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评介 田景正 发表于1998年第4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陈鹤琴(1892一1982)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几教育专家。探究他的“活教育”理论及其创建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有很大的启发。一、“活教育”理论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陈鹤琴一生在教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活教育”理论是其中最具亮色的部分。留美五年后的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从此,他开始了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从1920年起,他以长子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共808天。他把研究成果与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比照,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50年代初,陈鹤琴结合教学完成了《儿童心理学》讲稿,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儿童从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正是由一于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进行了镇密的研究,因而为我国儿童教育科学化提供一了坚实的基础。与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视。家庭教育书籍从最一早的《颜氏家训》起,不乏善本。若论及家庭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民士化、艺术化、游戏化,当首推1925商务印书馆出版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陶行知称该书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并肯定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依之著作”。‘价亥书到40年代末已再版10多次,1981年和1995年又重新再版,说明该一书是经得起历史考脸的。陈鹤琴还撰写了好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我们的主张》等论文,并在四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通过实验城一究有关幼稚园的教育、教学及教材、设备等,有效地探索了中国化幼稚教育的道路由此可夕陈鹤琴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中国化,特别是幼几教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王伦信称他为“中国的福禄培尔”。③长期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劝,为他创造“活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除鹤琴就必提及“活教有”理沦。“活教育”理论形成于40年f让可以说该理沦:淤经;鹤交长期的教育科学实验和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他长期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和对现代西方教育教学理论中国化探索的结晶。从理论深度看,较之陈鹤琴其他教育思想,“活教育”理一论是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它反映了一个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活教一育”理论有自己的哲学基础,有连通一贯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因此,“活教育”理沦集陈鹤茱执期学习、研究、思考之大成。“活教育”理论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活教育”针贬中国传统“死教育”的那种“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育形式,欲以“活”的教育培养出能动手动脑,富有创造力,有才一F的新人。这种教育反对“先人为主”,提倡“怀疑”精神,其“做中学”“做“!“求进步”的倾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在当时,国难深重的中国正费要这种教育培养出敢做敢为独辟新路、振兴中华的人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教授称赞他:采用日记法,辛勤观察,为新科学!L;童心理学作贡献;提倡活教育,大声疾呼,给收稿日期:1998一06一12死读书传统训练扣丧钟。③“活教育”理论在陈鹤琴一生的教育贡献中占其半壁,其理论的严密性、时代性、社会影响和作用,使陈鹤琴仅以此称为教育家也当之无愧。二、“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活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时间,王伦信在《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中认为,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的《什么叫“活教育”》的演讲是其活教育理论最早的表述。1940年10月1日,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创立是“活教育”实验的开始。1941年《活教育》月刊创立,确立了“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则是“活教育”理论诞生的标志。到四十年代末,“活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④其标志是1947年陈鹤琴在编写英文版《活教育》一书中对其创立的“活教育”理论所作的系统归纳。“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活教育目的论、教学论、课程论、师生关系论。1.“活教育”的目的论1944年,陈鹤琴在其发表的《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一文中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⑤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是人,教育的目的还是人,命题的本身包括了人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对人生理想的设计和追求。陈鹤琴从一般到具体,从不同层次论述了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一、“做人”“做人”是指做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这是“活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层次。“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但又有与其他动物共同的特征。因此,要做人,就要破除清规戒律,他认为只有率性才能茁壮成长;人思想精神应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一个人只有顺应自然成长,才可能保持健康。第二:“做中国人”。“活教育”第二个目标层次是“做中国人”。陈鹤琴说:“今天是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⑥他指出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的人必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强调了做人的民族特征。第三:“做现代中国人”。这是第三个目标层次。“活教育”在这个目标层次强调了做人的时代性。他说:“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科学民主,这便是中国人当前的生活内容与意向,而活教育就是要求做这样的中国人,现代的中国人。”⑦1948年,陈鹤琴将“活教育”培养目的表述改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这个改变表明陈鹤琴把视野放得更远大,他注意到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溶人世界的人,不用固定的目标、既有的框架来套住教育对象。可以看出,“活教育”目的论是一个包含人的发展的丰富内涵的教育目的理论体系,它汲取了杜威“生长”、“生活”概念的基本精神,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需要,赋予了教育目的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内涵,从而使其理论体现了中国国情,紧跟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活”的鲜明特性。2.‘.活教育”的教学论分科教学,以为分科教学使“教育的统一性被肢解了”。,主张把学校作为整体,把童和研究儿童看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反复强调,’)L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要做到“一切为了教育”,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这样,“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适宜学的,我们就应当教他。’,.总之,陈鹤琴是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基调上,以儿童教育为立足点,提出了教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中国近代科学师生观研究和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三、“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鲁迅曾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0近代中国教育家陈鹤琴正是这样的“拿来主义”的实践者。他和陶行知一起从西方“拿来”充满新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使之“翻了个半个跟斗”,从而形成中国近代改造旧教育和指导中国新教育的“生活教育”和“活教育”理论。目前,如何改变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以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教育改革?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活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要求把僵化死板、压抑学生主动性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即要求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生气,学校才有活力,学生才有生机。就此看来,“活教育”似乎天然就反对“应试教育”。“活教育”目的论中的“做人,做现代中国人,做现代世界人”是个动态的概念,它要求学校培养出既与时俱进,又热爱祖国,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对当今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提供了思路。“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和“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理论范式。“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能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真正得到落实。总之,“只要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僵死的、空洞的形式主义,……陈鹤琴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观点必将具有生命力。”。(作者单位:华中师大教科院)注释:①《陈鹤琴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3页。③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玲93年版,第245页。②④00王伦信著,《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0,235一236,2铭,190页。⑤⑧⑨0《陈鹤琴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一359,366,368.366页。⑥⑦⑩《陈鹤琴全集》第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3,72一131页。0《陈鹤琴全集》第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0《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膝大春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0《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0《普迅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0张瑞播、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第二卷,山末教育出版杜,1997年版第318页。
这三个题目都还是比较可以,就是你的问题都稍微有点大了,如果能再具体点就更好了,像第三个问题儿童发展中,这个儿童的概念太大了范围广了,缩小点好,我个人认为第二个题目还不错,但把范围缩小点了更好````如缩小到某个小学,但这个小学最好不要是专为农民工孩子设的小学```那样就体现不出城市中的小学了`
1、城市小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资料多,好写;题目可限制在农民工子女上:城市小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对话--"儿童发展与教育专家论坛"侧记2、城市儿童家庭教育过度的心理学反思3、试论发育生物学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启示4、"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心理学思考5、浅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儿童教育的研究6、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依据及其教育启示7、低视力儿童的教育及社会心理学意义8、当代儿童家庭教育过度的心理学分析9、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新视野丛书)10、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11、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12、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3、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14、读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5、一部开拓儿童积极教育的创新之作--评任俊教授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16、试论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基于心理学中的道德研究进展17、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18、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的三点启示19、儿童早期教育价值--基于心理学视角20、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初探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二)儿童心理之研究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三)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因此,在对儿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的。二、“我们的主张”——陈鹤琴的教育观(一)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陈鹤琴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产生不过十几年。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为有钱人服务外,剩下的恐怕只有这种新的教育机构形式了。当时,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张雪门指出要发展有别于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园。而陈鹤琴却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园也有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二卷,P1—4)针对这一情况,陈鹤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但普通的幼稚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弊病,究竟应该如何来办,是非实验不可的。这里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借鉴。当然,陈鹤琴也受到当时世界教育思潮的影响。“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涉及课程、教法、幼儿习惯及设备与玩具等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是课程实验了。这个实验前后经历了不断调整的三个阶段: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和设计组织期。简单而言,就是经历了一个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时期是最为成熟、合理的,陈鹤琴认为是可以试行的,并经试行认为是适用的。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在1927年之后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国,并进而将其精神体现在1928年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成了全国幼稚同课程的范本。可见,陈鹤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现在看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是在两种课程模式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我们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在寻求这种平衡呢?我们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预设课程与幼儿生成课程之间的关系。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科课程的弊端,通过20多年的改革,近年来开始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就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陈鹤琴不到两年的实验,倒是我们这么多年幼儿团课程改革的缩影呢!另外,我们当今的幼儿团课程改革强调一种整合的课程观和教育观,而非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教给孩子,因为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中显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他的单元课程模式和“整个教学法”就与当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总之,经过鼓楼幼稚园两年的实验,陈鹤琴对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经成熟,进而提出了幼稚园教育的系统主张。(二)“我们的主张”1927年,陈鹤琴发表《我们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他对前一阶段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也是对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的幼稚园所害综合症开的一副药方。有人称之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宣言书”。陈鹤琴说:“我们现在办这个幼稚同,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据儿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会的现状,确定下面的几种主要做法。”(二卷,P110)这些主张包括:(1)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4)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5)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得以变更;(6)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7)我们主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9)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10)我们主张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11)我们主张幼稚生的户外生活要多;(12)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13)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15条主张几乎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化幼稚园教育探索的全面总结。它基本上可以标志着自1903年中国幼稚园产生以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化之路,而这条路是南陈鹤琴等开辟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还正等着陈鹤琴去建设呢!(三)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陈鹤琴初办鼓楼幼稚园时。聘请了包括张宗麟、甘梦丹等在内的专门人才。但幼稚园师资的最恰当的来源。应由专门的机构来培养。1926年以前,中国只有外国教会办的以培养忠实教徒为目的的几所幼稚师范。1927年之后,“培养师资的机关颇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之势。”(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独立幼师,却是没有的。1940年,陈鹤琴谢绝了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三年后改为国立,并添设专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海幼师,国立幼专也迁往上海。江西幼师以及上海幼师、幼专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全国幼教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幼稚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陈鹤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说,中国各层次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都由陈鹤琴着手创立了。此外,他还对幼儿园玩教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创办了多所儿童玩具厂,并为儿童编写了各种读物和教科书。可以说,凡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陈鹤琴都是做了努力并取得成就的,而这些成就汇聚起来,集大成为“活教育”理论。三、“一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响。陶行知批判中国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活的教育”。而他于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一所试验“活的教育”的学校,陈鹤琴应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创办江西幼师时,“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实施的土壤。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什么叫做“活教育”》,这可以说是“活教育”开场的号角。陈鹤琴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六卷,P295)可见,“活教育”与当时欧美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是有渊源的,对它们的成果是有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陈鹤琴自身实践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产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实施了许多项目和实验,这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六卷,P297)(二)“活教育”的实践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月时间里,他们也觉得有开展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师正式开学。但由于学校尚未完工,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劳动生活的开始。“劳动生活课”成了幼师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而不愿做事的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师改为女师,它成了陈鹤琴在上海实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继续推广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行“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的努力中。当时女师就将所有科目纳入到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五种整体关联的活动中进行教学。(三)“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活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计划,活教育的十个特点,训育的十三条基本原则。(六卷,。P300—307)整个体系由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统领,构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中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怀,他的宽广的眼界和非凡的远见。陈鹤琴先生在谈到“活教育”的课程时,提出“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加以批评。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书本只可以适当用作参考。具体在课程编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吸收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但又更进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我们强调儿童各类生活活动都要在户外,包括游戏、劳作、与大自然接触活动、自我表达课程、使用工具锻炼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在室内进行。”对于“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17条原则。至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厦算是构建完工了,尽管在这之后,他一直还在不断完善。这座大厦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座丰碑。当然,陈鹤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
初探陈鹤琴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的策略论文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发育成熟、不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儿童而言,游戏更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然”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一种自然的、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规则。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儿童凭借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体世界中通行。
近年,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类幼儿游戏, 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表观在游戏形式化、游戏自由化、游戏模式化、游戏教学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者基本趋同的认识是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 游戏是假想的、虚构的、愉悦的。他们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区别。这使得许多儿童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儿童随意地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传统教育目的观认为, 教育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严肃认真的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的活动。这使得游戏成了服务于某一个活动的工具, 从而成为集体教学的附庸。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过多考虑教的因素, 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过于求全, 希望每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 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教师的“ 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幼儿园不应当把游戏、日常生活、教学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途径,这是传统“ 三中心论”教学观的反映。幼儿园也不应使得游戏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层面,成为教学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 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首先, 拓展、保证儿童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走廊的墙壁上和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个主题角,划分成一个个区域, 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成活动区, 为儿童的游戏提供足够的空间。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参加自主性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 让儿童与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自娱、自创性, 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其次,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老师, 应坚持以爱为先, 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儿童, 有时是他们游戏中的伙伴, 和他们共同嬉戏玩耍; 有时是他们活动中的引导者。 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 这如同草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陈鹤琴提出“学做人”的大目标,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有时老师更像一位妈妈, 用自己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鼓励欣赏的神态, 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恋感和信任感。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它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明确“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自然’ 的活动, 而是负载着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并且还具有生成课程的功能。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形成“ 预设课程”的同时第一 , 随时以儿童游戏为中心线索重新建构课程, 将儿童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游戏教学中。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四、对游戏教育的探究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的游戏理论, 共同探讨游戏化的教学,为把新《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米舌莱:《教师与游戏》,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目标性的要求。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 髦 ,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 躁 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陈黎霞.入学适应不良学生.2009-09-17.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二)儿童心理之研究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三)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因此,在对儿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的。二、“我们的主张”——陈鹤琴的教育观(一)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陈鹤琴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产生不过十几年。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为有钱人服务外,剩下的恐怕只有这种新的教育机构形式了。当时,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张雪门指出要发展有别于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园。而陈鹤琴却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园也有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二卷,P1—4)针对这一情况,陈鹤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但普通的幼稚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弊病,究竟应该如何来办,是非实验不可的。这里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借鉴。当然,陈鹤琴也受到当时世界教育思潮的影响。“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涉及课程、教法、幼儿习惯及设备与玩具等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是课程实验了。这个实验前后经历了不断调整的三个阶段: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和设计组织期。简单而言,就是经历了一个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时期是最为成熟、合理的,陈鹤琴认为是可以试行的,并经试行认为是适用的。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在1927年之后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国,并进而将其精神体现在1928年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成了全国幼稚同课程的范本。可见,陈鹤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现在看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是在两种课程模式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我们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在寻求这种平衡呢?我们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预设课程与幼儿生成课程之间的关系。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科课程的弊端,通过20多年的改革,近年来开始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就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陈鹤琴不到两年的实验,倒是我们这么多年幼儿团课程改革的缩影呢!另外,我们当今的幼儿团课程改革强调一种整合的课程观和教育观,而非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教给孩子,因为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中显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他的单元课程模式和“整个教学法”就与当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总之,经过鼓楼幼稚园两年的实验,陈鹤琴对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经成熟,进而提出了幼稚园教育的系统主张。(二)“我们的主张”1927年,陈鹤琴发表《我们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他对前一阶段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也是对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的幼稚园所害综合症开的一副药方。有人称之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宣言书”。陈鹤琴说:“我们现在办这个幼稚同,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据儿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会的现状,确定下面的几种主要做法。”(二卷,P110)这些主张包括:(1)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4)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5)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得以变更;(6)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7)我们主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9)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10)我们主张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11)我们主张幼稚生的户外生活要多;(12)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13)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15条主张几乎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化幼稚园教育探索的全面总结。它基本上可以标志着自1903年中国幼稚园产生以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化之路,而这条路是南陈鹤琴等开辟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还正等着陈鹤琴去建设呢!(三)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陈鹤琴初办鼓楼幼稚园时。聘请了包括张宗麟、甘梦丹等在内的专门人才。但幼稚园师资的最恰当的来源。应由专门的机构来培养。1926年以前,中国只有外国教会办的以培养忠实教徒为目的的几所幼稚师范。1927年之后,“培养师资的机关颇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之势。”(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独立幼师,却是没有的。1940年,陈鹤琴谢绝了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三年后改为国立,并添设专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海幼师,国立幼专也迁往上海。江西幼师以及上海幼师、幼专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全国幼教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幼稚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陈鹤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说,中国各层次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都由陈鹤琴着手创立了。此外,他还对幼儿园玩教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创办了多所儿童玩具厂,并为儿童编写了各种读物和教科书。可以说,凡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陈鹤琴都是做了努力并取得成就的,而这些成就汇聚起来,集大成为“活教育”理论。三、“一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响。陶行知批判中国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活的教育”。而他于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一所试验“活的教育”的学校,陈鹤琴应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创办江西幼师时,“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实施的土壤。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什么叫做“活教育”》,这可以说是“活教育”开场的号角。陈鹤琴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六卷,P295)可见,“活教育”与当时欧美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是有渊源的,对它们的成果是有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陈鹤琴自身实践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产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实施了许多项目和实验,这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六卷,P297)(二)“活教育”的实践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月时间里,他们也觉得有开展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师正式开学。但由于学校尚未完工,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劳动生活的开始。“劳动生活课”成了幼师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而不愿做事的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师改为女师,它成了陈鹤琴在上海实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继续推广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行“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的努力中。当时女师就将所有科目纳入到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五种整体关联的活动中进行教学。(三)“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活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计划,活教育的十个特点,训育的十三条基本原则。(六卷,。P300—307)整个体系由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统领,构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中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怀,他的宽广的眼界和非凡的远见。陈鹤琴先生在谈到“活教育”的课程时,提出“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加以批评。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书本只可以适当用作参考。具体在课程编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吸收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但又更进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我们强调儿童各类生活活动都要在户外,包括游戏、劳作、与大自然接触活动、自我表达课程、使用工具锻炼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在室内进行。”对于“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17条原则。至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厦算是构建完工了,尽管在这之后,他一直还在不断完善。这座大厦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座丰碑。当然,陈鹤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提出“活教育”理念,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认真调查我国当今幼儿教育的问题,探索并着力于提升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途径。主要分析了“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当中的渗透。
关键词: “活教育”;幼儿教育;审美
审美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发展技能中的重要一项。“活教育”的课程论当中,包括对幼儿艺术活动的教育,其中包括音乐、美术、工艺等的教育。那么,如何运用“活教育”思想进行幼儿审美教育呢?
一、“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1.研究与了解幼儿
学龄前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保障“活教育”的科学性。陈鹤琴将学龄幼儿分成四个心理发展阶段并进行分期概括:新生婴儿期―乳儿期(新生到一岁左右)―步儿期(一岁到三岁左右)―幼儿期(三岁到六岁左右),分析各个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总结出幼儿的心理特征:好动、热爱游戏、模仿能力强等。陈鹤琴曾在作品《幼儿心理及教育幼儿之方法》《幼稚教育之新趋势》《幼儿心理学》中,多次提及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关注,强调在幼儿教育当中的重要价值。
2.热爱与尊重幼儿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对幼儿保持热爱和尊重,并呼唤社会关注幼儿,热爱幼儿。陈鹤琴以对自己儿子的爱,推广到对幼儿的爱,并形成自己的幼儿教育思维。这是他形成优秀教育成果的先决条件。教育工作中,教师所面临的是思想单纯,几乎没有防范意识的幼儿,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幼儿知识的增长上,而是通过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提升幼儿情感体验和生活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单纯的奉献精神,用对待幼儿的思维与他们交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爱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传统“尊师重教”的思维,转而迎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允许幼儿犯错误,保障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二、当前我国幼儿审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超前教育与过度教育
杜威曾经提出,幼儿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主要任务都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思想体现了很明显的尊重幼儿天性发展的思想。在我国幼儿的审美教育中,体现在音乐审美、美术审美、创作审美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超前教育、过度教育。这种教育是教师运用成人的情感体验去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不符合幼儿的发展特性,必然会出现不利于幼儿发展的结果。从当前幼儿家长的心理来讲,他们坚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给幼儿定的目标较高,促使幼儿教育成为“超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孩子因为一味追究某个领域的进步,而导致其他方面能力较差。正如有些孩子的家长,为增加孩子的艺术能力,进行“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将重点放在孩子艺术技巧的培养上。
2.幼儿审美教育的成人化
当前我国的幼儿审美教育当中,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会运用成人的思维去推测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都适当运用了成人化的理念。幼儿审美教育内容必须要从幼儿经验出发,不能超出幼儿理解的范围,而应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教育任务。如果运用成人化的思维,将一些理性思维概念强制灌输给幼儿,不仅会毫无效果,还会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幼儿一旦失去兴趣,那么审美教育就无从谈起。
三、“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热爱幼儿着手
陈鹤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着手,以自己的儿子作为调查对象,从儿子出生开始进行详细的追踪调查,分幼儿的感觉、身体、情绪、行为、智力等的发展,并作出系统研究,提出幼儿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他认为那些不关注幼儿心理特点的教育,严重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幼儿心理特点关注,对于幼儿的关爱具有一种“爱满天下”的理念,是“活教育”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审美的角度。例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的关注重点在于对色彩、轮廓、物体与自身经验结合上,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这些特点,而关注美术作品展示的物体属性等。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期望的角度去思考时,教师要顺应幼儿的思维模式更不能批评他们,而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2.运用幼儿喜爱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育
陈鹤琴在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讲话当中,提到要重点关注幼儿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一时间段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对于幼儿生理机制、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在作品《幼儿心理及教育幼儿之方法》中批判了当时幼儿教育将幼儿当做“小大人”的现象,即没有区分幼儿与大人在心理特点上的差异。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
例如,在幼儿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再播放多媒w视频,让幼儿想象出小兔子的样子:“脑袋圆圆的,眼睛红红的,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画板中画出自己想象中小兔子的样子,此时教师不要过度干涉幼儿的创作,对于常识性问题,比如,幼儿把兔子的耳朵画成了一个,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再念一次儿歌,引导幼儿形成正确认识。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是在先进教育及幼儿发展理论做铺垫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注重幼儿创新理念的培养,关注幼儿个性发展的要求。“活教育”思想为我国深化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说,幼儿时期的审美教育,更应当关注幼儿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循序渐进地增加幼儿技能的培养。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二)儿童心理之研究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三)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因此,在对儿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的。二、“我们的主张”——陈鹤琴的教育观(一)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陈鹤琴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产生不过十几年。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为有钱人服务外,剩下的恐怕只有这种新的教育机构形式了。当时,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张雪门指出要发展有别于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园。而陈鹤琴却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园也有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二卷,P1—4)针对这一情况,陈鹤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但普通的幼稚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弊病,究竟应该如何来办,是非实验不可的。这里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借鉴。当然,陈鹤琴也受到当时世界教育思潮的影响。“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涉及课程、教法、幼儿习惯及设备与玩具等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是课程实验了。这个实验前后经历了不断调整的三个阶段: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和设计组织期。简单而言,就是经历了一个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时期是最为成熟、合理的,陈鹤琴认为是可以试行的,并经试行认为是适用的。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在1927年之后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国,并进而将其精神体现在1928年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成了全国幼稚同课程的范本。可见,陈鹤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现在看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是在两种课程模式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我们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在寻求这种平衡呢?我们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预设课程与幼儿生成课程之间的关系。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科课程的弊端,通过20多年的改革,近年来开始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就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陈鹤琴不到两年的实验,倒是我们这么多年幼儿团课程改革的缩影呢!另外,我们当今的幼儿团课程改革强调一种整合的课程观和教育观,而非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教给孩子,因为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中显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他的单元课程模式和“整个教学法”就与当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总之,经过鼓楼幼稚园两年的实验,陈鹤琴对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经成熟,进而提出了幼稚园教育的系统主张。(二)“我们的主张”1927年,陈鹤琴发表《我们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他对前一阶段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也是对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的幼稚园所害综合症开的一副药方。有人称之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宣言书”。陈鹤琴说:“我们现在办这个幼稚同,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据儿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会的现状,确定下面的几种主要做法。”(二卷,P110)这些主张包括:(1)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4)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5)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得以变更;(6)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7)我们主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9)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10)我们主张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11)我们主张幼稚生的户外生活要多;(12)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13)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15条主张几乎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化幼稚园教育探索的全面总结。它基本上可以标志着自1903年中国幼稚园产生以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化之路,而这条路是南陈鹤琴等开辟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还正等着陈鹤琴去建设呢!(三)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陈鹤琴初办鼓楼幼稚园时。聘请了包括张宗麟、甘梦丹等在内的专门人才。但幼稚园师资的最恰当的来源。应由专门的机构来培养。1926年以前,中国只有外国教会办的以培养忠实教徒为目的的几所幼稚师范。1927年之后,“培养师资的机关颇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之势。”(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独立幼师,却是没有的。1940年,陈鹤琴谢绝了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三年后改为国立,并添设专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海幼师,国立幼专也迁往上海。江西幼师以及上海幼师、幼专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全国幼教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幼稚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陈鹤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说,中国各层次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都由陈鹤琴着手创立了。此外,他还对幼儿园玩教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创办了多所儿童玩具厂,并为儿童编写了各种读物和教科书。可以说,凡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陈鹤琴都是做了努力并取得成就的,而这些成就汇聚起来,集大成为“活教育”理论。三、“一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响。陶行知批判中国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活的教育”。而他于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一所试验“活的教育”的学校,陈鹤琴应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创办江西幼师时,“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实施的土壤。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什么叫做“活教育”》,这可以说是“活教育”开场的号角。陈鹤琴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六卷,P295)可见,“活教育”与当时欧美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是有渊源的,对它们的成果是有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陈鹤琴自身实践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产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实施了许多项目和实验,这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六卷,P297)(二)“活教育”的实践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月时间里,他们也觉得有开展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师正式开学。但由于学校尚未完工,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劳动生活的开始。“劳动生活课”成了幼师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而不愿做事的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师改为女师,它成了陈鹤琴在上海实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继续推广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行“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的努力中。当时女师就将所有科目纳入到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五种整体关联的活动中进行教学。(三)“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活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计划,活教育的十个特点,训育的十三条基本原则。(六卷,。P300—307)整个体系由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统领,构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中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怀,他的宽广的眼界和非凡的远见。陈鹤琴先生在谈到“活教育”的课程时,提出“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加以批评。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书本只可以适当用作参考。具体在课程编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吸收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但又更进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我们强调儿童各类生活活动都要在户外,包括游戏、劳作、与大自然接触活动、自我表达课程、使用工具锻炼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在室内进行。”对于“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17条原则。至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厦算是构建完工了,尽管在这之后,他一直还在不断完善。这座大厦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座丰碑。当然,陈鹤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
我觉得他的理论与实践弄得非常的好,很喜欢,充分体现了他们两者的关系,对后来研究产生了一个影响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