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陈鹤琴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的策略论文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发育成熟、不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儿童而言,游戏更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然”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一种自然的、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规则。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儿童凭借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体世界中通行。
近年,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类幼儿游戏, 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表观在游戏形式化、游戏自由化、游戏模式化、游戏教学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者基本趋同的认识是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 游戏是假想的、虚构的、愉悦的。他们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区别。这使得许多儿童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儿童随意地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传统教育目的观认为, 教育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严肃认真的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的活动。这使得游戏成了服务于某一个活动的工具, 从而成为集体教学的附庸。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过多考虑教的因素, 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过于求全, 希望每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 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教师的“ 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幼儿园不应当把游戏、日常生活、教学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途径,这是传统“ 三中心论”教学观的反映。幼儿园也不应使得游戏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层面,成为教学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 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首先, 拓展、保证儿童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走廊的墙壁上和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个主题角,划分成一个个区域, 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成活动区, 为儿童的游戏提供足够的空间。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参加自主性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 让儿童与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自娱、自创性, 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其次,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老师, 应坚持以爱为先, 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儿童, 有时是他们游戏中的伙伴, 和他们共同嬉戏玩耍; 有时是他们活动中的引导者。 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 这如同草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陈鹤琴提出“学做人”的大目标,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有时老师更像一位妈妈, 用自己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鼓励欣赏的神态, 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恋感和信任感。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它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明确“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自然’ 的活动, 而是负载着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并且还具有生成课程的功能。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形成“ 预设课程”的同时第一 , 随时以儿童游戏为中心线索重新建构课程, 将儿童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游戏教学中。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四、对游戏教育的探究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的游戏理论, 共同探讨游戏化的教学,为把新《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米舌莱:《教师与游戏》,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出自:陈鹤琴的17条儿童教育原则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幼儿园益智区论文(一):
通过益智区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摘要: 益智区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在操作中让幼儿感到快乐。
三、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 益智区 有效的材料 动手操作能力 操作兴趣 感受快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可见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发展。
手部的小肌肉群也只有多活动才能变得更加灵活和精细。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获得知识能力的源泉。
所以激发幼儿对操作活动感兴趣,为幼儿的操作提供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去探索、动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益智区就为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动手动脑的学习环境。
益智区是幼儿园的常规区域,可供幼儿动手操作,是一个着力于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活动区角。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益智区材料的有效投放不但影响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也对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否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起到决定性因素。
一、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在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幼儿在操作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足够丰富的前提下去探索、去发现。
每个孩子兴趣不同、能力也有所差异,只有在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的各种材料,才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去操作,锻炼其善于动手能力。
幼儿天性好奇,提供有趣丰富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从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研究,这样的状态幼儿是轻松愉悦的,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探索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益智区材料投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能力和兴趣特点去投放材料。
材料投放不适宜,幼儿在区域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去破坏玩具。
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随时调整材料的操作难度,突出材料的层次性。
提供材料的难易程度过低,幼儿摆弄几下就没了兴趣,根本谈不上探索。
材料的难易程度过高,幼儿不会玩,就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
只有在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投放难易程度适宜的材料,幼儿才能很快进入探索过程,在玩中去探索知识,懂得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逐步养成探索品质。
二、在操作中让幼儿感到快乐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是幼儿展开智慧翅膀的天空,幼儿在操作、摆弄、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的喜悦。
经常会听到区域游戏中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到:"我终于知道这个怎么玩啦!""我来告诉你这个应该怎么摆!"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材料中的奥秘,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新学期老师制作了《找找丢失的扑克牌》的玩具,投放的第一天老师就发现男孩子对这个玩具很感兴趣。
豆豆和石头经常两个人一起去操作,还小声的交流,在操作扑克牌的游戏中,激发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受到喜爱的还有《水果对对碰》的游戏。
老师在孩子吃过果酱的小盒子里贴上各种水果的图案,然后扣在棋盘上让孩子找到两个一样的水果,谁找到的多谁就获胜。
在这个游戏里,孩子玩的特别投入,小心翼翼的翻开盒子,找到了相同的水果后开心的笑出声,满满的自豪感。
在快乐的气氛中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在激烈的围棋对弈中,孩子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在益智区,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得到了快乐。
三、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为此,我们也经常通过家园联系栏和家长介绍我们益智区的特色和对幼儿能力提升的帮助。
从而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老师相一致。
在合适的条件下,老师还会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合作制作简单又有趣的益智区材料带来班里和小朋友共同探索分享。
孩子操作着自己制作的材料兴趣也更浓厚了。
[参考文献]幼儿教育
幼儿园益智区论文(二):
益智区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摘 要】
益智区区域活动是一种规则游戏,易于幼儿接受,而且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自由自主投入到探索学习中,从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多样的益智类材料,手、眼、脑并用,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也会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因此益智区活动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深入探索益智类游戏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益智区 区域活动 动手操作 能力 探索 规则
拼摆 自我学习 自我探索 自我发现 自我完善
在幼儿园中,我们把利用多种玩具材料来感知探索、形成知识、发展思维和智力的游戏称作益智类游戏。
在进行益智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按照区域游戏的基本规则要求进行游戏,在对物体感知、辨别、排序、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多样的材料,手、眼、脑并用,进行积极地思维活动,才能以智慧和技能,赢得一种心理的`满足。
益智区活动是一种规则游戏,易于幼儿接受,而且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自由自主投入到探索学习中,它可以调动起幼儿战胜困难,向自我挑战的勇气,发展他们的运算和推理能力,促进思维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它还可以满足幼儿好动手的需求,促进他们感官的灵敏和手指的灵活性,从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益智区活动内容有拼摆游戏、数学游戏、迷宫游戏、棋类游戏、民间益智游戏等,每一种益智区活动内容对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拼摆游戏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拼摆游戏是指提供各种形式的拼摆材料,幼儿在拼摆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构建图形。
拼摆游戏一般分形体拼折组合和各种形式的拼图两类。
形体拼折组合一般是利用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积木进行创造性拼摆,如魔方、魔尺等。
幼儿会通过不断的尝试操作组合出各式各样的造型,他们努力探索,其作品的丰富程度甚至会超过成人。
各种形式的拼图是将切割的零片拼图打乱顺序后,重新拼出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像或者立体作品,如七巧板、拼图等,幼儿特别热衷于此类游戏,他们总是能根据细致的观察迅速组合画面,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则在若干次的拼、折、摆等技能中得以提高。
二、自制材料的数学游戏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幼儿园来说"动手动脑"、"玩中学"这些字眼我们非常熟悉,这充分说明了给幼儿提供物质材料的重要性。
教师平时会在在益智区自制数学游戏操作材料,有感知等分、分类、排序、相邻数、数的分解组合等游戏。
感知等分游戏是指通过幼儿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感知不同形状的等分,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幼儿会观察不同形状的等分,通过动手尝试比较来完成操作活动;分类游戏是指把物体相同的特征,如颜色、形状、材质等,进行分类,这就需要幼儿手、眼协调一致地将各类珠子或者豆子分类取放于小盘中;排序游戏是指通过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高矮等特征,或按规律进行排序。
这类游戏能够使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力和判断,从而进行准确的操作;相邻数、数的分解组合要求幼儿根据操作单内容完成操作活动,幼儿会在益智区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丰富的自制材料,完成游戏内容,在享受成功能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数学游戏是益智区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游戏。
往往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还有数字排序、数量的比较、数与量的对应、测量、数的分解和组合、数的加减等。
此类游戏都需要幼儿在观察认知的同时灵活操作,它可以帮助幼儿在形成数概念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迷宫游戏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迷宫游戏具体操作方法是提供详细的迷宫、图纸,按照操作方法,一步一步地顺利闯关,最终到达胜利的终点。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幼儿不停地、反复地尝试通往宫殿的道路,他们就是通过这种多次反复的操作行为,满足对游戏过程体验的需要,而这种满足又会变成新的行为动机,提高他们挑战更高难度游戏的积极性,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动手操作能力也逐渐发展。
四、棋类游戏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益智区的棋类游戏是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知识的一种操作活动。
棋类游戏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跳棋、五子棋、象棋、围棋、飞行棋、扑克牌等。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层次性的投放。
这类游戏多属于规则性的游戏,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在思考的同时往往需要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因此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得以培养。
五、民间益智游戏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民间益智游戏是民间游戏的一种,这类游戏内容丰富多彩,易懂易学,一般是由小组合作进行的,每个游戏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幼儿在游戏中需要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常见的民间益智游戏有翻花绳、挑冰棍儿棒等。
幼儿玩翻花绳游戏时需要手、眼、脑的协调一致,五指灵活钩绳、翻绳,玩挑冰棍儿棒游戏时需要仔细观察小棍的叠放方法,再选择角度去尝试,不去碰触附近的小棍,这需要幼儿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游戏才会顺利进行。
益智区活动主要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主学习为主,它是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会从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
可见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幼儿在益智区的操作过程中智力就得到开发,最终达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幼儿教育
幼儿园益智区论文(三):
关于幼儿园益智区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
内容摘要: 开展课题研究已经有一学期的时间了,我们在对益智区的观察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收获与经验,使我们对于"益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与教师指导"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与认识,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我园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注重了对废旧材料的使用,针对不同年龄组幼儿特点,投放适合幼儿内在需求和年龄特点的废旧材料,培养了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指南》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环境资源,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创设和谐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发挥益智区其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废旧材料 益智区 开发与利用
一、废旧材料为幼儿益智区创设空间氛围奠定了基础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艺术领域中也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1.给予新颖的刺激,为幼儿良好游戏奠定基础
《指南》中提到:幼儿游戏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2.给予吸引,为幼儿创设良好氛围
《指南》中提到:幼儿游戏场所形成和谐、温馨和心理氛围,使幼儿游戏感到轻松与愉快。
我们将墙面充分利用起来创设百迷宫就是利用废旧吸管和海绵垫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使幼儿更好的进入生活化的游戏状态。
3.材料投放有趣味性,使幼儿能专注游戏
我们都知道废旧材料具有探究性和操作性,例如大班的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参与一些探索性、操作性强的游戏。
幼儿的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精细动作能力、观察力、专注力等方面能力发展欠佳,因此提供有一定难度、可变化的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在投放的时候加入废旧材料的制作,如生活材料中牙膏盒、废纸箱、等等都是区角活动中的好材料,我们利用纸盒做了小孔成像,老鼠吃奶酪等材料,这些废旧物品取材方便、来源广泛,既丰富了操作的材料,又节约了开支。
这样更增加了幼儿和材料之间的熟悉度,为幼儿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我们还将废旧材料放在益智区的筐中,供大班幼儿自己尝试制作益智区材料。
二、废旧材料在益智活动中的合理利用
1.废旧材料的合理收集和整理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投放低成本、易收集,活动功能灵活的生活中常见材料来支持幼儿活动的需要,要将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
我们可能会利用各种桶类做钓鱼、穿孔、天平之类的材料,利用各种充值卡做数与数的材料,利用各种杯具制作电话,传声机类的游戏等等。
2.利用废旧材料创设益智区背景环境
(1)纸系列的材料运用:用纸卷成纸棒做壁挂;用纸卷成纸环做小蜗牛;用纸卷成长短不同的纸棒来插纸偶等。
(2)盒、筒、箱系列材料的运用:用纸箱做成拼图玩具、用小薯片盒做益智区操作材料、用大薯片筒做娃娃、插花、益智区玩具;用香烟盒做益智区操作材料。
(3)饮料瓶、油桶系列的运用:用饮料瓶做底座;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做小班动手操作区的活动材料;装饰油桶并装满沙子,摆成小路让幼儿游戏;露露瓶捆在一起摆成小路、做成高跷供幼儿游戏;
(4)石头、贝壳、包装袋系列材料的运用:用石头、贝壳进行拼摆。
三、教师引导贯穿,为幼儿提供支撑
《指南》中提倡: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来作为教材、教具被认为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发挥区域废旧材料的价值利于幼儿的参与。
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废旧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活动,创新好环境,创新活动教具,这样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幼儿成长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 年10 月9 日
3.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1、城市小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资料多,好写;题目可限制在农民工子女上:城市小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文档介绍:论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贡献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一)陈鹤琴的儿童观1、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2、在儿童学习观方面: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二)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原则(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陈鹤琴对家庭教育寄予热切的期望:“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使他们关于体德智都从小好好儿学起”。他认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陈鹤琴指出:“出生小儿“除了几种简单感觉和几种简单动作之外,差不多别无所能。”但逐渐地能听,能言,会走会画,有思想,有能力了,这是因为他有后天的遗传之基础,凭借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方能得到发展,其中教育起主要作用。(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融化和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和家庭生活的实践,随机地,个别地,面对面地经行的。他是从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儿童在家庭中的主要学习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的各项原则的。包括:卫生教育方面,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智育方面。此外,陈鹤琴认为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方法(1)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凡是可以给小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内容如下: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对未来良好的国民具有奠基作用。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安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的渗透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融化和渗透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和家庭生活的时间,随机的个别的、面对面的进行。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摘 要: 家庭是历史最久远的一个社会单位,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家庭自然是文化发源地之一,家庭中子女养育方式是文化形成原因之一,受不同文化影响。作为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和最普遍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个体成长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特征。本文对中西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既要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又要放眼于世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 跨文化比较
引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由于面对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断传入我国,我们有必要对中西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加以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了解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诸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国》中,曾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强调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看到年长者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
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言论集《论语》中早已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是孔子说,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者,谨慎,讲信用,对所有人都关心,有爱心。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才能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教,从小做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社会教育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同样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孩教育抓起。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加以诱导。为什么家教要及早进行呢?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父亲被赋予“权威者”的角色,这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是如此。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行使者。现代社会中,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旧时代那个“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保持距离的父亲”。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4.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他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感到喜悦,或者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古代的中国父母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陈鹤琴(1892年~1982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陈鹤琴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在幼年养成,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重视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言传”,强调“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和孟母买肉的故事曾流传千古。在重视言教的基础上,又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此外,父母还要积极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所以,不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灌输有效得多。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二、中西不同点
尽管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势和不足,以达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进行中西学生素质对比时,常常发现:中国学生有三好――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关。
与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锻炼成独立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几千年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做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3.家庭教育主体与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个性建构。注意自身形象,忽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与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词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构建与培育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沟通。西方国家体罚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职责与义务。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个人。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当然分析是次要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改革。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父母要不断学习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又要不断借鉴西方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8.
[2]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颜氏家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
[3]张霭堂,译注.颜之推全集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4,9.
[4]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19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
初探陈鹤琴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的策略论文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发育成熟、不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儿童而言,游戏更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然”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一种自然的、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规则。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儿童凭借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体世界中通行。
近年,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类幼儿游戏, 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表观在游戏形式化、游戏自由化、游戏模式化、游戏教学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者基本趋同的认识是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 游戏是假想的、虚构的、愉悦的。他们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区别。这使得许多儿童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儿童随意地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传统教育目的观认为, 教育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严肃认真的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的活动。这使得游戏成了服务于某一个活动的工具, 从而成为集体教学的附庸。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过多考虑教的因素, 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过于求全, 希望每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 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教师的“ 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幼儿园不应当把游戏、日常生活、教学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途径,这是传统“ 三中心论”教学观的反映。幼儿园也不应使得游戏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层面,成为教学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 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首先, 拓展、保证儿童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走廊的墙壁上和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个主题角,划分成一个个区域, 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成活动区, 为儿童的游戏提供足够的空间。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参加自主性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 让儿童与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自娱、自创性, 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其次,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老师, 应坚持以爱为先, 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儿童, 有时是他们游戏中的伙伴, 和他们共同嬉戏玩耍; 有时是他们活动中的引导者。 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 这如同草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陈鹤琴提出“学做人”的大目标,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有时老师更像一位妈妈, 用自己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鼓励欣赏的神态, 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恋感和信任感。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它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明确“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自然’ 的活动, 而是负载着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并且还具有生成课程的功能。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形成“ 预设课程”的同时第一 , 随时以儿童游戏为中心线索重新建构课程, 将儿童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游戏教学中。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四、对游戏教育的探究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的游戏理论, 共同探讨游戏化的教学,为把新《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米舌莱:《教师与游戏》,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文档介绍:论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贡献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一)陈鹤琴的儿童观1、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2、在儿童学习观方面: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二)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原则(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陈鹤琴对家庭教育寄予热切的期望:“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使他们关于体德智都从小好好儿学起”。他认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陈鹤琴指出:“出生小儿“除了几种简单感觉和几种简单动作之外,差不多别无所能。”但逐渐地能听,能言,会走会画,有思想,有能力了,这是因为他有后天的遗传之基础,凭借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方能得到发展,其中教育起主要作用。(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融化和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和家庭生活的实践,随机地,个别地,面对面地经行的。他是从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儿童在家庭中的主要学习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的各项原则的。包括:卫生教育方面,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智育方面。此外,陈鹤琴认为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方法(1)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凡是可以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