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毒理学发展的研究论文

毒理学发展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毒理学发展的研究论文

QU Mingjing, HAN Zhaojun*, XU Xinjun and YUE Lina, 2003, Triazophos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77:99-105Liu Zewen, Han Zhaojun, Wang Yinchang, Zhang Lingchun, Zhang Hongwei and Liu Chengjun, 2003, Selection for imidacloprid resistance in Nilaparvata lugens: cross-resistance patter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周亦红,韩召军, 2003, 褐飞虱对抗性水稻品种Mudgo个体致害性指标。昆虫学报,46(3):305-310周亦红,韩召军,张小敏,庞超,2003,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2):24-28刘泽文,韩召军,张玲春,王荫长,2003,解毒酶系在褐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发展中的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1):24-28韩招久1, 韩召军2,李凤良,李忠英,陈之浩,2003,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1):29-32刘泽文,韩召军,张玲春,董钊,2003,甲胺磷对不同抗性水平褐飞虱品系种群增长的影响。农药学学报,5(1):51-55Han Zhaojiu, Han Zhaojun, Wang Yinchang, Chen Changkun, 2003, Biochemical features of a resistant population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昆虫学报,46(2):161-170Liu Zewen, Han Zhaojun, 2003, The roles of carboxylesterase and AChE insensitivity in malathion resistance development in brown planthopper. 昆虫学报,46(2):250-253(简报)刘泽文,张玲春,韩召军,董钊,2002,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方法的研究。昆虫知识,39(6):424-427李飞,韩召军,王荫长,2002,棉蚜羧酸酯酶同功酶cDNA片段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棉花学报,14(6):336-339Fei Li & Zhaojun Han, 2002, Two different genes encoding acetylcholinesterase existing in 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Genome,45(6):1134-1141Xiaoxia Ren, Zhaojun Han, & Yinchang Wang, 2002, Mechanisms of monocrotophos resistance in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51:103-110Fei Li & Zhaojun Han, 2002,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from Cotton Aphid.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51(1):37-45T Nagata, T Kamimuro, Y C Wang, S G Han & Nik Mohd Noor, 2002, Recent Status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Long-Distance Migrating Rice Planthoppers Monitored in Japan, China and Malaysia.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5(1): 113-116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2,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昆虫学报,45(4):544-547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2,击倒抗性与钠离子通道。昆虫学报,45(3):391-396李 飞,韩召军,吴智锋,2002,取食不同寄主棉蚜的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特性比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5(2):57-60任晓霞,韩召军,王荫长,2002,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动物学报,48(1):121-124韩招久, 韩召军,2002,二化螟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动物学研究,23(1):7-13Li Guoqing, Han Zhaojun, Mu Lili, Qin Xiaoran, Chen Changkun, Wang Yinchang,2001,Natural Oviposition-deterring Chemicals in Femal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47: 951-956韩招久,韩召军,陈长琨,王荫长,2001,杀虫单对二化螟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抑制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3): 27-30李 飞,韩召军,王荫长,2001,棉蚜饲养新方法—笼罩法。昆虫知识,38 (3): 225-227李 飞,韩召军,王荫长,2001,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进展。棉花学报,13 (2): 121-124李 飞,韩召军,王荫长,2001,植保工作者如何利用英特网。农药科学与管理,22 (1): 37-40任晓霞,韩召军,王荫长,2001,棉铃虫对久效磷的抗性和敏感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2):41-44任晓霞,韩召军,王荫长,2001,对久效磷抗性棉铃虫品系的选育及其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1):47-50孙洪武,韩召军,王荫长,2001,棉铃虫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初探。植物保护学报,28(1):91-93李秀峰,韩召军,陈长琨,李国清,王荫长,2001,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1):43-46刘泽文,韩召军等,2001,褐飞虱抗有机磷品系的交互抗性和适合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4):37-40彭 宇,王荫长,韩召军,2001,蜘蛛对农药敏感性的测定方法。动物学杂志,(3)彭 宇,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田子华,2001,江苏省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测定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理。植物保护学报,28(2):173-177彭 宇,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李国清,2001,二化螟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3): 265-268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1,新烟碱类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进展。植物保护学报,28(2):178-182董 健,刘贤进,韩召军,2001,氟虫晴半抗原设计及抗体制备。江苏农业学报,17(3):172-175王心如,陈海燕,肖杭,何冬宁,韩召军,陈长琨,王荫长,何凤生,2001,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农药联合作用的研究。中华卫生劳动职业病杂志,2001,4: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0,南京郊区小菜蛾抗性测定和几种杀虫剂毒力比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4): 21-24孙洪武,韩召军,王荫长,2000,棉铃虫对久效磷抗性的毒理学机制。植物保护学报,27(4):343-348陈长琨,李秀峰,韩召军,李国清,王荫长,2000,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方法及相对敏感基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4):25-28彭 宇,韩召军,王荫长,2000,四种杀虫剂对草间钻头蛛和三突花蛛的毒力测定。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4):116-118刘 瑾,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2000,不同龄期棉铃虫用氰戊菊酯汰选对其抗性发展的影响。昆虫学报,43(4):337-345李秀峰,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2000,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及其机理初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1):35-40陈长琨,李国清,卢 丹,郭慧芳,韩召军,2000,新疆棉铃虫自然敏感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浸叶法的毒力基线。植物保护学报,27(2):168-172Han Zhaojun,Wang Yinchang,Zhang Qiansong,Li Xianchun,Li Guoqing, 1999, Dynamics of pyrethroid resistance in field opulation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in China. Pesticide Science,55(4):462-466许雄山,韩召军,王荫长,1999,羧酸酯酶与棉铃虫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2(4):41-44许雄山,韩召军,王荫长,1999,增效醚对棉铃虫的毒理学研究。农药学学报,1(2):42-46Han Zhaojun,Graham Moores,Alan Devonshire,Ian Denholm, 1998, Association between Biochemical Marks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Cotton Aphid,Aphis gossypii.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62(1):164-171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外界各种有毒物质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毒物、认识毒物,直到研究毒物为人类所用,大约经历了了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到20世纪发展形成了现代毒理学。由此可见,现代毒理学整个发展过程即是人类起源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古人对毒物和中毒过程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生,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常误食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中毒。我国古书籍《淮南子》的《修务训》篇中载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经过长期实践,古人通过对许多动植物、矿物的外形和颜色、味道等学会辨认毒物和非毒物,用文字加以记载。《周礼·天宫》称胆矾、丹砂、雄黄、紫石和磁石为“五毒”。古人还把毒物作为他们狩猎、战争和谋杀的工具,如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把毒物作为杀人工具,直到公元前82年,Sulla颁布法律,禁止用毒物为杀人工具。有关毒物的各种词汇,正是在古人实践过程中,逐渐创造和衍生出来的。如英文“toxic”这个词原来自希腊文“toxon”词意是弓箭,并由此派生出“toxicology”(毒理学),此期间在古埃及和西方的书籍中部有对毒物和中毒的记载。在和疾病作斗争中,人们逐步积累了利用天然产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收载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共计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古人认为:上品“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斟酌为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并且知道毒副作用与服药疗程及剂量的关系。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学有独特的见解。宋代宋慈著《洗免集录》提到因服毒(自杀或他杀)致死,较早地提出了如何进行毒物鉴定的方法,他被认为是法医学的鼻祖。明朝李时珍修《本草纲目》,历时20年,三易其稿而成书,是对我国及国际影响较大的巨著。近代毒理学的萌发和发展1.萌发代毒理学的研究始于16世纪,其背景是西欧开始进人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已认识到应摆脱只凭经验和直观来认识事物,要通过实验观察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最值得介绍的是一位瑞士科学家Paracelsus(1493~1541)最先奠定毒理学的实验基础,开始萌发了近代毒理学的幼芽,摆脱了直观和经验研究的模式,尝试用实验研究、分析对比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Paracelsus也是一名著名的医学家。他有一句名言“What is there that is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译成中文就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样没有毒,只有正确的剂量才能使药物不成为毒物”。明确指出,化学物质的剂量和它的毒性关系,是毒理学的中心问题。在此期间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研究职业性铅中毒、汞中毒、煤烟和烟垢的毒性危害等,并提出了职业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的早期概念,为近代毒理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2.发展19世纪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西班牙籍学者Orfila(1787~1853)首先提出的。19世纪初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许多工人在工厂、矿山从事繁重的手工业生产,劳动环境恶劣又缺乏防护,曾出现过多次严重急性中毒事件,如陶瓷工人发生铅中毒,多数采矿工人发生汞中毒、磷中毒,矿工多数息有矽肺,甲醛中毒也屡见不鲜,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许多学者围绕各种职业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展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使实验毒理学获得迅速发展。Magendie(1783~1855)、Orfila(1787~1853)、Lewin(1854~1929)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毒理学研究,为药理学、实验治疗学和职业毒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Orfila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曾在法国用几千条狗做实验,多次反复地观察到有毒物质与生物机体发生毒效应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并建立了生物的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为法医学和犯罪学开辟了用尸检材料和化学分析方法作为中毒的法律证据,促进了法医学和犯罪学的发展。1815 Orfila出版了第一本毒理学专著“Traite de loxicoloie(法语)”,并提出毒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期还有很多学者进行实验研究,如著名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1878)研究一氧化碳和箭毒的毒性作用及性质,直到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出版了许多有关实验方法及描述多种毒物的专著,促进了近代毒理学的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代毒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及其特点20世纪是毒理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生命科学倔起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现代毒理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又推动了现代毒理学的迅速发展。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的奥秘。遗传密码的破译,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确立,重组DNA技术的建立等,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技术全面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了现代毒理学中,所以在凹世纪四年代后,现代毒理学的分支学科如雨后春笋,蓬勃地发展起来。我国现已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现代毒理学分支学科有30余个,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分子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在建立和应用分子终点的新方法后,对预测致癌性化学物质开辟了新的前景。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近代毒理学的基础上,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完善当今的边缘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毒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20世纪印年代后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按学科领域分类 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军事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临床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兽医毒理学、饲料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昆虫毒理学、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放射毒理学、毒理学史毒理学。(2)按靶器官分类 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肺脏毒理学、血液毒理学、眼毒理学、神经与精神毒理学、行为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生殖发育毒理学、皮肤毒理学c(3)按机制研究分类 生化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膜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受体毒理学、量子毒理学。(4)按化学物质分类 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高分子化合物毒理学、材料毒理学。以上众多的毒理学的分支学科,既在毒理学的领域之内形成交叉,又与生命学科领域的相关学科交叉,使毒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可以预计将来还要出现新的分支学科。2.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间学术交流频繁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毒理学会的国家(1960),又是第一份专业性杂志“Toxicnlogy and pharmacoiogy”发行的国家(1958),这是现代毒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现代毒理学的成熟,而且也促进了毒理学的飞跃发展。此后,国际毒理学会及各国毒理学会陆续成立,学术会议及国际间联系频繁。论文逐年增多,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召开毒理学学术会议10次以上,创办的专业性杂志超过70种,每年出版的学术专著20。25种,大型国际毒理学会议1977~2001年共开过9届会议,已出版了9本论文集。自从1907年化学文摘问世以来,至1991年初共收集有关毒物的毒性及毒理学文摘量67959篇,其中1991年只一年就收集丁12584篇,是20世纪韧10年累计(1907~1916)276篇的46倍。第一届美国毒理学学会只有会员20人,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今已有会员4000余人。国际毒理学联盟(IUTOX)自1977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当时只有国家和地区毒理学会成员13个,现今已增加到43个,拥有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的毒理学家2000余名做为IUTOX的主要成员:继美国成立毒理学会1960年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欧共体、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先后成立了毒理学会。我国毒理学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正值卫生毒理学大发展时期应运而生的。此时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毒理学专业处队伍,有会员100余名,多数分布在预防医学科研单位,当时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1993年12月9日中国大毒理学会正式成立,同期陆续成立了16个二级专业委员会,发展会员300余名。截止2001年9月注册会员已有1100余名,现有二级专业委员会及地方毒理学会30余个。1997年中国毒理学会已加入国际毒理学联盟及亚洲毒理学会。1995年旅居美国的华人毒理学家为报效祖国,成立了中国旅美毒理学家协会,积极开展与国内毒理学界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举办过“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讲习班”,并出版了《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生命科学专著。德国已建立了对毒理学工作者毕业后教育模式,是教育界与毒理学界相结合的产物,提供了涵盖毒理学全部学科范畴的最好教育,受教育者可得到毒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系统理论培训,并获得德国实验与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协会(DGPT)颁发的“毒理学专家”证书。德国的这一举措受到世界各国毒理学界的重视。2001年在第9届国际毒理学联盟大会上,各国专家同意成立毒理学家国际认定机构。考虑到未来国际间的合作,国家应为新一代毒理学家的教育和认定确立标准。我国已经跨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门槛,毒理学界国际间合作与学术交流极为频繁,结合本国国情,拟订适合中国实施的认定程序,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毒理学家作出贡献。3.研究机构不断地完善,研究的项目更加前沿各国政府、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各种毒理学研究机构,如美国较著名的国家或军方从事毒理学研究机构有国家肿瘤研究所,美国毒理学规划组织由7个国家级研究单位组成,其中国家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所为组成单位,负责审批每年由国家拨款、资助或契约方式资助的课题,1980年立题9900个,资助金额达4亿美元,到1992年每年增加到8亿美元.1998年美国毒理学会及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BEHS)计划完成一项重大课题“环境基因组研究”,国家投资6000万美元,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他们计划从各主要民族中选出1000人,就每个人基因组中的200个以上关锭基因进行测序,然后详细研究这加多个基因各自的功能,并对受检人群进行健康调查,研究这些关键基因与受检人群中各种高发疾病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十分艰巨复杂,耗资惊人,可是一旦成功,将会攻克人类各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实现人类世代梦寐以求的夙愿。世界上著名的大型企业,如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美国杜邦公司、道氏公司等都设立毒理学研究所或研究室。每年投资巨额资金,进行毒理学研究及危险度评价,仅美国就有这种独立的研究单位数百家,估计全世界可达到上干家,他们具备优良的科学设备及集中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毒理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4.“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引导现代毒理学跨人新时代在20世纪中,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及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大自然采取了过度的开采利用,工业发展迅速,导致大量有害因素(物理、化学、生物)释放到人类生存环境中,危害到人类健康。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毒理学界迎来了新的挑战,即研究机体对环境中有害因子易感性机制和对其进行鉴定及评价,特别是对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进行准确判断,是当前毒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与人类生存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毒理学在生命科学中的特有作用将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健康事业中得到充分展示,生命科学领域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以人类基因计划(HGP)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给毒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1世纪的毒理学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著名的毒理学家Terhard Zhinden在1992年第6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指出,实验毒理学研究划分为3个时代:①发现时代:从上个世纪延续到21世纪初,其发展高峰期是20世纪80年代;②生物机制探索时代: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高峰期在20世纪90年代,并将在21世纪继续延伸下去;③个体表达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进人发展高峰时期。个体表达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受环境因子暴露个体的遗传背景的重要性。这个时代的毒理学家将鉴定出大量的特征性遗传表达标志,并揭示出决定暴露个体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来实现,人们更为关注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如肿瘤)中的重要性。毒理学家Kenneth olden博士在2001年澳大利亚里斯本举行的第9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他做了一个精辟的论述“遗传装弹药、环境扣板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引出了毒理基因组学,从而赋予了毒理学新的发展机遇,使毒理学家更能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迎来毒理学发展的新时代。

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医学就是处理及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欢迎阅读。

浅析预防医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工业和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预防医学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其理论研究结果早已应用到我国的卫生事业当中,为我国甚至全球人类的健康预防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现状;研究

1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

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2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新的健康观以及新的医学模式都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慢暴露出了该模式的消极影响以及局限性,因为比如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或艾滋病不能应用该模式来解决的。因此,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个新的医学模式,积极的影响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发展,使得预防医学从社会心理因素这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让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WTO指到“健康是社会适应能力上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而不单单是没有虚弱或者疾病”,这个新的钙奶,让“没有病就是健康”这个就观念消失不见,同时也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层次更高一级。临床前期预防、病因预防以及临床预防等提前预防的工作早已在实践中逐渐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举措。

新的生物学方法让毒理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目前对于致癌作用机理的关键研究方法就是分析癌基因问题。细胞学方法中的传代和原代细胞培养法现在还被污染物代谢致癌或者致突变的研究广泛应用。近些年,利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毒性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一些传统的毒性慢性试验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来代替。生物学毒性量效、活性与污染物化学结构关系通过数学方程式来表示的研究是近些年毒理学的研究前沿。上述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概念的不断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为环境污染物作用机理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膜毒理学领域,污染物对生物膜及细胞膜功能结构的影响研究是目前来看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科。在皮肤以及粘膜的研究领域,掌握了大气污染物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呼吸道侵蚀机体。以上的器官组织水平以及细胞组织相关的毒理学研究也渐入佳境。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癌细胞或者突变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上述这些都使得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不断进步。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让预防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疾病控制的新阶段

目前比较先进的基因研究技术,比如核酸杂交、DNA测序、基因克隆技术、DNA重组等已经逐渐运用到预防医学的实际应用上,疾病控制在研究的道路上又有了新途径。比如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生物传感器、PCR技术、抗HBsAg单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监测技术以及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工程菌比如含抗DDT基因菌、“超级菌”等的开始运用在净化环境上,显著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意义重大。上述先进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预防医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业高速发展,以因特网为标志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或者早已改变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科学研究。信息网应用在医学上,让我们没一个人同国际的先进研究机构取得畅通的连接变成现实,让全球范围内的远程专题讨论和会诊、信息交流与文献检索及疫情通报查询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有力的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3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预防医学会向着一个全新的道路前进。第一,预防医学正在进入一个社会预防为主的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慢慢的代替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大众也开始认识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社会。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想,就必须让医学彻底的社会化。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人们合理消费,广泛的宣传健康教育是完成医学社会化道路上的一项关键任务。第二,其次,预防医学朝着促进健康、防治结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道路前进。随着我国文化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不仅在得病的时候得到及时治疗,并且还应该了解并掌握保健和预防常识,丰富自我保健知识,保障身体健康。因此,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相互结合。第三,健康和环境问题会成为预防医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四大问题:能源匮乏、控制疾病、人口*炸、环境污染。其中得到全球关注的是环境污染问题,预防医学需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积极解决参与到健康和环境问题上来。最后,预防医学也很有可能朝着注重行为、精神以及心理原因对健康的影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卫生心理教育、国家政策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预防医学会为我们人类控制疾病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美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杨德富.我国预防医学研究浅析[J].中外医疗,2009(09).

[2]林琳,叶冬青.定性研究方法在预防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03).

[3]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4]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2).

[5]李君文,袭著革,晁福寰.科索沃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及对我军军事预防医学研究的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12).

[6]赵西龙.预防医学研究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责任[J].宁夏医学杂志,2012(07).

[7]蓝毓营.壮医预防医学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02).

病毒的发展研究论文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能够安全工作,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入手,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计算机病毒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计算机病毒全文如下:

摘要: 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背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型别以及防治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一、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①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式嵌入到宿主程式中,依赖于宿主程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式是否为病毒程式的主要依据。

②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档案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③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式或者磁碟的引导区甚至硬碟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④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启用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⑤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式的病毒程式,即源病毒程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⑥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资料资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执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体构成破坏等。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可怕的破坏性才使得计算机病毒令人如此恐怖。

三、计算机病毒的型别

①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碟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碟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资料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②档案型病毒。档案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档案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③指令码病毒。指令码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指令码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体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指令码语言中巢状的命令。

④“特洛伊木马”程式。特洛伊木马程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体来说都更加了解使用者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执行特洛伊木马程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四、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利用网路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总称。而现在网路时代的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一个概念,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是指以网路为平台,对电脑保安产生安全的所有程式的总和。

①“间谍”式木马病毒出现。如果说传统木马病毒是个的话,那么现在的木马病毒则更像一个活生生的间谍。如今“间谍”式木马病毒一般是指利用系统漏洞进入使用者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修改登录档自动启动,执行时故意不被察觉,将使用者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资讯都暴露在网路中的病毒程式。

②可以自我完善的蠕虫病毒出现。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路缺陷外,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人技术。如:“密码”病毒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诱使使用者来主动执行病毒,等等。

③黑客程式。随着网路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必须重新来审视黑客程式。黑客程式一般都有攻击性,它会利用漏洞在远端控制计算机,甚至直接破坏计算机。黑客程式会与木马程式相结合,对电脑保安构成威胁,所以黑客程式也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总之,现在的计算机病毒都呈现出隐蔽性、欺性等复杂的特点,让人们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五、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①引导型病毒的预防。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记忆体。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防写,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

②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档案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档案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档案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档案的其他档案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档案染不上病毒,档案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③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④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

⑤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强对计算机行业高智商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巨集观背景下,计算机网路世界早已融为一体,跨国进行计算机病毒攻击也已出现。为此,世界各国要本着维护计算机网路安全执行的高度,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计算机病毒犯罪。

六、结语

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预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以保护计算机网路安全,使得计算机网路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卓新建等.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第二版

[2]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3] 张仁斌等.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随着资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也随之产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巨大破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网际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预防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计算机网际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有全球网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相互间的邮件的传输和档案快递方面更加的方便,人们在网际网路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伴随着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也得到了发展。在网际网路的环境中,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指数模式,其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如果计算机病毒入侵了计算机网路系统,因其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软体系统的瘫痪。本文重点研究了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计算机网路安全;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一般情况下,电脑保安包含了软体和硬体的安全,同时还包含了计算机资料资料安全以及计算机执行的安全,因此,计算机的安全对于相关资料的储存管理与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为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也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网路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进行不断的研究。

1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然灾害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资讯系统比较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溼度、温度、冲击、振动等诸多因素。而不少计算机房常忽视防震、防火、防电磁泄漏等方面的工作,接地系统也考虑的不够周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软体漏洞

黑客对计算机发动攻击往往把网路软体的漏洞当成最好的利用条件,此外,还有软体“后门”的问题,这些“后门”都是软体设计程式设计人员为了自己方便才进行设定的,通常情况下。外人难以得知,而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和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黑客的攻击和威胁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路上,黑客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愈演愈烈,已成为具有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各种各样的攻击者活动的舞台。之所以会出现黑客,大多情况下,并非黑客本身有随意入侵的本事,往往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漏洞。资讯网路具有缺陷和不完善性,这正好成了黑客或病毒进行攻击的绝佳途径,资讯网路的脆弱,引起了不少资讯社会的脆弱和安全问题,对人们和社会构成了极大威胁。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通常是一种由人为编制、对计算机效能和资料进行破坏且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式程式码,它感染速度快、破坏性强,且传播形式复杂,很难彻底清除,可以轻易对硬碟、光碟机、主机板等造成破坏,是当今网路安全的头号强敌,一旦病毒在网路上扩散,会引起网路的瘫痪,使之不能正常执行。所以,加强网路安全防范意识尤其重要。

2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加密技术

资料加密是指根据一定的演算法,将原有的明文或资料进行定的加密转换,对所进行的储存和传输工作进行加密,只有相关的资讯使用者进行解密之后才能对相关资料进行使用,这同时也是资料保密性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通常来说,加密演算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称加密演算法,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演算法。对称加密演算法主要是指进行解密的钥匙都是一样的,而非对称加密演算法所受用的钥匙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非对称加密的方法运用更为广泛。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运用广泛,主要用于网路访问控制、阻止外?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欠ń?耄?芄挥行У囟阅谕?试唇?斜;ぁ7阑鹎蕉允?莅?械脑吹刂泛湍勘甑刂芬约霸炊丝诤湍勘甓丝诘刃畔⒔?屑觳猓?儆胩崆吧柚玫姆梦士刂乒嬖蚪?衅ヅ洌??a href='' target='_blank'>成功,就允许资料包通过;若不成功,就丢弃资料包。状态检测防火墙是当下市场上最常见的。防火墙一般只能防止外部,对内部网路起不了作用。

物理隔离网闸

物理隔离网闸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资讯的安全性进行保护,其工作原理就是运用多种的控制功能进行固态开关的控制,从而保证对相对独立的主机系统进行一定的读写分析。而进行连线的主系统问,并没有相关的物理连线和逻辑连线,同时也不存在对资讯包转发的依据,所以,从物理方面来说,物理隔离网可以有效的对黑客进行预防。

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通常就是:繁殖性强、攻击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传播方式多样、破坏能力大,其注入技术可分为无线电方式、后门攻击式、固化式方式以及资料控制连线方式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造的,这也导致计算机病毒对其系统自身和资讯储存等危害非常大。网路病毒技术一般有三种,一是病毒预防技术,利用固有的常驻系统记忆体,优先获得系统控制权,判定病毒是否存在,做好病毒扩散的预防工作;二是病毒检测技术,对档案自身特征和病毒特征对计算机进行侦测,判断系统是否感染病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资讯网路安全以及网路病毒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应的,资料保密也发展到了更重要的阶段,资料保密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网路资讯科技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网路安全技术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网路病毒技术等,相应的,网路安全不仅需要技术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法律法规,并对资料资讯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加强,大力的进行宣传教育,尽可能的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范文二: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

摘要:资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资讯,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更是开创了资讯时代的新纪元。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安全隐患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计算机病毒,极大的威胁了资讯保安,在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通讯中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应用中常见的病毒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分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病毒防护措施,以促进电脑保安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

1计算机病毒

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造成破坏,使之无法使用,甚至会对硬体系统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着复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感染往往无法彻底根除。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通常附着于各类档案中,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中迅速传播,且又难以根除。当感染了病毒的档案被复制或者传输时,病毒就随之传播开来。病毒布局与独立性,其往往隐藏于执行程式中,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一旦被感染轻则计算机装置执行速度降低,重则会使得硬体装置瘫痪,资料被破坏、丢失,给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病毒破坏过程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潜伏。在这一阶段中病毒始终为休眠状态,需要通过某一条件进行启用。这种条件一般为时间、程式、档案或者磁碟容量超出某一范围等,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潜伏期。其次是繁殖。这一阶段中,病毒会将自身在特定的系统区域或者程式中防治同自身的副本,受到感染的程式都会含有病毒副本。继而是触发。这一阶段中,病毒会通过某一系统事件被启用,从而实现其功能,而触发事件往往依照病毒的不同而不同,激发功能也可能包含病毒的复制次数。最后则是执行。在这一阶段中,病毒最终实现自身功能,这一功能可能无害也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寄生病毒、以及隐形病毒和多型病毒等。寄生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病毒形式。其主要在可执行档案中附着,当执行该程式时,该类病毒就会急需感染其他档案,以此重复执行。而储存器病毒则主要驻留于主存中,从而感染所有的执行程式。引导区病毒主要对引导记录进行感染,从而在系统中传播。隐形病毒是一种针对反病毒软体设计的病毒种类,在反病毒软体进行病毒检测时能够隐藏自己。多型病毒则是一种在感染时会发生改变的病毒,若通过检测病毒“签名”的方式检测该种病毒,则无法检测出。

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便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首先为移动储存装置。移动储存装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常见的移动储存装置包括行动硬碟、U盘以及光碟等。这些介质使用频繁,移动性高使用广泛,一旦移动储存装置中感染了病毒,不但会破坏装置中原有的档案,还会对装置硬体完成损坏,一旦移动储存装置又连线了其他计算机,则会将病毒传播出去,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其次为网路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际网路,网际网路以其便捷的资讯传输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网际网路中所传播的资讯、资源等并非是完全安全的。其中夹杂的病毒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网路传播方式包括即时通讯软体、网页以及邮件等,计算机病毒会附着于正常档案通过上述方式在网路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目前几种传播方式中最快且影响最广的。系统漏洞以及软体漏洞是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另外,计算机中不可移动的硬体装置也能够传播病毒,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种类极少,但其破坏力无与伦比,且目前没有检测手段能够对付该种病毒。无线通道以及点对点通讯系统也是病毒传播的方式。由于无线网路传输中,资料资讯的加密很弱或者有些根本没有加密,因此该类资讯极易容易被窃取、修改,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而随着无线网路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路应用的普及,大量针对无线终端的病毒层出不穷,无线通讯网路成为了病毒的又一“温床”。

2防护措施

防治是减少、消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病毒侵入系统。从而削弱病毒的危害性,降低病毒攻击的成功率。但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这个目标无法完美实现。目前对电脑保安技术中防护病毒的措施主要有三步,即检测、标识、清除。若被感染的程式被检测出来但无法予以标识和清除,那么就只能被丢弃,使用者可以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程式,以此消除病毒威胁。病毒防御技术在发展,同样病毒技术也同样在发展,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最早出现的病毒主要由程式码片段构成,相对较为简单,当时使用的反病毒软体也同样较为简单,秩序对病毒程式码进行标识清除即可。但随着病毒技术的不断演化发展,反病毒也越来越精密复杂。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常识也随之普及,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知识和技能,下面便针对几种常见的病毒预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1系统备份。在确认计算机未感染病毒时,对使用者系统中重要的档案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受计算机病毒攻击而崩溃时进行恢复。除了系统本身的备份外,也要及时备份使用者资料。2安装防病毒程式、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并定期扫描,同时,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特征程式码库升级,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及时的线上升级。3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同时为作业系统及时安装补丁,阻止程式入侵作业系统。经常使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体对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查杀。4关闭系统还原。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选中“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5注意远离恶意网站或不健康网站。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防毒软体的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网页监控”,以免遭到病毒侵害。6不要开启不明来历的邮件。邮件是传染病毒最快的也是影响最广的途径之一,若邮箱中发现不明来历的邮件,一定不能轻易开启。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文化秩序也烙上了资讯文明的烙印。但是技术带给人们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始终是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路应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来自网路外的计算机病毒就是现代资讯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应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是目前电脑保安技术研发的重点。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进行研究能够令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攻击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进行防范,保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路安全,发挥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路的积极作用,令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闫丽娟.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资讯与电脑,20105.

[3]张冠群.浅谈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尿毒症发展研究论文

中国人民武警总队第八分院院长、上校衔级北京体坛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2001年被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聘为顾问医师2002加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2013年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 2001年9月18日 获得世界华人医学领域成就奖获奖原因:在执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益肾解毒汤”治疗尿毒症356例论文》发表在由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现代临床医药杂志》,被评为界华人医家优秀论文。2002年4月15日 参加全国疑难病症临床诊疗经验研讨会 期间论文《“益肾解毒汤”治疗尿毒症156例临床观察》被评为一等奖。2003年4月《中药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200例临床分析》发表在中华医学创新杂志第四卷第四期,引起巨大反响,此杂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世界医药出版社主办。2005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第二届疑难病防治经验研讨会,受到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国家副委员长许嘉璐亲自接见并颁奖留影。 2005年至2012年,带领肾病专家组潜心研究“益肾解毒专利治疗体系”201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邀请的肾病学术研讨会,参加为控制肾病发展,交流肾病治疗经验,去西欧8个国家考察。2013年5月12日 在国家卫生部全国肾病诊疗研讨会 上,“益肾解毒专利治疗体系”新成果学术报告一经公布,获得了包括中医治肾病最高荣誉的“突出贡献奖”在内的三个奖项,其他两个为中医创新奖以及优秀论文奖。

1996年,侯凡凡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这医学科学园地里跋涉探索。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起早贪黑,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实验室里度过;实验需要人的血细胞,为了加速研究进程,她记不清有多少次将50毫升的针筒,扎向自己的手臂。常常是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冷水,困了饮一杯咖啡提神。迷人的异国风光、五光十色的他乡风情,她没有时间去欣赏,唯一的心愿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先进仪器和实验条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早日学成,报效祖国。她的时间几乎全部给了实验室、图书馆,全部用在听课、作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上。有时为了一个难题的破解,她反复试验,核对数据,不厌其烦。每次回到住处,人常常累得像散了架似的不想动弹。耕耘必有所获。留美3年多,她先后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3次在美国肾脏病年会、国际肾脏病年会上作大会学术报告。

1996年,获欧洲透析、移植学会"杰出科学报告奖"。

1997年,获美国肾脏病学会"蓝绥带奖",同年又获国际肾脏病学会"研究员奖"。她由博士后研究人员晋升为首席研究员,为中国人争了光。侯凡凡的卓尔超群,赢得了国际专家的关注。

1998年,哈佛医学院和新加坡国家肾脏基金会同时给她发了聘书,任命她为高级研究员,年薪10万美金。在优厚的待遇面前,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和追求,就是医治好更多的中国患者,毅然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带着自己平时节俭购买的大量实验用品和资料,回到了祖国。回国后,她担任了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肾脏病中心主任,迅速展开了新的工作。

1999年,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现为南方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2003年,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称号。

2009年1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2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1年入选全国医患和谐典型人物。

2012年当选中国 ***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2年当选开发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低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危险性,结果被一些国际上经典教科书引用,推动了临床医学界对此类患者治疗策略的改进,为提高肾脏保护疗效和治疗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为防治透析主要致死、致残并发症建立了新方法。她还通过系统的基础研究,发现了蛋白质氧化产物等促进肾脏病变进展和心血管并发症的新致病分子,阐明了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为防治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新靶标。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基金3项。发表论著292篇,多次在国际肾脏病学会、美国肾脏病学会等国际学会获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等荣誉。曾多次在国际主要学会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发表论著292篇,多次在国际肾脏病学会、美国肾脏病学会等国际学会获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曾获2003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部级)、2004年和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2003年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称号。

荣获"何梁何利奖"(2006年)、第二届"中国医师奖"(2005年)、第七届"丁颖科技奖"(2004年)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称号(2002年)。第六届"南粤巾帼十杰"

走上科主任岗位后,侯凡凡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始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个人,每天在科室工作14个小时。她反复告诫全科人员,我们当医生的心里时刻要装着病人,能为病人节省一分钱的事我们都要去做,哪怕病人不理解,甚至我们受委屈也要去做。1999年5月的一天,清远的一位病人来到肾内科,请侯凡凡帮他造一个血管瘘,以便他继续透析。侯凡凡没有贸然答应他的要求,而是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并为病人做了全面检查,结果发现引起病人肾功能衰退的病因是肾内有结核,若对症治疗,病人完全可以不用透析。当她把这一诊断结果告诉病人时,病人一脸疑惑,甚至怪她不负责任。侯凡凡恳切地对病人说:"透析我可以给你做。可是你想想,我们为什么看着到手的钱不赚而要你选择保守治疗?如果你还想不通,就让事实和疗效来说话!"一个月后,这位病人健步走出肾内科,甩掉了透析的包袱,重返工作岗位。实践使她认识到,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头脑清醒,善抓机遇,等靠要不行,只有勇于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为此,她与全科人员对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尿毒清颗粒被全国广泛使用,并销往东南亚及美国,获国家新药批准证书,实现成果转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地改善了学科建设的支撑条件。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全军一流的血液净化中心和实验室。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名,毕业的学生人人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有的成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同时,侯凡凡也带出了一支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中青年骨干队伍,科室有医护人员近60人。她本人当选为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透析杂志副主编;肾内科实验室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2000年,经总后勤部批准,肾内科升格为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作为一名在临床摸爬滚打20多年的医生,侯凡凡深切体会到,临床科研一定要为病人服务,紧靠患者的需求,要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为努力的方向。那种为科研而科研,只会"杀老鼠",却不能为患者解决诊治难题的医生不足取。几年前,一位慢性肾衰的患者急需肾移植,移植前查体发现病人肺里有一个钙化灶,X线检查及结核常规检查(如皮试)结果都显示阴性,就放心做了移植。可是,病人术后不久病情突变--因抗排异处理引发结核全身性播散而导致死亡。患者的死,给侯凡凡深深的 *** 。她和导师张训教授决心解开这个迷。经研究发现,慢性肾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结核感染率是正常人的6倍,而且70%的结核发生在肺部以外,难以捕捉和控制,延误诊治是这类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了找到一种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侯凡凡展开了大量临床病例的收集,足迹遍布粤、闽等地。她从自己做抗原干起,对慢性肾衰及肾移植后结核感染的治疗、活动性评价、预防治疗特征及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国内首先采用检测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来早期诊断慢性肾衰伴发的结核,解决了这一特殊人群结核感染的诊断难题。作为肾病专家,目睹了慢性肾衰病人因感染反复住院,往往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含泪放弃治疗时,侯凡凡就暗下决心找原因,为此她不惜花费十年的时间去寻求答案。经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她从整体、细胞到分子等不同层面对慢性肾衰时单核、淋巴、红细胞等免疫缺陷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一些重要的创新性发现,如慢性肾衰时,单核细胞调理素受体功能有缺陷,因此通过为病人补充该调理素(纤维连线蛋白)就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由于这类发现,目前经治疗的慢性肾衰病人有多达20%得以恢复正常工作。国内10余家医疗单位初步套用该成果后,病人的免疫状况都得到了改善,感染率下降了26%-30%,每年为患者和社会节省医疗费用约亿元。作为医学专家,侯凡凡就是这样时时刻刻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患者服务,为患者带来实惠。

一、为防止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提供新策略

侯凡凡通过循证医学研究,为延缓慢性肾脏病发展提供了新策略。慢性肾脏病一旦出现肾功能减退,将不可避免地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是目前被证实能延缓早、中期慢性肾脏病发展的主要药物。传统观念认为,该类药物对晚期慢性肾脏病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故当前80%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未接受有效治疗。侯凡凡领导的团队通过为期5年的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首次证实ACEI显著降低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危险性,使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时间延缓1倍以上。这项由中国大陆学者独立完成(作者和单位均在中国大陆,侯凡凡为第一及通讯作者)的成果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于医学界最权威的杂志N Engl J Med (影响因子)。鉴于该文的重要价值,N Engl J Med配发社论,称该研究"改变了晚期慢性肾脏病禁用RASI的传统理念","是更改我们对慢性肾脏病治疗策略的时候了"。论文2006年发表至今被SCI收录期刊他人引用104次。内科学年报(Ann Intern Med,IF )在2007年发表的"内科学进展"和2008年发表的"肾脏病学进展"中分别将其列为 "对内科医师临床实践最重要的论著"和"对肾脏病临床实践最重要的论著" 之一。结论被载入内科学经典教科书 "西氏内科学(23版)" 和肾脏病学经典教科书"The Kidney(8版)"。被教育部评为2006年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被全国49家医院套用。

侯凡凡及其团队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采用大剂量RASI以减少蛋白尿能较常规剂量用药更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脏病发展,首次用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抗蛋白尿治疗能改善慢性肾脏病的肾脏预后。结果发表于肾脏病专业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J Am Soc Nephrol(影响因子),为临床干预慢性肾脏病进展提供了新策略。

她还通过基础研究,发现了促进CKD进展的新致病分子。首次证实CKD时体内潴留的氧化损伤蛋白能作为内源性毒素促进肾脏炎症和纤维化,是一类促使肾脏病发展的新的生物致病因子,结果发表于J Am Soc Nephrol (影响因子)和Endocrinology(影响因子)等国外著名期刊,为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提供了新靶标。

上述成果不仅改善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减少了尿毒症的发生率,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卫生资源,并且推动了我国循证医学研究的进步。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为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心血管病变提供新策略

侯凡凡领导的团队为我国慢性肾脏病人群心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依据。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慢性肾脏病死亡的首位原因,防治心血管病变是降低慢性肾脏病死亡率的主要措施。侯凡凡组织、完成了我国5省、自治区慢性肾脏病人群心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我国慢性肾脏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建立了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资料库,为针对我国患者特点开展防治提供了依据。她并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为防治慢性肾脏病左心室肥厚等心血管病变提供了临床依据。

她还通过临床基础研究,对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病变的机制提出了新观点。首次提出慢性肾脏病时糖化终产物-受体轴上调和晚期氧化蛋白质产物潴留促进微炎症反应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结果发表于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影响因子)和Antioxid Redox Signal(影响因子)等国外著名期刊,为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心血管病变提供了新靶标。

三、为防治透析相关的致死、致残性并发症提供新策略

1.为防治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提供了证据。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是长期透析患者致残性骨关节并发症,发病机制不明。侯凡凡发现透析患者循环蓄积的β2微球蛋白(β2M)通过与组织中糖化Ⅰ型胶原的结合在关节部位沉积并在局部被糖基化,形成一种特殊的淀粉样蛋白,这种糖基化β2M与关节滑膜细胞表达的糖基化产物受体相互作用,促发关节炎症和损伤,从而阐明了"无毒"的循环β2M在关节选择性沉积并导致组织损伤的机制。该结论被之后国外大样本组织学研究证实并被载入6部国外教科书;她还根据国人关节袖数据建立了无创超声诊断方法,改变了该病依赖组织活检、无法早期诊断的现状,已在全国推广套用;她发现肼类化合物抑制β2M的糖基化,为之后开展的临床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上述研究结果发表于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影响因子)等国外著名期刊。

2.为防治腹膜透析导致的腹膜硬化提供了依据。发现当前临床采用的腹膜透析液配方中作为渗透活性物质的高浓度葡萄糖增加腹膜间皮的细胞外基质合成,促使腹膜纤维化,为改进腹透液配方提供了依据,获1995年欧洲肾脏病透析移植会议"杰出科学报告奖"。根据该发现及之后其他学者的类似报告,目前已用其他渗透活性物质取代葡萄糖配制腹透液。

3.为防治透析感染并发症建立了新方法。1)建立了慢性肾脏病并发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解决了这一特殊人群结核病早期诊断的难题,经10年临床套用,证实该法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定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结核病预防治疗指征,通过2382例为期4年随访,证实预防治疗使活动性结核发生率降低了57%。2)证实我国透析患者鼻腔金葡菌慢性携带状态是其菌血症高发的原因,据此对携菌者实施预防治疗,使透析菌血症发生率降低了67%。3)制定了肝炎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术前肝组织学筛选标准,使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降低了86%。上述治疗方法在26个省、4个直辖市的104家医院套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围绕上述工作,侯凡凡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论著144篇,被SCI收录42篇,其中包括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20篇。论文被他人引用共1513次,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著被8部国外教科书他人引用15次,包括1部内科学经典教科书(西氏内科学)和2部肾脏病学经典教科书 (The Kidney和Textbook of Nephrology)。

主编出版"危重症肾脏病学"1部。2001年以来19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论文4次在国际主要专业学会获奖(欧洲肾脏病学会"杰出科学报告奖";美国肾脏病学会"蓝绶带奖";国际肾脏病学会"最佳论文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国际肾脏病学会曾以"A Voyage from China"为题在其机关刊物ISN NEWS 对她作专题报导,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973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7项。

担任Nephrology、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等SCI收录期刊的栏目主编或编委,兼任香港肾脏教育研究基金会等机构和院校的客座教授。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第七届"丁颖科技奖"等科技奖励。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 和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侯凡凡具有良好科学道德。有关晚期肾脏病防治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风险,侯凡凡以"为病人承担风险"激励参研医生。临床研究需对大批病人进行多年跟踪随访,为获得可靠结论,她和她的团队顶住了当前某些浮躁风气,坚持"十年磨一剑"。为及时获得信息并保证受试患者安全,他们把家庭电话、手机号、QQ号都公布给患者,以保证24小时回应受试患者的问题和需求。侯凡凡具有严格的科学作风,她的团队完成的所有研究结果在发表前均要经过至少3位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专家审查,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她领导的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获总后勤部"先进基层单位"和广东省"优秀研究团队"称号。

侯凡凡也是一位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优秀临床医生。为满足慕名求医的患者,她在门诊经常连续工作7小时以上。为抢救猝死患者,在没有器械的情况下她用口对口吸出病人呕吐物,挽救了患者生命。她连续2届担任中央保健局保健会诊专家,多次出色完成中央和省市组织的重要抢救任务,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她曾获中国医师学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奖、白云公德公益之星等表彰杰出临床医师的奖项。获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 *** 员等称号。

国际AGE协研会执行委员,香港肾脏教育基金会客座教授,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全军肾脏病学会副主委,《J NEPHROL》、《中华肾脏病》、《中华内科杂志》等11家国内外期刊副主编或常务编委。

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

香港肾脏教育研究基金会客座教授等学术职务和14家国内外期刊的栏目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从养猪女兵,到工农兵学员,40岁读博士,45岁留学哈佛,59岁当选中科院院士,改变了广东8年没有女院士的局面。她的一项研究成果,被国际誉为"改变了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策略"。侯凡凡也是一位医术精良、医德高尚、深受患者及家属爱戴的优秀临床医生。

虽然已经被采纳,但我还是想回答一下。首先要说,干细胞理论上是可以修复任何损伤的人体组织,当然也能修复肾脏组织,治疗尿毒症。不过目前技术还不成熟,只有少数临床试验的案例,并且也没有在国内开发用于临床治疗,所以说理论可行,但实际结果却并未可知。

我们都知道,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患了尿毒症,除了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外,还会产生因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潴留而呈现消化道、心、肺、神经、肌肉、皮肤、血液等广泛的全身中毒症状,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

现阶段,治疗尿毒症的方法主要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三大疗法,但是这些疗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给尿毒症患者在身心、经济等方面造成沉重的负担。例如,肾移植,且不说肾源短缺、费用高昂,一般家庭难以承担,肾移植后还要预防感染和各种并发症的产生,还要忍受终生服用防排斥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在治疗各种难治性疾病展现出很大的潜力,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也不断通过媒体公诸于世,让许多传统疗法无法治愈的患者,对干细胞寄语了深切的厚望。也难怪,网络上有那么多人询问干细胞能不能治疗尿毒症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我国最具权威的央媒是怎样报道的。

“研究发现,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可以应用的领域有: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是白血病,是临床应用较早也较为成熟的领域;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综合征、老年痴呆症、小儿脑瘫、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病等;实质器官损伤或病变,如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等;免疫系统疾病,主要是利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塞、血管病变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其他领域,如角膜干细胞治疗眼部疾病、干细胞美容等。”

上面这段话,摘自2014年7月31日新华网发表的新闻报道《干细胞治疗步入临床应用阶段》。众所周知,新华网是我国最具权威的官方传媒机构新华社的门户网站。该报道已将尿毒症明确列入其中,也就是说干细胞是可以治疗尿毒症的,其事实毋庸置疑。而我们要问的是,干细胞移植是怎样治疗尿毒症的?换言之,干细胞治疗尿毒症的原理是什么?

干细胞进入肾血管后,肾脏病灶就会发出某种信号吸引,促使干细胞会产生大量的子代细胞。这些子代细胞将会继续分化成肾脏所需要的各种类细胞,改善肾脏局部微循环,降低肾小球内的高压力,缓解肾脏缺血缺氧状态,使全身血液循环不断地得到恢复和改善,其释放的某种活性因子还会刺激肾细胞分泌促红素。而促红素可以促使红细胞的生成,这样就缓解了机体贫血的状况。另外,干细胞还会抑制免疫反应,分化成免疫细胞,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恢复正常,以此达到逐步修复肾脏的目的。总之,通过干细胞的移植,帮助肾脏再生并恢复功能,从而可避免肾移植。

干细胞可以治疗尿毒症,恩次方因此试图查找一些临床案例来向大家分享,但我们无能,仅查到一个案例,这就是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血透室李胜云等人2014年发表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上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尿毒症1例报道》(临床试验结果见下面的截图)。我们又想更进一步查找国内有没有医院通过干细胞治疗尿毒症临床试验的备案,结果没有找到。

毕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尚需要一定的时间,又或者还有其他临床案例和备案没有被发现。因此,请大家对此不必悲观失望。要知道,目前干细胞已经治疗和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疾病达到140多种。全球已经保存了200多万份干细胞,并进行了数万例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治疗尿毒症,除了干细胞移植外,用干细胞制造人工肾进行肾移植也是另一种思路。这种人工肾因为干细胞分化过程避免了器官被宿主排斥的风险,不同于当前的换肾具有排斥的风险,需要终生服用防排斥的药物。

2018年2月8日,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干细胞报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报道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在活生物体内利用干细胞技术培育出了可以正常过滤宿主血液并产生尿液的人类肾组织,引起了全球轰动。这或将成为肾病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干细胞制造人工肾已隐然可现。

3D打印新的器官替代受损的器官也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干细胞技术和3D技术一直在不同的维度上高速发展,但自2013年苏格兰研究人员首次进行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3D打印以来,两者的结合就硕果频出。

201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干细胞3D打印血管成功植入了恒河猴体内。2017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宣布开发出了能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3D打印贴片。2018年6月4日,英国科学家用干细胞、藻酸盐和胶原蛋白制成的一种特制“生物墨水”打印出人眼角膜,世界上首例3D打印人眼角膜问世。不久的将来,相信也会有3D打印的肾脏出现,尿毒症患者换肾的难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总之,干细胞是可以治疗尿毒症的。但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尚待时日,治疗尿毒症的干细胞药物的出现,尚需大家耐心等待。万海君今后会密切关注干细胞治疗尿毒症的研发动态,一旦有了好消息,万海君将第一时间告诉大家。在此,万海君郑重提醒各位尿毒症病友,干细胞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但是在干细胞还未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前,请大家不要放弃当前的积极治疗,该透析的照常透析,有机会换肾的不要错过换肾的宝贵机会。坚强、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等待时日让干细胞来打败它!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论文

看是什么中药了,有的毒性很大,如;附子,朱砂 ,川乌,草乌,雷公藤等,一般的毒性不是很大,甚至都没有毒性

大概有5种方法:1有毒成分及毒理研究方法 这是中药毒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在中药成分中提取、分离毒性成分,进行相关毒性实验,如在含生物碱的中药中已知的有毒成分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品种中的乌头碱;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中的雷公藤碱;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曼陀罗、洋金花的莨菪碱;苦楝子中的苦楝碱;麻黄中的麻黄碱;光慈菇、山慈菇中的秋水仙碱等。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外周迷走神经和感觉神经中毒,常先呈异常兴奋后抑制,能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发其他脏器的变性坏死;中枢神经中毒,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呼吸中枢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再如在含有苷类的中药中,已知的毒性成分有: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品种中的强心苷,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肌收缩的增强,心率减慢;木通、黄药子、商陆等皂苷成分,对局部有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肾脏,尚有溶血作用;白果中的银杏酸和银杏酚,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木薯、瓜蒂等品种中的苦杏仁甙,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能迅速与细胞线粒体中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细胞的氧化反应;芫花、广豆根等品种中的黄酮苷,可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2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毒代动力学是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在毒性试验条件下药物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性发生的内在联系;比较动物与人的全身暴露来解释毒理试验数据的价值;为临床前毒性研究的实验设计(如动物种属、试验剂量和用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3细胞毒性试验MTT法 这是借助于细胞生物学技术直接观察中药在细胞学水平上的毒性反应。包括对细胞、细胞器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对细胞整体活动的影响等。而MTT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毒性反应。从微观角度反映中药毒理作用的生物学基础。4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 目前该方法应用于中药毒性研究的尚较少,但直接用实验动物的含药血清培养细胞观察中药的毒性效应,可从微观角度阐明毒理。为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中药毒性机理开辟道路,值得借鉴。5分子生物学技术 将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中药毒理学研究,如对中毒脏器中核酸含量测定,对药物性损伤的肝细胞中药物代谢酶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毒理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探讨等,均将有助于从基因分子水平探讨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与本质。

高等中医药本科 教育 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是规范中药教育的重要文件,编制该标准是中医药教育的一件大事,它的制订为保证本科中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和中药教育的评估提供了依据,对规范中药专业的办学标准,促进本科中药学专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本科中药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中药学论文 范文 一:不同厂家卡马西平片溶出度考察

摘 要 :一种快速的,有选择性的,灵敏度高的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奥卡西平,其主要代谢产物(单羟基和双羟基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和卡马西平-环氧丙烷的 方法 已实现。

在固相色谱柱(SPE)上提取得到被分析组分,在Zorbax SB-CN 柱上实现色谱分离。 在紫外吸收波长为214nm下,该色谱峰面积比用于定量分析。这高效液相色谱法已成功的用于对我们研究所中癫痫患者得血药浓度监测的日常评价,以及用于关于病人由于药物诱导或抑制OXC代谢产生治疗效果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关键词:奥卡西平;代谢物;HPLC;监测

1. 前言

奥卡西平(OXC),10酮基卡马西平(CBZ)衍生物,是一个比较新的抗癫痫药物,其作用机制与适应症与卡马西平相似。口服给药后,OXC被胃肠道完全吸收,迅速且几乎完全(96%-98%)得降解为药理活性代谢物单羟基衍生物(MHD)。MHD主要通过与葡萄醛酸结合而代谢,另外一小部分MHD被氧化成二羟基衍生物(DHD)。DHD是一个无药理活性得代谢物,同时也参与了卡马西平的代谢途径。(图1.)

OXC可以作为单一疗法以及与其他AEDs(抗癫痫药物)联合的多疗法,如拉莫三嗪 (LTG),丙戊酸(VAL),托吡酯(TPM)的和非班酯(FBM)。我们研究所的癫痫患者通常用CBZ或OXC与LTG等其他抗癫痫药物联用进行治疗。虽然目前没有数据显示,OXC血药浓度监测对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有用,药物诱导或抑制的相互作用清楚得表明,对照LTG[2,3]可被视为一个理由,对可能会由于OCX相互作用而进行仔细的监测。另一个原因是实施一分析程序的同时测定LTG,CBZ,CBZ 10,11-环氧化物(CBZ- epox),OXC和其主要代谢物而不受其他目前

相关的药物(如苯妥英,乙琥胺,非班酯 , 苯巴比妥和丙戊酸)干扰,可以不需要改变分析程序时,药物在不同的样本中测试会改变。这样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和金钱。

HPLC-UV方法目前用于OXC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做法也只是分析这种药物和它的代谢产物[4,5][1];有些是反向选择[6,7],并要求昂贵的手性柱和长度的分析倍。

由于OXC与CBZ有一个化学结构和性质很相似,Lensmeyer[8]提出的操作程序是目前HPLC法发展的出发点。不过,我们决定要修改方法,因为lensmeyer的分析程序不允许量化LTG和DHD ,因为这两个组分是一起洗脱出的。

2. 材料与方法

标准

OXC,MHD和DHD由Novartis Pharma (Basel, Switzerland)友好提供;LTG由

GlaxoSmithKline

(Verona, Italy)提供;CBZ, CBZ-epox, and cyeptamide (CYE)购自Sigma-Aldrich (Steinheim, Germany). CYE,CBZ储存溶液(1μgμl),在-80℃下储存,CBZ-epox and LTG 制成甲醇溶液,MHD和DHD溶于去离子水中,OXC溶于丙酮中,丙酮醇流动相包含CBZ, CBZ-epox, OXC, MHD, DHD 和

LTG,内标物溶液(100ngμg-1), 水/乙腈(3/1)制成。

试剂与萃取剂

所有溶剂为HPLC等级:乙腈和醋酸购自Merck (Darmstadt,Germany); 甲醇来自Carlo Erba (Milano,Italy); 醋酸铵和三乙胺来自Sigma-Aldrich (Steinheim, Germany).固相萃取柱(SPE)Isolute C8柱(EC)含有200毫克的稳定相,并以3ml容积规格购自StepBio(Bologna, Italia).在Milli-Q Plus 的试剂级别的给水系统中的水是去离子的,过滤且净化的,来自Millipore (St. Quentin, France).

色谱条件

HPLC系统包括一个126溶剂传递装臵模型(Beckman Instruments, Berkerley, CA),一个LC 295 UV-VIS 模型(Perkin Elmer, USA),设在214nm,与一个406接口单元模型(Beckman Instruments, Berkerley,CA)连接,用于一个GOLD色谱工作仪(version 6) (Beckman Instruments).

色谱分离分别采用一个Zorbax SB-CN柱Hewlett Packard (USA), 250mm× .,粒子大小5m,一个保护柱LichroCART 4-4 RP-8, 5 m (Merck, Darmstadt, Germany)被连接到保护分析柱上。柱子和前臵柱分别被设在50℃的恒温箱中(Jones Chromatographic,USA)。流动相由水/乙腈/甲醇/乙酸/三乙胺(体积比为725/150/125/1/)混合,超声脱气Branson (USA)。流动相PH用乙酸调整为以获得LTG与DHD峰的完全分离(图2)。流速设为12mlmin。 制备标准品和对照品

标准品和对照品包括CBZ,CBZepox,OXC, MHD, DHD, 和LTG添加已知含量的分析物于空白血浆中。他们包括每批患者的样本。

样品制备

我们结合含30μl CYE(.)(100ngμl-1)的500μl 血清和500μl饱和的醋酸铵溶液。混合后,样品被转移至含3ml甲醇的萃取柱,然后3ml水洗。在用3ml水洗萃取柱后,样品将在3ml甲醇中被洗脱出来。然后在40℃的氮气流通下蒸发有机相,残留物用200μl水/乙腈(3/1)溶解,然后取50μl注入到HPLC系统中。 -1

3. 结果

选择性

用上述的色谱条件我们可靠地将六个组分与内标物分离。色谱性能良好,使所有物质峰形与合适的保留时间有效。在一个干扰研究中,提取空白血浆与抗癫痫药物或内标物共同洗脱得到了一个游离的峰。(图.3.)在对病人的多药疗法中,非班酯,加巴喷丁,托吡酯,乙拉西坦和乙琥胺在这过程中不被提取,因为它们不断地离解。丙戊酸酸和苯妥英分别提取,而不是共同与有趣的组分被洗脱出来。苯巴比妥( Pb )和MHD是共同洗脱出来的。因此,在有PB和OXC9(和MHD)存在时,样品用盐酸(1N)和乙醚预处理。在SPE程序允许PB通过并进入有机相并在此后从水相中柱提取其他组分前进行样品酸化。

线性

我们的线性方法检查是通过三份标准品分析的,在范围为μgml的CBZ,μgml的CBZ-epox,μgml的OXC,μgml的MHD,μgmlDHD 和μgml-1的LTG是优良的。(图.4.)

回收率

提取回收率(在五种不同浓度下评价以及在相同浓度下对血浆样本提取物和未提取标准物的 4 -1-1-1-1-1

峰面积比较评价)很好。OXC为,MHD为,DHD为为,CBZ-epox为,LTG为。

限量

在信噪比3:1下,限量为OXC(μgml-1),MHD(μgml-1),DHD、LTG、CBZ和CBZ-epox(μgml)。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与准确度

在三个不同浓度下,范围为OXC(μgml-1),MHD和CBZ(1-20μgml-1),DHD,CBZ-epox和LTG(1-10μgml-1),制备五组质量控制样品。相同的提取样本跑了三次后计算日内准确度,在连续四天分析后计算日间准确度。(表 1)对于所有组分,由变异系数(CV)确定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低于6%。

4. 讨论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如何用HPLC-UV法同时测量联合用CBZ或OXC与LTG和其他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的癫痫患者的血浆中CBZ,OXC和它们的主药代谢产物及LTG。该法适用于用这些药进行单一或多疗法的病人。我们选择SPE样品前处理,因为这种技术比起液液萃取能获得回收率高且更洁净的样本。

该法非常灵敏且其重现性非常好,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再加上紫外检测允许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三种抗癫痫药物(OXC,CBZ和LTG)和它们的主药代谢物(MHD,DHD和CBZ-epox)。在我国实验室经过数月的例行评价这种方法,我们结论是,它对这些药物的TDM有用处。通过使用这一程序,提取不需要超过30分钟,色谱分离只需时17分钟,且色谱系统呈现长期的稳定性;在进行1200次分析后,色谱分离才变差(宽峰和低分辨率)。

参考文献:

[1] Flesh G. Overview of the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Drug Invest 2004;24(4):185–203.

[2] Benetello P, Furlanut Jr M, Baraldo M, Tonon A, Furlanut M.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lamotrigine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resistant partial seizures. Eur Neurol 2002;48:200–3.

[3] Morris RG, Black AB, Harris AL, Batty AB, Sallustio BC. Lamotrigine and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retrospective survey followin the introduction of a routine service. Br J Clin Pharmacol 1998;46:547–51.

[4] Mandrioli R,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oxcarbazepine and its

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二:裕丹参不同播期育苗比较研究

摘 要 目的:本研究以河南方城裕丹参为材料,探讨裕丹参育苗的最佳播种时期,以期为当地裕丹参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播期间的株高、根长、折干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播期对丹参育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播期2(即6月28日播)的丹参发育最好。结论:6月28日左右为该地区丹参育苗播种的最佳时期。(注意黑体内容的变换)

关键词: 丹参 ;播期;育苗

1 文献综述

丹参概述

植物形态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80cm,叶柄及叶轴均被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7)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

两面疏被柔毛。轮伞花序为假总状,花序轴和花萼密被腺毛和长柔毛;花萼钟形,长约11mm;花冠紫蓝色,长20~27mm,冠桶内具斜向毛环,下唇中裂片宽偏心形,药隔下臂先端连合,药室不育。子房4深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小坚果椭圆状倒卵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与习性

野生丹参生于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海拔120m~1300m。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及四川。适应性强,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春季地温10℃时开始返青,在气温低的地区,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幼苗出土亦慢,温度20℃~26℃相对湿度80%时生长旺盛,秋季气温降至10℃以下时,地上部分开始枯萎。丹参耐寒,在北方能露土越冬,根在-15℃的情况下可安全越冬。为深根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生长良好。中性、微碱性的土壤最适宜 种植 ,粘土排水不良易烂根。

丹参的应用历史和药用价值

我国应用丹参历史悠久。始载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止烦渴,益气。”被列为上品。北魏《吴普本草》载:“治心腹痛。”表明丹参自古用于热证和肠鸣,泻肠内积聚物和腹中之邪气。列为上品表明它无毒副作用并作清补之用。以后随着中医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转向丹参可养血、调经、安神并可治风邪热证。

明代《本草纲目》载“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女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散能宿血,补新血,安生胎,罗斯泰,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芍药之故也。”清代《本草逢源》记有:“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积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漫益气者,淤积去而烦漫愈,正气复也。”即在《神农本草经》对丹参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丹参在活血化瘀、养血、安神、调妇人经血、止崩带下及治疗肿瘤的功效,并记述一味丹参散即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现代科学研究和临床表明:丹参可治疗迁延性和慢性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迁延性肺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目前丹参更是中医活血化瘀、调经、安神、止崩带下与抗菌消炎的一味常用良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归纳丹参的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就是利用复方治疗,主要用于心绞痛等冠心病。其中复方丹参滴丸(天津产)作为中成药于1997年12月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准许在美国进行临床研究,为丹参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药材GAP 与丹参的规范化种植

中药材GAP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的简称。其中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缩写,是由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该规范从保证药材质量出发,规范了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中药材的产前(产地生态环境:对大气、水质、土壤环境生态因子的要求:种质和繁殖材料;正确鉴定物种,种质资源的优化)、产中(优良的栽培技术 措施 ,要点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产后(采收与产地加工:确定适宜采收期及产地加工技术)包装、储藏、质量管理等全过程的系统原理,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GAP针对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以控制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制定出科学的符合中药材社会化生产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为手段,以实现中药材生产的优质高效为目标,以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为最终目的。

中药材GAP 的实施及基地建设的意义

建立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的规范标准,对于保证中药材产品以至中成药产品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首先必须从中药材的质量抓起。中药材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而中药材的标准化有赖于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因为中药材是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形成的,药用植物的不同种植、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栽培和研制技术及采收、加工等方法都会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所以中药材生产是中药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质量问题及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

制定及实施GAP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产业化不仅仅是制药企业和医疗保健事业的需要,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道路。中药是我国医药 传统 文化 的组成部分,但是许多传统道地药材往往生长于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长期以来约80%的常用药材主要依靠采挖野生资源来满足社会需求。长期采挖的结果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是中药资源保护扩大再生和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持续供应中药材产品的根本途径。因此,通过对道地中药材品种、种质、产地土壤、气候、栽培、加工等的系统研究,开展规模化规范化人工栽培,可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同时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药材资源的持续利用。

中药材GAP实施的进展

2002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即GAP的认证)。2003年11月1日起,SFDA开始正式受理

中药企业GAP认证申请。继国内第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试点工作,GAP认证将开始在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作为自愿认证逐渐推广。2005年6月止,已有26家中药材生产企业种植的26个中药材品种通过了中药材GAP认证。如河南西峡山茱萸生产基地、山西商洛丹参生产基地、四川雅安鱼腥草生产基地、安徽阜阳板蓝根生产基地等。

丹参的规范化生产

1)种质资源(四级标题一律去掉)

张国兴等[1]从生态型出发,研究国产著名道地药材川丹参大叶型、小叶型和野生型品种资源特性。首次确立了川丹参的品种资源类型建立了丹参品种资源分型研究的性状和生产力特性指标体系。小叶型丹参为川丹参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郭保林等[2]通过不同产区的丹参样品进行RAPD分析将扩增条带用NTSY-pc和AMDV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表明,丹参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山东和河南产的栽培居群栽培种源来自当地野生居群,尚没有进行人工选择,丹参酮A等成分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栽培条件不理想;地区间居群的遗传分化不均衡,四川中江和河北承德居群与 其它 居群较远;丹参道地性的确定应当依据现代的优质药材评价系统,山东和河南产的丹参也可认为是丹参的道地药材。

2) 产地生态环境

伍均等[3]对四川中江县丹参产区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丹参主要栽培在该县西北部地山区海拔600m~900m坡地气候温暖湿润,主产土壤为中壤质的石灰性和中性紫色土。一般土壤有机质和氮钾属于中低水平,速效磷丰富;在微量营养元素中,有效铁、锰、铜充足,有效锌、硼普遍缺乏。黄志勇等[4]用GAP质控下栽培的中药丹参作为重金属内控标准物,经过不同实验室测试和不同市区稳定性测试的试验结果表明,丹参内控标准金属含量的数据准确可靠,稳定性好可作为丹参中药材重金属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也可作为其它中药GAP规范管理中有毒元素的内部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蒋传中等[5]报道:山西商洛是丹参的道地产区,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丹参生长;其大气、灌溉水质、土壤环境无污染,特别适宜建立丹参GAP基地。张国兴等[6]根据主产区高产丹参和低产丹参药材质量的差异性,研究了非地带紫色土区丹参土壤发生学特征值分子比率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紫色土发生学特征值是丹参生药产量及规格品质的中药土壤因素之一,土壤风化程度深浅与丹参产量密切相关。

3) 栽培技术措施

朱小强等[7]为解决丹参春栽出苗慢,出苗不齐,缺苗多,影响产量的问题。采用分根法春栽,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土壤养分、出苗时间与出苗率等因素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的丹参生态效应十分明显,产量也明显高于

露地对照组。韩建萍等[8-11]利用盆栽和大田实验研究了施肥对丹参植株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丹参移栽时作基肥的氮肥不能施用太多,否则会影响成活,苗期也会出现烧苗症状;生长中期可施用适量氮肥,以利于茎叶的生长,为后期的生长发育提供光合产物。氮:磷=1:1时,产量比对照提高了;氮:磷:钾=1:时,丹参素和丹参酮的总含量比对照提高和18%;总丹参酮的含量与丹参根的直径呈负相关,细根影响产量和外观品质,建议生产上应适当密植。刘文婷等[11]报道丹参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均以20cm ×25cm的栽培密度为最佳,根产量以鲜重记可达163kg/亩。丹参素含量可达,丹参酮的含量可达。建议在进行丹参规范化栽培时可选择株行距为20cm×25cm的栽培密度。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商品药材的质量常有很大差异,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必须要保证所用药材的质量。但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如物种的遗传基因、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措施、采收、加工和贮藏等。其中物种的遗传因素、产地生态环境、栽培技术措施是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它们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而实现对药材质量从生产、采收、加工、贮藏到应用全过程的动态调控,确保药材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的稳定均一。

裕丹参简介

方城古称裕州,盛产丹参,因品质优良、疗效显著,为别与其它产地丹参而冠以地名 “裕丹参”,裕丹参始于金、元,鼎盛在明、清。清《方城志》(康熙三十六年刊)载:方城疆域之广轮,盖同古裕州,星夜分之桐柏山淮水之上游 峰峦联络,溪涧环绕,野多陂陀膏腴,物产桔梗、丹参极佳,乃地道之帮,医崇之上。《名医别录》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桐柏山乃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之桐柏也。”孔志云:“动植形生,因地舛生;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乘于采取,则物是而时非,名实既虚,寒温多谬,施于君父,逆莫大焉。”为别丹参之良莠,好恶真伪,医者用之有据,故金代谓之“裕丹参”。

参考文献(文献标号用方括号)

[1] 张国兴,王义明.丹参品种资源特性的研究[J].中草药,2002,33(8):247.

[2] 郭宝林,林生.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道地性的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2,33(12):3111.

[3] 武均,陈远学.中江县丹参产区的生态环境与土壤条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284~288.

[4] 黄志勇,庄峙夏.GAP质控下栽培丹参重金属内控标准物的制备和表征[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08-811.

5 蒋传中,卫新荣.丹参种植地点的选择依据及标准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1):51~52.

6 张兴国,程方叙.中江丹参土壤发生学的[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36~638.

7 朱小强,王新军.丹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验[J].商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1,15(4):22~24.

(4)8 韩建萍,梁宗锁,孙群等.施肥对丹参植株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67~71.

磷对丹参根系生长及总丹参酮积累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3)9 韩建萍,梁宗锁.氮、2003,24:603~607.

10 韩建萍,梁宗锁.丹参根系氮、磷营养的吸收及丹参酮累积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08~211.

11 刘文婷,梁宗锁,付亮亮等.栽植密度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4):14~17.

12 王新军,朱小强,吴珍等.丹参播种育苗技术的试验研究[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1):87~89.

中药一般没什么毒性,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是很安全的,特别是在药店卖的,这几年是比较安全了,没有用什么硫磺一类的烘。当然有些有毒的,朱砂阿,细辛阿,附子阿,关木通等等,要么已经不用了,要么少量或更安全的使用。像常用的,桂枝,蒲公英,菊花,白术,党参等等基本用几十年,只要你不大量使用,都和大米一样没有很大的伤害。至于动力学和毒理学,对于中药而言基本是没有的,现代中药的毒理研究主要研究其主要成分的性质,但是很多病,如果用分离的主要物质治疗效果不好,但是用全草效果依旧很好,抗生素用个十几年效果越来越差,中药的效果依旧很好,这也说明,中药本身是活的治疗物质,能对应变化的病毒和疾病,因此中医今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有新的中医临床基地建起来。

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

疫情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它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疫情,如SARS、H1N1流感和最近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一种引发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它在2019年首次在中国武汉市爆发,并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在感染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通过飞沫传播病毒。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拥挤的地方、佩戴口罩等。同时,疫苗接种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在疫情期间,社会各界应该协作配合,共同应对疫情。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公众也应该积极配合,遵守防疫规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综上所述,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疫情的了解,增强防控意识,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最后,我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全球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加油,抗击疫情中一线工作人员!加油,中国!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的议论文600字,欢迎阅读参考!

千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的险阻,但都一一挺过来了。现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打响,国人正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面对。

新兴冠状病毒现已蔓延到全国,但国内恐慌并未增多,都是源于我国甚至世界上人们密切关注此事,都在为这次疫情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像钟南山院士,年逾80岁,在参加03年非典以后又一次奋不顾身第一时间奔赴战场,挡在我们身前。经过他一夜未眠的奋斗,终于确定了肺炎人传人的特性。各级部门立即进入一级戒线,才得以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医生毅然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逆行者,都值得我们赞扬。

说起这病毒的起因SARS病毒,来源于蝙蝠。蝙蝠携带了100多种病毒,它只是生活在它的地方,幻想可以和永远井水不犯河水。可是,人类贪婪的欲望,在吃了几千几百年鸡鸭牛羊后,有些人已经吃够了,想找些新鲜刺激的,于是开始肆意虐杀食用野生动物。难道他们不会疼吗?难道就因为我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就向它们张开血盆大口吗?要知道,破坏生态环境终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管住我们的嘴,禁绝野味市场,已迫在眉睫!

曾在网上看到无数这样的消息:厂家为了自身利益,把水一直往猪胃里灌,看到这则消息,配上猪被水灌得痛苦不堪甚至在浑身颤抖的样子的照片,我真的想问他们:动物不是生命吗?非得让他们死也不能痛苦安详的死去吗?2020年的这场灾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大自然的报复也许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

但是,世上还是好人多。全国现在上下一条心,共同面对新年的第一场战争。医生,这个职业无疑承载无数荣光,这些荣光的背后,无不是一次次“浴血奋战”而来的。但如今医生这一职业也有了生命危险。去年年底,当看到一获无数荣誉的女医生,却被病人家属无情残忍杀害时,我深深对这个职业产生了怀疑。医者仁心,如果他们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谁还愿意当医生,谁又能医治我们呢?医生放弃了所有安逸去奔赴“战场”,他们才是最令人敬佩的',是真正的英雄。

愿此处疫情能给人们提个醒,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也愿报华夏,纵然前方荆棘丛生,纵然前方路途漫漫,也愿提起手中笔,握紧心中刀,这无法阻挡我的医生梦。未来,我希望中国永远是我的归宿。

冬日已至,春节已至,疫情也至……

从前,门庭若市,一出门便会碰着摩肩接踵的场面,参入敲锣打鼓的队伍里。如今,因为疫情,路上竟然不见一车,空荡荡的街道不禁让人打起一个个寒颤。

疫情开始后,便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如今,浙江,成为了第二个重灾区。

遵听钟南山院士的话:“春暖花开再动一动。”每天,我都会趴在窗子上,看向窗外——北风“呼呼”吹过,树叶没有一点翠色欲滴的样儿,花儿也不知在为谁低头哈腰。有时,火红的太阳便会当空照,使世界看起来充满活力些。

收听新闻是我每天的任务。我常常安适地坐在床上,打开手机,刷着有关疫情的新闻。或是打开电视,和家人共同收听各地疫情情况等。看着白衣天使们辛勤地付出,流下一滴又一滴汗水。我不禁紧皱眉头,抿住双唇,想要跳到他们跟前,拿出手帕,为一位位医护人员逝去他们额上那一粒粒晶莹的泪珠。但是,他们哪有时间?就连一口饱饭也吃不了……

其实,家,是温暖的港湾。被疫情袭击后,人们每日待在家中,除了医生与患者,每一个人都与亲人相处在一起。我们与家人一起喝着清新的茶水,吃着柔软的米饭,下一顿顿象棋,猜一次次谜底……每个未患病的家庭中,都充满了小脾气与次次欢笑,充满了过期零食与飘香的饭菜。

但同时,我也想到,那些患者的家庭却沉浸在痛苦与悲凉中。疫情如同一片广阔无垠的海,将他们隔离在海峡两岸;疫情如同一座险而高的山峰,将一个家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山头,另一部分却在山脚下;疫情如同一扇没有钥匙的门,将一个家庭隔离在门两侧。

这个假期,一个特别的春节。一日复一日,疫情并未好转,确诊病例愈增愈多,却也让我逐渐明白了一些事——生命是无价之宝,亲情是上帝赐予的珍贵礼物。

今年是鼠年,本来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活力四射的年,可是今年呢,却爆发了一种可怕的病毒,也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心形冠状病毒感染上的人呢?虽然大部分都出院了,但还是有一些人没有出院,可能他们,也在积极的接受治疗,毕竟心态好一些,比什么事都好。

在这期间出门都要戴口罩,不论你是做什么事情,而且要与人保持一段距离。一任里护士医生都在紧张又有序的忙碌着,他们努力的维护着病人,而且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也有家,他们也是人,但是他们有不一样的使命。他们甚至可以为了大家摄去一个自己珍贵的小家。有的家中有年老的父母,有的家中有还不到满月的孩子,还有家中苦苦等待的家人。他们都在苦苦等待着自己的家人。

而在一线上的医务人员们,他们不仅仅只是医务人员,他们是英雄保家护国的英雄,他们是家里亲人们的思念,哪一个家庭不期待着自己在一线上保护病人们的医护人员,平安归来,哪个不是呢?都是。他们都明白着这个重大的使命。

虽然他们努力地维护着我们的平安,可是有些人却不珍惜,还在损坏自己的身体,比如有些人,不但不戴口罩,还到自己的小区门口大声的骂着公务人员,如果你是这公务人员,是不是觉得太冤了?不过是不让出去,可以,谁出去?那不是白白送死吗?又危害了大家的安全,如果想自己出去,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去,也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来,虽然不想戴口罩,但也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你虽然不喜欢自己吧,但是我觉得你也不喜欢自己,但也别危害人呐!

在这非常的期间,我们要为他们点赞,为医护人员点赞,为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们点赞。最后我还要为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公务人员们和医护人员们都点一个大大的赞。

一、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二、胸部影像学显示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极少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胸腔积液少见。三、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上述症状中的2条且有流行病学史,或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接触史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而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即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示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在新的一年里,新型冠状病毒的来临十分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以前热闹的街市,现已空无一人。被疫情吓坏的人们,已经在家里度过了十多天。但是,有一些战士们,永远都在前线战斗着。

被感染和被隔离的人,在病房中,是谁在与它们身上的病毒斗争?是医生,是白衣战士,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穿着铠甲,披着斗篷。他们只戴着口罩,穿着隔离衣,拿着自己的工具,去挽救一个个生命。

他们日夜奋战,疲惫不堪,但是他们没有说放弃。每救一个人,他们会无比开心、无比自豪。

钟南山院士的智慧,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带着我们走进成功之门。而一些护士、大夫的殉职,也令我们无比地悲哀。

还有一些战士,他们不再拿着警棍,而是拿起了体温计,为了别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幸福,坚守在岗位上,给回家的人们一份安全感,可陪伴他们的,只有孤独。

他们勇敢地“战斗”在第一线,毫不畏惧地与病魔做斗。我们只有“呆”在家中,才是对他们的帮助。

谢谢你们,就是因为有你们在,我们才能打败病毒。谢谢!

新年到了,老家门前的广场早早就挂起了大红灯笼,大街小巷也贴满了春联。春联贴了,福气自然也就到了。但是今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让全国人民这个新年过得心里很不畅快。

现在国家为了十几亿人民的安全,所有医护人员奋战在第一线。这其中就有我的妈妈,我觉得很骄傲。当然,我也很担心她的安全。为病毒传播不再继续扩大,她努力工作,放弃休假。

本来的计划是爷爷奶奶弟弟先回老家,我跟老妈在年三十坐高铁回去。可到了年二九,妈妈退掉了车票,郑重其事地和我说:“妈妈因为临时工作原因,不能陪你回去了。你已经长大了,可以独自去,希望你能理解。”当时我就懵了,一想到自己从没有一个人出门这么远,心里不理解,甚至有点气愤。一路上爸爸妈妈打来的好多电话,我也是带着情绪交流。

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加上爷爷奶奶不断开导我:“妈妈是医护人员,这是她的责任。”我慢慢释怀,理解了妈妈,知道妈妈就是电视上说的“最美逆行者”。

我在老家很无聊,就畅想楼下的情景:楼下的广场舞大妈翩翩起舞,烟花在天空中尽情绽放。广场上形成了一股人流,大家作揖拜年问候……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广场空无一人。我一探脑袋,大声嚷道:“爷爷奶奶,今年广场怎么一个人都没有,我在家里难受啊!我想同学们了,真希望早点开学。”

家里最欢快的`,就数我那两岁的弟弟了。他时而冲出房间,时而扯着奶奶,时而拽着我。因为他,疫情好像并不存在,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

年夜饭上桌了,虽然比不了大酒店的色香味俱全,爷爷也准备了一天。辛辛苦苦做的一桌子菜,都是我喜欢吃的。我有时候在想:过年到底图什么?不就是图个团圆嘛。现在我深有体会了,妈妈舍小家为大家,虽不在身边,但是我心里觉得很幸福,也很光荣。我能做的就是减少出门,不去人多的地方。只要勤洗手,不去找病毒,病毒自然也不会来找我们。

最后,我想对在外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新年快乐,我爱你们!”

原本春节是热闹的,可这一次的春节街上冷冷清清的,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了。

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呢?原来“新型冠状病毒”是很小的,肉眼看不见,它通常外面是蛋白质外壳,里面是遗传物质DNA/RNA。它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别的细胞内维持生命。它外面带有突起像皇冠一样,所以称作“新型冠状病毒”。

这一天,吃完午饭,坐在沙发上拿着手机看新闻的妈妈忽然叫了起来:“太可怕了,被感染的人又多了几十例!”爸爸听后,吓坏了,说“我这就去买口罩和菜!”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开车去菜场和超市,买生活必须品了。

疫情发后生,我们家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我和弟弟在家里很无聊,每天在家不是看书就是写作业,休息时也只能玩玩具,在院子里玩玩无人机和遥控汽车。

妈妈每天在家只得做做饭菜,看看新闻,很无聊。

爸爸在家和我们一样也很无聊,他每天教弟弟认字,其他时间只好玩手机和睡觉。

我多么想吃烤肉,多么想出去玩呀!

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们,希望你们能消灭病毒,让我们摘下口罩,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奔跑吧!

  • 索引序列
  • 毒理学发展的研究论文
  • 病毒的发展研究论文
  • 尿毒症发展研究论文
  •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论文
  • 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