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数学课堂实效性研究论文

数学课堂实效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数学课堂实效性研究论文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三、研究成果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一)理论成果: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2.实验成果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2.练习的多样化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 ) 6.5×0.03( )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 l.21×26=( ) 0.121×2.6=( ) 12.1×2.6=(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四.问题与思考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数学课堂教学实效论文题目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新颖的数学论文题目有:

1、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

3、组合数学与中学数学。

4、构造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5、高中新教材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6、组合数学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7、浅谈中学数学教育。

8、浅谈中学不等式的几何证明方法。

9、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0、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1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12、情境认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3、高中数学应用题的编制和一些解题方法。

14、浅谈反证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15、探索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6、几个带参数的二阶边界值问题的正解的存在性研究。

17、关于丢番图方程1+x+y=z的一类特殊情况的研究。

18、变限积分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19、有限集上函数的迭代及其应用。

20、小学课堂环境改着的行动研究。

21、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

23、小学五年级儿童数学学习策略干预对改善其执行功能的研究。

24、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5、促进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数学策略研究。

2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2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3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论文 源于教学,成于思考 ,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对教育的感悟。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很重要,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问题探析

2.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题学习

3. 乘船中的数学问题

4. 忽似一夜春风来----浅议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5. 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6. 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7. 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

8.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9. 让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

10. 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11.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12. 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13. 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14. 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5. 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16.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17. 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18. 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19. 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20.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21. 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22. 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3. 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24. 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25. 新课程初中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6. “问题解决”与创造精神的培养

27. 做个学习数学的有心人

28. 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

29. 对数学探索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30.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1. 新形势、新气象、新变化

2. 浅谈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3.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充满思考

4. 改变试卷讲评方式,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5. 构建信息能力培养的平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6.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7. 数学教学中的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浅显研究

8. 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9. 读书无颖者顺教有疑,有疑者顺教无颖

10. 心与心的交流、共创人文和谐

11. 展示过程学习,促进数学能力发展

1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北师大教材的几点借鉴和反思

1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14. 借新课程理念,探中下生转化之路

15. 论新课标下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思考

16. 谈数学教学中的四个“适”

17. 是否一定要“探究”

18. 数学建模——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19. 新课标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多思考

21.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与思考

22. 谈合作学习中的误区和对策

23.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

24.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25. 点击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26. 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27.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之初探

28.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反思

29.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0.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新课标教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艺术

2. 动与静 大成 徐孝萍

3. 试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成因及对策

4.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浅谈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5. 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6. 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感受

7. 为数学和谐之美,教师应有所作为

8.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和干预策略

9. 《初三复习课例题设计之一》

10. 《新课标下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

11.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12. 《优化数学预习作业,促进师生和谐对话》

13. 有感于听 ≠懂;懂 ≠会;会 ≠通

14.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积教学中的应用》

15. 新《标准》下数学课堂上的教师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6. 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应用意识

17. 创设现实生活版的数学教学

18. 注重体验教学——让数学走向生活

19. 多元化的评价给学生插上了自信的翅膀

20. 对初一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分析

21. 新课程下更应重视数学阅读

22. 谈学生的数学思维综合品质培养

23. 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24.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5.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的渗透

26. “问题解决”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7. 浅谈如何维持数学课的教学秩序

28. 小班化教学有效自主学习指导策略

29. 课改区中考学生复习之秘诀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各阶段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题目

1、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作为函数的含参积分的分析性质研究

3、周期函数初等复合的周期性研究

4、“高等代数”知识在几何中的应用

5、矩阵初等变换的应用

6、“高等代数”中的思想 方法

7、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8、任N个自然数的N级排列的逆序数

9、“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值,根概念及性质的推广

10、线性变换“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对角化”方法

11、数域概念的等价说法及其应用

12、中职数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13、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

14、论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与基本方法

15、论电脑、人脑与数学

16、论数学中的收敛与发散

17、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18、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关系

19、论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教学

20、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1、数学教与学的心理探究

22、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23、论数学家与数学

24、对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5、复数在中学数学中应用

26、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7、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28、代数学基本定理的几种证明

29、复变函数的洛必达法则

30、复函数与实函数的级数理论综述

31、微积分学与哲学

32、实数完备性理论综述

33、微积分学中辅助函数的构造

34、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推广

35、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36、教师对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影响

37、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38、数学解题中的 逆向思维 的应用

39、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40、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41、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42、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4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4、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45、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6、运用化归思想,探索解题途径

47、谈谈构造法解题

4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9、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等价与非等价转化

50、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解题

51、向量在几何证题中的运用

52、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53、数学 教育 中的问题解决及其教学途径

54、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55、“联想”在数学中的作用研究

56、利用习题变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7、中学数学学习中“学习困难生”研究

58、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59、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60、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61、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62、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革新研究

63、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64、数学开放题拟以及教学

65、数学课堂 文化 建设研究

66、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及典型课例分析

67、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的尝试教学研究

68、数学课堂教学安全采集与研究

69、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70、常微分方程与初等数学

71、由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及和向量代数在中学中的应用

72、浅谈划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73、初等函数的极值

74、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75、数学竟赛中的不等式问题

76、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7、常微分方程各种解的定义,关系及判定方法

7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9、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及应用

80、充分挖掘例题的数学价值和 智力开发 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1、数字 故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16、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17、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

1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19、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

20、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2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2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4、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25、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26、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

27、对构建简洁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28、刍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二指技能”现象

29、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30、宁缺毋滥--也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31、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3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3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34、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35、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36、走近学生,恰当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37、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8、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

39、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40、能说会道,为严谨课堂添彩

4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43、新课标下提高日常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

44、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46、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47、运用结构观点分析教学小学应用题

48、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49、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50、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51、浅谈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52、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5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54、新课改下小学复式教学有感

55、让“对话”在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

56、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4、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5、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开发实施研究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7、从两种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9、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11、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方法的研究

1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研究

13、初中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个案研究

14、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

15、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状研究

1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17、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

18、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

19、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20、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研究

22、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研究

2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4、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25、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习题比较研究

26、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

27、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2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9、初中数学教师数学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3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31、“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2、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评价

3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研究

34、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5、初中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利用研究

36、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37、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38、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

39、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对比研究

40、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

41、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2、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43、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

4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45、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46、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47、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48、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49、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 能力

50、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5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52、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53、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54、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55、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56、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57、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58、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59、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60、新课程初中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1各阶段数学教学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2021优秀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5篇

★ 2021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 2021交通运输方向的论文题目及选题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2)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

在内容要求方面:1.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被动苦练变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2.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3.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烦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4.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5.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简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阐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其次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形成开放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和优化作业方案。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包括教室、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校内外的学习场所)为空间的、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交往,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向预定的培养目标前进。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就成为必然。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理论分析主要有描述式定义和流程式界定两种。前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后者是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和产出等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国内往往是从教学的投入与学生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或者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课堂教学本身,特别是大学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多面向的职业活动,所以很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我国知名学者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他进一步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尽管目前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存在这样的基本共识: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的教与学、有效率的教与学、有效益的教与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与综合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概而言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核心和实质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进步、成长与发展,要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 显然,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但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总体有效而言,非针对个体学生,体现了教学的效率与公平。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尽量减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宜;其次,要创造一种交流开放式的课堂氛围,积极同学生展开教学互动;再次,需要教师有不断的反思探索,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缺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目前在大学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消极应对教学改革,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关心,反映的是对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认识欠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的决定因素是科研,而上课是相对次要的工作,反映出教学质量的潜在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期望教师对教学有激情、投入精力? 2.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不足 目前对大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尺在于学术,所以不少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去上课。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大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并没有重视有关大学有效教学的学习和探讨,对教学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准备,致使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还需要具备有效教学的技能,否则不可能在行动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3.缺少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仍是当下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教师只注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机械的教育方式进行灌输,这样就往往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4.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目标,拘泥于教材现有知识内容的系统讲授,强调其绝对作用,这样就往往使得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更有甚者,教师在讲课中照本宣科,忽视本学科的最新科学进展,最终的结果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陈旧僵化、形式的枯燥无味,进而导致教学无效。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 教学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活动。大学教师的首先工作就是教学,是有严格水平要求的,并非人人都可以授课的。故而可以考虑建立起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就和科研上的成就等同视之,从而避免在对教师评价时总是强调科研,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学校在教学上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在项目管理形式上可以参考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形式。 2.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新的课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以外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新与开发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发现探索性,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挑战性和参与性。

课堂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思考,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从理论上来讲,有效性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亦可称之为是一种教学思想。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性教学”。总体来说有效性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二是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者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三是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的实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即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的书,并教他们一些改善大脑记忆力的锻炼方法。

3.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例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有可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的。要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了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广、时代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包括文学、体育、娱乐、科技、历史等多方面的主题。它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学生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注重灌输英语知识而忽略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就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5.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by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6.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节课上完,总有成功之笔和失败之处。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的、好的做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而对于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这些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取舍,使之成为日后教学的指导和借鉴。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

在内容要求方面:1.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被动苦练变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2.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3.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烦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4.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5.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 索引序列
  • 数学课堂实效性研究论文
  • 数学课堂教学实效论文题目
  •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 课堂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