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文学跨学科研究杂志

文学跨学科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文学跨学科研究杂志

“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是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办,中美诗歌诗学协会、《世界文学》杂志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互联网+”中外诗歌经典出版与传播项目组、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中华译学馆等9家单位协办的国际性诗歌赛事。所以,获奖证书是国际性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E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 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 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 性意识(gender-con-scious)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 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 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注: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本文将首先简述美国 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 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 克(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 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注: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s,1972,p.9.)。1978年,威廉·鲁 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 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IowaReview 9.1(Winter 1978),p.71-86.)。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 “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 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因为它不仅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 式,而且“eco”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 格(Frederick O.Waage)编辑出版《讲授环境文学:资料,方法和文献资源》(Teaching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该书收集了十九 位讲授生态环境文学课程的教师写的“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目的是 要在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注:Frederick O.Waage,ed.,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New York:1 985,p.viii.)1989年《美国自然文学创作通信》(The American Nature WritingNewsletter)得以创办使有关学者得以发表生态文学研究的短文、书评、和课堂笔记等 。随后,不少人文学科的学术刊物相继开辟了生态文学批评的增刊或专刊,其中有《印 地安那州评论》、《俄亥俄州评论》等美国着名的学术刊物。(注:根据彻丽尔·格罗 费尔蒂的统计,自1986年至今,美国人文学科出版过20多期关于生态环境文学的专刊。 具体内容请参见格罗费尔蒂和费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 第32页。)同时,一些大学开始把生态文学列入课程,作为现当代文论的一部分,受到 学生普遍欢迎。在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上, 哈罗德·费罗姆(Harold Fromm)发起并主持了名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活力”(Ecocriticism:The Greening of Literary Studies)的学术讨论。1992年,“美国文学 协会”专题报告会上,格伦·A·洛夫(Glen A.Love)主持了题为“美国自然作品创作: 新环境,新方法”(American Nature Writing:New Contexts,New Approaches)的专题 讨论。同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成立,该学会的宗旨是“促进人类和自然世界关系的文 学思想与文学信息的交流”,“鼓励新的自然文学创作,推动传统的和创新的研究环境 文学的学术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生态环境研究。”(注: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1993年第一届全美生 态批评研究会在科罗拉多州的福特科林斯(Fort-Collis)举行。与此同时,第一份正式 的生态文学研究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问世。该刊物的目的是“从生态环境角度为文学艺术的 批评研究提供论坛,包括生态理论、环境保护主义、自然及对自然描述的思想、人/自 然两分法及其他相关的理论思想。”(注: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 Fromm,ed.The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 University ofGeorgia 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态文学批评的专着相继出版。1996年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 版了格罗费尔蒂和费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1996)。该书收集了26篇论文 ,分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 。1999年洛兰·安德森(Lorraine Anderson)和斯科特·斯洛维克主编的《文学与环境 :自然与文化读本》(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 Reader on Nature and Culture ,1999)收集了长短不一的文章一百多篇,以小说、诗歌、散文、传记等不同体裁论述了 人类与动物、人类与居住环境、政治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等众多主题。2000年,劳伦斯 ·库帕(Laurence Coupe)主编《绿色研究读本:从浪漫主义到生态批评》(The Green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2000),从“绿色传统”、“绿 色理论”和“绿色读物”三方面论述了生态文学批评的渊源与发展。1999年至2001年间 出版的伦纳德·西格杰(Leonard D.Scigaj)的《持续的诗篇:四位生态诗人》(Sustainable Poetry:Four American Ecopoets,1999)、乔纳森·巴特(Jonathan Bate) 的《大地之歌》(The Song of the Earth,2000)、帕特里克·穆菲的《自然取向的文学 研究之广阔领域》(Farther Afield in the Study of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2 000)、戴维·梅泽尔(David Mazel)的《美国文学的环境主义》(American LiteraryEnvironmentalism,2000)和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的《为濒临危险的地球写 作》(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Literature,Culture,and Environmentinthe U.S.and Beyond,2001)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出版生态批评的专着以外,近年来有关生态文学批评的会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例如,在“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的协助下,2000年6月在爱尔兰举行了议题为 “环境的价值”的多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3月“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在英国 召开研讨会,讨论“生态批评的最新发展”。2002年9月,该学会的英国分会在利兹大 学召开第三届年会,会议主题是“创造,文化和环境”,重点研讨生态批评、生态诗学 和生态女权主义。“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第三届年会将于2003年6月在波士顿大学召 开。会议的主题是“海洋-城市-水池-园林”(“Sea-City-Pond-Garden”)。二、美国生态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十多年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 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生态批评家认为,许多作品中描写自然 的一个陈旧模式是:自然要么被描绘成伊甸园般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和处女地,要么 是瘴气弥漫的沼泽地或无情的荒野。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二阶段把重点放在努力弘扬长期 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对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成就,及 其风格体裁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美国描写自然的作品是以描写自然为取向的非小 说创作。它有着成果累累的过去和充满活力的今天。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美国 出版的描写自然的作品选集有二十多部。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源于英国吉柏特·怀特 (Gilbert White,1720—1793)的《塞尔波纳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Selbourne,1760)。这一写作传统通过亨利·索罗(Henry Thoreau,1817—1862)、约翰 ·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1868—1934)、 艾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6—1948)和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 —1964)等延伸到了美国,其中利奥波德和卡森后来成为直接推动生态批评兴起的领先 人物。利奥波德的“生态中心论”(ecocentrism)思想后来成为环境主义者的金科玉律 。卡森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3)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 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始。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三阶段试图创建一种生态诗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强生 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生态批评发展到今天,在创建理论体系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 就,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思想。例如,“环境伦理说”(environmental ethics)或“环 境哲学”(environmental philosophy)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进行探讨;非人 类中心说主张非人类存在物,如物种、生态系统等同样具有道德地位,指出人类对它们 负有直接的义务;施韦策(Albert Schweitzer)的“敬畏生命”论和泰勒(Paul W.Taylor)的“生命中心论”(biocentrism)将道德关心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构筑了 以“尊重自然”为终极道德意念的伦理学体系;克利考特(J Baird Callicott)的主观 价值论和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 Ш)的客观价值论,特别是奈斯(Arne Naess)等人 提出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都可以被看作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近几年来,伦纳德·西格杰、乔纳森·巴特、帕特里克·穆菲、劳伦斯·布伊尔等从 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论家那里吸取思想精华,运用巴赫金、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 罗兰·巴特等人的批评理论来构建当代生态诗学,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在《持续的诗篇:四位生态诗人》一书中,西格杰批判了后结构主义语言理 论对当代诗歌和文学批评的影响,认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仅仅把批评的目标放在 语言、文本和话语上,似乎文本以外就没有自然环境等其他“存在”(Being)的存在。 西格杰把批评的矛头指向西方哲学中的二元论思想,强调生态诗学的理论构建应以海德 格尔和梅洛·庞蒂的思想为基础。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存在首先是个人的存 在,个人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物的根基,“在”就是“我”,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在”的结果,必须在人对外部世界事物的关系中来考察它们,否则就毫无意义,失去了 确定性。西格杰认为,在今天全球高度信息化、科技化,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不平衡的 形势下,生态诗学的任务首先是要面对全球环境恶化这一基本事实,要以人的生存为本 。西格杰还试图从梅洛·庞蒂有关现象学的论证中探索生态诗学的理论基础。梅洛·庞 蒂深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觉现象学”。他指出,现象学就 是对本质的研究。所谓“本质”,并不意味着哲学要把本质当作对象,只是意味着我们 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需要“观念性的场所”。在梅洛·庞蒂看来,本质就是我们的体验 ;世界不是客观的对象,只是“我的一切思想和我的一切外观知觉的自然环境和场所” (注: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着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32 页。)。西格杰发现,梅洛·庞蒂的论点为生态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批评模式,即 把体验的深度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融会于一体,不能机械地或用理想主义的框架来理解身 体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生态诗学的研究要超出传统西方哲学中主观/客观二元论 的思想。乔纳森·巴特在《大地之歌》中也应用了现象学的批评原理,并多次提及海德格尔的 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他在1991年发表的《浪漫主义生态学:华兹华斯和环境传统》(Romantic Ecology:Wordsworth and the Environmental Tradition,1991)中陈述的浪 漫主义生态诗学。同时,巴特还根据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有关论 证“自然状态”的思想来探讨生态诗学的问题。巴特认为,卢梭的“自然状态”论和“ 返于自然”的思想与“深层生态学”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巴特全面论述了从十八 世纪到当今的小说和诗歌。他在《大地之歌》的前二章中把简·奥斯汀和托马斯·哈代 、玛丽·雪莱和威廉·H·哈德孙以及伊莉莎白·毕晓普相并立,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 这些通常不被认为是“自然作家”的生态意义。(注: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Earth,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31.)劳伦斯·布伊尔和帕特里克·穆菲等也试图从不同方面构建生态诗学理论。布伊尔试 图淡化自然与文化的界限,认为生态批评的未来应从研究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着手。穆菲 试图重新调整当今生态批评界的一些不平衡的做法,其中突出了美国生态批评界对美国 少数裔生态作家的忽视和对国际上其他国家生态作家及生态文学经典的忽略。穆菲指出 ,生态批评家研讨的作品大多是像梭罗的《沃尔登或林中生活》之类的非小说作品,而 涉及生态环境主题的小说作品却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边缘地位。穆菲认为,叙事小说在环 境保护方面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非小说作品,叙事作品应成为未来十年生态文学研究的 重点。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不仅体现在纯自然作品中,而且在不少现当代小 说家的叙事小说中也有明显表现。例如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和唐 ·德里罗(Don Delillo)分别在《白色噪音》(White Noise,1985)和《兔子休息了》(Rabbit at Rest,1990)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代作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德里罗的 《白色噪音》除了表现当代人惧怕死亡这一主题外,还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描述,特别是 通过对某一旅游景点(一旧牲口棚)、超市食品、化学毒气泄露事件的描述,表现了在后 现代文化背景下的美国乃至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真正意义上的 自然和文化在以消费为主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复制”而成为种种假象(simulacraand simulations),并最终因发生“错位”而逐步消失。厄普代克的《兔子休息了》从 侧面描写美国作为一个“后自然”(postnatural)国家,其大地所拥有的资源差不多已 被消耗一空了。在小说的结尾,已五十五岁的主人公“兔子”哈利·安斯特罗姆眺望佛 罗里达州一处疗养地的风景时,他透过那天堂般的外表,看到其中的衰败和污染。在这 些“危险的风景”(riskscape,美国当代地理学家苏珊·卡特杜撰了这一词,来形容空 气中漂浮的毒气对自然风景的侵害)中,哈利看到成排的棕榈树由于遭受干旱而枯死, 看到蓝色的天空被“喷气飞机喷出的烟雾所污染”,看到“紫外线正把人体的扁平细胞 烤成癌细胞”,看到“空气中弥漫的烟雾使人难以呼吸”。(注:John Updike,Rabbitat Rest,New York:Alfred Knopf,1990,p.501.)如果说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反映的是一 个把自然当作医治人们精神创伤的社会,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描写了一个把自然看成是 经济源泉的社会,那么,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所揭示的正是比尔·麦肯比(Bill Mckibben)所说的“后自然世界”(postnatural world)。在这个“后自然世界” 里,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仅仅是表面上的,尽管自然有时会激起人们的怀旧思想,有时会 使人产生背井离乡的感觉,但它已经与实在的东西(the Real)无关。尽管生态批评家为了创建生态诗学已经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生态批评理论尚处在发展 阶段,它还没有达到理论上的成熟,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美国学术界认为 生态批评缺乏理论基础的也大有人在。《美国现代语言协会》杂志编委玛萨·班塔斯(Martha Bantas)认为“环境研究是软性的(soft)”,它不过是“拥抱树木的玩意”(“hug the tree stuff”)。(注:Laurence Coupe,The Green studies Reader:from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New York:Routledge,2000,p.169.)尽管此话显得过激 ,但多少说明一些问题。三、生态文学批评旨在解决的问题多年来,生态文学批评一直就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提出问题并试图予以回答。 生态文学批评家经常提出的问题,除了诸如作者是怎样描述大自然、作品的主题是否反 映生态环境意识、人应该如何对待大自然、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位置等之外,还包括这 样一些根本问题:怎样确定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是 什么?生态批评是不是一门“终极的科学”?怎样把生态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 便达到一个互补互利的结果?等等。生态批评家们明确提出,生态批评的根本前提是: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密切相关。人 类文化影响自然世界同时被自然世界影响。它研究的主题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 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正如乔纳森·莱文所说,“我们的社会文 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研究这些,我 们就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的忧虑。……因此,在研 究文学如何表现自然之外,我们还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分析所有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 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将这种分析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 (注:转引自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第48页 。)生态批评就是要“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注:Jonathan Levin, “On Ecocriticism(A Letter)”,PMLA 114.5(Oct.1999),p.1098.)。着名生态思想研 究者唐纳德·奥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 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 然的影响。……研究生态与文化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虽然不能 直接推动文化变革,但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是文化变革的前提。”( 注:Donald Worst,The Wealth Of Nature: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ecologicalImagin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27.)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对生态文学批评发展趋势的思考和讨论就开始成为热点。在 对现代性的反思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后现代乃是生态学的时代,只有生态智慧才能使人 类走出困境。生态批评家用生态眼光看世界的同时自觉地用生态的眼光看文学。乔纳森 ·莱文最近指出,根据近年来美国出版的生态专着,美国的生态批评家可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现实主义”生态批评家,二是“社会建构主义”生态批评家。(注:JonathanLevin,“Beyond Nature?Recent Work in Ecocriticism”,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ol43,No.1,(Spring 2002),p.175.)这两大阵营所体现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从传统的西方 哲学思想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中寻求批评的源泉和养料。他们在生态哲学思想的启示 下,把生态文学批评置于自然——社会——文化这个人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全面考察,力 求建构一种既展示文学批评本色又体现综合生态精神和生态价值观念。同时,他们把对 自然生态的关注扩大到社会、文化甚至人类的精神领域,明确肯定人类生存的整体的生 态性质,把文学批评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用生态的眼光看文学,必然要重 新审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充分重视自然对于文学的本源性意义。“尽管作为人类生命 基础、生存环境和实践对象的自然已被社会中介化了,但它并不因此消失其自然本性。 自然之所以能生成为人,是因为自然本来就存在并生成着属人的本质。”(注:曾永成 :《生态学——文艺理论建设的当代课题》,《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48 页,第47页。)文学作为人类对自身生态进行审美调节的活动,一开始就打下了自然的 深刻烙印,并一直把自然作为永恒的创作源泉和审美原型。生态思维对自然与社会、文 化和人性的生态性整合,必将带来对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美国当代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把生态学定位为“终极的科学”,因为“它 综合了各门科学,甚至于艺术与人文学科。”他指出,“尽管生态学可以被视为一门科 学,但是,它的智慧比其他科学更深,也是压倒其他科学的,有着普遍意义的。”(注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8 2页。)罗尔斯顿所说的“终极”决不是“终极真理”的意思,而是就其广阔的涵盖性和 问题指向的深度而言的。笔者认为,就生态批评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还没有充分 的理由说它已经到了“终极”的地步。但罗尔斯顿把生态学定位为“终极的科学”,至 少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必然提升到对人 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关注;其次,生态学已把社会和文化置于自然这个更具本原性的大系 统中,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视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动因,并从自然生态寻 求走出生存困境的深刻智慧;再者,生态学把其他科学在人类生态系统中加以融会和整 合,以纠偏补弊,使之在互补互动中共同优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并把人本精神融注于一 切科学,把关于自然的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融合成一门科学,从而确立起一切科学对人 的生成的终极关怀;最后,随着生态学对有机体和人类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交 流的生态机制和意义的全面认识,尤其是“对信息与精神的生成性联系的揭示,人与包 括自然在内的物质世界之间的精神关联即精神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注:曾永成: 《生态学——文艺理论建设的当代课题》,《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48页 ,第47页。),这就使生态学跃上人性这一生态生成之巅,具有又一层终极意义。

跨学科研究发论文

你的选题是不是属于法学论文范畴?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多余。你是一个法学专业学生,你的论文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当然属于法学论文啊! 这还真的不一定。 例如,子桐曾经指导的某个同学,他想写行政不作主题,他自选的题目是《行政不作为的行动逻辑及其治理》。乍看上去,这个选题属于法学论文的范畴,但是在看完提纲之后, 子桐发现这名同学要写的不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不作为认定之类的法律问题,而是以行政不作为的内在逻辑及其行政治理为主要内容,这显然偏离了法学论文的范畴。 再举一个例子,有个同学以《英国律师会馆研究》作为选题,以英国律师会馆发展的历史这一法律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律师会馆属于法律职业共同体机构,其主要责任偏重于法律人才的培养, 更倾向于历史学研究,要将其归入法学论文的范畴略显勉强。 除此之外,对法学论文范畴的讨论还涉及到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 将法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能够促进法学研究的进步,但对于法学毕业论文选题来说,存在跨出法学大门的可能性。 子桐将在本文中对法学毕业论文选题中 “法学论文的范畴”和“法学的跨学科研究” 两个问题进行说明。 到底什么是法学论文呢?一般来说, 以法律规则的解释、适用为内容的研究属于典型的法学论文,这也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那就是“法律场景”,场景的法律属性强弱决定了研究问题的法学属性强弱。例如,法庭是最典型的法律场景,在法庭上,法官与当事人围绕着具体的法律问题对现行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 此外,法学研究还存在一些“边缘”领域, 例如比较法、历史法、习惯法、公序良俗、甚至网络社区公约,这些都可以成为法学研究的对象。这些边缘领域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本身也是引导人们如何行为的规则体系,同样具备“公平”“公正”“权利”“义务”等内涵。 从上述法学论文范畴的界定,绝大多数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都能够落入法学论文的范畴。论文主题只要从整体上可以归为法学的范畴,就一般认为是一篇法学论文。但是, 子桐建议我们还是不要选择过于边缘的选题,选题边界越模糊,你毕业论文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学有其核心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就是针对具体的法律现象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这其中还会加入典型案例、不同的学说观点,从而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例如,《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问题研究》这样的选题就是典型的运用法学核心研究方法撰写的论文。 当前,法学研究范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已经在法学研究当中得到了运用。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这一选题就从妇女社会学视角,对妇女的弱势地位进行了系统阐述,进而讨论农村妇女基本权益的保护问题上。 《礼之退隐——以近代中国刑律中君亲条文的变动及其争论为中心》,这一选题由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礼制到后来的礼法之争,再进一步讨论了“礼宪之争”问题,将宪政与中国传统礼制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证。又如《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这一选题也是历史学与法学研究结合的尝试。 法学与政治学具备天然的联系,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政府等对象是法律的制定者,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法律实施,而国家职能的履行也需要借助法律加以确认。 政治学与法学的交叉运用的比较广泛,例如《当代中国法庭仪式的政治学考察》一文将法庭仪式也视为“政治仪式”的一种,从政治学视角讨论了我国法庭仪式的文化不适、日常缺位、表演虚化等问题。 又如《美国言论自由的观念转向与制度嬗变》的选题从政治自由角度探讨宪法学问题,将政治学当中的政府权威的构建、政府形象、社会公信力等政治学研究问题与宪法学当中言论自由问题相结合进行阐述,政治自由是政治性言论的宪法保护基础。 法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在刑法学、犯罪学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运用,例如《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在非刑事领域也存在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律运行中的非理性研究》。法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侧重对人的情感、动机、认知与非认知等因素,并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影响人们做出法律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总之,法学毕业论文的交叉学科选题能够带来全新的视角、观点、方法和理论框架,能够带来“新”意。法学属于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跨学科研究模式也是一门学科实现更广范围影响,实现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 子桐建议我们在进行跨学科选题时 ,首先要突出法学问题,其他学科的内容应当处于辅助与次要地位。不管采用何种跨学科结合,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法学问题”展开。 原文地址:

1、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2、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3、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4、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5、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6、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7、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8、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9、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软科学研究杂志

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过口头报告,

或者以摘要或会议板报形式报道过的研究结果,

但不包括以会议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公开发表过的全文

1.请作者登录中国软科学杂志社网站注册作者信息并按要求进行电子投稿,未进行电子版投稿编辑部不予登记处理。2.电子版投稿成功后,请作者及时寄送打印稿至编辑部,稿件一式二份,信封写编辑部收,并在稿件上注明所投栏目名称。请勿一稿数投,亦请不要在稿件中夹带其它物品,以免丢失。编辑部收到打印稿后开始审稿程序。邮寄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270室《中国软科学》编辑部收 邮编:1000453.纸制版收到登记周期为2-3周,审稿周期大约为5个月。来稿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有关稿件查询及其它详细规定请登陆中国软科学杂志社网站查询。4.稿件一经采用,编辑部会及时与作者联系。

数学科学跨学科研究初探论文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下面是我整理的数学科技论文800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数学科技论文800字篇一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数学科技论文800字篇二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看了“数学科技论文800字”的人还看: 1. 科技论文800字 2. 科技论文800字左右 3. 科技论文800字以上 4. 高一科技论文800字 5. 高中生科技论文800字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数学小论文二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数学小论文三 数学是什么 什么是数学?有人说:“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 这样的说法可不对。因为数学不光研究“数”,也研究“形”,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也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上,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数学就是关联;也有人说,数学就是逻辑,“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通过深刻分析数学的起源和本质,精辟地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论断。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较确切的说法就是: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 数学。 纯粹数学也叫基础数学,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的内部规律。中小学课本里介绍的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知识,都属于纯粹数学。纯粹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以纯粹形式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如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于它是梯形稻田的面积,还是梯形机械零件的面积,都无关紧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应用数学着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数学有3个最显著的特征。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数学理论都算有非常抽象的形式,这种抽象是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形成的,所以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而且不仅概念是抽象的,连数学方法本身也是抽象的。例如,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而数学家则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定理,非得用逻辑推理和计算不可。现在,连数学中过去被认为是比较“直观”的几何学,也在朝着抽象的方向发展。根据公理化思想,几何图形不再是必须知道的内容,它是圆的也好,方的也好,都无关紧要,甚至用桌子、椅子和啤酒杯去代替点、线、面也未尝不可,只要它们满足结合关系、顺序关系、合同关系,具备有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就能够构成一门几何学。 体系的严谨性是数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数学思维的正确性表现在逻辑的严谨性上。早在2000多年前,数学家就从几个最基本的结论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丰富的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门严密系统的理论,它像一根精美的逻辑链条,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丝丝入扣。所以,数学一直被誉为是“精确科学的典范”。 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20世纪里,随着应用数学分支的大量涌现,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部门。不仅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仍在广泛地享用数学的成果,连过去很少使用数学的生物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等,也与数学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数学心理学、数理语言学、数学历史学等边缘学科。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望采纳,O(∩_∩)O谢谢!!!!!

研究性学习其本质是学生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体验活动,从而利用推理、类比、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本文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分别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课堂开展的四个基本过程:准备阶段——体验阶段——探究阶段——分享总结阶段。能过多个教学中常见案例,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作对比,从而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分享、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到落实已有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施期。在我市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已有四年之久了,而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也真正的落到实处。这就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重大的冲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习模式等。在这个新时期,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产生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其本质是学生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体验活动,从而利用推理、类比、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我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研究性学习以丰富的现实材料为基础(准备阶段)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的一种技能。在小学阶段,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尤为突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我们都知道任何的学习都要以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提出大量的现实材料,以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时学生很多时候不能马上联想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即使能列举出来,也未必是完整的,这时就要求老师要有这样的教学预设,并做好材料的准备。 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一课中,课一开始的时候,我出示了大量的有规律的图片:如衣服或窗帘上的图案、路边花草的摆放、地砖的排列、节日的布置……,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美,在内心产生出想学规律、想创造规律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学生单纯根据课本的一张主题图来学习规律,相信后来的学习中学生是不会有研究规律的发生、发展的愿望了。 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现实材料不单单是为了引起研究的兴趣,它再是为了给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的材料。数学与物理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物理只要证明某一现象存在就可以了成立了,而数学则需证明这一现在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正确才成立,所以数学知识的研究是需要非常大的严紧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别人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即使是老师说的、书本说的需要经过自己的验证才能确定,这使学生有了研究的知识的精神。 如在教学一年级《0的认识》时,有一个知识点是任何数加0都是不变的。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只会出示1到2条关于几加0的算式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一定律了。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下,我让学生看多幅关于几加0的图片,列出多条几加0的算式,学生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算式对比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从而让任何数加0都是不变的规律由学生的口中说出。 知识由老师硬塞给学生,那么这些知识永远都还是老师的;而如果知识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好么这些知识永远都是自己的。 二、研究性学习以游戏、活动、实验等为主要形式(体验阶段)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另一主要内容就是课堂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游戏、活动、实验等方式为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活动中过程中把数学“做”出来。游戏、活动、实验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有体验才能使思考更深入、更有根有据。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有意义的体验活动。 如二年级的《角的认识》,其中有一个知识点的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让学生用三角尺画出一个角(45度角),由于三角尺有大有小,学生画出来的角边的长短也不一样。然后学生可以去找,有没有与自己的角不一样大小的。在这样的实验下,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又如在一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对立体图形认识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找出立体图形上的面,并把面“搬”出来得出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汇报……在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各种平面图形,也找到了把面“搬”出来的方法。学生通过撕、画、剪等活动,做出了平面图形。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面从体中来,了解到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利用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这其实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根据困难、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的方法,经过尝试——再尝试——到成功,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知识获取的过程。 三、研究性学习以推理、类比、分析为手段(探究阶段)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会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有了研究材料,有了体验过程,不代表知识就能被“创造”出来的,这些都只是条件,必须要经过推理、类比、分析等方法去伪存真,得出知识的精粹。分析,把研究材料有条理地进行整理,思考其含义。推理,可以使研究材料知识化。类比,根据知识相同、相似的部分进行分类,后比较其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二年级《找规律》教学中,我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然后推测这组图案未出示部分。学生根据已有条件找出图案的规律,然后进行推理,有根有据地说出原因,思考的方法。又如学习《三角形的边的规律》时,根据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可以推理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如果学生能保持这种分析问题的策略、研究的精神,那尽管以后可能会把某些定律忘记,但还是可以再推算出来。 四、研究性学习以分享为课堂总结(分享总结阶段) 学习的后期,我们需要把知道进行总结整理。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分享为主要形式。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到对知识技能的总结,而忽略了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而这些恰恰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三个惟度的要求。一节成功的课,不单是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有提升,而应该是在各个方面上都对学生有一定的作用。以分享的方式或以对三个惟度的教学目标都能体现。以下是我在教学《解决问题》后的分享活动,我以几个问题逐层深入地学生总结整节课的收获,并简单分析学习了这节课后的作用: “闭上眼睛回忆这节课的过程。你认为自己最成功是什么?”(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享,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果以后现学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样解决?”(这是学法、知识、技能的总结,让学生思考这节课是怎样学的,学到什么,以后遇到这类问题也将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你认为在生活中,这些知识会用得上吗?哪能里会用到?”(突出数学的有用性、有效性。并把数学回归到生活之中,使学生跳出书本的框框,了解数学的用处。) 有效的分享对于一节课来说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它是作用十分重要,它能给课堂画龙点睛,把学生原来不够清晰的思路理顺,突显学生的成功,体现知识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重视过程是它的一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学习的准备、体验、思维、总结。每一部分都重要,每一个环节都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前一个阶段作铺垫,后一个阶段将无法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数学地思考。这正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是学习最核心的内容。只有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才是永难忘记的知识。

跨学科研究法写论文

关于论文写作常用研究方法指导

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种类比较多,而常用的有调查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具体选择方法根据自身论文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做选择,文科论文和理工科论文的使用研究方法还是很大区分的,接下来就由我带来论文写作常用研究方法指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种:调查研究法

此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之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它的主要方式有访谈形式、电话调查形式问卷调查形式等,这个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了解并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而这之中问卷调查是运用的极为普遍的,它是以书面形式的问题,通过调查收集得到最为贴切实际的结果然后整理和统计研究。但是此调查研究法的缺点是测试者由于某些原因会对问题作出虚假或者错误的回答。

第二种:观察研究法

这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对象用自己的感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去探究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式。科学研究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重复性。常用的有自然观察法和设计观察法。由于人的感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都通过其他现代工具和手段进行研究。如:照相机、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此研究方法的缺点是:时间有局限性、收观察的对象有限制、受观察者的本身有限制、观察法不适用于大范围调查、只能观察外部和结构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思想和本质。

第三种: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通过自然和社会现象和现象之间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因果关系的体现。通过控制和变革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它的方法有:主动变革实验、控制实验、因果实验。主动变革实验:观察者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去认识研究对象来发现问题的存在,而实验则主动控制条件人为的改变对象的变化过程和存在方式,使得能从科学认知方面得到解释。控制实验:借助各种技术,消除减少各种影响能让科学无关的东西从而简化、纯化的情况下认识研究对象。因果实验:用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效工具和必要的途径。

第四种:文献研究法

通过采集、整理文献并对其研究形成事实的科学认知方法,此方法是最古老而又富有科学研究生命力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目标和课题通过文献获得资料进行正确全面的研究问题,文献研究法被利用于各科学科中。它能然跟我们认识到问题的现状和过去,来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对研究对象形成初步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深入。能从现实直接的资料信息中做比较,更能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

第五种: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要亲自收集观察对象的信息,为理论假设、检验理论假设进行研究,它的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和鲜明性的。通常运用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这两种方法,不断的通过研究客观的了解世界。通过控制和观察记录与此相伴的想象变化来确定条件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在于说明自变量与某个因变量的关系。

第五种:定量分析法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我们对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科学规律,研究对象的本质把握和关系的理清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第六种:定性分析法

它是由预测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运用总结和演绎等方法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取之精华舍去伪表,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历史资料和数据的对象。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管理人员的判断、专家的意见、销售人员的估计、顾客调查和市场测试、小组讨论、集合意见法、德尔菲法、质—量分析法、吸引力指数。

第七种:跨学科研究法

通过现有的科学理论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交叉研究法”。目前我们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的划分还在不断的加剧中,同时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精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第八种: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对象进行较长时间连续性的研究从而得出其行为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案例研究法。基本类型有:个人调查、团体调查、问题调查。此个案研究方法特征有:研究对象的典型性、研究过程的深入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第九种:功能分析法

它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通过社会现象说明怎么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系统,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从而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

第十种:数量研究法

它也被称为“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发展来达到研究对象的正确理解和预测方式。

第十一种: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和类比法很相似。就是在实验室里先设计出于某个被研究现象或过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间接的研究原型规律性的实验方法。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第十二种:探索性研究法

这个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用我们已知的信息知识通过自己探索和创新得出新颖独到的理论和成果。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当然还有其他各种研究方法了。实际也是要根据你自己的个人情况合理选择方法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拓展资料:

关于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结果能够被重复,而快速判定结果能否被重复的途径就是作者所描述的材料与方法。因此,当论文提交给同行评议时,审稿人通常会十分关注并仔细阅读“材料与方法”部分。如果评审人对作者是否采取了正确可行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或实验能否被重复高度怀疑,就会建议退稿,而不管研究结果是如何地激动人心。因此,材料与方法的表达至关重要。

材料与方法的写作要点如下:

1.对材料的描述应清楚、准确通常先对材料做概述,然后再详细描述材料的结构、主要成分或重要特性、设备的功能等。

材料描述中应该清楚地指出研究对象(样品或产品、动物、植物、病人)的数量、来源和准备方法。如果采用具商标名的仪器、化学试剂或药品时,还应包括对仪器进行精确的技术说明,并列出试剂或药品的主要化学和物理性质;有些甚至要求仪器和样品制造商的名称及所在地。

对于实验材料,应采用国际同行所熟悉的'通用名,尽量避免使用只有作者的本国同行才知道的专门名称。然而,如果已知有不同特性的产品,并且相互间有重要差别,如特定的微生物媒介(microbiological media),就需要使用商标和制造商的名称(商标名的首字母应大写,如:Teflon),以示与通用名的区别,并将通用的描述紧接在商标名之后,如Kleenex facial tissues。

实验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应准确地标识出(通常按属、种和世系名列出),并说明其来源和特殊性质(年龄、性别、遗传学和生理学状态)、抽样的要求或标准等。

当需要描述多种微生物的种属或化合物的来源和特性时,可采用列表的形式;否则,在正文、表注或图注中简单描述即可。

如果研究对象是人(志愿者或病人),则应特别注意拟投稿期刊的具体要求,应交代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并根据情况兼顾一般性的重要统计特征(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以及其他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统计信息(如体重、身高、种族等)。

2.对方法的描述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方法即描述“研究是如何开展的?”。通常按研究步骤的时间顺序描述方法,其内容包括:实验环境或条件(如温度、电压、辐射、特殊的光线等);研究对象选择的方法;选用特定材料、设备或方法的理由;实验程序;所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等等。如果没有时间顺序,就按重要性程度描述实验步骤。

在“方法”的描述中应给出足够的细节信息以便让同行能够重复实验,避免混入有关结果或发现方面的内容。必要时,应该完整地描述选择某种特定方法的理由。如果方法新颖、且不曾发表过,应提供所有必需的细节;如果所采用的方法已经公开报道过,引用相关的文献即可,如果报道该方法期刊的影响力很有限,可稍加详细地描述。

对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详细描述通常表明作者是新近设计或获得该方法,并且作者认为读者需要这种解释;普通的统计方法无需评论或解释;先进或不常见的统计方法需要适当引用文献。

如果要描述的内容较多,可按层次使用子标题,并尽可能创建与结论中内容相“对应”的子标题,这种写法可保持文章内部的一致呼应,并且读者也可很快了解某特定方法和与其相关的结果。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不少人好奇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什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调查法。调查法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研究方法,常见的是问卷调查法,这是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这是通过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而获得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询大量文献,通过梳理,以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

个案研究法。指的是通过选择一个特定对象来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跨学科研究法。这是一种联系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怎么写

1、题目: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要有高度的概括力。

3、关键词: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4、目录: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等。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8、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9、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

10、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 索引序列
  • 文学跨学科研究杂志
  • 跨学科研究发论文
  • 软科学研究杂志
  • 数学科学跨学科研究初探论文
  • 跨学科研究法写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