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导语:作中征引过的文献须在文中注明出处,并列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是我带来的建筑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第二版)。1993.620~635
[2]MartinJunginger.AndreFaaij.WimCTurkenburg.吕斌.海上风电场降低成本前景分析[J].上海电力.2007.(4):429-437
[3]施晓春.徐日庆.俞建霖.筒型基础间接及试验研究.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12(10):39~40
[4]何炎平.谭家华.筒型基础的.发展历史和典型用途.中国海洋平台.2002.17(6):10~14
[5]袁晓铭.曹振中.孙锐等.汶川8.0级地震特征初步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6]王成华.孙冬梅.横向受荷桩的p-y曲线研究与应用述评.中国港湾建设.Total135.No.2.2005
[7]林华国.贾兆宏.张立丽.砂土液化判刑方法研究.岩土工程技术.2007.21(2).89~93
[8]李芳.作为海上风机基础的筒型基础土体液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9]林峰.黄润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条分法的探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4).9~13
[10]沈玉光.海上风电筒型基础风机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
[11]陈有顺.场地的地震效应及砂土地基的液化.高原地震.2004.16(1).35~39
[12]任金刚.王玉芳.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研究方法概述.海河水利.2006(3):51~53
[13]李敬梅.地震作用下坝基土体液化的判别及有限元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4]王大伟.赵艳.初始地应力场分析方法探讨.水电站设计.2007.23(4).38~41
[1]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8]毛方儒,王磊.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2005,25(2):1-6
[9]代世威.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13
[10]刘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误差分析[J].工业工程与技术,2014,(1):40-43
[11]李刚.基于逆向工程的自由曲面重构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是我整理的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1)[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体)(11G101-2)[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1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11G101-3)[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论文题目:婺源砖雕艺术对南昌地区建筑的影响 一、选题依据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安徽徽州县的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因而被称为“徽派砖雕”。 婺源大部分时间隶属徽州,但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受三省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砖雕风格除了以徽派砖雕为主以外,还融合了东阳派、江西派等派系砖雕的表现手法,因而,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砖雕依托徽派建筑达到鼎盛。徽派砖雕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又成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它具有学术研究和历史考察价值,有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就婺源砖雕而言,对其专项研究的专著尚未问世,因婺源建县以来大部分时间曾隶属徽州,故有较多著作以研究徽州砖雕为主兼谈及婺源砖雕,故目前系统论述婺源地区砖雕艺术的理论著作较少。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如下: 方圆的《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苏州与婺源砖雕起步都很早,而繁荣发展时期又集中在明清至民国,在此期间,两地的砖雕艺术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两地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砖雕艺术是本文主要的讨论范围。本文用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苏州与婺源砖雕不同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题材内容、纹样、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比较,从而认识苏州与婺源砖雕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同时通过分析典型作品,以及考析两地砖雕在形制与艺术特征上的异同,阐释了产生这些共性与差异的种种原因,并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论述。 王海霞的《民间工艺美术》中说到,徽州砖雕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徽州三雕”之一。题材包括灵猫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注重情节和结构,透雕层次加深。砖雕在徽州的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它们依然是玲珑剔透,耐人寻味。 白庚胜的《民间雕刻》中主要是讲中国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徽州砖雕是砖雕流派中最负盛名者之一。徽州砖雕是制作精良、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为材料,结合平雕、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的综合性创作。有时一幅作品表面是圆雕技术,背景就会多层浮雕激发,中景则运用透雕技术,每一次都是精雕细刻,穷其技巧而为之。徽州砖雕工艺精细,雕刻工整,线条流畅,主题多表现戏曲故事和生活场景等民间传说等题材,层次分明,情节丰富。由于新安画派的影响,在整体布局和构图上,表现出典雅绚丽的风格。 《徽州村落文化丛书—徽商的智慧与情怀—西递》中讲到徽派砖雕原本大多是以吉祥物为主题的,以花鸟虫鱼为选择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徽商对于砖雕有了更多的美学装饰,换上了一些戏文人物和民间传说,更具有特色。 蒋保峰的《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论文通过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研究,提高了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认识,目的是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徽派古民居以及徽派古民居的艺术内涵,使本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走出局域的限制而得到发展与应用。本文通过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各个方面的文字资料的查询与整理,通过对徽州古民居的实地考察与记录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论文在系统整理与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地方艺术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延展与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论文取得的成果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有着启示作用。 赵桂玲《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特点与文化传承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在前四章对现存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作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必要的文化透视。尤其是对徽派建筑木雕门窗的艺术特征,包括创作构思、题材寓意、蕴涵意境和材质运用,以及与中国文学、绘画、戏曲、人文背景等徽州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它反映的社会习俗、经济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独特贡献。后两章,作者以自己对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发展脉络的理解,总结了这一艺术独具的特点,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力求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构成理念、地位与作用,并与其它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门窗雕刻装饰进行比较,以发现并总结其构成的基本规律。本文还结合目前国内的一些成功案例,对徽派建筑门窗雕刻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洪坤的《砖雕艺术的启示》文中从个人创作的角度出发,对砖雕中可借鉴的内容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砖雕的题材及内涵,研究砖雕的造型方法及风格特征。希望通过对砖雕文化的理解、题材内容的拓展、风格特征的借鉴、传统创作手法的吸收,寻找传统砖雕形式和“空巢老人”这一创作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探讨如何把这种传统的雕塑形式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表现今天人们面对的现实问题。用砖雕形式表现“空巢老人”这一主题,形式和内容可以达到统一,“空巢老人”内容得以合适的表现,传统砖雕形式得到再生,使观者和作品产生共鸣,提醒人们对 “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引起观者对逝去和将要逝去的事物的回望和思考。 朱米娜的《徽州雕刻艺术传承与创新》中又讲到徽州砖雕传承和它的工艺手法及其作用,还有它的题材大多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戏曲图谱、宗教神话、民俗风俗等,以及砖雕艺术的文化特质,并不是随意拈来,惟美是图的,而是十分重视题材的人伦性表现和社会教化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教育性,还蕴藏着深层的文化积淀。它们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语言表述着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体现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其理论核心既仁爱。最后以徽州雕刻艺术研究为主线,揭示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社会经济、民俗文化、艺术流派等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徽州雕刻艺术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实践研究,力求突破传统研究思路的巢臼,加强对保护效果的探索,寻求有效传承的手段。 2.选题的研究意义(含科学与实践意义) 婺源砖雕是徽派砖雕之一,通过对婺源砖雕的实地考察及文献研究,了解古婺源砖雕的艺术特点及文化特质。婺源砖雕的纹饰和题材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真正理解婺源砖雕的起初到繁盛中认识砖雕艺术,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 本课题研究对于挖掘与弘扬中国艺术设计灿烂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论述,对现代建筑设计探讨古婺源砖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密切关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促进设计师对现代传统建筑砖雕艺术形式、内容、设计理念和风格等的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强化中国建筑砖雕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二、研究方案 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1、婺源砖雕的初兴与流变 2、婺源砖雕纹饰的艺术特色 3、婺源砖雕的材料和工艺 4、婺源砖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5、婺源砖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分析婺源砖雕的艺术特色,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徽文化所折射的深厚的中原文化、浓郁的宗教文化、发达的商贾文化和文人雅趣对婺源砖雕的影响与渗透,探索婺源砖雕艺术对中华多种文化的借鉴、吸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婺源砖雕艺术,如何运用婺源砖雕的装饰语言表现在现当今建筑文化中,继承和弘扬古建筑砖雕文化。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调查法 通过去婺源观察、当地询问、记录等方法进行了解,对砖雕进行考察,对有关砖雕材料收集研究。 2、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有关徽派—婺源砖雕的研究资料,比如经典书籍,相关论文,通过这些资料能够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得到显示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3、比较研究法 分析比较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的特色和艺术价值,以及在建筑房屋中的运用。 4、个案分析法 针对婺源砖雕的相关作品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婺源砖雕在建筑中的运用,解释砖雕在建筑房屋设计领域中的运用价值 3.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徽派砖雕的形成是徽州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和文化的璀璨结晶,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对古老文化形成冲击。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基时,如何使婺源砖雕艺术显示出历史遗留实物以外的现实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从婺源砖雕的历史延续性、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内涵的辐射性、艺术的启示性等方面深刻研究徽派砖雕艺术的保护与开发,不能仅从外形上进行描摹复古。为当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建筑艺术和本土文化服务。 论文通过对婺源砖雕艺术的研究,提高了对婺源砖雕艺术的认识,目的是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婺源砖雕以及婺源砖雕的艺术内涵,使本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走出局域的限制而得到发展与应用。 4.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国内外对徽派砖雕的研究比较丰富,很有参考价值。自己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以及对徽派砖雕的研究,现已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收集相关书籍和下载资料,网购相关徽派砖雕的书籍,收集徽派砖雕中有关婺源砖雕的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亲自到婺源考察关于婺源砖雕的资料信息。 5.研究进度及具体时间安排 起止日期 主要研究内容 预期结果 20XX年11月—12月 收集资料 查阅收集选题相关书籍文献 20XX年12月 开题 顺利开题 20XX年1月—2月 完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 整理前人对论题的观点和思路 20XX年3月 实地考察 观察研究砖雕建筑 20XX年4月—6月 完善论文大纲 论文的纲要 20XX年7月—11月 撰写论文第一稿 提交导师审阅、修改 20XX年12—20XX年1月 撰写论文第二稿 答辩资格审查 20XX年2月—4月 论文答辩 论文完善 6.主要参考文献 1、尚浩 《中国砖雕》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一版 2、庄欲光 胡石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第一版 3、唐力行 《苏州与徽州》 商务印书馆 2007年2月 第一版 4、江森强 《徽州老房子》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年5月 第一版 5、潘嘉来 《中国传统砖雕》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2月 第一版 6、方静 《解读徽州》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第一版 7、皮志伟 贾巧燕 《徽州三雕》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第一版 8、吴丽霞 《风雅徽州》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第一版 9、肖宏 《徽州建筑文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1月 第一版 10、郑建新 《徽州艺术》 黄山书社 2012年3月 第一版 11、张国标 《徽州砖雕》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9年2月 第一版 12、叶人齐 《赣粤民居》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第一版 13、王海霞 《民间工艺美术》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9月 第一版 14、白庚胜 《民间雕刻》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年4月 第一版 15、《徽州大观—徽派雕刻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6月 第一版 16、王杰 《徽山烟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一版 17、方圆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18、王海涛 《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及成因的探索研究 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19、江保峰 《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 安徽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赵桂玲《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特点与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1、王洪坤 《砖雕艺术的启示》 中国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2、皮志伟 贾巧燕 《论徽州三雕和徽州民俗文化的关系》 艺术学界 23、霍清伟 《徽州四绝之徽州转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4、郭志强 秦岁明 《古徽州砖雕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底蕴》 电影评价 25、潘李仂 《古徽州三雕艺术鉴赏》 艺术与投资 26、徐晓红 《论明清徽派三雕艺术的公共性》 书画世界 2012年9月 153期 27、赵士德 田金信《徽州三雕市场需求特征及技艺传承》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月 28、张海鹏 《徽商与徽州文化》 文化广角 三、论文大纲 第一章 婺源砖雕的初兴与流变 1、 明末清初的兴起 2、清中期的兴盛 3、清末民初的衰落 4、民国的复归 第二章 婺源砖雕纹饰的艺术特色 1、婺源砖雕纹饰的朝代特征 2、婺源砖雕在纹饰中上的区域乡土意味 3、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装饰气息 4、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构图格调 5、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绘画风格 第三章 婺源砖雕的材料和工艺 1、婺源砖雕制作的材质 2、婺源砖雕制作的技艺 第四章 婺源砖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1、婺源砖雕艺术的文化内涵 2、婺源砖雕艺术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婺源砖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婺源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启示 2、婺源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应用特点
【摘要】古民居记录着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习俗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江西受到周边徽商影响,地域的民居风格偏向徽派民居,每个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汪山土库又名“江南小故宫”,为故宫的总设计师所设计而成,是徽商的民间建筑和皇家的宏伟分布形式相结合的官员府邸,具有特别的建筑形式及装饰艺术,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关键词】古民居;江西;建筑结构;装饰一、研究对象与目的(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向汪山土库地处南昌市以北,位于江西中部地区,于清朝时期程氏三兄弟所建造。建筑群倚靠汪山,当地客家话称之为“土库”,故名“汪山土库”。历经多年,保存较为完整,其以独特的人文及特殊的建设条件为基础,对其从建筑空间和装饰艺术层面上进行研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徽派建筑的艺术手法。(二)研究目的1950年以后,中国的传统民居形式发生了改变。到80年代左右,中国的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古民居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笔者本着从建筑空间及装饰艺术层面将汪山土库特有的形式特点和情感遗产以分析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并根据研究结果探究其保护措施。二、历史文脉及选址(一)历史文脉土库因“忠孝廉节”的传统道德思想而得名,“世俗见朴素人取笑为一身土气,此大谬也……”教育子女修身应蓄势惜福,不仗势欺人;笏(hu)堂公程逢禄持家应有“已甘常悯先人苦;能俭犹防后人奢。”霁亭公程焕采的的勤俭低调的风格;处世则是告诫后人吃亏是福,便有笏(hu)堂公的“一曰要吃亏;二曰学吃亏;三曰吃的亏;四曰还不算吃亏”的佳话;晴峰公程矞采认为,理政应清廉,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于是“有势不可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的程氏家训便脍炙人口而流传至今。(二)选址汪山土库西侧有山脉,北侧靠近赣江支流马融河,形成一种“北面临水,西面有山,地势平坦”的地理形态,提供给村落极其便利的生存条件。耕地依附河流的灌溉,以马融河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分布,通过支流向南延伸,以大塘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此种地理、水系及耕地环境给村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了汪山土库选址的环境条件。与一般徽派古村落不同,宅子村头并不是设置在水口,而是建造在马融河的中部。相传此地是由风水大师提点,因而建造于此的,这可能能解释土库为何与其他村落选址不同的原因。三、建筑结构与空间形式分析(一)建筑结构分析土库共有九房,分别为几兄弟和其父亲的住所。一列为一房,当地认为九房不吉利,将第九间房命名为“十房”。整个建筑结构方正、对称并且有序排列。以祖堂为中心向两边并列分布。房屋与房屋之间由巷道相连接,其中最宽的巷道为官轿所用,有八尺宽,因此得名“八尺巷”。八尺巷的两边各有一道排水沟,其他巷道则只有一侧排水沟。每一列正房旁边会有一列厢房,为仆人的住所或者是灶间。每一列正房都有两个直接通向外面的出口,为了每个兄弟之间不相互打扰,每列厢房一样也有直接通向墙外的两个出口,方便佣人进出。在出口旁边设有狗洞。整个宅子四面由高高的围墙围住,如同缩减版的故宫。宅子内设有讲堂、兵械场、祖堂等公共场所,穿插在正房之间,靠近八尺巷,便于各房都能顺利到达公共场所。在整个宅址的正前方有一块旗场,每个旗杆上面有只“金鸡”,每中一名进士才可树一杆旗,用来鼓励后人发愤图强。(二)建筑空间分析祖堂以二进式,中轴完全对称的空间结构所形成的祭祀祖先的公共场所。人们在厅内供祭祖宗和神灵,满足日常生活、家务活动的空间要求,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空间。[2]入口进去有隔门遮挡,隔门后进入正堂,隔门两侧各有两间房,房门朝向堂心。第一进两侧呈长条形天井,第二进两侧呈近正方形天井,天井中各有一水缸。灵台位于整个空间的尾部,灵台前大厅广阔,用于祭拜所用。正房一般一进式,所有的房围绕着天井分布,一般以中轴对称分布天井,中轴的尾端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堂亭,堂亭内对称的摆有桌椅,在堂亭的中轴摆有牌匾和字画。建筑的中轴线是强化和区分地位尊卑的主宰线,分割决定了住宅空间序列的变化。[3]厢房的面积较小,一般为4.8mx4.8m的正方形房间,只有一个过道和一个长条形天井,成列排列。每一列厢房邻近巷道,通过巷道围墙上的门进入正房。根据笔者的观察,每列正房旁都会有一列厢房,分别是以公共空间向两边分布正房,再在正房旁安设厢房,便于仆人来往于正堂与厢房或灶间仓库之间。讲堂为一进式结构中面积较大的空间,和正房相似,厅堂、天井和入口两侧都各有一房,学童在厅堂内苦读。笔者初步认为,讲堂内的房屋用于给先生休息和工作所用。(三)水系统分析土库的排水系统是根据故宫排水系统而建,自建造以来从未堵塞,整个排水确保了古代官员的锦花绣鞋和官袍不被沾湿。水系统由主干和支干组成,通过下水地漏和暗沟完成整个宅地的排水。整个水系统只作为排除雨水的作用,并不排污,这也是这个水系统不会堵塞的原因之一。整个排水系统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外采用排水沟的形式进行排水,室内则利用常见的天井的形式排水,天井下方的地面要低于周边30公分左右,而天井下方则采用二至四个地漏排入支干中,再汇入主干内,再由主干汇入周边河流。明清时期,根据皇宫内的规定,每年春季都要按时清理宫内沟渠,不断疏通。[4]这一习性也流传到了民间,土库每年也会定期疏通排水沟,防止地面积水。宅子的主干一般分布在屋外的巷道边,常以明沟的形式连通到每个屋舍,一是便于屋檐下的水更快的流入排水沟内,二是便于疏通。宅子的支干一般分布在屋内的天井中,都是以暗沟的形式汇入主干中的,在每个天井的四个角上一般会有地漏,地漏的形状和故宫的地漏形状一致,如铜钱。四、装饰艺术分析(一)石雕土库内的石雕主要以圆雕、浮雕为主,主要表现在下水井盖上和门饰上。每个天井地漏上都配有一个井盖,井盖上大多以圆雕的形式雕刻着不同种动物,常以吉祥寓意的动物为主,如麒麟和乌龟。辅助着有沉雕的井盖,笔者推测是后人后期填补所致。土库的门饰也是各不相同,根据房屋主人的尊贵程度定门饰的精细度,正房的石雕门饰三面图案精致各异,厢房的石雕简单统一。石雕门饰中以描绘喜鹊、文房四宝和暗八仙的居多,另外的也是以吉祥为主进行雕花。(二)木雕和大多徽派建筑相同,汪山土库主要的雕刻形式是圆雕、透雕、浮雕、沉雕等,线雕运用的较少。圆雕一般略施雕刻在吊筒、雀替及斗拱上,门窗往往使用透雕来配合天井的采光和透风,牌匾、桌椅、柜等则较多采用浮雕或沉雕的手法。汪山土库建筑群内的木雕主要集中在门窗上,门窗木雕以中心为核心图案,周边用祥云或者梅花等围合,其图案样式各不相同,寓意丰富多变。木雕图案大多使用麒麟神兽,这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程氏三兄弟的官品。①另外,木雕的图案表示福寿祥和的寓意较多。②用蝙蝠和“寿”字组成图案,以表示“福寿安康”之意;用葡萄来表示“多子多福”的意愿;将两只仙鹤在松树下的情景来表达“鹤寿松龄”的愿望;麒麟吐书的图案则来自于传说,麒麟成双分公母,孔子是麒麟之子,出生之时带有贤书,此后,人们为表达对儒学的尊重,往往将“麟吐玉书”来表达愿入仕的心情;土库中很多采用的是“喜鹊登梅报吉祥”的形式,其形态各不相同;用乌龟踩祥云的图案来表示富贵;用瓶和屏或者苹果表示“平平安安”;双鹤在荷花池中嬉戏的场景表达“和合”的家庭意愿;用梅花的各个形态组成的图案表示清高;窗花中也有以生活场景为题材的雕刻,表达主人的生活情境,如屋坐落在溪流边,屋前有竹挡煞气,屋后有松镇宅子;书柜上刻有梅、兰、竹、菊的样式,体现书意浓浓的气氛;在堂中的座椅扶手上常用祥云,靠背上雕刻着“麒麟吐宝”的样式,表示吉祥如意;在书房中,书桌则会刻上二龙戏珠的图案,靠背上则是“寿”字;床榻上最为精致,有圆雕的麒麟左右各一只,床顶沿雕刻着这种神话故事的情境,表达主人得子的心愿。(三)砖雕土库的砖雕主要集中在围墙上,通常以镂空的雕花在墙上进行点缀,也有浮雕形式的门头装饰。砖雕的形式有四分之一圆饼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形式,分别在每个面中雕刻着不同的雕花,手艺精湛。单面祥云、暗八仙、牛耕、蝴蝶、麒麟、蝙蝠等图案。正房的房门砖雕采用统一正方形四面精雕的手法,并且每面雕花都不一样。厢房的房门则采用简单的雕花,多带有弧度。五、文化遗产保护(一)民居的保护价值及消失原因“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民居是人民大众的住所,民居及其聚落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5]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反映着当时当地的审美态度,建筑形式则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宗教信仰。传统古民居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相当需要得以保护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剧增,人口密度过大,传统民居的建筑已不能够满足居住需求,传统民居逐渐被楼房所代替。另外,传统建筑的配备设施(水电)功能不足,以及防火性能较差,不能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这也使得传统民居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消失。“文革”的“破四旧”以及复杂的施工技术也可能是造成当今传统民居逐步退出人们生活圈子的原因。(二)汪山土库的保护措施根据前文对汪山土库的建筑及装饰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出,汪山土库的建筑形式独特、排水系统完善、装饰艺术精湛,是具有研究价值及保护价值的建筑群。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学者认为,大致可以从原物保存、原型异地搬迁、就地保护及内部维修[5],再创作(结合着现代的生活习性,将古民居的功能进行扩充)这四个角度入手。笔者通过实地踩点汪山土库现存情况发现,整个建筑群木结构较多,经过长期的使用,很多木结构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腐蚀现象。如若仅仅对此进行保存,往后极容易造成建筑体的坍塌,而原型异地搬迁和再创作则失去了对本土文化保护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就地进行保护,内部维修的保护措施是较为恰当的。此外,对汪山土库保护及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旅游对民居的影响。如何适当地开发?如何控制旅游容量?如何增加村民的实际利益?是当前旅游模式给传统民居带来的问题。六、小结笔者采用南昌本土民居为题点,通过对汪山土库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的调查、汇总及分析,归纳以下四点。(一)选址的差异性土库的选址同一般徽派民居不同,并未按照“通利要津”“水口以聚一乡之树林......”的特点分布院落。村落不是设置在水口,而是设置于塘边。(二)建筑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土库的建筑空间形式与常规的徽派建筑空间不同,正方中轴对称并列布置,且规模巨大,集中分布。采用了皇室布置形式,细节和房屋内部则采用了徽派的进落式。(三)装饰艺术的探索性三雕艺术中对文房四宝和吉祥送子寓意较多,从侧面说明建造时主人的年龄和心态。从历史角度上看,正好符合迈入中年愿望衣锦还乡的三兄弟。(四)保护措施的规律性村落的形成受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时代的变革中,民居会随着发生变化,使得民居无法记录文化和习俗。当饱和的人流量的冲洗,文化遗产会遭到破坏。适当的旅游开发,才能使得文化遗产既得到保护,又能继续承载历史痕迹。参考文献:[1]倪琪,王玉.中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2).[2]谢珂,谢震林.徽州古民居内部空间秩序的社会文化观念形态体现[J].工业建筑,2014,44(5):5-8.[3]谢涛.论徽州古民居的建筑与装饰风格[J].艺术百,2013,29(2):241-243.[4]王星.解密故宫排水系统[J].中国勘察设计,2012(8):19.[5]朱良文.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1.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门楼:
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
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顽童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徽派以民居 祠堂 牌坊(牌楼)闻名徽商力在经商而不在建筑,衣锦还乡之后,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体现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门面,或亦以牌坊筑立褒奖徽州女人守夫的风骨。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除脱富丽堂皇的徽商巨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民居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宽三间 中为厅堂 两边为室 厅堂前方称“天井” 采光通风(收集雨水防火)(聚财的象征意义)因为徽州都是群落建筑随意一旦失火就会发生很大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山墙的原因。牌坊(牌楼)牌坊和牌楼的区别是牌楼的顶是有檐的 而牌坊没有牌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标榜功德。山墙用于防火 支撑建筑 祠堂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规矩,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而徽州则顺应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材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覆以青瓦两坡墙檐,形成所见之白墙。而其黛瓦,又名为小青瓦,是一种弧形瓦,手工成型,湮窑之後起化学反应才呈青灰色。小青瓦可以做成各种形式的风格屋面,可做成合瓦屋面。合瓦屋面的特点是,盖瓦也使用板瓦,底。盖瓦一反一正即“一阴一阳”排序。相比故宫的红墙黄瓦 徽州用的是当地丰富的粘土 石灰 等 为主材料 墙面用白灰粉刷 墙头覆盖青瓦(因为minecraft原因 青瓦一般用石砖代替)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脉厚良,因此石材、林木、土壤资源都很丰富。如石材有黟县青、茶园石、庙前青等;而土种多样,有鸡肝土、黄红土、紫色土、猪血土等;至于木材则种类更丰,目前仍存有千余种,如银杏、樟树、黄松、赤松、金叶松、马尾松、杉树、柏树、樽树及椴树等。徽州三雕正是取材于当地的这些材料用于雕刻。徽州三雕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物体,因此雕刀是其基本工具。徽州三雕采用的刀具形状大同小异,刀头形状有大有小,有尖有圆,但所用材料不同。三雕用刀以前都是用钢打制,现在除了木雕外,砖雕和石雕的刀头大多用钨钢制成,这种刀头硬度大,耐用,不容易磨损。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民间艺人在进行三雕创造时,就如同用刻刀来作画一样,而作画是很讲究笔法的,象提顿按挫、钩回曲直、刚柔疾徐等,同样用刀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直人刀、斜人刀、切刀、冲刀、涩刀、轻刀、迟刀等等,不同的用刀,会产生不同的刀力,如冲、切、削、铲、刮、挑、凿、划、疾、徐、迟、顿等,便能在材料上雕出不同特点的形象,这点在砖、木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徽州三雕题材广泛,工艺精巧,形象细致生动,而且层次丰富,少则几层,多则十数层,尤其是清朝三雕鼎盛期的木雕、砖雕则更显突出。这就要求三雕艺人在雕刻时,尤如画家、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章法气韵、笔墨意境一样,更要讲究刀法的运用,要将各种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007年度省劳动竞赛理论研讨论文一等奖 徽派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几百年的徽派建筑看不到“豆腐渣”工程,而且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徽派建筑的作者就是徽州工匠。从徽匠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许多长处。如细腻规范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还有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 徽派建筑艺术细腻繁复,每道工序都要熟稔于心,一斧一锯一凿的力度和方位都要精确把握。那些石雕、木雕和砖雕,就需要工匠们倾注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徽商营建住宅时,为了获得更好的雕刻装饰,往往举行打擂比赛。身怀绝技的不同工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体合力,建造出完整上好的建筑产品。安徽工匠既然这么有本事,我们就应该唱响新一代的“徽匠”。 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皖人勤劳聪慧诚信的优良品格。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到处活跃着“皖军”建筑业队伍。2005年我省进京企业队伍规模达18万人。无论是北京奥运工程,还是上海世博工程,都凝聚着新徽匠们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此外,安徽建筑企业正以开放的姿态,进军海外,在亚洲、非洲、欧洲数十个异国他乡,活跃着皖籍建筑工人“淘金”的身影。 目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生活环境及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没,建设事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建设事业庞大的人力资源潜力能否转化未现实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而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建设教育,加快建设人才培养。 我省有庞大的施工队伍,全省建筑业企业有3000多家,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168万人。简言之,建设职工队伍的基本“国情”一方面是“人满为患”,一方面是“人才奇缺”。多的是低素质的施工人员,缺的是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分析建筑业人力资源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工人构成了宝塔型结构,在这个塔型结构中,塔基是100多万的施工工人,其中高级技师仅占0.3%,技师不足1%。80%是农民工,而且绝大多数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缺乏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未经培训上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就是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所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如何精心打造一支适应建设事业发展的技工队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建筑企业适应新技术和施工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短缺。从对建筑企业所做的抽样调查看,我省建筑施工企业中,专业人才占职工的比例只有15%左右,管理人员占2-3%。这支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只占5-9%。相对来说,勘察设计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较高,占75%左右,但从其专业性质来看,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依然偏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占60%左右。另外,我省在传统的或比较成熟的技术领域如岩土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综合爆破、大型结构与设备整体吊装、预应力混凝土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普遍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但对创新性强的、代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 同时,现代施工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管理技能,还要求有很高的能力素质。如很强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交易和谈判能力,全面的组织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并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相比之下,我省管理人员差距较大。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很多人外语、计算机能力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我省建筑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唱响新一代的“徽匠”,展现“徽匠”新风采,必须增强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如何提高建筑工人技术素质,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筑工人队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和建筑工人自身的成才需求,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的开展,引导建筑工人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提高建筑工人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增强建筑工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推进职工知识化进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一、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企业要把提高职工素质的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明确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相应措施。要将人才培养工作列为与市场开发和生产经营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保证。其次,要完善现有的技能鉴定制度。重点是建立动态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打破工作年限、学历等因素的限制,建筑企业每年组织职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我们的建筑工人只要理论与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就可取得相应的职称资格。同时,对已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的工人也要进行考核,对经考核不合格的,要相应降低其职称资格。通过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促使职工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实现自我超越。三是把培养人才与运用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人才,应用人才关键是为优秀人才提供其展示技能和智慧的舞台。对此,企业应该以用好人才为重点,认真规划人才使用工作。具体是对优秀的操作人员要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设计,使其看清自己的职业道路轨迹,激励其向人生目标迈进。同时,要为优秀人才提升技能提供条件和空间,如在职位提升、荣誉授予、培训深造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待遇。总之,通过健全人才成长机制,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动力源泉。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各级有关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广大建筑工人中深入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帮助我们的建筑工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三、加大“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职工”活动的力度。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职工活动就是满足建筑工人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建筑工人素质的重要措施。我省的建筑企业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工群体的特点把建筑工人们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学校、职工学校、培训机构、职工夜校、职工之家等阵地,设计丰富多采的活动载体,吸引建筑工人广泛参加,进行集中学习。要面向基层、生产一线,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激发职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提高技术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把“创争”学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坚持深入地开展读书自学活动,根据建筑企业生产实际和建筑工人个人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读书自学活动内容,创新读书活动的载体,拓宽读书活动的领域,将读书自学活动与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激励更多的建筑工人走上自学成才之路。 四、完善创新职工培训工作方法。 建筑工人培训工作是提升职工专业技术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从我们建筑企业发展的高度对建筑工人培训工作进行系统思考和谋划。 一是搞好培训需求调查。职工培训部门、人事部门要根据年度培训工作目标和计划,对培训需求进行详实的调查。培训需求调查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第一个层次对行业企业职工个人的调查,了解建筑工人个人最想提高哪方面的技能。通过对工人个人的调查,可以提高工人个人对提升个人专业技术素质的关心程度,激发建筑工人个人学技术、学知识的热情,第二个层次是对企业和市场的调查,了解市场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技术知识类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二是搞好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贯彻建筑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建筑企业应当根据职工的工种和岗位的专业技术特点,制定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具体是根据每个建筑工人所从事的工作,制定出每位工人应当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类别。明确工人在一定期间内应当接受哪些培训、应当掌握什么专业技术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技术素质。三是实现培训方式创新。要由过去只抓岗位应知应会培训和“缺什么,补什么”培训转变为着力抓好知识技能培训和建筑工人学习力的培训。要求我们的建筑工人不但要掌握本岗位应知应会知识,而且要传授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先进工艺技术及方法,帮助我们的放建筑工人开视野。同时,要通过培训,为建筑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技能创造条件,使我们的建筑工人自身的学习力得到增强;要由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在培训中,除了要培训与本工种的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训与本工种和岗位相关的其它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通过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使职工真正达到“一专多能”。 建筑工人素质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兴衰和建筑工人自身利益的实现,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 。以此,打造新“徽匠”,重塑“徽匠”品牌,弘扬“徽匠”的团队精神,来振兴安徽建筑业,为我省经济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摘要] 徽派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最传统的建筑流派之一。它有许多可供现代建筑设计参考和学习的地方。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徽派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徽派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以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 徽派建筑;民居特点;现代建筑;影响
徽州民居建筑深深的受到当时徽州地域环境和人文风情的影响,是我国较为成熟的古代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工艺精湛,造型多样,色彩鲜明,充分体现了从古至今徽州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才干。但是现今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往往追寻西方式的建筑风格,偏向模仿别国的建筑设计,忽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使得传统建筑风格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因此,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格外重视传统建筑风格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1徽派建筑的民居特点
1.1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徽州建筑拥有统一规划的整体美。徽州民居的整体平面局面对称,四周均用黑瓦高墙围起,中间为厅堂,用于日常的礼节性使用,如迎接宾客,举办酒席等,是整座住宅中的主体部分。两侧则为厢房,用于生活起居使用,在入口处形成天井,作为民居通风采光使用。这种规整一致的建筑风格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在程朱理学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影响下所产生的时代产物,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格。
1.2青山绿水的自然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青山绿水的自然美。徽州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使得境内的山林树木繁茂,依山傍水。在徽州建筑中极大的使用到了这些青山绿水的自然特色,在总体布局上重视对周遭环境的规划,村落一般依山傍水,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幽静典雅的'家居环境,如诗如画,保持了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大多住宅在山水美景的映衬下,散落在丛林之间,宛如一幅幽雅的水墨画,就像质朴的空气般,渗透着东方的美景。
1.3舒适适用的智慧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舒适适用的智慧美。中国南部地区住宅建筑大多存在隔热通风问题,但是徽州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这个问题,并改进了建筑的方式,形成了以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四合院形式,并加以开放大厅、深檐、屋檐和杆式等建筑结构。这一建筑风格是非常符合当时徽州商人的重要地位,徽州四合院是由庭院所组合而成的,这种四方形的运用避免了外逃的财源,同时这种结构满足了中国古代大家族的基本需要,和谐地统一了家庭、家族和社会,对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有一定的贡献。
2徽派建筑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
2.1建筑颜色上的呼应
现代建筑大多重视个人风格展示,所以在色彩上的表达会更多丰富,主要由明快,鲜艳的色彩而构成,在建筑表面主要会使用到绿色、白色、浅蓝色居多。而徽州建筑相比于现代建筑更为神秘,半掩半盖,半遮半露,黑白分明,在蔚蓝的天空中,能够明确的勾画出民居的轮廓,增强了民居的空间性和层次性,是非常具有个性特色的现代艺术,微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完美的将各种色彩进行搭配,建筑之间形成碰撞感,使建筑更加大气迷人。
2.2建筑材质上的交融
建筑材质上的使用对于建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材料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中广泛的采用砖、木、石雕、青石板为材料,建筑材料上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徽派建筑的重要布局,使得徽派建筑亦雅亦俗,几种材料上的使用能够很好的拼接起宅屋,映衬出自然的建筑风格而现代建筑设计中也会经常使用到这些材料,在装饰、装修中会大量木制家具、饰物,同时在现代建筑中,砖、水泥、瓷砖都是建筑的原材料,与徽派建筑中追求的强烈、流畅、朴素的美感是相一致的。
2.3景观意境上的相通
在新儒学的影响下,徽派建筑认为天人合一是建筑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徽派建筑中很容易找到和谐的景观现象,在住宅、民居、村落、街道、街道、内部空间和外层空间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情况。徽派建筑的特色是山水、园林、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完美结合。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将景观与环境相互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完美融合,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但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建成后再添加景观,当然,也有一些现代大师在自然环境中建造新建筑。
2.4思想理念上的启发
建筑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而且在建筑思维的发展。目前,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导致建筑空间的组织变化越来越适应人们的需求,力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徽州建筑受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不仅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对现代建筑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不排斥外来文化,努力将自身特色与其他优势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3结语
徽派建筑的文化体系和建筑形式影响着现代地域建筑和特色建筑的发展。将徽州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徽州建筑”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脉厚良,因此石材、林木、土壤资源都很丰富。如石材有黟县青、茶园石、庙前青等;而土种多样,有鸡肝土、黄红土、紫色土、猪血土等;至于木材则种类更丰,目前仍存有千余种,如银杏、樟树、黄松、赤松、金叶松、马尾松、杉树、柏树、樽树及椴树等。徽州三雕正是取材于当地的这些材料用于雕刻。徽州三雕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物体,因此雕刀是其基本工具。徽州三雕采用的刀具形状大同小异,刀头形状有大有小,有尖有圆,但所用材料不同。三雕用刀以前都是用钢打制,现在除了木雕外,砖雕和石雕的刀头大多用钨钢制成,这种刀头硬度大,耐用,不容易磨损。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民间艺人在进行三雕创造时,就如同用刻刀来作画一样,而作画是很讲究笔法的,象提顿按挫、钩回曲直、刚柔疾徐等,同样用刀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直人刀、斜人刀、切刀、冲刀、涩刀、轻刀、迟刀等等,不同的用刀,会产生不同的刀力,如冲、切、削、铲、刮、挑、凿、划、疾、徐、迟、顿等,便能在材料上雕出不同特点的形象,这点在砖、木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徽州三雕题材广泛,工艺精巧,形象细致生动,而且层次丰富,少则几层,多则十数层,尤其是清朝三雕鼎盛期的木雕、砖雕则更显突出。这就要求三雕艺人在雕刻时,尤如画家、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章法气韵、笔墨意境一样,更要讲究刀法的运用,要将各种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徽州古建筑的特色摘要: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 古建筑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西递是一个船形的村落,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村里保留了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走进西递,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处高大的牌坊,正面的醒目处刻着“胶州刺史”四个大字,这是明万历时胡文光所建的牌坊。胡文光是进士出身,曾做过山东胶州的州官和长沙王的内府长史,得到明廷的器重,所以牌坊的规格很高,远远望去巍峨耸立,气度不凡。 走在西递巷子里的青石板路上,手扶高高的墙壁,仰头观望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看到的不仅仅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更多的是西递本身的历史和对历史过程的思考,多回味一下这些建筑的历史,就会更深的了解徽商、徽州人和中国文化。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脉厚良,因此石材、林木、土壤资源都很丰富。如石材有黟县青、茶园石、庙前青等;而土种多样,有鸡肝土、黄红土、紫色土、猪血土等;至于木材则种类更丰,目前仍存有千余种,如银杏、樟树、黄松、赤松、金叶松、马尾松、杉树、柏树、樽树及椴树等。徽州三雕正是取材于当地的这些材料用于雕刻。徽州三雕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物体,因此雕刀是其基本工具。徽州三雕采用的刀具形状大同小异,刀头形状有大有小,有尖有圆,但所用材料不同。三雕用刀以前都是用钢打制,现在除了木雕外,砖雕和石雕的刀头大多用钨钢制成,这种刀头硬度大,耐用,不容易磨损。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民间艺人在进行三雕创造时,就如同用刻刀来作画一样,而作画是很讲究笔法的,象提顿按挫、钩回曲直、刚柔疾徐等,同样用刀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直人刀、斜人刀、切刀、冲刀、涩刀、轻刀、迟刀等等,不同的用刀,会产生不同的刀力,如冲、切、削、铲、刮、挑、凿、划、疾、徐、迟、顿等,便能在材料上雕出不同特点的形象,这点在砖、木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徽州三雕题材广泛,工艺精巧,形象细致生动,而且层次丰富,少则几层,多则十数层,尤其是清朝三雕鼎盛期的木雕、砖雕则更显突出。这就要求三雕艺人在雕刻时,尤如画家、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章法气韵、笔墨意境一样,更要讲究刀法的运用,要将各种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