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高校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高校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高校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论文如下:

论文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潜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好处,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透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持续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潜力。同时构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构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潜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资料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潜力,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潜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潜力。而且,交往潜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潜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持续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

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能够分为以下5类状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性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十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好处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状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透过择业你感到自己个性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取人际交往潜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思考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思考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另一种状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群众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状况。

3、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必须的嫉妒心,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用心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4、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

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杯具而告终。

论文二: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比如:抑郁症。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且价值高。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充斥的社会里,那些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必然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孤陋寡闻。因此,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低,本人认为除一些客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原因。

1、不愿意去交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出于个人动机比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用和需要,因此导致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回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学生的命令式对话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心态和习惯。

三是学校教育。我们传统的学校,语文课上主要以读书、看书为主,很少有说话方面的训练,因此有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和任务,但当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心理焦虑等心理现象,最终养成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

本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抓起,这样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从心里重视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而积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不懂得如何去交往。很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不懂人际交往原则,如何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如何掌握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不利的因素等。因此他们普遍感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不知该怎样相处,相处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论文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

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网络交际化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

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

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背景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 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 情感变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 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2,人际交往 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 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 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 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 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 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 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 已经刻不容缓.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 表示, 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 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 位开出的招聘条件,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 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 50%以上,而以前 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 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 5 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 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 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 (2)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 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 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 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 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 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 驷马难追"的格言. 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 不要轻易许诺, 古人"有一言既出, 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 (5)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 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 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 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 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 际交往的技巧 (1 )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 主动与人打招呼, 称呼要得当, 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 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 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 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 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 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 变: 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 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 亲友间深挚互爱; 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 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大学生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大学除了学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 重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 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 系等等.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 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一种团结友爱, 朝气蓬勃的环境, 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 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 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 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 系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始终是一个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影响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那么,怎样才能在大学校园与人友好相处,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同时又 为将来步人社会做一个充分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起: (1)要充分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 从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天起,与人相处的对象和特点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学以 前,我们与之相处的对象和含义比较狭窄,只是友谊或亲密关系的一种拓展.那时 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然而,一旦成为了大学生,住到校园的集体宿舍里,我们 就不能再仅凭个人好恶与人交往了.不仅要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 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 这就是说, 大学生必须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逐渐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 协调的新的人际关系. (2)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常听到有同学讲:"那人性格好,懂得多,所以喜欢同他交流",的确,一个品质好, 能力强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长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 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 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3)真诚的赞美被人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对真诚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 一旦受到某人赏识, 喜爱, 得到好的评价, 就会由于受到称赞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达到情 感相悦,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多注意别人,就 会发现任何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并且肯定和表扬别人的长处,此举将会给自身 带来益处. (4)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 在生活中, 我们与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误会, 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 不为人接时, 你一定会为之焦虑和烦恼,常言道:"大度集群朋".做一个宽宏豁达的人是有一定 难度的,但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这种品质的培养,以求更 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他们间的交往频繁,因接触多, 机会多,交往最易,但也因接触多,摩擦多,矛盾多,交往也最难.这就要求我们 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 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 (5)做到以诚相待. 诚实守信是一个基本的做人准则.在我们大学生的交往中,如果友人欺你,你的 自尊心就会被伤害, 你也许就无法像以往那样去信任他. 同样, 我们也应该以诚实, 真挚的态度对待他人,去获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它显示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它内心 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可以使人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信任. 因而,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 要宽宏豁达,要体谅他人,要处处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朋友, 才能与人更加友好的相处. (6)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 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同学都是由 于沟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很多同学都说,他们在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交往时能 表现得很自如,但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往往很被动,拘谨,畏缩,不知该如何与 他们相处.很多同学由于缺乏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往往容易对人际交往失去兴 趣,并造成在人际交往的场合被动,孤立的境地,而且容易因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 想法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在社交和人际交往 方面缺乏必要的技巧,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方式,去逐步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问 题,而不应一味的回避. 事实上,社交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增强人际吸引力,幽默,巧妙批评,语言艺术 等等.对大学生来说,在树立了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之后,在人际交往中要掌握 的技巧主要是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和正确运用语言艺术.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 包括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热情助人,尊重理解,宽宏豁达等等.语言艺术的运 用包括准确表达,有效倾听,文明礼貌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提 高交往艺术,取得较好的交往效果.此外,在正式交际场合,大学生还要注意服饰 整洁,举止文明得体,坐,立,行姿势雅观,不要不分对象乱开玩笑,避免拍肩拉 手等动作.当然,也不能在人前畏畏缩缩,谨小慎微.应信心十足,精神抖擞,又 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实践,善于 总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逐渐走向交往成 功,走向人生成功.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是人实践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调试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身体和心理变化。大学生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现实社会,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人际认知,人际交往技巧和实践参与。一、形成正确人际认知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形成正确人际认知。(一)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自尊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客观公正的看待别人,既不夸大其缺点,也不缩小其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交往中应多注意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向他人学习。(二)掌握一定的交往原则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交往中,我们应坚持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个性和行为习惯,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真诚待人原则。猜疑、畏惧、缺乏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必须坚持真诚待人的原则。真诚待人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交往中应该说到做到,信守诺言,以诚信为本,做到以善意的态度来批判劝告,诚心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虚伪恭维与奉承,更不是粗暴讽刺与攻击。3.理解宽容。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人的成长环境,个性,生活习惯等都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学会理解与宽容,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斤斤计较,求同存异,以德报怨,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和不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以善良的行为去帮助人,宽容人。4.互帮互助。以帮助与相互帮助为开端的人际交往,更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大学生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学习,又要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真诚理解、热情帮助。交往中互帮互助,关心支持,关系则愈加稳定。二、学会交往的技巧(一)学会倾听。倾听是人际交往的一门艺术。专注地倾听对方谈话,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赞美和恭维,对方也会因此而喜欢、信赖你并乐意与你交往。真正的倾听,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听。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掌握听的技巧,做到耐心、细心、虚心、会心的听,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二)学会表达。表达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巧。语言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好坏。大学生在语言交流的中,要善于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善于关注对方的反应,抓住谈话的时机;学会用清晰、准确、生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分清场合、时间、人物等,掌握分寸进行表达;表达中还应注意语气、语调等。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增强别人对自己的欣赏,以便更好的交往。无声语言,表情、目光、手势等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应学会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学会控制表情;目光应该坦然、亲切、有神;手势应该礼貌、文明、大方。(三)学会赞赏。赞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赞赏既有对他人的认可,又有对他人的欣赏。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持久、最深层的渴望便是对赞美的渴望,学会赞美别人是日常交际过程中的秘密武器。赞美要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感叹;赞美要符合实际情况,要具体化,明确化;赞美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抓住其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四)学会感恩。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先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大学生应该怀揣一个感恩的心,体会别人带来的帮助和快乐,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学会在交往中付出,尊重和关心他人。三、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活动,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桥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课余时间富余,因此,大学生必须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一)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地,是交流最为密集、最频繁的地方。积极向上健康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和谐的舍友关系,成员在不断地交往中愈发的熟悉和亲密。因此,舍员应通过自身努力,共同建设好所在宿舍的宿舍文化。大学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制定本宿舍的名称、风格、规章制度等;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增进交流沟通,协调合作。(二)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成员在班级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成员间应相互适应和合作,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班集体多种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共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成员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加强同辅导员、任课教师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三)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交往能力大学生的各种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在课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专业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积极的投入到社团的活动中,进一步的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充分锻炼和挖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同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的交流,如暑期社会实践等。

可以从网路游戏的社团关系类比来入手分析问题。

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论文

摘要 教师应该把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灵活地掌握语言知识,了解语言交际的功能性,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得体地进行语言表达。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培养的目标。对留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具备了使用母语的语言交际能力,而汉语是一门外语,虽然语言交际能力从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法体系、文化风俗和语言交际习惯。因此,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他们要面对母语带来的正迁移与负迁移的影响,还要了解汉语的交际原则和语用习惯。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当然,语言交际能力并不是直接传授的,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包括词汇、语法、文化常识等方面知识的积累,还要有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作为教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要把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以交际为教学的重点,无论是语法教学、词汇教学还是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都要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问题的兴趣,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灵活性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语法和词汇等基本语言知识的学习,都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为了学好汉语以及通过考试,学生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记生词、背例句,很多留学生的.汉语语法甚至比中国学生学得还明白。但是,语言是功能性的,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中,会有多种表达方式和可能性,仅仅生搬硬套语法规则,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这也是外语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的差别所在。

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或词汇教学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语言运用的灵活性,要把学到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句型有选择地应用于实际,要让学生改变认识语言的视角,把语言放到大的交际背景当中去理解和掌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灵活运用语言,许多问题和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二、培养语感和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语感的培养,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学生初学汉语的时候,对汉语的词汇、语法和思维习惯完全陌生,根本谈不上语感,他们只能通过单纯地记忆与模仿来组词、造句;而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就会逐渐适应汉语的语法结构,形成新的语言思维方式,再加上一些文化与交际习惯方面知识的积累,逐渐进行语言的内化,语感也就形成了。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早形成汉语语感,通过情景教学与交际法教学,让学生及时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获得的语言技能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使用中,尽快完成语言的内化与思维的转换。在各种交际场景中,学生还可以自然地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交际习惯,学会得体地进行表达。

三、培养语言主动学习能力,加强对文化问题的理解

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点还在于语言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语言交际与表达的能力本身就是自主性的,并不是直接传授的,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结合自身的感悟与理解,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把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结合起来,注意观察身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在语言交际和运用中考虑到语用和文化因素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灵活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快地提高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司多巧.谈汉语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问题[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04).

[2]宋赴前.汉语交际能力与汉语教学[J].语言与翻译,1999(03).

[3]周健.试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0(04).

[4]蒋以亮.课堂交际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谈“分组”[J]汉语学习,1998(01).

[5]阮氏幸.论言语交际的得体性与语境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7(05).

[6]戴悉心.留学生汉语口头言语交际能力的层次及其训练标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1(02).

哲学书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你先学习说话技巧,多看书,多模仿别人说话技巧然后生活中大胆说出来.让自己充满自信,口语交际能力自然提升

口语交际灵动课堂教学中的“四多”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使口语交际走进灵动课堂,我在实践中作了“四多”的尝试。一、培育自信,多点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口语交际则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即使有问题可以回答,怕回答不到点子上而被老师否定或冷处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密”。在教学实践中,我巧于创设问题情境,尽量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培育他们的自信。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性格较为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过言。于是,我平时常主动找机会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学会请教别人》口语交际时,我鼓励双胞胎中的弟弟上台扮演“燕莉莉”,哥哥扮演老师,由燕莉莉向老师请教舅妈送的钢笔上的英文。谁知燕莉莉站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她”的头低下了。这时我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燕莉莉”同学还没考虑好,老师相信他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再次给了兄弟俩一次机会,这回兄弟俩由于配合比较默契: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我趁热打铁,对他们的精彩表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找到了小有成功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多点演练仔细翻看苏教版,不难发现,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话题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我注意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表演,让他们自己探究,相互合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1、摆擂台,挖潜能好胜是儿童的天性,以演讲对抗的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趣味横生。如在教口语交际“介绍校园”时,首先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以讲台为擂台,上台对学校按区划介绍,谁讲得好,谁是第一关擂主。其余同学可以向擂主挑战,只要你介绍得更精彩,便可以把擂主打下台,产生新擂主……,整个交际课,同学们情绪激昂,异彩纷呈。大家在充分挖掘口语交际潜能的同时,体验到了口语交际的快乐。2、角色换位,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者和说者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表现欲望。儿童的这种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交际课上师生共同表演,更能使同学们迸发交际的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如进行《秋游水绘园》的口语训练,我刚板书完毕,有的学生就跃跃欲试。他们可能是对水绘园太熟悉了,急于想表达,我先向大家摇了摇手,然后对同学们说:“今天这一节课由你们派人来当导游,让我当游客,相信你们会让我满意的。”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不禁欢呼起来,那场面令人难以言表,连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其中。这我惊讶不已:似乎每个同学都具有演员的素质,演说家的口才。是表演的魅力把学生引进了口语交际的乐园。三、鼓励求同存异,多点个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语言表达不能只限于求同,求同则易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唯有各抒己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才能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忙于“灌”,而是让学生先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口语交际训练话题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谈成语”这一话题时,大家争相举手,个个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因为暑假中大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的专门看的是《成语故事精选》,能脱口而出,一口气可以倒出几十个。说归说,不能杂乱无章,我来个急转弯:要他们分组按标准归类讨论,(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找属于寓言故事的;有的找属于历史典故的,有的围绕数字的)然后汇总。关键之处,为了各自的观念辩论起来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围绕各自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成语,同学们的脑袋瓜几乎成了“成语仓库”了。彼此之间领略口语交际的精彩与美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亮出自我,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自身价值。四、课外拓展,多点空间《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事实上,口语交际仅靠语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引导、示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应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的能力。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应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去。如在交流“今天我当家”时,我就鼓励学生去与父母换位,自己拎上菜篮,走上街头,和摊贩砍价较量。方式种种的活动,都能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必须挖掘身边的素材,多种途径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然而这样的活作业学生乐于做。不懈的努力下去,新的课程改革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了实处,形成“双赢”的格局何乐而不为?让灵动课堂的教育教学成为口语交际的桥梁应当是我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发表于2008年第五期的《教学交流》本文发表于2008年第4期的《教学交流》杂志(引自:)欲知更多有关“口语交际”的论文,请点击:

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日渐增强,思维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下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分成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力,掌握这三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而言就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要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模式。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将数字形象化,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而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将数学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相结合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对一切问题进行归纳与推理的目的。

2.数学思维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有的学生先天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就稍微逊色,理解问题较为困难,学习进度缓慢,因此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烦恼,学生形成了数学思维模式后就能在自己的理解下掌握学习方法、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对问题的判断力的同时激发求知的上进心。

二、加强对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心理,以此为基础,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小学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讲解书面知识,学生若是在被动的机械记忆模式下学习,就不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讲解,通过借助形的某些属性来阐明数的精确性。例如:在学习图形体积计算时,老师不能只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标注长、宽、高,黑板是一个典型的二维物体,画出的立体图形趋于抽象化,对于小学生还未成型的思维模式而言,看不到的另外三个面就变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举例说明,我们上课的教室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立体长方形,哪边是长宽高的位置就变得一目了然,这种把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实物化的事物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理解,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的诱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对于刚刚接触此科目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逻辑性的思维非常重要。数学问题与答案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要想解答问题就要先分析清楚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在此分析过程中,逻辑性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分清主次因果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无法直接教授逻辑能力,只能在教学中慢慢诱导。先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知识,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后再逐渐提高知识难度,不求快,要求稳;由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加以梳理,循循善诱,故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提升。

3.制定明确的新课标

制定好每堂课的新课标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预先备好课,确保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标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程度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模式一致,严禁出现一味追求进度却不注重质量的教学现象发生。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防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发生掉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4.当堂设问锻炼思维

小学生是一个不可控的群体,由于其思维的不完善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在上课时间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说的“溜号”现象,等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时却发现讲解的内容发生断点,内容理解不上去;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当堂设问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

小学生群体的自控性虽有欠缺,但其强烈的上进心却不容忽视。教师可在本堂新知识讲解完毕后,提出几个在新知识范围内的问题,当作课堂提问,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此方法不但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课后知识的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会在学生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分析数学问题与答案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做题方法;在巩固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顺通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教育者们长时间的坚持耐心诱导。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注重表面知识,要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梳通思路,启发学习;并根据学生自身先天因素差别,从多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也对日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忠.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26):44-44.

[2]李振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8):67-67.

实践活动是 儿童 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 教育 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 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 方法 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这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探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大致这样分类:

首先、理解型实践活动。理解型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融进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200米5圈,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200×5=1000米,接着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这样“1千米”的路程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次、发现型实践活动。发现型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中“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活动。另外、应用型实践活动。应用型实际活动即联系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实际中引入知识把生活问题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问题生活化,以实现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三、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 文化 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 体育教育是一种过程化的表现,是将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巧传输给学生的过程展现。其核心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升学生运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等等。尤其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教育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运动项目当中。并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们“学有所成”。

关键词 :体育教育;运动能力;培养

1前言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对于健康的要求也呈现着严苛的趋势。[1]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说,很多因时代而改变的作息方式与生活习惯,却在困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要选择适合的方法,维持自身的健康状态。尤其是要重视体育运动,来强健自己的体魄。或许一些成年人在进入社会之后,被繁琐的工作所困扰,并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运动健身当中。然而对于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却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来为自己的健康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体育教学是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2]1.1概念解析1.1.1体育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化的体育教育呈现着学科中心化以及课程科学化的倾向,并且技能传授和增强体质的目的性也越来越清晰。体育教育更多的开始注重实践性,对于缺少劳动生活的学生们来说,意义非凡。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而其中便包括对体育教育的重点阐述,表明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1.1.2体育能力与运动能力所谓能力,主要就是指人们在完成一件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协调性和身心统一的才能。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对能力的'性质划分,而体育能力则属于特殊能力的范畴。简单来说,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知识,就是体育能力的表现。运动能力就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2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作用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事业不断朝着更加社会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体育能力的定义范畴比较宽泛,其分支还包括体育技术、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等等,是一种综合身心个性品质的表现。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体育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一方面是身体运动,另一方面则是精神能力。2.1培养身体运动能力在拥有相当体育技能、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所能够获得的运动的本领,就是运动能力的概念。[4]运动能力是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更是反映一个人体育能力的直接指标。通过体育教育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专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的传输,并将重点的内容牢记在心中,方便以后学习更多的运动项目。2.2培养精神能力2.2.1自我控制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可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能力缺陷。在没有接受过系统体育教育的情况下,其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都会呈现出较低的水准,那么其组织和管理能力就会表现的很弱。可能会有一些人认为体育教育与组织教育能力不挨边儿,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体育教育能够带给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客观来说,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竞赛和团队合作,那么在这些行为中,无疑都会辅助学生提升管理和组织能力。2.2.2提升反应力和创新力作为一项趣味性的教学科目,体育教学应该是趣味性最强的存在。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说,体育项目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运动员受伤的例子。其实这些运动员已经做好热身以及相关安全方面的准备,可运动的魅力有时候就体现于其不可预见性,意外事件频频发生。而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在足球比赛当中,运动员身体上的接触与碰撞,一些动作行为的发生,都可能是危险情况的诱因。

3结语

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10]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运动成为了一件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事情。但从实际的体育教育环节来说,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作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不仅可以强壮学生的身体,强化身体素质———身体运动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身体上的运动训练,来升华学生的精神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和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查显屹.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7-15.P103

[2]张旭生.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15.P137

[3]陆敏.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0.P151

[4]高庆春.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探讨[J]理论观察.2011-04-20.P124

[5]施宏伟.高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0.P66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

[8]王艺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尝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16):44-47.

[9]任卫红,朱一鸣.析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26):178-179.

[10]钟振新,陈中林.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6(9):80-82.

高职生心理调适培养能力研究论文

范文 浅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紧张焦虑、盲目自尊、自卑沮丧、从众依赖、急功近利及问题行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毕业生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金融危机的蔓延,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紧张焦虑:高职毕业生的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的改变:高职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这既使他们感到新鲜,却又让他们感到陌生恐慌。有的学生甚至过于估计了社会的复杂性,整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②对前途的迷茫: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但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出路在何方却不甚明了。③外部的影响: 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工作,自己却迟迟没有动静,也不免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盲目自尊: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传统的陈旧观念,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必须从事“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工作,否则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辜负了自己多年的学习及家人的期望。这种心理既给大学生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印象。 (三)自卑沮丧:与盲目自尊相反,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比不过本科生,对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严重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这部分学生更容易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丧失前进的动力,严重的学生更是会引起抑郁等病症。 (四)从众依赖: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就业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盲目随大流,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带来工作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压抑。另有一些学生则是抱着依赖心理,自己从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等着学校和家长来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五)急功近利:有的毕业生急于就业或赚钱,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导致就业价值观扭曲,丧失了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身陷就业陷阱。 (六)问题行为:有的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如:损坏东西、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过度消费、酗酒等。严重的甚至沦为犯罪。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本人认为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搭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更要不断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择业、成才观念抓起,针对不同阶段,分别侧重择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指导。为此,就业教育要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建立起从大学教育、日常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政策教育、专业教育、法制教育、择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刚入校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进入高职学习抱有遗憾或对自己所要学习的新专业不甚了解,从而影响其成才的信心。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成才观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在学习中期,可开展一些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确定择业的大致目标范围。在这一阶段,还可对学生进行一些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就业目光;毕业阶段则要对学生进行政策、思想、技巧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邀请企业人员和已毕业的学生来校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3、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从学生入学起就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起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遇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好就业的准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基础。高职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的理想、性格、兴趣、专长、知识和能力等,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免眼高手低或盲目自卑。同时高职学生在择业时也要看清就业形势,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和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此外,高职学生从一入学起就要注重不断积累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学会自我调适。求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前,就业路上更是充满了荆棘。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常见的心理调适法有:适度宣泄法(如找朋友、老师或父母倾诉等)、情绪转移法(如适当的娱乐或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自我激励法(在遇到挫折时,运用“我一定行”等指导性暗示来激励自己等)、自我慰藉法(在经过努力仍无法成功的时候,要有勇于放下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等。 (三)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来说,相关职能部门应尽量出台相关的高职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氛围;企业方面也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陈旧思想,本着“用人唯才”“人尽其才”的原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招聘人才,以实现更好的企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试[J]教育探索,2007,(3)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 朱懿心主编.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伏建平.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8,(6)

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可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大致分为抗压能力差型、人际交往障碍型、上网成瘾型和自卑心理型四种。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源于学生自身,还与学校、家庭因素息息相关,所以解决这一心理健康问题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教育指引以及家庭的情感给予。

关键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类型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到其走出校园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在处理学业、感情、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时,部分高职大学生出现焦虑、困惑、孤独、失落等不良状态。下面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归纳出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一)抗压能力差型

学习压力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底子薄,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高职学习,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继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表现为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出现违纪现象。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又区别于初、高中,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使部分学生更加放纵自己。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的务工需求却没有与之同比例增长,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面临着失业。就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已经不容乐观,所以高职学生就会倍感压力。表面上很多高职学生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于就业问题毫不关心,其实是掩饰自身的焦虑和担忧。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学历不够、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没有优势,深感前途渺茫。

(二)人际交往障碍型

很多大学生都渴望在学校中收获真正的友谊,并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从小接受的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理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教育和学习模式变得宽松自由,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因而部分学生因为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当面指引,就会出现不适应。面对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等原因,便会不知如何融入集体,不知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种现实情况和理想愿望之间的差距,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交往恐惧等现象。

(三)上网成瘾型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极具吸引力的事物,一旦意志力不坚定便容易沉迷其中。在高中时期,因为有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网成瘾。然而步入大学之后,原本成绩较差又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同学,一旦不能对互联网有正确认识和使用时,便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不仅影响到学业,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脱离集体,远离同学,对各种活动都提不起兴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四)自卑心理型

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性质和学历层次不满意的居多,认为读职业技术学校就是混文凭,满足家长的读书要求,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尤其是在与本科院校的高中同学交往时,更加觉得读高职很没有面子,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家庭贫困也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会比其他学生更容易敏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同学的尊重,不要被区别看待。他们小心翼翼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表现,一旦出现有伤他们自尊的言语或者行为时,他们就会变得自卑起来,往往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流。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从高职学生面临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来看,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少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进入大学后之后,高职生须要独立面对来自学习、就业、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很低,甚至不足200分。可见,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素质水平,所以他们在独立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其次,学生的自我评价低。部分学生是处于父母的逼迫来高职学习,他们发现学校与自己理想的大学相差甚远,不认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方式,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能考入理想大学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种失败感。再次,人际交往不自信。部分学生不愿意做人际交往的主动者,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都会影响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最后,生活适应困难。大学生生活是完成大学生从“文化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但是这些“社会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集体生活中很少为他人着想。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重大。所以恰当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初高中和高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适应角色上的转变,继而出现多种不适应的状况。再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多数被看做是“后进生”或“问题学生”,很多学生怕被定义为上述两类学生,因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选择向老师求助,而是自己闷在心里。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身心发展受到最早影响的因素,许多研究证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融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比如一些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孩子,易处于无人教育和监管的状态,使得孩子我行我素,缺乏上进心,成绩较差。如果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会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今的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但是当面对多种价值选择时,容易产生迷茫和顾虑。以及目前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配以形式多样的不良内容,会对求知欲强烈但辨别力欠缺的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途径。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起着重要功用。首先,高职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机制。最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比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立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进行专业的咨询。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针对学习主动性差、上网成瘾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竞技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和优势。针对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开展演讲、拓展训练等活动来增强与周围同学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因贫困导致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多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助学金,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出自卑心理。

(三)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

健全人格的塑造应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所收获。高职学生的迷茫和不安,源于自身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树立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和交往能力,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经验,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要放平心态,虚心主动学习一些社交技巧,用真心与别人沟通,在与人接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提供有效的情感给予

家庭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离开家,但离不开对家庭的依赖。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父母积极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鼓励,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能够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形成健全的人格。

论文中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日渐增强,思维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下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分成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力,掌握这三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而言就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要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模式。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将数字形象化,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而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将数学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相结合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对一切问题进行归纳与推理的目的。

2.数学思维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有的学生先天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就稍微逊色,理解问题较为困难,学习进度缓慢,因此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烦恼,学生形成了数学思维模式后就能在自己的理解下掌握学习方法、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对问题的判断力的同时激发求知的上进心。

二、加强对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心理,以此为基础,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小学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讲解书面知识,学生若是在被动的机械记忆模式下学习,就不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讲解,通过借助形的某些属性来阐明数的精确性。例如:在学习图形体积计算时,老师不能只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标注长、宽、高,黑板是一个典型的二维物体,画出的立体图形趋于抽象化,对于小学生还未成型的思维模式而言,看不到的另外三个面就变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举例说明,我们上课的教室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立体长方形,哪边是长宽高的位置就变得一目了然,这种把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实物化的事物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理解,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的诱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对于刚刚接触此科目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逻辑性的思维非常重要。数学问题与答案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要想解答问题就要先分析清楚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在此分析过程中,逻辑性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分清主次因果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无法直接教授逻辑能力,只能在教学中慢慢诱导。先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知识,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后再逐渐提高知识难度,不求快,要求稳;由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加以梳理,循循善诱,故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提升。

3.制定明确的新课标

制定好每堂课的新课标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预先备好课,确保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标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程度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模式一致,严禁出现一味追求进度却不注重质量的教学现象发生。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防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发生掉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4.当堂设问锻炼思维

小学生是一个不可控的群体,由于其思维的不完善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在上课时间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说的“溜号”现象,等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时却发现讲解的内容发生断点,内容理解不上去;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当堂设问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

小学生群体的自控性虽有欠缺,但其强烈的上进心却不容忽视。教师可在本堂新知识讲解完毕后,提出几个在新知识范围内的问题,当作课堂提问,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此方法不但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课后知识的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会在学生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分析数学问题与答案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做题方法;在巩固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顺通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教育者们长时间的坚持耐心诱导。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注重表面知识,要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梳通思路,启发学习;并根据学生自身先天因素差别,从多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也对日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忠.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26):44-44.

[2]李振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8):67-67.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论文关键词】 初中物理创新思维探讨 【论文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在描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盲区的同时,也提出了有关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式”转向为“自主学习式”,努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当然,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而在物理教学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样才能抢占商机呢?经过各类人士的不断总结与思考,得出一条“创新思维决定命运”的真谛。由此可见,在现代,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抢占商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每个人的求学之初就注重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相对于初中的其他课程,这门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总是会在无形的事物中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中学时代,怎样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培养起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更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几千年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给学生灌输了一个“教师是永远不会错,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片面观点。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是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改善,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乏有的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非常差的状态。对于这一群体来讲,多数地方的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办学能力,生计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负担,学习与思考已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在一开始就因教师素质不高、硬件条件太差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物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了最基本的参与性,即便只是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都是非常难,更不要谈培养创新能力了。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地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三)鼓励学生发散推测,大胆联想 对于任何事物来讲,联想都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有事物上发散思维,大胆推测才能开阔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的脑力劳动则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所以,就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想,以己有的知识经验及感知到的问题信息为依据,由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不仅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还要重视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一点,其必须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发生联想,使他们进入丰富的现象思维活动之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推测。 综上,要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启发他们大脑思维。此外,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创新思维的好处,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各项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来。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力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自我发现中找到各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有力发展。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才能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芳.初中物理创新思维培养探微[J].中学理科:综合,2008(7). [2]邓春燕.浅谈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论刊,2005(7). [3]黄正平.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J].教苑荟萃,2010(26).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阐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之上,为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提高了若干方法。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辨别区分事物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我们所说的社会适应并不是随波逐流、随声附和,而是一种坚持正义的社会适应,是既不失做人准则又能在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综合能力。因此,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社会适应过程的实质 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属性。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境,构建了实时的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不仅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而且还专门划分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中,学生往往情绪高涨,潜意识和潜在的思想作风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来,而在规则、裁判、舆论以及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而这种体育教学过程是在极为自然且生动活泼的运动中进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心理承受能力 独生子女在当今大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多数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有缺陷。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感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一)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对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等,都可能表现在自己的体育行为之中。因此,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如体育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对公共健康和体育问题的关心等,并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给以帮助和引导。 (二)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如果一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小、已经具备的规范意识和评价能力的特点,组织恰当的团队活动,尽可能地通过稳定的或临时性的学习小组、课余体育社团和课余体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自己 教师应通过设计有效的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并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学生通过参加相关的社会活动加深对体育与健康权利和义务几的理解,明确个人和社会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社会适应方面的具体目标。 (四)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知不觉的、自动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隐学习。例如,可以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在学校设置奥运文化展览、体育专题网站等等,为学生创建内隐学习平台。再如,可以指导由学生组织的学校范围内的从小组到班级、年级等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给学生提供内隐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一个典型的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此氛围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可以自动、高效率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教育只要按照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设一系列良好的教育活动,将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丽萍.体育运动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霍焰.体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 索引序列
  • 高校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 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 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 高职生心理调适培养能力研究论文
  • 论文中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