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论文农村金融市场研究

论文农村金融市场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农村金融市场研究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luctuations on Chinese macroeconomy”,《Agricultural Economics》,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1995,VOL12,No1。“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7。“市场经济中的农村金融调控体系”,《农业经济问题》,1994,第3期。“中国农村金融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5,第12期。“中国金融产业化运行机制研究”,《报刊复印资料》转载《重庆金融研究》, 1998年第1期。“初级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基本特征及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5期。“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7期。“中国农村金融产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村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中国货币陷阱问题及对策研究”,《金融参考》,2000年第3期。“三峡库区应建成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改革》2003年第10期。“金融产业规模化发展问题研究”《上海金融》2003年第10期。“中国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第1期“农户信用评估系统”,《运筹与管理》,2004第3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服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第2期“财政投资信用资金配置模式研究”,《投资研究》,2004第7期“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三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的保护与开发”《改革》2005年第2期。“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遵循客观规律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2期。“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生成机理与预警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9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县乡政府负债扩张:一个收益与成本的解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第1期“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促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第2期“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经济研究》2007第5期“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第4期“失业保险金与再就业行为”,《经济学(季刊)》2007第7卷第1期“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分析”,《金融研究》2007第6期“要素投入、货币供应与中国经济波动”,《管理世界》2008第2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第7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8第7期“要素投入、边际生产率估算与省际经济增长差异”《改革》2008第8期“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城市问题》2009第10期“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第9期“农户收入结构对农户投资的影响问题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9第1期“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2009第11期“政府公共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检验”《重庆大学学报》2009第2期“政府主导型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09第10期。“中国多元化农业投资的宏观绩效及协同效应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第1期“基于POT-GPD损失分布的农业自然灾害VAR估算”,《统计研究》2011第7期“中国金融成长与出口结构优化关系及变化趋势研究”,《管理世界》2011第4期“基于劳动力有效利用的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第10期“财政收支、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变化趋势”,《当代财经》2011第2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议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货币资源的配置、服务农业和农村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与更加高效的运行,切实防范与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显得极为迫切。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设计依然具有相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以及行政干预色彩,因为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仅仅是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制度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导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组织的风险,而且还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1)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不够齐全,显得系统性不够强。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规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同时,监管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落后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而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一部分新型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没有采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高利贷仅仅按照传统社会上的公德意识来加以制约,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监管法制总体结构来观察,规章的比例太大,实施就缺少足够的权威性。同时,在构成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之中的各项规范性法规之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太大一旦实施起来就缺少权威性。 (2)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够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对于市场准入、市场督查、市场退出等均有所覆盖,但是更多的则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监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权利资源,而且还应当更加公平地安排权利资源,从而实现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权利实施平等性保护。缺少公平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并非是现代金融市场,而脱离开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法制并非是现代法制所倡导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农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体现出对于民间资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视与不公。笔者觉得,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均为社会资本中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应当分别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农村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应当积极促进而且体现出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之形成与发展,而不是为保护少数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视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权利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把金融问题看作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看作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于民生保障这类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到,甚至会为了金融之稳定而选择牺牲公民自由融资之权利。尽管我国政府己有充分认识并且采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允许设置村镇银行与借贷公司等形势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村资金之供给,但是这些基本上均为具体手段层面上之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产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法律体系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产生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显着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诸多农村资本外流,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上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弱势农村群众在金融资源上获得之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供给上有所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取得新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层次,能够提供显着差异性金融服务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种类相待单调,难以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对于金融服务具有多样化与多层次之需求,进而造成农民群众无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现代金融属于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权力对于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主要是运用金融监管法制调整与规范加以实现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机构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监管绩效和金融监管立法之健全完善与否、质量优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更为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积极顺应农村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建这一基础,积极顺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中的趋势性要求,从而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l)要及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制体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并且对有关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对不适应条款加以废除或者进行修订。 (2)要依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之趋势,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弥补我国在农村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之中的空白。 (3)要积极顺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趋势,以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以及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出能够兼顾实效性、操作性与相应前瞻性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维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着力凸显公平保护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监管是依据经济发展之所需而诞生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业安全并非是金融监管之重要目标,也不是金融业目前存在与发展之最终目标。从这一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以全面满足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为稳定的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特殊,而农村金融并不完全属于商业金融之范畴,农村现代金融机制应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良机与结果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公民的存在权与发展权,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金融之本质在于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资金领域的融通,切实保障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主体和利益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大量公民进入到市场中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类活动,因为资金也就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融资实质上己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融资权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显着不均衡与不合理的条件,各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得到融资显得相当困难,农户与农村工商业者在资金的需求上从未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也就具备了更加突出的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之功能。就这一意义而言,监管制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甚至几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之存在,全面惩罚私自放贷人员。所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之本质是为各位公民的融资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者压制资金上的流动。 (四)强化监管制度施行金融创新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作用主要表现为: (1)金融监管机制之制定应当具备前瞻性。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当适应于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问题与金融机构资产变化问题等。同时,要通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强化对金融体系所施行的社会性监测,从而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得到稳健地运行。 (2)大力鼓励农村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积极性,也就是鼓励实施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极的金融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运用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成为促进金融改革的生力军。 (3)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的模式。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弊端所作出的反应通常比较慢,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反应则相当灵敏,所以,对于金融创新所实行的监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赖于实施内部监管,从而适时地调整金融监管,进而适应金融创新取得新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受到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形势。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担着维护我国整体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将履行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资源赓乏这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时等优点,第三方支付作为以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为依托,利用网络支付的金融服务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额度、规模在逐年递增,而且服务的层次也在不断得以拓展,如企业的市场资金管理均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务领域。木文将剖析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基于反洗钱风险的防控目标来探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依附于交易商业行为的交易而存在,开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独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两方之间信任度较低的商业机构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服务,在实际运营上,购方付款后相关款项首先“寄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货方发货,而后在购方收到货物且无任何纠纷异议的情况下以通知方式将货款支付到供货方账户。第三方支付多依附于电子商务活动,以合作银行信用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问题。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几种代收代付服务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存在于一些产品销量较人、信誉较好的企业,主要以预付卡业务的形式存在,通过系统终端处理第三方支付服务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润源主要来白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手续费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制定分利标准。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处在亏损经营状态,而我国又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业动用客户备付金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探索扩展利润源的经营模式,但就当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增值服务费等方面的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还未形成明确且稳定的新利润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网络支付的隐秘性造成的监管难度 诚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支付服务带来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资金转移与直接汇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客户身份审核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匿名交易是较为容易的,这就很容易越过银行系统的身份审核监管体系,难以追溯交易资金的来源,给洗钱行为敞开了缝隙,在洗钱案件的查证过程中,一些虚拟物品的交易很难实现准确求证,交易过程较为隐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将赌博、贩毒等非法资金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洗自”。 (二)交易记录的不完整导致查证困难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运作的过程中,出于客户信息安全的考虑,一般通过网络密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但是在对洗钱案例的监控和查证过程中,多采用跟踪交易记录的方式来进行,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用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护机制增加了案件查证难度。其次,通过网络交易,交易平台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使得交易记录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开展反洗钱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基于反洗钱为目的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现的洗钱犯罪行为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难度较人,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反洗钱监控与查处难度人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法律,但是此法与我国刑法中均未涵盖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监管内容。 三、建议 (一)基于反洗钱为目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 首先是源头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金融监管机构要在牌照发放环节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信息系统建设、客户信息审核软硬件等方面的审查要严格开展,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从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小反洗钱案例查处的难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白身对客户身份信息、资信状况、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审核和信息收集能力,从而有效配合相关机构对反洗钱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各交易主体也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个有反洗钱监管机构参与审阅的信息系统,保障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在案件发生时能够收集完善的证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应不断完善反洗钱检测系统,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平台对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强反洗钱技术队伍建设 不仅要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第三方企业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对反洗钱犯罪行为的敏感性,并拥有健全的支付业务知识和反洗钱技术知识,能够有能力及甲-发觉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对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备付金监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为主要依托银行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商业银行是备付金的实际管理者,故此,商业银行应该完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制度,对备付金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白身的信息优势,对备付金账户各种交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违规操作反馈至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交易风险的及时预警。 猜你喜欢: 1.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浅议农业保险模式选择与农村金融稳健发展一、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剖析频频发生的农业自然灾害,在带来巨大的灾害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外人士对农业保险问题的反思:在商业保险发达的今天,为何农业保险仍然处于真空?其一,发展缓慢,救灾复产作用未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不仅是农业风险的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大。目前,我国农业受灾的比例每年大约在40%以上,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10%至20%。农业的高风险,也意味着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使得保险公司缺乏拓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动力,农业保险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农业自然灾害后救灾复产的资金基本来源于政府及社会捐献。农业保险对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村防灾防损能力及灾后恢复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以浙江省为例,由于地处沿海,农业自然灾害在全国风险区划中属于最高之列,保险财产因台风洪水造成的损失率是上海的46-59倍。仅2005年,全省就有万公顷农作物、万公顷水产遭受台风袭击受灾,万头大牲畜死亡。由于近年来该省每年保费收入只有一两百万元,形成了农民、保险公司“两不愿保”的局面,因此这些损失几乎没有得到商业保险补偿。其二,机制缺失,未能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民、农村企业均具有通过风险支持获得收益的共性特征。但是,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目前却未能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让农村金融独自承担“三农”信贷支持的风险和收益。如果农业保险介入,通过与银行机构打造风险利益共同体,则可以使其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吴兴区东林镇为例,全镇龟鳖养殖量最高时超过2000万只,养殖农户数1200多户,已从传统的粮产区变为龟鳖养殖大镇,走出一条特色水产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但2003年开始龟鳖市场行情“突变”,一夜之间造成70%以上的养殖户亏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龟鳖养殖业贷款逾期贷款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凸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通过调减温室龟鳖养殖量、调整养殖品种、建立龟鳖专业合作社等措施,该镇龟鳖养殖业已走出大面积亏损的困境,农户贷款基本上能够正常周转。虽然市场风险基本得到化解,但假若龟鳖行情未能如期转好,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0多万元龟鳖养殖业贷款潜在风险将是巨大的。如果有农业保险分担风险,将使农业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增加农村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三,立法滞后,导致政策扶持落实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至今没有出台。目前,国外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国家都对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立法,界定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我国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农业保险也就无法可依。由于立法滞后,国家提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都是宏观层面的,往往因缺少具体支持政策而落不到实处,这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保险的营业税之外,对农业保险没有其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没有直接的保费补贴。由于缺乏政府扶持,受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所限,如果保险公司完全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二、发展农业保险需要创新思路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承担支农重任的银行机构也处在这一风险之下。如果农业保险这个屏障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银行机构潜在风险都是巨大的,这将影响“三农” 的信贷投入,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以为,在农业保险问题上,需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发展。模式一:政策性保险,市场化经营。农业保险有其特性,它针对弱质产业和支付能力弱的群体,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农业又属于基础产业,农业保险对整个和谐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农业保险应实行政策性保险。但政府直接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容易产生垄断,效率低下。因此,要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和现有资源,采用由政府补贴方式,将农业保险交给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实现政府、保险公司、银行机构和农民“四赢”。如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于2006年3月1日在杭州成立,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平安等十家成员公司共同签署了共保体章程,标志着业内期待已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开始破题。由于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在试点阶段实行5倍封顶方案,其中农业险累计赔付在保费2倍以内,由共保体全额承担;2至3倍部分,政府与共保体按1:1承担;3至5倍部分,政府与共保体按2:1承担,因此可以较好地化解单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调动保险公司拓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模式二:专业化机构,综合性经营。由商业保险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出资,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同时,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允许农业保险公司综合性经营,鼓励其在从事政策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地区商业性保险业务,起到“以险养险”的功效,增强农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其开发农村保险产品特别是农作物保险产品的能力,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以2004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借鉴了法国安盟“专业化机构,综合性经营”的“大农险”模式,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根据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风险特点、农民保险需求,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种养业险、家财险、人身意外险等“一揽子”保险产品。2005年,该公司就实现保费5506万元,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为1114万元,常规性保险业务保费4392万元,开办保险险种55个,使其在完善农村风险保障体系,开发培育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以商业化运营方式开办各类涉农保险业务的农业保险公司,进而实现较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模式三:相互制保险,自己保自己。相互制保险公司是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成立的法人组织,也是国际上比较成熟和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保险组织形式。与股份制公司相比,相互制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模式、经营目标和分配机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会员利益的最大化。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一是相互保险形式适用于道德风险较高的保险;二是相互保险成本较低,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群寻求保险保障提供了机会;三是由于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具有双重性,因此公司可以灵活调整保险费率,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利差损、费差损等问题。目前,相互制保险成为国外保险市场的主流形式之一,公司数量和市场份额比重都占到全球2/5左右。在我国,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原黑龙江农垦总局风险互助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并于2005年1月11日正式开业,填补了我国尚无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空白。由于相互农险公司较少需要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利用这种形式发展农业保险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好,渔业、全国总工会下属的中国职工互助保险等有望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模式四:银行办保险,尝试双赢路。鉴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与农业保险休戚相关的因素,结合“十一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建议认真研究在省(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中开展设立农业保险公司的试点。在省(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中设立农业保险公司,一是符合其作为全省(市、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的角色,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和交叉销售优势,符合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有效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实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有其特殊性,它往往由小而大,由此及彼,一旦发生风险,作为信贷支持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影响最大,而农业保险公司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负面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三是以省(市、区)为单位设立农业保险公司,可以推进农业保险的地方性行政法规立法试点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性质与定位、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条款的制订以及对农业保险的监管等做出规定,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并借助税收杠杆的财政积累支持农业保险,有利于促进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落到实处。模式五:政府设基金,防巨灾风险。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在农业保险立法中对保险费的分担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法律规定政府补贴保费的30%,加拿大法律规定政府补贴50%。同时,通过提供再保险或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形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和日本,政府为农业保险,包括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提供高额补贴;在德国和法国,农业保险运作方式虽然市场化,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仍有政府基金作坚强后盾。在我国,由于没有巨灾支持保护体系,巨灾损失完全由保险公司独立承担,大量风险集中于经营主体自身,使得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承保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议抓紧建立中央和省(市、区)两级政府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从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的年度经营盈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以及赈灾捐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等等。同时,对农业保险业务免去营业税的同时,建议减免所得税,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业保险业务。所减免的税收转入专项农业保险基金,用作应对农业大灾补偿的积累。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论文

聚焦农村金融村金融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该问题的梳理是十分有意义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积累的金融总量相比于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制度性和功能性缺失。下面本文将回溯性地考察上述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农村金融中介的变迁 从组织形式的规范性看,在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正规、非正规两种金融中介。现有资料显示,农村的金融中介形式要比城市丰富得多,这里只做简单介绍。 1.正规金融中介形式的变迁及其特征 我国正规农村金融中介以农村信用社为标志。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根据当时“两放、三统、一包”的财经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变为集体金融中介,实质上成为其的一部分,管理集体储蓄。后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的逐步专业化,农信社转为农行的基层组织。直到1994年以前,农行是农村的唯一正规金融中介,一方面开展政策性金融业务,一方面吸纳农业储蓄为城市国有部门的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持。1994年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专门经营从农行剥离出来的政策性金融业务。1996年,农信社与农行“脱钩”,恢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合作金融中介性质,而农业银行则收缩农村业务向城市进一步纵深。 上述农村金融中介形式的变迁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正规金融中介具有强外生性。农信社、农行和农发行的设立、合并、拆分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政府行为,更非农村经济主体——农户的自主性行为;二、正规金融中介的经营效率——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并未随组织形式变迁而发生质的提高。笔者(2004)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转轨以来,除了金融中介行政化扩张的数目与农业绩效高度相关外,金融中介自身经营水平、人员素质以及市场化水平等效率因素与农业绩效基本不相关。 2.非正规金融中介的形成与发展 非正规金融中介又称为民间金融中介。活跃在农村生活中的非正规金融中介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合会。合会已有上千年历史,如今仍活跃在农户的生产生活里。合会按各地习俗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标会、拔会、轮会等,各会都有自己一套运行规则,同时又有合会的一般原则。合会作为金融中介,主要是融通资金,建立一种借贷联系。 钱庄。钱庄始于明清,起初经营货币汇兑业务,逐步开展起存贷业务。目前,钱庄小范围地存在于闽浙一带,又称为“钱背”、“钱中”。由于国家法规明令禁止私人公开挂牌经营金融业务,钱庄由“地上”转为“地下”,其活动能力似乎丝毫未受影响,倒是当地的税收减少了一大块。郭斌等(2003)一项研究表明,浙江温州地区的地下钱庄为当地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钱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规模较小,由于信用问题引发金融纠纷,甚至暴力冲突等。 农业合作基金会(简称农金会) 。农金会始建于1984年,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其成员遵从自愿互利、有偿使用原则,主要从事集体资金管理和融通活动,通过调节资金余缺,支持本地农户及乡镇企业发展生产。农金会强调互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故不办理存贷款业务,会员筹资多用于短期、小额的农业生产活动性周转。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比之正规金融中介,非正规金融中介似乎更贴近农户的生产生活,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那么,为什么非规范性、半公开性的民间金融中介如此生机盎然,而置正规金融中介于在农村难以施展的尴尬境地呢?似乎答案除了与前文已经提到外生性正规金融中介的自身问题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农户的金融需求,下文将给予详细的阐述。 农村的金融需求考察 本文认为,农村的金融需求,是以我国农村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其基本特征:农户及其行为,是经济单元与社会单元的统一以及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户有了劳动自主权和收益权,农户从事的产业逐渐多元化和非农化,收入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户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经济活动的决策者,成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力量。 1.农户的经济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的同时,农户经济特征也区域化地分为三类: 第一类农户是基本融入到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农户,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无论以粮食生产还是以其它农产品生产为主,都以通过市场,最大限度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为目的(孔祥智,1999),因此,农户除了务农,还从事着加工、销售等下游产业。他们的主体要素是资金,除了运用自家的劳动力以外,还常常从外地雇佣人手帮农、帮工。 第二类农户指从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农户,大体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他们的主体要素是劳动力和少量资金,他们在做经济决策时,通常要考虑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两个因素:劳动力较多而资金较少的农户可能倾向于选择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外出打工;反之,资金充裕而劳动力较少的农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资金密集型的农或非农产业(黄宗智,2000)。 第三类农户即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户,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并且以贫困地区农户为代表,其经济行为特征侧重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农户收入主要是实物收入,现金收入很少(彭川西,2001)。他们的储蓄能力很低,而外部注入资金又很少,无法新增农用生产资料或改进投入品质量,农业生产一般维持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 2.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 上述农户经济特征基本勾勒出了他们金融需求的特征。农户金融需求分为:融出资金需求与融入资金需求。前者比较简单,主要是储蓄;后者相对就复杂一些,尽管是借款,但却表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 (1)从借款额度看,普遍比较小,但借款额度总体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借款额度小,是由我国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决定的 ,中西部地区农户借款额度大多在几百、几千元左右,东部地区农户借款则可达万元以上。 (2)从借款来源看,农户价款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较低,民间金融特别是民间借贷比重较大。根据央行的一个研究课题(温铁军,2000)显示,农户从民间金融中介处借贷比重约70%;正规金融中介贷款比重约25%左右。在正规金融中介中,农村信用社所占比重较大,但仍然不到农户借款总额的20%。 (3)从借款用途看,主要分为生活性贷款、生产性贷款和非正常贷款。在大多数地区,农户生活性贷款超过了生产性贷款。而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生活性借款需求呈递减趋势,生产性借款需求呈增长态势。这样的趋势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基本吻合。 (4)从借款方式看,农户希望采用较少或无抵押贷款方式。农户收入水平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除住房(而且很多农户住房是祖辈留下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能抵押、变卖,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外,农户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很有限。这样农户就很难从一般商业化组织贷到款,往往会从当地合作性民间金融机构那里,凭人脉关系贷款。 (5)从借款程序看,农户希望办理贷款时手续简便、灵活。由于认识和理解等方面的原因,农户往往难以应付复杂的贷款手续,加之,农户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烦琐的手续经常会贻误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广东茂名支行抽样调查中发现,约有87%的农户不愿到正规金融中介组织贷款,是因为手续烦琐、耗时太多(刘为霖等,2001)。除此以外,农户借款还要考虑交通便利性等一些实际因素。 显然,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各种交易活动越活跃,金融需求也就越旺盛、越复杂,当外生性金融中介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时,活跃的交易环境会内生出替代的安排。因此,农村经济活动越活跃的地方,正规金融中介之外的民间组织就越多、越发达。 通过上述农户金融需求特征的描述,我们就能清楚,农户的一般融资次序是:内部融资、熟人借贷,自发性融资合作组织(比如:合会,农金会)、民间私人金融中介(钱庄,典当)、正规金融中介(农信社,农发行,商业银行)。 农村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 上述分析表明,构建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中介,首先应考虑农户的金融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农村金融资源,更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为此,我们应尽快建立以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中介体系。 1.合作性金融中介 第一,鼓励引导如合会这样的金融中介公开化、规范化。这类组织规模不宜过大,以便于管理,加强联系,充分发扬互助合作传统。第二,突出农金会的民办性。恢复农民对农金会的自治性,让农民成为真正的负责人和受益人。鼓励农金会资金分流管理,一部分资金发挥互助作用,为成员提供优惠贷款,加强成员向心力;一部分资金发挥商业性作用,成立专门的投资性机构,以盈利为目标,增加成员福利。至于像钱庄这样的非正规金融中介,经过金融监管部门核查,可效仿台州商业银行,转变成名符其实的私人银行,纳入统一的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中。 2.政策性金融中介 政策性金融的唯一承担组织是国家农发行,这一点在转轨过程中必须明确。这意味着农发行提供的金融支持是完全意义的公共产品,是对农户的脱贫支持,而不是致富支持。这种支持直接面对农村及农户,提供基建资金,平抑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降低农民系统性风险。政策性金融的任务在西部广大农村比较艰巨,甚至要在西部农村金融问题上起主导作用。 3.商业性金融中介 当一些农村地区已经进入城镇化建设,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被现代集约化农业经济替代,产业结构高度化产生大量金融剩余后,商业性金融中介会自然而然地进驻或自发形成。就目前状况看,东南部农业经济发达省份有条件发展商业性金融中介,一方面原有的农信社通过股份制和商业化完成自身改造;另一方面逐步放开对设立私人商业银行的限制,尽快形成农村商业金融中介竞争的局面,提高农村金融剩余的使用效率。 综合来看,农户可以通过合作性金融支持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享受简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加强相互间联系,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努力脱贫维持简单再生产,减轻各种系统、非系统风险造成的损失负担,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甚至进行非农再投资,拓宽创收渠道。

金融市场的调研报告范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金融市场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资源的实际总供给小于实际总需求,农村金融缺口率比1998年的来说有所下降,但至2002年末农村金融缺口仍高达亿元,供求未能实现均衡。

(一)金融机构大撤并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空洞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迎接内外资银行的挑战,商业性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显著加快了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步伐。经营明确地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开始大量撤并设在乡镇的机构网点,贷款向大客户倾斜。不仅使其在农村的金融服务出现断层,而且还使大量的农村资金被转向了城市,使得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事实上,农村金融领域也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农村金融市场不应该成为商业性金融的抛荒之地。

(二)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

首先,我国虽然已有运作十多年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但现阶段的农发行却背上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良资产负担沉重的包袱,数据显示农发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高于同期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水平。现阶段我国农村领域,最需要贷款的需求者有,贫困户、微型和小型企业及龙头企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技推广以及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很迫切。

其次,农村信用社体制上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几年来,农信社的存贷比总低于全国金融机构的平均存贷比(见表1)。而且,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在同期也高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的统计,咸宁农村信用社20xx年三季度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之前,其不良贷款达到36283万元,不良率,票据置换后,不良贷款余额仍达到10457万元,不良率。截止20xx年二季度末,不良贷款又升至20129万元,较置换时增加9672万元,不良率,较置换时增加个百分点。

农村信贷资金配置上的偏差,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不降反升。尽管农村合作金融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很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大大改善。但要在将来竞争性的农村金融领域争取更大的优势,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还必须深入。

4、农村金融监督管理过度和不足并存。借款在融资者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大,达到了70%以上,贷款品种过于单一。

再次,近几年趋势来看,农村存款较其他资源在总的金融资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证券期货和外汇等资本市场的触角根本没有延伸到农村。农业类股票债券占金融资源总量仅有左右,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见表2)。

总之,农村金融体系萎缩,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都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

二、针对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整体均衡

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活跃的市场,金融的核心作用就难以完全释放。农村经济主体的交易需求不足和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现象的产生。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问题,只有通过在供给中创造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二)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弥补农村金融漏洞

农村有民间借贷最活跃的土壤,无论是农民和农村的经济组织,都离不开民间借贷,随着这几年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民间私下的融资规模在8000—10000亿,完全处于不可控状态,它加大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只有把民间金融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才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是完全扎根于农村土壤的,因此对农村民间金融不应简单采取打压做法,这会使得民间资金转向低生产率的自我融资方式。

提到农村金融,就不能不提到去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他创立的格拉明乡村银行,专门向贫困农户提供无需抵押的小额信贷,这一模式为全球农村金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我国的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可以借鉴“尤努斯”这个被国际金融市场认可的模式。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一方面,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的金融机构。纽约联邦银行对美国银行业务状况进行的研究也表明:银行规模越小,其小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越大,目前已经有不少海外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这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大创新,它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现有的金融服务竞争,一改农村信用社的独家垄断。另一方面,有必要对目前各种民间金融分门别类、分别指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这样才能使民间金融真正成为制度性金融的有益补充。

(三)让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1、将农发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农业政策性银行。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产业银行重点扩展投行业务,开展承销债券,资产证券化和风险投资业务,组建基金在企业的重组及参与民营化的改造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成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经营的成功范例。

2、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中间和表外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4、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投资品种,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

(1)开展实物和房产为基础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业务。目前各地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农业保险尚未推开,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贷款比较困难,农业和农村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难以保证。虽然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力开办了农业生产资料小额信贷业务,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可以开办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建立和健全农村房屋的评估、抵押机制,使广大农民在依法、自愿的原则下,为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扶植创造条件。建立农村抵押贷款制度就要求:首先,国家要制定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其次,央行要制定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的原则、政策和措施。

(2)要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创造有效的担保形式和途径;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培育一定数量的机构投资者,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订单农业相结合,有效分散订单农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三、展望

总理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六项任务中叙述一共有476个字,而农村金融就占了193个字,可见农村金融在未来的金融行业发展中将成为新的亮点。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与传统体系有根本的区别,这是由农业发展的趋势决定的。现代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是时间急,频率高,资金规模相对少。大的金融机构现有业务流程根本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揭牌,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邮储小额业务“好借好还”亦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开;3月16日,随着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首家专营“三农”贷款业务公司的开业,目前,我国已有1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核准开业。这是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正式向各类资本开放。他们将为我国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的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满足我国“三农”持续增长的资金需求。

伴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农业银行和农发行也开始对农村金融市场重新重视;按照银监会的思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以县级法人为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xx年初建立了试点,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从机构上开始进入春秋时代。

总之,在农村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金融机构应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农村金融业改革的过程和它的内在发展规律对于我国现代的监管者和实践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4月份我委抽调专人成立调研组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暨小微企业融资情况赴各市(区)、重点乡镇、园区以及重点企业进行调查走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小微企业融资总体情况

1、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所下降,与企业发展需求比差距甚远。20xx年一季度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下降亿元,同比少增亿元,降幅,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个百分点,总体未完成小微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幅”的目标。

2、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民间融资异常活跃。据统计,在我市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企业自有和民间资金等内源性融资占比约为60%。在求贷无门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纷纷转向民间融资,想方设法从、理财公司、典当行等机构融通资金,甚至不惜借“高利、贷”。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成本上涨、缺乏品牌、创新不足等原因,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实业无利可图,便脱离实业,加入到民间投资行业中。

二、当前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满足度较低,融资渠道狭窄,模式单一。调查显示,泰州只有左右的工业小企业和银行发生信贷关系,意味着100户小型企业中只有不到3户成功从银行贷款,97%的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均通过自筹和民间贷款的方式获得。目前,小企业发展除自身内部积累外,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银行提供给小企业的贷款基本集中在流动资金贷款,很少提供中长期信贷,小企业中长期发展多依靠亲朋借款或者民间融资。除上述渠道外,被调查企业中几乎没有其他成熟的融资渠道获得急需的发展资金。

2、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根据调查,“融资贵”问题具有普遍性。从民间融资来看,小额贷款公司一般放贷利率基本为银行贷款利率2-3倍,有的更高,企业实际要按年息15-18%支付。通常,互联网金融产品年息多在20%以上,非法民间融资机构的“高利、贷”年息都在30%甚至50%以上。从信贷融资来看,虽然我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小企业金融产品,但是小企业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的资金的'成本依然很高,综合资金成本率一般都在8-13%之间。另外调查发现,一些银行还强行附加了承兑汇票、基金、保险等额外业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部分企业的贷款综合成本测算下来达到15-20%。我们选取了四家代表银行对企业融资成本进行了测算。测算按企业贷款100万元一年期间抵押(房产和土地)贷款。(基准年利率6%)

3、融资缺口大,三类小企业融资较困难,部分产业受信贷政策影响较大。目前,我市大型企业融资供过于求,中型企业融资规模也超过一般企业,真正贷款难、缺口大的是小企业。根据销售比例法估算(外部融资需求=资产增加-负债自然增加-留存收益增加),我市小微企业外部融资需求量为1200亿元,缺口还有很大。根据调查,不能从银行贷款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三类企业:第一类,初创企业,缺少抵押物。第二类,企业运行质态不好。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订单、企业下行趋势明显。第三类,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如高耗能高污染。我市传统的化工、纺织、不锈钢产业,由于能耗高和排放高,成为国家控制信贷的产业。在兴化戴南镇抽样调查中的63家企业中有51家企业急需贷款,占企业总数的81%,平均每个企业融资需求3200万元。

4、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不畅,银行抽贷压贷现象突出。去年以来,部分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了合作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有的只与市级以上国有担保公司合作,有的甚至全部中止了与担保公司的合作。有的银行在担保公司没有违约的情况下,随意停止担保业务,有的银行在银担合作中不认可人民银行和经信部门推荐的评级等级。有的不与担保公司协商,单方调减协议放大倍数,造成了担保机构特别是民营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不畅。有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为了让企业及时还款承诺续贷,待企业还款后就不再贷款,导致许多企业资金紧张,随时有断链的可能。

综上,近年来,我市的小企业融资环境总体上不断改善,各类金融业机构的小企业产品也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数量、质量也有了提升,但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是经济金融理论界探索的永恒课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市小企业融资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按照市区联动、畅通主道、完善平台、多管齐下的思路,我们建议在以下十个方面开展工作,缓解市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市银监局牵头组织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七不准”的专项督查,禁止存贷挂钩,禁止不合理收费,禁止搭售金融产品,严防贷款资金挪用或外流。市金融办、经信委、商务局分别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等行业的业务规范经营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降低融资成本,切实防范民间资本可能引发的风险,积极发挥其在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总量。市人行、银监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办支小再贷款,支持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和银监会《关于20xx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考核、引导力度,督促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扭转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下降趋势,畅通小微企业融资主渠道。

三是设立市区中小企业融资周转资金。各区财政出资,市财政给予适当资助,在各区设立市区中小企业融资周转资金。中小企业融资周转金按照政府监管、封闭运作、独立核算的原则,为市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应急过桥服务。

四是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开展系列“融资服务进园区、进乡镇、进企业”活动,以新进入泰州的商业银行为主体,充分利用新建商业银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和贷款指标,深入企业开展服务,实现融资服务由注重面向重视点、由共性授信向个性服务的转变。

五是筹办泰州“金融超市”。市金融办、市人行、市经信委、市银监局等部门,共同设立市区中小企业融资超市,邀请工、农、中、建、交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中介机构入驻超市,每双月开市一次,为中小微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服务。

六是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推动银担加强合作,组织银行和担保公司开展专题合作交流活动,引导银行将优惠政策向信用等级高、风险控制能力强的担保公司倾斜,降低民营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积极做大国有担保公司单体注册资本、提高担保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担保放大倍数。积极引导财政和知名企业资金投入担保行业,增加国有骨干担保公司的实力。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对全市重点骨干担保公司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

七是加大企业上市、境外融资工作力度。加强企业上市、境外融资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做好拟上市资源的挖掘和培育工作,不断充实调整拟上市企业资源库,对基础好、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按照上市的要求进行筛选,为企业上市做好准备。加大企业上市培训力度。组织拟上市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到外地上市公司实地考察学习,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积极邀请券商等中介机构介入,帮助拟上市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八是搭建统贷融资平台。市经信委牵头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提出申请,在海陵、高港、姜堰区设立统贷平台,市区财政共同出资按照1:10的比例获得省进出口银行中小企业授信。各区分别选择1家国有公司和代理银行作为统贷业务操作平台,将统贷资金以较低的贷款成本发放给市区中小微企业。

九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开展企业技术专利权、工业产权等非实物资产抵押贷款。帮助企业通过典当、设备租赁等渠道进行融资。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多种途径,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促进资本流动和资本集聚。

十是开展金融服务宣传活动。市经信委联合银监、税务等部门,组织市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深入特色园区、工业集中区开展“送政策进园区”活动,宣传、推介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产品、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提高政策水平、拓宽融资知识。

农村市场化研究论文

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的现状与经济问题分析,城乡一体农村经济论文

“十三五”是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时期,需要推动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工业发展,实现城市化、城镇化水平提升,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为: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三农”问题,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战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缓解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1]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的现状与经济问题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统筹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多数农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但我国农业不同于发达国家,属于弱势产业,其劳动生产率不高。

相关文献指出,虽然近些年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升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1]。

(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较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资源的作用远高于物质资源。

文化水平是衡量人才力量的重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分析,由于农村文化人才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乡人才资源差异较大。

从相关统计学调查分析,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员中,小学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高达45%,远超过第二(15%)、第三(20%)产业[2]。

(三)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值速度方面。

2010年我国城镇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值为亿元,而农村地区的投资值仅为城镇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值的绝对值差异不断增大。

(四)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异较大

从实际收益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配方面实行的是“以乡补城”政策,但农民在土地资源开发中获得的利益却很低。

在城乡土地开发过程中,政府通过征收农民手中的土地以获取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出让费用。

截止到2015年,我国土地出让金超过万亿元。

并且随着现代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地价不断提升,但在土地收益分配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农业的切实利益受损。

有学者指出,在征收农民用地的权益分配中,当地政府能够获得60~70%收益,村委会能够获得25~80%收益,而农民仅能获得5~10%收益。

目前城市用地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点,但是政府对于农村用地以及房屋市场化仍存在许多限制。

农民住宅无法买卖,农民工无法将房屋变现,导致其缺乏资金、无法在城市安居。

(五)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教育投入差异以及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

从教育投资分析,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事业费以及公用经费均显著低于城镇学校;从基础条件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导致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无法分给教育过多资金。

此外,城镇中的高学历教师比重显著高于农村,导致农村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且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推动农民收入增长,但是总体而言,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

二、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中,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土地规划一体化、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等战略措施。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措施,为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一)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在城乡统筹规划过程中,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城市与乡村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以及战略布局,摒弃传统的二元发展理念,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提升城乡规划的衔接性,从而实现城乡布局规划、城乡统筹控制、乡镇规划建设、产业体系发展、教育、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覆盖。

(二)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为了实现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而为农业增收提供基础建设。

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这就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改变传统的耕种技术,进行产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农业生产,加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

此外,要重视城乡的生态环境保护,摒弃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要素特点,选取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城市以形成工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目标;农村则以推动轻加工业发展,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

(三)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提升城镇化发展的科学性,要坚持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重视大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效益以及辐射效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要充分调动小城市在加快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流通作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主要从三方面着手: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仍处于弱势群体,目前许多地方仍存在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看病难以及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要加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让城市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②增加对农村资金投入,加紧农村、农业建设,推动农村基础建设,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

③加强对村支部的监督与管理,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

(五)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通过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能够改善其精神思想,提高农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先进意识,激发农民自力更生、积极致富的精神。

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加强农村的科普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以及维权意识,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进而提高农村组织水平。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约有超过60%人口为农村户口。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了赶超西方国家,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实行城乡分离发展政策。

但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重工轻农”得到一定的改善;此外,以城带乡等理论的出现也缓解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

但政府仍需重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针对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2]发展农村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增长较快、效益比较好,但经济的繁荣集中表现在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农民收入比较低、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民贫富差距大、农业投入相对少等现象。

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

鉴于农村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研究发展农村经济问题就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探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有效对策,尽快解决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

一、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以占世界近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这主要是由于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其快速发展。

坚定不移走自然发展的科学道路,鄙弃化肥和农药,大力提倡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之路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具体的,详细的 解释 请您看 三农网站:

经济管理系06届毕业论文选题题库农业经济教研室提供(110个)我国(或某一地区)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的研究2,我国(或某一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3,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分析4,农民工与城市化进程的研究5,天津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6,天津市农民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7,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探讨8,中小农业企业信贷短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9,农民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10,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11,小城镇与金融业的互动发展分析12,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13,农村市场化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14,建立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研究(可以以某地区为案例或对象)15,我国种子行业中品种权保护的研究16,农业上市公司中各子行业经营绩效的比较优势分析17,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18,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19,耕地抛荒,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食品安全管理与农业绿色化生产的研究21,我国大豆市场供给情况与发展趋势的分析22,我国加入WTO后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研究23,我国农村投资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4,论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25,新形势下农垦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6,农产品品牌创建研究27,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28,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研究29,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30,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研究31,农村卫生服务筹资方式与政策研究32,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研究34,农村城镇化改革中土地利用和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35,农村土地权利与流转研究36,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研究37,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39,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前景分析40,地区农业发展优劣势分析41,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结构调查分析42,我国(或某地)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43,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分析44,绿色食品产业研究45,农村中介组织发展研究46,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研究47,我国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成因及对策48,构筑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研究49,教育投资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研究50,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51,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因素分析52,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研究(可以以某一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53,我国(或某一地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研究54,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可以以某地区为案例或对象)55,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56,当前农村企业经济效益情况的分析57,农业税减免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58,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59,我国种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60,天津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61,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村债务化解途径与对策研究62,大城市郊区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比较研究63,发展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条件,模式与对策研究64,农业集约经营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65,农业节约经营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66,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67,农业水资源"集约,节约,生态"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68,农业土地资源"集约,节约,生态"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69,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研究70,农业废弃物再资源化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71,建立对大城市郊区生态补偿的机制与政策研究72,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比较研究7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可以以某地区为案例或对象)7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规范土地征用制度研究75,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76,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研究77,大城市郊区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对策研究78,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途径与政策研究79,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的政策分析80,我国棉花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81,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82,提高我国(或某地区)蔬菜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83,我国(或某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分析84,提高我国(或某地区)畜产品竞争力比较分析(以某种畜产品为对象研究)85,提高我国(或某地区)水产品竞争力比较分析86,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模式与对策研究87,我国农业行业协会发展的比较研究88,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调查分析89,农民参与培训的影响因素与培训效果分析90,京津冀区域农业合作发展问题分析91,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问题分析92,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思考93,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基层政府的影响94,现阶段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95,农村税费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探讨96,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对策研究97,我国政府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的思考98,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分析9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及作用100,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建设研究101,综合治理"三农"问题的财政政策研究102,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研究103,预算外资金管理研究104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的研究105,加强行政,事业收费管理,实现收费规范化研究106,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7,财政对教育,科学事业支持的研究108, 我国近期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研究109,财政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110,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管理教研室提供(130个)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统筹城乡发展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行为选择关于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思考试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思考关于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建议关于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研究解决城郊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建议10.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解决的对策11.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初探12.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13.关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问题的思考14.非盈利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筹资方式分析15.农村信息化现状及趋势研究16.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17.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8.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19.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状况研究20.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21.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思考22.我国三农问题成因的系统分析23.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24.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25.提高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的途径26.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7.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28.我国农业知识创新战略29.农民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30.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1.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32.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33.构建我国粮食安全的配套保障机制34.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方式研究35.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政府职能转变36.公共部门民营化改革37.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38.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状况研究39.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与对策研究40.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41.公共住房制度执行中的若干问题探讨42.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的职能调整与现实路径43.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运行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研究44.城市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处理45.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46.新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若干问题分析47.乡镇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原因与对策48.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政策分析49.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的边界分析50.外来劳动力聚集地区的户籍与劳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51.小城镇人口状况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52.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53.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突出问题与改革的目标模式54.公共政策与公民有序参与问题研究55.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56.财政支出绩效研究57.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58.市场化改革与公共服务需求59.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与公共服务供给60.公共服务部门与公共服务制度现状61.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客观需求62.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权利与责任6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研究64.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65.建立保护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研究66.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67.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68.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69.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70.生态环境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71.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7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73.农民增收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研究74.农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75.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研究76.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77.农村反贫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7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79.论消费者权益的经济法保护80.缔约过失责任研究81.我国保险竞争法律问题研究82.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农业投资立法研究83.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研究84.论中国入世后企业所得税制改革85.论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保护86.农地使用权及其流转法律制度研究87.集体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研究88.我国农地制度研究89.保险法之诚信义务研究90.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91.法律视角下的订单农业分析92.《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流转影响的实证研究93.重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94.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95.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96.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研究96.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模式的研究97.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99.关于天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100.天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101.完善天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研究102.天津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普及对策103.天津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104.提高天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的思路和对策105.天津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考106.完善天津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研究107.加强天津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108.如何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109.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110.小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11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112.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政府职能的转变113.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114.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政策研究115.农村老龄化问题初探116.天津农村居民收入消费趋势研究117.天津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118.提高天津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119.天津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12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途径---海外输出的探讨121.天津自行车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122.某自行车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影响12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24.万客隆经营方式的浅析125.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126.某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127.企业集群与品牌优势的研究128.某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129.某企业经营失败原因的辨析130.食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对策国贸教研室提供(85个)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分析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贸易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与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问题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后配额时代的中国服装业行业协会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中俄贸易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风险及其防范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东亚国家贸易合作及其影响我国自行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研究我国自行车出口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研究天津自行车产业的市场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天津农业的外资企业生存状况研究天津城郊自行车产业群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天津农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对策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利用FDI的现状分析FDI对天津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影响FDI对天津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跨国投资的新动态及中国的对策外资对我国奶业企业的并购动态研究新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商务领域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如何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如何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进口的作用与我国的进口战略加工贸易的作用与升级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外商投资的独资化问题研究如何规避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行为如何进一步发挥外资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对我国与东道国的影响与对策我国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对外开放问题中部崛起中的对外开放问题的商务对策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对外开放问题沿海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问题西部大开发中的商务对策中部崛起中的商务对策循环经济问题探讨水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中美污染产品的贸易变迁中国与东盟污染产品的贸易变迁大豆进出口贸易分析我国的国际贸易与环境EKC曲线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畜禽产品的进出口贸易FDI对农产品的影响FDI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对策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信用证下出口商所面临的风险国际贸易磨擦的潜在因素及对策研究WTO农产品争端解决机制剖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出口业务中不同交货条件下的风险及其防范中日贸易摩擦探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分析多哈回合谈判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农业(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扶持问题WTO框架下我国农业保护问题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优势分析非关税贸易壁垒与与农产品贸易优势分析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农产品优势分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性分析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贸易优势分析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贸易保护空间分析(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贸易保护体系建设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汇率制度安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适用性分析农业谈判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及对策财务会计教研室提供(109个)企业筹资中的资本成本分析企业信用政策与应收账款管理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分析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研究与应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企业投资管理的强化谈企业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会计电算化与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存货及其管理谈企业不良资产的盘活浅谈企业的资金运作论资金结构的优化论最佳资金结构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资金的筹集现代农民如何理财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其控制如何规避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企业的税收筹划浅谈企业融资能力的培育试论县域融资水平的提高企业投融资运作分析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的探讨与建议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新公共管理指导下的绩效审计研究资本成本会计新探信息成本核算初探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思考科技型企业科研经费核算探讨知识型合伙企业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对自筹基建的会计处理探析环境会计的构建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环境会计报告模式研究论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环境,特征试析保险会计财务报告及披露论作业成本法浅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方法论企业的成本控制标准作业成本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资本成本决策研究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分析×上市公司获利能力分析×民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民营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关于企业价值研究杜邦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公司创业计划量本利分析法在我国企业利润预测中的应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研究论风险基础审计试论我国社会审计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影响及其对策审计质量控制的分析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的健康与发展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国资信评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资信评估方法体系的构建研究资信评估方法之定性分析研究资信评估方法之定量分析研究资信评估的实证分析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试论重组会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循环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与会计创新网络会计的探讨证券市场的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平与政府规范论会计师事务所激励机制的选择与创新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资本保全模式创新与会计范式重构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发展趋势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企业购并的成本效应分析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探索乡镇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及运行基础 我国农业无形资产研究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研究资源会计研究绿色会计研究管理会计专题研究借贷记账法应用问题变动成本法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存货控制研究投资决策研究预测分析研究本量利分析的应用问题全面预算的应用问题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市场营销教研室提供(69个)农业扶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天津棉花生产竞争力分析(奶牛,渔业,水稻,生猪,水果,蔬菜,禽蛋等)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以具体商品为例)订单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和质量安全意识的研究关于天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研究关于天津木材市场的研究都市农业的外部性研究宝石鲈的市场与销售调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以具体商品为例)天津生猪屠宰业的现状与对策津京农产品销售环境的对比分析天津豆制品供给状况与市场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品市场培育问题研究天津农业用水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天津王顶堤红旗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理选址问题周边省份农产品供应对天津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天津观光农业的营销与策划城市林业(或农业)的行政调控与市场行为分析天津节约型农业的架构与社会营销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问题的探讨 企业价格策略浅析天津市各大销售终端现状及其对策企业如何选择促销策略市场细分的作用分析目标消费者市场选择的策划论和顾客的有效沟通关于不同意志品质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天津地域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商品价格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分析群体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天津自行车销售渠道的现状及发展网络销售的广告策略超级市场商品防损策略试析xx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浅析天津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何有效管理人员推销 浅议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 浅议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措施和方法论绿色营销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浅议xx企业的市场定位 论新产品的定价策略 如何有效管理中间商 论广告媒体的选择策略企业品牌经营战略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我国民营企业持续成长战略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企业动态竞争战略研究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网络营销理论某产业(某企业)的营销战略或策略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战略选择论关系营销企业营销战略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某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营销本土化研究信息化与企业营销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话题企业治理相关话题高科技产品市场营销势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网络营销客户关系分析

农村金融学论文研究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1.广东房地产市场研究 2我国汽车金融的现状与对策3.试析我国的网上证券交易 4.对中国创业板市场建设的探讨5.对中国股市的宏观调控状况的研究 6.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7.农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探讨 8.认沽权证及其对我国推出金融衍生品的指导9.我国证券市场的IPO热发行 10.玩具市场分析及奥迪公司营销策略研究11.米德冲突下人民币均衡汇率分析 12.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TIs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13.广东农业风险的实证研究 14广东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以及广东的区位优势因素15.广东省农业保险情况分析和研究 16.浅谈独生子女时代的理财规划17.浅谈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必要性 18.浅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的发展19.谈论商业系统成长企业市场(宝石) 20.如何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效率的对策21.探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方针分析23.我国现状信用卡发展方向研究 2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25.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6.中国个人投资理财的初步研究27.中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 28.外汇保证金交易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分析29.“返券促销”对企业和国家的影响 30.外资的引进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31.中国证券投资的基金投资行为 32.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33.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34.浅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对策35.中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关系初探 36.探讨祢合农村资金供求缺口的对策37.浅析怎样提高中国IPO发行效率 38.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税收模式39.中美两国股市相关性研究 40.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探析4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 42.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分析43.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现状 44.关于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研究45.探索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46.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47.信用卡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48.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市场体系的影响49.解读UCP600及应对之策 50.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51.我国开发环境责任保险的初步探究 52.对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探讨53.论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创新 54.风险导向下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研究55.我国化妆品品牌营销管理 56.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选择有管理的浮动57.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58.关于在农村居民中开展个人理财的研究59.中国通货膨胀的货币性分析 60.我国个人理财与外汇相关的理财研究61.不同学历水平的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

浅议农业保险模式选择与农村金融稳健发展一、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剖析频频发生的农业自然灾害,在带来巨大的灾害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外人士对农业保险问题的反思:在商业保险发达的今天,为何农业保险仍然处于真空?其一,发展缓慢,救灾复产作用未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不仅是农业风险的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大。目前,我国农业受灾的比例每年大约在40%以上,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10%至20%。农业的高风险,也意味着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使得保险公司缺乏拓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动力,农业保险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农业自然灾害后救灾复产的资金基本来源于政府及社会捐献。农业保险对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村防灾防损能力及灾后恢复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以浙江省为例,由于地处沿海,农业自然灾害在全国风险区划中属于最高之列,保险财产因台风洪水造成的损失率是上海的46-59倍。仅2005年,全省就有万公顷农作物、万公顷水产遭受台风袭击受灾,万头大牲畜死亡。由于近年来该省每年保费收入只有一两百万元,形成了农民、保险公司“两不愿保”的局面,因此这些损失几乎没有得到商业保险补偿。其二,机制缺失,未能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民、农村企业均具有通过风险支持获得收益的共性特征。但是,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目前却未能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让农村金融独自承担“三农”信贷支持的风险和收益。如果农业保险介入,通过与银行机构打造风险利益共同体,则可以使其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吴兴区东林镇为例,全镇龟鳖养殖量最高时超过2000万只,养殖农户数1200多户,已从传统的粮产区变为龟鳖养殖大镇,走出一条特色水产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但2003年开始龟鳖市场行情“突变”,一夜之间造成70%以上的养殖户亏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龟鳖养殖业贷款逾期贷款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凸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通过调减温室龟鳖养殖量、调整养殖品种、建立龟鳖专业合作社等措施,该镇龟鳖养殖业已走出大面积亏损的困境,农户贷款基本上能够正常周转。虽然市场风险基本得到化解,但假若龟鳖行情未能如期转好,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0多万元龟鳖养殖业贷款潜在风险将是巨大的。如果有农业保险分担风险,将使农业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增加农村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三,立法滞后,导致政策扶持落实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至今没有出台。目前,国外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国家都对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立法,界定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我国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农业保险也就无法可依。由于立法滞后,国家提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都是宏观层面的,往往因缺少具体支持政策而落不到实处,这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保险的营业税之外,对农业保险没有其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没有直接的保费补贴。由于缺乏政府扶持,受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所限,如果保险公司完全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二、发展农业保险需要创新思路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承担支农重任的银行机构也处在这一风险之下。如果农业保险这个屏障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银行机构潜在风险都是巨大的,这将影响“三农” 的信贷投入,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以为,在农业保险问题上,需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发展。模式一:政策性保险,市场化经营。农业保险有其特性,它针对弱质产业和支付能力弱的群体,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农业又属于基础产业,农业保险对整个和谐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农业保险应实行政策性保险。但政府直接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容易产生垄断,效率低下。因此,要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和现有资源,采用由政府补贴方式,将农业保险交给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实现政府、保险公司、银行机构和农民“四赢”。如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于2006年3月1日在杭州成立,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平安等十家成员公司共同签署了共保体章程,标志着业内期待已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开始破题。由于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在试点阶段实行5倍封顶方案,其中农业险累计赔付在保费2倍以内,由共保体全额承担;2至3倍部分,政府与共保体按1:1承担;3至5倍部分,政府与共保体按2:1承担,因此可以较好地化解单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调动保险公司拓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模式二:专业化机构,综合性经营。由商业保险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出资,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同时,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允许农业保险公司综合性经营,鼓励其在从事政策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地区商业性保险业务,起到“以险养险”的功效,增强农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其开发农村保险产品特别是农作物保险产品的能力,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以2004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借鉴了法国安盟“专业化机构,综合性经营”的“大农险”模式,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根据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风险特点、农民保险需求,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种养业险、家财险、人身意外险等“一揽子”保险产品。2005年,该公司就实现保费5506万元,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为1114万元,常规性保险业务保费4392万元,开办保险险种55个,使其在完善农村风险保障体系,开发培育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以商业化运营方式开办各类涉农保险业务的农业保险公司,进而实现较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模式三:相互制保险,自己保自己。相互制保险公司是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成立的法人组织,也是国际上比较成熟和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保险组织形式。与股份制公司相比,相互制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模式、经营目标和分配机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会员利益的最大化。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一是相互保险形式适用于道德风险较高的保险;二是相互保险成本较低,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群寻求保险保障提供了机会;三是由于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具有双重性,因此公司可以灵活调整保险费率,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利差损、费差损等问题。目前,相互制保险成为国外保险市场的主流形式之一,公司数量和市场份额比重都占到全球2/5左右。在我国,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原黑龙江农垦总局风险互助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并于2005年1月11日正式开业,填补了我国尚无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空白。由于相互农险公司较少需要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利用这种形式发展农业保险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好,渔业、全国总工会下属的中国职工互助保险等有望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模式四:银行办保险,尝试双赢路。鉴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与农业保险休戚相关的因素,结合“十一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建议认真研究在省(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中开展设立农业保险公司的试点。在省(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中设立农业保险公司,一是符合其作为全省(市、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的角色,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和交叉销售优势,符合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有效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实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有其特殊性,它往往由小而大,由此及彼,一旦发生风险,作为信贷支持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影响最大,而农业保险公司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负面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三是以省(市、区)为单位设立农业保险公司,可以推进农业保险的地方性行政法规立法试点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性质与定位、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条款的制订以及对农业保险的监管等做出规定,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并借助税收杠杆的财政积累支持农业保险,有利于促进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落到实处。模式五:政府设基金,防巨灾风险。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在农业保险立法中对保险费的分担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法律规定政府补贴保费的30%,加拿大法律规定政府补贴50%。同时,通过提供再保险或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形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和日本,政府为农业保险,包括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提供高额补贴;在德国和法国,农业保险运作方式虽然市场化,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仍有政府基金作坚强后盾。在我国,由于没有巨灾支持保护体系,巨灾损失完全由保险公司独立承担,大量风险集中于经营主体自身,使得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承保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议抓紧建立中央和省(市、区)两级政府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从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的年度经营盈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以及赈灾捐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等等。同时,对农业保险业务免去营业税的同时,建议减免所得税,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业保险业务。所减免的税收转入专项农业保险基金,用作应对农业大灾补偿的积累。

金融市场学论文金融债券市场

金融市场是办理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外汇和金融衍生品买卖,以及同业之间进行货币借贷的场所。 1、金融市场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2、金融市场客体: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和交易的标的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融工具。实质是货币,只是有的要借助一些书面载体来完成。如:票据、债券和股票等。3、金融市场媒体:是指那些在金融市场上充当交易媒介,促使交易完并收取一定的佣金为目的机构和个人。媒体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市场商人。另一类是机构媒体。他们参与金融活动主要是为赚取佣金。4、金融市场价格:不同的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价格,同金融工具的实际收益密切相关。影响因素较多,比较复杂。 1、按期限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按交付方式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3、按证券的交易方式和次数可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4、按成交与定价方式可分为公开市场、议价市场、店头市场和第四市场;5、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可分为基础型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6、按交易双方在地理上的距离划分为地方性的、全国性的、区域性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1、转化储蓄为投资的功能;2、改善社会经济福利的功能;3、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并加速流动,使中短期资金凝结为长期资金的功能;4、提高经济金融体系竞争性和效率型的功能;5、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1、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必要性1)、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成分复杂,为了维护公平、公正、公开、健康的市场秩序,使金融市场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既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欺诈、垄断和不合程序的内幕交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排除、抵御市场波动风险。2)、金融市场作为市场机制,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能否具有较高的效率,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干预和调控。3)、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也是政府调节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2、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目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机制,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以高效、发达的金融制度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从金融市场本身来看,是为了限制和消除一切不利于市场运行的因素,诸如各种非法交易、投机活动、欺诈手段党的存在和发展,保障市场参与者的正当权益,保证市场在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弹性基础上稳步运行。3、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原则合法性的原则、公平的原则、公开的原则、自愿的原则4、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包括金融市场监督和金融市场管理两层含义。金融市场管理一般是指国家根据有关金融市场法律,如票据法、证券法、银行法,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以达到引导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营、稳定发展的目的。金融市场监督是指为了实现此目的,而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校址,是市场运行恪守国家法令及规定,严格遵循市场管理的过程。金融市场监管的具体内容,因国家经济金融体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主要是对金融市场要素构成的监管。1)、对金融市场主体即交易者的监管2)、对金融市场客体即交易工具的监管3)、对金融市场媒体的监督管理4)、对金融市场价格监管 政府对金融市场实施监管要通过一定的专门机构进行,这些机构一般有三类,即主要监管机构、辅助监管机构和自律性监管机构。主要监管机构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负有主要职责并进行全面监管的机构,一般都是由中央银行充任。辅助监管机构是指部分具有对金融市场监管的职责和主要监管金融市场中某一个或几个子市场的机构和部门。如证券管理委员会自律性监管机构是自我监管的机构,是通过自愿方式,以行会、协会形式组合而成的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规章,以约束会员的市场行为。如证券同业公会、证券交易所。 1)、主要监管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2)、辅助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3)、自律性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证券业协会、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 金融市场监督管理机构通常使用两类手段实施监管,即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我国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随着市场经济、金融市场发展、深化,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调控手段也有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过渡。

baidu 一大堆的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四大基础理论是(过度反应理论、前景理论、后悔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供参考。

期货市场,期权市场,股票市场,证券市场

  • 索引序列
  • 论文农村金融市场研究
  • 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论文
  • 农村市场化研究论文
  • 农村金融学论文研究
  • 金融市场学论文金融债券市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