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龙姓的研究报告论文

龙姓的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龙姓的研究报告论文

龙姓,在宋朝排名256位,仅占当时全国人口的;而在2009年人口统计中已上升为第81位大姓。时至今日,龙氏为华夏大家族的一大动力。(李全安《巨族》)龙姓的源流清晰,旧言出自御龙氏或纳言龙,随着先秦史料的不断丰富(例如清华简《系年》及先秦金文等),能考证的是源自颛顼高阳氏的嬴姓,和帝喾高辛氏的子姓。武陵堂敦厚堂等皆源于子姓龙氏。源流一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室分支,商朝分封王子于龙地(约今河南辉县),以封地为氏。商朝金文中的「子龙」即子姓龙氏王族(参见攸姓等),子龙鼎即为子姓龙氏的传世礼器。商末已成大族。是为河南龙氏。西周至春秋早期主要居住在宋国,龙子与龙叔即宋人。晋鲁等地亦有分布。这是因为周朝将殷遗民“迁西、迁洛、迁北,封宋居卫“。源流二出自嬴姓(亦作偃姓),以国为氏。皋陶第三子偃的后代建立的国家(参见东汉的《风俗通义》及《路史》),国名龙,伯爵,故称龙伯。清华简《系年》载龙伯和为共和执政的共伯和。且据发现的春秋早期樊君及樊夫人龙嬴墓的陪葬物表明,樊夫人龙嬴的地位竟高于贵为姬姓侯爵的樊君,间接证明了嬴姓龙伯曾摄行王政。龙伯和何时为何改称共伯和,原因不得而知(或如郾王改燕王,陈完改田完,庆轲改荆轲等,龙和共古音亦相近)。国灭后,公族称龙氏。是为江淮龙氏。源流三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即嬴姓)。是徐国遗民与其他各嬴姓国遗民合建,其中舒龙国,疑为龙伯国灭后,公族与同宗的舒人(即徐人,据郭沫若等考证,舒即古代徐的通假字)所建。后舒龙国灭于楚国。舒龙国在汉朝为龙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即为安徽和湖北龙氏。源流四为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与子龙氏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同是商朝贵族,并存在通婚(参见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至西汉时尚有龏遂、龏敞等(见于《汉印文字征》)。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中存在“龙”“龏”通用的情况,应当视其为讹误(殷商之后的周朝文字体系混乱),当以金文为准。汉后罕见龏氏,或有改为龙氏者。源流五以封邑为氏。春秋鲁有龙邑(《左传·成公二年》),在今山东泰安西南,地理位置属性和长勺邑类似(殷遗民的长勺氏的聚居地),鲁大夫或有以邑为氏者,邑名可能是取自殷商的子龙氏,也可能是来自商朝御龙氏。源流六为龙丘氏改姓,以山为氏。新莽时有隐士龙丘苌,吴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龙丘高;北魏时有梁国都督龙丘大千。其后无闻,或改龙氏。源流七商代有龙方国。龙方,见于殷墟卜辞。学界研究认为是御龙氏和豢龙氏的国家(彭邦炯《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其说甚确,且《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即御龙氏)为商王武丁所灭。这与甲骨文相契合,“〔武丁〕令师般取三十邑于彭龙“(甲骨文〈《合集》六七九八》〉)。商朝甲骨文中往往使用简称(例如称孤竹国为“竹“),已知甲骨文以龙命名的国(族)有三:御龙氏,豢龙氏,同姓之子龙氏。御龙氏后代到周朝演变为唐杜氏、范氏、杜氏等(据《左传》);豢龙氏(蓼国始祖廖叔安之子董父的封国)应即周初被迁移到江淮的偃姓龙国(东汉《风俗通义》“而州绞舒皖贰轸鸠庸龙蓼,皆其派也。“),是嬴姓龙氏的来源;商子龙氏的后代即为中原龙氏,作为殷商遗民,也被周人“迁西、迁洛、迁北及封宋居卫“,所以才有汉朝时北方龙氏分布在河北(“迁北“),陕西(“迁西“),河南(“封宋居卫“)。与其他子姓氏族的分布相同。源流八出自芈姓。为楚国贵族的衍生姓氏。衍生的单姓一百四十三之一。源流九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源流十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源流十一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源流十二出自夏代孔甲时期御龙氏刘累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刘累为唐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源流十三西汉和唐宋时代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源流十四其他少数民族有龙姓,①《北史》所载,西域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君王皆为龙氏,如龙鸠尸毕那、龙突骑支等 。焉耆的部分龙姓人于公元九世纪迁徙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和敦煌地区,被当地政权称为“龙家”。 据日本学者土肥义和统计,在敦煌藏经洞文书记载的10500个人名中,龙姓人有82个,他们应都属于“龙家”。②少数民族中有龙姓。在中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与龙传说有关的姓——龙龙姓的起源,大致有四:其一,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载:“黄帝臣有龙行。”这当是中国最早的龙姓。《竹书纪年》称,黄帝“居有熊”,注:“有熊,今河南新郑”。可见,最早的龙姓出自河南。其二,据《广韵》,龙,舜纳言龙之后。因舜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晋南地区,所以,此支龙姓出自山西。其三,《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云,龙姓出于御龙氏。尧的后裔中,有一个人叫刘累,曾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被夏朝第13代帝孔甲赐为御龙氏,负责驯化孔甲的几条龙。《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南)南55里,乃刘累之故地也。”刘累的后裔因刘累曾被封为御龙氏,亦以龙为姓。其四,据《华阳国志》,牂牁大姓有龙氏。牂牁郡,治所在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综上述可知,龙姓最早的一支和最主要的一支均出自今河南。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龙姓族人不断迁徒,往往在居住地名前加上“龙”字。大约在夏代,有一支龙氏东迁至今山东钜野县西南的龙涸集。春秋时,在今泰安市西南有一个叫龙邑的小国,大约在周末被鲁国吞并。还有一支龙氏南迁,把今安徽宿县西南的活动地带命名为龙山湖,把怀远县西北75公里的居住地称为龙亢集,汉代时把这一带划为龙亢县。他们与舒入结合,建立龙舒国,后被楚国所灭。今舒城县有龙舒山、龙舒河,汉置龙舒县于此(见何光岳:《群舒和偃姓诸国的来源和迁徒》,载《江淮论坛》1982年6期)。龙氏还有一支分布于岷山南麓的龙渊水一带。岷山为氐羌的始居地,龙与氐羌相邻。还有一大支龙氏,南迁至岷江、嘉陵江各地,这就出现了许多以龙为名的地名,如南川县北有龙床滩,广云县北有龙门阁、龙门水,江津县西有龙门滩,峨眉山有龙升冈,绵阳市北有龙门坝,忠县东南180里有南宋所置的龙渠县,舒永县东南130里有龙场营,雅安县有唐置的龙逢州,合川县西北有龙凤场,威远县东北有龙会场,安岳县有龙台镇,长寿县南有龙滩渡。云南有龙陵县,永平有龙街,武定有龙街关。湖南有龙标山、龙标县(萧梁置,今黔阳县)。桂阳县南30里有龙渡山。另外还有一支龙氏由蜀中南迁于贵州。今酉阳城东有龙家山,西汉时形成牂牁大姓龙、傅、尹、董。唐宋时形成八番中的龙番,其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明清时发展成为“龙家”,分别融入汉、布依、水、苗各族(见何光岳:《冉龙的来源和迁徒》,载《湖南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广西龙茗县有龙英土州,又有龙津县。今云南哈尼族也有龙姓,如六诏人龙韬,1659年起义抗清。明万历土司龙上登,积极传播汉文化。青海境内的龙氏有一支西迁,经甘肃省敦煌西南的龙勒山、龙勒水,汉于此置龙勒县。又继续西迁至新疆,如且弥王、焉耆王皆为龙姓。《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并州太原郡二十七姓有龙氏,秦州天水郡二十姓有龙氏。《太平寰宇记》载:荆州武昌郡六姓有龙氏,秦州天水郡七姓有龙氏。龙氏历史上出过许多有作为的人物,例如:《孟子》有龙子,《列子》有龙叔,《孔丛于》有龙穆,还有魏将龙贾,项羽将龙旦。《汉书·艺文志》载有梁人龙德。东汉有龙述,京兆人,任零陵太守。北宋有诗人龙太初。明有龙华民,善天文历法,万历间在北京与徐光启等同撰《新法算术》,祟祯末年成。清有传奇作家龙燮,著有《琼华梦》、《英蓉城》等,颇称于时;龙汝言,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龙宏戴,著有《西江游草》、《旃檀集》。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85位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百家姓中的龙姓与神话传说中的龙有没有关系? 龙姓的龙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多达70余种,都是象形文字。龙的姓源多为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以龙图腾为氏族徽号的太昊伏羲,近乎半人半神。王延寿在《玄中记》中说:“伏羲龙身,女娲蛇躯。”这两个部落的结合统辖并征服诸多小部落,形成初具规模的部落联盟,而那些被征服的部落则改为龙作为图腾徽号。于是,他们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青藏岷山一带,阵营庞大,族众繁多。说明华夏族的祖先伏羲在七、八千年前已是繁荣昌盛的龙图腾的世界了。 《大载礼记·五帝德》说:“三皇五帝出巡乘龙。”三皇指太昊伏羲、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样就专门有人伺候这些龙,于是三皇五帝世代就形成了养龙的豢龙氏和驾龙的御龙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唐氏的后裔刘累就曾拜董父学习抚龙之术,因为学有所成,赐姓为御龙氏,其后代易刘姓为龙姓。

我还没碰到过性龙的呢

姓氏的研究报告论文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刘邦(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7]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迁徙分布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8]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中国所有形式中,没有哪个姓氏比刘姓和李姓对中国影响力更大的吧?李姓开创了唐朝,中国被称为唐人,国外中国人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刘姓的代表名人: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中国第一个治世的开创者,汉文帝时代是中国真正开始走上发展正轨的起点汉宣帝刘询:汉朝顶峰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中国最完美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集“定鼎”、“开国”、“中兴”、“开创盛世”的皇帝宋武帝刘裕: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帝,中国分裂时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所开创的刘宋,初期国土与北宋相当,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小一统的朝代之一(刘宋、北宋)1、刘姓在政治上对中国有四大奠定:奠定了中国的名族之名、奠定了中国第一个长期盛世(刘邦开创汉朝,刘恒刘启开创文景之治)、奠定了中国的版图(汉武帝、汉宣帝)、奠定了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思想(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汉明帝引起佛教,道教在东汉形成,儒释道三教借光大于汉朝)2、刘姓对中国的文化有六大奠定贡献:奠定了中国古典数学理论(刘徽)、奠定了中国天文历法体系(刘歆、刘洪);奠定了中国文化理论(刘勰)、奠定了中国目录文献学(刘向)、奠定了中国史论学(刘知几)4、刘歆,开创的三统历,是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被称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四大历法之一,刘洪开创《乾坤历》,标志着中国历法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5、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国有两大显学,一个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一个是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的《龙学》,刘勰也有“东方的亚里士多德”之称,刘勰的6、《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称世界两个文论瑰宝,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成就最高的文论著作。6、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论家,刘知几的《史通》代表了中国古代史论学的最高成就,刘知几的《史论》标志着中国历史走向了自觉时代7、刘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目录学家,被誉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还编著《战国策》、《七略》等,对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的文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社科院编著的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100部书中,刘姓的撰写和编著或编纂的书籍达9部,占了将近10%,,列众姓氏第一位,分别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淮南子》,刘安主编中国目录学奠定之作——《别录》,刘向撰写体大精深的中国文论学的巅峰之作——《文心雕龙》,刘勰撰写中国史学走向自觉时代的史论名著——《史通》,刘知几撰写开创中国笔记小说的先河——《世说新语》,刘义庆主编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学名著——《战国策》,刘向编纂(非撰写)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刘向、刘歆编著中国数学理论的奠定之作——《九章算术注》,刘徽编著和加注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著作——《三统历》,刘歆编著

1、提出问题2、研究方法3、资料整理4、结论

1、姓氏的历史: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姓氏的现状: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1、中国姓氏文化是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

2、中国姓氏文化是标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一座史碑。

3、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4、中国姓氏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纽带。

5、中国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

关于石姓研究报告的论文

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南。堂联有很多,较著名的是“传载纯臣 诗歌圣德”,传载纯臣指的是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 ,史称其为“纯臣”, “诗歌圣德”指的是北宋经学名家石介,曾做过一首“庆历圣德诗”。石姓的堂号之一是“徂徕堂”,也是来源于石介,石介曾归耕于徂徕山(在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在那里著述讲学。据专家研究,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石姓的发展如同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样,自春秋时期因石石昔大义灭亲得姓之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有各族各姓人加入进来,才形成今天庞大的石姓人群,又经过多年播迁,使石姓人群遍布全国各地,并走向海外。

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写作技巧

研究方法是指分析论证课题时的思维方法,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 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自然也就不能获取研究成果。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选择了好的研究方法,也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科研方法很多。按照人的活动区分,可以分为两类:即实践(经验)性方法;理论性方法。前者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后者如抽象方法、假说方法。

各种科研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区分,可以分为三类:

即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的哲学方法;

适用于众多学科领域的一般方法;

适用于某些具体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或专门方法。

这里只能列举部分研究方法,并按适用范围将科学研究方法分三大类介绍,其中有些方法是所有专业适用的,有些是部分专业适用的。

1 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类学科,各个专业。

2一般思维方法

一般思维方法是哲学方法与专门分析方法的中介,是取得经验性知识及发展理论性知识的一般方法。又分为:归纳与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3 专门分析方法

又称特殊研究方法。专门方法很多,不甚枚举,各个学院、系甚至专业可以结合院、系、专业的.研究特点,介绍一些专门的研究方法,例如:

理工类专业的常见专门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而在物、化、数、生等学科中又有各自的更加专门的方法,如物理学研究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研究中的比色法等等。

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计量经济法。

法学专业常见的专门方法有历史考证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分析法、规范解释法、经济分析法等。

文艺学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文学——历史”批评法、社会批评法、传统研究法、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评法、符号学研究法、俄国形式主义研究方法、英美新批评法、结构主义法、阐释学法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推理与议论法、证明与反驳法、传统考据、考证、考订、点评等方法。

心理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等。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琚从安徽寿县迁徙到福建同安.父子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迁居福建,闽中始有石姓。初居苎溪(今厦门同安境内),后其裔孙迁泉州高浦西安乡,传70余年,到四代孙元教迁居泉州镇海卫。子孙又迁漳州、福州及浙江省等地。宋仁宗皇佑年间,石氏一门七进士三尚书,在泉州建有高浦祠堂石氏家书庙。其门联:宗室尚书庙;银同甲族家。在漳州城总爷后街有司勋石公祠,泉州内井亭巷建有石氏吏部书庙。

研究乌龙茶的论文报告

茶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这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等。红茶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青茶 又称乌龙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名贵品种有:北苑御茶、矮脚乌龙、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黄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贵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白茶 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是中国的特产。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瓯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这怎么说啊,乌龙茶是半发酵的 红茶是全发酵的 绿茶不发酵 制茶的方法多种多样,同时乌龙茶制茶方法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各个品种的差别,做出好的茶叶必须是天时地利人和,特别的乌龙茶半发酵茶叶最要功夫了,制作工序也相对多

1、目前我国茶叶相关企业共有168万家左右,国内茶企形成了千家万户闯市场的格局,出现了品牌多,次品多,假冒伪劣多的现象,从而使得茶市场秩序非常混乱。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经营主体的谈判能力很低,企业之间低价竞销。此外农残超标、以陈充新、价格虚高、恶意炒作和渠道混乱等状况,凸显茶产业外部环境的乱象。2、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截至2020年我国乌龙茶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在我国六大茶类中,2020年乌龙茶产量占比茶叶总产量比重为,位居第四。3、乌龙茶特有的品质特征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协调而产生的,其品种、种植环境、加工条件等不同,品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对保健功效、加工工艺、种植环境、品种、检测方法、分析技术等方面对乌龙茶进行分析,其品质方向的研究和范围可以更加广阔。4、乌龙茶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乌龙茶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乌龙茶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说啊乌龙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绿茶发酵制茶种同乌龙茶制茶差别各品种差别做茶叶必须利特别乌龙茶半发酵茶叶要功夫制作工序相

有关马姓氏的研究报告论文

谈到姓,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氏。但在上古时期,姓、氏所指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其一,严格男女之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其二,区别贵贱,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到自己的血统出处;其三,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得势头,以至于现在完全没有了界限,和二为一。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 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 Jones, Williams;美国是:Smith, Johnson, Carson;法国是:Martin, Bernard, Dupont;德国是:Schultz, Mueller, Shmidt;苏联是:Ivanov, Vasiliev, 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 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 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作文思路:首先介绍了马姓主要的历史渊源,接着追根溯源介绍了尧舜时期马姓的状况,最后描述了马姓的现状,在全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国宗室赵奢为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马服(位于邯郸西北),人称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

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

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人口分布

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总人口,排名第17位。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1250万,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来计算,人口增长了13倍。

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约占国土面积的,马姓人口有749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马姓人口较多的地区。

姓氏的研究报告写法如下:

1、姓氏的历史: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姓氏的现状: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1、中国姓氏文化是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

2、中国姓氏文化是标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一座史碑。

3、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4、中国姓氏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纽带。

5、中国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

作文思路:首先介绍了马姓主要的历史渊源,接着追根溯源介绍了尧舜时期马姓的状况,最后描述了马姓的现状,在全国的人口分布情况。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国宗室赵奢为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马服(位于邯郸西北),人称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当时,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人口分布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总人口,排名第17位。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1250万,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来计算,人口增长了13倍。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约占国土面积的,马姓人口有749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马姓人口较多的地区

  • 索引序列
  • 龙姓的研究报告论文
  • 姓氏的研究报告论文
  • 关于石姓研究报告的论文
  • 研究乌龙茶的论文报告
  • 有关马姓氏的研究报告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