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可靠性工程研究论文题目

可靠性工程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可靠性工程研究论文题目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而已,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那么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如何拟定比较好呢? 本文精选了230个优秀选题,供该专业的毕业生参考。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一: 1、基于现代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 5、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探析 10、土木工程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应用探讨 11、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1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14、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探讨 16、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17、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 19、试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20、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有效应用 21、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2、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研究 23、土木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24、浅议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5、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实践与规划分析 27、大型土木工程施工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与改革措施 2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32、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33、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法分析 34、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35、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36、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3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3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做好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4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 4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研究 42、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 43、注浆技术在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初探 44、浅谈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45、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研究 4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中钢结构技术的探讨 47、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48、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探究 49、论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50、浅析建筑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 51、土木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中BIM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52、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53、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分析 54、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55、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56、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5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5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59、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0、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控制策略 6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62、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3、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64、浅谈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6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6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 67、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8、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70、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 71、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7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的探究 7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施工分析 74、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75、对土木工程现场管理的问题探究和应对措施 76、高层建筑施工土木工程问题初探贺建彪 7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78、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7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 80、土木工程建筑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分析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二: 81、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8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相关分析 83、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4、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析 8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8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探讨 8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88、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9、浅析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90、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91、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92、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探究 93、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阐释 9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9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探讨 96、试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97、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98、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问题分析 99、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10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01、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02、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103、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探究 10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建筑与土木工程抗震分析浅谈 10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109、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1、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1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3、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14、基于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115、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11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1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118、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119、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120、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2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123、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 124、无人机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5、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126、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127、土木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128、对土木工程监理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29、解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 131、浅谈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3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133、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探讨- 134、基于项目实践的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讨-- 13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6、标准化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137、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 138、解析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39、试析土木工程项目中的钢结构施工技术 14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解析 14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 143、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44、土木工程发展状况与趋势 145、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研究-- 146、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14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8、浅谈土木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49、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50、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51、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15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3、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54、浅议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的研究进展 155、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6、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57、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探究 158、《铁道车辆毕业论文题目》 159、燃料电池铁道车辆的开发 160、铁道车辆液压减振器油液热平衡研究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三: 161、空气弹簧附加气室对车体振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162、基于非线性因素的铁道车辆运动稳定性研究进展 163、铁道车辆节能技术研究及展望 164、铁道车辆吸能式防爬器垂向屈曲研究 165、混合动力列车的应用前景展望 166、常规铁道车辆的节能技术 167、用阻燃性镁合金实现铁道车辆轻量化 168、东日本铁路公司ATACS的最新动向 169、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170、最新研发的转向架技术 171、使用压力传感器的转向架构架损伤的检测 172、基于测力轮对的铁道车辆运行安全性验证 173、铁道车辆整车铆接质量分析诊断系统的研究 174、车轮扁疤对铁道车辆齿轮箱动态特性影响 175、铁道车辆用轴承及其技术动向 176、基于SIMPACK的铁道车辆曲线通过能力研究 177、铁道车辆空气弹簧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方 178、铁道车辆系统垂向非线性动力学的定量分析 179、基于HyperMesh与ANSYS的镐窝回填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180、铁道车辆车体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与可视化研究 181、铁道车辆主电路和牵引系统最新研究趋势 182、电阻点焊质量稳定性研究 183、转向架技术的研究开发 184、铁道车辆车轮的锻造及热处理技术 185、铁道车辆用牵引电动机的最新技术动向 186、铁道车辆上压电橡胶的应用 187、在设计阶段提高车辆乘坐舒适度的振动分析模型的构建 188、转向架中心距对机后一位单编组运行车辆轴重转移的影响 189、火车车轴加工工序图CAD系统开发与应用 190、基于数理统计的铁道车辆车轮轮缘厚度旋修值研究 191、试论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应用 192、车辆通过曲线时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方法研究 193、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铁道车辆轴箱弹簧参数化设计 194、三菱公司的铁道车辆用空气压缩机技术与产品 195、基于传感器的铁道车辆转向架维修技术 196、铁道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及优化分析 197、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运用 198、欧标铁道车辆车轴用钢EAN的研制与开发 199、基于模态连续追踪的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研究 200、吊挂方式对铁道车辆设备模态和传递特性的影响 201、铁道车辆用转K型承载鞍鞍面加工 202、蛇行运动对铁道车辆平稳性的影响探究 203、铁道车辆规范驱动三维布管技术研究 204、奥氏体形变对铁道车辆用高耐候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05、混合动力铁道车辆的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 206、欧洲货车转向架低噪声技术研究 207、空气弹簧在击穿状态下的车辆运行仿真建模 208、铁道车辆车轴轴箱用油封的技术动向 209、提高铁道车辆内饰件的质量及生产率——摩擦搅拌点焊面向内饰件的应用 210、铁道车辆的维修保养与修理焊接技术 211、运用全方位声源探测系统评价车内噪声特性 212、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213、镁合金材料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探究 214、铁道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动态曲线模拟方法 215、铁道车辆用SFH-C型电子防滑器主机研制 216、铁路特色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探析 217、铁道车辆用高强高耐候钢焊接连续冷却转变规律 218、日本铁道振动的控制和振动特性的利用 219、利用对中式气动作动器改善铁道车辆的横向乘坐舒适度 220、铁道车辆的拖车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 221、对某型车橡胶金属件生命周期的研究 222、UIC和我国铁道车辆卫生设备标准对比研究 223、铁道车辆承载摩擦副摩擦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224、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5、铁道车辆的焊接技术现状与前景 226、铁道车辆地板布起泡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探讨 227、基于UM的磁流变阻尼器模糊控制 228、旅客舒适度与车辆设计问题探讨 229、铁道车辆单元制动缸用耐低温橡胶皮碗的研制 230、铁道车辆用钩缓装置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

在写机械专业论文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题目如何拟定?题目的选择,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因此决定论文题目时,必须经过审慎的考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机械专业论文题目_机械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械论文题目

1、自主导航农业机械避障路径规划

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

3、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4、三自由度机械臂式升降平台运动学建模及仿真

5、基于并联交错的起重机械节能装置设计研究

6、CNN和RNN融合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7、机械剪切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研究进展

8、机械压力机滚滑复合导轨结构设计研究

9、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设计技术

10、基于无线传感的机械冲压机振动监测分析

11、基于GNSS的农业机械定位与姿态获取系统

12、一种冗余机械臂多目标轨迹优化 方法

13、基于湍流模型的高速螺旋槽机械密封稳态性能研究

14、基于多楔现象的微孔端面机械密封泄漏率分析及孔形设计

15、牵引变电站直流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

16、方钢管混凝土柱卡扣机械连接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17、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8、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

19、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20、腐蚀减薄对X80钢管机械损伤凹陷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影响

21、基于驻极体材料的机械天线式低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22、基于"J型锁芯"的机械锁芯结构创新分析

23、浅析我国烟草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液滴分析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25、化工机械密封件损伤数值模拟及维修对策探讨

26、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反相热机械疲劳行为

27、浅谈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8、数控机械加工进刀工艺优化 措施 分析

29、基于STM32六自由度机械臂发展前景

30、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综述

32、RFID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探究

33、试论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4、探讨港口流动机械预防性维护保养

35、关于端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要点分析

36、关于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

37、现代机械制造及加工技术分析

38、论机械设计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9、基于机械设计制造中零件毛坯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40、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因素探析

41、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探讨

42、机械设备的环保性能分析

43、探究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44、机械制造过程的绿色制造技术应用研究

45、浅析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46、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

47、浅析机械设备焊接制作中注意事项与探讨

48、浅谈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49、浅谈信息化教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50、基于OBE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改革研究

机械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新型机械设计方法研究

2、钢铁冶炼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及处理措施研究

3、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分析

4、浅谈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与应对措施

5、抛光介质对镁合金化学机械抛光的影响

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

7、试论物流机械设备使用管理

8、起重机械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9、机械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式的有限元分析

10、齿轮加工技术发展动态

11、机电产品设计与腐蚀防护设计的关系

12、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分析

13、铜冶炼设备机械液压系统的污染与控制

14、柴油机齿轮室总成异响分析与改进

15、一种用于图书自动存取装置的设计

16、机械加工零件表面纹理缺陷检测技术与实践

17、圆柱齿轮的加工原理及误差分析

18、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与手段的探讨

19、基于OBE工程 教育 理念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

20、基于复杂工程问题的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综合实践研究

21、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22、浅谈大直径渐开线斜齿轮的修整加工

23、机械加工工艺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

24、机械构建的自动控制阀门探究

25、浅谈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26、试析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7、某减速机齿轮崩齿失效分析

28、往复式压缩机能效优化分析

29、大型薄壁件多点定位的初始布局优化算法研究

30、轴向拉紧的圆弧端齿轴段扭转特性研究

31、平行轴渐开线变厚齿轮传动的几何设计与啮合特性分析

32、化工生产用减速机的常见问题与处理

33、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改革

34、机械优化设计理论方法研究综述

35、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3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37、基于小波包和样本熵的齿轮故障特征提取

38、LDP型电动单梁起重机双向防坠落安全钩设计

39、自平衡自定位节能型多段水泵的研究

40、往复运动机构的能耗特点及加入空气弹簧后的节能控制方法

41、考虑粗糙度和固体颗粒效应的直齿轮跑合瞬态热弹流润滑分析

42、超大型起重机桥架整体加工工艺及装备

43、数控车间供电质量缺陷及对策

44、浅谈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45、基于弹流理论的深槽密封机制分析

46、管线球阀产品及监造质量控制概述

47、往复式压缩机组管线振动分析及改造

48、精制柴油泵机封泄漏原因浅析和改进措施

49、基于漂流提升区输送带优化改进

50、离心泵径向力预测方法研究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题目

1、车载液压机械臂动态设计与研究

2、基于网络模型的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3、螺纹联接自动装配系统的研究

4、轴承压装仿真与试验以及液力变矩器导轮的热装配变形分析研究

5、硫系自润滑钢中原位自生金属硫化物自润滑相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6、基于电动气旋流的吸附器的开发和特性研究

7、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

8、箱式风机管道法兰的柔性制造系统

9、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优化设计及动态仿真研究

10、面向恶劣服役环境的工件抗缺陷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11、基于数字液压缸组的多浮力摆波能装置压力平衡研究

12、具有运动控制功能的电液比例阀控制器研究

13、微型轴承内圆磨削加工的质量监控系统研究

14、抗负载波动回转控制阀优化设计研究

15、气浮式无摩擦气缸静动态特性研究

16、模拟风力机载荷的电液加载装置的设计研究

17、用于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气泡泵性能实验研究

1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与三乙醇胺硼酸酯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9、表面织构化固体润滑膜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20、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参数优化

21、全电液式多路阀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22、开关液压源系统研究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23、飞轮储能系统电机与轴系设计

24、面向不完全数据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25、树木移植机液压系统的设计研究

26、新型双输出摆线减速器的设计与分析

27、基于ARM9架构的工业喷码机研究与实现

28、超高压水射流破拆机器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

29、考虑轴承影响的摆线针轮传动动力学研究

30、车辆传动装置供油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31、润滑油复合纳米粒子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32、高速气缸的缓冲结构研究

33、大长径比柔性对象自动送料关键技术研究

34、空间索杆铰接式伸展臂根部锁紧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研究

35、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离心压缩机固定元件性能改进研究

36、并联RCM机构构型综合及典型机构运动学分析

37、多自由度气动人工肌肉机械手指结构设计及控制

38、闸板位置对闸阀内部气固两相流及磨损的影响

39、电液伺服阀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

40、多盘制动器加压装置典型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41、重型多级离心泵穿杠螺母拧紧装置的设计

42、气动增压阀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43、小间隙下狭缝节流止推轴承特性研究

44、离心通风机的性能预测与叶片设计研究

45、基于有限元法的齿面修形设计

46、离心泵输送大颗粒时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计算

47、小流量工况下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48、双粗糙齿面接触时的弹流润滑数值分析

49、工程专用自卸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0、倾斜式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装置的研究

2021机械专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机械制造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 机械类学术论文题目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2021机械毕业实习报告例文5篇

★ 机械类科技论文范文(2)

★ 2021建筑类专业论文题目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下面是学术堂整理有关工业工程论文的题目,供大家参考。1、工效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工效学原理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3、网络计划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4、影子价格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5、日用品价格体系研究6、JIT与产品功能分析7、制造企业库存问题研究8、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问题分析9、论我国农产品绿色经营10、如何构建以快速物流为核心竞争力的物流组织结构11、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12、实现快速物流对企业管理的价值13、加强物流管理对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价值14、基于ABC+EVA的企业业务外包研究15、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1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17、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研究18、基于精益生产的现场改善研究19、TPS在WQ纺织公司织造车间的应用探讨20、JIT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条件分析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有关工业工程论文的题目,供大家参考.1、工效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工效学原理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3、网络计划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4、影子价格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5、日用品价格体系研究6、JIT与产品功能分析7、制造企业库存问题研究8、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问题分析9、论我国农产品绿色经营10、如何构建以快速物流为核心竞争力的物流组织结构11、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12、实现快速物流对企业管理的价值13、加强物流管理对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价值14、基于ABC+EVA的企业业务外包研究15、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1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17、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研究18、基于精益生产的现场改善研究19、TPS在WQ纺织公司织造车间的应用探讨20、JIT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条件分析

供热管网可靠性研究论文

区域供热管网设计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节能技术,使区域供热能够高效便捷地服务于更大的范围,而不仅仅是服务于当地社区,从而大大降低供热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发挥节能节电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供热管网设计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的意义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改善供热系统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此外,还可以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研究,可以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节能技术应用,从而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用户的需求。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电能是在各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二次能源。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用电设备的增长速度超过发电设备的增长速度,造成能源短缺,电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供热企业是耗电大户,各种水泵、风机都用电。如果系统设计不合理,设备选型不当,很容易造成电能的大量浪费。因此,为消除用电过程中电能的浪费现象,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必须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和不影响环保的一切节约电能的技术和措施,合理有效地利用电能源。经调查,造成电能浪费严重的局面有以下几个原因:1、因循守旧的不合理设计、选型习惯造成电能浪费一些设计人员或供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循守旧或生搬硬套对一些基本理论认识不清,不加分析、不加研究地按习惯做法搞设计。同时还存在着保守的心理,因为怕担责任,总是把用电设备选得很大,造成了错误设计、错误选型,使供热系统或用电设备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电能。例如:多泵并联或扬程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2、热力站内照明灯具安装位置及选型不合理等,造成了不能很好的利用自然光源,而导致的站内长明灯的现象,从而使浪费了电能。3、不合理的技改措施造成的电能浪费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在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而影响供热质量时,不做认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而是凭经验、凭感觉采取了盲目更换或增加用电设备的方法。虽然使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却增加了运行成本,进一步浪费了大量的电能。例如:热网水力失调,不去调网,却增加循环水泵台数或更换大泵。4、运行管理不善及错误的认识造成的电能浪费还有一些其它原因,如对水处理设备的作用认识不够或运行管理不到位,造成水循环阻力增加等,都对电能造成了浪费。另外,如错误地认为电费只占供热成本的一小部分,不用计较等等。由以上的情况可知,供热系统的节电潜力是非常大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热力站作为供热系统中的一个中枢环节,供热管网是连接热源与热用户的热量分配、调节的重要环节,必须从它们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找出主要矛盾,从而采取综合措施,达到最大程度的节约电能。一、供热节电首先从设计入手(一)采暖热指标合理选定是节电的基础采暖热指标是城镇供热规划设计与建筑供热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技术评价和控制指标,是确定集中供热系统热源规模的主要依据,一般多用面积热指标表示,即单位时间内对单位建筑面积的供热量。热指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益,如热指标偏大,会使设备和管网的容量偏大,增大了建设投资,增加了运行成本,从而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如热指标偏小,将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达不到供热效果,影响社会效益。在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中,热指标又是各种量化控制的基础。当热指标偏大时,设备的运行处于低负荷比的状态,热效率和管网输送效率会大大降低,设备的供热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特别对于蒸汽供热管网能源利用效率更低,不利于节能。因此对于已有的集中供热系统,合理确定其采暖热指标可充分挖掘已有设备和管网的供热能力,在不增加热源和扩建管网的基础上,达到扩大供热面积的效果。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正处在第三阶段,即建筑总节能要求达到65%,同时要求2020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而当前的各类采暖居住建筑既有节能标准为30%的,也有节能标准为50%的,而新建采暖居住建筑执行的是建筑节能65%的标准。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所居住房屋的装修也使得建筑物的采暖热指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节能状况纷乱复杂。因此,在设计中采用以往设计规范中给定的采暖热指标是不合理的。这需要供热行业的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维护结构测试法和采暖系统测试法,结合供热计量技术对采暖建筑热指标重新进行核算,为不同类型建筑确定合理的采暖热指标。(二)热力站循环水泵正确的选型和安装是节电的当务之急在水泵的选型与安装上,目前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许多时候不依照水力计算,而是死套所谓的规定,并层层加码或参照别人的设计、以前的设计,甚至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确定泵的型号。因此,在水泵的问题上存在大量的电能浪费。主要问题有:1、泵扬程偏高、与实际需要相差太大循环水泵扬程过高既造成了电能浪费,有时还使泵在超流量工况下工作,使电机过载,不得不在关小水泵出口阀门的状况下工作,进一步造成了电能的浪费,可以使电耗超过实际需要的三倍以上。如某一种水泵流量为100m3/h,当扬程H=12.5m时,水泵功率N=5.5kW;扬程H=20m时,N=11kW;扬程H=32m时,N=15kW;扬程H=42m时,N=22kW。造成水泵扬程偏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1)错误地把楼房高度加在循环水泵的扬程中这是错误认识造成的。一些人错误地把采暖系统的楼房高度,作为选择循环水泵扬程的依据。他们把循环水泵的作用和补水定压泵的作用混到了一起,不知道循环水泵的扬程只是用来克服采暖系统的循环阻力,而补水定压泵的扬程是维持采暖系统所需静水压强。循环水泵的扬程不应负担楼房的高度。那些把热力站的循环水泵扬程定为32m甚至40m的就是这种情况。(2)设计人员的保守心理和习惯的后果这是设计人员不良的设计习惯造成。一般的设计人员都存在着保守的心理,认为所选的设备各方面的参数大一些总比小了好,这样不会出问题。而很少去考虑怎样做才能更经济、更实用,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怎样做才能使这方面的技术更进步、更先进。而且有的人一直墨守成规,或不加思索、不加研究和鉴别地去参考别人的设计,或随着大多数状况走,这样可不动脑,可少犯错误。这样在选择设备时就会死搬规程,或层层加码,最后再乘以一个安全系数,使所选水泵的扬程超过实际很多。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而且往往给运行带来很大困难。若不关小出口阀门,电机就会超载,同时关小的阀门又增加了系统的阻力。(3)循环水泵出口取消止回阀在给排水系统中,给水泵或排水泵出口设止回阀是必要的。因为这些系统都是开式系统,都是把水由低处往高处送,或者把水从低压处送往高压处。停泵时如果没有止回阀,则水会倒流。而供热系统是一个闭式系统,循环水泵的作用是克服网路的循环阻力,使水在网路中循环。当水泵停止工作时,水泵两侧的压强相等,不会作反向流动。因此安装止回阀只会增加网路的阻力(经实际检测安装止回阀可增加1~3mH2O),无谓的消耗电能,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换热站的循环水泵出口都可不设止回阀。但间供系统的补水定压泵和直供混水系统的混水泵,同补水系统与给水系统一样,出口应设止回阀。另外,建议对于多台水泵并联运行的无人值守热力站,建议泵出口暂时保留止回阀,以保证当某台水泵因突发故障而停止工作时能够及时关闭隔离,防止因发现不及时,导致站内长时间形成小循环而影响供热效果。(4)改多台水泵并联运行为单台水泵运行许多设计者都习惯为热力站选择二开一备、三开一备,甚至多开一备的方式。形成这种习惯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水泵并联后的流量就是各泵铭牌流量之和。而实际情况是并联后的流量一定小于铭牌流量之和,因为,水泵的流量取决于并联特性曲线与管网特性曲线的交点。由循环水泵的并联工况可知,单台泵运行效率要高于多台泵并联运行。并联会造成电能的巨大浪费。合理的设计是在每种工况下都是单台泵运行。(5)水泵变频器合理的选型、安装是节电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以来,变频器作为在节能应用与速度工艺控制中越来越重要的自动化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目前,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变频器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项成熟的交流调速技术。变频调速器作为该技术的主要应用产品经过几代技术更新,已经日趋完善,用在热力站水泵调速控制系统中具有软启动功能,操作方便,减少了对电网的污染,节约能源。变频器在换热站中的节能应用变频器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整流回路、逆变器、控制电路、制动组件和保护回路。变频调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电机转速与工作电源输入频率成正比关系,通过改变电动机的工作电源频率达到改变电机转速的目的。变频器就是基于上述原理采用交—直—交电源变换技术,集电力电子、微电脑控制等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电气产品。异步电动机的转速N与电源频率F、转差率S、电机极对数P这3个参数有关,即:N=60F(1-S)/P变频调速是通过改变电源频率F来调节电动机转速的。可看出N与F之间为线性关系,转速调节范围宽,不存在励磁滑差和阀门节流作用等带来的功率损失,达到节能目的。传统的流量调节通过改变阀门或挡板开度来实现。这种情况下,电机总是处于全速运行状态,但实际上机组负荷需要不断调整。因此,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节流损耗、对于泵,由流体动力学理论可知,流体流量与泵的转速一次方成正比,由公式:Q=Q0N/N0其中:Q0,N分别表示流量和转速。泵的转矩与转速一次方成正比,而其功率P则与转速三次方成正比,即:P=P0(N/N0)3上述各式中脚0均表示额定工况参数。转速减小时,电机的能耗将以三次方的速率下降,因此变频调速的效果非常显著。变频调速技术分析及水泵的节能控制在变频器的使用中,由于对变频器的选型及使用不当,往往会引起变频器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引发设备故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变频器的选型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电压等级与控制电动机相符;额定电流为控制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1~1.5倍;根据被控设备的负载特性选择变频器的类型。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1.概述天津市热电公司集中供热热水管网(以下简称热水网)以天津市第一热电厂为热源,一级网管网总长度66.4公里,总供热面积达308万平米。热水网供热型式为间连供热,共有间供的热力站:322个。主干线可分为水网南干线及水网北干线,管网拓扑结构平面图如下图所示:图1天津热电公司管网拓扑结构平面示意图多年的实际运行调节表明,该热水网的特性如下:1)热力站数量多,一次网调节难度大虽然热水网总供热面积约300万平米,并不算多,但热力站总个数即达300多个,平均每个热力站供热面积不到1万平米,如此众多数量的热力站在国内极为罕见。这种热水网中热力站对应的建筑个数较少,二次网调节难度低,但在一次网中,由于热力站数目众多,热网大惯性、大耦合、稳定性差等特点,加之某些热力站体制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得一次网调节难度很大,技术含量要求高,管理也较为困难。2)管网脉络分明,供热区域清晰整个热水网可分为南干线、北干线两条主干线,以及电厂出口区域、北干线区域和五大道区域三大区域。管网脉络分明,供热区域清晰。3) 主要管道管径较粗,阻力消耗小热水网中,主要管道管径均较粗,与之相应管道阻力消耗也较小。如在五大道区域内,除DN300管道外,主干线、枝干线的管道比摩阻一般在10pa/m以内,这就使得五大道区域内除重庆道外的各热力站的资用压头相差不大,供热效果接近。2.问题的提出2.1运行中的失调现象追求热力工况稳定,既不发生水平失调,也不出现垂直失调,使得各供热房间室温均匀一致,是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重要目标。由于热水网热力站数量极多,且其中公建热力站占绝大多数,公建热力站运行年限较长,设备大部分老化,管理也相对困难,这给运行调节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催生了“大温差、小流量”的运行方式,使得热水网实际运行工况严重偏离设计工况。》 设计工况为:一次网设计供回水温差为30℃,设计流量4300T/H;》 实际运行[况为:实际一次网供回水温差均未超过20℃,严寒期热水总流量为6000T/H左右。近几年来,热电公司热水管网的运行方式一直是“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模式,热源厂热网循环水泵(二用一备)二台泵满负荷运行,热水总流量约6000T/H左右,运行工况严重偏离设计工况,水力工况严重失调,供回水温差在最大热负荷下也未超过22℃,按以往运行经验,二大供热区域中,电厂出口区域供热效果最好,其次为北干线区域,最差为五大道区域,五大道区域内最差为重庆道区域(由于马连道瓶颈的影响,如图1所示)。流量比在1.2以上的热力站一般分布在电厂出口区域,流量比在1.0—1.2之间的热力站一般分布在北干线区域,流量比在0.8以下的一般分布在五大道区域。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热网运行调节不到位,没有完全建立管网的温差和压差,近端回水温度高、温差小而过热,远端回水温度低、温差大而较冷。大流量的运行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系统的水平失调问题,即各用户热量分配不匀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根据管网实际运行数据,热水网实际运行中管网水平失调度为21.4%(调节较好的管网在8%一15%左右,采用自动监控系统的管网在1%一5%左右),水平失调较为严重。2.2“大流量小温差”的危害“大流量小温差”这种运行方式的本质是通过增大管网流量的方法,来减小近端换热器的散热能力和增加远端换热器的散热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热力工况的失调,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相应的能耗很大,系统流量增大得越多能耗越多。在大流量的运行方式下,系统运行调节存在如下一些缺点:1)平米耗电量大大流量运行方式是通过增大系统流量实现的,泵轴功率和水泵的流量成三次方关系,流量每增加25%,泵耗即增大一倍,因此大流量运行方式是以电能的极大消耗为代价的,导致供热系统平米耗电量大;2)平米耗热量大由于无法无限制的增大流量,因此通过大流量的运行方式往往还不足以消除用户冷热不均的现象,系统中仍有冷点存在。此时,往往需要提高系统的供水温度,来增加末端用户的平均室温,从而改善供热效果,这是以热能的消耗为代价的,导致供热系统平米耗热量大;3) 降低了系统的可调性流量越大,将使得系统调节性能越差,末端热用户难以达到要求的理想流量,这是因为系统要求的输送能力超过了循环水泵所能提供的最大扬程。一级管网在“大流量、小温差”工况下运行,造成大网水力工况失调严重,用户冷热不均现象非常明显,各个热力站换热设备不能按额定参数运行,使得二级管网更加偏离设计工况,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提高热水管网经济性,提高管网的输配能力,提高供热质量,节能降耗,同时为满足热水管网供热负荷的发展需求,该热水管网运行工况的改变迫在眉睫。3.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流量是一种落后的运行方式,应在运行调节中不断摸索经验,逐渐改变落后的运行工况,建立管网运行的温差和压差,接近设计工况,促进供热系统设计和运行的良性循环。我公司于2006年采暖季进行了大规模的全网调节工作,由于管网自动监控系统尚未在热水网完全建立,目前调节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调节。因此在调节工作中的技术分析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3.1运行的理论指导我公司首先通过反复的水力计算,得到各热力站的设计流量及资用压头,并测量我公司主要采用的流量调节阀门的特性曲线,由此计算得出了各站阀门指导开度如下图所示:依据此计算结果,在热水网中,采用定流量调节方法的阀门可设定流量值,采用定压差调节方法的阀门可设定压力值,采用流量调节阀的热力站可通过调节阀门开度实现热力站的初步调节。实际运行中,由于及管网主线、枝干线及其它相关阀门开度的影响,以及计算中各热网元件的阻力特性偏差,会与指导值有些出入,仍需细调。3.2.实施办法如前所述,完成300个热力站的调节工作较为繁复,实施办法是否可行也是调节工作能否正常推进的关键。本次调节实施办法如下:1)分阶段、有计划的进行调节重要分为三个阶段,试验阶段、初调阶段和细调阶段。试验阶段在2005年采暖期末进行,主要目的是对热水网进行了实验性的运行方式的改变和管网特性研究工作。在通过前期的管网、用户大量试验性工作的前提下,电厂关闭一台循环泵,流量从6000吨每时下降到4800吨每时,当时,北线的滨江道支线末端、河北路支线末端、新华路末端供回无压差南线的津汇支线末端、五大道末端基本没压差,这些没压差的站当时供水温度较正常温度少5、8度。根据这次试验,我们基本把握了热水网的主要特性。初调阶段在2006年采暖初寒期进行,按照流量分配比例的原则进行。我们对掌握的300个换热站及管网状况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确定了改变运行方式的努力方向,重新计算并确定了所有300余个换热站及南北干线所需流量的配比,并把所有用户分为三类,一类为过热站为93个,作为首批调整换热站,二类温度适中的82个换热站为观察站,作为第二批调整换热站,其余为第三类换热站。每次调节都按过热一适中~不热的三类换热站顺序进行,尽可能的降低了系统耦合特性的影响,从而使得调节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细调阶段,通过试验阶段和初调阶段后,整个热水网网络的流量工况基本建立,而细调的工作主要针对耗热量较大、换热效率较低等原因造成的特殊类热力站进行。主要原则为依据各热力站的温差进行调节。2)科学的理论指导、多种试验工况并行在整个调试阶段,每次调节均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下~次调节的方案,如此使得每次的调整方案均详细周到,调节手段以及调整方法有科学依据。同时在调试方案中还准备了南干线不同情况下采取环网运行、枝状管网运行的两套运行方式,北干线枝状管网运行的运行方式以及每一个支、干线阀门的启闭状态,均有明确的、详细的调整目标。3)准备工作完备,使得调节得以顺利的整体推进在今年的调试中,我们采取了抓住典型,对重点户进行重点分析,消除缺陷,扫除调整障碍。例如金皇大厦DN200的一次流量调节阀,以前从来没有调整过,原因为调整竿的阀帽由于长时间没动锈死,阀帽又粗,得用至少需要800以上的管钳子才内能卡住阀帽,别说检修班,就是外委队伍也没有如此大的工具,且阀门为国产阀门没配有专用调整工具,致使该站供回水温差最高只有5~6度,今年夏季,我们克服种种困难,把阀门修好又自制了专用调整扳子,经过对该站的多达5次的调整,使得该站的一次供回水温度达到25度以上,原先全开25圈的阀门调整到5.5圈,并帮其查出该站以前由于过流掩盖的高低区流量分配不均等问题,说服其在高低区加装调节阀,得到用户的理解和认可,还对吉利、海司航保部等5个站的流量调节阀进行检修。早在今年夏季我们除了对换热站设备进行改造外,还对管网存在的问题进行消缺,如对南通里、港建里、l_二次网进行改造;对崇仁里、南通里等片进行分户系统改造,消除了户内、二次网隐患,收到及好的效果,拆改了因暖气管年久结垢造成部分户内暖气多年不热的现象,回收了暖气前欠的绝大部分热费,避免了用一次大流量掩盖二次存在的缺陷。3.3.全年运行结果2005年采暖季和2006年采暖季供回水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图42005年采暖季和2006年采暖季供回水温度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2006采暖季我们通过将热水管网流量控制在5000T/H以下,在相同热负荷的情况下,提高一级网供回水温差将近5℃。通过近一个采暖季的运行,运行效果大大好于往年。1、管网出力原能达到6000T/H,经过调整下降到5000T/H,使管网留有对外供热1000T/H裕量,为今后发展负荷提供了技术支持。2、在5000T/H流量运行工况下,管网供回压差增大,使末端资用压头增高,管网趋于良性循环。3、由于今年的成功调整,拉大了一次供回温差,使得换热器换热效率提高了,能充分发挥其能效。4、由于管网调整到5000T/H,电厂供水压力下降O.1MPa,管网泄漏点明显减少,使得管网安全运行可靠性提高。4.结论和建议与前几年采暖季运行参数比较,05—06采暖季我们将热水管网流量控制在5000T/H以下,在相同热负荷的情况下,提高一级网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增加了5℃。通过近一个采暖季的运行,运行效果大大好于往年,具体表现在:1)水力工况失调现象大大缓解。2)冷热不均现象经过供热前期的反复调整,几乎没有出现。3)供热效果好于往年,反映不热的电话大幅度下降。可以看出在趋于“小流量、大温差”的参数下运行,该大型热水管网水力工况更加趋于平衡,供热质量大量提高,同时具有很大的负荷发展潜力。今后我们将对该管网进一步进行调整,在供热负荷增加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供回水温差使之接近于设计温差,深入挖掘供热潜力,进一步提高管网输配能力,进一步提高管网平衡度,使得该大型热水管网运行模式更加合理规范,更加节能降耗。参考文献:(1)贺平、孙刚、供热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2]E.Я.索柯洛夫.热化与热力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车辆安全可靠性研究论文

汽车乘员离位模拟技术及在儿童碰撞保护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产品的全球化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相应要求汽车安全设备能够在多种工况下保护乘员,尤其是提供对离位情形下乘员的保护。在离位乘员保护的研究中,由于离位乘员的个体差异....汽车安全气囊工作过程计算机仿真理论与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一种辅助的乘员约束系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保护车内乘员的效用已越来越得到肯定。对安全气囊的研究,尤其是对安全气囊的计算机仿真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20万套微车安全气囊项目可行性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乘员的安全越来越被主机厂和用户等重视,安全气囊系统作为主要的被动安全措施之一,在发达国家已普遍作为整车标准装备或选装件。在我国,特别是1999年10月《关于正面碰....汽车驾、乘人员安全气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前碰撞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汽车乘员在前碰撞中的损伤防护一直是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作为一种有效的碰撞损伤防护装置已广泛应用到了现代汽车上。在我国,近十年来汽车交通事故急....安全气囊碰撞数据处理与点火算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 近年来,汽车交通事故每年在全世界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迫使各国政府和汽车生产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事汽车安全性研究。在我国,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现代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报型汽车安全气囊点火控制算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 汽车安全气囊作为一种被动安全装置,由于使用方便、效果显著、造价不高,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安全气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其控制系统的点火控制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安全气囊试验系统设计及复合管式安全气囊研究 中文摘要: 作为乘员辅助约束系统的组成部分,安全气囊在碰撞发生时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效果。随着人们对汽车被动安全性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安全气囊的研究开发工作成为热点。本文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一个用于气囊....车体与驾驶员检测相结合的气囊点火算法研究 中文摘要: 安全气囊在碰撞事故中对乘员起到巨大的保护作用,其研究与开发正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安全气囊的研究中,控制算法是安全气囊技术的关键,是确定引爆安全气囊时刻主要控制手段。作为安全气囊研....汽车正面碰撞驾驶员侧约束系统模型建立与性能优化 中文摘要: 汽车交通事故已被公认为是威胁人类安全的“第一公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安全意识的增强,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将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对汽车安全性必将提出新....身材矮小乘员在正面碰撞过程中伤害的研究 中文摘要: 汽车交通事故已被公认为是威胁人类安全的“第一公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安全意识的增强,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将不断地

您好!现在论文都是有偿的!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我扣扣:6835850 !!!!!~

我给你拟定的题目是《轨距对机车车辆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下面是文章的大体框架,你可以看一下。基于惯性力与轮对蛇行频率及波长间的关系,研究轨距对机车车辆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各种轨距下单轮对走行部和转向架式走行部的特征值计算,验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单轮埘走行部,轨距越宽,车辆稳定性临界速度越高,对于转向架式走行部,轨距越宽,机车车辆稳定性临界速度越低;采用弹性定位后,可以提高单轮对走行部的稳定性临界速度;转向架采用弹性定位之后,优化的悬挂设计可以使机车车辆达到很高的稳定性临界速度;对于转向架式走行部,速度对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与轴距的影响程度相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轴距增大20%,相当于其稳定性临界速度可提高20%;车轮踏而等效锥度和名义滚动圆半径对单轮对或转向架式走行部稳定性临界速度的影响与轨距的影响程度相同,锥度加大或轮径减小,均会降低机车车辆的稳定性。如果你觉得可以。望采纳。机 联车 系车 我辆论文哪里找!

您好, 已经发到指定邮箱,请注意查收。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可靠性期刊

《产品可靠性报告》是由国家质量监督与检验检疫总局主管、中国质检报刊社主办的,一本以汽车、机电类等产品质量可靠性作为报道对象的期刊。原名《监督与选择》,2009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产品可靠性报告》,并于当年7月正式创刊。该期刊致力于从可靠性这个角度彰显产品品质(主要是汽车)的差异化竞争。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任何核心期刊都不是,就是 普通期刊!!但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

发电机可靠性仿真研究论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风电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及研究人员的重视,下面我整理了风力发电机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风电储能技术分析与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概述了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然后详细阐述了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的具体应用。随着我国对于能源需要的不断增大,风能的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研究风力发电系统中储能技术就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力;发电系统;储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376-01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风电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及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着重就该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

二、风力发电储能概述

能源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开发利用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历史上每次使经济产生质的飞跃都是从新型能源的利用开始的。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今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速度远远大于自然自身补给速度,从而导致传统能源逐渐趋于枯竭,同时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法和利用所排放的有害气体导致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世界各国必须寻求一种可再生能源来代替日益匮乏的传统化石能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无污染、使用便利的风能已经受到极大的关注,并被确认为最有前途的替代能源。随着人类对风能的开发和利用,风力发电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进入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风力发电应用的新浪潮,风力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及附近岛屿,这些地区工业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也比较严重,风电并网的开发利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但是由于风能的间歇性和随机性,风电功率随着风速大小变化而随机波动,尽管大电网允许一定容量波动的风电功率并网,一旦超过一定容量,其功率的波动就影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随之带来谐波污染、闪变等影响电能质量,为保证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优质性,电网不能接纳超过一定容量的风电电能,从而导致无法并网的风电被舍弃,这一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风电的大规模发展。据国家电监会公布的《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和电科院关于电网接纳风电能力的论证报告,可知目前我国大规模风电并网和电网接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风电储能技术

现有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相变储能等四种类型。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电磁储能包括超导磁储能(SMES)和超级电容储能等,化学储能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钠硫电池等,相变储能包括冰蓄冷储能和相变建筑材料储能等。各种储能的功率/能量特性及其适应范围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与其他储能方式相比,相变储能并非以电能形式释放存储的电能,且其功率/能量等级涉及的因素很复杂,因而此处不予讨论。但是,随着智能电网的推进,其将在需求侧管理(DSM)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储能方式的能量/功率等级、响应速度、经济性等特点,其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调频/调峰、稳定控制、改善电能质量乃至紧急备用电源等不同场合。

四、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的具体应用

1、利用储能系统增强风电稳定性

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根本措施是改善系统平衡度,储能系统能够快速吸收或释放有功及无功功率,改善系统的有功、无功功率平衡水平,增强稳定性。针对电压稳定性问题,储能系统改善电压稳定性并增加系统的风电接入容量问题,但该文仅对储能系统做了理想的假设,缺乏有效的动态仿真及理论分析。利用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增强风电稳定性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策略,结果显示,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均能有效降低风电并网PCC的电压波动,平滑风电机组的有功输出,增强系统稳定性。频率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系统平滑风电输出功率方面。研究表明采用超导储能系统改善频率稳定性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超导储能系统在文中既定的条件下使得系统的最大频率偏差从0.369Hz降为0.095Hz,有效改善了系统的频率稳定性,且超导储能系统容量越大系统频率偏差越小。

2、利用储能系统增强风电机组LVRT功能在风电机组比例较高的电力系统中,LVRT是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有、无LVRT功能的风电机组在故障情况下的电网电压恢复情况的比较,结果显示,有LVRT功能的风电机组并网能够有效解决风电并网所产生的电压稳定性问题,有利于系统稳定性的增强。

3、利用储能系统增加风电穿透功率极限

不同电网,限制WPP水平的主导因素不同,采用的储能系统也不同。很多研究人员探讨了采用飞轮储能、电池储能和超导储能系统增加WPP的问题,结果表明,这3种储能系统都能有效增加系统的WPP,并能改善PCC的电压波动性,在冬季大方式和夏季小方式两种极端工况下,频率偏移和线路功率约束是限制WPP的主要因素。

4、利用储能系统优化风电经济性

随机波动的间歇性风电接入电网,将导致系统备用容量增加,系统运行经济性降低。合适的储能系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电网与风电场的双赢。此外,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风电的竞争力较差,采用储能系统配合风电场运行,能够实现风电效益最大化。

五、风电储能展望

受自然条件限制,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直接并入电网会对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增加系统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通过研发高效储能装置及其配套设备,与风电、光伏发电机组容量相匹配,支持充放电状态的迅速切换,确保并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的关键。

储能技术将在平抑、稳定风能发电或太阳能发电的输出功率和提升新能源的利用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输出功率会随环境因素变化,储能装置可以及时地进行能量的储存和释放,保证供电的持续性和可靠性。在风力发电中,风速的变化会使原动机输出机械功率发生变化,从而使发电机输出功率产生波动而使电能质量下降。应用储能装置是改善发电机输出电压和频率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增加了分布式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时的可靠性。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与电网连接,实现向电网的馈电,并可以提供削峰、紧急功率支持等服务。而一些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无法制订特定的发电规划。

针对变速风电机组设计了附加频率控制环节进行研究,分别通过对转子和风轮机的附加控制,使得DFIG对系统的一次调频有所贡献。针对这些控制方案将降低风电机组效率的缺陷,采用飞轮储能系统辅助风电机组运行,通过对飞轮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实现平滑风电输出功率、参与电网频率控制的双重目标,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六、结束语

加强对风电储能技术的研究,可以使风电储能更加完善,使风能发电更加实用,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涛.浅析风电储能技术[J].清洁能源.2013(3):166-168.

[2] 盛文仲.浅谈风电储能技术[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3):16-18.

[3] 王文鹏.风电储能技术分析[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6):66-6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风力发电机技术论文

脚踏式发电机 摘要:被设备主要采用发电机为主体,杠杆为辅,加以改装与组合,形成脚踏式发电机。在发电机的轴承部分加上以较小齿轮,安放置楼梯已有的空间,通过杠杆连接至楼梯表面,经过人们行走,使电机产生电能,以供它用。 关键字:发电机; 弧形杠杆;踏片 1. 引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根本是为能源而争,而解决能源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能源也日趋弥足珍贵,寻求新能源的愿望也付诸行动。而且,在需求能源的同时也愈加注重环境保护,能源的清洁性成为衡量能源是否可用的一大指标。相对于传统发电形式,脚踏发电机更具环保清洁的优势,并且,其获得能源的方式更加简洁并符合当代的时代主题。而人走路的能量却被白白浪费了,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我们小组特别设计了踏板式发电机,响应时代的号召,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实验方案(设计思想本实验采用发电机、弧形杠杆、导线、弹簧、弹片以及辅助设备。将做好的脚踏式发电机安放在指定的楼梯位置后,将弧形杠杆固定在两台阶折点处,杠杆分为踏片、支点、杆臂和锯齿板,锯齿板与发电机齿轮相啮合,当踏片被踩动而向下运动时,杠杆就会传递并扩大运动幅度,从而使发电机的发电效率最大化,为了保证杠杆锯齿能与齿轮充分接触,不至于因锯齿的弧线运动而离开齿轮,所以在发电机的后部添加弹簧系统,并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使发电机在整体上水平方向可以运动,而垂直方向上是不能运动的。在发电机的电能输出端装有两个蓄电池,当踏片运动时引起发电机弹片接触不同的蓄电池,以此来储存不同方向的电流。踏片下方装有相应合适的弹簧系统,距阶面高度约为4cm,踏片等材料可以是绝缘材料。 实验步骤:(1)按图连接已做好的装置。 阶梯侧视图 整体俯视图 1为齿轮啮合处 2为发电机以及弹簧 3为电流转换滑槽 4、5为蓄电池,它们储存相反方向的电流 发电机侧视图 重庆交通大学第四届物理综合设计与科技创新竞赛论文 2 发电机俯视图,弹簧的作用是使两个齿轮一直处于良好啮合状态。 电流转向俯视图 电流转向器侧视图 正负极所连的两个铜片与杠杆末端连接,它与竖直齿条共同运动。 (2)进行踏片试验。当正常行走时,脚踏在踏片上,踏片的竖直形变量为d1。通过弧形杠杆计算可知发电机齿轮的转动。 (3)测试产生电压。在已连好的装置中连接电压表,分别测出齿轮向不同方向转动产生的电压。 (4)使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经过实验可知,蓄电池所存储的能量可以应用于一些耗电量低的电器。 3. 结果与讨论 单一脚踏发电机产生的电能比较少,但应用于数量庞大的楼梯中时,所产生的能量便会很多,便可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应用场所可应用于人数较多的学校、医院、超市、办公楼等公共场所。选择液位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测量对象,如被测介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工作压力和温度、安装条件、液位变化的速度等;(2)测量和控制要求,如测量范围、测量(或控制)精确度、显示方式、现场指示、远距离指示、与计算机的接口、安全防腐、可靠性及施工方便性。给水工程中常用的液位计及选型要点如下:a.浮球液位计在液体中放入一个空心的浮球,当液位变化时,浮球将产生与液位变化相同的位移。可用机械或电的方法来测得浮球的位移,其精确度为±(1~2)%,这种液位计不适用于高粘度的液体,其输出端有开关控制和连续输出。在净水厂的设计中,多将此种液位计用于集水井的液位测量以控制排水泵的自动开停。b.静压(或差压)式液位计由于液柱的静压与液位成正比,因此利用压力表测量基准面上液柱的静压就可测得液位。根据被测介质的密度及液体测量范围计算出压力或压差范围,再选用量程、精确度等性能合适的压力表或差压表。这种液位计的精确度为±(0.5~2)%。c.射频电容液位计在容器内插入电极,当液位变化时,电极内部介质改变,电极间(或电极与容器壁之间)的电容也随之变化,该电容量的变化再转换成标准化的直流电信号。其精确度为±(0.5~1.5)%。电容式液位计具有以下优点:传感器无机械可动部分,结构简单、可靠;精确度高;检测端消耗电能小,动态响应快;维护方便,寿命长。缺点是被测液体的介电常数不稳定会引起误差。电容式液位计一般用于调节池、清水池等的液位测量。当测量范围不超过2m时,采用棒状、板状、同轴电极;当超过2m时,采用缆式电极。当被测介质为水时,采用带绝缘层(可用聚乙烯)的电极。d.超声液位计超声液位计的传感器由一对发射、接收换能器组成。发射换能器面对液面发射超声波脉冲,超声波脉冲从液面上反射回来,被接收换能器接收。根据发射至接收的时间可确定传感器与液面之间的距离,即可换算成液位。其精确度为±0.5%。这种液位计无机械可动部分,可靠性高,安装简单、方便,属于非接触测量,且不受液体的粘度、密度等影响,因此多用于药池、药罐、排泥水池等的液位测量。但此种方法有一定的盲区,且价格较贵。

工程机械论文题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以下是机械工程硕士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工程机械论文题目大全

1、车载液压机械臂动态设计与研究

2、基于网络模型的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3、螺纹联接自动装配系统的研究

4、轴承压装仿真与试验以及液力变矩器导轮的热装配变形分析研究

5、硫系自润滑钢中原位自生金属硫化物自润滑相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6、基于电动气旋流的吸附器的开发和特性研究

7、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

8、箱式风机管道法兰的柔性制造系统

9、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优化设计及动态仿真研究

10、面向恶劣服役环境的工件抗缺陷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11、基于数字液压缸组的多浮力摆波能装置压力平衡研究

12、具有运动控制功能的电液比例阀控制器研究

13、微型轴承内圆磨削加工的质量监控系统研究

14、抗负载波动回转控制阀优化设计研究

15、气浮式无摩擦气缸静动态特性研究

16、模拟风力机载荷的电液加载装置的设计研究

17、用于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气泡泵性能实验研究

1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与三乙醇胺硼酸酯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9、表面织构化固体润滑膜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20、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参数优化

21、全电液式多路阀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22、开关液压源系统研究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23、飞轮储能系统电机与轴系设计

24、面向不完全数据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25、树木移植机液压系统的设计研究

26、新型双输出摆线减速器的设计与分析

27、基于ARM9架构的工业喷码机研究与实现

28、超高压水射流破拆机器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

29、考虑轴承影响的摆线针轮传动动力学研究

30、车辆传动装置供油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31、润滑油复合纳米粒子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32、高速气缸的缓冲结构研究

33、大长径比柔性对象自动送料关键技术研究

34、空间索杆铰接式伸展臂根部锁紧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研究

35、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离心压缩机固定元件性能改进研究

36、并联RCM机构构型综合及典型机构运动学分析

37、多自由度气动人工肌肉机械手指结构设计及控制

38、闸板位置对闸阀内部气固两相流及磨损的影响

39、电液伺服阀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

40、多盘制动器加压装置典型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41、重型多级离心泵穿杠螺母拧紧装置的设计

42、气动增压阀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43、小间隙下狭缝节流止推轴承特性研究

44、离心通风机的性能预测与叶片设计研究

45、基于有限元法的齿面修形设计

46、离心泵输送大颗粒时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计算

47、小流量工况下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48、双粗糙齿面接触时的弹流润滑数值分析

49、工程专用自卸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0、倾斜式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装置的研究

51、基于骨架模型的自卸车装配设计平台研究

52、双馈式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动态特性分析

53、定常扭矩激励下转子系统动力学与摩擦学研究

54、恒流量轴向柱塞液压泵的研究

55、下运带式输送机能量回馈与安全制动技术的研究

56、压力容器筒体自动组对及检测装置的研究

57、高压容腔卸压曲线及卸压阀研究

58、一种小冲击高性能液压缸双向制动阀的研究

59、盘式制动器摩擦副热结构耦合及模态分析

60、输送带摩擦学行为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61、圆环链与驱动链轮磨损试验研究

62、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的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

63、乳化液过滤器多次通过试验系统开发

64、电液流量匹配装载机转向系统特性研究

65、大位移低电压的静电斥力微驱动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

66、圆柱斜齿轮传动误差的补偿分析

67、基于物理规划法的柔顺机构多目标拓扑优化研究

68、桥式起重机桥架结构静动态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69、柱塞泵及管路流固耦合振动特性研究

70、非对称柱塞泵直驱挖掘机液压缸系统特性研究

71、波箔动压气体轴承承载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72、低温氦透平膨胀机中液体动静压轴承的承载特性研究

73、滚珠轴承支承高速电主轴热特性分析

74、基于许用压力角要求的共轭凸轮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

75、圆筒涨圆机液压与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

76、再制造液压缸性能检测技术的研究

77、气动高压高速开关阀的设计与研究

78、四轮四向叉车非对称转向机构双目标优化研究

79、基于桁架结构的3D打印轻量化模型生成研究

80、无转速计阶比分析方法研究

81、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性能分析

82、永磁同步电主轴机电耦联动力特性研究

83、气动柔性驱动器的位置控制研究

84、高速旋转接头试验台的研制

85、永磁同步电主轴电磁噪声影响因素研究

86、水泵转子静挠度检测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87、磁悬浮飞轮储能支承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88、聚磁式永磁涡流耦合器的性能分析和测试

89、起重机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研究

90、大型往复式迷宫压缩机气缸体关键部件受力分析

91、准双曲面锥齿轮实体建模与齿面接触分析

92、风机风量调节伺服缸试验系统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

93、大型往复式压缩机迷宫密封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94、水泵轴向力测量装置现场静态标定系统设计

95、空压机用超超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及铁耗研究

96、主动磁悬浮轴承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97、水泵转子径向跳动检测系统设计

98、板状超声物料输送装置的研究

99、钢制组合式路基箱力学性能研究

100、三种典型微细结构缺陷的试验研究

101、向心关节轴承摩擦磨损性能仿真及试验分析

102、离心压缩系统反转动力学特性研究与分析

103、计入弹性变形的复合材料水润滑轴承润滑特性的研究

104、气缸壁面温度预测研究

105、高速曳引界面的摩擦滑移实验方法研究

106、特征优化方法研究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07、小型机械零件拣货系统改良设计研究

108、活塞式压缩机排气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09、小型安全阀便携离线校验设备研制

110、轴流风机数值模拟的若干问题探讨

111、催化装置富气压缩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2、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研究

113、模具形线参数对厚壁封头成形的影响

114、条形砧旋转锻造封头的工艺研究

115、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运动稳定性与控制研究

116、两级行星齿轮减速器稳健设计方法的研究

117、机械产品原理方案优化建模与实现

118、错位码垛规划及其与码垛机器人控制融合的研究

119、3D打印技术中分层与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及实现

120、液压同步顶升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121、机构可动性设计缺陷辨识模型与修复方法研究

122、码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123、浮环轴承润滑特性研究

124、机械产品可持续改进研究设计

125、轮腿式轮椅传动机构的设计与仿真

126、低速叉车横置式转向电动轮设计与优化研究

127、面向机电系统运行状态监测的声源定位技术研究

128、摆线活齿传动齿形研究及仿真

129、旋转阀口试验台的研发及旋转阀口的仿真研究

130、水压阀口特性仿真研究

131、旋转式水压伺服阀的设计及研究

132、串联式混联机构的力学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133、利用阳极键合封装MEMS器件所用离子导电聚合物开发

134、工业生产型立体仓库的设计与优化

135、九轴全地面起重机模糊PID电液控制转向系统分析

136、带式输送机多滚筒驱动功率平衡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137、折臂式随车起重机回转系统同步控制研究

138、九轴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研究

139、桥式起重机安全监控与性能评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140、大型磨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141、水液压多功能试验台数据测控系统的研发

142、迷宫密封泄漏特性及新结构研究

143、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液压系统研究

144、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45、穿孔扭转微机械谐振器件的挤压膜阻尼机理与模型

146、双螺杆式空压机转子型线分析与加工优化

147、铸造起重机安全制动温度场热耦合及机构振动分析

148、渐变箍紧力作用的起重机卷筒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

149、汽车起重机动力、起升系统参数优化及节能分析

150、贝叶斯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151、圆锥破碎机止推盘磨损寿命预测及结构优化

152、喷油器火花塞护套成形工艺优化及模具分析

153、碟形砂轮磨削面齿轮加工技术及齿面误差生成规律研究

154、铝合金喷射沉积坯形状及组织控制

155、基于FACT理论的柔顺机构设计及其在振动切削方面的应用

156、高精度FA针摆传动尺寸链分析研究

157、水平带法兰阀体多向模锻工艺研究

158、并联机构的人机交互式装配实现及运动性能自动分析

159、铝合金薄壁件加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160、三柱塞式连续型液压增压器的特性研究

161、液压泵新型补油装置研究

162、压力阀的新型阻尼调压装置研究

163、多轴电液转向系统优化设计

164、大型框架式液压机智能监控与维护系统设计

165、液压缸综合性能测试试验台机械结构及液控部分的设计与开发

166、考虑实际气体效应低速运转螺旋槽干气密封性能研究

167、液压型落地式风力发电机组主传动系统特性与稳速控制研究

168、装载机动臂液压缸可靠性研究

169、舰船稳定平台液压驱动单元控制及实验研究

170、单作用双泵双速马达专用换向阀设计与研究

171、二通插装式比例节流阀自抗扰控制方法研究

172、旋转机械状态趋势预测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73、阶梯滑动轴承油膜流态可视化试验装置设计与应用

174、大型平行轴斜齿轮减速器可靠性分析

175、曲沟球轴承的设计与试制

176、汇率波动对重庆市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传导机制及对策研究

177、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开启过程的声发射特征监测研究

178、桥门式起重机蒙皮式主梁结构性能分析

179、螺纹插装比例流量控制阀的振动特性研究

180、农耕文化符号的转换和再利用

181、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青铜织构表面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182、微粒子喷丸对螺纹紧固件抗松动性能影响研究

183、螺纹插装平衡阀结构和特性研究

184、机械密封端面接触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拓展阅读】

工程机械基本介绍

工程机械是中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世界各国,对这个行业的称谓基本雷同,其中美国和英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设备,德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装置,俄罗斯称为建筑与筑路机械,日本称为建设机械。在中国部分产品也称为建设机械,而在机械系统根据国务院组建该行业批文时统称为工程机械,一直延续到现在。各国对该行业划定产品范围大致相同,中国工程机械与其他各国比较还增加了铁路线路工程机械、叉车与工业搬运车辆、装修机械、电梯、风动工具等行业。

工程机械论文框架

1 绪论

1-1 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概况

1-2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概况

2 中国工程机械的格局

2-1 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历程

2-2 国内外并购整合概况

2-3 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成就

3 中国工程机械现状分析

3-1 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优势

3-2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劣势

3-3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机遇

3-4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面临的问题

4 中国工程机械未来发展的思考

4-1 发展思路

4-2 对策措施

4-3 发展预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 索引序列
  • 可靠性工程研究论文题目
  • 供热管网可靠性研究论文
  • 车辆安全可靠性研究论文
  • 可靠性期刊
  • 发电机可靠性仿真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