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陕西中医学院杂志

陕西中医学院杂志

发布时间:

陕西中医学院杂志

1972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员,陕西省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医内科硕士生指导老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内科硕士生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陕西中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带在读研究生7名。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学术著作8部,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十大名医,海峡两岸十大名医,第四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师承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学会科普分会委员,陕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陕西中医》杂志编委会副主委,陕西省专家讲师团首席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华药王孙思邈研究院院士,陕西台湾籍学人协会会长等职。刘华为教授从医40余年来,注重内科疑难杂症的研究,对肿瘤、脾胃病、代谢性疾病、肾病、脑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等疑难杂症都有研究,用中医药成功防治部分传染病,并有创造性的研究,成功抢救和治愈了无数危重病人和疑难杂症。尤其对萎缩性胃炎、肝病、肾病、中风、代谢综合征等有疗效显著。刘华为教授敏而好学,学研俱丰,从医几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八部,多次主持参加国家、省级科研课题项目,成果丰硕,曾多次应邀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国家讲学和学术交流,促进了中医药在国外的传播。他先后指导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2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1名。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CN:61-1501/R,ISSN:2096-1340,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岐黄新语、专家论坛、三秦医药、国医传承、经典研读、学术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综述。

(1)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2)摘要及关键词:文中必须附中文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4个部分内容,要求以第3人称撰写200-300字为宜,并附3-8个关键词。有条件者,可将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译成英文。

(3)提交稿件时,同时提供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信息。

(4)如果论文属于基金项目,请在页脚处表明该基金项目的名称和标号。

(5)引言应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

编辑部通信地址: 西安市西华门2号《陕西中医》杂志社 邮政编码: 710003 联系电话: 87257807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题目:知母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知母,为治疗胃、肾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具体在现代医疗应用和中药传承文书记载中可以论证。主要内容:药物简介 知母,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为单子叶植物百合科Liliaceae 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的干燥根茎。主 产于河北、山西、内蒙、陕西及东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其药材性状: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其化学成分: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A I、AⅡ、AⅢ、A1V、B I、B lI,并含芒果甙(mangiferin)、异芒果甙、胆碱、烟酸、泛酸等;性昧归经: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阴虚肠。二、知母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1、用于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 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功能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常配瓜蒌、大贝母、胆南星同用;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知母多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用于急性肺部感染 用知母、石膏、连翘、大青叶、大黄、丹皮研制而成知石清解注射液,治疗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研究结果表明该针剂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副流感病毒成明显抑制作用,对金葡萄球菌与白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变形、伤寒、副伤寒、舒氏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能全面增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双向调节该单核巨噬细胞活性。4、用于骨蒸潮热 本品又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阴降火之功。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常与黄柏同用,配入养阴药中,以加强滋阴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黄丸。5、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本品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效。用于内热伤津,口渴引饮之消渴病,常与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汤。用于肠燥便秘,常与生首乌、当归、麻仁同用,又有润肠通便之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禁服。 知母的其他临床应用治疗小育症 常与车前子、泽兰、丹皮、牛膝、泽泻、益母草、地龙等配伍组成复方使用,治疗死精、少精、精子活力不足及精液不液化等不育症。治疗惊厥、癫痫 与草果、厚朴、黄芩、半夏等配伍。其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股骨头坏死等风湿性疾病 多与桂枝、芍药等配伍。治疗口腔溃疡及咽喉肿痛 常与地黄、玄参、板蓝根、等配伍。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常与鳖甲、熟地黄、山药、秩苓、牡丹皮、泽泻等配伍。 四、临床应用的文献记载1、《本草新编》“知母,味苦、辛,气大寒,沉而降,阴也,无毒。入足少阴、阳明,又入手太阴。最善泻胃、肾二经之火,解渴止热,亦治久疟。此物只可暂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暂服,以泻肾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长服也。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入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 ”《重庆堂随笔》“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然仲圣云,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热太盛,则阴不足以和阳,津液渐干,而成枯燥不能杀谷之病,其阳则绝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热,俾阳不绝,则救津液之药,虽谓之补阳也可。乃后人以为寒凉之品,非胃家所喜,谆谆戒勿轻用,辄从事于香燥温补之药者何哉! ”《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症;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药品化义》“知母与黄柏并用,非为降火,实能助水;与贝母同行,非为清痰,专为滋阴。治疗慢性肾病引起的蛋白尿与黄柏、地黄、水蛭、益母草、车前子、红藤、桂枝等配伍。”《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本经逢原》“知母,《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参考文献:1、冬英、谢崇源.韦襄歧知母的研究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6(4):93052、李根林,巴艳,周卫知母善疗水肿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2):53-543、范淑惠.戴双明,李同新知石清解针荆治疗风湿肺热病20例陕西中医.1994.15(4):159-160.4、李忌,李明抗氧化剂知母宁对阿霉素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癌变、畸变、突变.1995.7(4):217.2】85、吴议星,董平男育汤治疗精子减少不育症82例四川巾医.1994.7:31-32.6、何耀荣治死精方期南中医杂志社.1995.11(3):387、乔富渠屎白消陕西中医.1994,15(10):4578、贺娟,赵明瑞,王洪圈,等草果知母汤抗癞痛模型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37-389、曼凤蓖知母鳖甲六味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体会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2510、白世庆、刘艳红,知母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4.67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总占地面积,有南(新校区)、北两个校区。现有13个教学院(系、部);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650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73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26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19名、兼职博士生导师15名、博士后导师2名。学校拥有张学文、郭诚杰2位“国医大师”,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有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43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省“三五”人才18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32人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

学校开设21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医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1383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20人,本专科生12641人,留学生71人。学校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近五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近六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育了6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四、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科技强校”战略,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有各级科研平台31个,其中国家局级科研基地2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1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研基地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五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项。

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是省级优秀刊物,在省内有较大影响。

五、医疗服务

两所医院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确定的全国7所重点建设的中医医院之一,具有70多年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西北地区首家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其妇产科、心血管内外科、眼科等专科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有较高的知名度。

六、科技产业

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力度,突出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持教学,形成了产学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机制。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是集生产、经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制药企业,企业总资产达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在陕西省高校产业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与咸阳市、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杨凌示范区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学校100多项科研成果和中药新药成功转让给省内外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对外交流

作为教育部最早确定的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先后同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培养了2000多名留学生。学校开展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中韩青年文化交流项目”及“台湾暑期游学项目”等,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校是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和“三秦奖学金”院校。此外,学校还设立专项基金开展留学基金委项目,促使教师走出国门交流学习,设立“马明仁留学生专项奖学金”等解决留学生学习生活困难。

八、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文化铸校”战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在教学中强化中医药文化课程,在环境建设中突出中医药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突显中医药特色。近年来,先后荣获2012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2013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学校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活动异彩纷呈,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坚持30多年的“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运动会等,已成为学校传统的文体项目,烘托出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人,中医药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崇尚回归自然潮流在全球范围的悄然兴起,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而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所起的作用倍受人们关注。

关键字: 医学免疫,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实验技术,中医药研究。

前言: 现代免疫理论在我国早有记载。早在公元342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预防狂犬病的免疫学方法和效果:“疗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公元998一1022年宋真宗时代,我国就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至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对人痘法有了重大改进,同时创造了人体连续传代的方法降低苗种的毒力,此法成为近代免疫学的先导,开了人工免疫方法的先河。我国人痘接种获得成功见于文字记载是公元1007年前后,比英国人琴纳试用牛痘苗预防天花要早700多年。中医学对变态反应的认识也是比较早的,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氏就曾提出孕妇应忌服鱼、虾、鸡和马肉,认为服用这些东西会引起皮肤溃疡。这对后世认识和预防变态反应有重要意义。中医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2000多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不仅是免疫学的“故乡”,也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从三方面谈起中医药与免疫学的关系与发展,一是中医理论;二中药方剂;三实验技术。

1.现代免疫与中医传统理论

中医理论的邪正学说、阴阳学说、脏象学说及养生理论都已证明和现代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抵御和清除各种有害物质的作用叫“正气”,免疫能力与正气的含义基本上是吻合的,而把破坏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有害物质叫“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这正是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免疫学提出的机体免疫系统三大功能(防御功能、自稳功能、监视功能)正是中医邪正学说的`具体化。防御功能是指机体抵御病原生物等“外邪”的功能,自稳功能和监视功能指机体清除“内邪”(如:损伤、衰老、死亡、突变细胞等自身抗原)的功能。

免疫系统不断维持自身平衡的过程也正等同于中医的正邪对抗和阴阳平衡,以此达到自身的稳定。中医药防病治病,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等功能,从而达到机体的自身稳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免疫系统仅是人体内复杂系统中的一个,中医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仅作用于免疫系统,也可能是通过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

经络实质也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通路,参与免疫调节网络的构成,针灸的有效作用与免疫调节同样密不可分

2.免疫学与中药,复方的相互关系

近些年来,研究和开发免疫调节药物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话题,临床使用的很多中药及方剂经实验研究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加之中药资源丰富,所以从中药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剂具有针对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免疫促进药:主要是益气、养血、温阳、益阳的药物及少数解毒和活血的药。 1.促进细胞免疫药物:如增加T细胞比值的药:党参,黄精,白术,香菇,鸡血藤,淫羊藿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药物:人参,桑寄生,白术,五味草,旱莲草,白芍,川芎,丹参,黄芪等。增强细胞吞噬功能的药:山药,黄连,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等金乡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张西峰。 2.促进体液免疫的药物:如抑制补体含量减少的药:枳壳,陈皮,麻黄,丹皮等。促进抗体生成增加的药:菟丝子,黄芪,紫河车,云芝等。

免疫抑制药:主要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 1.清除抗原药:鱼腥草,蒲公英,银花,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红花,大蒜,郁金等 2.抑制抗体生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大枣,补骨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茵陈,秦艽,桂枝,泽泻,苍术等

.双向调节药:可使过低的既能状态提高,亢进的机体状态降低,使机体内环境稳定。常用药:人参,刺五加,黄芪,防风,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肉桂,熟地,赤芍,丹参,降香等

免疫调节药:作用于机体的调节系统,有利于体内健康方向发挥作用,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1.作用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该轴的药物:人参,党参,白术,五味子,紫河车,灵芝等抑制该轴的药:黄精,地黄,甘草等2.作用与环核苷酸的调节药:环核苷酸被认为是阴阳平衡的枢纽,正常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乌苷(cGMP)保持着一定的比值,补阳药可能升高此比值,滋阳药可能协调该比值,从而是免疫平衡得到调节,属于一种快速调节方式。常用药物:党参,猪芩,人参,甘草,茶碱,麻黄碱,土茯苓,龙葵,灯心草等。

中国古代传统经方与免疫关系紧密,二妙方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四妙方又表现出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等等。

许多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可以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治疗世界疑难疾病,例如癌症,艾滋,等传染病。绝大多数中药和方剂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很小),还可克服西药(主要是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不但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还可拮抗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损伤。现代医学在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疾病中,常给机体输人细胞因子,这些外源性的免疫反应物质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不仅价格昂贵,且长期应用会降低机体的敏感性。而不少中药、方剂及针灸等可诱使机体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而以上机理的阐明都来自于现代医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医在处方时,很注意各味中药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但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清楚。而中医药免疫学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也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如:由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抗AIDS药物“克艾可”已用于临床。

3.免疫学实验技术与中医药研究

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到的免疫技术有许多,现试举比较常见的实验的应用。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此试验在中医药研究中可以定量的测定某蛋白质在某组织中的含量,了解中医药对体液免疫的影响。2免疫印迹法,中医药在自身免疫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组化技术,通过表面标志物的标记,对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蛋白做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4放射免疫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主要做微量物质的研究测定,等等。

加强中医药专业免疫学等实验能力的培养,掌握必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有利于培养既精通中医药,又熟悉常用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的贸易额不占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不太容易被某些国家所接受。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中医药免疫学把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药免疫等作用的研究,既重视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和动态辨证关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局部定位性和实证分析研究,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合理性和优势,又弥补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缺陷和不足,它是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等科学技术的巧妙结合点,是独具我国特色的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中医药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和所有学科一样,中医药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中医学有其合理性和优势,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缺乏实证分析研究,对机体微观局部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深刻了解,是一种哲学观念。这种理论的滞后性和认识方法的欠缺,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贫乏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想充分发挥免疫学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特有作用,促进中医学新的振兴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倡中医专家和免疫学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只有中医专家和免疫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密切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才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新怀 席孝贤 孙理军 中医学整体观与中医药免疫学 (712083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胡研萍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

3.关洪全,韩晓伟,雷萍,侯殿东试 加强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免疫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措施中 医 药 导 报

4.郭 峰 浅谈开展中医药现代系统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陆平成 免疫学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和展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社

查了一下 所有中文类的 核心期刊目录,都查不到这个期刊。所以这个期刊 就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就是 普通期刊。陕西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同样也查不到任何核心期刊。

第一:看您是需要发表什么样的论文?(国家级的,省级的)第二:看您是做什么用的?(晋职称,还是单位需要)第三:看您是发省内刊物还是省外刊物上?(省内就简单西安,咸阳,就这两个地方有医学院校)杂志社就集中在这两个地方。最后补充一点,你可以查一下那些杂志的邮箱进行电子投稿,这样比较快。陕西的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第四军医大学学报,陕西医学,陕西中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如需帮助请给我留言,我会进一步给你讲解。

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各专业均在300分以上。

陕西中医药大学(简称陕中大),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是省局共建的中医药院校。截至2022年,陕西中医药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54名;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344名。

截至2022年6月10日,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学校开设26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馆藏资源:

2015年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藏书100余万册,各种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古籍4万余册,1000余种,其中珍善本300种,如明嘉靖仿宋刊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陕西中医杂志采编平台

《陕西中医》杂志是由陕西省中医管理局主管的统计源核心期刊。根据专业论文发表网站创新医学网首页最新资讯显示,《陕西中医》杂志9月份还有预留版面,可加急发表。

一般审稿周期为1-3个月,效率比较高,期刊严格执行初审、复审和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刊物拒稿率比较高,如果论文不符合要求的话,投稿后1个月左右就会被拒稿。

《陕西中医》(CN:61-1105/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栏目方向

主要栏目

《陕西医学杂志》主要设有:专家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病理、药物与临床、临床检验、调查研究、Meta分析、综述等栏目。

刊登内容

《陕西医学杂志》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与药物、临床病理、检验护理方面的论著、综述及病例报告,介绍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防治经验等。

读者对象

《陕西医学杂志》读者对象为医务工作者。

创刊年份:1980国内刊号:CN 61-1105/R国际刊号:ISSN 1000-7369邮发代号:52-24定 价:7元/期主管单位:陕西省中医管理局主办单位: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编辑单位:《陕西中医杂志》《陕西中医杂志》为中医药学专业刊物。刊登中医药学理论研究论文,介绍历代名家学说及历史文献。 《陕西中医杂志》主要栏目有:临床报道、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治验集锦、针灸经验、古方今用、医籍研读等。适合中医药工作者。

常见的中医方面的医学杂志有:《四川中医》、《河南中医》、《陕西中医》。上次我投了一篇《河南中医》等等,

陕西中医杂志是核心吗

嗯,对啊,很权威的,很有价值哦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CN:61-1501/R,ISSN:2096-1340,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岐黄新语、专家论坛、三秦医药、国医传承、经典研读、学术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综述。

(1)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2)摘要及关键词:文中必须附中文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4个部分内容,要求以第3人称撰写200-300字为宜,并附3-8个关键词。有条件者,可将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译成英文。

(3)提交稿件时,同时提供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信息。

(4)如果论文属于基金项目,请在页脚处表明该基金项目的名称和标号。

(5)引言应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既不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核心级),也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普通国家级)。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只是普通的省级期刊,陕西省教育厅办管。

陕西中医这是一个核心期刊。不知道你对核心期刊是否了解,核心期刊对稿件字符数要求是在3500字符以上,复制比率15%以内,参考文献必须引用近三年以内的,发表周期半年左右,不是很好发表。而且建议你还是找专业编辑部去发表,如在医生圈口碑很好的创新 医学网。

  • 索引序列
  • 陕西中医学院杂志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社
  • 陕西中医杂志采编平台
  • 陕西中医杂志是核心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