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建筑花岗岩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花岗岩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建筑花岗岩论文参考文献

花岗岩与玄武岩同属火山岩,不同是在岩浆喷发的时候花岗岩石地下部分,在高压下形成,质地比喷出地表后形成的玄武岩严密的多,因此很坚硬。黄山正是地下花岗岩在地壳变动过程中露出地表后形成的。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如黄山切割深达 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70 多座。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洞。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如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自古名山多聚泉”,泉是花岗岩山地的重要旅游景观。如黄山的温泉和骊山的温泉。花岗岩一般含有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从花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具放射性的氡气,这些泉水可饮可浴,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水资源。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如黄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曹永清.1999.东昆仑—柴达木盆地北缘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1

常承法,潘裕生,郑锡澜等.1982.青海高原地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20~60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1991.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3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1.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震出版社,1~2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7.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279

陈毓川主编.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536

池际尚,路凤香主编.1996.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292

邓晋福,戴圣潜,赵海玲等.2002c.铜陵Cu-Au(Ag)矿床——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矿床地质,21(4):317~322

邓晋福,鄂莫岚,路风香.1985.东北地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与大陆裂谷构造的关系.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27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第3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3~22

邓晋福,赖绍聪,赵海玲等.1994.青海陆内造山火成岩成对性与造山过程[A].见:欧阳自远,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1)[C].兰州大学出版社,134~135

邓晋福,刘厚祥,赵海玲等.1996.燕辽地质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现代地质,10(2),137~148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1999.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地学前缘,6(2):259~269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2001.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55~60

邓晋福,莫宣学,肖庆辉等.2002b.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PTt轨迹.岩石矿物学杂志,21(4):336~34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地球科学,22(3):227~23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岩浆活动与地球多层对流系统.地学前缘,4(3~4):205~210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8a.壳幔物质与深部过程.地学前缘,5(3):67~7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b.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大灾害与巨型矿集区形成.见:裴荣富,翟裕生,张来红主编,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36~43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c.中国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害与成矿环境.矿床地质,18(4):309~315

邓晋福,吴宗絮.2001.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事件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安徽地质,11(2):86~91

邓晋福,杨建军,赖绍聪等.1996b.格尔木-额济纳旗断面走廊火成岩构造组合和大地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0(3),330~343

邓晋福,叶德隆,赵海玲等.1992.下扬子地质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84

邓晋福,赵崇贺.1996a.华北地台的构造格局及其与金伯利岩岩浆活动的关系.见:池际尚,路风香主编:华北地台的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15

邓晋福,赵崇贺等.1980.武山含矿(铜)岩体的岩石学及其成因探讨.矿物学岩石学论丛(一).北京:地质出版社,14~89

邓晋福,赵海玲,莫宣学等.1996a.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110

邓晋福,戴圣潜,吴宗絮等.2000a.大别造山带岩石学结构和热结构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74(3):206~21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4.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大陆活化.现代地质,8(3):349~356

邓晋福,汪洋,赵海玲等.2002a.岩浆-构造-热事件序列PTt轨迹与造山深部过程.见:肖庆辉等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21~127

邓晋福,吴宗絮,莫宣学等.1999a.华北地台前寒武花岗岩类、陆壳演化与克拉通形成.岩石学报,15(2):190~198

邓晋福,赵海玲,罗照华等.1998.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A].见:欧阳自远主编,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97~104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198

邓晋福.1989.开放的岩浆体系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地质科技情报,8(2):1~7

邓晋福.1990.岩浆-成矿作用-板块构造.地质科技情报,9(2):39~44

洪大卫,王式洗,黄怀曾.1991.中国北疆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碱性花岗岩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初探,见:中国北方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40~48

洪大卫等.2000.兴蒙造山带正(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地学前缘,7(2):441~456

赖绍聪,刘池阳,Oreilly S R.2001.北羌塘高钾钙碱火山燕系列成因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34~42

李文达,毛建红,朱云鹤等.1996.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成岩与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1~157

罗照华,邓晋福,曹永清等.1999.青海省东昆仑地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区域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3(1):51~56

莫宣学、路风香、沈上越等.1993.三江特提斯火成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桂棠,王培生,徐耀荣等.1990.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6~24

裴荣富,吴良士,熊群尧等.1998.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北京:地质出版社,1~418

邱瑞照,邓晋福,周肃等.2004.华北地区岩石圈类型: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中国科学(D辑),34(8):689~711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9.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50

汤中立,李文渊.1995.金川铜镍(含硫)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北京:地质出版社,1~209

唐永成,吴宗昌,储国正等.1998.安徽沿江铜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351

涂光炽.1998.试论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物质组成、地质背景、形成机制的某些独特性.中国科学(D辑),28(增刊):1~6

涂光炽等.2000.中国超大型矿床(Ⅰ).北京:科学出版社,1~584

涂光炽主编.1995.庞然大物-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116

韦永福,吕英杰.1994.中国金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379

吴福元,江博明,林强.1997.中国北方造山带造山后花岗岩的同位素特点与地壳生长意义.科学通报,42:2188~2192

吴宗絮.1985.华南其些含稀土元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学报,1(1):34~48

肖序常,李廷栋.2000.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313

翟裕生,邓军,李小波.1999.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7

翟裕生,姚书振,林新多等.1992.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

翟裕生,张湖,宋鸿林等.1997.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180

翟裕生.1997.地史中成矿演化的趋势和阶段性.地学前缘,4(4):197~204

张理刚.1994.东亚岩石圈块体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379

赵一鸣,张德全.1997.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318

Boyd FR.1989.Compos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 lithosphere.EPSL 96:15~26

Condie K.C.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New York:Pergamon,1982:1~310

Davis G A,Qian X-L,Zheng Y-D et al.1996.Mesozoic deformation and plutouism in the Yunmeng Shan: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oreh of Beijing,China.In:Yin A.&Harrison TM eds.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Carmb.Univ.Press.253~280

Davis GA,Zheng YD,Wang C et al.,2001.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with emph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northern China,GSA,Memoir 194,171~197

Deng Jinfu,Luo Zhaohua,Zhao Hailing,et al.1998.Trachyte and syenite:petrogenesis constrained by the petrological phase e-quilibrium.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745~757

England P C & Thompson A B.1986.Some thermal and tectonic models for crustal meleting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s[A].Coward & Ries.Collision Tectonics[ C],GSA Spec.Pub.,19:83~94

Falloon T J&Danyushebsky L V.2000.Melting of rafractory mantle at 1.5,2and 2.5 Gpa under anhydrous and H2 O-undersatu-rated condi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petrogenesis of high-Ca bonini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ubduction components on mantle meltong,H.Petrol.,41(2):257~283

Flower M F J,Tamaki K&Hoang N.1998.Mantle extrusion:A model for dispersed volcanism and DUPAL-like asthenosphere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a Pacific.In Flower et al eds,Mantle plane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Geodyn.series,27,AGU,Washington,67~88

Flower,MFJ,Russo RM,Widom E et al.2000.The significance of boninite in Tethyan subduction-accretion complexes,IGCP-430 workshop I,Civasna Romania,Abstract,20~22

Frey FA 1978,Intergrated models of basaltic petrogenesis:A study of quartzw tholeiite to olivine melilite from south eastern Aus-tralia utilaizing geochemical and experimental petrological data,J.Petrol.19:463~513

Gee L L & Sack RO,1988,Experimental petrology of melilite nephilinites,J.Petrol,29:1233~1255

Gill JB.1981.Orogenic andesites and plate tectonics,New York:Springer-Verlag,390

Grovew TL&Kinzler RJ,1986.Petrogenesis of andesites,Ann.Rev.Earth Plant.Sci.,14:417~454

Huang X,Ziwei B and DePaolo.1986.Sm-Nd isotope study of early Archean rocks.Qiannan,Hebei Province,China.Geochim.Cosmochim.Acta,50:625~631

Jahn B M,Zhou XH,Li JL.1990.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d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Tectonophys.183:145~160

Jahn BM,Vidal P,Kroner A.1984.Multi-chronometric ages and origin of Archaean tonalitic genisses in Finnish Lapland:a case for ling crustal residence time.Contrib,Mineral Petrol.,86:398~408

Jin Wei and Lin Shuxun.1994.The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Daqinshan,Nei Mongol,in:Qian X andWand R.eds.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gramulite terrain in north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Beijing:Seismol.Press,3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ohnston A D and Wyllie P J.1988.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jimites based on phase relationships of Nuk gneiss with H2 Oat 15kbar.Contrib.Mineral.Petrol.,100:35~46

Kushirn I,1990.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evolution of island arc crust,JGR 95(B10)15929~15939

Le Fort P.1981.Manashi leucogranite:a collision signature of the Himalaya,a model for it genesis and emplacement,JGR,86(B11):10545~10568

Liegeois J-P,Navez J,Hertogen J et al.1998.Contrasting origin of post-collisional high-k calc-alkaline and shoshonitic versus al-kaline and peralaline granitoids.The use of sliding normalization.Lithos,45:1~28

Lu Liangzhao,Xu Xuechun and Lin Fula.1996.Early Precambrian khondalite serier in north part of China.Zhangchun:Zhang-chun Press.1~276

Martin H.1987.Petrogenesis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n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from eastern Finland:major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J.Petrol.28:921~953

Morgan P.1984.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Phys.Chem.Earth,15:107~193

Morrison G W.1980.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oshonite rock association.Lithos,13:97~108

Mysen B.1975.Partitioning of iron and magnesium between crystals and partial melts in peridotite upper mantle.CMP,52:69~76

Oliver J.1986.Fluids expelled tectonically from orogenic belts:Their role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other geologic phenomena Geol.14:99~102

Pan Y,Kidd W S F.1992.Nyainqentanglha shear zone:Alate Miocene extensional detachment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Geol.,20:775~778

Pei Rongfu & Hong Dawei.The granite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metallogeny.Episodes,1995,18(1~2):77~82

Polet J&Anderson D L.1995.Septh estent of cratous as inferred from tomograpohic studies Geol.,23:205~208

Qian Xianglin and Wang Renmin et al.1994.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granulite terrain in north China craton.Seismol.Press.1~234

Rapp RP,Watson E B,Miller C F.1991.Partial melting of amphibolite/eclogite and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indhjemites and to-nalites,Precamb.Res.,51:1~25

Ringwood AE.1975.Composition and petr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McGraw-Hill,Inc.1~618

Sun Dazhong and Wu Weixing et al.1993.Precamlrian age-tectonic framework and age-crustalstucture of Zhongtiao Shan,Bejing:Geol.Pub.house,1~180

Sun Weiton,Ben Zichang and Zhi Xianchang et al.1997.Os-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eridotite xenolith in Panshishan by N-TIMS method.Chinese Sci.Bull.42(21):2310~2313

Sylvester PJ.1989.Post-collisional alkaline granites.J.Geol.,97:261~280

Takahashi E&Kushino I.1983.Melting if a dry peridotite at high pressure and basbaltic magma genesis,Am,Miner.68:859~879

Thomposon A B&England PC.1984.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Ⅱ,Thei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fr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rocks.J.Petrol.,25(4):929~955

Tu Guangzhi.1995.Some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of China.Episodes,116

Wang Hongzheng,MoXuanxue.1995.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Episodes,18(1~2):6~16

Zhai YS,Deng J.1996.Outline of the mineral reaources of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Austral.J.Earth Sci.,43:673~685

2.2花岗岩山地、丘陵山体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如黄山切割深达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0多座。华山则是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局面。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是非常典型的峰林地貌。此类景区一般开发较早,上述几个例子都以开发成熟。我们可以适当开发景区周边的同类地貌作为新景区吸引游客。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如黄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崂山的靛缸瀑布、龙潭瀑布,太姥山的龙并瀑布和九龙祭瀑布,九华山的桃崖瀑布、织绵瀑布和龙池瀑布,罗浮山的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和黄龙洞瀑布等。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我国花岗岩山岳,如黄山,九华山,华山、太姥山、天柱山、碴岈山、千山和平潭岛的将军山等,都有一线天景观。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石洞。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如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崂山的白云洞、明霞洞,太姥山的璇矶洞,罗浮山的朱明洞,碴岈山的万人洞等等。此类地貌适合整体开发,根据不同的花岗岩发育情况,调查清楚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资源量,一步步开发成为花岗岩的旅游风景区。

A型花岗岩是近20年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 A型花岗岩原先是指出现于非造山环境的、碱性和无水特征的花岗质岩石(Loiselle andWones, 1979),后来发现A型花岗岩也可以出现在造山后环境(Whalen et al., 1987, 1996; Sylves-ter, 1989; Bonin, 1990; Eby, 1992; Nedelecet al., 1995; Pitcher, 1993)。 Eby(1990, 1992)将A型花岗岩区分为A1和A2两个亚类,指出A1型花岗岩侵位在非造山环境,A2型花岗岩是后造山的。本书收集的部分资料表明,A1和A2型花岗岩在Sr-Yb图中的区别似乎并不明显,它们主要是南岭型的(图4.14A和B)。 比较而言,A1型花岗岩的Sr含量更低(平均17×10-6),Yb含量更高(平均15.7×10-6),几乎全部归入南岭型(图4.14A和B)。 而A2型花岗岩有少量落入浙闽型花岗岩区(图4.14A和B,平均的Sr=86×10-6,Yb=6.3×10-6)。洪大卫和王式洗(1995)将A型花岗岩分为AA和PA两类,本次研究收集的PA型花岗岩的资料较少,在Sr-Yb图中它们的特征与A2型花岗岩类似(图4.14A和B),或许PA与A2型花岗岩具有某些类比性。 与A2型花岗岩比较,A1型花岗岩具有非常明显的负铕异常,Eu/Eu*通常<0.1,而A2型花岗岩的Eu/Eu*的变化大(在0.1~0.8之间,图4.14C)。

在各类花岗岩中,A型花岗岩具有特殊的地位,其使用和鉴别存在不同的认识(Collins et al.,1982; Whalen et al., 1987; Sylvester, 1989; Bo-nin, 1990; Eby, 1992; Pati?o Douce, 1997,1999)。 由于对A型花岗岩概念的理解不同,目前,A型花岗岩的含义和范围似乎有包罗万象之嫌,几乎包容了除I、S型以外的各种花岗岩(许保良等,1998),甚至一部分I和S型花岗岩也被当成了A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形成深度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常认为,A型花岗岩形成在地壳减薄环境,出现在碰撞后(造山后)和板内构造背景(Collinset al., 1982;Whalen et al.,1987;Sylvester, 1989;Bonin,1990;Eby, 1992;Nedelec et al., 1995;Whalenet al., 1996; Pitcher, 1997; Barbarin, 1999; Zhang HF et al., 2007)。 Pati?o Douce (1997)指出,钙碱性岩浆在上地壳(4 kbar的深度范围内经黑云母的脱水熔融可以形成富硅的A型花岗岩。 Pati?o Douce(1999)认为,A型花岗岩形成在正常或较小的地壳厚度,是低压型的花岗岩(<15 km)。 英云闪长岩在<0.8 GPa下熔融可以形成低Al2O3和高Y、Nb和HREE以及明显的负Eu和Sr异常的由Whalen etal.(1987)命名的A型花岗岩(Patino Douce and McCarthy,1998及其所附的参考文献)。 而Litvinovskyet al. (2000, 2002)的熔融实验表明,A型花岗岩可以形成在陆壳加厚达60~70 km的下地壳底部。King et al. (1997)将A型花岗岩分为铝质的和碱性-过碱性的两类,他们的研究表明,碱性的A型花岗岩负铕异常更明显(图4.6B),Sr含量更低。 看来,碱性的A型花岗岩大体属于南岭型花岗岩(Sr<100×10-6,Eu*<0.4,见:苏玉平和唐红峰,2005,图2)。 本书之所以提出南岭型花岗岩的命名,也是因上述困惑而生的。 我们认为,南岭型花岗岩代表典型的A型花岗岩,与地壳减薄的伸展背景有关。南岭型花岗岩不同于那些具有具有高Sr低Yb特征的“A型花岗岩”,后者特别富K、Sr和LREE,贫Y和Yb(如云南与斑岩铜矿有关的马厂箐岩体),它们是埃达克岩而非A型花岗岩(张旗等,2003a),Litvinovsky et al. (2000,2002)所提到的形成在60~70 km厚的下地壳底部的“A型花岗岩”可能也属于这一类。

我们认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强烈亏损Ba、Sr、Eu、Ti,明显富集Zr、Y和Yb,表明源区残留相有斜长石,指示源区深度较浅,与埃达克岩成鲜明的对比。 例如发育在南岭(燕山早期的)、浙闽赣、东北和中亚造山带的许多A型花岗岩,我们称其为南岭型花岗岩,以非常低Sr高Yb和明显的负铕异常为标志(张旗等,2006c)。 我们认为,K2O-Na2O图(图4.15)不是区别A型花岗岩和非A型花岗岩的很好的图件,由Whalen et al.(1987)厘定的Ga/Al比值(图4.16)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因为,有些花岗岩虽然投在上述图中的A型花岗岩分布区,但实际上可能并非A型花岗岩(如某些高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 看来,以强烈亏损Ba、Sr、Ti、P、Eu和富集Yb作为指标的微量元素蛛网图配合REE图(图4.17)可能是比较合适的,具有这种特征的A型花岗岩我们称之为南岭型花岗岩。

东西走向的南岭地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很发育,其中以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出露较多,最具代表性,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大多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毛景文等,1995;范春方和陈培荣,2000;胡恭任等,2002;孙涛等,2003;张敏等,2003,2006;凌洪飞等,2004;陈培荣等,2004;吴烈勤等,2005;陈富文和付建明,2005;邱检生等,2005;高剑峰等,2005;凌洪飞等,2006;刘帅等,2006;马铁球等,2006;柏道远等,2007c),其Sr含量除少数外,大多<100×10-6(图4.18A),为典型的南岭型花岗岩。

图4.15 区分A、S和I型花岗岩的K2O-Na2O图(Collins et al., 1982)

图4.16 区分A、S、I和M型花岗岩的Ga/Al图(据Whalen et al., 1987)

图4.17 (a)球粒陨石标准化的REE图(标准化数值据Taylor and McLennan, 1985)和(b)初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标准化数值据Sun and McDonough, 1989),数据引自Zhang HF et al. (2007)

图4.18 A型花岗岩的Sr-Yb图

我们认为,南岭型花岗岩(同样喜马拉雅型和浙闽型也如此)的厘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南岭型花岗岩形成时该区的地壳厚度状况。从图4.18A看,分布在浙闽赣地区的中生代A型花岗岩除个别例外,也类似南岭型的特点(姜耀辉等,1999;邱检生等,1996,1999,2000;章平和田邦生,2005;卢成忠等,2006;张招崇等,2007),此外,东北(Jahn et al.,2001 ;葛文春等2001 ;Wu FY et al.,2002;孙德有等,2004a)和中亚造山带(Han BF et al., 1997;周涛发等,2006;石玉若等,2007)的三叠纪花岗岩也主要是南岭型的(图4.18A)。南岭型花岗岩指示地壳较薄的特点,推测地壳厚度通常不超过30 km。也就是说,南岭在燕山早期,浙闽赣在中生代晚期、东北和北方造山带在中生代早期时地壳厚度均处于减薄的状态。 白银酸性火山岩(王焰等,2001)也具有南岭型的特点(图4.18),说明早古生代的白银火山岩是在较薄的岛弧地壳下形成的。早二叠世的峨眉山玄武岩为大火成岩省,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伴的有同时代的花岗岩(Shellnutt and Zhou,2007; Zhong H et al.,2007;Xu C et al.,2007),峨眉山花岗岩具有南岭型的特点(图4.18A),说明早二叠世时期云贵川地壳很薄,与峨眉山玄武岩指示的伸展背景是吻合的[只有卧水地区的花岗岩是广西型的(富Sr和Yb,图4.18B),具有正长岩的特征,如前所述,广西型的地球动力学性质不明,此处不讨论]。 冰岛流纹岩举世闻名,冰岛流纹岩也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Gunnarssonet al., 1998; Jonasson,2007),属于南岭型(图4.18A)。说明现在的冰岛地壳厚度很小,大约不超过30km。 此外,藏南白垩纪桑秀组火山岩(钟华明等,2005;Zhu DC et al.,2007)、河南元古代熊耳群(赵太平等,2002)以及川西义敦岛弧弧后(曲晓明等,2003)流纹岩,均为南岭型的,说明都是减薄地壳形成的。

花岗岩残积土研究进展论文

油新华1 何刚1 李晓2

(1.北京城建集团 北京 100025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要 土石混合体边坡是由滑坡堆积、残坡堆积、崩坡堆积、冲洪堆积等形成的一种非均质边坡。由于其物质组成的不均质性,使其与其他边坡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形性质和破坏机理。针对其物质结构特点,对土石混合体边坡应该采用细观处理技术,将之分别看成均质连续体、等效的均质连续体、非均质不连续体和结构面控制的非连续体4种情况来处理。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边坡 细观处理技术

土石混合体边坡是由土夹碎石或碎块石以及碎石或碎块石夹土等组成的边坡[1,2]。它一般发育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主要由滑坡堆积、残坡堆积、崩坡堆积、冲洪堆积等形成。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如香港、广东、福建等地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残积土边坡,西南地区、长江三峡库区及黄河中上游广泛分布的古滑坡、崩积层边坡,西藏等地分布的冰碛土边坡等[3]。由于该类边坡通常规模较大、影响因素众多、失稳突发性强、滑移条件复杂,常给国民经济建设、人民正常生活与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对这类边坡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总结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对于土体边坡以及岩体边坡来说,人们已经进行了长期、系统、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于土石混合体边坡来说,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而与其他边坡有着显著不同的变形特点,目前人们对于它的研究还只是处于一种定性分析的阶段,或是通过它与某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来探讨滑坡的机理[4,5],或是通过模型实验来进行稳定性分析[6,7],而缺少像研究土坡和岩体边坡那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作者认为首先应该认清问题的本质,即土石混合体边坡与众不同的特点,然后以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

1 细观处理技术的概念

对岩土体的破坏机理研究依据所研究对象的尺寸大小,可分为宏观、细观和微观三类。关于这三类的划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按照谢强等人的观点[8],将野外普遍发育、影响工程岩土体力学特征的断层、节理归为宏观级;将发育在岩土体结构中,用肉眼或显微镜观测,直接影响岩土体力学特征的裂纹归为细观级;将发育在矿物晶体内部,一般对岩土体的宏观力学性质没有直接影响的那些位错归为微观级。从研究实施的角度看,宏观研究多结合野外测绘及现场实验进行。由于观测手段及耗资等原因,所做的研究总是有限的。细观研究多以室内岩样力学实验与显微镜观测的方式进行。以现有的经济技术手段可行性而论,细观水平上岩土体破裂过程的研究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岩石力学研究采用的是宏观力学的实验与分析方法,已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果。随着众多重大岩土工程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岩土体固有的非均质性,仅从唯像学角度以宏观尺寸探讨其力学机理显然是不够的,1998年孙钧提出,应当进一步从细观甚至微观尺度,“三观”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入地来探讨岩石力学问题。

所谓细观尺度,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它相对于分子、原子的微观尺度足够大,而相对于所涉及对象的宏观尺度又足够小;对于不同的材料及其不同的工程特征尺寸,它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对岩石来说,细观尺度可能落到厘米甚至米的范围内。人们认识自然现象的规律,一般总是要经历宏观—细观—微观—宏观的不断反复过程。高一级尺度的研究总是基于低一级尺度的研究之上。这就意味着宏观现象的发生能够在微观研究中得到解释,而微观现象的发生又能够在细观研究中得到解释。

2 细观处理的必要性

一些非均质土,譬如砾质沉积物和崩积物,可以含有包括漂石在内的范围比较广的不同大小的颗粒,从而给岩土工程师提出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对于这些物质的采样和试验的困难已经有过很好的报道[9],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10]。但是,由于评价这种边坡的稳定性而产生的方法论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规土的边坡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级配相对良好的基础之上的,其性状假定为与单元尺寸无关。但是,对于土石混合体边坡来说,由于其物质组成的不均质性,使得有必要从单元尺寸即细观角度上来处理。

土石混合体的力学性质主要受其粒度组成的影响,即受其组成颗粒的大小、形状、均一情况、颗粒的磨圆度特别是孔隙度的影响。如有粘土、粉土或有机质参与时,性质将更加复杂。

图1 土石混合体边坡破坏的三种方式

当土石混合体边坡中含有少量大的颗粒时,一般可能发生穿过颗粒、偏离颗粒和包含颗粒的破碎区变宽3种破坏情况[11](图1),其破坏机理符合最小抗剪强度原理。哪种现象发生取决于颗粒和周围基质的相对强度、颗粒和破碎区的相对大小、大颗粒的含量以及应力水平。例如穿过颗粒可能在颗粒较弱的情况下发生。如果仅有少数几个大颗粒,则倾向于偏离颗粒破坏,此时破裂区域的几何形状将由于颗粒的存在而在一定程度上略有改变。Hencher & Martin[12]认为当大颗粒含量超过30%时,如香港的崩积物,通过填充物的破裂面一般都要受到大颗粒的干扰。如果存在许多大的颗粒,将会形成锯齿状破裂面(图2)。如果颗粒与边坡尺寸相比太大,或者填充物倾向于沿薄的破裂面破坏,则破碎区变宽的可能性要小于偏离颗粒式的破坏。偏离颗粒破坏在可能发生剪胀的低应力区比限制剪胀的高应力区更可能发生,而在高应力区则可能导致破碎区变宽。

图2 土石混合体边坡的锯齿状破裂面

在上述的讨论中,似乎大颗粒要么增加边坡的稳定性,要么没有大的影响。然而,大颗粒可能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当沿大颗粒与充填物的交界面或大颗粒之间的剪切强度小于充填物本身的强度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而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大颗粒占据不太理想的位置,则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另外还应注意到大颗粒的存在将十分显著地增加坡体的排水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更准确地研究边坡的稳定性,应从细观角度来进行处理。对于重大的工程,应尽可能地进行详细勘察,以确定土石混合体边坡的不均质地质剖面,将其中影响边坡稳定的大的砾石块体找出来,并在稳定性分析中将这些块体考虑进去。

3 细观处理的方法

对于所要研究的具体工程来说,首先要在相对充分的勘察资料基础上建立尽可能反映工程实际情况的岩土工程模型。其中心思想就是首先应该把它看成一种什么样的材料或介质,因此它的内容应包括与边坡有关的基本地质条件,如边坡的尺寸、所含介质的颗粒大小及其均匀性、岩体的风化程度、节理等不连续面的发育程度、岩层的相互组合等。对于不同的工程条件,应该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下面是根据土石混合体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提出的针对不同边坡工程的处理办法,即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将边坡材料看成是均质或非均质、连续还是非连续体。

3.1 均质连续体

图3 可看成均质连续体的边坡

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土石混合体作为一种实质上的均质连续体,它把最主要物质的参数作为区域代表性的参数。这种方法适合于土石混合体中含有少量的砾石块体而且块体的大小和边坡的尺寸相比特别小不足以影响整体力学性质的情况(图3)。这时,将岩土体看成是均质材料是有效的,其工程参数和纯土体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且不可能发生块体与土体之间结构控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野外原位试验,而只需实验室试验即可获得所需的参数。

3.2 等效的均质连续体

当土石混合体中虽然含有较多的砾石,但是砾石分布比较均匀且大小与边坡尺寸相比也比较小时,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等效的均质连续体(图4)。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由于砾石的存在而使得其力学性质有所增强,但是因为试验方法的困难,许多工程师仍将最软弱成分的性质作为区域的代表性质,这种方法一般是保守的。

图4 可等效成均质连续体的边坡

尽管对之进行了整体简化,即将某种物质的性质代表大区域的性质,但是材料对于扰动的敏感性意味着实验室试验得出的数据是不可信的。因此,许多设计者宁愿依赖于原位试验和经验公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土石混合体中,砾石与土体之间的接触面在受力变形时变成了不连续面。在许多情况下,不连续面的出现不能被忽略,即使不存在明显的机理,这时不连续面可能占有主要的地位,它对强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3 非均质、非连续体

当土石混合体边坡中含有和边坡相比尺寸较大的砾石块体,即使含量不高但位置较为重要时,则必须要把它看成是非均质、非连续体(图5)。这时,大的砾石块体的存在必然影响着边坡的破坏形态和机理,在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时,一定要考虑大块体的影响。

图5 非均质、非连续体的土石混合体边坡

在处理非均质岩土体时,由于软弱基质中含有强度较大的核岩(corestone),而使得确定具有实际意义的参数变得十分困难。这时,不可能以岩土体的代表尺寸来测试试样,因此从核岩到较弱的物质的岩土体强度和模量的分布,要么被忽略(假定在没有结构控制时一般是保守的),要么从理论和模拟上来处理[13]。在这方面,许多学者都对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Anon以及West等人[11~14]在对较高砾石含量的堆积体边坡分析时,试图计算由不规则破裂面剪胀引起的额外的剪切强度,其几何形状由交错分布的碎屑来控制。Irfan和Tang[15]给出了由于堆积体中强度较高包裹体引起的附加强度的试验性指导原则。只要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相同的方法或许可以适用于不均质岩土体中。Blight[16]以及随后出版的Jaros的工作[17]报道了在预测包含核岩的地基的沉陷时获取实际参数的困难。Jaros将一建筑的低沉陷归结于建筑物下残积土中石英核岩的影响,然而Blight却认为所观察到的沉陷同样可以用稍微不同的参数归因于母岩残积土。DeMello[18]在预测不同压缩性物质区域中建筑物的沉陷时使用相同的方法考虑了同样的问题,他将之归因于不同物质的比例和不同压缩性。

3.4 结构面控制的不连续体

当边坡中含有很多的块石,比如弱风化岩体、碎裂岩体时,其中土体充填物的含量较少,所起的作用不大,起主导作用的是块体与块体之间的节理等不连续面,这时要把它看成由结构面控制的不连续体(图6)。很清楚,在岩土体行为完全被不连续面控制的时候,可以使用正常的岩体力学方法,但是必须注意到风化对沿潜在滑动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图6 节理面控制行为的土石混合体边坡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上述四种方法的区分主要是以土石混合体中砾石或块体的含量以及尺寸大小为标准的。但是,其含量多少以及大小如何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界限,只能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经验来确定。作者给出如下建议值:当含石量少于10%时,可以作为第一种情况考虑;当含石量在10%~25%时,属于第二种情况;当含石量为25%~70%时,属第三种情况;当含石量大于70%特别是达到90%时,则可以作为节理岩体来考虑。对于第一和第四种情况,可以使用土力学和岩体力学的方法来处理。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可以根据文献中的研究成果来确定土石混合体的强度参数,以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对于第三种情况,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经过详细的勘察,将大的砾石块体的位置探明出来,利用土石混合体的实测结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当然这是一种理想方法,要想达到是非常困难的;二是根据局部的统计资料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砾石的分布情况,在随机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这是一种比较实用、切实可行的方法。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现场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在此向他们,特别是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殷跃平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年学研究员、曲永新研究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郭俊仃,夏季华.超压密土坡稳定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法.见:计算机方法在岩石力学及工程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边坡工程地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3]孙广忠.中国典型滑坡.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4]王发读.浅层堆积物滑坡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1)

[5]谢守益,徐卫亚.降雨诱发滑坡机制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32(1)

[6]刘光华.河岸松散堆积层滑坡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见: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暨第二届中日地层环境力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7]新杰罗·科玛达.大坝水库运行诱发的边坡不稳定性及其产生的机理(内部资料)

[8]谢强等.岩石细观力学试验与分析.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9]油新华.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0] Watkins D J.Problems in measuring the properties of glacial tills.M.Sc.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Imperial College,1969

[11] West L J,Hencher S R.Assessing the stability of slopes in heterogeneous soils.Landslides Balkema:Rotterdam,1991

[12] Hencher S R,Martin R P.The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weathered rocks in Hong Kong for engineering purposes.Proceedings of the 7thSouth East Asia.Geotechnical Conference.Hong Kong.1982,1

[13] Lindquist E S,Goodman R E.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a physical model mélange.Proc.1st NARM Symp.Austin Balkema Rotterdam,1994

[14] Anon.Effect of the coarse fractions on the shear strength of colluvium.Geotechical Engineering Office Report 23.Hong Kong,1993

[15] Irfan R Y.Potenti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for bridge foundations in areas underlain by complex marble formation in Hong Kong.Engineering Geology of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 Engineering Geology Special Publication,1995

[16] Bligth R D.Construction in tropical soils.Proceedings of 2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echanics in Tropical soils Singapore.Balkema,1988

[17] Jaros M B.The settlement of two multi-storey buildings on residual Venterdorp lava.South African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Symposium on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Durban,S.Africa,1978

[18] Demello V F B.Thoughts on soil engineering applicable to residual soils.Proceedings of 3rdSoutheast Asian Conference on Soil Engineering.1972

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学术会议论文集4部;主审全国教材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7篇论文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等有关学会的优秀论文奖,被EI、ISTP等检索系统收录达40余次。 1. 周晶,栾茂田等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未来与发展(第九届全国水利水电工程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大连,2002年9月25-28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pp.600(120万字).2. 栾茂田主编 (2001). 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第七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文集,大连,2001年9月26-28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pp.564(106万字).3. 栾茂田主编 (1998). 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第五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大连,1998年6月25-27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649pp.(100万字).4. M.T. Luan(栾茂田)and Keizo Ugai (Editor) (1998).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of Soil Slopes under Earthquakes and Rainstorms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Sino-Japanese Forum on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of Soil Slopes under Earthquakes and Rainstorms,Dalian,June 28-29).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June 1998,191pp. (30万字).5. 栾茂田主审 (2001).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陈兰云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8.4万字). 2.1 国际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1. Maotian Luan,Toyoaki Nogami (1997). Variational Analysis of Earth Pressure on A Rigid Earth-Retaining Wal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123⑸:524-530. (SCI).2. Maotian Luan and Chongpan Jin (1988). Dynamic Stability and Deformation of Offshore Gravity Platform Foundation. China Ocean Engineering,2⑴:31-42.2.2 国际与国外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非第一作者9篇)1. Maotian Luan (栾茂田) and Dong Wang (2001). Dynamic Response of Seabed under Wave-Induced Loading.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March 26-31,2001,San Diego.2. Xinzheng Wu,Maotian Luan (栾茂田) and Junxia Xin (2001). Effects of Dynamic Properties of Rockfill Materials on Seismic Response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March 26-31,2001,San Diego.3. Fuming Wang,Yigong Ji and Maotian Luan (栾茂田) (2001). A Simplified Method of Vibration Analysis of Layered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Pavement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March 26-31,2001,San Diego.4. Maotian Luan (栾茂田),Rong Tian and Qing Yang (2001). A New Numerical Method-Finite-Cover Element-Free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January 7-12,2001,Tuscon,Arizona.5. Maotian Luan (栾茂田),Yong Li (2001). Discontinuous-Nonlinear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in Geotechnic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January 7-12,2001,Tuscon,Arizona.6. Qing Yang,Jiankui Jiao and Maotian Luan (栾茂田) (2001).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Swelling Properties of Swelling Rock.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January 7-12,2001,Tuscon,Arizona.7. Qing Yang,Maotian Luan and Jiankui Jiao (2001).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Progressive Failure of Slope and Its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ugust 27-31,2001,Istanbul,Turkey.8. Maotian Luan,Tingkai Nian,K.T. Law,C.F. Lee,Keizo Ugai and Qing Yang (1999). Lower-Bound Solution of Earth Pressure of Cohesive Backfill with Inclined Surfac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lope Stability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Aspects (IS-Shikoku’99),Matsuyama,Shikoku,Japan,Nov. 8-11,281-286. (ISTP)9. Maotian Luan,Yongzhe Cao and Keizo Ugai (1999). Shakedown Analysis of Soil Foundations under Varied Loa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lope Stability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Aspects (IS-Shikoku’99),Matsuyama,Shikoku,Japan,Nov. 8-11,663-668. (ISTP)10. Qing Yang,Jiankui Jiao,Maotian Luan,Dazhai Shi (1999).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Risk Evaluation of the Slope of Open Pit Min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lope Stability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Aspects (IS-Shikoku’99),Matsuyama,Shikoku,Japan,Nov. 8-11,1095-1100. (ISTP)11. Maotian Luan,Lili Yang,Shangmu Lu,Jiying Yin and Wai-Fah Chen (1999). Numerical Elasto-Plastic Analyses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Embankment on Soft Soil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hancement and Promotion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EPMESC Ⅶ),August 1999,Macau.12. Maotian Luan,Chongpan Jin and Gao Lin (1998). Evaluation Technique for Earthquake-Induced Movements and Dynamic Stability of Embank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Sino-Japanese Forum on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of Soil Slopes under Earthquakes and Rainstorms,Dalian,June 28-29).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June 1998,116-131.13. K.T. Law,C.F. Lee,Maotian Luan and Y. Zhai (1998). Engineering Behaviour of Loose Fill of Grantic Soil.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Sino-Japanese Forum on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of Soil Slopes under Earthquakes and Rainstorms”,Dalian,June 28-29).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June 1998,18-34.14. Maotian Luan and Zhen Zhang (1996). FEM-Based Formulations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Method with Applications in Geomechanics. The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Edited by Wanxie Zhong,Gengdong Cheng and Xikui Li),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429-438.15. Max Y. Ma,Austin D.-E.Pan,Maotian Luan (1996). Seismic Analysis of Stone Arch Bridges Using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11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Elsevier Scientific Ltd.,Paper No.1551,8pp.16. Maotian Luan,Gao Lin and W.F. Chen (1995). Lumped Parameter Model and Nonlinear DSSI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St. Louis,April 2-7,1995,355-360.17. Max Y. Ma,Austin D. Pan,Maotian Luan and Joseph M. Gebara (1995). Stone Arch Bridge Analysis by the DDA Method. Proc.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Arch Bridge Conference—Bolton,U.K.,Sept.3-6,1-10pp. (ISTP)18. Austin D. Pan,Joseph M. Gebara and Maotian Luan (1994). A Finite Elem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thod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19. Maotian Luan,Gao Lin and Hirokazu Takemiya (1992). 2-D Computational Model and Numerical Method for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of Soil Site. Proc. of the EPMESC'92,Dalian,606-613.20. Maotian Luan,Chongpan Jin,Gao Lin and Hirokazu Takemiya (1990). Parametric Studies on Dynamic Stability and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Cohesive Embank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Japanese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Tokyo,975-980.21. Maotian Luan,Guocheng Han (1990). Dynamic Stability and Sliding Displacements of Rockfill Dam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Japanese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Tokyo,969-974.2.3 国内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45篇 (其中第一作者15篇,非第一作者30篇;核心期刊40篇1. 栾茂田,田荣,杨庆 (2002). 平面广义四节点等参元GQ4及其性能探讨. 力学学报,34⑷:578-585.2. 王栋,栾茂田 (2002). 波浪作用下粘弹性海床动力响应的数值分析. 工程力学,19⑷:130-134.3. 王栋,栾茂田 (2002). 广义Biot理论隐-隐式解法的推广及其应用. 世界地震工程,⑵:23-26.4. 黎勇,冯夏廷,栾茂田,王泳嘉 (2002). 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中的广义有限单元. 东北大学学报,2002,23⑽:1004-1007.5. 栾茂田,王栋 (2001). 波浪作用下海床动力反应的数值分析. 海洋工程,19⑷:40-45.6. 栾茂田,黎勇 (2001). 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23⑸:530-535.7. 姬亦工,王复明,栾茂田 (2002). 层状粘弹性地基动力响应的样条半解析法. 岩土工程学报,24⑴:34-37.8. 栾茂田,田荣,杨庆 (2002). 有限覆盖无单元法在岩土类弱拉型材料摩擦接触问题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24⑵:137-141.9. 栾茂田,辛军霞,赵尚传 (2002). 面板堆石坝边坡稳定性可靠性分析及其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2⑷:467-471.10. 张大林,栾茂田,杨庆,田荣(2002). 基于流形方法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数值算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2⑸:590-593.11. 年廷凯,栾茂田 (2002). 均布荷载作用下挡土墙后粘性填土的土压力计算. 岩土力学,2002,23⑴:17-22.12. 郭莹,董秀竹,栾茂田 (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研究. 岩土力学,23⑷:474-477.13. 栾茂田,姬亦工,王复明 (2001). 非均质粘弹性地基的动力柔度系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1⑸: 621-625.14. 王栋,栾茂田,郭莹 (2001). 波浪作用下海床动力反应有限元数值模拟与液化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1⑵:216-222.15. 王飞,栾茂田,朱菊芬,屠晟 (2001). 基于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土工安定性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1⑶:349-354. (EI)16. 栾茂田,黎勇,林皋 (2001). 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及其在有缝重力坝静力分析中的应用. 水利学报,⑷:40-46.17. 黎勇,栾茂田,林皋 (2001). 水位循环变化作用下有纵缝重力坝的非线性特性. 水力发电学报,⑵:26-35.18. 栾茂田,吴兴征,阴吉英,辛军霞 (2001). 堆石料动力特性参数对面板堆石坝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的影响. 水力发电学报,⑴:7-18.19. 吴兴征,栾茂田,李相崧 (2001). 复杂加载路径下堆石料动力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 世界地震工程,17⑴:9-14.20. 栾茂田,吴兴征,李相崧 (2001). 堆石料的亚塑性边界面模型及其验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⑵:164-170.21. 田荣,栾茂田,杨庆,Keizo Ugai (2001). 高阶流行方法及其应用. 工程力学,18⑵:21-26.22. 黎勇,栾茂田 (2001). 有纵缝重力坝的非连续与弹塑性耦合数值模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增刊2):1555-1560.23. 杨庆,田荣,栾茂田,张大林 (2001). 有限覆盖-无单元法及其在孔边应力集中问题中的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增刊2):1561-1564.24. 吴兴征,栾茂田,辛军霞 (2001). 修正邓肯模型及在面板堆石坝应力与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增刊1):1098-1102.25. 王飞,栾茂田,朱菊芬 (2001). 弹塑性有限元法在土工安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增刊1):1111-1115.26. 王栋,栾茂田,郭莹 (2001). 波浪作用下弹性海床的动力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增刊1):1132-1136.27. 阴吉英,栾茂田,吴兴征 (2001). 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特性的比较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增刊1):1158-1162.28. 杨庆,焦建奎,栾茂田 (2001). 膨胀岩土侧限膨胀试验新方法与膨胀本构关系. 岩土工程学报,23⑴:49-52.29. 姬亦工,栾茂田,王复明 (2000). 粘弹性非均质地基动力柔度的样条半解析解法. 振动工程学报,13⑷:535-543.30. 姬亦工,杜朝伟,王复明,栾茂田 (2000). 空间地基有限元分析及反问题.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1⑵:25-27.31. 栾茂田,罗锦添,李焯芬,翟阳 (2000). 不排水条件下全风化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与本构关系.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特刊,40 (特刊):S82-89,S94.32. 吴兴征,栾茂田,阴吉英 (2000). 面板堆石坝应力与变形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0⑸:602-608.33. 栾茂田,黎勇,杨庆 (2000). 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其在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⑶:289-294. (EI)34. 黎勇,栾茂田 (2000). 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基本原理及其数学规划解.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0⑶:351-357. (EI)35. 田荣,栾茂田,杨庆 (2000). 高阶形式广义节点有限元法及其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0⑷: 492-495.36. 栾茂田,田荣,杨庆 (2000). 广义节点有限元法. 计算力学学报,17⑵:192-200.37. 吴兴征,栾茂田 (2000). Nelton土工网格CE131拉伸特性的试验研究. 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⑴.38. 韩国城,栾茂田,刘文廷,肖白云,汪荣大 (2000). 瀑布沟心墙堆石坝地震反应三维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40⑵:218-223.39. 杨庆,焦建奎,栾茂田,师大寨 (2000). 边坡可靠性与经济风险性分析及其应用. 工程地质学报,⑵.40. 栾茂田,Keizo Ugai (1999). 关于岩土工程研究中若干基本力学问题的思考.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建校50周年特刊,39⑵:309-317.41. 栾茂田,李锦,杨庆 (1999). 地震和暴雨滑坡中日研讨会学术总结. 国际学术动态,⑶:69-74.42. 杨庆,栾茂田,崇金著,薛永生,庞海臻,杨军 (1999). 混凝土底板与碎石垫层室内水平滑动试验研究”. 工程勘察,⑹:5-8.43. 杨庆,栾茂田 (1999).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方法-DRASTIC指标体系.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⑵:4-9.44. 杨庆,栾茂田,崇金著,王国利,周慧成,周集体,王栋 (1999). DRASTIC指标体系法在大连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39⑸:684-688.45. 栾茂田,周晶,康海贵,宋玉普 (1998). 浅议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和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⑴:39-44.2.4 国内会议上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45篇(其中大会主题报告4篇,第一作者17篇,非第一作者28篇)1. 刘占阁,栾茂田,许成顺,王栋,郭莹. 成层非均质土的一维固结分析.2. 许成顺,栾茂田,刘占阁,郭莹,王栋. 不同应力状态下土的强度参数之间关系探讨.3.孔德森,栾茂田,杨庆.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研究.4. 年廷凯,栾茂田,郑德凤,崇金著. 卫生填埋场压实粘土衬垫渗透性的试验研究.5. 栾茂田,田荣,杨庆,张大林(2002). 有限覆盖无单元方法在岩质材料宏观裂纹扩展分析中的应用.6. 张大林,栾茂田,杨庆(2002). 数值流形方法的网格生成技术.7. 娄峰,杨庆,栾茂田,张大林(2002). 时间序列AR模型定阶准则的改进方法.8. 栾茂田 (2002). 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动态. 山东省岩土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 (泰安,2002年7月8-9日). (大会主题报告)9. 栾茂田,王栋,郭莹,王飞,刘占阁,许成顺,冯晓莹,赵少飞,李波 (2002). 海床与海洋地基动力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进展评述. 第六届土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南京,2002年5月18-21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大会主题报告)10. 栾茂田,吴兴征 (2002). 多向地震动作用下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非线性数值分析.11. 栾茂田,姬亦工,王复明,冯晓莹 (2002). 非均质地基上刚性条形基础动力阻抗的样条半解析法.12. 王飞,栾茂田,刘占阁,许成顺 (2002). 波浪荷载作用下海洋平台地基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13. 栾茂田,郭莹,李木国,王静,王栋,崇金著 (2002). 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研制中若干问题探讨.14. 郭莹,董秀竹,栾茂田,王栋,李木国,王静 (2002). 波浪荷载作用下砂土动力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15. 栾茂田,吴兴征 (2001). 堆石料静动力耦合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与实验验证.16. 吴兴征,栾茂田 (2001). 面板堆石坝三维耦合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与实例分析.17. 翟阳,李焯芬,罗锦添,栾茂田 (2001). 全风化花岗岩松散填土稳定状态线的归一化分析.18. 吴兴征,栾茂田 (2001). 关于堆石料加卸载体积模量的探讨.19. 屠晟,栾茂田,王飞 (2001). 非均质地基的安定性分析与计算.20. 栾茂田,王飞,屠晟,朱菊芬 (2001). 非均质地基的极限荷载与安定荷载比较分析.21. 年廷凯,栾茂田,杨庆 (2001). 倾斜表面挡土墙后粘性填土的地震土压力计算.22. 姜韶华,栾茂田,吴兴征,杨庆 (2001). 河谷岸坡对面板堆石坝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的影响.23. 栾茂田,张晨明,王栋,郭莹 (2001). 波浪作用下缓坡海床弹性动力响应数值分析.24. 贺杰,杨庆,栾茂田,张慧珍 (2001). 膨胀土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25. 张慧珍,杨庆,栾茂田 (2001). 膨胀力与含水量关系的试验研究.26. 辛军霞,栾茂田,吴兴征 (2001).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可靠性分析.27. 栾茂田,张大林,杨庆,田荣 (2001). 有限覆盖无单元法及其在模拟裂纹扩展中的应用.28. 娄峰,杨庆,栾茂田 (2001). 应用概率分析改进分维数测量精度的方法.29. 武亚军,栾茂田,卢文阁,杨亚洲 (2001). 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法的探讨.30. 黎勇,栾茂田 (2000). 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模型在坝基岩体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31. 田荣,栾茂田,杨庆 (2000). 一种新的数值方法-有限覆盖无单元法.32. 栾茂田,曹永哲 (1999). 基于温度参数法的土工安定分析方法及其应用.33. 栾茂田,年廷凯,杨庆 (1999). 倾斜表面情况下挡土墙后粘性填土的侧向土压力.34. 田荣,栾茂田,杨庆 (1999). 连续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的流形方法及其在土力学中的应用.35. 姬亦工,王复明,栾茂田 (1999). 非均质粘弹性半空间地基动力柔度系数的样条半解析法.36. 杨庆,栾茂田,焦建奎,师大寨 (1999). 边坡渐进破坏可靠性分析及其应用.37. 栾茂田,林皋,杨庆 (1998). 岩土地震工程与土动力学的若干最新进展评述.38. 李锦,栾茂田,郭莹 (1998). 一种砂土动力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探讨.39. 栾茂田,邵宇,林皋 (1998). 土体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40. 王栋,栾茂田,文立 (1998). 波浪作用下海床动力学研究进展.41. 翟阳,K.T.Law,栾茂田,C.F.Lee (1998). 一种全风化花岗岩残积土稳定状态的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第五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119-123.42. 郭莹,栾茂田 (1998). 能量分析方法在土动力学中的应用.43. 栾茂田,罗锦添,李焯芬,翟阳 (1998). 不排水条件下松散砂质土的本构模型. 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431-433.44. 栾茂田,黎勇 (1998). 基于有限块体模型的下限极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第六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方法与解析讨论会论文集,广东科技出版社,广州,212-217.45. 栾茂田 (1997). 关于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北京,247-260. (大会主题报告)

参考文献建筑论文

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邢莉燕,陈起俊. 工程估价.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 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 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 张立新. 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山东省建设厅. 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03G101-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 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30-2001).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 汪正荣,朱国梁. 简明施工手册.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0]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 建筑施工手册. 第4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 山东省建设厅. 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 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 王玉龙.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 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 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19] 荆莉燕,王坚,梁振辉. 工程估价.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 山东省建设厅. 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1] 惠宽堂. 土木工程英语.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22]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从书编审委员会.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3] Smith, Currie & Hancock LLP. Common sense construction. 2nd. New York : Ed., Wiley, 2001

[24] Business Roundtable.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Rep. No. C-6,Business Roundtable, New York. 1982.

[25] Hackney, J. W., ‘‘Labor productiv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nalysis.’’Chapters 12–13,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capital projects, 2nd. New York :Ed., Kenneth K. Humphreys, ed., McGraw-Hill, 1998.

[1] 徐中林.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2] 李林.绩效管理在 HR 管理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J].商情,2012(4):55

[3] 杨雪.员工胜任素质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04-110

[4] 许静.绩效管理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2012(14):77-78

[5] 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09(1):89-91

[6] 王倩.广东移动通信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与培训应用[D].广州:中山大学,2010

[7] 赵岳.我国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评价与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8] 李耀荣.M 省电力公司素质能力模型及效能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9] 贺雅洁.浅谈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建设与培训体系搭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45

[10] 余伟凌.基于供电企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2013(26):80-81

[11] 郭士光.拓展训练及其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研究--以 A 公司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12] 彭剑锋.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3

[13] 曹志强.基于 KPI 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4

[14] Spencer L M, Spencer S M,Competence at work :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Work : Johe Wiley&Sons,Inc,1993:2-39

[15] 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2): 1-4

[1] 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范小平.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设计的探讨[J].低温建筑设计,2012 (11) :50-51

[3] 刘涛.小跨高比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 朱江.防屈曲支撑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2010(02):34-38

[5] 潘志明.高层建筑剪力墙钢组合桁架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6] 皮天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和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7] 韦爱凤.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梁的设计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 (4) :29-31

[8] 张彬彬.高层建筑剪力墙连系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9] 闫月梅,郭凤香,等.小跨高比连梁配交叉和菱形筋的受力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310-313

[10] 邓志恒,潘峰,潘志明.钢连梁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7,32(2):163-166

[11] 滕军,马伯涛,李卫华,等.联肢剪力墙连梁阻尼器伪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12):92-100

[12] 邓志恒,林倩,胡强,潘志明,徐冬晓.新型钢桁架连梁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31(1):76-81

[13] T. Paulay and J. R. Binney. Diagonally Reinforced coupling beams of shear Walls[S].ACI Special Publication 42, Detroit, 1974, 2: 579-598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H.H.斯列涅夫斯基,B.H.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RonaldG.Carraher,JacquelineB.Thurston.Illusionandvisualart[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GwINSE.etal.Wetlanddegradationandlossintherapidlyurbanizingareaof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古建筑与园林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最后,到万方等地进行检测,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一改以往教科书晦涩难懂的写作方式,用更人性化的思维语言及直观详尽的图画,深入浅出且详实、严谨的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完成学习。书中还加入了以往古代建筑史中较少涉及的民居建筑,因为上溯至建筑的根源,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各式各样的民居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是学习古代建筑历史、了解古代建筑知识的钥匙,它可以为广大古代建筑的爱好者和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操作人员提供极大的方便。在这本书编写过程中就遵循了一条“维护传统、保留传统工艺和手法”的原则,在词条的选择上尽可能体现这一点,在词条的解释中尽可能保留匠人的习惯用语,这些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辞典共收词目3600余条,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学科内的各种专业,如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搭材作、油饰彩画作、雕銮作以及堪舆等工种的常用词目,词目表按照词目的笔画顺序编排,对笔画目录作了笔画检索,对音序索引中不常见的字[ling4]作了疑难字音序表,正文内附600余幅插图;卷首编有90幅彩色图版,内容主要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照片和作法的实例及图样。

【图书简介】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相比,人们对建筑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

【目录】

第一讲

从“墙倒屋不塌”说起

第二讲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第三讲 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第四讲 从兵马俑到清陵

第五讲

祭祀

第六讲 祖宙与祠堂

第七讲 佛教建筑与佛山

第八讲 佛塔

第九讲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

第十讲 皇家园林

第十一讲

私家园林

第十二讲 院落住宅

第十三讲 乡土建筑

第十四讲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第十五讲 建筑装饰

第十六讲

龙的世界与狮子王国

第十七讲 神异的色彩

第十八讲 古建筑与风水

第十九讲 国微上的天安门

第二十讲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

【作者简介】

楼庆西:

1930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宫殿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建筑摄影》(高等学校教材)、《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等。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作者自述】

1999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总编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约我写一本《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为“二十讲”系列的一种。近些年,我虽为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写过有关宫殿建筑及问文化方面的书,然而还从未写过全面介绍与论述中国古建筑的专著,因此,这促使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有了一些思考。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比,人们对建筑应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然而,建筑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既有艺术形象,又同时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构筑物。建筑的形象不能任凭建筑师随意创造,而必须受物质功能要求和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条件的制约。以中国古代建筑而论,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方法等)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人们看到的宫殿、寺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屋顶,有那种特殊的斗栱构件,所以会有梁、枋上鲜艳的彩画装饰,都是与中国古建筑长期采用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论述古

建筑时,不但要说清楚它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必须介绍它们的结构、构造等形态。

我在学校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有两种讲法。其一是按朝代的历史顺序讲授。这样讲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都发展缓慢,从而使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都缺乏质的变化。加之中国占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砖、石建筑那样能够长时期保留,因而早期建筑留下的实物很少,所以又产生了不强调历史进程而按不同建筑类型的讲法,即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住宅等类型分别讲授。本书采用了后一种体律,先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然后从城巾、宫殿到建筑小品、建筑装饰,同时又加了与古建筑有关的文物建筑保护、中国建筑历史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二十讲,一个专题一讲,采取散点式的叙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章,便于读者选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建筑科学既专业又很大众化,对于各类建筑,从内容到形式自古以来都是任人评说的。我写的这二十讲内容,只是提供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读者评说。

楼庆西

二○○○年九月于清华园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建筑史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一改以往教科书晦涩难懂的写作方式,用更人性化的思维语言及直观详尽的图画,深入浅出且详实、严谨的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完成学习。书中还加入了以往古代建筑史中较少涉及的民居建筑,因为上溯至建筑的根源,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各式各样的民居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是学习古代建筑历史、了解古代建筑知识的钥匙,它可以为广大古代建筑的爱好者和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操作人员提供极大的方便。在这本书编写过程中就遵循了一条“维护传统、保留传统工艺和手法”的原则,在词条的选择上尽可能体现这一点,在词条的解释中尽可能保留匠人的习惯用语,这些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辞典共收词目3600余条,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学科内的各种专业,如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搭材作、油饰彩画作、雕銮作以及堪舆等工种的常用词目,词目表按照词目的笔画顺序编排,对笔画目录作了笔画检索,对音序索引中不常见的字[ling4]作了疑难字音序表,正文内附600余幅插图;卷首编有90幅彩色图版,内容主要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照片和作法的实例及图样。

【图书简介】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相比,人们对建筑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

【目录】

第一讲

从“墙倒屋不塌”说起

第二讲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第三讲 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第四讲 从兵马俑到清陵

第五讲

祭祀

第六讲 祖宙与祠堂

第七讲 佛教建筑与佛山

第八讲 佛塔

第九讲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

第十讲 皇家园林

第十一讲

私家园林

第十二讲 院落住宅

第十三讲 乡土建筑

第十四讲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第十五讲 建筑装饰

第十六讲

龙的世界与狮子王国

第十七讲 神异的色彩

第十八讲 古建筑与风水

第十九讲 国微上的天安门

第二十讲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

【作者简介】

楼庆西:

1930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宫殿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建筑摄影》(高等学校教材)、《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等。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作者自述】

1999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总编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约我写一本《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为“二十讲”系列的一种。近些年,我虽为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写过有关宫殿建筑及问文化方面的书,然而还从未写过全面介绍与论述中国古建筑的专著,因此,这促使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有了一些思考。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比,人们对建筑应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然而,建筑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既有艺术形象,又同时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构筑物。建筑的形象不能任凭建筑师随意创造,而必须受物质功能要求和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条件的制约。以中国古代建筑而论,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方法等)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人们看到的宫殿、寺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屋顶,有那种特殊的斗栱构件,所以会有梁、枋上鲜艳的彩画装饰,都是与中国古建筑长期采用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论述古

建筑时,不但要说清楚它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必须介绍它们的结构、构造等形态。

我在学校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有两种讲法。其一是按朝代的历史顺序讲授。这样讲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都发展缓慢,从而使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都缺乏质的变化。加之中国占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砖、石建筑那样能够长时期保留,因而早期建筑留下的实物很少,所以又产生了不强调历史进程而按不同建筑类型的讲法,即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住宅等类型分别讲授。本书采用了后一种体律,先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然后从城巾、宫殿到建筑小品、建筑装饰,同时又加了与古建筑有关的文物建筑保护、中国建筑历史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二十讲,一个专题一讲,采取散点式的叙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章,便于读者选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建筑科学既专业又很大众化,对于各类建筑,从内容到形式自古以来都是任人评说的。我写的这二十讲内容,只是提供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读者评说。

楼庆西

二○○○年九月于清华园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 索引序列
  • 建筑花岗岩论文参考文献
  • 花岗岩残积土研究进展论文
  • 参考文献建筑论文
  • 古建筑与园林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 建筑史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