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论文范文灵异图片论文

论文范文灵异图片论文

发布时间:

论文范文灵异图片论文

部分学生对写议论文缺乏兴趣,即使语文教材介绍了一些关于写议论文的知识,但是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难以从议论文的写作中体会到快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800字议论文范文及赏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只翻开第一页,便知字里行间都写了些什么。——题记

有这样一种称谓叫做记忆,有这样一种群体名字叫做旧书。我绝非什么收藏家,也绝非集邮那般的爱好者。

我只是纯粹的喜欢书,因此离不开书。喜欢书,自有那满架的书橱可以例证。喜欢书,喜欢在字里行间品味,捉摸。喜欢书,也自然喜欢买书,可不管有多少书,在书橱最不起眼的一角,始终都放着几本并不起眼的旧书。

书已经很老了,纸张也已经开始有些微微发黄,连封皮上的出版日期也已有些斑驳,只是知道,这里面“年龄”最小的一本也决计不会比我年轻。可那的确不是我的书,我又未尝去过旧书摊淘宝,或许,那里今后会成为我一个顶重要的去处。

那些书,都是上一辈的人留给我的,承载着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灵寄托。我的书,就在那几本书的旁边,比那些稍稍年轻了十几年韶光,它们是我长大后自己买的。我的旧书,总是翻旧的。

当我终于翻开旧书,看着那相识的话语,望见那点缀于其间的笔画,也给我以性灵的迷醉。有些章节我也注解的密密麻麻,让我也顿时豪气一生,直欲与文章比一比,看谁的字更多一些。正是一个人,启开书。只细望那些写下的字,回首当年的时刻,许久不见,仍带有那几分犀利;再细细品味当初写下的话语,有的似乎我已不大同意,略显幼稚,不成熟,那是如今成长的标志。我拿起笔来,不时地勾画涂抹着什么。

有时它们也会给我以启示,当初的某些观点,我或已忘记,今日又重拾,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好不痛快。重读旧书,特别是一本好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记忆的回归,毋宁说是对于情感的再一次冲击,这种情感的冲击一般是第一次读最为强烈,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新的感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绝非空穴来风。手握一本旧书,就好像抓住一个幸福。而今,这个幸福感还在不断的扩大:在墙角书橱里,翻旧的书还在不断的加入,溢满整个空间,直至“流”了出来。

直到有一天,有人问我:“你有什么财富?”我有旧书,满屋。

赏析:本文既叙述故事,又精要地进行抒情议论,对自己拥有的旧书进行尽情的抒发喜爱之情,阅读旧书还可以回首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教训,思考人生,考生对主旨的把握的确是很到位的。语言上也显得厚重,深沉,显示出一个爱思考、爱钻研的考生独有的素质,深得阅卷教师的喜爱。例如:“重读旧书,特别是一本好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记忆的回归,毋宁说是对于情感的再一次冲击,这种情感的冲击一般是第一次读最为强烈,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新的感觉。”结尾深化了主题。结构清晰,层层深入。

真诚也就是真心诚恳,不说谎,表里如一的意思。人人都喜欢真诚的人,而讨厌虚伪的人,我也不例外。但有人认为真诚是绝对的,不管对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诚。这个观点,粗一看,有道理,细一琢磨,有问题。

你想呀,当年日本鬼子大举侵犯我国的时候,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坚守真诚待人的原则,死守着“别人对我不仁,可我不能对他不义”的古训,那么还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所以说真诚不是绝对的,其码对敌人就不能真诚,而应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也许有人会说,对敌人是不能真诚,那么对朋友呢,总应该是绝对的真诚吧!依我看,也不尽然,那得看情况。如果您的朋友得了不治之症,您真诚地对他说明了实情,会怎么样呢?也许会加快他的死亡,这是您愿意看到的结局吗? 也许又有人会说,对朋友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诚,那么对自己的亲人呢,这总应该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诚吧!依我看,也不尽然。请您想一想,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代表东吴向刘备讨还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是怎么做的?他先让刘备拒绝,然后自己代兄哭求,刘备才假装答应先还给东吴三郡,并让诸葛瑾带着书信去找关羽,而关羽明白刘备及军师的用意,说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硬是不给,弄得诸葛瑾空手而归。

诸葛亮对刘备是真诚的,可对他的亲哥哥就不够真诚了。这也无可厚非,各为其主吗!由此可见,真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亲人的利益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则应该选择对集体和国家真诚。 再者说了,你自己就没有一点隐私?你希望他或她百分之百的了解您?在任何人面前都做个透明人?你愿意把您以前所做的各种傻事去到处传播吗?所以说,绝对的真诚是没有的,如果有的话,你也就不存在了。 总而言之,真诚是相对的,待人真诚要看对象,还要看情况。

赏析: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作者紧扣“真诚”这个话题,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接着摆出三个强有力的事实,将对方的论据驳倒,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驳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屈原曾说:“何方圆之能周兮?”提出的正是方与圆难以相合的道理。反观社会,园瓶,方盒,方圆之用,各得其妙。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人生的几点智慧。

人生中,“方”是一个人的棱角,是一个人的个性,人人因方而不同。“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圆”让我们藏其锋芒,在与别人相处时减少“摩擦”。而我们只有融合方圆之道才得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

有人曾说:“方圆齐用,功效俱呈。”处于青年时代的我们却常显刚烈有余而圆润不足,不懂处世之道常让青年人在社会浪潮中屡遭打击。因而作为青年人,我认为要适当收锋芒,提升自己处世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包容打造“圆”的基础。青年人激情澎湃,追求个性、探寻独立也为时代所需要。但青年人的胸怀却难以容下自己的激情。而成大事者,未有无宽广胸怀者。曹操容下许攸,成就官渡之战的辉煌;蔺相如宽容廉颇,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有人说:“要想自己被社会包容,就要有包容社会的肚量。”青年刚迈入社会,难免会对社会的种种弊端怒不可遏,但如果我们能退一步,多宽容一些,是不是就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呢?

心静如止水,用冷静作为圆的润滑剂。刚烈而又易激动是青年人的一大特色。激动往往使我们失误,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保持冷静是青年人与世相处的另一个好方法。冷静使我们保持清醒,似隔热层对于火箭,缰绳对于骏马,能束缚住情感,使情感不至于失控。这样当我们遇到社会不公时,就不至于让情绪成为与社会相处时的摩擦力。

我并不是只看重圆,方圆合一,方显人生智慧。只是在我看来,方是每个青年人本来具有的,而如何做圆正是我希望所有同龄人去学的。因而我想说:“把心放宽一些吧,何必要让一些小事折磨你美好的心灵呢?保持冷静吧,日本又拜神社,砸汽车岂能解决?城管凶悍,打人又有何用?”冷静、包容是成圆之道。

让我们一起融合方圆,功用信俱呈,显出智慧吧!

相关数据直接在你们学校的图书馆里,或者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里找你们学校有的数据库,就可以了,最好是找核心期刊,普刊的话作用比较小,直接找论文参考也可以,但是要防止雷同比率哦! 论文要想写好,写出色,先确定题目,一定要和老师商量,因为你喜欢的并不一定是老师喜欢的,然后把要写作的论点确定了,然后再找资料选择论据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最后给老师列个大纲看一下确定框架,同意了在开始着手写。 你的论文准备往哪个方向写,老师认可同意了吗? 你学校对你论文还有什么要求?例如字数,排版格式等? 你如果需要什么参考资料和范文我可以提供给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以下总结几点技术上的经验,未必是对的(对其他方向的可能还是错的),但或许对后面几级的师弟师妹有参考作用。 拟写论文写作提纲,首先必须了解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成。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以下项目构成:(1)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内容的标示性语句。论文作者为论文拟定标题,一般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这样,论文的标题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揭示课题的标题。这类标题所反映的只是文章所要证明的问题,而不涉及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论文标题多为揭示课题的标题。另一种是揭示论点的标题。这类标题直接反映作者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说标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概括。揭示论点的标题虽然不如揭示课题的标题用得那么普遍,但也应当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标题形式。除了上面两类单行标题之外,学术论文还经常使用双行标题。有的双行标题中的正标题标明论点或与论点有关,副标题着重揭示课题或与课题有关。作者在编制写作提纲时所拟定的标题,既可能就此便被确定下来,最后成为文章的标题,也就是说,写作提纲中的标题同论文定稿后的标题完全相同;也可能要经过加工、润色,才能用做文章的标题,提纲上的标题同论文定稿后的标题有所不同;甚或在起草、修改文章时,随着认识的深化和文章内容的调整,作者感到标题也需要重新考虑,最初拟定的标题同最终确定下来的标题完全不同。(2)观点句观点句也叫论点句或主题句,简单地说,所谓的观点句就是概括全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的语句。把文章的基本观点写在提纲中,落实到书面上,不仅有利于观点的进—步梳理和明确,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写跑题”,因为观点句会时时提醒、限制作者,使作者牢记文章的中心之所在。观点句不是论文提纲的必备项目,但内容比较复杂的论文一般应当写出观点句。(3)内容纲要内容纲要是论文写作提纲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要以分条列项的形式把论文正文部分的构成状况如实地反映出来。内容纲要常见的写作形式为:一、大的部分或大的层次的论点(一)段的论点…………1.段内层次的意思…………(1)材料…………二、同上三、同上…………写作提纲中的内容纲要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关系图,编写内容纲要,绝非简单地罗列各级论点与各种材料,而是要设置出一个能够包容全部观点及主要材料的逻辑框架,并使观点与材料在这个框架中都能得到一个最为恰当的位置。内容纲要大都从大的部分写起,即先写出大的部分或大的层次的论点,然后是该部分或该层次内的中项目,最后是中项目中的各个小项目。而在依照内容纲要起草论文时,则要从小的项目着笔,从一个部分的小项目再到另一个部分的小项目,渐次完成全文。内容纲要是由各级项目构成的,项目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式写法,即以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一种是句子式写法,即以语意完整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两种写种各有利弊,前者简洁,但别人不易看懂,甚至过一段时间之后,作者本人也会有不解之处;后者具体,但中心不够突出,不便于触发思考。拟定提纲究竟采用哪种项目写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论文写作时间的长短、论文内容的繁简等等)和个人习惯而定。写作提纲的编制,标志着起草论文前的准备工作的结束,接着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论文的起草阶段了。 毕业论文怎么写?首先要弄明白作格式,其次是选题,再次是确定立意,最后是材料搜集和写作。 二、毕业论文选题 你可以到百度上搜一搜与你相关的学科论文题目,你会从中获得很大启迪。 三、毕业论文立意你可以在比较中找到别人还没说到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立意方向。 四、材料搜集 就是搜集能证明自己立意的素材。可以通过图书搜集,也可以通过百度查找。 五、毕业论文写作 要注意格式正确,用语规范,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我主要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高级老师职称论文篇二 浅谈初中语文老师的教育教学 三年的朝夕相处。我带的07--10届学生们已经各奔东西了。回想三年来的耕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要走出我的视线了,而我又要迎来新的一轮学生。不能停歇,也不能叹息,我只想 总结 经验 教训,让自己在以后的语文 教育教学中做得更好,也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给读我 文章 的人以思考和启迪。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教给学生 语文知识 ,还应该把语文教育教学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成为学生理解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为能够担当建设社会的身心健康的真正人才。 从接受这一班学生起,我就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重要,想要带领学生学好语文,应该做到教书先育人。我的学生们对我非常尊重,能够赢得学生的这一份尊重,我想这主要得力于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是呀,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但是对待问题的看法是多么幼稚呀!为此,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没有讲语文课本。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人生教育。还记得,第一个星期,我讲了大概十节课,并且写了教案,第一节课我首先讲了人生理想,课的题目是《人,为什么活着》;第二节课,我讲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演变史开始讲,讲到我心目中的师生关系,并且要求学生讨论。第三节课,我讲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并且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第四节课,我介绍了自己,并且要求学生们作 自我介绍 ,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当众发言的机会,所以我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一定要有与人交流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做,在我们这样的(生源双差)的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甚至是当众说话的能力确实是当务之急。紧接着,我把学生拉到操场上,让学生学会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地站立,让学生体会到意气风发的快乐。虽然第一个星期我们没有学习语文课文,但是我的学生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品尝到了长大的味道,至少我让他们开始思考长大应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总是利用班会时间,平等的与学生交流,讲述教师工作的不易,讲述人生的意义,讲述生命的珍贵……在我的絮叨之中,我不能确切地知道我的学生听进去了多少,但是,这一届学生在三年之中几乎没有和科任老师发生过火的矛盾冲突,并且很多科任老师反映说我们班的学生比较尊重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很有必要总结一下,制定出更切实可行、深入细致的计划,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看新闻,知道了传销这种害人的组织,可是,传销组织者洗脑的技术让我惊叹不已,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了,在这个尊重人权的社会里,不能体罚、强制的时代,给学生洗洗脑,让他们接触正面的思想,教会他们思考是多么重要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让我的话能更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我的学生人人都是阳光少年。 另外,我认为蹲下身子看学生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也很重要。 带这一届学生时,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平常心,试着蹲下身子看学生,不用我的思维模式看学生。 在生活中,我尽量想一想自己十几岁时的思想,放宽要求,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学习之余,指导学生搞演唱会、成立联谊会,让学生青春的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当我这样想并且这样做的时候我不再讨厌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我一般情况下也都能谅解,我能感受到学生是可爱的,所以我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发火的度,学生不是成人,对于他们,我不会用鄙夷的目光斜视,因为他们是孩子。当然即使如此,我也不会放过学生犯的错误,可能是职责使然,我仍然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因此我走不进学生的心理,学生对我总是敬而远之。我曾经试着让自己更可亲一点,可是不行,我想,如果我能更可亲一点,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会处的更融洽,学生应该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亲切、宽容,这是多么重要的呀。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 作文 教学应教会学生先做人后作文。教学生写作文的确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在如何教学生写作文这方面,我曾经下功夫研究过,我认为目前来说,我实行的办法还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没有感情文章就犹如没有灵魂,因此教学生写作的关键是教学生做人。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没有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学生就写不出好的作文来。当然写作技法并非没一点必要,只不过,积累材料更重要。说到这儿,我就好像又回到了开学之初,我为什么教学生先学做人?做人是人生活的根本。当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我经常要求学生在我规定的特定情境中感受生活,这样平时会在学生眼皮子底下悄悄溜走的生活情景活生生的再现在学生的笔下,有了米,做饭就好做的多了。 作文教学,我还提倡学生写真情实感,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曾经我为学生寻找下锅的“米”,带着学生开讨论会,开 故事 会,拔河比赛,登山,看雪景……活动之后,谈感受,写作文,写过之后在班里念一念、评一评,不会写的听完之后写,写得不好的听完之后改。这样学生就把活泼泼的“源头活水”注入作文之中! 我要坚持这种有用的作文形式,坚持让学生做一做、谈一谈、写一写、改一改,放低要求,紧扣生活,写活细节,以真心写真情,以真情打动人。 写 日记 也是一种好的形式。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我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开辟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写日记,提供给学生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愉快的写,高兴的做。具体的说,我就是在每天的语文课堂上抽出二十分钟给学生提供素材,关注学生的生活,降低作文的要求,不拘形式,让学生写出感动自己的话语。在写作中,可以逐步提高要求,要求写作与练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以“我手写我心”的快乐,把写作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语文教学不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吗?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在写的过程中体验学语文的快乐,在写的过程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当然,技法的指导也重要,在解决了“米”的问题之后就开始解决形式的问题,“文无定法”,基本形式很好学,这些技巧性的问题可以放在阅读教学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进行。单纯教学作文技法是无意义的事情。技法的指导也可以放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用的时候学,效果一定好。 这三年教学中也有许多失误,尤其是最近看了一些名师、专家的讲述,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注意、改进的地方特别多,我想在此 总结出来,让自己在以后的教与学 的道路上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看了“高级老师职称论文要求 范文 ”的人还看: 1. 高级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2. 中学教师职称论文要求例文(2) 3. 老师副高级条件职称论文 4. 高级教师职称论文作品 5. 职称论文范文

1.字数首先,我们要知道论文查重检测系统不同,它的检测标准、检测准侧和检测方式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不过就算有差异,它们之间也是有相同点的。这个相同点就是,如果一篇论文当中,有连续13个字符,与使用的论文查重检测系统中的数据库里的论文内容完全相同的话,就会被认定为抄袭内容,就会被系统标红。由此看来,论文查重检测是十分严格的,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2.段落和格式我们在岁论文进行查重检测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已经写好的内容论文上传。我们需要将论文内容全部复制到检测系统中,要么就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传到系统里进行检测。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我们直接复制粘贴论文内容进行检测,会不会影响到论文的查重率?因为系统进行检测的时候,只检测你的文字部分,所以复制粘贴的内容只要没问题的话,是不会影响到你的论文重复率的。

图灵论文答辩

就是我啊冯·诺依曼1903年12月28日生于匈牙利,1957年2月8日死于美国。我想知道计算机的人一定对他不会陌生,它可以称为计算机之父了,现在我们面前计算机内采用的体系结构就是以他的命名的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小时就十分聪明,6岁时就能够心算8位数字的除法,它在匈牙利接受了他的初等教育,并于18岁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在1925年取得化学文凭后,他把兴趣转向了喜爱已久的数学,并于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它在集合论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30年他应邀访问普林斯顿大学,这所大学的高等研究所于1933年建立,他成为最早的6位数学教授之一,直到他去世,它一直是这个研究所的数学教授。后来他为成为美国公民。1936到1938图灵(另一位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冯·诺依曼邀请图灵当他的助手,可是图灵钟情于剑桥而未能如冯·诺依曼所愿,一年后,二次世界大战使图灵卷入了战争,1934年图灵曾经发表的论文"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不可不提,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通用机的概念,冯·诺依曼应该知道了这个思想,至少后来他是不是应用了这个思想却不得而知。冯·诺依曼迅速发现了这种后来被称之为计算机的通用机器的用处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一个摆设,因为战争的原因冯·诺依曼开始接触到许多数学的分支,使他开始萌生了使用一台机器进行计算的想法,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第一台计算机ENIAC有他的努力,可是在此之前他碰到的第一台计算机器是Harvard Mark I (ASCC)计算器。冯·诺依曼有一种非凡的沟通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科学家之间担任一个中介者的角色,虽然这些科学家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冯·诺依曼建造的机器名为IAS机,一些由国家实验室建造的计算机不过是IAS机的复本而已。战后冯·诺依曼继续致力于IAS机的开发工作,并帮助解决氢弹研制中的计算问题。在他死后,它在计算机界的名声并不大,以至于他的传记作家对他在计算机上的贡献也只一笔带过。

前些日子拜读了一下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合著的《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然当时并没有记录心得的习惯,因此时间一长,书中所讲的很多知识以及自己从书中所学到的许多知识便有些遗忘了。今日趁着刚刚过完周末,自己的身心还未完全收回的情况下,决定重新拾起这本书,并将其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笔录成文,以防他日遗忘。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汇聚了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经验和体会,并引用了大量形象而具体的案例,旨在帮助大家踏上科学研究的成功之道。全文以“如何做研究”为主题进行展开,共分为八个章节。下文将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予以概述。

第一部分:什么是研究?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的本质在于两点:创新性和影响力。创新性即以前不为人所知,尚未为人所用,影响力即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和便利,只有二者合而为一,才能构成研究,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研究者还是非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区别,并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等称之为研究者,他们以“研究”为职业生涯;而销售人员,以讲课为主的教师,医生等并不能称之为研究者,除非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具有创新性且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第三部分:研究者的生活。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任务:1、探索构思新的想法;2、将想法付诸实践,检验其可行性;3、将研究过程撰写成文并提交给学术期刊、会议等媒介进行发表;4、评审其他研究者的论文;5、管理学术期刊的运转,组织学术会议;6、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与其他研究者讨论、交流;7、申请经费;8、指导研究生的研究;9、上课;10、行政工作;11、申请专利以及技术转让。

第四部分:研究者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1、 激情、专注、热情和兴趣 ;2、 好奇心和创造性 ;3、 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考 ;4、 冒险精神 ;5、 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勤奋 ;7、 表达和沟通能力 。

第五部分:以研究为生涯的利与弊。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他们自己认为的研究生涯的利与弊。“利”的方面:1、较高的事业满意度;2、受保护的研究环境;3、相对来说不错而稳定的收入;4、受到社会的尊敬。“弊”的方面:1、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2、漫长的“热身”时间;3、相对较窄的职业选择范围。

第六部分:如何成为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大多数的研究者的研究事业起于博士阶段。

第七部分: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区别。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一下他们认为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一些区别,并且说明没有办法完全划分出一道分界线用于区分二者。

第八部分:如何找到合适的导师?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几点选导师的建议:1、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是否与你一致;2、指导理念和风格是否符合你的口味;3、经费是否充裕;4、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人际网络是否广阔;5、在学术上的表现如何。

第九部分:拿到博士学位需要多久?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 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你要具备先知先觉能力以及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发表论文的效率。

第十部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生。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三种研究典型的研究生:1、博士研究生A,善于学术研究,计划做教授;2、博士研究生B,善于实验性研究,计划到公司的研究部门工作;3、博士研究生C,擅长工程和工业应用,计划创业。

第一部分:第一目标—成为最好。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博士生毕业答辩之后,其应该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且其研究工作应该要成为领域内新的风向标。此外作者认为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将精力集中于一个研究课题,然后深入研究,而糟糕的博士论文有两种:1、“课题游击战”,即涉猎多个领域,却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当前领域的最高水准;2、升级版的“课题游击战”,虽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小小的成就,但是这些并不足以让其立足于一个领域,更谈不上成为领域的风向标了。

第二部分:第二目标—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认为 作为一名博士生,要尽快学会成长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

第三部分:通往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1、探索、挖掘新的想法;2、严谨做研究;3、撰写、发表顶级论文。并且阐述了这三个要素是一个多层迭代和循环的过程,此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毕业。

第四部分:通往博士帽的几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攻读博士期间几个关键性的阶段:1、达到学分要求;2、通过博士资格考试;3、通过博士开题答辩;4、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第五部分:目标之外的那些事。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博士生涯中除了做研究这条主线之外,其它的一些事情,比如学英语、当助教,娱乐休闲等等。并且提醒读者, 攻读博士期间,在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主要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研究上 。

第一部分:头一年。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名博士生在第一年应该做的事情。首先上课是重点,然后在选课时尽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在课程之余,如果对某领域感兴趣,作者建议:1、找导师约谈,告诉其你的兴趣所在;2、阅读与该领域感兴趣的最新综述文章;3、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4、阅读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5、尝试写一篇综述文章。

第二部分:文献检索。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文献检索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1、寻找高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2、寻找影响因子高的论文;4、多加留意本领域资深研究者;5、善于使用学术搜索引擎。

第三部分:如何阅读学术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对阅读学术论文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快速浏览一遍论文,对于研究内容、假设条件、主要想法以及解决方案做大致了解,然后再次从头阅读一遍论文,细致地推敲论文内容,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从中挖掘出一些新的想法,再尝试着深入研究如何超越该研究者的工作 。然后,作者给出了一张图(见下图),此图中介绍了一篇论文中哪部分应该花费时间去阅读,哪部分应该略读,哪部分应该略过。最后,作者提出阅读论文应该只需花费30%的时间,而另外70%的时间应该用于 批判性、创造性思考 。 批判性是指“找碴儿”,如作者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缺陷,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寻找到更好、更新和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

第四部分:发掘新想法。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如何寻找到研究的灵感和新点子。首先作者 不建议从未来展望中寻找新点子 ,因为作者认为原论文的作者有可能已经开始在做了,因此很难赶上原作者的步伐,另外会很容易受到原作者的文字所束缚,仍然不具备产生新想法的能力。然后作者建议在阅读论文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接着作者提到了 “头脑风暴” 的方法,即几个人畅所欲言,不分对错,相互启发,群策群力。最后作者提到产生新想法的一个来源是要大胆,即想法完全异于旁人和前人,且要尽量避免明显的推广式扩展。此外,作者认为 找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之,比找到一个较小的、对已有解决方案的改动要好很多 。

第五部分:从想法到毕业论文课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对选择博士课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研究课题要有热情和兴趣;2、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即做自己擅长的事情;3、考虑课题的新度和热点;4、结合导师的洞察力和看法;5、考虑自己的职业倾向。

第六部分:我的博士研究对路吗?在这一部分,作者对博士课题的选择是否合适给出了一些建议:1、尽快作出一些研究工作投出去,听听同行评议的看法;2、经常与导师和学长进行讨论,听听他们的看法;3、与同领域的研究者互通邮件讨论你的想法;4、参加会议时,主动与研究者交谈,聊聊你的研究课题和想法;5、查找、阅读其他人的博士论文,与自己的工作进行对比。

第七部分:尽早制定毕业论文的蓝图。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应该在博士二年级快要结束时,制定自己的博士论文蓝图,然后时刻以蓝图为中心展开研究。

第八部分:论文有条,想法有序。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要大量阅读论文,做笔记,然后有条理地管理论文。

第一部分:研究过程概览。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研究的全过程:1、为自己确立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2、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3、进行理论和实验的反复推敲;4、若3成立,则结束,否则继续2和3,直至3成立。

第二部分:格雷准则。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的条件—格雷准则:1、明显的益处;2、描述简单;3、尚不具备明确的解法;4、解决方案具备可测试性,大问题可以拆分成多个子问题,能观察到每个子问题的进程。另外,作者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另外一条:要确保研究中数据获取的可靠性以及足够的数量。

第三部分:棋盘法。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种寻找研究课题的方法:棋盘法,即将横轴代表相应的研究领域用到的不同方法,纵轴代表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接着根据文献调研结果,往中间放“棋子”—论文,若发现棋盘上有些格子空空如也,那便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表明目前还没有多少人研究过。

第四部分:展开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整个过程。首先要清楚而具体地表述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然后开始做实验(选取、采样数据,选择评价方法和对比实验等),最后“看图说话”,阐释清楚每一张图表的意义。

第五部分:建立个人品牌。在这一部分,作者希望研究者可以在棋盘(棋盘法中的棋盘)中间找到一块空白区域,一旦找到,便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品牌,当填补完这些空白之后,便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此时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了。

第六部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区别,即实验型研究是实验在先,理论在后而理论性研究则与之相反,并且作者以瓦里安特提出的“概率近似正确”(实验型)和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理论性)为例,讲解了它们的区别。最后作者提到在研究中,理论和实验技能都不可或缺。

第七部分:团队协作,跨学科研究。作者这一部分鼓励大家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并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要么出版,要么出局。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 建议研究者发表少而精的论文,而不是发表一大堆平庸的论文 ,其次作者介绍了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及H因子等学术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有那么难吗?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顶级期刊和顶级会议的论文录取率较低,因此投稿难度较大,并且告诫研究者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进行一稿多投(这样可以增加论文录取率),因为一稿多投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且会损坏声誉。

第三部分:优秀的论文怎么定义?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评审者对一篇论文打分的标准(不同期刊或会议可能会略有不同):1、 研究工作和实验是否新颖 ;2、 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力 ;3、 论文所用技术方法是否正确、可行 ;4、 论文书写是否清楚明白 ;5、 论文是否应该录用 ;6、 你对自己的评审是否有信心 。接着,作者强调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常识:1、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准确;2、切记不要照搬别人论文的句子;3、尽可能详细地讲述研究工作。

第五部分: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作者在这一部分大概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的职责。

第六部分:写给导师们—如何高效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两种方式:1、循序渐进式的指导适合一对一的指导;2、召集所有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修改论文适合一对多的指导。

第七部分:是投会议还是期刊?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投会议还是期刊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八部分:会议和期刊分别是是如何评审论文的?作者分别介绍了一个会议和一个期刊审阅论文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第九部分:作者的选择和排序以及SCI和EI检索。作者给出了一篇论文作者的选择和排序的建议,以及SCI和EI检索的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误区一—“我的论文明显很棒啊!”。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撰写论文时,应该着重强调研究工作的新颖性以及影响力,但不能夸大其词,且尽可能在论文中提供支持你的论点的证据。

第二部分:误区二—“读懂我的论文是你(审稿人)的责任”。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论文应尽量写得清楚简单。

第三部分:10/30检测法。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检验一篇论文写作是否合格的“10/30检测法”,即对于一般评审者来说,是否可以在10分钟之内搞清楚你的研究问题、主要贡献,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在30分钟内理解你的研究工作,并作出录用或拒稿的决定。

第四部分: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篇论文每个部分应该如何来撰写,并给出了一些实例。

第五部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以及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论文写作技巧。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写作技巧;1、使用特定词来提示读者;2、通篇使用少量且一致性的词语;3、尽早使用实例,贯穿全文;4、视觉化表达;5、写清动机,解释论证;6、自问自答;7、多次强调关键点;8、前后呼应;9、论文格式。

第七部分:其他误区和错误。作者在这一部分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

第八部分:中国学者在论文的英文写作方面易犯的错误。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中国学者经常犯的英语语法错误:1、丢失冠词 a (an), the;2、表达不精确;3、中式英语;4、非正常断句;5、非正规写法;6、非正规缩写;7、非句子的组成部分;8、太多花哨的格式。

第九部分:总结。作者在这一部分对论文写作方面的技巧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强调了论文写作的两点目的:1、提出论点,越严密越好;2、简明扼要地阐述论点和结果。

第一部分:论点和博士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点应该是陈述一个假设或者一项声明,而博士论文则是将你的论点/论点的产生、现状及其他研究者对此论点给出的解决方案,与你自己的解决方案等内容条理清晰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架构清晰、思路清楚的论文文档。一篇博士论文应该包括支持所提出论点的所有证据以及你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作者在这一部分总结了两种博士论文组织和撰写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将中心论点按照“棋盘法”分解成多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均有相应的介绍、现有的解决方案和你提出的解决方案。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一堆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找出与博士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

第三部分:论文答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下博士答辩的过程。以及给出了一些应对博士答辩的建议。

第一部分:某大学教授的一天。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某位大学教授的一天(不知道是凌教授还是杨教授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教授的一天):1、7:00 am 起床,吃早饭以及回复一些邮件;2、8:00 am 健身;3、8:30 am 去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并且备课;4、9:00 am 上课;5、10:30 am 若学生课堂上有疑问,可以邀请他们到办公室继续讨论;6、11:00 am 参加委员会会议;7、12:00 pm 午餐;8、1:00 pm 出席学生的答辩;9、3:00 pm 小组例会;10、4:30 pm 参加研讨会;11、5:30 pm 撰写基金申请;12、6:30 pm 回家,与家人共度晚餐;13、8:30 pm 修改、审阅论文;14、10:30 pm 为出席学术会议预定行程。

第二部分:申请研究经费。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经费的类别,然后给出了申请经费时的建议,最后列出了评审项目申请书时的一些负面意见。

第三部分:技术转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技术转让的三种方式:1、授权,即在法律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指导下,授权相关公司使用此技术;2、申请专利;3、创办一家孵化公司。

第四部分:结束语。作者在这一部分对全书的内容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科学研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研究问题产生一些启迪。

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全文概述写了一下,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带给自己的一些启迪和感悟:

1、自己目前已经是个博士研究生,因此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算爬着也要走完。

2、从这本书中了解了成为一名博士生的终极目标是:成为 最好 和成为 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本人认为越早独立越好,不要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多数的想法都应该是自己在不停的试错中找到的。当然,有导师一起讨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即使有时候有些意见未必可行,但是可以向导师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验失败过程以及汲取一些导师的建议,会给接下来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信心。对于一些很不幸没有导师指导的小伙伴来说,最好的讨论方式便是找与自己做同一个方向的师兄或者师姐进行讨论。对于最不幸没有任何人讨论的小伙伴来说,也不要抱怨任何事情,因为事已至此,只能自己尽快独立,或者通过互联网与他人进行讨论。我个人认为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减轻科研压力的方式,有时或许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但是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他人身上 ,因为即使是本领域深耕多年的大牛也未必可以找到一种解法很快便成功了,应该都是经过不停的试错,修改想法而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的。因此,一定要养成凡事靠自己的习惯,这点真的非常重要,到研究的最后可能会发现真正能帮上自己的还是自己。

2、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研究的本质,即创新性和影响力。这既要求研究成果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又要求研究成果要能对世界产生影响,哪怕只是十分微小的影响。希望自己加下来也可以作出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吧!

3、再一次意识到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这个能力不仅在《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中提及到,在这本书中也是反复被提到。沟通,表达和写作应该是一名精英人士必备的条件,当然可能也有很多人这种能力并不是很强也成功了(国内的成功人士中较为常见)。但是这种能力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在美国的顶尖名校中,大部分的精英人士都是掌握这种能力的佼佼者,反观我们国内,可能是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应该很多中小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中国人也在不断增强),导致很多人这种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我们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还要多像外国人学习,这是除却自己学术能力之外的加分项。

4、在做博士课题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在一个研究领域,然后做到最顶尖,而不应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找到一个领域,然后对该领域进行深入钻研,在博士毕业之时,可以在该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我个人认为这便算是一名合格的博士了,已经对得起博士这个头衔了。

5、从这本书中了解了一篇论文的全部审稿过程(会议和期刊),看到了自己还未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之前也投过一些期刊和会议,对评审如何审阅论文并不太了解,通过这本书大概了解了一下评审的整体流程,开阔了一下自己的视野。

6、做论文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论文应该少而精,切勿多而滥。有些人可能迫于毕业压力,无奈发表一些不是很好的论文,这种事情应该尽量避免,这应该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当自己还有机会可以作出比较好的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作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去发表一些平庸的论文。另外,科研刚起步时,也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先发表一些并不是顶级的论文作为跳板,之后在发表一系列顶级论文。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拥有顶级论文吧!

7、批判性阅读,创造性思考。希望以后自己在阅读论文时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达到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读、多练。

8、文章中讲解了很多干货,比如,怎样阅读学术论文,怎样寻找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怎样写作,怎样答辩,怎样进行技术转让,等等。个人认为在自己的实践中要经常性的回顾这些知识,反复使用,最后达到烂熟于心、应用自如的境界。

这篇文章是自己写的第二篇读书心得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相对来讲这次好写了一点,用的时间也少了一些。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继续坚持写读书心得吧,不过估计最近一段时间应该都没有时间再写了吧。接下来自己也要收一收心思,沉下心来再去做一篇新的研究工作了,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研究生涯中一切顺利!

~与诸君共勉

熟悉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人大都知道,美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可是,数学史界却同样坚持认为,冯·诺依曼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在遍历理论、拓扑群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算子代数甚至被命名为“冯·诺依曼代数”。 物理学家说,冯·诺依曼在30年代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已经被证明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经济学家则反复强调,冯·诺依曼建立的经济增长横型体系,特别是40年代出版的著作《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使他在经济学和决策科学领域竖起了一块丰碑。无论史学家怎样评价,美籍匈牙利裔学者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都不愧为杰出的全才科学大师。人们至今还在津津乐道,这位天才人物的少年时代,竟请不到一位家庭教师……事情发生在1931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位犹太银行家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要为他11岁的孩子招聘家庭教师,聘金超过常规10倍。布达佩斯人才济济,可一个多月过去,居然没有一人前往应聘。因为这个城市里,谁都听说过,银行家的长子冯·诺依曼聪慧过人,3岁就能背诵父亲帐本上的所有数字,6岁能够心算8位数除8位数的复杂算术题,8岁学会了微积分,其非凡的学习能力,使那些曾经教过他的教师惊诧不已。父亲无可奈何,只好把冯·诺依曼送进一所正规学校就读。不到一个学期,他班上的数学老师走进家门,告诉银行家自己的数学水平已远不能满足冯·诺依曼的需要。“假如不给创造这孩子深造的机会,将会耽误他的前途,”老师认真地说道,“我可以将他推荐给一位数学教授,您看如何?”银行家一听大喜过望,于是冯·诺依曼一面在学校跟班读书,一面由布达佩斯大学教授为他“开小灶”。然而,这种状况也没能维持几年,勤奋好学的中学生很快又超过了大学教授,他居然把学习的触角伸进了当时最新数学分支——集合论和泛函分析,同时还阅读了大量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学会了七种外语。毕业前夕,冯·诺依曼与数学教授联名发表了他第一篇数学论文,那一年,他还不到17岁。考大学前夕,匈牙利政局出现动荡,冯·诺依曼便浪迹欧洲各地,在柏林和瑞士一些著名的大学听课。22岁时,他获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师文凭。一年之后,轻而易举摘取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柏林当了几年无薪讲师后,他转而攻向物理学,为量子 力学研究数学模型,又使自己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占据了突出的地位。风华正茂的冯·诺依曼,靠着顽强的学习毅力,在科学殿堂里“横扫千军如卷席”,成为横跨“数、理、化”各门学科的超级全才。“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28年,美国数学泰斗、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维伯伦教授()广罗天下之英才,一封烫金的大红聘书,寄给了柏林大学这位无薪讲师,请他去美国讲授“量子力学理论课”。冯·诺依曼预料到未来科学的发展中心即将西移,欣然同意赴美国任教。1930年,27岁的冯·诺依曼被提升为教授;1933年,他又与爱因斯坦一起,被聘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第一批终身教授,而且是6名大师中最年轻的一名。在冯·诺依曼的一些同事眼里,他简直就不象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他们评价说:“你看,琼尼的确不是凡人,但在同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之后,他也学会了怎样出色地去模仿世人。”冯·诺依曼的思维极快,几乎在别人才说出头几句话时,就立即了解到对方最后的观点。天才出自于勤奋,他差不多天都工作到黎明才入睡,也常常因刻苦钻研而神魂颠倒,闹出些小笑话来。据说有一天,冯·诺依曼心神不定地被同事拉上了牌桌。一边打牌,一边还在想他的课题,狼狈不堪地“输掉”了10元钱。这位同事也是数学家,突然心生一计,想要捉弄一下他的朋友,于是用赢得的5元钱,购买了一本冯·诺依曼撰写的《博奕论和经济行为》,并把剩下的5元贴在书的封面,以表明他 “战胜”了“赌博经济理论家”,着实使冯·诺依曼“好没面子”。另一则笑话发生在ENIAC计算机研制时期。 有几个数学家聚在一起切磋数学难题,百思不得某题之解。有个人决定带着台式计算器回家继续演算。次日清晨,他眼圈黑黑,面带倦容走进办公室,颇为得意地对大家炫耀说:“我从昨天晚上一直算到今晨4点半,总算找到那难题的5种特殊解答。它们一个比一个更难咧!”说话间,冯·诺依曼推门进来,“什么题更难?”虽只听到后面半句话,但“更难”二字使他马上来了劲。有人把题目讲给他听,教授顿时把自己该办的事抛在爪哇国,兴致勃勃地提议道:“让我们一起算算这5种特殊的解答吧。”大家都想见识一下教授的“神算”本领。只见冯·诺依曼眼望天花板,不言不语,迅速进到“入定” 状态。约莫过了5分来钟,就说出了前4种解答,又在沉思着第5种……。青年数学家再也忍不住了,情不自禁脱口讲出答案。冯·诺依曼吃了一惊,但没有接话茬。又过了1分钟,他才说道:“你算得对!”那位数学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离去,他不无揶揄地想:“还造什么计算机哟,教授的头脑不就是一台‘超高速计算机’吗?”然而,冯·诺依曼却呆在原地,陷入苦苦的思索,许久都不能自拔。有人轻声向他询问缘由,教授不安地回答说:“我在想,他究竟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听到此言,大家不禁哈哈大笑:“他用台式计算器算了整整一个夜晚!”冯·诺依曼一愣,也跟着开怀大笑起来。冯·诺依曼对科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当然是在计算机领域。1944年仲夏的一个傍晚,戈德斯坦来到阿贝丁车站,等候去费城的火车,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向他走过来。来者正是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冯·诺依曼。天赐良机,戈德斯坦感到绝不能放过这次偶然的邂逅,他把早已埋藏在心中的几个数学难题,一古脑儿倒出来,向数学大师讨教。数学家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耐心地为戈德斯坦排忧解难。听着听着,冯·诺依曼不觉流露出吃惊的神色,敏锐地从数学问题里,感到眼前这位青年身边正发生着什么不寻常的事情。他开始反过来向戈德斯坦发问,直问得年轻人“好像又经历了一次博士论文答辩”。最后,戈德斯坦毫不隐瞒地告诉他莫尔学院的电子计算机课题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冯·诺依曼真的被震惊了,随即又感到极其兴奋。从1940年起,他就是阿贝丁试炮场的顾问,同样的计算问题也曾使数学大师焦虑万分。他急不可耐地向戈德斯坦表示,希望亲自到莫尔学院看一看那台尚未出世的机器。多年后,戈德斯坦回忆说:“当琼尼看到我们正在 进行的一件工作时,他就双脚跳到电子计算机旁”。莫契利和埃克特高兴地等待着冯·诺依曼的来访,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这位著名学者的指导,同时又有点儿怀疑。埃克特私下对莫契利说道:“你只要听听他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能判断出冯·诺依曼是不是真正的天才”。骄阳似火的8月,冯·诺依曼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莫尔学院的试验基地,马不停蹄约见攻关小组成员。莫契利想起了埃克特的话,竖着耳朵聆听数学大师的第一个问题。当他听到冯·诺依曼首先问及的是机器的逻辑结构时,不由得对埃克特心照不宣地一笑,两人同时都被这位大科学家的睿智所折服!从此,冯· 诺依曼成为莫尔学院电子计算机攻关小组的实际顾问,与小组成员频繁地交换意见。年轻人机敏地提出各种设想,冯·诺依曼则运用他渊博的学识把讨论引向深入,逐步形成电子计算机的系统设计思想。冯·诺依曼以其厚实的科技功底、极强的综合能力与青年们结合,极大提高了莫尔小组的整体水平,使莫尔小组成为“人才放大器”,至今依然是科学界敬慕的科研组织典范。人们后来把“电子计算机之父”的桂冠戴在冯·诺依曼头上,而不是第一台电脑的两位实际研制者,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莫契利和埃克特研制的ENIAC计算机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它最致命的缺点是程序与计算两分离。指挥近2万电子管“开关”工作的程序指令,被存 放在机器的外部电路里。需要计算某个题目前,埃克特必须派人把数百条线路用手接通,像电话接线员那样工作几小时甚至好几天,才能进行几分钟运算。在ENIAC尚未投入运行前,冯·诺依曼就已开始准备对这台电子计算机进行脱胎换的改造。在短短10个月里,冯·诺依曼迅速把概念变成了方案。新机器方案命名为“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英文缩写EDVAC。1945年6月,冯·诺依曼与戈德斯坦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洋洋万言的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电脑体系结构坚实的根基,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现代电脑科学发展里程碑式的文献。在EDVAC报告中, 冯·诺依曼明确规定出计算机的五大部件: 运算器CA、 逻辑控制器CC、存储器M、输入装置I和输出装置O,并描述了五大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与ENIAC相比,EDVAC的改进首先在于冯·诺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储程序”的办法,程序也被他当作数据存进了机器内部,以便电脑能自动一条接着一条地依次执行指令,再也不必去接通什么线路。其次,他明确提出这种机器必须采用二进制数制,以充分发挥电子器件的工作特点,使结构紧凑且更通用化。人们后来把按这一方案思想设计的机器统称为“诺依曼机”。自冯·诺依曼设计的EDVAC计算机始,直到今天我们用“奔腾”芯片制作的多媒体计算机为止,电脑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大大小小千千万万台计算机,都没能够跳出“诺依曼机”的掌心。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当之无愧的“电子计算机之父”。当然,随着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发展,“诺依曼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但冯·诺依曼对于发展电脑做出的巨大功绩,永远也不会因此而泯灭其光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ENIAC研制小组发生令人痛惜的分裂,“内存程序”的机器无法被立即研制。冯·诺依曼、戈德斯坦和勃克斯三人返回了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他们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先期研制出新的IAS计算机(IAS即高级研究院英文缩写)。冯·诺依曼的归来,在普林斯顿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电脑热。一向冷冷清清的研究院沸腾了,大批专业人才仰慕他的大名,纷至沓来,使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一时间成为美国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中心。 冯·诺依曼乘热打铁,着手将他那101页计算机方案付诸实施。1951 年,这台凝聚着他多年心血的EDSAC计算机终于面世,程序储存在机器内部后,效率比ENIAC提高数百倍,只用了3563个电子管和1万只晶体二极管,以1024个水银延迟线来储存程序和数据,消耗电力和占地面积亦只有ENIAC的三分之一。在冯·诺依曼研制ISA电脑的期间,美国涌现了一批按照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的ISA照片结构复制的计算机。例如,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制的MANIAC,伊利诺斯大学制造的ILLAC。雷明顿·兰德公司科学家沃尔(W. Ware)甚至不顾冯·诺依曼的反对,把他研制的机器命名为JOHNIAC(“约翰尼克” ,“约翰”即冯·诺依曼的名字)。冯·诺依曼的大名已经成为现代电脑的代名词。在普林斯顿,冯·诺依曼还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各个科学领域中的问题。他提出了一项用计算机预报天气的研究计划,构成了今天系统的气象数值预报的基础;他受聘担任IBM公司的科学顾问,帮助该公司催生出第一台存储程序的电脑IBM 701;他对电脑与人脑的相似性怀着浓厚的兴趣,准备从计算机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思维;他虽然没有参加达特默斯首次人工智能会议,但他开创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数学学派;他甚至是提出计算机程序可以复制的第一人,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了电脑病毒的出现……1957年2月8日,冯·诺依曼身患骨癌,甚至没来得及写完那篇关于用电脑模拟人类语言的讲稿,就在美国德里医院与世长辞,只生活了 54个春秋。他一生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包括两次获得美国总统奖,1994年还被追授予美国国家基础科学奖。他是电脑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代伟人。

海森堡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976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爱因斯坦和波尔之后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海森堡出生于德国的维尔茨堡,在慕尼黑长大,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早在中学时海森堡就已展现出了他的天赋,老师曾评价说:他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拘泥于表象和细节。后来,海森堡成为慕尼黑的马克斯米里扬天才基金会成员。“世界只在两件事情上还会想到我:一是我于1941年到哥本哈根拜访过尼尔斯·玻尔,二是我的则不准原理”。这是海森堡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的确,由海森堡创立的理论奠定了现代量子物理的基础,它可通过数学计算将每个物理问题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可以测量的量;它阐明了由量子力学解释的理论局限性;它指出某些成双的物理变量如位置和动量永远是相互影响的,虽可测量,但其有效性不可能同时测出精确值等。他的主要贡献,是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海森堡曾在自传中说,1925年5月,他在哥廷根给马克斯伯尔恩当助手时,开始酝酿他的理论。当时,这位23岁的年轻科学家正患枯草热,医生建议他到赫尔戈兰岛休息两周,他就是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事业。他说,那时他根本就不想睡觉,每天用1/3的时间来计算量子力学、1/3的时间攀岩,余下的时间背诵近东国家的诗集。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要让旧理论完全让位于新理论。除散步外,他一直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方式,几天后他终于搞明白,在物理中所观察到的量应当起作用,它可取代传统理论中的量子条件。海森堡的理论公布之后,曾遭到纳粹的猛烈批判。当时的德国结束了其科学黄金时代,最为惨烈的是大批犹太科学家被迫害,致使德国的科学和文化从一流下降到了五流水平,因此海森堡的理论也不断遭到攻击。纳粹把犹太人赶出德国还不算,还要对付“白色犹太人”,即“精神犹太”和同情犹太人的人,即像海森堡之流的名人。正如他的一名同事所说的,只要是他们不懂的东西都是犹太的东西。“很遗憾,当时正是物理将要取得重大突破的大好时机,可惜被政治断送了”。海森堡对此感到痛心。希特勒发动波兰战争时,命令海森堡来柏林,并要他写出核裂变可利用报告。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写了出来,但是,他本人虽然不公开反纳粹,却反对使用原子武器。二战结束后,他积极促进和平利用核能。1957年,他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极力反对德国装备核武器,受到了德国人的爱戴。海森堡不仅对量子力学感兴趣,对艺术和音乐也十分在行。他的研究风格与达·芬奇作画时尽量利用素描、色彩和光线的明暗等手段相似,力求达到客观与主观的协调一致。海森堡对音乐的解释是,音乐如同语言,极具个性化;而物理研究也如同作曲,古典物理犹如巴赫的交响曲。海森堡把物理当成了作曲。不同的时,作曲家使用的是音符,海森堡则使用数学符号。他了解的是物理的自然法则,在其理论的声音里没有游离“音”,在他的证明空间里发出的“音调”是原子法则,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原子理论详细介绍:一. 海森堡的青少年时代 (1901–1924年).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小城乌尔兹堡。1910年海森堡一家迁居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市。他的父亲A.海森堡在慕尼黑大学担任中世纪及现代希腊语言学终身教授。1911年海森堡进入久负盛名的慕尼黑马克希米廉斯中学,并获得巴伐利亚州马克希米廉斯基金会颁发的奖学金。他的外祖父曾任该校校长。海森堡的中学时代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至1919年间他作为志愿者服务于战争后方从事救助工作。1920年海森堡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转入路易.马克希米廉斯大学(即慕尼黑大学)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在大学第一学期海森堡想加入数学家F.林德曼的研讨班,却被拒绝了。他转而选择物理学家A.索末菲作为导师。索末菲教授精通原子理论,引导海森堡进入了新兴的量子论最前沿领域。1922年冬季索末菲带领海森堡来到哥廷根大学聆听物理学大师N.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系列讲座。年轻的海森堡给玻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的师生友谊也从此开始。索末菲为海森堡选定的博士学位研究课题是一个经典难题—湍流。经过深入研究,海森堡提出了一种巧妙独到的解决湍流问题的方案。索末菲对海森堡的才能青睐有加,曾写信给他的父亲A.海森堡称赞道,“你的家庭出了一位物理学与数学奇才”。尽管受到实验物理学家W.韦恩的刁难,海森堡还是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于1923年夏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海森堡受聘于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家M.玻恩的助手。 这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转到了量子理论。经过一年的努力,海森堡在哥廷根顺利通过了申请终身教授职位的资格考试。1924年9月海森堡离开哥廷根,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奔赴他向往已久的理论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 量子力学的诞生 (1924 – 1927年)在哥本哈根访问工作数月后,海森堡于1925年5月返回德国,暂时任教于哥廷根大学。1926年5月他再次访问哥本哈根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讲师和玻尔的主要研究助手。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24至1927年是年轻的海森堡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颠峰期。玻尔与索末菲的半经典原子理论假设电子在围绕原子核的固定轨道上转动。这一理论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解释几个关键实验结果(如光谱的反常拉曼效应和辐射性质)时却彻底失败了。为了克服玻尔-索末菲模型的缺陷,玻恩、海森堡和W.泡利在德国以及玻尔等在丹麦分别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1925年6月在海格兰岛养病期间,海森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导致了全新自洽的原子理论—量子力学的诞生。之后不久,玻恩、P.约丹和海森堡在哥廷根大学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数学体系,称为矩阵力学。当时量子力学有五种不同的数学体系:(1)矩阵力学,由玻恩、约丹和海森堡在哥廷根建立;(2)Q-代数,由P.狄拉克在剑桥建立;(3)积分方程理论,由K.兰酋斯在法兰克福建立;(4)算符力学,由玻恩和N.维也纳合作完成;(5)波动力学,由苏黎世大学的E.薛定谔于1926年根据L.德布勒意在1923年提出的物质波思想推导建立。在这五种不同表述中,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最为实用,因为它的数学形式直观简洁,可以计算当时所有的原子问题。如何诠释量子力学波函数的概念是1926年理论物理学界的一大焦点。经过一番辩论,薛定谔的“连续诠释”观点被玻恩的“统计诠释”观点和狄拉克-约丹的“统计变换理论”驳倒了。1927年海森堡首次提出并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紧接着玻尔发展了“互补性原理”。至此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得到了完备自洽的物理解释。三. 莱比锡—原子理论的新中心 (1927 – 1933年)早在1926年春天海森堡就收到邀请,莱比锡大学有意提供给他一个特聘教授职位。但是他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赴哥本哈根访问并同玻尔一起工作。莱比锡大学的教授职位后来给了索末菲的另一个得意门生G.温奇尔。1927年年关前后,莱比锡大学的两位物理学终身教授T.德司考蒂意斯和O.维也纳相继去世。他们空出的实验物理学教授职位由索末菲的第一个博士生P.德拜填补上,而理论物理学教授职位则给了海森堡。海森堡于1927年10月到莱比锡任职后,立即吸引了许多天才后生前来求学。海森堡带领学生们开始了凝聚态量子力学的研究工作,并同其它原子理论研究中心(比如哥本哈根,哥廷根,慕尼黑和苏黎世)一直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他与苏黎世的关系尤其特殊,因为他的密友泡利在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工作。泡利于1928年获得了理论物理学终身教授职位。当1928年夏天温奇尔离开莱比锡去苏黎世大学接替薛定谔时(后者已于早些时候赴柏林大学就任以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命名的终身教授职位),罗斯道克大学的F.洪特加盟海森堡的研究所并担任数学物理终身教授。洪特与海森堡早在哥廷根就是好朋友,两人在为人与教学等方面相得益彰,吸引了大批年轻学生和著名学者从世界各地前来莱比锡参加他们的讲座与研讨会。此外,与数学家们的密切合作使海森堡进一步巩固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名噪一时的“莱比锡大学周”是由德拜组织的。这一活动促进了现代物理和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的广泛交流。在第一次大学周活动中,狄拉克做了关于相对论电子的全新量子理论的讲演。四. 周游世界及荣获诺贝尔奖 (1929 – 1933年)1929年3月初海森堡完成了一篇重要的研究手稿,概括了他两年来推导相对论性量子场论的尝试和结果。之后他开始访问美国,首先到达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和哥伦比亚大学(纽约),接着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做了题为“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的系列讲座。当时海森堡的朋友狄拉克正在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工作。两人相约一道去了美国西部,游览了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和加州大学。后来他们经由夏威夷访问日本。海森堡和狄拉克向汤川秀树等日本同行介绍了他们各自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工作。最后海森堡取道中国和印度返回了莱比锡,而狄拉克则穿越了苏联经由莫斯科回到剑桥。这趟世界之旅大大提高了海森堡本人和量子力学的知名度。1932年他再次应邀访问美国。许多美国和日本学生及学者频繁来莱比锡求学或讲学。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大会(如1930年和1933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索尔维会议和1931年在罗马召开的核物理大会)也纷纷邀请海森堡参加并做报告。这些国际大会以及玻尔研究所举办的精英荟萃的小型研讨会激发了海森堡的物理思想也同时传播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关于原子核结构的理论和关于宇宙线中的高能基本粒子过程的理论。1933年底海森堡名至实归,荣获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项肯定了他对量子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的创造性贡献。与此同时,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1933年度的物理学奖颁发给狄拉克和薛定谔,以表彰他们对新的原子理论的杰出贡献。五.“犹太物理学”与“德意志家庭”(1933 – 1939年)1933年初由新纳粹政府蓄意煽动的第一波种族歧视浪潮对德国各大学造成严重冲击。海森堡在哥廷根的老师玻恩和J.弗兰克不得不移居国外,他的助手F.布劳赫离开了莱比锡,原先的学生如R.佩尔斯和E.泰勒以及原来的助手G.贝克等都无法在德国的大学保留原职。1933年11月,首次针对海森堡的人身攻击开始了,原因是他拒绝在一篇向A.希特勒献媚的致词中签名。然而海森堡依旧公开反对政府强行解雇更多的犹太同事,尽管他和他的朋友们的这种努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徒劳的。在犹太学者被驱逐出德国各大学和研究所之后,科学界的纳粹帮凶们加强了他们反对普朗克、M.冯劳厄和索末菲的活动。更有甚者,他们把矛头指向年轻的海森堡,因为在这些人眼中海森堡是“犹太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海森堡成功地抵制了用心险恶的诽谤,但最终他没有被当局允许去接任他的导师索末菲在慕尼黑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此后,现代物理学的研究环境在德国急剧恶化,而美国则在许多方面取代德国处于领先地位。许多莱比锡的同事在这段困难时期给予了海森堡巨大帮助和安慰。1937年4月,海森堡与E.苏玛赫结婚,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德意志家庭”。两人共生育了七个孩子。有限的国外旅行以及那仍旧具有国际水准的莱比锡理论物理研讨会使得海森堡能够和世界范围的量子物理学家们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流。尽管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尽管收到名声卓著的美国大学的高薪聘请,海森堡经过一个夏天在巴伐利亚的阿尔卑斯山避难之后依然于1939年8月返回莱比锡。六. 从和平到战争:核物理与核能源 (1935 – 1945年)在三十年代海森堡继续探索一个能够满足相对论的量子场理论。他为此与泡利和其他苏黎世的同行开展了合作研究。海森堡和他的学生在高能宇宙线和介子理论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和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就有关问题通过书信进行探讨。他成功地创立了莱比锡理论核物理讲习班, 在国际上久负盛誉。这个讲习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被迫停办。1938年12月O.哈恩和F.思特拉斯曼发现了铀裂变。这一发现使得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德国军械局把利用铀裂变制造核武器的研究立项,并招海森堡来领导这个项目。海森堡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铀裂变机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和他的莱比锡同事进行了实验研究。1942年春天他们相当肯定地得出结论, 建立以天然铀为燃料和以重水为缓冲剂的核反应堆是现实可行的。到了1942年年中,纳粹军械局将上述铀裂变项目转交民用部门负责。海森堡被任命为凯萨-威海姆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计划在柏林进行核武器的具体研制和大规模实验。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该计划直到1945年初才在德国南部小城海格劳赫实施并近乎取得成功。尽管海森堡肩负战时秘密使命,他仍被允许数次出访国外,其中包括1941年9月的哥本哈根之行。海森堡是否在哥本哈根将德国的核武器计划泄露给了玻尔已成为一个历史谜团。就海森堡本人而言,他希望访问交流能使自己与丹麦、荷兰、匈牙利以及瑞士的同事和朋友保持学术联系。在欧洲战事即将结束时,一个美国特别分队逮捕了海森堡和其他九位德国原子物理学家。他们被拘留在英国将近一年,接受盟军的秘密审讯。在拘留所里,海森堡等人获悉了日本广岛和长琦被美军原子弹摧毁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和毁灭性使用后果而告终。七. 重建德国和欧洲的物理事业 (1945 – 1957年)1945年10月,和海森堡一同被拘留在英国的德国物理学家哈恩荣获1944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该奖项肯定了他率先发现铀裂变的科学意义。在这之前,英国物理学家及政府科学顾问P.布拉克特已经同哈恩,海森堡和冯劳厄讨论了重建德国科学事业的可能性。重建工作是在盟军的严格监督和限制下展开的。由于饱受战火的摧残,德国当时一片废墟。几个前凯撒-威海姆学会所属的研究所迁到英美控制区,由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统一领导。这样海森堡将他的物理研究所从柏林迁至哥廷根,并增加了基本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新学科。不久以后海森堡与英国、意大利、瑞士和西班牙的同行恢复了密切的学术交流。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慢慢冲淡了盟军原定的对德国科学家从事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研究的种种限制。在重振西德的科学事业过程中,海森堡和时任马普学会主席的哈恩起了关键作用。1949至1951年间,海森堡担任德意志研究院院长。他同时是西德政府处理核问题的科学顾问。到了五十年代中期,西德也参加了一些开发利用核能的项目。然而海森堡、哈恩、冯魏茨塞克和其他科学家坚决反对政府生产制造任何核武器。他们为此于1957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哥廷根限制核武器宣言。1952年6月,由海森堡等人倡议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日内瓦正式创建。这是一个以研究基本粒子和原子核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为目标的国际物理中心,海森堡是该中心的首任科学政策委员会主席。德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如海森堡任所长的哥廷根物理研究所)都参加了西欧核子中心的合作项目。1953年海森堡担任战后重建的A.冯洪堡基金会主席,邀请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年学者到西德的大学和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和交流。他担当这一职务达二十七年之久,直到去世。如今冯洪堡基金会名声显赫,受它资助过的学者遍布全世界。八. 科学、政治、哲学和艺术 (1955 – 1976年)通过战后的各种活动,海森堡逐步规划和重组了德国的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在马普学会内部和涉及所谓“大规模科学研究”计划方面,海森堡起的作用影响深远。1958年9月海森堡回到慕尼黑,将他原先的研究所扩展为国际著名的马克思-普朗克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所,并与L.比尔曼共同担任所长。以此为模式,海森堡又在慕尼黑附近的伽兴市推动成立了马普等离子体研究所和马普大气物理所,在斯坦堡市推动成立了马普生态环境研究所。对于海森堡来说,一个关于物质的最基本组份的理论应该基于对称性、简单性和完整性。这不仅反映了他作为物理学家的深邃洞察力,也是他的世界观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对称性、简单性和完整性是概括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出发点,可以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延伸到人类意识、社会秩序、宗教行为和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海森堡晚年致力于建立一个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量子场论。他的研究工作最初得到了泡利的支持,但是后来泡利开始怀疑海森堡的物理想法并最终退出了合作。海森堡的有关研究结果虽然在1959年后陆续发表,却没有被物理学界广泛接受。这种情况是他以往不曾遇到的,也很令他失望。尽管如此,海森堡的所谓非线性旋量场理论包含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物理思想,启发后人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量子理论。虽然战后德国分裂成东西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这并没有影响海森堡偶尔从西德造访属于东德的莱比锡。他于1958年在莱比锡物理研究所和1967年在萨克逊科学院的讲演吸引了大批听众,造成了广泛的影响。1976年2月1日,一代物理学宗师海森堡在慕尼黑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灵异研究论文在哪里看

baidu : 布莱恩博士+轮回;濒死体验+life after life; 催眠+前世记忆 ; 离体+超心理学;沈今川教授;台大校长李嗣涔 特异功能;意念摄影;舍利子的形成和详解;人体彩虹+灵光;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知名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和角度去研究灵异现象的文章。到天涯社区,莲蓬鬼话栏目 搜索作者:光音 (百度 天涯+光音) 他的帖子大都是这方面的。刚搜到魏斯博士的几本前世回溯经历集①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多次生命,多位导师) ② 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 (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③ 返璞归真 (Only Love is Real) ④ 前世今生之回到当下 (Message From The Masters:Tapping into the power of love)这些网上大多有中文版的内容的。life after life是雷蒙德·A·穆迪博士关于濒死体验的科研纪录片,网上有视频

文献党下载器下载知网论文,没有每日限额可以试试

下载知网文献只需要3步,1、在文献党下载器资源库双击“知网”名称即可进入知网数据库

2、进入知网输入检索条件检索文献

3、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文献,点击PDF下载全文

中国灵异网,据说记录真实灵异事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灵异网站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方面的网站我最喜欢的是:百度帖吧 灵异吧这个我认真的不错,虽然都是大家的论述,但是好过很多人的网站,里面一定有你想要的东西,而且还有异人的QQ号,你可以联系一下,劝你一句:帖子很多,看的时候要有耐心

校园鬼故事,恐怖图片,短篇鬼故事,在线听鬼故事 鬼吧恐怖网,中国最专业的恐怖网站

图灵的论文答辩

一次划时代的演示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声学专家立克里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几乎能让社会心理学家和劳资专家们吓一大跳:《人-计算机共生关系》(Man- Computer Symbiosis),他把电脑称为人类的“合作伙伴”,铿锵有力地宣称:“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脑与电脑紧密合作,结为一机,以人脑前所从未有的全新方式来思考问题,以任何数据处理机器所从未采用过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这篇文章可谓“石破天惊”,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思考”,第一次提出了“人机”(Man-Computer)关系的命题。要知道,他的作者四年前才知道电脑是怎么回事,七年前还硬着头皮要研究什么人机关系。Ivan Sutherland演示中立克里德的文章也引起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新任署长杰克·鲁伊纳的注意。他意识到立克里德的“人机”理论不同凡响。1962年他把立克里德挖了过去,成立了一个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简称信息处,由立克里德担任首任处长,并把一台Q-32电脑调拨过来,供立克里德研究。这就是后来“阿帕网”的起步。1962年,立克里德参加一个计算机图形处理方面的高级研讨会。会议临结束前一天,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博士研究生提交了论文并发言,他就是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会议主席邀请他在次日大会发言。苏泽兰用幻灯向与会者展示了他的一项发明,说是他博文论文的一部分。他用一支光笔在电脑屏幕上画一幅画,然后以文件的形式将它存储在电脑中,要用时,取出这些文件,打开文件后,可以对原来的画进行随意变大缩小,小可到一点,大可无限大(当然显示器上只有能显示一小部分)。苏泽兰把这一发明叫“画板”(Sketchpad),苏泽兰的演示一结束,与会者们感到非常震惊,意识到这位青年博士生已做出一桩不同凡响的开创性工作。最激动的莫过于立克里德了,苏泽兰的“画板”正是他两年前提出的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它不是数据处理,而是图形处理,这样,人和电脑之间就以图形的方式真正建了关联,这一关联后来被称为“界面”(Interface)。听完苏泽兰的报告后,立克里德坐不住了,立即找到这位校友,请他来高级研究计划署工作。1964年,当立克里德离职后,时年26岁的苏泽兰担任了的信息处处长。同年,苏泽兰又把立克里德举荐的青年心理学家鲍伯·泰勒要过来,担任自己的副手。1966年,当苏泽兰离职后,泰勒成为第三任处长,“阿帕网”在他手里大踏步前进。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的成就1988年,享有“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美誉的伊凡·苏泽兰特(Ivan Edward Sutherland)成为当年的图灵奖获得者。除了图灵奖以外,他还是美国工程院兹沃里金奖的第一位得主;1975年他被系统、管理与控制论学会授予 “杰出成就奖”;1986年IEEE授予他皮奥尔奖;ACM除授予他图灵奖以外,1994年又授予他软件系统奖,并早在1983年为纪念计算机图形学的先驱考恩斯而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时,就把第一个考恩斯奖授予了苏泽兰特……这众多荣誉充分说明了苏泽兰特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体系结构和逻辑电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同计算机行业其他大师一样,苏泽兰特很早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问世不久,上中学的苏泽兰特就被计算机这种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机器所深深吸引。继而,他依靠对计算机的狂热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并装配了一些用继电器工作的计算装置,从而积累了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感性的认识。真正让苏泽兰特在计算机图形学上崭露头角的是在MIT攻读博士学位的时期。凭借先后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方面都有很高水平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所打下的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假期前往IBM公司打工的实践经验,苏泽兰特通过勤奋工作,用3年时间完成了在TX2计算机上开发出3维交互式图形系统(当时2维图形系统已经问世)这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Sketchpad系统。Sketchpad的成功最后成为苏泽兰特作为“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的基础,并为计算机仿真、飞行模拟器、CAD/CAM、电子游戏机等重要应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有意思的是,为了在论文答辩时充分展示Sketchpad系统的功能和特点以获得最佳效果,苏泽兰特这位平时看上去似乎只懂得工作的勤恳严谨的学者,制作了一部名为《Sketchpad:人机图形通信系统》的影片。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他谈吐风趣幽默,配合影片对Sketchpad的讲解丝丝入扣,特殊的方式和出色的表现深深打动并征服了包括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有“人工智能之父”之称的明斯基等著名学者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最后他的博士论文被当之无愧地评级为“优”,而那个影片也广为流传。后来,年仅26岁的苏泽兰特被任命为负责高科技项目并曾经组织实施了Internet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的信息处理技术局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的局长。这段任职经历和他主攻方向看似有所偏离,然而既让他锻炼了领导能力,又有机会与美国最重要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打交道,并结识了许多知名人物,这对他今后的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离开DARPA以后,苏泽兰特在哈佛继续其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研究,并开发了一些有用的图形工具。1967年,应对计算机图形学也有着浓厚兴趣的著名学者大卫·埃文斯的邀请,他从哈佛大学转至犹他大学,并与之将犹他大学计算机系建设成为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的计算机图形学研究中心:早期著名的游戏软件“Pong”就是由苏泽兰特在研究中心的一个学生Nolan Bushnell——著名的Atari公司的创始人于1972年开发出来的。1968年苏泽兰特与埃文斯合办了Evans & Sutherland Co.,其主要产品是飞行训练器和CAD工具。公司的产品和公司不定期出版的主要刊登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文章的“Evans&Sutherland Newsletter”为该公司赢得极高声望。1980年,苏泽兰特又同在DARPA时他一个上级的儿子共同创办了Sutherland, Sproull&Associates,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在这里,除了图形学的课题外,他还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逻辑电路等等。正如当年为Sketchpad制作出色的影片并生动讲解所显出苏泽兰特并不是个只知道教学和研究的书呆子那样,他在纯技术之外对于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推广方面也展示出了其出色的智慧和天赋。也许正是这些,才让他在所涉及的领域都能如此丰富多彩,成果丰硕。

前些日子拜读了一下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合著的《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然当时并没有记录心得的习惯,因此时间一长,书中所讲的很多知识以及自己从书中所学到的许多知识便有些遗忘了。今日趁着刚刚过完周末,自己的身心还未完全收回的情况下,决定重新拾起这本书,并将其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笔录成文,以防他日遗忘。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汇聚了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经验和体会,并引用了大量形象而具体的案例,旨在帮助大家踏上科学研究的成功之道。全文以“如何做研究”为主题进行展开,共分为八个章节。下文将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予以概述。

第一部分:什么是研究?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的本质在于两点:创新性和影响力。创新性即以前不为人所知,尚未为人所用,影响力即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和便利,只有二者合而为一,才能构成研究,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研究者还是非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区别,并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等称之为研究者,他们以“研究”为职业生涯;而销售人员,以讲课为主的教师,医生等并不能称之为研究者,除非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具有创新性且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第三部分:研究者的生活。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任务:1、探索构思新的想法;2、将想法付诸实践,检验其可行性;3、将研究过程撰写成文并提交给学术期刊、会议等媒介进行发表;4、评审其他研究者的论文;5、管理学术期刊的运转,组织学术会议;6、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与其他研究者讨论、交流;7、申请经费;8、指导研究生的研究;9、上课;10、行政工作;11、申请专利以及技术转让。

第四部分:研究者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1、 激情、专注、热情和兴趣 ;2、 好奇心和创造性 ;3、 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考 ;4、 冒险精神 ;5、 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勤奋 ;7、 表达和沟通能力 。

第五部分:以研究为生涯的利与弊。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他们自己认为的研究生涯的利与弊。“利”的方面:1、较高的事业满意度;2、受保护的研究环境;3、相对来说不错而稳定的收入;4、受到社会的尊敬。“弊”的方面:1、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2、漫长的“热身”时间;3、相对较窄的职业选择范围。

第六部分:如何成为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大多数的研究者的研究事业起于博士阶段。

第七部分: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区别。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一下他们认为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一些区别,并且说明没有办法完全划分出一道分界线用于区分二者。

第八部分:如何找到合适的导师?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几点选导师的建议:1、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是否与你一致;2、指导理念和风格是否符合你的口味;3、经费是否充裕;4、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人际网络是否广阔;5、在学术上的表现如何。

第九部分:拿到博士学位需要多久?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 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你要具备先知先觉能力以及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发表论文的效率。

第十部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生。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三种研究典型的研究生:1、博士研究生A,善于学术研究,计划做教授;2、博士研究生B,善于实验性研究,计划到公司的研究部门工作;3、博士研究生C,擅长工程和工业应用,计划创业。

第一部分:第一目标—成为最好。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博士生毕业答辩之后,其应该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且其研究工作应该要成为领域内新的风向标。此外作者认为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将精力集中于一个研究课题,然后深入研究,而糟糕的博士论文有两种:1、“课题游击战”,即涉猎多个领域,却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当前领域的最高水准;2、升级版的“课题游击战”,虽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小小的成就,但是这些并不足以让其立足于一个领域,更谈不上成为领域的风向标了。

第二部分:第二目标—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认为 作为一名博士生,要尽快学会成长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

第三部分:通往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1、探索、挖掘新的想法;2、严谨做研究;3、撰写、发表顶级论文。并且阐述了这三个要素是一个多层迭代和循环的过程,此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毕业。

第四部分:通往博士帽的几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攻读博士期间几个关键性的阶段:1、达到学分要求;2、通过博士资格考试;3、通过博士开题答辩;4、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第五部分:目标之外的那些事。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博士生涯中除了做研究这条主线之外,其它的一些事情,比如学英语、当助教,娱乐休闲等等。并且提醒读者, 攻读博士期间,在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主要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研究上 。

第一部分:头一年。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名博士生在第一年应该做的事情。首先上课是重点,然后在选课时尽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在课程之余,如果对某领域感兴趣,作者建议:1、找导师约谈,告诉其你的兴趣所在;2、阅读与该领域感兴趣的最新综述文章;3、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4、阅读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5、尝试写一篇综述文章。

第二部分:文献检索。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文献检索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1、寻找高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2、寻找影响因子高的论文;4、多加留意本领域资深研究者;5、善于使用学术搜索引擎。

第三部分:如何阅读学术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对阅读学术论文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快速浏览一遍论文,对于研究内容、假设条件、主要想法以及解决方案做大致了解,然后再次从头阅读一遍论文,细致地推敲论文内容,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从中挖掘出一些新的想法,再尝试着深入研究如何超越该研究者的工作 。然后,作者给出了一张图(见下图),此图中介绍了一篇论文中哪部分应该花费时间去阅读,哪部分应该略读,哪部分应该略过。最后,作者提出阅读论文应该只需花费30%的时间,而另外70%的时间应该用于 批判性、创造性思考 。 批判性是指“找碴儿”,如作者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缺陷,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寻找到更好、更新和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

第四部分:发掘新想法。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如何寻找到研究的灵感和新点子。首先作者 不建议从未来展望中寻找新点子 ,因为作者认为原论文的作者有可能已经开始在做了,因此很难赶上原作者的步伐,另外会很容易受到原作者的文字所束缚,仍然不具备产生新想法的能力。然后作者建议在阅读论文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接着作者提到了 “头脑风暴” 的方法,即几个人畅所欲言,不分对错,相互启发,群策群力。最后作者提到产生新想法的一个来源是要大胆,即想法完全异于旁人和前人,且要尽量避免明显的推广式扩展。此外,作者认为 找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之,比找到一个较小的、对已有解决方案的改动要好很多 。

第五部分:从想法到毕业论文课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对选择博士课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研究课题要有热情和兴趣;2、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即做自己擅长的事情;3、考虑课题的新度和热点;4、结合导师的洞察力和看法;5、考虑自己的职业倾向。

第六部分:我的博士研究对路吗?在这一部分,作者对博士课题的选择是否合适给出了一些建议:1、尽快作出一些研究工作投出去,听听同行评议的看法;2、经常与导师和学长进行讨论,听听他们的看法;3、与同领域的研究者互通邮件讨论你的想法;4、参加会议时,主动与研究者交谈,聊聊你的研究课题和想法;5、查找、阅读其他人的博士论文,与自己的工作进行对比。

第七部分:尽早制定毕业论文的蓝图。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应该在博士二年级快要结束时,制定自己的博士论文蓝图,然后时刻以蓝图为中心展开研究。

第八部分:论文有条,想法有序。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要大量阅读论文,做笔记,然后有条理地管理论文。

第一部分:研究过程概览。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研究的全过程:1、为自己确立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2、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3、进行理论和实验的反复推敲;4、若3成立,则结束,否则继续2和3,直至3成立。

第二部分:格雷准则。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的条件—格雷准则:1、明显的益处;2、描述简单;3、尚不具备明确的解法;4、解决方案具备可测试性,大问题可以拆分成多个子问题,能观察到每个子问题的进程。另外,作者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另外一条:要确保研究中数据获取的可靠性以及足够的数量。

第三部分:棋盘法。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种寻找研究课题的方法:棋盘法,即将横轴代表相应的研究领域用到的不同方法,纵轴代表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接着根据文献调研结果,往中间放“棋子”—论文,若发现棋盘上有些格子空空如也,那便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表明目前还没有多少人研究过。

第四部分:展开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整个过程。首先要清楚而具体地表述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然后开始做实验(选取、采样数据,选择评价方法和对比实验等),最后“看图说话”,阐释清楚每一张图表的意义。

第五部分:建立个人品牌。在这一部分,作者希望研究者可以在棋盘(棋盘法中的棋盘)中间找到一块空白区域,一旦找到,便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品牌,当填补完这些空白之后,便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此时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了。

第六部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区别,即实验型研究是实验在先,理论在后而理论性研究则与之相反,并且作者以瓦里安特提出的“概率近似正确”(实验型)和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理论性)为例,讲解了它们的区别。最后作者提到在研究中,理论和实验技能都不可或缺。

第七部分:团队协作,跨学科研究。作者这一部分鼓励大家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并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要么出版,要么出局。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 建议研究者发表少而精的论文,而不是发表一大堆平庸的论文 ,其次作者介绍了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及H因子等学术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有那么难吗?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顶级期刊和顶级会议的论文录取率较低,因此投稿难度较大,并且告诫研究者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进行一稿多投(这样可以增加论文录取率),因为一稿多投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且会损坏声誉。

第三部分:优秀的论文怎么定义?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评审者对一篇论文打分的标准(不同期刊或会议可能会略有不同):1、 研究工作和实验是否新颖 ;2、 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力 ;3、 论文所用技术方法是否正确、可行 ;4、 论文书写是否清楚明白 ;5、 论文是否应该录用 ;6、 你对自己的评审是否有信心 。接着,作者强调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常识:1、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准确;2、切记不要照搬别人论文的句子;3、尽可能详细地讲述研究工作。

第五部分: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作者在这一部分大概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的职责。

第六部分:写给导师们—如何高效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两种方式:1、循序渐进式的指导适合一对一的指导;2、召集所有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修改论文适合一对多的指导。

第七部分:是投会议还是期刊?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投会议还是期刊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八部分:会议和期刊分别是是如何评审论文的?作者分别介绍了一个会议和一个期刊审阅论文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第九部分:作者的选择和排序以及SCI和EI检索。作者给出了一篇论文作者的选择和排序的建议,以及SCI和EI检索的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误区一—“我的论文明显很棒啊!”。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撰写论文时,应该着重强调研究工作的新颖性以及影响力,但不能夸大其词,且尽可能在论文中提供支持你的论点的证据。

第二部分:误区二—“读懂我的论文是你(审稿人)的责任”。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论文应尽量写得清楚简单。

第三部分:10/30检测法。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检验一篇论文写作是否合格的“10/30检测法”,即对于一般评审者来说,是否可以在10分钟之内搞清楚你的研究问题、主要贡献,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在30分钟内理解你的研究工作,并作出录用或拒稿的决定。

第四部分: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篇论文每个部分应该如何来撰写,并给出了一些实例。

第五部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以及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论文写作技巧。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写作技巧;1、使用特定词来提示读者;2、通篇使用少量且一致性的词语;3、尽早使用实例,贯穿全文;4、视觉化表达;5、写清动机,解释论证;6、自问自答;7、多次强调关键点;8、前后呼应;9、论文格式。

第七部分:其他误区和错误。作者在这一部分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

第八部分:中国学者在论文的英文写作方面易犯的错误。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中国学者经常犯的英语语法错误:1、丢失冠词 a (an), the;2、表达不精确;3、中式英语;4、非正常断句;5、非正规写法;6、非正规缩写;7、非句子的组成部分;8、太多花哨的格式。

第九部分:总结。作者在这一部分对论文写作方面的技巧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强调了论文写作的两点目的:1、提出论点,越严密越好;2、简明扼要地阐述论点和结果。

第一部分:论点和博士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点应该是陈述一个假设或者一项声明,而博士论文则是将你的论点/论点的产生、现状及其他研究者对此论点给出的解决方案,与你自己的解决方案等内容条理清晰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架构清晰、思路清楚的论文文档。一篇博士论文应该包括支持所提出论点的所有证据以及你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作者在这一部分总结了两种博士论文组织和撰写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将中心论点按照“棋盘法”分解成多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均有相应的介绍、现有的解决方案和你提出的解决方案。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一堆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找出与博士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

第三部分:论文答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下博士答辩的过程。以及给出了一些应对博士答辩的建议。

第一部分:某大学教授的一天。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某位大学教授的一天(不知道是凌教授还是杨教授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教授的一天):1、7:00 am 起床,吃早饭以及回复一些邮件;2、8:00 am 健身;3、8:30 am 去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并且备课;4、9:00 am 上课;5、10:30 am 若学生课堂上有疑问,可以邀请他们到办公室继续讨论;6、11:00 am 参加委员会会议;7、12:00 pm 午餐;8、1:00 pm 出席学生的答辩;9、3:00 pm 小组例会;10、4:30 pm 参加研讨会;11、5:30 pm 撰写基金申请;12、6:30 pm 回家,与家人共度晚餐;13、8:30 pm 修改、审阅论文;14、10:30 pm 为出席学术会议预定行程。

第二部分:申请研究经费。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经费的类别,然后给出了申请经费时的建议,最后列出了评审项目申请书时的一些负面意见。

第三部分:技术转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技术转让的三种方式:1、授权,即在法律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指导下,授权相关公司使用此技术;2、申请专利;3、创办一家孵化公司。

第四部分:结束语。作者在这一部分对全书的内容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科学研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研究问题产生一些启迪。

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全文概述写了一下,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带给自己的一些启迪和感悟:

1、自己目前已经是个博士研究生,因此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算爬着也要走完。

2、从这本书中了解了成为一名博士生的终极目标是:成为 最好 和成为 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本人认为越早独立越好,不要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多数的想法都应该是自己在不停的试错中找到的。当然,有导师一起讨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即使有时候有些意见未必可行,但是可以向导师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验失败过程以及汲取一些导师的建议,会给接下来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信心。对于一些很不幸没有导师指导的小伙伴来说,最好的讨论方式便是找与自己做同一个方向的师兄或者师姐进行讨论。对于最不幸没有任何人讨论的小伙伴来说,也不要抱怨任何事情,因为事已至此,只能自己尽快独立,或者通过互联网与他人进行讨论。我个人认为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减轻科研压力的方式,有时或许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但是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他人身上 ,因为即使是本领域深耕多年的大牛也未必可以找到一种解法很快便成功了,应该都是经过不停的试错,修改想法而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的。因此,一定要养成凡事靠自己的习惯,这点真的非常重要,到研究的最后可能会发现真正能帮上自己的还是自己。

2、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研究的本质,即创新性和影响力。这既要求研究成果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又要求研究成果要能对世界产生影响,哪怕只是十分微小的影响。希望自己加下来也可以作出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吧!

3、再一次意识到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这个能力不仅在《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中提及到,在这本书中也是反复被提到。沟通,表达和写作应该是一名精英人士必备的条件,当然可能也有很多人这种能力并不是很强也成功了(国内的成功人士中较为常见)。但是这种能力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在美国的顶尖名校中,大部分的精英人士都是掌握这种能力的佼佼者,反观我们国内,可能是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应该很多中小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中国人也在不断增强),导致很多人这种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我们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还要多像外国人学习,这是除却自己学术能力之外的加分项。

4、在做博士课题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在一个研究领域,然后做到最顶尖,而不应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找到一个领域,然后对该领域进行深入钻研,在博士毕业之时,可以在该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我个人认为这便算是一名合格的博士了,已经对得起博士这个头衔了。

5、从这本书中了解了一篇论文的全部审稿过程(会议和期刊),看到了自己还未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之前也投过一些期刊和会议,对评审如何审阅论文并不太了解,通过这本书大概了解了一下评审的整体流程,开阔了一下自己的视野。

6、做论文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论文应该少而精,切勿多而滥。有些人可能迫于毕业压力,无奈发表一些不是很好的论文,这种事情应该尽量避免,这应该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当自己还有机会可以作出比较好的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作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去发表一些平庸的论文。另外,科研刚起步时,也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先发表一些并不是顶级的论文作为跳板,之后在发表一系列顶级论文。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拥有顶级论文吧!

7、批判性阅读,创造性思考。希望以后自己在阅读论文时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达到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读、多练。

8、文章中讲解了很多干货,比如,怎样阅读学术论文,怎样寻找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怎样写作,怎样答辩,怎样进行技术转让,等等。个人认为在自己的实践中要经常性的回顾这些知识,反复使用,最后达到烂熟于心、应用自如的境界。

这篇文章是自己写的第二篇读书心得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相对来讲这次好写了一点,用的时间也少了一些。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继续坚持写读书心得吧,不过估计最近一段时间应该都没有时间再写了吧。接下来自己也要收一收心思,沉下心来再去做一篇新的研究工作了,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研究生涯中一切顺利!

~与诸君共勉

约翰·冯·诺依曼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籍犹太人数学家,现代电子计算机与博弈论的重要创始人,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几何学、拓扑学和数值分析等众多数学领域及计算机学、量子力学和经济学中都有重大贡献。

冯·诺伊曼从小就以过人的智力与记忆力而闻名。冯·诺伊曼一生中发表了大约150篇论文,其中有60篇纯数学论文,20篇物理学以及60篇应用数学论文。他最后的作品是一个在医院未完成的手稿,后来以书名《计算机与人脑》发布,表现了他生命最后时光的兴趣方向。

扩展资料

学术成就:

1、遍历论

遍历论主要涉及动态系统和不变测度。1932年,冯诺依曼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遍历论的论文,为遍历论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贡献。[3]保罗·哈尔莫斯在1932年的一篇遍历论文章中指出“假使冯诺依曼在其它领域没有成就,光这些也足以让他在数学史上留下不朽之名”。

2、算子理论

冯诺依曼在“冯诺依曼代数”中提出了“算子环”的概念。冯诺依曼代数是一种定义于希尔伯特空间的有界算子的星代数,近似于弱算子拓扑,且包含有恒等算子。以他命名的冯诺依曼二重交换元定理表明弱算子拓扑中闭包的分析学定义会与其二重交换元所成集合的纯代数学定义等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诺依曼

就是我啊冯·诺依曼1903年12月28日生于匈牙利,1957年2月8日死于美国。我想知道计算机的人一定对他不会陌生,它可以称为计算机之父了,现在我们面前计算机内采用的体系结构就是以他的命名的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小时就十分聪明,6岁时就能够心算8位数字的除法,它在匈牙利接受了他的初等教育,并于18岁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在1925年取得化学文凭后,他把兴趣转向了喜爱已久的数学,并于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它在集合论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30年他应邀访问普林斯顿大学,这所大学的高等研究所于1933年建立,他成为最早的6位数学教授之一,直到他去世,它一直是这个研究所的数学教授。后来他为成为美国公民。1936到1938图灵(另一位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冯·诺依曼邀请图灵当他的助手,可是图灵钟情于剑桥而未能如冯·诺依曼所愿,一年后,二次世界大战使图灵卷入了战争,1934年图灵曾经发表的论文"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不可不提,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通用机的概念,冯·诺依曼应该知道了这个思想,至少后来他是不是应用了这个思想却不得而知。冯·诺依曼迅速发现了这种后来被称之为计算机的通用机器的用处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一个摆设,因为战争的原因冯·诺依曼开始接触到许多数学的分支,使他开始萌生了使用一台机器进行计算的想法,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第一台计算机ENIAC有他的努力,可是在此之前他碰到的第一台计算机器是Harvard Mark I (ASCC)计算器。冯·诺依曼有一种非凡的沟通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科学家之间担任一个中介者的角色,虽然这些科学家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冯·诺依曼建造的机器名为IAS机,一些由国家实验室建造的计算机不过是IAS机的复本而已。战后冯·诺依曼继续致力于IAS机的开发工作,并帮助解决氢弹研制中的计算问题。在他死后,它在计算机界的名声并不大,以至于他的传记作家对他在计算机上的贡献也只一笔带过。

有图片论文范文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医学论文书写格式 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 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 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80%),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100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样本数,如(37/68)。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t、u、F等)和P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82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self-explanatoriness)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 四、 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 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 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10篇左右,综述为20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1~2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 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GB7714-87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4];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6];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1,4,5];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只空1个字符。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 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起止页.。作者在6人或6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6人以上者仅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国内一般只列前3位作者。) 例:陈治.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117-119. 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论文都有哪些各式模式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欣赏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1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2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3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4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5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6 2500字论文格式模板图片7 2500字 财务管理 论文赏析:《公路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对于当前我国的公路建设,在交通流量日益增加的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公路单位作为公路建设中的管理和经营者,其日常工作中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公路的整体建设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针对其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找到具体的解决对策,完善公路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推动公路建设发展。 【关键词】公路建设 财务管理 问题对策 一、引言 我国公路的发展与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建设情况也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总体社会及经济能力。由于公路建设主要依托机构为公路单位,而公路单位建设公路的过程中,又需要合理的,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加强我国公路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力度,是提升我国公路建设工作的直接决定因素。针对其具体发展情况,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其工作发展。 二、公路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成本管理问题 在日常的公路建设过程中,针对建设所投入的成本资金,其在实施前的预算和实施中的核算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此问题,财务工作人员需要依照预算标准规范要求,对其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情况进行了核算审查,主要审核的内容为各项资金费用的实际使用情况。只有经相应的审核才能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避免工作中出现相应问题,保障预算正常执行,减少工作中的各项经济损失。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工作单位未按照相应的流程办事,导致其预算成本与实际的核算成本差异较大,两者不能相互对应,反应不出实际的工程进度情况,造成资金成本的混乱。而且,还有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时,没有建立系统的预算管理制度,造成预算的不合理使用,致使工程成本得不到对应的使用,导致费用的浪费及工程进度的延误。有些还存在着私自挪用资金,严重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二)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对于公路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建设还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从而导致其问题较多,其中,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整,导致出现了许多的财务信息造假现象,对财务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阻碍了财务工作的开展,加大了财务资金问题。对我国的公路财务资金投入建设也有较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其主要就是公路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结构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职业能力问题,导致监督管理力度差,没有形成积极的,有效的,系统的财务成本资金使用约束效果,透明化的工作模式不强,最终导致财务管理的工作不断恶化。 (三)财务管理人员问题 公路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力及工作态度也直接的决定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对当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来看,其由于快速的岗位流动性,使财务岗位的人员在这种频繁的流动中,容易出现专业程度不强,业务素养较低等问题;导致一些没有相应财务管理工作资格或 经验 的人员在进入岗位后,扰乱其工作的流程系统,降低其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使重要的财务信息在这种快速的岗位流动中,容易被泄露,从而阻碍了财务工作的发展。而且,在此过程中,还会出现违反财务法律规范的情况。 三、公路财务管理问题解决 措施 (一)完善财务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制定科学系统的预算资金管理体系,经过程序化的预算资金管理活动,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及经营管理效益。具体的流程包括;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过程控制,考评结合等。以此来促进公路建设管理,实现现代化公路管理体系的价值最大化。预算是财务管理者重要的量化管理工具,协调相应的计划发展,在发展中针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目标的形成。将预算按照具体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对应的建设,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拖动预算的管理实施。使预算贯穿于整个活动中,与活动中的各项资金使用都相应联系。经预算对不同阶段的管理目标方向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不断促进其管理过程中的工作目标的优化提高,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务监督体系建设 在公路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系统的财务预算体系,而且还要配备相应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用其来支撑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实际工作中,可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由单位负责人经过会议商讨确定此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并建立具体的监督管理政策制度,对违反制度的财务工作予以相应的惩罚。对于此项工作的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相对较高,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建立定期的工作考核标准,对其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检测。依照国家相关财务政策建立财务审核标准。将其单位内部的管理监督纳入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中,并将内部的财务监督活动与外部的监督相结合,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 (三)提升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是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可有效的改进财务工作的现实问题。企业单位对其财务工作人员可采取定期性对应式的财务工作能力培养,通过建立工作评价体系,对日常工作中工作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定期的问题 总结 。开展学习培训班或财务工作能力讲座的形式,对其进行职业素养及能力的 教育 。在平时工作中,还要针对国家相关的财务政策进行及时的学习。提升财会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全面的提高其工作职业能力及素养。建立健全专业化的财务工作队伍,推动公路单位财务工作的稳定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公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直接决定着其公路建设发展,对我国的交通道路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预算、监督体系,加强成本资金的使用;同时,提升财会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及个人道德水平,根据国家财政政策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茜.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探讨.商业会计.2012(6).84-85. [2]李卫兵.高速公路建设公司中的财务管理问题[J]. 财经 界, 2010,(01),154-155. 猜你喜欢: 1. 2000字论文的基本格式 2. 3000字论文格式范文 3. 2000字论文格式精彩范文 4. 2000字论文的模板 5. 手写论文格式范文模板

(有关某群体脂肪肝的患病率的调查及研究)科研立项的书写格式及范文

  • 索引序列
  • 论文范文灵异图片论文
  • 图灵论文答辩
  • 灵异研究论文在哪里看
  • 图灵的论文答辩
  • 有图片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