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师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心理健康之探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学对冲突的解释以及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探析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八大“冲突”:社会期望与常人属性的冲突;劳动强度与自身价值的冲突;教育变革与个人能力的冲突;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冲突;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的冲突;教育评价与教育理念的冲突;工作独立与集体协调的冲突;角色适应与个人调适的冲突。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 冲突 原因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狭义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时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冲突”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并相互斗争的心理状态。[1]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最常见的心理冲突有三种:一是双趋式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为两个目标所吸引,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状态。二是双避式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为两个没有吸引力的目标所排斥,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三是趋避式冲突,是指一个人既为一个目标所吸引,又为这个目标所排斥,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冲突要复杂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能力愈高条件愈好的人,在精神上愈可能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冲突困扰。冲突容易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下就根据“冲突”这一心理学概念来探析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的冲突
社会给好教师设立了一个标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教师既要博学多才,更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作为教师,社会责任重。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对教师的教育有着强烈的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但我们也知道,教师本身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多种努力后仍然不能达到社会预期目标的状况下,教师就会产生焦虑、烦躁、逃避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劳动强度与自身价值的冲突[2]
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初高中教师周课时大多在12―14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环节,再加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辅导、个别访谈,教师从早到晚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在一些高职院校,因为要根据社会需要新开专业,造成某些专业课的师资短缺,很多老师都在超负荷授课,不少教师周授课量在16节左右,有的竟达20节以上。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使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同时还要承担相当的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教师的劳动性质又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能以8小时来计算。“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教师职业的高付出和无法与之匹配的低回报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却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教师的自身价值和付出的劳动不总是成正比,就会产生明显的抱怨情绪,心理失衡。
三、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冲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难以在近期得以真正的体现。社会无法及时认同教师的劳动,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成就感的欠缺使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冷淡、过敏易怒、自尊心降低、工作退缩等,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的倦怠。
四、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的冲突
当前社会职业评价的标准向金钱靠拢,特别是近期公务员工资的涨幅增大,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却“不尽如人意”,直接的后果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和价值感的混乱。但教师的职业性质又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往往要求教师是模范公民,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这就使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职业价值趋向发生冲突,增加了教师适应的难度。[3]
五、教育评价与教育理念的冲突[2]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客观上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的矛盾;教育本身的评价标准与家长、学校管理的评价标准的矛盾。大多数学校以学生成绩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看重最终结果,忽略了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而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业绩,致使一些教师产生不公平感与挫败感。
现阶段,职称几乎是对教师个人最重要的教育评价的外在表现内容,因此评职称受阻也是引起教师心理波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教师的职称评定越来越与学历挂钩,并要求有一定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等都成为评职称的必要条件。这也导致教师“疲于奔命”,难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学中。
六、工作独立与集体协调的冲突
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和学生谈话以及家访等,都是个人单独进行的,特别是上课,不可能由两个人同时在一个教室里讲同一堂课。虽然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但每个教师执行起来却各不相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并不意味着凭某一位教师的工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教学任务,相反,要依靠全体教师协调一致的努力。[4]这种工作方式使得教师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多重性,教师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良好、平等、愉快、互助的心理气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七、教师角色与常人角色的冲突
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对象决定了教师职业角色的复杂多样,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并经常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就社会而言,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变革者,还是社会准则的良好实践者和示范者;同时教师还得承担家庭的常人角色职能。教师职业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师在认同和履行职业角色时充满困惑和冲突。诸多严格的角色功能使个人难以及时调适,极易造成教师的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威胁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3]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业绩,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索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社会其它现实问题。全社会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在赞美教师的蜡烛精神、强调教师的奉献与责任的同时,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和待遇,少给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多给一些体谅和宽容,少给一些指责和批评;多给一些理解和尊重,少给一些不公和压力。形成一个全社会善待教师、教师善待学生的良性循环,使教师用健全的身心支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事业,从而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进而建造不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陈望道.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444.
[2]兰建祥,陈惠.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六种“冲突”[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年第9期,39-40.
[3]李正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4期,28-31.
[4]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56-5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师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3-0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从目前来讲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的行动不足以树立生命教育的丰碑,还要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个社会人受益于生命教育,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36).
[2]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93-95.
[3] 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23.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可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心理健康2000字结业论文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 文化 与自我的 方法 ,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字:新环境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经验 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 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 健康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 爱好 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 人际交往 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 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 毕业 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心理健康2000字结业论文篇二:心理健康结课论文 健康心态 铸就精彩人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仅剩下了八分之一,这不禁让我感慨时间的流逝,更让我懂得深思这几年大学生活的收获。本学期开设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让我受益良多。生活中发生的小 故事 更是让我对健康的心态有了深刻的解读,真可谓是“健康心态,铸就精彩人生啊!” 一、健康的心态就是拥有一份难得的自信 在我看来,健康的心态就是要有自信的心态。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充足的社会经验,但如果缺乏了自信,那么他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能让你对自己充满信心,能让自己更有把握取胜。但是自信是建立在你确实存在此能力,因此实力是你的基础,自信是你的砖石。当然,如果你想做某件事时,即使没有足够的实力,只要你拥有自信,你付出过,努力过,那么即使没有真正成功,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自信是成功的垫脚石,它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自信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的生命里除了父母,有一个人一直陪伴着我,她照顾我,呵护我,那就是我的姐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健康的都市女性”的自信。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的价值是不同的,那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感悟自然是不同的。我的姐姐是一位教师,在我看来,现在的教师除了一年有暑假和寒假,剩下的就都是辛酸史了。因为我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的不容易。每天无休止的批改,写各种作业,应付各种检查,负责各种档案的整理,工作内容是如此繁杂的,带给人的压力是巨大的,心理是无比憔悴的。在我这个旁观者的眼中,丝毫感受不到,她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个月都干着超负荷的工作却拿着固定一样的工资。但是,今年她已经是工作的第六年了,却依然对她的工作抱有热情,每天都神采奕奕地走出家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整个人都是那么自信。这一切的一切,通过对本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我有了正确的解读,也找到了内心一直困惑已久的答案。姐姐就是凭借着这份乐观健康的心态,用“自信”在书写她的美丽人生,今年年仅27岁的她,已经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后备干部,可见,自信对一个人来讲多么重要。健康的心态就是一份自信,一份源于心底的自信,这份自信可以为你的精彩人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健康的心态就是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人生在于拼搏,在于不断奋斗。在这搏斗中有些胜出,有些败退。有些人败了又胜,胜了又败???而有些人败了就一蹶不振。在这搏斗中没有谁是绝对的强者,没有谁能一直战而不败;只有绝对的弱者和一直战而不胜的人??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的人,即使他失败了,他也一定会 总结 经验,下次取得胜利,如此循环。他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他在失败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升华自己,不断完美自己。这样他就成为搏斗中的强者,但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正因他们的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使其世界变得如此光彩。而与他们相反的一类人就碌碌无为,凡事顺其自然,虚度此生。因此积极进取的心态必不可少。 有时候想想,人生就犹如一条不知尽头的路,这条路上充满了坎坷,充满了黑暗,充满了孤独。而健康的心态就犹如一盏长久不眠的灯,永远点亮我们的人生。它让我们能够轻松地越过坎坷;让我们能够在黑暗来临之际保存一丝光辉;能够在孤独之时感到温馨。 三、健康的心态就是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健康的心态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份。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它,释放它,人生旅途中充满坎坷,难免会感到孤独寂寞,或者迷失方向。但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就犹如拥有了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 曾经有一个故事让我的感受很深刻。在两个人的面前,各放着半块面包。一个人看了以后,心想:“我还有半块面包。”另一个人看了后,心想:“我只有半块面包了。” 对待同样的半块面包,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呢?这主要是心态在起作用。乐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满足,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不满,看到的是绝望。这恰好印证了“境由心造”的道理。 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难,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进而化解挫折与苦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住在五楼,搬起东西来颇为不便。但他却说五楼好,可以免受底楼的潮湿之苦。后来他的住处从五楼搬到了一楼,地面经常湿漉漉的,但他却说一楼好,可以免去搬东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苏格拉底处在如何不利的情况下,他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尤利乌斯用2马克买的一注彩票,却中了50万马克。他用这50万马克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并添置了许多高档的家具。想不到这一切在他的一个烟头中化为灰烬。朋友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我只不过损失了2个马克。”正是他的乐观心态化解了50万马克家产损失的巨大痛苦。这样,尤利乌斯注定终生要与快乐为伍。 如果你用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与痛苦,你也会觉得它是天大的灾难,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杞国,这个国家的人总担心有一天天会塌下来,一整天地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后人流传下一句话:“杞国无事忧天倾。”后来又由此造出了“杞人忧天”的 成语 。杞国人为什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是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这样,这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可收拾。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由于自寻烦恼,把很小的挫折和点滴的痛苦想象成了巨大的灾难,因而感到心理难以承受所致。 四、健康的心态就是学会宽容 健康的心态就是学会宽容他人。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不久,果真有一小和尚回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出人预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儒家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地势柔顺,君子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所以人要经常抱着宽容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感化人,教育人。于是我们要学会开开心心活到老,轻轻松松过一生。要有这样的心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应该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的好一点,虽然不能从物质上满足自己,但是要学会弥补自己心灵上的空虚。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内在的思想,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只要自己有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所以人要有理想,要有志向,一旦发现要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你就一定抓紧时间把它做好,尽量做得更完美,让自己满意,也要让别人满意,这才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关键。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切莫把精力投错地方,那就会一事无成,终生遗憾。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吧!这样,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原野上,你收获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假如你拥有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自信,积极进取的心,学会宽容他人的平常心,相信健康的心态一定可以帮你铸就精彩的人生! 心理健康2000字结业论文篇三: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自军区重新划分一来,我国部队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基层官兵的军事训练愈发严格。这意味着基层官兵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必然会影响到官兵的心理。因此有必要做好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目前基层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给出可行性 措施 ,最终实现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目的。 二、衡量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具备四个方面:心理适应能力良好、自我接受、理想追求及保持常新状态。[1]军人与普通人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具备普通人心理健康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才能保证自身战斗力。一般情况下有以下要求:智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确保良好的工作状态;适应军事生活,对军事事件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对部队集体生活充满喜爱;价值观正确,乐于奉献;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恒心,做事果决,对自身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情绪乐观,具备一定应急能力;明确奋斗目标,将自身发展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战友保持良好的情谊;学习能力强,快速掌握战斗技能。这些条件都是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基层官兵心理健康,进而提升自身战斗力,最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三、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除了受到军事训练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地措施。 (一)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实际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基层官兵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恶劣,要么处在与城市隔绝的偏远地区,要么就是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基层官兵除了军事训练活动外,其余时间不能与外界接触,也没有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造成官兵感觉生活枯燥无聊,产生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情绪。再加上一些环境中特殊训练让官兵始终处于绷紧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放松,让基层官兵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发挥战斗力。[2] (二)受到家庭环境影响 通过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情况发现,独生子女官兵成长中家庭环境良好,独自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偏弱。自小受到父母亲朋的照顾,参军后独自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能力偏弱,长时间下来会积压负面情绪,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前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发现官兵中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未婚军人相比,前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3]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已婚者日常生活内容复杂,夫妻两人长期处于异地分居状态,生活问题、子女问题以及父母问题等方面的困扰,对基层官兵的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长久下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不奇怪了。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基层官兵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内容,判断出官兵真实的需求。 (三)受到生活实践的影响 基层官兵大多由青年官兵组成,这部分人刚开始独立生活与工作,这个阶段是形成自我实现、自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处理一些生活事件的时候受到心理不成熟因素的影响,造成事件处理效果不是很好,只考虑到一些片面的因素,现实的障碍造成对自我认知判断出现问题,出现心理应激增加,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时间一长,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基层官兵的训练及工作效率,严重的话会对基层部队的战斗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提高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因素的变化就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做好日常心理辅导工作 需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这需要了解官兵的实际情况,并给出具体的方法。例如,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挫折、处理人际关系及婚恋关系等。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观察工作,一旦发现有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可以设置基层官兵心理门诊,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还要配备好软硬件设备,做好心理档案建设及__。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体的战斗力。因此开展日常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减少基层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可以提高官兵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二)做好官兵“三观”教育 各级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疏导是相辅相成的,应加强军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从思想上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和保持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军事计划及年度功能 工作计划 结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基层单位医务人员要配合军事领导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注意开展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在对基层官兵的性格、脾气、气质、爱好等进行了解后,有的放矢,充分提高我国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4] (三)丰富官兵的娱乐活动 在军事训练和工作之余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官兵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短期的培训和外派学习及请专业心理医师讲座等方式,从而培训基层的兼职心理医师和心理卫生骨干,以便及时地发现和消除官兵的心理疾患。加强官兵之间的协作性和心理相容性训练,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基层军营氛围,让广大官兵在紧张的生活和严格管理和高强度训练中自行解压,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鼓励官兵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培育其 兴趣爱好 ,缓解因社会、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刚入伍的新兵和即将退伍的老兵在军事演习和抢险救灾中集中组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通过单位的宣传橱窗和 黑板报 等 渠道 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官兵积极掌握调控自我心理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作用。 五、结语 相比于普通人,军人是相对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的基础要比地方人群高。军人本身就需要面临高风险,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各个层面的问题。因此,军队日常工作中需要增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确保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猜你喜欢: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1500字 2.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3.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4. 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5.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8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3-0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从目前来讲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的行动不足以树立生命教育的丰碑,还要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个社会人受益于生命教育,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36).
[2]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93-95.
[3] 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23.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到来的时代,网络以其迅猛的发展姿态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心理学的学术领域,也可以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优化了学科结构,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心理品德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理论体系而言,一般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四个方面,只有这四者之间协调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才能建设的更加健康。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要注重调整四者之间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表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方面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或者人与自然最根本的是人的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人和谐的重要因素,个人心理健康表现为情感丰富,处理事情处于乐观的态度等等,个人心理因素构建的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完成。
二.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要结合各方各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寻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参与可以增加教育的方面,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可以拓宽研究领域,网络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时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他们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开朗,这不能不说是网络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近年来学生是网络人数增长最为明显的人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网恋”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利于学生更科学的使用网络,避免学生为网络的匕刃所伤。
(三)努力塑造积极的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和谐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网络上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表现方法,在环境的塑造上争取做到学术、科学、文化、娱乐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健康、欢快的情境下提高思想道德,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都是采用“计算机答题”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死板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计算机答题来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其见效是微乎其微的。代答、乱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只有通过有效教师或者班干部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就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讲,一般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供学生咨询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觉得去咨询的一般心理都是有问题的,因而对于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无法寻求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所以,相对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使得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当面接触、并且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我国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是,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网络近年来发展迅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更协调的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即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下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到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关注对象从少数问题学生到所有学生的转变,授课方式从满堂灌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从课堂主渠道唯一途径向第一课堂理论传授、实践教学团体辅导和依托协会开展心理活动三个课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摘要: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充分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超越常人,还需要在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上高于他人。而师范院校的重任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合格教师。在师范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总是交叉进行的,有效结合又不太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来结合二者。
1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立德育人”不仅是师范院校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也能将“立德育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且在党的就指出“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的教育,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心灵与道德的净化需要更加彻底。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教书育人,所以教育更是要“立德育人”。在师范院校中对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在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另一方面也在道德素质的构建过程中更加自律。所以在师范院校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立德育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其根本要求。
1.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开展思政教育。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拥有健康、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社会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就是社会良好道德素质的“火种”,只有让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2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建立素质过硬、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师范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就是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辅导员应该作为首要人选,因为辅导员每天与学生相处,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掌握情况,另外辅导员本来也是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结合师范学生特殊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提高二者结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师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道德情怀。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心理咨询公司与师范院校的思政教育结合的模式,让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进行把握,让思政教师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例如,在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关于《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的教育中,既有做人与交友的原则与道德要求,又融合了当代青年的心理活动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心理咨询讲师就观察学生的语言与行为,对应写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报告。通过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观察,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2.2教育内容与目标高度统一。
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重点肯定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却是思政与心理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在教育内容与目标上,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另外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以及心理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2.3采用适当地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积极有效运用适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得更好。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是针对个人的,更注重差异化。所以在结合过程中依然可以用大众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师范院校学生掌握二者的知识。结束语:了解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掌握了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这就为师范院校开展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英姿.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84-86.
[2]林杰钦.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9-62.
[3]汪红烨.简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21-22.
[4]梁会兰,戴如莲,杜锦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