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唐诗宋词之美为主题的论文

唐诗宋词之美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唐诗宋词之美为主题的论文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 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 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中国文学中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是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儒商尤其是民族儒商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因此,我们培养儒商、培养富有爱国情感的民族儒商,从“唐诗宋词”入手是最合适大众而又简捷速效的。 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儒商素质。 又如李白的诗歌,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无不热血沸腾,深受感染。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那就更好了。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情怀,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和”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儒商的部分文化素质,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儒商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的儒商,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我读唐诗宋词不知怎么了一向不喜欢文学的我,被同学们刮起的文学风感染了。从此,我逐渐的迷上了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有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它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是中国“皇帝世袭制''的光辉侧面体现,唐诗宋词是我们的骄傲,是中国文化的“特产”是世界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比起唐诗,我更喜欢的是宋词。宋代的诗词分为两派,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豪放派的作品大多是气势豪放,雄伟壮观,意境雄浑,充满诗人的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婉约的词汇更是情感交替,词语清晰含蓄,让人眼帘湿润不可忘怀。婉转的情绪在词调中深深表达了当时时期的无力抗争的一种有力武器!如范成大写的宋词《西江月》十月谁云春小十月谁云春小,一年两见风娇。云英此夕度蓝桥,人意花枝都好。百媚朝天淡粉,六锐步月生销。人间双叶满庭皋,别有东风不老!多么美妙的词句,我好喜欢!我好爱读!唐代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世称诗圣,世界文化诗人,杜甫生活在由胜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被誉为“史诗”在政治黑暗人们饱受疾苦的当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的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独自去投靠肃宗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获,他面对凌乱的长安面对国难当头的残酷事变不顾全家个人利益的得失,在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家事国事事事忧心苦闷彷徨,在这种窖迫的形势下,奋笔疾书写下了:《蜀相》一首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映街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落满襟!此诗写下了杜甫当时的心情,写下了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悲景,悲愤爱国之情贯穿全诗。向古代诗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为一名中国的中学生应该有的就是爱国精神,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我们要力争上游,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学好科学,为国家!

唐诗宋词的论文的题目

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对你有帮助么?

画龙点睛 巧妙化用诗句 巧妙化用诗句 《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 “ ”)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 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 “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 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 聪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 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

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 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 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 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人们对自己要 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用旁观的眼神》(2003年福建省高 考佳作)就这样写到:走进缤纷的书简, 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 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的悲喜 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作者运用了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望》。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 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 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 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 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 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 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患得 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 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 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 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 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 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 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 种超凡的高度!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 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 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 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段 化 诗 成 段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表 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 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 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如: 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 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 杨柳岸”。

化用下列诗句 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参考答案: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 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 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的哀怨。

1、桃花飞尽野梅酸。——(宋代:吴涛《绝句》)

翻译: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2、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翻译: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3、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唐代: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翻译: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翻译: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5、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宋代: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翻译: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6、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清代:德隐《新秋晚眺》)

翻译:洞庭西山初秋的景致是很美的。烟波浩渺的太湖水涯,一座葱茏的岛屿上群峰列峙。

7、点点行行泪痕满。——(宋代: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翻译: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

8、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代:李白《阳春歌》)

翻译:阳春三月,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

9、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五代: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翻译:路入岭南腹地,水边的蓼花紫红,映着棕桐叶的暗绿。

1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

翻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请参考这篇/link?url=-

或者下面这篇:

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吗?所谓诗意,是不是一种一相情愿的自欺?或者说竟是对生活的残酷视而不见?生活是单调重复琐碎平庸的,这样的生活能跟诗意扯上关系吗?这是一个功利的实用的时代,一个一切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代,谈论诗意,丝毫无助于GDP的增长,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每次当我有这样的怀疑,我一次次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那些古诗词营造的美好意境中,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总能找到希望与安慰。正如博尔赫斯说,“一场下在庭院里的雨,从前也落在迦太基”,毕竟,我们和那些生活得诗情画意的古人在同一块大地上栖居,被同样的一个月亮和太阳照耀,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包括弥漫于他们生活、洋溢于他们笔端的那种诗意呢?这些千年不朽的文字,它们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感人,我不相信这些美好的东西将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不相信一个时代会堕落到不需要诗歌的地步,我不相信人心会麻木到对这些诗意和美无动于衷。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我们穿衣,古人也穿,酒旗落日下,夕阳染春衫,平平常常的衣服,在那些古典诗词里,暗香浮动,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韵味,甚至是动人心魄的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袭单衣,唤起如许柔情,记忆中的青色依然鲜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魂牵梦绕,“作个归期无计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衫无言,但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切,那些下在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中的雨,那些岁月中的沧桑,那些穿透岁月的细针密线中的默默柔情。读着这样的诗词,你会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遗憾总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们总是忽视了、错过了那些原本不应忽视、错过的东西,我们在回忆中悔不当初,黯然神伤:“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于是纳兰容若这样体贴地问他的爱人:“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也许只是伞下递过来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但却是那样的温存,那样的深情款款。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洲曲》中着单衫的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是怎样明媚亮丽的一抹杏子红!千年之下,历史早已老态龙钟,然而这一抹杏子红,却穿透岁月的尘埃,依然青春逼人。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于是由衣服想到了酒。我们喝酒,古人也喝,他们是怎样喝的呢?“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皆是豪英”,青梅煮酒,对酒当歌,或曲水流觞,临溪赋诗,多么让人神往的场面!他们会边喝边惋惜时光的流逝:“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即便是醉后归去,也诗意盎然:“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更不用说还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寂寞,以及“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凄凉。另一种境界便是在雪意甚浓的冬日黄昏,闻到清冽的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酒香,看到屋中明灭的温暖的火光,于是乃有一句轻声低语的问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平淡的一句话,却有无边的诗意,足以千古流韵。

唐宋之韵 意蕴幽长 诗意大唐 诗意人生 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唐诗如山,宋词如水 生活的快慢变奏曲 快慢缓急总相宜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挺直生命的脊梁 心动不如行动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等待是一种借口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坚守人生的关键 点缀缤纷世界 为他人开一朵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花香袭人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剑胆琴心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起跑线上的美丽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掬水留香 晶莹·雪寂·寞林 坐看流星划空时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奔跑人生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走错的也是路 跨不过去的捷径 人生没有捷径 路曲心直 走好那一段 曲径通幽 走下去,前面是片芳草地 问世间“名”为何物 艳花·瘪果 有一天,当一切不再重要 看好,再走 水中月,镜中花 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 踏着脚印少摔跤 用什么拯救自己 有梦才有明天 脚比路长 永远到底有多远 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有梦才有远方 风,可以穿越荆棘 推开成功那扇虚掩的门 生命如歌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为别人喝彩 高高在“下” 成功,需要一颗谦卑的心 快乐是一粒种子 莫让浮云遮望眼 我的眼睛欺我 雪花零落的盛夏 两把钥匙一扇门 共同捧起生命之杯 留一片芳心 疏影暗香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生活五味豆 最美的拒绝 “拒绝”也是一种美 不如放歌 生如夏花 心灵奔跑 沙漠玫瑰悄悄开 永不漂移的目标 响起,彼岸的风铃 清点生活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路是月的痕 倒掉疲惫 磕出鞋里的沙 血浓于水 理大于情 无穷的可能 无穷的美 给灵魂一个支点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文化的呼吸 善败者不亡 言多岂就必失 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仅靠功夫深,铁棒难成绣花针 菊·竹·民族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语言,沟通的基石 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 伟大是卑微的蜕变,卑微是伟大的繁衍 奋发趁年少 要敢于超越 守卫精神的火种 遭遇挫折 超越痛苦 将思维与幸福链接 幸福快乐在转念之间 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欲望——心的隔离区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借一颗慧心 守住心灵的契约 改变思维,找到快乐 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带上自信上路 倾听心灵的钟声 点一盏心灯 让快乐多一条腿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诚信满乾坤 诚信,爱你没商量 谎言不开花 会当凌绝顶 当今世界殊 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 渴望停电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改换思维方式,让快乐走近 浮生若茶 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 阳光很活泼 收起你的冷漠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与自己干杯 倾听自己的心跳 给自己一个微笑 越过你心中的墙 享受痛苦 遗憾也是一种美 携手夕阳下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 为对手鼓掌 关心自己,同样重要 黑暗中你给我一盏灯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学会感恩 败了,多好 挫折也美丽 梦想,从这里起航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父爱如山 给生活加点糖吧 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三更有梦书作枕 给情感上把锁 人生有你更精彩 坦诚,我无悔的选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药·茶·人生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别把聪明打碎了 与时尚共舞 时尚,华丽的陷阱 时尚,带刺的玫瑰 与时尚一路同行 心灵的烟花 人生难得几回搏 给乌云镶上金边 友情伴你人生路 友谊,给我动力 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抓住风的尾巴 墙,推倒了就是桥 寻找栖身之地 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坦诚这一种 往事并不如烟 感谢你的敌人 珍惜你的痛苦 往事并不如烟 眼前同一水 笔下情各异 寡淡足协杯,落寞之多少 收藏真情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点烯生命之火 面对青春的萌动 让梦想飞翔 信念撑起生命的大厦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 选择春天出发 拥抱青春 在青春中熔炼生命 擦拭青春 不让青春流失 幽默是青春的伴侣 我要笑遍世界 冬阳,童年,牵牛花 一点不能再浪费光阴了 总有惊喜在等候 静静地,我凝望来路 把握好你的方舟 清白做人 只要你在不停地走 与自己相处 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 生命不能绝望 友爱如水 承诺太遥远 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打扮寂寞 咀嚼伤害 心存感激 生活处处有欢乐 处境并非最重要 独味生活 一捆干柴生死间 搭起心灵的圣坛 笑着面对生活 再添一把柴 幸福像一块砖 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 别让自己更孤独 活着就有牵挂 崇尚简单 珍视心中的爱 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收集阳光 放飞希望 又到江南赶上春 享受黄昏 给心灵留一点空隙 望月不语 秋天,也是一种开始 远山如烟 高尚无需证明 凡尘清唱 心弦独奏 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让慊的书中憩息 为自己树一帧风景 淡淡柳如烟 深爱无痕 爱是一棵月亮树 拔响生命的琴弦 人不能向生活称臣 人生如棋 棋如人生 抬起头来做人 无须崇拜 储蓄人生 人生不售回程票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抱着生命过海洋 穿着棉袄洗澡 带着成熟寻找 淡忘起初 珍惜弱点 亮在需要处 抒命运转换成使命 灵魂的浴间有把锁 与众生共命 磨难,人生的一份财富 为生命喝彩 品味遗憾 事实,远没想象的那么糟 中断的琴声 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操守永恒 不以利害移。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教师评析】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文章转接自然、不留痕迹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适用范围很广啊,什么“错过”“抓住机遇”啊这类的都可以用。 【默。

下面的没时间写适用话题了。】 道是无情却有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我将上下而求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默。

写到这里想不出来了。话说小建议。

可以去看看《菜根谭》这本书,里面很多东西写作文很好用的,而且其实用诗词的话要注意那些已经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不一定能吸引老师的目光。】。

万紫千红总是春

只要人们一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总是一整个大街上万紫千红起来的各种春装。

怎样才能打扮得像春天般妖媚又像春天一样的富有生机呢?

翻大衣橱是每个家庭主妇必不可少的扮靓程序,自己的、老公的、儿子或女儿的,如果双亲还健在,还要忙乎父母的。

与其言春天的气息是随着春风荡进每家每户的|}~WXW*窗口阳台上的,还不如说春天的美丽味道,总是抢先一步地从每一个人穿在身上的衣服中流淌出来。

谁都想引领这个春天的服装潮流。

顺着一浪又一浪的潮流而来的,既有轻柔而又富有动感的布料,又有短而不超,恰到好处的裙子,甚至还有久违的工装服、背带裤等非常青春的造型。

还有什么装扮能比得上春天里的时尚,更能够打造出一个女人的女人味呢?

尽管每到春天总会有一些大牌和不够大牌的时装设计师,鼓足浑身的气力试图牵着爱美、爱靓、爱俏的人的鼻子,可是今年春天的时装却似乎格外繁复缤纷得让人目不暇接。这不,春天的温度刚刚上来,各种各样的“流行时尚”也就迫不及待地从T型台上走向商店的橱窗:休闲装的大口袋,亲切温和的中低鞋跟,白领们在职业装上加入的各种色调。

在这些流行的时尚里,我们发现了时尚男女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一种时尚态度,他(她)不再用“夸张”和“炫耀”作为自己的美丽品牌。

直觉让我们感到了时尚的成熟,在这个春天里,当有更多的人把美丽“典雅”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把漂亮“意义”成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当有更多的人意识到,那种一有人穿上高高翘起的尖头皮鞋,大家便一拥而上,让自己的脚变成中世纪堂吉诃德般地高高翘起的时髦,实在是一种可笑和浅薄的时候。

没有人愿意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大红大绿又大紫。

一如在这个春天里,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很色彩的摇曳在大街上的人,她正在扰乱我们的视线一样。

美,是春天的权利,也是春天里人们用各式各样属于自己的打扮方式,让自己时尚起来的一次机会。

要不然,就不会有那句诗“万紫千红总是春”。对吗?

问题补充简直很傻很天真啊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 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 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唐诗宋词论文范文

我喜欢宋词!便经常走进宋词。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豪放着的激昂,明白了缠绵中的婉约。 走进宋词,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顽皮,也明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苏轼的苦闷,哀伤了李清照的凄婉,品味了柳永的细腻。 走进宋词,便也就走进了词人。

词人的一喜一忧,一离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爱,一心一意都在词中展露无疑。 苏轼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传的名篇《赤壁怀古》,词风豪放却蕴含哲理,苏轼定是一个性情刚直,正气浩然的词人吧,不然怎能写出如此雄放的词来?然而当我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又惊讶于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笔调,理性的眼光。 走进宋词,便走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岳飞“壮志饥餐胡虎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精忠;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走进宋词,便走进 “愿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完美爱情。

宋词是宝,宋词是我们身心修养的一部分。走进宋词,我们的心将越来越美,我的思想也将越来越成熟。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宋词。

介绍一篇:唐诗宋词如画来 作者:竹之雨 点击数:2533 发表于:2003-7-9 桂林山水是美的,有比桂林山水更美的,那就是唐诗宋词的韵律美,你见过吗? 以前,我喜欢诗词,我用嘴巴去读,我用耳朵去听,我用眼睛去看,我用心去体会。

可我总觉得还不够,我常想,歌有谱、诗有韵、画笔三色调万千,我如何才能像看一幅画那样、去领教诗的魅力呢? 我看着一张五线谱发呆,歌有这样直观的谱,诗有吗?如果有,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平、上、去、入是古人的玩艺,且入声早已消亡。但平、仄依然魅力无限。

我突发奇想,假设在普通话里,一、二、三、四声像歌的五线谱那样、是唐诗宋词的四线谱,平、仄就是音符,那么,诗的谱子绘出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说干就干,信手抄来一首唐诗,对着银屏绘制起来。 一声:--------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二声:平--平平------平平----平------------------------------平 三声:----------仄----------------------仄----仄-------------- 四声:--仄--------仄----仄仄------仄--------------------仄仄-- 唐诗: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多少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就是诗的四线谱吗?他隐藏着什么奥秘吗?我开始思索起来…… 假如我用曲线把这些音符一样的平平仄仄串连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再一次拿起了鼠标,我惊奇地发现,我给诗词画了一幅心电图,我仿佛听到了诗词燥动的音率,那上下起伏的节奏是如此的紧凑、有力。 就这些吗?不!我在曲线下方填入色彩,平为绿、仄为青,依序渐变,啊!我惊奇,好优美的一幅桂林山水画,那平声就像山峰,仄声就像幽谷,山峦起伏,优美无限。

再细看那平声之间的起伏,像一片丘林,谷浅山低,仿佛有仙则名,那仄声之间的起伏,则像幽谷重峦,奇秀无比。 我再在两峰之间轻点水色,一幅青山绿水的优美图画浮现在眼前。

高山、幽谷、丘林、重峦、小湖、平台… 我不禁惊叹起来!真的诗美如画。

介绍一篇:

唐诗宋词如画来

作者:竹之雨 点击数:2533 发表于:2003-7-9

桂林山水是美的,有比桂林山水更美的,那就是唐诗宋词的韵律美,你见过吗?

以前,我喜欢诗词,我用嘴巴去读,我用耳朵去听,我用眼睛去看,我用心去体会。可我总觉得还不够,我常想,歌有谱、诗有韵、画笔三色调万千,我如何才能像看一幅画那样、去领教诗的魅力呢?

我看着一张五线谱发呆,歌有这样直观的谱,诗有吗?如果有,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平、上、去、入是古人的玩艺,且入声早已消亡。但平、仄依然魅力无限。我突发奇想,假设在普通话里,一、二、三、四声像歌的五线谱那样、是唐诗宋词的四线谱,平、仄就是音符,那么,诗的谱子绘出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说干就干,信手抄来一首唐诗,对着银屏绘制起来。

一声:--------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二声:平--平平------平平----平------------------------------平 三声:----------仄----------------------仄----仄-------------- 四声:--仄--------仄----仄仄------仄--------------------仄仄-- 唐诗: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多少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就是诗的四线谱吗?他隐藏着什么奥秘吗?我开始思索起来……

假如我用曲线把这些音符一样的平平仄仄串连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再一次拿起了鼠标,我惊奇地发现,我给诗词画了一幅心电图,我仿佛听到了诗词燥动的音率,那上下起伏的节奏是如此的紧凑、有力。

就这些吗?不!我在曲线下方填入色彩,平为绿、仄为青,依序渐变,啊!我惊奇,好优美的一幅桂林山水画,那平声就像山峰,仄声就像幽谷,山峦起伏,优美无限。

再细看那平声之间的起伏,像一片丘林,谷浅山低,仿佛有仙则名,那仄声之间的起伏,则像幽谷重峦,奇秀无比。

我再在两峰之间轻点水色,一幅青山绿水的优美图画浮现在眼前。高山、幽谷、丘林、重峦、小湖、平台…

我不禁惊叹起来!真的诗美如画!

我喜欢宋词!便经常走进宋词。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豪放着的激昂,明白了缠绵中的婉约。

走进宋词,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顽皮,也明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苏轼的苦闷,哀伤了李清照的凄婉,品味了柳永的细腻。

走进宋词,便也就走进了词人。词人的一喜一忧,一离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爱,一心一意都在词中展露无疑。

苏轼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传的名篇《赤壁怀古》,词风豪放却蕴含哲理,苏轼定是一个性情刚直,正气浩然的词人吧,不然怎能写出如此雄放的词来?然而当我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又惊讶于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笔调,理性的眼光。

走进宋词,便走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岳飞“壮志饥餐胡虎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精忠;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走进宋词,便走进 “愿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完美爱情。

宋词是宝,宋词是我们身心修养的一部分。走进宋词,我们的心将越来越美,我的思想也将越来越成熟。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宋词。

唐诗——宋词

远处,一阵书香飘来,香如茉莉却又淡如芷兰。那书香,从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飘来,从烽烟四起的战场飘来,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我们嗅着阵阵诗香,品读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

诗里,我们读出了盛唐的精神,盛唐诗人所独有的高昂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的是一种超然的自信,像阳光下的花香四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的是不畏艰险孤愁的侠客般的豪迈,如大山里飞舞的雪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的是男儿救国的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唐诗,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诗里,我们读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不同的生活取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傲的李白在朝要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在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面对日益腐朽奢侈的统治阶级,他愤然离去,在山水中放纵自己以求解脱。而诗佛王维,则在清幽淡雅的自然中悟出禅理,诗里一片清新宁静与恬淡自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世人展现的是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园风景图。

诗里,我们读出了中唐凄苦的百姓生活,安史之乱后国家的一片狼籍。杜甫用沾满血泪的笔触为人们写下了历史承载不了的沉重与真实。我们仿佛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里看到了无奈而又痛苦的身影;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读出对残酷现实的愤怒与不满。唐诗不仅记载了盛唐的激昂乐观,灿烂辉煌,也记载了战争不断的民不聊生,悲惨凄凉。

诗里,我们读出了多少游子乡思,离妇闺愁。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亲情便如绵延不断的山峦在心灵深处延伸着,倚窗眺望,其间有多少思念如丝如雨,永远剪不断。我们沉醉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景里,惊诧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里遐想。

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有李太白、王维、杜子美、王昌龄……多少自成一家的大诗人,他们轻唇一启,绣口一吐,便啸成了整个盛唐。诗香轻轻地飘着,漫漫的历史长河里,香气满乾坤……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

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此不赘言。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

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

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

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

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表现手法:“回环吞吐”与“冲口而出”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

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如果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大大超。

??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吗?所谓诗意,是不是一种一相情愿的自欺?或者说竟是对生活的残酷视而不见?生活是单调重复琐碎平庸的,这样的生活能跟诗意扯上关系吗?这是一个功利的实用的时代,一个一切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代,谈论诗意,丝毫无助于GDP的增长,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每次当我有这样的怀疑,我一次次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那些古诗词营造的美好意境中,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总能找到希望与安慰。

正如博尔赫斯说,“一场下在庭院里的雨,从前也落在迦太基”,毕竟,我们和那些生活得诗情画意的古人在同一块大地上栖居,被同样的一个月亮和太阳照耀,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包括弥漫于他们生活、洋溢于他们笔端的那种诗意呢?这些千年不朽的文字,它们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感人,我不相信这些美好的东西将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不相信一个时代会堕落到不需要诗歌的地步,我不相信人心会麻木到对这些诗意和美无动于衷。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我们穿衣,古人也穿,酒旗落日下,夕阳染春衫,平平常常的衣服,在那些古典诗词里,暗香浮动,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韵味,甚至是动人心魄的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袭单衣,唤起如许柔情,记忆中的青色依然鲜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魂牵梦绕,“作个归期无计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衫无言,但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切,那些下在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中的雨,那些岁月中的沧桑,那些穿透岁月的细针密线中的默默柔情。读着这样的诗词,你会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遗憾总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们总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3是忽视了、错过了那些原本不应忽视、错过的东西,我们在回忆中悔不当初,黯然神伤:“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于是纳兰容若这样体贴地问他的爱人:“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也许只是伞下递过来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但却是那样的温存,那样的深情款款。

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洲曲》中着单衫的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这是怎样明媚亮丽的一抹杏子红!千年之下,历史早已老态龙钟,然而这一抹杏子红,却穿透岁月的尘埃,依然青春逼人。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于是由衣服想到了酒。

我们喝酒,古人也喝,他们是怎样喝的呢?“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皆是豪英”, 青梅煮酒,对酒当歌,或曲水流觞,临溪赋诗,多么让人神往的场面!他们会边喝边惋惜时光的流逝:“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即便是醉后归去,也诗意盎然:“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更不用说还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寂寞,以及“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凄凉。

另一种境界便是在雪意甚浓的冬日黄昏,闻到清冽的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酒香,看到屋中明灭的温暖的火光,于是乃有一句轻声低语的问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平淡的一句话,却有无边的诗意,足以千古流韵。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诗这种空前绝后的景象呢?首先,是唐代以诗取士的政策。唐承隋制,实行的是科举制。这为人才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代的科举名目繁多,其中最为人重视的是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官僚,即使官位再高,如不中进士,终身为憾。而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为了能中进士,举子们无不在诗歌上狠下功夫。这样,就势必在客观上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与提高。由于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诗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皇帝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皇帝们的鼓励带动下,全社会各阶层都参与了诗歌创作,形成了谈诗、写诗的广泛风气,这也造成了庞大的诗人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以能诗为荣,以不能诗为耻。以至出现了妓女以能背诵诗来提高身价的现象。种种重视诗歌创作的现象,应该说都是与以诗取士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其次,诗歌发展到了唐代,也到了应该开花结果的时期了。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成长过程,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验,诗人们对诗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魏晋以来,随着诗歌的反复繁荣,在理论上对声律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各种诗歌艺术经验。特别是南朝“永明体”的出现,为诗歌走向格律化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正是由于唐代诗人们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诗歌遗产,加以创造,终于酿成了诗歌的空前繁荣。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唐人,终于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他们的世界也更为精彩。再次,我们也应看到唐代强盛的国力对诗歌繁荣的作用。唐代的国力之盛,当时世界无出其右。这不仅为唐人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初盛唐时期的那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豪迈之作,正是人们对国家和个人自信心的反映。唐诗的那种旷古少有的豪情逸兴也是强盛国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不能重复唐代,当然就不可能再现唐诗那样的辉煌。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审视唐诗的发展时,总不忘对唐诗的发展进行分期,所以就有了三唐、四唐之类的说法。自从明人提出了四唐说之后,人们普遍承认了这种说法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四唐说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确实勾勒了唐诗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盛唐,即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这是唐代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盛唐诗人将初唐诗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改革成果合二为一,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于是诗歌创作大放异彩,涌现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他们不论是写作田园山水,还是描写边塞生活,抑或是表现社会人生,无不穷形尽相,极尽能事,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以不同的声音合唱出令后世神往的“盛唐之容”—— 一种富有理想、昂扬向上、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范。这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诗人,由于他们站在时代的顶峰上,因而也就成了整个历史的伟大诗人。特别是李白、杜甫更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时期,这也是唐诗精彩纷呈的时期。“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而衰,国力衰微了,但诗歌并没有衰落。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等仍不失英雄本色,与盛唐诗人相比也不逊色。因此,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唐诗歌的成就甚至要超过盛唐。这一时期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派别林立,诗人的个人风格极为突出。从开始时的“大历十才子”,到后来的韩孟诗派,无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晚唐,即唐文宗至唐亡,这是唐诗的夕阳期。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正是这一时期诗歌的写照。这个时期没有了理想,只有悲哀,感伤与华艳,构成了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特色。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也只是天鹅的绝唱。

一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向来拥有广大的读者和爱好者。读诗、赏诗,也一直被看作是"雅事",因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而更直接的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培植人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而中国古诗词,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彩,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例如两千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美政"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九死不悔"的节操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满腔报国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结,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一曲"怒发冲冠",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感奋。不仅如此, 历代诗歌中的那些讴歌壮丽山河的诗篇,对艰危时事忧心感怀的诗篇,歌咏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篇,抒写纯真爱情和争取婚姻自主的诗篇,以及生动描写四季景物、赏心乐事的诗篇等等, 读起来都会涤荡心灵,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古代一些优秀作家不仅以他们卓越优美的篇章,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多样的生活层面,开阔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还往往以他们对生活特有的敏感睿智,传递着他们的人生体验,体现着他们的人生智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等等,这些出于复杂人生阅历而产生的深刻思考,内中所表达的顽强、旷达、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都饱含哲理,可以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开阔我们的心胸,从而极大地增益和提高我们的人生经验和修养。 当然,古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品,它的主要功用还在于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满足我们在生活中审美的需求。我们知道,每个人,无不爱美,无不要求心灵的充实和感情的满足,而优秀的诗词等文艺作品,正以它特有的品格、特性,满足着我们这方面的需要。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体验爱情的温馨,友情的温暖,置身于名山胜水、自然美景中的惬意,胜利的喜悦,乃至离别后的孤独,挫折、不幸时的忧伤愤懑。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极其自然地寻找某些共鸣和宣泄,而由作家诗人特有的敏感所创作出来的文词隽句,就会以它特有的普遍性、典型性、鲜明性,与我们的心灵相通,使我们的情感得以表达和寄托。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写笃诚的友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写相思之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写离人之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写田园躬耕之乐;"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写对离别友人的抚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写历史人世的沧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写战事结束回归故乡时的喜悦;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写雪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写春意盎然,诸如这样的一些喜怒哀乐的境遇和各种景观,也许曾是我们亲逢实历过的,但远不能感觉得如此的敏锐,表达得如此深刻鲜明,而经过古人的灵心妙手的描绘,准确生动的表达,就会在我们心中取得"共鸣",从而既强化、美化了我们的感觉,也增益了我们内心世界的无限丰富性,提高了我们对生活中美的认识和感受。 我们知道,人们的某些感觉能力,虽是生而具有的,但人的各种丰富的感受能力,包括人的审美感觉能力,则是靠着后天的实践,靠着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而敏锐、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美,从而创造了诸如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品;反过来,艺术晶品也创造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艺术美的观众。因此,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是靠着不断地接触、学习和欣赏艺术品而逐渐培育、丰富和敏锐起来的。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那么"音乐的耳朵"又从何而来呢?是靠听"最美的音乐"而培养、创造出来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趣味的形成,有时是不自觉的,往往靠长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萌生和逐渐发展。在襁褓时代,母亲的一首摇篮曲、催眠曲,幼儿园教唱的一首儿歌,讲的一个童话故事,都是对美的一种感发和培育。而对于文艺作品主动的学习、阅读、鉴赏,则是对审美能力、欣赏水平的一种自觉的培养和有意识的追求。它将会强化我们对美的感觉,启迪我们对美的认识,从而陶冶我们的性情,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了解到艺术品具有影响我们精神世界的巨大功能,并了解到艺术品本身创造观众,即什么样的艺术品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欣赏者的道理,那么我们对于欣赏对象,即观赏、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就要有所选择了。历史上的名家名作,都是精神产品中的精品,有的更是经过长期历史的考验留下的珍品瑰宝,这些作品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和典范性。选择这些具有代表性、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作为欣赏对象,不仅可以极大地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我们的鉴赏力,树立高层次的美学标准,提高美学判断力的最好途径。 二 生活的内容是极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更是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捕捉到美,在艺术中感受到美。因此,就产生了如何学习和鉴赏艺术作品,并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之美的问题了。 具体到古诗词来说,这是一种语言艺术。一般是诗人在生活中受到客观事物、情景的激发,产生某种独特的感受,于是通过艺术构思,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这是就创作来说的;而作为读者、欣赏者,却要走一条相反的路,那就是通过对"言"的知解,体会出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情景,领会诗人的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感情。这正如古文论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心雕龙· 知音》)前者是说创作,后者就是说鉴赏。 一般说来,对诗歌的鉴赏总要经过一个知解、体验、品鉴的过程。也就是说首先要读懂;其次是领会、体味作品所表现的情和景,取得某种共鸣;再次是通过反复品味获得美的领悟和心神的愉悦。 我们知道,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他们总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并透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文艺欣赏也就必须从作品中的形象出发,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受,来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艺术性。中国古典诗词又有它创造艺术形象的特点。 一般说来,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语句精炼,形式比较短小的抒情诗,它不同于小说、戏剧等大型叙事性作品,不具有什么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之类,而主要是借助于对客观物象的捕捉和外在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种主、客观相融的物象和景物,在中国文论中被称为"意象",例如《诗经》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花的盛开,并渲染新婚喜庆的气氛;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写嫩桑,并象征青春美好的年华;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柳丝,兼状惜别不舍之情;诗人屈原用香花美草,春兰秋菊,象征自己高洁的人格和美德。唐诗宋词中所惯用的"落花"、 "流水",表示岁月的流逝和无情; "秋雁"表示离人的愁思和萧索之感等等,不一而足。而意象的排比和联缀又构成全诗的形象即"意境"。因此,我们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其中所包涵的意义和旨趣,才能真正地鉴赏诗歌。这里我们不妨举盛唐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为例: 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诗人于天宝末年,流寓江南,途经苏州,泊船于枫桥过夜时所写的一首小诗。诗人选取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院钟声和客船等一系列带有凄凉气氛的景象入诗,并由这些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意境--一副清冷、孤寂的画图。而读者正是通过这幅画图,感同身受地领略到了当时诗人的处境和他的无限凄楚的羁旅情怀。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首先要从作品的形象出发,把握它的意象和意境而对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又是与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让诗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事物在头脑中重新浮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只有这样,才会对所欣赏的艺术品心神摇荡,从而获得它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当我们读到诗中的一些出色的描写时,往往形容为"宛若目睹"。这并非是说它的文字描写对人有直接的可视性,而是指由于诗人生动逼真的描写,唤起了我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在头脑里产生了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杜甫写大江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性,而诗中"宛若目睹"的情景, 主要靠读者心领神会的想象。人们的鉴赏活动离不开想象,可以说人们的鉴赏活动是在读者设身处地的想象基础上完成的。 还值得提到的是,鉴赏者的鉴赏活动不只是通过想象再现和复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且还需要鉴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所鉴赏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联想和补充。从这点来说,鉴赏又不只是被动的感受,也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主要是靠鉴赏者的联想。 鉴赏活动之所以还需要联想,是因为文艺作品不可能,也无需把一切都详尽无遗地写进去,它需要选择,也需要含蓄和蕴藉,特别是诗歌,语句凝炼,篇幅短小,必然有言有不言,这就需要鉴赏者用联想来加以补充,来意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用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表现了对北方大漠的旷远荒凉、广野静寂的印象。朱自清先生曾这样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惟有落日才得'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文艺作品的鉴赏》)这就是既通过想象,又通过联想来理解诗、鉴赏诗的一个例子。这说明,只有通过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靠鉴赏者的生活经验的补充,才能够对诗歌的主旨有所领会,并感受到和体验出它的感人之处。 三 艺术鉴赏,是审美活动,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而审美能力是从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它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例如我们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就需要有某些古汉语知识,历史知识(作家的时代、生平),文学知识(古诗词体裁的类别)等等,这可以说是鉴赏作品的准备。在了解、读懂作品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就会使我们领略到作品的佳美,获得一种愉悦心神的精神享受。 古人论到对文学的欣赏,特别是对诗歌的欣赏,往往十分强调熟读。我们知道,欣赏一首诗歌作品往往需要经过熟读默记,以至于背诵,才能充分体会出诗中的主旨、意趣、情味,以及其节奏、声韵之美。对于读诗、赏诗来说,只是停留在粗读泛览上是不够的。特别 是古诗词中的一些优秀之作,字句篇章虽短,但皆系诗人几经推敲,苦心经营,锤炼而成,其佳处往往在一字一句之上见功夫。王国维曾在其《人间词话》中举例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里所引的前句出自宋子京的《玉楼春》词,写诗人对春来红杏满枝头的感受。红杏盛开,本无所谓"闹",但诗人看到春来繁花似锦,勃勃生机,心头为之骚动,其情其感全赖这一"闹"字而托出;而作为外在景物的杏花,红红火火,熙熙攘攘,缀满枝头,又全靠这一"闹"字,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王氏所举的后句,出自张子野《天仙子》词,此句写月照花枝,花枝生影,本无所谓"弄",但由于诗人看到月下花枝在微风中婆娑舞动,似有自赏自怜之意,故出现了"弄影"的形容。这种缘情观物,以情注物,借景托情,浑然一体的境界,恐怕只有反复揣摩,反复咀嚼,多遍体会,才能充分领会。在古典诗词中,像这类琢句炼字的地方很多,古人称为"警句"、"诗眼",不经反复熟读精研是很难体会其好处的。而对于较长的诗篇,诗人在诗中更讲求驰骋情思,脉络贯通,起伏有致。中国古典诗词还十分讲究配合思想感情,而选择声调低昂、吐字清浊等不同的声韵,这就更需要通过吟咏诵读才能深人领会其神韵了,所谓"声人心通","反复吟哦,则真意自见也"。可以说反复吟诵的过程,也就是心领神会的鉴赏过程,由此而自会使人进入到一种无尚愉悦的心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推荐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文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文艺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也对诗歌鉴赏的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譬如严羽的“别材”“别趣”说,尊重诗歌本身的特点,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接触到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一些核心问题,就颇有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一些诗歌评论,完全不顾诗歌的特点,脱离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形象给人的感受,根本违背了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的规律。下边我将举出两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方法,并加以简单的剖析。附会政治,是古代正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合政治,千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用这种方法读诗,无不是词隐语,微言大义,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深文周纳。汉儒对《诗经》的解说,便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是为圣道王功而作的,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诗大序》)。他们戴着这副有色眼镜看《诗经》,其中许多作品都被曲解了,就连一些民间的情歌也成了政治教化的宣传品。例如,《关雎》明明是一首情歌,他们却硬要说成是政治诗。申培《鲁诗故》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康后的。后苍《齐诗传》说:“康王晏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关雎德不双侣,愿得周公妃以窈窕。”薛汉《韩诗章句》说:“诗人言关雎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则又认为是讽刺康王的。《毛诗序》曰:“后妃之德也。”则说是赞美后妃的。解释虽不相同,其牵强附会荒谬不通却是完全一样的。随着经学地位的提高,汉儒的诗论也取得了正统诗学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人陈沆的《诗比兴笺》,就是用汉儒解释《诗经》的方法,来笺释两汉至唐代诗歌的。陈沆讲诗注意联系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思想,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由于他先抱定了“比兴寄托”的观念,常常离开诗歌形象给人的感受,主观地猜测诗中的寓意,所以也有不少穿凿附会、迂腐可笑的地方。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中的《上邪》和《有所思》本是两首著名的情歌,他却硬要拉扯到政治上去。关于《上邪》,他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欤!”关于《有所思》,他说:“此疑藩国之臣,不遇而去,自抒忧愤之词也。隐语假托,有难言之隐焉。”这两首诗显然都被他曲解了。清朝常州词派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论词,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对词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是他编的《词选》以汉儒说诗的方法说词,有些评语也不免牵强附会窒碍难通。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显然是写一个深居简出的孤独少妇的迟暮之感,张惠言却评曰:“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琦)、范(仲淹)作乎?”不顾全诗的艺术构思,把诗的意思一句句割裂开来,比附《离骚》,牵合韩、范,根本不能自圆其说。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兴。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当然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义。但是也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如果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拉扯,根本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黄庭坚说得好: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记》)不顾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逻辑的分析,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评论诗歌的方法。以这种方法论诗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处处落实。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往往就这样被糟踏了。譬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一首富于艺术想像的好诗。杨慎《升庵诗话》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我看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都不会同意杨慎这段话的。“千里”本是想像夸张之词,极言千里江南,到处是大好的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既不切诗题,也失去了诗意。宋蔡绦《西清诗话》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诗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七所引)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他:“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王安石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欧阳修当然不会没有读过《楚辞》,他的文学鉴赏力也一定是很高的。但他对这首诗的评论,恐怕是犯了拘泥执著的毛病。菊花究竟落不落呢?史正志《菊谱后序》说:“菊花有落者,有不落者。花瓣结密者不落,……花瓣扶疏者多落。”由此看来,王安石也许并没有错。退一步说,即使菊花完全不落,写诗也不妨写落英,兴之所至不一定要找出植物学的根据;读者吟咏欣赏之际也不必以科学的眼光在细节上苛求于他。古代的诗人中,写落英的何止一人?屈原、左思、苏轼、陆游,都有诗在。如果用科学的眼光一一落实,还有什么诗歌鉴赏可言呢?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此诗虽佳而“理有不通”,“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此后,王直方《诗话》、叶梦得《石林诗话》、范温《诗眼》都引了别人的诗句,证明唐代确有半夜打钟之事。《诗眼》还引《南史·文学传》,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钟、五更钟,丘仲孚读书以中宵钟鸣为限,以证明张继的诗无可指摘(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所引)。明胡应麟更进一步说: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诗薮》) 胡应麟的话不免有点过分,它的精神却是可取的。诗歌创作固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不应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诗人可以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以求反映生活的本质。对于抒情诗,尤其不能以细节的真实来要求它。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创作。一般地说,诗当然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合事理。“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合理吗?但表现诗人乍对明镜看到白发时的惊讶之情,是再传神不过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合理吗?但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合理吗?但表现那种迷离恍惚的幽思,是再恰切不过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也不合理,但是合情,真实地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那种忙忙碌碌的气氛和焦急的心情。以上这些诗,如果仅仅用生活的细节去衡量,用逻辑的方法去推断,而不顾诗歌形象给人的艺术感受,还谈得上诗歌鉴赏吗?从形象出发,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还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唐诗宋词赏析论文题目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 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 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对你有帮助么?

画龙点睛 巧妙化用诗句 巧妙化用诗句 《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 “ ”)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 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 “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 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 聪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 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

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 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 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 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人们对自己要 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用旁观的眼神》(2003年福建省高 考佳作)就这样写到:走进缤纷的书简, 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 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的悲喜 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作者运用了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望》。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 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 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 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 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 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 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患得 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 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 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 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 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 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 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 种超凡的高度!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 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 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 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段 化 诗 成 段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表 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 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 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如: 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 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 杨柳岸”。

化用下列诗句 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参考答案: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 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 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的哀怨。

1、桃花飞尽野梅酸。——(宋代:吴涛《绝句》)

翻译: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2、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翻译: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3、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唐代: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翻译: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翻译: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5、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宋代: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翻译: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6、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清代:德隐《新秋晚眺》)

翻译:洞庭西山初秋的景致是很美的。烟波浩渺的太湖水涯,一座葱茏的岛屿上群峰列峙。

7、点点行行泪痕满。——(宋代: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翻译: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

8、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代:李白《阳春歌》)

翻译:阳春三月,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

9、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五代: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翻译:路入岭南腹地,水边的蓼花紫红,映着棕桐叶的暗绿。

1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

翻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请参考这篇/link?url=-

或者下面这篇:

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吗?所谓诗意,是不是一种一相情愿的自欺?或者说竟是对生活的残酷视而不见?生活是单调重复琐碎平庸的,这样的生活能跟诗意扯上关系吗?这是一个功利的实用的时代,一个一切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代,谈论诗意,丝毫无助于GDP的增长,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每次当我有这样的怀疑,我一次次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那些古诗词营造的美好意境中,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总能找到希望与安慰。正如博尔赫斯说,“一场下在庭院里的雨,从前也落在迦太基”,毕竟,我们和那些生活得诗情画意的古人在同一块大地上栖居,被同样的一个月亮和太阳照耀,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包括弥漫于他们生活、洋溢于他们笔端的那种诗意呢?这些千年不朽的文字,它们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感人,我不相信这些美好的东西将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不相信一个时代会堕落到不需要诗歌的地步,我不相信人心会麻木到对这些诗意和美无动于衷。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我们穿衣,古人也穿,酒旗落日下,夕阳染春衫,平平常常的衣服,在那些古典诗词里,暗香浮动,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韵味,甚至是动人心魄的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袭单衣,唤起如许柔情,记忆中的青色依然鲜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魂牵梦绕,“作个归期无计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衫无言,但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切,那些下在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中的雨,那些岁月中的沧桑,那些穿透岁月的细针密线中的默默柔情。读着这样的诗词,你会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遗憾总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们总是忽视了、错过了那些原本不应忽视、错过的东西,我们在回忆中悔不当初,黯然神伤:“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于是纳兰容若这样体贴地问他的爱人:“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也许只是伞下递过来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但却是那样的温存,那样的深情款款。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洲曲》中着单衫的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是怎样明媚亮丽的一抹杏子红!千年之下,历史早已老态龙钟,然而这一抹杏子红,却穿透岁月的尘埃,依然青春逼人。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于是由衣服想到了酒。我们喝酒,古人也喝,他们是怎样喝的呢?“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皆是豪英”,青梅煮酒,对酒当歌,或曲水流觞,临溪赋诗,多么让人神往的场面!他们会边喝边惋惜时光的流逝:“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即便是醉后归去,也诗意盎然:“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更不用说还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寂寞,以及“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凄凉。另一种境界便是在雪意甚浓的冬日黄昏,闻到清冽的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酒香,看到屋中明灭的温暖的火光,于是乃有一句轻声低语的问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平淡的一句话,却有无边的诗意,足以千古流韵。

唐宋之韵 意蕴幽长 诗意大唐 诗意人生 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唐诗如山,宋词如水 生活的快慢变奏曲 快慢缓急总相宜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挺直生命的脊梁 心动不如行动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等待是一种借口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坚守人生的关键 点缀缤纷世界 为他人开一朵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花香袭人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剑胆琴心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起跑线上的美丽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掬水留香 晶莹·雪寂·寞林 坐看流星划空时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奔跑人生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走错的也是路 跨不过去的捷径 人生没有捷径 路曲心直 走好那一段 曲径通幽 走下去,前面是片芳草地 问世间“名”为何物 艳花·瘪果 有一天,当一切不再重要 看好,再走 水中月,镜中花 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 踏着脚印少摔跤 用什么拯救自己 有梦才有明天 脚比路长 永远到底有多远 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有梦才有远方 风,可以穿越荆棘 推开成功那扇虚掩的门 生命如歌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为别人喝彩 高高在“下” 成功,需要一颗谦卑的心 快乐是一粒种子 莫让浮云遮望眼 我的眼睛欺我 雪花零落的盛夏 两把钥匙一扇门 共同捧起生命之杯 留一片芳心 疏影暗香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生活五味豆 最美的拒绝 “拒绝”也是一种美 不如放歌 生如夏花 心灵奔跑 沙漠玫瑰悄悄开 永不漂移的目标 响起,彼岸的风铃 清点生活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路是月的痕 倒掉疲惫 磕出鞋里的沙 血浓于水 理大于情 无穷的可能 无穷的美 给灵魂一个支点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文化的呼吸 善败者不亡 言多岂就必失 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仅靠功夫深,铁棒难成绣花针 菊·竹·民族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语言,沟通的基石 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 伟大是卑微的蜕变,卑微是伟大的繁衍 奋发趁年少 要敢于超越 守卫精神的火种 遭遇挫折 超越痛苦 将思维与幸福链接 幸福快乐在转念之间 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欲望——心的隔离区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借一颗慧心 守住心灵的契约 改变思维,找到快乐 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带上自信上路 倾听心灵的钟声 点一盏心灯 让快乐多一条腿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诚信满乾坤 诚信,爱你没商量 谎言不开花 会当凌绝顶 当今世界殊 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 渴望停电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改换思维方式,让快乐走近 浮生若茶 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 阳光很活泼 收起你的冷漠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与自己干杯 倾听自己的心跳 给自己一个微笑 越过你心中的墙 享受痛苦 遗憾也是一种美 携手夕阳下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 为对手鼓掌 关心自己,同样重要 黑暗中你给我一盏灯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学会感恩 败了,多好 挫折也美丽 梦想,从这里起航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父爱如山 给生活加点糖吧 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三更有梦书作枕 给情感上把锁 人生有你更精彩 坦诚,我无悔的选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药·茶·人生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别把聪明打碎了 与时尚共舞 时尚,华丽的陷阱 时尚,带刺的玫瑰 与时尚一路同行 心灵的烟花 人生难得几回搏 给乌云镶上金边 友情伴你人生路 友谊,给我动力 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抓住风的尾巴 墙,推倒了就是桥 寻找栖身之地 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坦诚这一种 往事并不如烟 感谢你的敌人 珍惜你的痛苦 往事并不如烟 眼前同一水 笔下情各异 寡淡足协杯,落寞之多少 收藏真情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点烯生命之火 面对青春的萌动 让梦想飞翔 信念撑起生命的大厦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 选择春天出发 拥抱青春 在青春中熔炼生命 擦拭青春 不让青春流失 幽默是青春的伴侣 我要笑遍世界 冬阳,童年,牵牛花 一点不能再浪费光阴了 总有惊喜在等候 静静地,我凝望来路 把握好你的方舟 清白做人 只要你在不停地走 与自己相处 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 生命不能绝望 友爱如水 承诺太遥远 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打扮寂寞 咀嚼伤害 心存感激 生活处处有欢乐 处境并非最重要 独味生活 一捆干柴生死间 搭起心灵的圣坛 笑着面对生活 再添一把柴 幸福像一块砖 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 别让自己更孤独 活着就有牵挂 崇尚简单 珍视心中的爱 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收集阳光 放飞希望 又到江南赶上春 享受黄昏 给心灵留一点空隙 望月不语 秋天,也是一种开始 远山如烟 高尚无需证明 凡尘清唱 心弦独奏 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让慊的书中憩息 为自己树一帧风景 淡淡柳如烟 深爱无痕 爱是一棵月亮树 拔响生命的琴弦 人不能向生活称臣 人生如棋 棋如人生 抬起头来做人 无须崇拜 储蓄人生 人生不售回程票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抱着生命过海洋 穿着棉袄洗澡 带着成熟寻找 淡忘起初 珍惜弱点 亮在需要处 抒命运转换成使命 灵魂的浴间有把锁 与众生共命 磨难,人生的一份财富 为生命喝彩 品味遗憾 事实,远没想象的那么糟 中断的琴声 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操守永恒 不以利害移。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教师评析】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文章转接自然、不留痕迹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适用范围很广啊,什么“错过”“抓住机遇”啊这类的都可以用。 【默。

下面的没时间写适用话题了。】 道是无情却有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我将上下而求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默。

写到这里想不出来了。话说小建议。

可以去看看《菜根谭》这本书,里面很多东西写作文很好用的,而且其实用诗词的话要注意那些已经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不一定能吸引老师的目光。】。

万紫千红总是春

只要人们一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总是一整个大街上万紫千红起来的各种春装。

怎样才能打扮得像春天般妖媚又像春天一样的富有生机呢?

翻大衣橱是每个家庭主妇必不可少的扮靓程序,自己的、老公的、儿子或女儿的,如果双亲还健在,还要忙乎父母的。

与其言春天的气息是随着春风荡进每家每户的|}~WXW*窗口阳台上的,还不如说春天的美丽味道,总是抢先一步地从每一个人穿在身上的衣服中流淌出来。

谁都想引领这个春天的服装潮流。

顺着一浪又一浪的潮流而来的,既有轻柔而又富有动感的布料,又有短而不超,恰到好处的裙子,甚至还有久违的工装服、背带裤等非常青春的造型。

还有什么装扮能比得上春天里的时尚,更能够打造出一个女人的女人味呢?

尽管每到春天总会有一些大牌和不够大牌的时装设计师,鼓足浑身的气力试图牵着爱美、爱靓、爱俏的人的鼻子,可是今年春天的时装却似乎格外繁复缤纷得让人目不暇接。这不,春天的温度刚刚上来,各种各样的“流行时尚”也就迫不及待地从T型台上走向商店的橱窗:休闲装的大口袋,亲切温和的中低鞋跟,白领们在职业装上加入的各种色调。

在这些流行的时尚里,我们发现了时尚男女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一种时尚态度,他(她)不再用“夸张”和“炫耀”作为自己的美丽品牌。

直觉让我们感到了时尚的成熟,在这个春天里,当有更多的人把美丽“典雅”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把漂亮“意义”成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当有更多的人意识到,那种一有人穿上高高翘起的尖头皮鞋,大家便一拥而上,让自己的脚变成中世纪堂吉诃德般地高高翘起的时髦,实在是一种可笑和浅薄的时候。

没有人愿意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大红大绿又大紫。

一如在这个春天里,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很色彩的摇曳在大街上的人,她正在扰乱我们的视线一样。

美,是春天的权利,也是春天里人们用各式各样属于自己的打扮方式,让自己时尚起来的一次机会。

要不然,就不会有那句诗“万紫千红总是春”。对吗?

1. 前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袁行霈已经明确提出,“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1](162)即已经认识到辛弃疾词的军事意象的存在,并且明确提到弃词中含有“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1](162)但是书中并没有深入探究这些军事意象所要表达的含义,只是说到“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那究竟这些意象体现了词人什么个性特色呢?词人大量运用这些意象词语究竟是要表现他一种怎样的思想呢?鉴于这些疑问,本文就对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词语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了解到其中的含义。2 军事意象的内涵 刘宗朝在《试论辛弃疾词中意象的运用》[2]中也有对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做了分析研究,其文章中提到“辛词中仅‘剑’这一意象就有十八处”,然后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句子,最后得出“这里的‘剑’是作者壮志难酬的象征”的结论。这种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的,但是但是通过列举了统计出来的句子就直接下结论,未免过于牵强。因此,笔者把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具体词作内容分析法结合起来,最后才给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下一个总体的结论。 数据分析 笔者以“唐诗宋词网”下载的《辛弃疾词全集》电子版[3] 作为蓝本,运用计算机统计工具,对一些宋词中描写战争普遍出现的词语做了统计。具体数据是:“剑”字在辛词中出现过4处,“醉里挑灯看剑”,“剑气已横秋”,“想剑指三秦”,“倚天万里须长剑”;

唐诗宋词论文题目下载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宋词: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诗歌的角度去理解,从先秦两汉找它的形态,从唐五代论述它的起源,从宋词本身各流派论述它的丰富形态和内容,从明清显示它的衰落,宏观把握它的脉络、特征、从近现代诗词论述它的影响,从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演绎出论文的结论。很好写的。望采纳~~~~~~

1. 前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袁行霈已经明确提出,“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1](162)即已经认识到辛弃疾词的军事意象的存在,并且明确提到弃词中含有“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1](162)但是书中并没有深入探究这些军事意象所要表达的含义,只是说到“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那究竟这些意象体现了词人什么个性特色呢?词人大量运用这些意象词语究竟是要表现他一种怎样的思想呢?鉴于这些疑问,本文就对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词语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了解到其中的含义。2 军事意象的内涵 刘宗朝在《试论辛弃疾词中意象的运用》[2]中也有对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做了分析研究,其文章中提到“辛词中仅‘剑’这一意象就有十八处”,然后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句子,最后得出“这里的‘剑’是作者壮志难酬的象征”的结论。这种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的,但是但是通过列举了统计出来的句子就直接下结论,未免过于牵强。因此,笔者把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具体词作内容分析法结合起来,最后才给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下一个总体的结论。 数据分析 笔者以“唐诗宋词网”下载的《辛弃疾词全集》电子版[3] 作为蓝本,运用计算机统计工具,对一些宋词中描写战争普遍出现的词语做了统计。具体数据是:“剑”字在辛词中出现过4处,“醉里挑灯看剑”,“剑气已横秋”,“想剑指三秦”,“倚天万里须长剑”;

读《宋词》 思念疯长的杨柳岸边,暮色蔼蔼的烟波中,晓风残月浅斟的醉意里,柳永乘一叶扁舟自烟水迷离中驶来,浅诉着万种风情。执手相凝的泪眼,满心渴望的相逢,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传颂千古的爱情盟誓。 盛满苦楚的黄滕酒,泪眼浸湿的鲛绡,一阕《钗头凤》暴露了全部的心思。“瞒、瞒、瞒”,却再也瞒不住,泪眼涟涟的眸子,错综交织的心绪,早已化作沈园墙上的墨迹,凝固成永远抹不去的印痕。 听那龙吟般的剑鸣声,不能横戈跃马,只能深夜里醉意中挑灯看剑。任那剑气再利,亦无法疆场饮血,可怜一位原拥万军的将军,只能鬓如白霜之际在梦里“沙场点秋兵”。 那欲乘风归去的明月间,纵是琼楼玉宇灿然,怎比得上月下跳舞,清影随人的人间生活,只是舞动长袖的潇洒比不过被离愁别绪束缚的落寞。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缓缓合上书卷,脑海依然被宋词里的风景充满。这自词人们指尖流出的光影流往了天幕,化作了烁烁的星,不知疲倦地照耀着大地万载千年。 ——山东省沾化县二中 于佳婧 小编点评1:四段文字串联四段经典,最后点睛,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比较强。 小编点评2:品味唐诗宋词,探寻作者内心,可以陶冶情操啊! 累死人了!不过很高兴帮助了你!我是“儿文”粉丝!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 ——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 【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 【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 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 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 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 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 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 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 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 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 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 索引序列
  • 唐诗宋词之美为主题的论文
  • 唐诗宋词的论文的题目
  • 唐诗宋词论文范文
  • 唐诗宋词赏析论文题目
  • 唐诗宋词论文题目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