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应该说明的问题。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当代人类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又拥有毁灭地球、毁灭自然的手段。人类社会的进步应归功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出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敌人也是人类自身。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化涉及物质生活、制度规约和思想观念诸多层面,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表明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这为具有宇宙整体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哲学,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我们认为,要对中国佛教哲学进行重估、重建,阐发其现代价值,就需要深入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需要深入厘清中国佛教哲学资源,揭示其对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具有真实意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需要把佛教哲学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向、方法提供有意义的参照意见。三、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以上论述表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组基本矛盾在当代人类社会,有的改变了形式,有的则是更加尖锐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其重要原理日益得到充分阐发,并经创造性诠释后其作用开始彰显;把佛教哲学思想运用于缓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必将有助于提升人类的精神素质,减少人类的现实痛苦,满足人类的新需要,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一)关注人与自我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佛教以其人生的解脱之道,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质、价值、理想等,都有系统的论述,其中的无我观和解脱观更是对于世人的自我观念的转化、心理的调节、心灵的完美,具有参照、借鉴意义。佛教根据万法和合而生的缘起论,提出了无我观。无我的“我”是指常住、整一而有主宰作用的自体(本体),这个永远不变的本体,就是我。佛教否定有实体的我、灵魂的存在,排除有我的观念。无我是佛教的基本观念。无我观的主要内容是无我执、无我见、无我爱、无我慢等。佛教所讲的我执是指执著我为实有,即对于自我的执著。我见是执著有实我的虚妄见解。我爱是对自我的爱执,也即我贪。我慢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心态。由我执必然带来我见、我爱和我慢。佛教认为我执是万恶之源,烦恼之本,主张无我,无我执。无我执要求消除在认识、欲望和心理诸方面的偏执、错误,用现代眼光来诠释,无我观包含着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人格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思想。当前,社会上有的人成为了生理需求、物质欲望的奴隶,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贪污腐化、盗窃走私、吸毒卖淫,……这是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堕落,人类的悲哀。佛教的无我观有助于缓解对现实境遇的执著,对治物欲横流,淡化享受,淡泊名利,提高精神境界。佛教解脱观的实质是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对超越和提升的追求,使人能以长远的终极的眼光客观而冷静地反思人生的历程、审视自身的缺陷,并不断地努力规范自己,提高境界;也有助于在个人心理上产生安顿、抚慰、调节、支撑、激励等诸多功能,从而缓解甚至消弭人的种种无奈、焦虑、烦躁、悲伤和痛苦。佛教认为解脱是个人的业报,是善业所得的乐果。一个人若能遵循因果法则,就会确立向上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使自己人心向善,除恶为善,从而有助于净化人心,完美人生,扩而大之,也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完善社会秩序。(二)协调人与人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这里讲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民族、人与国家的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人与人的关系重要问题有二:一是由于民族、宗教、领土、资源、利益冲突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动乱冲突,此起彼伏,某些地区的人民正在遭受战争的苦难;与此同时,不仅上述传统安全问题没有解决,更有甚者,近年来恐怖主义等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又日趋严峻。二是南北贫富差距更加扩大,世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贫困,甚至衣不蔽体,食不裹腹,饥寒交迫,难以度日。从理论层面来看,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对于化解这些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上述两个问题中,和平与和平共处是最大的问题。众所共知,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人类自戕,残杀生灵数以千万计,如果21世纪再重演世界大战,人类有可能同归于尽。要避免战争,就要消除产生战争的根源,而根源之一即是不懂得人类共依共存,自利利他的缘起之理,不重视沟通、和解,视他人为仇敌,不尊重他人生命。佛教的平等理念强调人人本性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尊严的平等。平等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和平。佛教的人我互相尊重的思想,有助于人类和平共处,追求共同理想,建设人间净土。和平来自对人我平等的深切体认,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和平是真正的、巩固的和持久的和平。佛教的慈悲思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同情、关爱,也是远离战争,呵护和平的。佛教的慈悲济世和“五戒”(1)、“十善”(2)均以“不杀生”为首。杀生被认为是最大的罪过,要堕入地狱。佛教强烈地反对杀生,突出地表现了佛教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崇高品格。自从太虚法师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以来,中国佛教一直关注世界和平,渴望世界和平,呼吁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已成为当代佛教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在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上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北贫富悬殊问题,一部分人的生活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弱势群体和下层劳苦大众的生存,还将因此而构成动乱的根源,并直接威胁到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佛教的平等慈悲观念对化解这些问题提供了指针。佛教一贯重视慈悲济世,帮助人解除痛苦,给人以快乐。佛教的布施是重要的修持法门,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于人,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为他人造福成智。当前两岸佛教都着力发扬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慈大悲精神,充分发挥佛教的慈善救济的功能,扶贫济困,施医送药,赞助“希望工程”,教化失足者和罪犯等等,使受救济者既得到物质的援助,也得到精神的提升。此外,一些人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瞋愚痴、欺瞒等思想行为,也严重影响了现代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诚信。在这方面,佛教的道德规范,如“十善”的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都具有直接的对治意义。应当说,佛教“五戒”中的前四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和不邪淫,似可以作为当代人类正在探讨建立的普世伦理的重要参照。可以预见,若能高扬佛教的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的伦理准则,以及相关的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道德规范,使之普及于民众之中,渗透到各类人际关系之中,必将有助于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立乃至敌对的关系,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与诚信的关系。(三)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如果说,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则不仅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延续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良好的保护。大量事实表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有时也会走上一条与自然相抵触的道路,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甚至是野蛮的掠夺,正严重地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变人类生息长养的生存环境,从而也就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当前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尖锐性,但是在认识深度上有待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有待调整,而在这些方面,佛教哲学思想也有一定的参照价值。首先,作为佛教哲学基石的缘起论,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原因、条件和合而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还宣扬宇宙万事万物的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圆融的思想。应当肯定,这都是精微的思想,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有着独特的意义。比如,人类生存的地球村,由大地、海洋、天空以及各种动植物等所构成,如果大地退化,海洋毒化,臭氧层日益变薄,动植物种群不断消失,地球母亲的存在也就成问题了,人类也就难以生存了。我们认为,佛教的缘起论和有机整体论的世界观,可以为当代的环境哲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佛教的依正果报论,强调众生生命的生活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国土家园,以至整个环境世界,都是众生行为带来的报应。佛教还宣扬“心净即国土净“的思想,提倡报国土恩。这其间包含的主体与环境不可分离,主体精神活动引起主体与环境的变化的思想,环境的改善有待于众生主体主观世界的净化的观点,以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怀,都是具有启发性的。再次,佛教基于缘起论而高唱的尊重他者、尊重异类、尊重生命,众生一律平等、众生悉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的众生平等观,从根本上承认他类生命的生存权利,这不仅和那种滥杀异类,任意糟蹋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径不同,也有别于那种以为保护环境是人类对弱者的怜悯、恩赐的观点。佛教的众生平等观,既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也有别于“环境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基于众生平等的理念,佛教还提倡素食、放生等行为,这既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精神康泰、清心少欲、澄心静虑,也有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可见,若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应用、落实于生态学,无疑将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生态伦理学说。最后,佛教的理想论是以众生升入极乐世界为最佳理想境界。极乐世界,被描绘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这体现了佛教对理想生态的设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徒历来喜好依山傍水建筑寺庙,寺庙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明水秀,青松翠柏,梵殿宝塔,肃穆幽静。即使是建立在喧嚣闹市里的庙宇也是花木葱郁,清净幽雅。可以说,佛教是重视环保、摄护生态的楷模。总之,当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及其引发的基本矛盾的变化,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涉及社会、经济、制度,也涉及科学技术,又涉及人类的心智。佛教有其因袭讹传、穿凿附会的谬误思想,佛教哲学也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诸多具体问题,但是它可以从某些方面提供世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所缺乏的解决思路,这就是高度重视人自身的心灵建设,以调整人的价值取向,改变人的心态,转换人的意识,提升人的智慧,从而有助于人类社会诸多矛盾、问题的解决。由此,我们还想再次强调,佛教哲学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资源并作出应机应时的阐释,需要不断加强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关联,需要对社会新出现的重大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我们认为,佛教哲学无疑是具有现代价值的,而佛教哲学价值在现代社会的真正落实和充分展示,关键在于人们的努力,也有待于人们的努力。
《佛教卷》(楼宇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佛教卷
作者:楼宇烈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9
页数:565
内容简介:
《佛教卷》主编为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佛教卷》选编了当今中国大陆28位在佛教研究领域内卓有成就的学者的28篇论文,从中大致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概貌和取得的主要成就。这些论文,涉及佛教研究的各个领域,其中有:中国佛教宗派的研究、佛教经典的研究、佛教图像的研究、藏传佛教的研究、印度佛教的研究、中外佛教交流的研究、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交流的研究等。
作者简介:
楼宇烈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宗教学会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王弼集校释》、《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论文集)和《温故知新》(论文集)等,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199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中央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奖2.《〈大日经〉译释》,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1997版3.《一行及其佛学思想》,《法藏文库》第39册,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2001版4.《土族中的萨满教遗俗》,《社会科学参考》1985年第24期5.《关于汉传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法音》1989年第1期,1992年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论一行的佛学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7.《五台山文殊信仰与密宗》,《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2期8.《元魏译经考略》,《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9.《法门寺出土文物中有关密教内容考释》,《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版,1994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千钵文殊的产生及其影响》,《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3期11.《尊胜陀罗尼及其影响》,《199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 (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12.《禅宗北宗与密宗的关系》,《华林》第1卷 ,中华书局2001年版13.《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14.《论空海的六大缘起论》,《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15.《略论密宗教法在中日两国的演变》,《空海入唐1200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16.《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17.《土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8.《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民族观的嬗变》,《西北民族论丛》(2006年)第4辑20.《论宗教与民族认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1.《土族为吐谷浑后裔新证》,《西北民族论丛》(2002年)第1辑22.《羌浑并为西夏主体民族考》,《西北民族论丛》(2003年)第2辑23.《李土司先世辨正》,《西北民族论丛》2005年第3期24.《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006年第1期25.《土族名称考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今天,我和妈妈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不可以百分数?来 算。”也可以这样算: 5÷200×100=×100= 1÷30×100≈×100= >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生活处处有数学”。
买西瓜的数学那是星期六的一天下午,我嚷着要吃西瓜,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和奶奶就去买西瓜.走进菜市场,我一眼就瞅住了一个西瓜堆儿。这里的西瓜是红瓤的,又大又圆,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奶奶说:“给我挑个熟的!”那个小贩在西瓜上敲了敲,说:“包熟!”于是放在电子秤上说:“一斤十块半,斤,17元8角。”奶奶说:“什么?17元8角,这么贵?不买了不买了!”小贩急了,说:“别,别,别,你去其它地方买就不贵吗?我这儿可是全市最便宜的了,我这儿一斤十块半,人家一斤半十五块五了!”奶奶数学本来就不好,被小贩这么一说便糊涂了,我当时也在想:一斤十块半,也就是1斤元,单价是:÷1=元,而一斤半十五块五,也就是斤元,它的单价是:÷,我没细算,想想可能应该比多,但是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算错就会犯错,我向奶奶使了个眼色,示意让她买,于是奶奶说:“价格能少一点吗?”“不能、不能,本能就比人家便宜,再少,我就亏大了,干脆别卖了。”看着小贩的“真诚”的态度,奶奶于是付了钱,拎着装好西瓜的袋子就走了。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给妈妈。妈妈听了之后又问了一遍价钱。我说:“小贩说他这儿一斤十块半,别人那一斤半十五块五。”妈妈哭笑不得,问:“你怎么知道别人那儿贵呢?你再好好的算算”。“因为这儿是÷1=,而别人那儿是÷,反正他这儿便宜”我理直气壮。妈妈说:“你呀,太马虎了,÷……,谁便宜呀!”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学好数学十分重要,另外还要记住:“不要利用数学人,也不能不懂数学而被人!”
我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并非都需要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许多种,我先说出其中的五种。第一种,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第三种,十位、个位相加既不不等于10既,也不相同,没有任何规律。第四种,个位相加等于10,但是十位数字不相同。第五种,十位相加等于10,但是个位数字不相同。第六种……当然,我并非知道所有种类,但是也略知皮毛,至少是可以写出前三中的简便方法来的。
我列几题来看:第一题,86×84=多少。86和84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是第一种情况。可以这样计算:8+1=9,8×9=72,末尾4×6=24,8×9的结果是积的百位和千位,4×6的结果是积的十位和个位。这题的积是7224。第二题,34×52,属于第三种,可以将它乘法变加法,三步完成,第一步,2×4=8,个位相乘,积的末尾为8。第二步用4×5+3×2=26,交叉相乘加起来,写6进2。第三步,十位相乘3×5=15,15加进的2,等于17,这题的积是1768。第三题,68×48,属于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用6×4=24,24+8=32,积的千位和百位是3和2。最后末尾相乘,8×8=64,十位和个位是6和4,这题的积是3264。
当然还有一种指算法。我就不多说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看了我的方法,你们觉得是我的好,还是数学报上老土的方法好。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 30×5=150(小时) 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 200÷5=40(小时) 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算:
5/200×100=×100=
1/30×100≈×100=
>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生活处处有数学,今天我来到超市,验证了这一真理。通过比较,我还发现有的东西套装卖比单个买更贵一点。
我来到有火腿肠的架子上,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火腿肠,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我犹豫了。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共是4元,而整包的要元,多了3毛钱,所以套装比散装更贵。
我来到饮料货台,一瓶250ml的凉茶元,但是货柜上整箱16瓶装的却标价元,如果按元的单价买16瓶,只需28元,显然单瓶购买比整箱购买少用元。310ml王老吉罐装饮料一瓶元,整箱12瓶装的标价42元,如果以元的单价买12瓶则只需元,比整箱购买便宜了元;而同样的该品种,24瓶装一箱标价元,如按元的零售价买24瓶才元,比整箱购买整整少了元。旁边的啤酒每罐单价元,24瓶应收元,但是超市收款元。整整多出元,都可以多买2罐啤酒了。
同学们,数学是很奥妙的,也是很灵活的,除了我刚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种呢!所以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五年级第二学期以来,我们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分数乘法的等。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单元里,有许多典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通常会导致我们思维混乱从而做错。下面,我就来分析一道多次出错的题目。 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6米、宽2米、深1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我是这样做的: (6×2+2×1+6×1)×2-6×2 分析我的做法: 我先算出整个鱼缸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缺少的那个面(上面)的面积。因为鱼缸要养鱼,所以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往往都是上面作为缸口,所以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方法多种多样,做这一道题还有另一种方法: (2×1+6×1)×2+6×2 分析这样的做法: 已知鱼缸共有5个面,其中前面、后面是一组,左面、右面是一组,可以先算出前、后、左、4个面的总面积,再加上下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鱼缸5个面的面积,也就是鱼缸的表面积。 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像这样类型的题目,往往容易出错的有2点。一是不联合实际想,把鱼缸的表面积当做6个面来计算;二是虽然知道鱼缸只有5个面,但却不知道少的面面积应当怎么算。 我的建议: 当你做到这种题目时,应该画一画图来帮助你,并在图形上标明长、宽、高对应的数目,这样题目就一目了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另外,还要注意单位是否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鱼缸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乡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人若从山顶下滑,沙粒随人体下坠,鸣声不绝于耳。据说晚间登沙山,还可看到沙粒滑动摩擦产生火花。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沙山并被为我国“四大鸣沙山”。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月牙泉】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敦煌变文选注巴蜀书社1990年2月敦煌文学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敦煌诗歌导论新文本出版公司1993年5月敦煌歌词总编匡补新文本出版公司1995年1月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1月 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苏轼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4月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新文本出版公司1994年7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三期苏诗比喻琐谈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1980年11月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辑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卢仝诗论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1982年10月敦煌变文校勘商榷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敦煌变文字义析疑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伍子胥变文》补校文史(第十七辑)1983年6月《维摩碎金》探索南开学报1983年第2期《补全唐诗》二种续校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说东坡柯丘海棠诗《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1983年11月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 1984年第2辑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庐山远公话》补校 《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辑读《管锥编》札记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5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苏诗中的行业语《东坡研究论丛》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王梵志诗释词中国语文 1986年4期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文史(第二十六辑)1986年5月《破魔变文》补校敦煌学辑刊1986年2辑《降魔变文》补校 敦煌研究1986年4期《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敦煌文学杂考《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敦煌文学研究漫谈文史知识 1987年第12期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1988年1期敦煌变文字义续拾《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本《燕子赋》札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令章大师李稍云 中国文化 1991年第4期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1991年第10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寒山诗校勘札记 俗语言研究 1993年12月创刊号《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1994年2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1994年3月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文史(第四十辑)1994年9月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1996年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1996年11月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
敦煌舞手姿语言及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敦煌舞手姿语言及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标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断的被发现和创造。
关键词:
敦煌舞;文化;姿语言:形式美;
引言:
敦煌,如遗落在西部大漠中的一颗明珠,依揽着它弯弯的月牙泉,矗立在中国的西部,沙漠、莫高窟、壁画、戈壁,都在映射着它千年的文化沧桑。在莫高窟中,一幅幅走过了千年历史的壁画,“反弹琵琶”、“飞天”“六臂观音”“金刚力士”等画像被刻画在了天花板以及每一处可见的墙壁上。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氧化和风吹,从最初的金色到现在泛着深深的砖红色,让它更加富有神圣感,因为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正是这莫高窟中的壁画,传承发展出当今一门醇厚多彩的舞蹈文化,那就是敦煌舞。敦煌舞在舞台表演中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和舞蹈语言在莫高窟壁画佛教文化的晕染之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性。在舞蹈中展现出的体态、手姿以及气息,是属于敦煌舞的语言,它带有自己的舞蹈风格和韵律呼吸,尤其是手姿的形式美,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古典舞蹈的文化语言。
一、敦煌舞手姿语言的丰富性
在敦煌舞的语言中,手姿能够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和表现,在手姿的展示下,可以发现其内蕴和外像所透露出来的佛教文化色彩。从延伸和发展来看,从最初的佛教文化和信仰祈求被一位法名乐僔的和尚开凿刻在了墙上,后经过十个朝代的民间艺人绘画,形成了一幅幅带有神灵气息的壁画。后在壁画的画像中,提炼出敦煌舞的体态和手姿,敦煌舞的体态是S型三道弯,是从壁画中提炼出来的舞姿体态特征,敦煌舞的手姿包含了“佛手”、“魔鬼持杖手”“菩萨手”“持花手”“伎乐手”等一系列不同人物形象所持有的手型,手姿受壁画中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佛手”、“菩萨手”一类的命名。在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些佛像的神态和体态,都是一种祥和、包容、大爱,也是其潜在的精神。敦煌舞的语言就是在壁画中被提炼和挖掘出来的,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表演,是将在画像中的人物形象再现到舞台中,在舞蹈剧目的文字介绍中,也常常会标写出自于哪一个石窟来自第几号的画像,这样更能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深入人物形象,审美性在表演中逐渐被认可和提高。
在敦煌舞手姿中的“佛手”,就是在这样的画像中被刻画出来的,手姿中“佛手”的塑造,是由拇指和中指相对捏,其他手指立起来,在两指相捏形成的手型轮廓来看。非常像凤眼,与壁画中相对应,在舞蹈手姿中,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蕴含了一定的佛教语言。在手姿语言的形式美的阐释中,在手姿不同的变化和演变中,可以看到自敦煌舞发展以来,从最初到至今呈现在世观中的原始生态的佛教文化形态。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敦煌壁画佛像的审美,对敦煌舞中手姿形成真实性、再现性,如“礼拜手”、“飞天手”,以及在壁画中佛像“飞天”、“菩萨伎乐”。在舞蹈创作中来讲,敦煌的手姿语言是在舞蹈表演中最大的表情符号,手姿的运用和表达,在一定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独立的美学价值,在形式美的外在来看,人物形象映射出的手姿,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动了舞蹈表演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如舞蹈《千手观音》,[1]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的人物形象取自于佛教文化中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人物形象,舞蹈动作多以手臂及手姿来表达内在的形式美,在舞蹈的队形上加以创作,犹如孔雀开屏一样,将手上的舞蹈文化展现的栩栩如生,在手姿的变化中,感受着“千手”带给观众的视觉上的冲击。由于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千手观音的形式美得以审美和敬畏。在敦煌舞的不同手姿语言中,还有一种是持有乐器,如“长绸舞”“反弹琵琶”“鼓与琵琶”等,手中持有“鼓”“琵琶”“长绸”等道具。这与舞蹈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当舞蹈人物形象手中持有道具时,舞蹈形式感在特定的塑造下会更加生动,依然在手姿语言的语境中再现出佛教文化的底蕴,它代表了祈福、信仰等内在的形式美以及唯美、古典的外在美。
二、敦煌舞审美视野下的手姿语言立于佛教文化中的人物塑造
敦煌舞的审美视野正是漫步在大漠敦煌的神秘里和内在气息中的大爱、包容及“飞天”的乐舞精神。支撑审美文化元素不可缺的部分正是“手姿”表达和展现的内蕴,在舞蹈《飞天伎乐》中,同样以手姿命名的是“飞天伎乐手”,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手姿上的舞蹈语言形象与“飞天”众多菩萨的画像相辅相成,是经过提炼和加以美化的手姿。从最初佛像化身中的合掌式礼拜手(双手合十),发展到多样化的手姿,在塑造人物形象与精神的进程中,手姿的语言是无声的但是有力的,如敦煌舞中的人物形象“金刚力士”,其舞蹈动作康健有力,质感奔放,手姿呈“魔鬼手”形态或以“拳”状展现,在手姿上体现的形态来看,这种有力和震慑,对人物形象产生了有效的塑造且具有一定审美性的推进。“金刚力士”取材于壁画的画像,也同时在佛教文化中的历史上做过详细的人物介绍:[2]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是一些手执金刚杵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法意则誓愿成为亲近佛陀、扞卫佛法的金刚力士。后世所传的金刚力士,就是秉承这位法意的誓愿而来世间的护法神。后来,他成为五百金刚的队长,被称“密迹金刚”或“夜叉王”,再后他又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被称为“哼哈二将”。
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由此可见,“金刚力士”在舞蹈的塑造过程中,佛教文化彩色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明朗立体,真实清晰。带有“魔鬼手”的手姿与金刚体态,更加提升了舞蹈人物的审美性,舞蹈中呈现的金刚力士手姿为五指张开的力量型,身为护法,在手掌上的力度能够彰显出人物的特定性和护法的震慑性。再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人物形象,在定义下为飞天或飞仙,也可以说是敦煌壁画中和敦煌舞中的专用名词代表。在飞天形象的塑造上,由于飞天形象的多样性,人物的手姿可谓多样化,常见的“莲花手”、“佛手”、“鹿指”、“散花掌”以及手持琵琶、丝绸、萧笛等一系列语言手姿。在敦煌舞蹈作品创作中,敦煌舞手姿的使用性用来塑造人物时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刚才所提到的“金刚力士”和“飞天”,两者存在明显的手姿差异。在敦煌舞中还有莲花童子形象,莲花童子,也成为“持莲童子”,在佛经中记载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民间出现过一种儿童生活习俗,七夕节摘莲花扮成莲花童子样以来祈福。在舞蹈中多呈现的手姿为“兰花指”、“鹿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能够显现出童子的俏皮可爱,在区分度上也是非常清晰的。手姿在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中借鉴文化的滋养做出创作。敦煌舞中人物舞蹈形象的确立,在莫高窟中的壁画上几乎全部呈现,他们带着自己特定的舞蹈形象和动态手姿,从画中走出,形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台上的人,也可以说是舞者。在舞台表演中的造型上看,手姿在定格中说着不一样的话,带着对人物不同的阐释,在音乐和服装背景的融合中,像带着一层历史的面纱,等人们去揭开,去观赏,去探索。
三、佛教文化与敦煌舞手姿语言的相融相合
敦煌舞带着自己特殊的文化符号,讲述着一带一路下沧海遗珠的故事,从壁画中走出来,在舞台中呈现时,常常使人感动流泪。由于在敦煌舞中承载了历史的信仰和精神,对人视觉冲击的力量是强烈的。佛教文化与敦煌舞手姿的.融合,正是基于在对莫高窟壁画的研究和描摹。敦煌舞手姿语言的表达与佛教手印的表达相通,在查阅敦煌舞手印的过程中,能够探究到两者相同的气息,那就是———精神文化。莫高窟壁画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舞蹈与文化相结合,将这样的历史语境通过身体的语言讲述出来。在舞台之上,敦煌舞与佛教文化的相融,促成了《千手观音》、《妙音反弹》、《步步生莲》等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作品中的包含的手姿语言,又是整个舞蹈的画龙点睛之笔。佛教手印在书中对手势的描绘与敦煌舞中手姿的刻画,意象中的交融,是在另一个方面通过一种身体的语言表达内蕴和外象。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触摸到文化之下的精神所在,我们站在了莫高窟壁画中,我们站在敦煌舞表演的舞台上,我们揭开了佛教文化晕染下敦煌舞神秘的面纱,最终,我们懂得了手姿语言讲述的话语和情感。敦煌舞与佛教文化的相融相合,仿佛是与莫高窟壁画跨时代的对话,手姿语言的延伸与传承,就是对话中积淀的元素符号,这样的元素符号能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情感认知。看到舞蹈中“礼拜手”或是“佛手”等不同的手姿表现时,已把象征性的外象内化了,形成了敦煌舞意蕴的传递。由此看来,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像一首意蕴深长的诗,又像一个历久弥新不灭的神话。
敦煌舞的语境色彩,承载了千年的历史,站在滚滚的年轮中,不停的传递与构建,在莫高窟的壁画中走出来。敦煌舞在佛教文化的晕染之下,一种相同的文化气息与内蕴,被人所捕捉和创作,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敦煌舞表演形式之下,手姿语言的元素支撑了其整体的精气神,正是这样迥殊的艺术元素,使得人物形象自然而立体,是结构的本身决定了要素的产生,也是佛教文化与敦煌舞的融合,促进了手姿语言的构成。我们站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回望历史,发掘与创造着不同的美,当我们再次站在沧海遗珠敦煌莫高窟壁画前,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熟悉的气息,我们应像历经千年一代代画匠一样,怀有尊崇之心,感受着大爱所带来的大美。
1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2 2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3 3 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研究 物流技术 2007/02 4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集团经济研究 2007/09 5 中小企业财务资金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05 6 知易行难——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7/05 7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艺术 苏南科技开发 2007/05 8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之所见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6 9 IBM、微软联手金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进入新阶段——访金和软件总裁栾润峰 家电科技 2007/06 10 优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 科技经济市场 2007/04 11 信息化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2006/01 12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初探 台声.新视角 2006/01 13 初探中小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ASP模式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3 14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必经之路 安徽科技 2006/04 15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管理变革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6 16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新选择 2006/02 17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18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统一认证授权平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19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分步实施方案的设计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6 20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SAP Business One与用友U8的比较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 企业活力 2006/11 22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艺术 上海经济 2006/10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27 24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3 25 可管理的VPN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数据通信 2005/06 26 泉州力促中小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 中国市场 2005/31 27 项目管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01 28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规划 电子商务世界 2004/04 29 SAP Business One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助力 中国中小企业 2004/05 30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与战略管理的整合 中国中小企业 2004/06 1 浅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集团经济研究 2007/02 2 中小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 经济师 2007/02 3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集团经济研究 2007/04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济师 2007/04 5 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研究 2007/04 6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办公自动化 2007/10 7 国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及借鉴 东方企业文化 2007/05 8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集团经济研究 2007/11 9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我见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04 10 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中国市场 2007/Z2 11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及数字分析 中国新通信 2007/08 1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误区分析 中国新通信 2007/08 13 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0 14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措施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3 15 知易行难——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7/05 16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03 17 也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4 18 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探访河南巩义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国信息界 2007/10 19 浅议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科技 2007/07 20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分析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浅析与工程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2 浅论企业信息化及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23 现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7/02 24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因素和应对策略 集团经济研究 2007/17 25 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8 26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 中国机电工业 2007/08 27 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适“度”原则 石油化工建设 2007/04 28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情报探索 2006/02 29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现状不足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04 30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信世界 2006/04
1. Jin Huiqing, Study on accident proneness among 7—14 year old children in China.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173-179 2. Jin Huiqing, Depth perception and dynamic vision of accident prone arivers: a case-control study.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122-126 3. Jin Huiqing, Patterns of unintentional in juries and injury proneness to children in four cities of China.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36-42 4. Jin Huiqing,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Road Accidents in China Studies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2004,:10-27 5. 金会庆,中国车祸流行病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0-192 6. 金会庆,李湖生. 公安应急指挥系统研究. 人类工效学,2004,10(4):7-11 7. 孟凡雨,金会庆,田宝瑛.交通事故现场自动测绘系统开发及应用.人类工效学,2003,9(2):23-25. 8. 金会庆,戴平. 灰色理论在车祸预测中的应用.人类工效学,2001,7(4):24-26. 9. 金会庆,戴平,张树林. 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现状及展望.人类工效学,2001,7(3):39-41. 10. 金会庆,余皖生,张树林,等. 机动车驾驶员身体素质条件及测评指标的研究.人类工效学, 2001,7(3):1-6. 11. 金会庆,余皖生,戴平. 机动车驾驶员驾驶适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90-392. 12. 金会庆,张树林,戴平,等.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综合评价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69-371. 13. 金会庆,张树林. 驾驶适性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华创伤杂志,2000,16(4):197-199. 14. 金会庆,戴平. 电工职业适性心理检测指标参考值范围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0,4(4):327-329. 15. 金会庆,戴平,刘禹国,等. 锅炉司炉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0,27(1):7-9. 16. 金会庆,刘禹国,戴平,等. 计算机在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中的应用.人类工效学,2000,6(4):67-68. 17. 金会庆,戴平. 电工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系统测试及评价.人类工效学,2000,6(2):54-55. 18. 金会庆,张树林. 职业应激与神经行为.人类工效学,2000,6(1):37-39. 19. 金会庆,刘禹国,田地. 运用ISO9000系列标准管理现代企业—ISO9002标准在安徽三联科技发展公司计算机厂的应用.人类工效学,1999,5(2):62-64. 20. 金会庆,杨志新,张树林,等. 儿童早期适应行为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优生优育,1999,10(4):162-164. 21. 金会庆,张树林,潘涛. 事故倾性与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关系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263-264. 22. Jin Huiqing, Chen Rong, Jiang Xiuli. Driving competence assessment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English Edition), 1999,2supplement:14-16. 23. 金会庆,孙业桓,张树林,等. 事故倾性儿童相关心理、生理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53-54. 24. 金会庆,戴平,刘禹国. 电工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研究.人类工效学,1999,5(3):1-4. 25. 金会庆,戴平,刘禹国. 起重机械作业职业适性心理指标正常值范围的研究.人类工效学,1999,5(2):1-5. 26. 金会庆,张树林,陈朴,等. 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人类工效学,1999,5(1):1-5. 27. 金会庆,戴平,田地,等.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2):59-64. 28. 金会庆,李湖生,戴平. 职业适性与职业适性测评研究进展.人类工效学,1998,4(4):42-46. 29. 金会庆,陈嵘,邹文艺.合肥市388名驾驶员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实验室研究. 荒记俊一编集.交通安全と健康—第2回日中国际会议论文集.东京:日本杏林书院,. 30. 金会庆.驾驶适性研究进展.荒记俊一编集.交通安全と健康—第2回日中国际会议论文集.东京:日本杏林书院,. 31. 荒记俊一,金会庆,横山和仁.日中の交通事故に关する疫学的研究.荒记俊一编集.交通安全と健康—第2回日中国际会议论文集.东东京:日本杏林书院, 32. 金会庆,汪泓,李健. 中国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量表编制及常模的制定(国家 “八五”攻关项目).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204-206. 33. 金会庆. 中国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适性研究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1996,(3):171-172. 34. 金会庆,张树林,解梅. 儿童事故倾性与外周血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关系的初探.疾病控制杂志,1996,3(1):13-15. 35. 金会庆,戴平.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安全态度的制定.《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6. 金会庆,卢先发. 关于确定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检测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7.金会庆,戴平.中国特种职业适性研究现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8. 金会庆,卢先发.五种特种职业适性生理、心理检测指标研究.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9. 金会庆,王文跃. 事故倾性驾驶员和事故倾性儿童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40. 金会庆,邹文艺. 驾驶员与儿童事故倾性流行病学研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41. 金会庆,邹文艺. 驾驶员与儿童事故倾性研究.人类工效学,1996,2(3):20-23. 42. 金会庆,荒记俊一,段露玲,等.驾驶员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3. 陈嵘,段露玲,金会庆.驾驶员的应激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4. 段露玲,荒记俊一,金会庆,等.驾驶员视机能影响因素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5. 陈嵘,金会庆,段露玲,等.年龄、驾驶经历对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操作机能影响的研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6. 陈嵘,段露玲,金会庆.职业适应性检查.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7. 金会庆,陈嵘,段露玲.中国驾驶适性研究现状. 见:金会庆主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外驾驶适性与神经行为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8. 金会庆,陈嵘,张树林. 机动车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和操纵机能特征研究.人类工效学,1995,1(1):13-18. 49. 金会庆,陈嵘,许军. 摩托车交通事故特征及其预防对策.中华创伤杂志,1994,10(6):295-296. 50. 金会庆,陈嵘. 儿童行人事故.中国优生优育,1994,5(1):44-46. 51. 金会庆,陈嵘. 驾驶员个性与事故倾向性研究概况.应用心理学,1994,9(1):47-51. 52. 金会庆,何存道,陈嵘. 危险感受.心理科学,1994,17(1):42-46. 53. 金会庆,邹文艺,许军. 复杂反应判断与交通事故安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17-120 54. 金会庆,陈嵘,许军. 摩托车交通事故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14-117. 55. 金会庆,徐勇. 老年驾驶员与交通事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10-114. 56. 金会庆,陈嵘. 安全态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8-110. 57. 金会庆,陈嵘. 驾驶员的注意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6-108. 58. 金会庆,许军. 速度估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4-106. 59. 金会庆,邹文艺. 深度知觉及其影响因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01-103. 60. 金会庆,徐业根.夜视力与夜间交通事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99-101. 61. 金会庆,王国军,陈嵘. 驾驶员的动态视力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96-99. 62. 金会庆, 事故倾性.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91-95 63. 金会庆,陶芳标. 新考与在职机动车驾驶员生理、心理素质指标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87-95. 64. 金会庆,陶芳标. 新考机动车驾驶员生理、心理素质指标的年龄、性别特征及其正常值范围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81-87. 65. 金会庆,陶芳标. 在职机动车驾驶员生理、心理素质指标的年龄、性别特征分析及其正常值范围的制定.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75-81. 66. 金会庆,徐勇. 事故倾性驾驶员人体形态指标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73-75. 67. 金会庆,徐勇. 事故倾性驾驶员的生理机能指标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71-73. 68. 金会庆,陈嵘,张元友. 事故倾性驾驶员安全态度特征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68-71. 69. 金会庆,陈嵘,王国军. 事故倾性驾驶员的人格特征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65-68. 70. 金会庆,陈嵘. 驾驶员的危险感受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60-65.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et al. Effectiveness of choice reaction time test for mass-screning of accident prone drivers,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4,15():55-60. 72. 金会庆,王国军.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操纵机能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52-55. 73. 金会庆,张元友.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动态视力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9-52. 74. 金会庆,许军.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夜视力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6-49. 75. 金会庆,张元友. 事故倾性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深视力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4-46. 76. 金会庆,徐勇. 事故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体内神经递质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42-44. 77. 金会庆,王国军.中国机动车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1994,15(增刊 2):35-42. 78. 金会庆,王国军. 不同地区车祸发生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32-35. 79. 金会庆,徐业根. 1988-1992年西安市车祸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26-32. 80. 金会庆,徐业根. 1988-1992年济南市车祸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21-26. 81. 金会庆,徐业根. 1986-1990年杭州市车祸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增刊 2):16-21. 82.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climate factors and traffic accidents: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Epidemiology, 1994,15():9-16. 83.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et al. Traffic accidents i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4,15():1-9. 84. 金会庆,徐勇. 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进展.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3,27(6):374-375. 85. 金会庆,陈嵘. 危险感受检测技术的开发.见:龙升照主编.《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一卷).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86. 金会庆,徐勇.一般职业适性测试的标准研究. 见:龙升照主编.《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一卷).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87. 金会庆,蔡维平. 气温、能见度与车祸关系的分析.《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对策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88. 何存道,金会庆,蔡维平,等.危险度感受性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事故对策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89. 金会庆,蔡维平,俞义年. 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对筛检事故多发者的作用研究.见:金会庆,何存道主编.《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事故对策研讨会论文集》,. 90. 金会庆. 事故倾性. 见:金会庆,何存道主编.《首届中日驾驶适性理论与事故对策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91.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 et al.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of accident-prone automobile drivers in China: a case-control stu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1,20(1):230-233. 92. Jin Huiqing, Shunichi Araki, Wu Xike, et al. Neurobehavioral study on accident-prone motor-vehicle drivers in China. Industrial Health, 1991,29:23-26 93. 金会庆.车祸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7,22(1-4):81-82 94.金会庆,余皖生,李迎春.学龄儿童事故倾向性与家庭相关因素关系的探讨.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已录用) 95.金会庆,余皖生,李迎春.意外伤害及事故倾向性的家庭聚集性分析.中国妇幼保健(已录用) 96. 金会庆,道路交通安全生命保障系统研究.工程前沿论文集(已录用) 97. 金会庆,徐雪,周荷琴.基于视频的复杂路口车流量检测方法(投递中) 98. 金会庆,宋扬.基于模拟驾驶的事故倾向性动态测评模型构建.中国科学(投递中) 99. Li Yingchun,Jin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Injury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A Case-Control Pilot Study. Ambulatory Pediatrics.(In Submiting ). 100. 宋扬,金会庆.现代交通安全教育训练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工程前沿论文集(已录用) 101. 张维一,宋扬,金会庆.基于描述逻辑的汽车动力学本体研究.计算机学报(投递中) 102. 宋扬,张维一,金会庆.本体模块化研究.计算机研究进展(投递中)
完成纵向课题山东社科基金项目:战略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05CJZ10),结题时间:(负责人)山东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战略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Y2005H10),结题时间:(负责人)山东软科学项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山东半岛地区产业政策研究(2007RKB234),结题时间:(负责人)山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预案的仿真建模研究(B2005093),结题时间:(第二负责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企业应急对策研究(06JDB055),结题时间:(第三负责人)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合同及计划建模与优化(Y2007H04),结题时间:(第三负责人)完成横向课题——,共同参与并主持部分工作,对天津塑料集团的战略管理方案作了成功的规划和实施——,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实施石家庄太行机械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主要成员之一组织实施正海网板公司的目标管理项目,现已经成功实施——,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实施了烟台正海集团在母子公司下的战略管理,现已经成功实施——,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正海集团的正海生物“组织工程”项目的策划、论证2004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对正海集团各子公司进行管理诊断和咨询,建立母子公司管理框架——,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河南省九瑞医药物流公司业务流程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果蔬品供应链中各节点成员共生机制与路径优化研究(10YJC630327),批复时间:(负责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涉农供应链合作成员共生关系机理与实证研究(20100471548),批复时间:(负责人)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果蔬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研究(2008GG30001003),批复时间:(负责人)烟台市科技规划项目:连锁零售业多维动态商品关联评价与预测系统,批复时间:(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煤电产业供应链的协同成本管理和收益协调问题调查研究(10BGL011),批复时间:(第二)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煤电供应链价格传导机理和收益共享机制研究(ZR2009HL005),批复时间:(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品研发中技术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 (70772027),批复时间:(研究骨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机理及实证研究 (70771061),批复时间:(研究骨干)主要论著(2000年以后)专著:《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1-3663-9,字数:18万字,出版日期:参编教材:《现代管理学》,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7561823991,字数:44万字,出版日期:参编教材:《管理学》,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7561819048,字数:65万字,出版日期:科研奖励与荣誉山东省社会科学三等奖: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评审时间:(独立)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战略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评审时间:(负责人)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专著),评审时间:(负责人)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战略供应链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课题),评审时间:(负责人)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奖:基于对数三角数——AHP方法的供应链系统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评审时间:(负责人)《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社》及十三所经济管理院校优秀论文二等奖:东北地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演化机理与对策,评审时间:(第一)烟台企业管理一等奖:母子公司战略管理创新应用,评审时间:(负责人)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2006年被评为山东工商学院先进个人主要发表文章杨建华,全面质量管理和商业流程再造,质量春秋,杨建华,赵涛,裴小兵,BPR在某商业企业中的实施分析,工业工程与管理,杨建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初探,社会科学战线,杨建华,BPR和ISO9000在项目实施中的协调,质量春秋,杨建华,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管理思想分析比较,第九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会议,杨建华,桑莉,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工业工程,杨建华,赵涛,李霞,与供应商的采购合作关系分析,工业工程,杨建华,卢波,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杨建华,彭丽静,杨永清,基于SLP和SHA结合的企业物流系统平面再布置设计,中国市场,杨建华,马涛,东北地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演化机理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杨建华,母子公司系统内部资源的传播效果研究,东岳论丛,(山大)马涛,李东,杨建华,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管理世界,马涛,陈鸣歧,杨建华,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氢能市场系统演化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石梅兰,杨建华,母公司在集团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职能设置,山东工商学院学报,尹建海,杨建华,基于加强型平衡记分法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研管理,北京,张臻竹,慕静,杨建华,一种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方法,生产力研究,太原,.秦韧,杨建华,企业资源在母子公司网络系统中的扩散效应分析,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连云港,.裴小兵,赵涛,杨建华,改革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科学管理研究,马涛,杨建华,基于完全竞争的生物质制氢产业市场结构分析,学术交流,马涛,曲世友,陈鸣岐,杨建华,固定电价制度对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化影响及其政策建议,价格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