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孝文化为主题的论文

孝文化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孝文化为主题的论文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道的 议论文 ,欢迎阅读。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一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 文化 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 教育 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 广告 :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三 当你把面包吃下去的时候,你是否想起已经饥肠辘辘的父母?当你把一杯热乎乎的水喝下去时,你在意过父母已经干裂的嘴唇吗?当你把好玩得玩具买下,你明白不明白买玩具的钱从哪里来?在生活中德点点滴滴,父母对我们十分照顾,而我们要做到的,则是孝敬。 说到孝,同学们会不屑一呼:切!孝算什么?可是有人把孝当成神圣的使命:2011年的孝模冉子朋,为了母亲的病,一口气走100多里的路请医生看病;古代人狄仁杰,为了找到生母,不顾自己身居重职,去遥远的故乡接母亲来享清福;古代人王祥不论后母怎么打他,怎么骂他,他不仅不埋怨,还为她“卧冰求鲤”……孝是什么?孝是天底下最纯洁的感情,是无可代替的亲情,是世界上令人垂泪的不朽传奇!你说呢? 以上这些都是感天动地的孝 事迹 ,还有我亲身经历的,就说爷爷过生日吧!爸爸忙着买东西,因为爷爷牙齿不好,爸爸怕爷爷吃得不顺心,还特地买些松软可口的东西。回家时,爸爸还不闲着,忙着炒各种菜。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上桌了,看着爷爷吃的很开心,爸爸会心地笑了。我想着爸爸忙碌的身影,十分感动:爸爸太孝顺了! 来吧!朋友们,行动起来吧!一次洗脚,一次开门,一次帮忙,都将是一种孝的表现!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四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 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孝”字占据着几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识。不论年长、年幼,都遵循着“孝”。古时候的“孝”便为“顺”,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一家之中,父亲为一家之主,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陪老人谈天,孙子们也向老人汇报好成绩,逗老人开心,这是新时代孝的体现。 社会在一天天地进步,从古时的一味顺从发展到今天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尽孝,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 而国外与我们不同,他们那里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只是金钱关系,家长只负责把儿女抚养成人,其余则撒手不管,全无关系了。而家长到了晚年,纵使儿女成群,也不会出现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情景,他们是冷漠的金钱关系。我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当邮差来送养老金清单时,发现这个老人已死去多时了。是由于突发心脏病而亡。据了解,她有九个儿女,个个生活得都不错,还有一个是大资本家。可她在这九个儿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顶多在 圣诞节 时收到几份小礼物。而在她死后,她的儿女也未曾表示过什么。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异。无怪乎有人这么评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 儿童 的天堂,成人的战场和老人的地狱。 可见,讲“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可见,上至领袖,下到百姓,无一不在遵循着“孝道”,孝道是我们中国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们中华民族的“孝”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孝发扬和传承下去,让孝在我们心中,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篇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我们中华民族的“孝”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孝发扬和传承下去,让孝在我们心中,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篇二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有人说孝是盲目的,封闭了无数孩子的思想,以致成为父母的傀儡,不利于社会进步,应该摒弃;也有人说孝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美德,是中国人代表思想精神之一,是世界都应广为传扬学习的。二者观点不分伯仲,而我认为,对于青年来说,孝可能不能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努力去诠释它,让他变得更具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 对于前者观点,古时候就有定论了——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准确形象的专业名词——愚孝,这种孝是愚蠢的是盲目的。到现代也有更广泛的例子,电视剧中婆媳关系僵硬儿子夹在中间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有愚孝成分影响的。 在初中政治课本上有明确的定义,孝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一种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我认为,温家宝和主席就是“孝母有道”的标杆人物。 每天都会准时给母亲打个电话,给予关心和问候,无一天例外,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无论一天有多少会议,要奔波到哪里,他都几年如一日的打给母亲。这种行为虽听起来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例子就更为普遍了,就最近一张他携全家散步的照片已红遍了大江南北,有人说他是在炒作造新闻,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一个国家主席百忙之中造这种新闻真的没必要,我觉得是在以身作则弘扬良好家风,传递孝。这种行为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 现如今,孝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鉴定人才的标准。“孝顺”被列为各大名校的招生首要准则,包括清华北大;而后各工作单位也纷纷效仿,员工守则中多了“孝顺”一条。种种迹象表明,孝已成为主流,并将会被永远传承下去,它将会成为永不会过时的人生信条。 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篇三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有人说孝是盲目的,封闭了无数孩子的思想,以致成为父母的傀儡,不利于社会进步,应该摒弃;也有人说孝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美德,是中国人代表思想精神之一,是世界都应广为传扬学习的。二者观点不分伯仲,而我认为,对于青年来说,孝可能不能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努力去诠释它,让他变得更具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 对于前者观点,古时候就有定论了——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准确形象的专业名词——愚孝,这种孝是愚蠢的是盲目的。到现代也有更广泛的例子,电视剧中婆媳关系僵硬儿子夹在中间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有愚孝成分影响的。 在初中政治课本上有明确的定义,孝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一种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我认为,温家宝和主席就是“孝母有道”的标杆人物。 每天都会准时给母亲打个电话,给予关心和问候,无一天例外,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无论一天有多少会议,要奔波到哪里,他都几年如一日的打给母亲。这种行为虽听起来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例子就更为普遍了,就最近一张他携全家散步的照片已红遍了大江南北,有人说他是在炒作造新闻,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一个国家主席百忙之中造这种新闻真的没必要,我觉得是在以身作则弘扬良好家风,传递孝。这种行为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 现如今,孝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鉴定人才的标准。“孝顺”被列为各大名校的招生首要准则,包括清华北大;而后各工作单位也纷纷效仿,员工守则中多了“孝顺”一条。种种迹象表明,孝已成为主流,并将会被永远传承下去,它将会成为永不会过时的人生信条。 看了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还看: 1. 关于孝的高中作文4篇 2. 关于孝的议论文作文4篇 3. 关于孝顺父母的作文800字4篇 4. 关于孝顺的话题作文800字4篇 5.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孝廉文化为主题的论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过去的历史,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便是才、德、学。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我们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这种人到大后方坐镇,好得很;教他设法打开一个局面,冲出去,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没有开创之才。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两个字很难兼全的,但有一个东西可以补救,那就是学,用学问来培养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虽然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须要学问来培养的。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真思想,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时代性的紊乱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其实童稚无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宛如一张白纸,染之朱则赤,染之墨则黑,结果因为父母的主观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涂涂抹抹,使他们成了五光十色,烂污一片,不是把他们逼成了书呆子,就是把他们逼成太保,还不是真的太保。我经常说,真太保是创造历史的人才。所以老一辈人的思想,无论是做父母的,当教师的,或者领导人的,都应该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搞教育、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题。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据我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说历史文化,无论中外,永远年轻,永远只有三十岁,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以前发挥,就是从科学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岁以后,就难得有新的发明,每个人的成就都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这个阶段,人类在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累积起来,就变成文化历史。人类的脑子长到完全成熟的时候,正在五六十岁,可是他大半像萍果一样,就此落地了。所以人类智慧永远在这三四十的阶段作接力赛,永远以二三十年的经验接下去,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所以人类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从哪里来的?人生究竟如何?还是没有绝对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上面所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很危险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是一个问题了。我们知道,“异”就是特别的,“端”也就是另外一头。但在宋儒以后,“异端”两字,就用来专指佛、道两家,宋以前则没有这种肯定的说法。 讲到这里,顺便提到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流行一个名词——汉学。欧美各国讲中国学问,都称之为“汉学”,这是世界通称,成了习惯,已经没办法更正了。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所称的汉学,是指汉儒的作学问,注重于训诂。所谓“训诂”,就是对于文字的考据,研究一个字作什么解说,为什么这样写?不过汉学很讨厌,他们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可以写十多万字的文章,所以我们研究这一方面的书,也是令人头大的。但是古人所谓博士学位——我们现在的博士也是这样——往往凭藉这些专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就是训诂之学。后来发展为考据,就是对于书本上的某一句话,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些学问,为了一个题目,或某一观念也可写百多万字。总之,汉儒就是训诂考据之学;在中国文化上叫“汉学”,意思是汉儒作的学问。汉学自汉武帝开始,就有“五经博士”,就是四书五经等书中,通了一经的就是“博士”,所以中国有博士这个尊称,也是从汉朝开始的。所谓博士,就是专家。如《诗经》博士,就是《诗经》的专家。到了唐代以后,就慢慢注重文学了,因为几百年训诂考据下来,也整理得差不多了。 到了宋代,当时有所谓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个人,他们提倡新的观念,自认为孔孟以后继承无人,儒家的学问断了,到他们手里才接上去。这中间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秘传一样,把学说接上去了,这是宋儒很奇怪的观念。然后他们就批评各家都不对,创了所谓理学。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现在的思想界中,理学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称新理学,讲儒学的学问。但很遗憾,他们还不成体系,仍旧不伦不类的。至于宋儒的理学家,专门讲心性之学,他们所讲的孔孟心性之学,实际上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半是佛家来的,一半是拿道家的东西,换汤不换药地转到儒家来的。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对于宋儒的理学,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发现了这一点,就不同意他们。一个人借了张家的东西用,没有关系,可以告诉老李,这是向张家借来的,一点不为过。可是借了张家的东西,冒为己有充面子,还转过头来骂张家,就没道理了。宋儒们借了佛道两家的学问,来解释儒家的心性之学,一方面又批驳佛道。其结果不止如此而已,从宋儒一直下来,历代的这一派理学,弄到后来使孔孟学说被人打倒,受人批评,宋儒真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以后经过宋、元、明、清四朝,都在宋儒的理学范围中转圈圈,是不是阐扬孔子的真义,很难下一定论。有一本《四朝学案》,是讲宋、元、明、清几百年来儒家心性之学的。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学非常盛行,所以清朝入关的时候,很多人对明儒的理学非常愤慨,认为明儒提倡理学的结果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指责理学对国家天下一点都没有用。平常讲道德、讲学问,正襟危坐谈心性,到了国家有大难的时候——“临危一死报君王”一死了之,如此而已。不过话说回来,能够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真正儒家的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离谱了。因此,清初一般学者,对于此高谈心性、无补时艰的理学相当反感。最著名的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些人,也绝不投降满清,而致力反清复明的工作。后来中国社会帮会中的洪帮,现在又叫洪门,就是他们当时的地下组织,是士大夫没有办法了,转到地下去的,洪门首先是在台湾由郑成功他们组织,一直影响到陕西,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所谓天地会等等,都由洪门后来的分衍而来。 清初顾亭林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谈,于是回过头来作学问,再走考据的路子,叫作“朴学”,因此也有称之为汉学的。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汉学”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也称汉学,是指中国学问。古书上所指的汉学,是偏重于考证的学问,这是顺便介绍的。 我们为什么引出了这个问题呢?就是为了孔子这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自宋朝以后,八百年来,一提到异端,一般人都认为专指佛道两家。这句话不要搞错了,在孔子当时,没有佛家,也没有道家,在当时儒道不分家的。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后的事,所以认为《论语》中异端两个字,是专指佛道而言,则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们回转来研究,什么叫“异端”呢?这在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端”就是两头,尖端,两边的头,或多边的头谓之“端”。“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学来研究,也可以说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异端的,每个人都有爱好标新立异的天性。 由养士到考试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大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论养士》,苏东坡作的。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与社会的人不能不看。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它提出了一个原则,讲得非常有道理。 “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作宾客。过去叫宾客,现在的名称等于“随员”;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现在也有称作幕僚。“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 那时养士,养些什么人呢?苏轼指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脑,一种用体力。讨论这四种人,如果以现代职位分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万字不成问题。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喜欢简单,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家的——无法役于人。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 所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焚书坑儒,不养士了,这些人就走向民间去,结果怎样呢?反了!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对这种士怎么办呢?到汉武帝时代,就是中国选举制度的开始,那个时代的选举,当然不像现代的由人民去投票——这是西方式的选举。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举,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良、方、正的人选出来,(以现代名词而言,是人才的分类,贤是贤,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要混为一谈,这是四个范围。)称为孝廉。(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制度,就取代了战国时养士的制度,所以汉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来,到隋朝又开创以文章取士的考试办法。到唐太宗统一天下以后,正式以汉朝地方选举的精神,采用了隋朝考试取士的方法,综合起来产生了唐朝考选进士的制度。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意思。那时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试阶级的一个名称,秀才再考举人,举人再考进士,进士第一名是状元。唐代的秀才,也便是进士的通称,凡是学问好的、优秀的,都称秀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普世伦理”或客观的普遍真理。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附: 参考资料2)、“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儒家礼教——孝道推行的实质包含着不平等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伦理特殊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上位霸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参见:自我中心 内圣外王 权力意志)没有平等——公平正义,就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真理和人权、人类尊严的尊重,也就没有真爱和博爱。封建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婆媳循环、轮流坐庄、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有的人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恶与孝道之本质)。中国的家庭暴力与社会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淫情暴孝,从小训练;有礼有众,无法无天。)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长过程都没有正常的父爱(包括教育)和家庭结构。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这样看待“礼教圣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指出:“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儒家孝道思想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终根除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孝道对国民性的巨大危害,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二十四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孝为主题的论文

百善孝为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怀孝道的人,才终能收得善果。下面一起随我学习一下描写孝道的议论文作文吧!

现代的都市,灯红酒绿,不断为了生存的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不断接受着艰难困苦的考验,不断在“时光”洪流中挣扎,也在‘生活的淘汰赛’中不断的出局,不断地荣升,同时也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条件与精神财富。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每当想要早起的我们惫懒的躺在舒适的床上,不愿在朦胧中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时,我们的父母在做些什么?每当,我们在电视机前欢声笑语时,我们的父母又在做些什么。每当我们跟父母无理取闹时,可又曾想过父母的叹息与悔恨。

沧桑的的脸上流逝着岁月的痕迹,斑白的头发映刻着风霜的洗礼,枯黄的手“指向”的是生活的艰辛。然而身处在高度文明包围中的我们为什么总让他们操心呢?为什么?

在我中华绵延的五千年文化中,不乏有“孟母三迁”的典范,在不知不觉中父母已经替我们铺好了道路,但换来的是“青春难驻”的逝苦啊、

着名作家汪国真的诗集中曾谱有一首《蝶恋花》写到:“自古青春难驻,年少正好射虎,妙手婉风华,功就与君共驻。起舞,起舞,更有憧憬无数。”读罢此诗,是否更应珍惜少年时?是否还“纸醉金迷”,自我陶醉呢?

那么,请珍爱父母,留住时光。尽管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但请不要挥霍青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要忘记莅临在我们肩上的重担,不要有太多悔恨。努力吧

无意间搜索,我看到了一赡养纠纷,二原告已是迟暮之年,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二人于1953年结婚后生育了两男两女,即本案的四被告,四个人都是由两位老人抚养成人,现都已成家立业修建了楼房,可他们却在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的时侯让他们住在修葺的猪圈楼上。

说实话,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所以在看到这样的事情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思考这个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子女与父母是要有多大的矛盾才能让他们如此安置年迈的父母而忘了父母曾经的生养之恩。

(1)父母的忽略

讲到原因,我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个,80后的孩子不像我们现在90后的孩子因计划生育所以个个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而是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血缘亲戚一大堆。虽说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可否认,孩子多了,烦心的事也就多了,父母自然而然会因为家庭或个人的原因在不经意间偏爱其中一个孩子,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

哪个孩子不渴望父母的关注,却因父母无意间的忽略受到了伤害,数次多了,便自我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了,长大了,只记住了父母的不好的他们,亲情自然也就淡了,怨或恨却增加了。于他们来讲,只是远离父母已是仁至义尽,想要他们好好的赡养父母,呵,那纯属扯淡。

(2)父母财产分配不均

俗语说人多好办事,可这个道理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却并不灵验。子女多了,当他们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之时,大部分父母都会因林林总总的原因使某个孩子的财产比其他孩子的要多。良心好点的,最多也就在心里抱怨一下,该有的赡养费却不会少上一分钱,可是亲情却也淡了,调查一下不难发现他们回家的次数也少了。

至于没有良心的人,我想不需要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众多的纠纷案例中可是有不少都是因为财产分配不均引起的。

(3)爱人与父母的隔阂

有使以来,因自身爱人与父母的关系不好闹上法庭的赡养纠纷同样不少。不是他们不爱父母,而是相比较而言他们更爱自己的另一半。以他们的立场来看,一边是一起度过前半生的年迈的父母,一边是将要一起度过后半生的妻子,即使是愿意赡养老人,也会因为新婚妻子的枕边风而远离老人,不与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在他们的想法中还是爱人重要,至于父母,给点钱也就差不多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任何一个人处在赡养父母与维系自己小家庭安稳的矛盾中都会举步维艰,大概只有父母曾在年少时给予他深刻的感动的人才会站在父母这一边吧。

尊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传承与发扬的,可是现在的人们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与父母闹上法庭,难道他们忘记了吗,忘记了父母把自己从小养大,付出的心血、倾注的爱心?

虽然那案件最后已然完美解决,可我却并不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当赡养父母的问题闹上法庭,当儿女与父母站在对立面时,我深刻的怀疑亲情是否还在,即使赡养问题最终得到解决那又怎样,父母的心已然凄凉。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父母给我们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们给我们的是整个大海,我们应该懂得回报,懂得孝道。

何谓孝道——百善孝为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怀孝道的人,才终能收得善果。

浩浩汤汤流淌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孝道当推其首。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学说,还是泊来以后中国化了的佛典和圣经,抑或是古今民间的通俗文化中的各种图文谚语,都无不洋溢着孝道的光芒,中华孝道滋养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以孝敬父母为荣,附逆不肖为耻的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

自古以来,无数中华好儿女,都是孝道的优秀践行者。无数英豪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大义,舍小家为大家。对自己父母的养育尽到了最大的孝。回报给父母高山仰止光耀千秋的丰功伟绩!我最敬佩这样的人,我也志在做这样的人。 然而,我们毕竟是普通的人,生活在平凡的环境中,我们怎么孝敬父母?我想,就是两个字,一是敬,二是顺。对父母,从心里敬,就培育和滋养了自己的感恩之心,就生发了为了父母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天天向上的动力和志向,从心里敬,就不会因为一点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使脸色,而是要时刻考虑到他们的感受。记得那还是我四岁半的时候,妈妈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到颐和园参加活动,我就和妈妈一起去了。那是初春的一天,我和妈妈早早的就来到了学校,远远就看见一辆930一样的大汽车停在门口,上了车已经有好多人了,一会领导来了我们就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很快就到了,我们排着队走进大门,好宏伟的建筑啊!真不愧是天下第一皇家园林。来到昆明湖十七孔桥畔,那里有好多卖纪念品的摊位,哥哥姐姐们都去买了,这时一个舅舅说:“童童,他们都买了你也让你妈去给你买,不给买你就哭,反正咱们这里你最小。”巧合的是一个姐姐真的因为家长不给买哭上了,大家都看着我,我看看妈妈然后笑着对那个舅舅说:“感情不花您钱呢,买那个有什么用,还得花我妈妈钱。我才不让我妈妈生气呢!”听我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那个舅舅说我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也开心的笑了。那一天我永远也忘不了,因为那是我长大的一天;从心里想到“顺“字,就不会产生任何附逆不肖的念头和言行,就会感念父母的大恩大德,因为我知道我的年龄还小,很多事情我还都不懂,所以有时尽管我也有些任性,会发点小脾气,但是一想到爸爸和妈妈会无私地全部为我着想,我就尽量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让他们生气,努力做一个给父母带来自尊带来体面带来顺气的好儿女,真心要给父母带来幸福和快乐。几天前,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听见妈妈在厨房“啊”的一声,我放下手中的书,快步跑到厨房,看到妈妈的手在流血,我吓坏了,赶紧从书柜里拿出创可贴,给妈妈贴上,我边贴边问妈妈疼不疼,妈妈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不疼,但是我知道其实一定很疼,我很心疼地对妈妈说,您去床上休息一下吧,我来做饭。然后我打开电磁炉,放上水,很熟炼地煮了一包方便面,盛到碗里给妈妈端去,妈妈很欣慰地笑了,边吃边对我说真香!我看着妈妈吃得这么高兴,心里感到无比地自豪。吃完了以后,我知道妈妈的手不能沾水,我主动把碗和锅洗干净。我跟妈妈躺到床上,给妈妈读我新发的四年级下册语文书里的文章,给妈妈背古诗,还出题考妈妈,妈妈对答如流,很快我也把六首古诗都背下来了。我看到妈妈很开心,她好像已经忘记了手指的疼痛。我知道爸爸工作忙,不在家,我要学会照顾妈妈。晚上,我给妈妈挤好牙膏,让妈妈刷完牙,然后把妈妈的毛巾沾湿,帮妈妈擦脸,我又给妈妈打好洗脚水,帮妈妈洗脚。我也洗漱完了之后,我们就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了一会儿电视,我又给妈妈冲了一杯奶,妈妈笑着对我说:我的好闺女长大了!

其实孝行出自于内心,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无论贫富,只要对父母有孝心,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能力就行了。就像做官的,就一定会更加忠于党和国家,终于人民和事业,做学问的,就一定会一心向学,做工经商务农当兵的就一定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而我们做学生的,就一定会牢记爸爸妈妈说的好好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

一个“孝”字,老在上,子在下,我们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为了下一代,纵观历史我们看到了战国时的孟母择邻三迁,教子成材,看到了宋代的岳母刺字,教子精忠报国;也看到了老一□国领袖从严教子,更看到了今天无数家庭的普通父母劳苦半生,供养自己的子女上大学,当超女,做白领……而作为下一代的我们,又是否时刻把老一代放在心上呢?我们的每一天是为了母亲的微笑而奋斗吗?是怀着一颗颗热爱慈母孝敬恩父的感恩之心在拼搏吗?在人伦之中,百善孝当头。同学们,这一个孝字,又蕴涵了多少做人、处世、修齐平治的道理!我想起了我并不十分熟悉的古代的“24孝”,今天的人们,应该好好的学学古人的孝道经典。一个都不能很好孝敬父母的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我也想起羊羔跪乳,乌鸦返哺的故事,动物尚如此,人更应该学会感恩崇尚孝道,更应该在弘扬孝道上从自身从点滴从现在做起!

我祝福我的双亲和天下父母都幸福安康!

你好!昨天你告诉我你和父母吵架了,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因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品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照顾,那怎么能照顾别人呢?

这样吧,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卧病求鲤》: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亲再娶了一个妻子,就是王祥的后母。后母不喜欢王祥,可是,王祥很听后母的话,后母叫他做的事,他都尽力做好。 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

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儿女,只要全心全意,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即使送上一粒糖果,他们也可感受到你的心意。

并不是只有古人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孟佩杰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一个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孟佩杰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却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我们没有为父母做什么,却总是惹他们生气,让他们为我们操心。所以我们要向王祥、孟佩杰一样懂得疼爱父母,孝顺父母,让他们每天都开开心心。

相信你以后一定能做到孝顺父母!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道的 议论文 ,欢迎阅读。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一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 文化 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 教育 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 广告 :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三 当你把面包吃下去的时候,你是否想起已经饥肠辘辘的父母?当你把一杯热乎乎的水喝下去时,你在意过父母已经干裂的嘴唇吗?当你把好玩得玩具买下,你明白不明白买玩具的钱从哪里来?在生活中德点点滴滴,父母对我们十分照顾,而我们要做到的,则是孝敬。 说到孝,同学们会不屑一呼:切!孝算什么?可是有人把孝当成神圣的使命:2011年的孝模冉子朋,为了母亲的病,一口气走100多里的路请医生看病;古代人狄仁杰,为了找到生母,不顾自己身居重职,去遥远的故乡接母亲来享清福;古代人王祥不论后母怎么打他,怎么骂他,他不仅不埋怨,还为她“卧冰求鲤”……孝是什么?孝是天底下最纯洁的感情,是无可代替的亲情,是世界上令人垂泪的不朽传奇!你说呢? 以上这些都是感天动地的孝 事迹 ,还有我亲身经历的,就说爷爷过生日吧!爸爸忙着买东西,因为爷爷牙齿不好,爸爸怕爷爷吃得不顺心,还特地买些松软可口的东西。回家时,爸爸还不闲着,忙着炒各种菜。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上桌了,看着爷爷吃的很开心,爸爸会心地笑了。我想着爸爸忙碌的身影,十分感动:爸爸太孝顺了! 来吧!朋友们,行动起来吧!一次洗脚,一次开门,一次帮忙,都将是一种孝的表现! 关于孝道的议论文四 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桌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姥姥的身影。却见小外孙指着在厨房正在汗流满面做饭的姥姥叫道:“姥姥,该您吹蜡烛了。” 好一个生日宴会,这哪里是为老人举办的,分明是让老人无偿地为他们付出!我不禁问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孝”字占据着几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识。不论年长、年幼,都遵循着“孝”。古时候的“孝”便为“顺”,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一家之中,父亲为一家之主,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陪老人谈天,孙子们也向老人汇报好成绩,逗老人开心,这是新时代孝的体现。 社会在一天天地进步,从古时的一味顺从发展到今天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尽孝,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 而国外与我们不同,他们那里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只是金钱关系,家长只负责把儿女抚养成人,其余则撒手不管,全无关系了。而家长到了晚年,纵使儿女成群,也不会出现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情景,他们是冷漠的金钱关系。我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当邮差来送养老金清单时,发现这个老人已死去多时了。是由于突发心脏病而亡。据了解,她有九个儿女,个个生活得都不错,还有一个是大资本家。可她在这九个儿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顶多在 圣诞节 时收到几份小礼物。而在她死后,她的儿女也未曾表示过什么。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异。无怪乎有人这么评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 儿童 的天堂,成人的战场和老人的地狱。 可见,讲“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由于行动不便,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当她看见陈毅进来,忙把脏裤子藏到褥子底下。当陈毅发现褥子下的脏裤子之后,埋怨母亲为什么把裤子藏起来,自己的儿子有什么顾忌的。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陈毅却说:“我是您的儿子呀?别人怎能代替呢!”说罢,三下五除二就把裤子洗好了。 可见,上至领袖,下到百姓,无一不在遵循着“孝道”,孝道是我们中国人最突出的美德。

国学以孝为主题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善孝为先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从小就梦想能成为动物城市的警察,尽管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兔子不可能当上警察,但她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到了全是大块头动物城警察局,成为了第一个兔子警官。为了证明自己,她决心侦破一桩神秘案件。追寻真相的路上,朱迪迫使在动物城里以坑蒙拐为生的狐狸尼克帮助自己,却发现这桩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意欲颠覆动物城的巨大阴谋,而朱迪和尼克也在历尽艰险的查案过程中成为了好搭档。

陌生中看见熟悉,熟悉中创造故事,故事里充满细节,细节中遍布笑点,笑声中得到净化。这就是我看《疯狂动物城》的感受,而这种话被净化的感觉,也许就是所谓的治愈吧。

这是动画片特有的功效。动画这个两个字本身就包含着一些特殊信息,比如,它的故事并非真人演绎,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得以呈现,这使它可以超然;比如动画片最早是给小孩子看的,它似乎在基因中就包含了逗趣的成分,并且所传达的必然是相对简单的世界观和普世价值。

而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浸淫日久的成年人,能够获得一次重回简单的经历,实在是一种宝贵经验,怪不得所有人几乎都在盛赞这部电影了,当然这和它本身的质量是分不开的。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这首《中华孝道》是小学时合唱团的一首歌,那是思想浅薄的我只会这首歌的曲调,今天偶然听到,好像有了更多感触。

有一些家长认为,孝顺是长大以后的事,我们21世纪中学生,只负责提高成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孝顺。做家务只会浪费时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样的家长,现在应该越来越少了,而大多数家长认为即使是10来岁的学生,也应该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帮父母做一些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力所能及的事。这样,长大以后的他们也会保留“孝顺”这一本能。

十几岁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有时会不幸地恰好遇上妈妈们的更年期,那一定比我走过最恐怖的鬼屋还要恐怖。这时候,其他家庭成员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去住上一段时间,避免遭受莫名的迫害。

我也经历过青春期,但时间并不长。青春期到来时,父母多说一个字也会不耐烦,当然,这种不耐烦也不会每次都表现出来,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属于不折不扣的“无理取闹”了。但有时不耐烦积累多了,可能会在下一次与父母的矛盾中激发出来。

两代人之间,代沟是难免的,双方都觉得对方不了解、不体谅自己,从而产生一次又一次矛盾。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放学回家,刚进家门,鞋也不换,就往沙发上一瘫,为了这件事,妈妈和我之间发生了一次不小的冲突,我明白妈妈的想法,在她的心目中,我一秒钟都不可以浪费,但我当然不会有这种想法。

再回到“孝”这个问题,端茶倒水、承包家务一定就是孝吗?当然不全是。在我的理解中,敢于和父母有不同的想法,并善于和父母倾诉,共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互相体谅、宽容,共同找到矛盾的来源,倾听他们的想法,适当提出建议,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改进,何尝不是一种“孝”呢?

这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疯狂动物城》,其中的兔子朱迪让我印象深刻。

朱迪从小就梦想能成为动物城的警察,尽管身边的所有人都觉得兔子不可能是当警察的料,但她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到了全是大块头的动物城警察局,成为了第一个兔子警察。为了证明自己,她决心侦破一桩案件。在追寻真相的路上,朱迪遇到了在动物城里以坑蒙拐为生的狐狸尼克,并让尼克帮助自己,发现了这桩案件前后隐藏着的巨大阴谋,而朱迪和尼克也在这场历尽艰险的侦案过程中成为了好搭档。

朱迪作为一只瘦小的食草类动物,原来应该像她的父母以及她的兄弟姐妹一样安分地成为一个农民,但她却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成为动物城的一名光荣的警察,而让她放弃安稳,选择动荡未来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她想尽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瘦小的朱迪付了比其他大型动物还要多得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更多的默然,否定非议、冷眼和嘲笑。历经了十五年的磨练,即便她以警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进了中央警局,却依然受到同事和上司的排挤,只因为她是一只瘦小的小型食草动物。

尽管如此,她却依然从未放弃过梦想,就像小时候和狐狸抢门票时说过,她从不知道什么是放弃。梦想,就是用来实现的。如果有梦想却不去实现,那活着还有意义吗:

有梦想,就一定要努力实现,即使偶尔的迷茫,偶尔的失望,偶尔的想要放弃也都要坚持自已的梦想,只要坚定地朝着梦想前进,就算走得慢一点,就算最后不能实现,到那时回首一路经历的坎坷,也能笑着流泪。

与朱迪相遇,到经历颇多磨难,让尼克袒露内心,曾经的他也像朱迪一样,心怀宽容,有着自己的梦想,但因为人们对狐狸的歧视,使尼克变得自卑,被迫放弃梦想,走上了歧途。朱这和尼克算是互相帮助,彼此成全,尼克帮朱迪一步步实现她的梦想,而朱迪帮尼克逐渐获得他人的认可。

有时候,我们的生命中偶然却又注定遇到的人,会无意中引导我们走上离梦想最近的道路,当两个人一起努力地做着同一件事时,等到最后才发现各自的梦想触手可及。

我相信所有的付出和努力,终究会有回报,即便成功来得很晚,但我们也能在努力的道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断跌倒,不断失败,不断重头再来。积累经验,就是一种成功!

今天晚上,我去看了电影《疯狂动物城》。

影片讲了兔子朱蒂抓住坏蛋的故事。电影拍得十分好看,兔子、水獭、树懒和狐狸等动物的样子都做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当狐狸跑起来的时候,它身上的每一根毛都在轻轻摆动;当树懒从树下来的时候,观众都吓得大呼小叫起来,因为看起来就快要掉到我们头顶上了。

影片不但画面精美,内容也十分生动。 从兔子朱迪的成长,我想很多人都会被它的梦想和努力而感动。因为拥有着不一样的梦,所以即使被嘲笑,被怀疑,也要努力证明自己,最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警官。

兔子朱迪和狐尼克的友谊,那一种天真浪漫的感情,是带着我们童年时的纯真。剧中树懒的出现,哈哈哈...可以笑一整天,整个动画片的背景音乐,以及其它整齐有趣的画片,萌萌的动物,这就是一部动画片,充满快乐的动画片。这是一部让人快乐的电影。

我最喜欢朱蒂去考警察的那段故事:兔子朱蒂因为从小立志要当惩恶扬善的警察,所以一看到招聘警察的告示就去报了名。可是森林公安局喜欢招大象、犀牛这样的大个子,瞧不上个子小小的朱蒂。朱蒂就每天拼命锻炼身体,跑步、跳远,还尝试冲上悬崖,把身体练得比河马还棒,终于当上了警察。

我喜欢朱蒂,喜欢她奋发锻炼的精神。我想买个朱蒂,放在床头,每天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世界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自己。

当有些人说,迪斯尼电影《疯狂动物城》是儿童看可爱动物世界,青年人看追逐梦想,成年人看阶级偏见和政治讽刺的时候,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给我真正的启迪是,我们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在生活中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疯狂动物城》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朱迪始终如一永远坚定十足的完成自己梦想的样子。尽管萌兔朱迪的警察梦,是个除了自己父母都难以置信的梦,即使萌兔朱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也依然在警局里得不到大家认可的梦想。

在遭遇局长的冷落,同僚的奚落,破案的艰难,羊市长的诱惑时,萌兔朱迪始终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自己想要当的警察。萌兔朱迪,哪怕自己的想法疯狂到让所有人都觉得是个难以置信的笑话,

想起我的一位高中校友,成绩优异却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因抛弃报送北上广名校而选择离家较近的985学校。毕业后在家乡小镇里安于一份稳定的工作并结婚,在二十几岁的年纪里过上岁月静好的日子。有很多人都问她,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奋斗呢?她倒是笑着回答,她从小就愿意做一个拥有平凡幸福的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也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样子。

现在社会媒体大多传达给我们这种信息,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很多人一生都在为名权利奔波,忙忙碌碌,这世界推着我们往前走,有名有权有利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成功人生。殊不知成功的标准都是我们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我们以为可以通向伊甸园的圈子,却是个陷阱。往往我们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可是每个人生活不一定都是一个模子,成功的人生没有所谓的标准。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探索自己的灵魂,听从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最想要最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安逸?冒险?每天浇浇花草,出门悠闲逛街散步?每天工作14个小时,整天满着满世界飞?而我们自己选择过的生活才是自己的人生。

正如电影里萌兔朱迪向往着乌托邦动物城,不过是因为在那里她可以真正去探寻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世界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朱迪

电影《疯狂动物城》讲述了一个疯狂而又励志的故事:在哪里城市已经现代化,没有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追逐与杀戮。但,这并非一个十全十美的世界,在充满文明与秩序的同时,也存在欺凌,歧视与不公正。还好,在哪里还有敢挑战不公的勇气。

小人物也有大梦想,而兔子朱迪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警察。尽管她的朋友、老师,甚至是她的父母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她始终保持乐观,坚持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打败了体型庞大的'对手,在选拔中拔得头筹,跻身到全是大块头的警局,成为了动物城第一位兔子警官。而领导却看不起她,他给每个人都安排了案子,却只给朱迪安排交通协管工作。朱迪在破旧的出租屋里佯装开心的与父母通完话后,在关掉灯的一刻委屈的哭出来。但她依然竭尽所能,将交通工作尽力做到最好。

她说:“我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她决心在期限内侦破一桩神秘的案件。在寻找真相的道路上,她与以坑蒙拐的尼克互相帮助。而因为她的一点判断失误,而她却不知道,导致动物城人心惶惶,也导致与尼克的误会。她从警局辞职,回到兔子镇,发现了午夜嚎叫并非是食肉动物导致的,而是因为一种花。她连忙回到动物城,寻找尼克,承认自己的错误,取得尼克的原谅。他们发现了这个案件背后的巨大阴谋,真正的幕后主使居然是娇弱的羊副市长。他们勇于挑战一切,最终成功破案,让动物城恢复了以往的生机,而朱迪和尼克也在查案中建立了深刻的友谊。

这个故事是多么励志啊!尽管她只是一只矮小的兔子,傲慢的牛局长看不起她,只让她管交通。但她不放弃,她相信未来会更好,这只是她梦想道路上的一个小障碍,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挡她追逐梦想的步伐。所以我们不要在认为梦想是不实际的了,要勇于尝试,世界充满了可能。我们要和朱迪一样用智慧克服困难,敢于拼搏,坚持自我。成功和失败是相对的,成功固然可贺,但失败也是难免的。但是失败也不用悲伤,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尽自己所能,就可以问心无愧。但失败后要寻找失败的原因,心平静和地分析自己的过错。千万不要放弃,不要气馁。只要坚持不懈,就离成功不远了,让我们努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草虽弱小,但也顽强。我断跌倒,也要再重新爬起来。

当《疯狂动物城》的故事讲完时,响起了主题曲《tryeverything》,我听着这首歌,慢慢的回味电影,咀嚼它其中含有的道理。

当你看到一个弱小的人想要搬起一块千斤的石头时,你会想到什么?

“真是不自量力。”

而朱迪,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作为一个弱小的食草性动物—兔子,本应该和她的父母与兄弟姊妹们在家安稳的度过一生,可朱迪却不这么想,她不想一辈子当个农民,想要出去看看世界的风采。去当一名光荣的警察。

朱迪的父母曾经劝诫过她,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不想要受到伤害就不要去尝试那些未知的路。

但朱迪没有放弃,就好像她小时候和狐狸争抢门票一样,她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放弃。

梦想本就是用来实现的。有梦想,然后去努力靠近她,看见未来那个发光的自己缓缓向自己招手。其实失败也无所谓,至少我们曾经为此奔波迷茫和努力奋斗过;至少在垂垂暮老的时候能够笑着哭。

我相信自己能成功,即使会有挫折,即使成功来的很晚。

我们中华民族的“孝”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孝发扬和传承下去,让孝在我们心中,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篇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我们中华民族的“孝”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孝发扬和传承下去,让孝在我们心中,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篇二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有人说孝是盲目的,封闭了无数孩子的思想,以致成为父母的傀儡,不利于社会进步,应该摒弃;也有人说孝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美德,是中国人代表思想精神之一,是世界都应广为传扬学习的。二者观点不分伯仲,而我认为,对于青年来说,孝可能不能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努力去诠释它,让他变得更具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 对于前者观点,古时候就有定论了——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准确形象的专业名词——愚孝,这种孝是愚蠢的是盲目的。到现代也有更广泛的例子,电视剧中婆媳关系僵硬儿子夹在中间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有愚孝成分影响的。 在初中政治课本上有明确的定义,孝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一种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我认为,温家宝和主席就是“孝母有道”的标杆人物。 每天都会准时给母亲打个电话,给予关心和问候,无一天例外,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无论一天有多少会议,要奔波到哪里,他都几年如一日的打给母亲。这种行为虽听起来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例子就更为普遍了,就最近一张他携全家散步的照片已红遍了大江南北,有人说他是在炒作造新闻,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一个国家主席百忙之中造这种新闻真的没必要,我觉得是在以身作则弘扬良好家风,传递孝。这种行为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 现如今,孝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鉴定人才的标准。“孝顺”被列为各大名校的招生首要准则,包括清华北大;而后各工作单位也纷纷效仿,员工守则中多了“孝顺”一条。种种迹象表明,孝已成为主流,并将会被永远传承下去,它将会成为永不会过时的人生信条。 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篇三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有人说孝是盲目的,封闭了无数孩子的思想,以致成为父母的傀儡,不利于社会进步,应该摒弃;也有人说孝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美德,是中国人代表思想精神之一,是世界都应广为传扬学习的。二者观点不分伯仲,而我认为,对于青年来说,孝可能不能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努力去诠释它,让他变得更具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 对于前者观点,古时候就有定论了——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准确形象的专业名词——愚孝,这种孝是愚蠢的是盲目的。到现代也有更广泛的例子,电视剧中婆媳关系僵硬儿子夹在中间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有愚孝成分影响的。 在初中政治课本上有明确的定义,孝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一种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我认为,温家宝和主席就是“孝母有道”的标杆人物。 每天都会准时给母亲打个电话,给予关心和问候,无一天例外,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无论一天有多少会议,要奔波到哪里,他都几年如一日的打给母亲。这种行为虽听起来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例子就更为普遍了,就最近一张他携全家散步的照片已红遍了大江南北,有人说他是在炒作造新闻,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一个国家主席百忙之中造这种新闻真的没必要,我觉得是在以身作则弘扬良好家风,传递孝。这种行为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 现如今,孝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鉴定人才的标准。“孝顺”被列为各大名校的招生首要准则,包括清华北大;而后各工作单位也纷纷效仿,员工守则中多了“孝顺”一条。种种迹象表明,孝已成为主流,并将会被永远传承下去,它将会成为永不会过时的人生信条。 看了关于谈孝的议论文800字还看: 1. 关于孝的高中作文4篇 2. 关于孝的议论文作文4篇 3. 关于孝顺父母的作文800字4篇 4. 关于孝顺的话题作文800字4篇 5. 以孝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异地尽孝为主题的论文

孝,简简单单,随手就可以写出。但是孝为何这样写,不知我们是否有真真正正的去体会它。这个“孝”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它的上面是一个“老”字,而下面是一个“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做「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象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意思就是当子女的要时刻想着孝顺老人,时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当父母年迈的时候,一切都要靠着我们,我们就是他们将来的依靠。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我国历史中就有许多为人所传诵的的孝子。“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厉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的闵子骞单衣顺母;“葬父贷孔无,仙姬陌上逢;织线尝债主,孝感动苍穹”的董永卖身葬父;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的王裒闻雷泣墓.......孝是一种纯粹的,朴实的感恩之爱。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颖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问他是什么原因,颖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食物,请允许我将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一个小官在美食面前都没有忘记老母亲。这种感恩的爱,在“施恩”与“感恩”的因果过程中体现的那么真挚、那么无私、那么感动。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呢!孝还是在不严重损害自己身心健康前提下的一种自我的牺牲。晋朝有一位有名的孝子——吴猛。他家境贫寒,只有一间可以勉强遮风挡雨的茅屋,一到夏天,家中热的夜不能眠,再加上蚊子的叮咬,更是难以入睡。看到父母晚上不能好好睡觉,吴猛每晚都拿扇子为父母驱蚊,然后脱光衣服,坐在父母床头,蚊子便都来叮咬他了。一天夜里,父亲起床上厕所,发现吴猛坐在床头,而后,当他看到吴猛身上一个个又红又肿的包,终于明白了。这件事被当地太守知道了,他送了一顶蚊帐给吴猛,这是吴猛用的孝心换来的。这种牺牲自己来表达对父母的爱的行为看似十分渺小,却突然觉得它像巨人一般,需要我们去仰视,令人为之动容!孝更是一种用宽容的心来面对父母的深情。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这颗宽容的心,不仅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印证了孔子所说的“无违”的实质含义,即以礼来侍奉父母,因为孝,他名垂千古!孝心,是夜空高挂的一轮金黄圆月,皎洁无暇,温娴明朗,普照大地;孝心,是顺势蜿蜒的一条透彻小溪,清可见底,不染污浊,流入山谷;孝心,是一望无际的绿茫茫的草原,满目翠绿,映入眼帘,点缀缤纷世界;孝心,是夏日午后和风中沐浴的风铃,叮当轻拂,拨心中的弦,引起共鸣。“笑声惹情也生情,有孝方知家中暖,无孝怎知人间情。”正是那聚首的欢笑,离别的忧伤,让我们倍加珍惜亲情的可贵。让我们怀着那颗赤诚的心,走啊走……我们的足迹会成为一条永恒的路。而在这条路上,交融了一种亘古不变的最美丽的爱,它,叫做“孝”。

何谓“孝”?曾子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有个典故,名字叫”王祥卧鱼”,就是说的一个“孝”字。山东南部有一临沂城,城北有一河名曰孝母河。此河中心有一处三九寒天不结冰,而且冰水界线划出了一个人形。据传说这就是王祥卧鱼处。相传西晋时期,临沂城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血气方刚少年,姓王名祥。这年冬天,他妈妈生病了,十分想吃鱼,可是时值数九寒冬,到处冰天雪地,哪里有卖鱼的啊 王祥十分着急,毫无办法。一天他突然想起:天这么冷,鱼肯定也怕冷,也想向暖处去,我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开河的冰冻,鱼就向我这里游来,我也不就捉着鱼了吗 于是他就飞奔河边,脱下衣服,扒在寒冷的冰上,冰被融化了,鱼也捉着了,妈妈吃了鱼,病也就好了。这就是著名的王祥卧鱼的传说。这位西晋少年的故事十分感人。王祥成为中国历代孝子的典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就是完全为父母着想,甚至不惜以生命去回报父母。当然最早倡导孝的人并非是孔子。在孔子以前,孝的观念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则是系统阐发孝道的第一位思想家。他首次将孝纳入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角度加以考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遵守孝悌之道,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了。并且认为孝是仁之本。一个人不能做到孝,就绝对不是一位仁人。孔子用这一思想教育学生,故而他的学生中也有以孝著称的,如闵子骞就是其中一位。闵子骞,山东人,相传他幼时与父一同驾车,穿着后母刚做好的棉衣,仍然冻得哆嗦,父亲认为他是有意不好好驾车,大怒,举鞭就抽,结果棉衣被抽破了,露出了芦花,而不是棉花。父亲明白了,决心休掉这位虐待儿子的妻子。但闵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哀求父亲不要休掉其继母。他说如果休掉继母,弟弟也会落到这样下场。父亲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他的恳求。闵子骞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位仁德高尚的人,是一位孔子孝道思想的具体实践者。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他说:像狗和马人人都能喂养,对父母只赡养而不敬就像对待犬马一样了。所以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但是,孔子的孝既有古典人道主义的因素,也有愚孝的成分,而这种愚孝的成分,经过后世儒家学者的发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群众的工具。自晋代起,不少封建统治者还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像孔子孝的思想本身具有先进性和滞后性一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家庭团结和睦,起到了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父慈子孝的良好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他强调子绝对孝敬父母,甚至要求子女守三年之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为束缚子女的精神枷锁,极不利于个性的伸展,以致为后儒发展为”吃人的礼教”。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孝的意义。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甚至进一步扩大为对整个民族尽孝。因此我们说,现代意义上的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孝维持了长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至诚感谢,更是无怨无悔的回馈报恩。为自己所爱是小孝,为家族亲人为中孝,为国家民族是大孝。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父母的孝顺,应该从亲人做起,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扩充至整个社会和国家。

  • 索引序列
  • 孝文化为主题的论文
  • 孝廉文化为主题的论文
  • 孝为主题的论文
  • 国学以孝为主题的论文
  • 异地尽孝为主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