大连地区风俗文化之中。比如旧时在 春节 前,小年结束,祭完灶神,威海等地就会选一天蒸饽饽。饽饽分为插枣的“枣饽饽”和没有插枣的“光头饽饽”两种。还有的人家要蒸一些“圣虫”和“葫芦”,分别放在面缸和窗台上,称为“压面缸”、“压窗台”,待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再拿出来吃。这种风俗在老大连人的家里是一直保留的。再如山东、中原等地流行的祭灶神,也是大连百姓必做的节日风俗。还有山西人寒食节期间不生火做饭的民俗也早就由山西移民带到了山东,而此遗风在大连地区也可见到。 二、旗人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大连的移民当中还有一些人是旗人的后代。八旗文化是满清统治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清政府派了大量的八旗将士驻扎于现在的辽宁地区,当然也包括大连。八旗兵有从北京来的,也有从黑龙江等地来的。驻扎在大连的“八旗”士兵分为满八旗、蒙古巴尔虎旗和汉三旗总计十二旗的兵丁将士。金州以南地区主要由汉军正黄�p镶黄和正白三旗驻防。当时编入旗籍的人称为“旗人”, 没有编入旗籍的人称为“民人”。 大连的老住户中,有相当的一些人是清朝八旗的后人(准确的说,其中很多人应该属于汉军旗人),因此满洲八旗的习俗文化也融入进了大连的本土文化当中。 大连地区文化自清以来就有明显的满汉文化共存的现象。如春节 除夕 夜,满族人家院中常常要立有索罗杆子,高数丈,杆子顶部安装一个浅方形的锡斗,锡斗内装有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这是因为乌鸦、喜鹊曾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命,为报答乌鸦、喜鹊救命之恩,所以满族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这一习俗在大连农村至今还能看到。再如满族的住房习俗是以西房为尊贵,家中长辈一般是住在最西端的房间,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这一点在大连农村部分地方至今保留。当然从这些文化习俗中也能看出明显的满汉文化融合痕迹。比如汉军旗人及其后代,在住房的安排方面,西房为大的习俗就不是十分明显,有时会保留汉族以东为大的习惯。而且在节日祭祖进行供奉的时候,满族人一般要在西房和西墙供奉祖宗板,而汉军旗人供奉的是具有鲜明汉族特点的家谱,地点也往往在中厅。这和满族习俗都有所区别。 三、近代以来的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清末洋务派开发旅顺口,当时围绕着大连地区的海防建设进行了一次移民,这是大连历史上带有选择性的、素质较高的一次移民。当时清政府从山东和天津等地招募了一批能工巧匠,由政府发给工资,这些人可算是中国第一代的产业工人。后来在俄国和日本统治大连时期,殖民统治当局也从山东�p河北等地以及江浙一带招募了大批的劳工。可以这样说,大连的老住户基本上都是祖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移民到大连地区的。 大连位于东北三省的最南端,对于东北腹地和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发展向来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同样道理东北的黑土地文化也对大连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连城市的发展,大连对于东北地区的整个发展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士聚集到了大连,其中尤其是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人为多。新的城市移民,也为大连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移民文化。黑土地和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文化逐渐影响到了滨城大连。走在大连的街头巷尾,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看到富有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特点的东北菜馆和具有内蒙古大草原饮食习惯的火锅城。 大连是由移民组成的城市,移民文化铸造了大连的本土文化,大连民俗文化是胶东文化、满族文化、八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p东北文化、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磨合而最终形成的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体系。 历史文化论文篇3 试谈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保护城市文化的核心。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必须将形式与内涵统一起来,延续城市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城市;文化;历史;保护 在为一个城市做规划的时候,无论是发展战略,或是总体规划,再或是城市设计,我们总是以解读一个城市为开始。这种解读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解读,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路网格局、城市形态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环境的解读,包括区域经济地位、城市经济水平等等。如果将这两者喻为解读城市的两只眼睛,那么城市文化是解读城市的第三只眼睛。 一、文化的第三只眼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而城市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个城市的文化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即使是两个在建筑风格上极为相似的城市,在本质上也会使在城市中活动的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社会认知感。因而,除了从物质、经济这两只眼睛来研究城市发展动因外,还必须用文化眼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 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意义除了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外,也是提炼城市文化精髓,使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质的重要手段。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两点,以文化作为理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规划过程中的意义是必须注意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因此,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1、保护城市的发展脉络,使依附于城市物质实体上的城市文化能得以延续; 2、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使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城市文化得以互相交融,从而反作用于城市客体,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 3、具有 教育 和回味的作用,使城市居民产生认同感。 三、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 城市旧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要保持城市文化的魅力,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就有必要保持城市旧区内建筑的“原真性”,这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则。 “原真性”是对旧区建筑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衡量。保持旧区建筑原真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美学等有形的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些建筑背后还隐藏着与之价值相关的意义,它是其精神意义的物质载体。因而,旧区建筑等物质实体,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话,就丧失了它们的“原真性”,其本身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构件。 四、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方法 的观点 城市向前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无法遏制的。城市在进行大规模更新时,对如何进行旧城改造,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陷入了困惑:一方面是旧城中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害怕投资之后得不到回报。 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导向,极力推进旧城改造的速度。由于政府在旧城改造中为投资者树立了信心,各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速度也超乎想象。然而伴随这个过程的,是旧城中原本蕴涵着历史文化意义的大批城市景观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商业性开发和贵族化区域。尤其是大城市,商业化与贵族化趋势尤为明显。 因此,由于旧城改造,使得宝贵的城市历史文化丧失了其原真性。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城市旧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其结果难免不受到其中某几个主体的主导和控制。在这些主体中,决策者是政府,利益相关者是直接参与的公众、企业、业主等,参与者是社会团体、专家等几类。 政府――政府是城市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最重要的主体,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责任是全面发展,不仅是历史文化保护,还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其他问题。 公众(社会团体)――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主体,实际是指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并将子孙后代的发展希望寄托于此地的城市市民。 企业(业主)――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本性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种资本追求历史文化所拥有的潜在经济效益,但企业的价值取向往往以直接经济利益为主。 专家――包括文物、建设、规划等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方向。专家习惯于依据他们的知识和价值标准来判断事情,成为一种“由少数专业人员表达他们的意志,并以此来规范城市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 由于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致使利益指向多元化,使得它们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产生复杂的博弈行为。在这由多元主体结成的网络中,政府、专家与企业基本是整个保护与发展更新过程中的控制者、主导者和实施者。从根本上说,他们决定了旧城改造的实施方向。而公众、社会团体仅仅处于监督、建议的地位,对整体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把握。 五、政府在保护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我们把城市看成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存在能体现城市的个性和特征,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保证社会各个层次的群体的利益是他们保护旧城、开发新城成功的关键。 政府作为调配社会公共资源的主要角色,其价值观与工作方式对历史文化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城市文化得以延续,政府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确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的价值倾向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始终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那么在旧城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商业化与贵族化的倾向就难有滋生的土壤。 因此,政府有必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首先把旧区改造行为与历史建筑再利用行为放到“公众利益”天平上考量,同时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历史建筑的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样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公众的利益才能得以维护。 2、提供一种良好的保护机制 观念转变之后,必须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而这个机制必然包括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和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 “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指在保护规划中除了规划中所必须考虑的物质因素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其他非物质因素。 “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指为平衡改造成本,同时为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所采取的突破一般开发方法的开发模式。 “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指在改造的审批过程中,每一个建设改造环节、每一种再利用想法都要有严密的论证体系和严肃的评审过程,保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而在整个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也必须作为一个法定程序贯彻整个过程始终。 六、结语 以文化眼来解读城市、理解城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发现城市的特质。而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还有相当多的难题需要攻克。这些难题不仅仅是规划手法上的,还包括了管理模式上的、运作上的,甚至人们的价值观念上的。 因此,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必须把城市的实体与文化统一起来、保护起来,使城市在空间上与文化上都能得以延续,这才是一个城市长久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阮仪三林林 “理想空间”第四辑 2、“市场经济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再认识――以曲阜为例” 刘海涛朱新社 “理想空间”第四辑 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张松“城市规划汇刊”1992年第四期 4、“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追求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与效益”赵志荣“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1.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2.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范文 3. 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4.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 5.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研究历史文化论文

大连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开发了大连,1899年开始称大连。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篇1

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之影响研究

问题的提出

传统职业教育,指中国古代

就已存在的本土的原创性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阶段性总结,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

对照《意见》的理念,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已经存在职业教育,其在实践性、职业性方面卓有成效。

古为今用,借鉴本土原创性的职业教育为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之用,显然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历史悠久的中国职业教育并没有完成现代化,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连同职业教育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其症结何在?以史为鉴,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社会分工、文字的发明等因素,必定导致生产经验的间接传授,因而产生了职业教育。

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产生,如神农氏传授耕种方法,伏羲氏传授“拘兽以为畜”,螺祖传授育蚕、治丝茧方法等等。

分析发现,本土原创的职业教育其实颇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前提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也非常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

历史上各行各业均要求从业者必须甘于奉献,为事业献身,要爱国利民,有仁人之心。

重视人的培养是中国传统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

在《墨子·尚贤》篇中,墨子为墨家弟子制定的道德标准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中医授徒非常重视医德的传授,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准则。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用医术救民于水火,而不愿留居官府为权贵效命,坚持不为名利所诱、不为威武所屈的崇高医德。

护镖也是一种职业,武术行业非常重视学徒的道德水准,要求学武不能伤人,学武要用于锄强助弱,要有侠义之心,要爱国爱民。

当官者也有职业道德,古代流传着一种成文的“官箴”,有劝人坚持民本思想的,如《牧鉴·接人》中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有劝人坚持为官保持清廉的,如徐榜《宦游日记》中提出“一朝点污,终身玷缺”;有要求摒弃以清廉博取名声的虚伪行径的,如《从政遗规》中提出“居官不可作受用之想”。

又如,东汉时期的张衡一生做出了“地动仪”、“浑天仪”等发明成果,在多个职业技术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张衡就曾提出“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的从业格言。

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古代的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值得借鉴。

(二)重视高素质的职业技能

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高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技能训练必须精益求精。

《庄子·养生主》对庖丁解牛的技能做了记载,庖丁可以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

因此,牛刀虽已用了19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

庖丁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精神享受,“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完成操作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文中对职业技能还根据其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庄子》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北宋政治家、教育家欧阳修记载了一个卖油翁酌油的精湛技能:“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其原因 “无他,惟手熟尔”。

卖油翁对职业技能培养的认识,实际上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艺徒制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及职业性理念

艺徒制是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流行最广泛的职业教育方式。

徒弟在生产中接受职业技能的传授,或一师一徒,或一师带几个徒弟,通常是边学边干,学以致用。

艺徒制的形式几乎存在于任何行业,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高水平的能工巧匠,他们创造了一件件精品,如冶金业方面的“越王勾践剑”,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弄清其高性能的机理;建筑业方面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如故宫的宫殿;陶瓷、工艺品行业贡现了大量国宝,创造这些精品的高超技艺往往与艺徒制的培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做为一种教育模式,艺徒制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坚持言教身传,并且教学过程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相示以巧,相陈以巧”。

学徒一般要熟悉掌握所有的生产岗位,要对整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以保证技艺的专业水平,培养出的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造精神。

其次是以生产现场学习为教学场所,以生产性实习为主要教学形式。

熟练的技艺是要动手实践后才能掌握的。

徒弟先在现场看师傅干,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徒弟可帮助师傅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辅助工作参与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最后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逐步过渡,从需要师傅指导开展工作到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艺徒制是最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中国古代职业教育重视先进的教学模式

除了艺徒制,中国古代文化中广泛存在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例子。

鲁班,是木工的鼻祖,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鲁班学艺的传说是古代文化重视先进教学模式的典型例子。

传说中,师傅先是给鲁班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鲁班用七天七夜磨好。

师傅又给鲁班满屋子精致的各种亭台楼阁模型,让鲁班把所有模型拆开,又安装起来,如此反复,足足研究了3年,鲁班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了木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最后成为中国木工的鼻祖。

这虽然是传说,但却是传统文化中职业教育理念的反映,鲁班学艺的过程完全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只有如此,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鲁班这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宗师。

项目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方法竟然在中国古代已具雏形。

(五)墨家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墨翟是墨家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提出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职业教育思想。

墨翟强调科学和技术教育,包括生产知识教育、军事科学知识教育、自然科学和技术技艺等知识教育。

在职业教育方面强调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他一反往常只注重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而忽视科技教育及忽略下层社会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做法,创造了先秦时代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足以与西方古代自然科学相媲美;他一反师道尊严,提出“强说教”的思想,有效地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甚至可以说,墨家的发展道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只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墨家连同其教育思想发了芽,但没有结果。

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成果斐然,但是,在晚清洋务运动之前,中国没有出现现代工业,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社会化教育系统,没有产生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中国生了根,但没有结果。

因此,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束缚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束缚

(一)科举考试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束缚

科举考试以“学而优则仕”为出发点,对官员选拔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逐步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导向。

官员选任资格严格地局限在科举出身的士子中,而传统社会个人身份是相对固定的,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地位,对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几乎是唯一途径,社会各方面甚至皇帝本人对科举考试进行大肆渲染,影响了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历史 文化 是城市的宝贵资源,是塑造大连城市形象的要素,大连古代历史文化悠久、近代历史文化更具特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篇1 试谈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摘要:近年来大连市发展建设加速,新区面积增加,建设质量不断高,但能够代表大连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质量升级却迟迟未能推进,导致城市特色及风貌逐渐缺失。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街区本身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得到发展;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挖掘和强化历史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功能。 关键词:大连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发展 一、现状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大连城市经历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历史文化街区、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是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形成的,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区,沙俄的大连市政官衙公署等机构均集中于此,市政官吏、港口及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东清铁路公司办事机构、俄籍铁路员工宿舍、俱乐部、医院、商会、公园也均设在这里。除行政办公职能外,这里还是俄国人住宅区,住宅地块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中间建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半木结构或全原木的花园式住宅。随着年久失修,街区建筑开始破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对团结街两侧进行了保护式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目前,街区内建筑许多均破败不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无业流动人口。 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日俄占领大连时期。俄国人占领时期(1898-1904)把城市规划为行政区、欧罗巴区、中国人区三个区。欧罗巴区即为现在的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该区是城市的中心地带。规划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青泥洼桥以东的中山路)贯穿东西,规划的码头、火车站均设在此,交通便利。市区的主轴线规划是自港湾广场通向中山广场而直达西公园的莫斯科大街(中山路、人民路),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群众剧场)。在日本占领大连时期(1905-1945)实施了俄国人的规划,1909年规划在广场周围安排了大连民政署厅舍(现大连工商银行)等大型公共建筑。在道路广场及有轨电车方面,首先实施了沙俄的规划,修建了直径为213米的大广场即现在的中山广场。中山广场历史街区保护较好,广场周围历史建筑保护完好,街区功能仍为商业金融,但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始于俄国人占领大连时期(1898-1904),是俄国高官富豪的高级住宅区。日本人占领大连时期(1905-1945)为日本人的居住区。现在这一地区为部队用地,用地功能仍为居住,但街区内历史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南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居住区,建筑多以全木质结构建造,外形则融合了欧洲古典风格与日式风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由于南山地区风景优美,适宜居住 ,许多历史人物曾居住于此,有张作霖、林彪、博爱医院创始人孟天成、孙传芳西班牙领事、德国领事等。近年来通过小规模改建、新建,仿照日式风格建设部分别墅,以步行街形式形成日式风格一条街,两侧分布日式酒馆、饭店、会所,成为城市旅游亮点之一。 这些历史街区集中反映了大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是城市发展中凝固的记忆。每一个历史街区都代表着不同的历史特色,是大连仅存的历史记忆,但由于年久失修和“改造性的破坏”,部分历史街区正在丧失它原本的特色,并有遭到进一步破坏的危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二、保护原则 1、坚持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并重的原则 历史街区存在大量的历史遗迹,应做好对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及路网肌理的保护、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的修缮、测绘、存档等工作,坚持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的原则。防止大拆大建,实现逐步有机更新历史街区面貌。 2、坚持新老城区统筹发展的原则 历史街区部分职能可以疏散到周边地块或其他城区,促进历史街区协调和整体统筹发展。 3、坚持功能提升与整体风貌保护统筹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应对一些历史街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完善历史街区功能。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有历史眼光,重点着眼于城市功能和城市风貌的历史性演化,形成与城市自然格局、历史格局相适应的物质形态。 4、坚持公众参与、管理创新的原则 历史街区保护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无论是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历史街区房屋修缮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还是城市整体格局、水系的恢复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应唤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推动公众对历史保护工作的积极参与。同时,可以通过组建民间团体、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等形式,推动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保护工作的直接参与,鼓励制度创新,协助政府共同推进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开展。 三、保护与更新策略 1、历史保护策略 关注原住民及原生文化。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需要一定的载体。街区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是静态无声的载体;而街区中的原住民则是动态有声的载体。保护历史街区,应该留住原住民,保存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保护。历史街区功能的延续与产业发展都是基于当地无形文化的基础展开,没有用外来文化替代。此外,都试图将无形文化“有形化”,通过赋予无形文化有形的场所与载体,创造“动态生活场景”来实现街区文化的传承。 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目前的在册文物单位大多是当年的公共建筑,如学校、银行等。应组织下一步的文物单位扩充工作,将反映出历史居住形态的历史建筑添加到文物保护名录里。 2、感知体验策略 大连作为一个山海辉映的旅游城市,应增强街区周边山体、滨海的开放度,成就山体、滨海开放空间,将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为更好的感知体验空间格局、特色开放空间,应设置景观路、景观视廊、标识系统等。预留近海通道、观海视廊;预留进山通道并在山体上设计观景平台;设置感知游览城市历史路线,并结合历史价值片区设计驻留点、浏览线。 3、政策配套策略 在政策支持上,要考虑到对历史街区内搬迁的工企业提供相对优惠的政策支持,比如给以土地政策的优惠。同时完善民间力量的参与机制,考虑要促进历史街区无形文化保护的民间力量的发展,必须要把它设定在国家和社会互补的关系格局中,政府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完善其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机制。应以立法的手段将遗产保护的责任切实分散到社会各阶层。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还应该为相关个人和团体建立对话、合作的平台,以协调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冲突,保障参与合作机制的公平与公开。 参考文献: [1]尤坤,王华新.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研究.城市,2012,(01) [2]赵中枢,胡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再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12,(10) [3]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规划师,2011,(04) 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篇2 试谈由移民历史看大连 民俗文化 【摘 要】大连是由移民组成的城市,移民的历史之长、规模之大都是在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大连民俗文化是由山东民俗、旗人民俗、东北民俗等各种文化融合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 【关键词】大连;移民;民俗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沟通东北腹地白山黑水和中原大地的海上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研究大连的古代历史,会发现一种现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大连地区屡遭“灭顶之灾”,在历次的战乱中经常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等到新政权建立以后,统治阶级就会采取多种 措施 移民大连,生产力重新发展。然后再遭遇新的一轮战乱,百姓又要流离失所,大连地区再被重新毁灭掉。然后再在新政权稳定后,重新移民,继续发展。可以这样说,大连地区移民的规模之大�p移民历史之长,在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中是独具特色的。 一、山东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老大连人的祖先基本都来自于山东,大连文化受山东文化影响明显,尤其是鲁东沿海文化对大连文化影响尤甚。目前大连地区山东移民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的战乱是大连历史上遭受到的又一轮毁灭性打击,人口减额严重。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稳定,大连地区的人口有所增加,其中大部分人是山东�p河北�p江浙一带的移民,尤其以山东人居多。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现象。由海上进入辽东的人们首先经过的地域就是大连,所以大连成为了许多山东人的新家园。山东的风俗文化自然流传到了大连地区。 其实对于山东本身来说,山东也存在着移民现象。如明初,朝廷推行“移民宽乡”的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迁至山东滨州、德州、济宁、聊城、菏泽、泰安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东迁。所以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风俗影响到整个山东。再如明初移民到山东的四川人,多集中在莱州地区,形成了莱州独特的风俗。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地区的人们移民山东,所以山东各地民俗也各不相同。 山东的移民们由于生活所迫,远离祖辈生活的故土家园,来到人生地疏的大连。移民们以无比勇敢的豪气,克服重重困难,在大连地区扎下了根。而隔海相望的家乡又是每一个山东人难以忘记的心灵家园,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山东移民及其他们的后裔便把胶东大地上的民风民俗顽强的保留了下来,以极其坚强的意志力代代相传,把山东各地的民俗民风大量融入到了大连地区风俗文化之中。比如旧时在 春节 前,小年结束,祭完灶神,威海等地就会选一天蒸饽饽。饽饽分为插枣的“枣饽饽”和没有插枣的“光头饽饽”两种。还有的人家要蒸一些“圣虫”和“葫芦”,分别放在面缸和窗台上,称为“压面缸”、“压窗台”,待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再拿出来吃。这种风俗在老大连人的家里是一直保留的。再如山东、中原等地流行的祭灶神,也是大连百姓必做的节日风俗。还有山西人寒食节期间不生火做饭的民俗也早就由山西移民带到了山东,而此遗风在大连地区也可见到。 二、旗人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大连的移民当中还有一些人是旗人的后代。八旗文化是满清统治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清政府派了大量的八旗将士驻扎于现在的辽宁地区,当然也包括大连。八旗兵有从北京来的,也有从黑龙江等地来的。驻扎在大连的“八旗”士兵分为满八旗、蒙古巴尔虎旗和汉三旗总计十二旗的兵丁将士。金州以南地区主要由汉军正黄�p镶黄和正白三旗驻防。当时编入旗籍的人称为“旗人”, 没有编入旗籍的人称为“民人”。 大连的老住户中,有相当的一些人是清朝八旗的后人(准确的说,其中很多人应该属于汉军旗人),因此满洲八旗的习俗文化也融入进了大连的本土文化当中。 大连地区文化自清以来就有明显的满汉文化共存的现象。如春节 除夕 夜,满族人家院中常常要立有索罗杆子,高数丈,杆子顶部安装一个浅方形的锡斗,锡斗内装有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这是因为乌鸦、喜鹊曾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命,为报答乌鸦、喜鹊救命之恩,所以满族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这一习俗在大连农村至今还能看到。再如满族的住房习俗是以西房为尊贵,家中长辈一般是住在最西端的房间,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这一点在大连农村部分地方至今保留。当然从这些文化习俗中也能看出明显的满汉文化融合痕迹。比如汉军旗人及其后代,在住房的安排方面,西房为大的习俗就不是十分明显,有时会保留汉族以东为大的习惯。而且在节日祭祖进行供奉的时候,满族人一般要在西房和西墙供奉祖宗板,而汉军旗人供奉的是具有鲜明汉族特点的家谱,地点也往往在中厅。这和满族习俗都有所区别。 三、近代以来的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清末洋务派开发旅顺口,当时围绕着大连地区的海防建设进行了一次移民,这是大连历史上带有选择性的、素质较高的一次移民。当时清政府从山东和天津等地招募了一批能工巧匠,由政府发给工资,这些人可算是中国第一代的产业工人。后来在俄国和日本统治大连时期,殖民统治当局也从山东�p河北等地以及江浙一带招募了大批的劳工。可以这样说,大连的老住户基本上都是祖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移民到大连地区的。 大连位于东北三省的最南端,对于东北腹地和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发展向来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同样道理东北的黑土地文化也对大连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连城市的发展,大连对于东北地区的整个发展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士聚集到了大连,其中尤其是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人为多。新的城市移民,也为大连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移民文化。黑土地和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文化逐渐影响到了滨城大连。走在大连的街头巷尾,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看到富有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特点的东北菜馆和具有内蒙古大草原饮食习惯的火锅城。 大连是由移民组成的城市,移民文化铸造了大连的本土文化,大连民俗文化是胶东文化、满族文化、八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p东北文化、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磨合而最终形成的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体系。 历史文化论文篇3 试谈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保护城市文化的核心。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必须将形式与内涵统一起来,延续城市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城市;文化;历史;保护 在为一个城市做规划的时候,无论是发展战略,或是总体规划,再或是城市设计,我们总是以解读一个城市为开始。这种解读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解读,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路网格局、城市形态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环境的解读,包括区域经济地位、城市经济水平等等。如果将这两者喻为解读城市的两只眼睛,那么城市文化是解读城市的第三只眼睛。 一、文化的第三只眼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而城市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个城市的文化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即使是两个在建筑风格上极为相似的城市,在本质上也会使在城市中活动的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社会认知感。因而,除了从物质、经济这两只眼睛来研究城市发展动因外,还必须用文化眼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 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意义除了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外,也是提炼城市文化精髓,使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质的重要手段。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两点,以文化作为理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规划过程中的意义是必须注意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因此,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1、保护城市的发展脉络,使依附于城市物质实体上的城市文化能得以延续; 2、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使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城市文化得以互相交融,从而反作用于城市客体,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 3、具有 教育 和回味的作用,使城市居民产生认同感。 三、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 城市旧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要保持城市文化的魅力,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就有必要保持城市旧区内建筑的“原真性”,这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则。 “原真性”是对旧区建筑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衡量。保持旧区建筑原真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美学等有形的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些建筑背后还隐藏着与之价值相关的意义,它是其精神意义的物质载体。因而,旧区建筑等物质实体,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话,就丧失了它们的“原真性”,其本身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构件。 四、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方法 的观点 城市向前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无法遏制的。城市在进行大规模更新时,对如何进行旧城改造,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陷入了困惑:一方面是旧城中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害怕投资之后得不到回报。 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导向,极力推进旧城改造的速度。由于政府在旧城改造中为投资者树立了信心,各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速度也超乎想象。然而伴随这个过程的,是旧城中原本蕴涵着历史文化意义的大批城市景观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商业性开发和贵族化区域。尤其是大城市,商业化与贵族化趋势尤为明显。 因此,由于旧城改造,使得宝贵的城市历史文化丧失了其原真性。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城市旧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其结果难免不受到其中某几个主体的主导和控制。在这些主体中,决策者是政府,利益相关者是直接参与的公众、企业、业主等,参与者是社会团体、专家等几类。 政府――政府是城市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最重要的主体,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责任是全面发展,不仅是历史文化保护,还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其他问题。 公众(社会团体)――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主体,实际是指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并将子孙后代的发展希望寄托于此地的城市市民。 企业(业主)――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本性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种资本追求历史文化所拥有的潜在经济效益,但企业的价值取向往往以直接经济利益为主。 专家――包括文物、建设、规划等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方向。专家习惯于依据他们的知识和价值标准来判断事情,成为一种“由少数专业人员表达他们的意志,并以此来规范城市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 由于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致使利益指向多元化,使得它们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产生复杂的博弈行为。在这由多元主体结成的网络中,政府、专家与企业基本是整个保护与发展更新过程中的控制者、主导者和实施者。从根本上说,他们决定了旧城改造的实施方向。而公众、社会团体仅仅处于监督、建议的地位,对整体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把握。 五、政府在保护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我们把城市看成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存在能体现城市的个性和特征,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保证社会各个层次的群体的利益是他们保护旧城、开发新城成功的关键。 政府作为调配社会公共资源的主要角色,其价值观与工作方式对历史文化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城市文化得以延续,政府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确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的价值倾向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始终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那么在旧城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商业化与贵族化的倾向就难有滋生的土壤。 因此,政府有必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首先把旧区改造行为与历史建筑再利用行为放到“公众利益”天平上考量,同时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历史建筑的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样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公众的利益才能得以维护。 2、提供一种良好的保护机制 观念转变之后,必须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而这个机制必然包括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和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 “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指在保护规划中除了规划中所必须考虑的物质因素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其他非物质因素。 “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指为平衡改造成本,同时为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所采取的突破一般开发方法的开发模式。 “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指在改造的审批过程中,每一个建设改造环节、每一种再利用想法都要有严密的论证体系和严肃的评审过程,保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而在整个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也必须作为一个法定程序贯彻整个过程始终。 六、结语 以文化眼来解读城市、理解城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发现城市的特质。而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还有相当多的难题需要攻克。这些难题不仅仅是规划手法上的,还包括了管理模式上的、运作上的,甚至人们的价值观念上的。 因此,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必须把城市的实体与文化统一起来、保护起来,使城市在空间上与文化上都能得以延续,这才是一个城市长久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阮仪三林林 “理想空间”第四辑 2、“市场经济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再认识――以曲阜为例” 刘海涛朱新社 “理想空间”第四辑 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张松“城市规划汇刊”1992年第四期 4、“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追求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与效益”赵志荣“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1.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2.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范文 3. 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4.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 5.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自贡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1. 关于自贡盐业历史的诗句 关于自贡盐业历史的诗句 1.自贡盐业历史 您好,很荣幸能为您回答以下问题,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到您,也希望您能选我为满意答案: 四川自贡,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井盐而驰名中外。据史书记载,早在秦孝王时(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就领导人民凿井汲卤制盐,东汉章帝时期,经魏晋南北朝时渐具规模,唐宋时期已经闻名于世。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趋于鼎盛,成为全国井盐的中心,共有20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深井也出在自贡,南宋初年,这儿盐井的深度已钻到250米~300米,井口却只有碗口大。并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盐井“燊海井”。 自贡因盐而设市,因盐而繁荣。自贡的贡井区,就是因为这儿所产的盐要向历代朝廷进贡而得名。由于旧中国没有什么民族工业,制盐业也就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备受重视,1939年国民党政府设立了自贡市,使之成为四川省继成都、重庆之后的第三个省辖市。据说,产盐高峰时,自贡承担了全国40%的食盐生产任务。解放以后,自贡制盐业也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累计上交税收30多亿元。而且,作为化工原料,自贡盐业及天然气还支撑了一批化工企业。 然而,辉煌已成过去。不幸的是,如今的自贡,制盐业已衰落到几乎无可救药的境地。2000年,自贡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顾伟在接受某报道时说:“现在,影响自贡工业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稳定、地方财力的都是盐。” 导致自贡井盐衰落的直接原因是海盐和湖盐的低价冲击。因成本高,部分工业盐销售价格倒挂,目前只生产80~90万吨。5大盐厂全面亏损,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达到270%。 不过在几经调整后,自贡盐业开始进步,“千年盐都”之名名副其实。参考网站: /view/112739?tp=4_01 若我的回答有不足之处,请您提出意见,我将继续努力,谢谢。 2.自贡 盐 历史 在历史上,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自贡开采井盐已有 2000年的历史。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当地劳动人民共开凿了万多口盐井,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在保存下来的众多盐井中,除有名的大公井、焰阳井、发源井等遗址外,更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东源井,开采时间长达200余年;每一口井就有一架天车,最高的一架“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位于大安区扇子坝,上世纪90年代已拆除),蔚为壮观。 四川省自贡市井盐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东汉章帝时期,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 网页链接 3.四川自贡的历史 自贡历史悠久,城市形成较早。 自 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近两千年来,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贡由盐业 “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走过了因盐设镇、建县和置市的道路。城市地域以盐井盐灶、产区产场为范围,逐步形成今日城市分片集中,成组成团,相对独 立的组团式城市布局的风貌;人口以直接和间接从事井盐生产、经营为主体,交通以运盐道路为网络,商品交换围绕盐业而繁荣兴旺,文化道德、城市建筑、民俗风 情、音乐绘画等,多保留着浓郁的盐业历史特征。 据《华阳国志》记 载:自贡地区在秦代分属巴、蜀二郡。汉武建元6年(前135年)置犍为郡而分蜀江阳、南安县。东汉章帝时期(76一88),在今富顺、邓关地区,开凿成功 一批盐井。其中一口位于今富顺县城西南,以其出盐最多;收获厚利,被名为“富世盐井”。富义盐井渐具规模,并因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百姓得其富饶,故名 富世盐井随着盐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南北朝时期,在今贡井地区又凿成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东汉章帝时,自贡即有盐业生产。。北周武帝,大公 井也闻名于世,成为与富世盐井同时著称于蜀中的盐井。此时的井盐生产,始由官府控制和管理。同时,相传秦时,荣县始有土陶的生产。至汉代,以盐铁著称。 《汉书.地理志》记:“南安有盐官、铁官”。盐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以大公井和富世井为中心的地区人口逐渐聚集,经济日渐发展。 到北周武帝时(561~578),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并在大公井所在地置公井镇。 富世县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讳改名富义县。宋代升为富义监,后因避宋太宗讳,改为富顺监。元代曾升为富顺州。明代又降为富顺县,延至清 代,建置未变。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在距富顺县城西去九十里的荣溪本滨(即今自流井地区),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开凿成 功,逐渐取代了因淡水渗溢而坍塌的富义、邓井等原主要盐井而成为富顺县新的盐业生产中心。公井镇到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公井县、由于两地盐业生产的繁 荣,清雍正八年(1730),分设了富顺县自流井县丞署和荣县贡井县丞署。分属富、荣二县的自流并、贡井,即是现今自贡市的自流井、贡井两区。由于相距不 过10里,在盐业生产中逐渐联为一体,合称“富义厂"、“富荣厂”。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淮盐难以上运,富荣盐场得以飞速发展,进 入历史上井盐生产之鼎盛时期。同治九年(1870),年产井盐15万吨。1914年以后,两地虽仍分属两县,但已“地方称自贡,盐场称富荣”了。自流并称 东场或下厂,贡井称西场或上厂。1928年和1932年,曾两度提出设市。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设市之需尤迫。1938 年经四川省批准成立自贡市政筹备处之后,至1939年9月1日,始将自流井和贡井正式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成立省辖的自贡市。 自1949年12月5日以来,自贡一直是四川省直辖市之一。随着盐业、化工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经济实力的壮大,继1978年荣县划归自贡之 后,1983年又将富顺县划人自贡市行政区划之内。至此,自贡市形成今天四区两县的规模。自贡市目前的规模,标志着自贡市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4.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是怎样建成的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于1959年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里专门陈列收藏及研究中国的井盐资料,搜集了不少中国盐业历史文物并珍藏及展出了我国唯一一套中国古代井盐钻治井的工具。这套钻治井工具共有一百三十余种,大约四百多件,它们的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但是它每一种工具都有独特的用处,来处理钻井过程中,井下错综复杂的情况。 自贡盐业历史悠久,自贡市的名字也是因盐而得名的,自贡其实就是自流井和井两个著名产盐区的合称,它的产盐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东汉章帝时期,自贡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产盐区域,所以在自贡盐场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直接或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如今盐业博物馆的馆址就建在了一个古建筑物里面,叫西秦会馆,这个会馆是乾隆年间,由陕西的商人共同耗资数万两白银共同合资修建的,当时叫“同乡会馆”。由此呢就可以想象的出来,当时自贡盐业的发展是相当的繁荣。 在我们拍摄这个博物馆的时候导游就告诉我们,自贡因为它的地下有着丰富天然气资源,所以这里这里都是以打井资源为主的,打井资源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呢是要凿井,第二是提取地下的盐卤,第三才是制盐;这个过程说起来轻巧,听起来也简单,但这个过程对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机械化的年代,他们都是用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完成打井制盐的全部过程。我在拍摄过程中还听到了一段有关打井治盐的真实故事,因为它过于沉重,所以我在做节目的时候没有加进去,在这个馆里有一套古时钻井所用的工具实物。它是利用了足踏的方式,带动锉头上下运动,利用锉头在运动中形成的动力来冲击岩石和破碎岩石的,而当时的盐工所站的踏板只有六七米厘米的宽度,因为在他们的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所以盐工们随时都会有坠入深渊的危险,当时盐商们为了鼓励盐工们的劳动就规定了如果盐工们在上面踏几脚就给几个铜板,所以在当时把这种做法称为“脚脚红”它的意思就是说每踩一脚除了会得到铜板之外,每一脚过后,都在踏板上留下鲜红的血印。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就用这种方法钻凿了一口千米深井,这在世界上也是举无先例的,这口千米井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现在到自贡去旅游,一定要去看一下这口千米井,因为它不但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与汗。 5.自贡的燊海井建于什么时代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沱江支流釜溪河畔,辖区面积4373平方公里。 总人口320万人。辖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历为省辖地级市。 以内宜高速、隆雅、遂筠公路和内昆铁路与邻交通。有两千年的盐业史,是我国最早设立的23个建制市之一,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而蜚声中外。 市辖两县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和商品猪生产基地;拥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和晨光研究院、炭黑工业研究院、井矿盐研究院等全国性的研究院所。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是川南地区第一座大城市。 区位和交通优势。通过内宜、成渝高速公路直通成都、重庆,通过内昆电气化铁路和建设中北京至昆明国道南来北往,通江达海。 自贡市地处川南腹心,与内江、泸州、宜宾、乐山市直接通过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构成川南城市群。是四川省域优先发展的大城市和重要的二级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经济带中联系成渝经济走廊和川南城市经济区的中继站。 自贡到宜宾空港70 公里。是我国西南最大的电力输配枢纽与西电东送的电力集输中心和川南微波通信枢纽。 灿烂的盐业历史文化。自贡以生产井盐历史悠久著称,经历了因盐设镇、设县、设市的过程。 早在东汉章帝年间,就开始采卤制盐。北周武帝时,设公井镇。 唐代所产食盐远销湖北、江西等省。唐武德元年,公井镇升为公井县而置荣州。 1835年,“燊海井”钻凿成功,深达米,成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开创了世界钻井史上的新纪元。清咸丰、同治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先后开凿了一万三千多口盐井。1939年9月1日,设立自贡市,隶属于四川省政府。 自贡市人杰地灵。历史上有陆游为官,近现代有变法维新“六君子”刘光第,中国厚黑学教祖李宗吾,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革命家吴玉章,红岩英雄江姐江竹筠,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红军高级将领邓萍,跳水皇后高敏等名人。 形成了丰富灿烂盐文化和彩灯文化。 旅游资源独具魅力。 自贡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璀璨灯会著称。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是国家首批地质公园,4A级景区。 誉满海内外的"天下第一灯"--自贡灯会,是中华彩灯文化的代表。以西秦会馆设立的自贡盐业博物馆既是全国重点文物,又是全国7大专业博物馆之一,西秦会馆还是建筑精品。 荣县大佛是当今世界第二大佛。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井。 富顺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此外,自贡特产的龚扇、扎染、剪纸并称自贡小三绝。 此外,还有桫椤谷、青山岭、高石梯、双溪湖、花龙沟、五条沟、尖山、农团等风景名胜区和古色古乡的三多古寨、仙市古镇。近年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全市有4星级饭店2家,星级饭店13家,成功创建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国内游客万人次,接待国际旅游者1875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旅游创汇191万美元。 经济再现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自贡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活力增强,发展步伐加快,老工业城市经济已经焕发生机。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亿元,比上年增长。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为亿元,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出口创汇亿美元,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3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3元,增长。我市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亿元,增长,占GDP的比重为,占半壁河山。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04年,农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产业化示范基地初具规模。 劳务输出有序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等取得新成绩。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自贡工业已由单一的盐业生产发展成为以制盐、化工、机械为支柱,兼有电子、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等门类齐全、综合性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从“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国企解困”到实施五大产业集群,自贡工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企业改革、扭亏增盈和提速增效工作,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增长速度重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69户,国家大型企业5户,工业资产总值272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实现利润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点。 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4年盐化工、化纤纺织、机械、新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全国三大锅炉生产企业之一、主要大型火电、核电、石。 6.描写自贡面貌的好句 在中国历史上,因盐设镇、设限、设市的大约有一百个,而自贡是这一百个当中唯一的一个由小到大,走完了成为“盐都”的全过程。朋友们,那需要何等的坚定信念、何等的精神动力、何等的超凡智慧,又需要何等的艰辛付出啊! 是的,就是凭借着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历代自贡人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同过艰辛的劳动,把自己的家乡建成为世界最早进行大规模工业性开采的井矿盐场,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诞生地,人类机械顿钻凿井技术的发祥地。没有任何借鉴,没有任何参照,全凭自己去构想、去发明、去创造,就是这样,自贡人首先发明了一整套井盐生产技术,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这里,我读到了属于自贡的无数“唯一”、“世界最早”、“世界第一”、“首创发明”、“之父”等等标志性词语。而且,我似乎还听到了那井矿盐场的每一口盐井,每一架天车都开口讲出了相同的话语,他们都骄傲地告诉我们说:“我就是自贡灵魂,我就是自贡精神。”是的,从那里,我确实感悟到了首创发明,敢想敢做,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自贡精神。 更让人感动,更让人崇敬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自贡所发挥的作用,自贡所彰显出的爱奉献、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精神。大家知道,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江浙海盐生产地被日军占领,自贡盐场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出于国家战略上的需要,自贡市必须成立。实践证明1939年8月自贡市成立后,自贡盐业生产迅速发展。抗战八年间自贡盐场肩负着为全国三分之一人口供应食盐的任务,产盐最多,任务最艰巨、贡献最大。自贡的盐税收入占全川盐税收入的80%以上,盐税收入位居第一。有力地支撑着看着时期的经济。此外,1943、1944连续两年,在冯玉祥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自贡人献金为全国之最,人均献金为全国之首。这是多么让人深受感动,倍受鼓舞啊。 自贡另一熠熠生辉之处,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会”的自贡灯会。没有哪一个城市的灯展,像自贡灯会那样走过那么多地区,甚至走出国门;没有哪一个城市的灯展,像自贡灯会那样每到一地,便刮起炽热的灯会旋风;没有哪一个城市的灯展,像自贡灯会那样受到那么多中外观众的称赞好评。他们赞“瓦基瓦”、“盖了帽了”。 我们为首创发明,敢想敢做,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自贡精神喝彩。今天我们为自贡精神喝彩,明天我们为践行弘扬自贡精神努力。历史上,自贡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第一。未来,会有更多的惊喜、奇迹、第一被自贡人创造出来!因为,在我们每一个自贡人深受,都会闪耀出自贡精神的光芒!

自贡市地处四川省南部、沱江支流釜溪河畔,辖区面积4373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人。辖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历为省辖地级市。以内宜高速、隆雅、遂筠公路和内昆铁路与邻交通。有两千年的盐业史,是我国最早设立的23个建制市之一,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而蜚声中外。市辖两县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和商品猪生产基地;拥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和晨光研究院、炭黑工业研究院、井矿盐研究院等全国性的研究院所。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是川南地区第一座大城市。区位和交通优势。通过内宜、成渝高速公路直通成都、重庆,通过内昆电气化铁路和建设中北京至昆明国道南来北往,通江达海。自贡市地处川南腹心,与内江、泸州、宜宾、乐山市直接通过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构成川南城市群。是四川省域优先发展的大城市和重要的二级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经济带中联系成渝经济走廊和川南城市经济区的中继站。自贡到宜宾空港70 公里。是我国西南最大的电力输配枢纽与西电东送的电力集输中心和川南微波通信枢纽。灿烂的盐业历史文化。自贡以生产井盐历史悠久著称,经历了因盐设镇、设县、设市的过程。早在东汉章帝年间,就开始采卤制盐。北周武帝时,设公井镇。唐代所产食盐远销湖北、江西等省。唐武德元年,公井镇升为公井县而置荣州。1835年,“燊海井”钻凿成功,深达米,成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开创了世界钻井史上的新纪元。清咸丰、同治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先后开凿了一万三千多口盐井。1939年9月1日,设立自贡市,隶属于四川省政府。自贡市人杰地灵。历史上有陆游为官,近现代有变法维新“六君子”刘光第,中国厚黑学教祖李宗吾,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革命家吴玉章,红岩英雄江姐江竹筠,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红军高级将领邓萍,跳水皇后高敏等名人。形成了丰富灿烂盐文化和彩灯文化。旅游资源独具魅力。自贡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璀璨灯会著称。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是国家首批地质公园,4A级景区。誉满海内外的"天下第一灯"--自贡灯会,是中华彩灯文化的代表。以西秦会馆设立的自贡盐业博物馆既是全国重点文物,又是全国7大专业博物馆之一,西秦会馆还是建筑精品。荣县大佛是当今世界第二大佛。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井。富顺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此外,自贡特产的龚扇、扎染、剪纸并称自贡小三绝。此外,还有桫椤谷、青山岭、高石梯、双溪湖、花龙沟、五条沟、尖山、农团等风景名胜区和古色古乡的三多古寨、仙市古镇。近年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有4星级饭店2家,星级饭店13家,成功创建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国内游客万人次,接待国际旅游者1875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旅游创汇191万美元。经济再现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自贡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活力增强,发展步伐加快,老工业城市经济已经焕发生机。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亿元,比上年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为亿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出口创汇亿美元,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3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3元,增长。我市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亿元,增长,占GDP的比重为%,占半壁河山。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04年,农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产业化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劳务输出有序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等取得新成绩。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自贡工业已由单一的盐业生产发展成为以制盐、化工、机械为支柱,兼有电子、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等门类齐全、综合性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从“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国企解困”到实施五大产业集群,自贡工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企业改革、扭亏增盈和提速增效工作,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增长速度重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69户,国家大型企业5户,工业资产总值272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实现利润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点。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04年盐化工、化纤纺织、机械、新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全国三大锅炉生产企业之一、主要大型火电、核电、石油化工容器生产骨干厂家--东方锅炉股份公司的生产效益连年翻番,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全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由亏损大户成为盈利大户;全国最大的甲烷氯化物和西南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鸿鹤化工(集团)继续发展壮大,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在行业规模、效益全国领先的企业--大西洋焊材公司和全国两大、西部最大的钨钼合金企业--自贡硬质合金公司,全国新型高分子材料科、炭黑科研生产基地—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中昊炭黑工业研究院等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自贡是国家高分子、硬质合金等新材料的科研生产基地,已形成了科研设备配套、技术力量较强的多层次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拥有晨光研究院、炭黑工业研究院、全国井矿盐研究院等17家全国、省、市级科研机构,拥有川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多学科高等院校——四川理工学院和一批科技型企业。自贡有省级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全市有科技人员8万名。截止2004年我市累计申请专利1100余件,获授权1000件。2004年有28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5项达到国际水平,1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社会纯收益亿元,全市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7247万元。城市面貌一新。按照四川省“十五” 大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结构合理工业城市,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自贡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先后新建改造了一批城市道路,建成了4座立交桥。实施了主街大道的硬化、美化、亮化,绿化,改造一大批背街小巷,新建了滨河城市广场等休闲文化广场,完成帝豪大厦、新世纪广场、温州商城、龙都新生活广场等旧城改造工程,新建了绿盛家园、山水名苑等规模化生态型小区。2004年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拥有房屋面积3221万平方米。城区环境整治绿化也取得新成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市区已经形成地势起伏,山环水绕,绿树成荫,半城青山半城楼的人居环境。2004年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54万人,在川南地区率先跨入大城市行列。美好未来。自贡人民正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按照“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抓住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立足于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实施化工、化纤、机械、盐业、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加快“三个转变”,推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自贡经济追赶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力争2010年经济总量翻番,建成结构合理的工业城市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GDP达到415亿元(2000年价格)。2020年GDP 达到863亿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把自贡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的产业城市、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现代功能的消费城市和山水园林的生态城市。

自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千年盐井、恐龙之乡、南国灯城而闻名于世

主要景区有恐龙博物馆、自贡灯会、盐业历史博物馆、仙市古镇、平桥瀑布等

西秦会馆及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会馆原为陕西盐商同乡会馆,造型奇特,错落有致。1959年在会馆内成立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主要收藏、整理、陈列、研究以自贡地区为中心、四川盐井生产的历史资料和实物

自贡灯会及中国彩灯博物馆:自贡灯会源于唐宋年间,从此民间观灯习俗长盛不衰,每年2月初至3月初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观灯会,现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届时各种艺术风格的建筑群灯,不同类型和品种的工艺灯、走马灯、花鸟灯、人物灯,大型组灯争奇斗艳。新建的“中国自贡彩灯博物馆”为世界上唯一研究和陈列彩灯艺术的专业博物馆。

什么方面的资料,是实际的还是书面的。我是自贡荣县的。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黎族是一个勤劳、聪明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它的悠久文化历史,皆为我国史记所记载。比如,其的纺织艺术,在我国的纺织史上就有着不可抹去的一页。而宋代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中,也对此有过描绘:“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变半月夜弹云;夜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黎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在文化与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说这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中是独树一帜的。它们的纺织品可以当作区分不同部落的血缘氏族的标志。比如,不同支系的黎族妇女,其穿戴的服饰是不一样的。人们不仅从黎族妇女的面纹里可以辨别出不同支系的黎族来,也可以从服饰上判别,他们是属于哪个支系的黎族妇女。黎族有五大支系,分别是:侾、杞、润、美孚和赛。妇女的服饰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不同。其中,“侾”系妇女服饰式样最多,花纹图案最为复杂,且不同地区服饰有差别。有的地区,妇女头发分拨两边梳髻于脑后,不戴头巾,两耳戴沉重的大小不一多个金属圈或耳环,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平时女装的式样较多,有些甚繁,衫筒皆织花;有些甚简,只在衣沿绣几个点,或在筒身绣一条或几条细线。有些妇女的衫和筒裙都很宽大,制作精致。上衣前有对襟花,多绣菱形几何纹,后有腰花,以菱形骨架的满地锦式为主花,多绣蝶翅或鸟纹,衣脊有图腾纹。长筒布满花纹,筒腰为彩条经纬线,筒头多几何、人物、动植物等图案。筒身是筒裙的主要部位,多描绘婚娶礼仪中的人物。筒尾布满横列点锦纹。整条裙的色调华丽大方,画面结构协调琳琅满目。这种筒裙在陵水的东北地区渐渐演变为几何形纹为主,甚至仅剩下横条纹。有些女士上衣则为圆领衣襟,绣花,镶有蓝或绿布的边鉓,布料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青色布。另外一些的筒裙保留较多的传统,也是从腰至下底都织满花,但仅有几种定型式,普遍流行的是乌鸦花。平时穿的筒裙仅织一排花纹。筒裙有长有短,其中长筒裙较宽,短筒裙则窄,筒裙大都是由筒头、筒腰、筒身和筒尾四幅缝接而成,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的。这些织花的筒裙经纬密度大、质地厚,特殊耐穿。而“杞”系的妇女头系黑色长巾,部分地区系黑色两端以红黄线织出菱形方格花纹,并挂以流苏的花头巾。上身内着菱形胸挂,因地区不同有黑白之分,上衣的对襟是青、蓝色无领或矮领,对襟处下部两边并排有只作装饰用的金属扣鉓,闪闪发光。长袖口的白布镶边间有二条红道。两侧衣兜上绣各种彩色植物和几何花纹。背部绣各种五彩的动植物花纹,内容繁多。下身穿绣花、紧身过膝筒裙,筒裙由筒头、筒腰和筒身三幅缝接而成。筒裙花纹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内容丰富。有的只织出各色花纹;有的织后再用彩绒绣边;还有的地区用彩绒绣,色彩鲜艳夺目。但筒裙的一大特点是花纹以人纹为主,象征人丁繁衍,并以深色线“夹牵”法绣出反差较大的明暗感。相比妇女,黎族男子就没有她们服饰那样类型繁多,但却具有共同特点:就是都喜欢用红色或黑色头巾在头上缠绕成各种各样的鬃结于前额、脑后或头顶部中间。其缠绕的顺序、外形相当严格,不能相互假借和抄袭,它含有民族标志之意。结鬃时,他们还喜欢插一些骨、银、铜等发簪和雁领以及毫猪毛等,而颈部则挂鬃色或黑色的圆珠项链和骨质或银质的装饰品。黎族男子服饰上衣差别不大,而下底有明显的地区差别。例如“侾”系和“润”系男子上着对襟、无领、无纽扣的麻或棉质上衣,有的衣背或下摆有简单的花纹,下身穿“犊鼻裤”;“杞”系和“赛”男子上穿对襟、无领、无纽的麻或棉质上衣,下着左右开叉的短裙;“美孚”系男子上着对襟、无领、短袖黑色的上衣,领际缀两片长方形布块,背部缀方布一幅,下穿前后开叉的黑色短裙。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所有黎家的民族节日。这天,很多黎族支系的妇女都会穿上一条带有一个近似“巾”字形花纹做为部族标志的服饰,服饰腰绣两丛野草,折叠式纹样和菱形连续纹样横贯其下,菱形骨架内绣有狗足印纹。寓意根深叶茂,繁衍生息。并以此迎接这热闹的庆典。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传统服装的美有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熟悉。她们对服装的制作手法上,不是单纯摹拟自然景物,而是首先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然后利用自己精巧的手艺,进一步形象化,最后才算完成作品。而她们赋予这个作品的东西不仅仅是能让人从表态上得到美的感受,更是能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上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情以及精神。其蕴涵的意义是难以言尽的。总之,海南黎族的服饰,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中非常具有独特、浓郁的民族气息。也是世界传统服饰演绎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同时,中国各地的传统服饰却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所以,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一件十分迫切而且意义重大的事情,中国服饰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精粹,新形势下国内服装服饰博物馆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充分发挥服装服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承担起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任。 服装服饰博物馆 博物馆学 服饰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同时,中国各地的传统服饰却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受现代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传统服饰在人们心目中的关注度越来越低。2005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周秦汉唐文明展”,组织者穿着的汉服几乎没有什么人认识,更有人误认为是日本或韩国的衣服。由于中国衣随人葬的丧俗,一些现存的传统服饰也将随老人的离去而消失。尤为严重的是,这样一件事情居然也被外国人占了先——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旗袍等民国服饰博物馆居然是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博物馆)。而韩国人正在研究中国的丧服并在中国的民间服装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论文。所以,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一件十分迫切而且意义重大的事情。 服饰博物馆是服饰文化的标志,它展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成就。尽管古代中国没有博物馆之说,但是保存和研究文化遗产的史实却是古已有之。周代“天府”与“玉府”、汉代“天禄”与“兰台”的职能即相当于今天的文物保管部门。宋代崇尚古风更盛,且注重鉴定与编撰文物目录,这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现代博物馆的一部分工作。中国正式提出博物馆概念是在1905年创办于江苏南通的“南通博物苑”中,其考证、鉴定与著录工作早已正常开展。1989年海牙《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有关博物馆的定义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从中可以提炼出三个特点:实物性、开放性和研究性。当今世界的博物馆建设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增加了教育功能,实际上就是“传习”的功能:如2001年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在香港举办了《银装盛彩——中国民族服饰展览》,服装服饰博物馆在尊重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护、展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二是增强了专业性或行业性的小型博物馆。所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创办自己的服饰博物馆,甚至有些已经建成并不断的更新,他们立足于复兴中华民族服饰品牌走向国际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结合的重任。 新形势下的服装服饰博物馆将面临新的发展,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博物馆,无论它收藏的是何种类的物品,都应该清楚全球化对它们的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服装服饰博物馆应该是世界一流水平的。从软件、硬件、藏品保护 服务以及对外全方位开放等方面来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上海博物馆都堪称世界一流。我们若要建设一流的博物馆,必须在每个环节都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博物馆的距离,使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同国际接轨,以先进文化的姿态走向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先进行列。 以宁波服装博物馆为例,该馆是中国第一家服装专业博物馆,是一个以展示中国服装服饰文化和历史为主题内容的大型服装博物馆。为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现代化的科学展示手段和利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教学方面,在对外宣传、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等方面,也应该争取走在前列,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大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我们要避免国内服装服饰博物馆“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局面,建立网上博物馆。建设一个全面介绍服装博物馆、系统的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以及多媒体展示、网上教学功能和民族文化研究交流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博物馆面向世界,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服饰文化。 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将陈列展示与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字图像资料,做到资源共享。例如建立多媒体触摸屏演示系统等。这种对于提高展示效率,传播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日本国立博物馆等世界一流博物馆都设置有多媒体触摸屏演示系统,它的建立有利于缩短国内服装博物馆与世界先进服饰博物馆的距离,同时浏览者在展厅里可以查阅更多文字图像资料,获取更多知识。 中国服饰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精粹。新形势下国内服装服饰博物馆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充分发挥服装服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承担起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任。

旅游业在海南产业布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海南旅游开发,主要是优越自然环境吸引游客,椰风海韵,白浪沙滩,自然之美固然让人心旷神怡,旅游更应该挖掘人文之美,人文之美到达人的心灵深处,是更高层次的审美。人文之美,除了挖掘海南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之外,海南红色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海南革命是中国革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在全国都极为罕见。由中国工农红军女子军特务连英雄事迹改编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讲好海南革命故事,开发红色旅游,是海南旅游往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海南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海南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不足。海南红色旅游资源多,内涵丰富,开发现状却不容乐观。据2009年省委党史研究室最新的普查数据,海南省境内红色资源有革命遗址和其他遗址598个,其中,革命遗址有501处。革命遗址覆盖面广,全省每个市县均有分布,无论是沿海平原地区,还是中部山区;无论是汉族聚居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有革命遗址存在。纪念性楼堂馆所方面,目前条件比较好的有海南史志馆、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张云逸将军纪念园、周士第将军纪念馆,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定安母瑞山革命纪念馆。其余楼堂馆所的情况不容乐观,图片和实物资源比较少,对历史资料收集不全,文字组织相当零乱,没有体系,许多景点陈列的资料相互抄袭,展示历史的形式单一,多为橱窗式陈列。纪念性楼堂馆所缺乏专业的讲解员,讲解词没有经过专业党史研究者润色,基本停留在介绍基本情况的水平,对游客没有吸引力。海南红色旅游的游客数量占游客总量很少,处于“绿肥红瘦”的局面。与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占国内旅游总数1/4的成果相比,海南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在全省游客总数中的比例微乎其微[1]。已开发有一定游客规模的红色旅游景区,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海南红色旅游第一品牌是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纪念园位于高速路旁,区位极佳。电影《红色娘子军》使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家喻户晓,纪念园对全国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对红色文化挖掘不足,导游讲解词非常简单,领着游客半个小时浏览完毕,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坐车来纪念园的时间超过了游览时间,让很多游客觉得十分乏味。二、海南红色旅游开发不足的原因首先是海南红色旅游处于起步阶段,红色文化的宣传远远不够,没有讲好海南革命故事。目前全省除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被世人知晓外,还有很多红色故事不为人知。一些游客听过洪常青不认识冯白驹,认识红色娘子军不知琼崖纵队,这说明,海南红色文化宣传还需要加大力度。海南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值得大力弘扬。海南党史研究与红色文化宣传要改变封闭保守、孤芳自赏、自说自话的孤岛状态,要走出海南讲好海南革命故事,让更多游客熟悉海南红色革命故事。其次是海南红色旅游普遍存在遗址遗迹保护不足的问题。红色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历史遗迹,中国传统文化有怀古忧伤的审美情趣,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怀古忧思的作品。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让游客产生时空交错感,身临其境进入一种共情模式,去理解革命者当年的信仰与激情,从而完成精神洗礼与审美熏陶。红色旅游比较红火的地区,都在遗址遗迹保护修复工作上比较成功,井冈山与延安都有大面积的遗址遗迹得到很好的修复。在遗址遗迹保持方面,海南红色旅游面临着严峻挑战,海南革命遗址遗迹,保存完整非常之少,使红色旅游开发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陵水苏维埃旧址保存完好、中共琼崖一大会址、冯白驹故居、云龙改编旧址得到较好修复,其他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以琼崖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琼岛井冈”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为例,保留下来的遗址遗迹几乎没有,原因是当年根据地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建筑如红军医院、琼崖特委都是茅草屋,敌人进攻根据地时一把火就破坏殆尽。后来根据幸存的革命老人指认确定遗址遗迹的方位,修复却成了大问题,茅草屋虽然简陋,修复却不容易。不能修旧如旧,开发了很多现代设施,这样的设计游客并不满意,游客需要真实的历史遗迹,而不是山寨替代品。最后是海南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不足,游客旅游获得感低。海南红色旅游开发,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全省统一规划,也没有一条完整具有历史逻辑的成熟路线。红色旅游景区一般都位于较为偏僻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首先是交通不便,没有公共交通可以抵达,路况也不容乐观。其次是缺乏相关配套设施,基本的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母瑞山革命纪念园,周围只有两个简陋旅馆供游客住宿。海南红色旅游项目单一,主要是听讲解,比较单调乏味,缺乏体验式旅游项目。现代人经过信息时代洗礼,单纯靠听觉接受信息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需要运用多媒体声光电等体验才能使游客做到情景交融,进而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在这方面海南红色旅游普遍不足。三、海南红色旅游的出路红色旅游背后是红色文化,国内红色旅游比较红火的地区都在红色文化上挖掘深入,突出了地方特色。因此,破解海南红色旅游的困境关键是挖掘海南红色文化。首先要深入挖掘海南红色文化,讲好海南革命故事。海南革命最为经典的表述是聂荣臻元帅的题词:孤岛作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海南孤悬海外,长期远离中央,在空间狭小与物资缺乏的不利局面下,创造了海岛长期坚持革命并取得胜利的典范。海南革命的最大意义是琼崖地方党组织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在解放海南的过程中,接应解放大军,成功解放海南岛,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在解放海南岛的过程中,琼崖纵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琼崖纵队的有力接应,解放大军渡海作战抢滩登陆势必要付出重大伤亡,甚至有可能导致战役失败。解放海南岛,中国的生命线——南海就顺势回归。因此,从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角度看海南革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南革命不应被一些人所认识只是中国革命的支流,无足轻重,而应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要加强红色旅游顶层设计,进行高起点开发。深入开展全省红色旅游资源调查和普查,切实摸清家底,找准特色,科学定位,全面发掘海南省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各类革命遗址遗迹。注重把海南红色旅游景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宣传推广,要连点成线,形成规模化集群效益。对部分有条件的景区如定安母瑞山、万宁六连岭纪念园要按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开展标准化示范景点建设。高起点的开发,要改变过去只是把游客带到遗址遗迹听讲解的单一模式,红色文化要以多种形式呈现给游客。以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为例,游客参观完毕,印象不深就离开,并没有达到深度旅游的目标。如果能开发夜间项目,让游客住下来看一场高水平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既能让游客留宿产生经济效益,又能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游客进一步感受红色娘子军精神,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最后,海南红色旅游开发要遵循市场化的路径,提高游客的获得感。红色旅游,基色是红色,旅游是本质,旅游要让人放松身心,获得审美享受。红色旅游不是意识形态说教,不能板着面孔教训人,要遵循旅游的本质、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开发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红色旅游真正地产生效益,扩大影响。党的十九大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海南红色旅游,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实行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3]。旅游公司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要与其他旅游有机融合,使游客在海南旅游获得红色(革命)、绿色(生态)、蓝色(海洋)三种体验。陵水坡村是陵水第一任县委书记黄振士的故乡,是陵水革命的起源地。坡村吸引社会资金,以革命遗址、乡村风情、农家乐等方式建设红色旅游主题公园,既吸引外地游客,也使本地游客周末有很好的选择,是市场化开发的成功案例。海南红色旅游开发,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是重点,要加强党史基础研究,加强红色文化的推介与宣传;市场化开发是方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开发让游客愉悦身心同时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熏陶;创新融合发展是灵魂,红色旅游要与其他旅游相得益彰,三管齐下,海南红色旅游的发展才能真正“红”起来。From梁 科

博物馆是一种社会 文化 教育 设施,它的发生、发展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受社会需要的支配,并为社会条件所制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博物馆的 活动 总结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

非常感激这次有机会去到_博物馆参观,回来之后我感慨万千,这次的参观让我见识到了我们过去的历史,大开眼界,我很多时候都会去想我过去为什么不早点来参观,自从这次去到了博物馆之后我感觉我就深深的爱上了博物馆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在参观的过程当中会有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种有趣不是嬉戏,我是真的感觉一件件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东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非常奇妙有趣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现在我是真的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我希望能够在今后生活当中让自己去学习,多多去接触,见识到一些有趣的文物的时候我就会感觉非常的奇妙,一些过去的上百上千年的东西竟然就在自己的面前,这种感觉是在是太好了,现在我一直都在怀念这种感觉,有的时候我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吸收学习,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抱着学习的心态,这就是现在我对自己的一个态度,这次就去到_博物馆我也有一些心得。

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参观博物馆一行真的也让我感触良多,我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接触这些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浓厚,这绝对不是偶然,我认为我们的过去的就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我们只有了解的过去的才能更好的去面对未来,博物馆就能够让我们明白这个到底,参观博物馆看到我们历史的兴衰,看到的我们的文化的结晶的时候,我便感觉自己未来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因为我们的现在经历的或者我们即将要经历 的,我们的先人们都经历过了,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那一件件漂亮至极的文物,让我流连忘返,我当时站在展厅里面似乎感觉永远都欣赏不够,有些构造复杂,外观精美的文物让我咂舌,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手法之精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我们现在怎么就看不到这些东西了,不禁就惋惜了起来,这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只有见识过了才能知道那种手艺之高超。

我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去,在历史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见证了兴衰,然后存留至今,这次参观博物馆让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虽然我与这些文物只有一面之缘,但是这一面之缘却让在我脑海中深深的扎下了根。

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总结2

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大型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珍藏文物12万其中一尤为青铜器、雕塑、书法和绘画为特色。今天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上海博物馆参观展览”。

第一个展览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展。我一走进展厅,就看到了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青铜器。中国青铜器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青铜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非常完善。我在欣赏时,展览馆内的一名管理员对我说:“青铜器有五大类,分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乐器。它们虽然只有五大类,可这五大类里却有三十六个小类,数目极多。”我一边参观一边听着管理员说的话,想:在这里却应有尽有。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三种,有兽面纹、凤鸟纹和龙纹等。

第二个展览是中国古代雕塑展。我刚进去就看到了珍贵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制作。战国至秦汉时期出现的大量用于陪葬的陶质和木质的人物及动物俑像,展现了强烈的本民族雕塑艺术的特色。就比如说“天王”四大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话中的战将,后被佛教宣传为四个重要的护法神,各守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护持佛法。

第三个展览是暂得楼陶瓷珍藏展。我刚走到里边看到许许多多的文物,真让我大开眼界!当时我看到了许多景德镇的窑,有景德镇窑釉里三彩人物图尊,听说是釉里三彩是置釉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于一器,一次烧造成功,其难度非常之大。此尊绘人物、鹤、鹿、松树等,寓长寿之意。三种颜色均十分成功,是官窑釉下彩的典形器。这种釉下三彩的烧制技术应该说是清朝康熙的特殊工艺之一,康熙以后就逐渐失传。因此,传世品中釉下三彩器十分稀少。

参观完了青铜器展后,时间也不早了,还没有参观完的地方下次再来。

我今天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的青铜器和雕塑陶瓷,又见识到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和书法,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还要再去博物馆,学习更多的知识!

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总结3

海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84年开始筹建的海南博物馆,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两者合署办公。因为当时海南刚建省,百废待兴,政府资金不足,筹建中的`博物馆迟迟没有开工。

20--年11月15日开馆的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是我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省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正在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

馆内设有基本陈列4个,《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目前已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通过琳琅满目的文物、形象逼真的布景及多媒体手段的展示,观众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受海南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氛围。

近年来,我馆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对我省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由馆长丘刚同志担任主编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已于2008年4月正式出版,该卷汇集了大学著名教授、文博研究学者及我馆多位业务骨干,向读者展现了海南古遗址、海南古建筑、海南古墓葬、海南古陶瓷、海南古村落等文物考古的各个领域。此外,我馆拟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海南分册》、《西沙群岛文物普查 报告 》等;个人学术专著有:《三亚落笔洞》、《古书画仿制研究》等;参与编写《中国黎族 传统文化 》、《中国黎族》、《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织锦》等;发表考古发掘报告、论文及黎族传统文化研究 文章 等数十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为研究海南省的历史、文物、民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

海南省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不仅是我省重要的社会文明标志,对建设国际旅游岛和促进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全面推动我省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总结4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总结5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 民俗文化 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最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 参观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

★ 活动总结参观博物馆

★ 参观博物馆的工作总结最新集合

★ 活动经验总结参观博物馆

★ 参观博物馆心得感悟范文

★ 参观博物馆的工作总结优秀范文集锦

★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1000字6篇

★ 参观博物馆的总结最新集合

★ 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范文

白族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1、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

2、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3、语言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

4、文字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扩展资料:

白族的习俗:

1、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2、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3、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族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白族大理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 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万人。善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白族服饰非常好看,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头饰也很有特色,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冠左边有一缕穗,代表“雪”,他的长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龄)。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不包括小孩)。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来代表对客人的尊敬、热情。三道茶是白族

硕士、博士学习期间(1993年9月—1999年7月):1、《大理道教洞经古乐》(论文,独著,载《民族艺术》1995年第2期)2、《大理佛教文化》(论文,独著,载《法音》1995年第10期)3、《白族茶礼》(文章,独著,载《百科知识》1995年第10期)4、《白族本主文化论》(论文,独著,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1期)5、《白族汉字型古文字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论文,独著,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6、《大理道教洞经古乐》(论文,独著,载《民族》1996年第10期)7、《西南民族同根意识初探》(论文,独著,载《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1996年3、4期合刊)8、《从民族文学古籍看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论文,独著,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9、《白文文献》(著作,合著,载张公瑾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版)10、《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著作,合著,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11、《傣族文化志》(著作,合著,载萧克主编《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12、《傣族》(词条,合撰,载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华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版)1999年7月以来:13、《秘鲁:政府行为下的民族语言》(论文,载《民族团结》(汉))1999年4期14、《大理历代名碑》(编著,合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15、《汉字型民族文字的造字方法》(论文,合著,载《汉字的应用与传播》,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16、《略谈方块白文及其历史发展》(论文,独著,《云南民族语文》2000年3期)17、《昆明西山白族的历史与现状》(论文,独著,《大理文化》2001年2期)18、《西山白语概况》(论文,独著,《民族语文》2001年5期)19、《从汉字系文字看汉字符号的多语言适用性》(论文,独著,《云南民族语文》2001年1-2期)20、《傣族宗教与文化》(著作,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编著,合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22、《论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论文,独著,《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2期)23、《白文古籍与方块白文的书写系统》(论文,独著,《民族古籍》2002年2期)24、《白语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论文,独著,《民族语文》2002年4期)25、《日本文字的历史发展及其书写符号系统的构成》(论文,独著,《世界民族》2002年4期)26、《方块白文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因素》(论文,独著,《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6期)27、《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著作,独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8、《双语对白族命名制的影响》(论文,合著,《民族语文》2003年5期)29、《试论水书的书写系统及其文化属性》(论文,独著,《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2期)30、《从书写符号系统看“古白文”的文字属性》(论文,独著,《大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31、《试论白语的基本语序》(论文,独著,载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语言专集》第四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2月版)32、《神奇的古滇国与古滇文化》(文章,独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6月15日)33、《从白文古籍看白文书写系统的历史发展》(论文,独著,载周明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版)34、《白族》(著作,合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35、《傣族》(著作,合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36、《语言与文字》,(编著,合编,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7、《Language policy for Bai.》(白族语言文字政策)(Minglang Zhou and Hongkai Sun (eds.), Languag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49,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8、《白族语言文字研究回顾与展望》(文章,独著,载《大理文化》2005年第5期)39、《社会文化结构与女性文字的发展》(论文,独著,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40、《试论白语的名+量结构》(论文,独著,载李锦芳、胡素华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41、《白族古籍集解》(词条,白文古籍部分,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2、《试论白语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形式》(论文,独著,载《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7期)43、《白族民俗志》(著作,合著,载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4、《民族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32万字,周庆生主编,王锋、李云兵副主编45、《大理丛书·白语篇》(学术资料),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0月,600万字,徐琳主编,王锋、段伶、李绍尼副主编46、《试论白语大理方言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形式》(独著,论文),载周庆生等主编《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万字。47、《汉字:一个奇异吸引子》(独著,论文),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中国混沌语言学新探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万字49、《方块白文》(独著,文章),载张公瑾主编《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2000字。50、《白文与汉字俗字》,论文,8000字,独著,载《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51、《新中国60年来的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万字,载戴庆厦主编《新中国60年来的民族语言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2、《初值与沿流——语言演变的混沌性质》,论文,7000字,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中国混沌语言学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3、《白语简志》(修订),徐琳、赵衍荪原著,王锋修订,载孙宏开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13万字。54、《革命大潮中的白族青年》,3000字,一般文章,载《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2日55、《云南省大理市农村社会保障》,调研报告,3万字,载郝时远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法制建设》,方志出版社,2009年11月版。56、《论白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点的选择》,8000字,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 索引序列
  • 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 研究历史文化论文
  • 自贡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 白族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