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2、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3、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

4、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5、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6、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展资料: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34.9%。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

“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学校,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学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各地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优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在此,我们引入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教育服务的供给。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摘要: 就业工作是民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就业服务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共就业服务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就业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有效举措。文章指出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公共就业;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为公共就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需要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为整个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提供支撑,还整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础信息资源,为其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依据,是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的重要支柱。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水平的需要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使公共就业机构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可以有效支持落实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信息化网络系统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将数据有效集中,并对公共就业数据进行自动化汇总、提炼分析,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监测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便于掌控就业形势,是提高就业管理成效的基础手段。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提出要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各类就业信息统一发布。”只有积极顺应新形势,应用“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才能实现公共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对象、业务功能的全覆盖,为服务对象提供均等、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从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将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职能进行优化和整合。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涉及公共就业服务的各个部门,包括计算机系统平台、数据库、网络硬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其目标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满意的就业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整体社会价值。

(一)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数据中心,涵盖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的基本信息,涵盖用人单位和各类中介、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职业技能鉴定等相关机构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集中各项就业服务数据,包括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劳动保障事务代理、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就业援助、就业资金管理等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就业信息的统一管理。

(二)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站,在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市场配备综合业务应用软件,实现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信息化。在市本级及具备条件的县(区)建设标准化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市场面积等条件设置信息化招聘摊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示范站点,配备就业服务自助终端一体机、信息发布屏,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

(三)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包括就业网站、招聘会业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手机APP应用系统、多媒体信息管控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就业援助信息系统、培训服务系统、就业资金监管系统等内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将辖区范围内的就业服务网站进行资源整合,精简业务流程,运用软件系统对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并且整个系统向村(社区)延伸,及时有效地将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各个区域。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几年来,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增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显现出诸多不足之处。

(一)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一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运行的设备不足或老化,缺乏信息化必须的'硬件基础设备,收集与共享公共就业信息的物资资源不够。二是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没有形成,网络普遍没有覆盖到乡镇、村等,信息数据不能及时共享。三是信息系统建设分散,缺乏统一标准的规划。很多地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根据各自需要开发应用软件,指标口径不一致,相互不兼容,公共就业服务系统数据不能共享,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公共就业服务整体功能作用的发挥。

(二)信息化建设认知度低

一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查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局域网自助查询和液晶显示屏发布,很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仍采取简单的坐等登记和设摊招聘的服务形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共享渠道。二是劳动者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认知度低。大部分劳动者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缺乏了解,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认识还局限在“市场”这个有形场所,尤其是对文化程度偏低的劳动者而言,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不能被充分利用,网络无形市场还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三)信息化建设保障不足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水平,但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操作人员,制约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二是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信息中心是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机构,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但是基层信息中心缺失,制约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三是缺乏资金保障。在乡、县财政预算中,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经费很少被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不足。

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原则

统一规范公共就业服务的业务经办流程、数据统计口径、制度规则等基础内容,以适应计算机批量的信息处理、传递和共享。遵循统一建设,省级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并将信息网络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实现就业信息横向集成、上下贯通,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宣传建设的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加深企业、中介和求职者等各类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认识,全面推广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无形市场海量就业信息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意识,使其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提供透明、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的工程,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重视和参与建设工作。

(三)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要列为“一把手”工程,真正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全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要注重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对各类相关人员的业务和技术培训,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信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发挥就业资金的作用,并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长效机制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能有效拓宽就业信息的传播渠道,要确保各种数据录入准确、真实、及时,要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的高度出发,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建设、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各项工作机制,将信息化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淑敏,史慧武,郭献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商贸,2012(04)

[2]陈淑敏.张家口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D].燕山大学,2012

[3]廖添德.浅谈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4(06)

[4]李青.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14(15)

[5]唐丕胜.关于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

以下文献均可用作创业创新论文的文献参考,在知网等相关论文网站都能找到。

1、传统高等教育的固有思维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思维进一步融入地方高校整体转型发展体系

3、 创新创业转型发展资源的整合

4、建设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崛起和演化的原动力

6、创新创业精神与高等教育的整合

7、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涵

8、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9、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模式

扩展资料:

创新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党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对创业问题有涉及。当代大学生特点鲜明、敢闯敢冲,非常符合创业所需要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创业是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率大约是2%,而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则达到了20%-30%[2]。

与之相比差距较大。大学生创业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将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积淀转化为社会价值,体现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就我国大学生创业来说,其发展并不充分,由于起步较晚,而后创业成功率低,且社会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够全面。

尤其是在地方院校中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更多的扶持与帮助。在经济结构不断且较高速的转型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新创业渐渐演变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职业选择方式。

创业和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2、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3、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

4、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5、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6、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展资料: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34.9%。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

“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学术堂整理了五十多个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一:[1]邢赢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子元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2]吕岳林. 基于时间阈值的SF公司快递超网络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3]林楠. O2O背景下传统零售业的盈利模式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4]崔欢欢. 公众网络诉求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5]吴小满. ST跨境电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4.[6]周姣岚. 服务型制造业网络的成本控制及优化[D].广西科技大学,2015.[7]赵广坤. 可优宝贝网络商城融资方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8]赵圆. 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优化及风险管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9]宋杨. 远程教育环境下多模式财务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10]钟文韬. 肉类加工企业销售物流成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11]张婉婷.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12]范超群. 芜湖市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6.[13]汪灏. 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财务风险研究[D].安徽大学,2016.[14]蔡翠. B2C网上超市成本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6.[15]章锦华. J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16]张妍. 服装网络定制个性化服务成本及定价模型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17]李佳琦. 电子商务下B2C企业会计收入确认时点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18]杨洁. 第三方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费定价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19]黄义成. CQ公司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20]罗浩. O2O商业模式下的交易成本问题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21]张婷. "互联网+"神州租车的盈利模式及财务效果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22]陈沈升. 网络交易C2C模式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23]钟明君. 高维因果网与高校资产管理的模糊推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24]文勇堂. 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通信设备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大学,2016.[25]徐文静. 电商环境下协同配送模式的协同效率及成本节约值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26]陈维煌.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27]苏伟. 市场竞争环境下供电企业购售电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28]张文梦. C2C模式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29]纪彩峰. B2C电商零售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30]胡芳. 基于B2C模式下D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31]熊亚楠. 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与传导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6.[32]何珊.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湖南大学,2016.[33]江楠. 考呀呀线上会计培训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34]杨芬.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6.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二:[35]沈威.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36]黄诚. 苏宁云商营运资金管理的OPM策略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6.[37]戴宙松. P2P网络借贷相关会计核算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38]贺书品. B2C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下的W公司财务分析与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5.[39]饶萌. 网络环境下差异化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构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40]李芳. 煤炭资源开发项目融资决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41]郝震. B2C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5.[42]彭菁菁. BLACK-SCHOLES与DCF模型在B2B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互补应用[D].云南大学,2015.[43]张腾.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风险控制[D].云南大学,2015.[44]张美琳.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个体商铺价值评估[D].云南大学,2015.[45]高喆.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46]康爱冰. 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47]贺璐. 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持续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48]李祖福.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49]樊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矿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50]安校良.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51]顾永明. 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价值评估[D].昆明理工大学,2015.[52]邬蕊竹. 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演化传播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15.[53]陈诚. 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产品可信性结构及其演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54]王涛. 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55]冯康进. 电网企业集团财务报表自动生成及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56]李玉. 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学校,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学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各地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优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在此,我们引入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教育服务的供给。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以下文献均可用作创业创新论文的文献参考,在知网等相关论文网站都能找到。

1、传统高等教育的固有思维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思维进一步融入地方高校整体转型发展体系

3、 创新创业转型发展资源的整合

4、建设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崛起和演化的原动力

6、创新创业精神与高等教育的整合

7、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涵

8、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9、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模式

扩展资料:

创新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党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对创业问题有涉及。当代大学生特点鲜明、敢闯敢冲,非常符合创业所需要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创业是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率大约是2%,而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则达到了20%-30%[2]。

与之相比差距较大。大学生创业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将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积淀转化为社会价值,体现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就我国大学生创业来说,其发展并不充分,由于起步较晚,而后创业成功率低,且社会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够全面。

尤其是在地方院校中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更多的扶持与帮助。在经济结构不断且较高速的转型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新创业渐渐演变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职业选择方式。

就业和创业的论文参考文献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006.09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8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2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2007.08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6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8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2、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3、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

4、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5、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6、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展资料: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34.9%。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

“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学校,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学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各地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优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在此,我们引入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教育服务的供给。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关于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毕业生创业优劣势分析及方向探究的论文

摘要: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加上媒介逐渐融合的趋势,社会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尝试着进行自主创业。然而,对于刚毕业又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生而言,创业是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挑战,为了将创业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本文对大学生创业优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创业资源与项目并获得成功。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高校毕业生;创业;优劣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1

引言

据教育部不完全数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上升,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加上媒介融合的趋势令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流程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革新。不少新闻媒体行业逐渐减少了计划招聘人数,职位的减少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进行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时一定要注意遵循科学的理论指导,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战略并制订风险预估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创业损失。

一、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优势

(一)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与大量的文字打交道,拥有较强的语言组织与信息筛选处理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与潜在客户沟通交流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切入客户的需求点,给客户想要的答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交际

通常,新闻传播工作要做的是将冗长重复的信息快速提炼,得出要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连贯的语言将这些要点组成一条完整的条理清晰的新闻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因此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类学生中,尤为注重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对于想要创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无论是向投资公司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还是与客户谈判,都需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具备先进的创业理念

对于刚毕业的新闻传播类高校生而言,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国内外新闻信息,思维通常都较为灵敏活跃,且长期受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理念的熏陶,对于创业项目通常有着独特的个人见解。

二、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劣势

虽然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时有着显著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

(一)创业计划书缺乏可行性与技术含量

不少新闻传播类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创业的想法还只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想法,在拟定创业计划书时,习惯用撰写新闻信息“是什么”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创业想法,显然在当今这个注重技术价值与市场盈利价值的投资环境中,这种空洞的计划书是无法吸引投资人的注意的。因此,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必须详细地制订一份有技术含量的计划书,让投资人看到你的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与市场价值。

(二)创业思路狭窄,创业项目过于集中

目前,大部分新闻传播类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对于整体的市场环境较为陌生,思路较窄,因此通常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项目,例如文化传媒类公司,希望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规避风险。新闻传播类大学生这种扎堆创业的现象,虽然说降低了风险的几率,但也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三)缺乏市场意识与管理知识

高校毕业生在创业通常都是踌躇满志,迫切地想要通过创业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急于追求成功。虽然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但却缺乏必要的商业管理经验,经营能力不足,而市场营销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追求成功之前,高校生有必要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

三、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方向

关于新闻传播类学生在认清自身优劣势之后,如何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下文将据此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选择能解决的痛点

在这个网络信息膨胀的时代里,虽然网上有着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很多用户反映网上的信息并不能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众多网络平台只提供信息上传的功能,并没有实用的筛选归类功能,造成了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新闻传播类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选择某一领域,创建一个平台,将该领域的信息与资源相统一,解决用户的需求。

(二)选择风口与风势

不少成功新闻媒体人士在谈及自己创业的经验时往往会谈到,在决定创业切口前首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用户的需求是否因外部环境或某项新技术产生了变化以及自己所在的领域是否有产生巨大变化的可能性。简单来说,先看风向,选择好风口,然后看风势,等风刮起来,并且刚好达到那个风量级,这时候,才是最佳的起飞时间。

参考文献:

[1]张勋宗,张娜.从专业实践到创业体验的新闻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例[J].新闻界,2014(22).

[2]罗建河.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实效感知的差异分析——基于不同院校和学科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9).

就业与创业课论文参考文献

以下文献均可用作创业创新论文的文献参考,在知网等相关论文网站都能找到。

1、传统高等教育的固有思维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思维进一步融入地方高校整体转型发展体系

3、 创新创业转型发展资源的整合

4、建设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崛起和演化的原动力

6、创新创业精神与高等教育的整合

7、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涵

8、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9、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模式

扩展资料:

创新创业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党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对创业问题有涉及。当代大学生特点鲜明、敢闯敢冲,非常符合创业所需要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创业是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率大约是2%,而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则达到了20%-30%[2]。

与之相比差距较大。大学生创业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将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积淀转化为社会价值,体现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就我国大学生创业来说,其发展并不充分,由于起步较晚,而后创业成功率低,且社会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够全面。

尤其是在地方院校中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更多的扶持与帮助。在经济结构不断且较高速的转型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新创业渐渐演变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职业选择方式。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006.09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8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2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2007.08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6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8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 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二、 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2.12.41.82.22.23.02.41.53.1 3.32.52.73.21.73.63.13.12.6 3.82.42.83.62.03.83.63.12.6 2.92.22.93.72.13.93.32.42.3(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408026050282602012014510 66.949.642.740.646.1 2017mm58 92055246 116mm31 610mm17 9.75.95.2m16.6 6.27.04.77.313.8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1. 扩大就业市场。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2.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3.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研究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二)、研究的趋势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四,参考文献[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美)Elchanan 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5],(美)Wayne K. Hoy,Cecil G. Miske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就业创业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学校,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学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各地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优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在此,我们引入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教育服务的供给。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1、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2、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3、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

4、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5、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6、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扩展资料: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34.9%。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

“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全调查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 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二、 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2.12.41.82.22.23.02.41.53.1 3.32.52.73.21.73.63.13.12.6 3.82.42.83.62.03.83.63.12.6 2.92.22.93.72.13.93.32.42.3(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M.Blaug)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408026050282602012014510 66.949.642.740.646.1 2017mm58 92055246 116mm31 610mm17 9.75.95.2m16.6 6.27.04.77.313.8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1. 扩大就业市场。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2.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3.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研究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二)、研究的趋势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四,参考文献[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美)Elchanan Cohn,Terry.G.Geske.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5],(美)Wayne K. Hoy,Cecil G. Miske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大学生创业政策论文篇三:《浅谈大学生创业政策》 摘 要 大学毕业生零星开展自主创业早已有之,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一些高校悄然兴起的,10多年来,这项工作逐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发探索阶段。2002至2010年,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对此教育部专门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出台地方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此外,要求高等学校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本文将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对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等学校毕业生 创业 政策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当前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所采取的相关政策。 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时间比欧美国家晚了数十年,属于开创性工作创业是人生学问中最无法传授、也根本无需别人指教的一件事。不拘泥于传统观念、不守旧,而又恪守自己稳定发展的认识系统,并善于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采用正确思想、假设、办法和方案,那么我们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因此具有多样性; 在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以及政府政策。 1.2 研究目标 通过对目前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采取的相关创业政策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从而对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研究、分析,并通过相关的内容,对当前依旧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大学生创业现状 2003年3月29日至4月1日,全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就业交流合作洽谈会在广州召开。有关专家在会上预测,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将有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到2004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5万。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在广州参加2003年物流世界年会时指出“2003年的失业情况出现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大学生失业。”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由“量变”转向“质变”,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340万,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410万,2007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495万,2008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有559万。2008年末,据社科院估计,今年将有100万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失业。 2006年,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这些研究生加入就业大军,无形中抬高了就业门槛。英才网联合多所高校针对2007届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的大型就业期望调查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的比例高达67%,还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仅有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没有一人认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之难,失业人数之多,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进入社会上的大学生,大多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因此,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又是如此的迫在眉睫。这样,现实中找不到工作,又必须有一份工作,这种近乎悖论的情况到底怎么才能解决呢?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一词已经屡见不鲜,在就业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有些人开始学着自己创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最早起源于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第二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更加火爆。之后,全国陆续有一些高校也组织了自己的创业大赛。目前国内知名的创业计划大赛有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校园创业大赛,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关村”等省市级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网易等网络公司主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创业协会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全国范围的“挑战杯”创业大赛,目前已成功地举办了九届,参加院校达100多所。在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创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积极性高,但实际创业比例低 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二)科技转化率低 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三)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客观上讲,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时间比欧美国家晚了数十年,属于开创性工作创业是人生学问中最无法传授、也根本无需别人指教的一件事。别人的路对你来说,只是起一个借鉴、参考的作用,因此具有开创性;创业者只拥有创业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开辟新的天地,必须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一切可能的现实因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开拓,因此具有现实性;创业道路是属于自己的,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只有一条。只要我们不拘泥于传统观念、不守旧, 而又恪守自己稳定发展的认识系统,并善于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采用正确思想、假设、办法和方案,那么我们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因此具有多样性;创业不同于就业,选择了创业,就等于选择了挑战。创业这条道路,绝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笔直的、宽阔的、畅通无阻的大道,因此具有艰巨性;创业没有有效的 方法 可套用。因此,创业道路不可能每次都成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功,有时可能会毫无成效,有时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3创业相关政策国家出台五项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五、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徐州市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管理办法 一、担保对象与条件 (一) 基金担保对象为普通高校在校生及毕业后5年内的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取得《徐州市大学生创业证》后自主创办企业,且企业注册地和纳税关系均在徐州市区。重点扶持在大学生创业园内的企业。 (二) 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担保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具备经营 创业项目 所需的基本技能,且已取得项目经营要求的各项许可证明; 2个人及其配偶无不良信用记录及经济违法行为,未涉及重大经济纠纷; 3在金融机构无到期未结清的金融债务; 4能按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的规定,提供有效反担保。 二、担保额度与期限 (一) 创业贷款担保额度根据创业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确定,贷款担保额度原则上不超过80万元。 (二) 担保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后原则上不予展期。对于确需展期的,由借款申请人提出申请,合作银行确定借款申请人在展期期限内能够及时偿还债务本息的前提下,可展期一次,但展期期限不得超过1年。 大学生创业住房补贴资金发放办法 一、补贴标准、期限 (一)住房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 (二)住房补贴发放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二、资金来源 自主创业大学生住房补贴资金由市财政拨付。 徐州市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实施办法 徐州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在市区创业。 一、资助种类 创业资助包括企业项目无偿资助、商业贷款贴息、税收返还、创业前实训经济补贴、奖励等种类。申请人可根据自身创业要求自行选择资助方式并提出申请。企业项目无偿资助与商业贷款贴息之间不能重复申请。已获得市、区财政性科技经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方面项目资助的在校生或毕业生,不得再重复申请创业资金。同一企业申报企业无偿资助的项目最多为两个。 二、企业税收返还资助办法 1.税收返还资助的条件:(1)申请人所在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税款。(2)享受优惠政策年度内入库的税款。(3)如实申报税收返还额。(4)凡在税务部门办理了收入退还的税款和查补入库的税款,不能享受税收返还资助。 2.税收返还资助的额度:税务部门已征收的各类税项,其地方留成部分,自注册之日起5年内由同级财政全额返还。 3.实训经济补贴标准:在实际培训时间内,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经济补贴。补贴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享受过就业实训补贴的,不得重复享受。根据实训大学生数量,给予实训基地每人1000元的训练费补贴,补贴主要用于实训导师津贴和实训成本补贴。 4 总结 近年来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但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在理论研究上,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只是散见于诸如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业与创业等理论层面上的探讨,缺乏对创业教育集中的、系统的和全面的研究。另外,高校的理论研究不系统,再加上高校自身创业较少,和社会上企业联系不多,缺少创业的经验,从而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上的缺陷。最后,学生创业教育的缺失、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也导致了学生自主创业较少、成功率比较低。 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面临的课题,既需要教育教学的改革,也需要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通过加大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还需要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配合,创造有利于和能够促进创业的条件,吸引学生创业。这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国的传统习惯,学生大都是享受父母的宠爱,习惯于接受到手的工作。大学生由于历史的惯性,也由于社会的复杂,也由于自己条件所限,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创业的路,面临着困难,面临着风险。但是时代已经赋予了他们期待和责任,成就未来就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新生事物,总得有阳光的照耀才能茁壮成长。大学生创业,社会的扶持必不可少。国家相关政策、学校的积极鼓励等都在不断地完善着新的创业环境,滋养着大学生创业这棵还不太成熟的“苗”。相信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投入,加上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入实践,在这一系列坚固基础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这棵稚嫩的小树,一定会枝繁叶茂,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研究》 王平允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2007 《大学生创业指导》 猜你喜欢: 1. 2017大学生创新创业心得体会 2. 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 3. 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4. 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 5. 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 索引序列
  • 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创业和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 就业和创业的论文参考文献
  • 就业与创业课论文参考文献
  • 就业创业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