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伦理:事实上,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是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出现必然形成相关的评判正误的标准,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出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标准突破的过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准的限制或压制。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两种科学的悲剧:一种是推行错误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另一种是肆意创新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聂文涛面向基层医院适宜技术培训讲演中说:人类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标准(John rollo标准),到重新执行“高碳水化合物”标准(如北京协和医院标准),这期间无数患者因为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进一步丧失了健康。医学界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讲演引发的强烈震动,正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伦理问题。 斯蒂芬·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原文中的两段话:“(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一个范围大得多并且是永恒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确定自由和权力间的界标。因为,如果缺乏权力,自由就会退化为放纵,混乱随之发生;另一方面,除非济以自由,权力就会成为暴政。”这两段话隐藏着这样的意思:(1)应该给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一切反对异端见解的人必须提供证据;(2)所有持异端见解的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无需在此之前抱怨社会的不理解。(3)所谓科学发展的意义,正在于改变人类原有的认识。因此,选择错误是一种权利,否则就没有科学探索的合理性。 没有标准可能丧失人道;标准本身隐含的错误也能并不人道。因此,科学是一个超越了正确和错误本身的社会问题。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正以迅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全面飞跃。然而,人工智能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风险和挑战。
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伦理存在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制定哪些政策,前瞻性地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
人工智能的伦理影响
103010(以下简称《报告》)从关系理论的角度对人类智能、社会和伦理进行了概述,解读了关系理论下人工智能的伦理讨论框架,从市场经济、家庭、一般社会、国家与社会、国际关系、武汉日日夜夜、自然六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未来的伦理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有助于促进个人和组织的赋权,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武汉日日夜夜机会和自由的扩大,经济繁荣和绝对贫困和剥夺的减少,这些都可以视为伦理上的收获。然而,人工智能的使用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伦理风险和挑战,包括失控风险、恶意使用、适应性风险、认知风险等。这些风险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中,人工智能在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维护武汉人日日夜夜的尊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垄断、过度挤压消费者剩余、劳动力替代、阶层分化固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深刻影响市场经济中的雇佣关系、竞争关系、合作方式、所有制关系以及相关的伦理规范。
在家庭关系方面,人工智能的积极结果是可以解放部分家庭成员,让他们从事更有利于家庭福祉的事情。但功能的解构,可能会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松散。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可能需要人工智能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比如拥有人工智能的孩子、伴侣、长辈。当人工智能开始介入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原本用于规范人类家庭成员的伦理就很难直接适用,关系认同的传递也可能导致认知混乱。
在社会伦理关系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可能从根本上重塑组织互动。比如,作为最重要的伦理再生产组织,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可能发生重要变化。
在一般无组织的社会活动中,随着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数据信息环境的改变,社会可能更难就什么是真理和真正的知识达成共识,人们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机器决策可能导致“无用阶层”,“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也可能迫使人们采取蒙面生存策略。
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人工智能可以广泛使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使国家治理更加公平公正、民主参与、透明负责、高效有序,促进国家善治。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虚拟生活方式的普及,国家认同可能会被削弱,机器人税和普遍基本收入会被越来越多地考虑,但也会导致政府规模和权力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如公民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政府社会监控的加强和个人自由空间的压缩。
在国际关系层面,人工智能正成为赢家和重要领域
就武汉的昼夜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掠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自然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能促成人类创造的野心,尤其是人工智能在生物改造领域的使用,对现有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真知灼见: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
在报告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指出,人工智能是武汉造物中不同于传统日夜的机器,其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有很多未被探索的部分。应该进一步思考武汉的日日夜夜与人工智能的特殊关系,思考如何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赋能人类,如何深入具体地将人工智能使用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的使用会带来哪些新问题。
暨南大学教授、图智研究院院长陈认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伦理规范的泛滥和冲突,应该建立一个普遍的、全面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卓尔智联研究院执行院长蔡恒进指出,未来三到五年,人工智能将有重大突破,元宇宙和Web3.0元可视为人工智能的重要进展。Web3.0元时代,个人、企业、国家都将成为机器节点,融合成超智能,可能对社会伦理关系产生影响。
收拾一下Kramp-Karrenbauer初教
CDRF微信自媒体矩阵
顶楼的楼主,这是个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科技要发展,人类要进步,是历史的必然。
人工智能取代传统岗位,是有一定特点:
1.简单的重复劳动,如:流水线工人、超市收银员等
2.有多年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出来的,符合人类已知的标准认识的工作,有: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新闻编辑,驾驶员,实时翻译人员,在线客服(淘宝就有)
大家的恐慌,大多源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岗位现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深度学习是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神经网络,在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人工智能在“能量”上只需用有足够电力就行,并且在情绪上没有任何波动,用高度理性应对人类的非理性。因此,人工智能必然将在众多的流程化和重复性的工作岗位上替代人类。
至于我们怎么去适应和应对,上面已经提出了一个方向,你转型从事人工智能行业,工作岗位大把的,是不是,如果不想从事这个行业,那你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
一、终身学习
学习是现在每个人都应有的计划,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着终身学习的心态,通过学习来不断的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千万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把事情做到极致,在所属的行业,我们人类的模糊处理,实时应变能力,机器现阶段没有办法超越的。专、精你所有的领域吧。
二、从事需要创新、创意的领域工作
比如说文艺工作者,表演、绘画呀,这些人工智能在未来10内指定无法来挑战你,还有心理咨询师,怎不可以找个机器人来做吧?
所有大家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调整心态,多多学习。建议有想法的朋友,你就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掌控机器,你不就不怕了,我就是这么想的,才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人工智能、机器再厉害,还不是受我们控制。希望能给楼主一些启发。
可度娘“类人哲学”!
人工智能成为作文的素材,那么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议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议论文,供大家阅览!
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对于人的思维模拟可以从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结构模拟,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二是功能模拟,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是对人脑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类思维 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运用机械和电子的装量模拟人工脑思维活动的电脑,即电子计算机或人工智能。几十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已经更换了四代,即电子管计算机、半导体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正处于第二次计算机革命和第五代计算机的历史转折时期。
人工智能的诞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哲学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一方面,它打破了精神活动的神秘性,人脑思维活动之所以可以模拟,就在于它有其一定的物理机制和运动规律,证实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及其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意识能动性原理。第二、人工智能强化了思维形式、思维功能过程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问题,如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思维内容的复杂关系、智能机与人类的关系等。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伴随着思维模拟的巨大成就,出现了所谓的乐观派和悲观派。二者的错误是一致的:看不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
首先,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通常人工智能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可分为五个相应的部分:用机器的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机器的存储器模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已接收的信息积累起来,以供随时使用;用机器的运算机模拟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用机器的控制器模拟人脑的调节、指挥作用,以调节各方面信息,指挥各项指令正常进行;用机器的输出模拟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但由于人脑的极端复杂性,人工智能智能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其次,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要考虑
到由此引起的这样或那样的效果,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到社会后果。再次,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类的情感、直觉、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机器思维是人们利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气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并用软件方法等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机器思维不是人类的精神活动,而是纯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一、人工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人工智能不会成为人类智能而取代人的意识。
二、人类思维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类意识一经产生,其发展并不或并不完全依赖于人脑的自然进化。事实上,人类在探索和认识自身意识活动的本质和特性的基础上,已经通过人工的手段大大地拓展了意识活动的领域、延伸和放大了自身的意识结构。这突出地表现在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上。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即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这种模拟反过来对人的意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人——机互补的新的放大的意识结构。可以说,人工智能机就是人脑的扩大。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人完成一部分意识活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大大地优越于人脑,如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超大海量的记忆能力等。同时,人工智能机还能代替人完成许多操作性工作,特别是在人无法直接到达的宇宙、深海、高温有毒等环境条件下代替人进行某些探测活动。如果说电脑作为对人脑的模拟离不开人脑,那么今天人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电脑。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形成了人——机互补系统,大大地扩展了人的意识结构。
三、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
人工智能是思维模拟,并非人的思维本身,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认为它可以超过人脑思维是没有根据的。(1)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智慧具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特有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人类思维则主动提出新的问题,进行发明创造。
(4)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因此,从总体上说;人工智能不能超过人类智慧的界限。关于电脑能够思维,甚至会超过人的思维,电脑、机器人将来统治人类的观点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四、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哲学意义
(1)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属性,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的正确性。
(2)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深化了我们对意识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的认识。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表明,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对于思维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部分地代替人的思维活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向更高水平发展,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人类智慧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创造性。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发现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创造出属于人的新世界。人工智能只能按照人事先为它设计好的程序来运行,机械的模拟人的意识活动,却毫不理解这一活动,更不会提出新的问题来。
总之,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人工智能绝不会取代、超越人的意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是创造与被创造、支配与被支配、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人机对弈”实验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如何使用机器来模拟和实现人类的智能行为。
美国科学家艾什比认为,要制造一个综合能力的机器脑,在原则上没有什么问题,所需要的只是时间和技术进步。他强调,这种脑一旦制造出来,决不只是简单的机械执行和模仿,它还能够自己学习,发展自己的智慧。
还有一位科学家维纳认为,机器确实能制造得比其制造者更聪明。
他们都遵循了强人工智能观点:计算机不仅使智力工具,事实上具有恰当程序的计算机就可以等同于人类的智力。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没有限度的。
有一个著名的人机对弈实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IBM公司安排了一系列计算机挑战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活动,卡斯帕罗夫一直没有输过。1997年5月11日,卡斯帕罗夫同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之间的又一场对抗赛落下帷幕,卡斯帕罗夫第一次以2.5比3.5负于“深蓝”。在总共6盘的比赛里,卡斯帕罗夫的成绩是1胜、3和、2负。这场“人机大战”的结果轰动了世界,它在世界范围引发人们讨论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智能的问题。这个实验也是强人工智能的重要试验之一。
计算机是没有意识的
但我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工具,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它可以不断接近人类智能,而永远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
就拿这个实验来说,其实真正的比赛是在卡斯帕罗夫与深蓝设计小组中的程序员和工程师之间进行的。在某一个领域它很厉害,但是,它不会学习如何下棋,也不会从它下过的棋中吸取经验。计算机能够完成和表现出某种智能行为,仅仅是因为它执行了人们实现编制好的操作规则,就是说,是人类智能决定了机器智能。
不仅如此,机器是连意识都没有的,更别谈其智能超过人类智能的了。
首先,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发展起来的,意识是特殊物质(人脑)运动的产物和活动表现,意识是人类在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产物和表现。只有活着的、具有生物结构的生物才能有意识,因此,一台人造的、非生物的机器是不能有意识的。
其次,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不具备由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主观世界,而人类智能则是在人脑生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能使人形成一个主观世界。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而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时,决不会意识到这是什么问题,它有什么意义,会带来什么后果,它是没有自觉性的。
第四,电脑必须接受人脑的指令,按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它不能输出未经输入的任何东西,所谓结论只不过是输入程序和输入数据的逻辑结果。而人脑功能不仅采取感觉、直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反映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第五,人工智能是机器进化的结果,没有社会性。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脑功能是适应着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况且,生物必须经历一个生长过程,并花费很长的一段学习时间才能逐渐地获得意识,机器是没有生活历史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意识。不能说,“深蓝”因为有正确的程序就被称之为有意识的。
但同时,机器智能虽是有限的,也永远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但是,机器智能向人类智能的接近却是无限度的,机器智能可以无限逼近人类智能。
从可知论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没有界限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信息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完全可能造出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的、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信息处理能力的及其,完全可能造出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有高度智能的机器,完全可能做到人与计算机直接沟通信息、直接用意识操纵机器。否则,就是承认世界上有不能够被认识、不可知的领域。
从逻辑上讲,只要不是人为地进行限制和控制,随着人工信息处理机器的科技进步,也应当可以制造出能够将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和主动适应环境的机器,即具有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机器,在理论上对此是不应当有什么怀疑的。
但是,机器具有自我意识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问题。因为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与他物的关系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先解决人和机器的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机器能否具有主体性,是掌握和控制在人的手中的。所以,只要人把计算机系统(机器)当作客体来认识和实践,计算机的智能就始终不会超过人的智能,更谈不到统治人类了。
猜你喜欢:
1. 对于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作文
2. 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英语作文
3.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作文
4. 人工智能怎样影响人类的英语作文
5. 有关人工智能利弊的英语作文
6. 人工智能的影响高中英语作文
7. 人工智能的利弊高中英语作文
8. 以人工智能为材料的议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民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专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的策略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百年之计根于 教育,教育之计植于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符合 现代教育的知识结构。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中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用一定的理论和要求,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职业的认识,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师资队伍,也才能有力地促进教育 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要想正确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淤坚定的主导性。必须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紧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流道德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坚持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于鲜明的时代性。 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与时俱进,要努力抓住当前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如胡锦涛同志于2006 年3 月4 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盂强烈的针对性。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入相关的重大内容。如高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往往还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 这样的特点,要求在普通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防范和纠正学术研究中的一系列不正之风和学术腐败等;榆高度的自律性。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除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外,更有超乎一般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于客观分析以及正确看待道德教育的意义也往往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宜的引导,可以促成教师主动地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道德问题,以自觉自律的精神,去内化和升华自己的品质,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教师。 2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于中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淤敬业。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教师所被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于研究创造。积极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 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莘莘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盂关心爱护学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 中国儒家传统观点,也是 历史源流悠远而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精髓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中职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榆社会生活的细节。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律性,决定了这些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体现和光辉,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接物待人,谙熟知识和胸怀大度等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范文篇2 试论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两个建设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导性文件的文本分析出发,探寻两者的不同之处,结果显示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性质、价值标准、基本要求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中国;美国 一、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颁布实施,规范主要从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第一部分,爱国守法。首先从公民角度和政治方面规定教师爱国拥党,遵纪守法,保护国家荣誉,以教育方针为指南,实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部分,敬业爱生。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职体现。教师要崇尚教育事业,并为此投入全部时间精力,强化自身专业素养,能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教育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建设一流的高等学府。第三部分,教书育人。 这是对教师“教”的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教师的教学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部分,严谨治学。学士水准是标识教授的尺度之一。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第五部分,服务社会。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第六部分,为人师表。从教师自身言行修养提出要求。教师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教导学生,引导学生[1]。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46年6次修订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规范内容简要,由阐明规范目标,改进、实行的前言部分和规范具体纲要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规范印发的目的所在。规范要求“教师包括行政人员竭力获得社会各方支持与帮助,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实施教育行为,对学生负责[2]”。这也是修改规范的标准。对学生和本专业的责任是规范具体纲要强调的重点。“对学生的责任”即是对“学生的义务”,主要包括学生理性自由、学生身心健康、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信息等[3]。学生理性自由指教师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益学生成长的书籍、思想、活动许可。学生身心健康指教育者创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的文化氛围。 公平对待学生指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公正地阻碍任一学生参与课程、损害或给予学生不合理利益;保护学生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学生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学生信息。规范的专业原则部分有申请专业资格、招聘教育工作者、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保护同事信息等。申请专业资格指申请专业职位时出具真实客观证明、经历,不得做虚假表述;招聘教育工作者指对职位申请者做真实客观的陈述和说明;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指禁止接受有碍职业精神或行为的馈赠、恩惠;保护同事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不得做关于同事的虚假或恶意表述,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事信息。 三、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1.性质。 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性不同,中国名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美国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国高校教师规范内容延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部分内容,即两者差异性小,趋同性大,前者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占规范条目量20%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宽泛、随意,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并无不同。规范中体现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其他条目不够全面、不透彻[4]。综上,中国高校教师仅需遵守一般道德准则即可,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区分性不大。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对高校教师德行的最高要求,体现高校教师伦理的深层发展[5]。 2.价值取向。 (1)价值追求方面[5]。 中国专业伦理标准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成就如孔子般的圣贤、宗师。规范语言表述上通常使用四字、对称性的句子,这种恢宏、宽泛的字眼折射出对高校教师的理想化、规格化要求。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源于美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从点滴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核教师的行为,细化、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能让教师有的放矢,而不是一个高远的道德标杆,无从落实[6]。 (2)在师生观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重教师还是重学生一直是教育家们探讨的主题,现代教学中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重前者,这也是中国教育中师尊生仆在教师规范中的体现。美国教育崇尚学生至上,教师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3)几元性、层次性、意识形态方面。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元性、单层性、意识形态化,美国则是多元性、多层性、去意识形态化。中国教师承担着诸多使命,如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专业学习,这样的多功能、混合性反而不是纯粹的高等教育专业性。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教师从本身专业立场出发,以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意识和人生观的形成。 (4)情理方面,中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情理不同的本位标准,私德和公德的不同原则,效法经验和遵从法则的不同范式。 中国教师习惯于效法模范、先贤,往往在社会推选出模范后,全体效法,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而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间存在天然差异,因而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美国教师惯于理性分析,在公共规则下修订运行教师从业规范。这样的方式易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便于运行及结果考核。 3.中美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对学生。 中国强调教师对学生德育和热爱。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自古就是教师最根本与最基础的任务,是教师专业性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天性,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合理运用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7]“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同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美国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崇尚对学生平等、启发。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其自主学习知识。遵循教学多样化的原则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任何探索真知的想法、行为应予以支持帮助。 (2)对学术。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良知。教授忠诚真理,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是捍卫知识尊严,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这些规范细则囊括空洞的精神追求及约束自身不犯错误的警示。美国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与理念中就对学术怀有忠诚和进取心。教师的全部精神追求应是专注学术以提升自身学识和传授给学生,教师保持对学术的忠贞和探索。 (3)对社会。 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文化延续。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服务社会。教师培养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职体现,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样过于强调社会责任造成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的懈怠[8]。美国社会更关注教师对社会的公益心和对科普做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行为应是代表个人表达出对研究、学术的有益言论,这种言论能促进公众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2]王丽佳.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历史演进探析――兼谈师德规范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63. [3]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fice of the White House.Federal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EB/OL]. [4]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13-14. [5]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6]AAUP.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 [7]傅维利,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8]王毓.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猜你喜欢: 1. 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2.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优秀例文 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4.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参考 5. 教师的职业道德论文1500字
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医药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
【摘 要】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类专业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要源泉,他们的医药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医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日益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我们要加强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医药人才。
1 职业道德和医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医药职业道德不仅是医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医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目前,对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社会价值,使他们增强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无私奉献的医德意识,进而在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上加以贯彻,并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
2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医药类专业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做到辨别是非和坚持原则。
2.2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医药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第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目标定位和职业道德要求出现脱节。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视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无关,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少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待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甚至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学人员也错误地认为,职业道德只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实践相关联[1]。
2.3 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存在问题
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目前,在医药类专业学生中主要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两大误区:第一,学生更重视就业时的各种考证培训,而忽视人文素养。当前,医药类学生更加重视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获得,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无暇顾及,这也间接导致其忽视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部分医药类学生的伦理知识储备与未来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实践要求存在差距。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其他专业应有所区别,应侧重传承救死扶伤精神和无监督的自律精神。然而,目前课程教学担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教学中存一定的实效性问题。
2.4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是指就职后大部分毕业生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被弱化,而功利观、个人利益意识则被强化。有的学生把选择的职业和单位作为找到个更有“钱途”的工作的跳板,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马上跳槽。这种现象说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文化成绩上的话,那么,在当前功利观的诱惑和影响下,这样的书面教育将不能产生良好的职后影响力和延续性。
3 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类学生
从医药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己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恰恰是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色,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教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建议在各类医药专业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思政课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传播具有单向性,学生仅为被动接受,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趣的、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可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辩论、考查调研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性质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才能驾轻就熟地传授好知识。其次,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果教师对自己讲授的思想观念都不信服,或者课堂上和生活中言行表现不一致,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模范给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了解医药行业,热爱医药事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药职业道德观。
3.2 加强法制教育,熟练掌握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拥有多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大量的医药部门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规范,在医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教育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恪守医药职业道德。
3.3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新载体,必须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掌握网络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及规律[3]。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新时代,要求建立网络管理他律系统。健全网络教育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加强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3.4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
在校大学生基础品格已经基本定型,这个时期更应该注重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符合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规律,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观医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同时,要努力争取让医药类学生进入一些具有优秀人文氛围的企业中实习,并担任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感悟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习惯。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3]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61.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42-244.
律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所应信奉的道德,以及在执行职务、履行职务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律师职业道德对律师具有约束、导向和 教育 的功能。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律师的职业道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我国现今律师行业职业道德问题》
摘要:近几年,随着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律师队伍不断壮大,其专业水平也越来越高,总体素质越来越焕然一新。但是,律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不能掩盖其职业道德水平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在某些地方,社会对律师的满意度并不高,律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许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瓶颈。对此作为未来中国律师队伍的一员,本文认为了解律师行业的道德水平现状,找出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一些浅薄的对策意见,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律师;职业道德;法治社会
一、律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在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规范、道德情操与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持久弥新的命题,尽管法律规范试图与道德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可否认,道德作为法律的本源之一具有强有力的指引作用,即使是法律职业本身都有规定相关的职业道德。”律师的职业角色就是为社会尤其是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这个职业与法律、社会的接触面非常宽,在其执业过程中,律师通常可以起到宣传 法律知识 ,传播法律 文化 的作用。在运用法律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律师如何能够守住职业道德,使自己能够不为金钱所诱惑,这两者既相互结合,又相互矛盾。律师的职业性质与法律的关系决定了其所要求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比其他职业高得多。律师职业道德除了具备法律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外,还表现为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律师职业道德要求具备一般职业道德的规范,如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等。同时,律师既然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其职业道德规范也就体现了法律职业的特点,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继而间接上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但同时,律师的行业性质又区别于法官、检察官的职业特性,如律师事务所具有公司企业的性质,追求企业利益是其重要木匾,律师作为其员工也是要追求企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这些都体现了律师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二)强制性与自治性的统一
律师可以说是专业服务于委托人的“讼棍”,也可以说是与法官、检察官共同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推进民主法治的建设的伙伴。在两种角色属性相互结合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成为当事人和金钱利益的奴隶,另一方面也要成为监督制约检察官和法官的一种独立力量。可见,律师的自治性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独立性和自治性对律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为严格的职业道德和惩戒 措施 是维护律师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规范性和非规范性的统一
律师职业道德在具体表现形式方面,一方面是严格的法律规范,如《律师法》中关于律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此外还有大量的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如中华全国律协制定的《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除了这些以规范性的文件反映出来的职业道德规范外,还存在大量的非规范性的律师职业道德,如律师职业道德习惯、意识等。可以说,从形式上看,律师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规范性和非规范性的统一。
二、我国律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律师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律师道德水平,我国的律师职业道德建设依然困难重重。当前,我国律师职业道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律师的职业性质决定其与当事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当事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律师的“衣食父母”,但往往就是这种关系,反而成为律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主要体现:
1.唯利是图,欺当事人。有的律师给委托人做出虚假承诺――以官司“包打赢”作为相互攫取案源的方式。同时为了多收取律师费,故意把简单的案子说复杂,捶胸顿足地保证案件胜诉绝对没问题,糊弄当事人。
2.不管不顾,“有活就干”。有的律师在接受当事人咨询后,不管自己有没有接触过当事人委托的法律事务,也不管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只要有足够费用,就接案处理。
3.相互扯皮、敷衍了事。有的律师在拍胸脯保证打赢官司,拿到律师费后,就不闻不问,一会让当事人送这个材料,一会让委托人跑那个部门。一旦无法解决问题,便想法设法扯皮推诿,敷衍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最近3年来关于律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8年,各级律师协会共受理投诉案件7387件,给予行政处分762件,其中取消会员资格的有7件。”
(二)律师同业之间的关系问题
律师与律师同行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法律服务市场恶性竞争,律师职业的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恶性竞争以及过度商业化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律师整个行业的公信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争相向法官赠送钱财,买通关系。然后由法官向当事人推荐该律师作为辩护律师或代理人,以招揽案源;
2.诋毁同行,抬高自己。有的律师,在某些公众场合如讲座上过分贬低对手律师或律师事务所,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借机获得案源;
3.借助新闻媒体炫耀或包装自己,夸大其词,实力有限却大包大揽各项业务,排斥同行:
4.通过向委托人、介绍业务人利益许诺或给予财物,违反职业道德排挤其他律师。
(三)律师与司法机关的关系问题
律师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本应该是同在法律屋檐下,同为法律人,应同做守法事,但当今律师与法官、检察官的关系却表现为违规越矩,知法犯法、“花钱铺路”现象较为严重。律师的形象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影响力,社会大众一致把律师以及法官和检察官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但律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钻法律漏洞,拉关系贿赂法官检察官,危害性十分巨大。“2006年阜阳中院、深圳中院、武汉中院腐败案牵涉到数名律师参与行贿,2007年广东著名律师马克东涉嫌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2008年9月商务部郭京毅涉嫌受贿并牵出数名律师。”除上述不良现象外,律师和法官、检察官之间也存在相互不尊重,如律师在法庭上藐视法庭纪律,无视法官存在;法官看不起律师,不愿意听取律师意见,甚至无端训斥律师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
三、律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探析
1.经济原因:由于律师职业本身的商业属性,随着律师人数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他们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一旦竞争激烈,钱少了,分这杯羹的人多了,缺乏职业道德赚钱的律师、超越法律界限赚钱的律师、突破职业底线赚钱的律师也就越来越多了。经济层面上的原因会引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律师行业的两极分化问题。现如今律师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刚入行的年轻律师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经济上无法独立,饭都吃不饱,怎么能要求他们在人格上,职业道德上洁身自好?
2.环境问题:此处特指法律环境。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司法体制下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执业环境,是不容乐观的。“律师在法庭上被法官无视甚至无故训斥、因敢于为弱势群体辩护而得罪某些权要继而锒铛入狱、因为黑社会头目或贪污犯辩护而遭受公众贬抑和责难……。按照某种说法就是:中国律师……属于经济上相对富裕而又要疲于自我维护权利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裁判结果的不如人意和律师接触法律最多,代表法律形象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事实相矛盾,这导致律师的职业压力很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国的司法制度环境决定了律师的某些不良行为可能无法得到迅速更正。
3.管理原因:司法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行业协会管理无力、律师执业机构管理无作为也容易导致有些律师钻空子,打着所谓大律师的旗号坑蒙拐,影响正常的司法秩序。
除上述三种原因之外,律师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自身缺乏自律,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等等道德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极易导致误入歧途。因此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两手抓,无疑是一种正确选择。
四、提升律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综上分析,律师的职业过程会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且每一方面都对其职业道德有重大影响。因此要提高律师职业道德,将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长期的系统的建设工程。要把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最根本的在于正确认识律师的职业性质和使命,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尤其要摒弃金钱至上的观念;最迫切的在于完善监管制度,切实落实各项相关措施。
(一)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律师职业的性质和使命
《律师法》第二条规定,“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提供法律服务,通过专业劳动和技能赚取金钱,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律师法》同时规定,“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我们由此可知律师不能仅仅以赚取钱财为目的,学习法律最重要的使命还是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格依法办事,促进法律合理正确地得到实施,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如果律师铭记自己肩负这样崇高使命,在职业生涯中,就不会迷失方向,更不会因金钱而做出有悖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内容上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法学院教育中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前防患于未然;通过律师事务所自身定期组织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升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进而提高律师自律意识;目前我国设有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等,而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也应设立自己的律师学院。因此,可以通过设立律师学院,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和培训的基地,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律师彼此的交流平台,扩大律师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凝聚力。
(三)管理上加强监督与管理,严格惩戒制度
首先要规范律师事务所内部的管理:2004年4月我国开展了以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律师行业整顿运动”,它从行业整体上对加强律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律师事务所内部的管理问题。律师事务所是每一个律师执业的平台,其一切执业行为都要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就必须要受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和约束。
其次加大严惩力度,从严治律:具体方面有通过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实行整改完善:如律师行业可学习当前法院系统开展的“五个严禁”,针对目前律师行业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几条禁令,通过行业大整顿和自我整改,接受全社会监督。对于触犯现有法律法规的害群之马,一定严惩不殆,轻则清除出律师队伍,重则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律师队伍的纯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律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并且律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也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正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律师行业仍存在很多问题。知道问题,并分析问题,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但笔者相信,律师行业将会在民主法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其所存在的问题也终将会被解决。律师行业的明天,还需要广大法律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为了法律职业的未来,继续努力吧!
注释:
①张善数.中国律师制度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②魏杰.我国律师职业道德之问题分析与解决路径.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2011年4月。
③六届全国律协亮点纷呈.中国律师.2008(11).第19页.
④刘桂明.律师不能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中国律师网.2008年.
⑤⑥李学尧.法律职业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页.
《试论中国律师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律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所应信奉的道德,以及在执行职务、履行职务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具有职业性、阶级性、继承性。律师职业道德对律师具有约束、导向和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律师,职业道德
律师这个行业在很多人看来是另人羡慕的一个行业,在业外人看来,律师收入高,相对自由。中国的律师制度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所以中国律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起步也是很晚,相对很是落后,并且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律师与司法官关系中,一些非正常现象导致双方职业关系失衡;在律师与委托人关系中,由于律师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存在不足,委托人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律师与公众关系中,存在公众情绪干扰律师正常执业,传媒误导甚至影响司法公正;在律师与律师同业者的关系中,存在恶性竞争问题突出。为维护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强化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律师职业道德的涵义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社会职业中的特殊体现。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有明显的职业规范性。律师作为一个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本行业的职业道德,称为律师职业道德。具体的讲,律师职业道德是由一定机构制定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具有现实约束力的思想信条和行为准则。
二、建设中国律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1、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市场中介组织要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并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律师事务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介组织,律师职业作为律师业务的物质运行者,需要建立自律性规章,以切实约束律师客观、公正、廉洁地从事律师业务,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2、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一支力量。国家法律、法规虽然对于保证律师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规定难免存在漏洞,并且在某些方面是必须由律师职业道德加以弥补的。因它覆盖面广,概括性强,能全面进行调整,能最大限度地对律师提出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3、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律师队伍的建设。律师作为公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维护者,本身就应当是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楷模。但是,有一些律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反法律、道德的事时有发生,给律师队伍的声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于律师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律师职业道德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规范化的律师职业道德对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利于律师队伍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进一步提高律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更出色地完成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三、加强中国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律师荣誉意识的培养。西方律师业的早期,同样是由于社会民众对律师业的讥讽刺激了律师们,让他们意识到了职业荣誉的重要性。为了改变人们的评价,律师们开始为穷人提供免费的服务,有时这种服务完全不计成本,此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为打不起官司的人进行援助的服务演变成了今天的法律援助制度;不仅如此,律师还剔除在职业队伍中的道德败坏者来提高自身的纯洁性。希望中国的律师可以建立起职业荣誉感,重视自身行为的修养和性格培养,从内心激发对行业的热爱,对荣誉的珍惜,进而提高律师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大法律普及力度,让法制理念深入大众。如果说对抗制诉讼模式是律师的价值体现,那么现代法制环境的建立和大众对法律的理解就是律师存在的土壤,没有土壤的包容,任何存在都是不现实的。而我国法制现代化刚刚起步,可以说法制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律师职业道德的错误认识不可避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间的矛盾纠纷也日渐增多,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和法律打交道,这正是律师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只有让更多人真正的认识法律、了解法律,才会对律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律师执业的环境和前景才会更好。
(三)建立有效防控体系,预防权、钱交易。相比于明确的单极利益是律师追求案件胜诉的直接动力,付出和收获的不对等则是法官受贿的心理痼疾。大多数法官认为自己的付出多于律师,而收入却不如律师来的丰厚,无法摆正心中的天平使部分法官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为个人牟利,也有的法官会干脆辞去工作,成为律师后和原来的同事订立“协议”,钱权交易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为了打断这种违法的交易链,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1.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
2.完善司法独立的体制建设。
3.完善关于律师和法官关系的回避制度。
4.建立更加严格的惩罚制度。
(四)明确律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何为律师职业道德是一个道德领域的问题,法律无法对此作出细致的规定。从现在理论界认为有三条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律师执业道德的最低评价标准:一是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律师在从业的过程中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为当事人服务,保持律师声誉。二是职业的独立性。律师执业中要保持独立,不得和司法机关或其他与案件有关人员进行不正当接触,不受司法机关干涉,不受当时人的意志左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执业。三是保持廉洁和清廉。这是对律师的双重要求,既要对自身保持清廉,也要做到不对法官行贿,做到对司法系统的廉洁。
参考文献:
[1]仓道来.《律师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2]《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1996年10月6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会第五资会议通过
[3]司法部1994年1月8日司发[1994]003号《司法部关于印发国务院批复通知和〈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的通知》
[4]陶髦等著.《律师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茅彭年,李必达主编.《中国律师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5月版
摘要: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在景颇族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图为重阳节期间,参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老年人运动会的景颇族老人。资料图片改革开放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促使了各学科快速发展。民族伦理学作为横跨民族学与伦理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在短短30年中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趋向成熟3个时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来民族伦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民族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民族伦理学发展历程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民族伦理学的初步发展期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人们过去为民族伦理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但并没有把民族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学科研究开始恢复。民族伦理学这门跨界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萌生出来的。民族伦理学,又称民族道德学、民族道德科学或民族伦理科学。与民族道德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内在客观规律与普遍法则,了解各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伦理道德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民族伦理道德内涵,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族伦理道德是主体。在这一时期,汉族伦理道德研究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影响并推进了其他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专题论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深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学术组织方面,1987年4月,中国西部伦理学会首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四川、陕西两省发起组织的。与会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学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西部伦理学会的积极支持,并成为该学会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988年8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二次伦理学讨论会,学者们对民族伦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贵州省伦理学研究会也在会上正式成立。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及西部各地方伦理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研究和民族伦理学学术交流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民族伦理学的深入发展期这一时期,除了汉族伦理道德研究稳步发展外,民族伦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同样有不菲的成绩。1989年10月在昆明举行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在昆明举行,学会成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和《民族伦理学引论》等专著。1993年10月,四川省伦理学会承办的中国西部地区第四次伦理学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学术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这是民族伦理学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文章;《民族伦理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等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伦理学大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少数民族伦理辞条达上百条。1992年10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主编的《广义民族学》,该书把“伦理民族学”(或称“民族伦理学”)作为广义民族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单列为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将“民族伦理学”单列,收录辞条20条,这标志着民族伦理学作为民族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门分支学科(或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开辟出来、建立起来了。此后,从宏观总体上探讨少数民族伦理学结构体系的《民族伦理学》,具体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藏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回族传统道德概论》、《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著作陆续问世,这无疑是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民族伦理学趋向成熟期这一时期,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步入了趋向成熟期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理论上趋于成熟。我国伦理学界有意识地开展民族伦理学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伦理学原理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富有时代气息,为普通伦理学原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养料。第二,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涌现。随着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普通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少数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和教育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应用伦理学大放光华的时代。第三,民族性与普遍性兼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少数民族伦理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挖掘、保护、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日趋频繁,中国的民族伦理学有一个走向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伦理文化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的问题,这种交流和沟通必将促使跨民族的伦理学和跨文化的民族伦理学产生。中国的民族伦理学在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等方面亦将大大深化伦理全球化的品质和内容,使伦理全球化成为包含着多民族伦理特质和多样化伦理文化的普遍伦理发展运动。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我国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宏观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具体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两个方面。宏观的理论研究民族伦理学诞生至今,学者们为构建民族伦理学科学、合理的体系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科界定方面,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民族伦理学是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学科,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它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强调,中国民族伦理学应把少数民族伦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学理应具备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积累和搜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入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运用。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有关的学术组织,为民族伦理学研究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并推出了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有序地进行,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突出。藏族是一个富有浓厚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如1993年出版的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主编的《藏族传统文化辞典》、2003年出版的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等。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郝宜今著《<蒙古秘史>的政治伦理思想》、《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等论文对《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论证,熊坤新、曹冬、张勇著《蒙古族伦理思想概述》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回族伦理思想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出版的马绍周、隋玉梅著《回族传统道德概论》对回族道德进行了挖掘、整理,较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反映了回族传统道德丰富的内涵。此外,1999年出版的杨国才著《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对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传统道德的特征、白族社会公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深入细致的剖析,对传统道德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和白族地区当前的道德建设进行了探讨。2008年出版的熊坤新、李建军编著的《新疆诸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对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并对民族伦理学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这些著述从不同层面推进和深化了民族伦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概貌。民族伦理学研究展望相对于中国民族学和伦理学发展的总体状况而言,民族伦理学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前者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也正是加强民族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所在。展望未来,民族伦理学研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科内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国内各民族,也包括国外各民族,包含的内容丰富,需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存在着重汉文化系统的伦理思想研究,轻少数民族及国外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了既带有人类生活共性又具有各自特点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赋予了各民族伦理道德鲜明的时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必将拓展研究范围,丰富民族伦理学学科体系与内容。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民族伦理学研究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导,是伦理学原理体系和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简单移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伦理学应在描述的基础上,加强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研究成果具备应用性、时代性与前沿性的特点,从而建立一种借助描述伦理学和分析伦理学来提升研究层次、拓展研究内容的新的规范伦理学。培养一支高水准、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科队伍,实现民族伦理学稳步、长远发展。人才是学科形成、发展、体系化的支柱,对于民族伦理学这门新兴学科更是如此。相信在一批中老年学者的带动下,通过扩大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方式,必将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
我就是布依族的.我认为它已经达到了某种尖端程度
摘要: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在景颇族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图为重阳节期间,参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老年人运动会的景颇族老人。资料图片改革开放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促使了各学科快速发展。民族伦理学作为横跨民族学与伦理学的新兴边缘学科,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在短短30年中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趋向成熟3个时期,并在宏观的学科定位等理论研究和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来民族伦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民族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民族伦理学发展历程纵观民族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经历了3个10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第1个10年是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8年),第2个10年是深入发展期(1989年~1998年);第3个10年是趋向成熟期(1999年~2008年)。民族伦理学的初步发展期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人们过去为民族伦理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但并没有把民族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各学科研究开始恢复。民族伦理学这门跨界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萌生出来的。民族伦理学,又称民族道德学、民族道德科学或民族伦理科学。与民族道德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内在客观规律与普遍法则,了解各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规范,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伦理道德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民族伦理道德内涵,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族伦理道德是主体。在这一时期,汉族伦理道德研究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阵容壮观的学术队伍,陆续推出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影响并推进了其他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专题论文,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深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在学术组织方面,1987年4月,中国西部伦理学会首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四川、陕西两省发起组织的。与会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学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西部伦理学会的积极支持,并成为该学会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988年8月,在贵阳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二次伦理学讨论会,学者们对民族伦理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贵州省伦理学研究会也在会上正式成立。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及西部各地方伦理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研究和民族伦理学学术交流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民族伦理学的深入发展期这一时期,除了汉族伦理道德研究稳步发展外,民族伦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同样有不菲的成绩。1989年10月在昆明举行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并成立了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在昆明举行,学会成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和《民族伦理学引论》等专著。1993年10月,四川省伦理学会承办的中国西部地区第四次伦理学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以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学术组织的相继成立,为民族伦理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这是民族伦理学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及各民族地区创办的民族研究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文章;《民族伦理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概览》等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伦理学大辞典》、《中国伦理大辞典》、《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少数民族伦理辞条达上百条。1992年10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主编的《广义民族学》,该书把“伦理民族学”(或称“民族伦理学”)作为广义民族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单列为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应用伦理学卷》将“民族伦理学”单列,收录辞条20条,这标志着民族伦理学作为民族学、伦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一门分支学科(或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开辟出来、建立起来了。此后,从宏观总体上探讨少数民族伦理学结构体系的《民族伦理学》,具体研究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藏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回族传统道德概论》、《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等著作陆续问世,这无疑是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民族伦理学趋向成熟期这一时期,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步入了趋向成熟期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理论上趋于成熟。我国伦理学界有意识地开展民族伦理学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情,起步虽晚,但成绩斐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伦理学原理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并富有时代气息,为普通伦理学原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养料。第二,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涌现。随着对民族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及普通伦理学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民族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少数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宗教伦理学和教育伦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应用伦理学大放光华的时代。第三,民族性与普遍性兼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伦理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是民族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少数民族伦理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挖掘、保护、发展并保持其民族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日趋频繁,中国的民族伦理学有一个走向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伦理文化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的问题,这种交流和沟通必将促使跨民族的伦理学和跨文化的民族伦理学产生。中国的民族伦理学在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等方面亦将大大深化伦理全球化的品质和内容,使伦理全球化成为包含着多民族伦理特质和多样化伦理文化的普遍伦理发展运动。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我国民族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宏观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微观具体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两个方面。宏观的理论研究民族伦理学诞生至今,学者们为构建民族伦理学科学、合理的体系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科界定方面,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民族伦理学是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民族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民族道德的学科,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它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强调,中国民族伦理学应把少数民族伦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学理应具备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认为,民族伦理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积累和搜集资料的基础工作,从宏观和微观研究入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要注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运用。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立了有关的学术组织,为民族伦理学研究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并推出了有关专著、学术论文等。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也在有序地进行,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队伍正在形成。各民族伦理思想研究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性质与特点。近年来,学者们在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伦理思想的研究尤其突出。藏族是一个富有浓厚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如1993年出版的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主编的《藏族传统文化辞典》、2003年出版的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等。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郝宜今著《<蒙古秘史>的政治伦理思想》、《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等论文对《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论证,熊坤新、曹冬、张勇著《蒙古族伦理思想概述》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回族伦理思想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1998年出版的马绍周、隋玉梅著《回族传统道德概论》对回族道德进行了挖掘、整理,较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回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反映了回族传统道德丰富的内涵。此外,1999年出版的杨国才著《白族传统道德
十五个伦理学论文选题: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2、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3、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及其精神形态。
4、《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5、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探究。
6、伦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学”。
7、改革开放三十年行政伦理道德法制化问题研究述论。
8、旅游伦理道德判断与结构性分析。
9、科技伦理道德论析。
10、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研究。
11、回归真实需要:食品安全的经济伦理学审读。
12、中小民营企业衰退现象的经济伦理学研究。
13、我国民营企业衰退现象的经济伦理学研究。
14、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的经济伦理学研究。
15、经济伦理学视角下的商业地产开发。
这是别人的文章,供你参考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的作用与应用何 伦 ,林 辉(东南大学医学人文学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9)〔摘 要〕案例分析是描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方法。不仅对于医学伦理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而且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案例分析的作用与在教学中应用的 方法。〔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作用;教学〔中图分类号〕R - 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565(2003)05 - 0061 - 021 案例分析与描述医学伦理学1. 1 规范医学伦理学与描述医学伦理学伦理学在传统上指的是注重道德价值分析和行为规范研究的规范伦理学。因而承认描述伦理学的存在并将其纳入伦理学的体系之中 ,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到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对描述伦理学研究才给予应有的重视。作为规范的应用伦理学之一的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 ,也较少以清晰的思路开展描述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医学伦理学界对描述医学伦理学认识还不十分清楚 ,也少有这一领域的专门论著。实际上 ,描述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医学道德建设和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多年来发表的大量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论文 ,不少就是描述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c ethics)作为伦理学的一个特殊研究领域 ,是运用一些和伦理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研究道德现象。这些方法和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事实的客观描述。如道德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等;道德心理学的方法有实验、个案观察等。描述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方法上的最大不同是后者使用的是内省的、思辩式的研究方法 ,而前者是运用具体情景文字的描述 ,或者使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对道德进行客观的观察、调查、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等。1. 2 案例分析是描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方法案例分析(case study) 是描述医学伦理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医学道德生活的多样化 ,道德难题的复杂性 ,决定每一个医学道德的境遇均有其特定的情景。案例首先是对具体医学道德境遇的描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描述 ,医学道德的判断变得复杂化 ,仅仅依赖道德原则作出简单的道德推理难免出现判断失误。甚至作出一个具体的判断前 ,还必须要有科学的事实描述基础。规范伦理学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的是相对固定的、框架似的规范体系 ,然而现实生活是由一个一个不尽相同的画面组成。一定的规范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适应于一切道德情景。如此 ,案例分析就是灵活、生动 ,或者说更为准确掌握伦理学规范和方法的一种形式。2 案例分析的作用与方法案例分析是我们学习道德知识、培养对医德的问题敏感性 ,以及掌握有关道德理论、原则的工具 ,并有助于解决现实医疗生活中的医德困惑;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具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尽管现代医疗生活的复杂性使伦理学进退维谷 ,案例分析的结论往往莫衷一是 ,然而 ,结论的差异、对立正是理性选择的重要基础。同其他医学课程一样 ,掌握了医学伦理学理论 ,并不能说已具有了伦理分析与判断能力。就像在内科学教科书本上了解到胃癌的诊断要点 ,并不一定会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诊断出胃癌。案例分析实际上为灵活掌握所学的伦理知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但是否能运用就更需要艺术家般的灵活思维能力。学习案例分析最大的帮助就在于此。通过案例分析学习 ,可以对准确掌握生物医学伦理学知识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 :2. 1 激发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是案例分析的前提 ,实际上医学伦理学教育一个目标便是培养医务人员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在通常认为不存在道德问题的地方 ,却发现了问题 ,这是真正掌握了伦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一个标志。2. 2 开阔思维 ,涉及广泛领域对医德案例的分析 ,不仅仅是根据伦理学原则作出道德判断与选择 ,许多时候还涉及医学专业知识 ,以及其它学科知识。合理的道德选择并非是“伦理规则”机械地套用于一切境遇 ,而是在特定情景或背景下的智慧的选择。2. 3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伦理学的选择是价值的选择 ,价值的冲突是医德困惑的根源 ,如何在激烈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中 ,寻找合理的选择 ,这不仅仅是对人们智力的考验 ,也是对人的信念和勇气的锻炼。案例分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是人类思想、文化等诸背景差异的产物。能够把握这种差异 ,并在差异中合理选择是一门大学问 ,只有通过案例分析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2. 4 增强对医学道德的感性认知能力医学伦理学需要在具体的道德境遇中作出是非判断 ,而且道德判断常常带有很 强的感情色彩。伦理学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逻辑的推理或者是单纯的思辨 ,还应该在道德情感培养方面发挥作用。由于有时案例也是生动的故事 ,可以以此为依据发挥感性教育优势。3 案例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无疑应该成为生物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事实上有经验的伦理学教师 ,会很自觉地将案例分析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学使用案例分析可有如下一些形式:3. 1 引出要讲授的主题道德问题以案例开场讲授某一个课题 ,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开场白 ,单刀直入核心问题 ,同时可以提高听课者的兴趣。[案例 1]真两性畸型的新生儿该死吗 ?一对夫妇认识了某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当他们的孩子即将诞生前 ,夫妇找到李医生。李医生把女方安排进医院待产。随着“哇”的一声 ,早已等在产房外的丈夫想了解婴儿情况的心情更急切了 ,其妻也正在关注地静待助产士通报 ,可就是迟迟无人告诉他们孩子是男是女 ,因为这孩子是个两性
你是写实习报告`? 还是参考是参考的去百度那里资料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