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院校代号即代码为10602。简称“广西师大(GXNU)”,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由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靖江王城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及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是一所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有高等教育,自清光绪戊戌始,堂址在桂林文昌门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巡抚黄槐森奏建体用学堂,1902年由巡抚丁振铎重修改体用学堂为广西大学堂。
师大史略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32年)
1932年春,广西省政府以“促进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师资”为由,决定创办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桂林设立筹备处;6月7日发出《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简章》;8月进行招生考试;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36年6月底,广西省政府下令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改称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省立医学院并入成立广西大学医学院,学校理、工两学院合并成立广西大学理工学院。
国立茁壮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
1941年1月,教育部同意将国立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改为法商学院;10月,广西省政府决定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1月,借桂林市东灵街广西教育研究所所址(今七星公园月牙楼斜对面)成立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12月新生入学。
1942年2月,师专从桂林市东灵街迁至东江六合路;4月1日,广西省政府同意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和广西教育研究所合并,改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
1943年8月1日,学院奉教育部命令,改省立桂林师范学院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直属教育部,是当时全国仅有的6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并将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史地、数理化三个专修科并归学院。抗战时期全国共有38所国立大学和学院。广西大学和桂林师范学院名列其中。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与国立西南师范学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集聚了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等一批名家曾在学校任教。
1944年6月,桂林开始紧急疏散,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之令迁移,先后迁至柳州长安镇、贵州平越等地。
1945年11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向广西省政府申请迁至王城(省政府旧址)办学并获准。 1946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渝高字第一三八四一号训令,命国立桂林师院(含附中)迁往南宁,并将国立桂林师院改名为国立南宁师院。
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奉广西省人民政府之命令,并入广西大学,暂时保留师范学院的建制,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同年下半年,广西大学对院系作调整,广西大学师范学院的建制撤销,成立文教学院。
再续文脉
广西师范学院(1953年)
1953年7月,中南区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会以广西大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五个专科为基础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0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办)改为广西师范学院(筹办);11月,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学校校名定为“广西师范学院”。25日,中共中央就决定将广西师院校舍与坐落于王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校舍对调。
1954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暨广西省教师进修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由将军桥迁入市内旧皇城办学,8月2日迁校工作结束。
1976年,学校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今育才校区)。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继往开来
广西师范大学(1983年)
198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1986年1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
2005年12月,广西师大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建设雁山校区。
2006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投入使用。
2009年6月,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
2012年,学校被国家确定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
2015年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建广西师范大学的意见,广西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广西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师范大学。
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5月,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大会,重点支持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1月,入选双万计划。10月,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22人,具有高级职称940人,占,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61人,占;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约120人次,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约20人次,国家级各类人才称号已经齐全(包括双聘院士);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约100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项目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教育。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化学。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部分):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
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学、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电子商务。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商务英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
经济学、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8个)
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绘画、音乐学、产品设计。
教学成果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含学校参与2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队伍建设
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
专业博士点:教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工程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广西师范大学23个学科参评,有6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6个一级学科排名广西高校第一名,学科上榜数量居广西第二。
国际合作
根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广西师范大学已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广西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期、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广西师范大学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西“人文强桂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
科研成果
承担项目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共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7项(超出计划完成数),连续实现多个重大项目突破,包括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22项,科研经费总计亿元。
论文发表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1158篇、期刊论文3919篇。化学与药学学院曾明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入选2005-2015年ESI高引频论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欧立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世界物理学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化学与药学学院梁宏教授、杨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药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培文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毅教授的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经济管理学院张海丰老师撰写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在2011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统计,在全国高等院校学术论文转载量排名中,该校以20篇的转载量列第99名。
科研获奖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39项,其中,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8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具有“学科专业涵盖面广、古籍与民国资料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多媒体与大型数据库齐备”的资源特色。截至2016年9月,该馆纸本图书总量达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各类数据库82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
学术期刊
1.《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领域,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和第五版。
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等。1991年,学报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4年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第十七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卫星会议—国际药物无机化学研讨会”“第九届国际前沿算法大会”“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2012年冬季会议”“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药物化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NASAC2014)”“第三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等在中国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
学校荣誉
2019年8月5日,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2021年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5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确定广西师范大学为第十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拟推荐单位。
校园环境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靖江王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秀峰·王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靖江王府是中国历史最长且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后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浓缩了桂林自明朝前期起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靖江王城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和堂室楼榭等代表建筑物。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
而育才路校区则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越南九二学校旧址所在地。
广西师范大学,部标代码为10602,英文名称为“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注册地址为广西桂林市育才路15号、王城1号,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2023开学时间为2月13日。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Henan Finance University),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置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任党委书记王雪云,校长李学志。校训为“明德笃学、知行合一”。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象湖、龙子湖畔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397人。设有37个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其中会计学科获河南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会计、工程造价2个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立的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以及1955年创办的河南教育学院,2016年3月22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教育学院两校合并建立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截至2022年,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第543名。
学术资源扩展知识:
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10月,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图书馆设置有14个书库、一个智能密集书库、多个学生阅览室、教师资料室、特藏室、书画室、电子阅览室、自修区等读者服务部门;拥有中外文数据库19个,拥有中文纸质图书万余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1324种,电子图书数量达到50万种,电子专业期刊6300种。
学术期刊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河南教育学院重点学科论文、体育经纬等栏目;为RCCSE中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全国教育院校优秀学报、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设有重点栏目:百年红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经纬、当代美育、教师教育等。
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RCCSE中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全国教育院校十佳学报、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高校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法学研究》杂志里的论文格式
一、作者名称写在篇名下面,用脚注注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称用五号字宋体加粗居中。
二、标题:标题一样式: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副标题用小四号字,右对齐,姓名如果是两个字的,中间空两格。
标题二样式: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二用“一、二、三……”表示。
标题三样式:小四+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三用“(一)、(二)、(三)……”表示。
标题三以下的标题: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四用“1、2、3”,标题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
四、论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无缩进,名称统一为“摘要”和“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加粗,用【】括起来,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用五号+楷体+单倍行距。
五、脚注及参考书目:全文脚注用小五号字;参考书目不写(除确与文章有关的书目外)。
《法学研究》研究著作:
据2018年6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法学研究》共出版文献4602篇。
据2018年6月9日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显示,《法学研究》发文量(2016年)为67篇。影响因子
据2018年6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法学研究》复合影响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为、总被下载3523722次、总被引131407次。
据2018年6月9日超星期刊显示,《法学研究》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60828。
据2018年6月9日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显示,2016年《法学研究》影响因子为、被引次数为2804。
荣誉表彰
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
2002年、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
2013年,《法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法学研究
《法学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律学术刊物。《法学研究》前身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政法研究》(1957年法学研究所成立后转入法学所,于1966年停刊)。改革开放后,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法学研究的开展,1978年3月,法学研究所召开了法学研究规划会议,后组织两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查,撰写了“法学研究规划和调查综合情况”的报告,提出“力争在今年年底以前恢复《政法研究》的出版”的建议。1978年法学研究所正式挂牌后,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批准,决定创办《法学研究》。同年,法学研究所设立《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了《法学研究》试刊第1期及第2期。1979年4月,《法学研究》正式创刊。《法学研究》坚持学术性、理论性的办刊宗旨,坚持精品意识,实行“双百方针”,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反映我国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建立、 完善和更新我国法学各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倡研究方法的创新,鼓励实证研究,扶持弱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和扶持年轻作者,开展学术批评,倡导学 术规范。《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组织刊发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文章,并围绕各个时期法学研究的热点, 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法学研究》刊发的许多文章,在法学界和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有的主张(例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 人权,宪法和法律至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等)被中央采纳,有的还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法学研究》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期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2002年和2006年,再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2013年,《法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署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 《环球法律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学专业中文学术季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刊物名称虽几经变迁,然融合土洋,会通中西的宗旨一以贯之。在关注法治建设实际问题的同时,本刊尊重法学知识传统,突出人文关怀。《环球法律评论》除译介域外法学研究最新成果外,兼及评论与比较。译文多为国外经典论著,翻译可信;论文则视角独特,能推进学术研究。本刊有主题研讨、人物专访、理论前沿、介绍与评论、游学札记及书评等栏目。
推荐《经济研究》,影响因子10以上,以下是杂志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
《经济研究》创办于1955年,是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前沿,致力于发表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忠实地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各级经济决策者、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宣传部门的广大干部、各高等院校和财经类中专学校师生、各类企业的负责人和一切有志于研讨经济理论的各级人士以及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各界朋友服务。近十多年来《经济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更新研究主题,密切关注现代经济学新的研究方法,积极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并在国内经济理论期刊中率先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努力不断提高期刊质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多年多次获得各种奖项。《经济研究》199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2000年获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和首届“国家期刊奖”两项大奖(唯一入选的经济理论期刊);2002年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唯一入选的经济理论期刊);2010年,本刊门户网站被评为“全国出版业网站百强”;2012—2017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连续六年评为当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并在所有被评的中文期刊中位列首位;连续三次(2013年、2015年、2017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百强社科期刊”。
是。中国百强报刊是中国排名前一百的报刊,入选中国百强报刊的大都是国家级刊物。
东北财经大学学校代号即代码为10173。东北财经大学,简称东财,是一所经济管理学科为优势特色,经、管、法、文、理等多学科发展的财经大学。
学校介绍东北财经大学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财政部、教育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收院校、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创始成员、美国CFA协会大学项目合作伙伴、澳洲注册会计师公会认证高校、中英合作办学联盟牵头单位。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为东北财经学院;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1959年,原东北财经学院的主体,即计统系与财政系,以及部门经济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辽宁大学迁出,与辽宁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截至2021年5月,学校总占地65万平方米;开设41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6个;有全职教职工1776人;有全日制在校生余万人,其中本科生9901人、研究生7115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9个教学学院(部、中心),开设4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4月,东北财经大学有全职教职工1778人,其中专任教师841人,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并通过海外院长(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25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截至2020年1月,学校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有37人,千层次人选有47人。学科建设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一级学科入选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6个);有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73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8个);有16个类别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20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评估结果为A,工商管理评估结果为A-,统计学评估结果为A-,管理科学与工程评估结果为B+。在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学校工商管理、会计专业学位进入全国A类行列。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
工商管理(含MBA、EMBA)、税务、法律(含法学、非法学)、工程管理、国际商务、翻译(含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金融、保险、资产评估、审计、会计、应用统计、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公共管理、旅游管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4月,东北财经大学设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专业为辽宁省示范(特色)专业,10个本科专业入选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入选专业数量居辽宁省属高校首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2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截至2021年1月,拥有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202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是全国财经院校第一所正式开办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的高校,是全国19个试点开办会计专业学位(MPAcc)的单位之一。此外,学校还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两种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形式,学校是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网络教育学院是全国68个试点单位之一和10个首批评估单位之一。
2022年,东北财经大学2个虚拟教研室入选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济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应用统计学、管理科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
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统计学、税务、保险学、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
市场调查与分析、国民经济核算、财政学精品课程、税法、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宪法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学、流通概论、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基础会计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流通概论、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概论、旅游学。
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工商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国际合作东北财经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实质性国际交流,于1994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有6个分别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厄尔斯特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合作开展的境外办学项目是我国首批在美国境内向美国大学生授予中国大学文凭的境外办学项目;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长短期汉语、商务汉语进修非学历教育在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与美国南缅因州立大学、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斯洛伐克马杰伊贝尔大学分别建有孔子学院;学校与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所高等院校、9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并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学校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牵头构建了中英合作办学联盟,作为教育部试点高校获得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的接收院校及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是与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达成考试豁免合作的高校,会计学专业通过全球三大会计师公会之一的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萨里国际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被SSCI或SCI检索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部分著作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等。“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教育部项目12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67项、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26项,承接各类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项目300余项 。截至2019年12月,自2009年以来,东北财经大学是辽宁省唯一连续十一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高等院校,学校已累计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项,位列辽宁省高校第1名。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财政部共建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自贸区研究院1个,其他省级以上重点研究机构及科研平台19个(包括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其他类别重点研究机构6个),校级科研机构57个,有辽宁省省级创新团队19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
辽宁省大数据管理与优化决策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金融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会计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地方财政研究中心、应用金融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开发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个):
辽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基地、辽宁期货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
中国公共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省级科研机构(部分):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应用金融研究中心、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中国税收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
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自贸区研究院(1个):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于1999年创刊,由国家财政部主管(2001年后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东北财经大学主办,属经济理论类学术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学报于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并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其“理论探讨”栏目获“辽宁省期刊优秀栏目”奖;2006年4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东北财经大学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0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和“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于1979年创刊,由国家财政部主管(2001年后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东北财经大学主办,财经类学术期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CSSCI(2019-2020)来源期刊。在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大连市优秀期刊的同时,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学报”;2001年11月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获“双效期刊”称号;2002年8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2004年,“理论研究”栏目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获“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理论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栏目”;2007年获“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研究报告》(2009-2010)中,《财经问题研究》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09年获“第三届北方优秀期刊奖”;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承办的评优活动中,该刊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6-2010);2010年,“理论研究”栏目获得辽宁省优秀编辑作品一等奖;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该刊被评为“全国高等百强社科期刊”,“理论研究”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图书馆藏
截止到2011年9月,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共有纸质馆藏图书125余万册,纸本中文报刊1380余种,外文报刊190余种,电子图书22万余册,电子期刊万种;同时还拥有Elsevier、EBSCO、Emerald、JSTOR、SPRINGER及万得(WIND)等中外文数据库4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图书馆已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及自然科学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馆藏文献体系。
出版单位
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全国图书版权贸易先进单位,蝉联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前身为中国图书奖),百余种图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种图书入选“十二五”“十一五”国家级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多种次图书荣获“引进版优秀图书奖”、“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入选“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财经出版数字化流程再造系统工程”“财经高等职业教育富媒体智能型教材开发系统工程”先后入选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校区建设
校区分布
主校区(研究生院和会计学院、萨里国际学院等20余个学院):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尖山街217号;研究生、一本学生学习和住宿所在地。
分校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2个学院):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杨树街35号(到主校区步行10分钟);统招专升本、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和住宿所在地。
校园环境
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两个校区,总占地平方米。
学校坐落于海滨城市大连,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建有现代化的体育场、体育馆、网球场和乒乓球馆。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就因校园恬静、优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分别命名为“绿化先进单位”、“优秀花园式单位”。进入21世纪,学校因校园“绿化”被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绿色大学”称号,在大连市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中排名第一,2012年获得“大连市青山工程建设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私法体系化研究》1部,参编法学著作2部,主编《民法学》等高校法学教材2部;在《法学论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河北法学》和《北方法学》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独撰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源刊论文15篇,其他核心期刊、优秀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厅级科教研项目3项,参加(排序第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加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一)学术专著(独著)《私法体系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33万字,获武汉市第12次社科成果优秀奖(2011年)。该专著为私法重新建立了体系,并以民法法典化为中心而研究了私法体系化的问题。(二)学术论文(独撰)54.《私法概念之再研究——兼论私法观念的革命》,载《北方法学》2013年第3期。该刊系CSSCI源刊;此文共计13000字。53.《私法公法区分标准之研究》,载《私法》第10辑第1卷(总第19卷),201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刊系国内第一份强调将私法作为一个整体的学问进行研究的连续出版物。此文共计26000字;此文获“北大法律信息网”全文转载。52.《国家赔偿能否继续与错案追究挂钩?》,载《行政与法》2012年第9期。该刊系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北方优秀期刊。51.《学科体系性视角下的民法学教学》,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夏季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50.《论人格权法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制度安排》,载《湖北省民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此文系作者提交给本次年会的论文,作者在本次年会上应邀根据此文内容做了主题发言。49.《论商法的未来发展——遵从与推动》,载《中国商法年刊(2011)》。48.《论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债法的制度结构》,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该刊系全国优秀社科学报。47.《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绝对权法的制度安排》,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该刊系RSSC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46.《论<海商法>法条修改的两个特别维度》,载《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45.《私法概念的比较研究——兼论私法的体系》,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1期。该刊系CSSCI源刊;此文获“北大法律信息网”全文转载。44.《微观视角下的<海商法>修改》,载《国际商务研究》2011年第1期。该刊系CSSCI源刊。43.《论人格继承和继承法的制度结构》,载《北方法学》2011年第1期。该刊系CSSCI源刊;此文获“北大法律信息网”、“中国私法网”和“中国民商法律网”全文转载。42.《<海商法>修改的两个问题:逻辑和法理》,载《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1.《合同法理视野下的婚姻》,载《私法评论》2010年卷,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此文共计36000字,普通期刊因其字数偏多不便于刊登。40.《未来民法典内容和结构模式之我见》,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12期。该刊系CSSCI源刊;此文共计13000字。39.《我国民法自助行为制度的两个问题》,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1期。38.《民商法学教学中的三大关系及其处理对策》,载《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该刊系湖北省优秀期刊。37.《民法法典化价值之我见》,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0期。该刊系全国优秀社科学报。36.《私法视野下的<国家赔偿法>修改》,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9期。该刊系CSSCI源刊;此文获“北大法律信息网”、“中国私法网”、“中国民商法律网”和“国际经济法网”全文转载;此文共计11000字。35.《民事立法语言表述之应然标准》,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8期。34.《民法典法典化视野下的社员权》,载《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该刊系湖北省优秀期刊。33.《合同效力问题三论》,载《法治研究》2010年第7期。此文获“北大法律信息网”全文转载。32.《法典化背景下商事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完善》,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31.《关于我国高校民法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载《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30.《民法典中亲属法的制度安排和意思自治》,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该刊系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9.《论我国法人概念的重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该刊系CSSCI源刊、RSSC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8.《论民法法典化的人性基础》,载《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该刊系CSSCI源刊。27.《对<合同法>总则的再研究》,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该刊系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6.《企业经营范围性质之研究》,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该刊系CSSCI源刊。25.《对我国学生权利保护四个法律问题的研究》,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该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4.《诉讼离婚理由再研究——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23.《侵权法到底能不能独立于债法?》,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该刊系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2.《论<合同法>总则八个条文的修改》,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该刊系CAJ-CD获奖期刊。21.《论身份权的界定及客体》,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该刊系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论民法规范的界定和逻辑结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4期。19.《论婚姻登记的功能——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载《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3期。该刊系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18.《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四个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载《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7.《私法体系视野下的商法适用》,载《中国商法年刊(2010)》,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本年刊所收50篇论文系在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所收到的220余篇论文中经过严格程序筛选出来的,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16.《婚姻的实质和基础——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该刊系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15.《婚姻效力状态探析——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4.《婚姻成立条件研究——自合同法理的角度》,载《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该刊系CSSCI源刊。13.《离婚协议效力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0期。该刊系CSSCI源刊。12.《民事法律事实三论》,载《甘肃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该刊系CSSCI源刊。11.《婚姻的效力与公序良俗》,载《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该刊系CSSCI源刊。10.《公司超范围经营之法律后果研究——兼论无关联主义》,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该刊系CSSCI源刊。9.《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1999年第1期。8.《<合伙企业法>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1998年12月(增刊)。7.《我国民法应建立自助行为制度》,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该刊系法学优秀核心期刊。6.《期货经纪公司的法律规制》,载《安徽法学》1998年第2期。5.《香港的继承法律制度》,载《法学论坛》1998年第1期。该刊系CSSCI源刊。4.《“转继承”概念质疑》,载《研究生论坛》1998年第1期。3.《民法理论法理逻辑结构学说之我见》,载《青年法苑》1998年第1期。2.《论我国的离婚理由及其立法完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1997年第4期。1.《完善我国抵押权制度的两点思考》,载《研究生论坛》1997年第1期。(三)主编教材2.《民法学》,武汉大学“创新思维法学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1.《房地产法律实务》,武汉大学“应用型系列法学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四)参编著作2.《中国法治探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1.《‘98律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与要点精解》,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五)主持和参加的重要项目6.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1世纪中国民法典人本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A820064。5.主持2012年度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民法疑难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611881。4.主持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合同法理视野下的婚姻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d035。3.主持2009年度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私法体系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6098081。2.参加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法律问题研究》,排序第二,项目批准号:09BFX025。1.参加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产学官联盟创新模式下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转移问题研究》,排序第三。
东北财经大学代码是:10173
江南社会学院是国安部部署学校,即国家安全部门下属学校,不和普通高校采用相同方法招生。校方不实行对外公开招人,只能由校方内部选择特优学生入读,因此不能报考。江南社会学院位于苏州,主要经营承担国家安全系统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和培训科研任务。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下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经费(下称项目经费)的管理,根据《社会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第二条国家社科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付的专项基金,以及国内外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资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重点项目、年度计划项目(包括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以及特殊项目的研究工作。第三条国家社科基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称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称全国社科规划办)负责管理。全国社科规划办根据国家社科基金情况,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资助项目数和资助总金额,经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执行。第四条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同时要方便科研,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各地、各部门应广开经费渠道,项目承担者应充分利用本地、本部门现有的科研和工作条件,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第五条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经费的使用同时应接受上级财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第二章项目经费使用范围第六条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限于项目研究直接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1.资料费:指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报刊、档案、文献、稿件的抄录、誊印、复印、翻拍、翻译费用,以及购买最必要的图书费用等。2.国内调研差旅费:指为完成研究工作而必须进行的国内社会调研活动开支的差旅费。其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涉及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调研差旅费,一律不得列支。调研差旅费不得用于课题组以外的人员。3.小型会议费:指为完成研究工作而举行的小型研讨会所开支的费用。会议参加者一般应为课题组成员。必须吸收的课题组以外人员参加会议,应从严掌握。小型会议费的开支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4.计算机使用费:指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研究手段的项目所支出的计算机录入费、软件设计费、计算机上机时费或租用费。5.印刷补助费:指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而又不宜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的印刷费、打印费和誊写费等。6.成果鉴定费:指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直接组织或委托地方社科规划办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二者合称委托单位)组织的成果鉴定活动所需的费用,包括劳务费和鉴定专家的劳务费。鉴定会各项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鉴定工作的组织者和劳务人员不得领取劳务费。7.管理费:指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条件和服务而提取的补偿费用。管理费按项目经费的5%提取,但每个项目提取的管理费最多不得超过1000元。管理费的提取应与年度拨款同步,不得提前。除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按本条规定提取管理费外,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重复提取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第三章项目经费的拨付第七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单项资助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由全国社科规划办主任审批;10万元以上的(含10万元)由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审批;20万元以上的(含20万元)由领导小组集体审批。项目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款,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第八条全国社科规划办在评审工作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向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发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知书》。项目负责人接到通知书后,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经费开支计划,并根据要求认真填写通知书回执,在两个月内将开支计划及回执挂号寄到全国社科规划办。逾期视为自动放弃,不再办理拨款手续。第九条全国社科规划办接到开支计划和回执后,将项目经费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的银行帐户,由所在单位统一管理。项目经费不得分拨给课题组成员个人。第十条项目经费的拨款,根据项目资助金额和完成期限,按一次性拨付和分期拨付两种方式进行。项目经费的第一次拨款一般在立项当年的第三季度进行,第一次拨款以经费开支计划和回执为凭。以后各次续拨款应事先由项目负责人填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度检查表》,经委托单位检查合格并签署意见后,报全国社科规划办,全国社科规划办审核同意后方能继续按期拨款。项目续拨款一般在前述检查工作结束后次年的第一季度进行。
简称国家社科基金,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1986年10月2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会议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暂行条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基金总量不断增加,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科设置和项目设置不断拓展,项目管理制度日益完善,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社科基金自设立后已累计投入亿元资助各类项目24283个,推出研究成果45000多项,其中有350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许多成果被纳入党和国家的有关决策,仅近三年中央领导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做出批示就有300多件。总的来看,国家社科基金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规划处:负责拟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增补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拟定和发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课题指南;组织年度课题申报和评审立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研究类、跨学科类)和委托研究项目。基金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拨款;负责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和监督;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用研究类)和西部项目。成果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管理和最终成果的鉴定验收与结项;负责组织和编发《成果要报》;组织实施学术期刊资助和管理;组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奖。调研处: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动态的调查研究;组织评审出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宣传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和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日常宣传;负责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专栏;负责管理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综合处: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内设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日常文秘、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会议组织、网络服务、内外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等。
回眸党史,感恩今天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我们共同的母亲—伟大的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华诞,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一起为我们的党祝福,贺寿!今天我们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然而,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两次的世界大战,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20世纪也是充满活力和经济飞速的时代。它在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实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京九铁路,世纪之交的经济大动脉,在城乡结合处拉响了充满企盼与追求的汽笛;三峡工程描绘着经济开放的轮廓;浦江开放,将中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香港、澳门的回归雪洗了百年耻辱;奥运会领奖台上飘起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的版图上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还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明;海森伯量于力学的创造;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登上了月球的阿波罗与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抗洪的英雄伟,把人类文明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一个又一个杰出谷物,为人类社会树起了不朽的丰碑。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才竞争日趋激烈,那科教兴国该是治国兴邦的重大决策。新的世纪,我国要加入世界中等国家的列行,还有祖国宝岛台湾也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原子能、现代航天、分子生物、微电脑、电子信息的技术发展,都在期待着我。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感慨万千。面临科技发展的第五次浪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说明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它是国家的财富,是振兴的希望。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世经重托,我们要跨越世纪的一代,是21世经的真正主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做个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与文物 西安·该刊编辑部 陕西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档案 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地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民国档案 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明史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农业考古 江西 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月刊 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吉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林 上海·该刊编辑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苏联历史问题 西安 陕西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博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委员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西北史地 兰州·该刊编辑部 兰州大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地方志 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档案 北京 国家档案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经济研究杂志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资料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所以,我们在投稿之前不许遵守报社的投稿须知这一点很重要。当我们在某个领域有针对性的研究,而且成果不凡即可进行投稿,注意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哦!我们写好之后,就可以进入官网,联系他们进行投稿,一般审核都不是很快,这点大家要有耐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