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论文

发布时间: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论文

写作思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既定方针,在文中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正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依靠当今世界格局和世界发展所提出的融合世界脚步、跟随国际发展的重大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致力于大国外交的基础之上,着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上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都大力推进了经济发展,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经济,当今国际面临的经济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等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步深化,在带来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还是处于低发展、低效能阶段,经济发展依赖自然开发的程度较大,科技创新程度低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污染、高消耗的粗狂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国际发展要求,科技动力与新能源不足以拉动经济健康高效的发展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走向便故步自封,难以融入到国际的大背景之下。而放眼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

贸易往来与合作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力量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交流与合作,由此看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发展经济都离不开对外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求实现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构建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逐渐显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保障。

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亚洲经济发展的态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经济发展的倡导者,在和平外交的作用下推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合作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流背景下,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精神,共同致力于区域经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可以写一下自己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以及自己如何去践行等,例如: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青年人责无旁贷。面对伟大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当代青年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是世界眼光。只有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才能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此次疫情防控成为“全球战”,各国间“全球购”的互动、互助表现,也让青年人从深入观察、思考与共情中,形成了世界视野。

因交流而了解,因了解而互动,因互动而融合,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诉求。“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在这场全面抗疫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思考自己民族国家的问题,还要理性思考世界的发展及发展中的问题,把格局放大、把视野放宽。

二是人类情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意识,也要有人类情怀。此次疫情是人类的共同困境,中国通过努力让疫情控制取得了成效,但世界疫情局势仍然严峻,各国人民祸福与共、休戚相关,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新时代青年应将疫情作为教育契机,超越、摒弃狭隘民族主义,厚植人类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未来更要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

三是进步思想。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人类社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伟大真理。面对时代变化,只有顺时应势,吸纳时代精华,才能作出顺应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实现创造性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对时代需求的一种回应。新时代青年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向同行,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民族、人类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扩展资料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972年,以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著称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现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这个星球迟早将达到极限进而崩溃”,引起国际社会极大争论。

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研讨会,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

该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插花是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青条嫩枝,娇蕊几朵,交斜横错,疏密有致。净瓶中的姹紫嫣红花花草草各自独立,展现出风姿绰约的一面;既而又完美融合,互相映衬,更见别致,实为境界。私以为,人生意境正如插花,都应在发挥各自风采的基础上互相映衬,方能得世之大美。倘若生只为映衬,不起眼毫无亮点,便如一蓬枯草一般,如何体现群芳的美、和谐的美?恰如雪中美景,腊梅自清疏,白雪自皑皑,各自独立美得沁人心脾,春江花月夜,也各展其风骚各美其美。但若仅仅是“各美其美”,绝对独立而无对衬又会稍显不足,无非就是群英争锋各自喧闹罢了,这样的“美”是缺乏内容的,是子虚乌有的,是不被人们所欣赏的。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数亿国人的心系一起,组成了“社会”这样一个庞大的命运共同体。人们互利互助,不正如群芳之美互相映衬么?然而,一些人为了追名逐利,渐渐脱离了这个共同体,他们虽然拥有金钱、权利,达成了“各美其美”,但未“美美与共”。在我们身边,也时常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原本干净整洁的大街上,变得一座座垃圾山随处可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人们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河道无法疏通……这一系列的不文明行为,破坏了“美美与共”的和谐。一滴墨水可以染黑一盆清水,同样的,一个不顾团队合作,只顾自己的成员,也作文会将整个团队带向万劫不复。若“各美其美”成了一个国家的主旨,那么这个国家终将湮灭。只顾活在自我世界的人,终将被他人孤立。胡琴咿呀,三弦瑟长,昆曲在这天籁中诉尽悲欢离合儿女情长。台边管弦相识,各类乐器发挥着自己的完美绝唱又各自交识汇聚成余音绕梁,黄莺出谷。台上生旦依依相惜,净丑也各展所长,众人一块儿唱这人间戏。昆曲,可谓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挥到极致。胡琴丝竹,生旦净丑,任何一个都是风景,交识融合,则更是风景。这舞台便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若以舞台比社会,世间万物都在这人生舞台上登峰造极。舞台上的生旦净丑,哪一个不是互衬人物性格,美美与共?生命不应该是独舞,而是在他人陪伴下前行。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脱离了部队的士兵能活下去么?纵观世界,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之间的往来,盟友之间的精诚合作,让这个共同体更加牢固。如今,即将迎来g20峰会的我们,是不是也应“美美与共”呢?答案是肯定的。国家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民也离不开国家的土地。祖国母亲哺育了炎黄子孙,我们又怎能令她失望。所以,我们理应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摒弃不文明的行为,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美与共”,向世界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杭州萧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造就命运共同体,成就世间之大美。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人类共处

插花是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青条嫩枝,娇蕊几朵,交斜横错,疏密有致。净瓶中的姹紫嫣红花花草草各自独立,展现出风姿绰约的一面;既而又完美融合,互相映衬,更见别致,实为境界。私以为,人生意境正如插花,都应在发挥各自风采的基础上互相映衬,方能得世之大美。倘若生只为映衬,不起眼毫无亮点,便如一蓬枯草一般,如何体现群芳的美、和谐的美?恰如雪中美景,腊梅自清疏,白雪自皑皑,各自独立美得沁人心脾,春江花月夜,也各展其风骚各美其美。但若仅仅是“各美其美”,绝对独立而无对衬又会稍显不足,无非就是群英争锋各自喧闹罢了,这样的“美”是缺乏内容的,是子虚乌有的,是不被人们所欣赏的。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数亿国人的心系一起,组成了“社会”这样一个庞大的命运共同体。人们互利互助,不正如群芳之美互相映衬么?然而,一些人为了追名逐利,渐渐脱离了这个共同体,他们虽然拥有金钱、权利,达成了“各美其美”,但未“美美与共”。在我们身边,也时常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原本干净整洁的大街上,变得一座座垃圾山随处可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人们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河道无法疏通……这一系列的不文明行为,破坏了“美美与共”的和谐。一滴墨水可以染黑一盆清水,同样的,一个不顾团队合作,只顾自己的成员,也作文会将整个团队带向万劫不复。若“各美其美”成了一个国家的主旨,那么这个国家终将湮灭。只顾活在自我世界的人,终将被他人孤立。胡琴咿呀,三弦瑟长,昆曲在这天籁中诉尽悲欢离合儿女情长。台边管弦相识,各类乐器发挥着自己的完美绝唱又各自交识汇聚成余音绕梁,黄莺出谷。台上生旦依依相惜,净丑也各展所长,众人一块儿唱这人间戏。昆曲,可谓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挥到极致。胡琴丝竹,生旦净丑,任何一个都是风景,交识融合,则更是风景。这舞台便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若以舞台比社会,世间万物都在这人生舞台上登峰造极。舞台上的生旦净丑,哪一个不是互衬人物性格,美美与共?生命不应该是独舞,而是在他人陪伴下前行。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脱离了部队的士兵能活下去么?纵观世界,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之间的往来,盟友之间的精诚合作,让这个共同体更加牢固。如今,即将迎来g20峰会的我们,是不是也应“美美与共”呢?答案是肯定的。国家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民也离不开国家的土地。祖国母亲哺育了炎黄子孙,我们又怎能令她失望。所以,我们理应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摒弃不文明的行为,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美与共”,向世界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杭州萧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能造就命运共同体,成就世间之大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这个就是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啊!应该从这个角度和方向切入进行相关的论证,然后再加上中华文化与世界潮流相结合。

写作思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既定方针,在文中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正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依靠当今世界格局和世界发展所提出的融合世界脚步、跟随国际发展的重大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致力于大国外交的基础之上,着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上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都大力推进了经济发展,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经济,当今国际面临的经济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等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步深化,在带来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还是处于低发展、低效能阶段,经济发展依赖自然开发的程度较大,科技创新程度低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污染、高消耗的粗狂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国际发展要求,科技动力与新能源不足以拉动经济健康高效的发展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走向便故步自封,难以融入到国际的大背景之下。而放眼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

贸易往来与合作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力量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交流与合作,由此看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发展经济都离不开对外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求实现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构建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逐渐显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保障。

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亚洲经济发展的态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经济发展的倡导者,在和平外交的作用下推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合作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流背景下,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精神,共同致力于区域经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120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伪命题,交论文作业自己去网上拔一篇然后翻译软件转英文再转回来交上去就行了。20财富想让人帮你写一篇新的想太多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还将长期并存时代,从"虚假共同体"发展到"真正共同体"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一种自觉形态,是社会主义中国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表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生态五位一体的诉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利于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扩展资料: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发达国家以西方现代化制度为中心,在全球宣传所谓“普世价值”,倡导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推广“全盘西化”的现代化模式。但是,对待出现的经济危机、移民冲突、宗教冲突等新问题,发达国家又抛出霸权稳定论、全球治理论、自由民主论等霸权主义伎俩,结果是“失道寡助”,收效甚微。

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种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差异,但各国人民都拥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追求和平、发展、自由、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使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

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文如下: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的人民,探索出许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发源地的贸易交流通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在两汉时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再次将其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合作,密切和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进而保证沿线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中国能源进口加速,也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经济联系,推进能源供给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元化,保证中国和中亚国共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带一路”开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贸易合作和经济建设投资,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带一路”建设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了“亲、诚、惠、容”的古丝路传统。“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古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就具体的线路而言,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实力,古代君王派遣使者出使各国,开通陆海丝绸之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贸易往来不绝的繁荣局面。

百余年之后,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当时的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来,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和从南海起航的航线两条主线路。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始自周王朝建立(公元前l046年)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

唐宋以后,南海成为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点主要是泉州,故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务实、效率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势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经济合作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文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这个就是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啊!应该从这个角度和方向切入进行相关的论证,然后再加上中华文化与世界潮流相结合。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文如下: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的人民,探索出许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发源地的贸易交流通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在两汉时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再次将其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合作,密切和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进而保证沿线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中国能源进口加速,也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经济联系,推进能源供给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元化,保证中国和中亚国共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带一路”开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贸易合作和经济建设投资,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带一路”建设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了“亲、诚、惠、容”的古丝路传统。“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古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就具体的线路而言,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实力,古代君王派遣使者出使各国,开通陆海丝绸之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贸易往来不绝的繁荣局面。

百余年之后,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当时的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来,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和从南海起航的航线两条主线路。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始自周王朝建立(公元前l046年)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

唐宋以后,南海成为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点主要是泉州,故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务实、效率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势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经济合作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伪命题,交论文作业自己去网上拔一篇然后翻译软件转英文再转回来交上去就行了。20财富想让人帮你写一篇新的想太多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扩展资料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972年,以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著称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现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这个星球迟早将达到极限进而崩溃”,引起国际社会极大争论。

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研讨会,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

该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文如下: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的人民,探索出许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发源地的贸易交流通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在两汉时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再次将其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合作,密切和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进而保证沿线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中国能源进口加速,也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经济联系,推进能源供给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元化,保证中国和中亚国共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带一路”开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贸易合作和经济建设投资,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带一路”建设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了“亲、诚、惠、容”的古丝路传统。“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古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就具体的线路而言,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实力,古代君王派遣使者出使各国,开通陆海丝绸之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贸易往来不绝的繁荣局面。

百余年之后,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当时的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来,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和从南海起航的航线两条主线路。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始自周王朝建立(公元前l046年)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

唐宋以后,南海成为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点主要是泉州,故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务实、效率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势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经济合作原则。

写作思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既定方针,在文中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正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依靠当今世界格局和世界发展所提出的融合世界脚步、跟随国际发展的重大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致力于大国外交的基础之上,着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上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都大力推进了经济发展,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经济,当今国际面临的经济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等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步深化,在带来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还是处于低发展、低效能阶段,经济发展依赖自然开发的程度较大,科技创新程度低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污染、高消耗的粗狂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国际发展要求,科技动力与新能源不足以拉动经济健康高效的发展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走向便故步自封,难以融入到国际的大背景之下。而放眼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

贸易往来与合作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力量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交流与合作,由此看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发展经济都离不开对外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求实现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构建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逐渐显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保障。

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中国致力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亚洲经济发展的态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经济发展的倡导者,在和平外交的作用下推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合作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流背景下,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精神,共同致力于区域经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

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论文应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论述,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做出要求。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应树立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公正观、安全观、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给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启示。

坚持正确的文明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个性、特色、民族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价值,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坚持正确的安全观,安全是和平的保障和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对世界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期待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回应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扩展资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内容:

1、高等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探寻真理、产生真知,另一方面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本质相同、目标相近、追求一致。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人类发展更加和谐有序、可持续。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具有“认识论”和“政治论”这两种基本哲学属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索引序列
  •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论文
  •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人类共处
  •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1200
  •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文献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