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发布、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代理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分析
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社会中更加联系实际,会生存的人,而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公主王子们,使得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这个世界,培养正常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分析论文,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摘要: 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在国家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目前正处于研究发展阶段。首先阐明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观念,并说明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接着讲其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手段及应用方法,最后阐明生活化教学理念如何在高中实际课堂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手段;重要作用
在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今我们国内的教育中永远固定不变的模式就是老师在台前讲,学生在台下听,少了实践,少了乐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孩子们创新意识和思维的拓展。使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现今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及内涵
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意义,一个没有自己历史的民族,就好比没有灵魂的躯壳。这足以证明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但是如今学生们普遍认为历史讲的都是许久以前的事情,对于当今社会及自身工作学习来说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历史时懒散懈怠,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们学习历史只为追求考试成绩,偏离了最初开设历史这门学科的`初衷,生活化教学理念就是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来的。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历史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虎门销烟,中日八年抗战等等都与当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是一种以当今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实际为主的教学理念。第二就是更加体现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如何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
当今课堂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课上讲解,布置作业,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中学生早已厌倦了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他们更追求课堂上的激情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因此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
1.老师应该将生活化的历史内容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比如说虎门销烟与当今的禁烟活动,与学生言明吸烟的危害,并放相关的视频给这些高中学生看,对学生予以警告。还有中日战争,老师应该就当今的中日形势,中日交流等当今的外交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普及,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2.更加注重实事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对于中日关系,经济发展,伊拉克战争等等津津乐道,兴趣盎然。老师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在日常类历史教学中多联系时事,采取时事竞答辩论等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类似的情景。
4.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亲身去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寻找南京大屠杀留下的印迹等等。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强烈的感受到自己的爱国情怀,摆脱在历史课堂上纸上谈兵的局面。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
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根据当今我国的教育现状,考试成绩往往比学生的个性张扬,交际能力和兴趣爱好更重要,要不然高考会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说呢。因此在教育改革当中应该更注重学生自身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历史在学习中同数学一样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老师严谨的教学手段和学术性的教学语言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历史课程就是历史资料的阅读课,枯燥无味。因此老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语言方式,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更加生动有趣的讲解历史课程,使得历史不再变得遥不可及,更加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修养及教学水平
老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联系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的表现,制定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更合实际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课下应该做足准备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视频资料,请教一些资历深,声誉好的教师,共同探讨研究生活式教学理念更好的教学方式。
并且要比之以前更要加深对于历史课本内容的理解,注意在课堂中讲解时所需要的情绪,注意自己情感表达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及国家时事,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比如活动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角色扮演活动等等,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改正自己在教学模式上的错误,创造最佳的历史情境,附以最丰富的情感表达,注重自己声调的扬抑,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时时改进,以求做到最好。
结束语
高中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期,学生们已经开始理智冷静的思考问题,使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一个重要时期。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社会中更加联系实际,会生存的人,而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公主王子们,使得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这个世界,培养正常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宋锦国.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J].科学大众,2009(02).
[2]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和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关于高校外语教学方法策略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 通过选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做一比较,辨析其利与弊,探讨其使用策略,以期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交际法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是外语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四种教学方法,它们分别在各个时期的外语教学中都起到了极其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优缺点的辨析,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外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四种英语教学方法的内涵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拉丁语教学中初具雏形,自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一直统治着欧洲的外语教学,至今世界许多地方还在广泛使用。语法翻译法深受机械语言学的影响,用母语来教授外语。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准确、快速地阅读和翻译用母语所写的文章,主要的课堂活动就是教师逐字逐句地朗读课文,分析讲解文中每个词的意义、语法形式和句子结构,并做标准翻译。学习者死记硬背这些句子结构和词汇,并完成课后体现这些知识的练习,再做从母语译成外语的练习以巩固课文学习。
教师是教材的控制者,为学生提供所有语言输入。学习者是教师被动的倾听者,完成所要求的所有语言任务。课文、语法解释、词汇表、课后练习都是按照从易到难的次序来安排,大纲中所有构造和词汇项目都受到同等的重视,从而占用同样长的教授和练习时间。
(二)直接法
19世纪80年代一场外语教学改革蓬勃开展了起来,直接法应运而生。它使外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接近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主张用外语语言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来学习外语。直接法认为语言是一种技艺、技巧和习惯,口头语言是根本的,书面文字是派生的,句子是语言交际的最小使用单位[2],语言的学习主要靠习惯的养成,靠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模仿。
直接法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习者使用外语时,要做到外语形式同客观表象直接联系,而不是经由母语形式这个“中介”。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只用外语,在外语与事物之间给学生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先掌握外语实际材料,再从他们所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学生以模仿为主再做大量的练习。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听说法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利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同时继承了直接法重视语音和口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并重视句型操练。如同前两种教学法,它也把句子作为语言描写的基本单位,并把句子分为不能再分的直接成分,看各个成分是否相互匹配,从而可以描写语言的形态学和句法学的结构。
听说法认为,教师不论是通过所选材料还是自己使用外语,都要提供外语的正确模式。教学把外语材料以句子为单位排列,通过句型操练来记牢对话和句子结构,以便使学习者做出正确的外语反应。不鼓励学习者自行使用外语,以免出错。在句型操练中更重视学习如何做出正确反应,而不是如何表达意思。
(四)交际法
20世纪70年代,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促生了英语交际法。在交际法看来,语言的基本单位并非只是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体现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中的范畴。对于语言学习,在很多方面如同母语习得,是一个创造性的构建过程。另一方面,外语学习是技能的培养,学习者先学语法和规则等基础知识,再在交际中使用这些知识,从而达到在自然交际中自如应用。
交际法认为,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或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而进行的言语活动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出符合现实的外语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教学材料必须采用真实的语言结构和真实的环境,来帮助学习者掌握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应使用的语言结构。支持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应用外语进行实践活动,不担心学生出现语言错误,坚信这些错误会在今后的语言交际中逐步改正。
二、四种教学方法的利弊
(一)四种教学方法的优点
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语法翻译法使用方便,容易测试学生,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因此,直到今天,在某些学校外语课上使用翻译法的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教师英语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训练的一些学校更是这样。
2.直接法:从直接法的理论构建中可以看出,“直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直接法一方面重视活用语言,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另一方面注重模仿、朗读和熟记等实践练习,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熟练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直接法还重视使用直观教具,这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速外语和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重视以句为单位的外语教学,也是直接法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3.听说法: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把听到的外语用口头表达出来。听说法重视听说训练,这使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根据有限的`材料就能流利地听说外语,容易学到比较自然的外语语音、语调。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要求熟练掌握句型,在对比语言结构的基础上找出难点,听说法同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
4.交际法: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上各项交际活动服务的。服务于社会交际活动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交际法的优点是:注意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47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交际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知识,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从长远观点看,交际法是建立在与实际用法十分接近的基础上的,因此它教给了学生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适当技巧。
(二)四种教学方法的局限
1.语法翻译法:根据当代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看来,语法翻译法是比较落后的,存在不少缺点,具体为:它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容易使学生在运用外语时养成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只强调死记硬背,不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2.直接法:直接法对外语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存在简单、片面的倾向。在外语课上生硬地排斥或禁止使用母语,这对讲解一些抽象概念的词或语法规则,既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又浪费时间。再者,它忽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过早地强调活用语言,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由于直接法不能科学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因而也不能发挥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
3.听说法:听说法过于重视机械训练,不利于学生对外语的真正掌握。有些学生虽然能把句型背得滚瓜烂熟,但在交际场合不会运用,或用得不恰当,甚至出错。这种过于重视训练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使所学的语言很不自然,即使学生实际掌握的外语(特别是口语)还不错,可是由于语言文学修养浅薄,对许多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难度大、结构复杂的语句只能凭语感猜测,难免出错。除此之外,听说法由于教学方法机械、单调,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4.交际法:交际法主要以功能为主编写教材,打乱了语法本身的体系,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在起始阶段,交际法还使习惯于其它方法的学生感到学习上的困惑,并且由于同一功能可使用多种方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都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交际法看上去与传统方法相悖,也比提到的其它方法更难评估和测试,因此它容易遭到反对,尤其是遭到年长教师的反对。
交际法还存在着潜在的问题,在备课和专业技能方面,对于如何把握时机并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课堂干预,它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另外在交际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选择、改写和自编他们所用的教材,并对教材的质量负责。
三、四种教学方法对高校外语教学活动的启示
本文选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做一比较,辨析其利与弊,以促使高校外语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承认要判断哪一种英语教学法最好是相当困难的,毕竟学习者的需要、兴趣、态度和学习期望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由于教师和学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的行为必然会随着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改变。世上没有哪个教学法是万应灵药,每一种教学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就是说,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教学法适合各种条件和环境的教学活动。由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保持清醒,不应该人云亦云,我们还应该对任何教学法的适应性进行不断反思,提出质疑,寻找对策。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英语教学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领域,它容许批评的意见,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孙素英.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06(1):52-54.
即巴班斯基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
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
此后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在一定标准看来最有效的作用。
也可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解为: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最优化”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规律所论证的原则、方法、形式和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班斯基
【适应性教学】最早源于加涅(美国),他在《教学设计原理》中认为,“适应性教学这一术语通常指恒定地监控着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变换教学内容的材料和管理系统”。在今天,适应性教学是指让在成就动机、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先前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众多学习者达到共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适应性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
范文一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主要元素,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既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进行判断、推理、计算和证明的依据,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离不开数学概念。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有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推理和论证。因此,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体会蕴含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的关键。
二、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感知概念的表象等方式,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初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重点指向的是学生学习概念内核,最后达成运用概念,巩固、拓展的环节。
2.教育心理学理论。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将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因此,概念教学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象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
3.数学教育学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要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决不是以让学生学会概念为终极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数学概念,更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概念生成教学的案例研究
笔者以浙教版八年级上册4.3《中位数与众数》为课例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本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探究与合作的无限快乐,感觉到自己精神,智慧力量的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效率提高。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统计初步第三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众数与中位数的求法与应用;众数与中位数概念的形成与定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是“归纳”: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的线索揭示出来,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作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各事例的.具体属性、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归纳总结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数学概念。我追求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式学习,主动建构,必要变式训练,重过程也重结果。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数学概念来源
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启动学生在允许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假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在获得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数学概念首先要有十分相关的感性材料,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是有实际意义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还能促进数学直觉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
2.提供探究任务,明晰数学概念内涵
为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表格呈现出“众数、中位数”意义。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就可以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利用别的数集验证或纠正猜想,使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由此让学生熟悉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克服困难的兴奋与团结协作的价值。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的。
3.回归问题原型,实施适度变式训练
在教学中可借助富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亲自体验数学概念,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对概念的理解,逐渐认识概念本质。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和检验迁移水平,我们将情境改造,形成“貌似神非”和“貌非神是”的新问题,加强变式训练。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直面数学困惑,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
4.通过自主评价,深化数学概念理解
通过自主评价,促使学生反思他们的体验和获得的知识等,提高反思性学习的能力。计算平均数的时候,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成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的优点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特别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四、几点思考
1.学生自我表述概念时必须准确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它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确定,无矛盾,有根有据并合情合理。所以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促进学生内化。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述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对学生提供多大力度的干预,其分寸较难把握。探究活动与巩固操练的时间如何安排,如何将“接受式”与“活动式”有机结合彰显各自的优点,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员,引导学生去感受概念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概念的抽象;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数学化”来培养语义转化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概念的定义中进行科学的归纳;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概念的价值,从而让课堂有机、有序、高效地达成目标。
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对概念的理解透彻了,就能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优化教学设计,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本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范文二
初中教学是一门纯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从正负数的引入,数域的拓展开始,接触的是比小学数学更为抽象的内容。由于它的纯基础性逐步凸现,学生感受到的是比小学数学更枯燥无味的内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45分钟的课堂效益,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变乏味为有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一直是初中数学老师孜孜以求而探索的问题。本文从我教学中的实践,谈及数学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 、运用实验方法,利用学生求新心理,上好入门课
对于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学过数学,但初中数学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入手,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极其抽象的内容,因此,上好入门课,是学生学好初中数学的基础。学生走进校门,教师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求新心理,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一些活动、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正负数的引入,除了教材上的温度计、海拔高度之外,我还让学生自己设计了一些相反意义的量,如从岳阳到武汉和株州都是200公里,但一个往北一个向南,数学上怎样记叙?等等,这些仅靠在小学数学学过的记数方法已不能正确地反映,很自然的就引入了负数概念,这些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能得到合适的解决,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在抽象的数学世界探索奥秘的兴趣。这样,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的进入到了数学课的学习中。
二、运用电教手段,利用学生的求趣心理,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到枯燥而导致厌学,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到新奇有趣的情境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一些能用数学知识解释的自然景观,数学史方面的奇闻轶事,设计一些有趣的演示或学生探索性的小实验就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知奥秘,获取知识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形象生动,新颖独特地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讲“圆”这一节时,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讲“求平均数”这一节时,我首先给同学们放了一段我国女排与古巴女排的比赛录象,其中有宋世雄的解说:“平均身高1.86m”,“这个平均身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有没有很简单的计算方法呢?”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我把每个队员的身高都写出来,同学们身临其境,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但同时也出现思维受阻表情,对出现的问题产生了“迷惑”,于是我抓住时机,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答的“迷”。这样同学们带着具体问题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进入了新知识学习。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把学生的学习情绪从一开始就引入最佳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寓知识于趣味之中,令学生信心大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生活实例引入,结合实验、活动,辅以电教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程度。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就强,反之则弱。因此,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让学生有活跃的思维,所授知识通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和筛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时,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想活动围绕着所授新知识而展开。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材对学生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的,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对于这些童心极重的初中学生来说,一个小球在讲台上滚动一下也会觉得有趣。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于发生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兴趣。因此,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辅之以电教手段,既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圆”这一节时,我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要设计为圆形?设计为多边形是什么结果?”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同时唤起了他们探知究竟的欲望,我抓住这一时机,导入新课,给出圆的定义。同时指出,正是因为轮周上每一点到轮轴的距离相等,车轮在运动中才没有震动的感觉,于是同学们带着问题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四、巧妙开导,巧讲、精练,给学生以主动权。
教学活动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活动,自动的学习才能达到目的。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上。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课前我准备了一批教学卡片,引入新课后,我介绍了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就证明了这条定理,引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和好奇心,接着利用教学卡片与学生一起拼出各种能证明结论的图形,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导学生对定理进行了证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对知识的领悟会更透彻,对问题的体会会更深刻而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精心策划每一堂课,创设一定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一条基本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抓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中心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的责任不是帮助学生把锁打开,而是交给他开锁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完美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对数学科产生比较稳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只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能用所学有关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大脑就立刻处于兴奋状态,进入接收知识,发展思维,锻炼意志的最佳时机。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心灵得到科学的熏陶,艺术的振撼,从而不断发展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就必然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研究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小学数学概念数学通常分为引入概念、建立概念、巩固和运用概念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这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就需要深钻教材,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并优化教学过程,使概念教学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归纳、运用,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概念;数学;优化教学;整理归纳
引言:
概念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方向,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概念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它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尚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学习思维能力较差,概念是横在他们和数学学科之间的一座大山。有鉴于此,在概念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认识概念,学习概念,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概念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克与千克”两个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微课动画视频给学生详细演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动画视频形象生动,非常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生活中和克以及千克对应的事物,教师也可以融入微课之中,使学生一目了然。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个台秤带到讲台,让学生们把各自的笔啦,橡皮啦,铅笔盒啦等东西放上去,记下台秤上的克数,感受克的大小。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情景模拟练习,学生扮演菜农,教师扮演来菜市场买菜的顾客,教师把“菜”放到台秤上,学生需要读出“菜”的克数。教师做完示范之后,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展这样的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把吨以及微克等概念拿来和克与千克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克与千克在重量单位中的位置了。在具体的方法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和微克,克,千克,吨这些单位对应上,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认识概念,了解概念,是一种学习概念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绕过概念教学,直接在实践中让学生认识概念,学生带着从实践中获得的对概念的理解再次阅读概念,通过这种反反复复的学习,学生最终会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在教学“面积”这个概念时,教师先不着急讲解面积,而是先让学生进行测量,如测量书桌的面积,测量黑板的'面积,测量教室的面积等,当学生熟悉了面积就是长乘以宽之后,对面积的认识自然就完成了,这远比单纯给学生讲解面积的概念要有效的多,学生印象也深。再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出一些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画的是正方形,教师说:“对,这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一个正常的平行四边形吗?”有的学生画的虽然是一个四边形,但是两条边不是平行关系,教师就要纠正:“平行西边形是两组对边都要平行。”通过这样的纠正教学,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逐步建立了完整的认识。再比如在教学“比”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一些体育赛事,如乒乓球赛,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等,在这些赛事上,画面上都会有双方的实时比分,这些比分就是一种“比”的关系,体现了双方的对战成绩。学生明白了这些之后,就会对比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3、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归纳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很多数学概念都是从归纳中得来的。因此重新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让学生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熟悉概念的来龙去脉。小学生的归纳能力相对不足,但是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循循善诱,就一定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概念的规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课本对倍数和因数的阐释是这样说的:“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这两句话理解起来非常繁琐,每句话都有四个概念名词,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几组数字,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下:“8和24”,问学生:“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又在黑板上写下:“9和72”,继续问学生。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倍数都是大数,因数都是小数,大数除以小数,小数被大数除,当学生发现了倍数和因数这样的关系之后,不用再去背诵概念就能领会倍数和因数。
4、结束语
对概念的领会,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概念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概念,拉近学生和数学概念之间的距离,使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俞凤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94-95.
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因为很多科学教师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响,在教学之中通常都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也非常容易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教学情境,进而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从小就能够接受专业的科学教学,并能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但是,因为条件等多种方面的限制,有些小学科学课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所以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学的启蒙课,就应该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时候满足启蒙的特征,并且也要满足学生的特征,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也可以在兴趣的引导下实现教学目的,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主要就是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较为落后的教学方式中已经产生的问题而提出的,是为了符合目前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其内涵主要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在遵守教学科学性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投入较小的物力、人力等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系统的科学知识,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完成小学科学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科学教学的发展特点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效率最高的时期。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小学科学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并且,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那么一定要把新课标作为基础,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和学习情况去开展更有效的教学。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理念正处在发展、改革的新时期,一定会针对新时期施展的教学活动提出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但是,不少小学科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教当作教学中的重点,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特点,还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把握好教学的难度,但目前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没有重视这一点。在教学之中,因为教师很难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进行创新,所以就会使得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更新时代发展上面有一定的偏差,这并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不完善
目前,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仍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教学之中,小学科学教师使用的模板、道具等都比较老旧,还需要补充一定的科学材料,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另外,教学评价不完善也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项主要问题,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只把考试结果当作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也没有充分发挥出鼓励学生的作用。
三、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目,通过课本能够发现,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很多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并且学生对和生活有关的知识也比较有兴趣的,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把学生的认知情况、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创设生活化的进行情境,让科学知识更加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天气》时,就可以用"燕子低飞,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预示天气的谚语和在谚语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去创设进行情境。在讲解《溶解》一章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把食盐放到水中,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下雪后为什么要在地上撒盐?夏天出汗后,衣服上为什么会出现白色花纹?"等和溶解有关的生活化问题去创设教学情境。生动、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适当鼓励,增加学生的信心
每一名学生都希望被教师肯定,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中畏惧困难的心理,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善意、巧妙的方式去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让学生可以改正缺点,让他们的潜能在鼓励教学中得到最好的发挥。小学科学教师也应该使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豪感,对他们进行赏识教学,这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教学更好地开展。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说"大胆做吧,我相信你".先对学生进行肯定,再委婉地提出一些意见,最后再提出更高的目标,这样能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进而更好地学习。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坚持。另外,因为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都还不是很稳定,经常会由于一时的失败而失落,甚至还会自我否定,所以教师的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鼓励时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
(三)完善课程设计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就应该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使用科学的方式完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指导,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能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进而让学生发现科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原理。在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也应该认识到演示的重要性,并在演示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得到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组织好科学实验教学纪律
科学是一门重视实验操作的实用型科目,实验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实验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因为学生的控制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弱,很容易导致实验教学课堂秩序差、教学混乱等,进而使得教学效率比较低。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组织好科学实验的教学纪律,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实验的规则,让学生可以知道在什么样的实验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进而逐渐强化学生的行为,增加学生的自觉性,保证课堂的教学纪律与制度,让教学可以顺利进行。
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简单的电路》时,就能够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研究,因为这次的.实验是和电路有关的,并且实验设备和流程都应该要有严格的操作,因此在实验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证实验室的秩序。为了保证实验室的良好秩序,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自己制订一些制度,如禁止在实验室中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不能随意触摸实验室中的设备,不能带走实验室的任何设备等。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组织好教学纪律,保证了实验的有序进行。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要想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但要进行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应该要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
比如,给学生布置种植植物的任务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本《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进行。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该家庭实验观察的结果,留出更多时间用于研讨交流环节。教师上课时将书本的照片换成学生自己上传的照片,这也可以作为上课的教学资源,当自己的照片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会有成就感和亲切感,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动手能力强、责任心强、热爱科学实验的学生当"小老师",及时帮助有疑问的同学,并对其他同学的实验进行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想争当"小老师",如此一来,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且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操作。
在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进行评价交流之后,可以让课代表汇总出得到好评多的、点赞多的学生,设立适当奖励措施。比如,根据学生展示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记录的好评以及点赞数,每月评选一次"小实验家".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酌情评选出"最佳努力奖""最佳创意奖"等单项奖,给学生更多机会,更有效地激励学生。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科学应用能力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新时期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与目标,也是当代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等都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并能够用科学的观念与精神对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型的人才是培养人才的趋势,也是展现国家竞争力的途径,不管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发展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参考文献
[1]王明礼.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学,2020(20):83-84.
[2]王桂平.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苑教学,2020(16):20-2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发布、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代理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新课导入生活化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 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教学活动生活化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小学道法课教学的有效建议:
一、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前提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和谐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融洽。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互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与信任学生、欣赏激励学生,并且要宽容学生。
二、以“生活事件”为教学素材。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以“生活事件”作为基本素材来组织教材。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态,包含生活主体的言行,是生活主体主动或被动遭遇。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也要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这样可以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生活事件富含道德教育意义,蕴含核心价值,有价值导向性。
以教材为依托的“生活事件”,反映儿童成长遭遇的道德基本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生活事件经过课堂剖析和提升,成为儿童反思生活的“镜子”与,和建构自我的“营养”。
三、以生活情景来导入课堂
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内驱力。同时也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可感性、亲近性、实用性。
四、以生活化教学组织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合作学习。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学习,分享快乐,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能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渗透到课堂中,抓住良好的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