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眼眶包虫病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护理学报2009.16(8)蔡国华 张婷青少年近视与右利手关系的临床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李霞 高晓唯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闫希冬 王瑞夫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分析临床眼科杂志2009.17(2)周昕 肖云 李文静两种药物治疗外伤致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刘李平 宋徵YAG激光在不同类型后发性白内障中的应用国际眼科杂志2009.9(12)刘李平多功能医用卸针头器在职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陈洁高能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男性肛周巨大尖锐湿疣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9.15(2)李红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兔肾组织ATP酶、SDH的影响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8)谢玉慧、张元洲一起23例急性氨气中毒的临床分析中国急诊医学2009.29(4)华高松 王锐 李奎肾移植术后肾小管酸中毒致移植肾钙质沉淀症一例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9.30(8)赵亚平 韩国林超声监测移植肾术后妊娠3例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3)庄国梅 夏菊梅高效液相色谙法测定消咳喘糖浆中芦丁的含量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8)彭燕 王本富 胡辉康必得多酶清洗剂在供应室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韩燕玲PM-7000监护仪故障维修3例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郭涛、卢娟
网上找些眼科类的论文参考参考呗,,(眼科学)这样子的书~~
眼科护理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特性的工作,在护理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任一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给眼科护理带来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眼科护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心理变化、行为变化的基本方法,护士只有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并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眼科作为一个小科室,在许多护理同仁的眼中,是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不起眼和不被重视的地方。1疾病只限于眼睛,患者95%以上可以自理;2病情很轻,不会危及生命;3工作量不大,用药简单,即使打针发药发生差错,也不会造成伤残或生命危险;4一般护理部都会将需要照顾的护士或能力相对较弱的护士配备给眼科。
1 护理人员观察力的要素
1.1高度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精神,是发自内心对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负责,是责任的延伸和升华。所以护理人员只有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有深入细微的工作作风,才能洞察到病情变化。
1.2扎实的理论基础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护理基础和专业知识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病情的等值,迅速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疼痛甚至抢救生命。
1.3丰富的临床经验 把护理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不仅会用视、听、触、哭等感觉得到病人病情的主观症状,而且要善于从病人的面部表情、眼神、体态以及言语行为的变化洞察病人的内心活动和躯体情况。
2 护理人员观察力的重要性
在大内科工作近20年调至眼科,刚开始也错误的认为眼科工作与大内、大外科相比要简单许多,但护理许多眼病并发其他科疾病的患者后,认为眼科病人潜在的危险非常多,需要护士不仅具备高超的静脉穿刺技术,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重症患者不会在自己岗位发生生命危险。我科于2007年至2009年3年时间,共转出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共74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9例,汉族42名, *** 尔族28名, *** 2名,蒙古族2名。内科病历45例,年龄在21-84岁,平均年龄55岁。外科病历29例,年龄在8-86岁,平均年龄39岁。内科疾病中以糖尿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多见。
外科疾病以颅脑损伤多见,现将典型病历介绍如下:
病例1:患者男性,25岁,维族,以“左眼巩膜裂伤”收入我科,因酒后骑摩托车摔倒后导致左眼外伤,在当地医院做初步处理,行头颅CT无异常后送至我院急救中心,在我院再次行头颅CT仍未发现异常,平车推入我科,患者酒醉未醒,烦躁,颜面部及左眼外伤,行清创缝合,遵医嘱给予醒酒对症处理。次日,观察患者未见明显好转,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告知护士长,并通知主管医生,行头颅CT检查,结果回报:蛛网膜下腔出血,转至神经外科专科诊治。 病例2:患者女性,51岁,汉族,以“右眼急性视 *** 炎”收入我科,在询问病史时,患者主诉右眼视物不清,并伴有背部、腹部疼痛、腰部麻木,曾到乌市医科大就诊检查,未发现异常,未做治疗。次日晨12时,发现患者步态不稳,行走时需扶墙栏,有跌倒的危险,感到很意外,立即上前搀扶患者入病室,协助其上床休息,仔细询问,患者主诉:胸部以下麻木,感觉迟钝,右下肢较左下肢无力,感到患者可能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立即将心中疑问汇报给护士长,并通知值班医生,请专科医生会诊及检查,查体:胸四平面以下痛温触觉减退,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张力减退,双下肢膝反射+++,双侧踝反射++,右侧Babinski+,左侧chardark征+-,考虑:多发性硬化病,建议立即转上级医院诊治。
在74例转出患者中,内科患者年龄偏大,外科患者青壮年居多,且多为酒醉驾车撞车或摔伤致颅脑损伤,病情较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3 讨论
3.1观察病情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先决条件,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瞳孔意识的变化,精神状态的紊乱,排泄物的异常等,都能提示危重病人的状况。因此,通过护士对患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患者是否处于危机状态。并依靠仪器的帮助来提高观察的效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呼叫医生,并详细询问病史,监测生命体征,使患者得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尽早痊愈。
3.2敏锐的观察力是现代护理人员不可缺少的专业素质之一,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感是敏锐观察力的基础,只有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病情观察,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具备较强的观察力,使护理人员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达到病情治愈甚至抢救病人生命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孙慧玉.浅谈护士观察力的重要性及其构成要素.护理研究杂志, 2010,51.
[2]陈静,闽南华.临床带教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75-476.
[3]陈维英.病情的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护理.基础护理学,1995,103:196
【关键词】 眼科门诊 安全护理
门诊是医院的视窗,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是接待患者完成一般医疗工作和急救处理的第一线,护士是直接参与完成这些措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竞争机制在各行各业的竞相出现,管理科学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做好眼科门诊护理工作,规范服务意识,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确保以优质、安全、快捷、有效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1 眼科门诊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门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给医院信誉造成负面的影响。
1.1 管理因素 所谓安全管理是指为保障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1]。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或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技术因素 因为多种原因影响,目前护理人员队伍存在数量不足,流动性大,护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而眼科门诊专科性太强,专科操作较多,各种仪器的检查的也多,既要求护士掌握常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又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各种检查仪器的使用,才能给病人满意的指导和解释,否则,医患、医护之间会出现不协调的误会或者纠纷。根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0%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导致的[3]。
1.2.2 工作责任心 护士在医疗活动中,担负著患者的保护者、依赖者、倾听者等角色。而在家庭中又扮演者女儿,儿媳,妻子,母亲等角色。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护士就超负荷工作。长此以往,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由此可引起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带来不安全的后果或不安全的因素,这些也是构成医院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4]。
1.2.3 患者因素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病人的权利意识,保健意识,消费意识增强,对门诊的服务要求高,如果服务不到位,容易产生矛盾[5]。由于眼科患者的特殊性,如患者视力较差,不熟悉环境导致患者跌倒:保管不严造成病人物资被盗等。
2 加强眼科门诊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措施
2.1 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变成自觉维护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6]。
2.2 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 工程中做到以礼待人,耐心地疏导,做好解释工作,合理地安排好专家、专科、简易门诊,验光等病人的就诊次序,恰到好处地请患者按序就医。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急缓酌情安排患者就诊。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新生儿、外伤及角膜异物、青光眼患者发作期都安排优先就诊。对患者急性结膜炎红眼病和淋菌性结膜炎的做好隔离和病情报告,以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
2.3 重视专业理论和专科操作的培训 加强护士规范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学习,还要着重护士礼仪,文明用语,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特别是要掌握突发急救技能培训等。在护理工作中,只有不断的更新质量理念,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杂出版社,1995,238~245.
[2]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43:191~192.
[3]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5.
[4] 孙立平.军队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86.
[5] 潘少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35~136.
[6] 陈晓梅,胥清容,杜沂岚.西南国防医药,2008.908~909.
眼科毕业论文写点创新的题目就行,开始也不懂,还是学长给的雅文网,写的《眼科老年患者手术前心理护理的临床分析》,十分效率,很快就OK了中医院眼科发展的困境与机遇中山眼科中心国际眼科会议筹备简况山东省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眼科现状调查创建眼科专科特色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海派中医眼科流派初探眼科住院医师的神经介入放射学培训我国综合医院眼科人力资源调查分析鼻源性疾病眼科误诊分析我国眼科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山西省县区居民眼科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眼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 优先出版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减少外源性感染预防眼科术后感染美国眼科住院医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如何改善眼科患者的遵医行为眼科开展优质护理的重要性和效果分析强化综合医院眼科专科管理浅谈眼科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眼科古籍《审视瑶函》图像探析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必要性调查报告【摘要】目的 调查不同人群对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必要性的看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人群共3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目前眼视光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未完全规范。结论 眼视光学在维护视觉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视光从业人员应进行专业规范化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依法从业势在必行。【关键词】眼视光从业人员 资格认证 必要性人类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于视觉,眼睛收集到的信息占80%,然而,我们的视觉健康正在受到极大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5000万,低视力是盲人的3倍,为1.35亿~1.4亿,其中75%即约1亿多患者可通过手术及屈光矫正得以恢复或提高视力。我国盲人有500万,低视力有750万,在我国,老年低视力和儿童低视力二种人群不应忽视。我国100.000个儿童中有87个为视力残疾,而在60—69岁的老年人中100.000个人有400人为视力残疾,70—79岁为800人,80—89岁为1.200人,而90岁或以上视力残疾可高达1.300人,我国老年人视力残疾已是我们必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我国每年出现新盲人45万,低视力135万。鉴于此1999年WHO提出“视觉2020,全球行动消灭可避免盲,享有看见的权利”的活动,我国是成员国之一。五种可避免盲分别为白内障、沙眼、河盲(只存在于某些非洲及少数拉美国家)儿童盲及低视力与屈光不正。按生活视力<0.5~0.1为标准,低视力的患病率为11.57%,从病因上看屈光不正占其中的45.16%,白内障占24.19%[1],屈光不正主要依靠于屈光矫正康复或提高视力,白内障患者术后很多也需要验光和屈光矫正来弥补手术未能解决的问题。可见眼视光学在低视力的康复和眼保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眼视光学在美国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医疗保健学科,眼视光从业人员有光学师,视光医师和眼科医师,光学师以眼测量和制作为主,无需医疗背景,视光医师、眼科工程师需经过8年的医科或视光专业教育,分别获得MD(医学博士)或OD(视光学博士),两者均需获得工程师资格和执照,视光工程师侧重眼保健工作,类似眼内科,眼科医师主要以手术为主,类似眼外科,在欧州,也大致如此[2]。我国是近视大国,近视占总人数的30%,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在30—70%,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传统的眼镜行业成为一个垄断,市场混乱,影响国民视觉健康。眼视光行业是否应持证上岗、依法从业成了热点,焦点问题。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5年开始,率先在眼视光专业大力推行“双证培养”模式,特色、服务培训了初、中、高级验光员、磨镜工10批,在校的眼视光专业学生双证率达99%,使大批学生在实习时就持证顶岗、带薪实习,由于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毕业生供不应求,分布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实现100%就业,营造出了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两件证书”制度并建的氛围。同时,用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有力的手段,规范视光行业为培训质量提高了职业培训的影响力。目前,我们有深圳博士、天明、750、大全等多家视光行业多年与我们合作成为我们的实习基地,并招聘眼视光专业的毕业生,这与我们的“双证培养”是分不开的,眼视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已成为就业的真正“通行证”。云南省有眼视光相关企业200余家,我们从各视光中心、眼科、眼镜店,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眼视光行业相关人员对眼视光执业资格认证的必要性及专业培训的需求:从眼视光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硕士及以上学历1.7%,本科17%,专科80%,高中及同等学历1.3%;36.7%认为现在的眼视光职业培训及认证较规范,56.6%认为一般,6.7%认为不规范;60%认为对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非常有必要,36.7%认为有必要,3.3%认为可培训也可不培训;50%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眼视光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45%认为重要,5%认为一般;65%认为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更好的为诊疗对象服务有很大帮助,33.3%认为有帮助,1.7%认为可能有;53.3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40%认为重要,6.7%认为一般;3.3%对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的发展趋势非常有信心,60%有信心,36.7%持怀疑态度。云南省目前有两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眼视光专业,有专科、本科二个层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眼视光专业学生对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的认识:15%的学生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规范,35%认为一般,50%认为不规范;60%认为对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非常有必要,40%认为有必要;55%认为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35%认为重要,10%认为一般;70%认为眼视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对更好的为诊疗对象服务有很大帮助,30%认为有帮助;65%表示一定会选择规范的职业培训及认证,35%表示应该会。同时,我们还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进行了调查。综上所述,眼视光学维护视觉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眼视光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未完全规范,视光从业人员应进行专业规范化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依法从业势在必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我国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种证书并建的制度。这是关系到我国劳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2003年3月,劳动保障部颁布了6号部令,要求对技术复杂、量大面广、涉及人身安全、重大财产安全及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职业,求职者未经培训、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不得就业[3]。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的认证制度是引导和规范职业培训的主要手段,要把培训引导到促进就业的方向上来。职业资格认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主要依据,以第三方认证原则为基础。它的建立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实行的是靠政府权威力推行的管理模式,是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眼视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全面提高眼视光行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视光行业就业上岗是有一定的职业能力水平。可以说职业资格证书就是眼视光行业就业的“通行证”。参考文献[1] 孙葆忱.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王光霁.视光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 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与考评人员培训教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2009.\
楼主你好。咱们是同行啊,我都是从医学好网上面拿到的,这个地方是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我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内容还很全,你要是喜欢你可以给其它人介绍下的。百度试试吧。
网上找些眼科类的论文参考参考呗,,(眼科学)这样子的书~~
去百度文库找吧
你好,以下是医学论文综述的写作方法: 1 医学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医学综述是查阅了医学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医学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 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 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 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 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 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如今,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作者在文章主体之外提供图文摘要 (graphical abstract),高影响力期刊尤其如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学者俞书宏曾表示“What I look for first in a publication is its graphical abstract”,道出了图文摘要的优先地位。许多数据库的在线检索结果会一并显示图文摘要,图文并用的形式不仅更为瞩目,也有助于说理,从而使论文被更多研究兴趣相关的人看到。此外,爱思唯尔在其作者指南中指出,研究发现读者对自带图文摘要的论文理解起来更快、记忆点更深。与纯文字摘要相比,图文摘要为文章带来了3倍的阅读量、2倍的引用量,图片本身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提及的次数更是普通摘要的8倍之多。什么是图文摘要?图文摘要将研究机理及创新点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并配以可视化图片,使研究内核一目了然。它最初由Annals of Surgery的创意总监 Andrew Ibrahim博士引入学术出版界并推广开来。绘制图文摘要没有统一的标准,Ibrahim博士认为好的图文摘要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概述研究问题——可参考论文标题或关键图表的标题;研究结果概要——多数论文都有三个以上的研究发现,图文摘要则要求作者精简出最主要的1~3项;被引用信息——通常包括第一作者的姓氏、目标期刊名、发表年份;简述研究发现间的联系——术语需要和文中保持一致;为研究发现配图——图片可以是简洁的、单一色块的图标,能达到可视化的目的即可;带单位的研究数据——提供能支持研究发现的数字信息;制作者信息——制作者通常是研究者本人、期刊、第三方机构。需要注意未经期刊或第三方机构同意即使用其商标,有侵权风险。由Andrew Ibrahim博士提出的图文摘要构成元素图解这份初代图文摘要标准倡导作者凸显研究发现的价值,不过图文摘要发展至今已有许多变体。一些期刊认为将研究方法写进图文摘要也属必要,还有期刊表示无需列出多项研究发现,仅筛选出最关键的一条即可。研究者还应以目标期刊的要求为准去绘制。制作图文的五个步骤《美国肾脏学会临床期刊》(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CJASN) 于2017年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份图文摘要入门指南,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更为细致的作图步骤与评判标准。第一步:备好论文第二步:通读全文,找出研究中的以下要素实验设计,比如是否采用了回顾性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细节,比如纳入标准或排除标准、N值等;干预措施;研究结果,包括主要发现及有价值的次要发现。第三步:着手制图选一个顺手的软件,如PowerPoint或Keynote;分出以下区块:标题、研究方法、结果、结论;决定配色方案,可借助颜色面板功能达成;为关键元素(如队列、干预措施、研究结果等)配图。推荐使用Noun Project或Iconfinder一类的图标素材网站,但要注意版权问题;添加每个部分对应的说明性文字及数据。字体及格式需要相互统一;插入方便他人引用的文献信息。第四步:寻求同行、导师的初稿反馈,作微调第五步:将终稿以目标期刊要求的格式导出由意得辑绘制的图文摘要示例,数据与文字信息均经过处理由意得辑绘制的图文摘要示例,数据与文字信息均经过处理绘制中的“九要、六不要”九要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减少冗余细节;引出最贴合数据的独特结论,忌宽泛;呈现效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阅读”;使用阅读友好的字体与字号;如期刊提供了制图模板,最好套用;保证成稿的分辨率;听取同行的反馈;提供图文摘要制作者的信息。六不要不要使用未经授权的图标或图片;不要使用论文本身包含的任何模型图或图表;不要在图形之外出现其他形式的补充素材或注释。不要试图展示所有研究发现;不要对研究发现作细致解释;不要在非合作情况下,使用期刊的logo。图文摘要由谁来制作许多第三方机构,如润色公司、设计工作室等都提供绘制图文摘要的服务。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专业协助,意得辑乐意效劳。作为一家有着20年经验的发表支持与润色机构,我们深知学术传播远不止于文章见刊。除了图文摘要,意得辑还提供一系列包括期刊封面图设计、简明摘要等提升科研影响力的解决方案。由意得辑绘制的图文摘要示例,数据与文字信息均经过处理
试谈“病从口入”与慢性病 1. 营养及相关慢性病概述 多少年来,“病从口入”的说法已深入人心,人们大多理解为食入不洁的食物而导致传染病。“病从口入”的含义仅仅是这些吗?据资料显示,国人死亡的前三位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前两位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明显关系。很多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常见慢性病大多是从口入的,也就是说,不少慢性病是“食”惹的祸。 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院膳食与健康委员会编著的《膳食与营养:减少慢性病风险的启示》(Diet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reducing chronic disease risk)系统收集了膳食成分和食物模式与主要慢性病的科学研究证据,表明不合理膳食是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与膳食的关系当时已有大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此后,慢性病与膳食的研究证据不断积累,2003年WHO发布了《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表1-1为证据概要(经修改),列出了膳食因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主要慢性病的证据强度。 表1-1 膳食成分与主要慢性病关系的证据概要 注:C↑:确实可增加危险;C↓:确实可降低风险;C-NR:确实没有关系;P↑:很可能增加风险;P↓:很可能降低风险。 营养医师王兴国饮食营养科普讲座营养食疗食补健康饮食减肥保健2 / 5 从表1-1可见,同一种膳食成分可以影响不同的慢性病,同一种慢性病又可受不同膳食成分的影响,表明通过对单一膳食成分的干预可降低多种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同时还应考虑多种食物成分的组合对慢性病的作用。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居民膳食营养模式发生了转变,膳食更倾向于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因此,从慢性病防控的公共卫生策略考虑,一些膳食因素与主要慢性病的相关证据意义重大。 2. 膳食因素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 2.1 能量、脂肪与主要慢性病 表1-1的证据表明,大量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可导致肥胖;脂肪的类型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能量密度指单位重量膳食提供的能量数。高能量密度食物的特点为高脂肪、高糖、高蛋白、低水分含量。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为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体内氧化实际产生能量分别为16.7kJ/g(4kcal/g)、37.7kJ/g(9kcal/g)和16.7kJ/g(4kcal/g),脂肪的能量系数最高,因此脂肪含量对能量密度的影响最大,食物的脂肪含量越高,能量密度也越高。 对于高能量密度食物,膳食脂肪与体重增长和肥胖的关系,实验室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一致,显示高能量密度食物和膳食脂肪摄入越多,体重增长越多,肥胖患病风险越高。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却并不统一,这可能与人群膳食摄入量估计的偏性和同一人群膳食模式的均质性有关。如果保持总能量摄入不变,脂肪供能比高并不会导致肥胖,但是对自由居住的个体来说,高脂膳食往往伴随着更高的能量摄入,因为高脂食物味道可口,容易摄入过多,并且机体对膳食脂肪摄入增加相应增加脂肪氧化作用的能力有限,膳食中的脂肪相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更容易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存储起来。在许多国家,高能量密度食物与低能量密度食物相比,价格更低廉,因此收入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居民越趋于选择价廉的高能量密度食物,肥胖率也越高。 大量证据证实,膳食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一项对11个队列研究的综合分析显示,将饱和脂肪酸供能的5%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冠心病患病和死亡的风险都可明显下降。另外,如果将反式脂肪酸供能的2%分别用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可分别使冠心病患病风险下降17%、21%和24%。证据还显示,膳食脂肪摄入过多可使糖调节受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的研究也显示,摄入脂肪的供能比由20%增至25%~30%时,可增加37%的超重肥胖、10%的糖尿病和31%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 基于摄入过多脂肪可能引起的健康风险,WHO建议膳食中来自脂肪的能量3 / 5 不应超过3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不超过25g或30g,尽量少食用动物油。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分别为35%和28%,城市的脂肪供能比已超过30%的上限。2002年中国居民平均脂肪摄入为76.2g/标准人口(标准人口指18岁从事轻体力劳动的男性,每天能量需要量为2400kcal,即10041.6kJ),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1.6g/标准人口。中国居民食用油的实际摄入量已经超过每日推荐量。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居民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 2.2 水果蔬菜、膳食纤维与主要慢性病 表1-1显示,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能够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水果蔬菜还很可能降低某些癌症的患病风险。 关于水果蔬菜与癌症的证据尚未得到有力的确证。最近发表的对欧洲10个国家大样本量平均随访8.7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水果蔬菜的抗癌作用有限。另外,随访研究显示,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对降低癌症患病风险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其中又以绿叶蔬菜作用突出。大量摄入绿叶蔬菜还可使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下降14%。从不或者很少摄入水果和绿叶蔬菜的人,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血糖浓度成正比,是反映机体糖代谢的重要指标)更高。此外,英国中年女性队列研究显示,随访期间水果和蔬菜摄入量增长越多的女性,体重增长的风险越低。 水果和蔬菜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有益健康的营养成分。研究显示,大量摄取膳食纤维很可能对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例如,每天额外摄入1g水溶性膳食纤维,膳食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下降0.028mmol/L和0.029mmol/L,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没有明显变化。虽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据,但从生理学上考虑,膳食纤维具有增加大便水分与体积,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减少肠道癌的重要作用。为此,WHO建议每日摄入至少5份水果和蔬菜(相当于400g),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0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蔬菜300~500g,最好深色蔬菜能占50%,水果200~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确定膳食纤维适宜摄入量为30.2g/10041.6kJ(2400kcal)。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口日蔬菜的摄入量为276.1g,其中深色蔬菜90.7g;水果的摄入量为45g/标准人口;平均每标准人口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8.7g,仅达到推荐量的61.9%。可见居民水果蔬菜和总膳食纤维的实际摄入量与推荐量还有很大差距。 4 / 5 2.3 盐与高血压 高血压本身是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膳食因素与高血压有关,证据最多的是钠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充分的证据表明,盐的高摄入量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而限制盐摄入量对健康的益处很大。 血压水平与盐摄入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有剂量-反应关系。一个被引用最多的经典例子是对大猩猩分别喂饲盐0.5g/d和10~15g/d的试验,大猩猩的血压随膳食中盐量的增减而相应升降。 有研究显示,对普通膳食组和富含水果蔬菜的低脂食物的食物模式——控制高血压膳食组(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进行30d低钠膳食干预,均可使其收缩压下降,并且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现象、黑人和其他种族、女性和男性都有作用。多项Meta分析显示,通过4周以上限盐饮食(减少食盐摄入量的50%),对高血压患者,减少食盐摄入4.6g/d对应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5.06mmHg(1mmHg=0.133kPa)和2.70mmHg;对血压正常现象,减少食盐摄入4.4g/d对应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03mmHg和0.99mmHg。中国的数据显示,与每日食盐摄入量<6g者相比,每日实验摄入量≥18g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7%。 2002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口食盐摄入量为12g。为预防慢性病,WHO建议食盐<5g/d(<2g/d钠),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居民食盐实际摄入量远远高于推荐量,因此限制食盐摄入是当前高血压及相关慢性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预防慢性病的措施 健康膳食食谱可根据性别;年龄;劳动强度和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按照我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要多样,饥饿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的原则,对食物可进行适当调整或同类互换。对慢性病患者,如高脂血症者,每天烹调用油可降至20g以下,以脱脂牛奶替代全脂牛奶,以禽肉替代畜肉,吃鸡肉时把皮丢弃,有利于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高胆固醇者,可每两天吃一个鸡蛋;高血压患者,应控制盐的摄入量,降低烹调用盐、限制酱油、咸菜、味精和各种腌制食品(如酱菜、咸菜;香肠、火腿等腌制肉食品)的摄入量。美国心脏学会建议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3g,以减少钠的摄入量,这对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均有益处。肥胖者可适当减少畜肉的摄入量,增加海鱼、蔬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研究表明:海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营养失衡导致的各种慢性病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量食用水果和蔬菜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 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如能适当调整,是一种较好的膳食结构。即控制5 / 5 持续上升的膳食脂肪摄入量,特别是烹调用油的消费量;城市及富裕地区农村居民适当增加粮谷类食物的摄入;农村居民在保持现有谷类摄入水平的同时,特别是贫困地区应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与此同时,应保持膳食总能量的平衡,严格控制食盐等高钠食物的摄入。 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应坚持平衡膳食,参加适量运动,预防慢性病的发生,确保自己的身体始终处于健康状态。 -----引自百度文库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解析指纹花纹基因可研究疾病早期识别
解析指纹花纹基因可研究疾病早期识别,关于指纹,有着许多奥秘。我国近日发现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解析指纹花纹基因可研究疾病早期识别。
提到指纹,你会想到什么?是刑侦电影里的取指纹镜头,还是小时候妈妈掰着你的手指头数“斗”和“簸箕”?关于指纹,有着许多奥秘。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指纹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知之甚少。
为解开这一谜团,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汪思佳研究员团队,爱丁堡大学丹尼斯·赫顿教授团队,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金力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十余家科研机构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分析人类近百万遗传位点和指纹花纹之间的关系后,发现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望为通过肤纹表型实现特定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筛查提供新思路。
北京时间2022年1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
【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双手斗型花纹越多】
“亚洲人的指纹花纹,斗型多,箕型少。除了这两种比较常见,还有弓型。”汪思佳说,指纹花纹形成于胚胎发育早期,且类型终生不变。
斗型(左)和箕型。黄海华摄
研究人员面向23,000多例个体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指纹花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从中识别出43个与人类指纹花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指纹在皮肤上,但这些基因大量出现在肢体发育功能相关通路,而非皮肤发育相关通路。
基于小鼠动物模型和人胚胎组织的实验观察,团队发现,支持EVI1基因发挥塑造四肢和手指作用的,正是表达于肢体发育期的间充质细胞,而非皮肤发育期的上皮细胞。这进一步印合,指纹相关基因通过调控肢体发育来影响指纹花纹的形成。
该研究亦发现指纹花纹与手指长度比例间紧密相关性,如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双手斗型花纹越多;而食指远端指节(指纹形成处)相对越长,斗形花纹则越少。
【肤纹表型可辅助筛查唐氏综合征】
此前,科学界已经发现不同的皮纹表型与许多先天遗传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再如,20世纪60年代,曾有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的斗型指纹花纹比较多。尽管这并不是一个预测模型,但没有人知道背后的原因。
本次研究为指纹花纹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联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使“看手相识疾病”在未来成为可能。
汪思佳(左三)和论文第一作者李金喜(左二)等研究人员在讨论。戚心茹摄
“我们此前已经获得了‘唐氏综合征肤纹辅助筛查’的发明专利,这也是首个基于肤纹表型的唐氏综合征辅助筛查体系。” 汪思佳介绍,团队正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希望将相关研究成果尽早运用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中,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海国介绍,过去一直用油墨收集指纹,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电子指纹收集仪。
【“导航图”带来了海量的“问号”】
“这是人类表型组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意义重大。”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金力认为,本项成果不仅首次发现了指纹花纹和肢体表型之间存在强关联,弄清楚了指纹背后的基因,与此同时表明“人类表型组学”的研究思路行之有效,是一种研究策略的突破,是一种研究范式的确立。
如果说基因是一种内在的密码,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型就是密码的外在表达。所谓人类表型组,就是人体所有生物特征的集合。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为什么考拉熊有着与人极为类似的指纹……这些有意思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一一去探寻。”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博士后李金喜说。
复旦大学正和国内外机构大力推动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将对相当规模的志愿者群体采集表型数据,进而发现并解析表型之间的强关联,尤其是那些科学家还没有注意到的、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表型间的强关联,最终形成一张由各种强关联组成的“导航图”,为未来的生命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指引和方向。
目前,基于复旦大学在上海开展的800余人、每人测量近3万个表型的队列研究,来自不同机构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已经初步绘制了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发现了150余万个强关联,其中跨领域强关联占39%,大部分是科学界首次发现。
“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不仅要解决科学问题,首先要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张‘导航图’带来了海量的‘问号’,正等待着科学家去研究和破解,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之一。”金力说。
指纹是人人都有的皮肤特征,而它与我们的身体发育及健康状况有什么联系吗?日前由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牵头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出这个奥秘,确认了人类指纹和肢体发育有高度的基因关联,这项重大成果今天(1月7日)刊发在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杂志2022年第一期上。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指纹只是一种与皮肤有关的遗传特征,2018年我国发起“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各种人类生命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遗传学研究。复旦大学和中科院相关团队联合国内外十多家科研机构,采集到多种族群体的指纹花纹,分析了近百万遗传位点,最终确认是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表型的形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复旦大学博士后 李金喜:最终筛选到指纹发育相关,有43个基因座,其实包含着位点也是几千个。我们其实还是比较惊讶,一下找到这么多,并且他们之间还是有非常强的规律性,同时指向肢体发育。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汪思佳:比如说手指的长度,我们发现斗型花纹越多的人,他的小指就越长,这个就非常有意思。这项研究最有突破性的就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指纹花纹差异背后到底是什么基因造成的,我们是第一次发现指纹的差异背后是肢体发育相关基因造成的。
首次破解指纹的基因密码,不但是理论成果,也预示着人类表型组研究的长远前景。通过人体外部特征与遗传基因的深入研究,在先天疾病早筛、人体病变预防、职业体质选拔等各领域具有重大价值,目前科研团队已经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应用领域的实践研究。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汪思佳:我们是拿唐氏综合征为例子来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之后,我拿到了他的指纹特征之后,我可以有98%的准确率可以判断出这个小孩子到底是不是有唐氏综合征,如果你在0岁的时候发现的话,这个干预和两岁时再发现的干预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最后可以导致的就是生活能不能自理的差异。
中科院院士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人类表型组是指人体所有的生物特征的集合,我们开展表型组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基因表型和环境以及宏观和微观表现之间的关联机制,尤其是那些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注意到的,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表型间的强关联,也为我们科学界带来了海量的问号,正等待着我们科学家去进一步研究破解。
人的指纹是为数不多的从出生到老去都不会改变的生命特征,也正是因为其恒定性及高遗传性,已成为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肤纹类型。人的指纹如何形成?与疾病和人的外表是否有关系?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汪思佳团队、爱丁堡大学丹尼斯·海德恩团队和复旦大学金力团队联合国内外十余家科研机构的研究发现,人类肢体发育相关基因而不是皮肤基因在指纹花纹表型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有望为研究通过肤纹表型实现特定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筛查提供新思路。
今天(1月7日)零时,成果以《肢体发育基因构成人类指纹花纹差异的基础》(“Limb development genes underlie variation in human fingerprint patterns”)为题发表于2022年第一期《细胞》(Cell)主刊。
而此次成果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指纹基因,或者指纹与和手指长度的关系。更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决定指纹的基因富集于肢体发于的相关通路,而非皮肤发育相关通路
为什么灵长类动物指纹与人不太一样,而考拉和人的指纹却很相似?上世纪60年代就有很多论文提出,白血病患者的斗型指纹比较多,两者之间有关吗?为什么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指纹与普通人相差甚远?……
人类的指纹有三大类,弓形、斗型和箕型,关于指纹有很多有意思的科学问题,而指纹表型与哪种基因密切相关,其背后有怎杨的遗传学机制?
联合研究团队从定位与指纹花纹表型相关的遗传变异入手,面向5个东亚人群,3个欧洲人群共23,000多例个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扫描与多群体分析,从中识别出43个与人类指纹花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
课题组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肢体发育与形成的相关通路,而非皮肤发育相关通路。其中,位于3q26.2区域临近EVI1基因的变异位点与中间三枚手指指纹的复合表型显著相关,从而为上世纪初即被发现的“指纹模块现象”(中间三枚手指指纹高度相关)提供了表型组学和遗传学解释。
不止于此,基于小鼠动物模型和人胚胎组织的实验观察,团队发现,人类胎儿组织从肢体发育到皮纹形成的.系列过程中,支持EVI1基因发挥塑造四肢和手指作用的,正是表达于肢体发育期的间充质细胞,而非皮肤发育期的上皮细胞。这进一步与研究结论相印合:指纹相关基因恰通过调控肢体发育来影响指纹花纹的形成。
通过多表型关联分析,该研究亦发现指纹与手指长度比例紧密相关,两者共有相同遗传基础。如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双手斗型花纹越多;而食指远端指节(指纹形成处)相对越长,斗形花纹则越少。
与指纹基因相关的不仅是肢体发育,还有疾病
“肤纹表型是人体外观表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体其它表型与疾病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揭示了影响指纹花纹形成的是一系列肢体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而这些基因在人体发育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一因多效’作用。”汪思佳表示,有如比邻排列的“多米诺骨牌”,肢体发育基因是指纹的内在影响因素。
顺着这一思路,该项研究为肤纹与人体其它表型与疾病的关联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有望打通宏观与微观表型的联系与作用机制,使“看手相识疾病”成为可能。
“例如,科学界已经发现不同的皮纹表型与许多先天遗传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汪思佳称,团队根据相关成果研发了首个基于肤纹表型的唐氏综合征辅助筛查体系,准确率98%。目前,这一成果已经申请了专利,正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希望将相关研究成果尽早运用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中,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再比如,在白血病患者往往斗型指纹更多出现,这与决定这一指纹的基因强相关,目前团队正与医院合作进行研究,期待尽早发现其关联。
研究范式革新,展现人类表型组学创新策源重大意义
“这一成果是人类表型组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人类表型组学作为一种新范式具有创新策源的重大科学意义。”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金力这样评价。他说,本次复旦和中科院团队基于人类表型组计划“测一切之可测”的理念,通过大规模采集相关数据后进行解析研究,首次发现了指纹花纹和肢体表型之间存在强关联,而强关联背后的作用机理,则在于指纹花纹的形成和肢体的发育受到同一个基因EVI1的影响。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表型组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人类表型组,是人体所有生物特征的集合。开展人类表型组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基因-表型-环境之间以及宏观-微观表型之间的关联机制、尤其是“强关联”及其背后的机制。据悉,复旦大学正和国内外伙伴一起大力推动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希望解析表型之间的强关联、尤其是那些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注意到的、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表型间的强关联,最终形成一张由各种强关联组成的“导航图”,为未来的生命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指引和方向。
目前,经过来自不同机构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的通力合作基于复旦在上海开展的800余人、每人测量近3万个表型的队列研究,已经初步绘制了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发现了150余万个强关联,其中跨领域强关联占39%,大部分是科学界首次发现。“这张‘导航图’,为我们科学界带来了海量的‘问号’,正等待我们科学家去进一步研究、破解,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之一。”金力说。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李金喜,爱丁堡大学博士James Glover,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海国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彭美芳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汪思佳研究员、Denis Headon教授和金力院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CAMS医学科学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美国国立口腔和颅面研究所、欧盟委员会、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威康信托基金、香港卡多里慈善基金会、英国威康信托公司、英国心脏基金会、英国MRC和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等中外单位和项目的合同资助。
OK ,我给你吧。
穷则软件优化,达的硬件堆积,本文主要介绍存储领域在硬件方向的一些探索。硬件方向的探索又分为大体两块,对现有硬件的性能压榨,以及新硬件设备的创新。对现有硬件的压榨主要是 SPDK RDMA,通过by pass驱动层来最大限度利用硬件的性能。新硬件的探索则包含了傲腾持久化内存和KV-SSD两块。其中持久化内存目前有些云厂商已经投入了使用,KV-SSD 则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术理论阶段,业界未看到大规模的使用。 以下几篇论文分别介绍了在 SPDK KV-SSD方向的一些研究。 SpanDB: A Fast, Cost-Effective LSM-tree Based KV Store on Hybrid Storage 介绍了在SPDK的探索。 Towards Building a High-Performance, Scale-In Key-Value Storage System 是三星发布的介绍了他们最新的产品KV-SSD的论文,介绍了KVSSD 这种新型存储在kv的应用。 PinK: High-speed In-storage Key-value Store with Bounded Tails 则针对现在一些KVSSD实现的缺点做了优化,提出了一种针对KVSSD 优化的变种LSM 实现。 下文将非常对这三篇论文进行展开做详细的介绍。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基于 SPDK 构建LSM-tree Based KV Store。传统的kv实现需要通过调用文件系统层最后才会达到磁盘 ,对于 Nvme SSD 这种高性能设备,传统的io链路无法完全发挥硬件的性能,通过SPDK ByPass驱动层直接操作裸盘则可以将硬件性能发挥到极致。
使用SPDK对WAL进行并发写入,可以大大提升写入性能,支持异步请求处理,减少线程切换的开销。测试表明,对于小value写入,绕过ext4文件系统直接通过SPDK进行写入可以降低6.8-12.4倍的延时。由于WAL 处于关键路径上,这会对写入带来严重的性能开销导致性能瓶颈。其次,现在的kv架构都是假设磁盘设备速度较慢,因此设计上通常都嵌入了较高的软件开销,如果基于轮训的机制则会比较浪费cpu周期。本文基于rocksdb做了如下的优化:
多线程排队写入,有队列头部的线程直接获取当前的写入任务进行提交,可以做写入io合并,提升写入性能。如果写请求已经被提交,队列中部的请求发现已经完成写请求后直接返回,无需在进行io操作,通过group write,将大量的小io转化成顺序大io。
随着io设备性能的提升,linux io协议栈的开销变得不可忽视,通过SPDK将 驱动移动用户态,减少了系统调用并且支持zore copy,通过poll的方式而不是中断的方式进行io操作,减少了内核态的切换和io路径锁争用。同时这个章节对 Optane P4800x和P4610 两种设备进行了压测对比,简单列下压测结果。
图3的N 表示 P4610 0表示Optane 3-N 表示3个线程写入,CR=2 表示每个线程同时提交2个请求
可以看出使用多线程的SPDK 可以大大发挥磁盘性能
一旦进程绑定了SPDK,该磁盘就不能被其他进程访问,无论是通过io栈还是spdk。此外绑定cpu核心可以降低io的性能开销。加上polling-based io机制,导致后台的flush和compact线程不适合使用spdk进行读写,因为如果不绑核,会导致 io变慢,如果绑核了,则难以释放cpu空闲资源。
对于rocksdb和leveldb,前台的client写入通常都是同步的,用户同步提交读写请求然后等待io操作完成后返回,这种操作 通常会受限于io的延时导致吞吐的不足,为了提高吞吐,用户通常会设置超过cpu核心数的线程来进行并发的操作。但是对于使用了SPDK 的高速nvme,线程间的同步唤醒往往开销比io请求本身还大,超线程机制会带来额外的开销和降低了cpu的使用率。(好比redis 内存处理足够快,不需要多线程进行处理,多线程主要带来额外的开销争用)
对于一个n-core的机器,spandb配置Nc和线程数用于处理用户请求同时 进行了绑核,剩下的n-Nc个核心则用于处理内部的io请求,分为loggers和workers。loggers用于处理wal的写入 ,workers用于处理后台的flush和compaction以及memtable的读取和更新操作。
后台线程使用Qflush和Qcompact队列进行flush和compact操作,继承于rocksdb的实现,只是改为了直接操作SPDK 使用Qread队列来处理读请求,写请求则被拆分为Qprolog Qlog和Qepilog三个队列
基准压测表明,少数的几个核通过批量提交请求就可以充分利用磁盘的io,因此spandb默认使用了一个logger线程进行wal的写入,该线程数量可以动态在1-3之间调整,根据队列的长度和处理耗时动态调整线程数。对于前后台线程,优先保证前台线程的调度,同时会 监控后台队列的长度,以便在高负载写入的时候即使进行flush和compact。
为了减少对rocksdb本身的改动,抽象了一个TopFS 来管理spdk的相关操作。sst的数据布局与wal类似,也是通过metadata page管理,metadata page为hashtable,key为文件名,内容为文件对应的逻辑页起止id。
传统是kv存储实现,通常是存储引擎暴露kv接口,用户通过kv接口写入数据,key和value通过一定的数据结构被存储到文件里面,从用户调用接口到数据最终落到磁盘的整个流程可以用下图的左边部分来描述。
kv接口将数据写入文件系统,文件系统通过块设备驱动将数据写入磁盘,为了屏蔽磁盘的内部物理结构,文件系统到磁盘其实是通过LBA进行逻辑地址映射的,磁盘内部通过FTL将LBA转化为PBA,同时FTL还承担了磁盘的COW GC功能。可以看到从写入到落盘中间经历了非常多的环节。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节来进行写入流程的优化呢。比如上面提到的SPDK 通过bypaas文件系统少掉了一层文件系统的开销,那么是否还能更近一步呢。这篇论文正是基于这样想法,直接将kv的操作下层到设备层,由设备直接暴露了kv interface,直接bypass了设备层以及LBA到PBA的映射。通过设备内部的FTL ,直接实现了key到NAND location的映射。
设备暴露了put get delete iterate接口,kv请求通过pipeline的流程处理kv请求,固件驱动从磁盘io队列获取请求,然后传递给request handle,request handle再讲请求传递给index manager,index manager先将变长的key散列成定长的key缓存到local hashtable,最后在合并到全局的hashtable完成到磁盘位置offset的映射。同时index manager还会根据key的前4B进行分桶,通过将相同前缀的数据放在一起来实现迭代操作。local hashtable主要是为了提高写入并发减少全局hashtable的锁竞争。
垃圾回收时,垃圾回收器扫描flash中kv数据,然后和 全局hashtable做对比来判断数据的有效性,丢失已经被删除和更新的数据
性能测试部门主要测试了kvssd的cpu开销,在同样的ssd下,kvssd只需要一个线程就能达到与普通ssd8线程一样的io吞吐,同时,随着单机磁盘数量的提升,kvssd拥有更好的线性拓展能力。对于普通的ssd,单机的吞吐受限于cpu无法随着磁盘数量程线性增长,而kvssd由于极低的cpu开销可以提供更高的单机吞吐能力,对于昂贵的机柜资源,如果能在单机插更多的磁盘提供更高的吞吐显然是更经济的。
其实kvssd之所以需要更低的cpu开销,除了bypass了很多层,更重要的部分是他的固件模块其实已经有点类似于一个小型的cpu了,通过把cpu的工作offload到固件本身的做法在业界由来已久,比如将网络包的解析的bypass 内核offload到网卡直接进行。
虽然使用KV-SSD可以带来延迟的降低和吞吐的上升,但是这个降低只是针对平均值,目前现在大多数的KV-SSD的实现都存在一个长尾的问题。最常见的KV-SSD的实现包括hash-based KV-SSD 和LSM-tree Based KV-SSD,但是这两种实现都存在长尾的问题。
此外,控制器内部的DRAM和FLASH 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平均每年DRAM增长1.13倍但是FLASH则增长了1.43倍,随着DRAM的增长,FLASH的需求将越来难以满足使用,因此设计一个减少FLASH使用的数据结果是势在必行的
总体架构的实现如下图,由于pink是LSM 的改进版本,此处会将pink的数据结构和rocksdb进行比较。pink的存储结构可以分为4部分,分别是 SkipList、 levelList 、meta segment 和data segment。
上面提到skiplist和levellist都存在FLASH 当中,那么FLASH 是否有足够的容量容纳这些levellist呢?对于一块4T 的磁盘,假设key value大小分别为32B和1KB,page的大小为16KB,那么对于一个16KB的meta segment,可以容纳的
写入流程很简单,用户写入的数据会直接写入到skiplist中,熟悉LSM的人可能发现了,传统的LSM 写入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都会先写入WAL 然后在写入内存memtable,但是此处并没有WAL而是直接写入skiplist会不会有问题呢。这个主要得益于磁盘控制器的自带的电容器,通过电容器可以保证断电数据不丢失,因此可以省掉一次的WAL写入
相比写入,读取流程则显得比较繁琐,以下图的查询key(39)为例。
从上面的读流程可以看到,对于极端的情况,一次的查询可能涉及非常多次的FLASH读取,比如上面的流程就需要读取metaPage0 metaPage2以及最终value所在的datapage12。对于level更多的场景需要读取FLASH 的次数将更多。 level Pinning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meta segment尽可能的放在FLASH,这样就可以减少FLASH的读取了。那么问题来了,FLASH能放的下这么多的meta segment么。 同样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由于LSM 的指数分层存储机制,每个Ln+1 层的数据都是Ln层的T倍,对于4T的磁盘,实际数据表明总共需要的存储层级为5级,对与L1到L4的层级分别需要的meta segment为0.91MB 50.86MB 2.83GB 161.3GB.由于一块4T的SSD 通常有4G的FLASH,那么显然是可以把L1到L3的meta segment放到FLASH里面的。 把metasegment放到了FLASH里面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compaction的开销也随之降低的。因为L1到L3的meta 都在FLASH,可以大幅减少compact时meta更新带来的开销。
优化查找路径使用了级联的方法,简单说就是每一层的kv额外存储指向下一层的指针,其实就是类似skiplist的实现。通过级联的方法,当查询一个key的时候可以缩小每次二分查找的边界。查询Ln层的时候,先找到这个key的上下边界,如果Ln不满足,则根据上下边界直接定位到Ln+1 的上下边界,而无需对整个Ln+1进行二分查找。
级联需要额外的8字节指针开销,由于最后一层不需要存储级联指针,因此总共增加的级联指针开销为43.9M, FLASH 依然是够用的。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论文里没说清楚,当Ln+1由于compaction更新以后,如何去更新Ln的级联指针,考虑到由于levellist都在FLASH中,这里去更新上层的级联指针的开销是可以接受的。
简单概括就是硬件加速,把计算逻辑offload到FPGA来实现硬件加速,达则堆积硬件。
gc优化包含meta segment的GC以及data segmetn的GC。
通过metapage的start从levelList中查询是否还有指针指向page,如果没有则直接回收,否则将数据迁移到空闲的page,然后修改levelList中的指针。由于上层的meta可以通过DRAM直接进行复制更新,因此开销是很低的
遍历需要回收的page逐条读取kv信息,根据key查询判断该数据是否还有效,如果失效了直接忽略,否则则需要对该value进行rewrite。对于rewrite,最简单的实现是参考wisckey,直接更新meta 中的value指针,如果meta segment是保存在DRAM中的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meta page是在FLASH中的,由于越底层的数据都是旧数据,因此一个data segment的数据在meta 中往往很离散,这时更新meta的指针会带来meta segment的写放大,为了避免这个问题,pink对于存在FLASH的meta segment使用了延时更新,compact的时候直接把kv写入到L0进行覆盖,对于该kv由于读取是从上往下的,因此读取流程不会存在任何问题,metasegment的数据则可以等待meta指针失效的时候进行删除。
新硬件探索,硬件加速是今后存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随着新硬件的出现,现有的数据结构可能并不适合新硬件的的特性。从HDD 到SDD再到NVMe,硬盘性能不断升级,业界也针对SSD做了大量的存储优化。英特尔最新推出的PMEM则对存储又是一次大的革新,对于PMEM现在的文件系统其实已经不太合适了,因此也有针对该方面的优化 Rethinking File Mapping for Persistent Memory 。至于KVSSD,在该几篇论文后目前则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NVMe 2.0 规范已经将KVSSD的指令集规范为NVMe-KV 指令集,因此KV-NVMe应该也不远了。
Reference:
Rethinking File Mapping for Persistent Memory SpanDB: A Fast, Cost-Effective LSM-tree Based KV Store on Hybrid Storage Towards Building a High-Performance, Scale-In Key-Value Storage System PinK: High-speed In-storage Key-value Store with Bounded Tails
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是解决目前医学和健康重大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医学逐步走向精准提高效果的必经之路。国外已经累积了几十年的经验,近年来我国也掀起了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的热潮。以中英合作的CKB前瞻性队列研究为代表的中国大型队列研究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如何契合我国的需要,进一步开展独特的队列研究,充分利用队列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卫生和临床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任务。 4月13日,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季节,在美丽的东莞松山湖畔,值此广东医科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之际,为了紧跟当前人群队列研究的学术前沿,提升我校在人群队列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由我校主办、科技处和公共卫生学院承办的“大数据时代人群队列研究:现状及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东莞校区行政报告厅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围绕大型人群队列建设的时代背景、必要性、建设现状、建设成果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议题与我校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和交流。 开幕式由学校丁元林副校长主持,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余学清教授和教育部国家督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李立明教授分别致辞。 余学清副书记、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欢迎各位知名专家学者、同仁朋友的到来,感谢各位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的鼎力支持。余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在精准医学和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复杂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构建反映国人多样性的国家级人群大型健康队列,将各组学、大数据科学、分子影像等新技术有机整合,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对于精细解析复杂疾病的病因结构,进而提供重大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早筛分类、个体化治疗及疗效监测的整套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大型人群队列研究已经是流行病学领域乃至公共卫生领域的主旋律之一。本次大会群贤毕至,人才荟萃,相信定能开启新的视角、激荡起新的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为广东医科大学人群队列研究的发展助力加油。 李立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广东医科大学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十九大以后健康中国的建设是每一位医药卫生从业者应担负起历史使命;大数据在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次研讨会恰逢其时,并将推动广东医科大学的科研工作以及全国类似研究的进步。随后,李立明教授带来了“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主题讲座,从人群健康角度以及国家战略高度,介绍了大型队列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大规模队列研究的概况,指出队列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队列研究尤其适用于发病率低的疾病以及尚待发掘的弱效应因素的病因研究,特别阐述了超大型人群队列(MegaCohort)的产生、发展及特点,随后介绍了中国50万队列研究的进展情况,强调了大型队列研究的随访流程,而且还分享了中国50万队列研究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并将中国50万队列研究项目下的成果《大型人群队列随访标准》和《大型人群队列调查问卷标准》两部著作赠与我校。 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分享了“东风-同济队列”研究,该队列基于职业人群,具有研究对象稳定,随访率高,良好的职业环境监测资料,医疗记录和医疗保险系统基础好以及集团公司大力支持等特点,潘教授详细介绍了“东风-同济队列”的设计、进展、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后期设想,特别阐述了队列研究中样本代表性问题的思考和判别方法。 中山大学凌文华教授做了“广东冠心病人群队列研究”的主题报告,阐述了营养膳食与心血管疾病,膳食模式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介绍了广东冠心病(CAD)队列的基本概况,CAD队列的相关标志物(体内)研究,如血糖与死亡风险、血清HDL-C与冠心病风险,分析了营养素、食物以及膳食模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为营养流行病学在队列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依据。 余学清校长做了题为“肾脏病基因组学与队列研究”的主题报告,充分肯定了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队列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介绍了其课题组建立肾脏病患者队列的情况,并分享了其基于队列进行研究的进展和所取得的结果。 新加坡大学刘建军教授做了“Genetic Variation inGenomic Medicine: from susceptibility to treatment”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特别是遗传生物标志在麻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临床诊断意义及应用,指出遗传生物标志在流行病学病因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倪进东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公共卫生学院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公共卫生学院的部分教授、博士就相关研究领域作了主题汇报,共同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科研设计及科研发现。唐焕文教授汇报的题目是“PARP-1通路在氢醌诱导TK6细胞DNA损伤修复与转归中的作用”,倪进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Tfh细胞在乙肝疫苗弱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表观调控机制”,杨铮教授汇报的题目是“癌症患者报告结局研究”;黄志刚博士汇报了“胃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功能验证”,邹堂斌博士汇报了“虾青素经miR-29b/Bcl-2通路抑制LX-2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刘小山博士汇报了“有机磷阻燃剂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机制研究”,他们报告的内容吸引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 中山大学余新炳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叶冬青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唐金陵教授和中山大学郝元涛教授应邀担任了本次研讨会学术报告的主持。 此外,北京大学任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毛琛教授以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王岚主任等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公共卫生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人才荟萃,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广纳队列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广聚学术研究资源,广交学术人才,为我校即将开展的新生儿队列研究带来新思路,新途径。通过研讨会增进了与兄弟院校、同行专家学者的密切合作,为“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徐秀娟 图/廖莹 骆诗凌 张清青 梁蓉 陈桂兰 洪丹凤 王江瑶 王丽君 编/王丽君 审/蔡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