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月刊。内容很丰富,覆盖面广,但针对性不强。二、《摄影世界》:新华通讯社主办。很专业,偏重介绍国内外名家作品。三、《人像摄影》: 主办单位 中国商业联合会 编辑出版 人像摄影杂志社。针对影楼、工作室从业人员。四、这些都是不错的杂志,只买一本的话,推荐《摄影世界》。
投稿任务已经结束。由于大众摄影杂志投稿任务已经结束,因此投不上去了。《大众摄影》是1958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月刊。《大众摄影》面向广大专业和业余摄影者,以传播图像文化为己任。
杂志 《大众摄影》个人感觉应该是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了 《摄影世界》 下来就是比较专业的 《人像摄影》 《商业摄影》等杂志了 价格比较贵 都在30元左右 其实你只要挑选一种就可以了 大众摄影还是摄影世界 你都看一下,感觉哪个符合自己的风格就订阅那就就可以了
我最喜欢看的是《摄影之友》,这是面向普通摄友的,还有同一出版社出的《今日人像》,这本是面向影楼的。我觉得这2本比较好。
这方面多的很,摄影界有:《中国摄影》、《摄影之友》、《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家》等,旅游杂志有《时尚旅游》、《旅游天地》、《旅行家》、《户外探险》、《旅行者》等,文化地理类《中国国家地理》、《文明》、《华夏人文地理》等,报纸只知道有《中国摄影报》,其他不知道。这些杂志都有官方网站,你可以直接搜索进入查看投稿方法,我记得中国摄影出版社出过一本《摄影作品投稿指南》,里面资料最全,祝你进步!
蜘蛛精,内容很全的数字杂志馆,是蜘蛛网旗下的一款app,还没怎么开始推广呢,现在正有限免活动,我在看呢,还蛮方便的~
投稿任务已经结束。由于大众摄影杂志投稿任务已经结束,因此投不上去了。《大众摄影》是1958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月刊。《大众摄影》面向广大专业和业余摄影者,以传播图像文化为己任。
把作品投到杂志社啊,然后看他能不能选上了,选上了才会发表.还有他那有月赛,你也可以参赛,选上的也会发表的.没准还获个奖什么的.
因为陈漫拍封面杂志非常的好看,主要是这家杂志的影响力在大众心中非常大。
一、文字设计的配色方式
黑白色的文字一般适合于一些副标题或说明文字。如果杂志的封面越大,大标题的文字最后能够添加醒目的颜色。许多有经验的设计师说到,选择颜色从来都不是随机的,在杂志封面设计上常用的方法是匹配图片中的文字,或者选择图片中不存在的颜色。杂志封面上的刊名、标题、图片等无一不涉及色彩的使用,封面的色彩运用首先要注重整体的美感,单个封面上使用的色彩不宜过多,过多的颜色变化容易使人产生视觉混乱,突出不了重点,视觉效果大打折扣,封面上除了图片颜色之外,其他颜色不宜超过三种,一般会选用一种比较显眼的颜色突出刊名。
二、文字的放置方式
背景颜色深的地方用浅色,背景颜色淡的地方用深色 杂志封面既可能是一张摄影图也可能是一副插画。无论封面是哪一种,吸引人的图片往往都是由鲜明的明暗区域。在设置文字的时候,一定是在深的背景下使用浅色系,反之亦然。
三、突出重点
使用背景色、粗体、斜体,杂志封面的一大主要功能就是大致显示杂志内部的内容。于是一些主要标题可能绘在封面中展现。杂志的精彩看点阅读,设计师就必须要考虑到如何将每个标题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最简单的方法,使用粗体字或斜体字。
以上几种都是运用的比较多的封面设计模式。每个设计师,他的设计灵感都不同,对事物的品味,态度也有个人的见解。希望各位设计师能多看看其他的作品,收集灵感。
嘿嘿~~如果你可以到大书店的话.直接在那看算了.毕竟花20块钱买一本杂志能学到的东西是很少的.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以我为例.以前有买.但是后来发现摄影论坛也差不多.而且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有杂志看.但现在主要只是看器材的评测.其他的越看越没味.
各大明星争相让女摄影师陈漫拍杂志封面是因为这位女摄影师很出名,而且拍出的照片非常好看,很有自己的特色。
有的 但有些许限制
摄影电子杂志-摄影之友PS cs6 教程 2-看视频才好
verycd 分享网自己下载 悦读网
杂志的话推荐大众摄影,这么多年下来质量一直很不错!楼上说的<纽约摄影学院教材>是本不错的基础教材,时间有多的话好好学学,对以后技术提高很有帮助!
1965年出生于重庆黔江的土家族摄影家刘俊阳,是一名体制内的官员,也是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刘俊阳是勤奋的,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摄影,这自然比起那些只谈论少实践的所谓爱好者甚至摄影家强很多,这也是他能快速提高技艺的关键;刘俊阳是好学的,在我创办摄影培训高级班一年里,他几乎每次课、每次点评都不落下,而且还奔走各地,听邓维、索久林等大师们的讲座,观摩连州国际展、第二十四届国展等著名影展,这是他不断自我纠正,增加艺术储备,完善创作思维的较好手段;刘俊阳是用心的,他不只是在拍摄,而且善于思考,关注社会,乐于助人,这是摄影作品提高到一定层次对摄影家个人修养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摄影创作就是一种修行,是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摄影家灵魂的旅行。丰富生动的影像,在摄影人这种心灵旅行中吟唱,发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而且是这个世界所期待的声音。 这些年,他的作品开始在网络和中国主流摄影媒体上频频亮相,受到广泛关注。《半边天》、《苗乡盛事》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家在黔江》、《掌中大世界》在《大众摄影》杂志发表;《苦练》、《基础》等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发表;《五彩生活》入选重庆市第十六届书法美术摄影联展;《苗乡盛事》入选2013年贵州梵净山国际摄影展;《掌柜午餐》在《大众摄影》最近的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级佳作奖;刚刚评选结束的2013首届“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中,他的《喜讯》获得了最高荣誉——金质收藏奖。2 刘俊阳喜欢摄影的时间也不算太短,但前些年他的作品很少引起我的关注,过去的印象中他喜欢拍摄些自然风光、花卉小品、美女模特什么的。曾经让我感觉就是一般官员摄影群体和沙龙摄影的拍摄路数,玩玩小资情调,追求唯美和快乐。然而,最近一年多来,他的创作出现了明显变化,作品中多了对社会生态的观察,对人本意识的思考,对民生万象的关注。换言之,他的作品中有了更多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语境出现了新的变化,语言的张力明显增强,作品显现出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看刘俊阳这些年摄影作品的发展和变化,让我想起了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告别经验。 在艺术渐渐沦为生产的时代,在摄影图片疯狂增长的今天,我们曾经拥有的艺术经验,不断受到批评和诟病。我们需要告别过去,告别经验,重构摄影理论的细节和评价体系,重新审视自己镜头和作品,重新思考我们所拍摄的图片到底要拿来干什么?它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这一年来,刘俊阳或许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思考、变化甚至是阵痛。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最可悲的莫过于不断地重复自我。叙述方式、语言情趣、题材取向等已成了不少摄影家的包袱。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情感密码,他们感觉自己前面的路越来越窄,感觉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感觉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秘密,甚至难以对他人的作品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摄影家应该做的,就是和刘俊阳一样,果断地向经验告别,重新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更有利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创作方向。或者告别没有出路的天空,或者告别没有天空的出路,重新开始。3 当代艺术不再强调形式感和装饰性,不再拥戴形式上的纯粹主义。1970年代以来,摄影转向用批判的目光看待视觉艺术,开始强调观念的表达和批判性实践。那些所谓权威和大师们按他们的经验制定的摄影艺术游戏规则,其实大可一笑而过,将我们的镜头指向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困境,才是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应该担当的责任,这也是摄影本质的所在,即便不把摄影创作当成艺术也没什么大不了。刘俊阳作品明显经历了这样的变化,特别是从他在《大众摄影》获奖而编的作品集《驿站》中可以看见这样的“告别”与“前行”。《半边天》是刘俊阳第一次在摄影圈认可的几种专业媒体之一《中国摄影报》(2013年44期)上发表的第一张作品,或者叫严格意义的处女作。作品拍摄于重庆黔江濯水古镇上的小酒厂里,就是那种传统煮酒的作坊,水泥砖砌成的简陋的作坊里雾气升腾,红衣女在雾气中挥铲劳作,从酒锅里铲出酒糟。这口大酒锅,在广角镜前,只半边就占据了画面的一半,这半边锅的视觉形象就是这女人的“半边天”,形式感和空间效果是作者没有放弃的“经验”,也可能是这幅作品被编辑选择的理由。放弃了“陪体”之“经验”反而增强了内容的孤独感,突出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中国式女性颂歌。这张作品后来又发表在《中国摄影》2013年9期上。《苦练》首度发表于2013年59期《中国摄影报》。这幅作品貌似用定焦镜头、大光圈,靠近被摄对象拍摄,大光圈所营造出的虚实对比,很好地表现出点面的关系和纵深感,也突出了主体形象。准确的用光,有力的双手,下巴上欲滴的汗珠,极好地体现出行伍本色。严肃的神情中透露出军人的特质,也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这张作品上可以看出刘俊阳良好的摄影技术功底和构图经验。非常难得的是,《中国摄影报》发表《苦练》之后的下一期报上,紧接着又发表了刘俊阳的《基础》。暗光下的拍摄,再次证明了他的技术功底。这也是一张形式感极强的作品,柱基之下,深穴之中,工人依稀可见,柱洞形成的圆圈,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和节奏感。这一基础不只是城市建设之基础,也表达出对民工的情感,他们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之基础。由这幅作品,我看到了作为官员的刘俊阳,对基层民众的观注,对社会民生的解理,对人类发展的思考。《苗乡盛事》首先发表于《中国摄影》2013年11期。拍摄角度也非常独特,构图上突破并告别了日常“盛会”拍摄的经验。仍然是他惯用的定焦头、大光圈手法,虚化了那些本来就不可能清晰的“盛事”,进一步突显主体,突出表现三个苗家女的头帕,很好地刻画了 “苗乡”女人服饰上的特点,完成了作品朴素而又准确的记录表达。《五彩生活》这幅作品是我和作者还有其它几位影友一起拍摄的。同一画面的作品在国内多项比赛和展出中亮相。刘俊阳这一幅也入选了重庆市第十六届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优秀奖。一面墙前,洁白的墙面上描绘着她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梦想,她们不是在自由创作,自由构思,自由抒发情感,她们不为浪漫,而是一种劳动,为了生活和梦想的劳动。画面中这个小小女生则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是这张照片的亮点、焦点、兴趣点。成人与儿童、站与蹲、明与暗、心中之境与笔下之境的对比,也表达出民工孩子别样的周末或假日。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生活境遇,也表达了作者善良、客观而丰富的人本精神。从这些作品开始,我看到了刘俊阳摄影作品的根本变化,他开始了直面社会、直面生活、直面自己更真实的内心和摄影本真,也开始了作品生活化新风格之旅。这张《掌中大世界》最初获得的是大众摄影杂志网络天地 “一级佳作奖”,并发表于《大众摄影》2013年第10期,后来又以《喜讯》之名,在2013首届“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获金质收藏奖。这也是他第一次获得全国大赛金奖。作品拍摄于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一个钢材销售企业库房。画面简洁而不简单,人物单纯而不单调。在夏天,这种钢筋圈里,是民工们午睡的地方,闷热时节,这里面反而显得凉快许多,钢筋圈里已经磨得光滑的稻草和纸板,可以看出这里是他们常常休息的地方。然而这个小伙子却没有睡意,他蜷缩在里面,专注于手机,甜美的神情中流露出幸福和快乐。这一刻,打工生活的种种体验丰满而充实。《掌柜午餐》于近期获得了《大众摄影》微征集活动一级收藏奖,并获准免费印制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作品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春节前夕春联摊点的故事。一个看摊的小女孩,看似中午正饿的时候,一边看摊,一边很满足地吃着烧饼。黄金分割线上的主体人物形象而生动,目光关注着这新年将至的时刻。温暖的红色透出浓浓年味,年味中自然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孩子们从小学习着生活的担当。这样的图片更显真实,更有生活气息,这是民俗事项很好的叙述方式,在生动的叙述中表达作者的真情。 刘俊阳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让我们玩味,让我们为之感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分析,我们粗略了解了他摄影作品的变化历程,知道了他经历变化后作品的基本风格,也感觉到了他告别固有经验之后新的前行。4 我以为,刚刚所分析的这些作品,是刘俊阳告别经验之后的影像行吟。然而这种告别还只是一种对自我经验的告别,还带着明显的他人经验或者说是摄影的固有经验。这应该是他继续前行中,摄影留给他的一个思考。 从他的作品中,观念和思想并不是一眼可以洞察的东西,他把这些都退到了影像的背后,把思考留给了读者。然后,对自我观念的表达,自己真的是清楚的吗?我们可以不把话说完,但不可以心中不清楚。因而我想,明确自己每一张作品的内在观念,应该是他可以突破的一个方向。 我相信,刘俊阳一直在努力将心像变为镜像,同时也在努力将镜像变为心像。因为映像中他一直努力于摄影的后期的学习和研究。从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印记。不过,我更愿意看到,有一天,他能够心镜合一,淡忘那些所谓的PS技术,少一些匠气,多一份自然,回到相机最初的功能上来,实现在影像语境中自由呼吸,以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方式直面社会,直面内心,创作出更多不但有档案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有人说摄影是“有钱、有闲”人的玩法,作为体制内的摄影人,要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特别是还要做到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更不容易。刘俊阳有这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我祝愿他在摄影路上一路前行,并走得更好。
《今日人像》《摄影世界》、《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爱好者》《摄影之友》《摄影与摄像》《中国摄影家》《人像摄影》《国际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世界》
杂志上有地址啊。或者打电话问问
中国制カメラ步み发表于日本国日文杂志1994年5月;《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教材的编写体会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并被收入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建设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1993年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成果奖;《摄影镜头的发展与展望》发表于《影视技术》1995年4期,并被收入《电影技术百年》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谈谈摄影名词术语》发表于《大众摄影》1983年2期;《照相机上的常见标记》发表于《大众摄影》1983年8期;《万次闪光灯的检修常识》连载于《大众摄影》1984年3、5期;《光圈与快门》发表于《大众摄影》1984年4期;《照相机上各种专用符号的意义》发表于《摄影世界》1985年7期;《有关曝光的几个术语》发表于《摄影世界》1985年10期;《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连载于《中国摄影报》1986年3月10日-5月8日;《康太克斯159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发表于《摄影世界》1986年9期;《怎样选择照相机》发表于《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辅导报》1987年7月;《正确使用与维护照相机》发表于《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辅导报》1987年9月;《漫谈袖珍照相机》连载于《摄影报》1988年总39-51期;《照相机的特点与种类》连载于《军事摄影》1988年创刊号、1989年1-3期;《电影摄影机的技术更新与进步》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9年1期;《江花GKM-90型钢片快门》发表于《照相机》杂志1992年4期;《阿里弗莱克斯535型35毫米电影摄影机》发表于《电影技术》杂志1992年4期;《论现代照相机的特点》发表于《中国摄影》杂志1993年10期;《摄影技术与摄影》发表于《照相机》杂志1995年7期;《论摄影基本功》发表于《大众摄影》杂志1995年11期;《深圳照相器材博览会观感》连载于《人民摄影》1996年14、15、17期;《黑白摄影用滤光镜的拍摄效果》连载于《人民摄影》1996年11-12期;《论APS胶卷、相机、冲扩系统》连载于《人民摄影》1996年21-22期《照相机发展史简论》连载于《中国摄影》杂志1997年1、2、3期;《世光(SEKONIC)L-408型测光表》发表于《中国摄影》杂志1998年1期;《叶片快门与钢片快门》发表于《人民摄影》报1998年8月5日:《应该善待优秀民族工业产品》发表于《人民摄影》报1998年9月23日头版;《腾飞的凤凰》发表于《人民摄影》报1999年10月20日头版;《爱普生IP-100型数字打印机》发表于《摄影与摄像》1999年11期;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发表于《照相机》杂志2000年3期;数字影像与传统影像,发表于中国摄影家协会2004年理论年会,并被收入《中国摄影》杂志及《视觉维度》文集。所主编的著作《摄影手册》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九五国家级课题 ,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结项,并获广电总局颁发的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举办的《摄影手册》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一致好评。曾参预与承担的科研项目还有:国家科研项目8·75毫米电影涂磁机的研制,已与他人合作研制成功;国家科研项目8·75毫米电影快速转录机的研制,已与他人合作研制成功;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研项目漫射镜与彩色偏振镜的机理与应用;北京市的科研项目《高等学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图片摄影理论研究》。主讲的电视系列讲座如下:任《现代相机》电视系列讲座(15集)的首席顾问及主讲,该电视讲座已由中央电视台第一、二频道多次播放;任《学摄影》电视讲座中第二讲的主讲,该电视讲座已由中央电视台第一、二频道多次播放;任《电影摄影机》(2集)电视讲座的主讲,该电视讲座已由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多次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