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陶行知论文爱在下满参考文献

陶行知论文爱在下满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陶行知论文爱在下满参考文献

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url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 陶行知(15张)学文学系。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 ,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母曹翠 (L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他更加自觉而刻苦努力地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读大学期间,在他倡导并主编中文版校刊《金陵光》上,他写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1946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作品《陶校长的演讲》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9册,《自立立人歌》四首中前两首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陶行知手迹(1930年夏)[2]祖籍浙江绍兴,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乡又同学。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编辑本段主要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编辑本段人物著作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中国教育改造》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8 年4月初版本 《斋夫自由谈》 上海《申报》馆 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 《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2年10月初版本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上海大众文化社 1936年8月初版本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 生活教育社 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 《行知书信》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9年1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3 年7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前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5年12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三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6年11月初版本 编辑本段陶行知与《申报》1932年《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鲜明反对内战。 《剿匪与造匪》 “今日政治黑暗如此,如沦地狱,是正即所谓官逼民变。官逼民变,民安得不变?既逼民变,复从而围剿之,事之可悲,孰逾于此!” 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但凭良心说,这世上真的没有谁愿意当匪,但匪是怎么出现的,也就是谁造的“匪”,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或者搞得明白也故意装不明白,破馆某一老夫子就说:“哼,现在讨论鸡和蛋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哈,这老夫子其实明白土匪怎么来,却故意装不知道,整一虚伪的家伙,这种人最大的喜好就是粉饰太平、抚着良心乱说话。 土匪出现,自然要去剿灭,任“匪势”乱涨,会危及江山社稷,搞不好会弄出另一个梁山泊,从另一方面说,给几个胆大包天的家伙旁若无人乱窜,这老脸也着实丢不起,所以,刀枪棍棒加石头砖块再加口水唾沫一起上,也不看自己的斤两,一门心思把土匪往死里整。。。 。。。。。。 蠢笨的人不明白,因而见“匪”就剿,天天和“匪”斗气,以其斩尽杀绝,还自己安宁,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最后免不了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可以说,谁剿“匪”越厉害谁就灭亡得越快,这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剿匪就好比拉弹簧,越用力拉反弹得就越厉害。因此,见到土匪出现,聪明的人一般不会随便硬对硬,多是另想办法,土匪喜欢美女、帅哥,就送帅哥、美女安慰一下;土匪喜欢金银珠宝就给他们一金矿;土匪喜欢戴乌纱,就眯着眼封他们一官半职。。。反正一句话,投其所好,保管有用,嘿,连整天只懂画画的宋徽宗都明白这个道理,打不过之后就招安梁山泊英雄,宋江最后乖乖就范,宋朝是武功最差的朝代,老赵家的子孙也曾被“匪“吓得不轻,可最终没有被“匪”所灭,有一定道理的。小说里的东西不可信,说点近的,我最讨厌的老太婆慈禧在和义和团抡了一圈拳脚不敌后,脑筋急转弯,“抚而用之”,最后把没有防备之心的义和团搞得凄惨,这老太婆治国不行但谁也不能否认她不是聪明人。 但我认为,最最笨蛋以及不可救药、等着灭亡的人还是一边造匪,一边又大张旗鼓去剿匪的家伙,简直是吃饱了撑得慌没事找事做,这些笨蛋脑子不知进了水还是怎的,从不想为啥那些本来以德服人和蔼可亲的人成了“穷凶极恶”的“土匪”,这些“匪”怎么不去别的地方安营扎寨闹革命,就偏偏和自己对着干?! 哈,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匪”,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匪”扮正义! 经典作品 《创造宣言》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末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 在机场与毛泽东合影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这话被泰山一棵树苗听见了,它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楼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陶行知创办社会大学,自任校长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动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幼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进步教育家,1917年留美回国后,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认为以此可“推定国家的命运”,持“教育救国”论的思想。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1936年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教育救国的道路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积极推行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陶行知,原名文睿,安徽人。1910年秋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改名“知行”。1914年赴美国留学,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后,成了杜威的关门弟子。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22年初,他被聘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2年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他任教育科主任。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的职务,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任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运动。这时,他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可以“推定国家的命运”,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来“打通”贫富、贵贱的关系,从而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这种主张,无疑是一种“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他还经常在《新教育》上发表文章,批判旧传统教育,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主张。

1926年,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在1927年春,与赵叔愚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他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起来的,并且在“晓庄”加以试验。1930年4月13日,国民党政府查封了晓庄学校,陶行知因受到通缉而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主张把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工学团是中华民族之救命圈”。1934年7月,陶行知发表了《行知行》的文章,正式改名为“行知”,以表示他坚信唯物主义认识论。

从1917年到1935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期阶段。他提倡鼓吹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三大运动,其思想基本上是属于“教育救国”论范畴的。毋庸讳言,这是由于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

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学校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不仅在于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还在于他当时就看到了中国革命要靠农民,喊出了“唤醒锄头来革命”、“革命成功靠锄头”的口号。为了唤醒农民起来革命,所以要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可以说,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开始高涨,这对陶行知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号召“山海工学团”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培养人才幼苗的育才学校,它成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圣地”和“沙漠里的绿洲”,蜚声中外。育才的教育实践,大大地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从1936年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入了后期的发展阶段,由一个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者,转变成为一个“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政治实践上,他积极地参加抗日斗争,坚决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坚持斗争直至1946年7月25日去世。他的死,“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不可补偿的损失”。

二、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最大的心愿,是要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拿来交给大众,使“整个民族现代化”。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开办了暑期学校,亲自教居民、车夫、小商贩读书识字。在提倡平民教育运动时,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并到机关、工厂、商店、家庭、和尚庙乃至监狱里去教平民识字。1926年后,他又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他认为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5%,爱中华民族,就得爱“中华民族中最多而最不幸之农人”。

1931至1935年间,他又发起了普及教育运动。他说:“反动派在那里提倡生产教育,我们今天最迫切要做的事是使生产的劳苦大众受教育,不是生产教育而是生产者受教育。”他说,普及教育就是把文化知识变成空气一样,普及于众生,人人都得呼吸,人人不可少。普及教育要城市与乡村同时并进,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打成一片”。他明确地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联系起来,认为“这才是我们所要普及的教育”。更可贵的是,他还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的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他主张普及教育必须“劝导与强迫并行”,把普及教育与教育立法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主张。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是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的。旧中国,文盲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而在经费、师资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能把普及教育的计划“建筑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专靠学校不行,要多种形式并举,要在学校之外,创造出一种较为自然的组织来补救,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能暂住而不可久留。自学团、共学团、普及教育团、生活教育团、工学团“才是文化之活细胞”。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把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联系起来。

2.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

3.把普及教育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劝导与强迫并行”。

4.普及教育应从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因陋就简,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5.普及教育专靠学校不行,要多种形式并举。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探索、创造、前进、发展的过程。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而进入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阶段,每一次的新探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并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而发展,沿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向前进。

三、提倡教育联系生活和劳动

陶行知竭力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认为传统的“老八股”教育是为教育而办教育,用“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办法,把读书人引入“伪知识的圈套”,而成为废人。

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是“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传统教育是“叫人分利不生利”,“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为教育而教育。他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因此,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后来他进一步主张“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同时,他也反对“仪型他国”、全盘西化的“洋八股”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的主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企图用教育的力量来提高农业生产,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后来由于他不断地和工农大众接触,特别是在他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后,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有了新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教农民读书识字,而是主张“把一般无用的知识分子变成参加生产的集团之成员,更进一步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虽然他这一主张在旧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已经意识到知识分子和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是要通过生产劳动教育来完成的,从而缓和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陶行知的这一主张,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四、“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主体,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身又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论的原意,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所找出来的新路”。同时也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憎恨,试图从“根本上”来改造传统教育。“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教育最初多侧重日常生活,遇到什么事,就受什么教育,但“生活”范围很大,处处有生活,处处要进行教育,便降低了教育的特殊职能,所以以后他把生活的范围概括为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五种。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与生活同步,“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人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能受益”,从而批评“学校即社会”是鸟笼,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关在鸟笼里一样。而“社会即学校”则不然,是要把鸟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张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但他主张把“社会”和“学校”划上等号,抹煞了学校的特殊性。不过,以后在理论上又有所修正。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他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即“做(既)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由于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把做的过程和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这就抹煞了教学过程的独特意义,使系统知识的传授降到次要的地位,这种思想在晓庄办学时得到充分体现,到1939年以后在办育才学校过程中才有所改变,重新重视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从“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重大的贡献。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特别是他后期教育思想变化后,“生活教育”论也随之发展变化。后来他认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从而把“生活教育”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论教师

陶行知认为,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改变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教师应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教师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教师对于科学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应感到有浓厚的兴趣。

要热爱学生。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共事共学共修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他还认为,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爱满天下”。他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他认为,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学习,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他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方是教师职业之真、人性之真。

主要参考文献:

1.《什么是生活教育》

2.《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3.《陶行知教育文选》

陶研论文爱满天下文献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人物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编辑本段人物著作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中国教育改造》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8 年4月初版本 《斋夫自由谈》 上海《申报》馆 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 《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2年10月初版本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上海大众文化社 1936年8月初版本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 生活教育社 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 《行知书信》 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9年1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3 年7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前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5年12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三集》 上海儿童书局 1936年11月初版本 1、学习和实践陶行知师德建设思想。 陶行知师德建设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陶行知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投入人民教育事业,为了人民教育事业,他做到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师德教育最好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学陶师陶中要紧紧抓住师德教育这主线。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主动配合教育局人事科、教育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全体会员学习陶行知“为一大事业来,做一大事业去”的师德理想;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师德精神;学习陶行知“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师德品格;学习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已”的师德修养。学习时,要摸清情况,列出专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内化。初定与教育局、教育工会于五月二十一日召开师德建设表彰大会,表彰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2、 开展学陶师陶学术活动。 举办学陶师陶学术报告会,请全国著名陶研专家来我市作 学陶师陶学术报告。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举办一次。上半年与师德建设表彰大会一起进行;下半年初定在十月十五日,与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3周年一起进行。 3、 启动学陶研陶实验区建设。 由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及幼儿园、芦墟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金 家坝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黎里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北厍中心小学及幼儿园组成学陶研陶实验区。这实验区的宗旨是以学陶师陶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和幼儿园内涵发展为目的,以加强师德建设和发展办学、办园特色为重点,以深化小学和幼儿教育改革为主线,形成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整体推进的局面;实验区工作的原则是在教育局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教育局的中心工作,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加快学校的内涵发展,做到统一目标,保留个性,发挥优势,促进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方法是分步推进,滚动发展,典型引路,加强辐射,课题领衔,逐步深化。 4、 加强陶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继续抓好中陶会“十五”规划课题“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特色内源发展的研究”。今年上半年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陶研课题2 项、省陶研课题2项、苏州市陶研课题13项。对这些课题,我们要采取管研并举的措施,切实做到以管促研,深化研究,在求实、求效上下功夫。下半年,要按省、苏州市陶研会“完成一个,结题一个”的要求,分批做好结题工作。今年未能结题的课题,原则上均在明年要结题。 5、 继续在小学生中开展“走近陶行知”读书活动。 认真贯彻“未成年人教育法”,以学陶为载体,配合教育局加 强学生德育工作。继续把“走近陶行知”读书活动作为教育局普教科组织的德育读书系列活动的一项内容,组织小学生阅读陶行知的故事,学习陶行知的崇高理想和高贵品质,接受“爱满天下”的教育。在全面读书的基础上,继续组织读书活动系列竞赛。 6、 抓好学陶师陶的基地建设。 市素质教育基地师陶馆中的内容要充实和更新,第二部分内 容要增加我市近年来学陶师陶的新成果、做法和经验。要继续抓好学陶师陶的学校基地建设。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在发展师陶文化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内涵建设;金家坝中心小学要以全国陶研课题为抓手,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八都中心小学要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大好形势; 梅堰中学要进一步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其他学陶师陶实验学校均要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不断发展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今年,市陶研会要重点深入盛泽第二中心小学,开展调研,与该校领导一起商讨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7、 加强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紧紧抓住“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核心理念,从本校实际出发,选准重点,整体推进“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与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这六大行动,从而达到开发师生潜能、提高办学效益的日的。下半年,参与新教育的实验学校都要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较高的阶段成果。 8、 提高学会媒体的质量。 “吴江行知网”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要进一步丰富 资料;加快更新内容的速度;组织专人及时对论坛内容进行分析;集中话题,引导网友有目的地深入研讨;定期召开版主会议,分析论坛发展的动态;努力做好为我市学陶师陶,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工作。《吴江行知专刊》出刊两期。《吴江行知报》出报六期,这六期安排是:一月份报纸由盛泽二中负责;三月份报纸由芦墟中心小学负责;五月份报纸由震泽一中负责;七月份报纸由市实验小学负责;九月份报纸由松陵三中负责;十一月份报纸由盛泽实验小学负责。 9、 组织好陶研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第一季度,开展我市第三届陶研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此 项活动在二月底结束。在评选的基础上,向苏州市、省陶研会推荐,参加苏州、省陶研论文评选活动。 继续协助中陶会引导会员参加“爱满天下”系列竞赛。 10、 协助做好苏州市陶研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按小教专业委员会的今年工作计划,举办学术活动,开展论 文评选活动,加强课题研讨和管理,召开理事会,办好二期刊物“姑苏陶苑”。 11、 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我市学陶师陶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全面把握我市学陶师陶的态势和走向,及时作出科学的决策。要在自有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会员,今年要特别注重在幼儿园中发展个人会员。

1、学习和实践陶行知师德建设思想。 陶行知师德建设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陶行知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投入人民教育事业,为了人民教育事业,他做到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师德教育最好的教材。因此,我们在学陶师陶中要紧紧抓住师德教育这主线。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主动配合教育局人事科、教育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全体会员学习陶行知“为一大事业来,做一大事业去”的师德理想;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师德精神;学习陶行知“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师德品格;学习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已”的师德修养。学习时,要摸清情况,列出专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内化。初定与教育局、教育工会于五月二十一日召开师德建设表彰大会,表彰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2、 开展学陶师陶学术活动。 举办学陶师陶学术报告会,请全国著名陶研专家来我市作 学陶师陶学术报告。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举办一次。上半年与师德建设表彰大会一起进行;下半年初定在十月十五日,与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3周年一起进行。 3、 启动学陶研陶实验区建设。 由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及幼儿园、芦墟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金 家坝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黎里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北厍中心小学及幼儿园组成学陶研陶实验区。这实验区的宗旨是以学陶师陶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和幼儿园内涵发展为目的,以加强师德建设和发展办学、办园特色为重点,以深化小学和幼儿教育改革为主线,形成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整体推进的局面;实验区工作的原则是在教育局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教育局的中心工作,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加快学校的内涵发展,做到统一目标,保留个性,发挥优势,促进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方法是分步推进,滚动发展,典型引路,加强辐射,课题领衔,逐步深化。 4、 加强陶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继续抓好中陶会“十五”规划课题“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特色内源发展的研究”。今年上半年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陶研课题2 项、省陶研课题2项、苏州市陶研课题13项。对这些课题,我们要采取管研并举的措施,切实做到以管促研,深化研究,在求实、求效上下功夫。下半年,要按省、苏州市陶研会“完成一个,结题一个”的要求,分批做好结题工作。今年未能结题的课题,原则上均在明年要结题。 5、 继续在小学生中开展“走近陶行知”读书活动。 认真贯彻“未成年人教育法”,以学陶为载体,配合教育局加 强学生德育工作。继续把“走近陶行知”读书活动作为教育局普教科组织的德育读书系列活动的一项内容,组织小学生阅读陶行知的故事,学习陶行知的崇高理想和高贵品质,接受“爱满天下”的教育。在全面读书的基础上,继续组织读书活动系列竞赛。 6、 抓好学陶师陶的基地建设。 市素质教育基地师陶馆中的内容要充实和更新,第二部分内 容要增加我市近年来学陶师陶的新成果、做法和经验。要继续抓好学陶师陶的学校基地建设。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在发展师陶文化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内涵建设;金家坝中心小学要以全国陶研课题为抓手,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八都中心小学要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大好形势; 梅堰中学要进一步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其他学陶师陶实验学校均要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不断发展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今年,市陶研会要重点深入盛泽第二中心小学,开展调研,与该校领导一起商讨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7、 加强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紧紧抓住“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核心理念,从本校实际出发,选准重点,整体推进“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与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这六大行动,从而达到开发师生潜能、提高办学效益的日的。下半年,参与新教育的实验学校都要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较高的阶段成果。 8、 提高学会媒体的质量。 “吴江行知网”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要进一步丰富 资料;加快更新内容的速度;组织专人及时对论坛内容进行分析;集中话题,引导网友有目的地深入研讨;定期召开版主会议,分析论坛发展的动态;努力做好为我市学陶师陶,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工作。《吴江行知专刊》出刊两期。《吴江行知报》出报六期,这六期安排是:一月份报纸由盛泽二中负责;三月份报纸由芦墟中心小学负责;五月份报纸由震泽一中负责;七月份报纸由市实验小学负责;九月份报纸由松陵三中负责;十一月份报纸由盛泽实验小学负责。 9、 组织好陶研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第一季度,开展我市第三届陶研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此 项活动在二月底结束。在评选的基础上,向苏州市、省陶研会推荐,参加苏州、省陶研论文评选活动。 继续协助中陶会引导会员参加“爱满天下”系列竞赛。 10、 协助做好苏州市陶研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按小教专业委员会的今年工作计划,举办学术活动,开展论 文评选活动,加强课题研讨和管理,召开理事会,办好二期刊物“姑苏陶苑”。 11、 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我市学陶师陶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全面把握我市学陶师陶的态势和走向,及时作出科学的决策。要在自有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会员,今年要特别注重在幼儿园中发展个人会员。

在现代社会中,陶行知的爱的 教育 思想在至今的教育中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陶行知爱的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爱的教育论文篇一:《践行陶行知爱的教育思想,用爱心塑造中职生的灵魂》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爱。爱也是中职生必备的重要道德品质,教师通过爱的教育,在学生心中培植爱的种子,激发爱的情感,塑造爱的灵魂,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爱的教育塑造灵魂道德情操 作者简介:陈春华,男,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温家宝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对此感同身受。爱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品质,它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教育的产物。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所面对的是90后的中职生――85%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有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那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爱的教育,可以在学生心中培植爱的种子,激发爱的情感,塑造爱的灵魂,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阐述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的教育格言。在教育实践中,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师生互爱的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中职学生群体的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是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青少年群体。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思想、言行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认识判断能力较低,重朋辈友情。当学校的 规章制度 与“哥们”义气发生冲突时,部分学生会倾向于同学朋辈友情,或帮助犯错误的同学隐瞒真相,或协助同学甚至一起违反校纪、校规。(2)适应能力和自制力弱。对周围环境敏感,情绪易波动;注意力分散,组织纪律性差;争强好胜,易产生妒忌心理等。(3)专业思想不牢,部分学生对家长为其选择的专业存在逆反心理,课堂不专心,无学习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日常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三、中职传统德育工作的方式 长期以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有些教师本身对学生就存在偏见甚至歧视,加上学生的自卑心理,以及对“知识接受者”这一角色单一认同的影响下,一些德育工作的方式阻滞了中职生道德情操的发展。 1.注入式 主要表现是把“法定”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乃至行为要求等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教条式 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强调范式、反对逾越,崇拜条条,反对质疑。结果是束缚思想,束缚手脚,令学生无可避免地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知识的激情。 3.苛严管束式 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在中职教育中渗透爱的思想 1.以爱为核心,塑造高尚师魂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此我们可以延伸这句话:要想学生有爱心,必须先生有爱心。唯有爱满天下的先生才能教出爱满天下的学生。 “比教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当一位教师真诚地为学生付出自己的爱心以后,他可以真正的走进他的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作为学生,他在感受教师对他的爱意与关怀时,他内心真正感受到的还有成人世界(社会)对他的肯定,必然会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向上。他们也会把这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关爱。此时,作为教师,他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给予学生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一种尊严的灵魂! 2.以爱为基石,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因此,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 谚语 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她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理性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以爱来平等对待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感情注入越多,对学生越爱,学生心灵就越会被你所征服。一位教师道出了真谛:“……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在这里,表扬和批评都成了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 3.以爱为桥梁,沟通师生心灵 (1)倾听是沟通的起步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会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教师,倾听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倾听能够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身体状况、情感波动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取向,能够获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对工作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传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以及无限的期待,给予学生无尽的信心与勇气,让学生也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倾听,最重要的是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要俯下身子,成为学生的真正朋友。即使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准确,也要认真倾听,努力包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意见。华南师范大学胡东芳教授在《对话与倾听》一文中指出,倾听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注意。用自己的眼睛注视说话的学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生谈话的内容上,不要轻易打断;二是接受。用点头、微笑等表示你对他的理解,即便不一定赞同,也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三是引申话题,用重述学生的意见、情感,或用恰当的提问,鼓励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叙述。实际上,与专注的神情、尊重的态度相比,内心情感的体验更为重要。在学生倾诉时,我们应该与他“同命运,共呼吸”,分享他的快乐与痛苦,担忧他的困惑与彷徨,寻找他的需求与渴望……这样,我们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与理智世界,才能给予学生人性关怀和人性激励,让教育的精神得以实现。 (2)尊重是建立沟通的基础 孔子云:“敬人者人敬之。”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只在口头上 说说 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一个常体验到尊严的人,总是对自己更有信心,办事更有能力、更有效率。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应该包含着真诚与信赖、宽容与激励,平等与友爱。据报载,在美国学校的低年级教室中,教师常常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也常常弯下腰为学生独特的发问而鼓掌。美国教师解释说:蹲下来交流,是因为学生个子矮,在与老师交流时,会产生压迫局促的感觉,这对于同成人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弯下腰鼓掌,是因为教师板直腰居高临下地拍拍手,小学生不认为老师的掌声是真诚的,只有弯下腰,两眼望着学生,融入学生中间,那掌声才是发自内心的。可见,“蹲下来”与“弯下腰”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民主的思想。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但要给予某方面的领先者以尊重,表达自己的敬佩、赞美之情,更要给予落后者以尊重,捎去自己的宽慰与鼓励!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改变那种过分强调统一的教育观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和弘扬学生的个性。 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需要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师通过爱学生来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从而塑造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石英 朱秀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2〕孙芳芳 汤生玲《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创新教育》――《职教通讯》2010年01期 〔3〕郁舒雯 《班主任工作与中职班级管理》――《职教通讯》2009年09期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陶行知生活化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让“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课堂》

【摘 要】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将生活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美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思维教育转变。加强高中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教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标准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高考机制,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美术教育看做是一门副科,这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二***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当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实践,这使得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不但包括绘画基础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的基础功底,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缺乏生活元素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的教学,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美学作品的鉴赏,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这些美术知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中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美术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无法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教育的融入。例如,在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的鉴赏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深刻理解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思路,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较为抽象的雕塑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内容,学生无法了解这些神话背景,更加无法理解雕塑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生活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在《古希腊雕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因此无法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将2004年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些片段展示给学生,通过表演者们身着石膏像的衣服的静止表演使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博大精深。

***二***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立足于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深刻的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中国民居》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和建筑,使学生将熟悉的文化特色与熟悉的建筑型别联络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民居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生活中的许多物件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容器和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绘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光照下,不同角度不容物体所表现出的不同阴影,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会阴影部分的处理。同时,这种绘画常见物件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由于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络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案和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要注意一些中国现代建筑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理解美学的发展程序。

***四***学会创作生活之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来创造生活之美。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例如,郑板桥的竹子,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静态美,一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美展现出来。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将生活教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荣安.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28-129

[2]王帅.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30

[3]赵新春.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4***02***:224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试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

[摘要]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文章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的机制和载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功能,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活指导 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肖惠杰(1969- ),男,浙江平阳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工部支部委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浙江 温州 325006)陈文远(1972-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高校学分考核制普遍推行,流动教室实施,后勤学生服务呈现规模化、规范化的趋势,学生公寓或学生社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不仅仅作为学生休闲、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有利于锻炼修养品性和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承载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功能。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含义

生活就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个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的,即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全过程。

(二)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每个家庭呵护的“宠儿”,他们在十多年的中小学读书时间里大多只注重知识学习,缺乏生活锻炼,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时期,学生要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充分准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和其他非专业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适应、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机构都明确将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列为当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作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机制与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综合经验

(一)国外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模式简述

在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服务意识,欧美很多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这种情感帮助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是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并有效地控制情感,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要求是善于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他人保持一种和睦的关系。美国的学生社区服务教育非常成功,他们提出,大学需要的是奉献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需要的是责任感,而不仅仅是领导人。其组织管理成熟,服务方案完善,服务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东方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也将学生社区服务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开阔社会视野,提升思想品德水平,锻炼实践工作能力。

(二)香港“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生活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将“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在德、智、体、群、美、事、情七方面全面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特区政府提出的“全人教育”的目标,学生公寓生活指导和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敏锐、迅速地满足学生住宿和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宿舍活动,通过住宿生活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锻炼组织及领导才能,进而获得成长经验。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内容途径

(一)发挥学生公寓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实效

1.加强学生公寓设施建设,创造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学生公寓硬件设施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物质环境。学生公寓硬件包括寝室内部设施和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指的是除了学生寝室内部设施以外的所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物件、建筑和环境等,包括公寓出入口的门禁系统、楼层洗衣房、直饮水机、学生公寓会议室、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食堂、超市、银行网点(柜员机)、绿化园地和学校层面的各种学生事务机构等,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用好用足设施,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实惠和舒适。二是加强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创造良好氛围。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要在公寓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人文环境,包括设置学生公寓服务指南,张贴学校各部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电话和服务方式;设置楼层公告宣传栏,宣传记录时事政策、科技信息、就业创业等,注重时效性;张贴一些书画作品,包括中外名人、励志名言、风景名胜以及学生作品,并定期更换。研究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接受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

2.发挥学生党员义工服务的作用,为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提供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进行义工服务既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又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义务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使学生公寓形成浓厚的生活教育氛围,引领其他学生感受先进、心仪先进,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生活教育的熏陶。具体地说,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大力发挥公寓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热心公益学生的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公寓绿化保洁、生态寝室建设、扶贫帮困、文化宣传等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家庭贫困和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公寓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常态化。公寓日常文明创建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寝室纪律、卫生、安全和文化建设。要制定公寓学生违纪量化实施细则,规范公寓学生生活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创建标准化寝室,重点落实寝室轮流值日责任制、寝室门口卫生三包制、寝室安全建设规定、公寓网络使用和作息时间规定等一系列举措;尝试创建星级寝室制,即在标准化寝室基础上推出星级寝室评比活动,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评出三星、四星和五星级寝室,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公寓―社区,寝室―家”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理念。

4.改革公寓学生评价体系,强化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制度保障。尝试实施公寓学生综合评价学分制,并计入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公寓对学生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和毕业鉴定等方面的发言权和票决权,必要时撰写类似于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公寓表现报告单,为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长期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借力社会实践大舞台功能,拓展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内涵

1.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思想品质,铸就良好个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与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打交道,深刻了解一些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要摒弃娇气和软弱,练就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韧品质。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和服务别人,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还会促使学生比较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思考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个性特征发展变得成熟起来。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智力和未来竞争力。简单地说,社会智力就是了解自己与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智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具体内容有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一个团队会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所以个体要有责任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同心协力,才能获取最终成功。通过团队协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加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社会智力和社会竞争力是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高端目标。

实施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学生公寓和社会实践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两大平台。学生公寓是“里”,包含实施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实践是“外”,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所需的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更高目标。要综合两大平台的功能,全力推进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A].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奥德文.大学生活规划[M].张朝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的参考文献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论文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学思想——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的校训,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说来倒很奇怪,我 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过疑问,大家都好像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多嘴饶舌了。可是我近来遇了两件事,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了校训的意义的。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刊》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我接受了两次刺激,觉得非彻底的、原原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矛盾。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为名义。八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梦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做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但是教学做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做合一之题,张伯苓行政管理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费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去年我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之叙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敢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创新教育需要“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的教学法,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正确地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其基本精神是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只有“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变严格守纪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2)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3)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培养;(4)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 索引序列
  • 陶行知论文爱在下满参考文献
  • 陶研论文爱满天下文献
  • 陶行知生活化论文参考文献
  •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的参考文献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