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琉球泡盛」考 就是写关于琉球特产烧酒あわもり的江戸时代の庶民レベルにおけるお茶の普及と利用について这两个是我的前辈写的,如果你是国士馆大学的你就别写了,就重了。希望帮到你。其实一般写酒文化和茶文化等的很好弄,参考书特别多。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可参考题目
一、语言学方向
1.日本镰仓时代文学探索
2.谈日本文字的发展.
3.中日寒暄语之我见
二、日本文学
1.《我是猫》赏析
2.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三、日本文化、社会、语言与文化
1、从日本人的习惯看其心理
2.浅谈丰田企业文化
3.论日本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发展的启发
4.论日本国花---缨花
5.中日酒文化之比较
6.论日本饮食文化
7.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8.浅谈日本礼仪
9.论日本的剑道精神
10.日本清酒的起源
11.浅谈日本艺妓
12.论中日礼节的差异
13.关于人口老龄化
14.关于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研究
15.关于现代日语的敬语
四、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大学日语听说探索
2.试谈日语单词的速记法
3.浅谈日语助词
4.论中日教育的发展前景
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日本汽车企业集团用语中语言变迁的观察研究
从岛国日本看日本人的安全意识
从企业博客的语言看日本企业文化传播
从“真心话和场面话”来考察日本人的人际关系
从やる、くれる探讨日本人“知恩”精神
日本人“缩志向”的考察与分析
从“胜组”“负组”看日本人中流意识变化
外来语背后的日本人的异文化意识
对日本传统祭祀文化的考察
日本传统祭祀文化研究
忠义--日本社会の柱
关于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可参考题目
因此透过寿司的制作和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精神;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日本人的创新意识,日本人追求的自然与完美,以及生活的快节奏。日本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看法,日本文化的融合性,日本文化的包容性,是日本文化得以强大的推动力。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形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寿司的崇尚自然,保持生鲜,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
日本文化几乎就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既重视传统又善于创新,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反映日本饮食文化的众多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寿司,本文。。逐渐深入的分析日本食文化的特点,进而得出日本博大精神文化的优点。
随着饮食业的快速发展,食文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更加突出的体现了日本人注重创新的精神。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日本社会中,寿司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从小小的寿司中,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这是值得世界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形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这都是日本人所追求的料理美
绝对准确的资料(摆度)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满意请采纳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
(一)生鲜海味
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
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二、日本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她们宁愿每天去买新鲜的食材保证营养,也不愿多买预存,因为她们认为冰箱只能保险,并不能防止食物中营养的流失。日本十分注重家庭饮食,注重营养之间的搭配,关注家人身体体重,对菜类的选择上要求高。
1、日本以黑为贵,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乌鸡等只要食物与黑挂钩,一般价格都比较高。
2、日本的料理以鱼、虾等海海鲜为主料,口味清淡,稍带酸甜和辣味,主食是白米饭,日本人爱吃鱼、海鲜、鸡、鸭以及蔬菜、豆腐等,但是不吃羊肉、猪内脏及肥猪油,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
3、日本人喜欢喝茶,无论是餐前餐后都喜欢饮茶,一般以清茶为主。
4、日本人习惯吃咸的东西,甜的东西部普遍。
三、日本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1、刺身的由来。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的时候,由于鱼在去皮后,品种辨认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渔民会取出一些鱼皮,用竹签刺在鱼身上,方便辨认,于是被称为刺身。在日本饮食的发展中,虽然刺身的制作方法不一样了,但是仍以刺身为名。
2、刺身的材料。刺身的主要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是刺身并不是只以于为材料,有:螺蛤类、虾、蟹、海参、海胆还有鸡肉,甚至会出现鹿肉和马肉等。
3、刺身的形状。刺身的形状一般根据材料而定,选择片、条、块。如:鱼肉细腻可以切成薄片,一些比较大的鱼,肉质粗糙的可以切成块状,而如牡蛎、螺肉这种尺寸小的类别,一般直接整个食用。
4、刺身的佐料。刺身的佐料有: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煎酒。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味道偏清淡,以新鲜的鱼。贝、肉类为原料,根据相应的刀法加工,然后培养佐料使用,简单方便。一般都是一菜一碟,是日本用餐里的一小部分。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记载,寿司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来在外邦中发扬光大,但是却从中国的菜谱中消失。寿司和其它的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都非常鲜明,把新鲜的材料如: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金枪鱼、三文鱼等切片放在醋调过的冷饭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在使用的时候要整个吞进去,将寿司的饭香与配料味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寿司的美味。
(三)天妇罗
天妇罗不是单指某一种食品,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制作方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等材料合成浆,然后将这些浆包裹在食材上,放入油锅中炸。天妇罗又分为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在食用时蘸调制好的酱料,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名称来自于荷兰,一般以鸡蛋面糊最为普遍,炸法多样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四)面食料理
日本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有: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道庭面条等,其中荞麦面条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日本关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食主要是夏天使用。龙须面细而长,在夏天制作成凉面,是日本人在夏天受欢迎的面条之一。而拉面,则是日本面食料理中最据代表性的,据说日本拉面是在中华街的中国餐厅发祥的,后来逐步的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日本对饮食的质量要求高,在饮食制作和选择上就能体现日本对饮食的重视度。对调料的选择谨慎,追求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一般料理色泽和味道都保持原始纯正,而且对于器材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环境,护饮食的平衡,日本人对饮食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美和自然的向往。
四、日本的餐桌礼仪
日本重视和尊重饮食也可以从日本餐桌礼仪上看出。首先在用餐前,要先表示对食品的欣赏,用餐后要觉得满足,感谢款待者;其次,在用餐期间,要注重用餐顺序,不能单一的挑选一样菜品吃,而是依次的,应顺序循环的吃每道菜,保证菜吃完的时间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用餐方式,日本的用餐方式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细声细语,而是允许吃饭发出声音,因为这表达对厨师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可以用手拿寿司蘸酱,直接放入口中等。依次,日本人喜欢饮酒,一般比较正式的日式饭都备有米酒,通常在相互祝酒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就算客人不想喝,也希望其假装喝一小口;最后,日本人喜欢饮茶,饭前喝绿茶,饭后喝煎茶。
五、总结
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个之间的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差异,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事物,通过借鉴和引用,形成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文化,日本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特色,向全世界传达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饮食特征和饮食习惯,都是由日本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和自然资源影响的,了解日本饮食文化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了解,从而加深对日本的物质、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认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长寿的国家,现在的平均寿命居位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外,追求健康而绿色的饮食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日本饮食特点的浅析和几个代表性料理的介绍,体现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饮食是很特别的拥有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色彩。这也许和日本善于吸取他国长处的原因有关。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点、日本料理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见饮食在文化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时,有必要先去研究它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对食物新鲜程度和品质因素的考虑,日本料理的选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应季的食物。日本人在料理的烹调方式上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少用调料,以清淡的口味为主,生食便成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日本料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少”。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不实惠,这也是我的感觉。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成长,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二、日本料理
(一)酱汤
酱汤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也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研制生产了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由于酱汤制作容易又富有营养,日本军队也很重视这种传统食品。酱汤以酱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较咸。在日本,人们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可见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饭就酱汤吃,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作为从小时就养成的饮食习惯,就更适合日本人了。
(二)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
(三)寿司
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四)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五)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边吃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三、日本饮食和中国的一些区别
在中国,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四、结语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一、日本饮食量少质高体现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
日本料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致精美、品种繁多、分量很少。从感官角度来讲,精美的加工和设计,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食用角度上讲,一种食物再好吃也不会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种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每一种都想品尝;份量和种类上的控制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至于过分偏食和挑食,也不会过多的浪费。日本的传统点心,制作时均控制在45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点心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与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相对应,是浓缩型的季节象征。食物的精巧、极具效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浓缩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浓缩意识中包含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独立岛国,自然灾害多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达到几千次左右,极具破坏性;又常常被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严格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节约,以精细小巧为导向,以精细小巧为美。
日本民族把传统的精巧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节约,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护。生活在岛国上的人们时刻具有危机感,不仅是日本,诸如英国这样的岛国也应该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机感中不只是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同样面临资源匮乏,虽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无力改变的,但是面对资源问题,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分类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去过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净,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为了丢弃一个瓶盖而排起长队,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强烈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现在放回去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但将来会带给他们生存希望的源泉。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食肉历史发展反映出民族的矛盾性特征
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在生活上谦虚谨慎至极,可以说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经向中国发动过战争,战争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很难把战争中杀戮的日本人与谦和地说着对不起的日本人联系起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现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从日语语言的角度上来看,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语体上分简体和敬体,除此之外日语的敬语表达更是发达,敬语的表达又被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间地点,说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可见礼貌要求极为严格。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向中国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来日本本土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但明治维新以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经济能力跃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谐观念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发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使得日本成为矛盾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徘徊,成为国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意指对待事物要批判地继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浓厚的“拿来主义”,或者说是借鉴学习,日本人善于学习,曾经一度热衷学习外来饮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第一层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在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着大和民族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隐忍、细腻、精致的缩影。
有两个选题楼主可以考虑看看。日本的便当文化,主要针对两类人。一类是上学的学生,主要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虽然一般学校也有小的食堂,但是,学生们习惯自己带妈妈做的便当上学。为了让孩子们更有食欲,日本的妈妈还会把便当做成各种可爱的样子,比如多拉爱梦,KITTY猫之类的样子。同时也会注意便当的色彩和营养。如果选择这个课题,可以从妈妈对孩子们的爱这个角度来写,从便当可以看出日本妈妈们为了孩子们所做的努力。还有一类是上班族。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爱妻便当】了。一般老公去公司上班,都会带着老婆亲手做的便当。这个习惯是从日本战后重建的时候开始的,当时的日本年青一代为了重建国家,恢复经济,拼命努力。为了感谢在公司拼命努力的上班族,【爱妻便当】流行开来。这一代人也是日本人中最为努力的一代。两个选题都可以打感情牌,写出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吧。入手的时候从这两种现象入手,然后写出背后隐含的不同含义。应该就很不错了。即使是论文也不建议楼主写的过于生硬,所以先写故事,再写背后日本人的感情,亲情,一定会是一篇从小处着眼,让人想读下去的文章的。
刚开始写论文吧?选题呢,就看你对日本便当文化的了解程度,如果对某一方面确实很有了解,可以就这一方面深度挖掘,比如写它的社会基础,历史渊源;如果你对便当的制作过程之类的比较了解,就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的题目,比如日本便当的特征等等;如果了解确实不深,也可以搜集文献,把这些文献的信息提取出来,写一些综述类的论文,比如日本便当文化探析一类的论文。具体些的话,找个类似的论文,比如日本茶道文化,然后模仿着写,可以从中借鉴出他人的一些方法论和行文逻辑。注意,一定要找一些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否则方法论和行文逻辑可能会一开始就走上歧路。很鄙视论文里提什么意义之类的东西,中国文人太务虚了。目的和意义就是加深中日文化交流啊,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日本文化研究空白啦……诸如此类的吧
这个,应该很难吧,日本的贵族还是很有钱的,人家的那才是 真正的混杂文化和餐食。最后,你的切入点很难找吧。我估计也就是能找到 日本贫富差距在餐食上的体现吧。中日对比 餐食 文化 还可以吧。虽然,本人,没写过论文,没文化,见笑了。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
(一)生鲜海味
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
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二、日本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她们宁愿每天去买新鲜的食材保证营养,也不愿多买预存,因为她们认为冰箱只能保险,并不能防止食物中营养的流失。日本十分注重家庭饮食,注重营养之间的搭配,关注家人身体体重,对菜类的选择上要求高。
1、日本以黑为贵,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乌鸡等只要食物与黑挂钩,一般价格都比较高。
2、日本的料理以鱼、虾等海海鲜为主料,口味清淡,稍带酸甜和辣味,主食是白米饭,日本人爱吃鱼、海鲜、鸡、鸭以及蔬菜、豆腐等,但是不吃羊肉、猪内脏及肥猪油,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
3、日本人喜欢喝茶,无论是餐前餐后都喜欢饮茶,一般以清茶为主。
4、日本人习惯吃咸的东西,甜的东西部普遍。
三、日本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1、刺身的由来。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的时候,由于鱼在去皮后,品种辨认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渔民会取出一些鱼皮,用竹签刺在鱼身上,方便辨认,于是被称为刺身。在日本饮食的发展中,虽然刺身的制作方法不一样了,但是仍以刺身为名。
2、刺身的材料。刺身的主要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是刺身并不是只以于为材料,有:螺蛤类、虾、蟹、海参、海胆还有鸡肉,甚至会出现鹿肉和马肉等。
3、刺身的形状。刺身的形状一般根据材料而定,选择片、条、块。如:鱼肉细腻可以切成薄片,一些比较大的鱼,肉质粗糙的可以切成块状,而如牡蛎、螺肉这种尺寸小的类别,一般直接整个食用。
4、刺身的佐料。刺身的佐料有: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煎酒。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味道偏清淡,以新鲜的鱼。贝、肉类为原料,根据相应的刀法加工,然后培养佐料使用,简单方便。一般都是一菜一碟,是日本用餐里的一小部分。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记载,寿司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来在外邦中发扬光大,但是却从中国的菜谱中消失。寿司和其它的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都非常鲜明,把新鲜的材料如: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金枪鱼、三文鱼等切片放在醋调过的冷饭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在使用的时候要整个吞进去,将寿司的饭香与配料味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寿司的美味。
(三)天妇罗
天妇罗不是单指某一种食品,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制作方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等材料合成浆,然后将这些浆包裹在食材上,放入油锅中炸。天妇罗又分为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在食用时蘸调制好的酱料,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名称来自于荷兰,一般以鸡蛋面糊最为普遍,炸法多样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四)面食料理
日本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有: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道庭面条等,其中荞麦面条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日本关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食主要是夏天使用。龙须面细而长,在夏天制作成凉面,是日本人在夏天受欢迎的面条之一。而拉面,则是日本面食料理中最据代表性的,据说日本拉面是在中华街的中国餐厅发祥的,后来逐步的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日本对饮食的质量要求高,在饮食制作和选择上就能体现日本对饮食的重视度。对调料的选择谨慎,追求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一般料理色泽和味道都保持原始纯正,而且对于器材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环境,护饮食的平衡,日本人对饮食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美和自然的向往。
四、日本的餐桌礼仪
日本重视和尊重饮食也可以从日本餐桌礼仪上看出。首先在用餐前,要先表示对食品的欣赏,用餐后要觉得满足,感谢款待者;其次,在用餐期间,要注重用餐顺序,不能单一的挑选一样菜品吃,而是依次的,应顺序循环的吃每道菜,保证菜吃完的时间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用餐方式,日本的用餐方式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细声细语,而是允许吃饭发出声音,因为这表达对厨师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可以用手拿寿司蘸酱,直接放入口中等。依次,日本人喜欢饮酒,一般比较正式的日式饭都备有米酒,通常在相互祝酒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就算客人不想喝,也希望其假装喝一小口;最后,日本人喜欢饮茶,饭前喝绿茶,饭后喝煎茶。
五、总结
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个之间的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差异,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事物,通过借鉴和引用,形成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文化,日本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特色,向全世界传达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饮食特征和饮食习惯,都是由日本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和自然资源影响的,了解日本饮食文化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了解,从而加深对日本的物质、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认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长寿的国家,现在的平均寿命居位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外,追求健康而绿色的饮食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日本饮食特点的浅析和几个代表性料理的介绍,体现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饮食是很特别的拥有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色彩。这也许和日本善于吸取他国长处的原因有关。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点、日本料理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见饮食在文化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时,有必要先去研究它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对食物新鲜程度和品质因素的考虑,日本料理的选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应季的食物。日本人在料理的烹调方式上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少用调料,以清淡的口味为主,生食便成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日本料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少”。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不实惠,这也是我的感觉。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成长,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二、日本料理
(一)酱汤
酱汤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也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研制生产了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由于酱汤制作容易又富有营养,日本军队也很重视这种传统食品。酱汤以酱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较咸。在日本,人们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可见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饭就酱汤吃,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作为从小时就养成的饮食习惯,就更适合日本人了。
(二)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
(三)寿司
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四)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五)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边吃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三、日本饮食和中国的一些区别
在中国,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四、结语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一、日本饮食量少质高体现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
日本料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致精美、品种繁多、分量很少。从感官角度来讲,精美的加工和设计,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食用角度上讲,一种食物再好吃也不会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种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每一种都想品尝;份量和种类上的控制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至于过分偏食和挑食,也不会过多的浪费。日本的传统点心,制作时均控制在45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点心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与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相对应,是浓缩型的季节象征。食物的精巧、极具效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浓缩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浓缩意识中包含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独立岛国,自然灾害多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达到几千次左右,极具破坏性;又常常被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严格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节约,以精细小巧为导向,以精细小巧为美。
日本民族把传统的精巧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节约,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护。生活在岛国上的人们时刻具有危机感,不仅是日本,诸如英国这样的岛国也应该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机感中不只是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同样面临资源匮乏,虽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无力改变的,但是面对资源问题,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分类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去过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净,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为了丢弃一个瓶盖而排起长队,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强烈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现在放回去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但将来会带给他们生存希望的源泉。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食肉历史发展反映出民族的矛盾性特征
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在生活上谦虚谨慎至极,可以说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经向中国发动过战争,战争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很难把战争中杀戮的日本人与谦和地说着对不起的日本人联系起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现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从日语语言的角度上来看,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语体上分简体和敬体,除此之外日语的敬语表达更是发达,敬语的表达又被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间地点,说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可见礼貌要求极为严格。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向中国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来日本本土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但明治维新以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经济能力跃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谐观念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发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使得日本成为矛盾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徘徊,成为国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意指对待事物要批判地继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浓厚的“拿来主义”,或者说是借鉴学习,日本人善于学习,曾经一度热衷学习外来饮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第一层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在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着大和民族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隐忍、细腻、精致的缩影。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导语: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文化却大不相同,特别是在饮食上,不仅是以大米为主食,西欧中国餐点一般也很普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日本 文化 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 毕业 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日本语言文化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本语言文化渊源深厚,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表达,通过对这两种形式的简要阐述,来强调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领悟日本语言文化,掌握日本民族习俗。
【关键词】日本语言语言禁忌委婉表达语言文化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 教育 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 谚语 叫做“名示体”。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毁灭的,日本民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称。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也听不到“明仁”两字。日本人的这种语言禁忌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天皇的尊重当中,甚至还存在于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 方法 ,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 种植 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 传统文化 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 其它 文化影响所磨灭。
参考文献:
[1]苑崇利.对日语口语表述文化特征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2]吴侃.日本语语法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芳.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文化的体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崔慕洁.关于构建日本语言文化体系的研究[M].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论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 饮茶 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亲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 白露 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録》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日本饮食中有两大特点,分别是高生食比例和食用发酵食物。生食和发酵食物的搭配是非常好的饮食组合,增加生食比例可以大大改善肠道环境,提高肠道养分的吸收率。而食物经过发酵后,其内含的营养成分会成倍数的增长。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
(一)生鲜海味
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
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二、日本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她们宁愿每天去买新鲜的食材保证营养,也不愿多买预存,因为她们认为冰箱只能保险,并不能防止食物中营养的流失。日本十分注重家庭饮食,注重营养之间的搭配,关注家人身体体重,对菜类的选择上要求高。
1、日本以黑为贵,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乌鸡等只要食物与黑挂钩,一般价格都比较高。
2、日本的料理以鱼、虾等海海鲜为主料,口味清淡,稍带酸甜和辣味,主食是白米饭,日本人爱吃鱼、海鲜、鸡、鸭以及蔬菜、豆腐等,但是不吃羊肉、猪内脏及肥猪油,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
3、日本人喜欢喝茶,无论是餐前餐后都喜欢饮茶,一般以清茶为主。
4、日本人习惯吃咸的东西,甜的东西部普遍。
三、日本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1、刺身的由来。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的时候,由于鱼在去皮后,品种辨认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渔民会取出一些鱼皮,用竹签刺在鱼身上,方便辨认,于是被称为刺身。在日本饮食的发展中,虽然刺身的制作方法不一样了,但是仍以刺身为名。
2、刺身的材料。刺身的主要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是刺身并不是只以于为材料,有:螺蛤类、虾、蟹、海参、海胆还有鸡肉,甚至会出现鹿肉和马肉等。
3、刺身的形状。刺身的形状一般根据材料而定,选择片、条、块。如:鱼肉细腻可以切成薄片,一些比较大的鱼,肉质粗糙的可以切成块状,而如牡蛎、螺肉这种尺寸小的类别,一般直接整个食用。
4、刺身的佐料。刺身的佐料有: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煎酒。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味道偏清淡,以新鲜的鱼。贝、肉类为原料,根据相应的刀法加工,然后培养佐料使用,简单方便。一般都是一菜一碟,是日本用餐里的一小部分。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记载,寿司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来在外邦中发扬光大,但是却从中国的菜谱中消失。寿司和其它的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都非常鲜明,把新鲜的材料如: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金枪鱼、三文鱼等切片放在醋调过的冷饭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在使用的时候要整个吞进去,将寿司的饭香与配料味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寿司的美味。
(三)天妇罗
天妇罗不是单指某一种食品,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制作方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等材料合成浆,然后将这些浆包裹在食材上,放入油锅中炸。天妇罗又分为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在食用时蘸调制好的酱料,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名称来自于荷兰,一般以鸡蛋面糊最为普遍,炸法多样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四)面食料理
日本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有: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道庭面条等,其中荞麦面条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日本关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食主要是夏天使用。龙须面细而长,在夏天制作成凉面,是日本人在夏天受欢迎的面条之一。而拉面,则是日本面食料理中最据代表性的,据说日本拉面是在中华街的中国餐厅发祥的,后来逐步的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日本对饮食的质量要求高,在饮食制作和选择上就能体现日本对饮食的重视度。对调料的选择谨慎,追求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一般料理色泽和味道都保持原始纯正,而且对于器材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环境,护饮食的平衡,日本人对饮食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美和自然的向往。
四、日本的餐桌礼仪
日本重视和尊重饮食也可以从日本餐桌礼仪上看出。首先在用餐前,要先表示对食品的欣赏,用餐后要觉得满足,感谢款待者;其次,在用餐期间,要注重用餐顺序,不能单一的挑选一样菜品吃,而是依次的,应顺序循环的吃每道菜,保证菜吃完的时间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用餐方式,日本的用餐方式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细声细语,而是允许吃饭发出声音,因为这表达对厨师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可以用手拿寿司蘸酱,直接放入口中等。依次,日本人喜欢饮酒,一般比较正式的日式饭都备有米酒,通常在相互祝酒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就算客人不想喝,也希望其假装喝一小口;最后,日本人喜欢饮茶,饭前喝绿茶,饭后喝煎茶。
五、总结
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个之间的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差异,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事物,通过借鉴和引用,形成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文化,日本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特色,向全世界传达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饮食特征和饮食习惯,都是由日本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和自然资源影响的,了解日本饮食文化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了解,从而加深对日本的物质、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认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长寿的国家,现在的平均寿命居位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外,追求健康而绿色的饮食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日本饮食特点的浅析和几个代表性料理的介绍,体现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饮食是很特别的拥有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色彩。这也许和日本善于吸取他国长处的原因有关。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点、日本料理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见饮食在文化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时,有必要先去研究它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对食物新鲜程度和品质因素的考虑,日本料理的选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应季的食物。日本人在料理的烹调方式上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少用调料,以清淡的口味为主,生食便成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日本料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少”。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不实惠,这也是我的感觉。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成长,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二、日本料理
(一)酱汤
酱汤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也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研制生产了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由于酱汤制作容易又富有营养,日本军队也很重视这种传统食品。酱汤以酱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较咸。在日本,人们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可见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饭就酱汤吃,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作为从小时就养成的饮食习惯,就更适合日本人了。
(二)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
(三)寿司
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四)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五)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边吃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三、日本饮食和中国的一些区别
在中国,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四、结语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一、日本饮食量少质高体现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
日本料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致精美、品种繁多、分量很少。从感官角度来讲,精美的加工和设计,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食用角度上讲,一种食物再好吃也不会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种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每一种都想品尝;份量和种类上的控制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至于过分偏食和挑食,也不会过多的浪费。日本的传统点心,制作时均控制在45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点心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与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相对应,是浓缩型的季节象征。食物的精巧、极具效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浓缩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浓缩意识中包含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独立岛国,自然灾害多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达到几千次左右,极具破坏性;又常常被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严格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节约,以精细小巧为导向,以精细小巧为美。
日本民族把传统的精巧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节约,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护。生活在岛国上的人们时刻具有危机感,不仅是日本,诸如英国这样的岛国也应该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机感中不只是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同样面临资源匮乏,虽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无力改变的,但是面对资源问题,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分类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去过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净,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为了丢弃一个瓶盖而排起长队,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强烈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现在放回去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但将来会带给他们生存希望的源泉。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食肉历史发展反映出民族的矛盾性特征
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在生活上谦虚谨慎至极,可以说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经向中国发动过战争,战争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很难把战争中杀戮的日本人与谦和地说着对不起的日本人联系起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现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从日语语言的角度上来看,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语体上分简体和敬体,除此之外日语的敬语表达更是发达,敬语的表达又被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间地点,说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可见礼貌要求极为严格。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向中国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来日本本土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但明治维新以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经济能力跃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谐观念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发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使得日本成为矛盾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徘徊,成为国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意指对待事物要批判地继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浓厚的“拿来主义”,或者说是借鉴学习,日本人善于学习,曾经一度热衷学习外来饮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第一层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在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着大和民族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隐忍、细腻、精致的缩影。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导语: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文化却大不相同,特别是在饮食上,不仅是以大米为主食,西欧中国餐点一般也很普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
(一)生鲜海味
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
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二、日本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她们宁愿每天去买新鲜的食材保证营养,也不愿多买预存,因为她们认为冰箱只能保险,并不能防止食物中营养的流失。日本十分注重家庭饮食,注重营养之间的搭配,关注家人身体体重,对菜类的选择上要求高。
1、日本以黑为贵,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乌鸡等只要食物与黑挂钩,一般价格都比较高。
2、日本的料理以鱼、虾等海海鲜为主料,口味清淡,稍带酸甜和辣味,主食是白米饭,日本人爱吃鱼、海鲜、鸡、鸭以及蔬菜、豆腐等,但是不吃羊肉、猪内脏及肥猪油,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
3、日本人喜欢喝茶,无论是餐前餐后都喜欢饮茶,一般以清茶为主。
4、日本人习惯吃咸的东西,甜的东西部普遍。
三、日本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1、刺身的由来。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的时候,由于鱼在去皮后,品种辨认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渔民会取出一些鱼皮,用竹签刺在鱼身上,方便辨认,于是被称为刺身。在日本饮食的发展中,虽然刺身的制作方法不一样了,但是仍以刺身为名。
2、刺身的材料。刺身的主要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是刺身并不是只以于为材料,有:螺蛤类、虾、蟹、海参、海胆还有鸡肉,甚至会出现鹿肉和马肉等。
3、刺身的形状。刺身的形状一般根据材料而定,选择片、条、块。如:鱼肉细腻可以切成薄片,一些比较大的鱼,肉质粗糙的可以切成块状,而如牡蛎、螺肉这种尺寸小的类别,一般直接整个食用。
4、刺身的佐料。刺身的佐料有: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煎酒。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味道偏清淡,以新鲜的鱼。贝、肉类为原料,根据相应的刀法加工,然后培养佐料使用,简单方便。一般都是一菜一碟,是日本用餐里的一小部分。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记载,寿司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来在外邦中发扬光大,但是却从中国的菜谱中消失。寿司和其它的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都非常鲜明,把新鲜的材料如: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金枪鱼、三文鱼等切片放在醋调过的冷饭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在使用的时候要整个吞进去,将寿司的饭香与配料味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寿司的美味。
(三)天妇罗
天妇罗不是单指某一种食品,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制作方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等材料合成浆,然后将这些浆包裹在食材上,放入油锅中炸。天妇罗又分为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在食用时蘸调制好的酱料,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名称来自于荷兰,一般以鸡蛋面糊最为普遍,炸法多样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四)面食料理
日本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有: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道庭面条等,其中荞麦面条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日本关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食主要是夏天使用。龙须面细而长,在夏天制作成凉面,是日本人在夏天受欢迎的面条之一。而拉面,则是日本面食料理中最据代表性的,据说日本拉面是在中华街的中国餐厅发祥的,后来逐步的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日本对饮食的质量要求高,在饮食制作和选择上就能体现日本对饮食的重视度。对调料的选择谨慎,追求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一般料理色泽和味道都保持原始纯正,而且对于器材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环境,护饮食的平衡,日本人对饮食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美和自然的向往。
四、日本的餐桌礼仪
日本重视和尊重饮食也可以从日本餐桌礼仪上看出。首先在用餐前,要先表示对食品的欣赏,用餐后要觉得满足,感谢款待者;其次,在用餐期间,要注重用餐顺序,不能单一的挑选一样菜品吃,而是依次的,应顺序循环的吃每道菜,保证菜吃完的时间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用餐方式,日本的用餐方式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细声细语,而是允许吃饭发出声音,因为这表达对厨师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可以用手拿寿司蘸酱,直接放入口中等。依次,日本人喜欢饮酒,一般比较正式的日式饭都备有米酒,通常在相互祝酒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就算客人不想喝,也希望其假装喝一小口;最后,日本人喜欢饮茶,饭前喝绿茶,饭后喝煎茶。
五、总结
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个之间的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差异,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事物,通过借鉴和引用,形成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文化,日本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特色,向全世界传达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饮食特征和饮食习惯,都是由日本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和自然资源影响的,了解日本饮食文化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了解,从而加深对日本的物质、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认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长寿的国家,现在的平均寿命居位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外,追求健康而绿色的饮食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日本饮食特点的浅析和几个代表性料理的介绍,体现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饮食是很特别的拥有自己的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色彩。这也许和日本善于吸取他国长处的原因有关。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点、日本料理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自古以来从南方、北方和西方引进文化,经过不断的沉积、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日本列岛的文化基础,而日本饮食文化就是这些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可见饮食在文化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时,有必要先去研究它的饮食文化。
一、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能够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所以,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等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基于对食物新鲜程度和品质因素的考虑,日本料理的选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应季的食物。日本人在料理的烹调方式上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少用调料,以清淡的口味为主,生食便成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
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和鼻子来品尝的食物,其外观造型甚是精美,配合食物,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所以日本人对料理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是极其讲究的。在日本,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日本料理给予我们的是日本人审美观的表达,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日本料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少”。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在日本花400日元买的便当,也就是盒饭,往往里面就是3块炸鸡和一片黄瓜,几片腌萝卜。可别以为有3块鸡肉就很合算了,鸡肉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白菜都比它贵。正因为蔬菜价格很高,所以日本料理里蔬菜的分量不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不光蔬菜,其它的东西一样很少,往往一样菜是一小口就结束了。不实惠,这也是我的感觉。
对食器的讲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在餐具上都是很用心的。这也说明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仅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更是对美食内涵的诠释。日餐器皿的材质多为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等,丰富多彩,既实用又具观赏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对饮食环境的考究,也反映了日本人在饮食文化上的美学追求。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成长,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
二、日本料理
(一)酱汤
酱汤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随着佛教从中国的传入,酱也从中国传入日本。它先在寺庙与宫廷中兴起,后在民间被广泛食用。现在日本研制生产了各种速成酱汤,可用开水冲食,并且便于携带。由于酱汤制作容易又富有营养,日本军队也很重视这种传统食品。酱汤以酱为主,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味道较咸。在日本,人们把酱汤视为“母亲的手艺”,可见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米饭就酱汤吃,是日本传统式的早餐。作为从小时就养成的饮食习惯,就更适合日本人了。
(二)生鱼片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有代表性,它堪称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作。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吃生食的习惯。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等为材料。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鱼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鲜嫩可口,但价格很贵。吃生鱼片必须要以芥末和酱油作调料。
(三)寿司
寿司又称“四喜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寿司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是日本料理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种类很多。现代日本寿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饭的方法来加工其主料。日本四周环海,各类时鲜鱼类为寿司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宗的寿司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现在寿司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口味增加了许多,色彩也是绚丽多彩。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美的小艺术品。
(四)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纳豆是以大豆为原料,其营养成分容易为人体吸收,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繁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五)卓袱料理。
卓袱是中国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
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边吃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三、日本饮食和中国的一些区别
在中国,中国的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饭等大米、小麦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为米饭。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餐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很明显的,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在评价一道菜时也会用“色、香、味”来作为标准,烹饪理论上还有“五色、五味”等的说法,但主要评分点还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四、结语
总之,从日本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日本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的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文化透过饮食文化,体现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点,值得我们今后思考与学习。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语中,料理一词就是菜肴、烹调的意思。日本人注重菜肴的味道更注重菜肴的美感。因此烹饪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既日本料理文化。
一、日本地理位置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日本由九洲、本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周围数十余小岛组成。由于处在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替的地带,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海鱼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鱼类料理中,生鱼片最为常见。日本人好吃生食也与其文化观念有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因此尤其具有环保和崇尚自然的意识。日本人认为生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类的鲜味,只有新鲜、未经加工的食品,才具有天然的色泽,红是红,绿是绿,黄是黄,从色彩学讲,它们都是原色,原色最具色彩生机,搭配到一起,互相衬托,格外提神,叫人欲罢不能。这令人联想到赏心悦目的日本自然景观:放眼望去,整个东瀛列岛沐浴在大自然丰沛的阳光雨露中,蓝天、绿海、白云,到处郁郁葱葱,那里的每一片树叶绿得发亮,一切都显得那样本色,堪称一个“自然”的乐园。除了生食之外,日本寿司也是一大特色。日本地处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大米的生长,因此饭团和寿司得以发展。将生鱼、生蔬菜等放入寿司卷中,又用芥末去腥,用酱油调味,便做成了美味的寿司。
二、禅文化与视觉的艺术
日本料理十分清淡,最忌讳油腻,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理念与日本的禅文化有关,尤其是日本的怀石料理。怀石料理最早是从日本京都的寺庙中传出来,有一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规下清心少食,吃得十分简单清淡,但却有些饥饿难耐,于是想到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些许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演变到后来,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传了下来,发展出一套精致讲究的用餐规矩,从器皿到摆盘都充满禅意及气氛。怀石料理的摆放给予食用者无限的现象,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除了怀石料理,寿司也同样讲究摆放。摆放寿司时会充分考虑到颜色的搭配以及形状的美感。许多饭团还被做成了各种动漫卡通形象,增添了不少情趣。
三、介绍日本料理文化的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亲临那里去体验。而吃是旅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日本料理文化名声远扬,是日本文化的精华之一。把料理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等等。料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契机,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兴趣,更能以交流料理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
一、日本饮食量少质高体现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
日本料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细致精美、品种繁多、分量很少。从感官角度来讲,精美的加工和设计,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从食用角度上讲,一种食物再好吃也不会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种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每一种都想品尝;份量和种类上的控制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至于过分偏食和挑食,也不会过多的浪费。日本的传统点心,制作时均控制在45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点心的形状和颜色往往与当时的季节和环境相对应,是浓缩型的季节象征。食物的精巧、极具效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浓缩意识,浓缩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间和资源,浓缩意识中包含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独立岛国,自然灾害多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达到几千次左右,极具破坏性;又常常被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严格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节约,以精细小巧为导向,以精细小巧为美。
日本民族把传统的精巧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节约,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护。生活在岛国上的人们时刻具有危机感,不仅是日本,诸如英国这样的岛国也应该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机感中不只是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同样面临资源匮乏,虽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无力改变的,但是面对资源问题,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分类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去过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净,那是因为他们可以为了丢弃一个瓶盖而排起长队,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强烈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现在放回去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但将来会带给他们生存希望的源泉。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食肉历史发展反映出民族的矛盾性特征
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在生活上谦虚谨慎至极,可以说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经向中国发动过战争,战争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很难把战争中杀戮的日本人与谦和地说着对不起的日本人联系起来,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现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从日语语言的角度上来看,针对不同的人物对象,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语体上分简体和敬体,除此之外日语的敬语表达更是发达,敬语的表达又被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间地点,说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可见礼貌要求极为严格。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向中国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来日本本土文化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但明治维新以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日本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经济能力跃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强调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谐观念是相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日本这个国家里发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合,使得日本成为矛盾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徘徊,成为国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这种矛盾性,体现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意指对待事物要批判地继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浓厚的“拿来主义”,或者说是借鉴学习,日本人善于学习,曾经一度热衷学习外来饮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第一层面,而是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日本饮食文化,在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着大和民族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隐忍、细腻、精致的缩影。
日本文化在国际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提倡谦虚礼貌的表达和行为方式,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篇1 浅谈刺身与日本文化 摘 要: 刺身是日本著名料理。它既是日本人口中的美味、日本人眼中的艺术品,又是日本文化的传承,更引起了舌尖上的“战争”。对于日本刺身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以刺身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刺身 文化 食鱼 鲸 刺身,是将鱼贝类等食材切成片、条、块等形状,蘸上酱油、山葵泥等调味品食用的日本料理。传统刺身以鱼贝类为主,但现在可用于刺身原料的食材范围广泛,马肉、鸡肉、魔芋、蘑菇、动物肝脏、豆皮、面筋都能做成美味的刺身料理。 刺身的刺,是“刺穿”、“扎”的意思。古代日本渔民在将鱼去皮、剔骨、切割成可食用的鱼片后,由于无法辨认鱼的种类,便将鱼鳍扎到鱼片上以方便确认。这种方式当时被称为“刺身”。后来,这种方式渐渐不用了,但刺身的叫法被保留下来。如今,刺身作为日本料理代表性的菜式已为世人熟知,成为日本料理文化的代名词。 一、玉盘珍馐 刺身的原料虽然种类丰富,但主要食材仍然是鱼。常见的如金枪鱼、加级鱼等。在人口百万以上的国家中,日本人人均食用的鱼量为世界之最,平均每人每天克,是名副其实的食鱼大国。 刺身用鱼是新鲜的鱼,“鲜”是刺身的重要特征。 “鲜”首先是新鲜。新鲜的刺身鲜嫩、爽口。由于未经烹饪的鱼肉没有遭到高温的破坏,鱼肉中含有的丰富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没有丝毫流失,对人体很有益处。难怪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人对生食鱼肉始终青睐有加。为保持鱼肉新鲜,日本人或用活缔放血法或用冷冻法最大限度地保持肉质新鲜,新鲜是刺身的“生命”。 “鲜”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时令。刺身的季节性很强。如同时令蔬菜水果一样,日本人在春夏秋冬食用时令鱼,每个季节日本人都能品味季节特有的味道,吸取时令食物中丰富的营养物质。春吃竹荚鱼、鲣鱼、银鱼;夏吃石鲈、粗单角鱼、白丁鱼、飞鱼;秋吃斑、鲑鱼、蓝点马鲛、青花鱼;冬吃黄鱼、鳕鱼。而且,不同季节的刺身盘中饰物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用山茶花、八重樱、南天竹;夏用虎杖、紫阳花、瓠子;秋用小菊花、桑叶、银杏叶;冬用蜜柑枝、里白、松叶。时令鱼搭配时令花、叶、枝,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才是地道的刺身料理。 二、视觉盛宴 日本料理是用眼睛享用的料理。刺身就能通过食器与摆盘体现出这一特点。 刺身的器皿多用浅盘,材质可分为漆器、瓷器、竹制、陶器。形状有圆形、椭圆形、角形、扇形、树叶形、莲座形,等等。食器造型之多、形状之奇特令人赞叹。并且,食器上有种种花纹、图样。菱纹、鳞纹、云锦手(图)?摇?摇?摇?摇?摇 ?摇?摇(云锦手图片)、流水(图)?摇 ?摇?摇?摇(流水图)、龟鹤、祥瑞等。不同节日、不同季节搭配使用的食器都有要求。例如,蓬莱、松菱、鹤等花纹只能用于正月;丹顶鹤、松竹梅仅用于喜寿宴请。不同季节、不同菜式使用不同纹样的食器,的确是一种视觉享受。 此外,刺身的摆盘同样非常讲究。如果是多人份的刺身料理,可用“平盛”。 在大盘中满满地摆上五颜六色的料理,让人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无比豪华绚烂。有经验的料理人也会采用“散盛”。 将食物散开摆放,露出盘面(余白),通过余白与食物色彩的搭配,与食物相映成趣。 若是同一种料理摆放多块,则可用“流盛”。 同样形状、同等大小的刺身自右向左倾斜摆放,错落有致,仿佛庭院中的细流,使人感觉恬静、清雅。 摆盘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是将食物摆成山形。 在底部平坦的食器中,将食物摆成富士山一样的形状,天小地大。这种摆盘既能呈现出“散盛”的平面图画效果,又能利用上层空间,展示出3D立体效果。对日本人而言,料理不仅是画卷,更是立体空间物体。只有对点、线、面的基本摆放熟练有加的料理人才能摆出3D美感。可见,刺身料理既是味觉的学问,又是视觉的艺术。 三、文化传承 刺身料理体现了日本饮食传统――鱼食。 日本四面环海,河川资源丰富,新鲜鱼贝唾手可得。日本人食用鱼肉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绳文时代的贝冢遗迹显示,当时日本人食用的鱼类包括鲫鱼、香鱼、鲽、比目鱼、河豚、青花鱼、�鱼、加级鱼等。除了鱼肉之外,当时人类也食用四脚动物肉。但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佛教在日本的影响逐步扩大,日本多位天皇颁布了“杀生禁断令”,在此过程中,鱼与肉变得不可兼得,日本人渐渐舍肉而取鱼。从此,鱼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长久广泛地影响着日本。例如,在日语中,打马虎眼说成“�を�iむ”。由于青花鱼容易腐烂,为了尽快卖掉,卖鱼时鱼贩会快速数数,就会出现在数量上捣鬼的现象,后来演变为日本人常说的打马虎眼。比如,烂船也有三千钉,日本人用“腐っても�”表示。加级鱼从古至今都受日本人喜爱,与其他鱼相比加级鱼的细胞分解速度较慢,所以,放置同样时间,其他鱼腐烂了,加级鱼的损害就比较小,于是就有了这种说法。 除了鱼食外,刺身里料理还体现了日本饮食另一传统――生食。 在原始社会人类都是生食,进入文明时代后各民族的生食就逐渐淡出历史。日本的生食习惯却始终延续,直至今日。生鱼、生菜、生肉、生蛋,日本人崇尚食物的原生态。保持食物本来的味道,口味清淡是日本料理的特点。由于日本四季分明,无论是鱼类、果蔬还是农作物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这种气候风土中生活的日本人养成了重视时令物、喜爱时令味的饮食习惯,并且生食法最能保留住时令味、锁住营养,这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四、舌尖上的“战争” 刺身食材的种类繁多,鲸肉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是世界上少数食用鲸肉的国家之一。虽然日本仅有2%的人经常性食用鲸肉,但每年市场供应的鲸肉却多达3000吨。日本人食用的鲸肉也包括海豚肉。海豚是高智商的海中动物,是亲近人类主动保护人类的高级动物。这种本应得到人类友善的回报和宠爱的动物,却遭到肆无忌惮地捕杀,难逃人类的口腹之欲。 为何喜吃鲸肉?日本人认为,鲸是营养丰富的食材;鲸消耗掉了大量鱼类资源,威胁到了人类的食物安全;食鲸是日本的传统,捕食鲸是日本历史的组成部分。 然而,事实是目前13种大型鲸类中,已有两种濒临灭绝。而且,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鲸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环,大规模捕杀包括海豚在内的鲸势必损害海洋生物链条,破坏海洋环境。 为了加强对鲸类资源的管控,《国际捕鲸管理公约》早在1986年就已经禁止商业捕鲸。但日本依然我行我素,引起了澳大利亚、美国等世界多国的反对。阿根廷、巴西等九个拉美国家甚至成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团”,集体反对日本在南极海域的鲸类保护区域捕鲸。 但舌尖上的“战争”依然持续。也许,日本民主党众议员议员冈田克也与澳大利亚前外长斯蒂芬・史密斯的谈话最能代表日本人的态度。“日奥都有各自的文化,饮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自古就有吃鲸肉的传统。澳大利亚或许也存在着日本人无法理解的饮食习惯。我们应该互相理解”。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实践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情调,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是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结果。不合时宜、糟粕性的文化应该被剔除。 日本文化注重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相信善于学习的日本人能够找到真正“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能够进一步发扬日本刺身文化的方式。 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篇2 浅论日本语言背景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除了表现在行动上之外,更多的表现在语言上。日本民族具有内敛、含蓄、不爱张扬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断地使用大量的委婉语.日语的委婉表现体现出日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心理及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日语委婉表现也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到日本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现代语言交际中,使用得体的委婉语以避开不愉快或不愿说出口的表达,可以使交际双方都得体不失面子,这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倾向.日本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社会,集体意识很强,注重协调精神,这种心理状况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要能够正确使用委婉语。 1、正文 、概述 委婉表现是日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在面对面的对话中,可以说如果不使用这种委婉表现谈话就不能顺利进行。毋庸置疑,这是由日本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所引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存在,它与某一地域社会(民族、国家)紧密相连。这些地域社会的文化(该地域社会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成为语言的背景。而语言的意思则基于这些背景之上被人们所理解,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日语委婉表现的最大决定因素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或者说是人际关系意识。与欧洲人相比日本人的自我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很在意包含自己人的「うち」(骨肉亲人,亲戚朋友等)和自己人以外的人即「そと」之间的区别。大多数的委婉表现都是对「そと」一方而说的。因此,委婉表现也可以被认为是与对方之间距离的体现。这与日语中的敬语从根本上是一样的。 、具体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因民族历史的沉淀和心理深层的构筑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进行语言的研究中,如何把握住我们自身对该语言的理解的心态,将会很大程度影响我们对该语言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心态会有不同的理解结果。在日语的学习和研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对委婉语(暧昧语或模糊语)的理解。 一个中国人(甲)和一个日本人(乙)在初次打交道时会有如下对话: 甲:今晩ご都合がよければ一绪に映画を见に行こうか。 (今晚您有空的话,一起去看电影吧) 乙:もし残业がなければいいですが…… (如果今晚不加班的话……) 中国人会很自然地理解为:今晚加班就不去,不加班就去。当甲得知乙晚上不加班的消息时去候邀,却总不见乙来。甲过后去兴师问罪时,乙也会觉得很奇怪。实际上乙的回答有种回绝心理,加班只是托词而已。若是真心赴约,出于谨慎,乙方常常会再给甲一个确认,确定今晚的约会。这个时候乙常常会在下班时说「今晩残业がないので、一绪に映画を见に行こうか。」。但也并不是事事如此,有时乙很愿意接受邀请,但为预防有事脱不开身而不能赴约,便事先向甲言明有此可能,让对方有心理准备,以免届时被动。甲对乙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非常迷惑,不知乙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其实这是日语委婉表现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拐弯抹角的说法。正如当对方钢琴声很吵而希望对方能够停止这种行为时,往往是说「お嬢さんのピアノは上达しましたね。夜中の十时ごろまで稽古していますね。」(您女儿练钢琴真是辛苦啊,都练到晚上十点左右。),而不直接去和对方说明。 两个熟悉的人在路上相遇时,经常会说一声「さあ,どうも」便擦肩而过。这个「どうも」后接的词也是很暧昧的。如:「昨日、わざわざおいでくださいまし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昨日承蒙您光临,谢谢),回答时用「やあ、どうも。」。这个「どうも」从上下文看应是「こちらこそ、どうもお世话になりました。」(我得到你的关照,我才应谢谢您),或「こちらこそ、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我才应表示感谢)的意思。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どうも」后面省略了词语。 「どうも」大致有以下几种意思:1)怎么也(下接否定)。 如:「どうも覚えられない。」(怎么也记不住)2)实在,太。 如:「どうも失礼します。」(实在太失礼了)3)总觉得。如:「どうも风邪らしい。」(像是感冒了) 而现代日语中,「どうも」的应用范围极广,它既可以表示歉意又可以表示谢意,有时还单纯地表示一般寒暄、告别等。如: (1)当别人帮了你的忙,表示由衷的感谢时说「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2)当学生帮老师擦完黑板时,老师说「どうも、ご苦労様。」 (3)当你在公共汽车上碰了人时说「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4)当你见到不久前帮了你的忙,给过你好处的人时说「この间、どうも。」 另外,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在分别的时候,有时说声「じゃあ,どうも」便分开了,这个词下接的部分也是极不明了的。中国人听了上述对话感到日语不可思议。本来日本人在对话中就有避免明确说出事物的是非,避免对某一事物加以断定的习惯。也可以说日本语言中的这种表现方式是日本人的传统生活态度以及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些委婉的语言都来源于委婉的语言思维,日本人的委婉的思维又与日本文化的柔性紧密相关。古代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关西及日本九州地区,那里多丘陵,湖泊,河流,气候温暖,称得上日本的水乡。在气候温暖的水乡靠种水稻而谋生的农户,受到了整日伴水劳作的影响,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充满了柔性。 委婉语用以表达含蓄委婉,退让等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日语的一大特点,应视“语境”来确定它所略去的部分或蕴涵的意思。否则就会觉得难以理解。 2、结语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日语也不例外。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日本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日语中的委婉语就是受到日本集团主义的影响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因此,对日语的研究离不开对日本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应该从大文化的角度对照异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正确看待这些差异,随时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对外交际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从而更好地使外语起到交际功能。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2.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发表 3.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例文 4.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下载范文 5. 有关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1] 孙璐.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04) . [2] 徐静波.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 日本学刊, 2008, (05) . [3] 徐静波. 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J]. 日本研究, 2010, (01) . [4] 贺亚芹,隋国荣. 日本饮食文化琐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 [5] 张婕. 浅谈饮食与健康[J]. 技术与市场, 2009, (07) . [6]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7]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 (12) . [8] 尹文华. 浅谈中日两国饮食文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 [9] 时志中. 浅析“鱼文化”现象[J]. 中国钓鱼, 1995, (11) . [10]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 (06) .
通过你们学校局域网,在图书馆上中国知网来下载,一般可找到1994年及以后的资料,很简单的。试试吧,去年我的学生交了一篇文章,估计糅合了好几篇文献, 可惜是纸质的, 没发与你分享。自己试试吧,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怎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