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是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同意、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有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 摘 要: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依托驻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中构建与"市场"环境和"战场"需要相适应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又增强国防整体实力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经济建设 一、综述 军队和地方各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科学筹划,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军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在融合。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如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军事设施的军民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军能民等。同时,针对军地资源的异同,我们要发挥优势,实现二者共同发展,促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而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拥有政治权力以及构成这种权力的武装力量,雄厚的国家综合国力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防建设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通过经济建设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两个方面统一于建设强大国家的目标之中。从国策上来看,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国防建设;祖国统一既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靠包括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放到了国策的重要位置。从实践上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与否事关国家的强盛与安危。两者协调,则国强;两者失调,则国危。不谋经济发展,不但成不了富国,国防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支撑和基础,国家最终也强大不了;反之,只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得再好,即使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然不能成为强国。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要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合理的结构及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建设强大军队的主要途径,而经济建设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就无法建设好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能够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会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特别是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都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既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英国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建立了以海军为支柱的世界级军队。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也建立了一支称霸全球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着力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对建设强大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强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强坚持这一方针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能力,加速推进军队建设的进程,在富国的过程中,实现强军的目标。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明确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地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作保障。只有军队强大了,威慑力增强了,才能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才能维护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时间。因此,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军事上的强大威慑力,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胜武,叶信产.积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5). 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关于加强大学生国防 教育 的思考》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偏向宏观、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为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 方法 、合理定位。营造浓厚的校园 文化 环境,以强化国防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孟子在答梁惠王问时从仁义角度阐述国防中的国家主体意识[1]。现代国防教育,泛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2]。从更广泛、更精准的角度来看,现代国防早已超越军事角度,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并形成一种“超限战”的国防思维及其各组成成分的多维结构关系。在当今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加强,必须以此为基本着眼点,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多层次无缝式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战争初期无一例外地遭到重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史上第二次和平思潮盛行,公民的国防观念极度淡漠。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必须让大学生真正懂得珍视和平的重要道理,必须构筑强大的国防屏障,方能赢得和平与稳定,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含义,并转化为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意识淡薄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研究已成为我国国防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二)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必须随时认清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危机,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危机、克服隐患的充分准备。随着相对和平环境时间的延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在享受和平生活、追逐经济物质利益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淡化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我国严峻的安全形势,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大学生思想认识不清,对国家和民族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才能应付各种战争风浪的冲击。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国防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军事知识,锻炼强健体魄,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从而促进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国防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才能培养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大批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防教育偏重于宏观指导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非常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2012年2月初,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其中再次对军事技能训练进行重点强调。但是,这些法令文件在各地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全国仅有六所院校设有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隶属于高等教育学专业。同时,教师教学任务偏重,部分高校专职军事教师既从事教学,还要负责人民武装行政工作,很难有精力和心力专门从事军事教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 措施 不完善,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国防教育专款投入不足,表现在有些高校没有专门的训练实习基地, 军训 时学生全拥挤在一个体育场上,或校内马路和广场上, 射击 、战术课目难以实施。同时,技能训练时间短、内容单一,与高校所设置专业联系程度不够、专业化国防后备力量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导致整个技能训练质量不高、内涵缺乏,甚至有些高校为节省开支,未组建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每年仅用一两次国防教育讲座来代替国防教育课程。这样一来,所制订的国防教育教学计划根本无法完全实施。尽管近年来,部分省份开展军事课课程建设检查评估,也制定了检查指标体系,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四)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国防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少,仅为理论必修课和技能训练课,各2学分,甚至部分高校未将课程列进课表,国防选修课大多处于滞后建设状态。受上述因素影响,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导致学生对军事理论课不感兴趣。 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开展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胡锦涛同志强调:“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要“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国防教育是公民的终身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整体上看,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重视程度日益加大,部分省份走在全国国防教育前列。如四川省军区2011年对全省本科高校进行军事课课程评估,有效地提升了各普通本科高校的军事课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大学生在国防上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提高其国防意识是当前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二)合理定位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 国防教育并非是孤立的一门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学校领导要重视,更离不开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协作,要科学定位高校的国防教育。为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管部门,应建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加快改变教研室及教师编制、有教学无考核、教育质量欠评估等状况,尽快促进高校国防教育迈向规范化、制度化[3]。国防教育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也就是从国家到各省、市、自治区及以下单位,这条路径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即各基层单位、院校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落实、分解和执行上级部门和国家的政策,这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加强对口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 要推进国防教育教师合理定编、职称评定,并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把现有教师队伍努力建设好。此外,后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迫在眉睫,当前六所院校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在职人员已于2011年停招,全日制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每年 毕业 人数仅有15人左右,不能满足专业化的人才累积需要。因此,必须尽快探索长效培养机制。要重点解决国防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适度规模建设,在学科归属和建设上增加各类资源投入。同时要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建立高校内部多层次国防教育体系,使国防教育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同时,邀请英模到校演讲,利用“双拥共建”活动等时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国防教育。 (四)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4]。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不可疏忽,它有利于增强国防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高校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全力提高国防教育的层次和品位,有效延展国防教育的发展空间。组建各种体现国防精神的社团组织,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校本国防教育课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国防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有学者提出,要将军事技能训练融入全学制阶段,而不应集中在两周时间,这是建设良好校园国防文化环境的契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这种环境建设可以从学校历史、学科和专业设置、学校内部结构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一个系统冗余少、功能强大的国防教育耗散耦合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军事变革形势下高技术战争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在新的高度上与时俱进,深入扎实推进国防教育,使大学生能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主动思考国家的安全问题,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2. [2]林杰.关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0,(11). [3]张国英.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6,(2). [4]于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试论高校国防教育》 摘要:和平与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大学生不仅担负着国家 经济建设重任,更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重文轻武的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 教育,以增强其国家忧患意识,提高其军事素质。 关键词:高校;国防;忧患意识;国防 体育 在国家少生优生等政策影响下,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从小呵护下,相当大的部分成为温室花朵,白面书生;有些智商发达,而身体素质却奇差,柔弱不堪。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社会责任承担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担负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虽以和平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美伊战争、黎以战争等地区冲突和小规模的战争便是明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养成学生尚武崇军的良好意志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急切任务。 首先,应该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提高国防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罗马帝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帝国兴盛时人们的尚武传统所培养的自信精神在和平环境下逐渐褪去,国家疏于武备,人们也以服兵役为耻。 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唐太宗时,中国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尔后由于国内承平日久,各项军事制度日益废弛。到唐玄宗时,外患无穷,内乱横生。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宋朝皇帝只知“绿肥红瘦”,轻视武功,终于亡国;清朝“国困、民穷、兵弱”,带来的是腐败和衰亡。所以,国力强盛、武力强大者国防盛;凡全民重视国防,社会崇尚武功者国防强;凡兵民相合,全民皆兵者国防兴;反之则弱。纵观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中华民族有着不畏强暴、为国捐躯的传统美德。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文弱积习,增强了人们的尚武崇军观念。尚武崇军的观念和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全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同反动统治和外来侵略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获得独立,并逐步走上强盛之路。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许多人意志消沉,“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国防观念淡薄。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人们的国防观念日趋淡化。在经济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有所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占有一定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尚武崇军思想逐渐淡化,影响国防教育的开展。这一系列的观念难免影响到学校与学生。学校中受升学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长期“重文轻武”;学生本“不识愁滋味”,对学国家大事更显得天真无邪,国防观念、崇军拥军的观念相当淡薄,许多学生不了解国情,不从事体育锻炼,整天埋头于书本,久而久之,都“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中共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曾指出,“应当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并特强调“不能搞一阵风”,不能形势紧张就搞,形势缓和就不搞。他还强调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不能光靠一两个部门,“必须由党、政军各机关,工青、妇各群众团体,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式等各部门通力合作,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大系统”。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关系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霸权主义、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台独势力负隅顽抗,挟洋自重,拒绝和平统一,不断增强台独攻势,大肆扩充军备,甚至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张,妄图以武拒统。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能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而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国防教育,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发扬人民战争的传统。尤其在我们经济、技术、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重视爱国尚武精神的培养,将这种精神注入民众意识并变成自觉行动,增强全体公民的斗争意志,就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进而弥补战争物质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更要提倡和宣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献身思想,把培养爱国尚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这种精神的储备。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既是现在的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知识与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双重使命。在当前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强化他们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国防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建设强大国防的目的。 其次,应该加强国防 体育建设。国防体育是指寓国防 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通过国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国防建设的双重目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活动,加强国防体育训练,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保卫祖国、巩固国防,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通过 体育运动 为军事斗争服务。恩格斯认为,在学生当中开展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 发展,这些学生入伍之后,“士兵的质量就会提高两倍”,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建设也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日常举行的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如射击、 游泳 、跑跳、投掷、骑马、 跨栏 、 拳击 、击剑等都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有些则是直接从军事活动演化而来的。组织与国防有关的各种体育活动,举办各种军事体育竞赛,使学生达到国家和军队规定的各类人员的体育标准,以增强其身体素质,磨练国防意志,这是国防体育的根本任务。国防体育不受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是国防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 中国成立后,国防体育被正式列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1952年成立了国防体育协会,1956年经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建立了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国防体育活动遂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奥运会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但在全民健身、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国防体育上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我们应在加强全民体育活动的同时,着重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广泛开展射击、武装越野、定向越野、武装泅渡、军事 野营 、跳伞、通信、航模、舢板、负重登山等活动,使国防体育成为一项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活动。 保卫边疆,捍卫祖国,维护社会稳定,已不是军人独有的责任。在 现代战争条件下,每个公民都应尽其责任。身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因此,应把国防教育、国防体育推广到各级高校,把学生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将革命英雄主义推广到全社会,在全体学生中形成爱国、崇勇、尚武、拥军的良好风尚,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 参考 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4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8页。 2.陈记云主编:《国防教育通俗讲话》,北京: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江泽民:《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解放军报》1988年10月25日。 4.任连奎主编:《国防教育教程》,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7页。 猜你喜欢: 1. 有关国防教育论文范文 2. 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 关于大学生国防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 4. 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浅析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 6. 关于国防教育的论文
军事经济学院地方生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全面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总体要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理论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1、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各系应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尽量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选题要有先进性和新颖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选择体现本专业特点、符合本专业发展动态、能使学生受到全面训练的题目。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尽可能安排有理论探讨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的题目供学生参考,提倡不同专业(学科)互相结合,扩大学生知识面,实现不同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3、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由各系组织有关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出,要尽可能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其范围和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选题经系认真讨论筛选后,予以公布。 4、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下达后,各系要指定教师给毕业班学生举办有关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方面的讲座,对学生选择论文(设计)题目要做动员、介绍,然后由学生自由选题。 5、原则上一个学生一个课题,也可以多个学生共同做一个课题,但必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分工明确,工作量适当。 6、学生在选定题目后,一般不得随意更改。如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题目,由学生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变更原因,经指导教师报系主任批准后,方可换题。学生原则上不得选做本专业范围以外的课题。 7、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由各系统一安排指导教师,若学生选题较集中,或某个方向的指导教师缺乏,可动员学生重新选题。 8、学生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选择自己实践中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但必须经指导教师审定报系主任批准。 三、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资格 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各系可根据情况安排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参加指导。凡是参加论文指导的教师应参加论文答辩工作。 2、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安排学生作开题报告(附件一)。 2)在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上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定主要参考资料和社会调查内容。指导学生调研、实验、上机等各项工作。 3)全面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进度,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并根据指导情况认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附件二)。 4)做好学生外文翻译的评阅工作,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附件三)正确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制止出现抄袭现象。 5)在指导期间,指导教师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指导的,需经系主任批准,并委派相当水平的教师代理指导。 6)根据各系要求,配合有关人员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评估、归档工作。 四、答辩与成绩评定实施办法 1、答辩资格审查 凡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计划完成,其论文经系资格审查通过,并无其他违纪违规行为者,方可获得参加答辩资格。本科毕业生采取抽查答辩的方式,按每个队3%的比例确定答辩名单,答辩顺序采用抽签的办法随机排定。具体实施办法由各系确定。 2、、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资格审查通过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并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前应详细审阅每位学生毕业论文报告,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人答辩时,先介绍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若条件具备,可允许学生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演示。然后由答辩小组成员对答辩人提问,具体实施办法按附件四中的规定进行。每个学生答辩时间约为20分钟。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 3、成绩评定 1)﹑答辩前每个学生都要提前将毕业论文(设计)交给指导教师审阅,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 2)、学生论文(设计)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 3)﹑答辩完成后,论文(设计)答辩小组根据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和答辩情况,给出答辩评分(附件五)。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优秀(90分及以上)、良好(80-90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评定。要求优秀比列控制在15%以内,良好比例控制在55%以内,其余为中等、及格、不及格。未参加答辩学生最终成绩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准;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计算公式为: 最终成绩=指导教师评分×50%+答辩评分×50% 4)、对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和不及格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可以提出复议,最终确定成绩,并向学生公布。 4﹑实施办法 1)﹑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按专业成立若干个答辩小组。每一答辩小组,可设秘书一人(负责答辩时记录),成员不少于3人。答辩小组成员除答辩秘书外,其他成员由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在答辩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答辩委员组成和答辩工作安排等应在答辩前1周报教务部备案。 2)﹑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小组应向系作出书面报告。 5﹑各系须准备相应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报教务部。 五、工作程序及时间安排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抽查答辩—归档。 1、各系在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3 周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的命题工作并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安排好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计划。 第16周前将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汇总表(附件五)报教务部。 2、各系应在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中间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学生论文(设计)任务书的执行情况;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的跟踪检查及改进措施。 3、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16周前,学生应完成开题报告,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4、学生在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3周以前完成论文(设计)初稿,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5、结题验收是在学生论文(设计)完成后、正式书写论文之前进行。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论文(设计)是否按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学生的实验结果、设计图纸、数据是否合格可靠等。对不合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学生根据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设计)进行修改,在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4周以前完成论文的最终定稿,交指导教师评阅(附件七),并准备论文(设计)答辩。 6、07-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7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原则上,到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学生应在答辩前一周返校接受论文(设计)审查和参加答辩。 7、各系在答辩结束一周内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并将相关材料报教务部备案。 所有的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由各系整理归档装袋,保存时间至少3年,各系还应按 规范统一保留毕业论文(设计)的电子文档。 8、论文工作进度表 论文工作程序 时间安排 (2007-2008学年) 工作任务 选题、开题报告 第一学期第12-15周 系选聘指导教师,并组织选题 指导教师检查 第一学期第16-18周 指导教师评阅开题报告 撰写 第二学期第1-4周 毕业生本人撰写并由指导教师指导 评阅 第二学期第5-6周 指导教师评阅论文 抽查答辩 第二学期第7周 各队按3%比例抽查答辩 归档 第二学期第12-14周 成绩汇总等 六、其它 1、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必须按照《军事经济学院地方生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要求统一格式打印。网上下载地址: 2、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工作量和论文(设计)经费开支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3、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将毕业论文(设计)公开发表;未经学校有关部门同意,学生不得将成果转让。 4、学生所撰写毕业论文因抄袭、剽窃等原因被评阅教师认定为不合格论文的,学生应重新撰写论文,所产生的教师指导及其他费用由学生本人承担。 5、本办法由教务部负责解释。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意义论文如下:
第一篇:
当今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国防,经济发展要靠国防作为保障,民主进程要靠国防作为支撑。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全民族的防务。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也使大学生懂得了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儿女遭受了许许多多的屈辱:国破,家破,人亡,是脆弱的国防实力使中华人民遭受了这种种屈辱,于是华夏儿女奋起救国。巩固国防,保家卫国。
从清朝时期开始,我们中国就开始签署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国的军事力量落后,国防动员工作没有做到位,而恰恰国防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可靠保障,所以在过去的中国,我们往往失去的是战争的主动权。
军事理论课旨在增强我们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国防方面的知识,要求我们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国防建设,国防力量以及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知识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必须知道的。
所以,想要学好军事理论课,一定要掌握丰富的国防知识,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并要能够清楚地分析我国周边安全问题与国际战略总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当然还要有一颗积极爱国之心。作为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一定要做到心系于国,为国防建设出力。
有的人可能会问,大学生将来又不当兵,怎么出力?的确,世界目前是和平的,还不需要我们去“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但是,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台湾“两国论”,美国与朝鲜的核问题„„中国的国际战略形势不容乐观。
一切尖端,先进的科技,首先都要使用在军事领域(我国是积极防御型的国家,用于军事领域基本上就用于国防了)。
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高新科技的主要创造者,只要努力学好高等知识,为国家多研究一些新高新科技,就是对国防事业的最大支持。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想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离开科学和教育是不可行的。
因此,我们大学生要看清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始终支持并贯彻“科技兴国”与“科技强军”,为国家的安全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军事理论课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精神。当然,军事训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严格的纪律,国防的精神。
第二篇:
在初中和高中,我们学习的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大多数都局限于理论。而在大学,我们学习的知识更多是针对实际的,也就是更加重视实践与运用。
军事训练课大大地刺激了我们心中的男儿斗志,明确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国泰民骄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这就激励了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不光要学会知识,还要将所学的科学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这又激励了我们去进行更多的实践。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要拓展多种思维领域,学会更全面的分析问题,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上去。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据我分析,军事训练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分为显著的与潜在的两种。
最明显的就是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军训的纪律是不可违抗的,每天早上凌晨到日暮的严格训练也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每天长时间地站军姿提高了我们的耐力;整天的队列训练也提高了我们的力量(每天不停地踢腿,腿力提高了)。
经过这么严格的训练,谁还敢说我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现代书生”?潜在的方面以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代表。我说它是“潜在的”是由于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它却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军事训练始终贯彻的是国防观念与爱国主义,从道德意义上讲:保卫国家安全,是一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在接受军事训练的过程中,道德素质会潜在地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底,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未来要尽自已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人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识,技能和体魄。
大学是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塑造大学生精神品格的双重任务。
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也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这不仅对建设我国现代化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就包括安全与发展,为了保证国家或民族的安全与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有优秀的国防人才以及全体公民的强烈的国防观念。
大学生成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其中一部分是责无旁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是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其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国民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应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我国安全形式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步走向多极化,并基本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在这种战略格局下,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式依然严峻。
因此,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具有的意义是重大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学习军事科学知识是法定的公民义务。我过现行兵役法第43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第四篇:
根据国防建设需要,对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全民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公民爱国热情,依靠全国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
作为国防教育重要内容的国防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这些事关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命运的国防历史,最能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
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当代的大学生难免会被糖衣炮弹蒙住双眼,只看得到当下的安逸,从而忘却了国民的屈辱的,光辉的历史,不懂得居安思危。所以开展国防教育,让大学生先国家之优而优,后国家之乐而乐,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人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思想。
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们视国家为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可以从此获得生存依赖,情感归宿和事业进步。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对该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将会促进他们更加忠于祖国和增强社会责任心,义务感。在高校深入开展国防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奉献意识和自强意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开展国防教育还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利于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史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史实。
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情等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和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等各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
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公民绝大多数受过大、中学校教育。
据2003年统计表明,全国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级中学按照要求开展了学生军训,800多万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基础教育。
因此学生军事课开设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作为后备兵员的储备,对改善现代军队兵员文化,科学技术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治安长久的大事。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防是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同意、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有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 摘 要: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依托驻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中构建与"市场"环境和"战场"需要相适应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又增强国防整体实力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经济建设 一、综述 军队和地方各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科学筹划,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军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在融合。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如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军事设施的军民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军能民等。同时,针对军地资源的异同,我们要发挥优势,实现二者共同发展,促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而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拥有政治权力以及构成这种权力的武装力量,雄厚的国家综合国力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防建设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通过经济建设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两个方面统一于建设强大国家的目标之中。从国策上来看,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国防建设;祖国统一既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靠包括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放到了国策的重要位置。从实践上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与否事关国家的强盛与安危。两者协调,则国强;两者失调,则国危。不谋经济发展,不但成不了富国,国防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支撑和基础,国家最终也强大不了;反之,只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得再好,即使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然不能成为强国。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要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合理的结构及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建设强大军队的主要途径,而经济建设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就无法建设好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能够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会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特别是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都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既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英国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建立了以海军为支柱的世界级军队。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也建立了一支称霸全球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着力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对建设强大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强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强坚持这一方针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能力,加速推进军队建设的进程,在富国的过程中,实现强军的目标。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明确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地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作保障。只有军队强大了,威慑力增强了,才能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才能维护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时间。因此,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军事上的强大威慑力,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胜武,叶信产.积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5). 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关于加强大学生国防 教育 的思考》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偏向宏观、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为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 方法 、合理定位。营造浓厚的校园 文化 环境,以强化国防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孟子在答梁惠王问时从仁义角度阐述国防中的国家主体意识[1]。现代国防教育,泛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2]。从更广泛、更精准的角度来看,现代国防早已超越军事角度,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并形成一种“超限战”的国防思维及其各组成成分的多维结构关系。在当今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加强,必须以此为基本着眼点,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多层次无缝式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战争初期无一例外地遭到重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史上第二次和平思潮盛行,公民的国防观念极度淡漠。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必须让大学生真正懂得珍视和平的重要道理,必须构筑强大的国防屏障,方能赢得和平与稳定,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含义,并转化为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意识淡薄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研究已成为我国国防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二)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必须随时认清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危机,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危机、克服隐患的充分准备。随着相对和平环境时间的延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在享受和平生活、追逐经济物质利益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淡化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我国严峻的安全形势,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大学生思想认识不清,对国家和民族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才能应付各种战争风浪的冲击。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国防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军事知识,锻炼强健体魄,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从而促进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国防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才能培养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大批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防教育偏重于宏观指导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非常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2012年2月初,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其中再次对军事技能训练进行重点强调。但是,这些法令文件在各地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全国仅有六所院校设有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隶属于高等教育学专业。同时,教师教学任务偏重,部分高校专职军事教师既从事教学,还要负责人民武装行政工作,很难有精力和心力专门从事军事教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 措施 不完善,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国防教育专款投入不足,表现在有些高校没有专门的训练实习基地, 军训 时学生全拥挤在一个体育场上,或校内马路和广场上, 射击 、战术课目难以实施。同时,技能训练时间短、内容单一,与高校所设置专业联系程度不够、专业化国防后备力量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导致整个技能训练质量不高、内涵缺乏,甚至有些高校为节省开支,未组建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每年仅用一两次国防教育讲座来代替国防教育课程。这样一来,所制订的国防教育教学计划根本无法完全实施。尽管近年来,部分省份开展军事课课程建设检查评估,也制定了检查指标体系,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四)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国防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少,仅为理论必修课和技能训练课,各2学分,甚至部分高校未将课程列进课表,国防选修课大多处于滞后建设状态。受上述因素影响,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导致学生对军事理论课不感兴趣。 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开展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胡锦涛同志强调:“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要“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国防教育是公民的终身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整体上看,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重视程度日益加大,部分省份走在全国国防教育前列。如四川省军区2011年对全省本科高校进行军事课课程评估,有效地提升了各普通本科高校的军事课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大学生在国防上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提高其国防意识是当前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二)合理定位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 国防教育并非是孤立的一门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学校领导要重视,更离不开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协作,要科学定位高校的国防教育。为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管部门,应建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加快改变教研室及教师编制、有教学无考核、教育质量欠评估等状况,尽快促进高校国防教育迈向规范化、制度化[3]。国防教育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也就是从国家到各省、市、自治区及以下单位,这条路径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即各基层单位、院校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落实、分解和执行上级部门和国家的政策,这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加强对口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 要推进国防教育教师合理定编、职称评定,并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把现有教师队伍努力建设好。此外,后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迫在眉睫,当前六所院校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在职人员已于2011年停招,全日制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每年 毕业 人数仅有15人左右,不能满足专业化的人才累积需要。因此,必须尽快探索长效培养机制。要重点解决国防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适度规模建设,在学科归属和建设上增加各类资源投入。同时要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建立高校内部多层次国防教育体系,使国防教育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同时,邀请英模到校演讲,利用“双拥共建”活动等时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国防教育。 (四)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4]。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不可疏忽,它有利于增强国防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高校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全力提高国防教育的层次和品位,有效延展国防教育的发展空间。组建各种体现国防精神的社团组织,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校本国防教育课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国防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有学者提出,要将军事技能训练融入全学制阶段,而不应集中在两周时间,这是建设良好校园国防文化环境的契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这种环境建设可以从学校历史、学科和专业设置、学校内部结构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一个系统冗余少、功能强大的国防教育耗散耦合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军事变革形势下高技术战争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在新的高度上与时俱进,深入扎实推进国防教育,使大学生能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主动思考国家的安全问题,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2. [2]林杰.关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0,(11). [3]张国英.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6,(2). [4]于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试论高校国防教育》 摘要:和平与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大学生不仅担负着国家 经济建设重任,更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重文轻武的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 教育,以增强其国家忧患意识,提高其军事素质。 关键词:高校;国防;忧患意识;国防 体育 在国家少生优生等政策影响下,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从小呵护下,相当大的部分成为温室花朵,白面书生;有些智商发达,而身体素质却奇差,柔弱不堪。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社会责任承担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担负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虽以和平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美伊战争、黎以战争等地区冲突和小规模的战争便是明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养成学生尚武崇军的良好意志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急切任务。 首先,应该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提高国防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罗马帝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帝国兴盛时人们的尚武传统所培养的自信精神在和平环境下逐渐褪去,国家疏于武备,人们也以服兵役为耻。 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唐太宗时,中国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尔后由于国内承平日久,各项军事制度日益废弛。到唐玄宗时,外患无穷,内乱横生。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宋朝皇帝只知“绿肥红瘦”,轻视武功,终于亡国;清朝“国困、民穷、兵弱”,带来的是腐败和衰亡。所以,国力强盛、武力强大者国防盛;凡全民重视国防,社会崇尚武功者国防强;凡兵民相合,全民皆兵者国防兴;反之则弱。纵观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中华民族有着不畏强暴、为国捐躯的传统美德。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文弱积习,增强了人们的尚武崇军观念。尚武崇军的观念和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全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同反动统治和外来侵略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获得独立,并逐步走上强盛之路。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许多人意志消沉,“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国防观念淡薄。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人们的国防观念日趋淡化。在经济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有所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占有一定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尚武崇军思想逐渐淡化,影响国防教育的开展。这一系列的观念难免影响到学校与学生。学校中受升学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长期“重文轻武”;学生本“不识愁滋味”,对学国家大事更显得天真无邪,国防观念、崇军拥军的观念相当淡薄,许多学生不了解国情,不从事体育锻炼,整天埋头于书本,久而久之,都“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中共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曾指出,“应当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并特强调“不能搞一阵风”,不能形势紧张就搞,形势缓和就不搞。他还强调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不能光靠一两个部门,“必须由党、政军各机关,工青、妇各群众团体,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式等各部门通力合作,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大系统”。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关系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霸权主义、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台独势力负隅顽抗,挟洋自重,拒绝和平统一,不断增强台独攻势,大肆扩充军备,甚至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张,妄图以武拒统。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能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而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国防教育,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发扬人民战争的传统。尤其在我们经济、技术、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重视爱国尚武精神的培养,将这种精神注入民众意识并变成自觉行动,增强全体公民的斗争意志,就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进而弥补战争物质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更要提倡和宣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献身思想,把培养爱国尚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这种精神的储备。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既是现在的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知识与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双重使命。在当前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强化他们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国防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建设强大国防的目的。 其次,应该加强国防 体育建设。国防体育是指寓国防 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通过国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国防建设的双重目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活动,加强国防体育训练,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保卫祖国、巩固国防,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通过 体育运动 为军事斗争服务。恩格斯认为,在学生当中开展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 发展,这些学生入伍之后,“士兵的质量就会提高两倍”,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建设也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日常举行的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如射击、 游泳 、跑跳、投掷、骑马、 跨栏 、 拳击 、击剑等都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有些则是直接从军事活动演化而来的。组织与国防有关的各种体育活动,举办各种军事体育竞赛,使学生达到国家和军队规定的各类人员的体育标准,以增强其身体素质,磨练国防意志,这是国防体育的根本任务。国防体育不受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是国防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 中国成立后,国防体育被正式列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1952年成立了国防体育协会,1956年经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建立了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国防体育活动遂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奥运会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但在全民健身、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国防体育上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我们应在加强全民体育活动的同时,着重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广泛开展射击、武装越野、定向越野、武装泅渡、军事 野营 、跳伞、通信、航模、舢板、负重登山等活动,使国防体育成为一项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活动。 保卫边疆,捍卫祖国,维护社会稳定,已不是军人独有的责任。在 现代战争条件下,每个公民都应尽其责任。身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因此,应把国防教育、国防体育推广到各级高校,把学生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将革命英雄主义推广到全社会,在全体学生中形成爱国、崇勇、尚武、拥军的良好风尚,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 参考 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4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8页。 2.陈记云主编:《国防教育通俗讲话》,北京: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江泽民:《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解放军报》1988年10月25日。 4.任连奎主编:《国防教育教程》,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7页。 猜你喜欢: 1. 有关国防教育论文范文 2. 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 关于大学生国防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 4. 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浅析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 6. 关于国防教育的论文
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一 1 Communication Issues for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2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探析 3 教育培训对女性进城务工人员犯罪行为的影响——基于女子监狱在押犯罪人员的调查研究 4 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5 大学与城市社会结构互动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6 研究型大学学生权力保障机制研究 7 流动初中生城市升学准备水平研究——以福州市L中学为例 8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尼日利亚高等教育供求为例 9 广东省Z市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程度测量与干预行动研究 10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高中“回归教育”改革案例研究 11 布局调整背景下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选择——以Y县N镇为例 12 新疆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问题研究 13 关于药品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态度现状调查研究——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4 人本管理艺术在城市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 15 农民工子女数学选分制教学模式研究 16 包头市昆都仑区初中教师校本培训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17 包头市昆都仑区高中教师激励方式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18 包头市民族学校教师自主发展的探索研究 19 深圳市欠发达区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20 东多郡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分科课程教学管理措施研究 21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研究 22 农村爱生学校标准及运行研究——以贵州纳雍、安龙县WASH Plus项目实施为例 23 东胜区初中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研究 24 基于CRP系统高职艺术类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25 中职体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体校为例 26 业余体校运动员档案信息化管理探索——以浙江省为例 27 Meeting Teachers' N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 Case of Primary Schools,Thakack District,Khammoaun Province,Laos Vanhnida Mienmany 28 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研究 29 甘肃省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流动研究 30 城镇边缘初级中学科学学科学困生问题研究 31 五年制英语护理基础阶段学生管理问题研究——以X学院为例 32 Teachers' Perspectives Toward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in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 of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China Ally IddyTessua 33 基于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大学领导模式研究 34 坦桑尼亚公立小学校长的使命与职责——以莫西农村地区小学为例 35 高中“双特班”培养模式及实效性研究——以吉林市第四中学为例 36 包头市中职学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37 我国当代“啃老族”教育问题研究与思考 38 中职学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高阳职教中心为个案 39 初中选分制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策略与方法——基于苏州市第十二中学的案例分析 40 以励志教育为基础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德育实践与反思——基于苏州市第十二中学的个案分析 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二 41 体校计算机课程分层递进式教学法研究 42 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县级监管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43 弹性学分制在中职学校学习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福州市三所中职学校为例 44 残疾人社会艺术教育培训的研究——以大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例 45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小学教师知识发展策略研究 46 北京市第S中学高中部教师工作压力源管理研究 47 农村初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部分农村初中教师为例 48 小学政教主任专业化研究 49 美国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 50 青州市旗城学校思想品德档案袋评价管理研究 51 以童话干预提升运动员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52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 53 大学校长的新媒体能力研究——基于对浙江省的调查 54 高中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与缓解对策研究——基于中山市6所学校的实证分析 55 中学教师团队管理研究——以邢台市SE中学为例 56 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模式研究 57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的委托代理风险研究——以豫W高职院校为例 58 河南省落后农村地区初中生语文学习动机问题及对策研究 59 湖北省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地位分化研究 60 广东顺德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61 湖北省武穴中学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以及对策 62 校本教师培训实践研究——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为例 63 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研究——以福建T县为例 64 高中体育课堂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65 区域教育现代化实践模式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66 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有效性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城郊小学为例 67 开放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廊坊电大的调查研究 68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求异思维引导教学 69 “中加班”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70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为例 71 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A小学为例 72 坦桑尼亚家庭结构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73 临河区直属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74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筹资问题研究 75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 76 赣方言为母语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研究——以A大学为例 77 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 78 社会流动视界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对策——以蓬莱市职业中专为例 79 地州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攻击性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 80 大连市手语培训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我也要写的,,但我们只选其中一个内容写就好,我选的是<军事理论——孙子兵法>你也可以选其一,然后上网查有关资料,凑一凑就够啦
写作思路: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目前本国的国情出发进行阐述,首先要写明论点,接着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中心要明确。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其主要目标。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我国军工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运营体制之下,无论是资金来源、项目立项与审批验收都具有极强的政府与军方色彩,加之军事工业较民用工业在社会声誉、技术先进性水平上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很多军工企业对“军转民”、“民转军”所带来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以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借口,对法律框架内允许的军事技术禁止向民用机构输出,也无视民用机构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在主观上缺乏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意识。
在长期军民科技研发体系相互隔离的各自发展进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原因导致重复研发现象非常普遍,同一项技术在不同的领域中被开发出来,只是在技术标准上有所差异。在融合之后,当军方与民用商业机构同时认识到重复研发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就会形成“比较--筛选--摒弃”的合作模式,即通过比较同一类型技术的可靠性、发展潜力后,筛选出所有创新主体认为最佳的技术设计方案。
这一过程中,由于军方研发机构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土地及其他优惠政策的支持,加上其拥有更强势的主导能力,民营机构往往只能成为跟随者,既不愿意对已有方案提出挑战,更有着“不愿意进行创新投入,直接‘搭便车’”的内在动机。
我国目前国防科技工业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已经实现了开放式金融、银行金融、资产证券化,以PPP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合作体系也已经建立,但是对国家财政的依赖于非公有资本融入度仍然很低。在正规金融上,银行普遍向军民合作创业企业提供贷款还是基于信用与抵押贷款,在资本市场融资上也是主要靠单一的股票形式筹资。
军事理论的论文怎么写如下:
《浅析军事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是民族凝聚力能够亘古长存根本保证。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向前发展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军事理论教学应承担起主导性的作用。
本文从民族精神、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等概念的诠释入手,论述了军事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并阐明了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一、民族精神概述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是民族凝聚力能够亘古长存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阐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正确思想,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力和推动力的一种精神力量。
2、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首先,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培育内容。
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为抵御外族侵略、谋求民族解放、甘愿自我牺牲的优秀品格。新形势下,爱国主义已经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支撑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目标。
这些优秀的民族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在当全球化带来的政治格局动荡中,某些国家对于我国的领土主权一再侵犯,此时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更应该被列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的内容中。
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和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时刻保持理智清晰的头脑去看待西方文化渗透对于我国的冲击,激发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共同维护国家经济科技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利益,
保障国家的领土完整,并且以此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其次,培育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健全品格。
团结统一体现了中华民的凝聚力,各民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会中大学生都一定要与各民族的同学和睦相处,并且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牢牢地印在大学生们的民族意识中,
使其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牢牢地印在大学生们的民族意识中,使其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牢固纽带。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一向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谋求自身的发展,作为中国后备力量的大学生更应该将这一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加入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队伍中,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破坏世界和平,时刻为世界的和平贡献自身的力量。
大学生只有时刻牢记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才能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和探索,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当今激烈国际竞争中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军事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
1、军事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阵地
2011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国家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军事理论》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军事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
2、军事理论教学巩固和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历史认知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们。”要让大学生拥有牢固的民族精神意识,就必须要求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有高度的认知。
《军事理论》第一章《中国国防》第五节中国国防历史,深刻阐述了中国国防的历史发展,透过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国防观念淡薄,必将危及国家的生存,必须加强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国防观念;
武器装备落后是国防虚弱的表现,必须加强信息化军队的建设;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民族精神是国家兴盛的思想之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军事理论教学强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
军事理论教学强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军事理论教材第三章《战略环境》,系统阐述了国际战略环境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战略形势,指明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安全形势。第四章《军事高技术》,系统介绍了军事高技术种类、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强化了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积极推动了中国特色军事革命。第五章《信息化战争》,崭新的战争形态拓宽了战争思维,因此,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
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4、军事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辩证统一
首先,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可促进军事理论教学。民族精神是国民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面对现在这个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的安全情况,更需要我们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精神,从而重视爱国精神,强化国家主权意识。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军事理论教学同样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其次,军事理论教学,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只有拥有强大无比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在全球舞台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竞争中,挺起胸来,抬起头来。
国家的自尊自信意识是推动人民维护国格的强大力量,也是促成国防观念形成和增强的内在动力。
三、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
1、正确导向原则
军事理论教学必须坚持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正确导向,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问题时要入木三分,客观全面地反应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保证学生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我们的成就,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特别是潜在的各种矛盾,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夸大我们的优势,在成绩面前自我陶醉,这样会造成学生盲目乐观!妄自尊大缺乏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片面地强调我们的劣势,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悲观情绪。特别是对一些网络言论,
比如网络上说:美国,想打谁就打谁,英国,美国打谁就跟着打谁,俄罗斯,谁打我我就打谁,日本,谁打我我就要美国打谁,朝鲜,美国打我我就打韩国,中国,谁打我我就骂谁。
对这样一些网络言论,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能人云亦云,无原则附和。
2、居安思危原则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也是军事理论教材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即使我们身处于和平的环境中也要想到潜藏的危险。随着国家新安全观的确立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关键所在,“和平与发展”仍是当前时代的主题,但是和平与发展两在主题却仍面临重大打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仍有亿万人民处于贫困状态。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局部地区军事安全关系紧张,地区冲突不断,军备竞赛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由来已久等等这些不安定因素一直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国防兴衰史,学生就能体会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我国国防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及潜在威胁,学生就能增强其忧患意识;掌握了未来战争的焦点、战争形态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生就能自觉地将忧患意识转化成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自强奋进的巨大动力。把忧患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奋进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关注国防、心系国防、振兴国防的队伍中来,这正是国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民族情感原则
军事理论教学,要注重民族理想信念与情感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华民族命运的对比,着重突出宣传我国的国防建设成就,中国武装力量的强大、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航天航空事业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展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理想信念与情感。
4、核心价值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体现这一原则,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着社会的整体风气,
因此大学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领,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把握社会主流思想,在精神上和行为上都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对人生价值作出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团结大众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通过明是非而辨善恶,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为社会主义的繁荣富强贡献自身的力量。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使学生的正能量得到发挥,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体现道德规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实践者。
来源:知乎
一、澄清认识,强化“三个观念” 一切成果的取得,首先取决于认识是否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开放,物质生活日渐富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已经和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的人就忘了居安思危,淡化了忧患意识,对现代战争的威胁估计不足。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全民国防教育的深入进行存在错误思想。据调查,主要有三点:一是有些干部群众反映,冷战结束,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改善,太平盛世,对国防教育没必要下太大的功夫,甚至有的人认为,加入WTO等于买了“和平保险”对霸权主义心存幻想,由此而解除思想武装。二是有些同志说,国防教育需要动用一些人力、物力,不如用相应的人力物力多搞些经济建设,这样看得见,摸得着。三是相当一部分的单位和人员认为,国防教育是部队和民兵的事,与本单位和自己关系不大,甚至认为“与己无关”。为澄清以上模糊认识,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要强化“三个观念”。 一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观念。“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如果没有稳固强大的国防,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通过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正确树立 “居安思危”和“无军不安”的观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国防建设。 二是新的和平发展观念。经济全球化虽然加速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总趋势,但没有消除霸权主义这个战争的主要根源,他们千方百计推行“西化”、“分化”政策,一有风吹草动,反动势力就会大做文章。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但台独分子并未放弃分裂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要看到当前是相对的和平,有条件的和平,要抓紧时间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认识到,和平时期的全民国防教育是一个“杀手锏”工程,一旦发生战争,它能集倾国之力、万众一心。 三是“大国防”观念。我们所说的“国防”,是指国家的整体安全利益,它不仅包括领土领空领水安全,而且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海洋等领域的安全,那个领域的安全受到侵犯,都应视为国防利益受到侵害,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必须牢固树立“大国防”观念,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二、依法治教,健全“三个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防教育对象不分性别、年龄、职业、职务,从学龄儿童起必须接受国防观念教育,全体公民人人有责。通过教育,使全体公民明白国家安危并非只是军人的事,深深懂得关心国防就是关心民族尊严,关心国家安危,关心民族自尊心。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依法强国的里程碑,是划时代的教育历史文献。新形势下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必须依法教育,健全“三个机制”。 一是责任机制。我国宪法、国防法、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等都明确规定了单位和公民应尽的国防义务,国防教育法又明确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有法必依。目前,全民国防教育要全面进入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的创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必须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一样接受国防教育,依法履行国防义务。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使其与全民国防教育相融合、相协调、相统一。对拒绝接受国防教育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使全民国防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发展轨道。 二是保障机制。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必须根据本地经济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等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全民国防教育法规,对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基础设施、经费保障、奖惩等问题作出一些量化和细化的规定,确保国防教育法的真正落实。 三是约束机制。要与干部政绩挂钩起来,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政绩时,要把干部尽国防义务或接受国防教育情况作为一项内容。特别对担任国防动员委员会职责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考察党管武装及其抓国防教育工作的政绩,对不合格者要摘“帽子”、挪“位子”。 三、拓宽渠道,抓好“三个结合” 全民国防教育是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必须拓宽渠道,选准结合点,增强渗透性,在结合渗透中求广度和深度。 一是把全民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体系结合起来。首先要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校,要通过“军事夏令营”、参观、课堂教学和升国旗、唱国歌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国防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大专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国防法律、法规、国防义务教育,坚持对入学新生进行军事训练。其次,要把国防教育与企业、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丰富社会文化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我市把国防教育与历史教育、致富思源教育、“三现代”( 现代人、现代城市、现代生活)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了干部群众的国防观念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富国强兵、实力安邦的意识。再次,要把国防教育与干部教育结合起来。广大干部正处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们将肩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把国防教育与干部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不断培养广大干部的“国家至上”、“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我市党校为参加轮训的地方干部开办国防专题教育课,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观念;组织各企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到部队过军事日、体验军旅生活,树立“爱我军队,固我长城”的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把全民国防教育与双拥工作结合起来。国防教育对双拥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双拥工作又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两者相铺相成,互为作用。近年来,我市把国防教育作为建设国防和保卫国防的基础,也作为双拥工作的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双拥创建为载体,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双拥热情,使我市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连续6次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双拥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又为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国防教育的不断深化。实践证明,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国防教育就能充满旺盛的活力。 三是把国防教育与重大活动结合起来。把握时机,开展活动,是深化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每年春节、建军节、国庆节期间,都应掀起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高潮。同时,还要结合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开展国防教育。近年来,我市结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建党80周年、延安双拥运动60周年、每年清明节纪念革命先烈、元旦春节和建军节拥军优属及征兵等重大活动,在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活动,教育面之广,效果之好,都是其他一般性活动不可比拟的,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打造支柱,建设“三个阵地” 全民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教育,通过经常性的思想灌输和必要的训练,使公民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国家安全观,掌握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因素,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战斗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因此,全民国防教育必须以一定的阵地为依托,以实现全民国防教育的经常化、多样化,不断扩大国防在各个教育阵地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精神支柱立而不倒。 一是舆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现代化传媒的主阵地作用,适时地加大宣传力度,是国防教育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阵地的优势,坚持在《东莞日报》开设国防专版,在电视台设立军事论坛,在广播电台设立双拥专线,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大力营造国防教育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全民的国防观念,增强了全民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思想教育阵地。党校、民兵训练基地、少年军校、中小学校、各大企业的宣传教育中心等,是进行课堂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应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宣传教育质量。如我市教育局在每年暑假期间,坚持组织中小学校的学生到驻军部队、“少年军校”和“市德育基地”接受国防教育和军训,用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团结友爱,艰苦奋斗,不惧艰险,纪律严明,乐于奉献等优良传统影响和教育学生,进一步激发青少年一代爱国拥军的政治热情,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效果很好。另外,要通过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加强国防宣传,不断扩大教育面。如举办军民联欢联谊,开展国防知识讲座,组织国防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和英模事迹展览等,全方位营造思想教育阵地,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传统教育阵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历史古迹、各种纪念馆,历来是对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基地,应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使其成为一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引导和游人前来参观瞻仰,让历史永远告诉现在和未来: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我市投资3亿多元,在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兴建了海战博物馆、林则徐纪念碑等一大批设施,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和学生到现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他们率先实现现代化、富国强兵、实力安邦的意识。同时,加强对全市烈士陵园等纪念建筑物的维护与管理,进一步绿化、美化和净化纪念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国防教育提供庄严的传统教育阵地。全民国防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意义论文如下:
第一篇:
当今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国防,经济发展要靠国防作为保障,民主进程要靠国防作为支撑。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全民族的防务。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也使大学生懂得了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儿女遭受了许许多多的屈辱:国破,家破,人亡,是脆弱的国防实力使中华人民遭受了这种种屈辱,于是华夏儿女奋起救国。巩固国防,保家卫国。
从清朝时期开始,我们中国就开始签署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国的军事力量落后,国防动员工作没有做到位,而恰恰国防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可靠保障,所以在过去的中国,我们往往失去的是战争的主动权。
军事理论课旨在增强我们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国防方面的知识,要求我们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国防建设,国防力量以及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知识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必须知道的。
所以,想要学好军事理论课,一定要掌握丰富的国防知识,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并要能够清楚地分析我国周边安全问题与国际战略总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当然还要有一颗积极爱国之心。作为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一定要做到心系于国,为国防建设出力。
有的人可能会问,大学生将来又不当兵,怎么出力?的确,世界目前是和平的,还不需要我们去“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但是,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台湾“两国论”,美国与朝鲜的核问题„„中国的国际战略形势不容乐观。
一切尖端,先进的科技,首先都要使用在军事领域(我国是积极防御型的国家,用于军事领域基本上就用于国防了)。
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高新科技的主要创造者,只要努力学好高等知识,为国家多研究一些新高新科技,就是对国防事业的最大支持。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想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离开科学和教育是不可行的。
因此,我们大学生要看清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始终支持并贯彻“科技兴国”与“科技强军”,为国家的安全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军事理论课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精神。当然,军事训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严格的纪律,国防的精神。
第二篇:
在初中和高中,我们学习的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大多数都局限于理论。而在大学,我们学习的知识更多是针对实际的,也就是更加重视实践与运用。
军事训练课大大地刺激了我们心中的男儿斗志,明确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国泰民骄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这就激励了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不光要学会知识,还要将所学的科学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这又激励了我们去进行更多的实践。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要拓展多种思维领域,学会更全面的分析问题,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上去。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据我分析,军事训练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分为显著的与潜在的两种。
最明显的就是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军训的纪律是不可违抗的,每天早上凌晨到日暮的严格训练也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每天长时间地站军姿提高了我们的耐力;整天的队列训练也提高了我们的力量(每天不停地踢腿,腿力提高了)。
经过这么严格的训练,谁还敢说我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现代书生”?潜在的方面以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代表。我说它是“潜在的”是由于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它却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军事训练始终贯彻的是国防观念与爱国主义,从道德意义上讲:保卫国家安全,是一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在接受军事训练的过程中,道德素质会潜在地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底,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未来要尽自已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人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识,技能和体魄。
大学是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塑造大学生精神品格的双重任务。
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也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这不仅对建设我国现代化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就包括安全与发展,为了保证国家或民族的安全与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有优秀的国防人才以及全体公民的强烈的国防观念。
大学生成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其中一部分是责无旁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是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其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国民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应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我国安全形式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步走向多极化,并基本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在这种战略格局下,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式依然严峻。
因此,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具有的意义是重大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学习军事科学知识是法定的公民义务。我过现行兵役法第43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第四篇:
根据国防建设需要,对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全民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公民爱国热情,依靠全国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
作为国防教育重要内容的国防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这些事关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命运的国防历史,最能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
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当代的大学生难免会被糖衣炮弹蒙住双眼,只看得到当下的安逸,从而忘却了国民的屈辱的,光辉的历史,不懂得居安思危。所以开展国防教育,让大学生先国家之优而优,后国家之乐而乐,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人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思想。
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们视国家为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可以从此获得生存依赖,情感归宿和事业进步。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对该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将会促进他们更加忠于祖国和增强社会责任心,义务感。在高校深入开展国防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奉献意识和自强意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开展国防教育还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利于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史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史实。
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情等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和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等各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
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公民绝大多数受过大、中学校教育。
据2003年统计表明,全国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级中学按照要求开展了学生军训,800多万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基础教育。
因此学生军事课开设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作为后备兵员的储备,对改善现代军队兵员文化,科学技术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治安长久的大事。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篇不错,楼主参考下:————————————尽管已经远离了金戈铁马饮冰河,尽管已经用不着再醉里挑灯看剑,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可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安危,与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献身精神密不可分。青年学生是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接班人,是国家兴旺和繁荣昌盛的希望。自觉接受国防教育,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是独立自主地行使外交权的强大后盾,是保证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重要支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宏伟的蓝图,可是战争、恐怖的阴影还笼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全世界,威胁人类的和平稳定。我们可爱的人民军队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没有他们,就不能与霸权主义、与强权斗争到底;没有他们,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无从说起,经济建设更是一句空话。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是安全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如果忽视国防建设,居安忘战、马放南山,就难以避免战争的灾祸。回顾近代百年历史,全世界几乎所有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使中华民族惨遭杀戮、备受欺凌,饱尝了“亡国奴不如丧家犬”的苦难。大家还记得腐败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列强打败后被迫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情形吗?之所以如此,就是当时腐败的旧政府安于享乐、贪图享受,军备废弛,经不起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打击。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深思和汲取。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就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如果平时不注重加强国防建设,战时就要吃大亏、倒大霉。仗可百年不打,国不可一日无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敌人打进家门口,等刺刀架在脖子上,再想起加强国防建设,一切都为之晚矣。古罗马国由昌盛到衰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昌盛时期良好的国防到后来疏于防范。唐太宗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余后,天下不太平,各项兵制日益废弛,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后患无穷,内乱不止,宋朝轻视武力,终于灭亡。清朝末“国困,民穷,兵弱”。导致了丧权辱国的结果,写下了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证。21世纪的钟声敲响不久,“9.11”事件,阿富汗的战火,中东地区的枪炮声一次次把人们从梦中震醒。“隆隆”的炮火证明:人类的永久和平还不能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到来,当今的世界还不太平,战争的硝烟,随时会再一次漫延。民族、宗教,领土的争端还未停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台独”势力依然威胁着我国安全。因此,大力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激情,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时代的要求。重视国防则国存家安,轻视国防则国破家亡。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呼声。当今世界还很不太平,战争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加明显,恐怖活动十分猖獗,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特别是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巴以对抗升级,给世界又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从国内形势看,台独分子气焰嚣张,和平统一面临严峻挑战;民族分裂势力活动不止。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战争和动乱存在着发生的可能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要懂得,只有常备不懈,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平时注重加强武装工作,增强国防实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只有在平时想着打仗、准备战争,才能在战时把握主动、赢得战争。从而,增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军队和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邓小平曾经说过:“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的事业必定发达的希望所在”。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的建设者、保卫者。青少年国防观念的强弱,关系着祖国的千秋能否永固,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永远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应紧扣朝代的脉搏,应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奋斗。如果有机会,我将毫不犹豫走进庄严的绿色军营,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在军营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谱写自己壮丽的人生篇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和军事,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为了让战争远离,让和平永伴,让国防永远在我心中!让国防永远在中华儿女心中!认真回答,请采纳,谢谢