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招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招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招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张斌说,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张斌同时分析,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冲击二�� 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 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 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中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的“两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也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形势在二季度表现优于预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但这是由于美元弱势所带来的强劲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风暴袭来,国内需求更趋疲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弱势美元”下的出口,给美联储预留出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张斌表示,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冲击三�� 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延续,带给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震动相当大,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 具体到中国而言,郭田勇认为,影响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可以获得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工商银行跌,建设银行跌,中国银行跌。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 ,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而据昨日最新披露的信息,16日盘中跌停的招商银行截至昨日共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 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并且公司尚未对上述债券提取减值准备。 冲击四�� 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 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 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ly)北美版前执行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罗伯特道林(RobertDowling)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时表达了他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 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再度被牵涉其中。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道林说,“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其实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爆发数月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中国经济是否能“独善其身”?中国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场危机?来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众多国内外官员、学者共同把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次贷危机带给美国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2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正在恶化,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等方面。 “我们正经历着美国,也是西方国家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言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现在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它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期待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不过,谢伏瞻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 “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在分享全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受到全球危机的影响。”史蒂芬·罗奇说。 “这种影响可能会从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产生。”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市场,美国经济下降,尤其是当消费出现下滑,对中国的出口显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资本面上将出现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以致近期流入中国的资本反而会增多的可能———更多的资金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同时也意味着更容易产生投资过快增长的风险。 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置到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也给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困难。 “当世界经济面对危机的时候,好的药方能够迅速摆脱危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当前怎样定义全球出现的通胀?结构调整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谢伏瞻指出,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短期政策来看,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从长期政策来看,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保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任务的同时,要及时注意观察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对我们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樊纲认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进而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在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创造就业的问题。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中国A 股以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 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 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 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近期,发端于美国并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也引发了各界对危机的评估与推测。国内学者尤为关注此次危机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在9月下旬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 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8年第三季度)”上,多位经济金融领域的知名学者,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认清危机,才能应对危机,专家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一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倾向肯定会下降, 对我们的出口需求会减少,这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但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我们应该把目标更多地转向国内,拉动国内市场,不必过分依赖国外需求。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关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人说是1929年之后最严重、最大的危机,影响到了全球。我个人认为虽然很严重,但对严重程度的估计似乎还是放大了一点。它真实的影响是在金融领域本身,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美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了,我把这看做是一次重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不一定是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业,这会带来很大的危机。 这件事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敲了一个警钟。美国发展到今天出现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美国社会调整的一个过程,它像发高烧一样,不能说美国经济现在整体都不行了,美国还是很强大的经济实体。 大家都说金融是核心,金融作用很大,把金融的地位看得很高。我不赞成过分重视金融而轻视其他,我认为还是实体经济在先,应该把实体经济、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我完全有信心,增长10年、20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中国还不发达,还需要发展,因此投资会大量上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李扬(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我认为目前的危机还在金融领域,实体经济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当前的问题固然表现在金融领域,但解决方案还是在实体经济。要想使目前这种形势稳定下来,首先要稳定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还在展开。我谈几点看法: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有过度发展、自我服务的倾向。很多理财产品纯粹是生造的。我不是说不搞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联系实体经济。2、最近几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与企业相关、居民相关的债券不够发达,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债券则大大膨胀,可就是到不了实体经济中去。今后需要思考,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应保持怎样的关系?3、关于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问题。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迅速市场化可能是有问题的。次贷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完全市场化、放松管制等。中国这次幸免于难,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也幸免于难,这与我们谨慎的市场化有关。此外, 金融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行业,因此在金融业完全推行市场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应当给政策性金融保留一些地方。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在我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金融在现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的资源都在越来越金融化,如果不把握这种趋势,总想慢慢回到实体经济,那是很危险的。首先,目前的资源已经很金融化了,你不做金融别人要做,因此必须了解它;其次,财富也很金融化了;第三,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增量资源还是存量资源,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金融体系的配置。增量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存量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则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源配置来完成的,如果不注重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增长就会非常缓慢,质量和效率也差。所以,不能因为风险来临了,我们就怀疑金融。 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是新的金融模式一定会从中产生。金融体系有一种功能就是帮助全社会来分散风险。没有这种机制,经济增长会很麻烦,经济发展会没有效率。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人们一般都认为金融体系没有财富创造功能,只有资源配置功能、媒介功能,这是不对的。事实上,金融具有财富创造的功能。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此次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的直接影响。由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所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则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因为,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靠投资,二是靠出口,这意味着我们跟世界经济的波动性是高度一致的,国际金融动荡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调整。我们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它一定跟实体经济有关,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实体经济领域,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升级,等等。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十分困难,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出口市场不好的时候,应如何来加以调整?我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很重要。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从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只是在金融领域出现了问题。在金融领域当中,也只是投行出现了严重问题。美国IT行业是在投资银行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当新技术革命放缓以后,投行在供给方面不能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便承担了房地产的金融支撑,而美国的房地产需求很难向世界其他市场转移。从这一点来讲,美国的投资银行肯定会出现向商业银行的回归,但不是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证券市场充分发展,有充分的准备手段,有充分的衍生工具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商业银行或是货币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存在。 叶永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衍生金融工具搞多了、搞快了,我不这样认为。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充分发展的,这个市场我们还没有,还不如别人,对这个市场我们也不够熟悉。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由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其实价格信号也是一种风险信号,而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锁定未来的价格。我认为,金融市场建设得越快,这个国家就越安全;越是关起门来,就越不安全。此外,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只是微观的监管体系,只是事后的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要从微观到宏观、从金融机构到企业到政府到个人构成一个整体体系。

辉煌的30年 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我们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吃饭用粮票,买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凭票供应,有时为买生活用品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对此,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衣食无忧,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过节一样,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学习查找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享受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宇行员出舱,而且顺利返回;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的体育健儿更是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将来用我们的双手建设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看看吧!!!!怎么样????希望对你有帮助!!!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营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营销已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 21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但是,对网络营销的绩效 却往往缺乏系统的评价与控制,即使进行评价也往往是侧重某些方面,难以反映网络营销绩效的全貌。目前网络营销已开始被我国企业采用,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去。1 研究网络营销的意义和目的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互联网革命中网络营销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型的商务概念。网络是一种新媒介或新分销渠道,可以代替或至少补充现存传统的分销方法。网络的演变是快速巨大的,网络营销活动将使我们把市场营销理解为“完整的价值提供过程,并超越公司内部传统的分工界限”,网络同时还简化和缩小了所有类型的组织,而且让我们更进一步扩展市场营销的概念,使其成为企业可以不断改进和协作完成的一整套工作能力而非孤立的职能单位。网络营销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营销的重要方式。在美国,有超过 40%的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业务,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 500强几乎全部在网上开展营销业务。全球互联网上交易额1996 年为 30 亿美元, 1997 年 134 亿元美元,年为 313 亿美元,预计 1999 年将达到 710亿美元,2000 年将突破 2230 亿美元,到 2010年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 42%。网络营销极具发展前景,必将成为 21世纪的企业营销主流。互联网意味着低成本,意味着机会,全球一体化,服务个性化,开放互动和平等,它引发人类社会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互联网革命将使中国获得与世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机会,而这场革命的迟到者将会彻底地丧失时机。这一点与工业革命可在不同国家先后演进截然不同。研究网络营销的目的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飞跃,其影响不会仅仅停留在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上。由于某些因素的改变,尤其是供应链的缩短、市场核心的转移、各方面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改革自身、重新适应新环境、迅速投入新环境的最佳契机,体现在电子商务中最直接的应用就是网络营销,而网络营销最直接地改变着传统经济形态,最深刻地改变着企业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使企业从网络中获取巨大的资源和潜力,企业将拥有全球的市场,同时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商业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冲击、机遇和挑战。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网上购物始于 1999年。这一年先是 8848网上超市震撼登场,接着是拍卖网站接踵而来,加上轰动一时的“网上 72小时测试”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网上购物已走入网民生活,而起催化剂的是招商银行一网通的推陈出新和有 70多家商户加盟的招商网上商城的正式启动;在 1998年,中国银行便推出了网上购物服务,招商行的市场触角和行动似乎更为敏锐和快捷,加上成功地市场宣传和网上购物幸运抽奖活动,为 1999年的网上购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 2000年中国政府和企业上网工程的全面启动,无疑证明了政府及企业对网络的巨大资源和潜力有了一定的重视和开发。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网络营销已开始被我国企业采用,网络营销势必将成为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主流。研究网络营销的目的就是要求企业把传统经营模式与电子商务网络模式紧密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以网络带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在 21世纪更方便、更快捷、更具有信息化的特征,使网络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的明显优势网络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 ,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果,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网络营销无店面租金成本,且有实现产品直销,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国际互联网覆盖全球市场,通过它企业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任何一个市场。尤其是世贸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网络营销更为企业架起了一道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渠道。在网上,任何企业都不受自身规模的绝对限制,都能平等地获得世界各国各地的信息及平等地展示自己,这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中小企业只需花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信息网和贸易网,将产品信息迅速传递到以前只有财务雄厚的大公司才能接触到市场中去,平等地与大企业进行竞争。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营销为刚刚起步且面临强大竞争对手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武器。网络营销中公平、公正、公开的经营特色,体现在销售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网络营销能使消费者拥有比传统营销更大的选择自由。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快速寻找所需的商品,并进行充分比较,有利于节省消费者的交易时间与交易成本。此外,互联网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与消费者一对一的沟通。准确高效的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并非只是通过网上直接销售一种形式,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样是一种营销形式,而且是极具魅力的一种营销形式。比如在互联网上企业提供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产品咨询服务、顾客咨询服务、技术使用指南、顾客意见收集和反馈、产品质量指标、质量监督等等服务。2 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 为,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直到 1996 年,才开始被我国企业尝试。 1997年,江苏无锡小天鹅利用互联网向国际上八家大型洗衣机生产企业发布合作生产洗衣机的信息,并通过网上洽商,敲定阿里斯顿作为合作伙伴,签定合同万元;海尔集团 1997 年通过互联网将 3000台冷藏冷冻冰箱远销爱尔兰,至 1999 年 5 月 12日,该公司累计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共 11298次,接受并处理用户电子函件 3600多封,访问人数由去年同期平均每天 2300 人次扩大到现在平均每天 27000人次,并有 20%的出口业务通过互联网实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不少商业企业也纷纷在网上开设虚拟商店,全国网上商店已达 100家左右。目前网络营销已开始被我国企业采用,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管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经国家信息中心有关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有 8万余家企业已加人互联网涉及网络营销,其中以计算机行业、通讯行业、金融行业较为普遍,计算机行业占 34%,通讯行业为 23% ,金融行业为 11% , 其他为 32%.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第一,网络竞争意识不强,对网络营销认识不清。绝大部分企业还只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把网络看得过于神秘,总以为只有工程师、电脑技术人员才能使用这一高科技产物。第二,上网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均衡。目前,国内企业上网总体雷声大,雨点小,全国 560万家企业(含乡镇企业)中,上网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五 %,且集中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上网企业数量少,测览的客户就下降,网络给企业创造的效益就减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第三,网络利用率不高,营销方式单一。大部分上网企业的网络营销只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宣传促销上,而且最终促销也只是将企业的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挂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并利用其对企业形象及产品作具体、系统介绍,网络利用率低。甚至有不少企业上网是为了赶时髦、追潮流,把网络仅当作一种方便快捷价廉的通讯联络方式。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服务等营销活动,涉足者寥寥无几,网络对企业营销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第四,网络营销产品少、范围不广。目前,我国企业网上营销的产品主要集中于电脑及其配件、软件、图书、汽车等有限的几类特殊产品,面向大众的服装、食品、日用品、家电等上网的商品甚少。第五,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效益不佳。对网络营销这一特殊营销方式的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策略。不少企业还只能沿用过去传统实体市场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效益不高。据悉,目前全国开通网上购物的商业企业,迄今尚无一家盈利,不少网上商店开张不久即宣布倒闭,少数几家也是依靠现时的实体商场的信誉而勉强维持。我国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问题从整体看,网络营销并未取得应有的效益从整体看,我国目前的网络营销并未取得应有的效益。据有关人士分析,在中国开展网络营销理应节省 76 . 59%的交易费用,但实际上只节省了11. 61%的交易费用。这说明中国网络营销的效益潜力只发挥了 .在近几年的电子商务热中,我国兴办了不少电子商务网站。但相当一部分电子商务网站走的是“大肆炒作——吸引公众——争取广告——上市圈钱”这样一条路子,并没有在扎扎实实地搞好商务上下功夫。由于网上交易量太少,其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的运转,大多数网站不得不依靠外来的资金投入(俗称“烧钱”)就是说,我国的电子商务中存在不少泡沫的成分。 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迅速下降的影响下,我国不少互联网企业出现了生存危机,裁员、倒闭接踵而至。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大使用者。而据调查,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近 80%处于封闭状态。虽然许多政府部门花费大量资金,开启了政府网站,但相当数量的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特色欠缺,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窗口的基础作用。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虽然发展很快,但在许多方面(包括普及程度、技术管理、通讯速度、资费水平、安全保密等等)仍远不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1999年我国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计算机只有 台。由于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低,上网率更低,在家上网者主要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少年学生,再加上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费用高、速度慢,安全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对电子商务较大规模的最终有效需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据对重点企业的调查,我国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虽然有 74%的重点企业建立网站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主页,但网站质量较好的仅有 28%,且行业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累计仅占总资产的 ,与发达国家大企业 8 % -10%的水平相距甚远。我国信息产业整体技术落后,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和技术。据对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在企业主要信息化装备的配备中,境外品牌的产品和技术占有绝对的市场垄断地位。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信息产业与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 社会公众对网络营销的安全与可靠性存在疑虑网络营销本身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们固有的消费与购物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国际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还很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健全。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坑蒙拐时有发生,互相拖欠相当普遍,交易行为缺少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网络营销有相当的风险。在网上交易中,如何保护企业的商务秘密,如何确定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和可靠性,如何保证交易达成后的不可否认性和不可修改性,如何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网上交易发生纠纷怎么办,如何取得满意的售后服务等等。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和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信心和热情。再加上传统购物观念对消费者的束缚,都会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和金融体系支撑不足应当指出,即使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单纯依靠网络也无法完成商务活动的全过程。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实物商品必须借助于其他运输工具送到企业或消费者手中,才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发达国家的货物配送体系社会化程度高,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将配送任务交给专门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去完成,既安全快捷,费用也比较低廉。在我国,目前货物配送体系尚不完善,快递业务尚未充分开展。不少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不得不自办快递业务,不仅无法覆盖较为广阔的区域,而且费用较高,配送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效益和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意欲。网络营销虽然缩小了企业之间的信息虚拟市场的竞争差距,但对企业的物流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拥用全国物流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物流能力不强,效率不高,不能及时与网络用户实体交流,已成为阻碍其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高层次的电子商务还需要有相应的安全高效的电子化金融服务相配套。目前我国金融水平和电子化程度不高,现阶段绝大部分的电子商务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无法进行“网上支付”。网络分销也成了一种“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一种交易方式 ,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分销的效率。这对于提高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3 发展我国网络营销的主要对策大力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事业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搞好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必须更新企业经营观念,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建立起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好发展规划。开展电子商务的示范工程,积累经验。首先,在一些管理特点比较适合电子商务发挥长处的领域中推行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应选择条件成熟的行业,国家优先发展的行业,例如银行、民航、证券、外贸、连锁店、软件、出版物和影视产品等。 让这样的行业先行动起来,获得成功,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去带动其他的企业。其次,对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领导重视、对电子商务有需求和有效益的地区,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沿海省市。以及内地的少数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应鼓励他们不失时机地发展各种方式的电子商务,发挥其示范效应。以便向其他地区推广普及。第三。采取在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结合中逐步扩大电子商务比重的做法,电子商务解决不了的问题先由传统商务解决,这样电子商务的起步和发展将会容易一些。加强物流配送系统的建立发展网络营销,必须物流先行。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物流中央化的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主,突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模式。我们应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向和目标。重点发展 B to B(互联网上商家到商家的电子商务模式),积极推动 B to C (互联网上商家到顾客的电子商务模式 )。企业应设计和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物流平台并对物流平台有科学的管理。鼓励和倡导发展第三方物流。解决好网上支付问题网上支付问题解决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策略:①在技术标准上应该具有战略眼光,不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支付安全认证中心,而且努力和国际标准接轨。②及早立法,确定网上银行的资格认定,规定网上交易的权利和义务,并严厉打击黑客犯罪行为,将网上支付纳入到一个安全的、可预测的法律框架之内。③由政府牵头,各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响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和建全网络营销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网络营销的立法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的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制订鼓励、扶持网络营销发展的优惠政策,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对网络营销的发展也要科学的规划,统筹安排,即要防止畏缩不前,又要避免不顾客观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加快电信产业的发展以打破电信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电信服务质量,调低电信的资费标准,使网络消费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使网络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为网络营销创造人气基础。加快改善网络硬件设施,改变低水平设施与高水平收费的现状,在尽快打破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技术瓶颈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性方面的工作。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打破传统购物观念对网络营销的制约千方百计打破传统购物观念对消费者的束缚。网络营销不仅是对企业经营理念的革命,而且也是对消费者购物观念的革命。据调查 39%的人认为网上商品无实体感,对其质量不放心,而宁愿选择自己去市场中购买这。种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消费者对网络营销这一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制约了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所以必须强化对网络营销在我国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与公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消除他们对网络营销的陌生感,神秘感,增强对网络营销的信任感。引导广大消费者改变过去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方式与购物习惯,使其从心理上接受网络营销,以达到为网络营销形成较大规模的最终有效需求的目的。真正认识到网络营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潜力效益充分认识发展我国网络营销对经济的发展作用及抢占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有利时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及企业必须对互联网蕴涵的资源和潜力优势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从而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整体水平以强化我国的信息化基础。广泛开展对网络营销的学术研究,不断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新方式与新策略。企业和政府对互联网络应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应用: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大使用者,要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窗口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应尽快尽早地申请和注册自己的网址域名,并加强对网址域名的宣传,努力树立网络形象,并要确定适合网络营销的产品,采用低价的策略吸引消费者。网络营销的成功离不开优质服务的支撑,所以企业要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建立服务质量信息系统,改进服务流程。还要切实提高自身物流能力,大力培养网络人才。同时要整合其他营销手段,不断提高网络营销的水平和效益。参考文献:[1] 王旗林,黎志成。网络营销的策略探讨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3)。[2] 司林胜。网络营销绩效评价研究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 .[3] 刘新武,祝伟明。网络营销现状及改进策略 [J].企业经济,2005(1 1) .

中国招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认真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二、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三、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四、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五、房地产行业真正的“冬天”来临,寄希望于政府救房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金融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推荐三本书都和经济危机有关,第一本我正在看,其它两本没看过但是看介绍也是不错的。 LZ,我推荐的几本还是可以的都是学者的著作,索罗斯更是学知和一的人物。货币战争我不想说什么,完全是哗众取宠的书。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 978年本书出了第一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对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它的问世可能只是出于作者的职业需要。推动力部分是来源于1994~1995年间的墨西哥危机,但更多的是由于1997~1998年的东亚危机,殷鉴不远。此外,与过去一样,其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已填补了历史中的一些空白,本书也加以吸收,以充实前后发展的讨论。 作者简介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第二次世办大战后马歇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书名: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原名: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著者:乔治·索罗斯 出版时间:2008-11 ISBN:978-7-111-25438-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元 新书内容介绍: 本书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从写作以来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继续阐述自己的金融理论——反射论。一开篇,索罗斯就来了一个下马威:“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书中,索罗斯对近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模式累积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政府必须在市场中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全球金融界的重视。 《终结次贷危机 》 次贷危机已经对数百万人的生活造成了破坏,现在,它又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威胁。毫无疑问,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正在逐渐显现。这场危机是从哪里起源的?它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怎样才能度过这场危机?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蜚声国际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他的新著中详细解释了过去一年来美国次级按揭风暴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数以万计美元的次按债券如何变成废纸。希勒认为,次贷危机源于非理性繁荣,正是这种羊群效应的心理导致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泡沫和2000-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书中以对美国金融制度历史背景的深入观察,描述了这些泡沫如何导致信贷的危险扩张,并最终演变成全球信贷危机的过程。 对美国来说,有解决这次危机的最佳方案吗?希勒结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了短期和长期的解决措施,从政府救市的短期方案到重建美国金融制度的深入探讨,相信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对于解决次贷危机,甚至目前的金融危机都会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张斌说,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张斌同时分析,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冲击二�� 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 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 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中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的“两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也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形势在二季度表现优于预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但这是由于美元弱势所带来的强劲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风暴袭来,国内需求更趋疲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弱势美元”下的出口,给美联储预留出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张斌表示,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冲击三�� 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延续,带给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震动相当大,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 具体到中国而言,郭田勇认为,影响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可以获得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工商银行跌,建设银行跌,中国银行跌。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 ,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而据昨日最新披露的信息,16日盘中跌停的招商银行截至昨日共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 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并且公司尚未对上述债券提取减值准备。 冲击四�� 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 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 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ly)北美版前执行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罗伯特道林(RobertDowling)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时表达了他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 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再度被牵涉其中。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道林说,“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其实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爆发数月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中国经济是否能“独善其身”?中国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场危机?来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众多国内外官员、学者共同把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次贷危机带给美国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2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正在恶化,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等方面。 “我们正经历着美国,也是西方国家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言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现在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它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期待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不过,谢伏瞻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 “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在分享全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受到全球危机的影响。”史蒂芬·罗奇说。 “这种影响可能会从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产生。”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市场,美国经济下降,尤其是当消费出现下滑,对中国的出口显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资本面上将出现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以致近期流入中国的资本反而会增多的可能———更多的资金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同时也意味着更容易产生投资过快增长的风险。 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置到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也给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困难。 “当世界经济面对危机的时候,好的药方能够迅速摆脱危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当前怎样定义全球出现的通胀?结构调整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谢伏瞻指出,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短期政策来看,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从长期政策来看,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保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任务的同时,要及时注意观察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对我们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樊纲认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进而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在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创造就业的问题。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中国A 股以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 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 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 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近期,发端于美国并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也引发了各界对危机的评估与推测。国内学者尤为关注此次危机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在9月下旬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 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8年第三季度)”上,多位经济金融领域的知名学者,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认清危机,才能应对危机,专家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一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倾向肯定会下降, 对我们的出口需求会减少,这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但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我们应该把目标更多地转向国内,拉动国内市场,不必过分依赖国外需求。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关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人说是1929年之后最严重、最大的危机,影响到了全球。我个人认为虽然很严重,但对严重程度的估计似乎还是放大了一点。它真实的影响是在金融领域本身,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美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了,我把这看做是一次重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不一定是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业,这会带来很大的危机。 这件事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敲了一个警钟。美国发展到今天出现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美国社会调整的一个过程,它像发高烧一样,不能说美国经济现在整体都不行了,美国还是很强大的经济实体。 大家都说金融是核心,金融作用很大,把金融的地位看得很高。我不赞成过分重视金融而轻视其他,我认为还是实体经济在先,应该把实体经济、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我完全有信心,增长10年、20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中国还不发达,还需要发展,因此投资会大量上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李扬(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我认为目前的危机还在金融领域,实体经济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当前的问题固然表现在金融领域,但解决方案还是在实体经济。要想使目前这种形势稳定下来,首先要稳定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还在展开。我谈几点看法: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有过度发展、自我服务的倾向。很多理财产品纯粹是生造的。我不是说不搞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联系实体经济。2、最近几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与企业相关、居民相关的债券不够发达,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债券则大大膨胀,可就是到不了实体经济中去。今后需要思考,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应保持怎样的关系?3、关于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问题。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迅速市场化可能是有问题的。次贷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完全市场化、放松管制等。中国这次幸免于难,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也幸免于难,这与我们谨慎的市场化有关。此外, 金融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行业,因此在金融业完全推行市场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应当给政策性金融保留一些地方。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在我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金融在现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的资源都在越来越金融化,如果不把握这种趋势,总想慢慢回到实体经济,那是很危险的。首先,目前的资源已经很金融化了,你不做金融别人要做,因此必须了解它;其次,财富也很金融化了;第三,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增量资源还是存量资源,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金融体系的配置。增量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存量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则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源配置来完成的,如果不注重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增长就会非常缓慢,质量和效率也差。所以,不能因为风险来临了,我们就怀疑金融。 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是新的金融模式一定会从中产生。金融体系有一种功能就是帮助全社会来分散风险。没有这种机制,经济增长会很麻烦,经济发展会没有效率。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人们一般都认为金融体系没有财富创造功能,只有资源配置功能、媒介功能,这是不对的。事实上,金融具有财富创造的功能。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此次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的直接影响。由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所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则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因为,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靠投资,二是靠出口,这意味着我们跟世界经济的波动性是高度一致的,国际金融动荡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调整。我们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它一定跟实体经济有关,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实体经济领域,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升级,等等。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十分困难,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出口市场不好的时候,应如何来加以调整?我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很重要。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从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只是在金融领域出现了问题。在金融领域当中,也只是投行出现了严重问题。美国IT行业是在投资银行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当新技术革命放缓以后,投行在供给方面不能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便承担了房地产的金融支撑,而美国的房地产需求很难向世界其他市场转移。从这一点来讲,美国的投资银行肯定会出现向商业银行的回归,但不是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证券市场充分发展,有充分的准备手段,有充分的衍生工具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商业银行或是货币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存在。 叶永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衍生金融工具搞多了、搞快了,我不这样认为。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充分发展的,这个市场我们还没有,还不如别人,对这个市场我们也不够熟悉。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由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其实价格信号也是一种风险信号,而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锁定未来的价格。我认为,金融市场建设得越快,这个国家就越安全;越是关起门来,就越不安全。此外,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只是微观的监管体系,只是事后的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要从微观到宏观、从金融机构到企业到政府到个人构成一个整体体系。

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 汇率的内在波动性: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当需求和供给相等时,汇率达到均衡。有所不同的是,汇率是一种相对价格,两种货币的相对供给等于相对需求时决定了汇率水平。但有些因素会引起两种货币供求不平衡:货币政策变化是潜在不对称的根源,其它非对称变化,例如财政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对世界货币的需求的变化,也能影响汇率,甚至是事件本身是对称的,如果市场参与者的反映不同,汇率也会发生改变。 一国的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必须不断地干预市场,如果干预政策有效,为了抵消起初的非对称变化导致的汇率改变,相对货币供给必须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基于一些原因,外汇交易干预很容易变得不可能:一是外汇储备不是无限的,这适用于本国货币遭受攻击的情况,如果要使本国货币停止贬值,当局必须卖出外汇买入本国货币,但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无限的外汇储备面对全球市场大部分市场参与者连续不断地买入而不断地卖出,每天在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上易手的货币数量超过所有IMF成员国的外汇储备之和。 另一个原因与丁伯根定理有关,该定理表明,为了达到政策目标,独立政策工具的数量不能少于独立政策目标的数量。在目前环境下,工具是货币政策,目标是汇率稳定和国内经济稳定,一般来讲,一种政策工具不能达到两个目标。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干预市场,然而却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究竟是优先考虑汇率稳定还是国内经济?一个国家一般准备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或资本自由流动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尽管如此,外汇储备的匮乏会使该项目标成为不可能,汇率不能简单地一直保持固定不变。 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汇率是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它们的特点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息息相关,金融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很低,交易迅速,短期内大量资金能从一个市场流入另一个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市场预期、传言和当局的可信度在价格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个原因和上面第一点原因,金融市场的价格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信息不对称盛行,债务人比债权人具有更多的偿还债务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容易导致逆向选择,不良项目得到融资,而且“无知”市场参与者受到意外事件冲击时容易诱发金融恐慌。进一步地讲,由于金融交易的隐蔽性和低交易成本性,市场交易者和监管部门也具有不对称信息。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显著强于其他部门的道德风险。没有其他机构能取代金融中介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危机的诱因 在金融市场的这些特征中,前三个特征随金融全球化而得到强化,他们构成了触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有些经济萧条或政策失误就会触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即使不考虑跨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金融市场的特征足以诱发国内金融危机。 如果考虑到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危机就会更加严重。国际借贷增大了资本流动的数量;如果发生金融恐慌,国外资金比国内资金更可能被抽逃;当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流动时,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恶化,两个国际经济机构比两个国内经济机构更可能具有不同背景,当局获得国外企业信息更加困难,尤其是建立在“避税天堂”中的企业;如果一国货币是可兑换的,货币当局就不易控制货币事件,因此国际资本流动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 汇率易变性和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是经济逻辑演绎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每一个参与国际经济流动的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危机。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并不是新兴金融市场的个别现象,金融市场的特征决定了金融危机容易转化为经济危机。这是因为,金融中介维持着经济系统的血液循环,一旦货币或金融中介活动陷入无序状态,整个经济就会迅速而又严重地受到冲击。 对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启示 当前,在入世的推动下,我国正在逐步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国内金融领域向国外开放已经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前面所论述的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在我国也开始发挥作用。根据前面的论述,由于无法消除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策并不能很好地改变诱发金融危机的两个基本因素,我们只能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程度和频率。 保持竞争和保护之间的均衡 如果一国想分享全球储蓄有效分配的利益,资本管制无论如何也无法永远存在下去,一旦一国解除资本管制,诱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就会凸现出来,政策能改变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开放金融市场放松资本市场管制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完银行造成的损失后,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应再替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承担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参与者确信没有最后求助贷款,道德风险就会减少。 逐步对国外竞争者开放我国金融部门。换言之,资本流动管制不同于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这一点对减少金融危机的频率与规模具有深刻含义。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金融部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一国金融中介标准的唯一化,如果一味排斥国外竞争者,金融中介标准就会促进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风险,一个方法是开放本国金融部门参与国际竞争,这种措施具有下列好处:国外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更多透明度,规定与标准将愈加全面;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我国的金融机构不仅在产品数量而且在风险管理中也必须是有效和有效率的;在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学习到外国同行的先进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如同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那样;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策当局将逐渐放弃对本国企业的特殊照顾,政策当局的活动将更加透明,这将为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也将会看到要求建立健全维持稳定的竞争性环境的法律框架的迫切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天生具有不稳定性,过度竞争会导致金融部门的不稳定,这与竞争是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以稳定市场的目的抵触。显然,我国国内金融部门引入竞争要比在其他部门引入竞争需要更加慎重。 货币当局需要权衡,金融部门的过度竞争会阻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就是一个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需要管制和固定的汇率的缘由。然而,金融部门的过度保护会诱发道德风险,降低金融中介标准的透明度。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 与世界公认的监管规则相协调一致,如果各国的金融中介标准一致,金融业务就会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汇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变化,根据定义,趋于一致意味着更弱的信息不对称,从这种意义上讲,不考虑究竟会趋于怎样的共同规则,共同规则本身已经令人非常满意。如果共同规则能确保透明度和信息揭露度,它将更加有利。金融交易标准应该保证合同和原则向每个人公开,这种标准就是理想的“全球标准”。 参考文献: 1. Paul Krugman. Working Pap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8 2.陈玲娟,李栋巍.探讨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决策探索,2003

农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设置数量在不断增长。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在金融机构的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还是提升自身效益,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有力手段。本文主要对农商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

关键词: 农商银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农商银行建设数量的不断增长,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因此如何对内部人员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农商银行的作用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已成为业内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1.农商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由于农商银行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因此其在管理、思想观念、技术手段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其内部的人力资源也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出现无法满足当今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现象。

内部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在农商银行中员工数量较多,但与农商银行实际情况缺乏统一性。具体来说,农商银行自身性质较为特殊,它最初设置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广大农民,因此在业务办理方面并不全面。而内部员工数量却没有根据其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所以造成在农商银行中员工数量较多等情况的发生。另外内部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据了解在农商银行中,一般在后台岗位的员工数量较多,甚至部分地区已超过银行业人员设置标准,但是银行客户经理岗位人员数量设置却与国内其他银行有一定的差距,内部人员配置结构失调。

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且管理粗放

据了解,在农商银行从业的工作人员中,处于39-50岁年龄区间的人数较多,而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仅仅只占工作人员的。同时人员整体学历水平不高,导致工作过程中工作能力明显不足。另外,员工专业结构较为复杂也是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中高级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现象更为严重。而在农商银行日常工作中,会涉及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营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所以此类员工在进行日常工作中,就会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在用工管理方面,人才引进主要采取的是设置统一考试,人才引进方式单一,而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用人模式方面,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因此竞争上岗等制度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绩效考核方式不合理

农商银行在对内部人员进行考核时,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据了解目前在农商银行内部考核中主要采取的是相关部门将考核任务下达到各网点,各网点在对内部人员进行考核的分配考核模式,这种绩效考核模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员工的具体工作能力、相关业务知识水平都无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直接体现出来。

2.农商银行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途径

对银行内部员工数量进行合理控制

农商银行要根据自身办理业务情况来对内部员工数量及时进行调整,如果农商银行的网点处于较为偏僻的地方,那么其业务量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农商银行应适当减少内部员工数量,使得员工人员与银行实际情况的统一和谐[2]。另外要对现有的人员结构进行调整,农商银行应及时了解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相关人员设置标准,来更改内部后台员工的数量,同时还可以采取引进专业人才或者培养现有人才的方式来使自身的人才结构得以优化,推动农商银行内部人员结构的科学化发展。

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

首先,农商银行可以采用以固定机构、固定岗位以及固定编制的方式来对内部员工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使得每位员工对自身职责以及工作标准都能得以明确;其次,对现有的用工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对于有相关专业证件的人员才可使其上岗并签订正式合同,确保内部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再次,建立岗位轮换制度,使员工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帮助员工对自身擅长领域的挖掘,同时还可以建立城乡轮换的方式,员工在此过程中,可以吸取其他网点的工作方式,不断对自身工作进行完善;最后要提高农商银行的人才招聘门槛,根据人才需求不同制定多样化、规范化的招聘方式,例如对于现有在岗人员可以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对于金融行业人才招聘可以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反映,从同行业中进行引进,有效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整体质量。

对现有的绩效考核模式进行完善

想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模式,首先就要对薪酬的总额进行系统的预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薪资分配等工作;其次要对薪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将基本工资、绩效考核等作为薪资结构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基本工资与绩效考核两者之间的比例要进行合理地把握,使其的激励效果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另外还要针对绩效考核,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考核系统,使得整个绩效考核管理实现精细化与信息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农商银行人员配置方面还存在着内部人员数量以及结构不合理、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且管理粗放以及绩效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想要对现有的人才配置进行优化,就要对银行内部员工数量进行合理控制,并不断对现有的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另外还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提高农商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从而打造新疆最具影响力的普惠银行。

参考文献:

[1]张彦峰.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128.

[2]郑友忠,林敏.改制后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优化对策[J].中国商论,2016(26):76-77.

[3]孟祥亮.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农商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J].科技经济导刊,2017(01):262-263.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调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1 浅谈地方政府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而进行的是区域经济管理,由于地方利益矛盾的存在,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 措施 均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较大的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发挥区域经济管理职能,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西方国家在政府管理经济和自由市场的争论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古典经济理论主张完全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经济,上世纪初的大萧条证明了“市场失灵”。从此,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强化了在经济运行中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又证明了“政府无效”。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支撑了政府干预理论,但其模式所推断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美国加州大学的城市社会学教授H·孔兹 总结 到:管理 方法 学派认为,管理是靠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发挥管理的效能和作用;管理 经验 的学派和学者认为,管理更依赖于管理者经验的积累,经验愈多,管理的就越好;行为学派认为,如何激励管理人员和市民发挥潜力是成功的要素;社会学派认为,社区是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管理应考虑与社会的关系;决策学派认为,决策的关键是管理;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把管理资料作为最好的定量处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实施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职能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体现,既可以目标相同,也可以相互制约。区域内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人们认为,区域经济管理是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据,从而进行研究区域经济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然后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配合,使之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程度。 2.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区域市场分割;二是,反宏观调控行为,造成权力经济。反对宏观调控行为是地方政府纵向对经济权限的分割和占据,具有经济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两个特征,在行政性关系与市场性关系的较量过程中,行政性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了其中行为的不规范,市场经济扭曲成为权力经济,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无法良性发展。 中央放权,地方政府又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在地区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和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商品贸易的行政性和区际要素流动不合理干预方面,这又可以继续往下深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不断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或者限制资源商品、初级产品不断流出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等各种手段,加大产品对当地市场的占有量,以此提高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也能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等。由于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了市场割据,从而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3.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打造学习型政府 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地方政府,其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人员充满了官本位意识,削弱了服务能力,降低了服务质量,损坏了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 学习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树立经营区域观念 经营区域是指,利用市场手段,将区域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产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从中获取一定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基础建设的新项目中,走实现区域的滚动发展。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实行区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区域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域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城市区域的投入比例。区域规划、管理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对区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区域资源效率的利用。 建设电子政务 建设电子政务是指,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政府,推进政府信息上网以及政府网上办公等。地方政府运用地球信息系统、遥感、遥控、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技术,针对区域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自动采集、整合、储存、管理、交流和再现,对区域功能机制再进行动态监管测试,通过网络化和电子化等手段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这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提升了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知识高含量和技术的高标水准。 坚持区域统一规划 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各别系统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监督下,各行业之间才能合理的布局,合理的投资进行建设。人为的不合理条块分割,割断了区域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优是统一规划的目标,即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做好区域调控主体 中央不可能具 体操 纵各个区域,只有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比较熟悉,充分的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便保持本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强调中央对全国市场的宏观调控时,也相应的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区域调控权,因此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了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构建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周吉冈.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管理职能重建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3(18):4-5. [2]苏勇耐,黎本寿.浅谈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J].社会管理工作研究,2013(7):40-41. [3]欧阳志伟.浅谈公共管理的特点及政府管理模式创新[J].经营管理,2012(2):35. [4]陈鹃.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2). [5]戴璇.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深化[J].凉山大学学报,2003(2).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2 试谈加强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摘 要 对于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市场 发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的现实,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涉及区域经济政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科学。 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配合做好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工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岗位设置;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三农”活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环境,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兴办 文化 、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加强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把各镇及专户资金纳入城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着力完善采购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税源监管和考核奖惩机制,推进依法治税。 二、围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三旧”改造 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建设必须以人居住为核心,能正确引导好人口增长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密切结合,统筹推进实施环保工程,在对待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以“城中村”、旧商业区、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做好城区主干道两侧楼宇亮化和小街小巷“穿衣戴帽”工作,不断美化市容市貌。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农民在原地拆旧建新,节约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切实改善农村困难居住条件。加快实施伶俐镇渌口坡城乡风貌改造,统筹推进村屯规划,协调新城、旧城和镇的关系,努力创建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创造优美、和谐新型城镇环境。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是主要内容 加强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推进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创新。首先,要从落实好城镇户籍这一块制度改革开始,逐步完善政策基础措施,在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前提下,积极为城镇剩余的劳动资源合理流动奠定基础条件,维护好农民工在付出劳动成果时的利益。其次,要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募集资金的 渠道 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提高农民财产增收,城镇金融市场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要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适时引入 保险 与证券机构走近农村;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农民特殊的投资需求,创新适合农民的投资理财产品。此外,还要鼓励加大农民房屋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增值潜力,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增加租赁租金收入。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镇化公共资金,走一条便于资本操作的道路,在应有城镇土地流转升值中快速筹集好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快落实好城镇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协调发展,培育出资本市场,便广泛地吸引社会大力投资,完善城镇财政关系管理体制,灵活制度上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投融资。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定量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建立城建投资公司、合作基会等投融资主体,构建主体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 第二,管好用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应全额投入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入、土地增值税应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应管好用好,设立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定收定支,建设资金的使用与建设项目挂钩,实行专款专用。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激活投融资。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建设用地开发、承包建设、统建、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挥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三产之间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从H县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坚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H县的根本选择。首先应在城镇区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没有这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就是要按照建立一批中心城镇的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等情况把分散在全县的企业加以适度的集中,充分利用城镇在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技术储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国力[J]. 2014(256). [2] 陆波.城镇规划与建设实际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3 浅谈区域经济开发系统性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 任何一个区域,皆可视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大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小系统);另一方面,一个由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与环境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资金、信息等交换。区域系统开发,就是通过优化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网络结构,实现总体功能最佳,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区域生产力的形成是区域系统内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基本机制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与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及其二者的交织作用。 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干预,一方面,通过决策和技术系统这些快变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文化、 教育 、科学、思想、意识、观念等慢变量来实现。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技术系统的功能,社会系统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而产生更高的功能。 区域系统的开发效果,取决于该区域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的协调。其最终的综合目标是把该区域建成科学管理下的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结构优化的现代综合产业,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城市化集镇、交通便捷、信息灵敏、富庶、的生活,文明的社会与良好的环境。 区域系统开发方案的优化。主要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体现在把环境大系统(也就是国家)的要求与区域特点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体现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只有这种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使资源永续利用总不衰竭。为此,必须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复式农业结构和按着经济规律,按着一定的量比关系建立种、养、加、供、产、销、运、建、服相结合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综合的网络式产业结构,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以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第二,应体现在商品经济及其运行中的自我积累机制上。因为区域开发,有如百炯急流、同样的风、同样的水,其上下高低就决定于商品经济及其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这样的原动力的大小。 第三,应体现在技术系统上。用于区域系统开发的技术,大体上有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等。要获得 种植 业、养殖业的发展,要用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合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要有水利工程技术,保证旱能灌涝能排;要把水力资源转化成电能,需要水力工程技术;要把自然资源转化成原料、转化成商品,要靠工艺技术;要减轻劳动消耗,提高生产平需妥机械技术。技术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中经济循环以及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交织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结构的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最大限度的良性发展而产生的最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四,应体现在社会系统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城镇化的社区结构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的。其时间形式是生物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延续,而空间形式就是社区分布了。不管人们是否承认,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本身,总是产生一种向心力(或聚合力),把分散的生产活动聚合到一定的地点集中。随着区域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必然要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的相对集中,又必然导致人口的相对集中,饮食、住宅、市场、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劳务、修配、交通、通讯等一系列服务设施,也就相应而起。 第五,应体现在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上。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是社会经济者生产过程延续的表现。这种延续性,决定了区域系统开发模式的阶段差异。一般地说,区域系统开发,大体上可分为起步-发展-腾飞三个阶段。阶段不同,当然模式也不该划一。其起步阶段,由于区域的现状、基础条件不同,应有不同的起步模式,如资源型、技术型、资金型等。不同的起步模式,创造了不同的条件,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腾飞模式。由于系统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时间和创造条件,在规划开始实施时,总要以原有状态惯性运行,再不断创造条件,使其转变为加速运行。从发展规律上看,是由初级到高级,即惯性运行、加速运行、变轨运行、新轨道上惯性运行、再加速、再变轨。其中变轨运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轨道上的运行,即是在不同总体功能级别上的运行。只有当系统的总体功能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才会发生质变,产生飞跃,进到高一级别的运行。 猜你喜欢: 1. 区域经济的论文 2.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3. 关于区域经济论文 4. 关于区域经济的论文 5.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商业银行实操论文参考文献

OA图书馆 。输入相应英语关键词搜索。

以下供参考:Heather M.Hermanson.An Analysi 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 ing on InternalControl[J].Accounting Horizons,2009, (9):325—341.C.W.Houghton.Discussion of godeling Internal Controls and Their Evaluation[J].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1993,(12):135—136.James Roth.Internal Audit’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111e Instituteof Internal Auditors Research Foundation,2002, (5):102—104.H.P.Holzer,H.Morreklit.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 System[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9,(6):201—204.Steinberg,Richard M Tanki.What the Treadway Commissions Internal Control StudyMeans to You[J].Journal of Accoutancy,2005,(7):56.Jorge Nascimento Rodrigues.Strategy and structure[J].Business StrategyReview,2002,(6):101—103Christy Chapaman.Bringing ERM Into Focus—A new COSO Study Providesmuch—‘needed clarity and structure to the fluid topic of enterprisemanage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7):12-13.Joseph H Callaghan。Arline Savage.Assessing the Control Environment Using a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J].The CPA Journal,2007,(7):20—25.Michael.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and the fai lure of internalcontrol systems[J].Jounal of Finance,2004,(11):110-112.Jack E.Kiger,Anna M.Rose.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of a Restaurant[J].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06,(3):121—132.Mary B.Curtis,A.Faye Borthick.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from a ControlObjeceive Narrativ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3—81.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UK and Ireland,Position Statement:Risk Based Internal Auditing,London:IIAUK and Inland,2003.Jeffrey Doylea、Weili Geb and Sarah of weaknesses in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 September 2007, J. Leone.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Adiscussion of Ashbaugh, Collins, and Kinney (2007) and Doyle, Ge, and McVay(2007).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 September: pp 224-237.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给你一篇,可以参考参考,希望采纳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侯梦家(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教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金融危机中国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显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一些中国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盈利,而欧美银行缺大多面临破产收购与亏损,如美国商业银行2009年前4个月就有29家宣布破产。从这点看,中国经济这次能幸运地与金融危机擦身而过,中国央行主导下的金融稳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是为银行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安全基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银行的跨境业务不断增长,并购活动不断增多,多样化和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推进,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相关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都尤为重视,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降低内控风险,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刚性监管。没有发展的内部控制,等于是慢性自杀;而没有内部控制的发展,则发展越快损失越大。如果不能依法稳健经营并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势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甚至面临存亡抉择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兼顾本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和危机。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内控观念存在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注意到把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总是认为内控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装订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从而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忽略了对其他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这种认识偏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就必然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从而完全违背内控机制的特点,导致金融风险隐患。此外,观念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基层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导致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隐患较大。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2、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有些基层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致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以扩大资产规模为战略重点的商业银行为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和资产增长速度,压低价格和放宽条件发放贷款,使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所有这些有利于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都无法确保金融机构自觉地遵循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3、内控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齐抓共管,或相互推诿,不能形成协调和制约机制。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内控制度设立过多、不考虑成本代价,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三是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致使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脱节,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而奖金激励方式极大地助长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为追求高额奖金和红利,管理层盲目创新业务,无视内部控制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形成了利润第一的经营价值观,这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失效。四是控制制度效率低下,流于形式。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当前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控制的种类和手段单一。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对某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4、权力制约失衡,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权责失衡,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系统领导的稽核管理体制或者总稽核负责制,但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性,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有些监督检查本身缺乏力度,检查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加之稽核监督的滞后性以及稽核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稽核监督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1、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塑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控制观念溶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员工将自觉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把内控意识形成理念、变成开展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最后,要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地覆盖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实现内部控制的全程化。2、建立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一是要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根据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制度执行以及资产等状况,实行差别化授权制并进行连续有效的监督。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在充分论证被授权单位在经营职责、业务范围、质量效益、内控水平等的基础上,对各经营单位实行差别化授权,改变目前单一的授权方式和被动大额授权的现象。二要严格高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采取明确的信贷授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其经验,同时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将贷款的增量管理和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贷款的盈利考核和损失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三是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衡量业务风险程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规避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3、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总结经验,我们应对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突出对业务风险点的防范,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订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重点控制环节和要求,使每个会计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风险的事前防范,在岗位之间形成严格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4、强化稽核监督 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尽快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一整套银行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的监督机制,通过这些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风险的发生,变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稽核人员要坚持原则、熟悉业务、办事公道,井注重年龄、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监管人员业务检查分析能力, 使之适应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效提高稽核工作质量打好基础。5、加强银行电子化,建立电脑系统刚性控制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 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因此,要加强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选用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完善电脑管理系统程序的运行,防范外部网络风险,使非法侵犯计算机的行为处于稽核的监控之中;通过开发系统控制软件, 将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包括监督业务人员、电脑人员以及电脑系统检测都编入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刚性控制,避免人为越权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和各类风险隐患。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利用建立适用于新形势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通过网络可随时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动态和会计信息,实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控。[参考文献][1]苏国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与事务前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3.[2]郭彩恋:《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财经界期刊, 2008,11.[3]车迎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02.[4]郭金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08,07.

商业银行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本,,,,吗,,,,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之初步探究》

【摘要】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综合性金融企业,而营销能力是各大银行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商业银行想要更好地追求利润,不断地取得进步,就必须要重视营销体系的建设。本文就基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销售状况,来分析目前商业银行营销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 现状 问题 建议

一、信用卡的销售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商业银行营销分为公司和零售,零售中又包含了储蓄、代理、信用卡等几个部分。在我国,目前信用卡业务利润不到银行总利润的3%,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空间巨大。然而,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并不理想,尤其是信用卡的销售。此外,信用卡的不良透支率居高不下,信用卡的激活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各大商业银行竞争激烈

各大银行有成熟的信用卡管理系统和人员队伍,有强大的费用作支撑,引领着信用卡市场,这使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困难重重,压力很大。

(二)宣传途径不畅通

人力资源支持不足,大部分员工对信用卡业务比较冷漠,缺乏宣传意识,活动折页网点摆放不多,严重影响了各种活动和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三)各支行重视程度不高,发卡不积极

大部分支行对信用卡发放不重视,进件质量不高,部分员工还存在严重违规发卡。并且发卡主要依靠直销团队,这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支行资源浪费;二是直销没资源,满街跑,做得很辛苦,出不了量,还存在着潜在的不良风险。

(四)县域支行的商户很难推进

一是县域支行没有专职人员从事于信用卡销售业务;二是卡量少,每一次活动会相对投入多,县域支行的商户若要推进,投入将会很大;若不推进,各分行的发卡和动卡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五)信用卡卡体质量欠佳、产品单一

信用卡发放初期,银行管理体制不健全,发卡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发卡经验不足,员工营销能力不强,不会筛选目标客户,有些员工为了完成发卡指标,随意寻找客源,并未做到“三亲见”,甚至有些员工在申请表上不实勾选误导后台审批人员,从而导致信用卡卡体质量不高。另外,信用卡产品不够丰富,产品单一,没有拳头产品,未形成具有银行特色的品牌效应。

二、上述现状反映出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支持不足,业务培训工作质量不高,特别是外部专业培训不到位

目前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柜员和客户经理在代理销售方面经验不足,特别是没有关于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和随即将至的基金产品的柜面专业销售培训,而作为外部营销队伍和为营业厅服务的大堂助理团队建设没有得到共识和支持,更是没有专业人员对此的培训,其服务意识、营销技能、风险防范等知识十分匮乏,作为银行的外部窗口,影响了银行品牌形象。

(二)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对市场没有进行细分

针对各大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各行无法科学地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无法准确地分析现实的客户与潜在的客户,从而更好地针对特定的客户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各行常常以高息来招揽客户,这样在带来大量存款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沉重的资金负担。这样不仅没有给各行带来实质的利润和收益,反而给银行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三)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滞后,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需要

一是欠缺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缺乏客户信息手机机制和高效的客户分析公库,造成客户结构难以优化、客户信息难以共享,分层次服务策略难以实施等。二是欠缺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识别客户、挖掘客户和优化服务上来,客户办理业务周期长、环节多,服务效率难以提高。三是欠缺人性化的高质量的服务,优质服务还停留在表面,无法认真研究客户需求并针对性开展高品质和深层次的服务。

(四)缺乏具有各行自己业务特色的名牌产品

近年来,各大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产品也不断更新,可是各行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特色资源,开发出针对本行客户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融产品,更多的只是去复制去模仿。例如各行的信用卡产品单一,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有些银行的信用卡产品仅有标准卡、公务卡、天下联名卡、创元联名卡四种。因此,各行需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金融产品的附加功能上下功夫,为广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总体来说,主要是因为目前各行的营销手段还停留在较低的战术层次上,银行营销手段零散,缺乏系统性,更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未从战略层面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全面的整合,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营销体系和管理模式。

三、推进银行营销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各行目前存在的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营销观念的转型和升级,建立起完善的营销体系,灵活运用各种营销手段。

(一)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帮助县域支行全面开展当地的金融产品销售活动,积极探索新的活动形式,使银行产品销售活动覆盖至各市的全辖范围,在各大市范围内建立一个良好的营销环境。继续做好支行的服务工作,帮助各支行完成零售各项考核指标。帮助县级支行做好特惠商户的网络建设,便于其开展零售业务。同时根据总行的业务发展及考核指标,指导支行做好大额分期的推广工作,通过分期业务等拳头产品,提高分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二)不断促进各行的渠道环境建设

坚持总量控制、内涵发展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有人与无人并举、有形与无形并举、综合与特色并举的发展战略。根据县域特点,充分利用当地地区经济、金融资源优势,发展县域支行的网点建设;继续对非标准化网点进行改造,从整体上提升银行的服务形象;继续加强对县域支行离行式自助银行的建设,对县域支行的银行卡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加大对传统业务向电子渠道迁移宣传的力度,降低有形渠道服务成本,尽快实现网点功能的转型与升级。

积极进行优惠商户网络建设,通过专人负责,强化商家、优惠商户品质管控,将优惠商户网络覆盖到各个县级市,全面提升金融产品的增值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渠道环境。

(三)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做好市场分析,优化营销环境,加大营销力度

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针对员工年龄轻、抗挫折能力弱,发卡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等情况,不定期地组织员工座谈,聆听员工的心声,给员工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帮助员工解压,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培训、学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培养出一支一专多能、锐意进取、群策群力、团结创新、奋发图强的信用卡专业队伍。此外,加强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考核,通过“优胜劣汰”制度,淘汰不合格的员工,从而保证了各行营销团队高效健康持续发展。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对外部营销环境作分析,即信用环境、受理环境、竞争环境、需求环境等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细分市场的消费客户和目标客户;对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富裕阶层、中产阶层、消费意识超前的中等收入群体等作了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户优惠活动,开展分期付款有礼赠送活动。

积极探索差异化战略,着力丰富信用卡产品体系。各个银行要进行产品的不断创新,形成具有自己业务特色的名牌产品。

(四)加强营销思想观念的推广,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全行上下统一思想,在信息科技、运营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始零售组织架构与配套设施的改革。加大费用的支持,根据本行实际和当地市场竞争情况再拿出部分费用与总行的专项费用形成配套,调动各支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以销售业绩和价值贡献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各支行主动在网点建设、人员和机构配置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积极作为,为今后分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佩苏略著,张云等译.银行家市场营销[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396.

[2]顾旋.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我这边帮人写

  • 索引序列
  • 招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 中国招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 农商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 商业银行实操论文参考文献
  • 商业银行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